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及员工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职业暴露及员工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精选14篇)
职业暴露及员工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第1篇
职业暴露及员工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一、全院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操作常规,严格按照标准预防和按照血液、体液隔离要求加强防护,防止因违规操作或防护不当造成的人身伤害以及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工作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按职业暴露防护措施进行防护。
三、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按职业暴露处理流程采取处理措施,科主任或护士长应尽快安排职工接受紧急处理。
四、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应立即报告部门负责人,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并签名,科主任或护士长进行确认,并在登记表上确认签名,随后上报护理部。
五、护理部接到报告后上报院感小组,进行血清学评价和预防,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或加强培训,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意外还是违规操作。
六、院感小组对暴露人员及时实施血清学检查和预防性用药指导,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并提供咨询,给予随访和保密。
七、上报登记资料统一由护理部保存。
八、院感小组每年将本院发生艾滋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汇总,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
医院感染委员会
职业暴露及员工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第2篇
一、标准预防
认定急诊手术或检查报告未出结果需进行手术的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患者上述物质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必须采取防护措施。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患者传到手术室工作人员,又防止疾病从手术室工作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手术患者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接触隔离、空气隔离等)。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l.手术室工作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如有梅毒、HIV阳性、HBV、HEV阳性病人手术操作过程中,手术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防护用具存放在隔离手术间内)。
3.手术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手术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针头、缝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以防刺伤。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6.手术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采取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洗手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院前护理急救职业暴露及防护 第3篇
1 院前急救中常见的职业暴露
1.1 感染危险
因院前急救工作的特殊性、流动性, 急救人员在工作中常常会接触到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呕吐物及排泄物等, 若不加强防护, 非常容易引起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HIV等疾病的感染。
1.2 损伤危险
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常常要使用到剪刀、针等锐利器械, 若操作不合理, 非常容易引起针刺伤或刀刮伤等职业危害, 从而容易导致职业性、血源性等传染病的出现。在院前急救工作中, 医务人员在锐器创伤后, 因情况紧急或环境特殊等, 使伤口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甚至出现带伤操作的现象, 非常容易造成急救人员的感染。
1.3 心理压力危害
院前急救人员在长期的急救工作中, 由于要面对急危重症、意外伤害等病情的救治, 在加上患者家属对院前急救、护理效果的要求比较高, 从而增加医务人员的紧张感与职业风险性, 容易导致其心理上与生理上的损害[2]。由于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多为女性, 其家庭重担、特殊生理状况均是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在下班后还要照顾家庭与孩子, 使其休息时间比较有限, 在精神不佳的情况下出诊容易出现晕车现象。
2 防范措施
2.1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证院前急救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本, 也是明确各项工作流程及责任的前提。要求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 并进行不定期考核, 同时建立外部监督机制。另外, 医院方面应指派专业技术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及应对突发事件应变能力较强的医务人员参与到院前急救工作中。
2.2 建立完善的感染防护消毒隔离制度
建立完善的感染防护消毒隔离制度, 要求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等工作中必须佩戴防护装置, 对于带血迹、体液、排泄物等衣物应做好分类集中处理, 以避免引发各种感染。在急救护理工作中, 严格要求护理人员遵守操作规程操作, 必须要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以防出现锐器损伤现象[3]。对于自身皮肤有破溃、损伤的部位必须进行必要的防护, 以防被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感染。医务人员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必须要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 在疑似为H7N9流感或呼吸道疾病患者时, 必须给患者佩戴口罩, 避免出现飞沫传染。同时, 在院前急救时应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 详细询问病史, 及时发现与避免职业暴露。若在急救工作中不慎被感染, 必须对伤口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以防反复挤压动作导致血液回流[4]。另外, 对于院前急救人员, 应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通过注射疫苗, 以起到早期防护的作用。同时, 还要做好急救护理工作的详细记录, 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估。
2.3 配备安全设施
通过制定统一的院前急救方法与医疗教材, 为院前急救操作提供理论支持。在急救护理工作前, 应在各个急救网点配备各种安全设施, 并对抢救器械、个人防护用品等进行检查, 且要保证车辆的安全性、清洁度等是否符合标准, 并对携带的便利锐器盒进行检查, 以便出现锐器损伤等情况[5]。同时要设立监督小组, 对院前急救工作人员的操作规程进行不定期的检查, 加强监督, 保证院前急救工作的合理、有效进行。
2.4 心理防护
医务人员必须要正确认识到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加强自身专业技能学习, 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论与操作水平。医院应重视对医务人员的心理调整, 以缓解急救人员的心理压力, 并指导其学会自我心理疏导;而院前急救人员也要以积极的心态充分认识职业危害, 并保证自身的身心健康。另外, 医务人员还应加强对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 通过学习以增强自身的评判性思维与心理调控能力, 而且还要培养护理人员的判断、应急、沟通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针对紧急事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有利于降低急救危险事件的发生, 从而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3 小结
综上所述, 院前急救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及时、有效抢救的关键, 也是急救医学中重点内容。在院前急救中, 医务人员常都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 容易导致职业暴露问题的出现, 对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损害。因此需要对医院急救工作中常见的职业暴露因素进行分析, 以采用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感染防护消毒隔离制度、配备安全设施及进行心理防护等措施解决职业暴露问题, 以保障院前急救人员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参考文献
[1] 苟金凤.院前护理急救职业暴露因素及防护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17) :97.
[2] Bhalli JA, Ali T, Asi MR, et al.DNA damage in Pakistani agricultural workers exposed to mixture of pesticides[J].Environmental and Molecular Mutagenesis:Journal of the Environmental Mutagen Society, 2009, (50) :37-45.
[3] 刘克英, 冉文, 谭芸, 等.院前急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 2013, 13 (1) :20-21.
[4] Defleurian G, Perrin J, Ecochard R.Occupational exposures obtained by questionnaire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semen quality[J].Journal of Andrology, 2009, (30) :566-579.
医疗职业暴露及防护荟萃分析 第4篇
关键词 医疗 職业暴露 防护对策 荟萃分析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医疗职业暴露问题逐渐得到重视。戴青梅报道[1],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损伤率74.06%。因此了解职业暴露的种类、产生的原因,熟练掌握防护措施等是每1名医疗人员必备的基本功[2]。因此本文荟萃分析医疗职业暴露及防护,研究医疗工作中职业暴露现状及原因,以提高医疗职业防护水平。
资料与方法
纳入标准:①纳入类型为调查较大样本职业暴露及防护的研究;②时间范围1991~2011年国内外研究报道;③研究范围包括各级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等;④暴露包括锐器及血液、体液暴露,物理及辐射暴露,化学暴露,社会及心理暴露。
资料检索:①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Pub medc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1989~2011年)。②手工检索:查阅所获资料的参考文献索引,手工检索相应文献。③检索策略,检索词:医疗、职业暴露、防护、调查研究。
评价方法:分别由2位研究者独立阅读所搜集文献的标题、摘要和全文以选定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对每1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评价,不同意见通过讨论解决。质量评分标准采用Jadad方法,包括随机分配方法、是否采用盲法、随访等情况。
统计学处理: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Revman4.5软件,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计数资料计算Peto比值比(Peto OR)和95%可信区间(CI)。
敏感性分析:通过固定效应分析和随机效应分析比较的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 果
通过网络、手工和参考索引检索,共检出85篇,总共报道医院460家,5138名医护调查报告,职业总暴露11.5%,前4位是锐器及血液、体液损伤,物理及辐射损伤,化学损伤,社会及心理损伤。
职业暴露分类:①锐器及血液、体液损伤:锐器损伤主要包括针刺损伤、玻璃器皿损伤等。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高达10%~15%[3]。我国HI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几率0.3%、HC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几率1.8%。共检索到84篇,总共报道医院455家,5126名护士调查报告,暴露率10.2%,占总暴露比率的90.1%。荟萃分析提示未戴手套比戴手套增加感染风险。(Peto OR:2.25,95%CI:1.92~2.64,P<0.01)。②物理及辐射损伤:护士长时间站立,负重会造成肌肉骨骼损伤,特别是脊背损伤是威胁医疗人员健康的突出问题。医疗人员因站立时间过长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4]。共检索到21篇,总共报道医院43家,121名医护调查报告,暴露率3.1%,占总暴露比率的5.0%。荟萃分析认为长期暴露增加肌肉骨骼等损伤(Peto OR:2.25,95%CI:1.92~2.64,P<0.01)。③化学损伤:化学性职业损害是指工作中所接触的有毒化学物质所致的危害,包括在化学消毒药物和细胞毒性药物的配制、使用过程引起的损伤[5]。暴露可由于粉末或液体的溢出或正在调配细胞毒性药物的容器接触等污染而引起[6]。不加防护的长期接触可导致气促、头痛、接触性皮炎、鼻炎、关节病、哮喘、记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生殖系统疾病。总共报道医院37家,119名医护调查报告,暴露率10.3%,占总暴露比率的5.2%。(Peto OR:2.25,95%CI:1.92~2.64,P<0.01)。④社会及心理损伤:医疗工作中存在的诸多负性因素,如长期处于危重患者、意外伤害以及死亡的包围中,得不到患者和家属的理解,甚至遭到漫骂和生命威胁等,直接影响到医疗人员的心理和工作行为。李小妹等报告[7],医疗人员有情绪疲惫感59.1%、无成就感53.2%,明显高于国内常模(33%)。总共报告医院32家,112名护士调查报告,暴露率10.2%,占总暴露比率的4.8%。长期社会及心理损伤增加患病风险(Peto OR:2.01,95%CI:1.91~2.59,P<0.01)。
讨 论
为了维护医疗人员身心健康,总结防护措施主要如下:①要加大设备改进:有研究表明,当医务人员操作时,针刺伤更可能是因为设备设计而不是因为粗心[8]。据美国CDC统计显示,安全设计可避免62%~88%的锐器伤的发生[9]。因此,医院要提供使用对人无害、无危险、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安全医疗器具。②加强培训教育:首先是在医疗院校开设医疗职业防护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方法。③规范操作:医护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进行操作前洗手,操作尖锐器械或手部有伤口时就要戴双层手套,进行化疗药物操作时,注意戴口罩、手套、穿橡皮围裙、操作后肥皂水洗手;注射器用后不要将针头套回针帽,不要徒手处理污染的针头和锐器[10]。④及时处理和上报:医疗人员在被针刺伤的当时,应及时处理,同时应上报。孙伯英等调查22所二、三级综合医院,仅有9所医院有上报制度,1499名发生针刺伤后的上报率21.15%。说明及时上报仍然做的不够。
参考文献
1 戴青梅,刘素美,李法云,等.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状况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疗杂志,2002,37(9):692.
2 李可萍,庄英杰,文翠容,等.医疗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医疗杂志,2008,43(6):571.
3 王蠢英,李秀霞,保向菊.浅谈肿瘤科护士的自身防护[J].哈尔滨医药,2002,22(2):90.
4 李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实用医疗杂志,2003,19(1):67.
5 杨顺秋.现代实用医疗管理.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317-320.
6 袁丽.高职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及对策.中华医疗杂志,2004,39(10):795.
7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惫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疗杂志,2000,35(11):645.
8 杨玉莲.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J].国外医学·医疗学分册,2000,19(9):434.
9 孙伯英,李明艳.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防护教育调查研究[J].中华医疗杂志,2006,41(6):562.
10 王红红.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J].医疗研究,2002,16(6):331.
职业暴露处理及报告制度 第5篇
为了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对医院职工的感染,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并做好标准预防,如一旦发生锐器刺伤情况,立即按下列规定进行:
1.立即用软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清洗被污染的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75%的酒精或0.5%碘剂对伤口局部清洗消毒、包扎处理。2.尽可能了解暴露源的危险程度。
3.立即报告预防保健科及感染管理科,并做相应登记。4.由感染性疾病科指导预防及治疗(书写相关病历)。
5.预防保健科除对刺伤职工进行血样监测外,并追踪随访六个月。例如: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先抽血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并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抗体阴性者于皮下注射乙肝疫苗(按0月、1月、6月间隔),随后复查血液乙肝标志物。
职业暴露紧急预案及登记报告制度 第6篇
一、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定义: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医疗垃圾清运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者或携带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血源性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还包括被这类病人抓伤、咬伤等,有可能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的事件(即意外事件或针刺事件)。意外事件需按应急程序处理。
二、医务人员:指在医疗机构中可能接触各类感染性病人及各种感染性物质的所有人员,不仅仅指医生和护士,还包括各类检查室如心电图室、内镜室、微生物室、临床病理科等的工作人员、临床药师、实习医师、保洁人员和污物处理人员等。
三、组织管理
1、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的组织管理由医务部和护理部负责。
2、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的应急专家小组。职责:对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工作;对针刺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方案进行论证和指导实施;加强宣传和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的知识培训。
3、具体执行部门
医务部:医师、医技及后勤等人员职业暴露后的调查、核实
护理部:护理和保洁人员职业暴露后的调查、核实
院感办:医师、医技、护理及后勤等人员职业暴露后的调查、核实,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和处理的技术指导
实验医学科临床微生物室:意外事件发生接到报告后在24-48小时内完成当事医务人员和接触源病人血清HIV和HBsAg相关检测并在保健科安排下进行血清学随访。
四、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
(一)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
1、防护重点是避免与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和体液的直接接触。
2、加强对医务人员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树立良好的消毒灭菌观念。
3、医务人员应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物品为具有传染性的物质,在护理、操作或手术时,必须严格执行正规操作程序,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4、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接触任何含病原体的物质时,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及其它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操作中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溅起时,必须戴手套、防渗透的口罩、护目镜;在操作时若其血液、体液可能发生大面积飞溅或可能污染医务人员身体时,还必须穿防渗透隔离衣或围裙,以提供有效的保护。
(3)建议暴露部位如有伤口、皮炎等应避免参与血源性传染病 如艾滋病、乙肝等感染者的护理工作,也不要接触污染的仪器设备。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应保证充足的光线,注意规范的操作程序,防止发生意外针刺伤事件。
5、污染的针头和其他一次性锐器用后立即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或进行安全处置。
6、摒弃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的原有操作方法,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拿着污染的锐器在工作场所走动,避免意外刺伤他人或自伤。
(二)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
1、实验室应经常保持清洁,工作台面溅有标本液时,应立即消毒。
2、操作时必须穿工作服,防止头发接触标本或培养物,手上有伤口时应戴手套。
3、标本的采集、接收时不能污染容器的外部,运送过程中防止破碎和外溢以防交叉感染。
4、尽量少用注射器针头和其他锐利或机械吸取器,必须使用时,应注意防护意外刺割伤。
5、工作完毕应彻底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五、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意外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处理程序:
1、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伤口后用0.5%碘伏或艾利克消毒;如果是黏膜则 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2、当事医务人员应认真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科室主任或护士长签署意见后分别交医务部、护理部、感染管理办,并到感染管理办办理相关手续。
3、感染管理办对医务人员外伤事件发生的情况进行登记,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具体部位和损伤的情况等,同时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
4、工作人员发生意外事件后应在24-48小时内完成自身和接触源病人血清的HIV和HBsAg相关调查,血清学随访时间为1年,同时,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六、医务人员乙型病毒性肝炎职业暴露外伤事件应急处理程序:基本处理程序同上
1、第一种情况:医务人员未曾接种乙肝疫苗(或接种后无反应者)
(1)接触源病人HBsAg(+),应在24小时内肌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效价200IU/ml以上,HBIG注射愈早愈好,最晚不得超过48小时。同时建议实行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0,1,6月方案,每次10ug肌注。对接种处理的医务人员进行血清学跟踪。
(2)接触源病人HBsAg(-),可建议其接种乙肝疫苗。并对医务人员进行血清学跟踪。
(3)接触源病人不明时亦应在24小时内肌注HBIG,无论后来证实接触源病人是否HBsAg(+),亦可建议其接种乙肝疫苗。
2、第二种情况:医务人员已接种乙肝疫苗,抗-HBs滴度≥10IU/ml,只需对医务人员进行血清学追踪。
3、第三种情况:医务人员已接种乙肝疫苗,但检查无抗-HBs反应,或抗体滴度<10IU/ml
(1)接触源病人情况不明或HBsAg(+),应按未接种疫苗情况处理。
(2)接触源病人HBsAg(-),可建议其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或加强针注射。
七、丙型病毒性肝炎暴露后预防:鉴于丙型肝炎主要的传播途径是输血及血制品,仍有相当比例的感染者受感染途径不明,加之丙肝尚无疫苗及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可供预防,故丙肝的职业暴露防护,应主要以认真避免意外针刺伤为主。如不幸发生暴露后,除局部伤口处理外,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但需对刺伤医务人员进行血液学追踪观察。
八、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的防护与应急处理:如不幸发生暴露后,除局部伤口处理外,应预防性用药,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职业暴露及员工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第7篇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报告及处理制度
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发生不明原因肺炎、HIV职业暴露后4小时内上报预防保健科(再上报疾控中心),医疗卫生机构应给予随访和咨询。2.局部处理措施:
(1)锐器伤:依靠重力作用尽可能使损伤处的血液流出,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清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2)黏膜暴露: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污染的黏膜,直至冲洗干净。3.对暴露者的处理:
(1)不明原因肺炎,HIV暴露者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2)对所有暴露者均应由专家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确定下一步预防或治疗方案。
(3)HIV暴露者如需药物预防应于24小时内开始开始服药并坚持完成整个过程,原则上用药越早越好。暴露者应于暴露后0周、6周、12周、6月、12月进行血液检查。
(4)HBV暴露者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记物检查,阴性者按0月、1月、6月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ug、5ug、5ug。
梅毒暴露者应在24小时内注射长效青霉素(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分左右臀深部肌肉注射,每周一次,连续3~4次。若青霉素过敏者可口服红霉素500mg,4次/日,一天总量2g,连续15 骨科医院
护士物理性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 第8篇
1 物理性因素
主要包括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 (负重伤) 和物理刺激性损伤。
1.1 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 (负重伤)
由于护士工作的特殊性, 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时长时间处于弯腰的状态, 如在进行静脉穿刺、为患者翻身、搬运患者及一些生活护理等, 有研究显示, 工作时弯腰次数、搬患者次数、工作时坐姿时间是腰部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的危险因素[1]。
1.2 物理刺激性损伤
主要有电离辐射、噪音、锐器伤、粉尘和纤维、重金属等。
1.2.1 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主要源于核医学科护士接触的同位素源、医学影像科护士接触的X射线、各种强弱不等的大型电子仪器所产生的射线和电磁波等。有研究显示, 长期小剂量接触电离辐射也可使机体产生一定的辐射损伤[2], 如对甲状腺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3]。
1.2.2 噪音损伤
噪音是在一定环境中不应有的声音, 主要来源工作人员的对话、患者的呻吟、各种仪器的报警、各种推车及物品的移动声等。长时间在噪音污染的环境中工作会对人各种不良影响, 噪声除了损伤听力以外, 还会使人烦躁不安、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等。
1.2.3 锐器伤
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以及处理各种医疗器械时, 由一切锐利器械所造成的皮肤出血的意外伤害[4]。如在工作中被针头、手术器械、玻璃制品、医疗仪器设备、医疗废弃物及其他锐利物品刺伤和割伤皮肤等意外事件。锐器伤是医院职工被病原体感染的主要原因[5]。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6], 医护人员锐器损伤较普遍, 医生发生锐器损伤每人1.07次/年, 护士每人2.88次/年[7]。
1.2.4 粉尘和纤维污染
粉尘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如滑石粉等。纤维一般是指细而长的材料, 如供应室护士在制作各种敷料时产生的大量棉絮纤维等。这些细小微粒极易被吸入呼吸道, 引发呼吸系统的致敏反应或诱发呼吸道疾病。
1.2.5 重金属汞污染
13.76%的护士能正确处理体温计外溢的汞[8]。汞常温下即可蒸发, 汞蒸气和汞的化合物多有毒 (慢性) , 容易被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 可以在生物体内蓄积, 对中枢神经系统、口腔、黏膜和牙齿造成严重损害。
2 物理性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护士职业暴露的因素很多, 研究表明, 除了客观原因外, 护理人员的个人防护行为对职业暴露和职业损伤的发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9,10]。
2.1 加强护士对职业暴露的认知
国内护士学校未开设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 也没有相应的教材[11], 只有20%~30%的护士得到相关的培训[12], 护士自我防护认知缺乏, 对防护的方法了解不充分。医院应加强对防护知识的培训,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自律性;还要加强管理, 将职业防护落实到实处。
2.2 增加护理人力资源配置
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可减轻护士的工作负担。护士在搬运患者或负重操作时, 应避免不当操作, 操作应符合人体的力学要求, 避免负重时发生损伤。
2.3 合理应对电离辐射
接触电离辐射的操作时应选用铅等金属材料做好屏蔽罩, 降低操作场地的电磁场强度;工作中应减少暴露时间, 穿防护服、戴防护帽、防护手套、防护面罩及防护眼镜等[13];定期检测设备、进行人员体检, 及时发现情况, 及早采取措施。
2.4 减少噪音污染
每位护士都要加强对病房的管理, 落实《陪探视制度》, 减少探视人员;加强病房巡视, 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或潜在的护理问题, 及时给予帮助, 减少患者对话、呼叫器及监护仪报警次数;加强对各种推车的检查维修, 轴结处给予上油维护, 减少推动时产生噪音。
2.5 规范护士的操作行为以防止锐器伤的发生
有调查显示, 注射后针头的处理 (收废弃针、毁形浸泡、取下针头及重套针帽) 所致针刺伤占刺伤总数的62.68%[14]。要规范各种医疗垃圾的处理, 在治疗和护理工作中, 治疗车应携带锐器回收盒, 减少处理医疗废物的环节。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 62%~88%的锐器伤可以被预防, 要通过规范各项操作, 降低诊疗过程中的风险[15]。发生锐器伤后, 护士要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护士长及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签字审核、指导处理并追踪伤者病情的发展和变化。
2.6 对粉尘污染的防护
护士在制作各种敷料时佩戴口罩是预防粉尘污染的重要措施。尽量使用成品敷料, 减少手工制作;操作时采用湿式清洁法, 防止粉尘污染。
2.7 加强对汞污染相关危害的教育以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
血压计汞外溢时要用注射器或废纸收集到玻璃瓶内, 加入水并盖紧瓶盖;体温计破损造成汞外溢时要用硫磺覆盖汞, 使之形成不挥发的固体硫化汞后再进行收集处理;收集后的汞及硫化汞要送到医院指定处, 由相关部门集中处理。
职业暴露及员工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0年1月~2011年8月医院在岗职工,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保洁员、行政后勤人员等。
1.2 调查方法 医院职工发生锐器伤或职业暴露后填写医院设计的《锐器伤与职业暴露登记表》,登记表内容包括暴露者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工作类别、工作年限等,以及暴露情况,如暴露原因、方式、利器类别、损伤程度、处理方法等。
1.3 统计方法 计算构成比。
2 结果
我院是一个国家级三等综合医院,2010年出院病人约39611人,2011年1-8月份出院病人约 29396 人,医务人员共有1300名,经统计去年一年至今年八月份,共发生了职业暴露约20例。
2.1 一般资料:暴露源及其比例
2.2 暴露过程
2.3 人员分布
表3 医院常见暴露人员例数及比例
以上可以看出,护士位居职业暴露的首位,锐器损伤占首位。
3 讨伦和结论
为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我院依据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制定了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及上报流程,要求填写发生暴露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发生职业暴露时间、地点、损伤过程、暴露源污染情况、暴露后应急处理、暴露后用药情况及定期随访观察结果,同时要求发生暴露者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科室要做好医务人员的心理工作,不能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具体章程如下并要求各科严格遵守[1]:
3.1 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等。锐器损伤是职业暴露的主要暴露方式,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是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护理操作中不回套针帽,不徒手进行污针头等锐器的处理等。
3.2 术前必须查梅毒、乙肝、丙肝、HIV,如遇急诊手术,未能进行术前四项检测,发生职业暴露时要立即通知保健科和检验科,尽早查明病员是否有以上血源性传染病的存在。
3.3 发生职业暴露时要立即进行伤口的局部处理[2]。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冲洗不少于五分钟,用75%的酒精或0.5%的碘伏进行消毒,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復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4 如果是被乙肝病员的血所污染,医务人员要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进行乙肝两对半的检查,以查明是否本身就是一个HBSAG阳性的患者,三个月,六个月后再行复查。
3.5 如果是被梅毒患者的血所污染,医务人员也要当天做梅毒的相关血清学的检测,同时使用长效青霉素进行治疗,四周,三个月后复查。
3.6 如果是被HIV患者的血所污染,医务人员也要当天抽血查HIV检测,同时报告疾控中心,由专家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确定是否服用抗病毒药物,如有必要,应于24小时内开始用药并坚持完成整个过程。原则上是越早用药越好,并采用联合用药法(两种或三种药物),最好在发生后的4小时内开始服药,最迟不超过24小时,坚持吃完一月的药量,吃药期间可能会出现胃肠道的不适以及头晕头痛等症状,然后4周、8周、12周、6个月再行复查艾滋病病毒抗体的血液检测[3]。一般来说,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医务人员的感染率很低,它受暴露时间的长短,伤口的深浅,大小以及暴露源的病毒载量的影响。有研究资料表明,医务人员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发生HIV感染的机率为0.33%,粘膜表面暴露感染HIV的机率为0.09%。
3.7 强化职业安全培训与教育。对医务人员、实习人员、医技工作者、保洁员等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宣传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对新进人员、实习人员定期反复规范化培训,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员的体液、血液和分泌物、排泄物的操作时要做好标准防护。
我院职工在发生职业暴露后,通过正确的局部应急处理,经过半年的随访,无一人发生血源性感染。
参考文献
[1].陈小玲,于慧琴,浅谈职业暴露的处理方法及预防[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6,3(8):93.
[2]李可萍,庄英杰,文翠容等,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71-573.
职业暴露及员工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第10篇
【摘要】目的:通过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平常工作中出现的职业暴露,进行探讨预防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方法:将我院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日常工作情况收集,根据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的职业暴露因素进行收集分析,并进行讨论进行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在我院消毒供应室实际工作过程中,主要存在有生物性、物理性及化学性等因素暴露。结论: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大,暴露率高,通过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从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落实标准防护措施,可达到及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852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264-01
医院消毒供应室主要承担了临床所有可重复使用器械的回收、分类、清洗、消毒、灭菌、发放工作。由于工作和环境特殊性,工作人员不的不长期暴露于病源、锐器损伤、噪音、高温、化学消毒剂、潮湿等危险因素中,难免会受到各种难以预料的危险因素的损伤,这些危险因素时刻都在威胁着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消毒供应室人员严重的职业危害,我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目前艾滋病正处与快速增长期,据调查发生锐器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1]本文主要分析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探讨相应的防护措施,以提高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1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生物因素医院消毒供应室特殊工作环境增加了工作人员被各类传染疾病感染的风险,包括血源性传播疾病、呼吸道传播疾病、皮肤接触性疾病等,回收的可重复使用器械中都存在有病源微生物,在进行分类、手工清洗时,不注意个人防护使致病原微生物通过受损皮肤黏膜进入人体,造成自身感染,是医源性传播的重要环节。
12物理因素
121锐器刺伤可重复使用器械回收后,有一部分器械初步处理不到位,血迹明显,刀片在刀柄上,细小?p针加持在针持上,不易发现及易发生职业暴露,据一项调查显示,针头是医务人员伤害中最主要的原因,全国约80%的护士都发生过针刺伤,且医务人员的血液传播疾病中80%~90%是由针刺伤所示导致的[2]。
122高温损伤压力蒸汽灭菌器温度达到134°C,产热多散热慢,在开启设备舱门下载物品时及易发生烫伤。23噪声对噪音因素而言,纯水机、压力蒸汽灭菌器、干燥柜及排热扇等等,都是主要来源,比如这些机器处在工作状态,所产生噪音超过80~95db,就会给护理人员产生相应噪音侵袭,如果护理人员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中,必然会造成护理人员听力下降,头晕及头痛等各种状况[3].124扭伤、跌伤消毒供应室由于体力劳动较多,在推较重的运物车,搬运物品时,容易造成扭伤,在清洗间地面较湿滑的情况下容易跌伤。
124粉尘分拣敷料、棉球、及折叠布类物品时,其棉絮纤维、粉尘及易被吸入呼吸道,长期刺激呼吸道可能损害呼吸系统。
123紫外线供应室空气消毒多采用紫外线照射,照射到人的眼和皮肤,容易产生过敏反应。
13化学因素消毒供应室所用的化学消毒剂,不仅存在腐蚀性,且具有刺激性,如过氧化氢、多酶洗液、除锈剂等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消化系统均有不良刺激。
2职业暴露的安全防护措施
21生物因素的防护严格执行各班操作规程,按要求佩戴口罩、帽子、防护面具、双层手套、防护围裙、防护鞋等防护用品。尽量减少手工清洗、刷洗器械时在水面下进行,尽量减少液体飞溅。
211防止锐器损伤应带双层防护手套,不可用手直接触摸,还应选加厚、耐用型,分拣器械时应仔细、认真将缝合针、刀片、锐器单独列出处理,手工清洗器械时应动作轻柔避免速度过快,如不小心刺破手套,应及时用流动水冲洗,从近心端往远心端将血液挤出,同时应用安尔碘消毒,及时处理伤口,做必要的检查,预防工作,并及时上报院感登记备案。
212物理因素防止高温烫伤使用蒸汽灭菌器人员应持证上岗,熟练操作流程,工作时尽量穿长袖工作服,避免皮肤与灭菌器直接触,灭菌程序完成后,要站于舱门旁边,避免舱门开启时高温气体喷出烫伤,下载物品时应小心谨慎,带防烫手套,并安装降温及通风设备。
213针对噪音医院应定期对消毒器进行保养,维修,降低机器摩擦,在分解回收后的物品时轻拿轻放,降低分贝,减少噪音。
214在分拣敷料、棉球、及手术棉布时,应带口罩进行操作,避免粉尘进入呼吸道,损害呼吸系统。
215紫外线照射期间工作人员尽量避免进入被消毒区域,消毒后开窗通风,有条件应装空气净化设备。
3化学因素防护
防止化学因子污染,清洗、消毒、分拣器械时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戴工作帽、口罩、双层乳胶手套、防护服、防水围裙、必要时带眼罩,防止各种化学因子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果因意外液体飞溅至皮肤及眼部,要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
结论
消毒供应室承担了各科室所有可重复使用器械的回收、消毒、包装、灭菌工作,在工作中工作人员频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往往会暴露于多种至于危害因素中,随时存在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等多种职业因素暴露,这些因素常常会威胁工作人员健康,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树立自我防范意识,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医院内部的相关部门必须团结一致,将职业安全防护工作实施到位。这除了能够更好的保护医务工作者外,同时对于患者的疾病恢复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加强对医院消毒供应室的防护工作,医院感染的产生情况也得到了良好的控制[4].参考文献
[1]杨青青.消毒供应室在降低污染器械清点过程中锐器伤的实践与效果评价[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633(3).368-369
[2]吴君芬.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护[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4).181-183
[3]奕静.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危险因素及对策[J].当代临床医刊.01712(6).3609-3612
职业暴露及员工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第11篇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发生原因,进一步探讨防范措施,以减少护理人员损伤。方法:2012年l一2013年12月对我院产科护理人员用主动登记上报的方式了解职业暴露的原因、次数、程度、损伤后如何处理等情况进行登记。结果42名被调查产科护理人员中,31名有职业暴露的经历,与产科护理有关的职业暴露总次数112次;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差,接触患者血液、羊水和体液时戴眼罩、面罩及穿隔离衣者仅34名,占27.0%,每次接触母乳戴手套者仅6名,占4.8%。每次换尿布戴手套者5名,占4.0%。发生职业暴露后向疾控科上报25名,占25/34%。结论:产科护理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大,职业防护意识较差,应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训,落实标准预防措施,有效避免产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
关键词:产科,护理;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我国医院是面临发生医院感染等潜在职业危险的高危工作场所。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且艾滋病梅毒发病率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而产科护理人员因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经常暴露于血液、羊水、分泌物及锐器(缝针、刀剪)损伤等多重危险因素之中,是护理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1]。因此为了了解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和目前防护状态,探讨进一步的防护措施。对我院42位产科护理人员进行用主动登记上报的方式报表职业暴露,了解从2012年l—2013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及职业防护情况,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2年l—2013年12月,选择我院产科护理人员42名,其中护士12名,护师14名,主管护师15名,高级护师3名。大学本科12名,大专20名,中专10名。护龄3—31年,工作年限小于5年12名,5~10年14名,10—15年13名,15—20年3名,大于20年2名。
1.2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主动登记上报的方式报表职业暴露。
1.3调查内容①登记护理人员个人资料如学历、职称、护龄。②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③产科护理操作中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情况。④产科临床常见12项护理操作戴手套情况调查。⑤临床操作不戴手套原因。
1.4统计方法用Excel2003软件录入数据,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2结果
2.1 2012年l—2013年12月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42名产科护理人员中,31例曾发生过职业暴露,发生率为70.6%,其中,皮肤、黏膜被患者血液、羊水、体液接触暴露76例,占总暴露例数的85.4%。2.2 2012年l—2013年12月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原因见表1。暴露原因例次数构成比
助产中被剪刀、缝针损伤136%
收集清洗器械时误伤188%
接生、助产、阴检时手套破损被血羊水分泌物污染6126%
接生助产时皮肤粘膜、眼被血、羊水、分泌物溅沾9541%会阴擦洗、阴道冲洗及更换会阴垫、引流袋污染3214%输血、穿刺、处理血标本时污染2.3 产科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操作中自我防护情况见表2。
2.4 产科护理人员护理操作戴手套情况见表3。
2.5 临床操作不戴手套原因见表4。
2.6 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情况见表5
(n=42)
内容全部部分没有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羊水是戴手套378841012接触患者传染病诊断不明时戴手套20481433819操作者有皮肤破损时是戴双层手套***6接触可能溅射血液体液羊水时戴口罩眼罩隔离衣122920481023接触性病患者时戴口罩及隔离衣23551331614 使用锐器后及时放入锐器处理盒12292252819表3产科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操作中戴手套情况(n=42)
内容全 部部 分没 有不做此操作
n%n%n%n%抽血、输血及处理血标本4102252163800
静脉穿刺、注射371843225000
婴儿洗头、沐浴、穿衣51214331945410更换尿布25102318431229
接触乳汁2581920481229
会阴冲洗、消毒30718191237
更换会阴垫及引流袋
表4临床操作不戴手套原因(n=42)
内容是否n%n%
操作不方便31741126
担心患者不理解12293071
取用不方便13303870
抢救或工作量大没有时间3379821
不习惯16382662
没有想到4103890
没必要6143686
5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情况(n=42)
内容是
n%n%
皮肤粘膜眼沾患者血液体液羊水立即清洗3890410
医用物品被患者血液体液羊水污染后用消毒剂消毒3583717
被锐器刺伤后挤压出血后清水清洗消毒409525
被有传染病患者污染后用疫苗8193481
发生职业暴露后上报疾控中心31741126
3讨论
3.1造成产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的原因
3.1.1客观因素:产科护理人员工作繁忙,工作量大,人员不足,夜班加班频繁,每天需完
成大量注射、抽血、输液、输血、导尿等护理工作,接生时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的几率
都是100%。会阴切开术、会阴缝合术、断脐、抽脐血、注射催产素、会阴神经干阻滞麻醉等操作时,易发生针刺伤。产后护理时,会阴揩洗、更换会阴垫、床上沐浴等操作接触恶露、血液、体液的几率也很高。新生儿出生后操作中不可避免造成血液、体液、羊水、胎粪等污染物。而我国目前乙型肝炎国民高发区,总感染率高达10%;通过血液、体液传播的传染病如梅毒艾滋病等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而经常接触血液、体液是不接触者发生血液性疾病机会的2.4倍[3]。
3.1.2主观原因: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安全观念不强和防护意识淡薄,在接触可能污染物时抱有侥幸心理,养成不穿戴手套及防护用具等不良习惯,部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管理部门制度制定不合理;部分因预算及开支等经费问题使防护器材配备不齐;拒绝为职业暴露护理人员提供免费材料及免费疫苗。
3.2对应的防御措施
3.2.1据报道,工作压力源与工作疲溃感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4]。紧张而繁重的工作给产科护理人员造成更大的心里压力,也极易造成生理、心理性疲劳,而这种疲劳可影响行为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从而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次数。改善工作环境、降低产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纠正产科护理人员缺编等引起工作量超负荷,鼓励护理人员参与体育锻炼及休闲活动,舒缓心理压力,提高反应、应急能力,降低因心理性危害而造成的职业损伤。
3.2.2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强自我防范,规范操作流程。接生时戴双层口罩、使用护目镜,穿防水隔离衣,最大限度阻断血源传播性疾病。此次调查表明,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强,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应在护理专业教育中开设产科护士的职业防护课程,上岗前的产科护理人员有针对性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的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要达到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目的,对护士进行的相关培训教育必须是持续的,经常性强化性教育,而不是一次或几次培训教育就可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峥o。工作后应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主动防护意识,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从根本上减少职业损伤的机会[5]。
3.2.3加强执行标准的安全锐器处理措施,防止锐器刺伤,安全使用锐器的标准重点是在使用前、中、后的正确操作及对使用后锐器的安全存放及销毁。用过的针头和锐器应装入防水、耐刺的容器内集中储存,总量不能超过容器总容量的75%。在处理已经使用过的锐利器械时,应佩戴防护手套,减少锐器暴露,配备必要的防护隔离措施。静脉操作及缝合伤口时要有良好照明环境,注意力要集中,减少干扰。尽可能地使用安全医疗器具。据CDC统计,使用安全性能良好的装置能减少大多数的锐器伤。提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改变不良习惯,尽量减少造成医护人员伤害的不必要操作。每项操作时应戴手套,严格执行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洗手制度[6]。
3.2.4推广和强化标准预防处理意外暴露。被无乙型肝炎等传染病的孕产妇血液、体液污染的利器损伤后,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HBV阳性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时,最好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
3.2.5建立健全的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合理配备人力资源 医院对于不慎被锐器刺伤的医护人员进行登记、报告管理,进行血源性疾病检查和随访,建立职工健康档案,进行免疫接种等。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很高。根据国外相关报道,与患者接触的时间超过1h,而患者的出血量大于250ml时,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将明显升高。产科护理人员工作量大,职业特殊,工作中长时间暴露在产妇的血液、羊水及阴道分泌物下,因此,正面临严重的职业暴露的危险。所以,产科护理人员在进行接产及其他任何操作时,都应该做好预防性的防护措施,主动阻断锐器伤及其他职业暴露途径,严格执行“标准预防”,严格规范操作行为,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把职业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3.2.6血液、羊水、分泌物处理地面、墙壁、家具、医疗器械有患者体液渍溅时,不能直接用抹布或拖把去擦,应该用2%c含氯溶液擦拭,然后再用抹布去擦,擦后立即洗手。4小结
护士直接为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接触各种已知和未知的感染性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每天处于被病原菌感染的危险之中。因此,护士应掌握各种防护知识,具备高度的自我防护意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职业暴露发生后及时消毒机使用疫苗治疗。
参考文献:
[1]甘明霞.产科护士潜在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No.20.
[2]曹明霞.血液性传染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51-52.
[3]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8.
[4]李晓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5] 张秀娟,齐继红.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9):7139—7140.
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 第12篇
助产士在操作过程中面临各种危险因素,如何提高助产士的职业暴露的防护能力,己成为本行业领域中的—个职业性问题。
1.助产士的职业性危险因素
1.1针刀及锐器伤:对助产士构成职业危害的主要是针头及锐器伤,也是助产士被感染的主要途径,助产士在进行会阴缝合或进行各种注射操作时司因产妇不配合或操作不慎而被刺伤。据文献报道:在医疗服务中,存在由于针刺或利器造成AIDS从病人传给医务人员的危险性,发生率为0.1%-0.3%,被污染的锐器刺伤的感染率为1.8%,针刺伤时只需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有一所医院手术室一年病例牛,仅HBV病毒感染就占12.7%。助产士在各项操作中,最易发生皮肤粘膜损伤的是缝台。
1.2化学因素:产房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相对密闭,存在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污染的空气可直接引起呼吸道感染,各种消毒剂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体
造成的伤害缓慢却不容忽视。如戊二醛有刺激性和致敏作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哮喘和鼻炎,甲醛司诱发细胞突变,并且有累积效应。另外最近有研究表明,长期值夜班的女性患乳腺痛的几率比普通女性高出8%-60%,这与夜间灯光会使体内褪黑色素分泌减少牙口梢神高度紧张百关。
1.3皮肤粘膜暴露:经血液传播疾病如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AIDS),性传播疾病(STD)等病原体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外周血液和体液中,助产:士在日常工作中不司避免的接触到血液,羊水,恶露,从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有些资料表明(1)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AIDS的几事为0.1%,皮肤暴露感染AiDS得几率为0.1%,暴露含HBV的血液或体液的感染率为6%-30%,暴露含STD的体液的感染率为I%一5%。
1.4社会心理因素:助产士印每项工作均关系到母婴安全,责任重压力大,是助
利器时不要使利器面对人,以免伤及他人:不能将针头丢入垃圾袋内,应按规定扔入锐物箱内:给不合作的产妇进行操作时最好有他人协助。
2.1.4意外暴露的处理:血液或羊水溅到眼睛,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局部或碘伏消毒皮肤。锐气刺伤后立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血,并用流动清水冲洗,碘伏消毒包扎伤口,更换双层手套再进行操作,司注射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进行预防。
2.2空气及物品消毒:产房应定期通风换气,每口开窗,采用自然风通气,每天空气消毒或产妇分娩后再进行消毒,司采用三氧消毒,消毒前保持湿润,每次消毒30分钟。所有物品表面用有效氯擦拭,被褥经常阳光下暴晒消毒,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2.3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应激能力:助产士在高强度工作压力下,怎样保持自身精神健康,需掌握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在工作之余培养良好的兴趣牙口爱好,多与朋友沟通,适当宜池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必须学习—些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些心理技巧,提高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
护士血液性职业暴露调查及防护 第13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至2009年5月在本院从事临床工作的护士200名。文化程度:本科35名,专科70名,中专95名;工作年限:3年以内62名,5年以内82名,5年以上56名。
1.2 研究方法
根据调查目的,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职业暴露调查问卷,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护士的基本情况(文化程度、工作年限、科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途径、不同科室暴露的构成情况以及护士自我防护意识等。问卷编好后在胸外科进行预调查,Cronbach系数为0.89;并请7位护理专家对问卷的内容、结构等进行审核和评价,效度良好。要求护士当场填写并收回调查表,回收率100%。
1.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2.1 暴露途径
对调查中记录的护士346次锐器伤分析表明,以针刺、玻璃划伤、手术刀片划伤为主。
2.2 环境因素
不同科室因工作紧张度和劳动程度不同,护士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比例明显不同。其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是肿瘤科、心血管科、妇产科、手术室、普通外科、急诊室,其中急诊室最高占62.86%(见表1)。
2.3 防护意识
在临床护理中护士的防护意识存在差异。本次主要调查潜在血液接触操作中护士戴手套情况,表明:每次都戴手套为70人次,占35%,经常戴45人次(22.5%),偶尔戴71人次(35.5%),觉得影响操作而不戴的14人次(7%),每次都戴的比例35%,与非每次都戴的比例65%相比有差异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P<0.01每次都戴的比例与非每次都戴的比例相比
3讨论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是护士工作中常见的职业暴露风险,导致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危险程度又与暴露途径、工作科室以及防护意识有关[2]。其中,急诊室发生职业暴露的构成比最高,其原因与急诊室工作性质、人员编制较少有关。
3.1 护士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影响因素
3.1.1 医院管理层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医院感染控制与研究比较关注血源性疾病在患者中的传播,对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疾病的状况关注甚少,医院管理层对此没有引起高度地重视[3],从而造成防护经费和设施缺乏,制约着护士职业防护宣教的开展和措施的实施.“非典”的教训以及各地职业暴露的事实说明,现在内地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还有很多没有做到位,那种盲目乐观和侥幸心理是很危险的。
3.1.2 护士对职业暴露的认识不足
本次调查发现多数护士认为只有传染病病房的护士感染各类疾病的可能性大,其他病区一般不容易发生院内感染,因此,在各种护理操作中,不注意个人保护,怕麻烦,尤其是一些侵入性操作,不主动戴手套,有时偶尔戴手套,还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
3.1.3 护理工作固有的职业特点
护士的工作责任重、精神压力大,节奏快、生活缺乏规律,容易罹患身心疾病如胃病、高血压等。另外,我国护士社会地位偏低,收入不高,全国各级综合医院护理人力均明显不足,2003年我国大陆医护比例为1:0.68,护士床位比为0.4:1[4]。临床护士常年在人员编制不足、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工作,加重了她们的身心压力,在疲劳的状态下更容易发生职业暴露[5]。
3.2 如何加强血源性感染的防护
规范化的安全操作规程:①操作时用物分类放置有序,忙而不忙,操作后立即处理残局,尽快将用过的针头和锐器丢弃于专用容器内;②熟练使用各种锐器,防止针刺伤及各种锐器损伤;③禁止双手将针帽套被污染的针头;④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⑤使用安全性能良好的护理器材,如无针密闭输液系统,可回缩针头的注射器等;⑥护士在发生针头刺伤后,应不断总结经验,做好交流,避免其他人再次受到锐器刺伤。
摘要:目的调查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程度,探讨有效防护措施。方法对20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护士的基本情况(文化程度,工作年限,科室),护士血缘性职业暴露的构成情况以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结果对调查中记录的护士346次锐器伤分析表明,以针刺、玻璃划伤、手术刀片划伤为主。不同科室因工作紧张度和劳动程度不同,护士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比例明显不同,其中急诊室最高占62.86%。在临床护理中护士的防护意识存在差异,每次都戴手套为70人次,占35%,经常戴45人次(22.5%),偶尔戴71人次(35.5%),觉得影响操作而不戴的14人次(7%);每次都戴的比例35%,与非每次都戴的比例65%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护士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途径以针刺最多见,不同科室暴露的构成比以急诊科最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较为淡薄,在获得医院重视的前提下通过行政干预加强职业防护教育,争取有效预防措施,将职业暴露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关键词: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Mishal Y,Yosefy C,Hay E,el al.Risk of transmission of viral dis-ease by needle punctures and cuts in hospital health care workers.Harefuah,1998,135(9):337-339,408.
[2]冯素贞.手术室护士对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护.护理研究,2005,19(6):1113.
[3]张传玲,陈雪英,毛巧云,等.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护.中国中医急症,2006,15(8):931.
[4]鞠幼华,李世娟,胡志恒,等.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调查及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1):1063.
职业暴露及员工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第14篇
【关键词】职业暴露;原因;防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64-02
护士职业暴露是指护士由于职业关系意外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被污染的锐器刺破皮肤从而可能导致感染或者损害健康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手术室护士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每天都得暴露在各种各样的的危险因素下,容易造成突发的或慢性的职业危害,成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我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同时艾滋病正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手术室护士正面临严重威胁,所以加强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提高防护能力,减少职业暴露的危害已成为医疗工作中一项重要的职业问题。通过1年对手术室护士人员职业暴露的调查,为职业安全防护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手术室护士40人,均为女性,年龄20~53岁。学历:中专10人,大专18人,本科12人。职称:护士12人,护师15人,主管护师13人。从事手术室工作时间:1-5年13人,5-10年15人,10年以上12人。
1.2 方法
医院感染管理科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法,对手术室护士进行回顾性调查,匿名填写,了解职业暴露的种类及次数,护理人员对标准预防的实施情况以及防护措施的执行。
2 结果
标准预防率只37.5%,防护用品的使用率50%,锐器伤的正确处理80%。
3 暴露的原因及分析
3.1意外损伤
86%手术室护士有手术相关锐器刺伤的经历。其中手术刀片刺伤6次、手术缝针刺伤8次、注射器刺伤5次、手术器械刺伤10次。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直接传递刀片、缝针;手术室护士术中频繁传递刀、剪、针、钩,术后处理器械等极易刺伤、割伤或污血溅到皮肤或眼睛里,因此其职业危害发生率高于医院护士年人均0.98次[1]。手术室护士还存在着意外的血液直接接触,污血贱到皮肤或眼睛,可怕的乙肝、丙肝、艾滋病传播最高,一次即可感染,医疗废物的管理制度不健全都增加了护理人员接触污染的机会。
3.2物理因素
骨科手术的广泛开展,术中X光定位使手术室医护人员要经常受到X射线的照射,防范不力,严重影各脏器功能,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甚至诱发肿瘤。作为抢救病人的重要场所,手术室集中了各种监护、抢救设备及器械,是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于此,如电动吸引器、生命监护仪、麻醉机、吸引器、电凝器、电钻等,外加空调声、麻醉报警声、骨科手术时骨锤敲击声、板锯的拉动声及仪器的移动声等。工作环境中的不良刺激严重干扰着肌体的正常代谢,使护士免疫力下降,大大的增加疾病感染的机会。激光手术的不良影响对皮肤眼球有光化效应损害。
3.3化学因素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报道环境污染特别是化学试剂的污染不断侵蚀人类的健康。作为密切接触酒精、碘伏、环氧乙烷、过氧乙酸、甲醛、戊二醛、乙醚、安氟醚、异氟醚等种类繁多化学试剂的手术室护士,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会引起过敏性皮炎、结膜炎。甲醛可以引起职业性哮喘,大量接触可以导致肺水肿、职业性皮炎,有大量资料报道,因甲醛造成的环境污染使不少人患上了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而丧失生命。 3.4心理、生理因素
手术室工作过程的连续性,无规律性及手术要求高度注意力集中,加上人力资源不足,使手术室护士长期处于高度疲惫超负荷运转中,造成行动准确性下降,动作协调性差,思维判断失误,影响手术病人的安全
手术过程中病人的创伤重、病情急、变化快,手术室护士要掌握手术病人的急救措施并进行手术的配合,必须争分夺秒投入工作,使她们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急诊手术不分白昼,工作连续性强,生活极不规律,手术室工作涉及面广,工作节奏快,病人病情复杂,意外情况发生多,发生医疗纠纷甚至出现医疗事故的可能性较大,诸多因素导致身心疲劳,使得她们心理负担沉重。部份护士因长期高度精神紧张,导致月经失调、神经衰弱,工作倦怠。
4 应对措施
4.1加强职业安全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对手术室护士进行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在手术室护士中,不同工龄,职称,学历的护士在对已知有血液性传播疾病的病人执行操作时没显著差异,而对未知的或未检出的病人高年资,高学历的护士比低职称,低学历的护士明显要执行得好。所以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应从医学院的学生做起,对年轻,经验少的护士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4.2正确使用防护用品。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指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无论室否具有传染性,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蔽防护设备,以减少职业暴露危害性,最大限度的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护士在接触血液操作前应带好手套,有研究报道,发生针刺伤时手套能挡住50%的血液进入伤口,这样能大大降低感染几率。围裙,护目镜能有效地遮挡血液体液的飞溅。分离刀片用钳子夹住,传递器械时应使用无菌弯盘。使用后的锐器如针头、刀片、缝针应丢进不可倒出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统一焚烧。
4.3提高护士自身素质。护士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规范各项操作,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相互学习,养成沉着冷静的工作作风,真正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职业暴露。
4.4加强医院管理部门的干预,每位手术室护士建立一份健康档案,每年体格检查一次,建立锐器伤报告制度,锐器伤处理流程,每人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对发生职业暴露的护士做好心理疏导,追踪其健康状况,发生感染及时治疗,努力将伤害降到最低。
4.5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措施。有研究报道,受职业暴露后及时处理能降低81%的HIV感染。可见护士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是降低职业危害的有效方法。发生暴露后应冷静,立即做如下处理,用流动水或肥皂水冲洗皮肤,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在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然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的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粘膜应当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及时向院感科汇报登记,进一步化验检测处理,必要时请相关专家评估,指导预防用药,并加强暴露后心理辅导,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因職业暴露引起的心理伤害。
职业暴露是一项长期不容忽视的工作,每时每刻都在威胁护理人员的健康,医院应高度重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引起的医院感染,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及职业暴露报告制度,规范化管理,同时护理人员应关注自己的健康,明确危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又是可预防的,应提高自我防范力度,遵守操作规程,提高防范意识,减少职业暴露的危害应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参考文献
职业暴露及员工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