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短信平台移动网关开发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短信平台移动网关开发(精选7篇)

短信平台移动网关开发 第1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应用,应用设计,应用开发

1 移动应用设计原则

1.1 融合适应性原则

坚持平台化、组件化思想。基于公司统一的移动交互平台提供的公共组件进行设计, 充分进行软件组件复用, 充分发挥平台在统一性、开放性、灵活性和可维护性等方面的优势。

1.2 标准性和适用性

坚持标准性和适用性, 与已有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采用相关标准, 没有标准的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规范化设计。

1.3 可扩展性原则

具备业务处理的灵活配置, 能随着业务功能的变化灵活调整, 同时提供标准的开放接口, 便于系统的升级改造和与其它系统进行数据与信息的交互。

1.4 安全性原则

业务应用要具备高安全可靠性, 并通过采用多种安全机制和技术手段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2 移动互联应用平台技术架构

2.1 总体架构

移动应用平台为各业务域移动应用提供统一的开发、管理和运行服务, 提供公司统一移动门户、移动应用商店, 实现移动应用、移动专控终端的统一管理和安全接入, 同时对各应用公共功能进行统一建设, 主要包括移动应用、运行支撑服务、安全防护组件、移动运维组件等四部分。

2.2 技术路线

移动平台移动应用开发方式选择原生开发技术路线, 支持Windows Mobile、Windows XP/7、Android等终端操作系统, 使用Java、C#、JS、Flex等语言开发, 支持JAVA EE部分规范, 总体上采用C/S架构, 其中平台服务端采用分层技术和面向服务的技术架构, 支持主流中间件, 融合主流、成熟的开源软件。

2.3 安全防护

平台安全防护依托于安全接入平台, 基于统一安全策略和统一安全管理的原则, 安全地承载各种接入业务应用, 对外统一提供“安全通道、身份认证、安全接入、访问控制、数据交换、集中监管”等核心功能。

3 移动应用典型设计

3.1 总体架构设计

移动业务应用主要分为业务前端和业务后端。业务前端即在专控终端APP软件上所展现的应用所有界面, 业务后端是为服务器区的应用后台服务, 通过J2EE进行开发给客户端提供http和https的后台服务。

3.2 客户端设计

移动应用在专控作业终端 (Android移动设备) 上使用, 既可以是HTML5应用, 也可以是java原生应用, 也可以是混合应用。

3.3 数据架构设计

数据模型设计一般采用自上而下, 逐级深入 (Top-Down) 的设计方法和自下而上 (BOTTOM-UP) 的验证方法。根据上一节主题域的设计, 在主题域下对数据模型进行设计, 主要包括数据对象、数据属性、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3.4 技术架构设计

3.4.1 系统分层设计

(1) 视图层。视图层主要完成用户交互功能。功能菜单通过JSP页面进入, 通过Ext框架展示界面, 用CSS来规范页面样式, 使用JS进行前台业务逻辑和页面控制;向服务器提交的数据以AJAX的方式提交到后台的Action类进行处理。

(2) 控制层。控制层使用Struts的Action来实现, 主要使用它的页面流转控制功能。控制层调用业务逻辑层进行业务处理, 将request中的参数传入业务逻辑层, 将业务逻辑层返回的数据转换为JSON格式后写入response。

(3) 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都采用接口实现的方式, 采用了单实例模式, 类的初始化和装配工作由Spring IOC容器完成, 在Spring配置文件中声明类的初始化, 在Action类或者服务类中通过@Autowired的注解来实现类的装配, 不需要额外的工厂类或者类的调用代码。

(4) 数据服务层。所有的数据库访问操作都必须在DAO类内完成, 包括查询语句的拼装, 参数设置以及查询结果的解析等。不建议在业务逻辑层进行SQL的拼装, 不允许将Result Set或者其它数据库操作相关的类/接口传递到业务逻辑层进行操作。

3.4.2 安全设计

(1) 身份认证。基于移动应用平台建设的移动应用身份认证是通过平台客户端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 应用不需要做显式的身份认证, 但是在点击本应用的时候, 应用须做隐式的身份校验, 由于内网移动应用平台基于统一权限系统建设, 用户认证也是通过统一权限系统进行认证, 所以移动应用原则上也需要基于统一权限建设, 如未基于统一权限建设, 须在应用系统中实现系统独立账号与统一权限账号的对应, 以满足用户一次登录可使用各移动应用的需求。

(2) 资源授权。移动业务应用须基于统一权限管理服务实现资源授权, 资源授权分为功能权限和数据权限两大类。对于功能授权, 系统的所有功能和对象 (操作) 在统一权限管理系统中进行注册, 统一权限管理系统提供基于角色的授权管理功能和权限判断接口, 由统一框架 (应用门户) 实现菜单展示和权限控制, 系统调用统一权限服务提供的接口验证对象 (操作) 权限并根据结果设置对象 (操作) 对应界面控件的是否可用, 对于数据维护功能和操作、包含敏感信息的查询功能和操作还必须在后台进行权限验证, 只允许授权用户访问。

(3) 输入输出验证。设计验证所有来源不在可信范围之内的输入数据, 数据来源包括:HTTP请求消息的全部字段, 包括GET数据、POST数据、COOKIE和Header数据等。

(4) 参数操作。应避免使用包含敏感数据或者影响服务器安全逻辑的查询字符串参数, 参数尽量采用没有意义的名称以免被攻击者猜出参数的意义并通过篡改参数值访问秘密信息或未授权功能。

短信平台移动网关开发 第2篇

建筑工程中一个单位工程质量是否满足要求通常是由其构成的最基本检验批的质量验收情况决定的。在实际工程中,检验批验收资料填写人员往往不是验收人员,验收资料的填写时间也经常滞后于实际验收时间,这就导致检验批验收资料与工程脱节,不具备时效性和准确性,无法真实反映现场工程质量情况。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使“数字化验收”成为可能。将移动终端运用到工程质量验收中,可以解决传统验收模式存在的诸多弊端,增加质量管控的便捷性和真实性,也更能适应建筑工程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工程质量验收流程与智能移动终端技术的研究,对工程验收数据需求分析、移动终端平台选择、系统设计、模块分析和一些关键性问题等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

1 研究背景

建筑工程中单位工程的竣工验收资料是由分部工程、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及检验批验收资料组成[1]。其中检验批验收记录表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不断完善,应用范围也逐步扩展,在物流、医疗卫生监控、煤矿工程安全预警等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移动终端技术在工程质量验收领域的应用是未来后的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当前已经有一些研究结合具体的行业需求,引入了自动识别技术,如二维码(QR code)、电子标签(RFID)等,以便提高移动终端的数据采集效率。但是这些研究所用平台多为Windows CE、Windows Mobile、Symbian等平台,与现在主流移动终端设备平台相比性能落后,开发系统功能上也存在局限。运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建筑工程质量管控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太原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基于Android平台开发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平台主要借助移动终端进行工程材料进场验收及见证取样,取得很好效果[2]。李成研究开发了基于Windows Mobile及iOS操作系统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对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现和控制有很好的作用[3]。目前这些基于移动终端开发的平台多数针对工程材料见证取样、工程安全监控以及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现和整改[4,5],缺少结合工程检验批验收方面的研究。

2 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模式优化

2.1 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模式现状

本文针对较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工程项目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现行的工程质量验收流程(见图

1)时效性

现场工程质量验收完成后,验收资料的形成往往不能与现场验收同步,产生较长的滞后时间。这种现象容易导致验收资料缺失、遗漏,与实际情况脱节。

2)准确性

在工程质量验收过程中,由于质检人员在能力和素质方面存在差异,人员对设计要求及验收标准不熟悉,容易忽略实际存在的质量问题,从而造成质量隐患甚至质量事故。

3)可靠性

在实际工程中,质检人员通常只负责现场质量验收及验收数据的采集,验收资料是由资料员依据质检员采集的数据形成。更有甚者,资料员在办公室凭空编造验收记录表里的数据,使得工程验收资料毫无依据,质量验收形同虚设。

2.2 工程质量验收模式优化

针对传统质量验收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既有质量验收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移动终端技术及物联网技术,提出了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的新模式(见图2)。在新的模式下,质检人员在检验批工程完工后携带移动终端设备到现场验收,验收结束后将验收数据上传到后台数据库,即刻生成检验批验收资料,解决了时效性的问题。验收数据人工输入移动终端后,设备会依据预存的设计要求及验收规范要求对验收数据合格与否做出判定,不会产生由人工判定所引起的判定结果不准确。质检员将现场验收实测数据输入移动终端并拍照,上传数据到后台系统自动生成检验批验收资料,数据真实准确,结果可靠。

3 系统分析与设计

整套系统需要实现工程质量验收的需求,因此移动终端设备须包含以下功能:对验收数据的采集、输入、拍照,并传送至后台数据库,以及对数据的显示、回放、存储、判定等功能

Android智能操作系统为近年来较受关注的操作系统,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由于它的免费性以及系统的开放性,使得开发人员可以随时取得程序的源代码,这对于开发人员进行后续开发以及程序面对市场运营非常重要在智能移动终端的支持设备方面,三星、小米、华为等众多一线厂商几乎倾倒性地采用Android平台。随着Android技术的逐步发展和日趋完善,Android操作系统在手持移动终端中所占比例也会逐渐增加,其开放性、免费性、良好的兼容性、无缝结合网络通信等特点使Android操作系统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针对Android平台智能移动终端所具备的功能进行系统开发,可以满足工程质量验收过程中的诸多需求(见图3)。

3.1 定位功能

Android平台提供支持位置服务的APIs。在开发过程中需要用到Location Manager和Location Prov iders对象。Location Manager可以用来获取当前的位置,追踪设备的移动路线,或设定敏感区域,当进入或离开敏感区域时设备会发出特定的警报。Location Providers可以提供定位功能的组件集合,集合中每个组件以不同的技术提供设备的当前位置,区别在于每个组件定位的精确度、速度和成本等。

工程质量验收过程中使用定位功能可以将验收检验批的位置信息关联到验收记录表,与模型中的地理位置比较可以确保实际验收部位与验收资料位置一致。

3.2 图像采集功能

Android中的Camera包括取景(preview)和拍摄照片(take picture)的功能。目前Android发布版的Camera程序功能比较简单,但是其程序架构分成客户端和服务器两部分,它们建立在Android进程间通信Binder结构上。从Camera的整体结构上,类Camera是整个系统的核心,ICamera类则提供了C amera主要功能的接口,供客户端方面调用。Camera Service是Camera服务,通过调用实际的Camera硬件接口来实现功能。在Android中实现拍照功能有两种方法:借助Intent调用系统Camera App程序来实现拍照;依靠Camera API自身实现拍照功能。

图像采集功能在工程质量验收中有很大作用。验收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可以通过拍照功能附加照片在验收记录表中,施工单位可以根据照片在现场对发生问题处进行整改。在施工过程中对关键工序及隐蔽工程进行旁站时也可以运用拍照功能,保留重要影像资料。拍照功能具有即刻性、可见性等特点,使得工程质量验收过程更加直观有效。

3.3 二维码功能

二维码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矩形方阵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新一代条码技术,由一个二维码号和一个二维码矩阵图形及下方的说明文字组成。二维码具有信息量大、识读速度快、纠错能力强、全方位识读等特点。随着4G时代的到来,二维码技术为网页浏览、下载、网上支付等方面提供便捷的途径。

在工程验收方面,可以将检验批进场材料基本信息、工程信息生成二维码置于检验批验收位置,验收时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查阅和录入。

4 结语

本文针对传统建筑工程质量验收体系存在的弊端,结合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终端技术,提出了更加便捷、可靠、高效的工程质量验收新模式。可以预见,移动终端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 50300—201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宋伟,郝建民,赵宵剑.基于Android平台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应用研究[J].施工技术,2013,42(18):96—99.

[3]李成.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工程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技术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铁道学院,2011.

[4]彭渝,王安义.煤矿安全生产智能管理平台设计与分析[J].工矿自动化,2014,40(2):80-83.

[5]马智亮,张东东,青舟.基于移动终端和既有信息系统的地铁工程施工现场物料管理系统[J].施工技术,2012,41(16):5-9.

中移动开放平台需重塑开发者信心 第3篇

事实上, 在与i OS、Android、Windows Phone等开发者平台的竞争中, 中国移动处于后来者的位置。特别是与i OS等已经完成初期开发者培育且拥有相当规模的付费下载客户的成熟平台相比, 中国移动的开放平台能否给开发者带来直接收益一直备受怀疑。

在这种情况下, 为开发者提供“更低的门槛, 更全面的扶持, 更广泛的机会”, 成为吸引开发者的关键。

“基地”为开发者保驾护航

众所周知, 中国移动已经在全国建成了九大业务基地, 分别负责MM、物联网、电子商务、位置、即时通信等业务的运营。在开放合作的理念指引下, 中国移动已经将这些业务基地包装成相应的能力, 并以MM和飞信等基础平台为载体, 向开发者开放。

通过MM, 中国移动为开发者提供包括远程培训、技术支撑、测试服务、数据分析、资金引入、开发者就业等六方面一体化的支撑扶持举措;通过物联网能力开放为开发者提供手机二维码相关的制码、发码和验码的三大基础能力应用;通过电子商务能力开放为开发者提供用户手机支付结算 (批量付款、直接支付、分账结算) 、营销工具能力 (手机支付电子券、虚拟商品资源) 等服务;通过位置能力开放为开发者提供地图展现、POI搜索、路径规划、地址匹配、位置描述等资源内容;通过“飞信+”向开发者发布彩云和飞信开放平台的飞信登陆、动态内容分享和基础IM三种接入能力。

目前, 中国移动的开发者队伍中, 有相当一部分是缺乏资金实力和开发经验的草根开发者, 对此, 中国移动也为之提供了相应服务。在MM平台, 中国移动为开发者提供了“能力池、终端池、操作系统池”。其中, 终端池提供了当下主流机型的真机免费体验, 调试日志可同步显示。通过操作系统池, 开发者可以实现一次开发, 跨平台多机型多次适配编译, 有效减少了开发者的工作量。同时, 中国移动还提供了远程测试服务和应用自动孵化器。在中国移动的南方基地, 有真实设备实验室作为远程测试服务的支撑, 为开发者提供主流厂家的手机终端, 开发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在远程手机设备上安装并测试应用, 有效降低了开发成本。而应用自动孵化器是一套简单易用的应用生成系统, 开发者仅需将喜欢的内容在系统中上传, 就可以在不需要编写任何代码的情况下, 快速生成适用于手机系统的应用, 开发者只需要制定定价策略, 并将之上传到MM, 就完成了一次应用的开发和发布。

让开发者有更好的应用开发环境仅是第一步, 在应用的推广环节中, 中国移动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 中国移动拥有初具规模效应的平台和特色业务, 已经建立的九大基地业务平台不管是用户群还是内容储备都形成了一定规模效应。其次, 中国移动具有可观的客户规模及信息资源。理论上看, 中国移动的近7亿签约话音业务用户都是天然的潜在用户, 相对于其他平台提供商, 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更何况中国移动掌握了客户的各类消费数据, 更容易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到每一位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倾向, 有助于针对性地向客户推荐业务或应用。最后, 中国移动具有优质的网络和渠道优势, 中国移动拥有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络, 具备语音、计费、码号等成熟的网络能力, 还拥有5万多个实体营业厅和为数众多的营业员, 这种具有亲切感的实体渠道是其他平台提供商所不具备的。

激励措施也应“因人而异”

据最新消息, MM的月下载量已经突破一亿次, 开发者也已经超过300万。这释放出了一个信号, 即从规模上, MM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得到明星应用开发者认可的中文应用程序下载商店, 这也是中国移动开放平台取得明显进展的一个标志。

然而, MM仍然需要解决开发者对盈利前景缺乏信心的问题。在探讨MM发展遇到的问题的时候, 明星开发者会抱怨, 相对于App Store, 中国移动开放平台面向的操作系统和手机终端类型都过于分散, 而中国移动定制终端占比有限, 所以手机应用开发难度更大。而对于入门开发者, 由于无法在产品质量上与精品应用抗衡, 因此普遍担忧本来就不大的蛋糕大部分被明星开发者拿走。

事实上, 这两种担心不无道理。中国移动开放平台要在用户中迅速形成口碑效应, 成为客户的首选, 离不开大量优质的甚至是独家的应用, 这就需要精英开发者的加盟。为了吸引精英开发者, 中国移动将不得不把主要营销资源集中用于这些应用的推广, 但这也将使草根开发者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因此, 中国移动开放平台需要处理好精英开发者、草根开发者以及机构开发者等的协调发展关系。

对此, 笔者认为, 面向不同的开发者应该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

对于草根开发者, 应该改变过去“广撒胡椒面”的模式, 将重点放在初期培育和精英选拔上。一方面继续推动创业计划, 推动KAB融合教育项目, 扩大开发者群众基础;另一方面, 以高校精英俱乐部的方式对优秀开发者定向补贴, 稳定一批具有开发才能的开发者。

对于精英开发者和团队开发者, 则在营销推广阶段进行重点支持。利用中国移动的实体渠道优势, 和开放平台的业务总入口定位, 线上线下结合, 迅速提高种子用户数量, 然后为种子用户提供便捷的分享渠道, 借助口碑营销扩大下载量。还可与机构开发者的自有渠道进行深度合作, 通过上线初期零分成等措施调动机构开发者的参与积极性。

短信平台移动网关开发 第4篇

引言

智能移动数据终端在各个行业移动信息化的应用就是未来物联网智能终端应用的前奏。许多领域的工作模式从固定柜台模式发展到了随时随地可进行交易, 此种重大变革中智能移动数据终端的发展与应用功不可没。但是现在市场上大多数移动数据终端存在着诸多不便, 如用户界面不友好、数据传输率低、硬件配置低、维护及升级困难等。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越来越宽带化, 移动数据终端正从一个功能单一的工具变为一个综合信息处理平台。

智能手机平台的工作原理

1.基带、射频、数据连接电路

基带电路主要包括:双核Cortex-A7主频1.0GHz的基带处理芯片MT6572M, 是系统的核心控制单元;MT6323是系统的电源管理单元, 为系统提供电源并管理系统的电源;H9TP32A8JDACPR-KGM是HYNIX的32Gbit e MMC/8Gbit LPDDR2存储单元, 满足系统的存储要求;5百万像素的照相机及100流明的闪光灯;4寸WVGA显示屏;单层5点电容屏控制器GT968;还包括SIM卡电路, T卡电路。射频电路主要由射频收发芯片, 3G射频放大器和2G前端模块等组成。该电路既支持2.75G的下行EDGE数据传输, 又支持WCDMA下行21Mbps/上行5.76 Mbps的数据传输。该终端支持GSM+TD-SCDMA制式或GSM+WCDMA制式。MT6627是颗BT/FM/GPS/Wi Fi 4合1集成芯片, 包含Wi Fi/BT收发器, GPS接收器, 收音机接收前端。该芯片的强大功能, 运用在移动数据终端上, 使得系统在数据服务上具有更强大的优势。上述部分电路是智能手机平台的基本电路, 保证系统可以正常工作。手机电路图如图1所示。

2.音频电路

该终端提供基本的语音通话功能, 即支持2G语音通话功能, 还支持3G语音通话功能。该终端还提供消噪功能, 通过特有的双麦克风设计, 通过听筒边的麦克风, 采样周围的环境噪声, 通过算法处理, 可以把周围的背景噪声消除到最小。为了应对嘈杂环境需要, 在终端上增加了K类音频功放设计, 可以推动2W的喇叭。

3.电源设计

由于采用2R系列热敏打印机, 该打印机需要7.2-8.4VDC/3A电源, 而终端的其它部分则需4.2V工作电压。由于终端采用单电池供电, 故选择8.4V 1800m Ah的电池, 该电池由2节4.2V的电池串联组成。该电池在设计时, 需考虑2电芯的内阻要保持一致, 并且需要加平衡保护电路, 以防出现2电芯不平衡时, 可以通过该电路调节2电芯的电压, 使之最后平衡。RT7237B是由立崎公司产的DC/DC降压芯片, 能提供2A的输出能力, 可实现8.4V到4.0V的降压, 以满足手机系统的电源需求。MP26123是由MPS公司产的支持2-3节锂电池开关充电芯片, 可提供1.3A的持续充电能力。

串行微打模块电路

串行微打模块电路主要包括MCU、热敏打印机 (加热控制、缺纸检测、温度检测) 、步进电机驱动三部分组成, 其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STM32F105R8T6是由ST公司推出的ARM 32位Cortex TM-M3主频72MHz的为控制单元, 该MCU内部集成有64KB FLASH和64KB SRAM, 满足了该子系统的运行需求, 通过2.8V UART口和MT6572M通信。字库存放于系统MEMOTY中, 打印内容及控制命令均通过UART传递, 再由MCU控制热敏打印机来打印用户信息。

打印机的走纸操作由机芯内的步进电机完成。步进电机的驱动电路采用罗姆公司的BD6735FV驱动芯片, 该芯片可提供2路低导通电阻DMOS输出通道。通过控制驱动芯片的输出, 可以提供正转、反转、停转及待机功能。

激光条码扫描引擎应用

激光扫描的阅读景深和阅读宽度要优于CCD;激光阅读条码密度范围广, 并可以阅读不规则的条码表面或透过玻璃或透明胶纸阅读;因为有较先进的阅读及解码系统, 首读识别成功率高、识别速度相对CCD更快, 而且对印刷质量不好或模糊的条码识别效果好;误码率极低 (仅约为三百万分之一) ;激光扫描器的防震防摔性能好。故该终端采用MINGDEO的u E966激光条码扫描引擎, 其景深可达到55mil:75-900mm, 通过2.8V UART口和MT6572M通信。该扫描引擎通过内部的译码器, 直接将条形码转换成CPU可以接受的数字信号, 并通过UART将该信息传给CPU, 供终端使用。

移动数据终端前景

快速构建跨平台移动应用开发方案 第5篇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快速普及, 移动App (Application应用) 持续在商业界扮演核心角色,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要建立自己的App和移动网站, 也有越来越多设计师开始转战移动平台。移动产品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

1.1 Native App (原生应用)

Native App[1]就是所谓的原生应用, 是专门针对某一类移动设备、用平台特定的开发语言所开发的应用。原生应用含有二进制可执行文件, 通常需要先从App Store或Google Play这样的应用商店里下载, 再安装到终端设备里。表1显示了与四大移动操作系统有关的不同工具、语言、格式和分发渠道。

Native App的优点是可以完全利用系统的API和平台特性, 无论是用户体验或交互界面, 都是最优质的。缺点是由于开发技术不同, 如果要覆盖多个平台, 则要针对每个平台独立开发, 无跨平台特性。

1.2 Web App (Web应用)

Web App[2]采用标准的HTML、Java Script、CSS等Web技术开发, 通过不同平台的浏览器访问来实现跨平台, 能充分发挥HTML5及相关技术的强大威力。现代移动Web应用区别于一般的移动网站, 它借助各种移动Web框架, 可实现在小尺寸屏幕上舒适的“触摸体验”, 使得在浏览器中执行的Web App, 也有了如原生应用一般流畅的用户体验。

Web App最突出的优势在于, 它支持多种平台, 且开发成本低。缺点是基于浏览器的应用无法调用系统API来实现一些高级功能, 也不适合高性能要求的场合。

1.3 Hybrid App (混合型应用)

Hybrid App[3]可以说是为了弥补上面两种应用开发模式的缺陷而生, 它是两者混合的产物, 并且尽可能继承了双方的优势。首先, 让为数众多的Web开发人员可以几乎零成本转型成移动应用开发者;其次, 相同的代码只需针对不同平台进行编译就能实现多平台的分发, 大大提高了多平台开发的效率。Hybrid App的主体功能以Web技术开发, 再通过中间件包装成一个可发布到应用商店的应用程序, 而相较于Web App, 开发者可以通过包装好的接口, 调用大部分常用的系统API。

Hybrid App总体特性更接近Native App, 也兼具了Web App使用HTML5跨平台开发低成本的优势, 但开发成本和难度比Native App要小很多, 在许多情况下, 它集两者之所长。

这三种开发方式各有优劣, 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取决于企业的具体要求和诸多因素, 比如预算、时间表、IT资源、目标市场、所需的应用程序功能等多方面。若要兼顾企业的要求、预算、产品上市时间等方面的限制, 混合型应用无疑是快速有效的方案。基于HTML5低成本跨平台开发优势又兼具Native App特质的Hybrid App, 大幅的降低了移动应用的开发成本, 且可以通过现有应用商店模式发行, 因此Hybrid App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全面解决跨平台问题的最佳方案。

2 混合型应用的核心技术

Hybrid App可以使用标准Web技术编写代码, 如HTML5、CSS和Java Script, 然后利用一个框架或平台作为桥梁, 它会提供一个公共API, 用它以原生方式访问不同设备平台上的特性。这个框架或平台填补了Web代码与设备原生代码 (对于所支持的各个平台) 之间的缺口, 并为各个平台生成应用。

2.1 HTML5

广义上的HTML5, 通知是指HTML5本身、漂亮的CSS3和超炫的Java Script这三者的组合, 而这些正是构建现代交互式Web应用的核心部分。

HTML5是一个正在发展的标准, 目前部分浏览器已经支持某些HTML5技术。HTML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 HTML5在这个标记语言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 特别是增加了对Web应用的支持。HTML5引入了很多新的语义元素, 也简化了一些标记的语法, 并提供了强大的媒体能力, 另外通过一些新的Java Script API (如地理定位和离线存储) 大大解除了对交互性的束缚。

2.2 移动Web UI框架

要想从头开始构建复杂的交互式Web应用, 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工作。Web UI开发框架是一组打包的交互式元素和代码工具, 使用框架可降低开发难度, 迅速提高开发者的Web水平。Web应用框架可以使生成的Web网站看上去更面向移动, 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各种浏览器的兼容性问题。目前, 最常用的移动Web UI框架有很多, 其中j Query Mobile、Sencha Touch、XUI等最著名。

2.3 跨平台开发移动应用中间件

国内外Hybrid App的开发框架众多, Phone Gap、Titanium、Salama等都是知名的跨平台开发移动应用中间件。而Phone Gap正是目前Hybird App框架中集大成者。

Phone Gap是一个开源的HTML5平台, 可使用混合型应用开发方式为多个移动操作系统创建原生应用。Phone Gap可通过一个一致的、跨平台的Java Script API在Web代码和原生代码之间搭建桥梁, 使开发者能够访问智能手机的核心功能———包括相机、地理定位、联系人、声音和振动等。Phone Gap Build是一个基于Web的服务, 可同时为多个平台编译应用, 并在线打包成对应平台的移动应用。通过Phone Gap Build可以跳过一些组件的安装, 至少是一些SDK、插件、IDE以及各个平台的自有组件, 从而消除构建过程的麻烦。

有了Phone Gap和Phone Gap Build, Web开发人员便可以利用Web技术, 结合移动Web UI框架来开发跨平台移动应用, 将程序发布到不同移动平台上。

3 混合型应用的开发过程

下面将展示一个使用Phone Gap Build构建混合型Android应用的案例。之所以选择Android平台, 一方面因为Android确实是一个流行的平台。另一方面, 在设备上构建和部署i OS应用必须是i OS开发计划的成员 (每年的会费是99美元) 。同时, Android还提供了一个免费的SDK, 支持在不同版本的Android OS上模拟多种虚拟设备。

3.1 使用j Query Mobile构建应用型网站

j Query Mobile是目前Web开发者用得最多的Java Script框架, 它是j Query在手机上和平板设备上的版本。选择j Query Mobile完成这个项目的原因是, 这个框架很容易使用, 且它的体系结构可以很好地映射到HTML5中, 轻松地关联到良构的HTML5标记。

从j Query的CDN (内容分发网络, 即在code.jquery.com托管的代码) 可下载到j Query Mobile的完整组件, 将3个核心文件———主题CSS、j Query内核和j Query Mobile本身包含到Web页中, 然后将页面中的各部分内容包含在<div>标记中, 并为这些<div>标记指定描述性的data-*属性, 通过这种方式告诉j Query Mobile如何处理这些内容。data-*属性是HTML5中引入的, 利用它开发人员可以为HTML元素关联很有意义的轻量级数据。在这个项目中的所有HTML页面, 都是通过data-role属性, 告诉j Query Mobile给定元素在这个页面结构中的角色, 例如:页眉、内容、导航、页脚等。

如图1所示, 为原始的Web页面效果, 在包含了j Query Mobile的核心组件和页面结构设定后, 在页脚部分添加了固定位置的工具栏, 使其更像一个应用, 效果演变为如图2所示。

3.2 加入后端代码, 并实现离线体验

使用PHP连接远程数据库, 实现动态内容管理, 可供推送最近更新的新闻, 让应用在有互联网连接时保证数据更新。同时, 使用Ajax异步请求更新的内容或数据, 只请求有关的部分内容而不是重新加载整个页面, 可以减少带宽和处理负担, 改善交互性。如图3所示, 为移动应用同步更新新闻数据。

要提供让人满意的用户体验, 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让应用在没有互联网连接时也有很好的表现。应用缓存 (Application cache) 是HTML5规范中引入的一个缓存机制。通过使用一个缓存清单, 可以控制哪些Web资源要缓存, 从而能离线使用。

3.3 使用Phonegap Build生成应用程序

Phonegap Build项目的结构要基于W3C Web部件规范。Web部件是封装的Web应用, 可以作为独立的客户应用。另外, 还需要创建一个配置文件 (config.xml) , 为Phonegap Build提供有关应用的一些必要的详细信息, 包括该应用的名称、版本、开发者、描述及图标等信息。

访问http://build.phonegap.com, 创建新账户后, 可打包压缩项目的完整文件夹, 并上传zip文件, Phonegap Build将在线构建这个应用的各个平台对应的App, 如图4所示。

3.4 在模拟器上测试安装

下载Android平台对应的apk文件后, 需要在一个虚拟设备上安装测试这个应用。若要运行Android虚拟机, 需要下载安装Java的JDK以及Android的SDK。不论在虚拟设备还是真实设备上部署, 安装应用的过程都是一样的。在终端窗口或命令行窗口, 使用cd命令切换到保存Android APK文件的目录, 使用adb install命令安装应用, 如图5所示。安装应用时确保虚拟设备已经运行。

当提示“Success”则表示安装成功, 可在虚拟机的应用程序列表中找到最新安装的应用, 应用运行效果如图6所示。

若对该应用有修改或更新, 需要在Phonegap Build重新上传更新后的zip文件, 重新构建应用后, 需要在虚拟设备上先使用adb uninstall命令将原来的应用卸载, 再重新安装。有一点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混合型应用还不能完全取代原生应用, 在一些复杂的API调用或者涉及高性能计算的应用开发上, 原生应用还是唯一的选择。除此以外的大多数场合下, 混合型应用以很小的性能牺牲为代价, 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和开发效率。

摘要:移动应用产品往往需要考虑多种设备和多个平台的支持, 单一平台很难保证应用的覆盖面。但是, 从开发的角度而言, 多平台之间开发技术的差异, 导致开发跨平台原生应用的成本过高。因此, 出现了一种中间件的折中方案, 它填补Web代码和设备原生代码之间的缺口, 并为各个平台生成应用。本文将介绍这种基于Web技术构建的混合型移动应用的开发方案, 面向快速开发跨平台移动应用的需求。

关键词:HTML5,移动框架,PhoneGap,跨平台,混合型应用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Native App:http://baike.baidu.com/view/10608944.htm.

[2]百度百科.web app:http://baike.baidu.com/view/8346651.htm.

基于移动平台开发设备维修管理系统 第6篇

关键词: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系统,平板电脑,医疗设备,医院信息系统,扫描器

0前言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服务监管司颁布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 (试行版) 推进了医疗机构对于医疗器械的管理。与此同时, 各级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在医院信息系统 (HIS) 、图片存档与通讯系统 (PACS) 等各类医疗信息系统上线运行的同时, 越来越多的医疗设备管理部门也在考虑对医疗设备进行信息化管理, 与医疗器械监管法规相结合, 建立相关管理规范。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 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 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WIFI、3G等在内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智能终端的装备越来越多。我们利用智能终端, 开发一套设备维修管理软件, 便于工程师在设备维修时查询资料、记录设备故障、传递故障信息;便于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为设备采购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

1 系统的建立

首先需要组建无线网络。若医院已建有无线局域网 (WIFI) , 只需要配置服务器和终端;如果没有覆盖WIFI, 则搭建并配置无线路由设备。相比固定台式机、笔记本电脑等终端设备, 我们选用智能、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做为设备管理系统的Web端。经调研, 终端设备确定为智能平板电脑和大屏智能手机。此外, 配置了同步服务器1台, 作为后台信息修改、字段增减的平台, 同时也可以将智能终端数据通过WIFI环境自动同步到平台。系统服务架构, 见图1。

1.1 硬件配置

服务器端选型要在满足数据库运行的同时兼顾性价比。我们将一台原PACS的网关服务器做为设备管理系统的后台服务器, 其配置基本满足要求。设备管理部门工程师使用的Web端设备, 分别为目前市场主流的三星PAD (Painting Album Diary平板电脑) 和三星9300手机。他们具有操作界面熟悉、配件通用等优势。选用支持蓝牙功能的条码扫描器。具体硬件配置, 见表1。

1.2 软件开发

医疗设备维修管理软件的开发分为:Web端、数据库端、PAD端。Web端开发语言采用C#语言, 以及SQL Server数据库;PAD端采用Java开发语言以及嵌入式轻量级数据库Sqlite。软件应用, 见表2。

我们将Google公司的Android系统与苹果公司的IOS系统进行比较后, 认为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对医疗设备维修软件的开发具有如下优势: (1) 首先IOS是封闭的, 而Android完全开源; (2) Android系统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 主要用于便携设备; (3) 目前Android占用的移动终端市场份额更大; (4) Android是一个 (Linux+Java) 的操作系统, 具有卓越的通用性、高效性、平台移植性和安全性。

后台管理平台需要直观界面, 便于增减、修改字段、及时同步相关信息;PAD端需要具有蓝牙扫描、签名拍照、便于查询等功能。因此, 我们选择在Android系统上进行医疗设备维修管理软件系统的研发, 集成了Android在Java上增加的许多特性, 使系统的可维护性增强, 便于临床工程师及时维护相关数据等操作。另一方面, 服务器端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 它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其易用性、可伸缩性及用于决策支持的数据仓库功能与其他服务器软件紧密关联的集成性高, 占用硬件资源少, 可为医院节省硬件成本。

1.3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设备管理部门与临床科室人员 (护士长、医技科室主任等) 进行沟通, 确定设备保障需求, 同时参考卫生部颁布的《医疗器械临床安全管理规范》[1], 来设计系统模块, 实现相应的功能。

(1) 设备档案管理模块。将电子版设备维修手册导入软件, 便于资料查阅。

(2) 设备维修管理模块。记录重大维修故障、更换备件、查阅厂商等信息, 并可将维修故障信息发送给厂商, 包括图片、查询维修记录等。

(3) 设备质控管理模块。对不同设备质控项目进行定期检查, 分为临床科室项目、工程师项目, 并分别进行签名。

(4) 设备落位管理模块。查看设备应用于哪个病房、楼层, 便于查看设备在用情况。

(5) 统计查询管理模块。将设备维修信息复合生成图表, 并导出EXCEL表格。

1.4 设备编码及识别方案

每台设备的标识, 来自医院做固定资产清查时为每台设备发放的条形码;这种条形码随着新设备的安装, 由资产管理部门及时发放, 具有很好的可持续性。

蓝牙条码扫描枪与平板电脑连接更为便利, 在病房设备旁可以方便地扫描条码, 记录修改设备的各项信息, 随后将平板电脑记录的信息返回到WIFI环境中并自动同步到服务器中, 与其他平板电脑共享。

1.5 数据库表设计

数据库基本设计思路[2.5]:重点保证业务数据, 即设备管理各项信息从服务端数据库同步到Android系统的PAD端的一致性;保证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传输失败、中断的情况下续传正常;平衡PAD的硬件配置, 保证服务器端和PAD端文档数据存储同步[6,7], 实现数据快速查询。数据库表设计, 见表3。

1.6 设备维修管理流程图

在服务器端, 详细录入设备的电子版手册、厂家联系方式、设备名称、规格型号、设备类型、使用科室、启用日期等信息, 便于日后快速查询。

设备管理人员用蓝牙条码器扫描医院设备固定资产编码, 在平板上显示出对应设备, 随后可以进入相关模块, 完成相应功能。如在设备质控选项里, 由工程技术人员和临床人员分别对设备外观状态、电气安全、配件检查、性能测试等进行浏览, 同时完成相关信息的定期统计和导出。设备维修管理流程, 见图2。

2 系统的应用

系统的应用使临床工程师在接到科室设备故障报修信息后, 可以快速的查阅设备资料, 将故障现象或代码拍照发送给厂家, 并将故障信息自动同步到数据库中;当临床工程师做设备质控时, 可以按照设计好的质控项目逐一选择、标注, 并自动同步后形成统计报表。以上功能为临床工程师的维修、质控等工作提供了便利, 获得了临床科室的认可。

后台数据库自动同步程序作为软件的重要部分, 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与移植性, 便于程序的后期维护与升级。

参考文献

[1]张宗久.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 (试行) 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

[2]成学慧.浅谈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的信息化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 2012, (11) :93-111.

[3]蒋友好, 彭文, 蒋宁峰.医疗设备报修管理系统的设计[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2, 36 (5) :383-384.

[4]杨俊.医疗设备质量检测及风险评估软件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 2012, 9 (12) :54-56.

[5]冯先钊, 马东升, 赵伟鹏.加强医疗设备的整体化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 2006, 27 (3) :38-39.

[6]张毅, 田学隆, 彭承琳.医院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9, (9) :31-32, 39.

短信平台移动网关开发 第7篇

一、移动图书馆平台建设开发的现实需求

1.1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读者阅读模式改变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6年6月,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 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1]随着移动通讯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 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 移动互联网应用向用户各类生活需求深入渗透。

1.2图书馆服务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全民数字化阅读的大背景下, 图书馆自身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亟待提升, 需要使用更多的平台和媒介作为内容发布的窗口。以往单纯依靠馆内宣传品、校园网新闻公告、图书馆网站等渠道进行信息传递, 已经很难满足读者需求。

1.3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呈现方式的客观要求

数字化资源已成为图书馆未来馆藏资源的发展方向, 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图书馆不再局限于纸质文献, 期刊数据库、多媒体阅报机、电子书等资源, 占馆藏资源比例越来越大, 阅读的媒介势必随之发生改变。

二、移动图书馆建设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2.1对服务方式的拓展, 馆藏资源的集成和对接

移动图书馆不应只是图书馆网站的移动端WAP化, 而应对服务项目、集成资源类别、用户使用行为等进行深入的调研和设计, 使之建立在对用户实际和隐性需求的基础上。让用户随时随地实现访问、获取信息, 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访问渠道。

2.2整合第三方平台资源, 构建多维度的互动、交流服务模式

在进行移动图书馆平台的选择时, 既要为用户提供丰富、有趣的资源和快捷的个性化服务, 还要考虑到整合第三方平台的问题, 例如即时通讯工具中的腾讯QQ、微信, 新浪微博等, 这些普及率高、用户使用量大的社交平台。

三、移动图书馆平台建设开发的可行性方案对比

1.图书馆wap网站。图书馆wap网站可以看作是web网站的无线化, 把网站从PC端改变为无线端阅读模式, wap网站可以与图书馆的OPAC系统进行对接, 能为读者提供在线书目查询、预约、续借功能, 还提供短信催还、即时通知等服务。但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开发, 成本较高。

2.微信公众账号二次开发。微信6亿用户群, 具有较大的普适性。将图书馆信息、服务、活动等内容通过微信公众账号进行传播。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开发, 成本高低视功能模块的复杂程度而定, 目前开发成本普遍较高。

3.手机app。图书馆手机app并没有太高的普及率,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 开发前期需求调研需要专业水平, 开发团队需要比较高的开发能力, 相比wap网站开发需要兼容的平台更复杂, 比如PC版、安卓版、苹果版等, 这些因素也导致能承受高昂开发费用的图书馆并不是很多。

4.第三方开发的移动图书馆平台。第三方开发的移动图书馆平台中比较成熟的是超星移动图书馆。超星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纸质资料的数字化的公司之一, 数字图书资源数量最多、技术较为成熟、高校用户较多, 在移动图书馆平台的开发上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超星移动图书馆依托集成的海量信息资源与云服务共享体系, 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了资源搜索与获取、自助借阅管理和信息服务定制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具有十分突出的特点与技术优势:

1、基于元数据的一站式检索。系统应用元数据整合技术对馆内外的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标准、专利等各类文献进行了全面整合, 在移动终端上实现了资源的一站式搜索、导航和全文获取服务。

2、云服务共享。接入功能强大的云共享服务体系, 提供24小时云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 无论是电子图书还是期刊论文, 都可以通过邮箱接收到电子全文。

3、个性化服务体验。能与图书馆的远程检索系统OPAC实现无缝对接, 在线进行馆藏查询、续借、预约等自助借还服务。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OPAC不能在外网访问问题的方法。

综上, 根据上述对比, 在选择移动图书馆平台时, 要充分开发投入与产出比, 平台利用率与后期维护成本, 使移动图书馆平台发挥真正的作用, 实用性强、扩展性强、方便迅捷、内容丰富、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方网站http://www.gapp.gov.cn 2016-

短信平台移动网关开发

短信平台移动网关开发(精选7篇)短信平台移动网关开发 第1篇关键词:移动互联应用,应用设计,应用开发1 移动应用设计原则1.1 融合适应性...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