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性探讨范文
稳健性探讨范文(精选10篇)
稳健性探讨 第1篇
一、剩余收益模型(residual income model)内涵及假设
公司价值估计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对其研究有助于投资者判断公司未来的经济形势,估计收益率,做出有效率的投资决策,即公司价值估计的研究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的生存和发展。公司价值估计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托宾Q、期权估价模型、股利折现模型和剩余收益模型等,但国外许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剩余收益估价模型所选的股票优于运用其他模型所选的股票。另外,剩余收益模型将公司报告期的账面价值与预期收益联系起来,而这也是股票市场投资决策最为关注的两个指标,是投资者买进卖出决策的重要决定因素,使得剩余收益模型对公司价值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成为使用较为广泛的估价模型。
(一)剩余收益的内涵
剩余收益与会计收益不同,它是一个经济概念,是指扣除权益资本成本之后的公司净利润。所谓剩余收益是指公司的净利润与股东所要求的报酬之差,即
其中RIt指t期公司的剩余收益,NIt指t期公司的会计盈余,r为权益资本成本,BVt为公司t期权益的账面价值,ROEt为权益的会计收益回报率。剩余收益需要进行资本成本的调整从而反映会计上未加确认但事实上存在的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其内涵是指只有公司的投资活动能够创造高于权益资本成本的收益,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才能得到提升,符合现代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理财目标。
剩余收益模型(RIM)又被称为EBO模型,最早是由爱德华兹(Edwards)和贝尔(Bell)于1961年提出来的,当时并没有引起理论界足够的重视。1995年美国学者奥尔森在《权益估价中的收益、账面价值和股利》一文中对该模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建立了公司权益价值与会计变量之间的关系,至此该模型才重新得到理论界的重视。在剩余收益模型中,公司价值被定义为(2)式:
其中:MVt为公司在t时刻权益的市场价值;BVt为公司在t时刻的权益资产的账面价值;r为股东所要求的回报率;E(RIt+τ)为剩余收益的期望值,ROEt+τ为权益的会计回报(盈余与期初权益账面价值之比)。该模型明确了公司价值取决于当前的权益资本价值以及未来预期的剩余收益,同时,还与股东要求的回报率相关。
(二)模型假设
任何理论模型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假设之上,剩余收益模型则是建立在如下假设基础之上的:假设公司只发放股利;假设满足清洁盈余关系(clean surplus relation,CSR),即当期账面净资产等于前期的账面净资产加上当期的股票收益后再减去当期发放的股利所得的差值。根据以上两个基本假设就可推出剩余收益模型。计算公司t时期的内在价值时,如果用股利贴现模型就要求分析者必须能够预测公司在未来各期的股利发放情况;而如果采用剩余收益模型,估计股票价值就只需知道当期的账面净资产和估计的未来会计收益,相比起来预测会计收益比预测股利显得较为容易些,这也证实了剩余收益模型较强的实践性。
二、会计稳健性对剩余收益模型估计的影响
剩余收益模型与其他估价模型相比有其自身的优势,需要确定当前权益的账面价值,并且估计未来的会计收益。而会计稳健性是会计的几大基本原则之一,在很多实务处理上都体现了稳健性原则,因此,稳健性必然影响会计报表数据。从而稳健性对剩余收益模型估价精度也会产生影响。
(一)会计稳健性存在动因
会计稳健性(conservatism)对会计实务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Basu,1997),是财务报告中一项重要的惯例,并且近年来美国会计的稳健性水平在不断提高(Givoly&Hayn,2000),而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也体现了与美国相似的稳健性(李增泉,2003)。早在1900年,稳健性就已成为一项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在与其他原则产生冲突时,往往都要服从于稳健性原则(Chatfield,1974)。Watts(2003)从稳健性的动因和来源角度对稳健性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的解释。稳健性起源于企业契约关系的需要,无论是股东还是债权人都希望规避风险和损失,而稳健性有利于防范经理人高估资产和收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其次,诉讼也是会计趋向于稳健性的重要动因,通常,高估盈余和资产带来的诉讼风险远远超过低估盈余时的诉讼风险(Kellogg,1984);第三,稳健的盈余有利于减少税款支付的现值,出于避税的考虑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稳健性程度;另外,会计管制也是稳健性加强的重要因素。利润的高估、虚夸易导致股市泡沫,当泡沫破灭铸成金融危机时,监管层就容易遭受股民的谴责。因此,为了减轻政治责任,准则制定者和监管层也倾向于会计稳健性。
(二)会计稳健性的相关概念
Beaver and Ryan(2005)将稳健性分为两类:条件稳健性和无条件稳健性(又称为损益表稳健性和资产负债表稳健性)。Basu(1997)文中所研究的即为条件稳健性,“宁可低估盈余,而不低估损失”。条件稳健性(损益表稳健性)以会计外部的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依据,将稳健性定义为对好消息和坏消息的不对称确认程度。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资产减值准备是体现条件稳健性的典型会计处理。而无条件稳健性(资产负债表稳健性)强调资产的账面价值相对于市场价值尽量保持较低水平,即无论会计外部经济环境的好坏,会计确认的价值永远低于其自身的经济价值。如高于经济折旧的加速折旧法、研发费用和广告费用的费用化等。无论是哪种稳健性都在强调“低估”,稳健性的长期结果是净资产的持续低估(Watts,2003),因此,稳健性是一种有偏会计,它使得公司资产和权益的账面价值下偏。正是会计稳健性这种下偏影响,对剩余收益模型的估计精度产生了影响。
(三)会计稳健性与剩余收益模型的辩证关系会计稳健性实际上是有偏会计,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其强大的需求。
无论是条件稳健性还是非条件稳健性,都使得权益金额资产的账面价值下偏。如果资本市场完全有效,则投资者完全可以正确分辨稳健会计对于会计盈余的有偏影响,就不会影响其使用剩余收益模型对股票和公司的价值进行评估。但Ball and Brown(1967)研究发现,西方的资本市场属于半有效型市场,即投资者可以获得公开信息,我国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我国的资本市场也属于弱势有效。虽然会计报表是公开信息,但投资者完全分辨出由于稳健性而引起的价值低估部分并对会计收益进行调整也并非易事。因此,有必要了解稳健性对剩余收益模型的影响,为投资者调整估价指明方向。
首先是稳健会计对剩余收益模型的影响。如果要讨论会计稳健性对剩余收益模型的影响,必须引入一个重要的概念商誉,它是会计稳健性和剩余收益模型关系的重要决定因素。在此,商誉与会计所定义的商誉不同,这里商誉指市场对该公司的价值认定超过会计对权益价值认定的部分。即:
其中:MV权益市场价值(t为公司下标)
BV权益账面价值
G商誉(此商誉与会计定义的商誉不同)
商誉之所以出现,可以解释为会计稳健性的作用。在大多数国家,会计准则一般都要求绝大部分资产以历史成本计价,而只要存在一种资产会为公司带来预计净现值为正的回报,在稳健会计的要求下,确认收益的标准非常高,这种预期回报往往不会体现在该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中。因此,在净现值非零的资产和稳健会计处理的双重作用下,权益的市场价值必然超过权益的账面价值,商誉就产生了。由于商誉的作用,使得在剩余收益模型即(2)式中的权益账面价值一项有了下偏的影响。
其次是稳健会计对剩余收益估计精度的影响。剩余收益模型考虑了权益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差别,因此,在进行公司价值评估时,采用剩余收益的估计来修正对权益市场价值的估计。但在公司的投资机会和成长性不同的情况下,稳健性会对剩余收益的估计产生不同的影响。
当公司处在投资机会较多并且具有非零净现值的投资项目时,或者资产增长迅速、成长性较高的时期,稳健性对剩余收益的估计精度产生的影响较大。如前所述,商誉的值(MV-BV)和剩余收益的预测能力决定了剩余收益模型估计值和权益市场价值的差距,而进行剩余收益的预测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权益的会计收益回报率ROE。为了解释稳健性和成长性对ROE的影响,结合商誉的概念表达式,并考虑剩余收益模型的CSR前提,得到下面的ROE表达式:
其中,X表示盈余,D为股利。由(4)式可知,如果公司具有非零净现值的投资项目,成长性较高时,出于稳健性的原因,与资产和投资项目相关的可能为公司带来的预期未来收益并不会在权益的账面价值中体现出来,而商誉会有正向的大幅变动,即ΔGt+τ增加。如果以当前的会计数据为基准进行剩余收益的估计,将会使其估计值下偏。随着时间和成长率的减慢,投资项目的正现金流量被逐步确认为收入,扩张资产的经济利益也流入企业,会计盈余和公司价值的差距会随着收入确认而变小,但稳健性的内涵决定了权益账面价值低于权益市场价值的偏差依然存在。因此,未来剩余收益相对会产生上偏。因此,当公司扩张能力较强时,使用当前和过去会计数据预测未来的剩余收益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预测精度。反之,稳健性对于低成长和稳定增长的公司影响就较小。
因此,在投资者使用剩余收益模型进行公司价值评估时,必须结合公司的实际状况,考虑对稳健性的调整。高成长性的公司在会计盈余上进行稳健性调整的幅度将会高于低成长的公司。将会计盈余剔除了稳健性影响后,对于高成长的公司而言,稳健性的调整将导致剩余收益的大幅增长,并对剩余收益的时间序列有大的影响,从而提高剩余收益模型的预测精度。
参考文献
[1]李增泉、卢文彬:《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发现与启示》,《会计研究》2003年第2期。
[2]张人骥、刘浩、胡晓斌:《充分利用会计信息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财经研究》2002年第7期。
[3]Basu,S,The ConservatismPrinciple and the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Earnings.Journal ofAccounting&Economics,1997.
[4]Beaver,W.H.and S.G.Ryan.,Conditional and Unconditional Conservatism:Concepts and Modeling,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5.
[5]Ohlson,Earnings,BookValue,and Dividends in EquityValua-tions.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1995.
[6]Penman,S.and X,Zhang,Accounting Conservatism,the Qual-ityofEarnings,and Stock Returns.The AccountingReview,2002.
[7]Watts,R.,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I: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s,AccountingHorizons,2003.
略论会计稳健性 第2篇
关键词:稳健性;原因;影响
会计稳健性又名谨慎性,是会计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原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FASB都在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会计稳健性。我国财政部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也明确会计稳健性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一。
一、会计稳健性的界定及引入
早在中世纪的欧洲,就有会计人员开始遵循稳健性原则,早期稳健性是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冲击促使美国对财务会计记账和报告进行深刻反省,稳健性原则受普遍重视。美国稳健性原则的运用是是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的,最初是用在财产托管人解脱受托职责的策略。早期稳健性是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冲击促使美国对财务会计记账和报告进行深刻反省,稳健性原则受普遍重视。美国FASB将会计地位:“企业为了谨慎,确保商业界中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考虑到,因此,如果在以后收到或者支付两个估计会有存在的可能性,就要使用部位乐观的估计数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准则中就把稳健的原则作为三要素之一,对于稳健性:“在不确定的谨慎条件下,需要判断出估计中有含有 的审慎程度,例如资产或者收益人不能估评。”
在国内,稳健性被认为是操纵会计数字工具,新中国成立后的40多年是被禁止的。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术界就引入稳健性原则进行激烈争论。徐政旦和吴诚之认为财务健康原则是适合国情的,会计所反映出来的企业财务情况和数据必须要确实,必须对预计收益和损失要做到实事求是的分析。会计稳健性原则开始步入当中是因为1985年7月1日起《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的正式实施。1993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确切规定了12项原则之会计核算,首当其冲是:“会计核算应该遵照稳健性原则的规定,损失和费用也有可能出现在合理核算中”。《会计法》是1999年修订成功的,第26条明确规定,公司、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必须将稳健性原则贯彻其中。
二、会计稳健性产生的原因
会计稳健性产生的原因一般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契约、诉讼、税收和政府管制。契约是会计稳健性最早来源,也是会计稳健性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就契约而言,报酬契约以及债务契约是会计职业的稳健性的主要需求。既可以推延盈余报酬也可以延辞股东确保责任权人利用的支付。保证股东利益,稳健会计信息是由不对称支付、有限责任嗦导致的风险以及有限责任期、不对称信息。降低不完全契约致使管理层对责权人以及股东、股东对余责权人利益的占有、控股持有股东对中小股东、有效的限制了管理层出现递减管理者得判断偏差和机会主义行为。就诉讼而言,相对于低估企业利润和净资产,企业管理层在高估利润和净资产时候更易面临诉风险。英美法系体现对投资者更高的保护程度,管理层和审计人员可以预期到更大的诉讼成本,必须要采取不稳健会计政策,这样的话,大陆法系国家会计稳健性比英美法系国家低。有严格诉讼威胁及实施体制的美国公司稳健性更高。
就税收而言,当应税收益与报告盈余挂钩时,利用加速确认费用和递延确认营业收入降低税收现值,前提是公司的收益和应税收入总共利率保持增长,才会有通过延缓收入确认来降低税收的现金值的动力。只有应税收益计算依靠着财务报告,那么才会对稳健性原则有作用。针对管理制度,上市的公司不切实际的上报利润就会更加激起投资者对监督机关的不满,监督管理部门应倾向稳健性原则,这样企业财务报告才会在监督部门的管理下变得稳健。在英国,英国政府对会计制度制约较小,而且预期诉讼成本很低,稳健性相对于美国低。当公众对稳健性有需求时,监管层会趋于满足。我国对稳健性研究集中于会计准则管制,经历四次会计制度深入变革,会计稳健性经历了从弱到强,从无到有的发展。李远鹏和李若山提出,在我国所有的上市公司都由于退市管制制度导致亏损时选择稳健,从而在盈利时则不选择稳健会计政策[2]。
三、会计稳健性的现实影响
会计稳健性对企业债权和股权有影响。对公司债务成本而言,贷款方当然也更愿意与各方面妥当的借款人合作,这样一来能够降低风险成本,即使是低利率的贷款,从风险角度讲也更为划算,能够保证财务报告的文件,降低相关成本,使贷款人承担风险更低;稳健性还可帮公司获得较低贷款利率,降低了企业的债务成本。会计稳健性与债务成本关系密切,较高的稳健性不仅能够减轻债券持有人与企业股东之间利益冲突,更能够缓解企业因债务而产生的成本,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债权人受益于会计稳健性提供的违约信号,他们更愿意为更加稳健的借款人提供更加低利率额贷款。债务人会计能够在双方交易的过程中降低差价,让贷款人财务报表能够更加稳健,从而也从客观方面降低企业因债务协议产生的信息成本,在降低信息成本的同时也能够提升二级市场交易效率。稳健性可以使贷款人可降低违约风险,也可以使借款人获得较低的事前贷款利息。王亮飞和潘宁认为,会计盈余的及时性较低的话会影响股权结构,从而也会影响其向高成本的监督机制发展,由此也会引发股权向部分股东集中靠拢[3]。
对企业的投资活动具有强大影响的因素则是会计的稳健性。如果企事业单位采取比较稳定的政策,那么在管理的时候就会碰到更多令企业不好拒绝的项目,从而促使企业将资源配置到更为i帧过去的项目当中,这样便会使事业更早的从损失中走出来。在稳健的政策带动下,企业经营者能够快速的对投机机会的变动做出反应,在某些国家,所有权比较分散,这样造成稳健性对投资的作用更大。相对于股市,投资者过低的对企业的前景进行预期的猜想,过低的估计企业的价值,当揭露了正确的子信息后,投资者便会调高自己的预期值,然后股票价格回升,得到丰额的回报。激进的会计政策于此一样,稳健的财政政策同样会使投资者对未来预期错误,只是两者背道而驰。(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参考文献:
[1] 徐政旦,吴诚之.1981.关于确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问题的探讨[J].上海会计,2:2-12.
[2] 李远鹏,李若山.2005.是会计盈余稳健性,还是利润操纵?——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稳健性探讨 第3篇
一、关于债务契约与会计稳健性的概述
1. 会计稳健性的内涵。
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 是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项重要原则, 指的是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保持谨慎的态度。也就是说, 凡是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都应予以记录和确认, 而没有十足把握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 实施谨慎性原则, 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 并防范风险, 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 债务契约。
Jensen and Meckling (1976) 最早开始研究债务契约, 将债务合同表述为赋予债权人对现金流拥有索取权的契约。债务契约条款安排是否恰当, 内容设计是否合理, 对债务人有很大影响, 债权人的权益也会受影响。因此, 债权人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 设计债务契约的各种约束力因素, 主要包括契约的金额、类别、利率、抵押性、期限以及还款方式、限制性条款等。Smith and Warner (1979) 研究了债券的本质, 系统讨论了股东与债务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即签订完债务契约后, 股东会对债权人的利益产生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资产置换问题, 股利发放的政策, 投资不足问题, 债券价值稀释问题。这增加了债权人对债务契约的依赖性, 也产生了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 在某种程度上是债权人约束引起会计稳健性的。Ahmed等人 (2002) 发现, 稳健性存在的原因之一是债务契约, 稳健性存在价值的最为重要的体现是缓解债务契约各方的冲突。因此, 我们通过研究债务契约的相关理论, 可以更好地理解会计稳健性与债务契约的作用机制。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 国外文献综述。
债权人利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对公司未来的现金流和违约风险作出合理的估计,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债务契约价值。Ahmed (2002) 认为, 债权人与股东的冲突越大, 会计信息就越稳健。Peek et al (2006) 研究了欧洲私人企业和公众持股企业的会计稳健性, 发现企业性质不同, 股东和债权人的冲突不一样, 其会计稳健性也存在差异。他们发现如果公司是公众持股企业, 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就会激化, 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就会更高。Ball, Sadka和Robin (2008) 通过跨国数据考察权益市场、债务市场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潜在关系认为会计稳健性受债务市场规模的影响显著, 而会计稳健性受权益市场规模的影响不显著。这就意味着稳健性对于股东和权益市场来说意义不重大, 而只对信贷人有利。Sunder和Brarath (2008) 研究得出, 债权人签订债务契约时主要是从财务报告获得企业信息, 稳健的会计信息有助于降低企业信息不对称, 以及降低债权人利益受损害的程度。
2. 国内文献综述。
朱凯 (2005) 认为, 当贷款比例比较高时, 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的会计稳健性不存在显著差异, 而当贷款比例降低时, 国有企业的会计稳健性不如私有企业高, 这说明银行非常注重公司会计信息的稳健性, 并且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显著影响公司的会计稳健性。孙铮, 汪辉, 刘风委 (2005) 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部分财务数据, 并且得出企业的会计稳健性与公司的债务比重成反比例的结论, 这说明债务契约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治理公司的效果。孙铮等 (2006) 发现, 新增贷款的可能性与会计稳健性显著相关。孙林岩、王毅春 (2006) 认为, 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影响会计稳健性的高低, 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使银行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降低。闫晨璐、杨慧 (2011) 发现, 会计稳健性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债权人预期的违约风险降低, 有利于债权人与债务人契约的签订。
三、债务契约的约束因素分析
在债务契约关系中, 会计稳健性作为一种中间传导机制发挥作用, 正是因为签订了债务契约, 才有了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 债务契约的约束力因素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会计稳健性。
1. 债务契约双方约定的金额。
债权人会更在意企业的偿债能力, 对债务契约实行更严格的限制条件来加强对企业的约束。假如债权债务双方约定的金额比较大, 为了提高债权人的信任, 降低企业内部之间的利益冲突, 债务企业通常会采取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
2. 债务契约的约定期限。
短期借款对债务人的约束力要比长期借款大, 如果企业的短期借款比较多, 在短期内债务人就需要偿还大量贷款, 稳健的会计政策有助于企业获得贷款。长期借款的期限一般都在一年以上, 而债务契约具有不完全性, 债权人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 很难获得企业报表外的信息, 因此, 债权人无法及时获知企业的各种决策, 会降低对债务人的干预能力, 债务人采用的会计政策的稳健性就会降低。
四、总结及展望
综上所述, 债务契约的约束因素会影响会计的稳健性, 与债务比重低的企业相比, 债务比重高的企业的会计稳健性较强。债务契约的期限越短, 企业越倾向于选择稳健的会计政策。由此可以得知, 我们应该在全面分析债务契约对会计稳健性的约束力因素的基础上, 进一步健全会计稳健性的相关政策, 以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并且极大地冲击了我国的股市。债务契约作为一种约束债务人的工具, 日益成为债权人关注的对象。会计稳健性越高, 债务契约的成本越低, 可以促进债权人与股东利益的协调一致, 所以, 债务契约使资本市场产生了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本文主要探讨债务契约的约束因素是如何影响会计稳健性的, 以及能否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
关键词:债务契约,金融危机,会计稳健性
参考文献
[1]王云.债务契约与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年3月.
[2]兰艳泽, 杜晓娈.会计稳健性与债务契约关系研究综述[J].财会月刊, 2011年7月, 第94-96页.
[3]闫晨璐, 杨慧.会计稳健性、债权人保护与债务契约的签订[J].经济视角, 2011年4月, 第170-171页.
产权关系债务期限与会计稳健性 第4篇
【关键词】 产权关系; 债务期限; 会计稳健性
稳健性是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传统和原则,是财务会计中一项重要的惯例(Givoly et al.,2000)。长期以来,稳健性对会计实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当债权人准备将资金借给某企业时,必然要关注该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为了保证自身的权益,会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提出要求,那么作为衡量会计信息质量指标之一的会计稳健性,会受到债权人怎样的影响呢?本文拟从借款的期限方面分析债务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的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由于债权是一种固定收益要求权,无论企业收益达到多少,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的部分,即利息。委托—代理理论(Jensen et al.,1976;Myers,1977)认为股东的道德风险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而会计稳健性要求及时确认损失,推迟确认收益,使企业净资产不被高估,对企业管理层分配股利以及投资活动进行约束,从而维护了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债权人会要求债务人采用稳健的会计政策。另外,为了减少债权人和借款企业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债权人也需要稳健的会计信息。Defond et al.(1994)发现当企业即将出现违约或实际上已经违约时,企业管理层就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避免违约;为了及时发现企业管理层的违约行为,债权人会要求企业管理层采用稳健的会计政策。
不同期限的债务对债务人的约束不同,其中短期负债对债务人的约束较强。尤其是那些短期负债比例较高的企业,需要在短期内偿还大量的借款,一旦企业现金流紧张,就会导致企业发生财务危机,从而使银行难以收回发放的贷款。因此,银行为了规避风险,必然会对短期借款比例高的企业实施更有力的监督,这样的话,对企业的会计稳健性要求就更高。由于长期借款具有较长的借款期限,增加了债权人收回贷款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了债权人的风险。Myers(1977)指出债务期限越长,未来的不确定性越高,风险也就越大,债权人在提供贷款时就会更注重外部的履约机制。外部的履约机制包括政府干预、企业的声誉机制、法律环境等方面,这些在长期借款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孙铮、刘凤委、李增泉(2005)认为在我国债权人法律保护不健全的环境下,“政治关系”成为保证长期债务契约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替代机制。由于获得较多长期借款的企业具有的“政治关系”可以降低银行对借款企业事后违约的预期成本,因而银行对那些获得较多长期借款的企业债务约束力度变小,不再对会计稳健性提出要求。提出:
假设1:企业的会计稳健性随着短期借款比例的提高而提高,与长期借款比例无关。
由于国有企业承担了诸如社会稳定、节能减排、经济增长等许多政府目标,政府对国有企业采取扶持的策略,政府干预是政府扶持国有企业的主要手段。政府干预使国有企业获得期限较长的政治贷款,这些政治贷款是银行应政府要求提供的,政府为国有企业提供了隐形担保,国有企业无需提高其会计稳健性以满足银行控制风险的要求。由于短期借款对国有企业影响有限,政府通常很少对国有企业的短期借款进行干预,银行能够对其进行风险控制,就会要求国有企业提供稳健的会计信息以控制其风险。对于非国有企业,不存在政府的扶持,银行对其借款(短期、长期)均进行风险控制,即要求非国有企业提供稳健的会计信息以控制其风险。提出:
假设2:国有企业的会计稳健性随着短期借款比例的提高而提高,与长期借款无关。
假设3:非国有企业的会计稳健性随着短期借款比例和长期借款比例的提高而提高。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2007—2009年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并剔除了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当年首次发行股票的公司、数据不全的公司。最终,本文共获得4 402个观测值,其中2007—2009年分别为1 364个、1 481个、1 557个。样本公司的财务数据来自resset数据库。
(二)模型设计
本文采用盈余/应计计量模型(Ball et al.,2005)测量会计稳健性,并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对盈余/应计计量模型进行了修正,具体来说:模型(1)用于检验短期借款比例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模型(2)用于检验长期借款比例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为了减轻多重共线性可能带来的危害,模型(1)至模型(2)中的交互项均进行了残差中心化(毕晓方等,2007)处理。相关变量的含义见表1。
Acct=α0+α1CFOt+α2DCFOt+α3CFOt×DCFOt+α4S-
levt×CFOt+α5Slevt×CFOt×DCFOt+α6Sizet×CFOt×DCFOt+α7Losst×CFOt×DCFOt+α8×Year08+α9×Year09+Σα9+i×Industryi+εt(1)
Acct=α0+α1CFOt+α2DCFOt+α3CFOt×DCFOt+α4Llevt
×CFOt+α5Llevt×CFOt×DCFOt+α6Sizet×CFOt×DCFOt
+α7Losst×CFOt×DCFOt+α8×Year08+α9×Year09+Σα9+i×Industryi+εt (2)
对于模型(1)而言,选取的样本分别是全部企业、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若α5显著大于0,则表示短期债务比例越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越稳健;对于模型(2),选取的样本分别是全部企业、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当样本为全部企业、国有企业时,若α5不显著,则表示长期债务比例与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无关;当样本为非国有企业时,若α5显著大于0,则表示长期债务比例越高,非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越稳健。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的长期借款比例在2007—2009年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短期借款比例在2007—2009年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观察各年度短期借款比例和长期借款比例的均值,可以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短期借款比例远高于长期借款比例,说明短期借款是我国上市公司的主要借款方式。
从表3可以看出,非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短期借款比例均高于长期借款比例,说明短期借款是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主要借款方式,另外非国有企业的短期借款比例要高于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长期借款比例要高于非国有企业,说明国有企业获得更多的长期借款。
(二)多元回归分析
在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时,为了使回归结果更加稳健,本文将标准化残差的绝对值大于3的样本进行了剔除。
表4列示了全部样本公司的债务比例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的回归结果。从模型1可见,短期借款比例对会计稳健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Slev×CFO×DCFO的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企业的短期借款比例越高,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越稳健;从模型2可见,长期借款比例对会计稳健性有负向影响但不显著(Llev×CFO×DCFO的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说明长期借款比例对会计稳健性影响有限,假设1得到证实。
表5列示了国有企业的债务比例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的回归结果。从模型(1)可见,国有企业的短期借款比例对会计稳健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Slev×CFO×DCFO的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国有企业的短期借款比例越高,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越稳健;从模型2可见,国有企业的长期借款比例对会计稳健性有负向影响但不显著(Llev×CFO×DCFO的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说明由于政府为国有企业的长期借款提供“隐形担保”,银行不再对国有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提出要求,即国有企业的长期借款比例对会计稳健性影响有限,假设2得到证实。
表6列示了非国有企业的债务比例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的回归结果。从模型1可见,非国有企业的短期借款比例对会计稳健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Slev×CFO×DCFO的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从模型2可见,非国有企业的长期借款比例对会计稳健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Llev×CFO×DCFO的系数为正且在5%水平上显著)。表6显示由于缺少政府的扶持,银行会对非国有企业的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进行风险控制,要求其提供稳健程度较高的会计信息,假设3得到证实。
为了保证本章研究结果的稳健,本文采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折旧-经营活动现金流)/期初资产重新计算应计项目,对前面的结果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四、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了产权关系、债务期限对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的会计稳健性随着短期借款比例的提高而提高,与长期借款比例无关,其中的原因在于银行为了规避短期借款带来的风险,必然会对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银行在发放长期借款时考虑更多的是外部履约机制,对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没有特别要求。对于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本文发现国有企业的会计稳健性随着短期借款比例的提高而提高,与长期借款无关;非国有企业的会计稳健性随着短期借款比例和长期借款比例的提高而提高。这是因为政府为国有企业的长期借款提供“隐形担保”,银行不再要求其提高会计稳健性以回避风险,而对于国有企业的短期借款、非国有企业的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不存在政府提供的担保,银行会要求其提高会计稳健性回避风险。
【参考文献】
[1] 毕晓方,周晓苏.盈余质量对会计信息报酬契约有用性的影响及股权特征的交互作用分析[J].中国会计评论,2007(3):55-82.
[2] 陈旭东,黄登仕.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时序演进与行业特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6(4):59-65.
[3] 李远鹏,李若山.是会计盈余稳健性,还是利润操纵?——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5(3):1-31.
[4] 孙铮,刘凤委,李增泉.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J].经济研究,2005(5):53-63.
[5] Ball,R.and L.Shivakumar.Earnings Quality in U.K.Private Firms:comparative loss recognition timelines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39:83-128.
[6] Bushman Robert M.,Joseph D.Piotroski.Financial Reporting Incentives for Conservative Accounting:The Influence of Legal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Economics,2006,42:149-165.
[7] Defond,M.L,and Jiambalvo,J.Debt Covenant Viola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Accrual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Economics,1994,17(1):145-176.
[8] Givoly,D.,Hayn,C.and Natarajan,A.Measuring reporting conservatism[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65-106.
[9] Givoly,D.,and C.Hayn.The ch-
anging time-series properties of earning,cash flows and accruals:Has financial accounting become more conservativ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0,29(6):287-320.
[10] Jensen,M.,and Meckling W.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Costs and Ca-
pi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e,1976,48:305-360.
[11] Myers S.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J].Journal of F-
inancial Economics,1977,5:147-175.
稳健性探讨 第5篇
稳健性原则影响会计实践至少有500 年的历史 (Ba-su, 1997) 。 随着经济的发展, 稳健性原则能否作为会计信息质量保证的重要原则,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给出的答案可能并不一致。 近年来FASB (2010) 和IASB (2010) 在其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剔除了稳健性原则, 原因是稳健性缺乏“中立性”。 尽管稳健性原则存在一定的不足, 然而现有的市场环境是否应该取消稳健性原则, 还不能一概而论。 稳健性原则已经在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过程中存在很长时间, 稳健的会计信息总体让广大的利益相关者比较满意。 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环境并不一致, 稳健性是否应该全面取消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稳健性原则到底是否还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事项有效的判断和估计取决于国家或地区的现实环境, 不能一概而论。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利弊分析
“利益相关者”一词最早源于斯坦福研究所的一份备忘录, 一般是指那些与公司存在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并享有合法性利益的组织或个人 (李心合, 2003) 。公司是一系列存在利益往来的组织或个人集结成的“网络集合”, 公司的每个行为都或多或少对各个利益主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公司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通过会计账务处理生成会计报表, 各利益相关者通过其了解会计主体的财务信息, 会计信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各利益主体的判断和决策。 然而会计政策的正确选择又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优劣, 所以公司使用的会计政策对于各利益相关者 (主要涉及到债权人、股东、税务部门、监管机构、职工、供应商和客户等) 非常重要。
(一) 会计稳健性的正面效应
Watts (2003) 从公司契约、股东诉讼、税收和会计监管四个方面阐释了会计稳健性。 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从七个方面阐述会计稳健性的正面效应。
1.公司契约。 债务契约在公司契约中具有重要作用。 稳健性原则表明在估计资产或利润时, 尽量多估计费用或损失, 少估计资产或利润。 对于债权人而言, 稳健的会计政策使其更好地了解债务人抵押资产的有效估值, 债务人方面的资产计量更稳健可靠了, 降低了债务人资产高估带来的风险。 会计稳健性也存在降低债务成本的效用。 Ahmed etal. (2002) 表明会计稳健性对于缓解债权人和股东之间在股利政策上的冲突具有效用, 会计稳健性与更低的债务成本相关联, 减少了公司的债务成本。 Wittenberg-Moerman (2008) 表明稳健的会计信息降低了信息不对称, 有助于提高债券二级交易市场的效率。 Zhang (2008) 表明稳健性对债务人和债权人均有利, 存在双赢, 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稳健的债务人提供更低的贷款利率, 债务人的债务成本则更低。Li Xi (2010) 实证研究发现在控制了法律制度和证券法规因素后, 国家采用更稳健的财务报告体系, 具有更低的债务和权益成本。 Lara et al. (2011) 表明稳健性通过增加坏消息的确认来减少权益资本成本, 也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和未来股价的波动性, 有条件的稳健性具有正向的经济效用。 Li Jing (2013) 表明在不同的企业环境中, 会计稳健性需要与否则依赖于重新协议是否发生, 以及花费的成本, 会计稳健性在债务合约中的效用大小不一致。 稳健性还存在公司治理效用。 会计稳健性有助于缓解代理冲突 (Watts, 2003;Ball andShivakumar, 2005 等) 。 自由现金流是扣除净现值大于零的所有项目所需资金的剩余现金流量 (Jensen, 1986) , 两权分离下管理层存在道德风险, 当自由现金流较多时管理层存在将多余现金流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上形成过度投资, 达到建造经营帝国的目的。会计稳健性与董事会治理能力呈同向关系 (Ahmed and Duellman, 2007) , Watts (2003) 认为, 会计稳健性有助于缓解公司治理中的代理问题, 尤其是管理者的投资决策行为。契约论视角, 会计稳健性提前确认损失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道德风险 (Watts, 2003) 。由于及时确认损失有助于促使公司及早停止低效率的投资, 因此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会对公司的过度投资产生制约作用 (杨丹等, 2011) 。 当自由现金流较多时, 提前确认损失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现金流, 避免管理层存在过度投资等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 过度投资等行为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满足了管理层的利益偏好, 可以说会计稳健性缓解了股东和经理层之间的代理冲突以及债权人和经理层之间的代理冲突。
2.股东诉讼方面。 Watts (2003) 表明股东诉讼产生了不对称的结果, 过高估计公司资产比低估资产带来了更大的诉讼成本。通过低估资产, 会计稳健性降低了公司期望的诉讼成本。 诉讼成本的不对称, 是符合法律制度的不断发展, 以限制公司经理和其他各方的机会主义。 Kellogg (1984) 表明公司和事务所由于高估项目被起诉的可能性远大于低估项目, 即不稳健的事项估计更可能被诉讼。公司如果采用比较激进的会计方式, 审计师审计时可能审计风险比较大, 审计师必然要求较高的审计费用作为其风险的补偿 (Prattand Stice, 1994) 。 激进的会计方式往往带来更普遍的盈余操纵。 刘运国、麦剑青、魏哲妍 (2006) 表明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正相关。梅波 (2013) 表明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的企业, 其盈余操纵行为的识别更难, 审计风险越大, 审计师自身成本支出越多, 就可能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进行弥补。现实中盈余操纵行为增加了审计师的审计风险, 为了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审计师应加大审计核查范围和强度, 投入更多审计人员和延长审计时间, 审计风险的增加导致审计成本的增加, 审计师成本的增加则会向企业索取更高的审计费用来弥补其审计风险增加带来的自身成本支出。 所以比较稳健的会计信息降低了盈余操纵的机会, 从而降低了审计成本或引致的诉讼成本。
3.税收。 Shackelford and Shevlin (2001) 表明税收最小化的策略往往会导致较低的账面收益, 所以为了减少税收, 往往选择较低的账面收益。 税务筹划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避免当期尽可能少交税费, 会计稳健性降低了净利润的估计, 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公司税务成本。
4.会计监管。 证监会等监管机构趋向于要求会计报表提供者提供更稳健的会计信息。 如果会计主体采用更激进的会计政策, 则会加大监管机构的监管成本, 尤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会计主体普遍存在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 对此监督机构势必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对其进行审查, 而稳健性则降低了虚增利润或资产的可能性,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管机构付出的监督成本。 所以稳健的会计信息有利于降低监管成本。
5.职工。 职工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职工努力工作的程度与公司的绩效密切相关。 理论上职工工资越高其努力工作的程度越大, 稳健的会计利润有利于员工们了解其最低的保障来源, 避免由于会计利润等虚高引起的虚构业绩。另外稳健的会计信息传递出更真实的业绩表现, 避免虚高收益导致的多余员工的引入, 保障了在职员工的利益。
6.供应商。 公司与供应商之间存在往来款项, 存在债权债务关系, 商业信用的存在对于公司很重要, 一方面商业信用融资缓解了公司当期的现金流支出, 公司的现金流很重要, 如果能够保持较高现金流则会更便于其有效投资, 给企业带来利好消息。 另一方面供应商给公司提供的商业信用, 不但不支付金融性负债的利息, 还可以享受现金折扣, 有利于公司价值提升。 公司商业信用的存在使得公司价值得以提升, 供应商为什么会给予其一定的商业信用呢? 会计报表是供应商了解债务人的重要信息, 债务人如果经常性使用比较激进的会计政策势必存在粉饰会计信息的嫌疑。 另外虚构的业绩往往也不能维持长久, 迟早会被发现, 因为商业信用的融资相对优势假说认为, 商业信用债权人与公司经常性的业务往来, 使得债权人更便于了解公司, 从而更具有信息优势 (Petersen and Rajan, 1997;Fabbri and Menichini, 2010) 。 稳健的会计政策有利于商业信用债权人对公司会计信息的信任, 最大程度地限制虚增资产或利润, 有利于债权人考察债务人的偿债能力等, 如真实性的流动性资产或总资产的计量。 稳健可靠的信息得到供应商信任后, 相互间合作才能长久, 公司的商业信用融资才会更多。
7.客户。 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商品交易上。一般而言, 比较激进的会计政策往往导致比较浮华的会计报表, 存在表里不一的现象, 误导会计报表使用者, 更稳健的会计政策传递出更稳重可靠的会计信息。 公司内部存在自己的“文化”, 往往导致公司各部门的行为是比较一致的, 产品质量的保障与会计信息质量保障类似, 可以想象经常性粉饰会计信息的公司可能缺乏产品质量的有效保障, 所以稳健的会计信息传递出更有保障的产品质量。 高质量的产品, 加强了公司与客户间的信任, 业务往来的增加从而提升了公司价值。
总之, 结合利益相关者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关系, 稳健的会计信息存在众多的优势: 有助于降低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 缓解股东或债权人与经理层之间的代理冲突;降低公司盈余管理的操作空间, 降低了诉讼成本;降低净利润的估计, 节省了公司税收支出;稳健的会计信息有助于降低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对公司的监督成本; 有助于降低冗余员工的引入, 避免了公司盲目扩张;稳健的会计信息更能获得供应商信任, 能够避免相互间的会计信息盈余操作而失去合作;稳健的会计信息传递出更有保障的产品质量, 降低了客户因为产品质量等对公司失去信任, 降低了公司产品销售量下降的可能。
(二) 会计稳健性的负面效应
会计稳健性存在正面效应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负面效应。
1.现实性不足。 如《企业会计准则》中发出存货计价已剔除了后进先出法, 后进先出法下其实存货发出成本是增加的, 符合稳健性原则, 但是不符合实物流转的程序, 与现实不一致。当面临坏消息的确认时需要更少的证据, 证据的多少以什么为标准, 现实中比较难以界定。公司存在或有负债的估计, 面临着诉讼的可能性, 被监管机构处罚的力度等的估计, 面临这样一些证据的获取时往往存在主观判断, 不同人的标准不一致。 另外在前述优势中提到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和缓解股东或债权人与经理层之间的代理冲突, 到底稳健的会计信息降低了多少资本成本和代理冲突, 实务中并不知道, 只是在理论中进行了探讨。
2.可能导致利益相关者信心不足。 确认太多的坏消息可能导致其账面上盈利能力不足或者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更多的坏消息, 可能使报表使用者误解为公司业绩确实比较差, 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导致利益相关者信心不足。现实中广大的投资者等公司利益相关者存在大部分人群是只注重公司当期的业绩表现, 比较急功近利追逐短期利益, 对公司的其他方面关注较少, 如果该公司稳健性较强则可能会导致其在同行业中的当期业绩表现较差, 从而存在导致利益相关者对该公司信心不足的可能。
3.中立性缺失。 会计准则提倡客观真实性, 不偏不倚的客观计量, 然而稳健性与之发生了分离, 确认好消息比确认坏消息需要更多的证据, 偏离了中立性原则。稳健的会计政策和激进的会计政策在现实中均经常使用, 比如稳健性较强的历史成本原则和相关性较强的公允价值计量, 在某种程度上均存在中立性缺失, 会计信息需要计量, 计量需要估计, 如何选择最有效的估计方法成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三、结语
稳健性原则涉及到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对会计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年来FASB (2010) 和IASB (2010) 表明稳健性原则缺乏中立性, 从而在其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将其剔除。本文认为, 在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 其资本市场已经很发达, 市场监管较完善, 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能够更好地对复杂会计事项进行判断和估计, 进行账务处理时能够实现中立性原则, 在这些经济体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剔除稳健性原则是可行的。然而在我国等新兴经济体, 资本市场欠发达, 市场监管和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还有待提高的现实背景下, 可能难以准确对复杂会计事项进行判断和估计, 中立性原则难以实现。所以在我国或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还是应该注重稳健性原则带来的稳健会计信息, 更加注重稳健性原则带来的好处, 扬长避短。总之, 各国间会计准则总体方向是趋同的, 这是大势所趋, 但部分国家或地区的市场环境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暂时还不能完全一致, 在某些细节处是可以存在差异的, 各国间会计准则循序渐进的趋同才符合现实。
参考文献
[1] .杨丹, 王宁, 叶建明.会计稳健性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J].会计研究, 2011, (3) :27-33.
[2] .Kellogg, R.L.Accounting activities, security prices, and class action lawsui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4, (6) :185-204.
[3] .Pratt, J., and J.D.Stice.The effects of client characteristics on auditor litigation risk judgments, required audit evidence, and recommended audit fees[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4, (69) :639-656.
[4] .刘运国, 麦剑青, 魏哲妍.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实证分析[J].审计研究, 2006, (2) :74-80.
[5] .梅波.行业周期、产权性质与审计费用负担[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3, (1) :106-115.
[6] .Shackelford, D.A., and T.Shevlin.Empirical tax research in accoun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 (31) :321-387.
[7] .Petersen, M.A.and R.G.Rajan.Trade credit:Theories and evidence[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7, 10 (3) :661-691.
[8] .Fabbri, D.and A.M.C.Menichini.Trade credit, collateral liquidation, and borrowing constrai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0, 96 (3) :413-432.
[9] .Ahmed A S, Billings B K, Morton R M, et al.The role of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in mitigating bondholder-shareholder conflicts over dividend policy and in reducing debt costs[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2, 77 (4) :867-890.
[10] .Wittenberg-Moerman R.The role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in debt trading:Evidence from the secondary loan market[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8, 46 (2) :240-260.
稳健性探讨 第6篇
关键词:快餐连锁经营,财务管理,集约型财务管理体制
伴随我国一、二线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工作效率全面提速, 以方便、快捷、卫生为特点的快餐行业应运而生。 从1990年,第一家麦当劳餐厅进驻中国开始,近30年的发展,国内快餐行业竞争格局已经成型, 逐步兴起的中式快餐与成熟老道的洋快餐大佬各自为政,行业竞争日益加剧。
快餐企业多以直营连锁形式+标准化+中央配送等方式保证产品及服务达到最佳状态。 从运营体系来看,大都采用高标准化营运模式,具体包括中央厨房体系、高科技系统等,以此为依托实现供应商—配送中心—地区配送中心—单店的供应链体系, 形成总部—店—配送中心的组织结构, 并且实现扩张。 这样的运营模式以及扩张需求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以及完善的财务管控体系作为保障。
1中式快餐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
相对于成熟的洋快餐,中式快餐连锁经营起步较晚,在实现企业连锁扩张模式过程中存在两个极端:一是扩张速度过快,与企业的资金积淀以及筹资能力不匹配, 最终因资金链断裂导致失败,如:红高粱、荣华鸡。 二是采取相对保守的扩张策略,在整体财务布局中保持较高的流动比率以及现金比率, 资产未得到有效利用。 这种类型的企业投资态度谨慎,利用债权人资本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较差, 盈利水平缓式增长、 股东权益报酬率较低。 这类企业在确保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逐步加速,如:乡村基。
2中式快餐连锁经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的中式快餐连锁经营起步较晚, 我们对采取稳健经营态度的企业进行深入分析, 可以发现其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多薄弱环节,如资金周转慢、资产利用效率低、经济效益低、对投资过于谨慎,将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导入发展瓶颈,企业发展潜能挖掘不足,难以实现连锁经营的不断扩展。
(1)财务管理缺乏统一性 ,资金使用效率低 。 国内的中式餐饮连锁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缺乏统一性, 总部以及各个门店的财务核算标准不统一,总部无法及时了解各个门店的经营状况,一些分店出现盈余,一些分店出现亏损,而企业内部又缺乏有效的资金调剂机制,导致企业内部的资金周转效率慢,使用效率低。
(2)投资态度谨慎 ,资产利用率低 ,财务杠杆利用不够充分 , 权益投资报酬率低。 我国的中式快餐连锁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 之前因扩张过快的失败案例,许多企业家对投资态度谨慎。 以较为成功的乡村基为例,其流动资产从2011年起不断增加,乡村基的存货周转率较高,存货周转速度快,一方面保持了企业较强的流动性保持了较强的短期偿债能力; 另一方面过剩的流动资产也导致了资产闲置。
且稳健型快餐企业的资本结构多以投入资金为主, 少量采用债务资金,这样可以对股东形成一种保护,降低了企业风险, 但较低的资产负债率也说明利用债权人资本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较差。 大量的留存收益闲置,体外负债资本筹措能力未能实现充分利用,不能抓住有力的时机进行扩张,扩展规模小,速度较为缓慢,无法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集中于优势领域,不利于连锁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3)忽视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缺失 。 对于餐饮企业而言 , 材料、人工等营业成本不断增长,在市场竞争剧烈的环境下,成本费用率的增长速度高于营业收入的增长率,毛利被摊薄。 此外, 新店开张、新产品开发也将产生一定的耗费。 如何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成为中式快餐连锁企业面临的一个财务课题。
3完善中式快餐连锁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建议
在对采取稳健经营态度的中式快餐连锁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挖掘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建立集约型财务管理体制,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基于中式快餐企业连锁经营的运营特点, 应采用集约型的财务管理体制。
由连锁企业总部建立一套适合企业运营特点的财务管理系统,包括制定企业财务制度、筹资与投资管理办法、资金结算管理办法、预算管理办法,企业财务人员委派等对各个分店的财务活动和会计核算进行统一管理, 确保连锁企业财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其次,连锁企业总部在进行财务运营时应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注意处理好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合理把握扩张的量度, 有效控制规模扩张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最后, 企业要运用财务监督和激励手段, 发挥各连锁门店的积极性,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和管理软件对各分店财务状况进行监管。
3.2建立财务监督机制,强化资金管理
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是确保连锁企业健康运营 的重要保 障。 连锁企业应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 加强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在投资决策、经济合同、营销策略、工资预算、费用预算等方面加强内部监督。
门店分散是连锁企业的特点, 如果各门店营业收入不能及时划拨到账, 将降低资金使用效率, 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连锁企业要统一资金管理,充分运用资金管理“蓄水池”原理,总部资金管理中心承担资金筹措、使用、调度和管理的职能,门店实施收支两条线,做到收入和支出相独立,集中资金的统收统支,保证各门店资金收入能够适时归集到总部账上。
3.3建立标准成本,加强成本管理
餐饮企业的成本构成中,存货占有相当比重,且存货多为鲜活产品,其成本管理与控制比一般企业难度更大,若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企业的实际成本将处于失控状态,各门店都无法准确进行成本核算。 因此,餐饮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能力直接反映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
会计稳健性浅见 第7篇
市场经济永远是动态的。生产经营离不开市场。会计核算就处在这复杂的、不断变化的企业环境中。伴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会计核算确认与计量中不确定性因素也将越来越多。会计人员不能盲目依从管理层的意见而放弃应予遵循的原则。会计人员应充分分析企业的客观实际, 确保稳健性。
1. 会计稳健性是一个不确定的、发展的概念。
会计稳健性因此一直没有一个一直沿用的统一的定义。会计稳健性贯穿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 它反映了会计核算的多因性和动态性。
对于会计稳健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这样定义的:“谨慎性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 需要用判断作出必要的估计中包括一定程度的审慎, 比如资产或收益不可高估, 负债或费用不可低估。”这里所说的“谨慎性”, 即是会计稳健性, 又称会计谨慎性。
2. 会计稳健性是会计理论和实践中一项基本原则, 是财务报告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
会计稳健性原则, 是指在资产计价及损益确认时, 如果有多种以上的方法及损益确定金额可供会计人员选择时, 会计人员要选择对本期净资产及利润较为不利的方法或金额。表现为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确认费用、低估资产价值和高估负债的价值。可见, 会计稳健性是一项限制性的会计信息。因为会计核算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 适度的稳健性有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二、会计稳健性的结构
会计稳健性的结构, 又称会计稳健性框架。它可分三个层次, 即原则、原则的表现和原则的运用。
会计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体现在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从会计核算的过程, 从它们的各自特点及其应用方法, 可看出它们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关系。其中会计稳健性原则是最基本的要素, 它包括有关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职业道德等一系列制度和道德规范。会计稳健性原则的表现, 还包括意识和经验, 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是仅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一主观层次是绝对不够的。因为原则层次是根基, 主观层次是初级的, 经验层次仅是原则的重要内容, 它作为中介, 不断地作用于原则, 使原则鲜活具体, 做到原则和经验的辨证统一, 使原则层次和经验层次升华。它们的矛盾统一, 有力的推动会计核算。
三、会计稳健性的具体运用
1. 会计稳健性来自准确的、可靠的会计信息
目前, 世界“由物质和能量组成的概念”, 已经被“世界由物质、能量和信息共同组成”的新概念所取代。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 新的会计业务不断地涌现, 企业所处的环境日趋复杂化, 企业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也日趋增多, 风险也大大提高。准确的会计信息更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会计核算是以信息作为传播媒介的, 没有准确的信息, 就没有会计核算, 更没有会计稳健性。可靠的信息, 会对会计核算产生至关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会对企业回避风险、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时, 一定要注意避免主观的随意性和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
在一个特定的会计期间里, 有许多许多的交易正在进行或未最终实现。会计核算还必须及时地反映对交易当期的实际影响而决定该期间的收益, 这就不能不采用一些估计方法。因此在核算过程中, 就要采取宁可在本期多承担也不让未来期间多承担费用和损失的方法, 以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2. 会计稳健性要恪守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
会计稳健性的前提是无条件地执行现行的《会计法》及有关的财务法规和会计准则。会计人员在资产计价及损益确认上, 如果有两种后多种的方法或金额可供选择时, 虽然必须要考虑本企业内部及下属生产组织及内部各部门, 更需要考虑企业在同行业中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更重要的是会计人员要坚决杜绝少数业务领导利用稳健性会计选择的自由度肆意、不负责任地操纵会计信息, 出现造假和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的行为。会计稳健性依靠的是准确的数字和法律法规概念语言的明确表述, 带有极大的排他的准确性。
3. 会计稳健性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灵活的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核算是真实性在整体上的总和, 又是各种因素在发展上和不稳定性在总体上的总和。进展性、流动性和复杂性的不断综合, 使会计核算形成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随着会计稳健性原则不断完善、应用范围的不断括大, 认为调节费用操纵利润的空间也可能会增大, 会计核算中涉及的不确定因素也一定会越来越多。会计人员不要盲从管理层的指示而放弃原则, 要在法律、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会计制度的约束下, 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经验, 客观公正的推迟确认收入, 提前确认费用, 确保会计核算的稳健性。因此, 会计职业判断将有力地保证会计稳健性的实施, 有力地推动会计核算。
当然, 体现会计稳健性原则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相关条款应尽可能明确、量化而且具有操作性。例如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就不够具体明确, 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等, 由于多种条件的影响, 使决定资产减值的决定因素如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有一定的难度, 难以很好地把握。但这又为会计人员利用稳健性原则留下了更大的空间, 有了一定的自由。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 还有待于研究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明确标准。
会计稳健性原则, 在处理多种备选方案中, 它能全面的、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比较中, 指导准确衡量各自的优劣, 判定是非, 选择最佳的方案。从而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还能保护会计人员的利益和权利。只有这样, 才能正确核算企业经营业绩, 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才能回避经营风险, 稳定盈亏。
4. 会计稳健性原则要坚持一致性
会计稳健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核算的依据和使用的方法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出现的相同的会计业务, 都应运用相同的法律、法规和准则作为依据。在处理多个备选方案时, 使用相同的方法全面地、正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比较, 确保原则和方法的一致性, 准确的衡量各自的得失, 从中选择最佳方案。
四、会计稳健性的作用及两面性
1. 会计稳健性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会计稳健性原则体现在会计核算的全过程, 包括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等方面。从确认上看, 它要求确认的标准建立在客观合理的基础上;从计量上看, 它从严要求不准高估资产或收益, 也不准低估费用和负债;从报告上看, 它要求提供真实的及时的完整的会计信息, 特别是有关可能发生风险的信息。合理地应用会计稳健性原则, 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企业虚增资产、人为调节利润等现象的发生, 能为有关企业财务报表需求各方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有利于保护企业债权人和投资人的切身利益, 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任何原则和方法, 包括会计稳健性原则, 在会计核算中的贯彻和运用, 都离不开进行核算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为了准确地把握稳健性的实质, 就要要求会计人员提高业务能力, 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在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评估和分析判断上, 做到客观公正, 避免随意性。
2. 会计稳健性有利于稳健财务核算, 增强企业竞争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企业作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 承受着市场中一系列的财务风险、金融风险及政策风险,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大大的增强。企业要使自己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资本保值增值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 需要充分利用会计稳健性, 充分考虑和估计到企业面临的诸多风险, 在国家政策及财务法规的框架下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部分资产采取加速折旧以加快技术进步更新, 减少投资风险;对应收账款采取“备抵法”, 合理预计损失;对主要资产定期进行减值测试, 合理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通过稳健的财务核算, 维护企业自身利益, 规避市场风险。
3. 会计稳健性原则在运用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面性
运用它也有其不利的一面。为了企业私利故意选择虚增资产、增加利润的一系列会计处理方法, 提供管理层乐意看到的一些“乐观信息”, 不但会给其他投资企业造成损失, 到最后不可避免地同时也会给本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人为地调节费用, 操纵利润的结果自然会使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受到很多不良的影响。因为会计稳健性具有主观性, 具有较强的倾向性, 还会造成本期利润稳健了, 到后期却可能又不稳健了,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
五、结语
会计稳健性研究综述 第8篇
会计稳健性, 是指财务会计中的稳健原则, 也称为审慎原则或谨慎原则, 其对于会计理论和实务具有深远的影响。目前, 世界上大多数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均将稳健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原则。研究会计稳健性有助于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证券市场的规范, 有助于控制企业的盈余管理以及帮助企业进行优化决策。有关会计稳健性的研究一直是当前研究的热门领域。
目前针对会计稳健性的研究,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会计稳健性的度量;二是会计稳健性的产生动因;三是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本文将分别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二、会计稳健性的度量
在有关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中, 度量稳健性的方法主要包括净资产度量、盈余和应计度量、应计现金流关系度量、盈余股价报酬关系度量。
1. 净资产度量。
稳健性意味着及时确认资产价值的减少, 延迟确认资产价值的增加, 这就导致了企业净资产的低估, 而其低估的程度就可以用作代表稳健性的程度。在具体分析净资产低估程度时, 又可采用Feltham-Ohlson估价模型法或净资产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比率法。
(1) Feltham-Ohlson估价模型法。Feltham-Ohlson (1995, 1996) 将企业的价值表示为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与会计盈余的线性关系。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反映企业价值的存量, 会计盈余则反映企业价值的流量。模型如下:
其中:Pt表示企业的市场价值;bv0表示净资产的账面价值;xtα表示超常盈余;oαt表示经营资产;vt表示与企业价值相关的非会计信息。经营资产的系数α2衡量了会计稳健性的程度, 如果会计是稳健的, 那么α2>0。
这种方法要求将资产分为金融资产和经营资产, 但实际研究中很难准确区分这两类资产, 并且与企业价值相关的非会计信息也难以确定, 所以该方法应用得并不多。
(2) 净资产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比率法。Beaver和Ryan (2000) 将净资产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比率分解为两个部分:偏差部分与滞后部分。偏差部分指账面价值持续高于或者低于市场价值, 它导致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比率持续高于或者低于1, 其与会计的稳健性有关;滞后部分指未预期的利得或者损失没有立即在账面中予以确认, 而是在以后期间逐步确认, 它会引起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比率暂时性地低于其均值, 其主要源于历史成本原则, 与会计的稳健性无关。模型如下:
其中:BTMit表示净资产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比率;αi表示公司效应;αt表示年度效应;RETi, t-j表示经股利和股票分割调整后的股票年度报酬率。αi代表公司账面价值低于市场价值的偏差部分, 该系数越小说明稳健性程度越高。
2. 盈余和应计度量。
稳健性意味着会计盈余对坏消息反映的更加及时和充分, 而对好消息反映的相对滞后和迟缓, 只有当资产价值增加产生的现金流实际流入企业时才将此利得逐步确认为会计盈余, 从而造成负的盈余和盈余的变化更加容易出现反转, 而正的盈余和盈余的变化的持续性更强, 所以就可以使用盈余的持续性模型来度量稳健性程度。具体可以分为盈余持续性度量、盈余和应计的偏度和波动程度度量以及累积应计度量。Basu (1997) 提出了度量稳健性的盈余持续性模型。模型如下:
其中:△Xit表示i公司从t-1年到t年每股盈余的变化额;△Xi, t-1表示i公司从t-2年到t-1年每股盈余的变化额;Pi, t-1表示i公司t-1年度末的每股价格;D表示哑变量, 当△Xi, t-1为负时取值为1, 否则为0。
该模型中, β0度量了好消息组公司会计盈余反转的系数, 而 (β0+β1) 度量了坏消息组公司会计盈余反转的系数, β1度量了坏消息组公司较之好消息组公司会计盈余的增量反转程度, 可通过检验β1是否显著小于零来判断会计盈余是否稳健。
因为稳健性导致会计盈余更多地反映了坏消息的影响, 所以就会造成盈余、应计以及盈余的变化出现负偏的现象, 所以可以使用盈余和应计的偏度来度量稳健性的程度。另外由于稳健性的存在导致会计盈余更加充分、及时地反映股价波动, 而股价的波动程度往往是大于会计盈余的, 稳健性会导致盈余更大程度的波动, 所以可以使用盈余的波动程度来度量稳健性。不过, 盈余的偏度和波动程度主要度量了条件稳健性而不能度量非条件稳健性。从另一个角度而言, 由于盈余更多地受到坏消息的影响, 从而导致累计的应计为负数, 可以通过使用累计的应计来度量条件稳健性的大小。如果非条件稳健性存在, 也可以导致负的累积应计, 所以也可以用来度量非条件稳健性。
3. 应计现金流关系度量。
随机的冲击会导致两种不同时间序列特征的现金流:一是时间序列上负相关的现金流;二是时间序列上正相关的现金流。因为某一会计年度现金流的支出并不意味着企业价值的降低, 未来会带来更多的现金流量, 负相关的现金流会使得现金流中包含更多的噪音, 对于这种现金流, 会计应计的作用是减少经营活动现金流中的噪音。Ball和Shivakumar (2005) 构造了应计现金流关系模型度量稳健性。模型如下:
其中:ACCt表示经期初总资产平减后的应计项目;CFOt表示经期初总资产平减后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DCFOt表示哑变量, 当CFOt<0时取值为1, 否则为0。
该模型中, 度量应计项目与正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关系的β2以及度量应计项目与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关系的 (β2+β3) 均应为负值。应计项目除了具有缓解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噪音的作用外, 还具有及时确认经济利得和损失的作用。由于稳健性在会计中的应用, 经济损失更可能被及时地确认作为一项抵减收益的未实现应计费用, 而经济利得更有可能在实现时才得以确认, 因此, 在当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负的情况下, 应计项目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应该更强, 如果存在稳健性, 则β3应显著大于0。
这种方法既体现了应计项目对预期经济利得和损失反映不对称的特点, 又可以不依赖股票市场价格对稳健性程度进行度量, 特别适用于非上市公司稳健性的度量。
4. 盈余股票报酬关系度量。
市场回报是经济收益, 而会计利润是对经济利益的确认, 并且由于一些可验证性的要求都会导致市场价格领先于会计信息。会计稳健性意味着会计盈余对“坏消息”的反映更为及时充分, 从而稳健性意味着会计盈余对差的市场回报更为敏感。Basu (1997) 创造性地采用反回归方程构建盈余股票报酬关系模型以度量稳健性。模型如下:
其中:Xit表示i公司t年度的每股盈余;Pit-1表示i公司t-1年度末的每股价格;Rit表示i公司t年度的股票报酬率;DRit表示哑变量, 当Rit<0时为1, 否则为0。
该模型中, α0度量了会计盈余与正的年度股票报酬率之间的相关关系, 即会计盈余确认“好消息”的及时性, (β0+β1) 度量了会计盈余与负的年度股票报酬率之间的相关关系, 即会计盈余确认“坏消息”的及时性, β1度量了会计盈余确认坏消息较之确认好消息的增量及时性,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稳健性系数。由于稳健性意味着会计盈余对坏消息的反映比对好消息的反映更为及时充分, 如果存在稳健性, 则β1应显著大于0。这种方法既可以度量稳健性程度的大小, 又可以使用这个指标来分析时间序列和横截面上稳健性程度的差异, 从而为进一步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提供了便利, 所以其在很多实证研究中都得到了应用。
后来, 理论界对这种度量稳健性的方法提出了质疑。Roychowdhury和Watts (2007) 运用会计稳健性理论, 使用简单的权益价值分解, 分析了盈余的非对称及时性和净资产市值与账面价值比率 (MTB) 指标之间的关系, 而这两个指标被广泛用于稳健性的度量。他们发现, 当在短期内计算非对称及时性指标时, 由于在短期内受期初所有者权益价值组成结构的影响, 使得非对称及时性指标与MTB指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当在长期内累积计算非对称及时性指标时, 上述影响逐渐减弱, 非对称及时性指标与MTB指标之间就呈正相关关系。基于此, 他们认为, 在长期内累积计算非对称及时性指标可以更有效地度量稳健性。因此, 他们对原来的盈余股票报酬模型进行了改进。模型如下:
其中:Rt+1, t+k表示从t+1到t+k年的累积每股盈余;Pt表示t年末的每股价格;Rt+1, t+k表示从t+1到t+k年的累积股票报酬率;DRt+1, t+k表示哑变量, 当Rt+1, t+k为负时取值为1, 否则为0。
单一度量稳健性的方法可能缺乏可靠性, 且不同的度量方法得出的结论会存在矛盾, 因此, 应在同篇文章中使用多种方法互相补充和加以验证。
三、会计稳健性的产生动因
1. 契约方面的相关研究。
契约解释了会计稳健性的出现及其普遍影响。对盈余施加稳健约束, 可以降低由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支付、有限任期和有限责任所导致的道德风险, 从而可以减少由于不完全契约导致的管理层对股东和债权人、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股东对债权人的利益侵占, 限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抵减管理者的判断误差。刘舒文、伍中信 (2007) 提出:稳健主义不仅能抵消管理层的偏差, 而且延迟了利润的确认, 降低了累计利润和净资产的账面价值, 通过约束管理层对自己和其他各方而增加企业的价值, 从而提高每个人的福利, 从这个意义上讲, 稳健主义是一个有效的契约机制。
孙铮、刘凤委和汪辉 (2005) 研究1999~2002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发现, 债务比重高的企业的稳健性显著高于债务比重低的企业, 同时, 对于国家控股的企业, 债务对稳健性的影响更小。朱凯 (2005) 发现:在银行贷款比例较低的情况下, 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的稳健性显著高于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 随着银行贷款比例的提高, 两类公司会计信息的稳健性不存在显著性的影响。
2. 管制方面的相关研究。
会计管制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政治过程, 其行为受相关政治成本的影响。我国从管制角度对稳健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会计准则管制。陈旭东和黄登仕 (2006) 实证研究发现:随着中国会计制度的改革、证券市场监督和处罚力度的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脱钩改制, 会计稳健性在1998年后逐渐增强, 2001年以后上市公司的会计具有稳健性。李远鹏 (2006) 研究得出:我国的上市公司由于退市管制制度, 导致公司在亏损时选择稳健的会计政策, 而在盈利时则不选择稳健的会计政策, 整体表现出的盈余稳健性并非真正的稳健性, 而是亏损公司洗大澡造成的假象。毛新述、戴德明 (2008) 认为, 以盈余为基础的监管和评价制度是我国会计制度层面稳健性原则强化的外在原因, 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是我国会计制度层面稳健性原则强化的内在原因。朱松、夏东林 (2009) 发现:法制建设越好, 市场化进度越高, 政府干预程度越少, 地区经济发展越好, 财务报告的稳健性就越强。以上研究均表明, 盈余的质量并不是单独由会计准则本身决定的, 而是取决于制度因素和管理者的动机等因素。
四、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
在理论界, 对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 二是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
Ahmed, Harris (2002) 研究了稳健性在缓解股东和债权人的代理冲突以及在减少债务成本中的作用发现:股东和债权人在股利政策方面的冲突越严重, 会计信息的稳健性程度越高, 在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债务成本的因素后, 稳健性程度越高, 公司的债务成本就越低, 结果表明稳健性的确可以降低债务人的融资成本。Moerman (2005) 使用独特的二级贷款市场的数据考察了信息不对称和财务报告质量如何影响贷款交易的买卖差价, 发现买卖差价与更高的信息不对称正相关, 更重要的是借款人的会计稳健性降低了贷款交易的买卖差价, 这种发现意味更稳健的财务报告降低了与债务协议相关的信息成本, 并提高了二级市场交易的效率。Lara, Osma和Penalva (2005) 采用多种计量组合的方法来计量稳健性后发现:稳健性显示出了与事前资本成本之间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是文献首次发现稳健性在降低权益资本成本方面的作用。Zhang (2008) 通过检验债务缔约过程中稳健性对于债权人和债务人的缔约前后利益发现:通过及时发出违约风险信号, 稳健性能够给债权人带来缔约后利益, 也能给债务人带来缔约前利益, 即获得更低的初始利率, 这也表明稳健性能够降低债务融资成本。
稳健性对企业的真实投资活动也有影响, 如果企业采用更稳健的会计政策, 则在评价投资项目时更多地拒绝差项目, 而将更多的资本配置到正净现值项目中, 同时尽早地从损失项目中撤离出来。Bushman, Smith和Piotroski (2005) 从国家横截面角度检验了稳健的财务报告体制对企业投资决策效率的影响, 他们发现:在更稳健的财务报告体制下, 企业对投资机会下降做出反应的速度更快;在所有权更分散的国家中, 稳健性在约束过渡投资中的作用更高。Ball, Shivakumar (2005) 指出, 如果企业选择稳健的会计政策, 管理者事先知道投资项目的亏损会及时在他们的任期内确认, 无法将责任推卸给下任管理者, 他们就很可能不会投资于净现值为负、但短期内盈利的项目。王亮飞, 潘宁 (2006) 认为:当会计盈余及时性较低时, 股权结构会向更高成本的监督机制调整, 表现为股权集中度变高。王宇峰, 苏逶妍 (2008)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会计稳健性越好的企业, 在投资机会下降时, 会更及时地消减投资, 即投资效率更高。
以上研究表明:会计稳健性的后果一般都是集中于债务成本市场的研究, 研究结果大都表明会计稳健性降低了企业的债务成本, 而对于权益资本市场和其对投资活动的影响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 这将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会计稳健性是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原则。本文先后阐述了会计稳健性的度量、产生动因和经济后果, 最后指出了会计稳健性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度量,产生动因,经济后果
参考文献
[1].陈旭东, 黄登仕.会计盈余水平与会计稳健性——基于分量回归的探索分析.管理科学, 2006;4
我国政府操控与会计稳健性文献评述 第9篇
关键词:操控;会计稳健性;政府
一、会计稳健性相关研究
国外从以下方面研究:1.存在与否:概念框架(Eger, Dickhaut,1982)、会计准则(Sivakumar,Waymire, 2003);2.稳健来源:信息需求(Ball,Shivakumar,2005);3.影响因素:管理者持股(Ryan、Sugata,2008;Akinubu、Tomomi,2010)、审计任期(Li,2010)、债务契约(Valeriv,2010)、审计委员会主任的会计专长(Krishnan、Gnanakumar,2008)、董事长特征(Lara、Osma、Penalva,2008)、六大审计师专长(Krishnan,2005)、借贷者的股权性质(Chen、Chen、Lobo、Wang,2010);4.基础作用:缓解股东与债权人的冲突(Ahmed,Billings,Morton,Stanford-Harris,2002);5.经济后果:审计师变更(Krishnan,1994)、股权价值(Zhang,1999)、自愿信息披露(Gigler,Hemmer,2001)、披露的及时性(Gigler,Hemmer,2001)、市场反应(Penman,Zhang,2002)、权益成本(Francis,LaFond,Olsson,Schipper,2004)、借贷者的契约收益(Zhang,2008)、审计专门化(Lim、Tan,2009);6.其他内容:国别比较(Alford, Jones, Leftwich, Zmijewski, 1993; Pope, Walker,1999)、趋势比较(Givoly,Hayn,2000)、剩余收益(Cheng,2005)。
国内对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从以下角度:1.存在与否:会计盈余(李增泉 、卢文彬,2003)、亏损公司(邱月华、曲晓辉,2007);2.稳健来源:操控性应计(邱月华、曲晓辉,2009);3.影响因素:公司治理(曹宇等,2005;黎文靖等,2007;赵德武等,2008 ;王鹏等,2009;刘运国等,2010)、股市周期( 朱凯等,2006;徐华新等,2008)、政治联系(杜兴强等,2009)、盈余水平(李远鹏等,2005;陈旭东等,2006)、应计项(夏冬林等,2009)、行业特征(陈旭东等,2006)、投资者保护(陈胜蓝等,2006)、债务契约(朱凯等,2006;魏明海等,2008)、制度环境(朱松、夏冬林,2009)、经济发展水平(朱松、夏冬林,2009)、企业生命周期(陈旭东等,2007 );4.经济后果:资源配置效率(刘斌等,2010)、债务期限结构(陶晓慧等,2010)、投资机会(朱松、夏冬林,2010) 、投资效率(朱松、夏冬林,2010)。
由此可见,近些年关于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文献较多,研究颇深。但是关于政府操控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的研究并不多。
二、政府操控与会计稳健性相关研究
有关政府控制与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研究起步较晚。朱茶芬等(2008)研究发现,国家控股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偏低,内部人控制、债务软约束和政府干预是导致会计稳健性降低的制度根源;董红星(2009)从供给与需求角度出发,分析了大股东控制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经过实证检验发现大股东控制与会计稳健性显著负相关,而且这种关系对控制人性质不敏感。李凯(2010)发现,地方政府控制公司的会计稳健性低于中央政府控制的公司,市场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提高市场化进程。毕超(2011)的研究表明,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会计稳健性不能作为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相反,会计稳健性被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用来掩盖其所获取的控制权私利。李岳霖(2011)研究表明,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高于地方政府的公司,且市场环境越好,政府所控制的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越高;减少政府控制,改善市场环境有助于提高政府控制的会计信息质量。由此可见,政府控制与会计稳健性相关研究结论并没有达成一致,而且研究深度有待提升。
三、文献述评及对研究的启示
上述研究表明,国内外对会计稳健性的研究趋近成熟,作为我国特有国情,政府控制对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政府控制主体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不同,具体如何影响、影响程度以及带来的经济后果等研究尚未成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参考文献:
[1]Jensen,M.C&W.H.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05-360.
[2]Simunic,D.A. 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18):161-190.
[3]孟焰、王伟.我国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管制效果研究[J].会计研究,2009(6).
田口方法与稳健性设计 第10篇
通常大家都有一种概念,产品的质量是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要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其先决条件必须是先设计出高质量的产品。创立田口方法(Taguchi Method)的田口玄一把质量划分为四个阶段:源游质量、上游质量、中游质量、下游质量。
源游质量指技术开发质量,称为线外质量工程,是指开发的某一类产品或某种技术的基本功能与理想功能的接近程度,在该阶段,基本功能依靠专业技术知识来确定,尽量使基本功能向理想功能靠拢的手段是系统选择、动态特性的参数设计及设计恰当的样件。
上游质量指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质量,称为线外质量工程,该阶段的任务是在技术开发的基础上,对已规划的产品和工艺设计出抗干扰能力强(稳健性)的参数和合理的容差,使产品波动性最小,质量损失最小,它依靠对产品的功能进行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容差设计三个阶段定量优化来实现。
中游质量指生产制造质量,称为线内质量工程,即产品符合性质量,是指产品实际质量特性对图纸和规格要求的满足程度,它依靠线内质量工程学和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来保证。
下游质量指销售和售后服务质量,即产品使用过程质量,除了产品功能外,能源消耗、噪声、振动、故障、污染等弊害项目也是消费者注意的质量要求,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可通过优良的售后服务对产品使用意见调查并及时反馈到源游、上游、中游,采取有效的质量改善措施。
产品开发流程中可控因素与误差因素分布图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在整个产品开发流程中,可控因素数量在产品开发初期更多,随着流程的进行逐渐减少,误差因素逐渐成为主要因素。
田口方法将产品质量定义为:“所谓产品质量,是指产品上市后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大小,但是由于功能本身造成的损失除外”。其特点是:产品质量的好坏不是从产品给与社会的价值,而是从产品上市后给予社会的损失来衡量;将产品质量与经济损失联系在一起,既体现了“满足用户需求”这一产品质量的根本内容,又强调了经济效果;以经济损失将产品质量给以定量描述,使质量与成本具有可比性。
田口方法围绕着产品功能(质量)特性的目标值,充分展开了“目标质量观”。
“目标质量观”的关注点总是质量特性的目标值,是“点”;传统的“门框质量观”关注的是“门框”中的合格范围,是一个区域。以“目标质量观”生产的产品,其一等品率总是高于以“门框质量观”生产产品的一等品率。产品质量社会损失函数图如图2所示。
设产品质量特性为y,社会损失值为L,质量特性目标值(最佳值)为m,(m-ΔA,m+ΔA)为产品的合格范围,A为质量特性值分别为(m-ΔA)和(m+ΔA)时的社会损失值。由图可以看出,不仅不合格品会造成损失,合格品也会造成损失,质量特性偏离目标值越远,损失越大;当│y-m│ΔA0时,产品能正常发挥功能,当│y-m│>ΔA0时,产品丧失功能,此时损失值为A0[1]。
2 质量特性与稳健性设计的介绍
2.1 产品质量特性
产品质量特性按人们期望的数值种类,有以下几种:
(1)望目特性:希望特性值存在一个目标值m(m≠0),并希望实际的特性值围绕目标值波动,波动量越小越好,如机械零部件的制造尺寸及配合公差等。
(2)望小特性:希望这种特性越小越好(但不取负值),波动也越小越好,如零件磨损量、机器噪声、振动等。
(3)望大特性:这种特性要求其数值越大越好(亦不取负值),波动也越小越好,如机器效率、构件强度和疲劳寿命等。
质量特性又可分为动态特性和静态特性。动态特性的数值一般随输入信号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静态特性则反之。动态特性数值随输入信号的变化而改变的称为主动型动态特性;而另外一类随环境或用途变化而变化的特性则称为被动型动态特性。例如汽车的操纵特性、机床的切削特性都是主动型,而像传感器的测试特性等都是被动型的。
2.2 影响产品质量特性波动的因素
按照人们能否可以控制、可否明确其影响的等级和水平可分类如下:
(1)可控因素:可控因素是指大小(或水平)可以比较,且可人为地选择或控制的影响因素。如零件的表面质量特性值粗糙度,在同一机床条件下,其数值与刀具几何形状参数、零件加工时选用的切削速度、进给量等有关,这些量就是评定机床加工质量特性的可控因素。
(2)标示因素:是指使用产品时外界环境因素、使用条件等,它们的数值大小(或水平)在技术上虽然可以确定,但不能主观加以选择和控制。如动力电源的电压和频率、环境温度和湿度等,一般不是人们所能改变的。
(3)信号因素:是为实现某种需求而选取的对产品输入的改变,它是按专业需求和实际经验而加以确定的,不能任意指定。如汽车的转弯半径与方向盘的转角有关,这个转角就是信号因素。一般要求信号因素的水平应容易改变,且与产品的输出特性呈线性关系,以利于产品特性的校正与调整。
(4)区组因素:区组因素有大小(水平)之分,但并无技术上的意义。它是试验设计时为减少试验误差而确定的因素。如加工零件时不同操作者、不同原材料、不同班次、不同设备等。
(5)误差因素:误差因素是除上述因素外,对产品质量特性有影响的其他因素的总称。
2.3 稳健性设计
进行稳健性设计时,设计人员应找出对质量特性可能最有影响的若干因素,并在明确标示因素水平并考虑其影响的基础上,采用三次设计方法,调整可控因素,找到最佳因素组合,使产品的质量特性在误差因素水平影响较大的情况下,达到质量特性最稳定。再运用输入信号因素变更,达到所需的质量特性值。最后通过控制对特性稳定贡献最大的误差因素,达到设计出质量好、成本低的产品的目的。
2.3.1 SN比的定义
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比)一般作为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田口玄一博士把SN比的概念引入试验设计技术,用于系统或产品的开发设计。设产品的质量特性y在诸因素的作用下为一随机变量,它的数学期望值为μ,标准差为σ,方差为σ2。一般情况下,希望μ值越接近目标值越好,同时也希望σ2值越小越好,因为σ2值反映的是实际特性值偏离μ值的离散程度。
在概率统计学中,常用变异系数γ来表示实际值可能偏离μ值的程度。变异系数又称“标准差率”,即标准差与均值的比率,用公式可表示为,:γ=σ/μ。
田口玄一博士将信噪比定义为η'=1/γ2=μ2/σ2,用来评定产品质量特性的稳定性。
模仿通信理论中的处理方法,将η'值转化为分贝值(d B)值,即:η=10lgη'。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η值较接近正态分布,且使效应也基本具有线性可加性,便于今后用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简称为SN比。
2.3.2 各类质量特性值的SN比计算式
2.3.2.1 望目特性值的SN比计算式
若对n件产品,测得望目特性Y的数据为y1,y2,,yn。
则μ、σ2的无偏估计值分别为:
式中,Ve为方差σ2的无偏估计值,但是μ2的无偏估计值不是,而是:
引入记号:
则μ2的无偏估计值为:
SN比的估计值为:
以分贝(d B)表示的SN比为:
2.3.2.2 望小、望大特性值的SN比的计算值
设产品的质量特性值Y~N(μ,σ2),对于望小特性值是希望Y越小越好,因此也等价于μ越小越好;同时也希望波动越小越好,即希望σ2越小越好。为此,可令望小特性值的SN比值为:
此时,η'越大,对应于μ2、σ2越小,即产品质量特性值和波动均为最小。
由统计理论可知:
若Y的n个观测值为y1,y2,,yn,可知E(Y2)的无偏估计值为:
于是η'的无偏估计值为:
SN比的分贝值为:
此即为望小特性SN比的计算式。
对于望大特性的SN比的计算式,只要将特性值Y取倒数,即可按望小特性值处理。不难求出,望大特性值的SN比的分贝值计算式为:
2.3.2.3 动态特性值的SN比计算式
设产品的动态特性值的均值μ随着信号M的变化而变化,α为初始值,同时,信号因素M与μ为线性关系,且μ=α+βM。
由于存在误差因素的干扰,动态特性的实际值:
式中ε为误差因素引起的误差,一般服从正态分布ε~N(0,σ2)。
对于动态特性,希望信号因素的线性效应的影响越大越好,即│β│要大,而各种内外干扰的影响越小越好。因此,可定义动态特性的SN比为:
式中β为输出特性值Y的线性系数;σ2为误差的方差,表示误差因素变化产生的影响大小。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理论及方差分析可求得β的估计值和误差方差估计值σ2。最后,通过变换后可得到用分贝表示的信噪比计算式:
2.3.2.4 灵敏度的估计公式
信噪比公式中的μ2是反映平均特性的指标,称为灵敏度,记为S,它的无偏估计值为:
化为分贝值的灵敏度记为S',计算式为:
3 田口方法在产品稳健性设计中的应用
应用田口方法解决产品开发的技术问题时,首先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各因素相关的数学模型;用正交表排出最简化的实验组合方案;再计算(或仿真)出各个方案的结果,用统计技术分析,根据不同的质量特性(望目特性、望大特性、望小特性),对不同的方案求出信噪比、灵敏度,找出最佳方案,或进行再循环,逼近最佳方案;通过方差分析,找出稳定因素和调整因素,如图3所示,通常产品输出质量特性y与可控因素水平x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由图可以看出,当因素x取值x1时,对应输出特性y=m;x1变化Δx0时输出特性变化为Δy0;x1变化Δx时,输出特性变化为Δy1;当因素x取值x2时,对应输出特性y=m',m'=m+Δm;x2变化Δx时输出特性变化为Δy。当因素x取不同的值时,存在着相同的变化量Δx时,输出特性y有着最小变化值Δy,即此时抗干扰能力最强,所以,因素x称为稳定因素;因素z与输出特性y之间是线性关系,通过调整z值,使当z=z2时,y=m目标值,所以z称为调整因素。
3.1 参数设计
参数设计的基本思想是:不同的设计方案,即不同的可控因素水平(参数)组合,其质量特性的均值(μ)和抗干扰能力(σ2)均不同;参数设计的任务是利用质量特性与参数组合之间的非线性效应,选择功能性最好的参数组合,使μ=m,且σ2最小。
3.2 容差设计
容差设计又称为第三次设计。假如经参数设计后的质量特性功能仍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即用户要求更小的质量特性值波动范围,此时只有通过压缩误差因素的波动范围来实现。然而压缩容差势必带来成本的提高,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在总损失(生产性)最小的原则下进行权衡,采取最佳决策,确定误差因素最合理的容差。
3.3 田口方法的应用举例
触头弹簧参数设计(应用田口式稳健性设计软件3.0),设计一个平列双扭转弹簧,用在某型号塑料外壳断路器上,确保当断路器闭合时,在动静触头之间具有足够的接触压力。
已知数据:产品的终压力F=4 N,力臂L=24 mm,则:力矩M=424=96 N㎜。
分析:能满足此力矩值要求的弹簧的参数组合方案不是唯一的,即选取不同的弹簧钢丝直径、材质、弹簧中径、有效圈数、旋转角度等组合方案时,均可以得出M=96 N㎜的结果,但其效果不一定是最佳的。应用田口方法进行参数设计的重要性在于对不同的方案求出信噪比、灵敏度,找出最佳方案,即SN比最大的方案将是最优设计方案。通过方差分析,找出稳定因素和调整因素。
弹簧设计(望目特性),质量特性的数学模型,:圈数;φ为旋转角度;E为弹性模量。
制定可控因素水平表,如表1所示。
误差因素波动量:直径±0.046 mm;中径±0.2 mm,;有效圈数±2.7810-2;旋转角度±5°。
纯误差因素水平值(弹性模量E):第1水平为206 000 Pa;第2水平为210 000 Pa;第3水平为210 700 Pa。
采用“田口式稳健性设计软件3.0”运算及分析后,结果如表2所示。
所以确定最佳参数为:d=1.2 mm、D=7.2 mm、n=2.9圈、φ=34°,满足设计要求。
田口方法是一种高质量、高可靠性、高效率的质量设计方法体系。随着田口方法的实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其有效性也越来越显著。实践表明:稳健性是对产品设计和选择的第一准则,而田口方法是实施稳健性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稳健性探讨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