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极坐标移动平台论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极坐标移动平台论文(精选3篇)

极坐标移动平台论文 第1篇

当前各类GIS平台如ArcGIS、MapInfo、SuperMap虽然都提供了坐标系转换功能, 但是操作复杂不易掌握且转换参数对外保密, 还有一些单机的小型软件专门用于坐标系的转换, 然而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不能跨平台运行;需要下载程序有可能感染病毒;程序更新后需要重新下载程序。而网络程序就可以解决以上问题。

本文在研究坐标系转换和地图投影相关理论的基础上, 利用ASP.NET技术实现了B/S模式下的坐标系转换系统。

1 坐标转换概述

目前国内常见的转换主要有两种:1.同一坐标系统内的转换, 如大地坐标 (BLH) 转换为平面直角坐标 (XYZ) ;2.不同坐标系统的相互转换, 如北京54、西安80和WGS84坐标系的相互转换以及任意两空间坐标系的转换。

1.1 大地坐标 (BL) 转换为高斯直角坐标 (xy)

我国规定1:1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比例尺地形图, 均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1:2.5至1:50万比例尺地形图采用经差6度分带, 1:1万比例尺地形图采用经差3度分带。高斯克吕格投影规定以中央经线为X轴, 赤道为Y轴, 两轴的交点为坐标原点。X坐标值在赤道以北为正, 以南为负;Y坐标值在中央经线以东为正, 以西为负。我国在北半球, X坐标皆为正值。Y坐标在中央经线以西为负值, 运用起来很不方便。为了避免Y坐标出现负值, 将各带的坐标纵轴西移500公里, 即将所有Y值都加500公里。由于高斯-克吕格投影每一个投影带的坐标都是对本带坐标原点的相对值, 所以各带的坐标完全相同, 为了区别某一坐标系统属于哪一带, 在横轴坐标前加上带号[1]。

通过高斯正、反算, 可以将高斯直角坐标化算为大地坐标, 或将大地坐标化算为高斯直角坐标。

1.2 不同坐标系统的相互转换

坐标转换的过程就是转换参数的求解过程, 常用的方法有三参数法、四参数法和七参数法。通常采用布尔莎七参数变换公式进行转换, 公式如下[2]:

其中△X0, △Y0, △Z0是平移参数;m是尺度比参数;εx, εy, εz是旋转参数。

解算这七个参数, 至少要用到三个已知点, 采用间接平差模型进行解算, 解得七参数后, 利用布尔莎公式就可以进行未知点的坐标转换了, 每输入一组坐标值, 就能求出它在新坐标系中的坐标。

2 系统设计

2.1 设计目标

基于B/S模式实现国内常用的三种坐标系间数据的相互转换。在保证程序正确运行的基础上, 具有良好的界面和交互性。

2.2 功能设计

系统功能结构图如下:

2.3系统软件环境

2.3.1服务器端运行环境:

2.3.2 客户机端运行环境:

安装有网络浏览器的任意系统

2.3.3 系统开发环境:

3 主要功能的实现

3.1 数据上传模块

数据上传模块用于获取用户要处理的数据。坐标数据在任何平台上都可以很容易的保存为文本文件或XML文件, 该模块支持后缀为txt或xml的数据输入, 如果是其他类型的数据须先将数据转换为以上数据类型中的一种, 然后再上传。

为了易于复用程序, 将该模块封装为一个用户控件, 用户控件可以基于现有控件用可视化的方法快速创建, 可极大的提高程序的开发效率。该模块有一个GridView控件、一个FileUpLoad控件和两个按钮控件组成。GridView控件用于显示数据;点击上传按钮后用户选择的文件并不会上传的服务器端, 服务器端只是从文件中读取数据流并以Dataset的形式并保存到Session中所以不会产生大量的磁盘I/O操作;清空按钮用于清空对应的会话 (Session) 数据。该控件提供了两个属性, NAME属性用于设定上传的数据对应的Session变量的名称, ColumnName属性是一个字符串通过设定该值可以控制GridView中数据的列数和对应的列名。

控件上传按钮后台代码如下:

由于GridView中的数据默认数据源是Data Set类型而要处理的数据是double型的二维数组所以就需要一个类来实现两种数据类型的转换, ProcessData类就用于完成这个功能。

3.2 高斯投影变换模块

在高斯投影模块中用户可以选择转换方式、坐标系、带型等, 运算前必须设置中央经度。中央经度必须根据带型计算得来, 本程序中设置的带型主要用于同ArcGIS中的坐标系定义一样在横坐标前加上带号, 如不需要带号可以选择无带号。

预处理按钮后台代码:

3.3 数据流程处理模块

数据流程处理模块用于实现两种坐标系间大地坐标与空间直角坐标之间的相互转换。

第一步用户选择投影方式和投影过程, 投影方式是坐标系的组合而投影过程是大地坐标 (BLH) 与空间直角坐标的组合 (XYZ) , 当用户点击提交后投影方式以QueryString的方式传输的下一个页面。当管理员想添加新的坐标系进行转换时首先要向Projection.xml文件向其中添加坐标系的定义, 然后修改投影方式对应的的下拉选项中的value值。通过如上方法可以实现不修改程序代码而扩展程序功能的目的。

页面保存QueryString传入的投影方式、起始坐标系、目标坐标系参数到Session中。在该页面中用户可以选择解算七参数、上传七参数、使用现有数据中的一种。根据上传的待处理数据, 计算出转换后的数据。

导出数据按钮代码: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坐标系转换的相关概念, 并总结了国内常见坐标系间转换的基本流程, 最后基于ASP NET技术实现国内常见的坐标系之间的相互转换。当前关于坐标系转换和地图投影的理论基本上已经成熟, 由于坐标系转换的方法和地图投影的方式有很多种类, 实际应用中应该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选取合适的转换方式。其实很多地方测绘单位都有当地相应的转换参数但由于数据没有共享而导致了重复劳动, 可见国内应该加快空间数据共享的步伐。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常用的坐标系统, 指出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坐标转换的不便之处, 设计了网上转换平台的功能模块, 并结合ASP.NET技术开发实现。

关键词:常用坐标系统,坐标转换,网上转换,ASP.NET

参考文献

[1]戴勤奋.常用地图投影转换公式.http://blog.csdn.net/James506/archive/2007/03/30/1546321.aspx.

悬空移动平台施工方案 第2篇

动平台施工方案

根据上述特点,装饰部技术人员认为脚手应设计为高空桥式悬挂移动脚手。脚手为桥式,其悬挂在屋架上部钢管端头上,操作人员站在上面操作,桥式脚手两边设有护栏。桥式脚手的具体尺寸应根据具体的工况,材料及具体结构形式应依据设计的荷载、尺寸和其他使用要求。

1.实际工况

(1)核心区的每片钢屋架每榀之间的距离为6m左右,据设计要求铝制天花板是沿着顺轨的方向整体布置,所以安装天花单元时,处于工作状态的桥式脚手应该布置在顺轨方向,每个工作区长为6m左右;同时考虑到二名施工人员的操作及部分施工材料的堆放,所以宽度宜为0.8m-1m宽为宜。所以整个脚手全长应该至少6m,宽度为0.8 m。

(2)在施工完一跨之后,要进行下一跨施工,脚手要在空中平移过去。考虑用手拉葫芦作为平移工具,在平移前和平移后放置和拆卸葫芦时需要一定的操作空间,同时平移时吊点应该以在东西顺轨方向布置,故吊蓝的受力点在长方向的二端。

(3)在船头侧面的地方,由于吊蓝过于倾斜,施工人员在上面行走不便,最后我们把吊蓝底部平台改为台阶状,台阶根据斜度大小,以施工阶段施工人员行走与地面垂直为宜,同时把吊蓝的栏杆改为斜面(见下图)。

2.设计内容

(1)设计依据

高空桥式滑移脚手架的设计,是根据实际工况,严格按照建设部JGJ59—9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GB19155-2003《高处作业吊篮国家标准》,参照JG5027-92《高处作业吊篮安全规则》、及相关钢结构设计规范标准,结合外墙脚手架的施工经验设计而成。

(2)结构的材料要求

为了保证安全施工,文明施工,必须要控制移动平台所需部件和材料的质量,要求各种铁件和螺栓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采购的材料要求有出厂合格证,并抽样进行力学性试验,对不合格的材料严禁使用。

(3)结构形式

空中移动脚手的结构形式采用桥式,其由桥面与两边护栏组成,桥面采用横、纵梁形式,护栏采用平面桁架结构。对于不同的工况,脚手在长度上及局部结构上有所调整。

脚手在工作状态和平移状态下,运动状态有差异,其受力情况也不同。工作状态下,二跨都要受力,在每跨的端部由上部钢梁上悬挂的吊带吊住移动吊蓝下侧主受力C型钢,共4个吊点;平移状态下,只有另一端部的2个吊带受力,移动这侧的2个吊带不受力,此时移动这一侧的手拉葫芦受力。

(4)结构强度保证措施

整个移动吊篮由C180x50x20x3 C型钢作为主龙骨,□30x50x2.5方钢作为副龙骨,使用连接件将主龙骨连接成为主要骨架,副龙骨焊接在主龙骨之上,安全护栏使用□30x30x3方钢焊接而成,移动吊篮内满铺压型钢板。

各部件焊接焊缝必须达到二级焊缝,连接件与主龙骨连接使用规格为M12x30高强六角螺栓连接,所有螺栓应有防松垫片,丝口突出螺帽4-5扣以上;所有使用的钢材必须为Q345B低碳合金钢,且检验必须全部合格。

(5)结构刚度保证措施

结构的纵梁为单根槽钢通过横梁背向组合,横梁为单根薄板钢组成。在施工荷载的作用下,纵梁的挠度较大,为了克服这一薄弱环节,在两侧用□30x30x3低合金方钢钢管焊接1.2m高护栏同时设置斜向支撑组成三角桁架,从而有效地增加架子的纵向刚度。

(6)结构稳定性保证措施

结构的稳定性包括纵向稳定和横向稳定,纵向稳定通过安装在移动平台两端的四根高强尼龙吊带来保障(每根尼龙吊带可承重2T),并固定在屋顶网架下弦杆;同时为了结构的横向性,在移动过程中为了防止移动吊蓝晃动,二端的四根吊带在钢管网架上缠绕钢结构至少两圈,以防止吊带滑动,并且同时与吊蓝的栏杆的中间横向方管用钢丝绳锁紧。

(7)荷载要求

吊蓝的荷载有吊蓝自重、施工材料荷载、施工人员荷载和吊点荷载。

因吊篮受力基础在屋面下弦杆上,因此应先征求钢结构设计师的意见以及我们自己的吊蓝设计图纸计算重量,确定吊篮自重不超过500KG

施工材料荷载指施工中所需的材料要堆放在脚手上,这里按一跨6m所需材料,为二根直径140mm长为6000mm的钢管,重量约为180㎏,还有工作状态下其它辅助材料,共计不超过500㎏。

每榀脚手架施工人员荷载在工作状态下定位1-2人,滑移状态下为2人,共计不超过500㎏。

吊点荷载考虑在工作状态4个吊点,滑移状态下3个吊点,滑移状态最不利情况下吊绳受力不均匀时只有二点受力,每个吊点的荷载设计为2000㎏。

综合上述分析结果,脚手架的额度荷载设计分为工作状态和滑移状态两种情况,工作状态下为均布荷载1500㎏,移动状态下为均布荷载1000㎏。

3.受力分析

(1)移动吊篮组成件及自重分析

主龙骨:C180×50×20×3低碳合金钢,6m长2根,0.8m长2根:

自重:(6×2+0.9×2)×7.25㎏/m=100.05㎏

副龙骨:□30x50x2.5低碳合金钢,每根长0.9m,每组移动吊篮用副龙骨6根:

自重:0.9×6×2.94㎏/m=15.88㎏

转接件:150+150×160×5低碳合金钢,每组移动吊篮用4个:

自重:(0.15+0.15)×0.16×4×39.25㎏/㎡=7.54㎏

0.8厚压型钢板满铺,上铺钢丝网防滑:每组移动吊篮需5.4㎡

自重:5.4×6.4㎏/㎡ =34.56㎏

安全护栏,□30x30x3低碳合金钢,每组移动吊篮须38.6m

自重:38.6×2.54㎏/m =98.0㎏

其它配件:密目安全网、各种螺栓、钢丝绳等

自重:约30㎏

起吊、移动状态工作人员:每组2人。

自重:2×85㎏/人=170㎏

合计总重量:100.05+15.88+7.54+34.56+98+30+170=456.03㎏

(2)施工状态荷载分析

“十字撑”钢构施工状态:一个网格内材料及附助工具不超过130㎏:2套吊篮组合使用;

因“十字撑”钢构与铝制管帘天花分段施工,固荷载计算时,取两者最大值,即取:130kg。

(3)移动吊篮各状态下主结构受力分析

图:上升及移动过程受力分析图

图:施工状态下受力分析图

4.移动平台应用

4.1本移动吊篮以长6m,宽0.8m的构造设计为主,根据现场的实际工况,灵活设计,要求施工方便,使用安全。

移置动吊篮的布置特点

(1)根据本项目的特点,采用环链手拉葫芦作为移动吊篮的上升、下降工具。

(2)根据现场情况布置, 船头底面使用2榀移动平型吊篮进行施工。

(3)移动吊篮直接用高强尼龙吊带悬挂在钢结构下弦杆上。

(4)移动吊蓝移动方向为南北方向(垂直于轨道方向)。

(5)移动吊蓝在坡度大宜采用特制的异型吊蓝。

(6)当钢网架顺轨方向的尺寸为4米左右时,宜采用4米*0.8米的吊蓝。

4.2 移动吊篮的移动

本移动吊篮施工的主要部位为主核心区网格屋面铝管天花及“十字撑”钢结构,局部难以施工部位也使用本移动吊篮。大体原则为难以施工及使用方便的部位都使用本移动吊篮,异型吊篮主要用于中央拱区铝管天花施工,每两组配合使用。

移动吊篮的移动由二组环链手拉葫芦及二组高强吊带互相配合完成,每端布置一组手拉葫芦,分别布置在钢丝绳的中间,首先在指挥人员的指挥下,先将钢丝绳中间的手拉葫芦拉紧,使两端的手拉葫芦处于松驰状态,二端的高强吊带受力,然后将其中一端的一组手拉葫芦往上拉,使这一端的吊蓝往上上升,这时候吊带没有受力,手拉葫芦受力,此时让这端的高强尼龙带移至移动方向位置,以小步移动为宜,每步移动的距离宜不大于人的单臂的最大伸长,慢慢一步一步移动到使用位置,然后用手拉葫芦扣紧高强尼龙带,将中间手拉葫芦链条缓慢放下,直至链条不受力为止,这时此端的二根吊带受力,此时的吊蓝应为倾斜状态,反复上述步骤,移动另一端的手拉葫芦,至移动到施工部位为止。(下图显示移动吊篮各种摆放的位置及施工状态下摆放位置)

图4-1 “十字撑”施工时移动吊篮摆放位置

图4-2 移动吊篮移动状态

图4-3 铝板施工时吊篮摆放位置

4.3 移动吊篮的升降

(1)上升

移动吊篮的上升过程主要使用加长型环链手拉葫芦完成,在主拱区最二端的低处,用高强吊带固定于主钢结构下弦杆的垂直轨道方向,然后把加长型手拉葫芦的主挂勾挂于吊带上面,下勾挂于吊蓝二端的已固定的钢丝绳上面,吊篮两端地面各站一名操作工人,并指定一人作为指挥,匀速拉动葫芦,使移动吊篮缓慢上升,另外再安排一人拉动吊蓝上设置的保险绳,以免吊蓝突然升空而失控,直至所需施工高度。至所需高度后马上把吊蓝四点用吊带固定,然后用2M长手拉葫芦换下加长型手拉葫芦。同时,在上升的过程中,吊蓝地面区域要拉安全绳做警戒,并指派专人看护。

(2)下降

在指挥人员的统一指挥下,先将吊蓝移动到主拱区最低处,用高强吊带固定于主钢结构下弦杆的垂直轨道方向,然后慢慢解开两侧四组吊带,将中间两组加长型环链手拉葫芦缓慢向下拉,移动吊篮放至地面,下降过程中,速度必须基本一致,同时,也要安排一名工作人员拉动吊蓝上设置的保险绳,以免速度不均匀导致移动吊篮倾斜。同时,在下降的过程中,吊蓝地面区域要拉安全绳做警戒,并指派专人看护。

4.4 日常使用管理及维护

(1)方案编制与审批

1、吊篮方案编制者必须熟悉我国关于吊篮操作的技术规程、规范,引用标准。在吊篮方案编制过程中,要正确引用现行、有效的相关条款。

2、吊篮方案编制完成后,必须经公司总工程师审批后才能往外部单位报审。

(2)吊篮制作

1、吊篮开始制作之前,方案编制者必须组织对方案实施者进行技术交底;方案实施者在接受交底后,必须组织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2、制作吊篮材料进场时,方案实施者必须对每批次材料进行验收,符合设计方案的材料才能使用,不符合设计方案的、不合格的,严禁使用并立即清理出场。(3)吊篮验收

1、方案实施者在每制作完成一个吊篮后,必须保证对每一个螺栓、每一道焊缝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报项目经理、方案编制者,由项目经理组织技术部、安全部共同进行验收。

2、验收合格,由技术部出具验收合格证,并悬挂于吊篮外立面,制定责任人、使用人后,吊篮才能被允许使用。

3、验收不合格的,立即予以整改;对已经不能整改或无整改余地的吊篮,立即予以拆除。

(4)吊篮使用

1、吊篮在经过验收合格、并悬挂验收牌后,才能被允许使用;在吊篮使用前,方案实施者必须组织对吊篮操作人员进行操作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而且该交底资料必须经过方案编制者同意。

2、在经过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后,方案实施者必须组织对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培训,课时不得少于1小时,包括吊篮理论知识、操作规程等。

3、在操作人员经过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操作培训后,才能进行吊篮操作实验,课时不得少于8小时。

4、经过培训后的、被认为有能力进行吊篮操作的施工人员才能正式使用吊篮进行施工作业。

5、每台吊篮必须明确责任人、使用人。

6、操作人员必须遵守移动吊篮操作规程,严禁违章作业。A. 施工前对吊篮的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B. 钢丝绳安装前必须先进行全面检查,若有断股及表面磨损均不的使用。在每班作业前,仔细检查吊篮系统的钢丝绳和卸扣连接情况,并做好检查记录。钢丝绳接头的编接长度必须大于24d,为了万无一失,在编接位置用3个钢丝夹进行加固。

C. 拉紧钢丝绳的手拉葫芦吊钩必须有保险扣,拉紧后检查手拉的受力情况,以防手拉葫芦链条拉出或拉断。

D. 将吊蓝的所有吊点全部挂设在钢丝绳上,并且安装好防坠落钢丝绳后作业人员才能进入吊篮施工。

E. 在吊篮上方与吊篮平行方向设置两根独立的8钢丝绳作为作业人员的生命绳,钢丝绳两端与钢结构用钢丝绳锁扣连接固定,生命绳的每端锁扣数量不少于3个。上吊蓝作业的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双钩安全带,安全带的双钩分别与两根8的钢丝绳各自扣接,做到双保险后才能开始工作。

F. 吊蓝在滑动前,蓝内所有物件,应一律先行撤出或加以固定,施工人员必须从吊篮转移到刚结构上的马道上,并将安全带扣在钢构上以后才能开始牵拉吊篮上的尼龙绳进行水平滑动。

G. 每台吊篮作业时只能安排4名作业人员同时配合施工,不得单独作业和超远作业。吊篮内的工具,材料重量不得大于80公斤。施工工具随手放入工具袋,严防高空坠物。

H. 吊篮使用期间,定期对吊篮与钢丝绳连接的卸扣加润滑油,以减轻摩擦力和钢丝绳磨损。

I. 为防止安装工人或安装工具在高空安装过程中出现高空坠落的危险,在吊篮底部四周用细钢丝网和安全网封闭。

J. 室外飘檐施工遇大风天气吊篮晃动大时应停止作业,固定好吊篮。K. 焊接作业时必须有焊斗,吊篮上配备灭火器,并专人跟焊。

L. 吊篮施工作业区域地面设置警示牌并做必要的围护,安排专人看守,严禁他人进入。

(5)吊篮维护

1、吊篮在使用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每天在施工前对吊篮进行一次自检,发现吊带烫伤、烧伤的、承重链出现异常及其他异常情况的,必须停止使用吊篮,并立即予以更换吊带、承重链,更换后才能再次进行施工。

2、吊篮吊带每使用十五天必须强制性更换。

3、吊篮每使用三十天必须放至地面进行一次检修,并在经过验收合格后才能再次使用。

(6)吊篮管理

1、方案实施者必须每天对吊篮操作人员根据吊篮验收牌上的责任人、使用人实行点名制,非操作人员严禁上篮操作。

2、方案实施者必须在每天下午上班前,对吊篮操作人员进行防暑降温药品携带情况检查,对未携带防暑降温药品的严禁上篮作业。

极坐标移动平台论文 第3篇

作者:睿商在线 余文

关键词:用友UAP,用友UAP Mobile,移动应用,移动开发 摘 要:如今移动应用由于设备的多样性,系统的多样性,不仅对管理提出很多挑战,同样也导致移动开发的复杂性更高,开发周期更长,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用友UAP推出移动应用平台,使得企业移动应用从跨平台、多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性能保障,到降低开发门槛和快速部署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保障。

当今IT业界,能和云计算、大数据相提并论的大约只有移动技术了。实际上,在今年1月份Gartner出具的CIO调研报告中指出,商业智能、移动技术和云计算是CIO当前最为关注的三大热点技术。企业部署移动,不仅希望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提高管理层的响应和决策速度,同时还希望能更快地解决客户遇到的问题。因此,移动应用是全员性的应用,从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从企业到个人,也包括企业中的不同角色,都会有移动应用的需求。

9月,在2013年用友用户年会上,用友UAP Mobile首次亮相。10月23日,用友举办了小范围的媒体沟通会,第一次在业界面前完整呈现用友UAP Mobile。

“如今移动应用由于设备的多样性,系统的多样性,不仅对管理提出很多挑战,同样也导致移动开发的复杂性更高,开发周期更长,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用友集团UAP中心产品与技术管理部应用平台产品总监宋涛表示,“用友UAP推出移动应用平台,使得企业移动应用从跨平台、多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性能保障,到降低开发门槛和快速部署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保障。”

用友集团UAP中心产品与技术管理部应用平台产品总监宋涛

实际上,当前移动领域的主流技术大体分三种:Web技术(Javascript、css3、HTML5)、Native技术(Java、C/C++、C#原生)及Hybird混合技术(HTML+Native混合)。“相对来说,采用HTML和Hybird混合技术的App更多些,比如Baidu Clouda、IBM Worklight、Intel App mobi、Oracle ADF mobile、SUP HWC、Phonegap等,而原生的如Titanium、SUP Android/iOS等相对较少。”用友集团UAP中心移动开发平台部部门经理张建新认为,“HTML的优势在于实现简单,而Native在性能和表现力上更好。”

用友集团UAP中心移动开发平台部部门经理张建新

张建新介绍说,用友UAP Mobile既支持Native开发方式,也支持HHC(Hybird Html5 Container)开发方式,还支持WebAPP开发方式。“UAP Mobile与普通意义上的混合应用平台的不同之处是,我们使用Web技术开发Native应用,提供所见即所得的开发工具,使用统一的开发语言如HTML5、css3、javascript等,而不必掌握Java、C/C++、C#等Native移动开发技术来开发Native App、Hybird App、Web App。”张建新解释说。

据介绍,用友UAP Mobile技术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模型驱动开发,一次建模开发,就自动生成多平台应用;

2、动态UI,可以满足客户灵活的自定义,满足应用个性化的需求;

3、设计驱动开发,快速原型、快速迭代,代码复用性高;

4、数据模型与UI双向绑定;

5、所见即所得的多主题UI技术;

6、模式化开发。

值得一提的是,张建新还提到用友UAP平台背后支撑的技术,其中包括:

1、用友UAP Mobile的开发语言采用DSL技术,并遵循W3C HTML5标准自定义了一套DSL体系;

2、模型驱动;

3、UI组件化设计,随后碎片化组装;

4、动态交叉编译技术,使得UAP Mobile采用Web技术生成Native应用;

5、多分辨率适配设计;

6、所见即所得的自由的移动端UI设计,通过自己的CM设计主题设计,所见即所得;

7、用友UAP Mobile利用Javascript做跨平台业务语言,和Native对象模型通讯绑定技术;

8、基于用友UAP中间件技术。

换言之,用友认为UAP Mobile的性能与表现力接近纯粹Native应用,而WebView的性能会随着UI的复杂程度的增加变得越来越差;用友UAP Mobile基于模型驱动、组件化UI、Web开发环境、动态交叉编译等技术大幅度降低了开发成本;可基于消息推送服务、地图定位服务、搜索服务、文件服务等云服务,快速搭建应用。“如何解决应用体验和性能表现的平衡问题,一直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张建新表示,“实际上从Javascript到Native之间的交付,包括JS之间的同步、异构交互这些方面都要考虑到,包括语言数据传输,从原生调用JS可能产生的性能损失,经反复测试应该是毫秒级的,对于UI应该感受不到,整个UI完全用Native实现,只有逻辑是JS,而这个JS是Native虚拟机跑的,抛弃调JS性能损失,实际上层UI跟你用Native开发没有任何区别。”

目前市场上的移动应用平台,通常在一次开发多终端运行、MDM多终端管理等基础功能所有开发平台均给予支持,而不一定支持碎片化组装功能。用友UAP Mobile则专门进行了优化。“从用友目前已开发的、在几条产品线上移动应用的意见反馈来看,大家认为移动应用就是碎片化的,但这样会造成同一个用户在不同应用间相互切换、反复进行登录的繁琐的操作体验。”宋涛表示,“以我们的经验和反馈来看,企业用户对移动应用进行碎片组装的需求十分明确,所以我们提供了这种碎片组装的功能,而且做得比较到位。” 在宋涛看来,用友UAP Mobile具备的典型优势包括一体化、易用性和开放性三大方面:

1、一体化,整个平台覆盖移动应用开发、管理、安全、整合全过程,提供完整的安全策略;

2、易用性,覆盖全过程的可视化工具,屏蔽复杂度与技术细节;标准化,学习成本很低;

3、开放性,平台技术有密切的标准,包括各层以及各组件都可以扩展、替换,对于定制的内容可以集成平台应用,还支持产业链开共赢和发展。

据悉,用友UAP有一个开发者论坛,未来还会发布完整的社区产品,包括交流平台、发布平台等。此外,用友UAP平台本身是支持产业链分层研发的体系,划分为平台层、行业、本地化、伙伴、最终用户等不同层次,每一层研发成果可以利用下一层成果做客户化定制,这种开发出来的成果可以融合应用。实际上,从开发、市场、伙伴、客户、平台生态圈5个方面,用友UAP Mobile展现出其核心价值。

极坐标移动平台论文

极坐标移动平台论文(精选3篇)极坐标移动平台论文 第1篇当前各类GIS平台如ArcGIS、MapInfo、SuperMap虽然都提供了坐标系转换功能, 但是...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