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教育缺少什么
中国高校教育缺少什么(精选4篇)
中国高校教育缺少什么 第1篇
美国父母呢?他们的职责是让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 去运动, 去交朋友, 去野游, 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当然, 这样的教育, 也免不了使孩子变得放任自流了。”
中国家庭教育出的孩子, 很多都有两面性, 在父母和老师面前是一个样儿, 背着他们又是一个样儿。强烈的压抑下, 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要用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宣泄。比如, 在上大学前被家里管制惯了, 进入大学之后, 就像一只出笼的小鸟失控了。有的会大玩特玩, 有的一下子没有人安排日常生活, 不知如何是好。
中国家庭教育到底缺少什么?尽管我们一再强调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多么扎实, 美国孩子的数理化有多么差劲, 但为什么一旦进入美国社会, 那些学业优异的华裔孩子, 除了从事科研, 做个高级打工白领, 大多数都碌碌无为呢?其中原因有许多, 部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强化提高不是永久性的, 即使初
期超逾别人, 但是当大家都起步后, 前者的优势就消失了。因为被强压后学习到的知识、思维、逻辑和推理, 是被动的。
二、中国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 孩子被支配、被指责得太
多, 会变得脆弱, 他们最怕犯错误, 最怕失败, 所以为了避免错误, 反而放弃了提出问题的机会, 放弃了在失败中学习的过程。长大后, 孩子不仅失去了创造和想象的能力, 而且会变得患得患失。
三、中国父母不是爱孩子的真实, 而是爱他们希望的样子。
没有给孩子一个想成为自己的空间, 而是别人怎么做, 孩子也要怎么做的盲从产物。兴趣对于大人和孩子同样重要, 想做的事, 别人不让做, 他也想做;不想做的事, 只会事倍功半。
四、尊重孩子, 把他看做一个平等的人, 与你享受平等的说话权利、批评权利做、反抗权利。
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 更不一定会有出息。
不是美国父母好, 中国父母差, 而是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广。彼此借鉴, 有益无害, 美国父母还在向中国父母学习如何管教孩子呢!
《中国教师缺少什么》读后感 第2篇
近日读了《中国教师缺什么》这本书,很有感慨,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关怀的书,作者直面真实的教育生活,深切地关注着教育生活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关注着那些事情里的言行、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生存状态。她也是一本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作者细细倾听着学生的声音、教师的声音、家长的声音、社会中关心教育人的声音,倾听他们的内心的欢乐、苦痛与彷徨,倾听他们对教育的殷殷期盼。黄燕先生从中国教师缺乏爱,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和等待意识,缺乏理想与激情,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等六个方面,从不同层面进行追问与思考,颇受启发。的确,教育生活世界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读了《中国教师缺什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本人进行了再思考。缺乏理想和激情,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事实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孩子长得漂亮些,有的孩子长得难看些;有的孩子比较聪明,有的孩子比较愚钝等。如果教师不能正视这些差异,不能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看待,那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尊重、宽容、平等以及服务意识,更是“空中楼阁”。
记得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讲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后,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但两种人都感到不快乐。先吃最好的人认为他的每一颗葡萄越来越差,第二种人认为它每吃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中最坏的。原因在于,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它常用以前的东西来衡量现在,所以不快乐,第二种人刚好与之相反,同样不快乐。为什么不这样想,我已经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么好后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相比,都是最棒的,为什么不开心呢?
这其实就是生活态度的问题。我们教师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老教师谈到,那些成绩不怎么样的,毕业后反而跟老师很亲,常到学校来看望母校老师,在街上遇到也很热情,尊敬老师;而那些成绩优异,曾被一度器重的部分学生却“人间蒸发”了。
中国企业缺少什么 第3篇
李克强总理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思想,不是否定中国制造业过去所取得的成就,而是认真对待在“新常态”下,强调制造业在中国经济的基础作用前提下,认真思考新的发展路径,认真谋划如何从一个制造大国向一个制造强国的转变。
2007年世界经济危机以后,发达国家纷纷抛出刺激实体经济增长的国家战略。这些国家对制造业的重视,给“中国制造”带来无形压力。
而东盟国家的快速工业化、南亚的发展和拉丁美洲的再度崛起,也正在不断削弱中国的国际竞争优势。被夹在制造业价值链条中间的中国,需要绝地逢生,需要提升其整体技术水平和每单位产品的价值含量,需要提高自我创新能力。
只有创新,才能打造自主品牌,才能抢夺世界市场的价值高地。
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但是,中国的跨国公司制造出的、能够让全球消费者为之疯狂的品牌,却一个也没有。
韩国的现代、三星、LG、KIA,经过50年的努力,现在有的产品已经超过日本品牌。德国制造业的质量和价值创造能力,世界无敌。日本的电子产品,依然不衰,日本的汽车,傲视中高端市场。瑞士的手表、精密仪器、制药、金融服务质量之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与之匹敌,这个人口不到900万的欧洲小国,生态环境美丽无比,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茅。
中国从一个制造大国,向一个制造强国转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路漫漫其修远兮”。
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国家工程。除了国家要有清晰的战略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整套体制机制,无数的高端人才,才能成就这项工程。
创新机制的建立,需要国有、私营两大部门的全面开放和竞争。体制上,必须结合国有、私有两个部门的优势,排除体制机制干扰,让市场有序、有效地配置资源。政府如何通过金融和社会服务,帮助企业整合资源,促进科技创新和产权保护,锁定规模大、影响大的战略性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生产,都是亟待解决的宏观决策问题。
企业必须排除急功近利的思想,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以最大的能力和耐心去满足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求价格优势,而忽略质量和产品安全的忧患问题。
中国的消费者到日本买马桶盖、品牌服装和鞋帽。他们没有想到,这些马桶盖、服装和鞋帽,大多在浙江等沿海地区制造。
中国的企业,本来就有制造这些产品的能力,而且成本是最终卖价的10%左右。
中国所缺的,不是制造能力,而是品牌设计能力和市场的信誉。
如果自己能够设计,能够树立起质量的保障体系,中国的产品完全可以做到世界一流。政府监管不到位,不得力,往往使少数假冒伪劣企业的产品充斥市场,使那些有能力、守本分的企业不知所措,最后,还是“同流合污”,也制造低质产品,给“中国制造”打下“低俗、靠不住”的深深烙印。
不过,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喜人的发展。例如,高铁、核电、建筑工程、材料和互联网等方面,已经领先世界。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国外开工,或已经签订协议的铁路工程已经有1万公里,投资总额3万亿人民币。
这是非常可观的规模。中国的建筑材料,已经被广泛地利用到国外的建筑中。
例如,我在伦敦看到一个住宅小区,其建筑材料就是从中国进口的,不仅质量高,而且由于标准化生产,可以大大加快建筑速度,这一点已经超过了英国,是了不起的事情。
重庆市在石墨烯的制造方面,也迈开了可喜的一步。2014年生产100万平方米石墨烯,产值50亿人民币。中国首次用石墨烯作为材料生产的3万部手机,就在重庆。每部手机售价不到2500元,其电池的寿命比普通电池寿命高数倍。
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虽然是很艰难的事,但是,中国已经具备了成功的条件。
中国转型的最大障碍就是政府人员的执政能力还有待提高;一些企业的“不守信”和“急功近利”,需要时间和竞争来净化;个人的社会责任也有待提高。
政府、企业、个人的全面升华,是中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先决条件,有了这个先决条件,创新将成为必然,中国产品走出去占领世界高端市场,也将是一种必然。
中国为什么缺少长寿品牌? 第4篇
品牌长寿阶段,聚变品牌核心价值
品牌的核心价值,既可以是功能性利益,也可以是情感性利益和自我表现型利益。但是,任何一个品牌,都必须以卓越的功能性利益为基础,没有功能性利益,情感性利益和自我表达型利益就没有根基,就象随波逐流的浮萍。
所以,品牌长寿阶段聚变品牌核心价值的第一步,就是对大单品功能性利益的持续创新与管理。诸如创新与强化功能利益、需求管理、价值链关键环节的强化,等等。
第二步,消费群必有更高的精神需求未被满足,他们的需求呈现出从物质上的需要上升到精神上需要的趋势,面对新的消费趋势,企业需要为大单品在功能性利益之上另外增加情感性利益、自我表现型利益以及品牌个性,丰富品牌的核心价值,把品牌做到人们的心底,渗透到消费者内心世界,把品牌核心价值深度烙印在消费者内心深处。
情感性利益和表现型利益,既是在产品同质化之后的品牌差异化所在,又是赢得消费者情感和心理偏好的有力武器。正如耐克执行总裁所说:“消费者花35美元购买的并不是一双透气、减震,具有美观花纹的跑步鞋,消费者实际购买的是一种代表永不妥协的运动精神和成为超级巨星的梦想,这就是耐克和其他品牌的差异所在。”
品牌长寿阶段聚变品牌核心价值的第三步,就是发现消费需求结构的改变,进行多品类多品牌的延伸。该不该延伸?怎样延伸?其标准就是品牌延伸是否已经偏离了品牌核心价值。正是企业对品牌核心价值几十年如一日地丰富与坚守,以致于消费者几十年如一日地接收着这种一致化的品牌核心价值的信息。任何事物,量变到极限就可能发展到质变,终有一日,品牌会因为核心价值的量变到极限,而质变为强势品牌、百年品牌。
这样的百年品牌聚变原理与百年品牌的威力,就跟原子核的聚变原理以及核聚变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那样,是一个道理。
中国企业都要补品牌核心价值的课
当前,中国品牌最大的问题,就是品牌没有核心价值,或者品牌核心价值不清晰。造成中国品牌没有核心价值和核心价值不清晰,其原因在于:
其一,大部分的行业,还处于卖产品的功能性价值阶段,即所谓的卖产品阶段。企业按照销售的需要,随意确定和改变产品的卖点,放弃了对品牌功能性核心价值的提炼与坚守。
其二,很多中国企业不知道也不懂得应该提炼品牌的核心价值。很多中国企业对品牌的理解千差万别,理解得不准确,更不深入。谈到品牌核心价值,则更是不知所云。
其三,很多中国企业,把改换产品包装,当作是对品牌的创新。
其四,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中国企业既缺乏持之以恒地坚持大单品一致化风格的心智,也缺乏持之以恒地坚持品牌核心价值的心智,更缺乏将大单品、品牌核心价值做深做透的运营系统———诸如缺乏消费者研究、消费者沟通和价值链管理,缺乏深度的渠道运营和品牌运营,等等。
正是因为以上四个原因,导致中国品牌普遍陷入“没有核心价值、核心价值不清晰”的陷阱,导致中国企业普遍地难以进入真正的品牌运营阶段。
中国高校教育缺少什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