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注意力的特点是什么 怎样培养
儿童注意力的特点是什么 怎样培养(精选6篇)
儿童注意力的特点是什么 怎样培养 第1篇
与成人相比,儿童所注意的范围较小。试验表明,在1/20秒时间内,成人能看到4-6个毫无联系的黑点,儿童只能看到2-4个。另外,儿童的注意力也不能像成年人那样较长时间地集中在一个目标上。
1、儿童注意力有何特点
(1)范围小,时间短。
与成人相比,儿童所注意的范围较小。试验表明,在1/20秒时间内,成人能看到4-6个毫无联系的黑点,儿童只能看到2-4个。另外,儿童的注意力也不能像成年人那样较长时间地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据观察表明:5岁的男孩,集中注意力于某一目标的时间仅5分种左右,5岁的女孩和6岁的男孩,均在10分种左右。儿童时期,女孩比男孩注意力要好些。
(2)随需要和兴趣转移。
儿童的注意力受其本身的需要和兴趣的影响较大,他们对需要和感兴趣的东西常常能集中注意力,而对那些不满意和不感兴趣的东西则不屑一顾。比如,他们对动物园中又叫又跳的小鸟、活泼好动的猴子和可爱的熊猫,能站立一旁全神贯注地观看好半天,对其它动物则一看而过。对玩具也一样,父母为他们提供不少的玩具,有的玩几次就弃之一旁,有的则久玩不腻,这都和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有关。而他们的需要和兴趣是常常改变的,因此他们注意的目标也常常改变。
(3)受情绪影响。
儿童注意力能否集中,与他们当时的情绪有密切关系。高兴时,他们比较能集中注意做某件事,不高兴时,他们就会分散注意力。电视中逗乐的相声和滑稽的儿童节目,他们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而看不够。因此,做父母的要善于寓教于乐,并在孩子高兴时多教他学点东西。
(4)注意力比较单一。
成年人能同时把注意力集中于两件以上的事上,并能区别主次和适当分配注意力。而儿童则缺乏这种能力,他们在同一时间内只能注意一个目标或一件事情。如大人吃饭时可以边吃饭边看电视,做到两不误,而儿童,则顾了这一头就顾不了那一头。并且一旦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点上,周围的一切都可以忘记,有时大声叫他,他也听不见。儿童注意力的单一性和专注性,对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智力有一定的好处,应当充分利用。
2、如何培养儿童的注意力
(1)扩大注意的范围,提高注意的稳定性。
儿童的注意范围比较狭小,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知识面不宽,理解能力不强,所以扩大注意的范围,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要从逐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入手。儿童注意的稳定性不强,主要是由于他们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因此,在培养儿童注意力的时候,一定要求儿童每做一件事都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求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只能集中精力于某一件事上,并且要求从头到尾地观察,全面细致地观察,力求对事物的外表、形态、功能、内部结构等都有一个较深刻的印象。比如,对儿童玩具,父母要注意一次只给一个,不要提供几种,那样会使孩子拿不定主意,不知道玩那个好,从而使注意力分散。
(2)培养良好的习惯。
有的儿童无论做什么事,都能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而有的儿童,干什么都漫不经心,集中不了注意力。这和他们平常养成的习惯有关。为了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父母平常对孩子要严格要求。如同孩子谈话或给孩子讲故事时,一定要叫他集中注意力听,让孩子观察某个事物或干某件事情之前,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事后要检查结果,当孩子专心致志干某件事时,如画画、看书、写字等,父母要及时加以鼓励。如果他做什么事都漫不经心,思想走神,就要严格批评,以促进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逐渐养成好的习惯。
(3)培养儿童分配注意力的能力。
注意力是一种心理素质,但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随时都与其它心理过程联系在一起。注意,分有意的和无意的两种,无论哪一种都要消耗大脑的一定能量,如果注意、特别是有意注意过分集中,时间长了,会感到疲劳,如果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合理搭配使用,即把有意注意集中于主要事情的同时,把一定的无意注意分配给次要事情,那就有利消除大脑因过分集中注意而引起的疲劳,从而提高注意的效率。注意分配和注意力不集中是两回事。不要让孩子把注意力同时平均分配于两件事,而要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主要事情的同时,把次要注意力放到次要事情上。比如,在孩子看书,写字的同时,可以让他听听音乐,这不但不会妨碍他,相反会促进他做好主要的事情。
儿童注意力的特点是什么 怎样培养 第2篇
(1)从学习的内容上看,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工具性的知识和最普通的常识,训练读、说、写、算的基本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是浅易的,但对小学生来说,也是比较难的。
(2)从学习的方法上看,由于小学生刚刚从事一种新型的.活动--学习,加之年龄小、经验缺,所以,他们的学习主要是在老师的带领下,按照老师的要求来主动地进行的。他们学习的独立性还很差。表现在:还不会计划、总结等自我管理学习的技巧,自学的范围很小,学习的方法很简单、浅易,等等。
儿童注意力的特点是什么 怎样培养 第3篇
(一) ADHD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是一种在儿童中常见的行为障碍, 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具有与其年龄发展不相适应的注意力缺陷和 (或) 多动、冲动行为, 并常常伴有学习困难和品行障碍。ADHD的患病率在各个国家都有所不同, 一般以美国的DSM—IV作为其诊断标准。
(二) 依恋
依恋 (attachment) 是由鲍尔比最先提出的, 指个体对生活中某一特定个体的强烈、持续的情感联结。在婴儿早期, 安全的依恋关系不仅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在日后健康发展, 使他们的社会化过程顺利进行, 还会直接影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人格的完善。
安斯沃斯对1~2岁的婴儿用陌生情境法进行依恋安全性的测量, 通过观察和分析, 将依恋划分成四种类型:安全型 (65%) , 抗拒型 (10%) , 回避型 (20%) , 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 (5%) 。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对母亲的陪伴感到自如, 母亲离开时会不安, 母亲在场时他们对陌生人也很随和大方。抗拒型依恋的婴儿在母亲离开时相当压抑, 但母亲返回时, 他们的表现很矛盾, 他们会接近母亲, 但拒绝身体接触, 对陌生人相当戒备。回避型依恋的婴儿对母亲的离开几乎没有反应, 甚至母亲想接近他们时, 他们也相当冷漠, 他们对陌生人比较友善, 但有时也会回避。组织混乱型依恋的婴儿, 混合了抗拒型和回避型的特点, 对于接近还是回避照料着相当犹豫。
二、国外研究
国外许多研究显示, 注意力缺陷障碍与不安全依恋有密切关系。Ward认为, ADHD患者的依恋与婚姻满意度有关, 并对此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了他的假设。研究中, 成人ADHD患者在父母依恋、同伴依恋和伴侣依恋分量表上的得分都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果导致他们的婚姻满意度也相对更低。研究还发现, 依恋在精神病理学和婚姻满意度的关系中, 以及ADHD症状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中起到了中介的作用。这一研究证明, ADHD患者的依恋水平确实与正常人有差异, 同时这种差异还会影响患者的社会生活。
另外, 临床研究证实了依恋和ADHD两种障碍之间的相似之处:情感失调是ADHD和反应性依恋障碍的共同特点。Clarke等认为ADHD与不安全依恋密切相关。他对ADHD患儿进行了多种量表的施测, 包括分离焦虑量表、自我意识量表和家庭绘画测试, 发现在这些测试中, ADHD患儿的得分都低于正常儿童。
但是, 对于依恋与ADHD的相关关系, 研究者也有不同的意见。Pinto, Carmen.Turton的研究显示, 混乱型依恋和教师评定的ADHD症状存在相关, 但研究并没有发现依恋与ADHD的临床诊断症状有显著的相关。Franc.N的研究证明, 不安全的和混乱的依恋类型可能与高风险的外在行为有关。对于ADHD儿童, 这种影响比其他外在行为障碍小, 但是只在有风险的人群发现这种影响。临床研究也提出了反应性依恋障碍与ADHD的另一种可能的联系。早期没有父母关爱的孩子, 特别是福利机构长大的孩子, 被证实有更严重的注意力缺陷和多动冲动症状, 但是这一发现在早期情感剥夺较少的孩子中并不成立。同时, 还有文章指出, 很多疑似ADHD的症状其实是可以看做由家庭教养方式不当造成的行为失调。因此, 关于ADHD的诊断及ADHD的症状界定, 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也影响依恋与ADHD关系的相关研究的结果。
三、国内研究
国内的相关研究相对更少, 是一个比较冷门的研究方向。李韵等对ADHD患儿依恋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 发现ADHD儿童的母亲/父亲依赖度、父亲/母亲亲近度及母子/父子依恋安全性均差于对照组。相较于正常儿童, 在他们心目中, 父母的地位是不那么高的。当他们遇到困难和压力时, 他们很少主动向父母寻求帮助, 他们也很少和父母进行沟通, 他们不那么信任自己的父母。另外, ADHD儿童的父亲依赖度、父亲亲进度及父子依恋安全性都比母亲依赖度、母亲亲进度及母子依恋安全性低, 而正常儿童并不存在这一差异, 说明正常儿童与父亲和母亲的依恋是同时良好发展的, 而ADHD儿童和父亲的关系比母亲更差。
然而, 王明春等的研究结果发现, ADHD组患儿的家庭在依恋亲和性维度与母亲的依恋焦虑维度上呈正相关, 患儿其他依恋维度与父母依恋各维度的相关与对照组并无显著差异。另外, 儿童的家庭依恋焦虑性维度与母亲的依恋回避维度在ADHD组呈正相关, 而在正常组呈负相关, 两个相关系数具有明显的差异;两组儿童其他依恋维度与父母依恋维度的相关系数并无明显差异。由此推测, 父母依恋的特点及依恋代际传递的连续性与ADHD的发病并无直接关系, ADHD的发生更多与生物因素相关。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国内外研究者对于儿童依恋与ADHD的关系的研究结果有所分歧。大部分国内外的研究者认为, ADHD与儿童的依恋模式是存在相关的, 但是也有研究者的研究证明, 这种相关是不显著的, 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而且, 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少的, 更多相关的研究是集中于家庭环境与ADHD关系, 研究的是教养方式以及气质特点等因素对儿童ADHD的影响。而教养方式以及气质特点也会影响依恋模式的形成, 因此也许有这样一种可能, 教养方式和气质特征可能可以作为一种中介变量或者调节变量来影响依恋模式和ADHD的关系。这可以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进一步探讨社会心理因素对ADHD发病的影响, 这对于诊断和治疗儿童ADHD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韵, 张红静, 夏颖。不同亚型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依恋特点的对照研究。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7;22 (11) :838
[2]王明春, 陈一心。儿童ADHD的社会心理病因研究进展。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2;39 (3) :174-177.
怎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第4篇
1.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孩子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是比较差的,所以要想使幼儿集中注意地学习,就要排除各种可能分散孩子注意的因素,事先做好各种准备,让孩子吃好、喝好、穿得适当。学习前也不要让孩子玩新颖的玩具或有趣的游戏,使孩子在平静愉快的心情中开始学习。创造一个安宁舒适的环境,是集中孩子注意的必要条件,孩子的学习环境力求单纯固定。有条件的最好能让孩子有一个固定的学习地方,没有条件的学习环境也要力求单纯。孩子在学习时,如果大人走来走去,说这讲那,甚至听广播、看电视,就会严重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孩子学习时,家长也最好坐下来,看点书读点报,或作一些不惹孩子注意的事情。
2.适宜的教学内容是集中幼儿注意的条件
人的需要、兴趣和经验,直接影响人的注意。如果让孩子学习的内容与他的需要无关,或是教的内容太深,超出他的经验范围,孩子不能理解,就不能吸引他的注意;如果内容太浅,也不能引起他的注意。只有那些“跳一跳能够到”的内容,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所以家长和老师要善于从纷杂的现实中,选择孩子尚未掌握、但经过努力能理解的内容教给他,其注意自然会集中。还有,孩子坐下来刚学习时,家长和老师可以让他们学习最感兴趣后较容易的东西,待集中精力后,再学习其他东西,这样效果会更好。
3.安排好学习、休息、活动的时间
家长和老师给孩子安排学习任务,时间不宜太长。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5~7岁的儿童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为15分钟。7~10岁儿童20分钟,所以学习一段时间后,应让孩子放松或休息一下。孩子疲劳了就让他们动一动,喝点水,吃点东西,切忌一天到晚强迫儿童坐着一动不动,越是这样,儿童就越不专心。
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山西省乡宁县双鹤乡小学 曹红梅
小学生初学英语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今后的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有助于帮助他们早日形成最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个人从课堂行为习惯和英语学习习惯两方面入手谈一些看法及做法。
一、培养小學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初学英语的他们难免会产生好奇,导致于无法课前准备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无疑变得至关重要。
1.引导学生课前充分准备。
为了能更好地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前准备工作,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设立检查人员进行检查督促。如预备铃声响之前,确定每组组长检查好各组员的准备工作,并作记录;再如预备铃声响之后,正式铃声响之前,可以让英语课代表带领大家朗读英语,做好课前组织工作。这样既能让学生明确课堂准备要求,又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快速进入上英语课的状态。当然,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时提醒,使学生逐渐养成习惯。
2.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纪律。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保证小学生学好英语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纪律。
首先要让学生清楚一些上课的基本规则。如:先举手,后发言的习惯,朗读的规则,听讲的规则,对学生的坐姿、站姿都要有明确的要求等等。平时,我要求学生朗读时书本平放在桌面上,方便我检查是否有不开口朗读而“滥竽充数”的学生;在全班齐声朗读时,我要求学生左手捂住左耳,右手指读课文内容,捂住一个耳朵是为了让学生在听到他人或磁带朗读的同时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声音,方便比较两者的差异。另外,上每一节课前都要有明确的上课要求,树立威信。
其次,教师要不断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注意控制自己上课的节奏。我在课堂中经常采用一些比赛的形式,非常有效。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自然遵守纪律,从而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教师要制定一定的奖罚制度。对于课堂表现优秀的同学要大力表扬,对于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也要适当的处罚。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定期的变换一些其他好的方法,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能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那么,小学生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专心听讲的习惯
学习英语是从“听”起步的。只有听得清,听得懂,才能说得准,说得好。所以培养学生认真听教师或者录音的示范发音,用心听他人说英语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总之,养成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有助于他们学好英语,也有助于他们日后专心做事。
2.大胆开口的习惯
儿童的情感发展特点是什么样子的 第5篇
由于九岁儿童此时大都已读三年级,在学业上基本上已经由一年级的棘手期,二年级的困难期突围而出,儿童不再感觉学习是非常难的事,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改善。所以,当九岁儿童在学业上得到极大解放时,情感发展也随之产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思维越来越活跃,表达上越来越流畅,愿意就很多事和父母和伙伴展开交流探讨。
(一)向师性出现分水岭
什么叫向师性呢?其实就是学生对老师言听计从的外在行为表现,而内在表现就是老师所讲的话更容易让学生们去倾听去思考。家长对孩子特别愿意听老师话,而对于父母所说的话却大打折扣的现象常常不理解。其实这涉及到群体效应,老师面对全班诸多学生时,老师像将军,学生们像士兵,在将军的统一号令之下,士兵们统一动作,哪个敢不听号令,军法从事。
提到分水岭,不少家长恐怕感受最深刻,原来孩子在一二年级时问题还比较突出,但到了三年级,问题则慢慢消失了。这说明通过家长和老师的配合与努力,让孩子在认知、理解能力、自控能力、秩序感(遵守纪律)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如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课间故意搞破坏,经常私拿同学的物品,不愿意完成家庭作业,和同学、玩伴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成绩越来越差(一小部分孩子已经出现经常不及格现象),家长经常接到老师的投诉,家长不管说什么孩子都不进去等等。
(二)情感的可控性逐渐增强
九岁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抵制逐渐走向平衡。从原来情绪易冲动,不加以掩饰和控制,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较好的调节能力,绝大部分儿童能根据学校纪律要求约束自己的激情;在发脾气时,不骂人、不打架;听课时能根据要求不随便讲话;在完成作业时,能抵制自己想去玩儿的愿望;有的儿童还能耐心地帮助同学,尽管有些同学以往他们不喜欢。
家长还必须要清楚,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波动性,常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闹情绪。例如孩子犯错了,如果家长故意冷落他们,用不了多久孩子就会主动来找父母认错,希望能原谅他们。但常常是好了伤痛忘了痛,很快老毛病又犯了。所以,需要家长在自身修养方面加强,绝不能再整天唠叨孩子,逼迫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否则,一旦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往往会把亲子关系搞的更糟糕。
(三)母爱在深刻地影响着儿童的情感发展
尽管我一再强调,父亲教育在孩子进入小学后要占主体地位,但是现实是很多父亲不重视家庭教育,只能由母亲一手包揽了。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母爱如何表达就至关重要。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我发现,在相当多的家庭里,母亲不会表达对孩子的爱,尽管孩子已经到了九岁,仍然像对待幼儿一样无微不至,呵护有加。这种过度关注,包办代替很容易让儿童养成懒惰的坏习惯。同时,还会产生附加影响孩子听不进批评的话语,只要妈妈严格要求,态度严肃,情绪表达不合理,很容易让孩子负面情绪被激化,久而久之,部分儿童会误认为妈妈不爱自己,妈妈不喜欢自己,这对构建稳定的信任的亲子关系非常不利。
儿童情商培养需要注意什么 第6篇
第一,不能操之过急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句古话大家都知道,但是很多家长还是会犯这样的毛病。皇帝不急太监急,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成长可谓急白了头,愁衰了心。但到头来还是急不过孩子的慢速成长。
不管是智商教育还是情商教育,太过着急,只会让孩子过多的背上心理的包袱;况且情商教育还不如智商教育那样,通过一个考试就能简单看出成效。家长们对于短期内看不到效果的孩子情商教育,还是不要急于放弃。
就像我们烧开水一样,你都烧到了五六十分热了,却又重新放弃了,选择了新的开始,又得重新烧一锅。
第二,孩子不爱说话,不代表情商低
不少家长反映,自己家的孩子平时话不多,比较安静,是不是孩子不合群,会不会孩子情商低?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误解”,以为孩子安静就代表着人际关系差,说明孩子情商低。
其实呢,孩子性格比较安静只是性格上的喜欢,但是安静并不代表就是情商低。不少孩子尽管很安静,但在某些时刻下,他们也会很活波。
因此,安静不等于情商低,安静只是每个人的的性格选择。有不少安静的`朋友都是别人眼里的高情商对象,因为不该说话时他们不说,但是该出手时他们立马出手了。
第三,情商再高也得加强学校知识的学习
我们培养情商,并不是说把情商当成客服一切困难的法宝,同时也不代表情商起来就可以忽视其他方面的学习,尤其是学校知识的学习。
我们说智商不够,情商来补,但不代表有了情商就万事大吉了。如果你碰到智商情商双全的对手,岂不是瞬间就被秒了。
因此,建议家长需要注意不能本末倒置了,学校知识的学习是补课忽略的,是最主要的。情商作为课后知识的补充和锻炼,不能一股脑全压在了孩子高情商的培养上。
第四,情商培养不只是孩子的事
当孩子出现情商上的不足时,并非是孩子愿意或者说刻意去这样做,而是父母的教育、家庭的环境、以及成长过程中种种因素的影响。
在孩子情商培养过程中,父母也是需要一起学习的,再通过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学习下,父母知道该怎样去和孩子交流,怎样让孩子情商得到成长;孩子也会明白自己存在的那些不足,需要和爸爸妈妈怎样做才更好的改善。
双方努力,才可以让情商培养实现更好的效果,这时候就看团结的力量了。
儿童注意力的特点是什么 怎样培养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