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与修养范文
教养与修养范文(精选7篇)
教养与修养 第1篇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通晓待人处事的方法,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记得你。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有来有往大家关系才更紧密啊。有人说我连自己都管不好,还管得了人情往来?“穷则独善其身”,所以,你人穷可以,但别占人便宜,这是你独善其身的教养。“达则兼济天下”,人情通达礼尚往来,这是你为人处世的修养。
随着女儿年龄的增长,我要让她懂得:不占便宜是教养,人情往来是修养的道理!“教养”和“修养”是孩子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每个父母都应该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这样的品性和素质。
现在我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父亲用三碗鸡蛋面教会孩子不占便宜的故事。
第1碗:一天早上,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父亲问儿子吃哪碗?“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碗说。父亲说:“让我吧!孔融七岁能让梨!你都十岁了!”儿子说:“他是他!我是我!不让!”父亲试探的问:“真不让?”“真不让!”儿子回答坚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蛋咬了一半,表示给这碗面注册了商标。“不后悔?”父亲对儿子的动作和惊人的速度十分惊讶,但忍不住又问了最后一遍。“不后悔!”为了表示坚不可摧的决心,儿子把最后剩的也吃了。父亲默默的看着儿子吃完,自己端过无蛋的那碗,开始埋头苦吃。爸爸碗里藏了两个蛋,儿子看得分明。父亲指着碗里的两个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儿子一脸无奈。
第2碗:在一个周日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情景再现,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父亲若无其事的问:“吃哪碗?”“我十岁了,让蛋!”儿子说着,拿过了没蛋的那碗。“不后悔?”父亲问。“不后悔!”儿子回答坚决。儿子吃的很快,面见底也没看见蛋。父亲端过剩下的有蛋面,吃起来,儿子看见上面有一个蛋,更没想到的是下面还有一个蛋。父亲指着蛋说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大亏!
第3碗:又过了数月,道具还是跟原来一样。父亲问:“吃哪碗?”“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是长辈!您先吃!”“那我不客气了。”父亲果真不客气的端起有蛋的面。儿子平静地端起无蛋的面,一碗面很快见底。儿子意外发现自己碗里也藏着蛋。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不会让你吃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似“吃亏”的事,实则是帮孩子传送“教养”和“修养”的道理。
公众号:杉木随笔
教养与修养 第2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某省会城市2所中学的1 715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和不完整问卷后,剩余被试1 506人。其中初一学生513名,初二学生993名;男生681人,女生825人。年龄在12~15岁之间,平均为13.52岁。
1.2 方法
主要问卷调查:(1)Spence儿童焦虑量表中文版(Chinese Spence Children's Anxiety Scale)。从英文版《Spence Children's Anxiety Scale》[8]中抽取的符合我国文化的31道题。被试就每个项目符合自己的程度进行4点评定,从“从不”、“偶而”、“经常”到“总是”;在本研究中问卷的α=0.92。(2)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9](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 CES -D)。由Radloff于1977年编制,用于评价抑郁的频度,着重于评价抑郁情感或心境。该量表采用4 级计分,其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和聚合效度指标均好。(3)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根据Parker等[4]编制的The 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问卷修改而成,由子女分别给父、母采评分,量表为4点量表,由29道题组成。量表分为过分保护(α=0.77)、苛刻要求(α=0.79)、亲子疏离(α=0.71)、提供有效帮助(α=0.86)4个分问卷,可以分别得出父亲、母亲在4个分问卷上的得分。将前3个维度的总分之和减去提供帮助维度的得分得到父亲、母亲教养方式总分。分数越高,表明教养方式越不合理。该问卷在香港华人11~18岁青年测试中取得了良好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总问卷的α=0.83。(4)自编个人资料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和家庭所在地。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
初中生焦虑量表总均分为(1.890±0.500),抑郁量表总均分为(1.596±0.552);焦虑与抑郁的相关分析结果为r=0.729(P=0.000),表明焦虑与抑郁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由表1可见,父、母教养方式在总分、苛刻要求、亲子疏离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过分保护和提供帮助2个维度上母亲均显著高于父亲。
根据被试父亲教养方式总分和母亲教养方式总分2个方面数据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把被试分为四大类:高父高母(父母教养方式得分都高,100人)、高父低母(父亲教养方式得分高,母亲得分低,370人)、低父高母(父亲教养方式得分低,母亲得分高,311人)、低父低母(父母教养方式得分都低,320人)。经过聚类得到的4个类别在父亲教养方式[F=1 395.62,P<0.01]和母亲教养方式上[F=1 477.33,P<0.01]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父母教养方式与焦虑、抑郁的相关分析
由表2可见,父、母亲在提供帮助维度上与焦虑、抑郁总分均呈负相关,而在总分、过分保护、苛刻要求和亲子疏离上均呈正相关。
注:**P<0.01。
2.3 教养方式对焦虑、抑郁的方差分析
4种类型父母教养方式对焦虑、抑郁的方差分析显示,父母不同类型教养方式学生在焦虑总分[F(3,1097)=19.493,P<0.01]和抑郁总分[F(3,1097)=41.832,P<0.01]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重比较结果见表3。
注:**P<0.01。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的焦虑和抑郁状况处在较低的水平,表明初中生的整体情绪状况较好;而焦虑和抑郁存在相关,表明初中生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常常是伴随发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表明,母亲对子女有着更多的过分保护行为,但同时又更多地给子女提供有效地帮助。说明母亲在子女教育问题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张志群等[10]研究表明,同一被试通常更多地体验到来自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来自父亲的惩罚严厉。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聚类分析显示,父母双方教养方式得分均较高的人数明显地少于其他3类,说明在对子女的教养中,父、母教养方式都不合理所占比例较低。父母教养方式与焦虑、抑郁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父母对子女提供的有效帮助越多,子女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越少;而父母对子女的过度保护越多,苛刻要求越多,亲子疏离程度越高,子女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就越多。Krohne等[11]报道表明,父母过度控制、过度保护和严厉批评提高了儿童对恐惧的知觉,增加了对缺乏控制的恐惧感,促进了回避性行为的出现,可能促使素质性易感儿童发展成焦虑障碍。Chorpital等[12]研究指出,在儿童教育中父母过分保护、不安全依恋、缺乏温暖和有效回应等教养方式缺陷,极易导致子女形成不利的认知形态,往往会认为自己无法控制一切事物的发生或结果。父母对子女的过度保护将过度地限制子女与外界的接触,减少自我探索环境的经历,这种过分的限制使儿童见识到的行为方式过于单一,阻碍儿童形成独立探索并掌握周围环境的能力,同时也易与子女发生冲突,增加父母对子女更多不合理的要求,疏远亲子之间的关系。提示父母在教养过程中,要为子女对于外界事物的探索提供更多的有效帮助,花更多的时间培养亲子关系,减少对子女的过度保护和不合理要求。
摘要: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焦虑、抑郁问题的关系,为减轻初中生的负面情绪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Spence儿童焦虑量表中文版、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等测查工具,对某省会城市1506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母亲在过分保护和提供有效帮助2个维度上显著高于父亲;父母教养方式与焦虑、抑郁总分相关显著;方差分析结果 显示,4种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焦虑、抑郁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过度保护、苛刻要求和亲子疏离会加重子女情绪问题;母亲不合理的教养方式尤其会加重初中生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都合理是初中生良好情绪的重要保证。父母应花更多的时间培养亲子关系,减少对子女的过度保护和不合理要求。
关键词:教育,方法,焦虑,抑郁,学生
参考文献
[1]刘贤臣,刘连启,杨杰.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青少年焦虑的相关性研究.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7,35(4):306-309.
[2]冯正直,张大均.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103-105.
[3]王极盛.中学生抑郁及焦虑的关系.心理学动态,1998,6(3):61-64.
[4]PARKER G.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Psychometric properties re-visited.Psych Dev,1989,4:317-335.
[5]许冬.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9):631-632.
[6]王欣,苏晓巍,王岩,等.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5):320-324.
[7]李旭,钱铭怡.青少年归因方式在教养方式与抑郁情绪间的中介作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27-330.
[8]SUSAN H,SPENCE PM,BARRETTCM.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pence Children's Anxiety Scale with young adolescents.Anx Dis-ord,2003,17:605-625.
[9]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10]张志群,郭兰婷.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2):188-190.
[11]KROHNE HW,HOCKM.Relationships between restrictive mother-child interactions and anxiety of the child.Anxiet Res,1991,4:109-124.
你的修养,就是你孩子的教养 第3篇
中途的时候,邻桌来了两位三十多岁的女士,带着两个六七岁的小朋友。
落座之后,大人对小朋友随意交代几句,便去挑选东西。可她们前脚刚走,两个小朋友后脚便不安分起来,两人拿着玩具气锤隔着桌子过起招来。
我和朋友相视一笑,并没有多加在意。毕竟小朋友嘛,稍微活泼顽皮点很正常。
直到两位母亲端着盘子回来,制止了他们的吵闹,一桌人终于坐下来吃起了东西。
大人边吃边交流一些家庭琐事,而小孩子则是嘴巴吃着,虽然行为上也还算安分,但两人还是不停地拌嘴。
大概十几分钟后,估计是吃得差不多了,也或许是压抑得太难受了,两个小家伙终于露出了恶魔的本性。
两人人手一个面包,然后撕成一团团地互相试探性攻击,大人稍加呵斥了几句。见没什么效果,便也不再搭理,继续聊着她们的琐事。
后来愈演愈烈,攻击的频率越来越高,范围也越来越大,有一块甚至飞到了我们桌上。
坐他们后面的一位中年男士站了起来,走到她们桌前说:“请对自家的孩子稍加管束,可以么?”
其中一位女士立马杏目圆睁,“碍着你了还是怎么?”
或许没想到会得到这样一个回答,中年男人拿起自家桌上一块面包团,往她们面前一放,“小孩把面包都扔我们桌上了,你说碍没碍着?”
女人没有回答,头都没抬,只是黑着脸对小朋友呵斥道:“别扔这么远!”
听得我和朋友面面相觑,中年男人更是无奈地摇摇头便回桌了。
果然,两个小朋友不再大范围攻击了。可或许是刚才的争吵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也可能是小孩父母的行为已经引起了公愤。一位老大爷又站了起来,指着她们说:“那两位女同志,粮食多可贵,小孩子这样糟蹋你们也不管,他们不懂事,你们也不懂事?”
或许刚才就已经觉得自己憋了火,开始那位母亲立马回击:“浪费你家的了?我交钱了不随我?多管闲事!”
这下不但惹恼了老人家一家人,周围所有人都开始窃窃私语。
不一会,服务员走了过来,在打听好情况后,指着墙上的请勿浪费粮食字样,表示要对她们进行罚款处理。
两位母亲听了立马急了,一蹦老高。“拿出证据来!”
服务员微笑着指了指墙上的摄像头,“如果您有异议,那可以和我们去监控室调取录像。”
两人终于不再言语,黑着脸坐下来不再吭声。
一个人习惯的养成,首先离不开的便是原生家庭的影响。修养与教养不同,教养注重的是先天的家庭教育,而修养更多的是强调后天的自我完善。
可以这么说,教养可以用来评价一个未成年人的言行举止。而成年人无论从生理上还是法律上,都已经具备了自主的行为意识,所以在衡量他的行为规范时,用修养更为恰当。
如果把原声家庭当成一块土壤,那么父母的修养就是养料,而孩子的教养则是培育在土壤里的果实。果实长成什么样,与土地有关,但更多的是与提供的养料有关。
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对外界信息的吸收缺乏最基本的甄别能力。所以,这时候便需要周围的成人为他们提前做好遴选,将最优质纯净的信息灌输过去。因为这些信息,很大可能就会成为他以后三观与人格的一部分。
任何一种品格的形成都是有迹可循的。蛮横霸道、自私无理的熊孩子背后,绝对有一群于人苛刻,却对孩子万分宠溺的长辈。
前几年网络上兴起一个词语:坑爹。而大部分爹之所以能被坑,与他们自己屁股本身就不干净也有很大关系。而且孩子的行为,本身就与其从小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搬石头最终砸到了自己的脚。
这里可以反转一下,现在很多家长,难道就不是在坑儿?且与坑爹不同,孩子真的是一张纯净的白纸。
你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你孩子的人格塑造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你的修养,就是你孩子的教养。你的现在,很可能就是你孩子的未来。
无论你是富可敌国,还是贫穷到一无所有,都不妨碍你对自身素质与修养的严格要求,因为这是你能给予孩子的所有东西里,最低成本、也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摘自新浪微博@尹惟楚
编辑/平凡
教养与修养 第4篇
20世纪60年代以来, 小学生的性别角色教育逐渐提上日程。小学阶段作为儿童性别角色认同形成的重要时期, 对儿童的短期和长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三四年级是性别角色认同形成的关键期, 对孩子的同伴交往、问题行为等多方面都有很大影响, 使得处于这一阶段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研究变得不容忽视[1]。
由于社会男女分工的差异, 使得母亲成为儿童成长中最主要的抚养者。多项调查研究表明, 多数儿童对男性、女性等性别角色的认知都来自于母亲。而母亲往往根据孩子的性别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性别角色态度[2]。
本研究假设:母亲教养对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采用定量方法, 对象为某小学 (三、四、五) 三个年级12个班级, 共发出问卷350份, 收回317份, 回收率为90.6%, 其中有效问卷为300份, 有效回收率为94.6%。
1.2工具
本研究使用工具为问卷, 包括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和性别认同量表为测试工具。
1.2.1母亲教养的测量采用岳冬梅等人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该问卷包含58个项目, 积极的教养维度包括情感温暖、关心理解等, 消极的教养维度包括偏爱、惩罚、严厉等, 得分越高, 表明母亲在某个维度上的行为表现越多[3]。
1.2.2性别角色认同的测量量表由Susan&David编制, 共有32个项目。每项要求在A、B、C和D选项中选择, 整体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1.3方法
1.3.1评定方法认真宣读指导语, 要求被试如实回答, 并向被试说明填写问卷的要求, 当场收回, 并保证答卷有效。
1.3.2统计处理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母亲教养的总体描述
母亲教养的均分为36.94±4.20, 且母亲教养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 (t=2.678, p<0.05) 。男孩和女孩在积极教养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t=0.501, p>0.05) , 相反, 在消极教养维度上男生成绩显著高于女生 (t=2.965, p<0.05) 。
2.2性别角色认同的总体描述
小学生性别角色认同均分为27.35±4.21, 且总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t=3.175, p<0.05) 。
2.3母亲教养与性别角色认同之间的相关分析
使用Pearson积差相关处理母亲教养与性别角色认同之间的相关, 其结果表现为, 母亲教养方式与儿童性别角色认同之间相关显著 (r=0.166, p<0.05) , 其中, 积极的母亲教养与儿童性别角色认同有显著的正相关 (r=0.363, p<0.05) , 而消极性别角色认同与母亲教养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r=-0.235, p<0.01) 。具体来说, 母亲教养与女孩的性别角色认同之间具有显著相关 (r=0.348, p<0.01) , 而与男孩的性别角色认同之间相关不显著 (r=0.133, p>0.05) 。
2.4母亲教养对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回归分析
分别以母亲的积极和消极教养为自变量, 儿童性别角色认同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 母亲的积极教养和消极教养对性别角色认同的预测效果均达到了显著水平, t值分别为2.901 (p﹤0.001) 和-2.893 (p﹤0.001) , 分别能解释因变量总变异的22.1%和18.9%。
3.讨论
3.1关于母亲教养的性别差异的分析
母亲教养在性别上存在较显著差异, 这与以往研究是一致的。因为母亲会根据社会文化、传统习惯和自己的性别角色观念对不同性别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4]。
3.2关于母亲教养对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回归分析
积极的母亲教养方式更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性别角色认同, 更好地适应性别角色和同伴交往, 而消极的母亲教养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
3.3不足之处
本文验证了母亲教养对孩子的性别角色认同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 但是没有对孩子的性别角色认同进行进一步划分;此外, 随着父亲在家庭教养的作用日渐增强, 父亲对孩子性别角色认同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3.4建议
母亲给予的情感温暖、关心、理解和支持有利于促进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 而惩罚性教育则对孩子健康的性别角色认同具有消极作用, 从实践角度来说, 建议对母亲的教养方式给予更多关注, 倡导积极有效的教养方式, 以促使孩子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观, 形成健康的人格[5]。
4.结论
4.1儿童母亲教养方式可以显著预测期其性别角色认同;
4.2积极的母亲教养方式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儿童对性别角色的积极认同。
4.3惩罚性的消极母亲教养方式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儿童的消极性别角色认同。
参考文献
[1]王丽, 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 (3) :298-304.
[2]李燕燕, 桑标. (2006) .母亲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 (1) , 5-9.
[3]岳冬梅, 李鸣, 金魁和, 丁宝坤.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7, 7 (3) :97-101.
[4]李宝峰, &郑晶晶. (2002) .论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2 (2) , 44-45.
不占便宜是教养,人情往来是修养 第5篇
-01-
记得有一次坐高铁上郑州,身上带了点小饼干,包装也好看。
当我正吃得不亦乐乎,发现过道上一个小妹妹盯着我手里的饼干,一脸渴望。
我被她的样子逗乐了,随手拿了一包说:小妹妹,拿去吃吧。
本来她已经向我伸手,最后反而又缩了回去,脸上的表情变了又变仿佛做了一番激烈的心理斗争。对我说:妈妈说不能随便拿人家的东西,哥哥我不要了。
我说:那你跟我说谢谢,说了谢谢就不是随便拿了呀。
小姑娘甜甜地跟我说了声谢谢,接过我的饼干,兴高采烈地跑了。
没过多久,小姑娘又回来了,手里拿了个大苹果,对我说:哥哥,吃苹果。
我说:哥哥不吃,但哥哥谢谢你。
小姑娘说:妈妈说了,拿了别人的礼物,也要给别人礼物。你不要我就不走啦。
我说:好好好,哥哥收下了,谢谢你的礼物。
这件事情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这么小的姑娘都知道占人便宜不对,我想这便是教养吧。
-02-
小时候,还算长得比较秀气,叔叔阿姨见到我总会给点小零食。
这时我妈一定会说:不要随便拿别人东西,拿了都要说谢谢。
于是,这么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不随便占便宜,假如非拿不可,最低限度也会说一声谢谢。
读书的那会儿,同学说谁谁谁生日请吃饭,问我去不去。
我摇摇头,说:我和他不熟,去白蹭人家饭不太合适吧?
我同学“大义凛然”地说,有便宜不占王八蛋,非拉上我去。
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我还是在路过精品店的时候买了一份小礼物。
到地方的时候,主人看到了,说我太客气。
一顿饭宾主尽欢,他特意留下了我的联系方式。后来,我们俩关系变得特别好。
有一次我问他:咱俩咋会成朋友的,明明原来一点交际都没有?
他说:当年就你一个跟我关系不熟还带着礼物上我生日聚餐,我知道你这人有心还不爱占便宜。这样的人当然值得交。
-03-
去年,朋友托我办点事儿。
朋友有个熟人也跟我认识,知道了,跑来跟我说:听说你要办啥事儿,刚好我这也要办,你了解流程,顺便帮我也办了吧。
我想大家都认识,就送个顺水人情吧。
办好回来,告知他,事儿办好了。他拉着我的手,一通感谢,说一定要请我吃饭。
我一看到饭点了,我说择日不如撞日,干脆就现在吧。
他闪烁其词,只说下回下回。
当然,这件事情从此没有下文了,就连他在路上碰到我,都会假装没看见。
我向朋友打听这人怎么回事。
朋友说:这人就这样,啥事儿都爱占人便宜。以前总是求我帮他干活,说自己有啥事走不开,结果帮他干完,连句谢谢都没有。认识他的人都不待见他,他也知道自己不受待见,所以回回都换人占便宜,占完便宜就假装不认识,也就是你不在我们单位不知道。你看现在别说帮他了,谁会正眼看他?这人一点教养都没有。
我恍然大悟。
我說这个故事不是我惦记那顿饭,而是我想表达一个道理:爱占便宜之人,人恒厌之。
-04-
我妈有个闺蜜,在我出生前,她们做了好几年邻居,后来大家都搬家了关系却依然亲密如故。
我这个阿姨是潮州人,潮州人喜欢做卤水(顺便安利一下潮州卤水,真的好吃!),每回卤了鸭翅鸭掌都会往我家送一份。
而我妈回回买了什么好用的物什也会往她家送去。
我在《世间的所有情感,都是一种仪式》中写过,通过人情往来这样的仪式,我们让彼此知道“我记得你、我在乎你、我需要你”。
我妈和她的闺蜜仪式感就十足,所以30年来关系都是那么好。即使现在,我阿姨抱了俩孙子,经常忙着带孩子,串门的机会少了,这样的仪式依然没有变过。
最近我家装修房子,每当我妈没空看着的时候,阿姨总是会自告奋勇。当她有什么事情要帮忙,我妈也是当仁不让。
不是说“重要的不是你辉煌的时候有多少人知道你,而是你落魄的时候有多少人记得你。”
凭什么人家会记得你,凭的就是人情往来这样的仪式。
懂得人情往来是为人处世的一种修养。
-05-
《致贱人,我凭什么要帮你》相信大多数人都读过,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别人更不会认为帮你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我和你不熟,我凭什么让你占我便宜。也正是因为我们不熟,所以我更不会占你便宜。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通晓待人处事的方法,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记得你。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有来有往大家关系才更紧密啊。
有人说我连自己都管不好,还管得了人情往来?
“穷则独善其身”,所以,你人穷可以,但别占人便宜,这是你独善其身的教养。
“达则兼济天下”,人情通达礼尚往来,这是你为人处世的修养。
李铁摘自“十点读书微信公众号”
教养与修养 第6篇
一、学习不良学生与学习优良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有显著差别
子女英语成绩好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不同有关。成绩好的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用情感温暖孩子和沟通理解孩子:当子女遇到挫折时, 父母多能设身处地地为子女考虑, 为他们加油, 给他们鼓励;彷徨无助时, 给他们坚定的支持。而成绩不好的学生, 家庭教育方式是严厉的惩罚和无原则的抱怨, 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的态度, 这些孩子不仅英语成绩差, 因此造成的心理问题也不少。
二、家长素质和家庭环境对学生英语成绩有重要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的显著差异与父母亲受教育程度高低有关系。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 选择民主教育方式的就多;反之, 选择专制教育方式、放任自流、溺爱惯性方式的就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家长受教育越多, 他们学到的知识越多, 思维方式就更科学, 看事情、处理问题更客观、更理性, 对子女的愿望与想法更尊重, 更愿意了解和理解。因此, 在教育子女的情景中, 更能将孩子看成是有独立人格的成人来尊重, 能掌握孩子在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 用较为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而家长受教育越少, 知识越有限, 视野也越狭窄, 所接触的人更是如此, 常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 所以在教育子女时, 老用过时的教条, 抱住旧经验不放, 把孩子当私有物品, 想怎样就怎样, 对孩子不尊重, 以自己为中心, 以不科学的态度, 过于感性的方法教育子女。良好的愿望带来的却是较差的教育效果, 甚至有些孩子直接放弃学英语。
家庭教养方式的显著差异与家庭环境氛围有较大关系。家庭环境氛围是指家庭里的心理气氛, 是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交流沟通的方式与品德修养的程度造成的。此氛围在较大程度上反映着家庭成员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人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情绪的感染、做事的方向与行为导向三个方面, 调查表明, 家庭环境氛围对子女英语成绩的影响较深远。家长给子女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无形中影响子女的学习成绩。在学习优良类和不良类学生的家庭里、家庭环境氛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三、家长对子女的英语成绩期望值过高, 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
不仅家长素质和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业成绩有影响, 父母的期望也对子女英语学习有影响。心理学的调查表明, 期望效应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学规律。罗森塔尔“期望效应”证实, 父母或教师的适当期望能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高英语成绩。
从调查问卷看, 成绩优秀者和成绩较差者获得父母的期望是不一致的。父母对英语成绩的期望是有差异的。父母相信子女靠自己的努力可以学好英语, 经常鼓励他们多读多写, 定英语杂志让子女看。这些殷切的期望和热情鼓励能促使子女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反之, 另一些家长不相信孩子靠自己的努力能学好英语, 时时让孩子补课, 并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使得孩子开始厌恶英语学习, 甚至放弃了英语。
在英语学习中, 家长要让期望效应发挥它强大的力量。首先, 家长必须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 对他们的英语学习充满信心。其次, 要善于发现他们英语学习的特点, 因势利导, 努力去挖掘他们英语学习的潜力。在充分信任和精心引导下, 这些优势和潜力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使孩子的英语成绩快速提升。
四、家长对子女情商的培养和重视不够是目前家庭教养方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生英语成绩还与家长对子女情商的培养和重视有重要关系。
影响英语成绩好坏的直接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智商因素;一个是情商因素。前一个就是我们所说的智商高低。人聪明, 其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思考能力就高, 这样掌握英语就容易, 但是具备这样的因素并不见得就能取得好成绩。恰恰影响英语成绩高低的是情商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上进心, 自信心、耐挫力等。如果具有不服输的性格, 不怕出力, 积极上进, 对英语学习有正确认识, 这才是提高英语成绩的关键所在。但家长对子女情商的培养和重视不够是目前家庭教养方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孩子, 学习态度、习惯都比较好, 成绩却总不见大的提高, 难以突破, 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或学习方法有问题。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学习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他们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当然有的家长可能不知道英语学科的特点, 可以主动找教师帮助分析。
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子女英语成绩的关系, 从而引导部分家长正确审视自己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英语成绩产生的副作用, 为制定合理的教养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从而使学生的英语成绩有显著提高。
摘要:20世纪40年代迄今, 国内外心理学家运用实证研究探索发现家庭的养育方式与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格发展水平、学业成绩等有极显著的关系。笔者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观察和研究也证明:家庭教养方式与子女英语成绩密切相关, 子女成绩差主要受家长期望过高、家庭教育环境不适、教养方式方法不当、对非智力因素重视不够等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子女英语成绩
参考文献
[1]吴娜娜, 陈阿雅.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 2007.
教养与修养 第7篇
一、研究成果
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几种分类, 本研究主要是依据我国学者关颖的分类方式进行具体阐述。
1. 溺爱型, 制约幼儿自信心的发展。
家长把孩子摆在高于父母的不恰当的位置上, 一切服从、服务于幼儿, 不恰当地满足幼儿生活上的要求和欲望, 事事代劳。孩子往往娇生惯养, 虚荣心强, 使幼儿形成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盲目的优越感, 会阻碍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当孩子长大后面对社会竞争时, 将无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而缺乏自信心。
2. 干涉型, 幼儿缺乏自信。
家长无法容忍孩子有差错, 经常采用不合适的方式来强制执行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使幼儿经常处于被动、压抑状态, 缺乏自制力, 进而形成两种不同的性格:一种表现为顺从、缺乏自信心、孤独;另一种逆反心强、冷酷和有暴力行为。加上长期生活在缺乏情感温暖、理解、爱护、接纳关爱的环境中, 幼儿往往产生自卑心, 缺乏安全感、能力感, 继而产生无助感、自卑感、软弱感与无能感。
3. 放任型, 幼儿自信不足。
家长对幼儿采取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 很少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 忽视孩子内心世界的需要。家长对幼儿表现出的积极行为不能给予及时的强化和评价, 孩子觉得会大煞风景, 甚至对不良行为不加干涉或过于迁就。由于缺乏关心和教育, 幼儿认为自己在家长眼里、在家庭中是不重要的, 而失去归属感。这样的孩子表现出内向、对人冷淡、缺乏自信心等不良个性特点。
4. 过于保护型, 幼儿易产生自卑心理。
家长把孩子囿于自己控制之下, 其结果是阻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和独特个性的养成, 导致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产生不思进取的思想, 最终会使孩子适应性差, 进而较少地获得成功体验, 自信心水平逐渐减低。著名心理学家A阿德勒曾指出:成人的过于保护是造成幼儿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
5. 否定型, 不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发展。
家长管教过于严厉, 对孩子的否定多于肯定和鼓励, 中国的很多家长都会拿自己家孩子的劣势或不足与别人家同龄孩子的优点相比较。然而, 长期否定会使孩子的上进心和自尊心受到伤害, 自我接纳程度低, 有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不如别人, 甚至甘于落后, 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失望。
6. 民主型是发展幼儿自信心的温床。
首先, 家长把孩子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人, 尊重孩子, 与孩子保持平等的关系, 知道并允许孩子享有自己的权利。其次, 对孩子的发展有正确的估计, 并对孩子提出适宜的要求。最后, 对方法把握有度。孩子往往意志坚强、积极向上, 对自己充满信心, 能和他人很好地相处。实践表明, 这样的家庭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增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得出, 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自信心的影响不同, 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当然需指出的是, 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上的差异, 各种教养方式对幼儿自信心的发展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二、相应的策略
1. 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满足幼儿尊重的需要并产生归属感, 发挥家长的榜样和期待作用。
第一, 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自信心。家长要始终保持相信幼儿的心态, 并放手让幼儿自己观察、操作、体验、自我服务。家长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 尽量放大幼儿的优点, 持之以恒地做到及时地适度强化。第二, 满足幼儿尊重的需要并使其产生归属感。马斯洛认为, 自信心是在自尊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并指出尊重需要缺乏满足会导致沮丧和自卑感。对此, 在家庭生活中要充分尊重幼儿, 如让幼儿享有一定的决策和服务的权利, 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满足其尊重的需要, 并产生归属感。第三, 发挥家长的榜样和期待作用。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获得间接经验, 这些间接经验对其自信影响很大。另外, 家长对个体的期望和态度会影响其自信心, 家长要保持适度的期望, 使个体经过一定努力能达到。
2. 在操作活动中锻炼幼儿的能力, 获得成功体验, 增强自我效能感。
自信是个体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于长期生活体验意义整合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幼儿成功体验的获得是发展其自信心的重要途径[4]。因此, 家长要尽可能促使幼儿涉足各种领域, 寻找他的强项和成功点。这些局部的成功积累越多, 幼儿的自信在心灵中占的比重就越大。幼儿成功体验的获得和幼儿自身能力水平密切相关, 幼儿能力是影响幼儿自信心形成的重要内部因素。
第一, 从游戏活动入手, 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幼儿可以在游戏中充分表现自己, 获得成功体验, 从而树立自信心。鼓励幼儿与同伴的合作游戏, 使其在同伴的交往中发现自己的长处, 并产生集体归属感, 完善其自信心。第二, 从日常生活入手, 多鼓励、多赏识, 锻炼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 进而使幼儿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增强自信心。第三, 从幼儿需要入手, 留给孩子广阔的发展空间。家长要认识到幼儿发展的阶段性及个别差异性, 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提供机会, 并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 取得成功。
3. 培养幼儿自我认知与评价能力, 增强幼儿的耐挫力并教给补偿的办法。
幼儿期的自我意识具有他律性, 他们往往通过别人的眼睛认识自己, 依靠自己心中权威人物的评价来评价自己, 且年龄越小的儿童受成人评价的影响越大。家长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和能力, 确立适当的评价标准, 对幼儿进行公正、客观和发展性的评价, 让幼儿切实了解自己的能力。引导幼儿正确归因, 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可以得出, 对个体正确归因的引导也是培养自信的重要方面。此外, 个体活动的结果直接影响自信的建立和发展。应引导幼儿发现个体的优势与特长, 不断强化成功体验, 逐步培养和稳固个体自信心, 从而增强耐挫力。家长还应鼓励幼儿独立解决问题和挑战新事物, 并引导幼儿战胜挫折。
自信是个体形成健全人格的前提和基础, 是成功人生的必要条件。后天的教育培养对自信的形成与稳固至关重要。但需要注意的是, 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与增强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合力, 更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养训练, 以切实提高个体自信水平、促其自信发展。
摘要:自信心的树立是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方面, 幼儿期是幼儿自信心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 但目前幼儿在多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自信心不足的现象, 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本文主要探讨了家长教养方式对幼儿自信心的影响, 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家长教养方式,幼儿教育,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车丽萍.自信的概念、心理机制与功能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2]程志宏.关于幼儿自信心现状及培养策略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 2003.
[3]刘海虎.上海市家庭心理研究会的一项研究表明三代同堂家庭利于培养幼儿自信心.C51幼儿教育, 1991, (11) , 12.
教养与修养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