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学生一起体验写作中提高教师的作文素养
在和学生一起体验写作中提高教师的作文素养(精选5篇)
在和学生一起体验写作中提高教师的作文素养 第1篇
在和学生一起体验写作中提高教师的作文素养
就专业的角度讲,语文教师的作文素养,既指教师自身的写作能力,也指组织作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写作的能力。主要指能从各类文体的角度,对写作技法进行研究;能搜集、整理、收藏大量的范文并欣赏其精妙之处;能从阅读教材中提炼出精巧实用的句、段、片的写作形式;能对写作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进行细致的指导;能设计不同类型的有训练实效的作文详案;能创造与实践灵动多姿的写作训练形式;能策划作文复习的详细计划和系列的训练点;能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改,能组织很好的作文讲评课。有些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绞尽脑汁,煞费苦心,从作前指导到精批细改到作后评讲,每一步都费尽心思,但大多数学生的作文仍然没有大的起色。试想,如果教师自己缺少作文的体会,感受不到写作的甘苦,怎能成为学生的“知音”呢?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组织作文教学活动,学生的作文水平又从何处提高呢?
教师自身的写作素养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首先要动笔写写作文。教师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这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好方法。但对于教师“下水”,我认为应该从广义上去理解,应加深对“下水”的宏观认识,拓宽思路,多方引导,多找几个“下水点”写“下水”文章。下面就自己的实际做法谈一些体会。
一、找准时机,与学生同题写作。
“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怎样布局,遣词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心领神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可见,教师经常“练文”,自己就有了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直接经验,评改作文、指导学生写作就比较切实。记得有一次让学生写《战胜自我》一文,我精心准备,从选材到立意对学生作了较为详尽的指导,但学生作文交上来后,我发现仍然有很多学生不会选材,或流于一般,或胡编乱造,没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有些学生说:我们整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有啥好写的。针对这一现象,我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题材写了一篇“下水”作文,文中叙述了自己工作与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对面对工作的压力、家人的埋怨,自己由动摇到准备放弃教师这一职业,最终战胜自我的心理作了真实、细致的描写。我的真情打动、感染了学生,不少学生听了范文后,认为生活中不是缺少题材,而是自己没有用心去整理观察,于是他们主动重新选材,写自己身边的事情,写自己真实的情感,第二次习作均比第一次有所提高。由此可见,找准时机,适时示范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靠船下篙,修改学生习作。
学生同题作文,固然是指导学生写作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一是教师并非每题都能写出可供示范的文章,二是即使能写出佳作,但学生每每欣赏完了之后,总觉得可望而不可及,他们学不来。可以说这样的示范无非是为教师展现自己的写作水平提供了一个舞台,长期使用并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怎样才能对学生写作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呢?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了“阶梯式”作文评改方式,即选取一篇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在这篇作文的基础上,教师经修改润色写出一至两篇作文,力求从构思、立意、语言等方面与原作形成阶梯式上升趋势,采用这种逐步登阶的评改方式,使学生学有对象、赶有目标,同时也可让学生领悟到从哪些角度进行修改后,可使自己的作文高一个档次。这种做法,符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逐渐提高。
三、巧妙点评,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看一篇作文写一个评语,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不少教师在写评语时,往往是概述多,笼统地指出优缺点,可谓是张三李四一个腔。这种不关痛痒的评语,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给学生以切实的指导和帮助,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写”情绪。其实教师写好评语可谓一举多得,既有给学生以示范和指导的作用,诸如观察事物的方法,思考问题的角度,遣词造句、标点符号的运用等等,同时又能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评语要真正写到点子上,还得下一番工夫。教师应像观察生活一样观察学生作文,有的放矢地作出客观评价,让学生确有启发和收获。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评语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质量。例如,一名同学在写《经受生活的磨难》一文时,流露出他在人生道路上经受挫折后内心的痛苦,于是,在评语中我这样写道:“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旅途中有鲜花,也有荆棘,你所经历的只不过是人生风浪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擦干泪,抬起头,勇敢地走下去!”运用这样的评语,容易给学生以亲切感,增强学生作文的投入感,天长日久,学生可以感受到语言美的熏陶,渐渐地对写作产生兴趣,会由怕写作文到乐意写作文,愿意在作文中倾吐自己的心声。
从实践中我们感到,一个没有游泳实践的人,是不可能真正读懂游泳理论的;一个不经常动笔“练文”、写作素养不高的语文教师,自然也很难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好。可见,语文教师的写作素养乃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因素。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作文素养,首先要和学生一起体验如何作文,然后才有资格指导学生作文。
在和学生一起体验写作中提高教师的作文素养 第2篇
语文学习重在学生自主探究、重在情感的体验、重在对生活的感悟、重在对艺术作品的品读与赏鉴。
一、体验人伦真情
人是支撑的结构, 社会中的人与人又构成了一定的关系父子、母子、兄弟、师生、朋友、同学等人伦关系, 人们在这个关系网生活, 滋润爱的雨露, 沐浴爱的阳光。教学中我常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验人伦真情, 抒写真意, 倡导“以我手写我心”的写作风气, 着力培养学生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 爱家、爱校、爱国的美好情怀。
学完《我与地坛》, 学生被文中浓浓的亲情所感染, 史铁生的“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的男孩子, 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一套, 倔强和羞涩就更不必了, 我已经懂得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我趁机要求每一位学生回家为父母洗一次脚、做一次按摩回报父母之爱, 每一位学生要有“一日小当家”的经历, 并以“感悟母 (父) 爱”或“重读父母”为题进行写作。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有意识地去体验了父母的艰辛, 感悟到了浓浓的亲情, 而且创作上也有较大丰收, 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文章呈现在我面前。彭可人的《妈妈的手》:“十多年来, 妈妈艰辛的劳动已使双手结了厚厚的老茧, 每天重复着做饭、洗衣的家务劳动, 冬天在冰冷的水中浸过, 夏天在满头大汗中度过。为了我的生活, 她日夜操劳, 为了我的学习, 她舍弃精彩的电视节目, 陪我一起努力。我喜欢牵着妈妈的手走, 虽然妈妈的手扎得我痒痒的。妈妈,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双最美丽的手, 在我眼里, 它一定就是妈妈的手。现在我长大了, 我要牵着妈妈的手爬楼梯、过马路, 就像妈妈牵着我的手一样。”严罗的《润物无声》 (此文获长沙市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 , 写出了母亲的艰辛和期望, 以及“我”对母爱的感悟:“吃午饭时, 妈做了一些肉和鱼, 说学校里的菜不好吃, 一定要我多吃些, 一边说, 还一边往我碗里夹, 我本想拒绝, 但看见她期盼的眼神, 我低下头默默地吃饭, 妈便和爸谈了起来:我昨天给一个娶亲的家里帮工, 那家子, 好气派啊!房子可大咧, 里面的家具全是高档货, 要是我也能住进那么大的房子, 那我就开心死啦。’妈妈一边说还一边望着我, 我本想说些什么, 话到嘴边又被吞了回去, 低下头, 默默地只是吃饭。
我要回学校了, 路过自家的园子, 看见妈正弯着腰摘菜, 看她的样子, 手撑在膝盖上, 做着重复的动作, 挺吃力的, 冷风吹过, 我看见妈的手冻得发紫, 头发也被吹乱了, 她用手掳了掳头发, 一抬头, 看见了我, 知道我要回学校去, 便仰着脸, 眯着眼睛问, 钱带够了吗?’够了’, 我答道。那路上小心点, 把钱放好, 不要叫小偷偷去了, 回来时, 打个电话, 我叫你爸去接你, 啊!’
嗯!’我大声应道, 竟连眼泪也震了下来, 我调过头去, 似乎还能看清楚妈那期盼的目光, 于是我重新抬起头, 向学校赶去。”
这篇文章自然天成, 质朴感人。体验亲情的系列活动让许多以自我为中心, 认为长辈的关心是天经地义的学生变成了懂感情懂得关爱他人的人, 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了诸多的感动。
我班学生与父母关系融洽, 对学校充满了感情, 他们用自己的心体验校园的美, 用心感悟老师的关爱, 一篇篇饱含真情的文章从笔底流出。在“百年明德校庆征文比赛”中, 谢廖莎的散文《我在明德》, 陈娉的诗歌《百年之遇》囊括一等奖, 匡正的诗歌《明德我的母校》、李丽的《梦幻明德》获二等奖。“我向你走去, /没有一时半刻的迟疑。/惟愿化作一阵微风轻围着你, /从此只伴你在知识的疆域中寻觅。待到百次残叶落地, 我还会再想起, /然后幸福地勾起嘴角慢慢入睡。/梦中, 百年前的深秋时, /我曾坚定地追随过这般美丽的你” (陈娉的《百年之遇》) “明德, 我的母校, /你就是那百花齐放的花园, /倾泻着让人陶醉的芳香, /而我是那沉醉在花丛中的蜜蜂, /如果没有你那甘甜的花蜜, /我的生命也将失去活力。我不能离开你, 我的母校!/屈子湖面吹过的风, 使我内心泛起涟漪;/湖边那些高高的树木, /是我心中模糊的倒影。/还有那些愉快的鸟儿, /我的伙伴们, /我怎么舍得你们?” (匡正的《明德我的母校》)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读出了一个学生对母校的深深的挚爱之情。这种感情是那样的质朴感人, “情寓于中”才能“发之于外”。
二、体验生活, 感受人性之美
语文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 识别生活中的假恶丑。钱理群教授曾说:“在我看来, 中小学语文教育主要要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对彼岸世界的向往与想象, 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 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中, 无时无刻不在感受人性的真善美, 作为老师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读懂生活中的人文关怀?湘江风光带的开发, 带给人无限的欣喜, 我们在观赏景物时有没有领会到设计者充满人文关怀的良苦用心?我让学生拿最熟悉的烈士公园与湘江风光带进行比较, 主要比较休闲场所的设置的不同。学生纷纷说烈士公园商业气息极浓, 走几里路也见不到一个供人休息的座位,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又是冰凉冰凉的水泥凳, 营业性的茶亭、货亭倒是五步一岗。而新设计的风光带, 随时随处都能找到凳子坐, 凳子有大理石凳, 有光滑的水泥凳, 也有供怕凉的老人坐的木条凳, 设计精美, 考虑周全。经过点拨, 学生豁然开朗。
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 学生观察生活的角度就会发生改变, 对生活就会有他独到的体验, 有位学生在《雨中一幕》中这样写道:
“窗外的雨小了, 我坐的公交车以飞快的速度在湿漉漉的公路上滑行, 路的两旁偶尔也有几个撑着花瓣似的小伞的行人。但这位公交车司机好象无视他们的存在, 在汽车经过的时候, 从路面扬起的水雾已经飞到了我身旁的车窗上, 汽车过后的这段路, 完全浸在了水雾之中。远处, 一位撑着紫色小伞, 身着黑色长衣的小妇人在急匆匆地行走。我们的公交车向她的身边飞速驶去, 她身旁的那一坑水显得特别耀眼。公交车挟风雾从她身旁加速驶过时, 我突然感觉到身体向下落, 接着座位向上一弹, 我整个人都被掀了起来, 一看窗外, 水溅起一米多高, 大部分都向那撑着紫伞的妇女身上飞去, 落在了她黑色的长衣上。眨眼间, 我们的公交车已离她很远, 我望着她, 她先是跺跺脚, 用手拍着身上的水珠。然后抬起头, 无奈地望着我们远去的公交车。我把目光从她身上挪开, 望望这灰黑的天空, 又看看窗外湿淋淋的绿叶, 心中突然感到一丝寒意。”
这雨中的一幕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 文章写出了司机对他人存在的漠视, 写出了行人的无奈, 写出了小作者的愤慨和对妇人的关爱, 体现了小作者关怀他人的人性美, 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人文精神, 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三、体验自然的美, 感悟人生真谛
学会观察自然、欣赏自然, 在自然中捕捉灵性, 提高感悟力。感悟是人对客观世界本身的感受与体悟, 是一种情与理的升华。学生一旦有了感悟力, 不仅能从美妙的风光中看到山势的奇伟, 触摸到流水的温情, 嗅到山花的芳香, 听到小鸟的嘀鸣, 而且能悟出生活的真谛。
我校毗邻沿江风光带, 湘江的水、江中的小陆洲、远处的岳麓山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卷, 带学生到江边欣赏美景, 放飞风筝, 使学生有对自然的真实体验, 心情愉悦, 心态健康, 学生的文笔变得灵动起来。于是就有了周晓悠的融自然与亲情于一体的《水风筝爷爷》 (此文获长沙市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 。谢廖莎《写在春天里的日记》博大恢宏, 对自然、对生命有自己这样的感悟:
“春天, 让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的存在与鲜活。
在这季节里, 我一直在用心体会:是生命像《命运》一样的瑰丽, 还是《命运》像生命一般恢宏。但不管怎么样, 我爱生活, 更爱生命。我用心记录着这一切一种对生命的感悟。”
“冬天, 我们期盼阳光, 企盼温暖, 所以期盼春天的到来。我们向往勃发的生命, 盎然的春意, 等待着春天的降临。我想“立春”二字, 给我们带来的实在是太多了。虽然, 我们期待的在表面上并未到来。但事实上, 我们已经拥有了一颗进入春天的心情, 所以刺骨的风被镀上了温情, 干冷的阳光在无形中也提升了温度, 被我们加上了妩媚二字。我们仍能体会到一种波澜不惊的感动, 生命在暗中勃发它正在等待绽放的那一刻, 这同样也是灵魂的震撼。恰如演奏家蓄势待发的那一刹那。
我想到许多伤春的人, 我想, 大概是没有感悟到春的绿, 没有感悟到春的红吧。在春天这么有生机的季节, 大可不必伤感。生于这个世界, 一定要被一些东西感动。
如果我们天天怀着立春的心情, 去生活, 去工作。我想人生一定会很有乐趣。
一切都有会很好。” (此文获得长沙市“珍爱生命, 健康成长”特等奖)
在我们的生活周围, 自然中的一草一木, 一山一水, 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 一定能悟出许多人生的哲理, 从而让学生的个性与才智得到很好的展示, 让学生在更高的境界里去关怀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和宇宙。
四、体验文学作品的美。
写作的提高, 人文素养的培养, 离不开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感悟。文学作品的教育是求真求善求美的教育, 杨义先生在谈到阅读文学名著的感受和作用时说:“这里没有一本正经地讲修养、讲哲学, 但是一种美妙的修养和哲学就毫无痕迹地从你的口中渗入你的血液, 渗入你的生命感受的深处, 成为你的生命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 名篇佳作如水泻地, 是流泻于民族灵魂中的性情和哲学, 是一种具有强大的渗透心灵的能力的活语言学, 活审美学和活精神哲学。”
我们的语文教学, 突出文学教育, 才能体现并突出语文的人文性质。文学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 让学生品读名著名篇, 真真切切地去体验名著名篇的魅力, 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荷花淀》《边城》《伊豆舞女》《九三年》《老人与海》等作品无不闪耀着人性美、人情美的光芒, 这些作品都是我们的学生的必读书。如《边城》中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不含任何杂质, 在碾坊和渡船之间, 傩送面临爱情与金钱、人和物的选择, 他最终放弃了碾坊选择了渡船, 翠翠、傩送的身上内涵着勤劳、朴实、善良、真挚, 信守着人性的本来, 在爱情、婚姻关系上它表现为自然、纯真、健康, 能自主自为, 不为外物所诱, 坚定不移地抗拒着“命运”施加的压力。小说中祖孙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那种相互依恋、相互理解的人性美无不感染着读者。《伊豆舞女》中“我”与舞女熏子的相依相恋, 朝夕相处的四天时间, 熏子每天为“我”洗衣、擦背、清洗旅途的疲劳, 还用温情款款的语言抚慰“我”那颗受伤的心, 使我体味到了人性的温馨和人与人之间的美丽感情。熏子善良的内心世界与悲哀的身世使人油然而生种种人生慨叹。《老人与海》中“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人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圣地亚哥的执著、自信、乐观感染着每一个读者。一个学生在他的读后感中这样写道:“圣地亚哥, 一个颇具个性的老人, 有着与常人不同的处世态度的普通人。在这些不同中, 闪现着他人性坚毅、执着的光芒。读了《老人与海》, 认识了圣地亚哥, 我长时间被一种东西所触动。久久难以平静。”
在和学生一起体验写作中提高教师的作文素养 第3篇
关键词:语文素养 情感体验 自觉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常常发现学生的兴趣很淡,参与课堂阅读的积极性不高,以至于一些课堂气氛不活跃,有点沉闷。学生表现出无精打采的情绪,使阅读教学的课堂陷入了尴尬的境界。原因何在?我在和学生交流中发现:他们缺少相应的情感体验,不能全身心投入文本中,更别说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了。鉴于此,我认为,语文的阅读教学要不断加强学生的阅读体验,积极创设条件,在听、说、读、写的教学活动中,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学习内容的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用生活的积累,引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用现实生活的范例,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喜欢上阅读,进而把自己生活的体验融入阅读中,把自己真实的情感投入到阅读中去。陆游在教儿子写诗时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其实,陆游强调的就是生活的积累。作家写作时依靠的是积累,是生活的积累,是情感的积累,是知识的积累。同理,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世界、生活环境认识体验越深、越丰富,那么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就越深刻、越丰富。正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再塑生命》中,“沙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时……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是沙莉文老师用特有的教育方式唤醒了海伦·凯勒的心灵,同时也调动了她的文学因素,并唤醒了她生命的灵性以及给予了她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沙莉文老师独特的教育方式,是借助于生活的积累,让学生多一些真实的情感体验,才能让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慢慢地把学生的体验过程拉长,让其与作品中的情绪发生共鸣、沟通,从而才能大大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走”进文本,唤醒阅读的真正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怎样才能有效调动他们积极主动性,使他们把文本“读”起来,让他们“走”进文本中呢?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地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课堂环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交流对文本浅层次的看法。然后,教师要及时地进行鼓励和引导他们进入更深层次的发现,让他们从文本中去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交流着彼此的看法和思想感情,使学生在有感受的体验下,对文字、对文学、对文化进行品味和赏析,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发现的收获。这样,学生才更容易地“走”近文本,沉浸文本中,与作者进行有效的对话。每个人的体验不同,对文本的解读也就不同,他们对文本的“期待视野”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的再创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某些学生为了展现自我,对参考答案进行再复述的回答,那只是一种不动脑的翻版和复制。同时,教师也要提醒学生不要被标准的答案所束缚。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导者的作用,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有意义的知识点。
二、有的放矢,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
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传授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借助这些方法多些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并以此来增加他们阅读的自觉性。第一,教师要让学生重视对阅读文本的整体感知,虽然是逐字逐句地阅读作品,但不是孤立地理解一个词、一句话,从而使学生明白在文本中始终追求着一种整体倾向,作者是通过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倾向来表达自己思想的。第二,学生在阅读中要善于抓住文章的文眼来阅读。作者往往通过文章的文眼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的。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春酒》一课中“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一句是这一课的文眼,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表达对故乡、对母亲、对童年的一种深深的思念。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作者的情绪,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阅读。第三,培养学生对留白艺术的探究。在文本中,作者为了突出关键的部分,必须有意舍弃一些东西。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去挖掘作者有意舍弃的这一部分东西,挖掘他们所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教师还应在课下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知识面,精心安排好课外阅读,及时做好“授”后服务。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鼓励、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让他们的阅读延续下去,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此外,教师还应不断举行一些阅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比较中展现自己的课外阅读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畅谈自己的人生体会。教师还应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训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表达思想,传达情感,彰显魅力。这难道不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吗?我们应让语文归“语”,加深学生的个性体验。在语文的教学中,往往有一些教师,照搬别人的一些教学模式,然后在教学中按照某些模式生搬硬套,使语文的课堂走向了公式化。这种方式往往导致了阅读教学中人文资源的流失,致使一些学生失掉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体验。因为不同的知识积累,不同的人生体验对文本的理解也会不同。如果按照某些模式化的方式去引导学生的课堂阅读,那么无疑是对学生体验的埋没和流失。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阅读的重要作用,既要注重情感体验,又要引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因为这是一切理解文本、探究文本的基础。语,就是语言文字。语文就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人文倾向。我们也要借助于语言文字来解读作者的这些思想、情感、人文倾向,甚至是超越文本的作者思想的精神。所以,我们要让语文的课堂回归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阅读中,个性化理解中,个性化听、说、读、写中,在他们钻研文本、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感悟和思考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成尚荣教授曾说过:要用散文的方式教散文,用小说的方式教小说等。这就是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听、多说、多读、多写,使语文的课堂既要有“朗朗书声”的可喜场面,又要有“鸦雀无声”的静心体验。“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在积累中沉淀,在沉淀中升华,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的语文素养,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进入游刃有余的境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3]李维鼎.语文教材别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在和学生一起体验写作中提高教师的作文素养 第4篇
一、用生活的积累, 引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用现实生活的范例, 用学生身边的事例, 来引导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喜欢上阅读, 进而把自己生活的体验融入阅读中, 把自己真实的情感投入到阅读中去。陆游在教儿子写诗时说过:“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其实, 陆游强调的就是生活的积累。作家写作时依靠的是积累, 是生活的积累, 是情感的积累, 是知识的积累。同理, 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世界、生活环境认识体验越深、越丰富, 那么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就越深刻、越丰富。正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再塑生命》中, “沙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 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时……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 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是沙莉文老师用特有的教育方式唤醒了海伦·凯勒的心灵, 同时也调动了她的文学因素, 并唤醒了她生命的灵性以及给予了她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沙莉文老师独特的教育方式, 是借助于生活的积累, 让学生多一些真实的情感体验, 才能让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慢慢地把学生的体验过程拉长, 让其与作品中的情绪发生共鸣、沟通, 从而才能大大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 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学生的情感世界, 让学生“走”进文本, 唤醒阅读的真正主体。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怎样才能有效调动他们积极主动性, 使他们把文本“读”起来, 让他们“走”进文本中呢?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地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课堂环境,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交流对文本浅层次的看法。然后, 教师要及时地进行鼓励和引导他们进入更深层次的发现, 让他们从文本中去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同时交流着彼此的看法和思想感情, 使学生在有感受的体验下, 对文字、对文学、对文化进行品味和赏析, 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发现的收获。这样, 学生才更容易地“走”近文本, 沉浸文本中, 与作者进行有效的对话。每个人的体验不同, 对文本的解读也就不同, 他们对文本的“期待视野”也就不同。因此,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的再创造。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注意某些学生为了展现自我, 对参考答案进行再复述的回答, 那只是一种不动脑的翻版和复制。同时, 教师也要提醒学生不要被标准的答案所束缚。在课堂上, 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导者的作用, 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有意义的知识点。
二、有的放矢, 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
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传授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让他们借助这些方法多些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并以此来增加他们阅读的自觉性。第一, 教师要让学生重视对阅读文本的整体感知, 虽然是逐字逐句地阅读作品, 但不是孤立地理解一个词、一句话, 从而使学生明白在文本中始终追求着一种整体倾向, 作者是通过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倾向来表达自己思想的。第二, 学生在阅读中要善于抓住文章的文眼来阅读。作者往往通过文章的文眼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的。例如,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春酒》一课中“一句话提醒了我, 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一句是这一课的文眼,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表达对故乡、对母亲、对童年的一种深深的思念。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作者的情绪,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阅读。第三, 培养学生对留白艺术的探究。在文本中, 作者为了突出关键的部分, 必须有意舍弃一些东西。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去挖掘作者有意舍弃的这一部分东西, 挖掘他们所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教师还应在课下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知识面, 精心安排好课外阅读, 及时做好“授”后服务。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鼓励、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让他们的阅读延续下去, 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此外, 教师还应不断举行一些阅读活动, 让学生在阅读比较中展现自己的课外阅读量, 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 畅谈自己的人生体会。教师还应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训练,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表达思想, 传达情感, 彰显魅力。这难道不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吗?我们应让语文归“语”, 加深学生的个性体验。在语文的教学中, 往往有一些教师, 照搬别人的一些教学模式, 然后在教学中按照某些模式生搬硬套, 使语文的课堂走向了公式化。这种方式往往导致了阅读教学中人文资源的流失, 致使一些学生失掉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体验。因为不同的知识积累, 不同的人生体验对文本的理解也会不同。如果按照某些模式化的方式去引导学生的课堂阅读, 那么无疑是对学生体验的埋没和流失。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阅读的重要作用, 既要注重情感体验, 又要引导学生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因为这是一切理解文本、探究文本的基础。语, 就是语言文字。语文就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人文倾向。我们也要借助于语言文字来解读作者的这些思想、情感、人文倾向, 甚至是超越文本的作者思想的精神。所以, 我们要让语文的课堂回归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阅读中, 个性化理解中, 个性化听、说、读、写中, 在他们钻研文本、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在感悟和思考中,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成尚荣教授曾说过:要用散文的方式教散文, 用小说的方式教小说等。这就是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 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听、多说、多读、多写, 使语文的课堂既要有“朗朗书声”的可喜场面, 又要有“鸦雀无声”的静心体验。“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积累, 在积累中沉淀, 在沉淀中升华, 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的语文素养, 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进入游刃有余的境地。
摘要:语文的阅读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多读, 在读中思, 在思中悟。教师应引导学生用生活的积累, 激发情感的共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与作者对话;走出文本, 畅谈体会, 逐步养成阅读自觉的习惯。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深层次的人生体验和精神升华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情感体验,自觉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在高效课堂中提高学生写作素养 第5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写作素养;教学措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让学生爱写、会写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多科学习上,数理化学科追求的多是“标准”,而语文追求的却是“妙趣”。一个词在这里是败笔,到了那里可能就是“妙笔生花”。因此要想真正获得语文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情感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课前要充分预习,用心读文,深入理解,灵活运用
读和写是一体的教学模式,课前预习应当成为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高效课堂中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预先了解文章的大体意思,对文章的难点进行批注,等到老师在课堂上教学时,弥补缺陷,增强对文章的记忆,从而增强阅读能力,提高整体的词汇记忆能力、句式理解能力、美文美句的记忆能力等,这样能够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并且能够增强自信,并且能够对语言环境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提高习作水平。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加情感书写方式和自身感情的饱和程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明确目的,全身心地投入,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那么这种自己当家做主的学习态度,才是获得语文能力的真正动力。写作可以说是对感情的抒发,对于初中生来说,增强学生的阅读情感,提高抒发能力,把写作当做抒发的一种方式,热爱和喜欢这样的交流对话,从而提高初中生写作的情感表达,提高写作能力,增加写作的精神灵韵。
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其写作兴趣
学习兴趣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针对个别不同的学生进行培训,吸引注意力,让学生能运用通顺连贯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激活学生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写作灵感和创作力。如果真的喜爱,写作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训练的增加,比如,可以通过坚持写日记来开展,在“写”的过程中归纳感悟,以及以这种方式锻炼和改进学生自我写作方式,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提高写作能力的具体措施
1.摘抄型。收集和摘抄名言警句、优美片段、自然科学知识等。以这种独特的收集方式来增加和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作文素材。
2.归纳型。通过归纳来写出文章的要点或故事的梗概。以分析与综合思维形式的具体运用,让积累在归纳中体现,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布局谋篇的能力,从而提高写作的整体构造作文能力。
3.感想型。即读后感,通过对读后感的书写,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比如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等这些方式书写读后感。体现读后感具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交叉使用的特点,这是写作中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
4.评价型。就是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人和事,由学生自己评价其好与坏、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等,有利于提高学生评价分析问题的能力。
5.创造型。就是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情节和线索,经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新情节、新故事,比如,扩写、续写等,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文章写作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靠纸上谈兵式的说教就能提高的,这项工作需要有一个较为长期的积累思考和练习的过程。我相信通过全面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逐步提高的。传统的作文教学存在着形式单一,训练无序和量少的弊端,远远没有调动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切有利因素。加上多年来语文教学“讲风”盛行,各类练习题泛滥成灾,学生的课内阅读能力培养不够,课外阅读少书报,少时间,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所以,上述相对传统改进的作文训练方法,一定程度上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及生活实际,能充分让学生吐露真情实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当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远远不只这些。对于不同的学生个体,要适时地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训练,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阿日棍.初中写作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2]张婧.初中作文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6.
[3]蒋文娟.如何改进初中作文教学:以生活作文《让生活充满感动》为例[J].写作(上旬刊),2015(6).
在和学生一起体验写作中提高教师的作文素养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