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精选8篇)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第1篇
1.自信心的概念
不同的研究者对自信心的理解不同,其所下的定义也各不相同。研究者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价值取向和方位来认识、研究自信心。根据各自研究的具体情况,对自信心概念加以界定,因此自信心内涵的界定至今仍存在较大分歧和异议。
1.1国内外研究者关于自信心的界定
1.1.1国外研究者的界定
国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Maslow(1943)认为,自信心是自尊心需要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一个具有足够自尊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9]。Coopersmith(1967)认为自信心是个体做出并经常保持的对自己的评价,说明个体在何种程度上认为自己能干、重要和有价值。它表达了一种对自己赞许或不赞许的态度,显现了对自己能力、身份、成就及价值的信心[27]。Dickstein(1977)则认为自信心是涉及到具体活动领域或担当某个角色时产生的一种自我效能感。Rosenberg(1979)认为,自信心是相信自己能够根据内心愿望而获得成功,是对自我办事能力的确信[28]。Jackson(1984)认为,自信心既是一种持久的人格倾向,也是一种随环境调节的易变的自我评价状态[29]。Basch(1987)认为,自信心是人对自己的感觉,关键在于“能力的经验”[30]。对自信有过专门研究的美国心理学家Branden(1988)认为自信心是个人自我能力和价值的感觉,反映了自己应付生活(认识和掌握你的问题)和享受幸福(尊重和坚持你的利益和需要)能力的判断,是自我评价的求值部分[3]。Shrauger(1990)认为自信心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或技能的感受,是对自己有效应付各种环境的主观评价[32]。Corey等(1993)认为自信是人对自己感知的一种方式,包括个人的自尊感与自我接纳程度,是个人价值与能力的感觉,与自我概念相联系。Shrauger(1995)把自信当作自尊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认为自信是个人对自己能力或技能的感觉,是对自己有效解决各种问题,适应各种环境的主观评价[10]。
1.1.2国内研究者的界定
国内研究者对自信的定义也很多,如车文博(1985)认为,自信是个体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精力的一种自我意象。黄希庭(1991)认为,自信是过去获得很多成功经验的结晶。张春兴(1992)认为:“自信指个人信任自己,对自己所知者与所能者具有的信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或所下的判断不存有疑虑[33]”。陈帼眉(1994)认为,自信心是人对自己力量的认识与充分估计,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自己产生信心[34]。燕国材(1999)指出,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那个正确目标[35]。刘善循(2000)认为,自信心是个人对自己信念、能力和力量的正确认识和评估,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现实解决难题,获得成功。它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信有两层含义,一是自我信任,二是相互信任[36]。杨丽珠(2000)认为,自信心或称自信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认识和充分评估的一种体验[26l。车丽萍(2002)结合国内外研究者对自信的不同理解和观点,认为可把自信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即自信是一个多维整合复杂的系统,包含自我认知与评价,情感体验等成分,属于性格特征中个体对自己的态度范畴,与自我效能感,自尊等密切相关,并和自我概念中的能力,价值判断相关联。只有对这一系统进行全方位的认识和揭示,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其含义、做出科学的定义。她认为自信是一个具有复杂层次结构的心理构成物,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做出客观、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稳定性特征。它与其他人格系统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37]。
2.自信心的结构研究
多年来研究者对自信心的构成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许多假设。Rosenberg(1965)提出的模型以单因素结构为基础。他将自信界定为个体对自我办事能力的确信,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或否定态度。此界定虽是单维度的,但却具有显著的表面效度。Rosenberg(1979)提出的模型以单因素结构为基础,并将自信心界定为个体对自我办事能力的确信,认为自信心是一种
对自我的肯定或否定态度[28]。Marsh(1985)等认为自信心是由一种全面或一般的自尊感组成,通过测量自尊来测量和考察自信心,这种自尊感包含多种对特殊能力的自我评价,它也是单因素结构的一种假[54]。Wylle(1979)认为能力和自我接纳是构成自信心的两个主要因素;并说明能力是掌握和控制自我及环境的感觉,自我接纳则是“包含个人承认自身缺点的自我尊重”[155]。Branden(1994)认为,自信心由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和自敬(sel-respect)两个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56]。Fleming和Watts(1980)采用因素分析法验证了自信心是一个多维度结构的假设,认为自信心由社交信心、学业能力和自尊等三个因素构成。Pelham和Swann(1989)研究表明,个人体验积极和消极情感状态的倾向性,个人的特殊自我概念及个人对其自我概念的组织形式等三个因素与自信心密切相关。CleghornP.(1998)认为,自信心是一个人在考虑真正的自我的过程中,即在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欣赏、自我接纳、自我肯定和自我提拔中得到形成和发展的[57]。YoungsB.(2002)提出自信心的六个要素,包括生理安全感(免受机体伤害)、情感保障(不用担惊受怕)、自我确认(“我是谁?”的问题)、归属感(有所归属的感受)、能力意识(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使命感(我们所坚信的就是我们的生活目标)[25]。McDemrottD.等人(2000)等人认为,自信心是由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那就是目标、毅力和智谋。只有在这三方面都具备的情况下,自信心才起作用[23]。LindenfieldG.(2000)认为:内在的自信心包括自爱、自我认识、明确的目标和积极的思维等,外在的自信心包括良好的沟通、自我表现!果断和情感控制等[58]。
姜立君、杨丽珠(2001)的研究表明,幼儿自信心结构由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独立性和主动性4个因素组成[26]。燕国材(2001)认为自信心即自信意识,它由自信认识!自信体验和自信行为三个方面构成。自信心是一种人格品质或性格特征。它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自信心处在动态之中,只有当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自信心不断地出现并逐步稳定下来,方可形成认识、体验、行为三位一体的具有稳定结构的自信心[35]。车丽萍(2004)认为可把自信视为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多维度多层次系统。自信系统由整体自信和具体自信两个子系统构成,其中具体自信子系统又可以划分为更小的学业自信!社交自信和身体自信次子系统。由此建构出由整体自信、学业自信、社交自信和身体自信等四个层面组成的大学生自信系统模式[59]。
3.学术自信
做事情都需要自信,做学术也是如此。对于未知的领域来说,个人理性是渺小的,对未知领域保持谦虚的态度是科技工作者应坚持的原则之一,但是不能发展为不自信。无论研究什么领域,无论别人的研究方法多么先进,自己都要努力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学术潜力。对于学术自信,冯友兰(1980)颇有感触。他在《吸取教训,继续前进》一文中通过反思认识到自己过去学术上向“权威”学习导致自己走弯路。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他摆脱了自卑心理,且在恢复学术自信后提出:“路是要自己走的;道路是要自己认识的。学术上的结论是要靠自己研究的出来的。一个学术工作者写的应该是他所想的。不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不是依旁什么样本摹画来的。”
金山词霸将“有系统的专门学问”为学术;“自我相信”为自信。目前国内有关自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均较少。几乎未见对自信的系统论述,没有形成理论模型及专门的测量工具。我们采用文献分析法研究了国内外自信的定义及其理论,发现自信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且东西方文化背景中的自信涵义、构成因素存在本质差异。为此,本研究将首先对我国文化背景中的自信进行全面、系统地界定,然后在开放式问卷基础上,编制大学生自信的测量量表。
参考文献
Corey, G.&Corey M.S.(1993).I never know I had a choice.5th ed.CA: Pacific Grove.Shrauger,J.S.and M-Schohn,Self-confidence in college students:Conceptualization,measurement , and behavioral implication.Assessment,1995.2(3):p.255-278.Rosenberg,M(1965).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Prinoeton, N J: Princeton Univ Press.2.李金娜朱云霞.实习护生综合成绩与自信程度的关系.西北医学教育.2003,n
(3):45一46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第2篇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纷纷出台了各种举措,其中都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切入口。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为基础的课程在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笔者通过在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基础教育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输入研究性学习检索词,共筛选、查阅电子期刊33篇文献,通过阅读、合并、整理形成此文。
本文对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且对我国现阶段的研究性学习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分析。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现状分析
一、国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渊源和发展历程
世界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叶。德国现代教育 制度奠基人洪堡的教育改革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强调科学研究的自由性与独立性;强调教学和科研是统一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发展科学的合作关系。他主持创办的柏林大学的教学理念就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1]
1909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批判了单纯教受学生大量科学知识和理论的教育方法,提出重视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思想。[2]1916年,杜威发表了教育哲学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在该书中,他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问题教学法”理论。杜威把教学理解为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取经验的过程,几乎同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一样。他注重引导学生的兴趣,从而发挥自身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他的这些积极的教育理论观点,在今天看来,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思想雏形。
20世纪中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教学理论。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儿童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寻找答案,从而学会“如何学习”。[3]布鲁纳发扬了杜威教学理论中的积极因素,提出了“发现法”,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学生自身的发现、探索活动来掌握知识、发展智慧,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利的,对今天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起着指导作用。
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会上作了题为《作为探究的科学教育》(Teaching of Science as Inquiry)的报告,提出了与发现法相似,但更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Inquiry Learning)方法。
[1]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在客观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发展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从而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这是他们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前提。他的这一观点对我们今天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此外,探究式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还有美国教育学家撒奇曼和加涅。他们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教学过程中“探究教学”的重要性。萨奇曼(J.R.Suchman)注重实践,主张“探究方法的训练”模式;加涅在“探究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构成学习的前提条件。[4]
在教育国际化的竞争面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围绕学习方式的转变,大胆进行了课程改革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实验与研究。尽管各国对研究性学习的提法不同,而且,课程本身也是完全相同的,但研究、探索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如,美国教育界就学生个体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展开研究。在大、中、小学创设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等多种模式。[5]无论哪种模式都是让学生参与真实世界相关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包括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决策、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等技能,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此外,在美国学者对“平行课程”的研究中,也表明了类似的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
其他发达国家以及亚洲各国也把类似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与能力。如法国的“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TPE);日本的“综合学习”课程;澳大利亚的“在解决问题辅导课中的合作学习”课程等。[5]
西方教育家在儿童的发展、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策略等方面所做的论述,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可谓是独领风骚,开辟了探究教学的新纪元,为当今世界倡导研究性学习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
我国的研究性学习理念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主张学习是一个反复实践并获得真知的过程,即“学”、“思”、“行”三个环节;在教学中,孔子还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即“思”、“辨”、“行”三个方面。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思想源泉。[6]
2.发展阶段
自建国以来,国家基础教育始终强调课外活动,各地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学习的研究和实验。在学术理论方面,《教育研究》杂志于1987年第11期发表了题为《论中学物理的“研究式教学方法”》的论文,《课程·教材·教法》杂志也于1989年第1期发表了题为《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文章,这就说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被我国一些教师所接受并实施运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陕西省于1981年开始并持续至今的“诱思探究教学”试验;广东顺德于1982年开始的“以试验为基础的引导探索”研究等等。[2]
3.独立阶段
1998年,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实验课程开始普及,全国各地都在实践上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积极的探索。在第一期课程改革中,一些学校不约而同地在活动课板块中增加了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
上海大同中学的“STS”和“知识论”课程
上海市西中学的“告中自研式活动课程”
华东师大二附中的“高中小课题研究”
华东师大一附中的“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
同时,一些学校还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计与生活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研究型课程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如:
上海市七宝中学开发了“角色体验”研究型课程;
上海市大同中学开发了“专题研究”的研究型课程;
浙江省瑞安中学开发的“社会调查”研究型课程等。
目前我国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仍然围绕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特征、价值及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其中在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价值、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均基本达成共识,并且与国外的相关研究比较一致。但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定位等方面却观点不一。即对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及含义的解释出现了不同的观点。[1]
三、我国研究性学习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对我国的教学改革起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总体上看,我国对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尚属起步阶段,各方面还不成熟。许多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对研究性学习含义理解混乱
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与“正常学习”相对的一种“另类”学习,是外加的,从属的,非正式的,应该在课外进行,忽视了“研究性学习”向其它课程渗透其课程理念的使命;此外,有的老师将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使其成为少数尖子生的“阳春白雪”,挫伤了大批学生的积极性。
2.研究性学习缺乏本土理论指导
研究性学习这一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在各个学校的初期改革中对教学实践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由于打破了原有课堂教学的固定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依托,最重要的是没有适应本校特点的校本教材,这样就使得教师在实践中表示茫然,学校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没有形成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师讲课内容随意性大,每个人依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来授课,以致教学效果良莠不齐。
3.缺乏对研究性学习现状的分析与策略思考
虽然我国已有研究者对研究性学习现存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如杨明生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但只提出了少数几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挖掘、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7]
总之,我国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层面阶段,仅有少数学校进行了实践探索,就课程实施模式及教师在选题、课题的实施和结题中的作用做了经验总结和论述。还有一些教师利用学科特点,提出了学科基础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流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推广性。但这些研究仍然无法将教学改革深入和微观,这给各学校在具体操作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张荣.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状研究与对策分析.10,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2.刘金雄.信息技术与研究性性学习课程整合的研究.13,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11月。
3.丁浩.研究性学习中问题解决操作模式的研究.5,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11月。
4.丁卫东.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10,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5.刘云贵.研究性学习的探究与实践,1-3,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3月。
6.卢贵元.金昌市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状问题与对策.3,西 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11月。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第3篇
根据《现代汉语辞典》和《辞海》的解释, 焦虑是指处于紧张、担忧的状态和特质, 是个体对某件是或问题感到忧惧或烦恼的情绪状态。心理学家把焦虑分为状态焦虑 (state anxiety) 和特质焦虑 (trait anxiety) 。前者指的是遇到具体问题面对某一特定的情景或事件才产生的一种焦虑, 是一种心理状态, 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后者指的是有些人具有焦虑倾向, 对一些本不应当产生焦虑的事情, 容易产生焦虑, 是一种心理素质。
焦虑常常与不自在、沮丧、自我怀疑相联系 (Brown1994, P14) 。Stern曾提出“情感对外语教学的作用至少与认知因素同等重要, 甚至更为重要”。
二、国内外外语学习焦虑已有研究成果
国外对焦虑做了大量的研究, 并取得了很多成就。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Horwit教授, Horwitz Mac Intyre&Gardner (1986) 最先把外语学习焦虑看作是外语学习中的一种单独的、特别的现象。
1、导致学生学习焦虑的因素分析
有学者认为导致学生焦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个人的性格, 自我概念外语基础知识与能力、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环境等。也有学者认为应试教学的目标, 教师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经济状况,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性格特点都是造成学生学习焦虑的诱因。Horwitz认为自尊是诱发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外语学习会对人的自尊构成威胁, 因为只有在外语课堂上才会出现学生们一张口就出错的现象, 所以许多学生担心出错后会引起别人的讥笑, 从而丢失自己的面子和尊严。
Young在回顾前人对焦虑的研究基础上, 总结了导致焦虑产生的六大原因:1.学习者自身及相互之间的因索, 主要指学习者之间的相互竞争及学习者对自己的期望过低。2.学习者对学习语言的看法, 如果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会诱发焦虑。3.教师对怎样教语言的看法, 教师关于教语言的看法也会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如教师在课堂上不断纠正学生的错误, 学生会产生畏惧心理而害怕发言。4.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5. 课堂活动;
如学生在课堂上被单独叫起来回答问题很容易导致焦虑产生。6.语言测试。不管是测试项目还是形式都会让学生感到焦虑。
通过对上述产生外语课堂学习焦虑的原因的分析, 可以归纳为三类:1.学习者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对语言学习的认识;例如学习者面对压力时的处理方式会直接影响到2.学习者与教师间的课堂关系;3.来自管理者等外界对评价结果的错误解释和利用。对于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不正确的评价或者偏见会导致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外语学习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关于焦虑与外语学习的关系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认识。Howitz、Mac Intyre等认为焦虑是导致外语学习成绩差的原因之一, 而Sparks&Ganschow则认为是由于外语学习者成绩差导致学习者外语学习的焦虑。Horwitz认为促进型焦虑只适用于较简单的外语学习任务。而妨碍型焦虑 (debilitating anxiety) 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考试成绩、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自信心、自尊心等都存在负面影响, 不仅会影响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而且还可能导致学生用逃避学习的方式来回避焦虑。Young发现外语学习焦虑的典型外在行为表现为“语音变调:不能正常地发出语言的语音和节奏;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有冻僵’的感觉;忘掉才学过不久的词汇;根本说不出话, 只是保持沉默不语甚至逃课”等等。可以看出, 学者们将外语学习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主要归纳为体现在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身体反应方面。
Horwits等 (1986) 设计了外语课堂焦虑量表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cale) , 简称FLCAS。许多国外的研究者都采用了这一量表, 他们以不同语言的学习者为研究对象, 但大多都得出一致的结果, 即外语焦虑与外语学习成绩呈负相关。国内学者也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 但是对于焦虑的影响也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薛利芳的研究认为英语学习焦虑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确有负面影响;发现外语学习焦虑与听力成绩无显著相关。与此同时, 国内学者王立飞则认为有益焦虑是一个积极因素, 是诸多通往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它与竞争紧密相连。适度对完成语言学习任务的害怕和担心, 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也是应当受到鼓励的。
摘要: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对外语学习焦虑的文献, 描述了焦虑对英语学习所产生的研究成果与研究现状。
关键词:外语学习,学习焦虑
参考文献
[1]高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外语学习情感因素定量分析》,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4卷 (第3期) 000446。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第4篇
关键词:CLIL 内容与语言融合的学习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CLIL全称是“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倡导以语言为媒介教授知识课程,在接触、使用、学习外语的同时学习非语言类的新知识,在欧洲国家得到广泛推行。自1994年由大卫·玛仕和安妮·梅尔杰斯开创至今,CLIL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CLIL在欧洲,尤其是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即是在欧盟资金扶持下建立的“欧洲CLIL资源中心”。该中心从内容与语言融合的视角关注语言教学、学习策略、语言与文化多元现象,自成立以来发展了许多研究合作伙伴,如英国的剑桥大学和西班牙的瓦伦西亚大学,在如何创造CLIL内容课程以及有关CLIL的议题方面建树颇多,创立了许多具有丰富研究资料的CLIL相关资源网站。在学术期刊与学术论文方面,芬兰的捷瓦斯基拉大学创办了《国际CLIL研究期刊》,主编即为CLIL创造者之一的大卫·玛仕,每期收录世界各国众多权威期刊的有关CLIL的学术文章,比如最新的一期就收录了日本、西班牙和中国台湾等地的論文:如《CLIL在日本小学》、《西班牙高等教育双语项目设计》和《真确性与CLIL:从CLIL国际性视角检验真确性》。除了对CLIL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国外的学者更注重CLIL的实践应用,贯彻了CLIL理念的课程和实践不胜枚举:从最基础的字母学习到抽象晦涩的大学课程(如《时间与碎片》和《难民的世纪》)。以英国为例,剑桥大学刊发了一系列CLIL教材,如《从CLIL视角用英语讲授历史》、《从CLIL视角用英语讲授地理》等。BBC也在电视上播放题名为《内容与语言融合的学习》的系列节目。概括来说,自诞生以来,CLIL在国际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仅有在官方资助下进行的足够理论研究,更有惠及普通学子的课程实践。
国内关于CLIL的研究较国外晚了十年,第一篇相关学术论文刊发于2006年9月。此后,国内CLIL研究缓步增长:2007年2篇相关论文,2008年2篇相关论文,2009年1篇相关论文,2010年3篇相关论文。但从2011年起,CLIL研究获得快速发展:2011年12篇相关论文,2012年13篇相关论文,2013年20篇相关论文。可见,近几年来,国内CLIL研究发展迅猛、成果喜人。但不能忽视的是,国内目前刊发的50余篇相关论文大部分是相关理念的介绍及评论,如《欧洲新兴课语整合式学习(CLIL)的背景、视角与启示》和《欧洲CLIL模式:外语教学法的新视角》。还有一部分是以CLIL理念为基础进行的初步尝试,如《CLIL模式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探究》和《CLIL教学模式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可行性探究》。而在科研立项方面,根据社科网的立项数据,国内目前没有与CLIL有关的国家级、教育部和各省市人文社科立项。可见,CLIL在国内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既没有足够的理论研究,也缺少惠及普通学子的课程实践。
CLIL有助于我国英语教学理念的改革。我国盛行的一直是“以语言技能为导向的教学”,强调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这一理念虽然对学生英语技能水平提升较快,但无法避免随之而来的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知识面窄、思辨能力差等弊端。CLIL倡导内容与语言“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因此就更能有效地实现英语教学大纲的目标,对国内英语教学的教法创新、教材选择、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Coyle,Hood.Content and Lang
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2]Dalton-Puffer, Christiane.“Content-and-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From Practice to Principles”.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1(31):182-204.
本论文是以下课题的研究成果:(1)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课题:认知语境下的CLIL外语教学模式研究(JG15DB269);(2)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基于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CLIL英语课程团队教学模式创新研究(WYZDA14024);(3)沈阳市2014年度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以CLIL教学理念为依托的英语模块课程及团队教学模式创新研究(2014-289);(4)沈阳大学2015年校级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深化大学外语课程MTC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证研究
奢侈品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第5篇
当前奢侈品虽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学术界对于奢侈品的研究大多还是集中在奢侈品的概念、奢侈品消费市场、奢侈品的品牌建设和奢侈品的营销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的。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最早关于奢侈品的研究是在一个世纪以前,德国社会学家维尔纳·桑巴特通过研究15世纪到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形成的历史时,发现贵族阶层对奢侈品的需求促进了当时工业水平的提高、进出口贸易的活跃和城市的繁荣。维布伦《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1899)、达尼埃尔·阿雷莱斯《Luxe Strategies Marketings》,(1997)。等主要侧重于对于奢侈品概念的研究,维布早在1899年就提出奢侈品的范围不能单从产品的品质与功能角度定义,更重要的是奢侈品在社会经济背景上价值,开创了奢侈品定义研究的先河。达尼埃尔·阿雷莱斯则以“可获得性”来决定位阶的高低,进而从可获得性大小的基础上定义了奢侈品。法国高等商学院教授卡普雷说:“有别于其他商品,奢侈品是人人所想要的,但却是只有少数几个幸运儿所能拥有,才能称得上是奢侈品。”。沃夫冈·拉茨乐《奢侈带来富足》,(2004),主要针对不同奢侈品品牌在各种市场情况下的发展状况提出一些管理学营销学方面的建议,来指导奢侈品的发展壮大和催生新的奢侈品品牌。维尔纳·桑巴特(2005)在《奢侈与资本主义》一书中写道:“奢侈,它本身是非法情爱的一个嫡生的孩子,是它生出了资本主义。”他的研究对有关奢侈的内涵及对公共奢侈品还是私人奢侈品的区别相关的思考还是非常有启迪性的。Alessandro Brun 与CeciliaCastelli所著的《Supply chain strategy in the fashion industry:Developing a portfolio model depending on product,retail channel and brand》(2008)通过实证研究把奢侈品行业中供应链管理方法应用到时尚行业,证明了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于奢侈品的产品、品牌和零售渠道。奢侈品行业管理的研究如意大利Caniato Federico 的《A contingency approach for Strategy in the Italian luxury industry:Do consolidated models fit》(2009)论述了意大利的奢侈品行业中奢侈品供应链管理对其产生的积极意义。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层次分析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6篇
层次分析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系统分析与决策中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层次分析方法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自1977年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homas L.Saaty提出AHP以来,AHP已在国内外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已获得了广泛的应用.saaty提出AHP,可追溯到70年代.1971年,他曾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所谓的“应急划”,1972年为美国科学基金会研究.电力在工业部门的分配问题,1973年为苏丹政府研究苏丹运输问题.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他深深感到研究一种能综合定性与定量分析,使人脑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或规范化)方法的必要性,从而逐步形成了AHP的理论核心.首次正式提出AHP的论文,一般认为是Saaty在1977年举行的第一届国际数学建模会议上发表的《无结构决策问题的建模—层次分析理论》。
目前,层次分析法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我国已经应用于地区经济规划,畜牧业发展战略,工业部门设置的系统分析等等方面,是一种新的、简洁的、实用而富有成效的决策方法之一。
层次分析方法的优点与缺陷:
层次分析法的优点: 层次分析法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允许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洞察力和直觉。也许层次分析法最大的优点是提出了层次本身,它使得买方能够认真地考虑和衡量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层次分析法的主要缺陷有两个:(1)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抽象出较为贴切的层次结构;(2)如何将某些定性的量作比较接近实际定量化处理。层次分析法对人们的思维过程进行了加工整理,提出了一套系统分析问题的方法,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了较有说服力的依据。但层次分析法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i)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经验,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大,它至多只能排除思维过程中的严重非一致性,却无法排除决策者个人可能存在的严重片面性。(ii)比较、判断过程较为粗糙,不能用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决策问题。AHP至多只能算是一种半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
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第7篇
摘要:内部控制可谓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外频频发生财务丑闻时,在把矛头直指向财务会计报告时,也在探索企业内部治理等问题。并把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途径归到了内部控制。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国内有关内部控制研究做了一个简要的整理和分析。
[关键词]内部控制;理论探讨;应用探讨
一、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基本状况分析
本文所选的样本主要是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总样本选取的,以内部控制为篇名搜索,从1999年到2008年,总共有9912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2153篇。这些文章基本上能够代表我国这些年来研究内部控制的水平,本文期望能够从中把握我国研究内部控制的脉搏,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作一个较全面的分析。
1.从发表时间来看,就笔者收集的资料,我国理论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多集中于二十世纪初期几年。这可能要基于美国资本市场发生的几宗大的财务丑闻和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反思而推出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规范,所以在对美国财务丑闻的分析研究和出台政策的剖析的文章就层出不穷。笔者认为这也体现了我国内部控制研究人员的前瞻性,从国外的经验教训中就能让我们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美国一直是一个在健全法律和制定政策方面做得比较前沿,涉及内部控制的就先有COSO报告,后有SOX法案的颁布和COSO委员会出台的ERM,目前都被认为是规范内部控制的高质量标准。除了美国以外,我国也发生了诸如“银广厦 ”、“中航油事件 ”等事件,针对这些个案,在诸如《会计研究》这样的期刊上都有深入的分析,当然也有针对我国现实的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探讨。这也反映了研究不仅要具有前沿性,更要有现实意义。
2.从论述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般有以下几个角度的探讨:(1)内部控制的概念的探讨。(3)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3)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由于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章比较多,本文首先选择会计类国家级核心期刊《会计研究》上涉及内部控制的文章进行综述,还有一部分文章取自《会计之友》、《财会通讯》等会计类核心期刊。论述的方面也主要是按照上述(二)中的分类进行阐述。
二、对国外内部控制的介绍和借鉴
由于美国具有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和法律规范,所以在其资本市场上出现的问题以及所出台的解决措施也对我们有很有意义的指导作用,所以在我国文献方面介绍这部分的内容也较多。特别是SOX法案颁布以来,就有不少对其的介绍、研究的文章。比如,美国 SOA404条款执行成本的研究,认为SOA404条款提高了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的成本,董事会结构改变增加成本支出,运转效率下降, 影响公司竞争力。(黄京菁,2005)虽然他是对美国社会环境下,对SOA404的研究,但其中的思想对我国内部控制政策制订也有启发作用。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李若山,徐明磊,2005)也是用美国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实务的最新发展来解释中航油内部控制失败的案例,还有伊利股份、创维数码、四川长虹等失败案例或重大事件,认真学习ERM框架中的所有内容,并将其与企业经济业务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新调整,有一定借鉴意义,也为我们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内部控制措施,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
另外,在《会计研究》期刊上,还有一些财政部以考察团形式对国外不同特点的国家内部控制进行考察、分析。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内部控制制度和实践也将给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给予启示。如: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英国和法国企业内部控制考察报告,英美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美国会计国际趋同、注册会计师
监管和内部控制考察报告等。
三、国内内部控制的理论探讨
1.内部控制的概念探讨
国外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经过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五个阶段。国内在对内部控制文献介绍时也主要是以引入内部控制在西方的发展历史和权威机构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来进行讨论。比如内部会计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成分三种提法(朱荣恩,2001),就分别对应美国的二因素法、结构三分法和COSO报告,当然我国也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就是根据国情需要对会计控制和对内部控制实质的探讨。
在中国较早期的文献中对内部控制概念的讨论较多,且先是主要以会计控制为讨论对象的。广义的会计控制既包括“会计控制”,也包括“对会计的控制”。“会计控制”是指通过会计工作和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指挥、调节、约束和促进等活动,以使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所谓“对会计的控制”则是指对会计工作及其质量所进行的控制 ,这是对控制者所进行的一种再控制。(阎达五,宋建波,2000)这种定义主要还是在会计概念和功能的基础上来认识控制,把控制的方法和途径局限在会计这个领域,这也主要基于我国对内部控制的应用,主要还是会计内部控制。再比如从实质上来看,用契约理论解释,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是个人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就契约本身而言,企业与市场的区别主要在于契约的完备性程度不同。所以,企业的存在有其必然性,这种不完备性也就视为减少交易成本收益的一种代价或成本。为了在取得低交易成本收益的同时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就需要在企业内部存在一个控制机制,来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刘明辉,张宜霞 2002)可见我国学者也在使用实践和理论来深化对内部控制的理解。
2.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在内部控制的文章中,以委托代理理论、外部性理论、风险管理理论、权力配置理论等为基础,研究如何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合起来,对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关系探讨的文章非常之多,因为内部控制是在一个企业中实施的,他的实施环境自然就是公司的治理情况,但是就是说公司治理就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吗?学者对这个问题还持有不同的看法。本人认为,根据所引文献,研究者对两者关系也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从开始的只是描述联系的模糊界定到后来的界定边界和分析相互作用,也见证了研究者们认识的逐渐成熟。本人认为有下面几个有代表性的阶段、观点。
认为内部会计控制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出资者(企业所有者),他希望通过经营获利使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他却不能直接进行管理和经营,只能通过会计手段间接地进行控制。而会计控制是以一定的市场经济博弈规则来约束和规范企业行为的,这个博弈规则就是市场经济参与者共同遵守和不断创新的委托代理合约。出资者对经营者的控制,主要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借助于这一机制来引导经营者行为是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主要方法。并提出广义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原则,要结合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会计环境。(冯培根,2000)我觉得应该是没有把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严格加以分析、区分,只是点出了他们之间不可忽视的联系和作用,即用内部会计控制来加强公司治理,但却没有明确给出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公司治理是源头(高层组织结构源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是中间机制,执行层组织结构则是末端,三者之间有两个交叉区域,公司治理结构变革追求治理效率,组织结构变革追求经营效率,这些变革共同推动了内部控制演进的根本原因。(程新生,2004)这个论述就不仅仅局限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有关系,而是界定了他们的范围、区别和联系,又更走深了一步。或者把这种观点叫做“环境论”,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还包括(阎达
五、杨有红, 2001)、刘明
辉、张宜霞(2002)、张安明(2002)。
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是相互链接或关联的,主要表现在目标上具有的衔接性,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公司治理结构目标的进一步延伸和具体化。公司治理结构所追求的公平和效率目标,是建立在内部控制的目标即信息真实、资产安全和效益提高基础上的。内容也关联。在公司治理结构三种权力的实施过程中,除了监督权主要由股东、监事会行使而独立于企业的业务系统外 , 决策权和执行权都要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岗位和个人,并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加以规范和管理。上述可知,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 既有不同点,也有相同点,既有分离区域,也有交叉领域。并认为:“嵌合”更能准确地描述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相互关系。(李连华,2005)这种观点可以说是在前面环境论的基础上,更突出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的关系。
3.国内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探讨
这几年在我国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有一些比较显著的进展,如《会计法 》中规定,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并把这一规定作为单位负责人必须承担的会计法律责任之一。财政部在2001年~2006年先后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的“基本规范”、“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 ”、“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工程项目”、“固定资产”、“存货 ”、“筹资”、“对外投资”、“担保”等一系列用于指导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的规范性文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制定背景、总体思路、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并就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与其他相关会计法规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试行等问题都有研究。但是对比美国还存在没有理论框架支撑、控制方法单
一、层次还比较低的不足。
此外,除了在内部控制制度。目前我国证监会在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方面,只局限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类上市公司,要么局限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针对普通上市公司而言,报告的披露,虽然规定“上市公司监事会应就公司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发表独立意见,但是该披露要求仅仅限于“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未要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的详细信息以及监事会的具体评价意见;对于年报摘要,更是允许公司监事会在认为企业已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时免于披露。一般上市公司在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仍处于自愿披露阶段。我国内部控制的法制化建设进程较为缓慢,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相比国外尚存较大差距。就目前的内部控制相关政策中,对于有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规性要求,我国至今尚未出台具有操作性的强制性文件。对比美国更具强制性和规范性的披露制度,我国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作为定期报告的重要内容,建议随同报告一起披露,增强他的强制性,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宜采取相对固定的格式,要研究探讨应该予以披露的内容 还要统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和审核的标准。
2006年7月15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正式成立,历时几年的讨论,新的内部控制规范标准也已出台并于2009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的制度化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也必将引起学术界和理论的一轮新的讨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李若山徐明磊:2005.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会计研究,2
[2]李连华聂海涛:2007.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思想主线及其演变:1985~2005.会计研究,3
[3]程新生:2004.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会计研究,4
[4]李心合:2007.内部控制:从财务报告导向到价值创造导向.会计研究,4
[5]林钟高郑军:2007.基于契约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会计研究,10
[6]阎达五宋建波:2000.双元控制主体构架下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新思考.会计研究,3
[7]谢志华:2007.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会计研究,10
[8]李连华.2002.股权配置中心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新思路.会计研究,10
[9]冯培根:2000.会计控制的委托代理分析.会计研究,11
[10]刘明辉张宜霞:2002.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会计研究,8
[11]刘造林,董明.2009中关内部控制发展及比较研党[J].财会通讯,3
[12]郑君国.2009中荧内部控制规范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6
2.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内部控制理论国外研究状况分析
内部控制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历史。内部控制, 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 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 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在其漫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大体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历史阶段, 即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三个阶段。
从1949 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 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首次对内部控制作了定义。内部控制在50 年时间内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经历近40 年, 而第二阶段到
第三阶段只有5 年时间。内部控制之所以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 除企业内部管理自身因素外, 外部尤其是政府的推动亦是关键因素。在美国20 世纪70 年代到80 年代, 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80 年代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导致美国国会一些议员对财务报告制度的恰当性提出了疑问,尤其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恰当性, 由此成立Treadway 委员会(即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并发表了著名的COSO 报告。20 世纪80 年代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也对内部控制产生一定的影响。SEC 在1980 年的S—X 规则303 条款中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管理当局讨论和分析(MD&A)”的信息。MD&A 要求揭示上市公司财务和经营相关的当前和未来的流动性和其它情况, 所以要求向公众提供更多未来经管责任的情况, 包括内部控制等内容。“安然”事件发生后, 美国国会于2002年7 月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Sarbanes-Oxley Act), 强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 如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检查等。
COSO 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 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 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COSO 报告首次把内部控制从原来的平面结构发展为立体框架模式, 代表着国际上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最高研究水平。此后发布的其他一些有关内部控制的报告(如加拿大的COSO, 英国的Cadbury, 南非的King, 法国的Vienot 等等)均以COSO 的报告为模本。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银行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框架 也是以COSO 的报告为基础的。但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层甚至许多内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还停留在内部牵制的第一阶段,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职责分工、岗位分离、授权授信、内部审计等”, 与国际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
根据COSO 报告, 内部控制应理解为: “ 由管理当局设计(devised), 董事会核准, 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maintained)的, 旨在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个过程(pro—cess)”。可见, 内部控制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个过程, 但它本身不是目的;它帮助实现的是多种既互相区分而又紧密联系和相互重叠的目标;它由人实施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组织内的所有人员对内控都有相应的责任;而且内部控制为企业管理层只能提供合理的保证, 而不是绝对的保证。
二、内部控制理论国内研究状况分析
我国的内部控制管理仍以政府为主导, 通过政府颁布的法规从外部要求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规范。已制定并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相关的法规或政策为:
1986 年财政部颁发《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其中对内部控制制度作了明确规定;1997 年1 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实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 , 以便于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效率, 保证执业质量;1997 年1 月国家审计署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 , 其中将对内控制度的测试当作“作业准则”予以规定;1999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新《会计法 》, 将内控制度当作保障会计消息“真实和完整”的基本手段之一;2000 年11 月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公司消息披露编报规则》 ,要求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 证券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在招股说明书中专设一部分, 用来说其内控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2001 年6 月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试行)》 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
由此看出, 我国在正式法规中最早使用内控的为1986 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该规范只提到内部会计控制, 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该定义被以后财政部发布的其它内控文件以及《会计法》所使用, 而在这些文件及《会计法》中基本将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会计监督的一部分。
中注协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比较宽泛, 在1997年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 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称内部控制为“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 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全,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 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包括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这是从审计角度定义的, 应用了AICPA 在1988 年提出的内控定义。
证监会、国家审计署、中组部、中纪委等部门的内容控制概念与上述两种大同小异: 证监会主要防范上市公司及金融、保险机构的会计信息失真;国家审计署主要防范政府机关和国有事业单位资产流失和信息失真;中纪委和中组部主要防范领导干部贪污腐败等方面。财政部于2001 年6 月22 日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 有如下特点:
第一, 以单位(企业)自身为出发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出台以前的相关法规, 其对企业内部控制要求基本上是从其行业相关角度, 而非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 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是从制度基础审计的角度来要求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与《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等法规是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予以要求。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 即从加强企业管理, 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改进企业经营方式的角度为出发点来要求。从内部控制的产生来看, 它是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完成其主体内容构造的。
第二, 目标定位明确具体。控制目标的定位是内部控制存在及存在形式的根本所在, 也是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以及进行内部控制设计、评价和考核的原则指导与参照。在我国提出《内
部会计控制规范》之前,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 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将内部控制定义为: 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约有效进行, 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审计准则对要求进行评价的内部控制的限定处于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内部控制结构阶段。COS0委员会在其报告中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为: 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性。COS0 委员会报告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的范围更为宽泛, 尤其是取得经营的效率效果, 企业达到这一目标需涉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的各个方面, 特别是与企业经营有关的社会文化等“软环境”, 同时也涉及到确定经营效果的考核和经营业绩的评价指标体系问题。
第三, 基本构成直接以内容而非要素形式存在。COS0 报告中关于内部控制的内容构成是要素式的, 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大要素组成。《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构成并未以要素的形式存在, 而是直接列出了内部控制的内容, 这些内容包括: 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 并且每一条款都将制定相应的具体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突出部分是强调了建立风险控制系统, 强化风险管理, 确保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 对风险控制系统的建立作为独立的内部控制的条款加以强调。这与我国当前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忽视风险控制, 造成巨大隐患甚至损失有关, 适合当前的现实需要,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第8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首次使用化学武器,随后大规模杀伤性生物武器和原子武器也在战场上相继亮相。为了保障战斗人员能够在核生化条件下生存,及时恢复遭受核生化攻击部队的战斗力,洗消保障装备出现了。洗消与防护、侦检“三位一体”,构筑了核生化防御的坚固长城。
洗消是完善和恢复战斗力的有效措施。洗消装备是指对染有毒剂、放射性物质、生物战剂的人员、服装、武器装备、工事及环境进行消毒和消除沾染所用器材的统称[1]。洗消方式主要有3类:一是物理洗消,主要是通过高压冲洗使毒剂浓度降低,一般用于进行其他洗消的初步消毒;一类是化学洗消,主要是利用与毒剂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产生无毒或毒性下降的物质,如活性炭洗消;一类是生物洗消,主要是利用生物技术合成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在分子水平破坏毒剂的分子结构,使之失去毒性[2]。洗消装备通常可分为适用于个人、小型装备的小型洗消装备和适用于大型装备、大面积污染的地面、空气、水源与动植物等的大型洗消装备。
2 国外洗消装备发展现状
2.1 小型洗消装备
2.1.1 美国
2.1.1. 1 M258型个人消毒包
美军研制并装备军队的M258型个人消毒包[3],除具有吸附战剂的物理作用外,还能迅速起到化学消毒作用。内装2把塑料刮刀、一号消毒液塑料瓶、二号消毒液塑料瓶和棉纱垫等。
2.1.1. 2 M291皮肤消毒包
用AmbergardTMXE-555消毒树脂作为原料,具有良好的反应性与吸附性,专门用于人员皮肤液态化学毒剂和某些毒素污染后的消毒,对周围环境无危害作用,使用安全,消毒效果可靠,对运输、储存、分装无特殊要求,操作简便[3]。
2.1.1. 3 M295单兵消毒装备
它由4副擦拭手套组成。每个手套由内涂聚乙烯膜的非织造聚酯材料构成,该材料含有具净化功能的吸收粉末。在使用过程中,吸收性粉末可以在非织造聚酯材料中自由流动。士兵可迅速使用M295来消除皮肤和装备上的CB污染及毒素污染。
2.1.1. 4 MACAWTM压缩的空气泡沫背包
它的体积为18.9 L,通过1个附加的喷嘴形成泡沫,18.9 L的溶液可形成1 136 L的泡沫,为原来的60倍,射程可达12 m,携带方便(见图1)。
2.1.1. 5 5M15型内表面洗消装置
利用热空气流加热内表面使毒剂蒸发,而后立即将有毒蒸汽捕集起来或直接排出车外。一般当内表面温度达到85℃,时间约30min时,可达到消毒效果,用于车辆驾驶室、战斗室内表面及仪器设备洗消[4]。
2.1.1. 6“A11-Clear”新型化学生物泡沫洗消装置
该泡沫洗消剂由水解酶与生物杀菌剂混合而成,它能够解决遭受化学和生物袭击的军事、工业和农业大面积地域的快速消毒问题。
2.1.1. 7 JSPDS(联合服务单兵皮肤洗消剂)
该系统使用的洗消剂是经美国食品药品安全局批准的用于皮肤消毒的安全洗消剂活性皮肤洗消剂(RSDL);其对士兵的防护高于M291皮肤消毒剂;也能对某些特定装备进行洗消。
2.1.1. 8 联合便携式洗消系统(JPDS)
JPDS技术要求1个人即可操作、搬运和再次装填;在固定位置和移动时均能修复;提供对人无害的和环境安全的化学和生物洗消剂(见图2)。JPDS由洗消剂和涂敷器组成,可以提供迅速洗消。其洗消对象为小型非敏感装备和大型非敏感装备区域。JPDS对化学战剂的洗消能力比现有的便携式洗消设备强。
2.1.2 俄罗斯
2.1.2. 1 PKHS-52防化盒
PKHS-52防化盒用于洗消大面积被液体毒剂染毒的皮肤和军服。它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个铰链盖式盒子;1个0.5 L容量瓶,瓶塞为红色,瓶内装有红色的碱性溶液,用于消除有机磷毒剂;2个0.5L容量瓶,瓶塞为白色,瓶内装有配制第二种消毒剂的溶液,用于除去芥子气一类毒剂;配制第二种消毒剂的金属罐;1个木制盒,内有4个包裹;2个大包装有活性氯物质;2个小包装有稳定剂;20条脱脂棉纱巾;1个木制搅拌器[2]。
2.1.2. 2 个人消毒包
个人消毒包由放在纱布袋内的玻璃瓶和几块纱布组成。局部洗消需将玻璃瓶里的消毒液直接倒在手上,像洗手一样擦洗。然后用消毒液将纱布浸湿,擦脸和颈部皮肤染毒部位。它可用于消除皮肤、小面积衣物、个人防护用品和仪器上的毒剂[2]。
2.1.2. 3 RDP-4V型背负式洗消器
它由盛DS2的容器、手动泵、软管及喷枪等组成。通常为背负式作业[4]。
2.1.3 英国
2.1.3. 1 MKI型一号单兵消毒包和二号个人消毒包
其主要成分是漂白粉,两者可一起使用[2]。
2.1.3. 2 空气泡沫洗消装备
泡沫的化学成分为CASCADTM,泡沫生产量为75~80 L,洗消面积为13 m2,空质量14 kg,全质量27.5 kg;喷头类型为喷枪,溶液桶材料为不锈钢,动力源为桶内压缩空气,结实耐用,内容物可更换,适于多次反复使用。使用时单人背负,便于操作及控制泡沫喷射方向,适用于紧急情况下的金属和建筑物表面的化学洗消、生物灭菌。
2.1.4 法国
单兵洗消装备是法军1992年装备的一种新型洗消包,由密封盒、盖膜、洗消瓶、擦拭巾、吸毒手套和使用说明组成,可用来洗消芥子气、VX毒剂、G类毒剂等大部分化学毒剂[2]。
2.2 大型洗消装备
2.2.1 美国
2.2.1. 1 M9型洗消车
20世纪60年代时使用,对单兵及装备进行洗消;主要部件有装料桶、离心泵、管道、喷枪、喷洒用软管。连续作业时间长,喷洒速度快,泵的功率大;流量可达50 gal/min,每次平均洗消面积为1 300 m2[2]。
2.2.1. 2 XM-14型洗消车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时使用,适用于人员洗消;主要部件由液灌、喷洒架及蒸汽发生器组成;1次可洗消25人,每分钟喷水量为100gal[2]。
2.2.1. 3 M12A1电动洗消装备
20世纪90年代时使用,其可对人员进行洗消;主要部件有:水箱、人员淋浴装置、M2型液体燃料热水器。使用M800系列66卡车运载,泵的工作能力为190 L/min。目前海军陆战队已用M17 MCHF轻型洗消装备取代了M12A1。
2.2.1. 4 M17 MCHF轻型洗消系统
该系统具便携式、质量轻、压缩和动力驱动泵及多种燃料水加热系统。4个成年男子就可以搬运该设备。不仅可以迅速洗消车辆及飞机,还可以对人员、装备等进行洗消。
2.2.1. 5 SWIFTCAFTMATV CAF洗消系统
The SwiftCAF ATV系统为小型到中型、可通过汽车运输、高度可变的CAF系统,适于装载至各种平台,如ATVs、卡车、拖车等类似的运输装置。SwiftCAF适合处理突发事故,尤其是人员难以到达的地方,比如出入口阻塞、远离道路的地方或崎岖的山路等。其使用标准的喷头,喷射距离为12.2 m。
2.2.1. 6 快速机动性洗消系统(HMDS)
HMDS是依赖Humvee/tactical拖车的洗消系统,该系统配有24 m的软管,前后端分别放置洗消地面的设备,在系统顶部装有监测器,人员可以在内部通过操纵杆、无线电等操纵该设备,实现远距离洗消(见图3)。
2.2.1. 7 联合军种洗消系统(JMDS)
它是美国处于研发和试用阶段的产品之一。JMDS的技术要求:能够对小型灵敏性装备和平台内部进行洗消;适用于灵敏装备和车辆内部的非溶液性洗消系统;可在移动和固定状态下使用;洗消装备在洗消后仍保持战斗力;在固定和行驶状态下对车辆、飞机和船只内部进行洗消(见图4)。在美军06财年计划中,名为JMDS的保护伞计划将联合服役灵敏装备洗消(JSSED)和联合平台内部洗消(JPID)计划相结合。该计划使用蒸汽洗消技术对灵敏设备和平台内部的化学和生物战剂进行洗消。JMDS洗消化学和生物战剂而不降低灵敏性设备和平台再次使用时的性能。
2.2.1. 8 小型联勤可运输洗消系统(JSTDS-ss)
它是美国处于研发和试用阶段的产品之一。该系统的技术要求为:将污染战剂浓度降低到可检测水平以下;不需要专用的车辆和/或拖车;能使用洗消剂和热的肥皂水;使用对人无害的、对环境安全的洗消剂。JSTDS-ss由洗消剂、涂敷模块和附件(包括淋浴设备)组成,用于洗消战斗车辆、人员配备的武器、小的飞行器、船表面和有限的设备和地形。该设备可减轻洗消过程中人员的负担。
2.2.1. 9 大型联勤可运输洗消系统(JSTDS-LS)
它是美国处于研发和试用阶段的产品之一。该系统的技术要求是:将污染战剂浓度降低到可检测水平以下;在“移动”过程中进行洗消;能够使用洗消剂和热的肥皂水;洗消大型灵敏性不高的设备,如车辆,飞机和设备;提供无害的和环境安全的CBRN洗消剂。该系统可对大型灵敏性不高的仪器、飞机、设施、海港和机场进行洗消。
2.2.2 俄罗斯(前苏联)
前苏联的洗消车发展较早,从20世纪60年代起,前苏军先后为每个消毒连队装备了10台APC-14型自动喷洒车,4台ДДA-66型消毒淋浴车和2台TMC-65型涡轮喷气消毒车[2]。其中TMC-65型涡轮喷气消毒车具有高效、快速、防冻、适于大面积消毒之特点。其主要结构是将TД涡轮喷气发动机装在yPAП375-E型卡车底盘上,以快速喷洒消毒液。车的两侧各有1个1 500 L的装料桶,分别装喷气发动机燃料和消毒液。拖挂的水罐车可载4 000 L水。该车的主要缺点是笨重、体积大,不便于行驶和隐蔽。
20世纪80年代,他们装备了由4辆汽车组成的AГy-3M消毒站[2]。1台车载烘干帐篷和淋浴帐篷及折叠式水箱;1台车载蒸汽和热空气发生器;另外2台车装载蒸汽消毒室,用于边防部队大规模洗消被装。
2.2.3 英国
2.2.3. 1 推车式空气泡沫洗消装备
该装备坚固、便携、操作简单,可单人操作,数分钟即可展开(见图5)。储存罐的容积为142 L,软管长7.6 m,喷嘴直径为51 mm,配有搅拌浆。可有效洗消核化生战剂,洗消面积为130 m2。
2.2.3. 2 拉车式洗消装备
可单人操作,适用于狭窄的通道和上下楼梯。拉车用耐高压塑料和钢铁制作,尺寸为457.2 mm1 016 mm,溶液箱材料为不锈钢,动力源为瓶内压缩空气,空质量18 kg,全质量31.5 kg,产生洗消泡沫量为75~80 L,洗消面积为13 m2,泡沫射程最远为3.6 m,泡沫化学成分为CASCADTM(见图6)。
2.2.4 法国
2.2.4. 1 ACMATUMTH1000洗消车
它由4个主要部件组成:装备装载平台,固定式液压装置,电动泵和3 000 L水箱,可移动式高压热水及蒸汽发生器及其包装容器。该车可对人员及其服装进行洗消[2]。
2.2.4. 2 集防装备消毒器材
由一特制的长400 mm的架子支撑,带有2个装有10 L压缩空气的储存容器。该洗消装置可提供定量恒压喷洒并在40 s内完成喷洒。喷嘴为锥形,提高了洗消效率,有效洗消能力为2~5 m2沾染表面。罐的总容量为2.5 L,直径为110 mm,长358 mm,有效容量为1.6 L。在工作时设备质量为3.5 kg,最大工作压力为19.38 kg/cm2。用于遭遇化学袭击或有关事故时对车辆的快速洗消[2]。
2.2.5 德国
2.2.5. 1 HEP型洗消车
它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研制的。该车由戴姆勒-本茨越野车底盘改装,车上装有1台NATO-HDS-1200BK型高压喷射发生器和1台高压泵,可直接由供水卡车供水或用泵从外界抽水。该车不仅可完成战时对人员和地面的洗消,平时还可为各军兵种和野战医院提供热水,使用效率高[2]。
2.2.5. 2 Karcher洗消系统
1989年,原西德的Karcher公司生产了2种安装在卡车上的洗消系统。其中一种用于器材和地域洗消。主要洗消器材有MPD3200预消装置,用于高压预洗;DADS主要用于洗消处理,可使用不同类型的乳化剂;MPDS利用高压热水和蒸汽进行后处理或用热泡沫处理辐射沾染。另外配有2 000 L水箱、消毒剂、软管及附件。另一种洗消系统用于人员及个人装备洗消。主要设备包括:1台MPDS,用于野外淋浴;1台MPDS用于洗消防护服及个人装备;2顶淋浴帐篷以及karcher淋浴装置;1台空气加热器,用于加热帐篷内的空气;1台专用真空清洁器,用于消除辐射沾染;5个可折叠容器,用于对个人装备进行蒸汽处理;还有洗消剂、2 000 L水箱等[2]。
2.2.5. 3 INDECON方舱洗消系统
INDECON洗消方舱用于洗消人员、车辆、装备等,其本身具有NBC过滤防护功能。洗消装置有高压清洗器、水泵、手提式洗消泵、人员洗消帐篷、淋浴器、水箱等。应急洗消只需5 min[2]。
2.2.5. 4 Roll-On Decont洗消系统
该系统安置在20 ft的带有滚轴结构的集装箱内,有独立的动力供应,可通过滚轴系统传输到任何车辆上。Roll-On Decont系统每小时可洗消240人,如果与DEDAS联合使用,每小时可洗消40辆车。
2.2.5. 5 卡切尔CFL60型机动野外洗衣装置
该装备平时装置在1个6 m的标准集装箱中,可用卡车或拖车运输,也可空运(见图7)。它采用最新的医用和家用洗衣与清洗技术,内部有供电系统及服装灭菌、清洗、甩干、熨烫及打包设备等。如果与相应水处理装置一起使用,该装置能获得优质水源而成为一个独立工作系统。该系统还配备有DT60洗消帐篷与服装煮沸消毒柜[4]。
2.2.5. 6 卡切尔Jet21型洗消装备
它是最新装备的大型洗消系统之一,采用吊臂门式洗消方式,自动化程度高,能用高压射流水及热空气两种方法洗消,适用于高危环境及长时间作业[4](见图8)。
2.2.6 意大利
意大利SANIJET3000/3集装箱式洗消装置利用1个6 m ISO标准集装箱形成一个人员、车辆和其他装备及服装消毒的独立的封闭空间。采用核化生滤毒通风装置产生超压,集装箱被分为几个操作间,中间的一间为主控室,另外几间作为淋浴间、服装消毒间和进出间。该装备是目前唯一可在核化生污染环境下进行人员洗消的装备[4]。
3 国内洗消装备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拥有先进的组合式洗消装备,有对多种对象实施洗消作业的多功能快速洗消装备,以及对染毒人员进行自救处理的个人洗消装备,形成了功能全面、技术手段齐备、能有效清除核生化污染的装备体系。
新一代多功能洗消装备采用高温高压射流技术,作业量大、功能多、自动化程度高,能完成对武器装备、人员服装和地域的洗消。
(1)新型淋浴车
采用多体位脉冲淋浴技术取代了常压洗消技术,提高了洗消作业的效率和质量;采用燃油空气加热器取暖,解决了冬季洗消难题;建立快速流动洗消方法取代了定点洗消方法,提高了冬季洗消的作业量;新型热水锅炉实现了淋浴系统的自动控制,具有缺水、漏电和过载保护以及一定的故障自检功能,提高了整车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淋浴帐篷采用新工艺和新材料,质量轻、耐水性好,便于展开和撤收[5]。
(2)多功能“洗消走廊”
多功能“洗消走廊”有效组合了多种洗消功能模块,可对遭受核生化污染的人员和服装进行消毒,也可用于核生化事故应急救援,抢险救灾、疫情控制以及特殊作业环境下的人员卫生处理。“洗消走廊”由设备间、防护装具洗消间、防护装具烘干间、人员清洁处理间和男、女更衣间组成,可设置为独立工作单元[5]。
(3)卫生防疫车
卫生防疫车主要用于野外大面积的病原微生物和媒介昆虫的消杀处理。整车采用越野底盘,具有较好的野外机动能力。配备的洗消设备齐全、高效,由便携式烟雾机、背负式喷雾机和超低容量喷雾机组成[6]。
4 洗消装备的发展趋势
良好的洗消系统能高效去除各种战剂污染,同时不对人员造成伤害,不污染环境,不降低装备性能,且小巧、轻便、操作与维护负担低。
洗消装备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新洗消剂、新洗消技术、新洗消装备3个方面[7]。
(1)洗消剂
洗消剂是实施核生化洗消的根本要素。目前以氯化、氧化及碱性水解为消毒机制的3大类洗消剂基本都能满足应急洗消的要求,但在性能上仍存在对金属腐蚀性强、污染大、后勤负担重等问题。研究多用途、低腐蚀、无污染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洗消剂是新时期洗消剂研发的主要趋势。目前已取得显著进展并具有应用潜力的研究方向有生物酶催化、过氧化物消毒剂、纳米金属氧化物和自动消毒涂料等。
(2)洗消技术
高温、高压、射流洗消技术的采用是新一代洗消装备的特征和标志。高温和高压形成的射流可产生物理和化学双重洗消功能,具有洗消效率高、省时、省力、省洗消剂甚至不用洗消剂等特点,代表了当今洗消装备的国际水平和发展趋势。
免水洗消技术是针对不能用水基和传统的具有腐蚀性的洗消剂洗消的电子、光学精密仪器、敏感材料而发展成的一种新技术。从整体技术而言,免水洗消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洗消方法主要有热空气洗消法、有机溶剂洗消法和吸附剂洗消法。
(3)洗消装备
为适应现代战争特点,保证武器装备、人员在核生化战争条件下的生存力和战斗力,新时期的大型洗消装备向着多功能、模块化、智能化、防污染方向发展。
多功能,即克服功能单一的缺陷,其不仅可用于武器装备的洗消,还能够用于人员、服装及地面的洗消,在和平时期还能用于自然灾害和各种核生化事故的紧急救援。而模块化则是通过开发高性能的洗消核心模块,经模块之间的串、并联,配以通用性好的零备件组合成不同型号的洗消装备。计算机技术和智能机器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洗消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洗消机器人将最终将取代人员手持喷枪进行洗消的方法。洗消过程也将通过智能控制达到精确洗消的目的,同时在装备的设计上考虑满足坚固性、可消性和适应性3个基本要素。
参考文献
[1]高树田,武瑞昌,王运斗.国内外生防装备发展现状与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1]:26-28.
[2]王政,王运斗.核生化武器与“三防”卫生装备[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3]总后勤部司令部.外军后勤装备三防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
[4]汪志远,陈冀胜.化学,生物武器与防化装备[M].保定: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5]符天保,史波波,王永红.坚实的防化盾牌——我军防化装备扫描[J].现代军事,2006[6]:7-9.
[6]杨振洲,王永烈,高振海,等.多功能卫生防疫车的研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1,7[4]:28-29.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