汉英词汇中的中西文化
汉英词汇中的中西文化(精选6篇)
汉英词汇中的中西文化 第1篇
关键词:汉英词汇,文化,差异
英语词汇是组成英语文段的基本单位, 是构成语段的基本要素。我们要想在文段中表情达意, 要想在文章中叙事抒情是怎么也离不开英语词汇这个英语表达中最小的语音语意结合体的。同时我们还知道语言是一种文化, 是代表一个地域的文化和民俗色彩。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一个最小单位, 它就不可能与文化这个要素完全脱离开来。换句话说一个英语词汇和一个汉语词汇就不可能完全与文化脱离开来, 就不可能完全与所处的文化和民俗环境脱离开来。我们甚至说有时一个汉语词汇或者说一个英语词汇就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一个汉语词汇或者说一个英语词汇就蕴含着一种特殊的文化意义, 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就是一种文化符号。
在当今社会中以一个流行词汇作为文化领域一个代表符号这样的行为可以说是屡见不鲜。通过对汉英词汇的全面比较, 我们发现汉英词汇在文化表意方面可以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我们说由此恰好也又可以对上述文段所提出的“英语词汇也是一种文化”的观点做一个很好的佐证。例如一个外国客人到中国人家里做客, 为了表示尊敬就给客人就给主人拿了一件礼物。宾主双方礼节性的推让一番。主人最后讲:“那我就不好意思了”。客人却不知为何意, 拿着礼物不知可否。双方好是尴尬。从这个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汉英词汇在表情达意方面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调和, 而作为从事翻译工作的英语翻译人员一定要注重这种两个语言体系存在的种种差异, 最大可能减少这种文化之间语言错觉。
那么我们说这种汉英词汇之间的文化差异是怎样产生的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文化差异呢?我们逐步从事两种语言体系的的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的时候我们如何弥补这种文化误读呢?
1 风俗习惯对于汉英词汇文化差异所产生的影响作用
我们应该首先承认风俗习惯对汉英词汇的文化差异所产生的种种作用是确实存在于现实的汉英语言交流当中的。这种差异来源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 也来源于东西方文化对于相同事物的不同理解。作为信息交流和信息传递的平台和媒介汉英词汇不可能与文化距离太远。举一个例子:在美国社会当中“dog”这个词是有着特殊的含义。我们可以想见在发现美洲大陆的初期, 欧洲的殖民者刚刚踏上富饶而又陌生的美洲大陆狗是他们与大自然休戚与共朝夕相处的良好伙伴。平时的生活狗是人们依赖的良好伙伴, 打猎时则是很好的捕猎工具, 当遭遇不测的时候狗一下子又成为了防备危险的武器。狗的作用对于任何一个独自生活在美国这片土地上的冒险者来讲狗这种动物的意义绝不是四条腿的小型食肉哺乳动物这么简单。相比较这下狗在中国社会地位和文化涵义就是不相同的。中国众所周知是个农耕社会, 在人们眼中这种动物的作用并不是很大, 论跑它比不上马论力气和踏实它比不上牛。所以我们说在中国这个农耕社会, 狗的文化涵义是没有那么的积极和正面的。所以我们看到在中国“狗”成为了一个侮辱人格的自然语言而在西方社会人们会把“狗”当成一种积极正面的形象来理解。例如:西方说幸运儿就叫“Lucky Dog”。这也就是美国人很看不惯韩国人大口大口的吃狗肉的原因。
我们说文化在很大的时候往往决定了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而同时我们又很有戏剧性的看到这种价值观和世界观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们处于社会生存的方方面面。如果这种带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的习俗成为了包括外来人员在内的全社会的认同, 那么这种力量是远远不是汉英单词的那个词可以全面概括的。
2 意识形态领域对汉英词汇差异的影响作用
意识形态领域是汉英词汇文化内涵产生差异的另外一个相对较为重要原因之一。东西方文化随着各自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道路的不同各自形成了一套不同的价值体系和思维定势。这种较为隐性的文化差异使得汉英词汇在涉及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议题时往往会产生较为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手段。例如在中国社会千百年的政治生活中很少对“自由”的这个词作一个较为详尽的理解。我们说在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历史当中“自由”这个概念是往往被忽视了的角落。人们对与自由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对于自身生存状态的主动性选择上, 而我们说这种对于“自由”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是没有丰富内涵的。只是到了近代饱受压迫的中华民族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才真正的认识了“自由”这个词的涵义, 才在民族争取独立自由解放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社会在很早人们就开始对资产阶级的政治自由和生存自由有了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 也正是这种对于自由的渴望促使人们反抗所有的形式的压迫和不公。从这个角度而言“自由”这个词是带有阶级属性的, 在人的意识形态领域是有着不同的认识的。我想这些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会对汉英词汇的文化差异的产生起到积极作用的源动力。
例如“lobby”这个词原指休息室, 我们说在国会和众参两院“lobby”的游说是往往对法案的通过起到很大的作用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活动。从这个词我们可以清楚的感觉到那种美国式的民主和特有的美国式的政治文化色彩。
3 经济领域的原因造成的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的差异
就现实阶段而言经济的发展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所起到的作用是越来越大了, 人们逐渐的将关注的目光从自家的一斗一室转向了现实社会的总体的经济发展。例如:GDP在许多年前不要说经济发展程度不够高的中国人, 就是对经济生活造就习以为常的美国人也不见得的, 对这三个普普通通的英文字母连起来对自身的生活会产生的多么大的影响, 人们对这三个字母的关注程度, 还不及“NBA”。但是仅仅就过去了20年, 中国人已经开始对这样一个新鲜事物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连隔壁老大娘都戴着老花镜认真的数着GDP的小数点, 因为她老人家都知道这是数字往往会决定她在股市大盘当中的投资回报。放眼望去中国社会尤其是近些年的发展中有越来越多的官员、学者、百姓开始关注的这个小小的数字。就是这三个普通的英文数字不断地拉近现实和梦想之间的距离。不断的促使我们用一种较为理性的眼光去关注我们每一天的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已经逐步悄悄的走进每个人的生活当中而我们也逐步发现越来越多的文章的经济学内容越来越多, 同时也促使我们不断的去认识蕴含在现实当中的经济知识, 逐步提高自身的经济素养, 把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裕, 同时也不断的关注经济因素对汉英词汇的流行趋势的大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影响。
4 结束语
我们说现实当中汉英词汇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存在的, 形成这种文化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 那就是两种语言体系相互转换的这种差异是完全存在的。作为一个好的英美语言的运用者和学习者在现实的发展和使用当中是必须学会克服这种差异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的把握住这种词类用法的技巧, 克服两个语言体系之间存在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2]汪伏祥, 伏力.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6.
[3]汪涛.实用英汉互译技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4]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5]包惠南, 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6]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7]Snell-Hornby M.翻译研究:综合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8]科米萨诺夫.当代翻译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9]廖国强.英汉互译理论, 技巧与实践[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6.
浅析汉英语篇翻译中的词汇衔接手段 第2篇
【关键词】:词汇衔接手段;语篇翻译;汉译英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237-02
一、引言
衔接是将语篇中的句子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创造连贯的重要手段,它帮助作者建立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联系,从而建构连贯的语篇。韩礼德曾论述过衔接的四种途径:照应、省略和替代、连接词语、词汇衔接。译者只有对源语和译语的各种衔接手段有深入了解并能熟练应用,才能使译文语篇整体达到语义上的连贯,在语篇层面上实现“对等”。
词汇衔接手段的使用包括重复、省略、替代等多种形式的交织使用,帮助实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语义整体上。韩礼德和哈桑认为语篇衔接的相当一部分来自词汇。霍尼则指出,词汇关系是唯一有系统的构成多重关系的衔接方式,词汇衔接是创造篇章肢体的主要手段。可见正确认识词汇衔接的实现方式以及英汉语篇中词汇衔接手段的差异对翻译实践和翻译鉴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英汉词汇衔接手段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在运用各种衔接手段创建语篇的连贯关系上有着较大差异。英语注重“形合”,倾向于采用显性的衔接手段;而汉语注重“意合”,较多地采用隐性的衔接方式。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因此,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应当遵循彼此的语言习惯,使译文能衔接紧凑,结构严谨。
1.省略与补充
英语具有严谨的句子结构和形式,但是,省略也是英语中的显著特点之一。在重复表达同一语义时,英语往往省略前文已出现过的词语,而汉语则习惯重复相同的成分。典型的英语句子如Bacon在 Of Studies 中的名句:
---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参考译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智慧;数学使人敏锐;物理学使人深刻;道德使人庄重;逻辑和修辞使人能言善辩。
这句话英文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博览群书的各种益处,可谓字字珠玑,成为千古佳句。而在译成中文时,每个小句中谓语“使人”则不可丢,否则会出现主语混乱的情况。这正是英汉语篇模式的差异决定的。
2.变化与重复
英语另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是表达相同的意思时往往变换表达方式。相比之下,汉语对变换表达方式的要求没有英语那么高。很多情况下,当谈论某个话题时,我们需要在语篇中反复地提到同样的事情,用到同样的词汇。一方面是因为这是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重复同一词汇会起到增强文体效果的作用,从而表达强烈的感情,实现语篇的紧凑感。
在散文《拒绝句号》中,原文共873词, “句号”一词出现28次。作为全文话题的中心,这样高频的出现使对“句号”不同的理解有机融合,从而使全文更加紧凑。但是在英译时,考虑到英语语篇变化而避重复的特点,我们不能看到“句号”就一味译成“full stop”, 而可根据下文,将其灵活处理成代词it,或关系词which, that, what … 并注意使用各种连词,副词,代词加强上下文逻辑联系。经作者统计在同学的译本中,表示 “句号”这一概念的表达“full stop”, “stop”, “period”等出现的频度在22-27次之间,和汉语语篇中的出现频度相当。由此可见同学们语篇翻译的意识还有待加强。
此文中另一句话“可怕的是,这些句号总是不知不觉的出来。你呢,不知不觉的完结。参考译文为“Unfortunately, these full stops will creep up from nowhere, and you, come to the outmost end without knowledge.”两个“不知不觉”分别译为 “from nowhere”和 “without knowledge”,语义相当,结构一致,且尾词压头韵/n/,前后照应,最大程度地取得了与原文一致的语篇效果。
三、英汉词汇衔接的手段的一致
虽然英汉两种语言语篇差别显著,但人类语言功能具有普遍性,英汉两种语篇在词汇衔接手段上,也有共同之处。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和哈桑将英语语篇的词汇衔接关系分为两大类:复现关系和同现关系。词汇的复现关系可分为四种:原词复现、同义词、近义词复现、上下义词复现和概括词复现。词汇的同现关系则包括反义关系、互补关系、搭配关系等。英汉中都有这样的规律,本文主要就同现关系中几种手段举例分析。
1.反义关系
反义关系是与同义关系相对的词汇关系,其功能是在两个词项之间可以期待一种意义有区别的对比关系。请看下面出自散文《活出简单》的例子:
人总是得去学会收藏幸福,学会承载生活,学会让自己去改变。于是淡的,浓的;轻松的,沉重的;背负的,丢弃的,始终得继续。
参考译文:It’s good for people to learn to appreciate happiness, to take life as it is, and to refresh oneself for something new. No matter insipid or colorful, relaxing or weighted, picked or discarded, life has to be continued.
汉语语篇中反义的成对儿词组短促,紧凑地交替出现,立体地展示出生活的真面目。英译文也采用了短句对比的方式,选词适合,恰当表达出原文的语义。
2.局部与整体关系
局部与整体关系指的是实物的包括。同样也是文章的展开方式,有的是先整体后局部,有的则是先局部后整体。例如《经营好人生中的三天》中的例子:
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接力棒交得好,便会走向辉煌的明天;接力出问题,便会前功尽弃。
同学译文:If life is a relay race, today is the joint point between yesterday and tomorrow, where the passing on of the baton is so essential that it ushers in the victory tomorrow or turns all the efforts of yesterday into nothing.
这里“接力处”,“接力棒”,“接力出问题”都是在一个结构隐喻“人生是一场接力赛”的整体预设下出现的成分。而英语思维中是否也有这样相同的隐喻概念构造我们不能确定。所以在汉译英时考虑到英语语篇显豁明晰的特点,把这一结构隐喻总体增译出来,更便于译文读者的理解。这里译者添加了“ If life is a relay race”,说明其有转化差异,实现语篇对等的意识。
3.搭配关系
词汇的衔接主要是指语义上的衔接。除了上述明显的词汇关系以外,词汇衔接中的搭配关系是隐形的,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类词汇衔接手段。一组意义相关的词的出现,可组成一个词汇链,把上下文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如《尺素寸心》一文,首先汉语整体语篇的布局与用词,决定了这是一篇看似随意轻松却中国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品文。在译文中这种风格也通过词语的巧妙搭配得到了保存。如原文提到欠信时惶惶的心情时说“未回的信,就像一群不散的阴魂,在我罪深孽重的心底幢幢作祟”。David Pollard翻译成了A stack of unanswered letters battens on me like a bevy of plaintive ghosts and plays havoc with my smitten conscience. “batten on” 原指“倚靠得势”等贬意,配合“plays havoc with”(大摧毁),将这种心虚自责的心情放大且拟人化成了一个凌厉的魔鬼,攫住了“我”的smitten conscience。这样择词,把汉语四字格连用所体现的惶恐心情的程度也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实现了功能对等。
四、结论
本文以几篇散文句子的汉英翻译为例,分析了词汇衔接在语篇翻译中的重要性。语篇中一部分词汇在语义和语用上存在相互联系,不仅对语篇连贯起着重要作用,更能从各个层面上反映作者或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强化语篇主题。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要尽量兼顾形式与内容,保留原文的用词风格。当然,由于英汉文化背景的较大差异,要在词汇层面上实现完全的“对等”是不可能的。如果在词这一级上文化的内涵被阻断了,在句与篇章层级上也可得到适当恢复和修补。毕竟篇章是翻译决策的最终落脚点,是评判翻译质量的最后仲裁。因此实际翻译中,不必过多拘泥词汇一级的限制,最终目的是追求篇章整体上的功能对等。
参考文献:
[1] Hoey. M. 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 [M]. London: Oad'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2] Halliday. M. A. K.&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石静芳.词汇衔接在语篇中的功能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8):P119。
中西文化差异下的汉英动物词汇翻译 第3篇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没有不包含文化内容的语言,也没有脱离语言的文化,这就决定了翻译离不开文化。正如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指出:“对于真正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1]
翻译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语言的文化信息,因此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历来有经验的译者或者翻译研究者都比较注意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王佐良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因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2]谭载喜说:“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3]
二、民族文化与语言词汇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英汉民族衍变的历史、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种动物赋予不同的情感和喻义,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而有时为表达同一种情感或喻义会采用不同的动物作喻体。
英汉语中都有着大量的以动物为喻体的丰富词汇,形象、生动、直观,容易产生直接的意象效果,进而联想到它们所承载的内在喻义。动物比喻词语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所反映的语用含义依赖于对英汉文化的理解。由于英汉文化的相通性和思维方式的相似性,对同一种动物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喻义,如sly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滑),busy as bees(像蜜蜂一样忙碌),dog eat dog(狗咬狗),aduck’s egg(零分),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三、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7个方面,影响着中西思维和表达:一是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侧重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二是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三是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西方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政权均为人民授予。四是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五是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六是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约束。七是中国人内敛、自省,推崇中庸思想;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四、文化差异与动物词汇翻译
杨振宁指出:中国文化是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而西方文化则向准确与具体的方向走。因受不同文化习俗的影响,各民族表达相同概念的说法各不相同,在不同语言的互译中,要注意转换表达方法以符合译文习惯。在各种语言里,文化个性反映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上。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内涵,翻译时也必须作等值意义转换。[4]
英汉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差异,不同的动物可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喻义,而同一种动物可蕴含不同的喻义,有的可能相去甚远,有的甚至完全相悖。如: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在我国神话中龙是神异,吉祥的神物,更是尊严的化身,为帝王的象征,马脸、鹿角、兔眼、牛耳、蛇身、鱼鳞、鹰爪,能在陆地行走,能在天空翱翔,能在大海漫游,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威严无比。西方神话中的dragon是一种形似巨大的蜥蜴,是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巴的凶残怪物,喷烟吐火,是凶恶的象征,用以指“凶暴之徒”或“严厉透顶的人”。[5]其他比较常见的动物词语与翻译如下。
(1)bat(蝙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因“蝠”与“福”同音,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红蝙蝠是大吉大利的先兆。在西方的传说中,蝙蝠是一种丑陋、邪恶的动物,意知罪恶或黑暗势力。如vampirebat(吸血蝠),as blind as a bat(有眼无珠),crazy as a bat(精神失常),have bats in the belfry(异想天开)都具有明显的贬义。另外,as a good bat则指“走得很快”或“健步如飞”。
(2)bull(牛)
中国文化中,牛庞大强壮、终日劳碌、无私奉献,受到人们普遍的称颂。西方人对bull的看法是性情暴烈,桀骜不驯,横冲直撞,雄健好斗,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形容举止粗鲁、行为莽撞、动辄闯祸、招惹麻烦的粗人。在经济中,bull指证券市场中买进股票的投机图利者或对股市行情持乐观态度的炒股者,bull market指“涨市”或“牛市”,to bull the market是指“(通过大量买进股票)使行情上涨”,to bull the shares是指“哄抬股价”。
(3)cat(猫)
中国人有养猫的习惯,主要让它捕捉老鼠,常戏称嘴馋的人为“馋猫一只”;而cat是西方人所宠爱的动物,常用以喻指a spiteful or unpleasant woman(心地恶毒或令人讨厌的女人)。英语to play cat and mouse欲擒故纵;to lead a cat and dog life指夫妻吵闹不和;have more lives than a cat“比猫更富有生命力”;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泄漏了秘密);whip the cat(爱钱如命);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如热锅上的蚂蚁、如坐针毡)等,都是汉语中没有的喻义。如:
The policeman decided to play cat and mouse when he saw the woman steal the dress in the store.警察发现那女人在商店偷衣服时,他欲擒故纵,并不马上捉住她。
(4)dog(狗)
中西方都有养狗的习惯。我国农村养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盗,西方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man’s best friend)。汉语中“狗”的喻义大多为贬义,英语中狗的喻义有时也具有明显的贬义,如treat someone like a dog(虐待某人),live a dog’s life(过着很惨的生活),dirty dog(坏蛋、畜牲),dog eat dog比喻“人吃人、残酷无情的竞争”。但在更多的场合,狗的喻义是中性的。当dog用以指人时,相当于fellow,略带褒义,语气诙谐风趣,如You lucky dog(你这个家伙真幸运),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之时)等。如:
The“topdog”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re increasingly dependent on“underdog”countries for supplies of raw materials.作为“胜利者”的工业化国家在原料供应上正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作为“失败者”的国家。
(5)pig(猪)
英汉语对猪的形象和喻义基本一致,肮脏而丑陋,令人讨厌,其喻义为“懒”、“馋”、“贪”和“笨”。英语中,a pig意为a greedy,dirty or bad-mannered person用以喻指贪婪、懒惰、肮脏的人。英语有不少含有pig的习语短语,几乎都含有明显的贬义,如eat like a pig(喧闹而贪婪地大吃大喝),make a pig of oneself(狼吞虎咽),pigs in clover(行为卑鄙或粗鲁的有钱人),what do you expect from a pig but a grunt(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buy a pig in a poke(未经过目而买下的上当之货),如:
What a pity you didn’t get a surveyor to look over the house before you signed the contract.I’m afraid you have bought a pig in a poke.太遗憾了,你没找个检查员去察看一下那所房子就签了合同,我怕你买得不称心。
(6)wolf(狼)
英汉语中对狼的喻义基本相同,均喻其“凶猛”、“狡诈”和“贪婪”。如:“wolf down”(饿狼扑食、狼吞虎咽),“throw to the wolves”(出卖朋友),“have a wolf by ears”(骑虎难下);cry wolf”(“狼来了”),“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等习语,其喻义均为贬义。最后两个习语,其渊源、形象和喻义均为我国读者所熟悉,翻译时既可直译也可意译。
(7)bear(熊)
在中国文化中,熊行动迟缓、笨手笨脚,含有愚笨、无能和无用之意。在英语中熊被认为是凶猛、残忍的动物,用来指人时,则意指a bad-tempered or bad mannered person(粗鄙之人、鲁莽之人),惯用语like a bear with a sore head则表示“脾气暴躁、态度恶劣”。bear可用作形容词,意为“行情下跌的”,术语abearmarket意为“行情下跌的市面”,俗称“熊市”;bear用作名词时指在股票市场中等待行情下跌的卖空者或做空头者。如:
The rally in U.S.futures yesterday encouraged the pre-holiday bear covering.昨天美国期货回升,促使卖空者在假日前补进。
(8)lion(狮)
Lion不为国人熟悉,词汇及联想不多。在西方,狮子被认为是百兽之王,其形象是勇敢、凶猛和威严,英国人以狮子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The British Lion指英国。lion用以喻指“名人、名流之士”,a literary lion是文学界的名人。英语中含有lion的成语短语不少,较为常用的如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在狮穴捋狮须(在太岁头上动土),thelion’sshare指“最大的份额”或“几乎全部”。
其他动物词汇,如下:
ass(驴):汉语中“笨驴”、“蠢驴”,指人“愚”、“笨”、“蠢”之义。英汉语在这一点上有相通之处:an ass意为a foolish person(傻瓜),其同义词还有donkey,但常用来指小孩。
crocodile(鳄鱼):crocodile是一种凶残的爬行动物,汉语中没有相关的表达。The 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常喻指“假仁假义、假慈悲”,与汉语“猫哭老鼠假慈悲”相对应。
owl(猫头鹰):在中国猫头鹰也称“夜猫子”,被看作是厄运的征兆。西方人把猫头鹰看作智慧鸟,是智慧的象征,如as wise as an owl。由于猫头鹰有夜间活动的习性,英语中owl可喻指“常熬夜的人”或“惯于夜间活动者”。
peacock(孔雀):孔雀是一种供人观赏的鸟类,在我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孔雀有“骄傲”、“虚荣”之意,如as proud as peacock(高傲自负)。
phoenix(凤凰):在我国传说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由凤凰引申的喻义都是褒义,如“凤毛麟角”,“人中龙凤”。在埃及神话中phoenix含有“再生”、“复活”的意思。
turtle(龟):在中国龟象征长寿,也比作外遇者的丈夫,胆小的人为“缩头乌龟”。西方文化中,龟只不过是一种爬行动物,习语turnturtle意为“翻倒过来”或“翻个底朝天”。
摘要: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从事翻译研究和实践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文化的差异使得东西方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同时也会用不同的事物来表示同一概念。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词语,我们也需要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理解、翻译,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更深层次的融合。
关键词:中西文化,文化差异,动物词语,翻译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2.
[2]庄绎传.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祝东江,彭家玉.英汉互译一本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汉英词汇的文化意象比较及其翻译 第4篇
关键词:英语,汉语,文化意象,翻译
汉语和英语是源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各自的文化为语言中的意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养料。关于意象,庞德曾经定义为“AnImage’is that which presents an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complex in an instant of time.”(Pound,Ezra.1935)(若干思想感情富有张力的综合物,笔者注)。意象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双重意义:“意”指思想感情的表现;“象”指形象在视觉想象上的投射,感情或思想的复合体“瞬间的呈现”。由于文化鲜明的民族性及形态上的差异性,词汇受文化意象的制约。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可以看到该民族的文化形态(王振亚,1999)。本文讨论文化意象对词汇的影响,以及词汇的文化意象的翻译问题。为更好地区别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及其文化差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语用学与翻译理论联系起来,分析和研究文化意象错位导致的汉英对译的语用失误,对如何处理文化差异,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意义会较大。
1 词汇的文化意象错位
1.1 指示意义相同,文化内涵不同
植物、动物和颜色不管在哪个国家,语言本身是没有任何异议的,从字典上看,字面意义相同,但在不同文化里,人们赋予了它们不同的文化意象,即同一植物、同一动物、同一数字或同一颜色语用含义不同。为了避免误会,在处理字面意义相同的植物、动物、数字、颜色和喻体时,首先要充分了解他们在各种文化里的不同意象,采用语用用意等值翻译比较恰当。
有些动物词在英语和汉语里语义上有等值的表达,但语用含义是不同的,它的身份、地位也不相同,就产生不同的文化意象。因此,如果从字面上强行对等,有时会伤害人的自尊心,而如果采用语用用意等值表达,则可以消除误会。“fox”在汉英文化里的意象不同。如果把“You are a fox.”翻译成汉语“你是狐狸。”,中国人听了可能会十分生气。因为汉语的“狐狸”一般指“阴险、狡猾、卑鄙的人”。而英语的“fox”却不一定坏,通常指“聪明的人”,西方人说这句话的真正用意应该夸你聪明,“你很聪明。”,“你聪明得像狐狸。”这样理解就比较恰当。据说,有一次中国的足球队员在他们英国教练带领下看比赛,教练指着场上比赛的球员对他们说“You are little dogs,they are adult dogs.You must learn from them.”的话。有人将它翻译成“你们是小狗,他们是大狗,你们要向他们学习。”这些球员听了非常生气,觉得教练是在侮辱他们,后来甚至造成有些球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抗议(陈治安等,2002)。其实,从语义上看英语的“dog”和汉语的“狗”相等。但是从语用方面看,教练称他们为“dog”,字面上是对他们的一种尊称,因为在英语里“dog”是朋友、家庭成员,聪明、勇敢、友好,地位比人还高。比如当某人碰到好运时西方人会说“You are a lucky dog.”。当某个人觉得自己老了学不会新东西时,他会说“I’m too old dog to learn new tricks.”。还有把狗比喻成人的“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出头之时),“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等,并没有贬义的意思。而在汉语中,人们通常把它看成是下贱、坏的东西,如:“狗仗人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狼心狗肺”、“哈巴狗”等说法都表明“狗”的贬义意思。而根据关联理论,听话人(球员)要弄清楚说话人(教练)的真正含义,还得根据字面意思,结合语境进行推理和选择。教练最关心的当然是经验和技术,所以称他们为“little dogs(小狗)”,小狗没有长大,没有成熟,“adult dogs(大狗)”则已经成熟。因此,这句话如果译成“你们的经验和技术不够成熟、老练,他们很成熟、老练,你们应该向他们学习。”球员们就不会误解教练了。由此可见,“dog”在汉英文化里的意象是不同的。
植物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但由于它的生长季节、特点、环境以及开花的颜色、香味、形状等特性,东西方给予了同一植物不同的象征意义,即不同的文化意象。比如水仙花(narcissus),在汉语里有人称之凌波仙子,对它非常赞赏,有的人甚至给自己的宝贝女儿取名为“水仙”。而英语中有人因为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传说把它看作自恋的象征。因此,如果把“我的女儿名叫水仙”翻译成“My daughter is called narcissus”,西方人会觉得很奇怪。再比如“兰花”(orchid)汉语中有人以为是“高雅”,“脱俗的代表”。但在英语里orchid并没有优美的联想,相反,由于英语orchid一词在词源学上的原因,有些墨守成规的礼法人士,在妇女面前还不好意思提起这个词,他们恐怕就无法理解汉语中有人唱“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朝朝频不息,夜夜不能忘,但愿花开早,能将花愿赏。”的心情(陈治安等,2000)。
1.2 指示意义不相同,文化内涵相同
在汉英两种语言里,不同的颜色、动物、植物等却可以表达相同的含义,但人们翻译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字面意义的影响,或者不了解同一含义在汉英两种语言里应该用哪些颜色、动物和植物表达,产生误译的情况很多。在成语、谚语、格言以及传说中,文化意象错位主要表现在同一含义有不同的喻体。
不同颜色在英语和汉语里可以用来表达相同的语用含义。如表示嫉妒的颜色,在汉语里的“红”色,有“眼红”,“害了红眼病”等说法,但不能译成“red-eyed”,“red-eyed sick”;英语里“绿”色有这个意思,因此,应该译成“green-eyed”或“greeneyed monsters”或“green with envy”。汉语的“红茶”,英语用“black tea”表达。汉语中常常用“黑色”形容忙碌、不自由、不舒服、灰暗的一天如“黑色的星期一”,而英语用“灰色”如“a grey day”来表达。在汉语中,作为“胆小”的意象是“老鼠”,而在英语里,却经常用“兔子(hare)”,“鸽子(pigeon-hearted)”,“小鸡(chicken-hearted)”等来表达。因此,为了使意象上的对等,“你胆小如鼠”可以翻译成“You are as timid as a hare/pigeon/chicken.”。但是,根据语用学的观点,中国人读外国作品时大都有“移情”的心理准备,知道自己在读译本,译本里讲的是外国人,外国人说的是外国话。反之,外国人读中国作品时也应该有“移情”的心理准备,所以“You are as timid as a mouse”这种“汉式英语”或“你胆小如兔/鸽/鸡”这种“英式汉语”形成了文化意象错位,在形式和语用意义上都是对等的,不仅尊重了原语言的规律和特点,还丰富了各自的语言,是可取的。相传在彝族有一位美丽的姑娘愿意嫁给最先为她采槟榔的小伙子,于是后来槟榔(areca)就成了彝族的定情信物。英语与此相似的含义用小而白、洁而亮的“雪戒花”(edelweiss)。因此,在意指定情信物时,汉语用“摈榔”,英语可用(edelweiss)(范仲英1994)。类似的文化意象错位还有“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大海捞针),to 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spring like mushrooms”(雨后春笋),“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多如牛毛),“Jack of all trades”(三脚猫)等比比皆是。这些文化意象错位主要表现在同一含义有不同的喻体。翻译时,可采用意译或者找出同一含义在不同语言里相等的植物、动物、颜色或喻体等。
2 词汇的文化意象缺失
有些数字、植物等在一种语言里有特定含义,但在另一种语言里却没有,或者说在翻译的过程中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词语,这就是词汇的文化意象缺失。值得注意的是词汇空缺也容易让人们想当然地翻译,从而产生误译。遇到这种情况,为了保持原语言的规律和特点,满足原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需求,可视情况“汉化西译”或“西化汉译”,或音译加注释。
一些数字在一种语言里有特定的含义,在另一种语言里却没有,在翻译时,尽量避免直译,最好意译。在汉语里,有中国人喜欢的6和8,因为“6”表示“顺畅”,与“溜”谐音,因此就有“一溜之顺”的说法;“8”与“发”谐音而取得了“发达”、“发财”之义。英语里却找不到与之含义对等的数字,这就是6和8在汉英文化里的意象缺失。在翻译“祝你888”时,直接用数字或音译就反映不出它的文化含义,因此,将其意译为“More money to you.”可能就显得更准确。与此相同的情况还有:“二百五”在中国文化里有“白痴、傻子、怪胎”的含义。据说母亲怀胎十个月生产才叫“足月”,每月按三十天算,应该是三百五十天,“二百五”当然就是不足月的,于是就有了前面的说法,但英语里就没有这种含义的数字。“你是个二百五”,翻译成“You are two hundred fifty.”就是误译,应该意译为:“You are not normal.”或“You are a fool.”。同样,植物在汉英文化里也存在意象缺失的现象。“梅花”(plum)开在以冰雪为背景的美丽的冬天,在汉语里被认为是理想之事物。“竹子”(bamboo)由于“直”(straight)和“长青”(ever green)在汉语里被认为是“适度”,“不屈不挠”,“不屈服”的正直、诚实的品质。“梅、兰、竹、菊”在汉语里被誉为中国的“四君子”。英语里却没有与之匹配的“四君子”(谢天振,1999)。“松”(pine)、“柏”(cypress)、“椰树”(coconut palm)、“牡丹”(peony)、“茉莉”(jasmine)、“荷花”(lotus)等等这些植物在汉语里有高大、挺拔、坚强、常青、富贵、美丽、纯洁、高雅、出于污泥而不染等特定含义,而英语里用橡树(rubber tree)、橄榄树(olive tree)、白桦树(white birch)、玫瑰花(rose)、郁金香(tulip)等表示常青、和平、完美、舒适的特定的含义。但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却无法把汉语的一种植物直译成英语里另一种植物,或把英语里的一种植物直译成汉语的另一种植物,否则会失去其特有的民族含义。
3 词汇的文化意象冲突
有些数字、传说、典故体现了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各民族特有的思维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由于词汇的文化含义差异,引起文化意象冲突,甚至造成误解。如:传说中的龙(dragon),英语和汉语的象征意义完全不同,在中华文化里,它是皇帝的代表,高贵、神圣,传说中的龙能呼风唤雨,来无踪,去无影,神秘莫测,令人敬畏,又是威严、威武的象征;在英语里,它是一个张牙舞爪的怪物,一个可怕的象征(连淑能,1993)。因此如果我们把“龙的传人”直译为英语“off springs of the dragon”,西方人不了解这种文化意象差异,还以为我们是怪物,但英语里又找不到与之相匹配的文化意象,所以应加注释,帮助西方人理解“龙(dragon)”在汉语的文化意象。再如:
终日望君不见君,Waiting for you the whole day long wears out my eyes
举头闻鹊喜。Raising my head,I'm glad to hear magpies.
(冯延巳,《谒金门》)(许渊冲译)
喜鹊在汉语文化中是吉祥喜庆的象征。在本诗中,汉语读者不难理解“喜鹊”这一词语独特的蕴涵。喜鹊的喳喳叫声对深闺的少妇来说是预示着亲人即将归来,给少妇寂寞的心情带来惊喜。但是,在英语认知环境中,喜鹊往往含有唠叨、饶舌的意思。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就会产生错误的联想:这位寂寞的少妇听到喜鹊叫时感到喜悦,是因为饶舌的鸟儿打破了寂静的氛围。针对这种现象,译者可以采取加注的方法,通过改变读者的认知环境来正确理解原语的信息。此诗的译者就是这么做的:in the well-known lyric he paints a leisureclass lady who has nothing to do all day long,shoes mind is like a pool ruffled by a sudden breeze while waiting for her husband and who is glad to hear the magpie chatter,which is supposed to announce the expected arrival.这样一来就不会因为词汇的文化含义差异,引起文化意象冲突,而造成误解。
4 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体现了各民族特有的思维、气质、道德价值、行为规范、语言习俗、生活方式等,有着不同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错位主要表现在作为喻体的意象上的差异,或同一事物在英语和汉语里的象征不同,或有相同的语言但出现“词汇文化意象缺失”和“词汇文化意象冲突”现象,使得译者无法把英语和汉语完全对等起来,翻译时容易产生语言用误,如何才能向读者准确地传递原作者的思想和意图,一定要考虑具体的语言环境。
所以,在处理文化意象错位时,译者如果仅从字面上去翻译很容易引起误会,这时可采用语用用意等值翻译;如果出现“词汇文化意象缺失”和“词汇文化意象冲突”现象,则可采用音译加注释;如果既要尊重原语言的规律和特点,又要考虑原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需求,还可丰富被译语、促使被译语的发展,可视情况采用“汉化西译”或“西化汉译”;当然,如果“汉化”、“西化”的韵味不如其对应的译文,还是采用与之相对应的译文比较好,这就要求译者必须要搞清楚其文化意象错位、缺失和冲突现象,尽量在不同的语言里找出其意象等值表达。
总之,如果译者不懂被译语的正确表达方式使用了不合被译语的语言表达习惯;或不了解双方文化背景差异而任意套用自己所熟悉的方式;或译者使用了不恰当的语言会使读者误会原文的语用含义,会造成语用失误,而语用失误比语言本身的错误带给人的伤害要大得多,有时候会伤害人的感情、自尊心,因此,译者在面对文化意象错位、缺失和冲突时一定要根据翻译理论和语用原则,灵活翻译。
参考文献
[1]Pound,Ezra."A Retrospect",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M].New York:New Directions,1935.
[2]陈治安,刘家荣,文旭.语用学:语言理解、社会文化与外语教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陈治安,刘家荣,文旭.英汉对比语用学与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念(修订本)[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7]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汉英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 第5篇
一、同一动物词汇在中英文化环境中有相同或相似的内涵词义相同或相似
由于人类最早期生活环境一样, 中英两国人民从动物的自然属性这一角度去认识动物, 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 赋予相同的文化的内涵。比如:英国人会说an old fox, 而中国人也会说“老狐狸”。可见狐狸都被赋予奸诈、狡猾的内涵。具有相同文化内涵的同一动物词有很多。羊 (sheep) 在英汉中都用来比喻性格温和、恭顺。而对应的狼 (wolf) 本性贪婪、凶残, 所以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相似的表达方式:as cruel as a wolf (像狼一样凶残) 。
二、同一动物词汇在中英文化环境中有不同的内涵词义冲突
词义冲突是指词汇的指称和语用意义的不同。其中的语用意义就是指语言符号与使用者的关系, 是语言对人产生的影响, 也就是蕴涵意义或者象征意义, 这个是跟文化密切相关的。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所以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会产生不同的联想, 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1. 一些动物由于传统文化差异带有鲜明的文化民族特征
龙 (dragon) 是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文化中, 龙象征着皇权、高贵和繁荣。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在封建社会, 龙是帝王的象征, 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今时今日, 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 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 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 诸如“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dragon是邪恶的象征, 长相可怕。《圣经》中撒旦被称为dragon。英语中还称凶暴的女人为dragon, 如:She is a rea dragon, 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 (她是凶狠的母夜叉, 最好离她远点) 。中英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的内涵, 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
2. 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
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的不同造成同一动物词在中英两种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褒贬义, 这与英汉两个民族对动物的好恶有关。对该动物喜欢、欣赏, 那相对应的动物词就会向褒义方向发展。反之, 就会向贬义方向发展。
(1) 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表示褒义, 在汉语中却表示贬义, 举个最典型的动物狗 (dog) , 其文化内涵意义差异甚大。狗在英语中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 可用来形容值得同情信赖的人, 如:lucky dog (幸运儿)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很显然, 这些说法反映了英国人的文化心理, 他们视狗为可爱的同伴、人类最好的朋友, 如as faithful as a dog就是用来形容人的忠诚。汉语里狗常是骂人用的, 如“狗娘养的”、“狼心狗肺”、“狐朋狗友”、“丧家狗”、“走狗”等。
(2) 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具有贬义, 而在汉语中却含有褒义色彩的也比比皆是, 比如鱼 (fish) 。可怜的fish与带来财富的鱼。fish与鱼的文化内涵在中英文化的喻义更是大相径庭。英语中fish含有贬义色彩, 一般用来形容不好的人和事, 如poor fish (可怜虫) , fish in the air (水中捞月) 。汉语中有“年年有余 (鱼) ”的说法, 中国人过春节时除夕夜的餐桌上不能没有鱼。特有的社会赋予了鱼以丰富的文化色彩。
三、同一动物英汉中缺少相对应意义词义空缺
词义空缺指的是英汉语中缺少互相对应。某动物只在特定国家才会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和表达。
1. 英语中有丰富的内涵而汉语中没有
cat (猫) 在英语民族文化中是一种有着丰富喻义形象的动物, 如rain cats and dogs (大雨倾盆) 。英语中还有很多与猫有关的习语, 如, bell the cat (为别人冒险) ,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泄露机密) 等。而汉语中很少有与猫有关的类似表达法。
2. 汉语中有丰富的内涵而英语中没有
比如:鸳鸯, 是一种雌雄常在一起、形影不离的动物,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鸳鸯多喻指“恩爱夫妻”, 故有“鸳鸯配”、“鸳鸯梦”、“鸳鸯戏水”等之说;有情人之间常自比鸳鸯, 在古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描述刘兰芝“自挂东南枝”, 焦仲卿“举步赴清池”后, 化为“双飞鸟”, 并“自名为鸳鸯”。结婚时鸳鸯也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品, 绣在各种枕头上、衣服上, 寓意夫妻长相厮守。可见, 鸳鸯在中国自古就是“美好爱情的象征”。而英语中的“mandarin duck”则没有任何文化内涵。
语言作为文化的反映和载体, 充分展现了文化的魅力。简单的动物词汇反映出来的却是丰富无比的中英文化。只有在充分了解文化的基础上, 才能正确使用动物词汇, 理解正确的比喻意义。我们也只有在英语学习中把握跨文化知识, 才能正确学习好英语词记的内在意义。
摘要:文化是非常复杂和丰富的, 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反映, 本文从汉英动物词汇着手进行比较, 探究其中各个方面的不同和产生的大致原因。
关键词:汉英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
参考文献
[1]Jack Richards, John Platt, Heidi Weber.Longman Dictio-nary Applied Linguistics[M].Longman Group Ltd., 1985.
[2]Lado, Robert.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M].University Michigan Press, 1957.
[3]Laufer, B.Why are some words more difficult than other?[J].In IRAL, 1990, Vol.28.
[4]Leech, G.N.Semantics[M].London:Penguin, 1981.
[5]陈建民, 谭志明.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6]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2.
[7]杜学增, 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8]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9]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10]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6.
汉英词汇中的中西文化 第6篇
关键词:“搭配”类词汇衔接,汉英口译,对比分析
1引言
词汇衔接理论最早源于西方语言学家费斯 (Firth, 1951) 的“搭配理论”。根据他的理论, 在同一语境中, 不同词汇之间存在着某种组合关系, 其与语境意义不同, 不同的文化内对词汇之间的搭配关系的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韩礼德 (1961) 在其著作《英语的衔接》中把两者定义为“词汇衔接”这一概念。韩礼德认为词汇作为语篇最基本的组成成分, 它们之间的衔接也存在着某种语意的连贯。这里所说的词汇是包括许多lexemes的lexicon, 不是words, 不论英语或汉语, 都不受形式变化的制约, 如单复数、时态和体貌、词性等等 (胡壮麟, 1994:124) 搭配类词汇衔接是词汇衔接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语境, 使人们对事物产生不同的认知概念, 因而产生不同文化意义的词语和表达。 (王燕, 2011:311) “搭配”类词汇衔接手段, 作为词汇衔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被分为习惯搭配和对比搭配两类。
2习惯搭配
习惯搭配是以语言的文化背景为基础而建立形成的, 每一种语言内部都有经过长时间沉淀而形成的某些特定表达方式和习惯。只有掌握两种语言在同一逻辑关系下的搭配差别, 才能在汉英口译中有效地避免出现按照原语思维翻译目标语的问题,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式英语”。
例1: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译者译文:Then we are determined to make that sacrifi ce.
笔者译文:We should have the determination to cut the wrist like brave warrior.
在汉语中, “壮士断腕”指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 就立即截断, 以免毒性扩散全身, 比喻做事要当机立断, 不可迟疑, 姑息。重译译文中, 译者将“壮士断腕”直译为“cut the wrist like brave warrior”意为“像壮士一样切断手腕”。现场译文中, 译者将“壮士断腕”则转译为“determined to make the sacrifice”, 意为“为了达到目的, 勇于做出牺牲”。重译译文的翻译好处在于保留了汉语语言的原汁原味, 但其中也存在问题。对于汉语者来讲, 他们很容易就可以理解“壮士断腕”中所包含的坚定, 为达目的不惧牺牲的精神。但对于英语者来说, 由于其背景文化中没有类似的比喻, 他们很难将“断腕”与下定决心、不怕牺牲联系在一起。因而现场译文的译法, 虽未做字对字的翻译, 但却更好地诠释了其内在含义, 使记者会现场的英语听者能够顺畅地理解讲话的意思。从此例我们可以看出译员的中心任务是“脱离语言外壳”, 抓住意义实质 (Seleskovitch, 1978:43) 。又如:
例2:在我们离实现现代化越近的时候, 遇到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
译员译文:The nearer we are to our goal of modernization, the more risks and the more challenges we might encounter.
笔者译文:The nearer we are to modernization, the more risks and challenges we might see.
例2中, “离实现现代化越近”, 在汉语的语境中是完全可以被接受的表达形式, 同时, 听者也完全可以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概念。但在英语框架下, we are nearer to modernization是不符合英语词汇搭配习惯的, 我们离近的不应该是现代化而应该是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重译译文中, 译者只是将原文直译过来, 显然产生了“中式英语”的语言效果, 听者很难将nearer to与modernization联系在一起。现场译文中, 译者则顺应英语的表达习惯, 增译出goal一词, 与nearer to产生呼应, 完美地衔接了语篇的上下文关系。
习惯搭配更多关注的是成对的词, 但当我们把关注点从句子转向整个语篇, 就会发现词汇项目或者词组在整个语篇的衔接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3:言出必行, 说到做到, 决不明放暗不放, 避重就轻。
译员译文:We will never secretly hold on powers or shield away from real issues.
重译译文:We will keep our words and put our words into action.We will never hold on things secretly and escape from important things.
单从这句话来讲, 按字面意思翻译很难表达李总理所说的意思。汉语表达强调意合, 整段文字上下呼应, 重复部分会有省略, 英语表达强调形合, 通过词语的显性搭配关系表达含义。李总理此处所说的决不明放暗不放指的是政府手中的权力, 逃避处理的是应该处理的现实问题。因此, 现场译文中, 译者在翻译第一句时加上了“power”这一名词, 在第二句中加入了real issues。此处词汇搭配衔接形成了清晰的逻辑链, 语义连贯。重译译文中, 译者并没有完全理解原文的上下关系, 只有两个“things”草草填补宾语位置, 很容易让听者摸不到脉络, 造成翻译的模糊情况。
33对比搭配
除了习惯搭配外, 还有一种搭配逻辑强调的是对比互补的逻辑关系, 归于对比搭配这一类, 如“boy”和“girl”、“老师”和“学生”这类成对的单词之间存在的系统关系, 通过特殊的对立性而相互联系。 (韩礼德, 2007:258) 对比搭配在“搭配”类词汇衔接手段中屡见不鲜, 对于译文的生动表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例4:我曾经说过, 绿水青山贫穷落后不行, 但殷实富裕环境恶化也不行。
译员译文:I have said it is no good to be poor in a beautiful environment but it is not any good to be well-off but to live with the consequences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笔者译文:I have said we can neither live poorly in clean environment, nor live richly but in degraded environment.
例4中, “绿水青山”和“环境恶化”, “贫穷”和“殷实富裕”分别构成了对比逻辑关系。在口译为英语时, 现场译文和重译译文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复制了对比逻辑关系。如现场译文中的“beautiful environment”和“environment degradation”、“poor”和“well off”, 重译译文中的“clean environment”和“degraded environment”、“poorly”和“richly”。通过这种词汇衔接的处理方法, 译员很好地反映了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态度, 即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例5: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 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 一边是棚户连片。
译员译文:We won’t have a situation where skyscrapers coexist with shanty towns.
笔者译文:We should avoid urban problems that skyscrapers stand tall on one side while shanty towns stretch out far on the other.
例5中的“高楼林立”和“棚户连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关系。重译译文中, 译者对原句进行了字对字翻译, 用两个分句的并列关系来表达, 虽然表义准确, 但结构臃肿, 不符合现场口译“限时性”要求。现场译文中, 译者很好地理解了原语的逻辑关系, 并没有拘泥于词汇表面的形式, 而是以词汇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为依据进行意义的解析, 即在译文中选择合适恰当的表达, 符合原文词汇之间的逻辑关系。译者用coexist这一动词连接两部分, 虽然未字对字翻译, 但对比的逻辑关系贯穿整个语篇, 结构简洁清晰, 语义连贯。
汉英对比搭配关系的处理, 要求译员具备良好的词汇储备, 同时熟悉语言的表达结构, 在实际传译中能够用最简洁的表达办法完成传译任务, 满足现场口译对于“速”的要求。
4总结
通过以上的例证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 “搭配”类词汇衔接对于整个语篇的衔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名优秀的译员只有在良好的掌握该类词汇衔接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成功地完成传译任务。对于一名译员来讲, 不但要努力提高英语语言能力, 同时还要注重汉语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译出原语的原汁原味。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Pub Group, 1976.
[2]Halliday, M.A.K.Lexis as a linguistic level[J].Journal of Linguistics, 1966.
[3]Halliday, M.A.K.&Hasan, R.英语的衔接[M].张德禄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2007.
[4]John, R.Firth.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190-215.
[5]Seleskovitch.Interpreting f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M].Washington:Pen and Booth, 1978.
[6]冯广艺.汉语语境学概论[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8.
[7]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5) .
汉英词汇中的中西文化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