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翻译范文
在线翻译范文(精选11篇)
在线翻译 第1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对于文化、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翻译人才有着巨大需求。翻译任务繁重,而译者又几乎不可能是通晓百科的全才,因此借助于某些辅助工具就成为必然。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网络全球化,在线资源异常丰富。利用网络在线翻译工具,译者可以轻松快捷地翻译出不熟悉的术语、新兴的词汇,甚至是句子、段落,乃至整篇文档。
但是,翻译工具毕竟是机械的,没有人的智慧,所以翻译文本难免有错,有的语法不对,有的还会闹笑话。笔者选取了四段不同类型的文本,分别用两种在线翻译工具谷歌在线翻译(translate.google.com.hk)和雅虎在线翻译(babelfish.yahoo.com)进行翻译,目的是想比较两种在线翻译工具的优劣。
2. 理论背景
2.1译者使用电子工具辅助翻译的必要性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可获得的信息以滚雪球般的速度增加,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加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持续网络化、虚拟化,这一切都使得翻译工作者的翻译方法发生了巨大改变(Austermuhl, 2006:1)。根据一些学者的统计,未来十年需要处理的知识总量将大大超过过去2500年所累积起来的全部知识总量;世界上出版的科技刊物达165, 000种,平均每天有大约20, 000篇科技论文发表;每天在因特网上流通的数据量远远超过整个19世纪的全部数据总和;根据德国的一项统计,1991年科技词汇已经达到30, 000, 000个,预计这一数字在五年内将增加一倍(Austermuhl, 2006:6-7)。这些数据表明了一个事实“信息爆炸”(Information Explosion)。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也无法掌握当今知识的十分之一。传统的人工翻译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利用电脑、网络等电子工具辅助翻译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2翻译批评的标准
对于翻译批评的定义,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如下:翻译批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某一译作所作的评价。这种评价必须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杜绝胡批乱评和感想式的点评,应该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系统地去观察和分析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必须尽可能做到客观、科学和公正。从事翻译批评的人必须对翻译本身,对它的实质、可行性、原则、方法、目的、作用等基本问题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翻译批评应包括两部分,即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其实践部分就是以翻译理论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译文进行鉴赏、评价、评论、比较等具体批评活动(吕俊等,2001:332)。翻译批评的类型多种,批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以原文作为参照和主要依据的科学主义批评;以译文赏析为主的印象主义批评;有理论评述性的学理式批评,等等(吕俊等,2001:345)。因此,到目前为止,翻译界还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批评标准。实践批评也还停留在点评式或感想式的评论上,没有形成系统与全面的批评方法(吕俊等,2001:332)。
3. 问题研究
3.1 描述性文本(Description):
Charles saw them both at the same time:a small white bird and the girl wheeling down the walk.The bird glided downward and rested in the grass;the girl directed the chair smoothly along the sunlit, shadowy1 walk.She stopped to watch the ducks on the pond and when she shoved2 the wheels again, Charles stood up.“May I push you?”he called, running across the grass to her.The white bird flew to the top of a tree.
参考译文:查尔斯是在同一时刻看到他们俩的:一只白色的小鸟和坐着轮椅沿着小径悠然而来的小女孩。小鸟滑翔而下,栖息在草地上;女孩子则平稳地驾着轮椅,穿行在阳光下婆娑的树影之间。她停下来看了看池塘里的鸭子,当她再次用手推动轮椅时,查尔斯一下子站了起来。“我来推你好吗?”他一边喊道,一边穿过草地朝她奔去。那只小鸟嗖地飞上了树梢。
谷歌翻译:查尔斯同时看见了他们两个:转动在步行下的一只小白色鸟和女孩鸟在草向下滑动了并且休息了,女孩沿被日光照射了的树影顺利地指挥了椅子步行。她停下来观看在池塘的鸭子,并且,当她用手推动再轮子,查尔斯站了起来。“愿我推挤您?他叫的”,跑横跨草到她。白色鸟在树的上面飞行。
雅虎翻译:查尔斯同时看见了他们两个:转动在步行下的一只小白色鸟和女孩。鸟在草向下滑动了并且休息了;女孩沿被日光照射了,shadowy1顺利地指挥了椅子步行。她停下来观看在池塘的鸭子,并且,当她shoved2再轮子,查尔斯站了起来。“May我推挤您?他叫的”,跑横跨草到她。白色鸟在树的上面飞行
比较分析:描述性文字是我们日常行文中最为常见的文体,但是两种在线翻译工具在这类文体的翻译上都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描述性文本的英文在行文的语序方面和汉语差异较大。两种翻译文本的第一句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从第二句开始两种文本都将英文的“walk”翻译成了动词:步行。后面几句也翻译得惊人的相似,都属于逐字翻译,雅虎的在线翻译工具仍旧延续了它一贯的弊病:翻译文本中夹杂较多的英文单词。
比较结果:两种文本都差强人意,单纯从英译汉的意义上来讲雅虎略微优于谷歌。
3.2 记叙性文本(Narration):
“Ai!This dish is not salty enough, no flavor,”she complained, after tasting a small bite.“It is too bad to eat.”This was our family’s cue to eat some and proclaim it the best she had ever made.But before we could be so diplomatic, Rich said,“You know, all it needs is a little soy sauce.”And he proceeded to pour a riverful of the salty black stuff on the china plate, right before my mother’s shocked eyes.(郑树棠,2008:71)
参考译文:“唉,这个菜不够咸,没味道,”尝了一小口后,她抱怨道。“太难吃了。”这句话在我们家意味着让大家来尝一点,并且还要说这道菜是妈妈做得最好的一次。但是我们还没能来得及说一些这样圆滑得体的话,里奇就说:“呃,这菜只需要加一点点酱油。”接着他无视我母亲惊诧的眼光,把许多咸乎乎、黑溜溜的东西倒进了瓷盘里。(郑树棠,2008:81)
谷歌翻译:“唉!这菜不咸不够,没有味道,”她抱怨,尝一小咬。“这太糟糕了吃。”这是我们家的吃了一些线索,并宣布它有史以来最好的她。但在我们能够这么外交,里奇说:“你知道,所有它需要的是一点酱油。”他接着倒了咸riverful对中国平板黑色的东西在我母亲的权利的震惊的眼睛。
雅虎翻译:“Ai!足够不咸这个的盘,没有味道”,她在品尝小叮咬以后抱怨。“以至于不能吃是太坏的”。这是我们的吃一些和宣告它的家庭的暗示她做了的最好。但是,在我们可能是那么它需要的外交,富有说之前,“您知道,所有是少许酱油”。并且他继续倾吐riverful在瓷板材的咸黑材料,在我的母亲的震惊眼睛之前。
比较分析:本段文本共五句话,记叙了饭桌上有趣的一幕。第一句话,谷歌版的译文有两处语言错误,分别是“不咸不够”和“尝一小咬”;雅虎版的译文有三处语言错误,分别是“足够不咸”,“这个的盘”和“小叮咬”。第二句话,谷歌版的译文完全错误;雅虎版的译文也完全错误。第三句话,谷歌版的译文需要调整词的顺序并增加一些内容才能成为通顺的汉语;雅虎版的译文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第四句话,谷歌版的译文有一处不太妥当“在我们能够这么外交”;雅虎版的译文语言混乱,让人无法理解。第五句话,谷歌版的译文有三处错误,分别是:“咸riverful”,“中国平板”和“权利的”;雅虎版的译文有五处语言错误,分别是“并且”、“倾吐”、“riverful”、“板材”和“材料”。
比较结果:谷歌版的译文优于雅虎版的译文。
3.3 说明性文本(Exposition):
There are two primary ways that genes can be used to treat disease.The first is gene therapy, in which one or more genes are injected into the patient to replace those that are absent or not working properly.This approach has been used to treat rare enzyme disorders, including one known as ADA deficiency, and clinical trials have employed gene therapy against a broad range of disorders:heart disease, many forms o cancer, arthritis, AIDS, hemophilia, cystic fibrosis and muscular dystrophy.(谢小苑,2008:177)
参考译文:有两种可以利用基因治病的主要方法。第一种是基因疗法。这种方法是把一个或更多的基因注射进病人体内,从而替换那些缺失或不能正常发挥功能的基因。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治疗少见的酶缺失病,包括我们所了解的ADA缺失症和临床试验中已应用基因疗法去攻克的范围广泛的各种疾病,如心脏病、多种类型的癌症、关节炎、艾滋病、血友病、膀胱壁纤维变性,以及肌营养不良。(谢小苑,2008:393)
谷歌翻译:有两个基因可用于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首先是基因治疗,其中一个或多个基因注射到病人体内,以取代那些不存在或无法正常工作。这种方法已被用于治疗罕见疾病的酶,包括ADA的缺陷称为一,雇用和临床试验对一个广泛的疾病基因治疗:心脏病,癌症,关节炎,爱滋病,血友病,囊性纤维化和肌多种形式营养不良。
雅虎翻译:有两种主要方式基因可以被用于对待疾病。第一是基因治疗,在哪个或更多基因被注射入患者替换是缺席或不适当地工作的那些。这种方法被用于对待罕见的酵素混乱,包括叫作ADA缺乏的一个,并且临床试验使用了基因治疗反对各种各样的混乱:心脏病、癌症的许多形式,关节炎、艾滋病、血友病、囊性纤维化和肌肉萎缩症。
比较分析:本段文本共三句话,介绍的是基因疗法。第一句话,谷歌版的译文基本正确;雅虎版的译文有一处语言错误“对待”。第二句话,谷歌版的译文没有大问题,如能采用增词法和专业词汇就完美了;雅虎版的译文定语从句翻译得很糟糕。第三句话,谷歌版的译文和雅虎版的译文质量差不多,都没能译出专业术语“酶缺失病”和“ADA缺失症”,对
于原文中“clinical trials have employed gene therapy against a broad range of disorders”这一部分的翻译,两个版本的译文都差强人意。
比较结果:无论是谷歌还是雅虎,翻译说明性文字的能力都明显好于其翻译描述性文本和继续行文本的能力,不过从对本段文本的翻译来看,谷歌翻译说明性文本的能力好于雅虎在线翻译工具。
3.4 论证性文本(Argumentation):
Some people think tha firecrackers should not be banned because setting off firecrackers is a traditional way to celebrate happy occasions such as Spring Festival, wedding, or opening ceremony of a business.And the exciting sound will add to the happy and joyful atmosphere.What’s more, it is believed that setting off firecrackers will bring people good fortune in the coming year.(吴玮翔等,2001:74)
参考译文:有些人认为不应该禁止放鞭炮,因为在春节,婚礼,或公司的开业典礼等喜庆场合放鞭炮是一种传统的庆祝方式。热闹的声音会增加幸福和喜悦的气氛。而且,人们相信放鞭炮会给来年带来好运。
谷歌翻译:有些人认为不应该禁止放鞭炮,因为放鞭炮是传统的庆祝方式,例如春节,婚礼,或打开一个商业典礼喜庆场合。而令人兴奋的声音将增加的快乐和喜悦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它是认为,放鞭炮将在未来一年的人好运。
雅虎翻译:某些人民认为不应该取缔爆竹,因为引起爆竹是一个传统方式庆祝愉快的场合例如春节、婚礼或者事务的开幕式。并且扣人心弦的声音将增加到愉快和快乐的大气。什么是更多,被相信引起爆竹在来年将带来人们好运。
比较分析:本段文本共三句话,阐明了作者的观点不应该禁止放鞭炮。第一句话,谷歌版的译文有一处语言错误,即“打开一个商业典礼”;雅虎版的译文有三处语言错误,分别是“某些人民”、“引起爆竹”和“事务的开幕式”。第二句话,谷歌版的译文基本正确,只需稍作调整;雅虎版的译文有两处不当,“扣人心弦的声音”和“大气”。第三句话,谷歌版的译文有两处错误,分别是“它是认为”和“的人好运”;雅虎版的译文有三处错误,分别是“什么是更多”、“被相信”和“引起爆竹”。
比较结果:谷歌版的译文比雅虎版的译文更为贴切、精准。
4. 结语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尽管在描述性文本的翻译上,雅虎版的译文略优于谷歌版的译文。但总体来看,使用谷歌在线翻译工具翻译出来的译文质量优于使用雅虎在线翻译工具翻译的译文。
但是,由于翻译批评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只是从语言的角度,主要以“忠实”“通顺”作为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没有考虑文化、审美等其它因素。而且,文本的选择也不够全面,没有涉及诗歌、戏剧等其它类型。因此,比较分析的结果只能是参考性的。
参考文献
[1]Austermuhl, Frank.译者的电子工具[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2]吕俊, 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吴玮翔, 吴晓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高分作文精选[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1.
[4]谢小苑.科技英语翻译技巧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在线翻译 第2篇
关键词:译名,翻译症,翻译腔,翻译体
一 引言
《上海翻译》2006年第4期曾刊载王宏的文章《Translation Studies 能否一词两译——质疑“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书名翻译》,对“Translation Studies”译名问题提出商榷,这反映出国内学术界长期存在的译名混乱问题,其实类似情况又何止此一例。笔者不揣浅陋,在参阅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及各种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对translationese的汉语译名予以规范,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人。
二 西方学者translationese研究概述
在西方学者中,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其著作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中最先对translationese一词进行了界定和讨论。 就此国内许多研究者,如范仲英认为translationese是奈达为了描述某种翻译现象而专门造的词[1]。英国翻译
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其著作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对translationese一词也有所提及。Translationese在西方辞书中涉及更少。笔者查遍手头资
料,发现只有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收录了translationese词条,并将其定义为 “A general pejorative term used to refer to TL usage which because of its obvious reliance on features of SL is perceived as unnatural, impenetrable or even comical.” [2](“通常来说是一个贬义术语,用来指因明显依赖源语的语言特色而让人觉得不自然,费解甚至可笑的目标语用法。”[3])
三 国内学者translationese研究概述
国内诸多学者对translationese都有所论及。范仲英在其著作《实用翻译教程》中首次提到translationese,在第九章范先生以翻译症为题对这一现象作了介绍,但范先生却认可translation syndrome为“翻译症”的对等翻译。随后,刘宓庆在其两本著作《当代翻译理论》和《文体与翻译》中都提及translationese,均将之视为“翻译体”的对等翻译。刘先生认为“翻译体”(translationese)带有贬义,它应该是指带有“不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翻译色彩的译文[4]。王治奎在其著作《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的第八章以力戒“翻译体”为题对翻译体现象作了介绍,王先生认为“翻译体(translationese)”是指“我国翻译作品中存在的语言文字非规范化运用问题”,并且认为translationese和translatorese均为“翻译体”的对等翻译[5]。吕俊在《英汉翻译教程》中以“翻译腔”的功与过为题对translationese作了一分为二的介绍:“翻译腔”破坏了译入语的风格,但在表达方法的引进、新词语的译介、语言表达形式的改革等方面的确起过不容低估的历史作用[6]。孙致礼倾向于将translationese译为“翻译症”,并在《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中开辟专章分析了“翻译症”的症状表现。孙先生认为带有“翻译症”的译文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语言不顺,既违背了汉语语言的规范,又败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不通,往往让读者不知所云,甚至把读者引向歧路),诊断出四条病因(照搬英汉词典的释义,照搬原文的功能词,照搬原文的语序,照搬原文的表达方式),并提出克服“翻译症”需要解决好的四个环节(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语汇问题,句法问题,认真做好审校)[7]。
和西方辞书相比,国内多部辞书对translationese都有所收录。在林煌天主编的《中国翻译词典》中,translationese以“翻译体”的条目形式出现,但林先生却将该词定义为:“翻译体,又称翻译腔或翻译症……”[8]孙迎春在《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的汉英术语对照部分将“翻译体”译为 translationese,在英汉术语对照部分把translationese译为“翻译体,翻译腔,翻译术语” [9]。谭载喜主译的《翻译研究词典》亦将translationese翻译为“翻译体”。方梦之编著的《译学词典》将“翻译症”视为 translationese的对等翻译,并认为:“翻译症,主要特征为文笔拙劣,即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这种‘症状’往往并不是由于译者文化水平低、写作能力差而产生,而是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原文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束缚,使译文不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10] 陆谷孙编著的《英汉大词典》将translationese翻译为“翻译症”,并解释为“(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翻译腔;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 [11]。
此外,笔者利用中国知网对translationese在国内学术论文中使用的情况进行了检索,发现有15篇文章其篇名、摘要及关键词将translationese视为“翻译腔”的对等翻译,11篇文章将其视为“翻译症”的对等翻译,7篇文章将其视为“翻译体”的对等翻译。针对translationese的汉语译名,国内学术界似乎各执一词,由此产生了译名混乱问题:translationese到底应该翻译成“翻译体”“翻译腔”还是“翻译症”,抑或三者皆可?
四 translationese译名辨析
其实在笔者著此文之前已经有学者注意到translationese的译名不统一现象,如孙致礼在《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中就指出:“这种翻译语言,有人称翻译体(或译文体),有人称翻译腔,有人称翻译症。三个名称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差异,比如说‘体’、‘腔’、‘症’是否有个变态程度之差异,似乎还可以探讨,但本书不准备做这种‘节外生枝’的事,只想选择‘翻译腔’一词……”下面笔者拟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做这种‘节外生枝’的事”,尝试对translationese的汉语译名予以规范。
先区分一下“翻译症”和“翻译体”。“翻译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译文中不符合译语规范的语言表达形式,其“病因”是过分拘泥于原文形式,不懂变通,患有“翻译症”的译文意思并没译错,译文读者勉强也能理解,只是表达不地道、生硬、别扭,甚至滑稽[12]。相比较而言,“翻译体”有其自身独特的“美学品格”,它使得原文中一些新奇的语言表达方式得以保留,这些表达方式反映了异域的思维模式和风土人情,可以丰富本民族的语言,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有它存在的价值[13]。
“翻译腔”和“翻译症”是一回事吗?二者又有何区别?“翻译腔”属于中性词,它客观地描述了一种不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翻译现象,有“翻译腔”的译文并不影响读者的理解,不过翻译味浓一些而已。比如说一个人讲话“洋腔洋调”的,但对理解他的话并不造成多大影响,最多也只是一时的不适应;而“翻译症”其影响程度要重得多,此种“病症”当然需要尽快“诊治”,否则必然侵蚀目标语,撼动其根基。
那么“翻译体”是否如孙致礼所见,等同于“译文体”?香港学者金圣华认为:“‘译文体’是……一种不中不西、非驴非马、似通非通、佶屈聱牙的表达方式;一种大家看来碍眼、听来迍耳、说来拗口,却又乐此不疲,以为非如此不足以表示自己前卫先进的流行文体。”[14]故此“译文体”类似于笔者上文提及之“翻译症”,此种“流行文体”当及时接受“救治”,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当尽量避免之。
最后回到translationese的汉语译名问题上。综合分析西方辞书的定义,可知translationese通常用来描述某种由于明显依赖源语的语言特色而形成的目标语用法,也就是说,它并不会影响到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仅仅使其觉得不自然、费解甚至可笑而已。故翻译为“翻译症”有用词过重之嫌(况且“翻译症”有其对等语翻译形式translation syndrome);而翻译成“翻译体”亦有不妥之处,正如相关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翻译体”有其积极作用,这层意义是translationese所不曾包含的;而“翻译腔”代表着一种因不符合译语表达习惯而有失自然、不够流畅的译文风格,符合translationese的英语释义,是translationese最贴切的汉语译名。
参 考 文 献
[1]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98-109.
[2]Shuttleworth, Mark& Cowie, Mori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187-188.
[3]谭载喜.翻译研究词典.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54-255.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590.
[5]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174-184.
[6]吕俊.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16-318.
[7]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95-103.
[8]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184-185.
[9]孙迎春.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27-28,261-262.
[10]方梦之.译学词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6.
[11]陆谷孙.英汉大词典.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2013.
[12]赵尚.硬币的两面——译本文体的是非功过. 宜宾学院学报,2007(10):101-103.
[13]冯兴石.文化翻译中的“翻译体” 现象.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95-96.
[14]顾炎斌.难为筑桥人——金圣华教授翻译甘苦谈[EB/OL].http://season.ouc.edu.cn/news/xyxw/200704/1999.html.
杨普习: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257061
刘典忠: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257061
调度报文在线翻译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第3篇
关键词:调度报文在线翻译平台,开发,应用
1 引言
在变电站新建或技改工程的验收过程中, 变电站子站端与调度自动化主站端进行遥测、遥信数据的核对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序。由于变电站设备智能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变电站所携带的遥测、遥信数据越来庞大。以2014年12月新建的江门110k V科苑变电站为例, 要核对的遥测数据有200多个, 遥信数据有3200多个, 全部核对完成大约耗时12个工作日。传统的遥测、遥信数据核对方法是变电站端自动化人员通过实操或模拟数据, 利用电话通信与调度自动人员进行信号核对, 也就是核对一个110k V的变电站的遥信、遥测数据大约需耗费3人 (子站2人、主站1人) 12天的工作量。若是220k V或500k V变电站的数据核对, 可能消耗的时间会更多。
这里我们思考, 是否可以采用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 去缩减遥信、遥测数据核对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资源并且能起到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
2015年1月, 江门供电局继保自动化人员, 成立了一个调度报文在线翻译平台开发小组, 准备开发出一套报文在线翻译软件, 再结合一些串口技术及网络技术, 构建成调度报文在线翻译平台。
2 应用价值
调度报文在线翻译平台能监听并翻译变电站子站向调度自动化主站端发送的串口 (101) 或网络 (104) 通信报文, 只要导入调度自动化系统中本调试站的遥测、遥信数据库, 便实现在变电站里模拟出一个简易的调度自动化系统, 使变电站子站调试人员可以脱离调度自动化主站, 脱离电话通话也可以实现变电站子站端与调度自动化主站端的遥测、遥信数据核对。
如果调度报文在线翻译系统得以实现并应用到实际的变电站新建或技改工程的验收过程中, 将会至少节省一个人10多天的工作量及节省大量的通信费。从而不仅大大节省了验收工程的人力物力资源, 还可以大大的提高验收工程的效率。
3 研发设计
3.1 报文的监听
调度报文在线翻译系统主要监听变电站子站向调度自动化主站端发送的串口 (101) 或网络 (104) 上行通信报文。
上行报文只是变电站信息的载体报文, 且没有控制命令, 故只监听行报文既能实现遥信、遥测量的监听翻译又不会对变电站的安全运行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而具体的监听实现方法是:
3.1.1 串口101报文监听
串口101报文是由远动装置经MODEM的数模转换向调度前置发送的报文, 其报文监听是把调度在线翻译平台并入MODEM的上行串口, 从而实现监听远动装置经MODEM向调度前置发送的上行串口101报文。
经测试, MODEM上行口的并行, 并不会影响调度报文正常收发, 平台监听的报文与调度前置收到的报文完全一致。
3.1.2 网络104报文监听
网络104报文是由远动装置经二次安防系统向调度前置发送的网络报文, 其报文监听是在远动与二次安防间设置一台镜像交换机, 利用交换机的镜像口监听远动向前置发送的网络104报文。
镜像交换机的镜像端口只能作为监听用, 不能对被监听口发送任何的数据, 不会对网络104报文的收发造成任何的影响或制造任何安全隐患。
3.2 调度在线报文翻译平台的构成
3.2.1 硬件构成
(1) RS-232串口MOMEM, 远动装置向调度前置发送的串口报文的通用模式是由远动装置经其自身的MODEM进行一次D/A转换, 在传输至调度的前置后再经过一次MODEM的A/D转换, 因为我们调度在线翻译平台在远动装置的MODEM之后进行并行的方式监听报文, 所以必须配一个与远动装置自身的MODEM匹配的RS-232串口MOMEM与之进行模拟通道的并行。
(2) 镜像交换机, 用于监听远动装置发送到二次安防的网络报文。
(3) 笔记本电脑, 调度报文在线翻译平台必须是便携式的, 可以很方便的携带至各变电站应用, 所以平台的应用安装应设置在笔记本电脑上。
3.2.2 软件构成
调度报文在线翻译平台是利用美国国家仪器 (NI) 公司的Lab VIEW软件为平台开发的软件基础, 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套符合设计要求的调度报文在线翻译平台应用软件。
与C和BASIC一样, Lab VIEW也是通用的编程系统, 有一个完成任何编程任务的庞大函数库。Lab VIEW的函数库包括数据采集、GPIB、串口控制、数据分析、数据显示及数据存储等等。Lab VIEW也有传统的程序调试工具, 如设置断点、以动画方式显示数据及其子程序 (子VI) 的结果、单步执行等等, 便于程序的调试。
利用Lab VIEW的各种逻辑运算组建成各种子程序 (子VI) , 再关联相关的数据库, 运算库, 最终编成了调度在线翻译平台的软件程序
4 调度报文在线翻译平台的功能
(1) 可以通过串口/WIFI端口/网络端口三种形式获取监听报文;
(2) 可以导入、编辑EXCEL格式的各变电站的遥测及遥测数据库;
(3) 可以实时显示, 保存及导出各类报文;
(4) 可以实时翻译遥测报文;
(5) 可以实时翻译并计算遥测报文 (支持系数及偏移量的计算) ;
(6) 可以人工勾选遥测及遥信实时报告窗体中任意一条或几条信息经人工确认后自动生成调试报告 (调试报告支持导入/导出EXCEL功能) 。
(7) 可以模拟报文发送进行功能自检。
5 调度报文在线翻译平台的使用
(1) 在调度报文在线翻译平台应用软件界面选中数据管理, 新建一个变电站, 再导入其遥信、遥测数据库;
(2) 用串口并行或网络监听方式连接远动装置, 使调度报文在线翻译平台可以监听101、104报文;
(3) 点击参数设置, 选中相应的调试变电站, 并选中相应的监听通讯方式, 点击确认设置就可以进行报文的监听及翻译 (其具体的通讯参数的默认设置是通用型的设置, 直接引用就可以) 。
设置完后点击“确认设置”再切换到报文分析就可以直接运用了。
在遥信、遥测正确显示出来后还可以人工选中显示窗里的遥信、遥测信息, 当人工“√”后就会自动生成核对信息报告。
生成的报告可以通过核对进度查询, 核对工作间断前可以导出为EXCEL格式的表格保存, 当核对工作重新开关后也可以导入以前的核对进度继续工作。
6 调度报文在线翻译平台的应用
调度报文在线翻译平台在2015年7月30日投运的江门供电局220k V良村站的验收中得到正式的应用, 在220k V良村站的数据库里, 遥测280多点, 遥信3800多点, 站端调试人员在脱离主站调试人员的情况下核对, 完成整个遥信、遥测的核对工作耗时9个工作日。对比2014年12月验收的110k V科苑站, 遥信、遥测验收工作大约节省3~5天, 而且大大节省了调度自动化人员的工作量及人力资源与通讯资源,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调度报文在线翻译平台能省时、省力、节能、安全、高效的完成信息核对工作, 符合国家、南方网公司、广东电网公司关于电网节能减排发展方针。希望经过在江门供电局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能不断的发现并改进调度报文在线翻译平台的不足之处, 并进一步完善其使用流程, 使用规章, 制订相关的作业指导书, 使调度报文在线翻译平台能推广到省公司, 网公司, 在更大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1]陈树学.labVIEW实用工具详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在线翻译网站大全 第4篇
Google translator: 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_t
AltaVista: http://babelfish.altavista.com/ 句子结构翻的比google的好
翻译世界与翻译中国 第5篇
没有翻译就没有现代中国
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在此之前,中国的翻译工作主要是让世界的先进思想走进来,这些思想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学、社会、科学技术各方面。可以说,没有翻译,就没有现代中国。
鸦片战争以来,传播西学,师夷长技,成为朝野之共识。魏源、王韬、李善兰、徐寿、华蘅芳、郑观应等人,是中国最早接受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翻译传播西方的民主思想、政治体制。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局翻译馆译介出版了大量西方科技著作,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这是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至少具有两大意义:第一,书中介绍的物竞天择和优胜劣汰的思想,使当时的中国知识界如获至宝,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二,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三原则,被中国翻译界长期奉为圭皋。
几乎与严复翻译《天演论》同时,林纾开始与通晓外国语言的中国学者合作将西方小说介绍给中国读者。林译小说影响了鲁迅、郭沫若等一大批人,这不仅仅是文学现象,更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翻译实践。
严复和林纾是开创中国近代翻译的代表人物。从他们起,有更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加入到翻译事业中来,涌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翻译家。可以说,在20世纪的中国发生的各种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都是因为中国了解世界而发生的。正是一大批现代学者的翻译,使得中国在20世纪早期与世界形成接轨,中国的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现代文学艺术等等,都在这个时期产生。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经过几十年的使用和发展,经过众多学者包括众多翻译家的努力,形成了新词汇、新语法、新的书写方式和标点符号,出现了一批白话文经典,使得汉语有了更好更灵活更丰富的现代表现方式。
中国的现代化几经曲折之后,终于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结出累累硕果。这里面中国翻译界功不可没。
1982年中国翻译协会成立,本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性会议。会上,中国翻译协会联合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还共同对外发布了《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
翻译联通中国和世界
本次纪念大会将“翻译文化终生成就奖”授予唐笙、潘汉典、文洁若、任溶溶等四位资深翻译家。该奖设立于2006年,当时曾授予季羡林、杨宪益、沙博理、草婴、屠岸、许渊冲、李士俊、高莽、林戊荪、江枫、李文俊等11位翻译家和文化学者。其中杨宪益、沙博理和许渊冲的翻译主要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杨宪益和他的英国妻子戴乃迭长期从事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介绍给外国读者:他首次将《史记》介绍给西方世界;他翻译的《鲁迅选集》,一直是国外大学和文化机构研究鲁迅的读本;他与夫人合作翻译了《红楼梦》,相对于1970年英国人翻译的版本,保留了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沙博理是中国籍美国人,翻译过20多种中国文学作品。许渊冲主要从事将中国诗词翻译成英文和法文的工作。两次颁奖,反映了翻译在联通中国和世界中,“引进来”与“走出去”工作的基本比例。此次获奖的四位翻译,唐笙是中国同声翻译的前辈,主要从事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工作,另外三位从事的则是让中国了解世界的翻译工作。
当然,现在的翻译,早已不是少数精英学者所从事的工作。很多国外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学、生活类图书,出版发行不久就可以看到中文译本。有很多热心让中国了解世界的人士,无偿参与翻译,积极将外国的科技、文化、教育引入中国。
与此同时,让世界了解中国,这部分工作早在进行,并取得了很大成就。1949年后,中国创立了《北京周刊》《中国建设》《中国妇女》《中国文学》《人民中国》《人民画报》等刊物,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的方方面面。英文《中国日报》于1981年创立。英文《上海日报》在1999年创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国际频道和英文频道以及其他语言的频道也先后开通。互联网成为新兴舆论渠道之后,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也建立了英文网站。
浙江翻译在中国文化界极富影响力
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来自各地,其中也有浙江翻译界人士。
近现代以来,浙江涌现了一批学者、教授、作家,在中国文化界极富影响力。他们中间也有人在翻译方面颇有建树,陈望道、鲁迅、茅盾、郁达夫、徐志摩等翻译过不少有质量的学术专著与文学作品,朱生豪被誉为汉译莎士比亚的第一人。
现如今,浙江在让世界了解中国方面一直很努力。《文化交流》创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从早期的季刊、双月刊到现在的月刊,它用中文和英文向海外150多个国家的读者介绍浙江和中国的文化新动向,传播中国的文化传统。最近几年,《文化交流》报道过不少中外交流的人和事件:乌克兰驻华大使尤里·科斯坚科夫人、著名诗人柳德米拉·斯吉尔达在华期间写了不少诗,表达她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想,后来汇成两种诗集,由获得“翻译文化终生成就奖”的高莽翻译成中文;介绍过泰戈尔,泰戈尔唯一的中国弟子、浙江人魏风江,泰戈尔与徐志摩之间的交谊;读到这些报道的印度友好人士专门组成访问团来杭州,与《文化交流》人员举行座谈;巴基斯坦驻华使馆官员主动投稿,介绍巴基斯坦的文化和旅游。《文化交流》发表过文章纪念普希金、狄更斯、聂鲁达、毕加索等文学艺术大师,又从不同角度报道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还多次报道衢州第二中学与美国雷德温市展开的持久的友好交流活动,从而成为著名的国际交往的见证人。2012年第12期介绍南怀瑾、介绍莫言作品外文译者,专文纪念刚刚去世的韩素音,缅怀她与《文化交流》的友谊和交往。
在向世界翻译中国的过程中,《文化交流》立足浙江,对浙江的文化和历史作了详细的介绍,突出的有海洋文化、戏剧活动和杰出戏剧家、辛亥人士、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申遗、大运河文化等等。
“引进来”“走出去”并重
参加本次座谈会的也有一些中国籍的外国人专家。他们,包括其他一大批外籍专家,一直在为让世界了解中国而工作,外文局、央视有,中国日报社、上海日报社也有。
过去,有相当一部分外国人喜欢让中国和世界联通。在西学东渐方面作出贡献的,早期有南怀仁、利玛窦、汤若望等传教士。法国传教士顾赛芬是译介中国经典的集大成者:从1895年到1916年,出版有《四书》《诗经》《书经》《礼记》《春秋左传》《仪礼》等书。西方汉学家在过去几个世纪中,一直在翻译中国的经典,为世界了解中国做出了努力和贡献。
在20世纪,一些西方学者和记者来到中国,将他们的所见所闻介绍给世界。这些人中有翻译《活的中国》、并写作《西行漫记》的斯诺,创作中国故事《大地三部曲》而获得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并翻译《水浒》的赛珍珠,主编《剑桥中国史》的费正清,在中国对外刊物工作的沙博理和爱泼斯坦,翻译家杨宪益的夫人戴乃迭,撰著《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李约瑟,创立《时代周刊》、长期关注中国的亨利·卢斯,研究中国婚姻问题、又写出《狄公案》的高罗佩。比较近期的则有瑞典的马悦然和陈安娜、美国的葛浩文等人。长期在中国居住的法国汉学家施舟人,受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主持中国古代《五经》的重译工作,参与者中以海外汉学家为主。这些外国学者翻译出去的书,在西方有极大的影响,使得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
今后的翻译工作如何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紧密结合,是本次座谈会的畅叙重点。以“引进来”为主的联通方式和内容,将变成“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在线翻译网站英译汉排歧质量比较 第6篇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简称MT),就是利用机器(或计算机)翻译系统能把人类语言翻译的法则,转变成电脑运算的法则,将输入的原始语言(Source Language)翻译成所需的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目前,机器翻译软件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2]:(1)词典类翻译软件;(2)汉化翻译软件;(3)以自动翻译为核心的专业翻译系统;(4)在线翻译网站。
2. 机译中语义排歧的普遍方法
无论哪一种机器翻译软件,语言歧义的排除是最大的难题,这已经成为机器翻译发展的瓶颈。如果词义排歧不能解决,机器翻译的质量就不可能有质的提高。目前机器翻译学者提出的排歧方法如下[1]:(1)选择最常见的涵义,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大多数翻译系统都有采用,但排歧效率非常低;(2)利用词类进行词义排歧,能有效地缩小词义选择范围,但是当两个义项属于同一词类时就无法排歧,不过可以配合其他方法一起使用;(3)基于选择限制词义排歧,是国内外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排歧方法,例如普林斯顿大学开发的Word Net和中科院建立的How Net都是根据此法的研究成果;(4)基于共现特征的词义排歧,根据共现词出现在目标词左右固定词距的窗口内,确定目标词的意思,这种方法不能因词而异,所以要结合利用词类进行词义排歧,并且要规定共现词出现的位置和结构,结合其他共现特征,这样才能尽量准确地排除歧义;(5)无指导的词义排歧,对大量语料进行计算统计,形成共现频率表,这种方法也称“向量内聚”,但要标注每个多义词在语料库的各个语境中的具体义项,否则大量干扰词会严重影响排歧效率;(6)基于词典的词义排歧,这种方法首先计算上下文中相邻词定义间的相似度,然后选择定义相似度较高的义项,主要缺点是计算机可读词典中每个词的定义通常太短,为排歧提供的信息不足。
3. 机译中英译汉排歧质量的比较
华建[3]、谷歌[4]、雅虎宝贝鱼[5]、上海华译看世界[6]、金桥谷词[7]和译星[8]是比较受欢迎的在线翻译网站。以下针对不同的测试点参照不同的排歧方法对这六个翻译网站的英译汉排歧质量作个比较。为了保证尽量客观地评价各网站,以下范例均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里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每个范例至少有一个多义词,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副词、不定代词和被动语态等测试点,其中更不乏语用的处理分析。虽然例子简单,却可以通过分析发现在线翻译网站在语义排歧上的主要问题。
3.1 在线翻译网站对不常用词义的排歧效果
以run为例,run一般作动词,作名词时常见义项为第一义项:act or period of running on foot,即:跑、跑步、奔跑、奔跑一段时间。但在a run of bad luck中的run取第五义项,意思是period or succession or spell,即时期或者一段时间,短语的涵义为a series of misfortunes,即一连串的不幸。六个在线翻译网站中,除了华建翻译为“一连串的坏运气”,译星为“一连串坏的运气”之外,谷歌和看世界翻译为“运行的坏运气”,雅虎为“不幸奔跑”,金桥更是误译为“一坏运气的跑步”。
再如minute的常见词性是名词,以第一义项“分钟、片刻”使用最频,而在句子“We read through the minutes of the last meeting.”中的minute取名词的第四义项,即brief summary or record of what is said and decided at a meeting,esp.of a society or committee会议记录,一般以复数形式出现,所以句子意为“我们从头到尾把上次会议记录看了一遍”。从六个在线翻译网站的翻译结果来看,除了译星误译为“分钟”,华建、金桥和雅虎为“记录”或“纪录”,谷歌和看世界译为“纪要”。
对同类句例的英译汉查询结果分析得出:华建在对不常用词义的排歧选择上优于其他在线翻译网站,而译星和金桥在该类词义排歧上存在很大漏洞,所以有时译文很中肯,有时却荒唐得离谱。
3.2 在线翻译网站对不常用词性的排歧效果
Back常见的词性依次为名词、形容词、副词和动词,在动词第四义项中,back意为bet money on(a horse,greyhound,etc.),即下赌注于(赛马、赛狗等)。例如:The favorite horse was heavily backed.(那匹热门马被下了重注。/人们在那匹热门马上下了重注。)比照六大翻译网站的翻译结果,除了华建译为“下注”,谷歌、雅虎、译星均为“支持”,看世界为“后盾”,金桥为“使后退”,其中,谷歌和看世界的译义为名词,没有译出动词词性。
再举minute为例,该词一般作时间名词,由上述所说的第四义项引申出不常用的动词词条make a note of(sth.)in an official memorandum;record(sth.)in the minutes,即将(某事)载入备忘录或会议记录。对以下句子Your suggestion will be minuted.(你的建议将记录在案。)众在线翻译网站对句中minute的处理如下:华建翻译为“你的建议将被记录”;谷歌、看世界、金桥直接在译文中保留英语单词minuted;雅虎经过排歧处理,得出“您的建议将是微小的”,误取了minute作为形容词的义项;译星仍误译为“分钟”。
再看这个例句:The detective studied the fingerprints in the minutest detail.此处的minute是形容词,意为very detailed;accurate or precise,即“极详细的、准确的、精确的”。整个句子意思是“那侦探仔仔细细地研究了各个指纹”。华建翻译为“侦探在微小的细节里研究手印”,minute的意思翻译得较为到位,也把介宾短语的状语作用显示了出来;谷歌和看世界在译文中保留minutest;译星依然不能摆脱minute的常见涵义“分钟”;雅虎则译为“探员学习了在详细的指纹”;金桥为“侦探学习最细微详细指纹”。虽然两个句子都翻译得很别扭,毕竟还能排除大量歧义最终选择“详细、细微”这类较接近的译文。
通过大量查询结果比对发现,在线翻译网站对不常用词性的排歧效果普遍不佳,一些翻译网站如谷歌和看世界,只能束手无策地将原单词保留在译文中,而其他在线翻译网站虽然经过排歧处理,却难免误入歧途,要么选择了错误的词性,要么词性对了,词义又错了。针对该问题的排歧建议为:如果多义词以被动语态出现,如be minuted/be backed,此时排歧过程中首先排除形容词和动词以外的其他词性;如果多义词以最高级形式出现,例如minutest,则毫无疑问排除形容词外的其他词性及其词义。应该建立根据词语结构,如后缀和句子结构选择正确的词性的排歧步骤。
3.3 在线翻译网站对介词的排歧效果
在短语travel by ferry“乘渡船”中,by是介词,在牛津词典关于by作为介词的词条里第九义项为indicating a means of transport or a route taken,表示运输或取道的方式,如travel by boat/plane/air/land/sea,即:乘船/乘飞机/航空/陆路/航海旅行。查询六大在线翻译网站后得出:华建翻译为“乘渡船”,雅虎为“旅行乘轮渡”(顺序颠倒),谷歌和看世界翻译为偏正结构的名词词组“旅行的渡轮”,金桥则取by作为介词的第三义项past sb./sth.(经过某人/某物),翻译为“经过渡口移动”,译星译为“通过渡轮的旅行”,将by理解为第六义项的through the means of(sth/doing sth)“通过(某事物/做某事)的方式”。除了华建和雅虎,其他网站对介词by的排歧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尤其是谷歌、看世界和金桥。
我们再回到句子“We read through the minutes of the last meeting.”观察介词through的排歧效果。对于read through,华建和金桥翻译为“读完”,谷歌和看世界为“读通过”,雅虎为“通过读了”,译星为“通过阅读”。read through有“通读”的意思,但针对会议纪要,最好翻译为“从头到尾地看了一遍”。华建和金桥译文最接近原意。through在介词词条的第二义项为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sth.)从(某事)的开始至结束、自始至终、从头到尾,如:I’m half-way through(reading)his second novel.(他写的第二本小说我正看了一半儿。)而翻译为“通过”的各网站把through理解为第五义项past(a barrier),即通过(障碍),因为这个义项是through最常见的涵义。产生较大误差的译文是由于选择过程中没有结合共现词read排歧,而单纯地以常见意义取代。
其实要正确抓住介词意思也不无可能。鲁孝贤在《机器翻译语义排歧的方法》里举with为例,说明了基于词典的词义排歧。根据该介词于上下文相邻词定义间的相似度选择相似度较高的义项,准确率就会比较高,如by之后是交通工具时取“乘坐”之意。至于该法由于计算机可读词典中每个词的定义通常太短,无法为词义排歧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源这一主要缺点,可以辅以“基于共现特征的词义排歧方法”,如read through翻译为“通读”或“从头至尾看过”。
3.4 在线翻译网站对语用分析处理的对比
以drive a nail home为例,牛津双解言及drive作为动词的第一词条中第二义项为take(sb)somewhere in a car,taxi,etc.(用汽车、计程车等送(某人)至某处),因此drive sb.home可为“开车送某人回家”。在第九词条(习语)中又有drive sth.home(to sb.)make sb.realize sth.,esp by saying it often,loudly,angrily,etc.使某人充分认识或理解某事物(尤指经常地、大声地、愤怒地说),例如:I drove home to him that he must be here by ten.(我跟他说得清清楚楚:他必须十点钟以前到这里)。再看看在线翻译网络对drive a nail home的翻译结果:华建使用第一义项,翻译为“开车送一根钉子回家”;金桥用了习语的涵义把一个钉子彻底讲清楚。这两种译文虽然不对,至少选择了基于共现特征的词义排歧,只不过没有考虑到nail的语用范畴。不似雅虎翻译为“驾驶钉子家”。
drive作为动词的第五词条第一义项为force(sth.)to go in a specified direction or into a specified position迫使(某物)移动或进入某位置;打;敲;击;戳;钉。如:drive a nail into wood(把钉子钉入木中);drive a stake into the ground(把桩打进地里)。drive a nail home应该使用这一定义,即“钉钉子”。home在该短语中肯定为副词,其作为副词在第二词条的释义为to the point aimed at/as far as possible,即“正中目标”或者“尽可能地”。应对这类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多义词并涉及语用的语料,应先抓住重点分层剥落各种干扰项。仍以drive a nail home为例。建议排歧步骤为:
(1)搜索固定搭配。一般先从习语入手,排除“把一个钉子彻底讲清楚”的译文,因为drive sth.home(to sb.)中的sth.只能是viewpoint/matter/reason等表示观点、事实和原因的名词或者以that/what引导的从句。
(2)从基于共现特征的drive...home(开车送回家/驱使回家)入手,排除非生物名词作为该词组宾语的可能性。
(3)使用基于词典的词义排歧方法。drive和home都可以是电脑用语,位置相邻,定义间有相似之处,表示“驱动”和“首页/主页”,这就是为什么谷歌和看世界把该短语翻译为“驱动指甲主页”和“驱动器指甲首页”的原因。但是nail无论作为“钉子”或“指甲”,仍然不可适用这一释义。况且之前有限定词a,而nail的首字母亦非大写,不可能是某特定网站名称。所以再排除“驱动首页/主页”的释义。
(4)再次使用基于词典的词义排歧方法,这次根据drive与nail的相似度,找出drive作为“钉”的涵义和nail作为“钉子”的义项重新组合。
(5)选择home用以表示程度的涵义as far as possible,译为“到头儿/到底”,则drive a nail home释义了然。
回顾六个在线翻译网站的译文,金桥在第一步骤停止排歧,华建和译星在第二步骤停止排歧,谷歌和看世界止于第三步骤,而雅虎只选择基本义拼凑出译文,最不符合智能翻译的要求。当然,我们也不排除谷歌和看世界不使用排歧方法、将drive和home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最常用的意义设为基本义、直接取用的可能性,因为译文中的nail不作“钉子”而仅作“指甲”解释并非排歧结果,查询谷歌和看世界的在线词典即可知道,nail只有一个义项指甲,所以drive和home无可选择地被翻译为“驱动”和“主页”也可能不是智能化的结果了。
4. 总结
机器翻译是当代科技十大难题之一,而语义排歧又是机器翻译中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每个多义词的词义变化规律各不相同,所以研究语义排歧只能从单词入手、因词而异地研究,不但要研究排歧方法和顺序,而且还要考虑到语用范畴,因此研究者必须充分运用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大量的时间、人力与精力,要让机器智能化,只能让人先机器化。尽管困难如此,现在的CAT(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计算机辅助翻译)已经可以运用翻译记忆技术(Translation Memory Technology)在翻译的同时建立语言数据库,智能化地利用自动记忆和搜索机制。国内的雅信和文婕就是两款比较成熟的CAT软件。而本文所对比的六个在线翻译网站中的中科院华建也正从事CAT软件开发,所以较之其他在线翻译网站的水平为高。对比之下,其他五个翻译网站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但却时常出现词义不足、排歧方法不成熟和句子结构处理手法滞涩等问题,虽说免费在线翻译网站属于大众化的便捷使用工具,但也要多多引入权威词典的义项和例句,继续改进排歧方法,建立记忆库和搜索机制,让使用者有更多的选择决定自己需要的译文,这样才能避免众多的误导和错译。
参考文献
[1]鲁孝贤.机器翻译语义排歧的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7,(4).
[2]樊军.人、机器和翻译CAT神话中的雅信与文婕[J].宜宾学院学报,2006,(5).
[3]华建.http://www.hjtrans.com/.
[4]谷歌.http://www.google.cn/language_tools?hl=zh-CN.
[5]雅虎.http://fanyi.cn.yahoo.com/translate_txt.
[6]华译.http://www.readworld.com/.
[7]金桥.http://www.netat.net/.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第7篇
关键词:翻译策略,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一、引言
一般的翻译教材在讨论翻译问题时, 都离不开讨论翻译方法与技巧, 即翻译策略。因为翻译策略的选用直接关系着翻译作品的好坏、是否达到标准。一直以来, 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 直译与意译都是翻译讨论的中心话题。“一般的所谓直译或意译的区别, 是以源语的表达形式为依据的。译文的表达形式接近源语的表达形式, 就称之为直译;反之, 译文的表达形式与源语的表达形式相去甚远, 就称为意译” (郭建中, 2004) 。这个问题在传统翻译理论里讨论的最多。
自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又出现了其它的二分法, 影响较大的有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 (formal equivalence) 和“动态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 , 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 (semantic translation) 与交际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以及温努提出的异化翻译 (foreignization) 与归化翻译 (domestication) 等。
上述翻译策略二分法既有共通的地方, 也有不同的地方。本文将主要探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英国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兼实践家纽马克认为意译和直译的争论到了十九世纪初开始倾向于意译, 即译神韵而不是译字母;译意义而不是译词汇;译信息而不是译形式;译事实而不是译方式。在提出“准确 (accurate, 内容准确, 事实准确, 风格准确) 和简洁 (economical) ”的翻译标准的基础上, 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翻译模式并认为只有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能达到这个目的。这两个翻译模式是纽马克翻译理论中最重要、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它们的提出, 扩展了传统的直译和意译的概念, 为翻译研究指出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1、语义翻译及其适用场合
语义翻译是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提出的两种翻译模式之一, 指的是在译入语语义和语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 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 (廖七一, 2000) 。他曾列举两个例子说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差别:
例1原文:Bissiger Hund! (German)
译文:Dog that bites./Beware of the dog!
原文:Chien méchant! (French)
译文:Savage dog./Beware of the dog!
例2原文:Wet paint!
译文:Freshly painted. (German) /Mind the paint! (French)
例1中, 如果用语义翻译, 把德语原文译为“那条狗咬人。”;法语原文则为“凶狗。”。这两个译文都是陈述句, 为读者提供信息。而用交际翻译法, 把两者都译为“小心恶狗!”, 译文成了命令句, 有警告的作用。例2是一条告示, 德语版本看来是采用了语义翻译法。英、德两个版本都只为读者/受众提供信息, 告诉人们“油漆未干”。法语版本没有按照英语原文的形式, 而是用交际翻译法传递了此告示的功能, 即请人们要小心油漆。下面我们来具体探讨语义翻译的概念和适用场合。
语义翻译重视的是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 而不是目的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 更不是要把译文变为目的语文化情境中之物。语义翻译时, 译者尽力追踪原作者的思想过程而不是努力阐释。为了表现原作的思维过程, 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发挥语言的表达功能。所以如果原文是表达性文本或是重要的审美性文本, 其表达形式与内容一样重要, 那么不管是文学作品, 还是哲学、宗教、政治、科技作品都需要采用语义翻译。例如以下两种场合:
2.1.1为了传播或介绍某一特定文化地方特色而作的翻译
例如, 随着中西方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不断扩大, 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也逐渐被西方人所接受。这时, 就可以采取“语义翻译”的方法, 尽可能的使译文忠实于源语文化的内涵。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词语;磕头 (kowtow) 、阴 (Ying) 、阳 (Yang) 、《百家姓》 (Pamphlet of Chinese Surnames) 的翻译。
2.1.2从文化传播角度在中国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的翻译时
《红楼梦》中出现的成语“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杨宪益夫妇将其翻译成“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而霍克斯将其翻译成“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天” (Heaven) 是中国古代文化中自然界的主宰, 和道教概念相一致;而在盛行基督教的西方基督教徒心目中, “上帝” (God) 被视为自然界的主宰。杨宪益夫妇采取的是“语义翻译”的方法, 即忠实于中华文化, 采用直译法保留了源语中的文化内涵, 向西方人介绍了中华文化里的宗教文化。而霍克斯采取的是“交际翻译”法, 即从适应译文读者文化的角度去翻译, 将“天”转换成西方文化所接受的基督教中的“上帝”, 为的是适应目的语文化内涵, 从而易于被译文读者理解。若从传播中华文化的角度来说, 杨夫妇的翻译方法值得倡导。
2、交际翻译及其适用场合
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廖七一, 2000:180) 。
从上文中纽马克所举例子也可以看出, 交际翻译强调的是译文的“效果”;而语义翻译强调的是保持原文的“内容”。其关键在于传递信息, 让读者去思考, 去感受, 去行动, 为某类读者“量体裁衣”, 发挥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交际翻译时要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 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译者在交际翻译中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 调整文体、排除歧义, 甚至是修正原作者的错误。由于译者要达到某一交际目的, 有了特定的目的读者群, 因此所生产的译文必然会打破原文的局限 (张美芳, 2004) 。因此, 许多非文学作品、新闻报导、科技文章、公函、提供信息的书籍、教科书、报告、政治宣传品、公告、标准写作、约定俗成的交际用语、通俗小说等的翻译。如以下一些具体场合。
2.2.1商标的翻译
翻译商标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易于译文读者 (顾客) 接受、喜爱, 以利促销。根据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观点, 交际翻译应注重话语和话语功能, 谋求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这样便符合商标品牌翻译的要求。例如, 我国有一种酒叫“杜康”, 中国人看到“杜康”商标, 会联想起酒的发明人杜康, 继而联想到好酒。但若音译为Dukang对于西方人来说, 只是字母的组合, 不产生任何联想。要促使西方人也产生类似的联想, 可翻译为DukangChinese Bacchus (中国酒神) 。Bacchus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的名字, 它容易使熟悉希腊神话的西方人联想起美酒。这样, “杜康”一词所起的暗示作用好酒, 就由商标的注释Chinese Bacchus担任了。这样, 西方人看到它时的反应与中国人看到“杜康”的反应基本一致, 达到了交际的功能。这正体现了“交际翻译”法的目的与用处。下面的例子由于没有注意到文化上暗含的贬义, 引起了不好的效果。“白象牌”电池是中国的一个著名电池商标, 翻译成White Elephant就不成功, 因为elephant在英语中指无用而累赘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采用了“语义翻译”所致, 译者只是按字面意思去翻译, 而忽视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这也正说明了在商标翻译上采取“交际翻译”的必要性。
2.2.2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
外宣工作有“三贴近” (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 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 贴近国外观众的思维习惯) 原则 (黄友义, 2004) 。在一定程度上, “交际翻译”法可以在外宣翻译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例如:今年既有发展中国家又有发达国家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在我国, 我们通常称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在对外宣传中, 在黄友义先生看来, 最好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翻译为“China’s market economy”或者“market economy”, 这种译法更容易让外国人从心理上接受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因为这与大部分国家对市场经济 (market economy) 的提法相一致。
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结合
在翻译英文商标的过程中, 译者常常将它们处理成读起来有洋味的中文汉字组合。这种方法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的结合:运用语义翻译, 在保留英文商标的语音特点同时, 展现其源语的独特韵味;另一方面, 令译文又能准确地传达重要的导购信息于消费者, 促使其购买产品, 是为交际翻译 (李红艳, 2007) 。
中文中就有许多综合使用两种翻译策略的成功典范。例如:在一些著名的商标翻译中, 我们很难看到该商标原有的英文形式了。例如Clean&Clear翻译成“可伶可俐”, 英文中为两个单词, 而译文中则变成四个, 中间的&符号也省去了。但这样的译文却比原文更好地传达了该商品的优点:能够保持皮肤干净清透, 因为这个品牌是专门针对油性皮肤的化妆品。而另外一个例子, Coca-Cola可口可乐:这个著名的饮料商标可谓是家喻户晓。它的英文单词包含了四个音节, 琅琅上口, 富有活力, 其译文不仅发音相似, 也保留了这个特性。在中文中, “可口”就意味着味道不错, 而“可乐”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成快乐、愉快、欢乐等令人感觉良好的意义。也就是说, 如果尝尝这种饮料, 不仅口感超绝, 连精神都能为之一奋, 其广告效应不言而喻。还有其它一些在商标翻译中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成功结合的典范, 不胜枚举。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能够很好的指导翻译实践, 因为它时刻将语言的意义及其交际功能作为衡量翻译过程的准绳。至于两者之间如何加以选择, 就要求译者综合考虑到翻译的目的、读者的特点和文体类型等因素。由于文本的多样性, 为了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有时应该两种策略交替使用各有侧重, 甚至将两种策略合二为一。
参考文献
[1]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
[2]廖七一等:《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
[3]张美芳:《翻译二分法透视》,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
[4]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 《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 《中国翻译》, 2004年。
翻译过程与翻译症 第8篇
这种翻译语言, 有多种称法, 如翻译体、翻译腔或翻译症等。关于他们异同之处, 杨普习等对于这些述语做过比较区分并指出, “翻译腔”属于中性词, 客观地描述了一种不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翻译现象;“翻译体”有其自身的“美学品格”, 它使得原文中一些新奇的语言表达方式得以保留, 在一定时期内有它存在的价值;“翻译症”是过于拘泥于原文形式, 表达不地道、生硬、别扭, 甚至滑稽, 显然带有贬义。[2]笔者选择“翻译症”一词, 意指那种实在生硬拗口、难为广大读者接受的译文。
1 翻译症在翻译过程中的表现
译界普遍认为翻译过程由理解、表达与核校三个阶段组成。
1.1 由于理解错误造成的翻译症
I hate jogging.
在翻译过程中, 理解是前提, 没有正确的理解就谈不上正确的表达。哲学家伽达默尔 (Hans-Georg Gadamer) 说:“Reading is alread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is translation for the second time.[3] (阅读已经是翻译, 而翻译则是第二次翻译) 。”这表明了翻译过程中理解的重要性, 阅读理解涉及到源语语言方面的理解, 同时也包括对文化、习俗、思维习惯等多方面的理解。对源语理解错误可能会造成翻译症。例如:
译文:我讨厌慢跑。
Jog一词意为“慢跑”, 尤指人们进行健身锻炼的那种慢跑。如果仅仅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理解, 将其翻译成“我讨厌慢跑”则不能传达出原句的真正意思, 给人一个错觉:“我”讨厌慢跑, 那是不是喜欢快跑呢?此句的重点在于我不喜欢运动锻炼, 不管是慢跑还是快跑我都不喜欢, 因此不妨改译为“我讨厌跑步”。
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 reached its height during WorldWars I and II under the direction of government.During WWIIPresident Roosevelt commissioned the creation of The War Adver-tising Council (now known as the Ad Council) which is the na-tion’s largest developer of PSA campaigns on behalf of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the longest-running PSA campaign, Smokey Bear.
译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公益广告在政府的指导下达到了顶峰。二战期间, 委托创建战争广告委员会 (现称作为广告委员会) 的总统罗斯福是全国最大的PSA活动开发商, 他代表了包括运行时间最长的PSA活动和斯莫基熊在内的政府机构和非营利性组织。
原语的主题是公益广告 (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 , 因此The War Advertising Council一定不是“战争广告委员会”, 否则与主题不相符。在第二个句子中, The War Advertising Council是主句的宾语, 定语从句的先行词, developer并不是President Roosevelt的表语, 而是The War Advertising Council的表语。另外the longest-running PSA campaign和Smokey Bear是同位语。译文之所以会出现多处错译, 在于译者没有正确理解原文。这句话可改译为:在政府的指导下, 公益广告在两次世界大战时期达到了顶峰。二战期间, 美国总统罗斯福委托创建的战时广告协会 (现称美国公益广告协会) 成为美国最大的公益广告公司, 代表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 其中就包括运营时间最长的斯摩基熊。
1.2 由于表达不当引起的翻译症
翻译症的产生固然与对原文的理解有关, 但更多是由于表达不当造成。全面透彻的理解虽然是准确贴切表达的基础, 但它并不能确保译文能表达得尽善尽美, 因为源语与译语在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同时译者的译语水平与翻译技巧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表达不当引起的翻译症大多是由于追求形式对等引起的, 有多种表现形式, 包括照搬原文功能词、照搬原文语序、照搬原文表达方式等。
英语强调形式与功能, 句子及段落之间要求用形式标记词衔接, 句法特征是形合;而汉语句子特点是以意统形, 汉语的句法特征是意合, 强调意义与逻辑的关联, 并不在意词句之间的形式连接。所以特别是英译汉时, 原文中诸如连词、代词、介词之类的功能词, 经常略去不译。如果不能摆脱英语功能词的束缚, 见词就译只会造成译文的臃肿和累赘。例如:
The doctor began to work as soon as he came to the front.
译文:医生一到前线就工作起来。
译文将as soon as译成“一就”, 译文蹩脚不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 所以不妨改译为:医生一到达前线, 立刻就开始工作。
翻译症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译者冲不破原文结构的束缚, 一味地照搬原文的语序, 导致译文走形。例如:
Until recently, the BBC was seen by many analysts as a mod-el of how a public broadcaster could adapt to a more competitivecommercial setting.It maintains a vast production operation, em-ploying tens of thousands of Britons.And the previous leadershipmoved to expand in areas such as children’s broadcasting, digitalarchive services and the Internet.
译文:直到最近, 英国广播公司被许多分析家看作是公共广播机构适应一个更具有竞争力的商业环境的典范。英国广播公司维持着一个庞大的生产经营, 雇佣着成千上万的英国人。其领先的领域得到扩大到如儿童广播、数字存档服务和互联网等领域。
译文在多处受原文形式牵绊, 表达别扭, 不符合汉语习惯。英语中广泛使用被动语态, 以显客观, 中文虽然也有被动语态, 但使用狭窄且表达形式多样, 因此不妨将第一句进行语态转换。第二句亦步亦趋, 逐词翻译, 译语看似对等, 表达并不清楚。建议改为:直到最近, 分析家们才发现, 在适应更具有竞争力的商业环境方面, 英国广播公司不愧为公共广播机构的典范。它项目繁多, 员工数目庞大, 领先的领域也不断扩大到儿童节目、数字存档服务及互联网等。
原文的表达方式, 包括源语的搭配, 措辞等, 能够移植当然最好, 但不能移植的不能勉为其难, 否则会弄巧成拙, 例如:
Our son must go to school.He must break out of the pot thatholds us in.
译文:我们的儿子一定得上学, 他一定要打破这个把我们关在里面的罐子。
短语break out of the pot that holds us in显然拘泥于原句的表面结构, 译成“打破这个把我们关在里面的罐子”没有传达源语的真正意思。建议改为:我们的儿子一定要上学, 一定要出人头地。
1.3 审校过程中遗留的翻译症
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要想创作出好的译文, 翻译时不仅要字斟句酌, 翻译完之后还要反复审校。在审校阶段, 译者应该全神贯注, 仔细检查译文是否明白顺畅, 意义是否准确贴切, 风格是否吻合一致。另外还要设想自己是译文读者, 对译文的接受与反应是否能与原文读者近似, 例如:
But the gaiety does not ring true and anybody who has justone drink too many is apt to lapse into lachrymose melancholy.
译文:但是这种欢乐听上去并不真实, 任何人只要多喝一杯, 就会陷入泪流满面的忧郁之中。
显然“泪流满面的忧郁”是对lachrymose melancholy的机械直译。如果译者在表达时不能跳出原文的束缚, 审校的时候就会发现此处实别扭, 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译者再仔细推敲一下就可能将译文改成:但是这种欢快听上去并不真实, 任何人只要多喝一杯, 就会悲从中来, 潸然泪下。
2 在翻译过程中克服翻译症
相较于明显的语法错误, 翻译症可能更难以发现或避免。因此翻译者应该认真对待翻译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
第一, 动笔前深入钻研, 透彻理解原作的内容、精神, 同时也要将各种语言、文化等各种因素考虑在内, 弄清原文的结构, 吃透每一句的真正含义及其与上下文的联系, 尽可能译出原文的真正意思和风格。许多翻译症十足的译文僵硬、呆板, 缺乏浏畅性就在于译者自己没有弄清原文的意思, 摆脱原文形式上的束缚。
第二, 在翻译表达过程中不应将原文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和句式结构机械地移植到译语中。译者需要摆脱原文形式上的束缚, 有意识地按照译语规范把原作的意义与风格贴切地再现, 既达到传意性, 又讲究可接受性。
第三, 审校是翻译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理解和表达过程译者往往对词句的翻译仔细推敲斟酌, 容易注意细节, 忽略整体[4]。因此在审校过程中, 不仅要检查词句表达是否地道、精炼, 也要从总体上把握词句或段落之间关系, 发现不足加以改进。
翻译的三个阶段密切相关, 缺一不可。要想避免翻译症必须按照翻译过程深入理解原文, 流畅地表达译文, 认真审校译文。
摘要:翻译症是翻译实践中的常见病, 针对这一普遍的问题, 从翻译过程探讨翻译症产生的原因及表现, 指出翻译过程在避免翻译症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翻译症,翻译过程,理解,表达,审校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26.
[2]杨普习, 刘典忠, 周小岩.Translationese:翻译体?翻译症?翻译腔[J].中国科技术语, 2009 (3) :53-54.
[3]John Biguenet, Rainer Schulte.The Craft of Translation[M].Uni 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在线翻译 第9篇
语义翻译以原作者和源语为出发点, 要求译文在词法、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尽可能贴近原文, 是一种客观且讲究准确性的翻译方法。交际翻译以译语读者为导向, 注重信息传递和译语读者的接受程度, 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语用方式来传达原文所表达的信息。
诗歌作为一种文本, 强调的是表达诗人情感和召唤读者共鸣的功能, 因此诗歌翻译不可避免的运用到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 诗歌具有高度凝练的文学形式和意蕴丰富的内容, 译文不仅要体现原诗的思想、意图, 也要顾及原诗的声音效果, 美丽新奇的意象, 以及全诗浑然一体的神采和气势。在传达意义时要注意到不同文化之间联想意义和文化功能的差异。
二、从《A Red, Red Rose》译本片段分析英诗翻译运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的重要性
《一朵红红的玫瑰》是彭斯爱情诗中最著名的一首, 诗人用清新有力的比喻, 自然朴实的语言, 升华的爱情使这首爱情诗久盛不衰, 成为千古绝唱。
译文一
啊, 我的爱人像是朵红红的蔷薇,
在仲夏之月焕然初绽;
啊, 我的爱人像首甜美的旋律,
在和谐之中轻盈流转。
如花之妍姿, 我美丽的女孩,
我沉醉于爱的深情;
愿爱你逾恒, 我的爱,
直到海枯。
译文体现了原文的平易流畅, 却忽视了诗歌整体的诗意和效果, 形同一具没有生命的躯壳, 表达欠规整, 明白有余, 古雅不足。摆脱不了译诗的匠气, 诗中的的美学效果无法释放。可见此译法与一味的追求语义翻译形成的效果相同。此时交际翻译理论就应引起译者足够的重视, 因为交际翻译理论对于弥合文化差异与增强阅读效果都大有益处。
译文二
吾子似华, 六月初发。
吾子如韵, 蜜沁我心。
静女如怡, 吾之所依。
适海之竭, 我爱不已。
译文采用汉诗中的七言诗的格式, 体现了原文的古雅风格和语词创造出来的喻象, 但由于结构的限定, 在表达上没有很好地体现原文的通俗流畅, 对于完整传播译语诗歌文化也没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这样的译法同片面追求交际翻译造成的效果相同, 仅仅追求译语读者的可接受性, 容易抹杀原作者的艺术创造, 也会模糊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造成文化误读。
译文三
啊!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含苞待放六月里;
啊, 我的爱人像一支乐曲,
悠扬动听乐声美。
你美如天仙, 我可爱的姑娘,
我爱你是多么深切;
我会永远爱你, 我的宝贝,
一直到四海枯竭。
原文是一首用民歌体写成的抒情诗, 节奏轻快, 文风古雅, 韵律整齐, 读来琅琅上口。译文的形式与风格与原文十分贴近, 没有死翻硬译造成译文晦涩难懂, 译文恰如其分义的翻译, 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译文的处理方法, 从翻译理论上来说, 很好地兼顾了作者的意境和原诗的格律, 既使目标语读者容易接受, 又传达了原诗的音律美。
三、结束语
我们应当从更为宏观的多重视角, 比如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艺术、诗学等来探讨翻译问题,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源语与目标语的异同、译者对目标与读者知识背景和接受力的判断、体裁、交际目的等, 综合借鉴多种翻译手段和翻译方法, 灵活选择翻译策略, 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译文。
参考文献
[1]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39.
[2]Wilss, W.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mblems and Method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Catford, 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eansl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4]Mona Baker.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许均.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7]程永生.描写交际翻译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1.
《简爱》剧本翻译和文学翻译 第10篇
【关键词】简爱 异化 归化
一、剧本翻译和文学翻译
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自从引介到中国以来,就受到读者的欢迎,并出现了很多不同译家的译本。下面就《简爱》剧本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对比分析来比较不同译者对文本中未定点的不同处理方式。
I was glad of it:I never liked long walks,especially on chilly afternoons,dreadful to me was the coming home in the raw twilight,with nipped fingers
and toes,and a heart saddened by the chidings of Bessie,the nurse,and humbled by the consciousness of my physical inferiority to Eliza,John,and Georgiana Reed.
我倒是高兴。我素来不爱远距离的散步,特别是在寒冷的下午。对我来说,在阴冷的黄昏回家实在可怕,手指和脚趾都冻僵了,还得听保姆白茜的责骂,弄得心里很不痛快,而且自己觉得体质不如伊丽莎,约翰和乔奇安娜•里德,又感到低人一等。(电影剧本)
我倒是求之不得。我向来不喜欢远距离散步,尤其在冷飕飕的下午。试想,阴冷的薄暮时分回得家来,手脚都冻僵了,还要受到保姆贝茵的数落,又自觉体格不如伊丽莎、约翰和乔治亚娜,心里既难过又惭愧,那情形委实可怕。(黄源深)
在阅读原文的这个简单句“I was glad of it”时,读者并不会读出其弦外之音。电影剧本加上“倒是”让读者感觉更加口语化,而黄源深的“倒是求之不得”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简爱当时的内心感觉——她并不想回家。“humble”一词指地位低下,卑贱的意思,两位译者都传达出原作者的意义。但是黄源深的版本似乎更能让读者理解简爱自卑的原因——尽管她也很年轻,但是她却没有更能吸引人的美貌,同时还把dreadful一词独立出来放在句末,使简爱的形象更为鲜明。
由此,可以看出,作品不只是文本,因为文本只有在被理解之后才具有生命,而且文本的被理解不可能独立于读者的个性及其经历,文本与读者互相融合便产生了新的文学文本,即文学作品。因此,所谓文本,是指未被读者理解状态下的文学作品的存在形式。换言之,文本只是文学作品的存在形式,它需经读者参与才能成为文学作品。文本本身其实并无意义,其意义只有在读者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文本不是等待读者去发掘的神秘之物,而是文本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译者在完成了作为读者的使命以后,让文学作品得到了来生(afterlife)。
综上所述,文本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未定点和空白,具有一定程度的未定性,因此翻译时译者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对它们进行个性化的确定和填充,以得到一个暂时稳定的文学作品。汉斯•罗伯特•姚斯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
二、异化与归化
关于异化与归化的论争,中外翻译界就有了所谓的“异化派”与“归化派”。异化派主张采取异化策略( foreignization);归化派应当采取归化策略(domestication)。异化派攻击归化策略歪曲了原文的形象,不利于全球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归化派则对异化策不屑一顾,因此诘屈聱牙。
简单地讲,异化的翻译,就是移植,是尽量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点和语言特点,要通过这种移植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要通过异化的译文让读者了解异国风情、异国的先进文化和异国语言特点。归化的翻译,就是要让译文通顺,让译文读起来像读者母语的创作,要把文化因素的差异尽量缩小,追求的是译文的通顺自然。概括而言,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作者所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习惯的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一)异化翻译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合理的异化具有多重积极意义。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讲,它首先是尊重外国文化, 在平等的基础上如实地反映了国外文化。其次,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异化翻译,认识、理解和吸收外国文化,也将大大丰富本国的文化。从翻译策略角度来看,异化翻译为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异样的视角。异化法的翻译作品, 译文读起来像原文创作的作品,使读者更接近原著、原语言的某些“异质成分”。
异化的翻译方法能把某种文化及语言中的信息以近乎其本来面目的形式贡献给译语文化和语言。它不仅为译语文化及语言注入全新的成分,而且随着这种成分的大量植入,它会与其发生各种反应。因此,异化译法有利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之间相互交流和渗透,促使它们之间的融合。
尽管异化翻译对于文化交流和翻译策略有积极意义,但它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这主要是由文化缺省问题造成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有各自独特的经历,因此,对世界往往有着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描述方式, 所有这些都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地积淀至语言文化的深层,从而成为语言中的“隐含知识”,它们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就构成了“文化缺省”。如果在翻译中仅对这一现象进行语言表层的异化转换, 就会使翻译丧失了它的意义,陷入了“虽译似不译”的困境,无助于有效的沟通。
(二)归化翻译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归化翻译提倡使用译语文化本身所有的表达方式,反对引入原语文化的表达方式。因此,归化法的译文通达,无不顺感,所以历来不乏提倡者。
与异化翻译相比,归化翻译有其自身的优点。它使读者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异曲同工之妙,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和表达习惯,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如英语里的成语“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类似中文的“愈加之罪,何患无穷”;“蠢得像猪”as stupid as a goose等等。即使这两种语言文化有不同的文学形式或者表达意象,即我们常说的表达习惯不完全一致,如汉语中的“蠢得像猪”在英语中用鹅(goose)来表达,但目的语和原语在两种文化中其功能是等值的,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使译文读起来亲切自然,而且典型地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文化和语言之间的相通性,促进各民族之间能够很好地交流。
读一篇外国作品,同旅行外国很相似:该国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习俗时尚,宗教、地理和使用语言的习惯……,随处都会看到。但是归化的译文却是改造了上述的客观事实,减弱了其民族特点,同化于语文化和语言,因此使读者无法领略 “原作的风姿”———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异域语言形式、作者的异常写作手法。这样看来,归化法翻译策略也是有局限的。
三、异化归化的发展趋势
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的矛盾和对立,并非不可调和,它们在翻译过程中具有兼容性。客观地讲,异化归化之争不仅体现翻译策略或方法的选择,也表明译者所持有的文化态度和所代表的特定时期的特有的文化观念。此外, 异化归化法作为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在不同的语境下都能在目的语语言和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们无法相互代替,却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待异化和归化,应不分主次,合理地结合和使用,这样才更有利于我们的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梁艳.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之争及其融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1) .
[2]李红.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4) .
[3]李书琴,钱宏. 试论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典籍翻译策略之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
[4]朱明胜. 略论归化翻译与文化意象的缺失[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2,(04) .
在线翻译 第11篇
当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国际贸易所占比例很高,但是国际贸易过程复杂,专业性强,涉及外贸流程及各种业务的处理,需要精准的外语函电翻译,特别是英语函电翻译。但由于函电本身所具有正式性、准确性、礼貌性、具体性等特点且与法律语言联系密切,因而准确理解、翻译并能撰写外贸函电包括往来信函,商务合同,单证等绝非易事。本文拟对外贸函电中出现的欠额和超额翻译进行分析,并就其出现的原因和背景进行合理解读,并对此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有助于拓展外贸函电领域的研究,提高外贸从业者的业务水平,提高我国与其它国家的贸易规模,促进经济发展。
二、关于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
这两个概念是彼得?纽马克在“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中提出的,认为翻译意义走失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主要是由于“超额翻译(过于细化)”和“欠额翻译(过于泛化)”造成的。俄国翻译理论家拉舍夫(1998)认为“语言中介”是掌握两种语言的人为支持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在言语交际而从事的活动,它是双语交际的中心环节。而语言中介有两种极端的表现:一种是超额翻译,另一种是欠额翻译。超额翻译是指对所译材料进行补充加工,进行超出翻译范围的改造。而欠额翻译则是某些方面不符合语言规范的语言中介类型,是缩写和节译。
这两个概念提出后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国内学者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如岳峰、徐珺等将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视为译者的“过”和“失”,纷纷就此语言现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并提出规避的策略和技巧如音译、直译、意译、直译加注、文化补偿、规划等手段力求找到原文和译文“最大等值”。但就笔者看来,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多数情况下很难做到原语和目标语的绝对等值,“甚至最大/最佳等值”也是很难做到,并且也是因人、因环境而异的,排除错误翻译的情况下,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有其合理性。同时需要指出本文所指的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皆是指适度超额或欠额,明知有错而故意超额或者欠额则是一种过或失。
三、函电中的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举隅
外贸函电狭义上指外贸双方往来信函、电报或email,广义上函电除包含上述所指外,还包含双方合同,外贸单证,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撰写或处理外贸函电需慎之又慎,因而翻译此类函电需尽量实现原文和译文对等,但这并非意味函电内容都能实现超额翻译和差额翻译的“零容忍”。
例1:We thank you for your letter of latter dated March 15,contents of which have been duly noted.
译文:感谢你方3月15日来信.信中内容己及时获悉。
原文中duly意为“at the proper time”,即合适的时间,而“note”则通常指“注意到”,译者将写人的态度由“适时注意”提升为“及时收悉”,显然译文属于超额翻译,但对比二者“及时收悉”效果要好。
例2:As requested,we will make an exception to our rules and accept L/C available by draft at 30 days after sight,but this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 precedent.
译文:按你方要求,我们将破例一次,接受30天期信用证支付方式,但下不为例。
本例为缺额翻译,原文中信用证后有“凭见票30天支付的汇票”字样,但译文中并未翻译出相关汇票信息,但联系信用证和汇票相关知识,信用证是支付方式,而汇票作为支付工具,二者紧密联系,30天期的信用证即在信用证条件下凭汇票见票30天支付。
此原文如果翻译成下文:“按你方要求,我们将破例一次,接受30天期议付信用证支付方式,但下不为例”,也通常是对的。该译文既有上文分析的缺额翻译,又有超额翻译在内了。“议付”二字在原文中并无相应对应词“negotiation”,但因为通常信用证都会接受议付,所以加上议付二字通常不错,但如信用证有特别规定除外。
从上述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外贸函电翻译几乎是不可能杜绝缺额翻译和超额翻译的,而且从辩证的角度来说,其实任何翻译都是一种缺额翻译和/或超额翻译,因为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改变的不仅是意义的转换,它牵扯到语言结构、读音、文化转换等各方面的传递,而任何两种语言的传递都是对原文的“背叛”,会导致缺额或超额,只是说其改变程度的大小不同而已,即“one way or another”。
四、函电翻译策略及语用解释
1.信息冗余度与翻译的关系。信息的冗余是指不增加信息内容而有助于发现信息失误,增加传输速率的信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不可避免会受到噪声的干扰,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度,在翻译过程中传递者必须使信息接受者受到比实际多一些的信息,从而顺利完成信息的传递,这些多出来的信息就是冗余。冗余度高的文本简单易懂,但如过高则使读者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冗余度太低则可能晦涩难懂,难以理解。
从翻译角度来说,作为原语文本的接受者,译者在对原文进行解码的时候,会受到注入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译者则会偏离原文的表达,或出现所翻译文冗余度大,信息量小,即出现超额翻译现象;或出现所翻译文冗余度小,信息量大于原文,则会出现欠额翻译;如冗余度既不大也不小,即出现二者的均衡,则该译文达到了最佳或最大对等。原文同译文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徐光霞,2013):
原语冗余度小信息量过大译文信道容量相对狭窄超额翻译
原语冗余度大信息量过小译文信道容量相对拥挤欠额翻译
2.函电原文冗余度过大,译文降低冗余度。英语函电的一大特点及其礼貌性与得体性,即周全体谅,“函电的语气既有礼有节,又不卑不亢,充分体谅对方,注意对方的要求和愿望和感情。”(王方路,2005)但这些礼貌与得体往往冗余度较高,信息量不大,其价值主要体现于交往交际,如:
“We are pleased….”“We would appreciate that…”“We shall be glad to…”“We have pleasure in advising you that…”
翻译此类句子时经常运用缺额翻译,以避免汉语中过分客气礼貌,反而显得别扭,使用简洁正式的文言文或半文言,或直接省略此部分的翻译,加个简单的“请”字都是不错的选择。
例3:Our wool material has enjoyed popularity in the world for its excellent quality and low price for many years.We are convinced that our products will no doubt help you expand your market.
译文:我们的羊毛产品质优价廉,因而多年来在世界市场享有盛誉,我们相信我们的产品一定会帮助你们扩大市场销路。
如原文翻译为“我们的产品由于质量优良,价格低廉……”,则其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其简洁性和正式性也不如上面四字成语。
3.函电原文冗余度过小,则译文提高冗余度。英语函电有简洁性、特点,专业缩略词、术语的应用非常普遍,其内容往往冗余度小,而信息量确是非常丰富。而且,函电包括交集于法律与商务的各种单证,法律合同文件等,其语言文字、结构冗余度一般较小,所含信息量大且集中,如常规处理则造成目标与出现同样的问题,易造成读者的误解和理解不足,因而超额翻译是常用策略,在结构上、语义上常需适度增加目标与的冗余度,使译文可理解度上升,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例4:If you could kindly make easier payment terms,we are sure that such an accommodation would be conductive to business.We propose payment either by Cash against Documents on arrival of goods or you drawing on us at three months’ sight.
译文:如蒙你方放宽支付条件,我们确信这一通融将有助于鼓励业务。我们建议采用货到后凭单付款或开具见票三个月付款的汇票向我方索款。
原文中“draw on us”冗余度小,信息量大,原文未提及具体付款工具,其实际意义为“draw a draft on us”,在翻译时译者需要将付款工具具体化,以使目标语读者以最小努力实现意义的最佳关联。
4.原文冗余度适中则保持译文冗余度适中。这里所讲的冗余度适中原则并非指对原文和译文不做任何改动,结构和语义上实现“一一对等”,如前文所述这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翻译终究是一种交际翻译,而非单纯的语义翻译,译者在语言结构、语义、词性、文化内涵都需做出不同程度的改变,这或是译者的激进,或是译者的妥协。对于原文中信息冗余度适中,译者则可尽能实现在目标语中保持适中原则,尽量不增加或者减小冗余度,保持信息量的平衡。
The arrangements you proposed to meet our accounts are quite satisfactory.All items included in your order can be supplied form stock and will be packed and shipped immediately upon receipt of your remittance by T/T.
译文:你方所提到的支付我方货款的安排非常令人满意。你方订单中包括的所有商品均可供应现货,一俟受到电汇的货款当即包装出运。
原文中信息量适中,无晦涩难懂之术语和句式结构,也无礼貌客套用语,译者只需保持目标语信息冗余度适中,适度安排词性转换(如原文名词“remittance”转化为动词“汇”),信息量达到平衡,无打破原文的平衡,读者理解较易。
5.语用解释。关联理论认为在阐释文本或话语时,人们总是最大程度地增强语境效果,最大程度地减少推理努力,以达到最佳关联。日常交际如此,翻译活动亦是如此。译者需要减少推理努力,最大程度理解原文,而其翻译出来的译文同样需要接受读者的检验,读者期望采用最小的努力,得到最佳关联理解。缺额翻译是原文冗余度大,信息量小的结果,译者面对此种情况需要摈除或减少原文琐碎信息,减少读者处理信息的努力,从而实现最佳关联。而超额翻译则是译者面对原文信息缺省(对原语读者或专业读者是可接受的)需要译者将信息缺省部分补足,提高冗余度,提供读者更多的关联语境,同样减少读者处理信息的努力。
英语函电作为外贸较易中重要的沟通工具,其翻译质量的好坏决定沟通的有效性。在英语函电的翻译过程中,缺额翻译和超额翻译如同其它文体翻译一样是不可避免的,二者是辩证存在的,不能说某一句采用了超额翻译,而另一句话采用缺额翻译。本文结合函电的特点和信息冗余度的概念提出翻译的具体策略仅指超额或缺额在特定语境中占比重较大,而非指另外一种翻译不存在。同时,关联认知推理角度上将,在这两种策略的存在符合任职过程中最小努力获得最佳关联的原则,希望本研究能够对函电英语的翻译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摘要:全球化贸易大背景下,正确的外贸英语函电翻译对有效联系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翻译中欠额和超额现象作为切入点,分析二者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并结合信息冗余度概念探讨英语函电中应用欠额和缺额策略,同时结合关联理论解释策略合理性,以期提高英语函电翻译的准确率。
在线翻译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