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3《学画》第二课时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23《学画》第二课时(精选10篇)

23《学画》第二课时 第1篇

《学画》第二课时教学方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用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做什么的句式写句子,会把荷花、荷叶美的`样子说具体。

2.能正确、流利地朗渎课文。

1.体会王冕想学画的强烈愿望。懂得做事要有恒心,贵在天天坚持。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一)初读感知。

1.自由轻声读。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标上序号。

2.指名读。

(二)研读品味。

1.指名读第一句。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句式训练。做课后题4。

3.自由读2-4句。思考:王冕看到了什么?怎么做?

4.什么叫满湖通红?为什么会满湖通红?

5.评读第2句。

6.雨后的湖里的荷花到底有多美呢?用~~~~~划出来读一读。

按课文填空:

大雨过后,------阳光照得---------。湖里有十来枝--------,花瓣上--------,荷叶上-----------滚来滚去。

品读句子: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1)比较句子

23《学画》第二课时 第2篇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能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比较三个儿子的行为,体会老爷爷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孝敬父母的真正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歌曲:《我的好妈妈》

二、导入。

同学们,刚刚这首歌好听吗?歌曲中的小朋友多疼爱自己的父母呀!劳动一天的妈妈下班回到家,孩子是怎么做的?她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在学校,你们是老师的好学生。在家里,你们是爸爸妈妈的好儿女。那你们怎么做才算是爸爸妈妈的好儿女呢?这节课我们学完《三个儿子》的故事,相信你就明白了。

三、复习字、词

1、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朋友,你们还记得他们吗 ?请小老师上来带读。

2、呜……远方开来一辆小火车,火车、火车往哪里开?

3、摘苹果 瞧!多么可爱,多么漂亮的苹果树啊,你们喜欢吗?请同学上来摘苹果,要是她读对了,其他同学就大声

地跟着读三遍。

三、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1、小朋友真能干呀,这么多生字都可以顺利解决了,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是这样夸奖你们的,平时妈妈夸

奖过你吗?导入新课,今天三个妈妈正在讨论他们的儿子呢!打开书本,现在老师有个要求,齐读要求。自己读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

2、你把自己当成妈妈去读一读妈妈的话。

(1)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妈妈说的话。谁来读读?采访一下这位妈妈,您的儿子这么优秀,你觉得怎么样? 生:自豪、骄傲

师:带着这种心情,谁来读读。

师:这个儿子有什么特点?

生:既聪明又有力气。(板书:聪明、有力气)

师:有没有比他更厉害的?

生:没有。

师:从哪里知道的?

生:谁也比不过他。

师:这个孩子多让妈妈自豪啊,你来读一读。

师:你能更自豪些吗?谁能更自豪点?还有谁想自豪地来读一读。

全班一起来读一读。

(2)师:此时,第二个妈妈也不甘示弱,夸起了自己的儿子,你能夸好吗?谁来夸?

生: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师:采访一下这位妈妈,您的儿子这么厉害,你感到怎样?

生:高兴、自豪

师:多么令人自豪的妈妈啊,你来读一读。

师:听出来了吗?这个妈妈在夸什么?

生: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板书:好嗓子)

师:是呀,不是一般的好听,是──好听极了!小组来读一读,看看哪个小组的儿子最优秀?

第一组: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师:同样得意,谁都比不过!

第二组: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师:同样骄傲!

第三组: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师:同样自豪。

第四组: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师:多么自豪的妈妈!

师:全班在一起读一读,好吗?

(3)师:多么优秀的两个儿子呀,可另一个妈妈什么也没说,那两个妈妈很奇怪,问她──“你怎么不说说你的儿子呀?”

师:这位妈妈这样说,你来读一读。(板书:没什么特别的)是啊,跟其他妈妈相比,确实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她说这句话可平淡了。(板书:没什么特别)

生: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是啊,没有什么可炫耀的。

生: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是啊,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多么平和的心态。

生: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多么谦虚的妈妈呀──生读。

男、女生分角色读。师:请女同学来读读,再请男同学来读一读,全班一起读一读吧!

3、师:就这样,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他们是怎么做的?

师:你能用上“一个,一个,另一个。”来说一说吗?(练习说话)

生: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师:说得多完整呀!你能用上“一只…..一只……另一只”来说说这三只小猴子在做什么吗?说的多好呀!认真动脑筋想想,为什么那幅图要用“一个,一个,另一个”这幅图要用“一只…..一只……另一只”呢?

师:谁来读读第一个孩子是怎么做的?第二个?第三个?板书三个孩子的表现(翻跟头──真好看唱着歌──真好听接过水桶)。

4、师:在小男孩的眼里这是怎样的一桶水?

生:沉甸甸的。

师:沉甸甸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很沉、很重。

师:有多沉、有多重?从文中找一找!

师:听老师读,同学们闭眼想象:你仿佛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生:我看到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师:三个妈妈怎么走走停停呢?

生:因为一桶水可重啦,提一会儿,休息一会儿。

生:我还看到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师:是啊,三个妈妈互相捶捶胳膊,捶捶腰,太累了。同学们通过这些词语,能看出当时的画面,多有意思呀!前面是看到的,还能听到什么?

生:我听到了水晃荡的声音。

师:是啊,水太满了。

生:我听见三个妈妈在说话。

师:她们在说什么?

生:三个妈妈说:“我太累了!”

生:三个妈妈说:“要是有人帮帮我们就好了!”

师:你们还听到了妈妈的心声,那你能通过读表达出妈妈的心声吗?

生:指名有感情朗读。

师:及时给予评价。

师:这桶水可重啦!妈妈们拎着这么重的水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们的三个儿子都帮助了妈妈了吗?这一切都被老爷爷看在眼里,老爷爷是这样说的——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师:问题出来了,1、老爷爷只看到了哪一个儿子?

2、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这个儿子呢?小组讨论,把答案汇集到小组长那里。

生:因为只有这个儿子关心妈妈,为妈妈提水。

师:是啊,在老爷爷看来,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那其他的两个儿子就不好了吗?做为孩子,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可做为儿子呢?他们缺少了什么?

生:他们没有帮妈妈提水。

生:他们看到妈妈提水只顾着表现自己的特点,却不管妈妈。

生:他们没有关心妈妈。

师:是啊,只有这个儿子关心妈妈,这才是关心父母、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板书:孝顺)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还觉得第三个孩子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生:第三个孩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他却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生:孝顺父母就是他的特点,第三个妈妈很谦虚。

四、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同学们,爸爸、妈妈给了我们生命,养育了我们,多辛苦啊!我们可以帮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事来孝敬他们?(生自由说)结合课件图片来说。除了这些,你还可以怎样孝敬父母呢?

2、行动胜过千言万语,就像我的好妈妈里唱的,让我们一起来唱《我的好妈妈》。

五、指导书写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懂得了道理,聪明的我们还要学会写字。(学写聪)

六、总结、作业。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要做孝敬父母的孩子,那就从现在开始,每天至少为父母做一件事情。让我们成为父母心中真正的最优秀的孩子。

七、板书设计。

23、三个儿子

聪明、有力气翻跟头

好嗓子唱着歌

23《学画》第二课时 第3篇

1. 谈话导入:

刚才读书的时候, 老师发现“善思组”的同学读得动情, 其他11个小组同学听得认真, 相信大家也能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谁来说说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 (板书:受辱)

设计意图: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鼓励每个人都参与, 并注意倾听别人的声音, 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倾听”和“发表”, 鼓励其自觉进行下一轮小组合作学习。

2. 探究学习第2节:

从哪些词语看出外国学生态度傲慢?他的话里哪些词刺痛了徐悲鸿的心?播放资源片, 让学生了解1919年的中国概况和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的事实。指名朗读, 读出外国人傲慢无礼的样子。

探究学习:你听到有人这样侮辱你和你的国家, 有什么感受?各小组带着问题在组内交流, 师组间巡视, 相机指导。组间交流, 师生共评。

设计意图:每个组员都了解了外国学生嘲笑徐悲鸿的历史原因;理解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目的是为祖国增光;打开了各学习小组交流的思路, 人人有话可说。

二、分块合作, 体悟“奋发”

徐悲鸿被外国学生的侮辱激怒了, 决定用自己的行动来让他们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他是怎么励志学画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二段。

1. 小组合作学习第5小节。

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徐悲鸿奋发努力?出示资源帖一, 深度理解“每逢节假日”:A.有人约他去逛街, 他……B.有人约他去喝咖啡, 他……C.有人约他去旅游, 他……出示资源帖二, 深度理解“一整天”:A.上午, 人们在吃早茶, 他……B.中午, 人们都午休了, 他……C.下午, 人们都去公园玩了, 他…… (合作学习小组:书山组、囊萤组、勤学组、善思组、行知组、奋进组。组员可任选一个话题跟大家交流, 生生互评。师组间巡视, 相机指导)

2. 小组合作学习第6小节。

哪些地方深深震撼了你?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喝两片面包”。A.让你经常每餐喝一杯白开水, 吃两片面包愿意吗?B.如果你将来出国了, 也受到了外国人的侮辱, 也要过清苦的日子, 你会像徐悲鸿一样奋发努力吗?出示资源帖三, 理解“生活清苦”和“奋发努力”的关系:A.生活越是清苦, 越是要奋发努力。是因为“必须……真正的中国人”。B.哪怕生活再清苦, 也要奋发努力。是因为“必须……真正的中国人”。合作学习小组:各组员可任选一个话题跟大家交流, 生生互评。师组间巡视, 相机指导。设计意图:徐悲鸿“潜心临摹”和“生活十分清苦”是构成第二段的两个不同而有紧密联系的内容, 难点就是徐悲鸿的留学生活对处在儿童期的学生来说非常陌生, 所以, 三个资源帖的设计把“每逢节假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和“一整天”不同的时间段可能发生的事情呈现出来, 化整为零, 易于学生消化吸收。在分块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全班汇报、总结提升, 学生对“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3. 出示资源帖四, 深入理解比喻句。

探究学习:比较一下, 骏马、老牛、春蚕, 徐悲鸿更像什么?组员在组内跟大家大胆交流, 生生互评。师组间巡视, 相机指导。小组讨论后, 提示同学们展示课前打印的图片,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发现, 徐悲鸿画的马生动传神、家喻户晓。设计意图:骏马更适合比喻徐悲鸿, 因为骏马具有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徐悲鸿也有, 而且他以画马闻名, 骏马已经成了徐悲鸿的化身;而老牛、春蚕虽然都和骏马一样“不知疲倦”但不能反映徐悲鸿的精神, 更看不出他如何地喜欢画马。因此, 把徐悲鸿比作骏马最恰当不过了。

三、自主合作, 深究“轰动”

1. 探究学习第7节。

“轰动”什么意思?有哪些来看画展的人?他们会有什么反应?

出示资源帖五, 深度理解“轰动”:A.他的老师达仰来看画展了……B.老是约他出去喝咖啡的留学生来看画展了……C.面包店里的老板来看画展了……D.博物馆里的员工来看画展了……E.那位外国学生来看画展了…… (板书:轰动) 组员可任选一个话题跟大家交流, 生生互评。师组间巡视, 相机指导。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的铺垫, 学习小组会渐渐尝到“降难”的甜头, “提效”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轰动”, 在文本中挖掘出可持续生成的学习资源, 小组合作学习一定会进入自主状态。

2. 探究学习第8节。

指名演一演外国学生的两段话。讨论:外国学生前后态度变化之大是因为什么?组员在组内跟大家大胆交流, 生生互评。师组间巡视, 相机指导。

3. 齐读第8节。

设计意图:前期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汇报, 学生已经积累了“口头学习”的经验, 这里安排一项符合10岁左右儿童身心特点的“活动”———情境表演, 既加深理解外国学生前后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又在愉快的活动中放松了探究学习时紧张的神经。而不同学习小组之间自主策划的生生合作表演练习, 恰恰是新生成的可资课堂学习的宝贵课程资源。

四、拓展合作, 锤炼“功夫”

自古至今, 许多人都跟徐悲鸿一样, 励志努力, 成就了一番事业, 为中华民族增了光添了彩。司马迁、齐白石、梅兰芳……就连我们自己的成长也需要这样的功夫, 你能不能用“功夫不负有心人”来说几句话?组员在组内跟大家大胆交流, 生生互评。师组间巡视, 相机指导。设计意图: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 儿童心理始终在“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交互作用, 不断发展。经过“为何”、“怎样”和“结果”三大板块的探究和合作, 学生对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了整体的把握, 并燃烧起“奋发努力”、“报效祖国”的激情, 这时, 出示一道写话练习, 既能做到“学以致用”, 又能学会如何搜集、整理资料, 开发和运用课程资源。

五、教后反思

1. 研读专著, 不断成长。

作为刚刚接手的50人大班, 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现成的校本指导, 没有现成的案例参考, 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学期开始, 我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建了12个学习小组并分别命名。在组建不久的学习小组进入新的学习时,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规则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件很有挑战意义的事情。因此, 中国教育学会王坦老师的专著《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就成了我开展教学活动的法宝。

2. 研读课标, 自觉实践。

“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鼓励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的设计, 主要在不同的学习环节向学习小组呈现一个个“资源帖”, 或视频文件, 或生活场景, 或文字材料……这些资源无疑降低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难度, 提高了合作的效率。

3. 移植成果, 自主创新。

邢国红在研究小学第二学段语文 (长春版教材) 合作学习时提出了“降难提效原则”, 面对一些有难度的学习内容, 教师应积极采取适宜的学习方法, 以降低学习难度, 提高学习效果,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内容进行分解。这一原则在苏教版语文课堂上得到了一次大胆尝试和有效验证。比如引导理解“轰动”时, 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自选一个话题在组内畅所欲言, 组间交流时精彩纷呈, 掌声不断:面包店的老板来看画展了, 他不无感叹地说:“这孩子天天吃面包, 却画出了这么多好看的作品, 真是奇迹呀!中国人, 了不起!”……

六、生成问题

生成一:如何处理掌握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得好, 才会愿意学。”因此, 我们习惯把“学得好”作为教学设计的最优标准, 从指导预习开始, 到期末检测, 学习的流程是完整的。从指导识字、写字开始, 到习作教学, 新课标所规定的年段目标都要一一落实。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也必须做循序渐进的训练。但一部分学生未必就学得好, 也未必愿意学。合作学习理论则认为:“只要愿意学, 就能学得好。”约翰逊兄弟反复强调合作学习的三大效用:增强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成绩;建立积极关系, 彼此关爱互信;促进心理健康, 改善自我认知。很明显, 这两种主流理论对学习是有帮助的, 但一节语文课究竟怎么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只有反复尝试后才能心中有数。生成二:如何巧妙、高效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语文课堂, 尤其是课题实验、教学观摩、竞赛之类的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或者锦上添花, 或者画蛇添足, 效果大不一样。备这节课时我在一节课的三个不同时段依学习内容的难易分别安排了一次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的形式、时长都随内容而定。一节40分钟的课,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超过了大半节课。但这样安排是否巧妙、高效, 我个人还不敢妄下结论。生成三:如何在不同类型的课文里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本篇课文可以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积累语言, 培养合作精神。其余类型的课文也可尝试设计合作学习。生成四:如何确保每个小组、每个组员都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国外的小组合作学习大多数在20个人左右的班级实施, 老师作为指导者便于控制。我们一个班却在50人左右, 十多个学习小组, 课堂组织合作学习时常用的方法就是事先出示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方法, 提醒小组长安排好本组学习。但合作学习的过程需要老师控制的因素太多, 稍有不慎就会弄巧成拙, 浪费时间。生成五:如何给合作学习中的组员提供即时、有效的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会生成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有的有研究价值, 有的没有研究价值。有研究价值的可以提出来小组讨论, 解决不了的由老师帮助解决。可是, 当几个个学习小组提出不同的问题都需要解决的时候, 老师就很难掌控局面了。生成六:如何引导个别不想合作、不会合作的组员尽快融入合作团队?按“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建起来的学习小组每次在组织新的合作学习时, 总会有个别组员不积极参与学习, 或者因为不满组长的分工;或者因为学习内容不适合自己;或者是因为学习不得法……课堂上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怎么即时引导呢?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理论自上世纪以来日臻成熟, 怎样在50人的大班运作合作学习方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本文以苏教版语文第七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为例, 引导学生学会借助课程资源, 探究、合作学习。进一步摸索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的组建和运作规律, 以求达成年段阅读目标。

23《学画》第二课时 第4篇

A. 化学反应必然伴随着能量变化

B.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由化学键引起的

C. 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无关

D. 化学反应和体系的能量变化是同时发生的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活化能的作用在于使反应物活化,从而启动反应或改变反应速率,但有些反应可能不需要活化能的推动,其活化能接近为0

B. 需要加热的反应可能是放热反应,常温下能自动进行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C. 在能源利用上模拟有关生物化学过程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D. [ΔH]单位中的mol-1指的不是“每摩尔”反应物,也不是“每摩尔”生成物,而是“每摩尔”反应

3. 下列反应的热效应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 )

A. 铝粉与氧化铁的反应

B. 氯化铵与Ba(OH)2·8H2O反应

C. 锌片与稀硫酸反应

D. 钠与冷水反应

4. SF6是一种优良的绝缘气体,分子结构中只存在S—F键,已知1 mol S(s)转化为S(g)吸收能量280 kJ,断裂1 mol F—F、S—F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别为160 kJ、330 kJ,则S(s)+3F2(g)=SF6(g)的[ΔH]为( )

A. -1780 kJ·mol-1 B. -1220 kJ·mol-1

C. -450 kJ·mol-1 D. +430 kJ·mol-1

5. 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 S(g)+O2(g)=SO2(g) ΔH1,S(s)+O2(g)=SO2(g) ΔH2;则ΔH1>ΔH2

B. C(石墨,s)=C(金刚石,s) ΔH=+1.9 kJ·mol-1,则由石墨制取金刚石的反应是吸热反应,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 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4 kJ·mol-1,则含20 g NaOH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为28.7 kJ

D. CaCO3(s)=CaO(s)+CO2(g) ΔH>0,则该反应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

[能量/kJ·mol-1] [508][a][b][600][N2+3H2][2NH3][反应过程] 6. 如图,a曲线表示198 K、101 kPa时N2与H2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ΔH=-92kJ·mol-1

B. b曲线是升高温度时的能量变化曲线

C. 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改变

D. 在198K、体积一定的条件下,通入1 mol N2和3 mol H2反应后放出的热量为Q1 kJ,若通入2 mol N2和6 mol H2反应后放出的热量为Q2 kJ则184>Q2>2Q1[反应过程] [能量][A][B][C][E][ΔH]

7. 2SO2(g)+O2(g)?2SO3(g)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已知1 mol SO2(g)氧化为1 mol SO3(g)的ΔH=-99 kJ·mol-1。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C分别表示 、 ,E的大小对该反应的反应热有无影响? 。该反应通常用V2O5作催化剂,加V2O5会使图中B点升高还是降低? ,理由是 ;

(2)图中ΔH= ;

(3)V2O5的催化循环机理可能为:V2O5氧化SO2时,自身被还原为四价钒化合物;四价钒化合物再被氧气[温度计][硬纸板][碎泡沫塑料]氧化。写出该催化循环机理的化学方程式 ;

8. 实验室用50 mL 0.50 mol·L-1的盐酸和60 mL 0.50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来测定中和热。试回答下列问题:

(1)从装置来看,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

(2)盐酸在反应中若因为有放热现象,而造成少量盐酸在反应中挥发,则测得的中和热数值 (填“偏大”“偏小”“不变”);

(3)将V1 mL 1.00 mol·L-1 盐酸溶液和V2 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 m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温度/℃][V1/mL][30

28

26

24

22

20][O 10 20 30 40 50]

A. 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 ℃

B. 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C. NaOH溶液的浓度约是1.00 mol·L-1

D. 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4)若用HCN代替盐酸做实验,测得HCN(aq)与NaOH(aq)反应的ΔH = -12.1 kJ·mol-1;HCl(aq)与NaOH(aq)反应的ΔH = -55.6 kJ·mol-1。则HCN在水溶液中电离的ΔH等于 。

23《学画》第二课时 第5篇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2、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1、生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2、快速抢读生字。

3、齐读。

二、学写生字。

1、齐读生字。

2、范写容易写错的生字,生认真观察,认真听。①请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拎”字最后一点。“桶”右上的一点,“膊”字右上的一点。“荡”是上下结构的字。

②生回忆书空以上几个字。

3、写美观。请生自己观察,你觉得怎样才能写得更漂亮?抽生说师范写。

4、生练习写字。三、课后练习。

1、齐读。

2、说说这段话的意思。三个孩子同时做一件事用“一个„一个„另一个„”的句式来说。

3、自己再读读,想一想你能用这个句式再说一句话吗?

四、表演

四人小组排练表演课本剧。老师巡视,随机点拨。重点指导:人物的语气、人物的动作、人物的表情。课后记:

23《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课时 第6篇

春 抽出新枝 长出嫩叶

夏 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

秋 落叶飞舞 果实累累

冬 树上积雪 动物过冬

23《学画》第二课时 第7篇

夏 密密层层 郁郁葱葱 巨大的宝库

秋 树叶飘落 黄中透绿 美丽的大花园

冬 树上积雪 银色世界

23《学画》第二课时 第8篇

春天:树木 积雪 小溪 小鹿

夏天:树木 雾 阳光 野花

23《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六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3《学画》第二课时 第9篇

龙海市海澄中心小学 黄秀莲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篇幅不长,意义深长,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她们一边打水一边夸自己的儿子。当母亲们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的时候,三个儿子都来了,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难怪,老爷爷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却能帮助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在有趣故事的叙述中,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即孝敬父母)。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懂得关心、孝顺父母。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2)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演一演。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识记掌握新字新词。

(2)在朗读中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爱,感受老爷爷话语的深刻含义。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母爱,学会孝顺、体贴母亲。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老爷爷说话的涵义,懂得要孝敬、关心父母(或长辈)的道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2.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赛读生字)

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做做游戏。

开小火车读生字卡片 小组比赛读生字卡片 强调读准:前鼻音 拎捅 沉甸甸

后鼻音 嗓音 水桶

二、观看《请妈妈洗脚》广告(播放光盘)

你喜欢片中的谁?为什么?(他多疼爱自己的父母,富有爱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三个儿子》 板书:三个儿子

三、学习课文

(一)听录音读课文

(二)女生朗读第一至六自然段

三个妈妈在井边打着水,就说起自己的儿子来了。故事中的妈妈是怎么夸奖自己的儿子的呢?动手划出三位妈妈说的话

1.第一个妈妈是怎么说的呢? 板书:聪明 有力气 2.第二个妈妈是怎么说的呢? 板书:好嗓子

让我们大家也像他们一样来读读两位妈妈的话吧!

3.两个妈妈都夸自己的孩子,觉得自己的孩子们很了不起,可是第三个妈妈却什么也没说,这是为什么呢?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板书: 没有什么特别。你们能猜猜这位妈妈的心情会怎样呢?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一下吧!(指名读、齐读)4.你能把三位妈妈说的这三句话并成一句话吗?

一个孩子___________,一个孩子______________,另一个孩子___________。

那么,孩子们是不是像妈妈说的那样本领大呢?有一位老爷爷看见了拎水这件事后,他又是怎么评价这三个儿子的?

(三)男生朗读第七至十三自然段

1.(1)完成填空。(小黑板出示)

一桶水可重啦!水__________,三个妈妈__________,胳膊都了__________,腰也了__________。

(2)你从填上的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水桶里的水很满,三个妈妈提着水很吃力。)理解走走停停:什么叫走走停停呢?(走一会儿停下来休息)妈妈为什么会走走停停呢?(因为水很重)请你用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吧。

(3)结合实际生活:你有过拎东西时胳膊痛、腰酸的经历吗?那时,你有 么想法?假如是你拎着这么重的水桶,此时你在想什么?(真想有人来帮忙……)

2.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呢? 小朋友,你们看到了几个孩子?可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那你认为他看见的应该是哪个儿子呢?为什么?

(1)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A.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B.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C.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2)你能把这三句话并成一句话吗?(小黑板出示)(先观察插图,再填空)一个孩子____________,一个孩子________,另一个孩子________。(同桌可以先商量,互相说一说)

(3)抓动词,体会最后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做法。(课件出示画面)

A.找动词。(跑到、接过、提着走。)

B.最后一个孩子是怎么想的?

(觉得妈妈特别辛苦。“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非常吃力。我来帮助妈妈提水吧!)(4)看到这个孩子的做法,他的妈妈在想什么?一直跟在后边的老爷爷心里在想什么?(理解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意思)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说。(他的妈妈在想:我的儿子真是长大了。虽然比不上第一个孩子翻跟头,比不上第二个孩子歌声动听,但是他知道关心妈妈,知道帮助妈妈分担。)

师:正是这个普通的孩子确是最有孝心、最关心妈妈的孩子,所以老爷爷说……(引读)

出示句子: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老爷爷心里在想:只有第三个儿子看到了自己的妈妈吃力地拎着水桶,主动地接过水桶。他真是一个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好儿子,所以会帮妈妈做事的孩子才是孝顺、关心父母的孩子。)

(四)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此时此刻,如果你是这位妈妈,在谈论孩子时,你会怎么说?(让生回过头来看妈妈眼中的孩子,感受母亲无私、无我的爱,感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孝敬父母当然也是一种美德。)

四、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很不容易。作为儿女,我们要处处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向课文中的最后一个儿子学习。)

倡议同学们从现在开始,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扫地.洗碗等)

五、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可配上适当的动作。

(注意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前两位妈妈说话时很得意,用夸奖,甚至夸耀的语气读,读时语速稍快,语调稍高。第三个妈妈说话很平淡,用平常的语气,读时语调平稳。老爷爷的话幽默,风趣而有意味深长。)1.小组里演一演。

2.全班分角色表演本课的故事。

(一个小组扮演一位妈妈,师读旁白,班长扮演老爷爷。)

六、作业:

1.完成课后“读读说说”的练习。练习说话时,允许使用“个”、“只”以外的量词。2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讲给爸爸、妈妈听。

3课外收集一些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如《乌鸦爱妈妈》、“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等),细细阅读,相信能给你们很多的启发。老师希望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板书设计:

23 三个儿子

一个

二个

三个

聪明 有力气

好嗓子

没有什么特别

↓ 翻着跟头

唱着歌

帮妈妈 ↓

??

好儿子

《三个儿子》课后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23课,教材内容浅显,识字词的量也不多,但是在这简单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一个深刻而朴素的道理,即孝敬父母。本课教学中,我没有给二年级的孩子们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没有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含,我主要是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进行读书讨论理解。本节课教学后,自己感觉有以下几点:

一、用学生熟悉的广告《请妈妈洗脚》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二、重视词句教学。词语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小老师领读词语、读词语说话,读词语做动作等。如抓住(翻着跟头 唱着歌 跑到 接过 提着走)这些动词的描述体现三个孩子不同表现。抓住(直晃荡、走走停停、胳膊痛、腰酸)这些动词的描述体现水桶里的水很满,三个妈妈提着水很吃力。这样的学习,一环紧扣一环,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得原本枯燥的词语学习变得有趣,学生学得扎实有效。又如安排两次练习:你能把这三句话并成一句话吗?一个孩子___________,一个孩子______________,另一个孩子___________。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进行句子训练。

23《学画》第二课时 第10篇

2.继续学习记住先后顺序背诵课文的方法,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正确、流利、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指导学中学会并掌握按先后顺序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

1.齐读课题,说一说:读了课题后,你能知道课文会写什么内容?

2.那你认为课文会围绕着哪个字来写?(学)

二.学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标出自然段。

2.介绍王冕:王冕是我国元朝的一位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从小刻苦自学,晚年隐居九翠山,以卖画为生。他善画没骨梅花,题画的梅花诗也很有名。他还写过不少反映无未社会现实的诗歌。

3.学习课文第1段:

①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的是什么?

②“只读了三年书”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说明王冕家里很穷,条件差,上不起学。也说明他的知识少。)

③遇到王冕这样的家境,一般小孩会怎样?而王冕又是怎样做的呢?请你在文中画出来。

④你怎么理解“一边放牛,一边找些书来读”这句话?

“找”‘这个字体现了王冕没有钱买书,但他为了读书,千方百计地去寻找书来看。

“一边„一边„”说明王冕很爱读书学习,所以在放牛的同时也不忘了找书看。

⑤再读课文,思考:这些和他以后成为著名的诗人和画家有什么关系?

4.学习第2段:

①默读课文,说一说:你从那些词语可以看出雨下得很大?

乌云密布:这是雨前的景象,预示着大雨即将来临。

一阵大雨,清水滴滴,水珠滚来滚去--说明是大雨,而且下得不长。

②读一读第3-4句,思考:这两句写的是什么?

(雨后景色和湖中美丽的荷花。)

③你从那些地方可以体会出这真是美景?

(满湖通红更鲜艳粉红色的花瓣碧绿的荷叶清水滴滴水昧滚来滚去)

④我们看:夏日的一阵雷雨过后,晴朗的天空,通红的湖水,映衬着湖里鲜艳的荷花。

这真是一幅极为奇妙的图画。王冕面对这样的美景怎么样了?

(出神——说明他对自然的美景的喜爱。)

(心想„要是„那„——觉得很美,想留下它。)

⑤齐读这段,想一想:这段话是按什么顺序写清楚的?

按雨前--雨后的先后顺序写的。

1-2句:先写王冕在湖边放牛,忽然下起了大雨。

3-4句:接着写湖面上的景色和美丽的荷花。

5句:然后写王冕看荷花,想把它画下来。

5.学习第3段:

①齐读课文,思考:王冕是怎样学画荷花的?

②默读,标画出重点词语,体会理解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省下来的钱买了又找来开始他画不像不灰心,天天画)这说明他学画很刻苦,肯下功夫。

③指名读最后一句,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说明王冕荷花画得好极了,和湖里真的荷花没有两样。

三、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思考: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肯下苦功夫,就一定能成功。

2.在学习上,你要向王冕学习什么?

四、练习:

1.练习背诵课文第2段。

2.看着书中的插图,想一想: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课文中哪儿写出了图中的意思?你能把这几句话背出来吗?

3.填空练习:

()的傍晚

()大雨

()的荷花

()的花瓣

天空()

水珠()

情水()

23《学画》第二课时

23《学画》第二课时(精选10篇)23《学画》第二课时 第1篇《学画》第二课时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用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做什么的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