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721”人才培养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721”人才培养(精选6篇)

“721”人才培养 第1篇

2014年校园社交应用“超级课程表”推出了一个“十大痛苦专业排行榜”, 计算机专业排名第一, 可见计算机专业学习的难度。如何学好计算机专业, 培养良好的计算思维, 具有扎实的动手能力是计算教育的核心问题。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欠佳;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实行“721”人才培养模式, 使学生的培养环境发生了变化, 对于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来看,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无论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 还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 都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的实验方式、方法与应用技能, 对专业学生应要求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从长远看, 有必要考虑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进行适当的分解和分层, 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结合计算机专业发展快、应用范围广、社会需求差异大的特点, 必须全面进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实行分层次培养计划, 才能更好的为社会输送各类合格人才。

实行“721”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来看,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培养需要出发, 在“721”人才培养模式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实行分层次培养格局, 才能有利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发展。721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落到实处, 基于导师制的人才培养分类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北京大学2002年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 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武汉工程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1+x”全程导师教育教学新模式, 历经近10年探索, 受到高等教育界的关注, 一些地方高校也尝试进行本科生导师制。然而对于地方本科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本科生导师制还处于探索阶段。

1 基于“721”人才培养模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导师制的相关问题

导师制由研究生教育层次“下移”至本科教育, 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而言是一种新的探索, 它使本科教育由“批量式”培养模式向“分流式”培养模式转变, 更多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兼顾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对于地方工科院校, 在721人才培养模式下,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以下几点。

(1) 导师的选拔和培训。如何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导师队伍, 每位导师指导多少名学生值得关注的问题。本科生导师制在地方本科型院校是“新生”事物。只有良好的导师队伍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虽然本科生教育特点和研究生的教育有所不同, 单从个性化培养学生来看, 硕士生导师具有更好的实际工作经验。此外对于本科生导师制, 建议不能一下全面铺开, 而是从点做起, 挑选一至两个班级做试点。建议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教师指导的本科生人数不超过3人, 一般老师不超过2人, 参加工作在2年以内的老师指导不超过1人。导师选拔完以后, 还需要针对本科生的特点, 开展相应的教研活动, 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湖北工业大学为省属重点多学科型大学, 计算机学院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在40%左右, 接近50%左右的老师具有博士学位完全可以满足导师制的需要。

(2) 建立合理的导师工作评价和奖惩机制。现在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有“重科研, 轻教学”的情况。如何保证导师投入精力到本科生学习指导上面:一是要从制度上入手;二是利用最新的云笔记, 轻笔记等手段, 做到导师指导有记录, 有证据, 比如要求导师将指导记录通过有道云笔记, 或者视频照片等资料等进行存档, 学院教学委员会定期对导师工作进行检查。 此外可将导师的工作计划, 辅导日志, 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竞赛时的获奖情况, 各种证书, 发表论文情况, 学生的就业情况等按一定比例换算成导师的业绩, 纳入考核范畴。

(3) 学生考试办法与评价模式的全面综合改革。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考试是一次性的定时闭卷考试, 这种考试方法无从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造成了学生临时突击、放松平时学习的问题。实行导师制以后导师可以长期的指导和跟踪学习的学习情况, 评价目标不再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 而主要看其是否具有不断创新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以及其实际掌握的能力。

(4)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传统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 单纯地强调教师的教学, 对所有的学生教学方案和培养模式一致, 学生失去了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选择课程的机会。“7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导师制将彻底改变这种学习模式, 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和建议下, 充分利用MOOC (幕课) 等网络教学资源, 学生可以根据的兴趣和基础选择相应的课程学习, 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基于“721”人才培养模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导师制重点关注内容和挑战

计算机学科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将实践环节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提高实践的效果, 从不断的学习中不断地给他们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 在基于“721”人才培养模式环境下, 通过导师制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如下工作值得关注。

2.1 导师组团, 基础教学强化素质, 树立不同的学习目标

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如:计算机科学与编程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等关系,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在这些程序设计专业基础课当中, 导师要组成学习指导小组, 交叉指导学生, 选拔一部分最优秀的学生当教学辅导, 切实做到每位参与学习的同学达到实验的要求。此外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 导师要指导他们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树立不同的学习目标。

2.2 立足社会需求, 培养多类型人才

“721”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学生能够真正做到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安排进程, 这给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了极好地学习机会。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同, 可以考虑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为研究型、工程型及应用型, 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性质。因此, 在结束基础教育后,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 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根据所选方向, 自主安排进程、选择学习时间和所需要的辅助课程。

2.3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提高应对社会选择的能力

目前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大部分的实践经验较浅,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对某个系统开发的只有很少一部分。远远达不到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编程10万行的要求, 对于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的课程, 如数据结构,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 应该独立开设综合性课程设计, 有其专业导师和任课教师进行指导, 共同评分。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各类纵向和横向软件开发项目, 参与各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竞赛。从这些课题研究、设计与开发实践,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理解能力、以及对新知识的驾驭能力, 而且经历了计算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创新的能力训练;还可以通过参与基金课题与国家课题的论证与申请, 强化了创新的动力观和主体观教育, 培养敢于创新的意识, 而且作为主要成员经历课题总体设计, 关键技术研究、系统验证与性能评测等研究过程, 培养了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实施和贯彻。

总的来看, 在“721”人才培养模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导师制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该文对上述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 上述工作也正在作者所在学院开展试点工作, 希望该项工作能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计算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敬泽.GB/T 7714孙敬泽.中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现在和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2) :221-222.

[2]宗欣露, 王春枝, 徐慧.面向“721”人才培养模式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 2014 (20) :1-5.

[3]http://gaokao.eol.cn/jyqj_2926/20140529/t20140529_1122557.shtml.[EB/OL].百度文库.

[4]王鑫.本科生导师制激励问题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4, 28 (8) :137-142.

[5]http://hb.people.com.cn/n/2015/0123/c195930-23660077.html.[EB/OL].人民网.

[6]严建峰, 杨璐, 许继芳, 等.计算机类本科生导师制对策研究.计算机教育, 2012 (2) :5-9.

“721”人才培养 第2篇

摘要:基于“721”培养模式,围绕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自动化系课程,对自动化系等工科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721”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方案,以实现“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调研-毕业设计”等教育模式的多元结合,建立多层次、个性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在不同梯级、不同层次,增强学生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关键词:“721”培养模式;自动化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024-02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学校师生比不断扩大,而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又使得学生的个体差异日趋明显,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要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湖北省委省政府在召开的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指出,大学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三类人才。我校(注:湖北工业大学)正是积极响应这些要求提出了大学教育的“721”培养模式。

“721”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是针对70%左右的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体、创新创业精神为两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20%左右的学生,培养具有一定科技与工程创新能力的科技人员和工程师;针对10%以内的学生,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项目计划。在“721”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对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梯级分层次对理论结合课程设计与实践进行方案设计,在不同梯级,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使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得到锻炼,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工科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1.被动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坐在下面被动接受,学生没有积极性,并且部分学生存在什么问题从不和老师进行交流。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工科课程,学生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又从来没有接触过类似的工程实践,听课积极性逐渐下降。而且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课件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没有多余时间让学生讨论,只有教师在课堂上不断讲解,学生无法及时操作,无法验证老师在黑板和多媒体上演示的程序,在课堂上也从不去说出自己的看法,不主动探究自己不懂的问题,对教师的口误和错误也不能提出自己的质疑。再加上部分教师不负责任的态度,学生作业不及时批改,有些即便批改,但从不仔细检查学生的作业,不知道学生存在的问题。期末考试,教师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学生只用两三天时间就将考试内容背熟,而对书中的很多问题为什么会是这样,其基本原理是什么,一个学期学完之后基本上没有任何进步。因此,课程学完一两年之后,该课程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工科类专业讲解比较费劲,部分学生学习没有兴趣。传统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今教学需要,因此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吸引学生注意力,化抽象为形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是形势所需[1]。

2.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

自动化类工科专业是要求理论结合实践的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有电路电子基本理论方面的学习: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有软件结合硬件等计算机理论的学习:单片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PLC等;有大量控制理论知识的学习: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等;还有对完整系统的学习: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等。因此,对该专业的学习难度较大,不仅要对理论书本知识学习扎实,还需要设计实践环节。目前,该专业的学习中,部分学校因条件设施的限制,实践环节偏少,学生不能得到应有的锻炼;而部分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及教材没有及时更新,课件、教案等陳旧,致使部分学生认为大学所学知识无用。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理论知识若不转化为实践就不会有现实意义,而实践没有理论知识的指导就会失去方向。

二、“721”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改革

1.课程体系的改革

首先,建立一套有效的适合工科类课程的“721”培养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主要分为:课程体系目标确定;课程大纲、内容设计;综合应用能力课程设计。

目前,国内社会需求仍是以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主,这种需求将是一个金字塔结构,位于塔尖的是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是塔身,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将是塔基。因此,对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我校是在“721”培养模式下,分梯级分层次对理论结合课程设计与实践进行探讨。例如在我校自动化系的课程体系中,首先对该专业学生进行选拨,按照学生不同层次开设:普通班、创新班等不同班级。对不同层次的班级,按照不同的课程体系目标进行培养,如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中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课程的体系改革。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可针对书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并结合实验对基本的理论知识能够深刻理解,以达到符合一般的对自动化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对于创新班的学生,不仅要能够对书本知识透彻理解,还需要扩展一些课外知识,能够结合其它课程进行融会贯通。对于自动化类专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PLC》等课程,在普通班课程开设中,实验内容结合基本理论进行展开;对创新班,要求学生结合工程实例,根据工程要求,分析设计完整系统等。在以上“721”培养模式下进行的课程体系改革:在不同梯级不同层次,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通过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学生,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2.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教学方法改革针对普通高校的自动化类专业本科生进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问题教学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创设能够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氛围,多鼓励学生善于发问、善于质疑,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重视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讨论或作业,让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思想得以充分展现,锻炼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2)分解式教学法。对于部分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分解。例如:对于创新班讲授PLC交通灯设计部分,可以对问题进行逐步分解:首先,对交通灯电路控制要求明确,进行资源分配,线路连接;其次,对PLC交通灯控制程序进行编写、仿真;最后,对系统监控部分进行组态。这样将一个大问题进行细化,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

(3)讨论式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教师提出总体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归纳,且班级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整个科学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从传统的只关注课本教材的学习方式向开放式学习方式转变。对小组中的问题进行分工,找出问题关键点,并通过互相合作解决问题。在“学生讨论”环节对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回答同学所提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2]。

(4)项目教学法。采用项目式组织形式完成课程设计,使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与实际企业需求达到统一。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进行专业知识的重新组建,通过行动引导,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吸收和掌握知识和技能[3]。

以上不同教学法之间相互作用,充分、合理利用不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使基于“721”培养模式下的工科教学模式的改革,无论是对工程实践还是科学研究,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另外,在“721”培养模式下,合理分析理论知识、课程设计、操作实践三者的地位、作用,并适时穿插三者内容。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培育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最后,制定问卷,完成针对工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效果的评价。

三、结束语

最后,在以上所述的改革方案中,目标对象主要针对自动化系本科专业学生,拟期望达到的目标为:

(1)在“721”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立一套有效的“721”培養模式下工科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实现“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调研-毕业设计-创新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教育模式的多元结合,建立多层次、个性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4]。

(2)在“721”培养模式下讨论不同教学法之间的相互作用。针对“问题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研讨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展开探讨,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讨论能力等,培育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春,曲晓海,杨洋,等.工程训练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229-232.

[2]郝红英.互动式教学法在工科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教育,2014,(1):19-20.

[3]王凤嫔.“PLC原理与应用”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34):87.

[4]张虎元,刘平,吕擎峰.研究型大学工科专业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15-18.

对幸福的追逐——721幸福牧场 第3篇

客户:721幸福牧场

项目位置:中国上海

项目面积:200平方米

完成时间:2013年1月

生活在今天的上海有时候充满着乌托邦式的梦想, 不切实际, 但毫无疑问, 梦想是人类最天真最无邪, 一种意识里追求动力的源泉;有时候为了生存, 人们每天都在重复着这些同样的事情, 尽管人们从事的工作不同, 然而所有的这一切无非是为了两个字“幸福”, 为了吃的幸福、家庭幸福、过的幸福、活的幸福

721幸福牧场位于上海浦东, 这个年轻的烧肉品牌成立于2012年, 古鲁奇设计团队基于餐厅名称”幸福牧场”的品牌内涵, 一个专门生产”幸福”的牧场, 希望在繁忙的上海都市中创造一个闹中取静的幸福角落, 清新的牧场风格得以让人们透过窗口静观这纷扰的城市, 进而帮助人们审读自我生活中记载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人们, 对于美好事物有着不同的憧憬和渴望。

设计总监利旭恒认为, 对于现代餐饮空间的设计, 食客心理因素要优先于生理因素来考虑, 特别是在繁华的都会中心, 用餐当然绝对不只是纯粹的生理行为, 更多的是心理学的反射, 每当用餐时刻, 人们思考的除了美食之外, 同时也再选择一个能让身心完全放松的空间, 在饱餐一顿的时候也能得到幸福感。

对幸福的追逐

Living in one of the busiest city of the world, people in Shanghai seem to have a kind of Utopian dream, a little unrealistic, but undoubtedly, it is dream that presents the most natural and primitive goodliness that people have always been longing for and subconsciously looking after.However, in order to survive, people repeat the same work day after day, but no matter what they do, they never forget their initial aim-the pursuit of happiness-eat happily, spend family time happily and live happily.

721 Tonkatsu Restaurant, a new Japanese Restaurant founded in2012, locates its new home in the busy Pudong District of Shanghai.Based on its brand connotation-a pasture that specially yields happiness, the Golucci design team try to created a corner of happiness in a tranquil place of the prosperous and dynamic Shanghai.The fresh and clear style enables people to sit quietly watching the bustling city, and meditating their dreams, visions and craves.

“721”人才培养 第4篇

其中:T透射比 (透过率) ;

A为吸光度;

C为溶液的浓度;

K为溶液的吸收系数;

L为液层厚度 (光程长度) 。

它工作的正常与否, 对指导矿山生产有很大的影响, 下面我就总结一下几年来如何对该仪器进行保养及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

1 721型分光光度计的日常保养

(1) 721型分光光度计要放在干燥的房间 (最佳环境温度为15℃~28℃, 相对湿度不大于85%) , 使用时放置在坚固平稳的工作台上, 室内照明不得太强, 热天时不能用电风扇直接吹向仪器, 以防光源灯发光不稳;远离高强度的磁场、电厂及发生高频波的电气设备, 室内无硫化氢、亚硝酸氟等腐蚀性气体。

(2) 仪器的额定电压为2 2 0 V±2 2 V, 50HZ±1HZ, 对电压波动较大的地方要先稳压, 可采用电子稳压式的稳压器, 仪器要有良好的接地。

(3) 在测试过程中要防止溶液溅入比色皿槽和样品室内, 盛有测试溶液的比色皿不宜在样品室内久置, 装入比色皿的试液不要过满。

(4) 注意保护比色皿的光学面, 除不要擦伤外, 主要防止光学面被污染, 用完后及时清洗, 以保持良好的配对性, 并定期检验比色皿。

(5) 每次使用后, 应检查样品室内是否积存有溢出溶液, 经常擦拭样品室以防止废液对部件或光学元件的腐蚀。分析完成后必须切断电源, 盖好防尘罩, 在样品室内放置干燥剂, 并定期更换干燥剂。

(6) 连续使用仪器的时间不应超过2h, 最好是间歇0.5h后, 再继续使用;仪器工作几个月或搬动后, 要检查波长的精确性。长期不用仪器时, 要注意环境温度、湿度、并保持仪器干燥。

(7) 仪器应进行定期校验, 以确保仪器工作的准确性, 并一机一档, 做好仪器档案。

2 721型分光光度计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2.1 开启电源开关仪器无反应 (指示灯不亮, 显示器没有显示)

故障原因及排除: (1) 电源未接通;检查供电电压是否正常, 电源线与供电电缆、仪器间是否接通。 (2) 仪器电源保险丝断;更换同型号规格的保险丝。

2.2 不能调0%T

故障原因及排除:未放入遮光体;在T模式时, 放入遮光体, 合上样品室盖, 并使其进入光路, 再条0%T。

2.3 不能调100%T

故障原因及排除: (1) 参比样品吸光度值过大 (浓度过高) ;稀释参比样品。 (2) 光源灯位置偏移;调整光源灯位置。 (3) 光源灯老化或损坏;更换新的同型号规格光源灯。 (4) 样品槽定位不正确或槽内有异物挡光;拉动样品槽杆定位正确或去除异物。

2.4 显示不稳定

故障原因及排除: (1) 仪器预热时间不够;延长预热时间, 一般预热30min为宜。 (2) 仪器安装环境振动过大, 附近空气流速大或受外界强光照射;改善工作环境。 (3) 外部电压不稳;外接交流稳压电源, 保证工作电压为220V±22V且无突变现象。 (4) 仪器接地不良;改善接地状态。 (5) 光源灯位置不正确;调整光源灯位置。 (6) 待测样品不稳定或有挥发性;待样品稳定后再测试或改用气密式比色皿。

2.5 测试数据准确度或一致性差

故障原因及排除: (1) 样品制备不良 (溶剂的选择, 温度的控制等) ;按正确方法制备样品。 (2) 测试条件欠佳 (室温、温度、防震、接地等环境条件的控制) ;选择合适的测试条件。 (3) 待测样品浓度或比色皿厚度未控制好使得A超出范围;测得A以控制在0.2~0.8A范围间为好。 (4) 样品反应尚不平衡或具有挥发性;待样品反应平衡后测试或改用气密式比色皿。 (5) 样品浑浊产生背景干扰;选用双波长、三波长或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 (6) 比色皿配对误差大或多次使用后因污染造成比色皿不配对;选用配对误差小的比色皿或清洗受污染的比色皿, 再按规定配对, 平时用完及时清洗比色皿。 (7) 四孔样品槽上固定弹簧片锈蚀造成比色皿定位不准;更换新的同规格的四孔样品槽。

参考文献

[1]洪吟霞, 等.分光光度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2, 11.

[2]王化正, 等.现代分析仪器维修手册[M].航空工业出版社, 1988, 2.

“721”人才培养 第5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综合医疗科和干部保健科门诊和住院体检的患者,排除中枢性甲减,患垂体疾病、接受替代治疗的甲减患者,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正使用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药物的患者。共纳入721例,按年龄分为2组:中年组共295例,其中男194例,女101例,年龄40~59岁,平均(52.3±3.2)岁;老年组共426例,其中男250例,女176例,年龄60~79岁,平均(68.5±5.3)岁。

1.2 实验室检测

采集所有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20℃冻存待测。检测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TPO)。均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le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ECLIA)检测,试剂盒由罗氏诊断公司(Roche Diagnostics)提供。灵敏度分别为TSH0.005μIU/ml、FT40.30 pmol/L、A-TG<10 IU/ml、A-TPO<5.0 IU/ml。批内变异系数(CV)分别为TSH<3.0%、FT4<2.0%、A-TG<4.9%、A-TPO<5.1%,批间CV分别为TSH<4.2%、FT4<3.6%、A-TG<5.7%、A-TPO<6.1%。正常值参考范围:TSH 0.27~4.2 m IU/ml、FT412~22 pmol/L、A-TG<115 IU/ml、A-TPO<34 IU/ml。

1.3 甲状腺超声检查

采用Philips-iuzz型超声诊断仪,线阵高频探头,频率为5~12 MHz。测量甲状腺两侧叶结节部位、大小、数量、回声等。

1.4 疾病诊断标准

原发性临床甲减:血清TSH增高,FT4降低。原发性亚临床甲减仅有TSH增高,FT4正常。

1.5 统计学处理

率和构成比的比较用χ2检验,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甲减和亚临床甲减患病率比较

721例中老年中,临床甲减患者17例,患病率为2.36%;亚临床甲减患者64例,患病率为8.88%。老年组与中年组临床甲减患病率之比为1.27∶1;亚临床甲减患病率之比为2.26∶1。老年组临床甲减和亚临床甲减的患病率均高于中年组。其中,老年组女性亚临床甲减患病率为14.77%,较中年组女性亚临床甲减患病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年组比较,老年组女性为亚临床甲减的相对危险度(OR值)是3.328,可信区间1.295~8.556。老年组亚临床甲减男女性总患病率高达11.50%,较中年组的5.08%明显升高,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OR值为2.426,可信区间1.354~4.347。见表1。

2.2 原发性甲减患者甲状腺抗体和甲状腺结节的患病情况变化

与甲状腺功能完全正常的573例体检对象比较,原发性甲减患者A-TPO阳性率和甲状腺结节患病率均明显升高(P<0.05)。见表2。

注:与中年组比较,*P<0.05

注:与甲状腺功能正常者比较,**P<0.01

3 讨论

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或组织利用不足导致的全身代谢减低综合征。甲减发病隐匿、病程长、表现复杂,尤其在老年人群中,经常与其他疾病的临床表现相混淆。同时,甲减又可累及全身各脏器代谢,导致血脂代谢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促进原有病情恶化,如甲减常是老年人心功能不全加重的一个潜在因素[1]。据“鹿特丹研究”认为,亚临床甲减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等因素一样是缺血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这部分病人最终也可能进展为临床甲减[2]。及早通过化验检查,发现老年人甲减并进行适当处理尤为重要。

甲减时,通常T4降低更明显,而早期T3水平可以正常。许多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本身可伴有T3降低。因此T4在甲减的诊断中尤为重要。正常情况下,循环中T4约99.98%与特异的血浆蛋白相结合,仅0.02%为游离状态(FT4)。但是,FT4才是甲状腺激素的活性部分,直接反应甲状腺的功能状态。电化学发光法是一种超敏感的TSH检测方法。本研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TSH和FT4值对诊断甲减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老年人群是甲状腺疾病的高发人群,特别是甲减和甲状腺结节[3,4,5]。有统计认为临床甲减患病率为1%左右[3]。本文研究人群临床甲减的患病率为2.36%,可能与统计人群的年龄有关。与临床甲减相比,亚临床甲减的患病率更高。尤其明显的是,老年女性亚临床甲减的患病率达到14.77%。当然,不同地区临床甲减和亚临床甲减的患病率有一定差异。由于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以上述统计的患病率计算,我国可能有高达上千万老年人患有甲减。在老年人体检中,强调对甲减的筛查,显得很有必要。

A-TG和A-TPO是确定原发性甲减病因和诊断自身免疫甲状腺炎(包括桥本甲状腺炎、萎缩性甲状腺炎)的主要指标。本研究中,亚临床甲减和临床甲减患者中,甲状腺抗体阳性者分别达到43.75%和70.59%。而甲状腺功能正常者,甲状腺抗体阳性率仅6.81%,这部分人今后患甲减的概率仍很高。国外报道,A-TPO阳性的患者,其甲减的年发生率可达2%~5%[6]。其免疫病理学损伤机制包括:参与CD4+辅助T淋巴细胞的活化;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抑制A-TPO酶的活性,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等[7]。抗甲状腺药物可抑制甲状腺自身抗体的产生,而碘摄入量过多可增加甲状腺自身抗体的产生,从而诱发具有遗传倾向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由隐性转为显性,导致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和亚临床甲减、甚至临床甲减。适当摄入碘是预防亚临床甲减和临床甲减的办法之一。

甲状腺结节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甲状腺内出现一个或多个组织结构异常的团块。在本组体检甲状腺功能完全正常的573例中,发现甲状腺结节者292例,患病率为50.96%。可见,甲状腺结节已十分常见。在17例临床甲减患者中,发现甲状腺结节者15例,患病率高达88.24%;在64例亚临床甲减患者中,发现甲状腺结节者53例,患病率为82.81%。甲状腺结节高发的原因有:碘摄入量过高或过低、食用致甲状腺肿的食物或药物或甲状腺激素合成酶缺陷等。但是,显然甲减和TSH的刺激作用是与甲状腺结节高发相一致的。由于大多数甲状腺结节<1 cm,患者没有临床症状,注重对甲状腺的触摸检查非常重要。高清晰度甲状腺超声检查是评价甲状腺结节最敏感的方法,其对于甲状腺结节形态、大小和增长速度的监测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老年人群中甲状腺功能异常,特别是甲减很常见,在老年女性中患病率更高。甲减不仅会加重老年人的代谢紊乱,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生,而且亚临床甲减和临床甲减患者中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和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均很高,增加了恶性甲状腺结节发生的概率。因此对老年人群进行甲状腺功能和形态的检查和随访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赵玉生,吴海云.老年人多病因心力衰竭概述[J].实用老年医学,2009,23(5):324-327.

[2]Singh S,Duggal J,Molnar J,et al.Impact of subclinicalthyroid disorders 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cardiovascularand all-cause mortality:a meta-analysis[J].Int J Cardiol,2008,125(1):41-48.

[3]Simonsick EM,Newman AB,Ferrucci L,et al.Subclinicalhypothyroidism and functional mobility in older adults[J].Arch Intern Med,2009,169(21):2011-2017.

[4]Patel CN,Gerrard G,Scarsbrook AF.Incidental thyroidnodule[J].BMJ,2009,338:b611.

[5]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甲状腺结节[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0):867-868.

[6]Demers LM,Spencer CA.Laboratory medicine practiceguidelines laboratory support for the diagnosis and monitoringof thyroid disease[J].Thyroid,2003,13(1):47-50.

“721”人才培养 第6篇

我国是一个农业灾害频繁的国家, 每年的农业灾害都会对粮食生产造成较大的影响。相对于不断增加的粮食灾害, 我国的农户粮食灾害政策保险却发展缓慢且存在不少问题。张跃华、史清华等 (2007) 对我国农业保险需求进行了实证分析, 发现我国农业保险需求不旺盛, 主要源于农业自然风险在影响农户正常生活的各种因素中不显著等因素。[1]王曼 (2010) 对我国现行两种主要的防灾救灾措施国家防灾救灾措施和市场化的农业保险措施进行了分析比较, 并提出转移风险、优化抗灾措施的发展对策。[2]祁喜庆 (2010) 认为, 我国农业保险缺乏供给主体, 市场需求不足的“双冷”局面, 亟需政府在启动农业保险市场、促进农业保险发展中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 为我国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3]笔者根据全国31个省4个地区721个村的调查, 探讨了政府在我国粮食灾害保险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数据来源及特征

笔者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7~9月上海财经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对全国31个省4个地区721个行政村的实地问卷调查。本次问卷的调查程序是:首先设计了调查问卷及访谈主题, 包括访员问卷、农户问卷、行政村问卷、访谈报告4部分;然后以学生来源与户籍地为主, 从上海财经大学各学院中推选访员, 进行系统的培训, 并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最后进行问卷调查, 共取得7192份有效农户调查问卷。

1.样本的地区分布

本次粮食安全调查的样本地区分布涉及31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样本分布占总数前10位的分别是上海 (13.7%) 、江苏 (11.1%) 、浙江 (10.3%) 、山东 (6.1%) 、河北 (5.6%) 、安徽 (5.3%) 、河南 (4.2%) 、四川 (3.9%) 、山西 (3.8%) 、湖南 (3.2%) 。在调查区域中, 既有安徽、河北、四川等粮食主产区省份, 也有北京、上海、广东等粮食主销区省市, 同时也包括了山西、广西、宁夏等粮食供销平衡区的省区。其中, 粮食主产区样本数为3825户, 占全部样本的53.2%;粮食主销区样本数为2191户, 占全部样本数的30.5%;粮食供销平衡区样本数1176户, 占全部样本数的16.3%。从样本分布结构情况看, 粮食主产区样本数最多, 其次是粮食主销区, 最后是粮食供销平衡区。样本区域分布合理, 粮食主产区是此次千村调查的核心地区, 同时兼顾其他地区。表明此次调查样本是一个以粮食主产区为重心的全国性的农户粮食灾害政策性保险问题, 能够较好地反映我国农户粮食灾害政策性保险的现状。 (1)

2.样本所在区域的地理特征

在全部调查样本中, 有1935个农户分布在城市郊区, 占比26.90%;有5257户农户在普通农区, 占比73.10%。在地形分布中, 56.38%的样本分布在平原地区, 2.78%的样本分布在盆地, 17.17%的样本分布在山区, 23.67%的样本分布在丘陵地区。其中, 东部地区样本分布地形以平原为主, 为2826户, 占东部地区样本数的73.86%;中部地区以平原与丘陵为主, 样本数为1210户, 占中部地区样本数的79.08%;西部地区以山区和丘陵为主, 样本数为927户, 占西部地区样本数的66.88%;东北以平原与山区为主, 样本数为360户, 占东北地区样本的80%。从地理分布特征来看, 我国农户粮食灾害受地形、地貌特征影响, 呈现出东中西部地域分布不均衡、差距较大的特点, 并进而影响到我国农户粮食灾害保险市场发展水平与特征 (见表1) 。

三、政府在我国农户粮食灾害保险事业中的作用

1.农业粮食灾害保险的内涵

农业保险是指为种植业、养殖业在生产过程中, 遭到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提供经济补偿的保险。农业保险主要包括:农作物收获保险、牲畜保险等。世界各国对于农业保险的经营方式多种多样, 有的国家实行法定保险, 有的国家实行法定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 有的国家采取的是相互保险的形式。由于农业保险灾害损失风险大, 若由民营方式办理, 资力不足难以承担, 多数国家均以国营方式或民营公助方式或以合作方式经营。 (2) 从农业保险定义和属性上看, 按是否以赢利为目的。农业保险可以分为商业保险与政策保险两类, 农业商业保险不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 以赢利为目的。农业政策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 在整个农户粮食灾害农业保险管理过程中, 无论是灾害前的预防、灾害中减损、灾害后的恢复生产, 都体现了农业政策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性。从是否自愿投保的角度看, 农业保险也可以分为强制与自愿两种。经营方式可以采用民营、国营或混合经营。

从此次千村调查了解到的我国农户粮食灾害的实际情况看, 农户粮食灾害保险应属于农业保险的一部分, 是指在粮食生产过程中, 为遭到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提供经济补偿的保险。包括政策保险与商业保险两种类型。我国农户粮食灾害保险正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政策保险缺乏, 相关商业保险也刚起步, 对减灾、抗灾没有发挥多大作用。保险形式大多是自愿投保, 基本没有强制投保。经营方式多为国营, 没有民营资本的参与。

2.政府在解决农户粮食灾害保险问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 鉴于农户粮食灾害保险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政府应在问题解决中发挥关键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灾害频发的国家, 亟待建立健全农户粮食灾害保险。我国农业灾害灾种种类复杂, 水、旱、蝗、风、雹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引起农业自然灾害的原因很多, 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都极易导致水旱灾害和病虫害发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滞后亦可能成为水旱灾害的重要原因。工业“三废”等污染也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耕作制度和市场流转诱发了新的生物灾害。制度性障碍人为地加剧了灾害的危害程度。在我国农业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自然灾害的发生随着农业生产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差异而有所不同。自1949年建国以来, 根据对1950~2008年全国旱灾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的统计资料的分析, 全国多年平均受灾面积约为2 117万hm2, 占全国播种总面积的15.1%, 其中成灾面积约为917.9万hm2, 约占全国播种总面积的7.1%。从全国整体受旱情况可以看出, 我国的农业干旱有加重趋势。 (3) 其他粮食灾害情况发展趋势与此类似。

以灾害天气为例, 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北的三田洋村, 农民对灾害天气影响农业生产的态度如下 (见表2) 。

从表2可以看到, 超过七成的农户认为灾害性天气对农户农业生产影响, 说明以晚稻、小麦、豆类、油菜为主要农耕对象的三田洋村, 对天气的依赖性依然很大, 天气的好坏对农耕收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4) 鉴于我国农户粮食灾害的频发性及灾害损失的严重性, 亟需政府组织、推动农户粮食灾害保险的建立与发展。

(2) 近年粮食灾害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迫切需要发挥政府在农户粮食灾害保险事业中的推进作用。近年来, 随着我国农业灾害发生呈现出频率高、范围广、损失大的特征, 对粮食生产影响有扩大趋势。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表明, 农业面临不利气候、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 已是风险较大的产业。现已达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5000万公顷、影响人口达4亿人次、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元。其中, 以干旱、洪涝、高温热浪、低温冰冻和虫害、冰雹灾害为我国农业粮食灾害的主要类型, 成为限制粮食增产的主要障碍。因而农户粮食灾害保险既是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 又是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不可或缺的必要决策。

以辽宁省辽阳市望水台乡段夹河村为例, 该村现有户籍人口1476人, 306户, 6个村民小组;外来常住人口95户, 约390人。耕地面积3700亩, 其中水浇地1500亩, 旱地2200亩;人均耕地面积2亩。该村地属生产粮食的主产区, 旱雨两季分明, 夏季炎热, 冬季寒冷。这种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增加了农业生产灾害自然因素的危害性。近几年来损失最大的农业生产灾害是2009年的异常气候所带来的旱灾。在这次农业粮食灾害中, 田地龟裂, 玉米减产甚至绝产至颗粒无收, 造成巨大的损失。遭遇灾害后土地复垦的综合整治力度也不够大, 虽然通过使用化肥可以缓解土地压力, 但这也不是最有效的方式。由于没有一项针对农业生产灾害的补贴政策, 损失严重的农户不但成本收不回, 辛苦劳作打了“水漂”, 就连来年的再生产也成了问题。虽然农村村风淳朴, 邻里间借钱无需打借条、还利息, 但遭受损失的农户仍然难以承受生活上的压力。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灾害, 应如何预防?特别是当灾难发生后, 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小损失, 保护农户进一步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农户粮食灾害保险对于当地农业粮食生产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5)

四、在解决农户粮食灾害保险问题中, 影响政府作用发挥的几个因素

1.立法滞后导致我国农户粮食灾害保险建设“先天不足”

依法治国已成为时代共识。然而, 我国至今没有相关农业保险法规出台, 同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 农业保险发展缺乏相应的法规引导, 严重滞后。虽然全国人大已经多次提案建议对我国农业保险立法, 但从实践来看, 我国农业保险条例还在起草过程中, 颁布农业保险法更是遥遥无期。农业保险法规欠缺, 增加了各地政府实施农业政策保险的难度, 无法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立法滞后与政府重视不足直接相关, 势必影响我国农户粮食灾害保险制度建设, 直接导致农户粮食灾害保险机制难以正常、平稳运行以及组织化程度低。同时, 也使政府难以做到科学、合理地调控与管理农户粮食灾害保险, 难以对种植减产与市场价格波动给农民造成的损失进行补贴。

2.市场供给结构畸形及缺乏调控致使我国农户粮食灾害保险行业发展乏力

总体上看,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 保险覆盖面窄, 对农民保险补贴较少, 扶持力度弱。尽管在近几年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都强调了农业保险的重要性。但农户粮食灾害风险基本上还是由农民自己承担的状态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

此次千村调查中收回有效问卷7192份, 针对问题:“近5年来, 您家是否购买了保险, 若有, 主要是什么?”, 在回答“有”样本中, 险种仅为商业保险, 共计2657户农户, 占比为36.94%。超过6成的农户没有购买任何形式的保险。在回答“有”的样本中, 按购买户数与商业保险种类, 购买“家庭成员健康保险”与“家庭成员生命保险”合计占比为63.46%, 商业性质的农业生产保险占比12.23%。从调查结果看, 只有少数农户具有农业商业保险的意识, 而在少购买商业保险的农民中, 农民似乎比城里人更关心家庭成员的健康与生命, 从而去进行商业投保, 而不是去对农业进行投保,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见表3) 。

经过进一步的调查与分析, 笔者发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民是比以往关心家人的生命与健康, 但并不是对农业保险漠不关心, 更不是关心家人的生命与健康胜于关心农业生产。而是以“城市中心”为经营主导理念的保险公司, 将城市保险业务供给结构“生搬硬套”到广大的农村地区, 农民买不到自己需要的农业保险, 才出现超过6成的农户不购买任何形式的保险, 而购买保险的也只能购买与农业灾害没有直接关系的健康类保险。市场供给结构畸形致使提供给农村的多是城里人更关心的保险品种, 农户买不到需要的农业保险险种, 自然难以产生需求。同时, 保险公司又感觉农村购买保险者太少, 无利可图, 不愿再投资, 结果导致我国农业粮食灾害保险行业供需双冷, 发展乏力。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政府对畸形的市场供给结构没有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 结果导致我国农户粮食灾害保险行业发展乏力。

3.政府的宣传深度与广度不够导致农户粮食灾害保险意识淡漠

由于缺乏政府的政策推动与引导, 农业保险的宣传推广工作在调查村几乎没开展。同时, 许多保险公司感觉在城里赚钱快, 也没有在农业作保险推广工作的意识, 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片市场之大, 从而导致农民参保意识淡薄。以广西南宁三塘镇甘村为例, 该村共513人, 劳动力约300人, 耕地2000余亩, 其中水田约500亩, 旱地约1500亩。全村经济以水产养殖、粮食种植和畜牧养殖为主, 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和玉米。近年来,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灾害频繁, 特别是冬天的冻灾。据有关部门统计, 仅2008年的南方雪灾, 扣除政府各项救灾支援, 该村平均每户损失1万~2万元。由于没有农业保险, 农户损失惨重。在甘村, 笔者了解到, 对于农业保险的购买, 甘村中既未购买又未咨询过的村民占了60%。农业保险对他们来说仅仅处于“听说过而且好像不便宜”这个层面, 至于怎么购买, 具体费用是多少, 许多村民是一问三不知。农民参保意识淡薄直接影响农业保险市场的健全与发展。 (6) 甘村现象并不是一个特殊现象, 反映的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现实 (见图1) 。

4.政府定位模糊制约了我国农户粮食灾害保险事业的发展[4]

自古以来, 我国粮食灾害的救灾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民间义赈为辅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以后, 主要的救灾主体是各级政府, 包括中央、省 (市、区) 、地 (市) 、县各级政府及农户、各级农业科技专业人员、各地驻军。各级政府及村集体在农户粮食灾害抗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然而, 其中也有一些问题。通过此次千村调查, 笔者发现各级政府及村集体在粮食抗灾中存在消极应对、救灾能力下降、救灾效果不明显、群众不满意等问题。而一谈起抗灾, 就是大兴土木工程, 大搞建设项目, 将抗灾与地方政府的GDP业绩捆绑在一起。可见, 政府救灾角色定位模糊。

诚然, 兴修水利、平整梯田等措施对抗灾的确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但为了起到较好的抗灾效果, 维持农户粮食稳定、可持续性生产, 政府要做的工作远不止这些。在整个农户粮食灾害救助过程中, 政府定位应该是准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政府发挥作用之处可以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事前工作包括灾害前的预报、预测、抗灾技术培训、抗灾观念与知识宣传;事中工作包括灾害中启动应急管理、军队救援、物资及资金救助等;事后工作包括灾后损失弥补、重组粮食生产、灾后损失勘定、灾后流行病防治等。农户粮食灾害保险是政府做好事后工作, 做好灾后重建家园、恢复粮食生产、降低粮食生产波动性以及减少灾害损失、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措施, 它为降低整个粮食灾后风险提供了基本保障。在农户粮食灾害保险的管理中, 可按农户、村集体、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为出资与缴纳方, 建立保险基金, 通过税收优惠、银行低息贷款等政策扶持, 支持农户粮食商业保险业务扩大规模与不断发展;通过低保费、高赔付、简捷高效的勘定技术支持农户粮食政策性保险业务的建立。将保险基金用于抗灾设施的建设上, 实现保险基金的保值与增值。而不是以一个“经济人”的角色推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保险政策, 仅仅关注农户粮食灾害事中救援、事后大上建设项目等与政府业绩相关度高的抗灾措施上, 明晰角色定位, 真正改变农户粮食灾害风险基本上由农民自己承担的现状。

五、提高政府解决农户粮食灾害保险能力的应对措施

1.加快我国保险法规建设和粮食的社会保险试点, 使农户粮食灾害保险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我国农业保险条例还在起草过程中, 虽然全国人大已经多次对我国农业保险立法进行讨论, 但距离农业保险法的颁布还有很长一段司法程序要走。因此, 在现阶段, 应在积极推进我国农业保险立法的同时, 大力加快农户粮食灾害的社会保险试点推广, 增强各地政府实施农户粮食灾害保险的力度, 切实保护农户利益, 降低农户粮食灾害损失,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及农户家庭收入水平, 提高农业保险的组织化程度, 加快我国农业保险现代化的发展进程。[5]

2.明确农户粮食灾害保险的准公共产品特性, 确立政府在农户粮食灾害保险中的重要提供者或参与提供者角色

应明晰政府是农户粮食灾害抗灾过程中准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身份, 将准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身份定位贯穿于农户粮食灾害救助的全过程。无论是灾害前的对干旱、洪涝、高温、冰冻、虫害、冰雹各类灾害的预报、预测上, 还是灾害中应急管理、组织救援、物资调拨及资金的提供上, 以及灾害后的家园重建, 在建立与健全农户粮食灾害保险等方面都将政府“社会人”角色贯彻到底, 全面提高保险政策执行能力, 持续提高农户粮食灾害保险管理水平, 最大限度地降低粮食灾害给农户造成的损失。

3.加速建立与健全农户粮食灾害保险, 从根本上改变农户完全承担粮食灾害风险的现状

农户粮食灾害保险是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化解粮食灾害损失、创造良好农业生产环境的一项制度创新, 也是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措施的重要手段。不仅应在立法建制上有所突破, 加强立法监督, 提供法律保障, 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 更应培训市场保险组织, 加大财政补助力度, 增加保险品种, 确定合理保费标准, 实现财政补贴的弹性化和差异化, 促进保险市场的成熟。同时, 实施粮食灾害损失勘定与理赔“一条龙”服务, 在粮食主产区增加农户粮食灾害保险配套险种, 对保险公司给予税收优惠, 规范理赔标准, 推进我国农户粮食灾害保险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农户完全承担粮食灾害风险的现状。[6][7]

4.发挥农户粮食灾害保险基金的作用, 提升抗灾能力和重振灾后恢复生产的信心

建立农户粮食灾害保险基金后, 并协调管理, 统筹兼顾。在粮食灾害发生前, 可以将基金投资于防灾水利设施建设、开挖水渠、疏通河道、高产田改造等, 既可起到预防灾害作用, 又可实现保险基金的保值与增值;在粮食灾害发生时, 可以将基金用于灾害资金援助、救援物资投入;在粮食灾害发生后, 可以将保险基金用于灾后弥补损失、恢复农户粮食生产。不仅如此, 建立农户粮食灾害保险基金还可以改变农户心理预期, 对灾后重振恢复粮食生产的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从而有力促进灾后粮食生产。

5.扩大保险宣传, 以提高农户粮食灾害参保意识

由于普遍存在农户保险意识淡漠问题, 因此, 应提高农业保险宣传力度, 采用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来普及农业保险知识。引进专业农业保险专家对农户进行保险技术指导, 致力于农业保险知识与观念的普及与推广。树立运用农业保险知识规避农户粮食灾害风险与损失的榜样与范例, 增强学习效应, 为推广与实施农户粮食灾害保险夯实基础, 从而增加市场需求, 增强农业抗灾能力。

摘要:农户粮食灾害保险是我国农户粮食生产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基于对全国31个省4个地区721个村的调查发现:立法滞后导致了我国农户粮食灾害保险建设“先天不足”, 市场供给结构畸形及缺乏调控致使我国农户粮食灾害保险行业发展乏力, 政府宣传深度与广度不够导致农户粮食灾害保险意识淡漠, 政府定位模糊制约了我国农户粮食灾害保险事业的发展。鉴于此, 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加快我国保险法规建设和粮食的社会保险试点;确立政府在农户粮食灾害保险中的重要提供者或参与提供者角色;加速建立与健全农业灾害保险;发挥农户粮食灾害保险基金的作用;提高农户粮食灾害参保意识。

关键词:农业保险,粮食灾害,政府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跃华, 史清华, 顾海英.农业保险需求问题的一个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 (04) .

(2) 王曼.推进农业保险体系构建完善我国农业防灾救灾体系[J].调研世界, 2010, (05) .

(3) 祁喜庆.试析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的角色定位[J].经营管理者, 2010, (06) .

(4) 曹海林.农业灾害管理中的政府责任及其战略安排[J].中国行政管理, 2010, (11) .

(5) 邹帆, 鲁锐正.关于完善我国农业防灾减灾体系的探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1, (01) .

(6) 徐磊, 张峭.中国农业巨灾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2011, (09) .

“721”人才培养

“721”人才培养(精选6篇)“721”人才培养 第1篇2014年校园社交应用“超级课程表”推出了一个“十大痛苦专业排行榜”, 计算机专业排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