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问题的名词解释
社区问题的名词解释(精选5篇)
社区问题的名词解释 第1篇
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群,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共同体,它是基于同类型社会生活而形成的共同体,它是基于同类型社会生活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区性社会。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出生率:表示某地某年平均每千人口中的(活产)人数。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只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和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感染率:指在调查时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的比例。
亚健康人群:指处在健康和有明显疾病两类人群之间的人群,虽然没有明显疾病,但呈现体力下降、反应能力减退、适应能力下降等特点的人群。
死亡专率:按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和疾病的种类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
zhi患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发生新病例的频率。
死亡率:指在一定期间(一般指1年)内,在一定人群中死于所有病因的总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社区护理(我国对社区护理的定义):是综合应用了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与技术,以社区为基础、人群为对象、以服务为中心,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融入护理学中,并以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为最终目的,提供连续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的护理专业服务。
社区护理(美国):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
社会公正:主要指对一定社会机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一种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具体表现为对一定社会的性质、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章程和惯例等的合理性和合理程度的要求和判断。
医疗纠纷:指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医患双方对医疗后果及其原因产生分歧而向行政部门或司法机关提请处理所引起的医患纠纷。
医疗差错:指在诊疗护理过程中,虽然有差错,但对病人的损害尚未达到(医疗事故处理方法)规定的程度,沟通能力:指在社区护士与居民、专业人士,媒体以及政府机构交流时具备的能力。个人公正:指个人行为的一种根本原则,也指个人的一种优良品德,主要表现在个人为人处世中,能以当时社会的法律、规章和惯例等为标准,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直做人,办事公道,能够保持自己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正当性。
医疗事故:指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因医护人员诊疗护理过失,直接造成病人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致功能障碍。
医疗意外:在诊疗护理过程中,虽然发生了病人死亡等严重后果,但不是由于医务人员的过失,而是难以预料或无法避免的,与行为主观上有无过失并无因果关系,他不属于医疗事故,医疗机构不承担民事责任。
社区健康护理:是以社区为单位,以社会学,管理学,预防医学及人际沟通等知识为基础,运用护理程序,对社区人群健康和社区环境健康进行管理的过程。
社区健康计划:是社区护士根据确定的社区健康问题,制定相应的活动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的过程。
社区健康评估:是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通过收集与社区健康状况相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的过程,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
结果评估:指针对计划项目实施情况所达到的目标和指标的总体效果评价。
家庭:是由两个或多个人组成的,是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和彼此依赖的场所,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
家庭生活周期:是指从夫妻组成家庭开始,到孩子出生,成长,工作,结婚,和独立组成家庭,而夫妻又回到了二人世界,最后夫妻相继去世。
家庭结构图:是提供整个家庭的结构、健康问题、人口学信息、家庭生活事件、社会问题和信息的图示。
家庭角色:是指家庭成员在家庭中所占有的特定地位。
家庭价值系统:指家庭在价值观方面所特有的思想、态度、和信念。家庭权利:指家庭成员对家庭的影响力、控制权和支配权。
家庭功能:指家庭自身所固有的性能和功用,它反映了家庭成员间是否满足其生理、心理及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需求。
家庭生殖功能:指家庭具有生养子女和培养下一代,维系人类种族的功能。
家庭结构:指构成家庭单位的家庭成员间互动的特征,分为家庭外部结构和家庭内部结构。社区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健康交于和环境支持,改变个体和群体行为、生活方式及社会影响,降低本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
效能期望:指个体对自己有无能力完成某一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效果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是决定人们能否产生行为动机和产生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以外的针对社会人员的各种教育活动,是社区健康教育活动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干预策略。
健康教育:是引导人们资源放弃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健康危险因素,维护自身健康,是一项投入少,效益大的保健措施。
社区健康教育:是指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痉挛,心肌缺血和缺氧的常见心脏疾病,严重威胁着居民的健康。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高血压:是指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有高血压并使得病人,如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也应诊断为高血压。
食品交换法:将食物按照性质、来源进行分类,在同类食品中互相交换,使食谱丰富多彩,进而调节病人的饮食。
食品交换份:是指将每种食物按一定热量(90kcal)算出其重量,含90kcal热量的食物就为1份食物,然后每天在食物表中取相应份数的食物。
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感染性疾病,其中传染性比较强,可以引起传播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除体外的热或动物。淋病:是指有淋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的黏膜感染。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SARS: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指禽类动物中流行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传播途径:病原体微生物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经不同方式到达易感者的路径为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受传染的人群。
预防性消毒:指怀疑曾有传染源存在并认为环境中有被污染的病原体存在,或环境中有传递病原体的媒介节肢动物存在时,所施行的消毒与杀虫措施。
随时消毒:指在传染源存在时随时对其分泌物、排泄物及其他被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也包括对可能作为传播媒介的节肢动物进行杀灭。
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离开疫原地后,对疫原地所进行的一次彻底的消毒措施。康复护理评定:是对病、伤、残者等康复对象的功能状况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综合评定,以明确病人的残损程度,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使病人最大程度的恢复机体的功能,并在康复过程中和最终阶段评定康复效果。
残疾者:是指心理、生理或人体结构上以及某种组织程度不同的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造成部分或全部失去正常个人或社会生活能力的人。
职业工作能力评定:是指对康复对象在重新就业或恢复工作之前,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工作的能力进行检查和评定。
残疾:是指由于身体组织结构和(或)功能缺损较严重,造成身体和(或)精神智力方面的明显障碍,以致于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和范围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是个体水平上的残疾。
社区康复护理:是将现代整体护理观融入社区康复,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在社区层次上,以家庭为单位,以健康为中心,一人的生命为全过程,社区护士依靠社区内各种力量,即医务工作者,残疾者家属以及所在社区的卫生、教育、劳动、就业和社会服务等部门的合作,对社区残疾者进行护理。
社区康复:是指以社区为基础开展的康复工作,有别于过去一向实行的“医院康复”。残损:指身体结构和(或)功能有一定程度的缺损,身体和(或)精神与智力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对独立生活或工作和学习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个人生活不能自理,是生物器官系统水平上的残疾。
便秘:是指正常排便形态发生改变,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且粪便干硬,便后无舒畅感。老年保健:是指在平等享用卫生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以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健康的目的,发展老年保健事业,是老年人得到基本的医疗、护理、康复、和保健等服务。
围绝经期: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指妇女从40岁左右开始至停经后12个月内的时期。产褥期:是指从胎盘娩出到全身个系统恢复或接近非妊娠的一段时期,一般为6周。新生儿脐炎:是指与脐带相连组织的感染。
婴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婴幼儿过敏性皮肤病,俗称“奶癣”。
吞咽困难:是指吞咽之初即出现咽下困难或食物从口腔到胃的推进过程中受阻而出现的梗阻感,是一种主观感觉。
尿失禁:是指尿液不受主观控制而不自主地流出尿道口。
老年自我保健:是指健康或维患某种疾病的老年人,利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和科学的养生保健方法、简单易行的康复治疗手段,依靠自己和家庭或周围的力量对身体进行自我观察、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等活动。
灾害护理:是指在灾害的整个过程中,为那些无法自己解决健康问题的服务对象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当个人经历超过正常范围的,几乎对所有人都会带来明显痛苦的,严重威胁自己生命或躯体完整性的事件后所发生的精神障碍。灾害应对:是指灾害发生后所进行的紧急救援过程。
危机状况压力:指正常人经历非正常状况后所产生的各种情绪变化。
预见分诊:也称类选或验伤,是指评估伤员身体状况的紧急与严重程度,以及必须同时处理多为伤员是的优先顺序。
灾害管理:是指社区针对灾害预防、应对、恢复等所做的计划和实施过程的管理。
社区问题的名词解释 第2篇
1.社会学: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工作:遵循社会工作价值观念和专业伦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实施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更确切一点说,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行善活动。
3.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社区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家园文化,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群众性的特点。
4.社区经济:社区经济作为一种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可将社区内互不相联的各种经济成份变为利益共同体,建立一种新的经济生产方式,从而带动社区乃至更广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地域性、社会性、服务性的特点。
5.社区发展:广义的社区发展乃泛指国家或者某个地区所有事物的发展与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包括城市、乡村等居民居住的地理范围等。狭义的社区发展指基层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事项与过程,以及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
6.社区服务:在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在社区范围内实施的具有福利性和公益性的各种社会服务活动。主要面向社区中的弱势群体及其家庭,也包括面向全体居民的公益性服务活动。一般为无偿或抵偿提供。
7.社会发展:以社会大众为基础,以人为本,重点是大众福利的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8.社区:在一定地理空间内的人群及其社会性活动的总成。3个要素:特定的地理空间、生活在其中的一群人、各种社会性活动。小到一个村庄,大到一个国家,都可以称之为社区。
9.居委会: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和城市基层政权的重要基础,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之一。在中国的城市地区有4亿多居民通过这一制度直接行使宪法赋予的自治权和民主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10.街道办:市辖区政府或县级市政府的派出机关,代表县(市)政府行使管理权。
11.物业公司:专门从事地上永久建筑物、基础设施及其周边环境的现代化管理,为业主或用户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并以此获得报酬,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12.住宅小区:住宅小区也称“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以及自然支线(如河流)划分,并不为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居住地段。住宅小区一般设置一整套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专业服务设施和管理机构。
13.城市社区:城市社区是指大多数人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劳动的社区,它是人类居住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一定区域内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
立的社会共同体。
14.科层制:又称官僚制,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描述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特征为:① 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② 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③ 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④ 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⑤ 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关系只 是工作关系.
15.社区民间组织:在社区内,由社区组织或个人单独或联合举办的,在社区内开展活动,满足社区成员不同需求的民间自发组织。
16.社区环境:社区环境是相对于作为社区主体的社区居民而言的,它是社区主体赖以生存及社区活动得以产生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文条件和经济条件的总和。它可理解为承载社区主体赖以生存及社会活动得以产生的各种条件的空间场所的总和,它属于物质空间的范畴
17.社区信息化:
18.电子社区:
19.社区志愿者:以社区为范围,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奉献个人的时间的人。
20.市区街居:
一个抛体问题的解释 第3篇
【原题】:在加速度为a, 速度为v, 向右行驶的火车上的人从窗口上相对于火车静止释放物体, 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 车上的人看到物体的运动轨迹为 () 。
A.竖直的直线B.倾斜的直线
C.不规则的曲线D.抛物线
第一步:
提问:在地面上的人看到物体的运动轨迹是什么?
大部分学生都明白, 这是平抛运动, 轨迹是抛物线, 但车上的人看到运动轨迹与地面上的人不同, 故本题D选项可以排除。
第二步:
那么, 车上的人看到的物体运动轨迹是什么呢?下面我们用两种方法加以解释。
方法一:以火车为参考系, 建立直角坐标。以水平向左为x轴正方向, 竖直向下为y轴正方向, 如图1。
关于合初速度v0的分析:x轴方向, 因为物体与火车具有相同的水平速度, 即水平方向相对初速度v0x=0;y轴方向,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即竖直方向相对初速度v0y=0, 则合初速度v0=0。
关于合加速度a合的分析:x轴方向, 因为火车向右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运动, 以火车为参考系, 物体相对火车具有向左的加速度ax=a, 即水平方向相对加速度ax=a, 方向为x轴正方向 (水平向左) ;y轴方向,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即竖直方向相对加速度ay=g, 方向为y轴正方向 (竖直向下) , 则合加速度, 方向如图2所示, tanθ=
综上所述, 物体的合初速度为0, 合加速度为a合。根据曲线运动的条件:物体的加速度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由此可知, 物体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方向与合加速度方向相同, 则本题答案为B。
方法二:运用数理方法———解析几何。建立直角坐标系, 以水平向右为x轴正方向, 竖直向下为y轴正方向, 如图3。
以火车为参考系, 经过时间t后, x轴方向, 物体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 火车以初速度v、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则水平方向物体相对火车的位移 (x) =物体的位移-火车的位移,
物体的位移=vt,
火车的位移=vt+at2,
y轴方向,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则竖直方向物体的位移为:
根据“解析几何”可知, 若要得出物体的轨迹, 应建立y (x) 函数, 由 (1) (2) 两方程可得y=-, 图像如图4所示, 结果与第一种方法相同, 综上所述, 本题答案为B。
科技名词的缩略问题研究 第4篇
(1.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北京 100717;2.三峡大学文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3.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0)
科技名词的缩略问题研究
裴亚军1刘 青1周卫华2王 石3
(1.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北京 100717;2.三峡大学文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3.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0)
简称是科技名词名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正名的缩略形式,在相关专业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开展科技名词的简称研究,对提高科技名词定名水平,促进科技概念普及推广,实现民族语言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正名及其缩略语——简称两个角度出发,将科技名词的缩略分为一般缩略和特殊缩略,并对这一术语现象进行了研究。
科技名词,正名,简称,字母词
词语缩略是为了使语言经济,把较长的、结构较固定的语言单位缩略成较短的语言单位(词或短语),代替其所表示的内容[1]。缩略以后的语言单位叫缩略形式。术语在我国又被称为科技名词,科技名词的简称是其正名的缩略形式,是其异名之一。
《电力名词》(第二版)共有词条 8062条,其中92条附简称。92条正名的文字形式均为汉字,但简称后出现了 4条带字母的词条,如:SI制。另有8条正名和简称虽由汉字构成,但其正名带有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方括号,如:[水轮机 ]比转速。还有一种缩略可以称之为有条件缩略,因为只能在满足一定条件以后其简称才能使用,共两条。这三类都是较为特殊的现象,称之为特殊缩略。与之相对应,凡不具备上述特点的缩略,称之为一般缩略。
综观《电力名词》(第二版)内容,其简称的语言特点基本反映了一般科技名词缩略的特点。
一 科技名词中的一般缩略
《电力名词》(第二版)中科技名词的一般缩略,即不包括字母词、正名中带方括号的词和有条件缩略的缩略,共 78条科技名词。本节对正名与简称的音节、语法结构和语义加以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科技名词简称在语言上的一般特点。
(一)正名和简称的音节特点
同正名相比,科技名词的缩略形式即简称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音节数得到了减少。
1.正名的音节特点
从音节数来看,正名从 3个音节到 10个音节均有存在。数据如表 1:
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4~7个音节的正名所占比例最大,超过总数的 79%。其中又以 5音节和 7音节的科技名词占比例最多,而 8音节、9音节和 10音节的科技名词不到总数的12%。在上述 78个正名中,音节数为偶数的有 30个,音节数为奇数的有58个。
上述分析表明,并非音节数越多的正名越容易出现缩略。此外,在一般词汇表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表中,音节数为偶数的词汇明显多于音节数为奇数的词汇,但是出现简称的这部分科技名词,其音节数为奇数的正名则明显要多于音节数为偶数的正名。由此似乎可以推断,音节数为奇数的名称比音节数为偶数的名称更容易出现缩略。
2.简称的音节特点
简称中音节最少的只有 1个音节,最多的有 7个音节。与同一正名相比,简称的音节数均有不同程度减少。数据如表 2:
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简称中有 2至 4个音节的最多,占到总数的 80%以上。此外,78个简称中,音节数为奇数的有 38个,音节数为偶数的有50个。
上述分析表明,科技名词的缩略幅度是有限度的,不太可能无限制缩略,并且,简称中双音节、三音节和四音节词占了绝大多数。此外,音节数为偶数的词明显多于音节数为奇数的词,说明正名经缩略以后,出现了较明显的双音节化现象,由此形成了与正名几乎相反的特点。
3.正名和简称在音节上的比较
相同音节数的不同正名缩略时,与其简称的音节数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对应关系?表 3试图反映这一问题:
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了音节数为 7的正名在缩略时形成了 2~6个音节数的简称,其他均不超过三种。考虑到科技名词的总长度一般不会超过 10个,由此基本可以确定,同一音节数的不同正名在缩略时最多可能产生 5个不同音节的简称。
从上表可以更为详细地观察到简称在词汇变化过程中的双音节化现象,比如当正名的音节数为3时,偶数音节简称的总数达到 6个,而奇数音节简称的总数仅为 1个;当正名的音节数为 4时,偶数音节简称的总数达到 12个,奇数音节简称的总数仅为1个。
(二)语法结构的特点
语法规则是大家说话的时候必须遵守的习惯,是一种客观存在。从表现形式来说,科技术语首先是词汇,在其形成——发展——巩固或消亡的过程中,语法规则也始终在发挥作用。
1.正名的语法结构
科技名词的音节数往往多于词,但却是在词的基础上通过语法规则层层组合起来的,这体现了语法结构的层次性。
从结构来看,有 77条科技名词为偏正结构,反映了一种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修饰语可以是定语,也可以是状语。
由于是在词的基础上组合起来的,科技名词往往具有较一般词汇更为复杂的特点。比如“强行励磁”“电弧焊”,完整的表达应该是“以强行的方式励磁”和“以电弧的方式焊接”,表义功能完全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四字词和三字词。“按电压降低自动减负荷”,从形式上看几乎就是去掉了标点的句子。
从词性来看,上述 78条科技名词中,动词性的有 9条,其余均为名词性。由此可以看出,术语学中所说的“科技名词”同语法学上的“名词”概念是有较大区别的。后者是词的一种语法分类,而前者所称的“名词”则是科技术语概念的外在语言表现形式,是术语的名称。它可以是名词性,也可以是动词性。
某些偏正结构的中心词是动词,但整个结构却是名词性的,比如“洪水调节、放射性衰变、核燃料闭合循环、电力辐射屏蔽”,其主要特点是结构中间可以加“的”构成“的”字短语。
2.简称的语法结构
简称是在正名基础上缩略而成的,但不代表简称的结构比正名简单。比如“按电压降低自动减负荷”的简称“低压自动减载”,从语法结构上说,其结构相当复杂。
正名经过缩略以后,其词性有时会伴随发生改变,比如“洪水调节——调洪、放射性衰变——衰变”,正名可以被看做是名词性的,简称则是完全意义上的动词。这一类正名的中心语多数是动词。
3.正名和简称在结构上的比较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正名和简称在语法结构上很难说存在某种固定的对应关系,由此说明,科技术语的缩略并不以语法结构的继承或改变作为先决条件。
(三)语义上的特点
此处所说的意义,实质上指的是使用者对科技概念语言表述的理解,与事实上的科技概念却不一定完全一致。对科技概念的理解程度,一方面会限于人类认识的局限,另一方面也会限于使用者个人的知识局限。科技术语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科技不断发展和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
原则上说,正名和简称必须是等义的,但因为简称是在正名失去一部分语言成分之后形成的,所以同正名相比,简称的表义往往更为模糊,容易带来歧义。比如“核燃料装卸料机——换料机”,在没有足够语境的情况下,很难判断“换料机”中的“料”指的是“核燃料”还是其他材料。
存在两个因素可以弥补上述简称的这一缺陷:使用者的专业知识和相关语境。从这一点出发,在面向广大群众的语言表达中,在使用科技名词尤其是科技名词第一次出现时,不宜过多或直接应用科技名词的简称形式。如果出现,最好在第一次出现时辅以必要的注释加以说明。
(四)简称在语言形式上的一般特点
由于科技名词的简称是在其正名基础之上缩略而成,因此在语言上较正名必然具有一些独特之处。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概括出简称在语言上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音节上具有缩略性,音节的偶数化倾向突出;
第二,语法结构上具有复杂性;
第三,语义上具有模糊性和歧义性;
第四,主要出现在专业类文献当中。
二 科技名词中的特殊缩略
科技名词缩略中的特殊情况包括带字母简称(我们称之为字母词)、带括号正名和有条件缩略三类。这三类缩略有的是简称比较特殊,有的是正名比较特殊,有的是使用条件比较特殊。它们不仅与一般缩略呈现不同的特点,彼此之间也互有差异。
(一)科技名词中的字母词
关于字母词的研究始于 20世纪 90年代中期,刘涌泉发表了《谈谈字母词》一文,此后相继出现了一批文章来研究这个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字母词的使用受到更多人的关注[2]。科技名词中也存在字母词现象。
1.什么是字母词
这个问题至今还存在一些争议。争论的焦点是汉语中的外文词、拼音缩写 (如 GB(国标的缩写)、RMB(人民币的缩写)等)能否算作字母词。刘涌泉认为,字母词应该包括上述所有的类型[3]。胡明扬认为汉语拼音字母的缩写不能算作字母词[4]。黄文贵、谢英捷认为外文词不能算作字母词[5]。潘雪莲认为字母符号 (如 Fe(铁元素)、cm (厘米)等)、拼音缩写和未经缩写的外文单词原形都不应该属于字母词[6]。于根元则完全否定字母词的存在,认为外文原型或减缩形式可以称为外语词,汉语拼音的缩写应称为汉语词,有外文字母又有汉字的词如“卡拉 OK、B超”等是汉语词[7]。此外,“T型台、U型管”等词中起摹状作用的字母“T、U”,从起源来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字母。这类词能否算作字母词,学界也有不同看法。
为了表述方便并简化问题,我们将科技名词中凡是出现了字母(包括外文字母、字母符号、拼音字母、起摹状作用的字母)的科技名词 (含正名和简称)都称作字母词 (不管它是否由纯字母构成的词,还是由字母加上汉字一起构成的词)。
2.科技名词中字母词的特点
本文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出现缩略现象的上述92条科技名词。在上述科技名词及其简称中,共包括 4条字母词:
国际单位制——SI制
非晶硅太阳能电池——a-Si太阳能电池
聚氯乙烯电缆——PVC电缆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XLPE电缆
在 92条科技名词中,字母词仅出现在简称当中(在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近50万条科技名词中,其正名没有一例是纯字母或纯字母缩写形式)。有两种结构方式:一种是外文字母缩写加汉字词,如 SI制 (请注意:这里简称的英文字母的排列顺序出现了前后倒置现象)、PVC电缆、XLPE电缆;一种是既有外文字母和汉字,同时还出现了特殊符号——连字符,表示两个相关的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如 a-Si太阳能电池。
结构上,上述字母词都是将正名中对应汉字词(主要是修饰语)的英译予以缩略。同没有出现字母词的简称相比,字母词在音节和结构上更为紧凑简单,表义也较少具有一般简称的模糊性和歧义性,但由于抛弃了表义性极强的汉字,而是采用外文词语的缩写形式,对以汉语作为母语的多数使用者来说实际上它变得比纯粹的汉语科技名词更难理解和掌握。
(二)带方括号的科技名词
附简称的科技名词正名中,部分词条带有方括号,共有 8条:
[水电机组]运行摆度——摆度
原型[核电]反应堆——原型堆
示范[核电]反应堆——示范堆
商用[核电]反应堆——商用堆
[水轮机]比转速——比速
[水轮机转轮]公称直径——水轮机直径
[水电厂]压缩空气系统——水电厂气系统
[水轮发电机]空气冷却——空冷
1.方括号的用法
方括号共有四种用法:①标明其中已有圆括号的注释性文字;②标明其中量符号的单位;③标明其中元素或物质的浓度;④其他的标志符号 (如括注外文音标、单位名称中其内文字在不引起混淆时可以省略、参考文献序号的文内标注等)[8]。
从上述 8条科技名词的定义可以看出,正名里的方括号主要起了注释的作用。综观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的数十万条科技名词词条,无论是正名还是简称,均没有出现圆括号。考虑到方括号在视觉表现中的严整性,可以推断,方括号应该是科技名词条目编排中的特殊用法,起注释作用。
2.科技名词中的方括号
此类科技名词在缩略的时候,均失落方括号,方括号括注的内容有的完全失落,有的部分失落。比如上述 8条词条中,前五条括注的内容全部失落了,但后三条仅为部分失落。
括号中括注的内容在简称中没有完全失落,这与括号的用法实际上是相违背的。一般来说,在不会引起歧义的环境中,括注的内容都可以失落。从这一点来看,科技名词中的括号用法尤其显得特殊。
(三)科技名词中的有条件缩略
下面的两条科技名词均只有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时候其简称才有意义,我们称之为有条件缩略。它们是:
稳态可用度:稳态条件下,给定时间内的瞬时可用度的均值。如失效率与修复率均为恒定时,稳态可用度可简称“可用率”。符号“A”。
稳态不可用度:稳态条件下,给定时间内的瞬时不可用度的均值。如失效率与修复率均为恒定时,稳态不可用度可简称“不可用率”。符号“U”。
三 科技名词缩略的基本原则
缩略是现代汉语构词的一个补充,是快速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也是现代汉语词双音节化的一种发展趋势。现代汉语的词汇通过缩略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9]。科技名词的缩略即简称的形成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
(一)遵守语言的一般规律
尽管科技名词的简称是其正名的简缩形式,但都具有词的属性,在适当条件下,是一个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这就要求缩略必须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构词规律。如:
(1)昨日,记者从中石油公司了解到,该公司将与委内瑞拉合资开发重油。(《北京商报》)
(2)据了解,热电厂关停,其直供电的企业用电和居民用电都不会受影响。(《蓉城快报》)
例(1)中的“重油”是“重质燃料油”的简称,例(2)中“热电厂”是“热电联产电厂”的简称,都是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二)表义明确无误
科技名词审定的原则和方法明确规定,“一个概念应确定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规范的中文名”,单义性是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始终贯彻的重要原则之一[10]。科技名词的正名在绝大多数语境中出现时,一般不会存在歧义,但因为不少简称的形式同日常生活用语中的词汇重合,所以简称如果不是在专业语境中出现,或者没有辅以必要的说明,则较容易出现歧义。如“核”:
(1)在缺少玩具但不缺少童趣的农家孩子的眼里,那一个个扁圆鼓肚形似蛤喇的杏核就是挺好的玩具。(《生活报副刊》)
(2)本文介绍了第四次核核碰撞国际会议的主要报告内容,包括核结构、核反应机制、超相对论重离子碰撞、放射性核束及其核物理研究、核天体物理学及核技术应用。(《核物理动态》)
例(1)中的“核”指的是核果中心的坚硬部分,例(2)中的“核”才是“原子核”的简称。由于专业语境的出现,读者很轻易就分辨出例 (2)中的“核”指的是原子核,从而与例 (1)中的“核”轻易区分开来。
(三)慎用字母词形式
应用字母词的好处在于同国际接轨比较容易,也实现了形式上的简洁,但这些优点背后也隐藏了一些问题,例如:
(1)汉字有一个很重要的性质就是表义性,通过组成汉字的部件本身,往往可以大致理解其表达的内容。同汉字词相比,字母词往往难以理解,初次学习,需要下大力气去理解并不断巩固记忆。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科学技术在全社会的传播和普及。
(2)字母词的构成方式,往往是直接选取外文词语的第一个字母缩略而成。用这种方式构成的词,在目前的汉语大背景下,其再构词的可能性很小,能产性较差。这是违背语言经济原则的[11]。
(3)科技术语中的字母词由于专业性强,能产性差,结构歧义又不可避免,导致其实际应用范围比较窄。
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科技名词中的字母词问题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当引起科技界的足够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予以应对。
(四)避免多个简称
科技名词坚持一义一词,迫不得已采用“又称”“俗称”“曾称”等加以注释。如果某一科技名词已有通行的缩略词,最好不要另进行不同的缩略,否则会引起简称的混乱。如“空间辐射散热器”的简称“空间辐射器”已经为业界认可并通行,不应再简称为其他形式。
四 结 论
科技名词的缩略,就是将音节较多的正名删减省却某些要素,同时选取原短语中的某些要素 (有的还需要增加额外的音节)组成新的名称的过程。缩略后形成的新的语言形式就是简称。
(1)一般科技名词的简称具有如下显著特点:
音节上,音节数为奇数的名称比音节数为偶数的名称更容易出现缩略。简称的音节数较正名的音节数少,且呈双音节化趋势发展。
结构上,虽然简称较正名的音节数少,但结构同样复杂。部分正名缩略成简称以后,词性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语义上,在缺乏足够语境的情况下,简称的语义往往较正名模糊,容易出现歧义。
(2)带字母简称、带括号正名和有条件缩略是科技名词缩略中的三类特殊现象。带字母的简称虽然实现了形式上的简洁,但较难被使用者理解和掌握,不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3)在科技名词缩略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如下四条基本原则:遵守语言的基本规律;表义必须准确无误;慎用字母词形式;避免出现多个简称。
致谢:诚挚感谢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冯志伟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罗耀华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李志江副研究员、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温昌斌副编审对本文提出的中肯意见。
[1]黄元龙,刘宇红.试论缩略语的理据:省力原则 [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442-447.
[2]薛笑丛.现代汉语中字母词研究综述 [J].汉语学习, 2007(2):62-69.
[3]刘涌泉.关于汉字与字母词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 2002(3).
[4]胡明扬.关于外文字母词和原装外文缩略语问题 [J].语言文字应用,2002(2).
[5]黄文贵,谢英捷.汉语中外来词语的规范问题[J].伊利师范学院学报,2002(2).
[6]潘雪莲.略论字母词的定义与定位[J].中国科技术语, 2006,8(2).
[7]于根元等.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 2003(1).
[8]汪继祥.作者编辑手册 [N].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7-19.
[9]邢福义.现代汉语 [N].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78-181.
[10]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名词审定工作参考资料[Z].2010:10-15.
[11]周有光.漫谈科技术语的民族化和国际化[J].中国科技术语,2010,12(1):8-10.
Abbreviations for Scientific Terms
PEI Yajun L IU Qing ZHOU Weihua WANG Shi
Abbreviated term (abb reviation)is a very i 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ys tem of term inology. Abbreviations are w idely used in som e fields.The research on abbreviation is hel pful in i mp roving the exp ress ion of term inology and p rom 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ter m concep t,and is very i mportant to guarantee a healthy developm ent of national language.Based on term s and their abbreviations,we classified abbreviations of scientific term s as general abbreviation and sp ecial abbreviation,and analyzed ter m abbreviation phenom enon.
te rm inology,nam e,abb revia tion,le tte r words
N04;H083
A
1673-8578(2010)05-0013-06
2010-07-20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语科技语料库建设研究”(10AYY003)
对权益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5篇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将两者的差额作为股权投资差额按照投资期进行分摊, 投资期不确定的, 如果前者大于后者, 按照不超过10年的期限进行分摊;如果前者小于后者, 按照不低于10年的期限进行分摊。
现行会计准则规定, 如果前者大于后者, 视同商誉不进行摊销;如果前者小于后者, 视同交易双方在作价过程中转让方对投资企业给予的让步或者是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给予投资企业的无偿经济利益流入, 直接计入投资当期的损益。从上述叙述中可以看出, 前后政策变化是非常大的, 为什么作这样的修改呢?笔者认为, 关键在于对投资差额和损益确认标准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在现行准则发布之前, 我们将股权投资差额看做投资过程中的一种损失或收入, 按照配比要求分期记入“投资收益”账户。现行准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观理念, 并体现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处理、资产盘亏处理等方面。资产负债观比较注重资产负债表的可靠性, 强调经济业务发生后要首先考虑对资产负债的影响, 并据此判断收入费用, 因此它并不强调配比。如果投资成本小于所拥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份额, 说明取得的资产价值大于为取得该资产所放弃的对价, 该差额属于已经实现的收益, 不宜进行分摊, 应直接作为负商誉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如果投资成本大于所拥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份额, 则表明我们认定被投资企业存在商誉, 所以我们愿意以高于公允价值份额的价格购入该股份, 应该将其差价认定为商誉, 而现行准则对商誉不予摊销, 因此我们将投资成本大于所拥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作为投资成本的一部分, 不再进行分摊。
二、确认投资收益时为何要考虑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的影响
2007年11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指出, 企业持有的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投资,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 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 在按持股比例等计算确认应享有或应分担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时, 应当考虑以下因素:投资企业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 应当予以抵销, 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损益。
众所周知, 内部交易损益按照是否实现可以分为已经实现的损益和未实现损益两种, 如果购买方出售或摊销内部购入的资产, 这部分资产所包含的内部交易损益称为已经实现的损益, 否则将这部分损益称为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对内部交易损益的范围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财政部会计司组织编写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及以后出版的职称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都提出投资方确认投资收益时只需要考虑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 不考虑已经实现的内部交易损益。那么这种规定的理论依据究竟是什么?是否是为了消除关联方交易对投资方损益的影响?如果是, 那为什么没有全部消除而只是消除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中投资方所分享的份额呢?
我们认为, 投资方与被投资企业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的关系, 存在通过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但这不是我们进行抵消的根本原因。众所周知, 被投资企业经营风险最终由投资方与其他投资人共同承担, 因此内部交易中按比例由投资方负担的这部分交易实际上属于内部自我交易, 这部分交易在购买方对外处置相关资产前是不可能产生损益的, 实际上属于虚增的损益, 因此有必要对这部分损益进行抵消。相反, 如果购买方已经将内部交易取得的资产对外出售或摊销完毕, 则内部交易损益已经全部实现, 不需要进行抵消。
例1:A拥有B企业30%的股份, A将成本30万元的产品作价40万元出售给B企业, B企业将其作为固定资产加以使用, 折旧年限为5年, 当年计提6个月折旧, 当年B企业实现净利润50万元。A与B所有内部交易未实现的损益中, 有30%来自自我交易, 因此不应该确认相应的损益。那么在顺流交易的情况下, 为什么要调整投资收益而不是调整投资企业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呢?笔者认为, A和B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 只要A将资产出售给B企业, 与所有权相关的风险与报酬也同时转移给B公司的情况下, A应该确认与之相关的全部损益。
也许有人会提出, 只要B企业尚未出售从A企业购入的资产, 这些资产的风险和报酬就仍然停留在B企业, 而B企业风险和报酬的30%由A企业承担, 因此A企业不应该确认该交易的30%的收入和成本。笔者认为, A企业要承担B企业30%的风险和报酬, 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会计核算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和稳健的基础上, 对于没有足够证据的风险, 会计不予确认和反映。因此顺流交易情况下, 如果B企业没有足够证据证明从内部购入的资产存在处置风险, 那么A企业就不应该确认这种风险, 因此A企业应该全部确认内部交易的损益, 不能按投资比例调整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等相关账户。
那么为什么《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要求在核算投资收益时抵销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中投资方按比例应分享的部分呢?在B企业尚未出售或摊销从内部购入的资产的情况下, 站在A企业 (投资方) 角度而言, B企业的期末资产是多计的, 从而导致B企业当期利润也是多计的, 多计的部分就是B企业资产价值中所包含的未实现的内部交易损益, 因此投资方在确认投资收益时应考虑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对当期损益的影响数。
在本例中, 站在A企业角度而言, 期末该资产的账面价值应该是27万元 (原价30万元扣除6个月的折旧3万元) , 而B企业账上该资产的账面价值为36万元 (原价40万元扣除6个月的折旧4万元) , B企业资产账面价值多计9万元, 导致B企业净利润多计9万元, 因此A企业确认投资收益时应在B企业净利润50万元的基础上再扣除9万元作为计算的依据。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的9万元实际上就是包含在B企业固定资产账上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10万元与B企业多提的折旧1万元 (这里的1万元属于已经实现的内部交易损益) 之差, 也就是尚未实现的内部交易损益。
如果第二年B企业的净利润为60万元, 那么A企业确认投资收益时应如何计算呢?站在A企业角度而言, 期末该资产的账面价值应该是21万元 (原价30万元扣除18个月的折旧9万元) , 而B企业该资产的账面价值是28万元 (原价40万元扣除18个月的折旧12万元) , 因此B企业资产年末账面价值多计7万元, 而年初B企业资产账面价值多计9万元, 由此推断本年度B企业成本多计2万元 (从A企业角度看, B企业该项资产原价多计10万元从而导致本年度多提折旧2万元) , 因此A企业应在B企业实现的净利润60万元的基础上再增加2万元作为计算第二年投资收益的依据。其他年度依此类推。
需要注意的是, 从本例可以发现, 只有内部交易发生当期才需要将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中投资方按比例分享的部分调整冲减当期投资收益, 以后年度则需要根据当年购买方实现的内部交易损益中投资方按比例分享的部分增加相应的投资收益, 而不是根据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中投资方的份额调整投资收益。
三、权益法转变为成本法时为什么不追溯调整
权益法转为成本法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由于追加投资导致投资方取得了控制权, 从而需要将权益法转为成本法;第二种情况是由于出售部分股权, 导致投资方丧失重大影响, 从而需要将权益法转为成本法。在2011年及以前的职称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中, 对第一种情况要求采用追溯调整, 对第二种情况要求采用未来适用法。从2012年起, 上述教材对两种情况都采用未来使用法, 不再追溯调整, 很多考生包括教师对此迷惑不解。
笔者认为,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种会计政策的行为。会计政策变更的前提是一笔业务存在着多种处理方法, 不同方法之间并没有严格的适用范围。成本法与权益法是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两种方法, 但是这两种方法相互之间有严格的适用范围, 对投资方而言, 采用哪一种方法并不存在选择的可能性, 因此由于持股比例发生变化导致权益法转变为成本法, 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四、为什么成本法转变为权益法需要进行追溯调整
前文已经指出, 权益法转为成本法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不存在因政策变更而追溯调整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成本法转变为权益法就需要进行追溯调整呢?笔者认为, 这里的追溯调整与会计政策变更所述的追溯调整含义并不相同, 由于增购或减持导致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从成本法转变为权益法后, 按照权益法的要求, “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应当反映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化中投资方所拥有的份额, 那么原持股比例所分享的转变前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化额只能计入以前年度的损益或资本公积, 不能计入方法转变当期的损益, 否则就不能正确反映转变当期投资方的盈亏。因此成本法转变为权益法而导致追溯调整的原因不是确保前后不同时期会计信息保持可比, 实际上是投资方正确反映方法转变当期经营成果的需要。
这里要注意的是, 由于企业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数据很难取得, 同时其可靠性也不强, 因此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账户余额要随着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变化而变化, 不考虑其公允价值的变化。但是如果由于增购导致成本法转变为权益法时, 应当考虑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的变化, 公允价值变化中属于由盈利或亏损引起的部分计入以前年度损益或当期损益, 其他原因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化 (包括资产负债公允价值的变化) 计入资本公积。以2013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会计》所举的例子为例说明其中的原因:
例:A公司2005年2月取得B公司10%的股权, 成本为900万元, 取得时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8 400万元 (假定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 。2006年1月1日, A公司又以1 800万元取得B公司12%的股权, 当日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12 000万元。假定A公司在取得对B公司10%的股权后, 双方未发生任何内部交易, B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为900万元, 未派发现金股利, 除所实现净利润外, 未发生其他计入资本公积的交易或事项。
教材提供的追溯调整分录如下:借:长期股权投资360万元;贷:资本公积270万元, 盈余公积9万元,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81万元。
在本例中, 2006年1月1日B企业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为9 300万元, 公允价值为12 000万元, 2005年2月至2006年1月初B企业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增加900万元, 而公允价值增加3 600万元 (其中由于盈利而增加的价值为900万元) , 第一次投资时投资体现的商誉为60万元 (900-8 40010%) , 第二次投资时投资作价体现的商誉为360万元 (1 800-12 00012%) , 整个投资作价体现的商誉为420万元。
为什么进行追溯调整时要考虑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化额呢?主要原因在于权益法要考虑投资成本与其所拥有的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 而且在持续投资的情况下, 前后投资之间成本与公允价值的差额是综合考虑的, 也就是说, 我们在考虑第二次投资的投资成本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时要考虑第一次的差额, 从而使得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账户余额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能够反映整个投资作价体现的商誉或负商誉。
在本例中, 整个投资作价体现的商誉为420万元, 所拥有的2006年1月1日B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为2 640万元 (12 00022%) , 因此转变为权益法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必须调整到3 060万元 (2 640+420) , 才能确保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账户余额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能够反映整个投资作价体现的商誉420万元, 而前后两次投资的成本为2 700万元, 与3 060万元相差360万元, 这里的360万元实际上就是初次投资的10%在前后两次投资期间所分享的B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化额。
应注意的是, 如果由于减持导致成本法转变为权益法时, 我们不考虑被投资企业资产负债公允价值变化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影响, 只考虑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变化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影响。
摘要:关于权益法的会计政策, 近几年修订较多。本文旨在对相关修订加以解释说明。主要明确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初始投资成本与所拥有的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份额的差异按照资产负债观要求应作为资产或当期收入。②内部交易中按比例由投资方负担的部分实际上属于投资方自我交易, 这部分交易在购买方对外处置相关资产前是不可能产生损益的, 应予以冲减。③成本法与权益法之间的转换不属于政策变更, 不需要进行追溯调整, 而成本法转变为权益法时应基于权益法本身的需要进行追溯调整。
关键词:权益法,内部交易,追溯调整
参考文献
社区问题的名词解释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