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中西部民歌大赛系列报道
内蒙古中西部民歌大赛系列报道(精选2篇)
内蒙古中西部民歌大赛系列报道 第1篇
内蒙古中西部民歌大赛系列报道
(一)身居异地 心系家乡
一位七旬老人的民歌情结
——走近大赛倡议者郭世昌
记者 刘姣姣
8月26日,内蒙古中西部民歌大赛复赛将进入复决赛阶段,自治区多家单位、各盟市参赛选手将在巴彦淖尔参加复赛、决赛。蕴含历史文化、象征民族团结的民歌将在巴彦淖尔大地唱响。说到此次民歌大赛的举办,就不得不提到一位现居河北的七旬老人——郭世昌,他不仅是民歌的忠实爱好者,也是此次比赛的倡议者。
向6盟市写信发倡议 家乡巴彦淖尔最给力
今年1月份,年近七旬的郭世昌老人给巴彦淖尔、乌海、呼市、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等自治区中西部的6个盟市的领导分别写去一份《关于内蒙古西部地区传统原生态蒙汉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的倡议书。
倡议书中,郭世昌提出,传统蒙汉民歌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十分巨大。“传统蒙汉民歌既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价值,又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是绚丽的民间艺术奇葩、难得的亲和文化珍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极具特色的,更是宝贵的。”
为了做好传统蒙汉民歌的保护传承,郭世昌经过深思熟虑,想了个参考方案。第一步,请内蒙古中西部各盟市组织当地专家、学者、传承人、歌手、爱好者,以各自掌握的资料为基础,尽量多地优选整编出自认为可成精品的传统蒙汉民歌。形成有曲有词、词曲对应的优选本和整编本。整编的传统蒙汉民歌也可由歌手们演唱制成光碟。第二步,组织内蒙古的专家、学者、传承人、歌手、爱好者对各盟市报来的传统蒙汉民歌进行审查,也可进一步优选整编。最后相对固定下来,形成汇总后的优选本和整编本。第三步,组织“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传统原生态蒙汉民歌大奖赛”。通过大奖赛向全社会宣传,引发广大民众的关心和参与,进一步优化整编,并发现优秀演员。第四步,由专业团体吸收优秀演员打造演出精品。可先优选三十首进行再创作和现代手段包装。第五步,到各盟市演出精品专场,内蒙古电视台转播。演出一但成熟后,录像、录音。至此,优选本、整编本相对定稿,可大量印刷,包括音像光碟均可向社会销售。第六步,到自治区外演出,请中央电视台转播,以及向上级领导汇报演出。
“哪个盟市有积极性,可先从自身搞起。谢谢了!”倡议书的最后,郭世昌这样写到。
民歌的“铁杆粉丝” 两次发表文章号召
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事?现居河北的郭世昌是河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河北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顾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高级经济顾问,但郭世昌出生在巴彦淖尔五原县,从小在巴彦淖尔长大。
“我念初中、高中时就是学校里的文艺积极分子,高中时我是文工团长、文
艺部长,在学校经常组织大家搞一些文艺宣传活动。那时候宣传主要是为政治服务,为中心工作服务,也接触到了二人台、民歌,但接触的不是很多。改革开放以后,经常回家乡,有时候是探亲,有时候介绍一些经济项目,这个时候家乡的二人台、民歌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复兴起来了,因为有文化的灵魂在里面,有文化的积淀在里面,我觉得很好听,很快就产生了迷恋。”在家乡巴彦淖尔时,郭世昌就深深地被民歌的魅力吸引,深深地喜欢上了民歌,成了一位“铁杆粉丝”。
后来,郭世昌到外地上学、工作,工作之余,郭世昌常喜欢听一些家乡的民歌,回想在家乡的生活,寄托对家乡的思念。2004年,郭世昌代表河北省领导到太原参加“晋蒙陕冀四省(区)二人台大赛”。参加完此次活动,郭世昌觉得与“二人台”这一姊妹艺术相比,传统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差距不小,内心产生了对民歌进行整编的想法。2007年,郭世昌自己整理了7首歌,但是他总觉得仅仅一个人整理出来的民歌不算民歌,只有大家共同来参与、共同修改、共同整理的才是民歌,当年他在内蒙古日报发表了自己整理的几首民歌,想要号召大家一起来整理民歌,结果并没有多少人响应。2012年,执着的郭世昌在报上发表了他整理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希望抛砖引玉,激发人们进行民歌的整理,可是仍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既然我两次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也没有号召起来,我就亲自到巴彦淖尔、包头、呼市等中西部的几个盟市,都去过,和当地的领导联系,组织当地的专家、歌手们开座谈会。”最后巴彦淖尔决定承办此次活动,郭世昌心里感到了家乡的温暖,很欣慰。
民歌需要整理 也一定能整理出精品
“传统原生态民歌是经过历史淘选出来的老民歌,经典老曲与经典老词匹配更加宝贵。而传统蒙汉民歌虽有几百个曲调,几万段唱词,真能唱遍内蒙古、唱到全中国的精品比起陕西、山西来却少了许多。为什么?原因之一就是总处在自然随意的、大众参与的创作过程之中,没有阶段性地把一些曲调好听的传统民歌的经典唱词优选并相对固定下来,使之成为精品。”郭世昌认为,传统蒙汉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由音乐与文学两部分组成,不仅曲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其唱词如同唐诗宋词一样也是金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与曲调配套地、完整地挖掘整理出来。原生态乡土民歌既然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意编唱,必然会良莠不齐。随意编唱的这种生成方式,优点是可以通过千人万口不断优化曲调和唱,一调多词或一词多调,更便于民众表达个人情感,缺点是很少有优选并固定的调与词最匹配的精品民歌。
郭世昌认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民歌,当前急需做的:一是把百十年前传唱至今的曲与词基本固定匹配的经典民歌收集起来;二是把一些曲调好听、但一曲多词的民歌,从百十年前的唱词中优选几段并相对固定下来,打造成传统蒙汉民歌精品。
用一句话来概括郭世昌的想法就是:尽快把传统的、优秀的原生态蒙汉民歌的经典唱词和曲调挖掘、优选并相对固定下来,辑印成册,供保护、研究、传承参考。“在此基础上稍加整编,再出一个传统蒙汉民歌精品简洁本,供歌手们登台演出参照。这并不意味着限制或不重视发展与创新,发展与创新接着就会搞,或由别的有兴趣者去搞,直至产业化。近几年在五原县听到的《夸河套》、《咱俩的婚事咋办呀》、《妹妹早有巧安排》等新创蒙汉民歌,都很有水平。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已经是抢救性的,民歌需要整理,也一定会整理出精品。只要有精品,自
然会有人唱,我对民歌的未来很有信心。”他说。
“据专家学者分析,全国56个民族,只有蒙汉两族同创共有水乳交融的乡土民歌。两族音乐文化集于一身,特色十分明显。特色之一,蒙汉文化相辅相成、和谐共生,充满生机与活力。有些专家分析,‘二人台’中汉文化元素多些,传统蒙汉民歌中蒙文化元素多点。相互吸引,彼此渗透,平分秋色。”郭世昌谈到,内蒙古地区的民歌不仅是几首民歌,更是蒙汉两族情感的凝聚、智慧的结晶、友谊的体现、团结的象征。郭老这样评价:传统蒙汉民歌是蒙汉民众共同创造、共同喜爱、共同传唱、共同拥有的乡土民歌,是独一无二的特殊歌种,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奇迹。
第三届北京老年合喝大赛系列报道 第2篇
内蒙古中西部民歌大赛系列报道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