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艺术人才培养
杂技艺术人才培养(精选4篇)
杂技艺术人才培养 第1篇
当然, 杂技艺术的创新也同所有的创新一样, 都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杂技软功表演的艺术实践, 对杂技艺术的创新这一重要课题略陈若干浅见, 以与杂技人共同切磋、共同讨论。
具体而言, 杂技艺术的创新, 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予以认真探讨。
一、艺术观念的创新
观念也称“思想”, 它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但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正确的观念, 对于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乃至指引作用。我国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已经认识到:“造成于思而毁于随”, 说的就是思想观念对于行为的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正确的思想一旦被群众所掌握, 就会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杂技艺术的创新, 也必须以杂技人艺术观念的创新为前导与基础。这种艺术观念的创新, 又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一) 强化创新意识
杂技艺术观念的创新, 首先要以杂质人创新意识为动力, 也就是, 要敢于创新, 敢于突破, 敢于超越, 不但要超越前人, 超越同时代人, 而且要超越自己。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杂技艺术作为人类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 必须以创新为生命, 没有创新, 就没有真正的杂技艺术。不仅杂技艺术如此, 所有的艺术都如此, 这正如我国当代美学家彭吉象先生在其所著的《艺术学概论》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 就没有艺术。” (1)
(二) 运用创造思维
杂技艺术观念的创新, 要以具体运用创造思维为智力支撑与有效保证。
所谓“创造思维”, 是指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活动, 也称“创造性思维”。“它能突破常规和传统, 不拘于既有的结论, 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开拓性、灵活性、独特、有效性和非常规性等基本特点。在创造性思维中, 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像力、渊博的科学等智力因素, 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的创造性性格等非智力因素, 都起着重要作用。” (2)
二、思想内容的创新
杂技艺术的创新, 首先具体体现在杂技节目思想内容的创新上。
杂技节目的思想内容, 又包括题材、主题、形象、事件等。
在思想内容的创新方面, 我国杂技取得了许多成功的艺术经验, 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内容创新的杂技艺术精品。例如上世纪60年代, 黑龙江省杂技团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李春来创作演出的《快乐的炊事员》, 就把杂耍与炊事员的人物形象有机结合, 通过杂耍的艺术手段, 成功地塑造出杂技舞台的新的人物形象, 表现出劳动者享受劳动的快乐之情, 令人耳目一新。又如上世纪80年代长春杂技团创作演出的“杂技剧”《花木兰》, 就以杂技手段, 成功地塑造了花木兰的人物形象。
三、艺术形式的创新
杂技的艺术形式与杂技的思想内容, 是紧密结合、互相匹配的。艺术形式受思想内容制约, 但又反作用于艺术形式。既没有无形式的内容, 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杂技节目的艺术形式, 又包括体裁、结构、语言、艺术手法等等。
在艺术形式的创新方面, 我国杂技艺术也取得了全面的成功, 产生出一大批艺术精品。例如中央电视台历届春晚上表演的杂技节目, 都以艺术形式上的全方位创新为最大亮点与看点。刘谦表演的魔术, 也属于广义的杂技艺术范畴。所以刘谦魔术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 也是杂剧艺术形式创新的成功典范。
参考文献
①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250.
浅谈杂技艺术的艺术之辉 第2篇
关键词:杂技艺术;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48-01
杂技起源于民间,在时代变迁中紧随时代脉搏,不断融入人们对艺术和美的理解和热爱,逐步发展为具有鲜明文化民族特色,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文化传播形式。它继承了民间杂技艺术的精髓,吸收了时代元素的变化,在一代代杂技人手中创新发展,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杂技艺术表演形式和节目,使杂技艺术在创新发展的革命中,迸发出耀眼的艺术光辉,呈现出宝贵的文化价值。
一、杂技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杂技,又称“杂耍”最早见于商周时期,如“乐舞”、“角抵”表演中都有杂技成分,汉代时出现百戏,表明杂技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表演形式,唐朝是杂技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各类节目多达100余种,宋代繁荣的文法发展,更使得杂技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杂技表演动作难度高,以灵活、准确、力量、惊险、平衡见长,在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吸收其他表演形式的精髓,融入艺术表演、马戏、口技、戏曲功夫等类型,表演风格更加幽默刺激。经过长期发展,杂技在不同地域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著名的吴桥杂技与濮阳杂技就被并称为中国杂技的南北两故里。另外,山东聊城、天津武清、湖北荆门、河南周口也是中国著名的杂技之乡。中国的杂技艺术受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明的熏陶,同时具备了杂技世家与流派的技艺传承,造就了独特的东方文化特征,形成了中国杂技的独特艺术品质,如《花木兰》、《梦幻西游》等杂技剧,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杂技艺术结合的典范。
随着人们的文化修养、审美意识和艺术细胞的提高与发展,也推动了杂技艺术的创新,现当代杂技在中国传统杂技传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故事情节的创造,舞台灯光的配合,舞蹈戏剧元素的融合,使得杂技表演更加有血有肉,展现了当代杂技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生机勃勃的发展趋势。
二、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
建国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对文化艺术的精神需求也不断加强。艺术起源于生活,更贴近民生,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获得人们的喜爱,在观赏艺术表演的同时更加深了对生活的热爱。杂技艺术作为众多表演艺术形式中的一种,更是令人喜闻乐见,津津乐道。
我是1988年从事杂技艺术表演,在九十年代中期,杂技团领导安排我担任杂技团教练工作,与其他几位教练对《钻筒》、《排椅》等一批传统杂技节目进行重新编排,赋予其更加光辉的生命力。传统杂技节目是中华杂技的传统精华,是古代杂技艺人们创作的精髓所在,重新编排谈何容易,但没有了生命力的艺术只能遭到时代的遗弃,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为了使传统得到传承,绽放出更美丽的艺术之花,我们教练组升入了解节目表演的基本面,从技与艺上下功夫,听取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观众的宝贵意见,从舞台、服装、道具等外在表演形式上精心安排,终于创作出了《群猴戏筒》、《女子大排椅》等一批全新的杂技节目,既保留了传统杂技的艺术形式和内涵,又融入了时代发展中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节目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群猴戏筒》在1999年12月举办的河南省第四届杂技比赛中夺得金奖,2000年4月又在中南六省区杂技预选赛上获得银奖,随后被选拔至上海杂技团,成为其主打节目至今。《女子大排椅》在2002年举办的全国青少年杂技比赛中夺得“金狮奖”,又在同年11月举办的第五届武汉国际杂技节中夺得“芳草银奖”,从而成为中国杂技“排椅”类节目的顶尖之作。
从这些节目的成功中我感到借鉴、创新、发展是杂技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在不断精益求精的基础上赋予时代感,保持民族特色,持续提高技巧,切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反映时代精神才会使杂技艺术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会使杂技艺术在本质上有更大的飞跃。
三、融合是一种优化的美丽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杂技艺术中的融合。杂技艺术的纯技巧本身没有民族性和象征意义的,但任何艺术、任何形式、任何技巧都必须有它的载体才能展示出来。因此,人就成了任何艺术形式、艺术内容及艺术技巧的必然载体,那么其民族性与象征意义便有了初步反应。如2007年第10届中国五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瑞典的《抖空竹》采用其本民族的艺术元素进行创编,艺惊四座;再如自行车最早是英国人在1839年发明的,但在其引入中国并由中国杂技艺术家搬上杂技舞台后,“车技”已成为中国杂技的传统保留节目,更不用说与魔术表演、戏曲表演等融合的魔术杂技、戏曲杂技等令人耳目一新的杂技艺术表演形式了。
杂技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否则只会固步自封。世界的发展,文化的统合也必然会推动杂技艺术与其他艺术表演形式的融合。不过融合不等于消融,不等于传统杂技艺术就是糟粕,在融合的过程中应不断吸取对自身发展有用的营养,不断创新出更为优秀的节目,才会使杂技艺术本身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才会对观众打开一扇清新的窗户。对杂技艺术本身而言,融合是一种优化的美丽。
四、人民艺术为人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杂技艺术的舞台审美浅论 第3篇
但是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即,在内容与形式不断创新、改革方面,杂技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表演艺术却面临许多问题,类同化、程式化、单调的表演以及与相适应的舞台演出形式,愈来愈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情感需求和审美意识。
杂技创作要讲究艺术性,要把表演艺术与生理学,物理学……以及音乐、美术、舞蹈、服装、灯光等结合起来研究,努力创出世界一流的节目,如果说运动是人生的生命,那么,创新就是杂技艺术的生命。
在现时代。各种事物的发展,突出地反映着信息观念和创新之间的关系,要比任何时候更为密切。
近年来艺术心理学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和认识,作为杂技舞台也不例外,也应从社会性和民族性去研究,探索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感受,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因素,要把自己作为一名观众来感受舞台上的演出效果,要不断思考将在舞台上出现的杂技表演给予观众的心理感受是什么,观众如何从舞台杂技艺术中获得“美”的感觉。
而杂技舞台上演员单纯的技巧表演,没有心理变化的表情,空荡的舞台,单调的色彩,是不能激发时代观众的情绪的,是得不到作为一种艺术在舞台上发展的综合性的“美”。
所以如何用舞台艺术整体感的“美”去感染观众、吸引观众、打动观众,使观众的感情心理与思想达到与演出形象起共鸣,使杂技艺术以全面的面貌展示给观众更重要。系统论认为,各种事物都可以看为一个系统,每系统都有几个要素联系在一起,产生一种功能,这个功能,大于两个要素独立时的功能,如果我们要想提高作为杂技表演艺术整体功能,就要加强这门综合性艺术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作为舞台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门的灯光,在杂技舞台艺术里所起的作用是不容被忽视的。加强灯光这一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的联系(如表演、音乐、服装等),必然会提高它的总体功能,及创造更臻完美的舞台画面,展示杂技艺术的魅力。
一切艺术创新都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感受,舞台光色艺术的“美”同样最先来自人们对自然光色的感受。
舞台光色艺术之所以是美的,还在于它表达的情。由于光色波长的不同对人们的视觉器官,眼与脑的各种作用也不同。光色的辐射影响着人们的大脑和心理,视觉的心理的和情绪的现象在光色的作用下有着多方面的相互联系作用,使人们自然地产生各种感觉,在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引起变化。
人们熟知七个音阶,音阶的变化,不同的组合能奏出千变万化的旋律。音乐能激发人们的感情变化,而光的七色光谱的巧妙产生,又和人的情感紧密相连,而光色和音乐在舞台上结合运用产生很强的艺术表现。通过光色、音乐结合人的心理节奏可奏出美丽、激动人心的色彩音乐,用富有乐感的色彩变化、色彩组合、色彩运动可唤起观众对杂技艺术的美感享受。在不同的光色里,人的心理受光色、波长刺激会产生丰富的联想,观众的心灵会随着光色的变化共同跳动,光色的本身就表现着人们心里一种象征,而流动的强烈的光色变化可以唤起观众情感的不同反映,从而增强了杂技表演的感染力。
人具有一种欣赏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美的意境是孕育着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客观条件,光色组合,运动的变化,能激起观众无意识的联想,在激起观众无意识联想之后。要把和杂技表演相互和谐统一的光色(而这种光的组合、运动是根据杂技节目的风格、特色、节奏相统一的)的运动,要激起观众由视觉、大脑到心理反映,使之转化为有意识心理活动,要使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心理活动达到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为了有利于促成这个转化过程,就必须对这个转化过程有清楚的认识,对光色的变化,在适应人心理需要上有巧妙的安排。当观众“沉浸”在具体而优美的暗示环境之中的时候,光色结合杂技表演的逐步深化而向观众展示新的富有感情交流的光色变化,这就顺利地实现了心理活动无意性向有意性的巧妙过度,光景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本人设计的《蹬鼓》节目的服装在摩纳哥第二十届“初登舞台”国际青少年杂技节获得最高奖“金K奖”。《蹬鼓》节目的“服装和灯光结合后的变化对演员产生极大的影响,影响着演员的演出情绪,服装橘红色、金黄色在舞台灯光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在舞台上达到饱和时光组合,使他们表演时充满了激情,在表演、动作、技巧的发挥上充满了信心,使精神处于最佳状态”,保证了节目向观众传递的最佳效果。而这就是服装色彩在光波的作用。摩纳哥评委在节目结束时由衷地赞扬演员的技巧、表演和赋有中国传统魅力的服装与变幻的光色使这个节目达到了完美的展现。
我们应该在新的历史和物质条件下创造出新的演出形式,才是可行之路。鲁迅先生说过:“旧形式的采取,必有删除,既有删除,必有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势的出现,这就是变革”。所以杂技艺术要与时代的脉搏息息相关,要与新时代观众审美心理相通,杂技艺术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向前迈步。传统的艺术形式不能机械地袭用,要有新的发展、新的突破、新的立意、新的精神,才能使杂技艺术在百花园中开得更加鲜艳更好美丽。
原创杂技的艺术特点及成功意义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原创杂技;艺术特点;成功意义
中图分类号:J8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174-01
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国传统杂技在悄无声息的发生着改变,更多类型的原创杂技在视觉、文化艺术等方面带给了人们不一样的心灵刺激,吸引着观众的眼球。如今原创杂技一定逐渐的占据了杂技艺术的半壁江山,它的成功源自于其别具特色艺术特点,它的诞生也在其它方面展现着不同的价值。
一、原创杂技的艺术特点——以杂技剧《粉墨》为例
粉墨是2013年济南市杂技团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精典的原创杂技,这不杂技剧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创新,堪称原创杂技之精品。因而,笔者选取了这一部杂技剧作为案例对原创杂技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
(一)传统杂技与其它艺术、技艺向融合。
在齐风鲁韵之粉墨这部杂技中,创作者选用了京剧与杂技艺术相融合,这是典型的京剧一项杂技,它是一种新的杂技表演形式,博大精深,且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京剧与惊心动魄、奇妙惊险的杂技相融合,在视觉、听觉以及心灵感官上给与了观众强大的冲击力。在这部当中,京剧视为血肉,杂技视为筋骨,既赋予了杂技新的意象和表达方式,不论是在服装、扮相、音乐、声光还是道具上,都体现出了京剧的韵味和特色,配之精妙绝伦的形式杂技,台下观众纷纷拍手叫好。
不仅是在《粉墨》当中,在现在很多的杂技剧当中,都能看见传统杂技与其它技艺或艺术相糅合的表演形式,包括现代舞、霹雳舞、太极等。这是现代原创杂技的一大艺术特点。将在即与现代艺术、技艺相结合,从服装扮相、舞台背景表演形式等多个方面给与观众新的感受,进一步提升了杂技的观赏性和艺术特性。
(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在杂技剧《粉墨》等一系列作品当中,都能看见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如上文所述的京剧,还有《别姬》中的水袖表演,最为突出的就是现代声乐与灯光的渲染,这些,在传统的杂技表演当中都是没有的。以《霸王别姬》为例,这一篇章选取了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故事『霸王别姬』作为题材背景,然后又选择了『水袖』这一我国传统的舞蹈艺术形式,与现代杂技相结合,并在灯光、声乐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凄美的场景、荡气回肠的音乐、惊险而美妙的杂技,完完全全的震撼了观众的心灵。这就是原创杂技中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典型表现。
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能够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对于杂技观看的需求,这同时也是传承传统文化、发展现代艺术的重要手段。而对于杂技本身来讲,随着时间的推移,杂技受众会逐步的更新换代,80后、90后的青年人将逐步成为杂技的主要观影者,将传统元素与现在元素相结合,是这一批新生代观众的观赏特点和观赏要求,这也有利于杂技技艺的的未来发展,满足观众市场的需求。
(三)艺术手法与陶冶情操表演目的相结合
《粉墨》的一系列的杂技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陶冶观众情操的作用。诸如《红色记忆之粉墨》,将中国历史、党的教育、抗战等红色文化与杂技相结合,它教导人们要牢记历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尊重先辈成果,包括其它剧目中所使用的皮影戏、剪纸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不是在教导人们发扬传统文化精神,传承传统文化艺术。所以说,现代原创杂技的另一特色就是艺术手法与陶冶情操表演目的相结合,赋予了杂技以灵魂、精神和责任。
二、原创杂技成功的意义所在
原创杂技创新乃至投入市场都一气呵成。它成功的意义是多方面的,能够给包括杂技在内的其它方面带来丰硕的成果。
(一)加快转变我国专业文义团队的市场观念。
在解放前期和解放初期,我国的文艺市场相当繁荣,各地区都有着自己的文艺团队社,北京地区有京剧团、四川地区有川剧团,改革开放以后,世界各地的文化迅速占领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领地,对于长期封闭的中国人来讲,新兴文化的注入自然更有吸引力,很多的剧团、剧院纷纷倒闭,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剧社领导人在面对外来文化和技艺的冲击时,没有及时的改变市场观念,仍旧拘泥于传统的表演形式。原创杂技的成功给与了剧团领导人强大信心,坚定了他们转变市场观念,改革表演形式的决心。这样的冲击力不仅仅是对杂技剧团的冲击,也是对其它艺术剧团的鼓舞和激励。
(二)丰富文化市场。
杂技剧《粉墨》的成功演出丰富了济南地区的文化市场,并为其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推动该地区文化产业进一步繁荣发展。同理,原创杂技的成功,也将逐步推动国内文化市场的繁荣。近几年以来,全国各地的文化市场纷纷复苏,不得不说,这是来自于原创杂技的推动作用,各项艺术技艺纷纷效仿原创杂技进行创新,又再一次的夺回了观众的目光。经过创新的艺术技艺满足了新时期人们对于各类传统艺术与技艺的要求,使得它们又再次获得了新生。
(三)宣扬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精神。
原创杂技的成功预示着其受众容量将不断地的上涨,至少也会保证其初次成功的保有量。加之原创杂技传统与现代融合、与其它技艺的交叉等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的运用,使得人们在观看杂技表演的同时,也回味和欣赏了一次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再一次被挑起,其所带来的效应便是:通过原创杂技的表演,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亲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警醒人们发扬传统文化精神,继承传统文化技艺。
(四)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复杂混。
济南素有旅游城市、魅力之都之称,《粉墨》的成功,更是为济南吸引了一大批前来游玩的游客。济南市本身就拥有趵突泉、千佛山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粉墨》为诱饵,吸引来的一大批游客深刻的感受到了济南的美,这样的美一传十、十传百,更多的游客因此而认识了济南。同理,原创杂技的成功,一样会给其它有关产业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推动其发展,除了旅游业之外,伴随进行的餐饮业、酒店业、杂技用具制造业、杂技教育业等行业也将不断的向前发展。
三、结束语
新时期的原创杂技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点,它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从上文分析中原创杂技成功之意义,笔者深有感触: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原创杂技,进一步推动杂技行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助力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松.青春歌舞杂技剧《海之梦》成功经验探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3.06.08.
[2]李文雅.原创杂技剧《 粉墨》的艺术特色及成功意义[J].人文天下,2015(43):164-167.
[3]王丹.浅谈杂技艺术的发展趋势[J].杂技与魔术,2012(04):167-168.
杂技艺术人才培养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