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药饮片存在问题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中药饮片存在问题(精选12篇)

中药饮片存在问题 第1篇

1 影响质量的因素

1.1 中药材的产地

医院药房中药饮片产地标识随意而混杂,导致标识与产地、道地药材不符。然而按传统经验鉴别手段评定则不具备地道性等。中药材因地域差异可造成质量及疗效变异,如广州的广藿香,气香纯,含挥发油虽较少(全草含1.0%),但广藿香酮含量却较多,而海南产广藿香气较辛浊,挥发油含量虽较高(全草含4.3%),但广藿香酮含量则甚微,故广州石牌产广藿香最地道[1]。其生物内涵揭示形成是基因型与环境饰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当今科技手段尚无对中药材进行全面质量监控的技术,药材的产地与地道性则更为重要。国家开始注重要求中药饮片必须明确标明产地,其内涵与意义佐证中药产地与道地药材的地道性可鉴别评价中药饮片质量的科学性。

1.2 中药材采收

中药材采收存在重“量”轻“质”的现象而影响饮片质量。如饮片金银花掺杂已开放花朵,色黄棕,且有怪味。主要是采收季节不适,延误以花蕾肥大,色黄白或绿白,未开放,气香者为佳的花期[2],采收后遇阴雨天或干燥不及时等造成。再如人参与黄芪生长期分别要求6年和2年以上[3],其药材由于生长年限不足,过早采收,经加工炮制后饮片个子、片状较小而达不到规格要求。《千金翼方》卷一云:夫药采收,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收,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故中药饮片有效成分含量受药材生长年限、采收季节等随机因素的影响。现代医药科学也证明,即使同一品种,因生长年限、采收时间不同,其化学成分含量也不同。

1.3 中药饮片炮制

传统炮制学认为:中药有其固有的药性,并可根据临床需要通过炮制改变或缓和。改造药性的物质基础,大多建立在化学成分的分解与合成的机制上[4]。如附子乌头类药物通过加水、加热炮制处理,使极毒的双脂型乌头碱水解转化为乌头次碱或乌头原碱,毒性大幅降低就是例证。然而医院药房中药饮片存在炮制加工粗劣现象。本文调查资料分析显示:药房常用中药饮片品种385种,对应炮制品种267种进行检查,未规范炮制品种89种,占应炮制品种的33.4%。与文献资料数据报告“查验中药饮片544种,不合格188种,不合格率为34.5%”[5]结果相一致。中药饮片粗劣的炮制加工,直接影响饮片的投药量和功效,甚至有害。

1.4 中药材与中药饮片的规格标准

目前医院药房中药饮片包装规格标识均为“统货”出现饮片黄芪大片与小片、人参大个与小个等规格差异的质量问题。国家药品标准对中药材与中药饮片无明确规定统一规格标准,使其因生长年限、单位质量不同,有效成分含量差别很大,导致医师处方剂量过大或过小,临床应用难以控制。按一定规格标准加工炮制等工序制成的饮片含水量适度、色泽好、香气散失少、不变味,药效成分破坏少,可保证饮片质量与临床疗效[6]。大部分中药材与饮片的规格均可作为质量标准参数。国家药品标准制定统一的规格标准可规范采收、炮制、调剂等过程的质量监管,并依此作为质量控制标准之一。

1.5 中药材与中药饮片的有效期

中药饮片在贮藏过程中由于温度、湿度、环境、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发生走油、跑味、变色、发霉,还可发生化学反应转变为降解产物,有效成分含量降低。如黄芩中水解酶存在,在储藏不当条件下,其活性成分黄芩苷转变,含量降低[7]。苦杏仁中含有苦杏仁甙,当贮藏1年后,其含量从4.95%下降至4.37%,炮制品原为4.18%下降为3.66%,其泛油导致饮片质量下降,甚至产生毒性[6]。但有的药材则反之,贮存时间越久,其质量越好,如艾条、陈皮等,贮存4年以后,成分含量更高。由于国家药品管理制度未对中药饮片规定相应的有效期,导致医院药房尤其是药库的中药饮片贮存期限杂乱,个别贵重药、毒药、冷备、滞销等品种长期存放,造成饮片质量下降。

1.6 中药饮片临床应用

中药饮片质量优劣最终体现在临床效果,临床应用合理、正确与否又决定临床疗效,故中药饮片质量与临床应用互为影响,导致调剂运用存在问题。

1.6.1 饮片剂量随意性大

中药饮片的剂量是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经临床验证安全有效的药物用量,多味药组方配伍的方剂,是经长期临床实践积累形成。但调剂中处方常有超剂量现象发生。如传统药学说“细辛不过钱”,《中国药典》规定用量为1~3 g,然而调配处方量则多达5 g。丹参、红花等味药剂量加倍。原因是误解中药无副作用,量大无害,违背“是药三分毒”的传统医药学概念。

1.6.2 组方混杂

传统中药依药性、病情及患者体质等运用多味药组方,即复方治病。经历代长期临床实践摸索积累总结出君臣佐使、七情等用药原则。一般方剂一味君药,复杂可二至三味,再配以臣佐使等味药,体现方剂简明、精致且疗效特异可靠。医院药房调配常有二十味、时有三十味以上方剂出现,尤其肝病方剂味药多,无君臣佐使与相须相使,加之化学成分不合理配伍与大剂量长期应用,易造成肝肾的损害。

1.6.3 计量单位不规范

中药饮片动物类处方标示的传统计量使用量词而非计量单位,影响用量计量的准确性。医院药房处方调配仍沿袭旧制,如金钱白花蛇、蜈蚣均以“条”为计量单位进行调配,忽略了大条小条重量差异。使临床用药尤其是药性剧烈的中药饮片超剂量使用。

2 对策

2.1 完善中药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中药饮片质量存在的问题反映出中药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的不足。传统中医药在理论体系、方法技术与现代医药学存在差异,用现代医药管理模式管理中药,偏离传统中医药规律与特点,故突出中医药的传统性,完善中药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1.1 建立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统一标准

自1985年以来国家先后颁布实施《药品管理法》、《中药饮片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以立法的形式鼓励发展传统药,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颁布的药品管理法指出: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规范炮制,以规范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由于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缺少统一的国家标准而致地域性差异,尽管国家发布《关于加强中药饮片包装监督管理的通知》规定饮片必须明确标明产地、规格,但无法律效力。应以立法形式完善中药质量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中药材种植、采收规范》、《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国家药品标准应规定可体现中药材与饮片质量的产地、道地药材、规格标准、有效期等标识及中药饮片商标化管理,以保证名优道地药材与饮片的真实与信誉,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药品监督管理制度,实现依法监管中药质量的药品管理监督体系。

2.1.2 规范临床运用与实施处方药制

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终端在运用,临床疗效是具体体现。中药饮片运用的特殊性在于凭医师处方、组方、配伍调配,无药品说明书参考了解药性、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等,而患者对此是盲区,则更突出依法用药的重要性。中药监督管理制度应依据传统中医药特点,制定相应法律法规,规范中药饮片的使用。实现对中药饮片调配去商业化,药性剧烈品种实施处方药制的依法管理。

2.2 实施传统经验鉴别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检验手段

传统经验鉴别是中医药理论指导,历代药工人员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利用眼看、手摸、耳闻、口尝等方法,根据药材的特征、特性与理化性质不断摸索总结形成经验手段,从而达到正确鉴定的目的。如鉴别道地药材藏红花水试法有与其他红花均无的管状花瓣在水中竖立专一特性,说明传统经验鉴别具独特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是现代技术方法难以达到的。然而这一独特的传统经验鉴别技术后继乏人。应强化继承发展提高传统中药鉴别技术技能,实施传统经验鉴别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检验手段。

2.3 建立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监管链

医院药品质量管理采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十分必要。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思想进行药品质量监管[8,9],在医院建立药品流通全过程,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监管链:药检室-药库质量验收-领药质量复查-调配质量复核-临床用药质量信息反馈-临床药学室。通过各环节的鉴别、评价、确认,控制质量不合格饮片进入下一环节。药检室负责质量控制监管链各环节质量监控,对药品质量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实现全过程质量监督管理。临床药学室负责收集监管链各环节药品质量、应用情况等信息,对全过程质量问题反馈有关部门。质量控制监管链在中药饮片流通的全过程发挥质量保证作用。

3 讨论

中药是传统中医药理论之根本。几千年经历代先人实践摸索积累形成中医药理论并指导按照传统“理、法、方、药”原则应用临床验证安全有效,对于慢性病、罕见病、疑难杂症具有特殊疗效,显示其独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同时中医药学有若干用现代医药科学技术方法难以解释证实的理论技术与相对于现代医药研究滞后的学术问题。由于对继承传统与现代科学相容性的误解与偏见,造成长期中药监督管理的不足,致中药饮片质量存在问题。剖析问题的原因:以现代医药管理模式管理中药,偏离传统中医药理论方法技术;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标准存在盲点;中药饮片临床使用出现误区等。应对问题的策略:完善中药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与国家药品质量控制标准;构建传统经验鉴别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中药质量监管体系;实施中药饮片质量监管链监控药品流通全过程,保证中药质量标准可控,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曹泉.影响中药临床疗效的原因浅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5,5(9):720-721.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52.

[3]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9-36.

[4]杨明,付超美.传统中药炮制学与现代药学共性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3):148-149.

[5]王平.医疗机构中药材、饮片质量状况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1):1905.

[6]王孝涛,曹晖,刘玉萍.中药采制控制论[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5):314-316.

[7]周翎,许丹.黄芩储存方法的探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7):982-983.

[8]曾艳红.对市级医院优化药房服务流程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0):116.

浅析开展中药临床药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2篇

尽管我国卫生部在颁布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但其对临床药师的义务和责任规定的不够明确,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加之临床药师工作形势和内容也无标准化规范,使得介入临床用药工作的途径比较模糊,只能在《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中的法规许可范围内工作,无处方权及修改处方权,临床药师工作时难以摆正自身位置,导致临床药学的实施难以践行。

1.2 人才培养工作不到位

由于中药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药,中医师丰富的临床经验又是目前临床中药师最为缺乏的,加上中医强调个体化用药方案,这些又增加了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难度,很大程度上局限了中药师的作用。虽然我国已经在大部分中医药院校成立了有关中药临床药学的重点学科,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但这些中药临床药学的人才培养工作才刚刚起步,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制不够长,难以安排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缺少像西药临床药师那样的.培训基地,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较缺乏等等。中药临床药学人才培养工作的不足使得药学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基层医院的中药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第一学历和职称结构偏低,知识面较窄、知识运用率不高,专业知识老化等问题,专业人数和人才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实际工作需要,中药临床药学人员如不努力进行自我强化训练学习,并由有关职能部门和医院从组织、经费上予以重点保证,难以造就高水平临床中药学人才。

1.3 中药安全性认识不足

目前中药应用情况较为混乱,不仅多种中药同服、中药与西药同服现象非常普遍。首先,对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存在不足。本来中药的成分有很多还不明确,在注射剂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在连续用药时中间追加间隔液,但由于中药注射剂的监管力度不够强,在临床实际使用时大部分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其次,当前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大多是为了新药的开发而开展的,且大多是在动物体内进行的,对人体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及真正为临床开展用药监测的研究目前还很少,限制了进一步促进中药临床药学的展开。再次,全国各地医院开展中成药的处方点评工作不太多,对中药与中成药的合理应用难以把握,在“中药安全无毒”的错误思想影响下,中药及中成药超剂量、超时间使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归咎于我国对中成药和中药安全性在的认识不足。

2 发展中药临床药学的对策

2.1 重视和遵循中医药的独特理论

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模式,因为中医辨证有寒热虚实,中药有四气五味,治病要辨证施治,中医药是具有自己独特理论体系的,所以要想促进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就必须依据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采用现代方法对传统中医药理论进行研究时要注意应采用不同方法多方面进行考察,多学科联合进行研究。由于中药的有效成分比较复杂,质量标准的制订仍不完善,所以一定要提高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加强监管,尤其是对中药注射剂和中药传统剂型改造的新剂型[4]。降低中药用药风险,规范临床使用,遵循中药配伍禁忌。

2.2 中药临床药学人员应积极参与临床

为促进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药注射液的合理使用,中药临床药学人员需要下临床参与临床活动,这也是临床药学工作的核心内容,可采用定期跟随科室主任、主管医生一起查房会诊、共同参与病例讨论、及时提供药学信息咨询和不良反应报告信息服务等方式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活动。此外,中药临床药师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建立良好的医、患信任与协作关系,对不合理用药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改变每天按方抓药、只以药物为中心的观念和现象,不断提高临床药师自身的专业价值。

2.3 加强人才培养

在中药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方面,中医药院校首先应承担基础人才的培养重任,应广泛开设中药临床药学专业。专业课设置上,在本科的前两年重点学习药学专业的基础课,在后两年就相对削减现有的化学课程,加强中医学、中医临床学等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从力所能及的培训和教育入手,如培训班、函授班等方式,多层面加大临床中药师培训力度,尽快提高现有中药临床药学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适应临床的需求。

3 结语

临床药学是药学发展的方向,而中药临床药学也逐渐会成为中药学的一项重点工作。中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事业,所以无论是大型医院还是基层医院,都应重视中药临床药学的展开,注重中药的合理应用,发挥我国的传统医药的优势。

【参考文献】

中药饮片存在问题 第3篇

中药饮片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对“中药材”进行特殊加工炮制的制成品,是我国传统药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应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现今中药饮片的质量却令人堪忧,近年来各地发布的药品质量公报中所公布的中药饮片的不合格率普遍在30%[1]左右,并长期居高不下,笔者多年来从事中药调剂工作,对其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总结如下。

1存在问题

1.1中药饮片品质低劣由于我国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大多水平较低,缺乏高水平、高技术支持,导致在药物生产过程中,缺乏对药品的有效成分及污染物或其它非药用成分混合的控制手段及措施、药物纯度难以达到标准。同时,由于我国医药市场上缺乏严格的规范化管理,对医药制剂企业准入控制不够严格,许多中药饮片生产单位存在着违规生产,采取一些如:对原有产品更换包装,用同类劣质药物代替处方药物以降低成本,这些均严重影响着中药饮片的质量。

1.2中药材有效成分不一药品的药用成分受气候、地域、环境的影响,不同产地出产的中药材,其药用成分各有差异,加上,我国的中药材生产主要来源于个体农户分散种植或药农自己采摘收集的模式进行,缺乏大规模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种植,生产管理较为随意,难以进行质量控制,因此,中药材原材料存在着有效成分不一、杂质过多等问题。

1.3生产工艺落后我国的中药药品大多仍以个体小作坊的形式生产,缺乏先进的中药材炮制技术、加工工艺及规范化管理手段,因此在中药饮片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操作不当,导致药物有效成分流失。如在炮制制剂的水处理过程中,应遵循“少浸多润,能润不泡”的原则,操作不当就会导致药物有效成分流失;炮制中的炒炭处理,炮制太过,内部灰化严重,亦会使药效尽失;饮片切制加工处理,亦会由于饮片太长、过厚,以致于在煎煮过程中发生“夹生”现象,导致药物有效成分不能完全析出。

1.4养护不规范由于中药饮片由于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品种繁多,性质各异,不同的中药饮片应有不同的养护方法,如有些需要低温保存,有的需要置于阴暗地方,有些容易吸潮需放置在干燥地方。中药饮片的常用养护方法有石灰干燥法、酒精防虫法、化学药品灭虫法(硫磺熏蒸法)、气调法、对抗贮藏法和冷藏法等。库房环境也有严格要求,一般要求干燥通风,避免日光直射,室内温度不超过20℃,相对温度45%~75%。但在临床实际中,目前大多数医疗机构普遍存在重医轻药的现象,中药饮品在医疗机构所使用的药品当中又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因此,仓储条件普遍较差,再加上缺乏有经验的药工进行必要的养护,致使中药饮片在储藏期间极易发生霉变、虫蛀、走油,有效成分下降等现象,严重影响了饮片质量。

1.3药品监管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还未能对中药饮片的生产、验收、流通、养护、保管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如在中药饮片购置上,一些医疗机构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从集贸市场直接采购药材自行加工或从不具备经营资格的不法商贩手中购进中药饮片,导致质次甚至假劣饮片进入临床[2];对中药饮片的质量鉴定上,各省市的鉴定方法不统一且存在着方法技术落后,只有性状描述项目,缺少量化指标,缺乏质量可控性,难以形成有效的统一量化的质量控制标准;药检所的中药饮片检查报告内容空泛,检验报告书中缺乏对中药饮片性状的鉴别要点的相应描述。

2对策与建议

2.1制定质量标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加强有关部门对不同地区、环境、季节的植物药有效成分检测,禁止劣质或质次的中药饮片在市场的流通,杜绝伪劣药品进入临床。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质量验收、真伪鉴别、储存养护、临方调配等实际操作技能,实行药物批报制度,加强技术监督,杜绝假劣药品的流通。

2.2规范药品炮制规程、健全药品养护制度制定中药饮片炮制标准规程(SOP),加强职业药师培训及考核力度,增强药师的药物养护,规定生产厂家对药物附注“储藏条件”、“储藏期”或“使用期限” [3]说明,加强药物管理上的责任制,实行效期管理,同时,医院及药物存贮单位必须对药物进行定期检查,并根据定期使用的情况制定低储数量,并随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临床加工处理,以确保中药饮片的质量。

中药饮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医药疗效的发挥,联系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加强中药饮片质量的管理及监督已经成为中医药临床工作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临床应用中存在的中药饮片质量问题是多方面的,有些是中医药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制度性的问题,只有我们认真对待问题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从药物基源上进行有效成分的规范化,药物炮制上进行加工程序的标准化,流通管理上进行制度法规化,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客服每一个纰漏,真正克服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幸欣.药品质量公告显示中药材中药饮片逾三成不合格[EB/OL]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consume8/200122/13291259189.shtml,2004-12-29

[2]张金泉.加强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刻不容缓[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5,11:51

中药饮片处方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第4篇

一、中药饮片处方中所存在的问题

1.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如治疗外感风寒湿邪的病例处方中, 苍术、细辛、川芎、羌活、防风、生地黄、白芷、黄芩、甘草这样的书写顺序便不符合“君、臣、佐、使”的顺序要求;又如处方中木通、香通、淮通、血通等均为20g, 未按照“君、臣、佐、使”的要求给药剂量, 无法分清“君、臣、佐、使”具体为何值。

2.药物的特殊用法没有明确注明。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 药物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应注明在药品名右上方, 并加括号, 中药脚注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冲服、打碎、烊化等, 特殊用法的药物无脚注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在处方中, 曾发现车前子未写布包煎, 大黄、钩藤未写后下。大黄的泻下成分结合性蒽醌、钩藤的降血压成分钩藤碱经水煎均容易受到破坏。钩藤有研究证实, 经水煮沸20分钟以上时, 则其降压成分钩藤碱可被部分破坏而使降压效果降低, 影响疗效, 浪费药材。因此, 药物特殊用法的注明必须严谨。

3.中医诊断是中医用药的主要依据,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明确要求:中医诊断, 包括病名和证型 (病名不明确的可不书写病名) 。如果在处方诊断项只有病名而不注明证型, 药师在处方用药审查时, 便无法正确判断。如感冒, 可分为风寒、风热、气虚、暑湿等证型, 不同证型的感冒用药不同。必须注明证型, 才能对症下药。

4.同一处方中多处涂改, 在涂改处未签名, 从而降低了处方的严谨性, 增加了医疗安全隐患。

5.同类药物在同一处方中较多出现, 增加了药物的毒性, 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浪费药材。

6.外用药未注明具体外用方法, 如外敷、冲洗、熏蒸、坐浴等。若调剂人员对患者无法清楚的交代, 很容易使患者将外用药内服, 严重的可能导致医疗事故。

7. 用药剂量过大及剂量单位不规范。药品剂量过大, 不仅不能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发挥, 而且浪费资源。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的, 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一些医生在治疗疾病时, 错误地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 盲目加大用量, 超过药典规定的剂量。药物的使用剂量与药物的作用强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药物的使用剂量控制在安全有效的范围内, 是合理用药的基本前提。有资料表明, 中药的不良反应病例有60%是由于超剂量用药引起的, 尤其是使用具有毒性的中药。如有处方中发现制川乌、制草乌各10g, 而药典规定量为1.5-3g, 这些药物经过炮制后, 虽然毒性被大大降低, 但若滥用或药量过大, 仍然会发生毒副作用, 或出现中毒甚至死亡。所以在应用时, 应严格掌握剂量。另外, 一些医生受传统习惯的影响, 至今仍沿用“片”、“条”等剂量单位, 如生姜3片、蜈蚣1条等。一些毒性中药, 如蜈蚣, 条与条之间重量差异在1g左右, 由于剂量不准确, 很容易造成患者身体伤害, 所以应按《处方管理办法》要求, 重量均以克计。

8.用药味数偏多。药品过多、过杂, 违背了传统的中医药配伍原则。用药味数越多, 不合理配伍的几率就越高, 不但使药物之间互相牵制、削弱疗效, 同时也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有处方中发现石膏、生地黄、牡丹皮等凉性药与桂枝、干姜等热性药并用, 寒热相抗会削弱疗效。

二、建议

1.临床医生除了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外, 还应加强对药学相关知识、《处方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相关专业书籍的学习, 特别是西医医生需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不断提高中医专业技术水平, 规范化书写中药处方, 从而达到安全化、合理化用药。

2.加大临床中药师的培养力度, 有效开展临床中药学工作, 并即时向临床医师介绍中药新研究、新进展, 开展药品咨询活动, 建立药师与患者双向交流的平台, 及时反馈用药情况, 确保处方用药的安全、有效。

3.药学部门应每月对处方进行检查, 同时做好处方的质量监督工作, 对不规范的处方及时登记, 定期公布不合理用药情况, 以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处方书写质量, 监督合理用药情况。

三、小结

中药饮片存在问题 第5篇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越来越注重医疗卫生方面的建设。中药房医学作为我国医学中的独有特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因此,对其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在新的时期有了新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对现基层医院中药房管理模式进行深刻探讨,分析其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我国基层医院更好的建设提出中肯建议,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基层医院中药房管理现状改进方案

引言

中药是我国医学中独有的医学特色,而中药房在医院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中药房作为医院的服务窗口形象代表,其服务的水平以及是否受人民满意直接对中医的治疗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在现阶段,对中药房的管理还存在不足。对中药房管理进行分析与研究,进而提高基层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最终促进我国的医疗事业更加辉煌。

对中药房管理的现状分析

1.1 设备不先进

由于基层医院受资金方面的影响,对中医药所需要的硬件设备投入较少。中医房较医院其它部门来说规模较小,且其存储药物的仓库也相对较小,常用或常备的药味主要是以临床医生为主。因此,如若在临床中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医院没有较为充分的准备,就不能做到较好的应对,为医院、患者带来影响。

此外,中药房的温度调控设备、湿度调控设备以及冷藏方面的设备还存在许多不足,不能使需要冷藏保存的药品或者是要干燥保存的药品处于较好的保存环境中。而存放药品的地方多为木柜或其他木制品,容易受潮,防鼠、防虫的效果也不理想,会经常性的发生药片被鼠咬的现象,使药品质量受影响[1]。

1.2 质量检测技术存在缺陷

基层医院中药房管理时,缺少必要的相关设备对中药片进行质量检测,目前,中药片在进行质量检测时,主要是在信誉度较高的企业进行原材料的购买活动,并由中药医师通过以往的实践经验对中药片进行质量判断。但此种检测方法由于是通过人工判断,在医师当天状态不佳或者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对药片的成色、气味的判断可能有所欠缺,易导致质量不合格的药品通过了检测,并投入使用,使得在实际用药时出现问题。且企业生产药品时可能会存在缺漏现象,药品购置过多也会产生存放过久药效流失的现象。

1.3 书写处方较随意

在医院的中药医师对患者进行诊疗时,部分医师为患者开具中药处方时,书写不完善。中药的药剂分量在实际使用中有严格的规定,稍有部分剂量使用不对,可能导致整体药方煎煮后得不到相应的治疗效果,甚至可能起到反作用。目前基层医院中药医师在开具处方时,存在药剂分量没有书写清楚,或者涂改现象严重的情况,这使得患者或医护人员在按照处方煎药时,无法把握药品添加的具体剂量,需要反复确认,浪费了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2]。

1.4 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加强

在基层医院招收工作人员时,大多是从高职院校、专科院校毕业的应届生,部分人员不具有相关的专业技术水平,且医疗实践经验过少。此类人员在开具医药处方时,剂量无法掌握准确,易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其专业技能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基层医院中医治疗的总体水平,为基层医院中医部门做好增添了难度。基层医院在管理中药房时应采取的措施

2.1 引进新型设备及技术

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对基层医院多加重视,基层医院中药房在工作及管理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引入新型设备,医院对其应加大资金投入,将相关医疗设施储备完善,增加对各种病症进行治疗所需的药品储备。医院在对中药片进行检测时,也不能仅仅依靠中药医师根据过往实践经验对其人工检查,应增加相应的新型药片质量检测设备及相关技术,严格对中药片进行把关,保证每一粒投入实际应用的药片质量是合格的[3]。

2.2 药品进项与信誉度高的企业合作

基层医院在药品进购时,应采取稳妥的方式,更改与某一企业实行长期合作的方式,将药品质量从进购环节开始提升。保证每一次药品进行进购时,都是从质量达标的企业进行购买,或者对药品进购方案进行合理制定,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具体药品是哪一家企业质量优良,将不同药品进购进行合理分类,从不同企业进行购买。

2.3 对药品进行定期检查

由于基层医院中药房在药品进项时,需要考虑药品储备,但得相关病症的患者数量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某一药品根据前段时间相关情况进行储备后,实际患者数量下降,药品使用不多,一段时间后导致部分药品放置过久,药效流失或过期。医院中药房要定期对其储备的药品进行检查,检测储备药品是否还在使用期内,并将药效流失的药品进行分类处理,并将某一部分放置环境特殊的药品进行相关处理,保证药房药品质量在一定水平。

2.4 对在岗医师进行培训

目前基层医院中药医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有所不足,医院应集中组织对其进行在岗培训,通过培训加强现有医师的专业水平以及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杜绝现有医师查看病症后开具处方书写随意的情况,严格规范其处方书写,提高其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效率,有耐心、有成效的为患者服务。

2.5 建立完善监督措施

基层医院应对其中药房管理进行监督,建立完备的人员管理监督体制、药品质量监督体制、工作情况监督体制等,从各个方面对中药房管理进行严密监督。建立医师工作责任制,通过对每一个患者实施治疗后情况的调查反馈,为医师工作评定相关等级,此等级与工资挂钩,保证医师为每一位患者实行有针对性的、具体的诊断处理。医院也应从药品质量入手,对与其相关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管理,保证药品从进购到出售使用的过程中合法、有效,避免各种医疗事故的发生。

结束语

基层医院中药房管理是其管理的重要部分,医院对其加强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有关于中药房工作的方方面面。良好的中药房管理可以促进中药房整体工作效率的提升,为医院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基层医院中药房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列举出解决的方式,能够为基层医院中药房加强管理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浅谈我院中药不合理处方存在的问题 第6篇

【关键词】中药;不合理;处方;问题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32-02

1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药品养护中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日益广泛,中药的现代化管理对于中药制剂的统一化生产、炮制以及药效尤其重要,保证了药品质量及安全性。医院作为一种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而医院中药处方的管理制度将直接的对医院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致力于对中药处方的研究与管理中,以便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医务人员研制出越来越多的中药处方被应用于临床上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因此,关于中药处方的管理也已成为当下医务人员研究的当务之急,临床意义十分重大[1]。

2我院中药处方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中药处方的现代化管理中也存在相应的问题,该问题主要有:患者的信息填写不全或不准确、未写对患者病情的诊断、开方医师为签名或盖章以及收费错误等多種方面,为确保广大患者接受良好的治疗,对我院中药处方的管理更加规范,并且必须规范中药处方的管理,保证中药处方的质量及安全性。

2.1患者的信息填写不全或不准确

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人们联系方式越来越广泛,患者在就医时,其心理状态差,情绪较急躁,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忽视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填写不全或是填写不准确是中药处方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信息填写不准确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过程,为确保患者能够准确的接受治疗,以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时的补充患者的个人信息,是十分重要的环节[2]。

2.2未写对患者病情的诊断

目前,我国面临着就医人数众多,医生工作量大的问题,故而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相对较小的问题,如开处方过程中未能够及时填写对患者病情的明确诊断,在患者转换医生进行治疗时对之前疾病信息了解较少,严重影响患者治疗的速度以及治疗的效率。对患者病情进行明确的诊断是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有效治疗过程的前提,一份准确的中药处方中,必须具备对患者疾病的准确诊断,是中药处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

2.3收费错误

收费错误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之一,由于中药处方中所开中药种类较多,每种中药的收费情况不同,为避免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增加其治疗的费用负担,或影响医院的总体利益,准确核对患者治疗的处方情况,是确保患者以及医院效益的有效方法。

3对存在问题的处理方法

临床上,针对医院中药不合理处方的处理方法,主要是应用实时的干预措施,从不同的方面,对医生所开处方进行审核与处理,做到及时发现医生所开处方中存在的问题,为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并且不断的提高患者对医生以及医院的满意程度,增加患者对治疗过程的依从性,临床意义十分重大[3]。处方实时干预措施:对我院门诊处方审核模式进行规范化处理,对存在意疑义的处方及时处理,准确调剂处方中的药品,并对门诊医师所开出的处方进行点评制度处理,以及定期对我院门诊处方进行分析,在门诊开展相应的药学咨询地点,及时完善我院计算机系统等多方面对实施我院门诊处方的实施干预。

4对我院中药不合理处方存在的问题处理后的展望

我国中药处方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应用实时干预措施对中药处方进行监督与审核,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并且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满足了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改善了广大患者对医院以及医务人员的错误观点与看法,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命生活质量[4]。

5结语

近年来,我国中药的应用在国际上发展十分迅速,越来越受重视,中药作为我国一种特色药物类型,为确保中药应用的临床效果,对中药处方的管理十分重要,目前中药应用过程中主要出现的问题发生在患者、医生等多种方面,采用实时干预审核措施是确保中药处方正常以及正确应用的前提,一份准确的中药处方能够为患者提供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一旦中药处方出现严重的问题,则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危害患者的生命。实时干预措施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对中药处方进行检查与审核的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效果,该方法是由多个医务人员对医生所开的中药处方进行检查,并及时作出相应修改,保证患者应用的处方安全且有效,以便于提高患者的中药处方治疗效果[5]。因此,实时干预处方有利于患者治疗后效果的提高以及患者治疗后的康复,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付晓燕.分析我院中药电子处方存在的问题[J].北京中医药,2012,31(3):375-378.

[2] 汤萍,张爱华,符珏.医院实时审核门、急诊电子处方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事,2011,25(6):541-542.

[3] 梁少丽,龙丽辉.我院门诊不合理处方常见问题分析及药学服务[J].西北药学杂志,2014,29(2):209-212.

[4] 赵璧完,祁俊,吴向起.我院门诊中、西药处方的抽查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6):153-155.

猪场中药保健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第7篇

1 现阶段猪场保健存在的问题

1.1 抗生素使用过滥

抗生素使用过滥也是养猪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是相关企业对猪场消费者的产品教育与养猪从业者专业素质弱的综合结果。过滥使用抗生素造成耐药性是不争事实, 后果较为严重的是用抗生素长期做“保健”使得猪肝脏药物蓄积, 副作用的现象频频出现, 同时严重抑制了免疫器官对疫苗抗原的接受, 猪群疫苗免疫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参差不齐。

1.2 功能性产品尚需完善

活菌制剂作为猪群保健品在理论上是非常科学的, 复合活菌制剂在消化道内繁殖后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其代谢产生的菌体维生素和小肽物质可以为免疫器官提供营养物质, 提高疫苗接种后抗体的产生, 目前活菌制剂不能广泛使用受限于菌株的活力、复配种类、及对益生元的选择和生产工艺;壳寡糖受生产成本制约在养猪业未能推广;抗菌肽受基因表达的影响在使用效果上有局限性。

1.3 不能与营养良性结合

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是猪群获得健康的前提, 给猪群使用保健品若不能和营养物质良性结合效果会大打折扣。

1.4 饲养环境基础差

任何保健技术实施的基础是猪群处于舒适的饲养管理环境中, 不论猪群是亚健康状态还是病态, 舒适的温度、湿度、密度、通风等环境条件是发挥保健措施的不可或缺的基础。

2 目前猪场用中药产品做保健存在的问题

2.1 中药与抗生素混配

中药成方与抗生素混配是部分企业推广所谓中药产品的实质, 事实上中药散剂与抗生素混配效果并不太好, 一方面很多抗生素会制约部分中药有效成分, 另一方面中药成方散剂与抗生素混配拌料口服会加大猪体内消化酶的负担, 效果很可能减弱。

2.2 中药单体提取成分的复配

使用中草药单体成分是利用其缓解临床的作用, 如甘草酸、穿心莲内酯、柴胡皂苷、小檗碱、槲皮素等。但是单体成分都具有一定的熔点、沸点、旋光度、溶解度等理化常数, 很容易受到提取工艺、保存环境、载体、肠道环境等影响而作用减弱。

2.3 中药成方粗粉产品

大部分企业都使用和推广中药成方的粗粉, 这类产品加工简单。缺点是猪作为单胃动物体内不分泌纤维素分解酶、木质素分解酶, 不能很好消化吸收致使药效大减, 而大部分中药种类属于药用植物科目, 植物细胞壁一般都很坚硬。

2.4 中药超微粉产品

中药超微粉通常指大于200目细度, 目前只有一小部分企业的中药超微粉能达到300目。中药超微粉产品吸收度非常好, 治疗和保健效果都比较理想。缺点是因产能小、损耗大而造成成本居高, 并且部分中药 (如矿物质、叶芽等) 过于细粉碎影响流散性, 影响在饲料中混合的均匀度。

2.5 保健用药不辩证

猪群常处于健康、亚健康、病态三种机体状态, 而中药方剂产品对机体的调节是在审因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配伍药剂发挥的。很多猪场兽医不能辩证施治, 遇到猪只发病大量投服中药反而损伤机体。

3 猪场用中药制剂做保健的未来趋势

基于中药对比抗生素的优势, 猪场用中药制剂做保健预防疾病是未来养猪业中的主要趋势。

3.1 新炮制方法制作兽用中药制剂

新的途径炮制中药可以获得更优异的药性。例如用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等厌氧发酵清热解毒类中药产品, 发酵衍生物质不仅能增加药物的适口性, 还可以提高猪群抗病能力。

3.2 新工艺制造兽用中药产品

使用新的加工制造工艺, 使药物有效成分充分从植物细胞壁中释放出来, 药效提高3~5倍。例如给配合好的中药制剂接种纤维素分解酶、木质素分解酶, 在适宜的理化条件下酶解, 药用植物细胞壁可以达到90%以上的破壁率, 药效不仅高于粗粉和超微粉, 而且适口性好, 拌料使用便利、混合均匀。

3.3 配伍方剂的创新

医院中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第8篇

关键词:医院中药管理,问题,改进措施

中药学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疾病诊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它保留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不断的进行技术改进,实现中药质量的大提升。目前,在医院中还有广泛的应用。但在中药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加以改善。

1中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药物处方书写不规范中药处方,是由医生开出单据,病人进行取药的依据。其具有一定的法律意义,与病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然而,许多医院的中医在进行处方书写时,存在字迹潦草、字迹模糊不清、用法用量交代不够详尽清楚等现象。药师无法准确辨认字迹,导致抓药过程中的难度;用法用量交代不清楚或直接不写,是各大医院处方写作的现状,这会导致配药过程中药物用量的不足,影响按疗程治疗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疗效,危害病人的生命安全。

1.2配伍方法应用不到位配伍是指根据病人治疗的效果,选择其他药物进行合理的调整配合,实现药效的提升,从而促进病人病情的好转。配伍通过药性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减少药物的毒素,实现药效的提升[2]。这种方法是在病人应用一种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状态下才使用的。对药物进行调整,需要医生仔细斟酌,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配置。目前,我国医院主要进行的是临床治疗,对后续的跟踪治疗关注甚少。而且医生与病人的诊疗关系并不明确,诊疗效果不明显时,病人继续就诊可能就不是前一个主治医生,除非病人主动要求。医生的更换,是不符合诊疗理念的,也不利于病人的康复。每个医生的用药用法不太一样,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用药习惯,有他们的治疗理念。当医生更换,对病人的诊疗过程没有一个很详尽的了解,不恰当的进行药物更换或进行配伍,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种种因素导致在医院中,配伍方法应用不到位,应用混乱。[4][3]

1.3管理问题突出(1)对中药房的管理重视不够。这是主观上导致管理上的懈怠、不严格。目前,我国的医院多追求技术上的革新,重视对西方先进的诊疗手段和技术的引进,忽视了对中药房的管理和重视。主观上不重视、资金上的不投入,导致中药房的基础设施落后,设备跟不上,对中药的保管和储存造成困难,导致中药材的损坏和流失、成本上的浪费[3]。(2)药师服务态度差。医院是一个大的公共医疗机构,每天来就诊的病人数量很多,造成药师的工作任务很重。再加上病人就诊的急切心理,希望自己的病情赶紧好转,对医院的工作人员往往抱有完全依赖的心态,总是会多次反复的进行询问,造成药师耐性上的缺乏,服务态度较差。但这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有些药物的用法用量讲述不清楚,既会导致药物的浪费,又会耽误病人的康复。(3)中药的质量参差不齐。目前,许多中药房里还存在假药、次药。药物质量是一个医院最基本水平的体现,它是质量管理的重点。许多现行的医药公司上门推销,价格便宜,但是药的疗效一般。医院某些部门为了谋取利益,与之进行合作,给了假药、次药以可乘之机,也给药物的质量埋下了隐患。中药在购置中,购物渠道不规范,对植物药材的收购缺乏一定的标准。在不该进行采摘的季节进行收购,势必会对药物的疗效大打折扣。同时在采摘中,缺乏基本常识,采摘方式和保存方式不恰当,造成药性的减小,从根本上降低了药物的质量。而且,对药物质量的检测,也没有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法,只是通过药师闻气味、看颜色来进行主观判断,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有漏网之鱼,让假药、次药流入市场,降低了治疗效果。(4)仓库保管不科学。对于仓库的储物,不能进行及时的翻新,没有遵循药材“先到先用”的原则[4],缺乏科学的保管方法,导致药材的堆积、乱放,在应用时加大了寻找的时间。对仓库的保管环境要求不严格,没有对温度、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不利于药材药性的保留。在管理中,缺乏相应的人员进行防霉、防虫等工作,保证保管的质量。(5)中药的炮制不科学。如何把药效发挥到极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中药炮制中,标准称量,严格按照比例进行配比,慢工才能出细活。然而,医院是一个对药材需求量很大的地方,在大规模作业下,对药材的炮制也就缺乏了一定的精准,导致了药效的流失。

2中药管理的改进措施

2.1药物处方书写规范建立严格的书写模板,提高处方书写的规范度。在处方中,要字迹清楚,明显可辨,有具体药物的用法用量等,处方内容不仅要清晰,同样也要向患者交代清楚,避免在抓药过程中造成麻烦。

2.2严格控制采购渠道,提高药物质量医院要与质量过关、有一定信誉的医药机构进行合作,从来源上保证药物的质量。同时在植物药材采摘过程中,提高采摘人员的基本专业素质,有一定的采摘常识,在合适的季节进行采摘,保存完整的药效。同时建立科学的验证体系,对药物的质量进行严密的检测,杜绝假药、次药的流通,增加市场上药物的可信度和安全性。

2.3转变观念,提高重视主观上的重视,才能形成行为上的重视。医院要加大中华传统医药学文化的弘扬,提高对中药房的资金投入和扶持,重视中医药方面人才的引进,更新设备,给中医药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2.4建立完善的中药管理体系中药管理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没有一个严格、完善的管理体系,造成管理上的漏洞。医院要根据中药医学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制定一个详尽的管理标准。一切的人、事、物按照相应的标准走,把问题扼杀在可控范围内,同时要完善仓库保管体系,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进行全面的信息录入,提高药材的分类和摆放,做好防霉、防虫等工作,控制好仓库保存环境。扩大中药炮制生产规模,进行细节化的分类,多类型、精细化作业,严格配比称重,实现中药药效的最大发挥。

中药医学为我国百姓的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们的物质文化财富[5]。对于中药医学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要深入分析原因,从根本上进行防治,对症下药,实现管理上的大革新。

参考文献

[1]梁艳红.医院药房中药管理状况与发展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117

[2]沈嫣婷.医院药房中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30(3):313.

[3]王桂清.医院中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光明中医,2015,30(7):1579,1595.

[4]邱礼高.中药管理于医院药房之中存在的相应问题及解决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28):32-33.

基层医院中药炮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9篇

1 中药饮片质量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基层医院, 由于多种原因, 其中药饮片加工炮制、供应、使用环节的质量问题及产生原因也不尽相同。

1.1 中药饮片的采购供应环节

采购是中药饮片进入医院的第一环节。许多基层医院使用的饮片,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纯净度不达标, 湿度过高, 摻杂使假, 霉烂变质, 无包装、品名、批号、规格等现象。究其原因, 主要是这类医院缺乏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有效监管, 未纳入政府药品阳光招标采购范围, 从不正规甚至不合法的中药经营企业、经营市场采购饮片, 以低价购进等级低劣的饮片, 或有意不采购道地药材饮片, 将合格与不合格饮片相混, 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其次, 负责饮片采购和验收的中药师鉴别知识及能力欠缺、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强, 误将低质饮片购进入库。

1.2 中药饮片的贮藏养护环节

贮藏养护是保证中药饮片质量的重要环节。基层医院中药饮片虫蛀、发霉、变色、变质、泛油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基层医院的中药仓贮条件普遍较差, 库房面积小、通风差, 无防尘、防虫、防鼠设施, 无温湿度控制设备;没有根据不同饮片特性, 特别是对毒麻药品进行分类贮藏保管;没有坚持对饮片勤检查、勤翻晒、对库房勤清扫;贮存堆放中药饮片的容器、货架、货柜不充足;部分药师饮片贮藏养护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不足, 思想上没足够重视, 导致中药饮片的贮藏养护不到位。

1.3 中药饮片的炮制加工环节

据笔者调查, 基层医院的中药饮片普遍存在的炮制加工质量问题是:原药材修制不当, 非药用部分比例超标, 如连翘含心量过大;饮片没有按规范, 要求切制片、丝、段、块等, 影响有效成分煎出率, 如板蓝根薄片的浸出物还原糖含量明显高于斜片、厚片;饮片的炮制太过或不及, "度"未掌握好, 如炮姜炒制过头药性反失;饮片炮制方法及辅料使用不当, 如炒山药需用灶心土而不能清炒。

究其原因, 医院中药师炮制时不遵守《中药炮制规范》;质量意识低下, 随意简化炮制工艺流程和加减更换炮制辅料;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和健全的中药饮片炮制制度;缺乏中药炮制理论知识及受过系统培训的专业技术人才;个别中药饮片炮制加工企业及私人作坊生产工艺设备落后。

1.4 中药饮片的调剂环节

基层医院中药师常出现中药饮片调剂不准确现象: (1) 中药生品与炮制品相互替代、不同中药炮制品相互替代, 如生黄芩与炙黄芩、姜半夏与法半夏; (2) 不认真执行处方药物先煎、后下、另包及临时修治的医嘱;如砂仁应捣破壳另包后下、附片有毒须另包先煎; (3) 随意加减处方药味数量或以手代秤估量配方, 改变了处方组成和剂量, 使原方的功效及主治发生变化; (4) 不注意处方有无配伍禁忌, 如细辛与藜芦同用会增加毒性。其原因主要是:部分中药师对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及中药学理论知识缺乏, 未能了解中医处方用药意图和药物功效, 对调剂配方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不重视处方药味和处方剂量, 未能遵循《中药调剂规程》, 药房调剂制度不健全并且执行不力。

2 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的对策思考

改善和加强中药饮片质量管理, 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保证用药安全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 主要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

2.1 增强中药饮片质量意识

药事管理的宗旨是保证药品质量, 增进药品疗效, 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维护人民身体健康[2]。医院药事管理的主要内容有:药品供应管理, 调剂业务管理, 药品质量和监督管理, 临床药学业务管理, 药物信息管理等。传统的医院药事管理主要是指采购、贮存、分发药品的管理, 自配制剂的管理, 药品的质量管理和经济管理等。随着现代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院药事管理的重心, 也从对"物"的管理, 逐步转变为重视"人"用药的管理, 即以对患者合理用药为中心的系统药事管理[3]。医院各级领导和中药师要改变药事管理的旧认识, 转变"药事部门技术含量低、只是简单收发药品"的旧观念, 充分认识到患者用到高质量的中药饮片是保证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 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由被动保障供应型向技术服务型转变, 由被动药事服务型向主动药事服务型转变。从而增强中药师的中药饮片质量意识, 使中药饮片质量现状的改善从思想理念上得到保证。

2.2 加强中药师职业素质培养

中药师的职业素质是为患者实施药事服务的基础。随着中药学的发展和患者对药事服务要求的提高, 中药师不但要牢记每一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炮制机理、中药药理、相互作用、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知识, 还要不断更新中药学知识, 具备更高的药事技能。需从以下方面入手: (1) 中药学人员上岗前必须通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药事法规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摒弃中药饮片使用与管理的错误观念; (2) 请专家分期分批对中药师进行中药学知识、服务理念、服务行为的培训, 使其及时了解最新的中药学动态, 掌握新的中药学知识, 提高服务技能、技巧和水平; (3) 鼓励中药师自修或在职继续教育, 系统学习, 更新中药学及相关知识, 扩展知识面。

摘要:在对基层医院中药炮制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 从更新医院药事管理理念、加强中药师职业素质培养、健全中药炮制质量管理制度、强化中药饮片采购及库存管理、严格中药饮片加工炮制标准、实现处方调剂规范化管理等方面探讨如何改善和加强中药炮制质量管理, 以保证中药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

关键词:基层医院,中药炮制,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刘艳菊.毛维伦对中药炮制的创新见解.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5, (01) :164.

[2]谭宗祥.中药炮制与临床的关系.国医论坛, 2003, (01) :218.

中药注射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10篇

1目前中药注射剂存在的问题

1.1 不良反应严重

由于目前中药注射剂的制造技术参差不齐, 并且注射剂基本都是一些复方药提取物, 成分复杂, 有效成分尚不清楚。随着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不良反应事件不断增多。1994~2002年国内主要医药期刊的193篇文献报道35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1]。不良反应已经成为目前中药注射剂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该行业的发展。据报道, 在抽样调查中药不良反应的过程中, 由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占报道总数的72.27%, 居各类制剂之首[2]。目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中药注射剂在中药不良反应中所占比例较高, 二是静脉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三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范围大, 四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累及多器官、多组织、多系统, 一旦发生后果极其严重。

1.2 行业的膨胀式发展

“代表着中药现代化发展方向”的中药注射剂, 普遍被企业视为利润增长点。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 各种厂家纷纷生产。近些年来发展速度很快, 1999~2005年全国中药注射剂市场平均增长率高达35%, 2005年平均增长率高达81.2%[3]。中药注射剂的迅速发展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因为“固体制剂转注射液, 算是新剂型的申报, 可以重新定价”, 而且, 注射剂比口服药的利润空间更大。可是大量的开发、生产直接造成用药安全隐患。相对来说西药注射剂成分确定, 而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 很容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1.3 对中草药制剂的监管力度不够

目前, 对于中草药制剂的监管不够, 基本上都是每次出现不良反应事件时, 相关部门才出台相应措施进行管理。这种监管模式不能从根本上制止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针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安全问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12月发布了《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 力图在“安全性、有效性、必要性三个方面提高研发中药注射剂的门槛, 为中药注射剂再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但具体到实行层面, 这个发布之初被各界看好的标准更多的时候成了一种摆设。

1.4 临床使用不规范

由于中药注射剂的成分复杂, 与其他药物的配伍研究尚不够多, 如与其他药物 (包括输液) 配伍不当会产生一系列变化, 包括溶液的pH改变、澄明度变化、絮状物或沉淀出现、颜色改变及药效的协同和拮抗作用, 进而影响药效, 甚至产生不良反应。如复方丹参注射液与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甲磺酸培氟沙星、氟哌酸等喹诺酮类药物配伍时, 立即出现浑浊, 有时有絮状沉淀, 有时析出结晶等;因此, 临床应用中药注射剂时应尽量单独使用, 不宜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中混合使用。据报道, 10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合并用药占了55%[4] 。

另外, 受“中药安全无毒副作用”思想的影响, 临床中常出现随意加大中药注射剂用量的情况。有文献统计显示, 近年来报道的41例黄芪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中有19例是由于临床一次使用量超出说明书规定的最高剂量造成的, 占总病例数近一半。这种随意加大剂量的做法, 必将增加用药的危险性。

2中药注射剂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2.1 提高药品质量是关键

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是解决各种问题的根本措施。由于中药自身的因素及其生产条件的限制, 目前中药注射剂的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 应该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都严格控制生产质量。在原料方面, 严格控制原料采集地、采收时间、药材的质量、储存、加工工艺不同等。严格控制在药材加工中使用的添加剂、增溶剂、着色剂、赋形剂等。在工艺流程方面, 采取技术含量高的工艺, 提升药品的纯度, 减少杂质。应用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产品的质量。 另外, 应将指纹图谱控制技术引入质量标准中, 以控制各批成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均一性, 以保证临床疗效稳定、使用安全。

2.2 提升质量标准

《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所收载的注射剂品种, 其质量标准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含量测定项是评价注射剂内在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而《中药成方制剂》中注射剂的含量测定有的方法不科学, 有的可控指标量少, 有的根本没含量测定[5]。因此,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12月发布了《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 相关企业应该按照该技术要求的规定做好中药注射剂由于原料药物化学成分十分复杂, 容易在成品中出现沉淀问题。因此,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 应严格检查其药液有无挂壁、沉淀和肉眼可见异物, 如发现澄明度不合格, 即禁用。

2.3 对上市中药注射剂进行安全性再评价

一般直到事件发生后国家有关部门及生产企业才关注其不良反应, 启动该药的安全性再评价工作, 然而大部分注射剂已经在临床上使用多年。例如, 在“鱼腥草注射剂停用事件”发生之前, 鱼腥草注射液已上市且在临床上使用了30多个春秋。由此可见, 中药注射剂上市后的确存在安全性再评价不足的现状。

同其他药品一样, 中药注射剂上市前所做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 限于动物种属、受试人群、观察病种、用药情况等因素, 很难准确预测日后大量用于临床的安全性, 因此需要对其上市后的安全性进行再评价。只有再评价, 才可及时找出产生问题的环节并修正问题, 这样, 引起质量问题和不良反应的不确定因素就可减少。因此, 建议生产、经营、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企业、医院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要求, 及时、准确地反映中药注射剂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以便给有关部门对药品进行再评价提供参考。

2.4 强化政府职能, 加强监管力度

相关主管部门能够严格按照《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等制定的标准, 在中药注射剂前期开发、明确定义、确立鉴别方法、提高质量标准等方面, 严把审批和监管关。与此同时, 在扩大临床试验范围、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建立不良反应专项报告制度上, 各项工作也能尽快得到完善和落实。

相关主管部门应以刺五加注射剂、茵栀黄注射剂等出现的问题为契机, 对中药注射剂进行集体再规范——这既是对各地政府和药企在中药注射剂发展问题上的警醒, 又是对医药安全问题中中药注射剂问题的深入梳理。

2.5 合理用药

用药前须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严格按照其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给药, 特别注意说明书中的禁忌和使用注意事项, 注意配伍禁忌, 观察配伍用药时患者的临床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停药。在用药最初30min应严格控制滴速、加强监测、避免高浓度一次静脉给药, 尽量减少几种注射药物合并配伍, 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另外,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时不能离开中医诊疗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 只有对患者疾病作出正确中医辨证后, 才能合理安全地使用该药, 并使其药效得到完全发挥, 不良反应降至最低限度。专家提示, 要预防输液引起的不良反应,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纠正观念,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 能选择口服药, 就不要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 不要静脉输注。

参考文献

[1]张生大, 曹国建, 唐志华.临床常见中药注射剂的不当配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12 (17) :187-188.

[2]唐玉屏.由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引发的思考[J].中南药学, 2007, 5 (2) :187-189.

[3]张方, 周超凡.从药物经济学看中药注射剂[J].中国中药杂志, 2007, 32 (5) :453-456.

[4]王玉荣, 刘静, 黄祥.10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 6 (1) :50-52.

论中药饮片处方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第11篇

【关键词】中药饮片;处方应付;处方审核;常见问题

【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96-02

一中药饮片处方应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中药饮片处方应付中常见问题

1.1饮片品种出现错误

药名相似而引起品种应付错误这是调剂人员工作经验不足加之基本功不扎实导致。处方书写五加皮,应付五加皮,而实际操作时付给香加皮。五加皮功能祛风湿、强筋骨,无毒。香加皮功能祛风湿、壮腰肾,有一定的毒性,过量或长期服用出现震颤、麻痹等毒性反应。处方书写海风藤,应付海风藤,而实际操作时付给络石藤。海风藤与络石藤,两者均善于祛风通络,用于风湿所致关节屈仲不利、筋脉拘挛等证。但海风藤性偏温,适用于风湿痹痛无热象者;络石藤性寒凉,适用于风湿痹痛兼有热象者,对热痹尤为显效,二者同中有异。因此,临床调剂时应根据处方付给正确的中药饮片品种,万万不能混淆,以免造成差错事故。

1.2炮制规格出现错误

炮制属于中药饮片中的主要特色之一,炮制过程中起到增效、减毒、引药入经、扩大治疗范围等作用。规范的处方应注明中药饮片炮制品规格,如处方书写延胡索,应付醋炙品以增强引药入肝、缓急止痛之功效,而实际操作付生品。处方书写川乌、草乌,应付炮制品。生麦芽长于消食导滞,炒麦芽长于回乳消涨。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清半夏长于燥湿化痰。黄连炮制品中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姜黄连擅清胃、和胃、止呕,萸黄连擅舒肝、和胃、止呕。因此,临床调剂过程中应根据实际临床诊断情况以及用药意图给予正确的应付炮制规格,从而保证药品达到应有的疗效。

1.3并开时避免出现应付错误

并开是两种或三种以上的中药饮片进行合并书写的写法。例如处方书写二冬,应付天门冬、麦门冬,天门冬可清肺润燥,治疗温燥身热、微恶风的燥热咳嗽证,可与麦冬合用治疗热病后期热退阴伤、咽燥口渴、舌红少苔等热病伤阴。处方书写焦三仙,应付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这三味药均有良好的消积化滞功能,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焦麦芽具有消化淀粉类食物的作用、焦山楂则治疗肉类或油腻过多所致的食滞、焦神曲则利于消化米面食物,三药合用能明显增强消化功能。处方书写焦四仙,应付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焦槟榔,功效是健脾胃,止泻,助消化,治疗食欲不振,食积不消,消化不良等。药在调剂之前需要仔细审核处方,避免出现处方调配缺味或漏味。

1.4脚注应付错误

药物调配、煎煮的特殊要求应注明在药品后上方,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某些临床中医师处方书写不规范,省略脚注,而由药师据药性决定先煎后下,但药师不了解患者的病情影响疗效。例如入煎剂宜包煎的车前子、枇杷叶、旋伏花等;质地坚硬、成分不易煎出的中药饮片,如矿物、贝壳、鳞甲类等需要打碎先煎;大黄后下具有泻下功能,而久煎或其他药物同煎,则可降低泻下作用,如果脚注不清,其后果一是影响疗效;毒性剧烈的中药饮片,如制川乌、制草乌等需要长时间煎煮。芳香化湿类、有效成分易破坏的中药饮片,如薄荷、砂仁、蔻仁、钩藤等入煎剂宜后下。贵重药材,如西洋参、羚羊角等宜另煎。在处方调配时应注意正确执行脚注,防止造成医患纠纷。

2、中药饮片处方应付中应对措施

2.1 医师进行定期培训

对临床中医师进行规范化处方书写的培训,在书写处方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的名称规范书写,《药典》中没有规定的,按照所在地省级中药饮片处方用名规范书写。注明炮制品规格和脚注,避免调剂人员产生误解而引起中药饮片应付错误。

2.2 调剂人员不定期进行培训

不断加强调剂人员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不定期进行专业技能的严格考核,要求他们熟练掌握药典和炮制规范的内容。调配处方前仔细审核处方,调配处方后认真核对,如有疑问或发现未注明炮制品规格和脚注者,应及时与处方医师沟通,以确保处方应付的准确性。

二中药饮片处方审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中药饮片审核中常见问题

1.1处方各项书写不完整,年龄写成幼儿,临床诊断与开药内容不符,不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助理医师开具处方,不具有资格的医师,划价收费出现多收或少收现象等等。

1.2处方内容上出现的问题

(1)中医师处方书写字体各异,特别是字体潦草或书写笔划类似的药品时,给调剂人员辨认带来困难,调剂人员一旦疏忽,便会看错药名,调配错误。(2)中医师处方书写笔误造成的药名错误,审核人员只能根据中医处方以及临床诊断进行分析,该方是有什么方剂为主,加减变化而成的,以及该方的功效和适应证,准确判断出笔误。(3)中医师用药剂量不准确造成的错误,医師在组方时有的不一定按君、臣、佐、使的原则组方,而是随意组方,对一些峻烈有毒的中药常常超过既定的常用量;部分医师沿用传统习惯以条、个、枚、片、对为单位开具中药,用量不准确,所以中医师要按照g计量。(4)医师处方脚注省略或错误,脚注是医师开汤剂处方时在某味药的右上角所加的简明要求,内容包括炮制法、煎法、服法。

2、中药饮片审核中应对措施

2.1医药工作人员进行全面专业的培训,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提高审核工作人员业务素质。 每月对处方进行点评通报指出每个医师存在的问题,回馈各临床科室,引起重视。

2.2增强工作责任心,树立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药师要学习业务知识,认真审核处方,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不合格的处方不予调配,保证处方准确无误。

三讨论

中药调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预防对策 第12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发生的影响中药调剂质量的4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2例, 女18例, 年龄18岁~79岁, 平均年龄 (54.76±13.33) 岁。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的相关临床资料, 从中药质量、临床医生、调剂过程等方面分析影响调剂质量的原因, 并探讨预防对策。

2 结果

影响中药调剂质量的原因分别为:调剂过程20例 (调配不准确、发药交代不详细、称量不准) ;中药质量10例 (药材霉变、虫蛀, 掺伪等) ;临床医生10例 (处方书写不规范、书写潦草) 。

3 讨论

3.1 中药调剂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调剂过程

(1) 调配不准确:审方人员的中药知识相对匮乏, 不注意中药相互作用的收集, 导致对处方审查的能力不高, 习惯“照方抓药”的思维定式, 处方把关不严;遇到处方有疑问不明之处, 怕麻烦, 不与处方医生联系, 而是盲目猜测, 调配中串斗现象导致抓错[3]。 (2) 发药交代不详细:发药交代不明的情况比较普遍, 如该先煎的、该后下的、该冲服的, 使用药引以及煎药用水量、煎药器皿, 服药方法, 禁忌及注意事项等交代不明, 直接影响汤剂疗效。发药交代不明的主要原因是:调配人员未经专业培训, 不熟悉药性, 不了解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等应知事项[4]。 (3) 称量不准:中药调配一般用戥子称量, 然后依据目测进行估计分量, 这种操作方法直接影响剂量的准确性, 由于戥称的感量误差本身较大, 再加上目测分量误差, 必然导致中药剂量误差偏大[5]。

3.1.2 中药饮片质量问题

进货渠道不够规范的问题包括:中药饮片购进、供货方资质不全的现象依然存在;别名及炮制规格不一现象;中药饮片无保质期, 在采收、加工、运输、储藏等各个环节中均无明确的保质期限定[6], 常常仅用“陈货”和“新货”进行区分, 无法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很多中药饮片由于储存期过长, 常造成有效性下降, 甚至出现毒副作用[7];储存条件普遍较差, 再加上缺乏有经验的药工进行必要的养护, 贮存保管不善, 药材发生霉变、虫蛀、变色、走油等现象;近年来随着中药价格暴涨, 各种掺伪现象接踵而至:曾查出丹皮中掺有碎白芍, 骨胶冒充阿胶, 全蝎的腹中填滑石粉以及掺了糖或砂石的金银花等[8], 但在配方时未发现而造成差错。

3.1.3 医师开药方不规范

处方书写的多样化、不规范、书写潦草往往会增加审方的工作量与难度, 而且还很容易使一些药物名称相似的药品看错、发错, 如桂枝-桔梗, 黄芪-黄芩等, 这也是调剂错误的因素之一。

3.2 解决对策

3.2.1 提高中药调剂人员专业素质

调剂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医院及科室的声誉, 因此作为调剂人员应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不断提高执业能力。中药调剂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按处方应付的统一标准去调配。调剂中注意 (1) 审方:审方是中药饮片调剂工作的第一道程序, 牵涉到中医中药各个方面, 是确保质量与用药安全, 避免差错事故和医患纠纷发生的重要一环。应培养责任意识, 避免“照方抓药”, 医生开具处方会因多种原因漏写量词或未注明“先煎”、“后下”以及君臣佐使不明确等, 有些配伍组方不明确, 必须予以纠正;由于中药处方中药物种类繁多, 对于有疑问或不合格的处方, 应立即与处方医师联系, 问明原因, 协商处理;加快中药审方电子信息化, 利用电脑技术的优势, 把“十八反”、“十九畏”的中药输入微机, 使得调剂工作更加准确, 保证用药的合理、安全、有效[9]。 (2) 配方:集中精力, 仔细认真, 按处方要求, 看准药名与剂量, 先上后下逐样调配。 (3) 核对发药:当处方调配完后, 必须进行最后一次全面细致的核对, 复核, 尤其对配伍禁忌毒剧药品, 药物的名称、剂量、患者姓名、处方号逐一检查, 发药时向患者或家属将服法、注意事项交代清楚, 以达到服药安全有效。

3.2.2 加强临床医生专业技能培训

开展《处方管理办法》的培训工作, 处方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书, 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医疗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0];处方书写的规范合理是保证调剂质量、患者用药安全和医疗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处方管理办法》的培训, 规范了处方书写, 使药品名称、剂型、剂量、用法用量的书写统一规范, 审方更加标准化。

3.2.3 提高中药饮片质量

建立健全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体系, 制定出国家统一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 把质量管理规范贯穿于中药这个特殊商品的生产流通领域的全过程, 依法加工炮制, 这样才能确保中药饮片的质量, 确保中医药治疗的安全有效[11]。加强业务培训, 对中药饮片的保管人员要定期进行贮藏养护知识培训, 提高贮藏保管意识, 改善中药饮片贮藏养护条件;加强对中药饮片全方位的监管, 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大对中药饮片的生产、包装、贮藏、经营、使用等各方环节的监督管理力度, 严厉打击和坚决取缔非法生产、非法经营、使用劣质的中药饮片等违法行为。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调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存在中药调剂质量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从中药质量、临床医生、调剂过程等方面分析影响调剂质量的问题, 并探讨预防对策。结果 影响中药调剂质量的原因分别为:调剂过程20例 (调配不准确、发药交代不详细、称量不准) ;中药质量10例 (药材霉变、虫蛀, 掺伪等) ;临床医生10例 (处方书写不规范、书写潦草) 。结论 中药调剂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复杂, 提高中药调剂人员专业素质, 加强临床医生专业技能培训, 提高中药饮片质量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中药调剂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中药,调剂,问题,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张雷.提高中药调剂质量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 18 (11) :1024-1025.

[2]周敏华.调配中药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14) :1854-1855.

[3]熊小兰.中药调剂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管理方法探讨[J].吉林医学, 2013, 34 (9) :1647-1648.

[4]陈霞.中药调剂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管理方法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 19 (12) :156-158.

[5]王棋.中药调剂中常见差错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 2013, 15 (4) :12-13.

[6]刘风珍.做好门诊调剂工作的几点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3月上旬刊) :281-282.

[7]崔红, 安云风, 郭海峰.影响中药疗效的调剂因素浅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 16 (7) :201-203.

[8]吴义忠.浅谈医院药房如何避免处方调剂差错[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10月上旬刊) :949-950.

[9]左红.中药调剂的配方对临床疗效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4) :156-157.

[10]张华.中药饮片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和改进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9A) :86-87.

中药饮片存在问题

中药饮片存在问题(精选12篇)中药饮片存在问题 第1篇1 影响质量的因素1.1 中药材的产地医院药房中药饮片产地标识随意而混杂,导致标识与...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