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超越自己成功的故事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超越自己成功的故事(精选5篇)

超越自己成功的故事 第1篇

成功的阶梯--超越自己_650字

最近,我读了一本好书《超越自己》。本书是作者刘墉写给他儿子的几十个短篇组成的,所有的文章都饱含着刘墉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对儿子的殷切希望。他希望儿子能做一贯正直、善良、勇敢、智慧的人。正如他所说的:我们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可能是我们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

这本书中的故事真是令我受益匪浅:《退路》让我知道人要能屈能伸;《聆听的学问》使我明白每个人都要会尊重别人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刘墉儿子在学习时感到厌烦,刘墉写给他的《做砚与做人》。刘墉告诉他:无论多么美的砚台,都是从底细致地雕刻起的;同样,人在学习时也应该打好底子,长大才能呈现出美丽的“花纹”。

合上书本,我反复咀嚼着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渐渐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是啊,我们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学好每一部分的基础知识,就忙于学习更深的知识,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就像一个人还没有学会走,那又怎能学会跳?

许多人都想“一步登天”,不愿意花大工夫为自己建立良好的基础。可结果呢?必然是不但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而且连原来所拥有的说不定也会“赔”进去。

以前,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刚上四年级时,我没有适应老师的教法,有些知识没听懂。但我没及时去问老师,也没有自己探索。结果,越往后学,越糊涂,考试成绩一落千丈。后来,我意识到了这一点,在父母、老师的帮助下,结合自己的努力,终于赶上了同学们。

《超越自己》带给我很多启示:想要实现我们的理想和追求,想要攀上成功的顶峰,必须首先登上“超越自己”的阶梯,扬起自信的风帆,靠努力,靠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不被挫折吓倒,不为风雨退缩。铲除成长路上的荆棘,迎接每一天朝阳带来的惊喜。

从今天开始,我会登上超越自己、迈向成功的阶梯!

超越自己成功的故事 第2篇

在你不得不做出改变之前改变。

每日自励

我注重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每日短文:成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

曾在一本弗洛伊德的书上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

约翰和汤姆是相邻两家的孩子,他俩从小就在一起玩耍。约翰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学什么都是一点就通,他知道自己的优势。自然也颇为骄傲。汤姆的脑子没有约翰灵光,尽管他很用功,但成绩却难以进入前十名。与约翰相比,他心里时常流露出一种自卑。然而,他的母亲却总是鼓励他:“如果你总是以他人的成绩来衡量自己,你终生也不过只是一个‘追逐者’。奔驰的骏马尽管在开始的时候总是呼啸在前,但最终抵达目的地的,却往往是充满耐心和毅力的骆驼。”

聪明的约翰自诩是个聪明人。但一生业绩平平,没能成就任何一件大事。而自觉很笨的汤姆却从各个方面充实自己,一点点地超越着自我,最终成就了非凡的业绩。约翰愤愤不平,以至郁郁而终。他的灵魂飞到了天堂后,质问上帝:“我的聪明才智远远超过汤姆,我应该比他更伟大才是,可为什么你却让他成为了人间的卓越者呢?”上帝笑了笑说:“可怜的约翰啊,你至死都没能弄明白:我把每个人送到世上,在他生命的‘褡裢’里都放了同样的东西,只不过我把你的聪明放到了‘褡裢’的前面,你因为看到或是触摸到自己的聪明而沾沾自喜,以至误了你的终生!而汤姆的聪明却放在了‘褡裢’的后面,他因看不到自己的聪明,总是在仰头看着前方,所以,他一生都在不自觉地迈步向前!”

在一个日本趣味竞赛节目中,有一次大食王比赛,有一位其貌不扬的三届女冠军,用相当鄙夷的眼神看着与自己竞争的伙伴,因为她认为她们不够认真,因为她们试图保持实力。在最后一关时,她的成绩已经遥遥领先所有的人了,她依旧无视于旁人的存在,按着自己的节奏吃下去。

“我是向自己的极限挑战。”她一语道破自己的成功秘诀。

有些人的沮丧是来自于“比较心”。我比别人出身差;我比别人天生长相差;我比别人运气差;我比……这样子比下去可能比不完了,但是明知“比”的心态不好,但我们仍然要比一比。如果是这样,我们不妨先把镜头朝向自己,想一想从小到大的自己,以及那些不如你的人,再想想自己此时的心情,你将能够体会一个失败者的心情。

不要左顾右盼别人路上的风光,增添自己的烦恼,扰乱自己前进的步伐,回首之际,你当发现你错过途中向你微笑的花朵。

英国作家约翰·克莱斯,可以说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多产作家,他一共出过564部小说,如果你以一年出10本来算,他花了将近五六十年时间在写小说。出了那么多书,你可能会以为他是百战百胜的作家,那你就错了,他曾经被退稿达753次!

试问你承受得住753次的沮丧吗?

爱迪生这个童年被老师认为愚钝的人,他可是创造出1093项发明,不折不扣是个发明大王,你可知道他失败了多少次,他失败了3000次。所以作为大师的他会如此说:九十九分的努力,一分的天才。

美国的学者吉思克尔说:“成功无法门,但失败一定会有所收获。”愈早失败对一个人愈有益,这样你才能在年轻时,获得大智慧。

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25岁红透宝岛,《双响炮》、《涩女郎》、《醋溜族》等作品在台湾深受喜爱;在内地,他的漫画也非常畅销。可小时候的他却是一个问题孩子,并认为自己非常笨。十多岁以后,他发现自己对文字反应迟钝,但对图形很敏感。于是他在学校里画,回到家里也画,书和作业本上的空白地方都画得满满的;在学校受了哪个老师的批评,一回到家就画他,狠狠地画,让他“死”得非常惨,后来就有媒体发现了他,为他开设漫画专栏。因为找准了自己的最佳结合点,他成为一位优秀的漫画家。

每一个人都应该永远记住这个真理,只有不断超越自我的人,才是一个真正聪明人。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禀性和天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实现人生价值的切入点。你只要按照自己的禀赋发展自己,不断地超越心灵的绊马索,你就不会忽略了自己生命中的太阳,而湮没在他人的光辉里.

超越自己成功的故事 第3篇

做“母亲义工”以后,我开始认真琢磨起中国人的家庭教育观念——我们给教育的定位常常是纯粹而又纯粹的,让孩子不犯错误是教育,教给孩子知识是教育;中国的家长从来不把生活当成教育,我们给孩子提供教育时把许多本质的东西都过滤掉了。而实际上,生活本身就是教育,而且是最本质的教育。

一、实践

富翁的孩子为什么偷东西?

这个家庭的女主人非常忙,为了让两个女儿接受中国传统的教育,她把家安在了北京,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可她的银行总部设在香港。于是,每周五的晚上,她都打“飞的”飞回北京,与孩子团聚;星期日晚上再飞回香港。她为不能常跟孩子在一起,不能全心全意照顾孩子而愧疚。所以,她想补偿,用钱来补偿,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每次回来她都给孩子带回不少价格不菲的玩具。在常人眼里,她的孩子是生活在天堂里面。但是很不幸,这两个孩子都有个不好的毛病——偷东西。

问题是家庭教师发现的。一天她跟我说她不会说中文要请我帮个忙,到幼儿园跟教师解释一下,孩子拿回了不是她的发卡,必须送回去。在中国,不论教师还是孩子,对外国孩子都多一份宽容。拿个发卡,别人也不在意,我也认为,这对两个孩子不是太大的事。可家庭教师说,这不是小事,因为两个孩子经常这样做,甚至到超市去偷。

那么,到底哪儿出了问题呢?“是孩子父母的错,因为他们用钱剥夺了孩子们的快乐。”

当时,我不太明白这话的意思。后来,我想通了。这两个孩子从来没有体验过盼望的快乐和满足,他们要什么就能有什么,甚至还没来得及想得到的东西,也被母亲满足了,许许多多的“买”,让孩子失去了期待得到满足后的欢娱。没有快乐,她们就去找,到哪儿找呢?这个东西不能拿,我知道,但我拿了,没人发现,心里就高兴,就美!瞧,快乐从这儿来了。

家长朋友们,你说,这和道德有什么关系?不是道德、德育出了毛病,而是因为环境封杀了孩子的快乐。就像成年人用坐车封杀了孩子走路、用怕烫着封杀孩子做饭的快乐一样,我们用无数“不可以”,封杀了孩子无数的快乐。因为大人行为的不适,造成了孩子们行为的不端。

二、感悟

中国传统教育有句名言:身教重于言教,实际上,许多家长更多的却是言教。现在我们强调身教,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这是一种进步。但是,如果过于推崇这一理念,将把它推向极至,就会走向反面——孩子踩着大人的脚步走,孩子的成长空间就小了,也就不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孩子们会说:“你都没上大学,凭什么让我一定要上大学;这道题你都不会解,我做不上来也是应该的。”

这好比带孩子一起爬山。家长是爬一步,让孩子跟一步——这样做孩子保姆;还是给孩子造一架梯子,告诉他——勇敢攀登,你一定能超越母亲!我选择后者。

二、实践

女儿逼我学英语

我从小学过10年绘画,结果父母一声令下,没让我去考艺术院校,给我留下了终生的遗憾,为此,我很想在对女儿的教育中找回来。

我认定女儿是个画家的材料。可在我的“教育”下,女儿最后连画笔也不摸,连画儿也不看了。因为她只要一画,我就认为她这儿没画好,那样画也不对,最后女儿不干了,她摔掉画笔去学自己愿意学的英语去了,而英语却是我最害怕的。

在女儿无意中接触到英语,并很快学会用英语说话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让她忘了吧。因为我不会。

我的朋友同学都不理解。我说:不让她忘了还能怎么样呢?我不会,我教不了她。后来,有个朋友故意激我说,我不信你一个大人教不了一个一岁的孩子。我也不信,教吧。一岁的孩子没有上课的概念,“宝宝,我们来学英语。”她说:“妈妈,我要吃苹果。”我正干着别的呢,她来了:“妈妈那边有个‘BOY’。”我没明白怎么回事,因为对我来说,这个时间不是英语时间。等她说:“妈妈,那边有个小哥哥。”我才知道她说的是‘BOY’。这种情况下,我怎么办,只好踏踏实实,一点点学,一点点教。早晨起来,把过去的‘早安’改为‘goodmorning’,晚上再说‘goodnight’,这样,从一句加到两句、三句,到最后,我们两个人到9点以后就不说中文了。你说,在这个过程中,谁教育了谁?应该说,我一直在被我女儿教育着。

女儿最令我头痛的是,她常在老外面前让我“出丑”。平时,无论是在大街、机场、宾馆,见到老外,她就上前跟人对话。外国朋友们和她对完话,总是和我说上几句,可我常常只有呆立的份儿。3岁以后,她的这种说话欲望愈发“膨胀”了。每个星期五晚上,她都吵着要去“英语角”,而那儿却是我最怕去的地方——别人找我练习对话,我答不上来,很尴尬。可女儿却如鱼得水,从3岁开始跟着别人后面说,到8岁时,她已经是那里当仁不让的主角了。

在英语角,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骄傲,也找到了超越母亲的自信。

我女儿学英语没有使用过任何正规教材,没上过任何正式的英语班,却先后两次在北京举办的少儿英语比赛中获奖。

三、感悟

每一个家长都知道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试想,一个孩子刚上学就不喜欢学习,那么在未来9年义务教育中,他该多么痛苦呀!

家长该怎样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呢?是不是一定要充当“二老师”的角色呢?当然不是的。在孩子两三岁时,我们要鼓励孩子提问,激发他的好奇心,并给予解答。孩子再大些,当他具有了一些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时,家长就不要急于回答孩子的提问了,而应该给他自己探索和成长的空间,让兴趣引导孩子学习。

三、实践

一个6岁女孩的研究报告

一天,女儿问我:“妈妈,花蝴蝶有毒吗?”我被问住了。

“妈妈也不知道,等妈妈看看书再告诉你,行吗?”女儿怏怏地走了。

我突然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女儿提出问题时,我为什么说妈妈看过书后再告诉她,为什么不和她一起去看呢?

知错就改,我对女儿说:“你不是想知道蝴蝶有没有毒吗?那好,咱们上图书馆查去。”我带着女儿跑了好几家图书馆,查了许多资料,还记了厚厚的笔记,认识了许多种蝴蝶和其他昆虫,并最终完成了她的第一份学术研究报告。

后来,女儿把文章投给《北京晚报》正在举办的“暑假你读的一本好书”的征文,获得了二等奖,而且她还是此次参赛年龄最小的选手。

有了这次经历,她再有问题,就知道去图书馆查资料了,后来,又学会了上网查询,运用这些方法,她先后完成了关于地震、消防等一系列“研究报告”,学到了大量的知识。

还有一次我和女儿在商场购物,她突然发现除了电梯外还有楼梯,便问我为什么,我告诉她那是应急出口,是为了消防用的。

“着火的时候走电梯不是更快么?”她问。我正想回答,但还是忍住了,让她自己去想通这个问题。

在回家的路上,小家伙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着,突然她眼前一亮,问我:“大楼失火归消防队管是么?”我说:“是。”她立刻缠着我带她去消防大队,最终在叔叔们的帮助下弄清楚了“商场为什么要设安全出口楼梯”的问题。这还没完,女儿又有了新的发现:在失火的情况下,大人孩子都从安全出口向外挤,孩子肯定挤不过大人。怎样在突发事件的情况下,更好地保护好儿童呢?为此,她查阅了大量资料,给消防大队的叔叔们写下了二十多条建议的报告。女儿的想像力远远地超越了我能够给她的回答。

迄今,女儿已完成了好几份学术报告。没人相信,一个7岁孩子能够完全按照学术报告的规范,写出有相当水平的《海水为什么是咸的》科普论文。我认为,孩子能写出有份量的学术报告本身,并不是我家庭教育的主要成绩;而帮助她树立和培养出的那种科学的思维模式,才是我们最大的收获。这种思维模式将帮助她插上腾飞的“翅膀”,远远地赶超她的父辈们。

在我做了“母亲义工”之后,我把自己的这些经验告诉给很多家长,在不少家庭和孩子身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也正是值得我骄傲的地方!

超越自我成功的故事 第4篇

一位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说:“地震当晚,就在我们住的那片楼房倒塌的那一刻,一块巨大的钢板重重地向一对年轻夫妇的头上砸来。夫妇两人临危不惧,一起拼命地用血肉之躯撑起了那块千斤钢板。只因为在他们身体下,还有一个婴儿。当民兵把他们的孩子从钢板下抱走那一刹那,钢板再一次倒下,夫妇俩被压死在下面。事后有专家估算了那块钢板的重量,至少有两吨重!而今天世界的举重冠军能举起的最重杠铃,也不过三百公斤!这就是说,夫妇两人用双手举起的重量,比世界冠军举起的重量还要重七八倍!”

还有一位母亲,有一天去楼底下和邻居买菜。回来的路上,离家只有十几米的地方,在12楼的年仅两岁的女儿看见妈妈回来,立刻趴在阳台上向妈妈招手。孩子一不小心身体探出窗口,突然摔下楼去。那位母亲急了,使出全身力气疾步向孩子跌下来的方向跑去。就在孩子落地的一瞬,母亲准确地一把接住了孩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事后人们做了一个实验:让一队消防队员从离那座楼十几米的地方跑去,在与孩子下落的高度相同的地方,接一个与孩子体重相等的物体。结果没有一个消防队员能办得到。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母亲接的是她的孩子,是比她生命还要重要的宝贝,是能够激起她强烈的母爱一种伟大精神力量的孩子;而消防队员接的只是一个普通的物体,一个不能使他爆发出任何精神力量的物体。

再举一个更贴切的例子。

一位妻子对她身患绝症的丈夫说:“如果一百个患你这种病的人只有一个能活下来,那么那个人就是你!”这句话从他妻子的嘴里说出来,是多么鼓舞这位丈夫!就在大家都确认这位丈夫没有生存希望的那时,丈夫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真的成为了“那个人”。

试想:一对年轻的夫妇平常的力量怎么会比世界冠军举起的重量还要高出好几倍?!一位柔弱的母亲怎么会比一群强壮的、受过严格训练的小伙的奔跑能力高?!一个病重得连医生都没有回天之力的人,仅凭妻子一句话,生命的企盼怎么会成为奇迹般的现实?!

人在大灾难来临时、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只要他(她)心中还有爱、还有期待、还有希望,那瞬间爆发出的精神的力量,是普通的力量无法比拟的。说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毋庸置疑。我最喜欢黎家明大哥的这句话:精神无止境,生命有奇迹。原因就在此。

超越自己成功的故事 第5篇

2012年8月16日,北京798,神秘的小米手机2代揭开了面纱。而他的主人,小米科技创始人兼CEO雷军要比一年前此刻小米手机问世时沧桑不少,也更显平静。     是发烧膜拜也好,是口水漫天也好,是毁誉参半也好,是爱恨交加也罢。小米手机问世以来,这一切伴随一路的软性情感纷争,让观战者难以定论。但一年以来,在智能手机普及的这场战役中,小米自己给出了两个硬数字:一代手机销量超过350万台,公司估值逾40亿。 “米1的这一个循环我认为我们打了极好的一仗,数字说明了那样一群用户对我们产品的认可。”雷军在接受《环球企业家》专访时说。历经过金山CEO、三年风投之后于两年前再创业,他说他不想做一家平庸的公司。小米走到现在,在雷军自己看来“是一家爱憎分明的公司”。     不平庸,听上去很美。雷军手中也打出了四张牌:MIUI,米聊,硬件,小米网,而据说接下去的一年,还将打出三张牌。     但面对着智能机领域涌入急速增加的竞争者,面对“铁人三项”各自所需的持续研发升级,在第一场战役之后小米面对着漫漫长征路。雷军说,“我们今天还谈不上成功,小米要想成功的话,还要花上好几年时间做产品才行。”     从金山到小米,一同出来共同创立小米的人说雷军和之前相比从容了很多。但在此刻,小米一代到二代的更新换代之时,我们面前的雷军显然是有很多带着激动想要表达的东西,比如曾设想过的失败,以及或将实现的伟大。     这是这一年的故事,更联系着过去和未来―雷军这次是否真的会不平庸,是否会真正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互联网业界的领军者?被戏称为“雷布斯”的他,已经没有偶像可学,有的,只是做他自己。   第一年:做四件大事      离开金山CEO一职时,雷军在辞职信上写下了“壮志不改,雄心犹在”。尽管之后做了三年天使投资,但内心里,他做实体公司的想法一直在。     当三年后的某一天认真考虑到再创业时,雷军突然发现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做不做,做什么,如何做。与友人通了一夜电话把三部手机打到没电后,雷军决定:做!做手机!在试水各种APP并做了一年MIUI积累了大批发烧友后,2011年7月12日,小米手机创始团队正式宣布进军智能手机市场。     2012年以来,小米经过七轮预订购买,总销售量超过350万,被行业内外视为“奇迹”。雷军在接受本刊专访时回顾称,“小米成长最迅猛的是第一年。那一年我们隐姓埋名,外界不知道我们做什么,但我们完成了四件大事。” “四件大事”其一便是他下定决心重新创业。过了三年不求人的“天使”生活后,心理上的突破在他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他说他对创业“有敬畏心”。     然后是搭建团队,尤其是找硬件人才。再之后说服供应链厂商,夏普、高通包括富士康,一开始合作时因为无法给出销量数据,雷军说他给出了天文数字的价钱,当是花钱买了入场券。而且供应链很复杂,几乎每个星期都有意外。到了组织生产架构服务体系时,各种赞扬声骂声也来了,跟随产品一起,这时小米开始真正在看得见的市场上登场亮相。     “我觉得第一年成就感是最强的,没有人了解你,没有人关注你。这一年很专心,每天关起门琢磨产品,还构建了小米的整个商业体系,就是‘铁人三项’。”雷军说。     融最早一批资时,雷军去了两家基金。第一家20个人就把他们问得体无完肤,对这种新的公司形态其实谁都给不出一个定论。到了第二家,VC和他们聊得唯一一项也是“铁人三项”该怎么融合。直到此次六月的2亿融资,在“铁人三项”的新形态下,给小米增加了抗风险的能力。     三年的风投生活让雷军认为“失败是常态,95%的创业都会失败,我没一定认为自己就是那5%。”那一年中,小米做好了随时死掉的准备。     前两年雷军预计是找不到北或者干砸。他说风投做到后来他最在意看的是团队,对市场的认识也比从前全面。2010年4月6号小米公司注册,6月1号开始开发MIUI,到了7月,雷军直觉这方向是对的,于是决定把MIUI一直做下去。在四月到六月练手找方向的时候,小米的一群工程师甚至连电池都琢磨过,还做了一批APP。最终整个团队对于做MIUI达成了共识。2011年中,MIUI积累了数量相当的“发烧友”正式进军智能手机市场,但他们没有在市场舆论上激起过多涟漪,直到一年后。     一款低端手机首次推出卖100万部尚且不易,定位于高端机的小米在2012年创下了350万的战绩。对比小米的时间表,这提前了至少半年,但也提前把它抛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被指产能不足、产品设计缺陷、售后机制滞后、搞饥饿营销等,抱怨一度让雷军沮丧,与此同时是内部团队急速扩张带来的巨大压力,小米最多的一周进了50名新员工。     雷军说庆幸起码一开始是低调度过的,“很多人一开始就很高调,其实是给自己上套,让外界所有人都拿放大镜看着你。”     MIUI时代刚开始时小米用户都是按个数数的,只有200来人,但最开始的第一年,目标单纯,只要盯着产品和商业模式,而且外界不知道你在做什么,你也不会介意外面出了个多新多牛的产品。     现在,在手机曝光并获得极大关注度和市场份额之后,雷军说希望“可开可不开的会不开,可见可不见的人不见,可干可不干的事不干。”但做企业很多时候要求人,学会拒绝别人的请求很难,但最后人家还是看你是不是做成事情。“小米还是应当静心做几年产品,像第一年那个状态。”   新一年:补哪些短板      雷军说,经过这些年的几次角色转变,他现在的认识是“第一产品,第二用户,第三招人,招最优秀的人”。 小米走过米1时代,成为夏普在中国手机行业最大客户,今年第二季度小米向高通支付了将近一亿美金的芯片和专利费。雷军很自豪小米成了高通在中国所有客户的前三,高端芯片第一。到了现在这个节点,回过头看,雷军认为逻辑是MIUI先获得认可,再说服消费者和供应商做了手机。     不得不说,小米最初的一批用户,多数为MIUI FANS,也是最核心的米粉,在手机之前,他们已经在MIUI平台上陪着小米试验了50多个星期的软件。小米做MIUI时找了很多发烧友刷机,雷军说在MIUI上的投入是超出大家想象的。但手机真正上市之后强调硬件比较多,是因为他本人做了二十多年移动互联网。软件、硬件、互联网,小米一路过来这一路上这三项是互为依存一体发展的。 但是当硬件发展起来以后,雷军说他了解了为什么硬件公司做不好软件,硬件的压力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十二到十四周的提前预订期,看的永远是三个半月后的产量,过程中任何环节出错都会造成库存,很多公司就是被库存压得喘不过气甚至死在这里。硬件上的很多事情让人很难心无旁骛在软件上,巨大压力也让你静不下来。“所以我觉得当老板要有克制精神,心态要好。”     从在金山做软件到小米三项合一,很长一段时间雷军一直在适应硬件的心态和感受,最后他总结说,目标是目标,但做100万应当做好卖出70万台的心理准备,再不行就卖50万也挺好的,如果非要强求120万台,最后就库存了,包括同行诋毁的时候都容易造成之前没预计到的库存。雷军觉得核心问题是应该有个心理目标,卖到哪个量其实已经足够了。“集中精力在软件,硬件悠着点,会好一些。”雷军说米1的第一个循环过来,他终于了解了硬件怎么做,反过来要把小米做好,两个都重要,软件是整个硬件的灵魂。     这一年,雷军说在做硬件上比开始时自信很多。小米手机刚开始决定做硬件时公司掌握不少DESIGHHOUSE,但现在打算找一帮懂硬件的人,全部掌握了自己做。因为最大的风险是质量不可控,很多公司死在ODM上。     接下来小米同样要自己做的还有电子商务。一开始想的是轻装上阵,比如找凡客、京东,但如果定制价格要持续惊艳,电商是成本控制中很重要的环节,所以把价格压下来长远来说做电商是必须的。而现金流方面据称目前90%是在线支付。     雷军仍然坚持小米手机未来不靠硬件赚钱的模式,而是主要走互联网增值业务的方式,小米.com将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小米.com除了承担电商渠道外也会是业务的重要组成。目前小米的增值服务主要在周边配件、文化产品和小米社区,用户论坛目前将近400万注册用户,有绑定电子商务的超过150万。硬件和电商两块服务,雷军认为小米自己来做才能做得好。     现在雷军最头痛的还是仓储和物流压力。有时是24小时发货,有时从凡客等处借工人用。现在小米主要用三家物流:凡客如风达、顺丰和中国邮政EMS。5月1日,小米自有的上海1000平米和深圳4300平米的仓库建设开始启动,预计会在8月份投入运作,规划一天可发35000单。但小米之家的步伐却远没有当初设想的快。     创立小米这两年,雷军说自己一直像在梦里一样,他对成功的理解是“超越自己的能力,不要羡慕别人的成功。”小米模式是否能够被复制被超越,他觉得要按照自己步子走就好,不要因为市场的风吹草**了节奏。   这些年:从容与中庸      对比当年在金山时,雷军说不再事必躬亲了,金山时天天举行早会,现在小米不开会。他说每个阶段他只抓重要的事,比如最近,只抓墙纸,选一张好的作为手机背景的照片,难。     如果确如他所说,那在这些年里,雷军确实变从容了许多。     同时从金山出来的小米科技副总裁黎万强说,当时金山没有小米这样复杂的公司架构,但是雷军很焦虑很拼命。“对于这个行业的趋势,雷总看得比较明白。手机和PC会有PK,计算中心会迁移,所以任何一家应用厂商都不能忽视手机这个平台。技术的变革带来很大想象力,交互模式会发生很大变化。”黎说。金山之后又做了三年风投,对于市场,雷军的判断和驾驭能力应比从前提高了,人也平和了一些。 “做事情要克制一下,要限制速度。很多再创业者觉得当一件事做成,件件事能做成。小米今天还谈不上多成功,希望大家都能克制能够专注。无关的事尽量少考虑。我们还有很多事做得有点多。”雷军说他现在还是很难有周末,除了想手机的事,金山也占了一部分时间,投资公司的一些管理也要继续。     他希望在小米上做最核心的事情,把时间花得很有效率,太忙就静不下心来。“这么多年过来,我更坚信创业要看人。”雷军说,真正的创业者不会只有在有好机会时才去创业,而是一直挡得住压力并享受做成一件事情过程中的乐趣。对于小米这次创业,他说自己整体感受挺好的。工作压力很大,但幸福指数比以前要高很多。     谈到前不久轰轰烈烈的“小米360大战”,雷军说在微博上公开感谢过周鸿了,为什么这么做呢,他笑称骂人也是需要学习的,在小米取得一些成绩时周老板跳出来把大家骂了一顿,让大家都平静了,回到人间觉得漫漫长征路,太多要学习。雷军说两年前他就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一定会被周鸿关注,因为周鸿很聪明很能干,但目标定得是过高了,但永远在挑战自己这点值得学习。     危机公关、产能不足、各种被骂、各种改善,同时也有那么多米粉狂热簇拥。雷军说:“办一家好的公司,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美誉度吧,至少有一群人要说好。慢慢来,反正我不想做一家平庸的公司,小米不是一家平庸的公司。”     “但在中国做企业,我是认为要走中庸之道的。”雷军说做创业不像当时做风投,做企业没有哪个老板有多少脾气,见官见媒体见竞争对手都要谦和一点,不要不小心得罪人,决定得罪时要旗帜鲜明,不要得罪很多人,不然谁在背后拍你一砖头,死得就不明不白了。他说,这都是中国中庸的经商之道。

超越自己成功的故事

超越自己成功的故事(精选5篇)超越自己成功的故事 第1篇成功的阶梯--超越自己_650字最近,我读了一本好书《超越自己》。本书是作者刘墉写...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