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技能范文
阅读技能范文(精选12篇)
阅读技能 第1篇
一般认为, 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记忆力和阅读速度等, 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 并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读与教读相结合, 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自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 独立钻研课文, 理解课文。教读要求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教读带动自读, 教读是为自读服务的。自读既是教读的基础, 又是教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一方面, 通过教读, 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
另一方面, 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又强化了自己的主体地位, 并给教师以信息反馈, 从而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步骤、方法和进度, 以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自读和教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缺一不可。
实践证明, 自读与教读的有机结合, 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1、朗读。
它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 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 一般要经历准确的朗读、流畅的朗读和有表情的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朗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 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语言的含义和体味课文的精妙所在, 进而提高鉴赏能力。
2、默读和速读。
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可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默读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 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阅读速度快而正确, 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速读可以节省时间, 加快理解, 增强识记, 丰富知识, 提高阅读能力。默读与速读, 都要有专题训练, 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 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3、复述和背诵。
复述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 巩固阅读成果, 积累语言材料, 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语文教学开发学生智力, 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主要是通过复述和背诵训练而实现的。反复诵读与深入理解相结合, 能使背诵获得最佳效果。
4、精读和评析。
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评析是阅读中的一种鉴赏活动, 它要求对文章特点作出评价。精读与评析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它们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 并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中, 把握阅读要领, 提高阅读能力。
三、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效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做笔记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 要训练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并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分析, 自己解决问题。同时, 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 如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做读书笔记等。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预习、自学的过程中, 运用工具书可以迅速解决随时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中学生应养成随手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3、阅读卫生习惯。
阅读卫生习惯要求正确处理好阅读与环境、阅读与卫生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光线、位置、姿势, 如不在直射或暗弱光线下看书;不要躺着、走着或在晃动的车子上看书;坐的姿势要端正, 眼睛与书本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等。
GRE阅读技能详解 第2篇
一、GRE阅读必备技能之把握规律。
如果我们把自己读过的所有文章按照主题分类,比如分为校园类、医学类、家庭类、环境类等等,到了考前,再按类别复习这些文章,我们不仅能系统掌握某一类别文章常用的词汇,也能把握该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出题规律。阅读文章成千上万,如何从有限中把握规律才是关键。最好的方法是,我们一开始就制定分类标准,每做完一篇文章就在其标题后或首句前注明文章的类别,这样到了考前,归纳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GRE阅读必备技能之阅读习惯。
养成规律的英文阅读习惯就不会抗拒抵触的情绪来面对英文文章了,当然这个过程的转化还是比较辛苦,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也不能轻易放弃退缩,一旦觉得疲倦或是枯燥就想stop,这样是肯定不行的,要想真正攻克GRE阅读,想努力提升阅读速度,就必须有十足的信心和恒心。熟能生巧是世人皆知的道理。每天都坚持看英文文章,或者读英文小说,要不断训练阅读能力。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量变到质变是必然的,会从阅读速度到阅读质量产生巨大的进步。
三、GRE阅读必备技能之推理能力。
讲求速度的范读是应试而用,要想真正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提高阅读水平,还非精读不可。文章的是永远读不完的,如果想着去读200篇各种模拟阅读题,倒不如踏踏实实读50篇历年备考资料。另外,地道的文章分析多了,对自己写文章布局谋篇也不无好处。
第一遍读文章时,模拟考试的紧张气氛,尽量高质快速。第二次阅读文章的目的不在是获取信息,而是把握文章的布局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图。必须带着思考再次阅读文章,问问自己以下问题:如果自己写同样题目或题材的文章,会采取何种文章布局?如我们自己设想的布局与作者不同,那么具体不同之处在何处?这篇文章与以前读过的同体裁文章相比,有何特点?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训练不就成了精读课了吗?如果时间允许,二次阅读成了精读,又有何不可?
GRE阅读真题之OG2
The work of English writer Aphra Behn (1640–1689) changed markedly during the 1680s, as she turned from writing plays to writing prose narratives. According to literary critic Rachel Carnell, most scholars view this change as primarily motivated by financial considerations: earning a living by writing for the theatre became more difficult in the 1680s, so Behn tried various other types of prose genres in the hope of finding another lucrative medium. In fact, a long epistolary scandal novel that she wrote in the mid-1680s sold quite well. Yet, as Carnell notes, Behn did not repeat this approach in her other prose works; instead, she turned to writing shorter, more serious novels, even though only about half of these were published during her lifetime. Carnell argues that Behn, whose stage productions are primarily comedies, may have turned to an emerging literary form, the novel, in a conscious attempt to criticize, and subvert for her own ends, the conventions and ideology of a well-established form of her day, the dramatic tragedy.
Carnell acknowledges that Behn admired the skill of such contemporary writers of dramatic tragedy as John Dryden, and that Behn’s own comic stage productions displayed the same partisanship for the reigning Stuart monarchy that characterized most of the politically oriented dramatic tragedies of her day. However, Carnell argues that Behn took issue with the way in which these writers and plays defined the nature of tragedy. As prescribed by Dryden, tragedy was supposed to concern a heroic man who is a public figure and who undergoes a fall that evokes pity from the audience. Carnell points out that Behn’s tragic novels focus instead on the plight of little-known women and the private world of the household; even in her few novels featuring male protagonists, Behn insists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crimes these otherwise heroic figures commit in the domestic sphere. Moreover, according to Carnell, Behn questioned the view promulgated by monarchist dramatic tragedies such as Dryden’s: that the envisioned “public” political idealpassive obedience to the nation’s kingought to be mirrored in the private sphere, with family members wholly obedient to a male head of household. Carnell sees Behn’s novels not only as rejecting the model of patriarchal and hierarchical family order, but also as warning that insisting on such a parallel can result in real tragedy befalling the members of the domestic sphere. According to Carnell, Behn’s choice of literary form undersco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er own approach to crafting a tragic story and that taken in the dramatic tragedies, with their artificial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s. Behn’s novels engage in the political dialogue of her era by demonstrating that the good of the nation ultimately encompasses more than the good of the public figures who rule it.
1. The passage is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A. tracing how Behn’s view of the nature of tragedy changed over time
B. explaining one author’s view of Behn’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 emerging literary form
C.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the early and the late literary works of Behn
D. contrasting the approaches to tragedy taken by Behn and by Dryden
E. presenting one scholar’s explanation for a major development in Behn’s literary career
2. The passage suggests that Carnell sees Behn’s novels featuring male protagonists as differing from dramatic tragedies such as Dryden’s featuring male protagonists in that the former
A. depict these characters as less than heroic in their public actions
B. emphasize the consequences of these characters’ actions in the private sphere
C. insist on a parallel between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spheres
D. are aimed at a predominantly female audience
E. depict family members who disobey these protagonists
3. The passage suggests that Carnell believes Behn held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ttitud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ivate and public spheres?
A. The private sphere is more appropriate than is the public sphere as the setting for plays about political events.
B. The structure of the private sphere should not replicate the hierarchical order of the public sphere.
C. Actions in the private sphere are more fundamental to ensuring the good of the nation than are actions in the public sphere.
D. Crimes committed in the private sphere are likely to cause tragedy in the public sphere rather than vice versa.
E. The private sphere is the mirror in which issues affecting the public sphere can most clearly be seen.
4.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the “artificial distinction” (line 53-54) refers to the
A. practice utilized in dramatic tragedies of providing different structural models for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spheres
B. ideology of many dramatic tragedies that advocate passive obedience only in the private sphere and not in the public sphere
C. convention that drama ought to concern events in the public sphere and that novels ought to concern events in the private sphere
D. assumption made by the authors of conventional dramatic tragedies that legitimate tragic action occurs only in the public sphere
E. approach taken by the dramatic tragedies in depicting male and female characters differently, depending on whether their roles were public or private
GRE阅读真题之OG2
Extensive housing construction is underway in Pataska Forest, the habitat of a large population of deer. Because deer feed at the edges of forests, these deer will be attracted to the spaces alongside the new roads being cut through Pataska Forest to serve the new residential areas. Consequently, once the housing is occupied, the annual number of the forest’s deer hit by cars will be much higher than before construction started.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n assumption on which the argument depends?
A. The number of deer hit by commercial vehicles will not increase significantly when the housing is occupied.
B. Deer will be as attracted to the forest edge around new houses as to the forest edge alongside roads.
C. In years past, the annual number of deer that have been hit by cars on existing roads through Pataska Forest has been very low.
D. The development will leave sufficient forest to sustain a significant population of deer.
阅读技能 第3篇
在教学中,英语阅读理解是考查和测试学生英语能力的一种主要形式,高考阅读理解的题量逐年增加,知识面逐年拓宽,灵活度逐年增大。面对新的形势,寻找即时的、地道的、活生生的、文化底蕴深厚的阅读材料是很有必要的。而每年的高考真题是不可多得的好材料。因为真题是经过命题专家认真研究分析决定的,选取的材料也是最近最新的、原汁原味的,题目的信度和效度也是非常高的。
英语真题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阅读理解篇章,通过对真题的阅读,可增加词汇量,巩固语言结构,提高对长难句的分析能力,熟悉背景知识,通晓文化习俗,了解作者意图。同时也可以将阅读材料改编成完形填空和缺词填空,还可以就文章的内容进行拓展,写心得体会,成为书面表达的写作训练。
一、英语高考阅读真题教学步骤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明确指出,阅读的基本技能主要指:掌握基本事实,抓住中心思想,了解时空顺序,理解文章内涵,从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意图,读懂图表和说明书等,分析语篇结构,获取语言和文化知识,综合评价文章等。根据语言学专家对于不同阅读目的的划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四步训练法,即:reading for information, reading for structure, reading for ideas, reading for writing。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reading for information。通读全文,先不做题目,而是了解文本的主要意思。同时在有疑问和重要的地方标注记号,用简单的语句叙述大意,也可以直接用文章的主题句来概括。
第二步:reading for structure。对所有标注记号的部分仔细分析,可以借助词典或向老师同学求助,重点突破难词和难句,根据文章大意和上下文,联系构词法和句法,分析理解句子,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在语境中强化词法和句法。这一阶段不能看文章的正确答案和解析,而是要自己去解释、分析。
第三步:reading for ideas。再重新阅读文章,经过对生词难句的处理,阅读已经顺畅了很多,但仍有一些看似简单、没有任何生词但意思却不容易理解的句子,需要在再通读中解决。可以结合文章的思路,分析语篇结构,对作者的写作手法、逻辑顺序和技巧以及思想进行整理归纳,以产生新的观点。
第四步:reading for writing。这是阅读比较高的境界,在一定量的语言输入基础上,结合读者的自身体验,选取文章的适当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智者先人对话,并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是有意义的语言输出。
二、英语高考阅读真题教学过程
现以2009年浙江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D篇文章为例,采取四步训练法进行高考阅读真题教学。这篇文章选材地道、语言优美、有文化底蕴,而且例子形象生动,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是很好的精泛读教学材料。
第一步: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并将生词和重要词句画出来。这一步骤五分钟内完成。阅读后请了四个学生分别说出该文的大意:“When hearing bad news, some people will be very angry.”“We should receive it with a calm state of mind. When facing bad news, we should learn to accept it.”“Everyone will hear bad news. We should face it.”“Big winners know, when delivering any bad news,they should share the feeling of the receiver.”前面三个学生的回答差不多,都是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待。第四个学生的回答直接引用了文章的句子。对于这四个答案,让学生讨论哪个比较接近文章的真正意思。对于理解的偏差,问题在哪里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了第二步reading for structure。
第二步:此时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把所画的难点部分列出来。
首先是词汇问题。我们会碰到以下几种情况。第一,误看单词,如把poor看成pour, diner看成dinner, fist看成first;第二,单词掌握不牢固,如exhausted, broad, professionals, appreciated,还有对关键词deliver意思的不确定,在教材中学过的有“送报纸”“接生孩子”的意思,在这里“deliver bad news”学生有点转不过弯来;第三,不能利用构词法知识识别生词,如misfortune, employee, merrily,尤其是merrily,当提示“Merry Christmas”时,学生才知道它的含义。其中最重要的词就是文章中的unsympathetic, 文章用了“a smiling neighbor, with a broad smile, cheerfully, merrily”来衬托当事人沮丧、焦急的心情,从全文的理解不难猜出是“幸灾乐祸的,毫无同情心的”意思,但也有一些学生把握不到位。
其次是句型结构。在这篇文章中有两个句型值得一提。Its not the news that makes someone angry ... 这句很好地烘托了主题,但很多学生理解为定语从句,对典型的句型掌握不到位影响了整体的理解。另外是虚拟语气的倒装用法:Had my neighbor told me of the upcoming rainstorm with sympathy, I would have appreciated his warning. Had the Greyhound salesclerk sympathetically informed me that my bus had already left, I probably would have said, “Oh, thats all right. Ill catch the next one.” 对于这块知识掌握不扎实的学生,在理解时会有云里雾里的感觉。
在reading for structure阶段,学生可以学习和巩固许多语言知识,如第二段中的“strike sb on the face”,第四段中的两个句子“A doctor advising a patient she needs an operation does it in a caring way ”和“A boss informing an employee he didnt get a job takes on a sympathetic tone”的结构完全一样,分词短语作定语来修饰主语。
第三步:在这步中,主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逻辑顺序和技巧以及思想。如文章的第一段用古埃及法老的故事引出作者的想法,很多学生在做第一道题目时对选项“introduce a topic”弄不清楚,这里的introduce仅仅理解成“介绍”,就很难选择了;第二、三段则是作者用亲身经历的两件事来说明第一段中法老的做法,表达了作者在接到坏消息时的愤怒心情,由此引出下段对于传递消息,尤其是坏消息时一种恰当态度的重要性。这样的写法让读者容易产生共鸣,易于接受作者的观点,文章的主题句“Big winners know, when delivering any bad news, they should share the feeling of the receiver”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形成了一篇很好的说理文章。接下来,作者用“unfortunately”作为关联词,谈到很多人在很多场合没有这种“share the feeling of the receiver”的意识,又是两个情景问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对于幸灾乐祸的、毫无同情心的这种态度的愤怒,用“land your fist fight on their unsympathetic faces”来佐证了“Dreams of head-cutting”,这样第三个题目就迎刃而解了。最后,作者用了两个虚拟语气的句子,对前面谈到的两个例子进行了假设,一种恰当的态度可以改变很多事情,大家会心存感激,缓和气氛,首尾呼应,引出结束语:Delivering bad news properly is important in communication. 这也就是第四个题目“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的答案。
第四步: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尤其可以在学习语言之后学生可以学习一些为人处世、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现在的学生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因此,在读完之后,可以让学生就“How to deliver bad news after reading this passage?”进行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一篇题为“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passage?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it?”的读后感。
学生的书面练习又是很好的改错训练材料。教师可以事先打印好,让学生改错,然后一起欣赏,也可以让学生评分,鼓励学生去发现文章中值得借鉴的地方,丰富自己的表达,从而提高自身的英语写作水平。
三、英语高考阅读真题教学反思
英语高考阅读真题教学是以高考真题为载体,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挖掘,从而扩大词汇量,巩固语言知识,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深入了解英语国家人士的语言思维,从而扩展学生的阅读思路,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英语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 教师要积极研读高考阅读真题,利用精泛读结合的办法,选取一些文章给学生泛读,教师做简单的讲评,对于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底蕴深厚的文章进行精读,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阅读的激情,可以使学生有很大的收获,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2. 在高考阅读真题教学中,要结合高考词汇表,对于高频词和常见的短语搭配、语言结构要做到落实,真正让学生掌握,做到在阅读中学习,在学习中巩固,在巩固中提高。
灵活运用批注掌握阅读技能 第4篇
“兴趣是先导, 方法是钥匙”。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读书, 我分以下几个阶段逐步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
初读阶段, 质疑式批注这一阶段,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文本, 因此, 批注的目标主要是:a、标出难写或不懂的词语, 用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把初步领会的意思注在该词下方。b、找出文章的重点语段, 自由写出初步的体会。c、能发现问题, 在疑惑不解处、矛盾处、最想了解处标上记号。在这三个目标中, 最需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对于质疑能力的培养,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刚开始, 学生可能提不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但只要他们提出的问题能闪现他们思维的灵动, 我们都应该及时地进行鼓励。如:学习《私塾先生》一文时, 一位后进生在“泰然”这个词下面批着:“这里为什么用泰然’而不用坦然’?”一个看似简单的近义词辨析, 其实反映了这位学生对词语用法的思索。他通过自主阅读, 悟出“泰然”着重表现的是危险、紧张气氛下的沉着, 这样就更能体现陈毅的临危不惧、神态自若。如果没有给他初读批注的机会, 恐怕他只会倾听别人的发言。那么, 发展思维、培养探究能力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了。可见, 质疑式批注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有助于教师根据学情“对症下药”, 提高教学效率。
细读阶段, 理解式批注这一阶段, 主要是指围绕重点对文章的某些段落进行细读。这一阶段的批注目标是:探究词句丰富的内涵, 点明文章的节意、段意, 或者评点上下文的紧密联系等, 将阅读过程深入化。
学生刚学理解式批注时, 往往遍地开花, 但仔细一瞧, 会发现很多都是重复的内容, 而且评点的内容浮于表面未深入实质。针对这种现象, 我的做法是把自己对同一篇课文作的批注用投影仪展示出来, 让学生从比较中悟出:批注应求“质”而不求“量”, 要抓住感受最深的一点, 联系上下文进行深入的思考, 悟其精髓。如此, 学生的阅读技能将在这反复的批注、评讲、修改中不断提高。
如:《可爱的小蜜蜂》一文中, 学生通过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 感想如泉水般喷涌而出。有的同学在“酿得蜜多, 可自己吃得有限”这句话下面批着:“你是多么无私!对人无所求, 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有的同学在“一只工蜂最多只能活6个月, 活到限数, 自己就悄悄死在外边, 再也不回来了”这句话下面写着:“你的生命是那样短暂。当你的生命快到尽头时, 为了不让大家伤心难过, 你悄悄地死在了离蜂巢很远的地方”。同一句话, 另一位同学写道:“小蜜蜂, 你是渺小的, 却又是多么高尚啊!”
从学生丰富的批注可以看出, 他们的精神活动是积极、活跃的。加批注使学生与小蜜蜂之间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这是一种真正的心灵的触动, 情感的升华。“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是仅听教师的讲解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品读阶段, 点评式批注在品读阶段, 学生经过反复的读悟, 对课文遣词造句的精妙、传神, 立意、主旨的纯正深远, 人物形象的丰富、生动必定会有自己的感悟。这时, 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 让他们的思维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驰骋。这类批注被我班学生称为“赏批”。
刚开始学“赏批”时, 大多数同学只能针对全文的主旨写几句自己的想法, 而且内容往往停留在原文表层。如:学了《小音乐家扬科》后, 有的同学写道:“扬科真是个爱音乐的孩子, 可惜那个管家太坏, 扬科只是碰了一下小提琴, 就把他打死了。”为了促使学生领会更深层的含义, 我引导他们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 并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入思考, 以提升他们的情感价值。经过点拨, 有位同学的“赏批”如下:“小扬科的凄惨命运使我想到了三毛, 他们的身上都背负着不公平的命运, 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我要向全世界呼唤公正, 呼唤仁慈, 呼唤同情, 呼唤人道, 呼唤文明!”一连五个呼唤, 把文章的主旨表现得淋漓尽致, 使“注”的内涵得到进一步升华。
总之, 批注教学充分挖掘了每一个孩子的潜能, 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他们的创造精神。为学生良好读写习惯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使他们用心经历了学习的过程。这一学习方法, 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技能 第5篇
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技能
英语阅读技能,指的是大脑综合调动平日积累的英语单词,语法等知识,适当地结合必要的技巧,通过对某些英语语段的阅读和理解,既快又准地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它既对阅读的速度提出了要求,又对理解的程度提出了要求;换言之,它既考察阅读者在一定时段内阅读的”量“,又考察阅读的”质“.在阅读技能的构成中,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的准确性一样重要.
作 者:张璇 作者单位: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011;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00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分类号:H3关键词:
谈小学语文阅读技能教学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134-01
笔者认为一线语文教师培养小学学生的阅读技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充分当家作主,做自己的主人
心理学上讲,课堂氛围有民主型和专制型以及放任型三种,到底哪一种才是对学生更为有利的呢,答案肯定是民主型的。因为民主型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人翁的地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主导作用,教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始终保持微笑地去面对学生,对课堂上发生的意外事件,也要冷静处理,绝对不能大呼小叫,要照顾到学生的情绪尤其是小学生的情绪,对于学生阅读课堂上的表现,要适时地给予强化,努力地创造一种人人爱阅读,人人想阅读的轻松的氛围,只有让学生打从心理上把课堂当做是活动的场所,把教师当做是自己合作的伙伴,教师再不是威严的领导者。真正把自己当做是主人,这样的阅读才是最有效的阅读,才能真正的提高小学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何学生之间不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他们的关系是平等互助的,民主和谐的,学生的心里再没有紧张感,有的只是轻松和愉悦,让学生能够利用社会一切资源,让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放飞理想,让他们在民主型的班级氛围中汲取书本上的精华,弃其糟粕,让他们的思绪在字里行间里畅通无阻的游走,能够融入笔者的情景,培养他们想他人所想的精神。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时地可以去培养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各抒己见的精神,不能趋之若鹜,要能够有自己的见解,鼓励小学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制定阅读目标
制定学生需要的,能够符合实际教学的目标,对未来有用的目标,即目标要有针对性,不能盲目地制定目标,这个阅读目标可大也可以小,大到整个人生阅读目标,小到一节课的目标,一般来讲,我们通常所说的阅读目标在这里都指小的目标即具体目标。不仅仅在阅读课上的目标,当然也指的是课外甚至是校外的目标,同时,阅读不仅仅指的是阅读名著,也指的是阅读报刊,杂志甚至是查询字典。不要以为查询字典算不上是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认识的生词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多的,这时候查询字典就是在阅读,只有了解生词以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甚至有时候背字典也是一种不错的阅读方式。
(二)引导方式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喜欢上阅读,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作为教师,也作为学生阅读的导师,应该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的学生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让每个学生,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喜欢阅读,不会惧怕阅读,进而提高全社会的阅读技能。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因材施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懂得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方式、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教给他们某本书上的知识点,要教学生学会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去解决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一切困难,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给出不同的指导,无论是哪一种体裁和题材,都要很注意文章的结尾还有开头,要注意他们所运用的方法,要注意文章中的比较重要的衔接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起着总结全文作用的句子或者承上启下的句子,统领全文的句子,因为这些段落和句子一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是文章的眼睛,能体现出灵魂的句子。也有可能这些句子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阅读效率。同时,要教授一些具体的阅读法,如以下的阅读法都是比较好的阅读法,经的起实践检验的方法。
1.跳读,所谓跳读,就是以跳跃的方式阅读,速度会比较的快;
2.速读法,所谓速读法,就是以一目十行的速度进行阅读的方法;
3.精读法,精读,顾名思义就是仔细认真的阅读,读懂读透,摸清作者的所有思路和写作意图;
4.泛读,泛读就是采取广撒网的方式,多读,多了解的方式进行阅读。
除了上述方法以外,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比较有用的方法。
三、刻意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习惯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不管是良好的还是恶劣的,良好的习惯对学生来说无疑说是好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阅读技能 第7篇
一、加快阅读速度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一直是阅读课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词汇量有限,汉语语法在短期内又无法迅速得到提高,这就要求阅读课老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融入一些阅读技巧,让学生感受到阅读速度提升所带来的成就感。
(一)读词群
一篇文章总是由几个段落组成的,每个段落又由若干个句子构成。句子内部的语法结构不容易让学生一下子全都接受、掌握,但是教师可以训练学生把每个句子按照词群分组。如,教师在阅读第一遍之前就提供给学生一些文章中会出现的句子,让学生按照意义和语法规则断句。这样就训练了学生在读任何一篇文章时,都会按照这样的方法来阅读文章,也就是学生不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而是在读每个句子的词群,如果词群的意思读懂了,那么即使其他词语不会,也没有关系。
(二)默读
在阅读课上,老师在导入、讲解完生词后,学生就开始读第一遍文章了。印象中,学生都要拿出笔对文章圈圈点点的,对不理解、不认识的生词还要查阅词典。如果学生都按照这样的方法来阅读,那么效率肯定是非常低的,因此,利用课上时间查词是不可取的。阅读老师在让学生开始阅读第一遍之前,就可以要求学生把手放在桌子底下,不能拿上来,并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监督。这样做就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避免学生查词、圈点标记所浪费的时间。
(三)跳跃障碍
对外汉语教材中任何一篇文章都会有学生不理解的生词,或是被遗忘掉的熟词。如果放任学生去纠结每个词的词义,那样不仅不利于阅读速度的提高,也会使学生渐渐失去阅读兴趣。对于这些生词,教师应该教会留学生“学会放弃”,也就是跳跃这些生词障碍,不用将时间都浪费在某个生词上面。如果是阻碍学生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猜测汉字字义。
汉语中形声字数量最多,占总量的80%。由同一个偏旁构成的汉字,字意也大多相同或相近。如:偏旁带“月”的汉字大多与人体器官相关。带偏旁“木”的汉字大多与植物有关。这样学生就不必再纠结于某个汉字的具体意思,节省了时间,加快了阅读速度。事实上,学生也没有必要将每个汉字的字义都理解得那么清楚,只要不妨碍理解即可。
2. 语境猜词。
同一个句子中,有不认识的词语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其阻碍阅读,我们就应该教会学生利用文章的上下文语境和相邻的词语来理解。如“警察进来以后,大家都沉默了,谁都不说话了。”这里的“沉默”和“不说话”是相对应的,学生即便不认识“沉默”这个词语,也可以根据“不说话”来推断这句话的意思。
二、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率
从对外汉语阅读教材的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每篇阅读理解的后面都有一些习题,这些习题可以是判断、选择或者问答。这就决定了留学生阅读文章是带有一定任务的,并非了解文章大意即可的,还要准确回答课后习题。留学生在做阅读理解时,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文章读懂了,题却做不对。做题也是需要技巧的,这个技巧同样也需要老师的辅助指导才能使学生细化掌握。
(一)做题策略的能力
阅读理解后的习题大多是为考察对课文的理解而出的。如果课文内容较多,篇幅较长,那么就应该先读题干和选项,通过课题干、选项学生就能大致了解文章主要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这样就会对文章整体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进而提高了学生做题的准确率。如果文章篇幅较小,问题设置的也比较少,那么就可以采取先读课文后做题的方法。
(二)归纳概括的能力
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率还要考虑对整篇课文以及细节内容的处理能力。在一般的阅读中,留学生并不需要完全掌握文章中所有的细节,而只需快速浏览,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或者作者的主要观点。这就需要培养留学生运用归纳概括的能力。
1. 找关键词。
关键词也叫核心词语,是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段落所要集中描述的对象。其特点就是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不止一次。找到了关键词也就意味着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2. 抓关键句。
关键句是对全篇文字意思的概括。其特点是经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阅读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寻找一篇文章的关键句。这也是提高阅读理解准确率的有效途径。
3. 自己概括文章大意。
有时,文章中没有现成的关键句,此时留学生就必须自己分析判断文章各段中的每种观点和细节,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用最简练的语言把主要观点归纳出来。
三、结语
汉语阅读课是一门专项技能训练课,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培养正确的汉语语感。汉语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率的目的。
摘要:长期以来,汉语教学界对阅读课有着这样一种声音,一些阅读课教师认为,阅读课就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做题,即如何做对课后的习题,还有的教师直接把阅读课上成了汉语精读课。那么,汉语阅读课到底应该怎么上呢?具体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呢?本文将从各个教学环节入手,系统地分析培养阅读技能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课,阅读技能,对外汉语,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M].北京: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1996.
[2]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2版[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阅读技能 第8篇
一、加强语境意识, 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的技巧
语境是语言赖以生存的环境。语言意义的理解、表达以及语言功能的实现都需通过语境。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训练方法固然不少, 但有一点是少不了的:指导学生怎样解读篇章, 怎样在语境中更准确地把握篇章意思。语境制约着篇章内的语言单位的选择, 意义的表达与理解, 词汇的意义必须在篇章中才能精确、具体。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渐增强语境意识, 善于发现和利用语境线索去推断和猜测词义, 从而更好地理解篇章。如:例1.The herdsman, who looks after sheep, earns about 650yuan a year.定语从句中looks after sheep就表明了herdsman的词义为“牧人”。例2.His friends help him when he is in trouble, but he must also be strong and help them when they need him.通过理解but引导的句子, 我们可以得知in trouble是“遇到麻烦或陷入困境”的意思。
二、熟悉文体、把握要点, 培养学生准确、全面理解文章的各个侧面同主题关系的技巧
不同的文章都有各自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不知文体, 往往使阅读带有盲目性。因此, 教师应在文体思路方面给学生必要的指导。教师应根据文章的体裁, 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按照文章的表现形式给予学生必要的思路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的线索, 同时训练学生扫读和跳读的阅读技能, 这样有利于迅速掌握文章信息的具体分布, 有利于确认众多细节同主题的关系, 有利于归纳文章内容和进行逻辑推理, 从而使学生能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 准确地理解阅读材料, 使其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技巧。从体裁来看, 高中英语教材中常见的体裁是记叙文 (narrative writing) 和说明文 (expository writing) 。记叙文可以分为人物传记 (biography) 和故事 (story) 。人物传记的文章从两方面理解,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人物生平 (time and events) ;二是关于人物所获得的成就 (achievements) 。故事的文章可按记叙文的特点进行阅读, 从记叙文的结构来看, 可由开端 (beginning) 、发展 (development) 、高潮 (climax) 、结尾 (ending) 四部分构成。说明文的结构可分为引言 (introduction) 、正文 (body) 和结束语 (conclusion) 三部分。
三、丰富背景知识, 培养学生建立语篇图式的技巧
背景知识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读者的背景知识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 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这意味着阅读理解有赖于读者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只有当读者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文章的信息发生相互作用时才能产生理解。如果一个人对输入的新信息一点背景知识都不知晓, 他就无法理解新信息。只有把使用语言知识体系和非语言知识系统的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阅读者才能最有效地获取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若能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建立相关图式对阅读材料加以推测, 判断, 就容易理解阅读材料了。教学中新教材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些学生不能理解某篇阅读材料, 这并不是因为语言障碍, 而是他们根本不具备作者所想象的背景知识。图式理论认为, 任何语言本身并无意义, 它仅指导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知识结构恢复或构成意思。很多学生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 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文章的正确理解, 有时甚至歪曲原意, 自然也就不能对阅读理解的问题做出正确的推论、判断和预测。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加大背景知识的输入, 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图式进而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语篇图式或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图式, 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四、加大语言材料输入, 培养学生借助语言知识, 快速、大量阅读语言材料获取信息, 积累语言经验的技巧
阅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指点, 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依靠学生课后自己大量的阅读, 课文阅读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阅读范例, 仅依靠有限的课堂阅读是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 还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 加大课外阅读。加大语言材料输入的关键是选择真实语言材料, 使学生擅长在整体语篇的基础上探察语言表层下面的深层信息, 使学生具备处理真实语篇的经验和感受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它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不能被机械地教, 机械地学。加大语言材料的输入与阅读理解密切相关, 图式理论认为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有计划地提取记忆的信息, 重构记忆表征。由此可见, 理解取决于读者, 取决于读者过去的经历和社会常识, 意义很多不在文字本身, 而在读者的脑海之中。课堂上老师可带领、指导与督促学生阅读, 或适当安排布置一些英语课外阅读方面的作业, 让学生课外自主完成一些阅读任务。
参考文献
[1]Brown, A.L.and Palinscar, A.S. (1982) .“Inducting Strategic Learning from Texts by Means of Informed Self-Control Training”.Topics in Learning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2:1-17.
[2]Carrel, P.L. (1987) .“Content and Formal Schemata in ESL Reading”.TESOL Quarterly21 (3) :81-461.
[3]Ellis, R. (1999)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彭支乔, (2002) ,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运用”,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第5期.
巧用文章信息培养阅读技能 第9篇
阅读技能培养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通过学习语言知识、词汇、句型或语法知识, 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也就是通过阅读文字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观点或态度, 达到与作者之间成功交际的能力。
一、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
英语阅读理解主要考查的阅读技能有: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的具体信息和细节;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做出简单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
二、抓住文章信息培养阅读技能
1.留意主旨大意题。主旨大意题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或段落主题的理解能力。例如
(1)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2)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is _______
针对这种题型, 教师就要培养学生抓住文章中相关主要信息的能力。面对一篇文章, 尤其是说明文或议论文, 文章的首段与末段常常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所在之处, 段落的首句和末句常常可以体现出段落的大意。因此, 教师应该训练学生以扫读、略读, 或跳读的方法抓住关键词, 搜寻文章的主题句, 理清文章的主旨脉络。
有的文章没有主题句, 这就要求学生自己概括归纳隐含的主题思想。教师可以训练学生从概括每一段的要点开始, 用几个简单的词或短句来概括每段的意思, 到最后将各段要点集中, 概括归纳出全文的主题思想。
遇到给文章选择标题的题目时, 学生必须明白, 标题归纳全文的中心。一篇文章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词, 常常是蕴含中心思想的关键词, 也可能就是标题的一部分。
要推断文章的写作目的, 学生除了要明白文章的主题外, 还要弄清作者对主题的态度, 可以是肯定的 (positive) 、否定的 (negative) 、支持的 (supporting) 、漠不关心的 (indifferent) 、主观的 (subjective) 、客观的 (objective) 等等。
2.留意具体信息题。一篇阅读理解题包含的信息很多, 但题目所考查的只是某些特定信息。因此, 学生要对题目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带着问题有针对地去寻找信息, 寻找与问题有关的段落、语句、中心词, 对照, 比较, 确定答案。例如: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included in the passage?
(2) How can you contact and get further information from the OU?
注意文章中出现的下列信息:以时间或空间为顺序对提到的事物列举说明, 将零碎的细节组成一个整体。文章中出现but、yet、however、at the same time、notbut、other than等表示转折或对比含义的词时, 常易出考题。它们通常表示两个事物、观点、情况等的对比, 考查学生对细节的掌握以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把握。对于在原文与考题间设置不同的词语或句型表达相同意思的考题, 用排除法再好不过。
3.留意猜词悟义题。英语单词或短语的含义随不同的语境会有所不同, 学生有时会遇到一些过去不曾见过的词, 这时要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 猜测词义。这类题考查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生词含义的能力, 常见的命题方式有:
(1) The underlined word“”probably means.
(2) The phrase“”is close to.
教师应提示学生, 阅读时注意标点符号。破折号、括号、冒号都可以表示解释说明;引号表示引用某人的观点;感叹号表示作者的感情、态度;分号、顿号表示并列关系;双引号表示反语讽刺。学生还应注意上下文提供的定义或解释以及该词与其他词语或句子构成的因果、转折、对比、递进等逻辑关系。
熟词生义是常考题型, 考生往往倾向于使用熟悉的词义, 从而出现失误。多义词的意义选择与上下文关系紧密, 往往在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中隐含着多义词确切的含义。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第10篇
第一,以课本资源为范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阅读技巧的传授。
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以课本资源为范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阅读技巧的传授是一条必经之路。也就是说,和传统的英语阅读课堂不同的是,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课堂应该是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以及阅读欣赏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便是教会学生进行阅读的技巧,从而能够使得学生面对有一定难度的文章时,都能根据一定的阅读技巧进行处理。大致上来看,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一定要以课本中的阅读篇章为例,在带领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为他们讲解如何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如何抓住文章中心,如何迅速找到文章细节信息,如何把握作者主旨思想等等。比如,在讲解School Life in the UK这篇文章时,为了能够以这篇文章为蓝本,教会学生如何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教师可以进行如下指导:“Boys and girls, first of all, you can read the first para-graph and the last paragraph in order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If it does not work, you can then read the first sentence in each paragraph. Cer-tainly, you can also find out the adjectives that can describe the feelings or attitudes.”
第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技能的必要基础。大致上来看,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第一,面对江苏卷篇幅较长的阅读文章,学生切不可一字一字地进行阅读,而要养成默读的好习惯,这样才会加快阅读速度,才符合高考对英语阅读所提出的硬性要求。其次,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包括学生要学会按照意群来处理信息,这样才能有利于他们对文章意思的把握。比如,为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专门以高考英语江苏卷中的文章为蓝本,如对于高考真题中这样一个句子“Twain himself wrote that thosewho banned the book considered the novel‘trash and suitable only for the slums (贫民窟)’.”教师可以这样来指导学生:“Now, you are required to divide this long sentence into different parts according to the sense group. Later on, you should form the habits that you can read the sentences according to sense groups. In this way,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you can deal with the sense in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第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努力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面。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实际的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努力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面,为他们指定一些课外阅读材料进行训练。在选定课外材料时,教师应该注重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考虑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不可选择过难或者过于简单的材料。第二,所选择的材料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富有时代气息,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去读、主动去读。只有这样,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被发挥到极致,也才能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高综合阅读能力。比如,在学习第十一模块Prepar-ing for the future中的第一单元Careers and Skills中的阅读文章之后,教师可以在网上为同学们查找一些关于如何在职场上立足,如何找到一份好工作,老板需要什么样的员工等类型的文章。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 “Here, I have prepared some materials for you on the job hunting and how to behave well in careers. So,you are required to read the materials according to my requirements and finish the exercises here. In ad-dition, you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at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you must adopt the reading skills I have taught you. In this way, your reading skills can be im-proved.”
英语阅读解题技能培养探析 第11篇
【关键词】英语阅读 解题技能
阅读理解反映的是对书面语言材料的掌握能力,在英语教学和考试中都显得格外重要。
一、宏观把握考察目标
我国学生的英语语感和英语语言知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有限的教学语言材料,而试题的阅读材料大多取材于英语报纸、杂志、书籍、电子媒体等实用语言载体,把握阅读理解的考察目标有助于培养阅读理解技能。
阅读理解的考察目标一般包括:对文章主旨或段落大意的把握,对写作态度的理解,对疑难陌生词语的猜测,对重要细节和数据的识别、记忆、比较和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评判,主要题型有: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best express the authors view?
2. We learn from the first paragraph that the writer believe _______.
3. According to this passage, anthropology mainly deals with __________.
4. Harsh words are spoken during games because the players __________.
5.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the lobby group Consumer International wants to ________.
二、阅读文本
阅读理解的题材广泛,主要集中在科普知识、社会文化和经济生活三方面,阅读时应培养对新知识的敏感度,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进行批判性的分析,跟上作者的写作思路,从已读内容预知未读内容,辨别文章中哪些是论点,哪些是事实和论据。阅读是一个判断、推理、归纳、总结的过程。我们需要把分散于文章中的各种信息联系起来,经过必要的判断、推理、得出自己对文章的认识。阅读还是一个心理语言猜测活动。一个好的读者总是猜测下文是什么,然后用作者所给的信息检验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如果预测正确就开始下一个预测,如果错误,必须修正原来的假想。
三、常见考试题型的解法
1.主旨题:应快速阅读、浏览全文,理解文章主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往往包含中心议题。根据主旨问题内容,可分为主题型、标题型和目的型。主旨型就是找中心,标题型是为文章选标题,目的型是推断写作意图。
2.态度、观点题:通过语气、措词、文体等判断,同时注意修辞。关键是看作者用什么样的口气。褒义词表赞成,贬义词表反对,客观陈述则是中性立场,作者态度常用but之类转折词表现出来。
3.猜词义:根据定义、解释、复述、举例、对比、比较、因果关系、构词法猜测。
4.细节题:先找到考查点,再根据命题规律答题。方法大致有释义,使用同义词、反义词或词组,利用词汇的同现、复现、上义词、下义词以及句式和语态的转换等等,必须密切重视人名、日期、事实、数据和地点等,找出文中相关单词和句子。
5.推理题:利用文中事实、背景知识和自己固有的综合知识正确推断。只理解个别句子是不够的,还需把上下文联系起来,同时注意句子间或段落间的上下过渡,或呼应的承接词语的作用。这些承接词语可当作信号词,指示我们的思维方向。例如,thus带出一个结果,however表示转折,in addition或者furthermore延伸信息。
四、解题流程
1.粗看文本。看文章有没有标题,如有,一定要看清楚。如文中有括号标注的中文注释、专有名词(开头字母大
写)、大写字母缩略词和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日期、金额和数量等内容,很容易注意到,留意它们,对全文把握有帮助。
2.审定题意。先不看全文,直接看文后的问题,理解题意,最好不要细看选项,把全部题看完。
3.初选答案。从第一题做起,根据自己的常识和语言直觉,逐题作出粗略选择,不能决断的就暂时放过;做过三题后,一般会形成对全文内容的总体印象,或者前后几题可能相互暗示,可以据此对前面的决断作出肯定或纠正。最后一题通常是主旨题或推理题。根据前四题的问题,进行综合,一般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4.速读文本。如有时间,做完后可以回头去看文章的开头段前三行、中间段的开头句和全文的结尾,确保大部分题目的解答有文本上的直接根据。
5.搜索细节。如是涉及细节的,要抓住题干的关键词,从文中相应位置的段落去搜索,找到相同或相关的信息后仔细比较,作出判断。题目顺序一般与文章叙述的先后一致,如第四题内容一般在文末。
6.校准答案。做完题后,再综观全局,让思想处于开放状态,既利用常识,又不能固守常识。选择与文本信息不符,就要重新考虑;只要选项符合文本内容,哪怕自以为有矛盾,也要果断选取;如无完全符合选项,就选最接近的一项。
填空题和问答题的解答与选择题的做法相差不大,主要是要从文本中搜索到相关细节。如果是命题真假判断题,在无法理解题意或文章时,不能全部判为相同——全真或全假,假项通常不少于两个,而且四个连续相同的可能性较小。
五、结语
基于英语篇章阅读技能的探索与实践 第12篇
一、探索与实践英语篇章阅读技能的必要性
中学生正处在学习英语的初级阶段,学习和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和能力,养成一个良好的篇章阅读习惯,可以为其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阅读英语篇章可以了解文章的写作规律,为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指明方向;可以让学生实践和分析所学的语法知识,对复习语法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见,对英语篇章阅读技能的探索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二、英语篇章的结构
一个典型的英语篇章由首段(beginning)、正文(body or middle)和尾段(end)三部分组成。了解篇章的结构,并应用于阅读之中,对于学生提高阅读英语篇章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通过分析主旨句与正文、结尾句的关系网络,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篇章的写作目的、结构框架、作者分析问题的思路;把握英语篇章的主要内容,搞清篇章的主次脉络。假如学生在学习之中,只是一味地阅读,没有找出篇章主次的意识,势必会使阅读的效果和速度受到很大的影响,读了之后,也不知道篇章讲的是什么,印象很淡,更谈不上做题了,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英语篇章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一)找出篇章段落大意。
按照英语的写作规则,一篇文章的大意往往出现在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也就是常说的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先提出观点、再分析、总结的方式。而每一段的大意出现在关键的一句话中,这句话的出现有如下五种特征:第一种为段首句,第二种为段尾句,第三种为转折词语but, however这类的关联词语,第四种为特殊的符号如冒号、破折号、引号等,第五种为大众观点引出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相应的文章,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引导学生熟练运用这些的技巧知晓文章大意,以便发现作者意图与观点,想介绍什么,想揭露什么。课下布置相应的英语篇章,让学生自己找出文章大意的地方,加以练习牢记于心,做到在阅读时候自然地就运用这种方法[1]。
(二)以词语组合为单位阅读。
篇章阅读是以句子为单位地读,而不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读。应在句子中找词语组合,词语组合是根据句子的结构和词与词意义上的联系划分的。按常理,句子中的介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分词短语、动名词短语、名词短语和句子结构的系表结构、动宾结构、动状结构、短语动词等,都可以看作一个词语组合。了解这些词组组合的意思,可以充分掌握句子的意思[2]。
(三)“忽略旁枝末节”。
这种阅读方法是指在阅读时对于一些旁枝末节的词可以跳跃过去。这些词有:冠词、人名、地名专有名词。学生要有意识地关注句中的重要词语。抓住主词就等于抓住了句子的大意。如James, from USA, teaches English in japan等则不用翻译出其具体的意思,知道是个人或地方就可以了。
(四)不要盲目查字典,学会猜测词义。
一般情况下,在阅读中,当遇到不认识的词语时,千万别立马去查字典,这样会形成不好的习惯,也会对今后的学习和阅读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遇到不认识的词语时,最好先根据上下文的信息猜测词义,这是阅读的技巧之一。一方面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意思和这个单词或者词组所处的语言环境猜测词义。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析英语单词的结构猜测词义。英语单词很多是有规律的,由词根加前缀和后缀构成,所以学生在阅读中就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单词意思和已知的构词要素猜测新词的词义[3]。
(五)对考试的篇章阅读先浏览问题后阅读再答题。
在做英语的篇章阅读理解题时,先浏览篇章题目问题,这样可以先对篇章有初步的了解,再带着问题信息回到篇章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提高寻找具体信息的技能。篇章阅读理解命题者多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提问,大多的情况是直接和间接提问。无论如何,阅读者先要弄清楚问题的要求,带着问题和所需的信息有针对性地阅读,以提高阅读速度和效果。
(六)运用心理方面的特征。
美国一个心理语言学家做过的实验研究表明:大脑接受眼睛报告的字母每次约3个单词。以这样的速度,眼睛的运动方式才与大脑的活动特点相适应,如果说注视点为大约3个单词,那么其识别范围就更多。即反映到大脑的不是一个孤立的单词,而是一个词语组合,所以会产生阅读的高效率。有意识地训练眼与脑的协调作用,加强眼睛运动与脑活动的协调作用,是英语篇章阅读中首要的心理运动技能,对于阅读质量和速度的提高起着关键性作用[4]。
(七)阅读时候切忌五个方面。
学生在阅读时候,往往不注意自己的一些不好的习惯,从而达不到好的阅读效果。这五个方面主要有:不要出声读、不要逐字读、不要指读、不要默读、不要回读。引导学生养成一个很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篇章阅读质量和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
四、结论
通过这些篇章阅读技巧的介绍,关键要在实践中能更好地落实执行。教师应该在探索中实践这些技巧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要在实践之中探索更好、更能让学生掌握的篇章阅读技巧。只有理论加上实践,有机地结合,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开展英语篇章阅读技能的探索与实践,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魏爱芹.英语阅读技巧初探[J].泰安师专学报, 1996, (3) .
[2]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3]蔡达球.提高英语阅读理解的方法[J].中学文科, 1996.
阅读技能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