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癫痫临床分析
卒中后癫痫临床分析(精选9篇)
卒中后癫痫临床分析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1年8月至2010年9月期间在我科所收治脑卒中患者中的470例。所选取的病例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通过的标准, 全部通过颅脑CT检查证实。在病例中, 脑梗死226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54例, 混合性卒中22例, 脑出血168例。案例中患者都没有癫痫病史, 也无引发癫痫发作的颅脑手术史、外伤和其他脑部疾患。其中, 男性318例, 女性242例, 年龄最小30, 最大85岁, 平均年龄56.7岁, 随访时间0~18月, 平均11.5月。
1.2 研究指标
(1) 卒中后首次癫痫发病率: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通过的分类标准将脑卒中患者分为4组, 分别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和混合性卒中。首次卒中后每组的癫痫发病率:各组首次癫痫发患者数占各组人数的比例。 (2) 癫痫发作时间与卒中性质的关系:将脑卒中患者分为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和混合性卒中四组。同时根据发病时间上的早晚分为早发性癫痫和迟发性癫痫。早发性癫痫是指癫痫发生在脑卒中后2周以内;迟发性癫痫是指癫痫发生在脑卒中后2周或2周以上。研究不同组间早发性癫痫与迟发性癫痫在发生概率上的差异。 (3) 患者癫痫发作的次数与卒中性质之间关系:首先病例进行分类, 将脑卒中后癫痫患者分为仅发作1次和反复发作者 (其中反复发作者是指癫痫的发作1次以上) 。同时将研究的四组病例中间癫痫发生次数的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实验数据。应用χ2检验对两组或多组间的率进行统计学比较, 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首发卒中后癫痫发生率
脑卒中后癫痫的总发病率为7.66% (36/470) , 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性癫痫的发病率为17.57% (10/54) , 混合性卒中继发性癫痫的发病率12.73% (3/22) , 脑出血继发性癫痫的发病率为7.58% (13/168) , 脑梗死继发性癫痫的发病率为5.63% (11/235) 。其中仅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癫痫的发病率与脑梗死组发病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表1) 。
2.2 癫痫发作类型与卒中性质的关系
见表2。
在36例继发性癫痫患者中有12例为迟发性癫痫, 24例为早发性癫痫。脑梗死组、脑出血组的早发性癫痫发病率均显著低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组。但是, 各组的迟发性癫痫发病率均无显著差异。
2.3 各型脑卒中后反复发作癫痫的分布率
在36例继发性癫痫患者中, 有9例则反复发作, 27例仅发作1次。而其中混合性卒中的反复发作率最高为4.85% (2/22)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反复发作率为2.05% (2/54) , 脑出血的反复发作率为2.12% (5/168) , 脑梗死的反复发作率为2.01% (5/226) 。但各组之间反复发病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表3) 。
3 讨论
脑卒中后癫痫又称卒中后癫痫, 是指脑卒中前无癫痫病史, 在脑卒中后一定时间内出现的癫痫发作, 并排除脑部和其它代谢性病变。脑卒中后癫痫是癫痫最为常见的病因之一。研究表明约2%~4%的卒中患者会发生癫痫;卒中是成年人中症状性癫痫的主要原因, 约达11%;在青年人群约1/3初次诊断痫性发作或癫痫与卒中相关;约1/3的卒中后癫痫发生在老年人群。
早期癫痫发作的机制可能为: (1) 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脑血管痉挛, 导致神经元缺血缺氧。 (2) 脑出血血肿直接刺激皮层运动区, 局部低氧、低糖、低钙、代谢紊乱而致神经元受刺激放电过度。 (3)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 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 导致钠泵衰竭, 钠离子大量内流而使神经细胞膜的稳定性发生改变, 出现过度除极化。 (4) 较大的畸形血管盗血而使邻近脑组织缺血缺氧, 或病变直接刺激局部神经元引起癫痫发作。还有激素水平的改变、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紊乱等, 总之, 卒中早期缺血、缺氧及脑代谢紊乱, 神经元细胞膜稳定性改变等可能为癫痫发作的病理生理基础。迟发性癫痫发作的发病机理可能与神经胶质增生和脑膜脑瘢痕形成有关[3,4,5,6]。细胞膜生理特性改变, 神经元选择性丢失、神经元活动同步化等导致痫性发作。多数学者认为, 脑卒中后癫痫是由于出血导致弥漫性脑血管痉挛, 使脑部缺血缺氧所导致, 同时颅内高压、血肿、脑水肿及代谢紊乱、血细胞分解、缺氧等刺激致使神经元异常放电而引起癫痫发作。
目前, 对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率报道不一。不同类型卒中的发病率不同, 本组病例研究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性癫痫的发病率最高16.67% (9/54) , 混合性卒中继发性癫痫的发病率13.64% (3/22) , 脑出血继发性癫痫的发病率为8.33% (14/168) , 脑梗死继发性癫痫的发病率为4.42% (10/226) , 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癫痫的发病率与脑梗死组癫痫的发病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对脑卒中后癫痫的治疗。对早发性癫痫频繁发作者, 可应用安定或苯巴比妥类控制发作, 但要注意对患者意识及肌张力的影响, 亦可适当应用抗痫药物, 在抗癫痫治疗控制症状后可逐渐停药。迟发性癫痫大多需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对于脑卒中早期预防应用抗癫痫药物的问题, 目前欧洲及中国卒中指南指出预防性的抗惊厥治疗并无效果, 不推荐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但欧洲卒中协会2006年7月的成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指南同时指出可以选择性应用于脑叶出血的患者, 即在发病后立即短期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 可能降低其早期痫性发作的风险。我们的研究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混合性卒中继发性癫痫的发病率均较高, 是否在此类患者预防应用抗癫痫药物值得我们进一步观察研究。
摘要:目的 主要探讨在脑卒中患者的继发性癫痫的发病概率, 同时对于病变性质与癫痫发作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47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首发脑卒中患者中, 继发性癫痫发生率为7.66%。其中, 早发性癫痫24例 (5.11%) , 迟发性癫痫12例 (2.55%) 。结论 重点分析继发性癫痫的发病特点, 以及指导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 以此来提高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关键词:脑卒中,癫痫,临床
参考文献
[1]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50.
[2]李凤銮, 张青娜.卒中后癫痫的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 2009, 24 (19) :86-89
[3]李春, 柳真裕.拉莫三嗪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40例临床研究[J].内科, 2008, 3 (1) :48-49
[4]Feleppa MD, Iorio W, Saracino DM.Early Post Stroke Seizwyse[J].Clin Exp Hypertens, 2006, 28 (3-4) :265-270.
[5]黄斌, 陈阳美.卒中后癫癎发作和癫癎的研究进展[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8, 17 (1) :46-48
卒中后癫痫临床分析 第2篇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继发性癫痫 ;临床特征;脑电图;预后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85-01
材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
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入住武汉市同济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且确诊为急性脑卒中的病人。同时,排除急性脑卒中前有癫痫既往史或家族史及脑出血术后等原因所致的癫痫病人。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对象共计4217人,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作患者324人,发病率为7.68%。
2 研究方法
采集所有符合临床诊断急性脑卒中的患者病例,统计其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卒中类型、是否继发癫痫等,详细统计和(或)计算急性脑卒中后继发癫痫发作患者的发作时间、频率和发作类型,记录其脑电图、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然后将资料整理,运用医学统计学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
3 诊断标准
3.1 急性脑卒中: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并经过头颅CT或MRI确诊。脑卒中主要类型包括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3.2 癫痫:癫痫发作类型按1993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规定的癫痫发作分类标准划分[2],分为:单纯性部分性癫痫发作、复杂性部分性癫痫发作、部分性发作继发泛化、全面性发作以及癫痫持续状态。
二、数据分析方法
将临床资料整理,进行必要的变量变换及编码,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描述性分析结果用(均值±标准差)或百分比表示;c2检验用于计数资料的比较。P值小于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急性脑卒中后癫痫发病率及与患者基本情况关系探讨
1.1性别与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病率的关系:男性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发病率为7.79%(185/2373),女性发病率为7.54%(139/18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年龄与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病率的关系:将急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年龄分层, 60岁及以上患者占脑卒中患者的比例最高,为69.39%(2926/4217),其次为50~年龄段,为18.17%(766/4217)。比较各年龄段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0.789,P=0.029),随着年龄的升高,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1.3 卒中类型与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病率的关系:本研究中,病变部位累及皮层及位于皮层的患者中癫痫发病率为8.88%,高于病变部位位于皮下深部脑组织患者的癫痫发病率(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25.726,P=0.000)。腦梗塞患者中9.08%发生继发性癫痫,脑出血患者中4.83%发生继发性癫痫,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6.98%的发生继发性癫痫,比较不同卒中类型与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病率的关系,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22.860,P=0.000)。
讨 论
探究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作患者的可能影响因素发现,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随着年龄的升高,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老年人身体各方面机能下降,体质下降有关系。研究还发现,不同类型的脑卒中患者继发癫痫的发病率不同,其中脑梗塞患者最易继发癫痫,其机制可能为梗死性脑卒中患者由于其局部神经组织缺氧,从而代谢发生改变,可以造成电解质代谢紊乱、脑组织软化、颅内高压和(或)脑水肿等,这些刺激可引起癫痫[6,7]。
此次研究中,324例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发生早发性癫痫的有117例,迟发性癫痫发作患者207例,其中癫痫发作于脑卒中发病24小时内的有91例;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类型的患者中分别48.44%、77.78%为早发性癫痫,脑梗塞类型患者中31.47%为早发性癫痫,不同卒中类型患者的癫痫首次发作时间不同,其中,脑梗塞后继发癫痫发作的患者发作类型以部分性发作为主,脑出血患者以全面强直性阵挛为主。出血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作,可能是由于出血可致脑血管弥漫性痉挛,减少脑的血流量,从而引起脑循环障碍,患者在脑受到严重缺氧的刺激后即可引起癫痫发作[12]而梗死性脑卒中则是由于局部神经组织缺氧,从而代谢发生改变,可以造成电解质代谢紊乱、脑组织软化、脑水肿等刺激,从而引起癫痫虽然不同卒中类型引发癫痫的机制不同,但是,不管是出血造成对周围组织的挤压,还是缺血造成血管阻塞致供血中断, 两者对患者脑组织造成的损害是相似的都会先后出现肿胀、软化、液化以及形成囊肿;第二,镜下观察可见,患者的神经细胞浆会发生改变,如颜色变淡,胞界变模糊,核深染并固缩,尼氏小体消失,白质脱髓鞘,继而也会观察到网眼状结构,严重患者的神经细胞甚至可见格子细胞出现等现象[15]。
综上所述,此次研究通过对临床324例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作病例进行回顾性探讨,计算得出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作的发病率为7.68%。同时,分析患者临床及脑电图特征得到结论: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作发病率与年龄、卒中类型、病变部位有关;不同卒中类型患者的癫痫首次发作时间和发作类型不同;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作患者中,脑电图多异常,死亡率较高。故提示医生应针对不同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给予对症治疗,从而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质量,减少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瑞荣.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228例临床分析[J]. 实用医技杂志,2011,12(1):1297-1298.
[2] 宋秋环,黄建国.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病因及诊治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2,27(16):110-111.
[3] Wusthoff CJ, Kessler SK, Vossough A, Ichord R, Zelonis S, Halperin A, Gordon D, Vargas G, Licht DJ, Smith SE: Risk of later seizure after perinatal arterial ischemic strok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Pediatrics 2011, 127(6):e1550-1557.
[4] 常杰,张云. 76例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治疗[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02(1):226.
[5] Camilo O, Goldstein LB: Seizures and epilepsy after ischemic stroke. Stroke 2004, 35(7):1769-1775.
[6] Hamer HM: [Seizures and epilepsies after stroke]. Nervenarzt 2009, 80(4):405-414.
[7] 張艳丽. 卒中后癫痫发作特点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8] 赵武利.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0,16(12):38-39.
[9] 程鸿鸣.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60例临床分析[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1,05(1):382-383.
[10]古丽尼沙·热合曼,艾合麦提·艾尔肯.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36例分析[J]. 新疆医学,2011,07(2):90-93.
[11] 梁志春,范立明.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32例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导刊,2008,05(1):790.
45例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分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所收治的45例脑卒中后出现癫痫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作为观察组, 其中有女18例, 男27例, 患者的年龄为24~87岁, 平均年龄为57.4岁, 该组所有患者的住院时间为24~31 d, 平均住院时间为28.3 d。患者在入院后均行MRI或CT检查, 所有患者均得到确诊, 且未出现原发性癫痫。其扫描结果显示, 其中有14例患者的病灶部位位于右侧, 31例患者的病灶位于左侧;10例患者为顶叶, 24例患者为颞叶, 11例患者为额叶。另选45名同期入院未出现癫痫的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有20例女性, 25例男性, 患者的年龄为22~85岁, 平均年龄为56.2岁, 该组所有患者的住院时间为22~30 d, 平均住院时间为26.5 d。
1.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癫痫的发作类型
按照国际惯例[4], 癫痫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在该研究中有1例患者为小发作, 25例患者为运动性大发作, 其中包含了局限性运动发作所扩展出来的大发作, 4例患者表现为神经运动性发作, 16例患者表现为单纯局限性运动发作。在该研究的所有患者中, 有30例患者的癫痫发作次数为2次或2次以上, 15例患者的癫痫发作次数为1次。在该研究的所有患者中, 有32例患者在脑卒中急性期出现过与癫痫发作相类似的情况。该研究的所有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NFD) 评分参照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5]。
1.3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相同的神经康复疗法、通脉扩管药、神经细胞营养学等常规治疗, 两组患者的抗癫痫药各不相同, 所有患者的住院疗程为1个月, 出院后对其进行跟踪随访。对患者在治疗结束后进行NFD评分, 其治疗效果的评定标准为计算减分率, 即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疗效评定为治疗前后的差值除以治疗前的评分, 再乘以100%。 (1) 基本痊愈:患者在经过治疗后, 其减分率≥89%; (2) 进步显著:经过治疗后, 患者的减分率≥46%, 且<89%; (3) 进步:经过治疗后, 患者的减分率为18%~46%之间; (4) 无变化, 经过治疗后, 患者的减分率<18%; (5) 恶化:经过14~30 d的治疗后, 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大于治疗前, 患者因病情恶化死亡。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来对该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用χ2检验。
2 结果
该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是在卒中1年内发生癫痫, 有34例患者为早发性癫痫, 此类癫痫的发生率为75.56%, 11例患者为迟发癫痫, 此类癫痫的发生率为24.44%;35例患者为皮层病灶继发癫痫, 此类癫痫的发生率为77.78%, 10例患者为皮层下继发癫痫, 此类癫痫的发生率为22.22%。在该研究的早发癫痫患者中, 有9例患者为部分的发作, 25例患者为全身发作, 在迟发性癫痫患者中, 有8例患者为部分的发作, 2例患者为全身发作。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Ρ<0.05) 。见表1、表2。
3 讨论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 脑卒中患者出现癫痫的概率为5%~15%, 脑卒中患者在发病2周内出现癫痫为早发型, 在发病2周后出现癫痫则被称为迟发型。在该研究的所有癫痫患者中, 有34例患者为早发性癫痫, 此类癫痫的发生率为75.56%, 11例患者为迟发癫痫, 此类癫痫的发生率为24.44%。由此可见, 在脑卒中后癫痫患者中, 早发型癫痫以出血性脑卒中较为常见, 且绝大部分患者的病灶部位于皮层, 导致患者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患者存在出血性脑卒中, 导致其脑部血液循环出现了严重的障碍。在早发型脑卒中患者中全身发作的患者较为常见, 而迟发型脑卒中患者则以部分发作较为常见。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 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主要由以下几点: (1) 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当患者出现大脑缺血的情况时, 钠离子以及钙离子在脑细胞内大量聚积, 梗死病灶周围的细胞膜电位出现去极化以及其它钙离子发生介导反应, 如抑制神经元GABA受体敏感性降低, 神经兴奋一抑制平衡在某种程度上遭到破坏, 引起痫性发作。 (2) 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当患者出现此类情况时, 其神经元就会出现缺血的情况, 患者一旦出现此类情况, 其谷氨酸的重摄取量就会随之减少。 (3) 卒中后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以及过度脱水的情况后, 导致患者的抽搐阈值随之降低, 最终引起痫性放电。
大量的研究资料证实, 导致脑卒中患者出现早发型癫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当患者出现脑梗死的情况时, 其脑组织的血氧供应严重匮乏, 导致患者的神经元膜稳定性改变, 最终出现超去极化的情况。 (2) 脑出血导致患者的脑血管出现痉挛的情况, 神经元出现缺氧以及缺血的情况。 (3) 中风后的应激反应, 当患者出现中风的情况时, 患者体内的酸碱平衡、血电解质以及正常的激素水平发生变化等情况的出现, 导致患者的神经系统出现痫性放电。导致患者出现迟发型癫痫的主要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患者在中风后, 其病灶部位逐渐出现胶质细胞增生以及神经细胞变性。 (2) 中风囊的机械刺激, 脑卒中后癫痫患者, 特别是早发癫痫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的病情, 对于此类患者一定要及时进行控制。当患者的病灶部位位于皮层时, 就必须对患者引起高度关注, 警惕患者发生癫痫的可能, 如有必要还可以及时对患者给予抗癫痫治疗。在对早发癫痫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 可以对其行短期抗癫痫治疗, 在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逐渐停药, 对于此类患者不需要长期治疗。对于迟发性癫痫患者则必须考虑患者是否是因为中风囊机械刺激所引起的, 对于此类患者通常需要行长期正规的抗癫痫治疗。在该研究的所有迟发型癫痫患者中, 有3例患者在服药1年后停药, 这就说明对于此类患者必须给予长期、有效的治疗, 则否患者将会在停药后出现复发的情况。
通过对该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 在该研究的所有患者中, 有34例患者为早发性癫痫, 11例患者为迟发癫痫;35例患者为皮层病灶继发癫痫, 10例患者为皮层下继发癫痫。在该研究的早发癫痫患者中, 有9例患者为部分的发作, 25例患者为全身发作, 在迟发性癫痫患者中, 有8例患者为部分的发作, 2例患者为全身发作。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Ρ<0.05) 。由此可见, 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差, 患者的NFD评分相对较低, 重度以及中度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恢复速度相对较慢。
从该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 在对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 脑卒中癫痫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的脑损害情况, 对其大脑功能恢复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对脑卒中后癫痫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 一定要对抗癫痫药物进行规范使用, 且在治疗的过程中, 必须连续治疗1年以上, 以此来避免患者出现复发的情况。
综上所述, 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病灶绝大部分位于皮层, 且在早发癫痫中主要为全身发作, 因此, 对此类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为患者的大脑功能康复提供有力条件。迟发癫痫中主要为部分发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低于对照组, 因此, 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 对其给予相应的抗癫痫治疗可以为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提供有利条件。
摘要:目的 该研究主要就脑卒中后癫痫的相关特点展开分析讨论, 以此来探讨癫痫对脑卒中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该院所收治的45例脑卒中后出现癫痫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作为观察组, 对所有患者的预后效果、治疗时间、类型、发作部位等进行分析, 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中度以及重度这3组, 对3组患者的功能康复情况进行评分, 另选45例同期入院未出现癫痫的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在该研究的所有患者中, 有34例患者为早发性癫痫, 11例患者为迟发癫痫;35例患者为皮层病灶继发癫痫, 10例患者为皮层下继发癫痫。在该研究的早发癫痫患者中, 有9例患者为部分的发作, 25例患者为全身发作, 在迟发性癫痫患者中, 有8例患者为部分的发作, 2例患者为全身发作。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Ρ<0.05) 。结论 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病灶绝大部分位于皮层, 且在早发癫痫中主要为全身发作, 迟发癫痫中主要为部分发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低于对照组, 因此, 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 可以对其给予相应的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
关键词:癫痫,脑卒中,临床治疗,神经功能
参考文献
[1]张瑞华, 孟繁花, 姚兴琪, 等.脑卒中后癫痫86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 2010, 50 (6) :78-79.
[2]曾杨滨, 陆兵勋.脑卒中继发癫痫的临床研究[J].广东医学, 2010, 31 (18) :2370-2372.
[3]李俊兰.36例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 2011, 40 (34) :3495-3497.
[4]张晖, 刘国荣, 庞江霞, 等.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和视频脑电图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4 (10) :1074-1076.
卒中后癫痫临床分析 第4篇
【摘要】 目的:探讨脑卒中抑郁的临床特点和针刺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8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来诊断和评估,再给予针刺治疗1个月。结果:痊愈18例,占20.93%;显效32例,占37.21%;有效28例,占32.56%;无效8例,占9.30%;临床治愈率(痊愈+显效)为58.14%。结论:脑卒中后抑郁采针刺治疗效果较好,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并能够提高患者脑卒中后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针刺治疗
卒中后出现抑郁症状是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一般认为如果症状持续2周以上,即可诊断为卒中后抑郁(PSD),主要表现为情绪的异常低落,以及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差,直接影响到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与生活质量。对PSD的发生率临床报道不完全相同,多在30%~60%,笔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PSD发生的原因,并采用针刺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针灸门诊及住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共86例。其中男50例,女36例;年龄41~75岁,平均(57.48±6.98)岁;病程2周~6个月;脑出血26例,脑梗塞60例。1.2 诊断标准 脑卒中诊断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CT或MRI确诊。抑郁症诊断符合中国精神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要求[2]。所有病例均意识清楚,无明显认知障碍或失语症状,既往无脑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疾病,发病后亦无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1.3 评定方法 (1)抑郁症按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轻度抑郁:HAMD≥20分,表现为多愁善感,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劳;中度抑郁:HAMD≥27,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精神性运动迟滞,自我评价过低,语言减少;重度抑郁:HAMD≥35,表现为终日不语,妄想,反复出现绝望念头或自杀行为。
(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SSS)评定:参照《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缺损程度评分量表》。根据患者的上肢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面瘫症状等进行评分,最高45分,最低0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2 治疗方法2.1 一般治疗 各病例均予脑血管病的神经营养、降压、降糖、降脂等常规药物治疗,并结合脑卒中后一般针灸治疗,取穴多以手足阳明经为主,上肢主要取肩髃、极泉、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主要取血海、风市、足三里、丰隆、三阴交、悬钟等,平补平泻手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 个疗程,观察2~3疗程。2.2 抑郁症的治疗 主穴:百会、四神聪、内关、太冲。配穴:太阳、印堂、人中、风池、本神、大椎、神门、合谷、阴陵泉、照海等,并可加用头针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颞后线等,平补平泻手法,一般主、配穴各取2~3穴。要求体针每穴采用提插捻转1min左右,头针以捻转法行针1min左右。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如取穴与脑卒中的一般针灸治疗相同,则不必重复取用。3 疗效观察与结果3.1 疗效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表现及HAMD、MSSS量表评分等进行综合判定疗效。痊愈:精神和躯体的核心症状(情绪低落、思维迟滞、言语及动作减少)消失,HMAD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75%,MSSS减分率≥85%;显效:精神和躯体的核心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HMAD减分率≥50%,MSSS减分率≥45%;好转:精神和躯体的核心症状部分消失或减轻,自知力部分恢复,HMAD减分率≥25%,MSSS 减分率≥15%;无效:精神和躯体的核心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自知力无恢复,HMAD减分率<25%,MSSS减分率<15%。3.2 治疗结果:痊愈18例,占20.93%;显效32例,占37.21%;有效28例,占32.56%;无效8例,占9.30%;临床治愈率(痊愈+ 显效)为58.14%。4 讨论
卒中后癫痫临床分析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其中男性38例, 女性26例, 平均年龄 (62.14±5.84) 岁, 平均病程 (7.18±1.83) 周。64例患者中, 35例患者为脑出血, 17例患者为脑梗死, 12例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改善脑细胞代谢、扩血管药物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中药治疗, 药方组成:蜈蚣1条、琥珀5g、甘草10g、茯苓10g、青礞石15g、鸡内金15g、陈皮15g、黄连15g、白芍15g、僵蚕15g、灸远志15g、胆南星15g、法半夏15g、石菖蒲20g、蝉蜕25g。水煎服150mL, 每日1剂, 分早晚2次温服。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以水沟穴、四神聪、内关、百会为主穴, 以太冲穴、三阴交、丰隆、足三里、阳陵泉、合谷、曲池、风池、神庭、太阳为配穴, 每穴留针15min, 每日1次。
两组患者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判断标准
以患者在治疗前3个月每月平均发作次数为基础, 统计患者在接受治疗3~6个月期间每月平均发作次数。痊愈:无发作;显效:发作频率减少≥75%;有效:50%<发作频率减少<75%;无效:发作频率减少≤50%;加重:发作频率减少<20%。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有效率为90.63%, 明显高于对照的68.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n (%) ]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形成软化灶, 对皮层运动区产生刺激, 最终导致癫痫发作[3]。出血性脑卒中可能会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血管痉挛, 神经元缺血性缺氧, 最终导致痫性放电, 可能会引起患者颅内压增高、缺血缺氧、代谢紊乱、组织分级、脑水肿等异常情况, 使脑神经元放电急速增大, 并且同步化, 致使患者出现癫痫症状。
目前对于脑卒中后癫痫的治疗尚无特效药, 临床多采用西药治疗, 起效较快, 但对患者毒副作用较大, 治疗后患者容易产生多种不良反应, 不宜长期治疗。近年来, 中医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方法得到推广, 中医药治疗对患者毒副作用较小, 且治疗效果较好, 在防治脑卒中后癫痫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此次研究给予观察组患者中医综合疗法治疗, 采用中药、针灸对患者进行治疗, 效果较好, 较单纯采用一种治疗方式疗效更加明显。有研究表明[4], 采用针灸对内关、百会等诸穴治疗的同时, 给予患者中药治疗, 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与此次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癫痫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其疗效优于单纯使用中药治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俊华.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4 (20) :129-130.
[2]郑红, 楼丹华, 杨卫芳, 等.耳穴压豆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后癫痫3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3, 20 (3) :302-303.
[3]何凤麟, 蒋元模.脑卒中后癫痫149例临床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 28 (9) :788-789.
卒中后癫痫临床分析 第6篇
关键词:脑卒中,癫痫,临床特征,预后
脑卒中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病症,不仅死亡率高、容易留下后遗症,同时也会引起其他并发症,如癫痫,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本文旨在分析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情况,特收集我院的66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的1880名例脑卒中患者,其中有1568例为脑梗死,另外312例为脑出血,患者年龄40岁-84岁,平均年龄(61.35±10.44)岁,共计有66例发生癫痫,有30例为脑出血后癫痫,36例为脑梗死后癫痫。
1.2 治疗方法
所有癫痫患者均实施原发病治疗的同时应用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本次研究中脑卒中后癫痫发生率3.32%,有4例(0.2%)为早发性癫痫,另外62例(3.30%)为迟发性癫痫;有44例(66.67%)为皮层病灶继发癫痫,22例(33.33%)为皮层下病灶继发癫痫;有30例为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另外36例为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发现,本组中的4例早发性癫痫药物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癫痫发作,另外62例迟发性癫痫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6例偶再发作,早发性癫痫与迟发性癫痫在治疗效果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脑卒中后癫痫主要是指无癫痫病史的患者在脑卒中后出现癫痫,临床报道其发病率大约为百分之十[2],本组研究结果脑卒中后癫痫发病率为3.32%,低于临床报道水平,可能与病例样本数少及地域性等方面有关。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可知,癫痫患者主要为迟发性癫痫,发生率为94%,高于临床上报道的54.0%,分析其原因可能因为部分类型的癜痫被漏诊;同时,本组中有44例(66.67%)为皮层病灶继发癫痫,22例(33.33%)为皮层下病灶继发癫痫,与临床报道结论相符合[3]。瘢痫的发生与脑卒中部位密切相关,皮层卒中后更容易发生癫痫,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皮层区对脑血管病引起癫痫发作的阈值较低,使得神经元容易出现异常放电,最终导致卒中后癫痫发生。同时,与缺血性卒中相比,出血性卒中后更容易出现癫痫,分析其结论,早期癫痫的发生与局部脑水肿、脑组织缺血、缺氧代谢紊乱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上变化会引起钠泵衰竭,导致了钠离子大量内流,严重损害了细胞膜的稳定性,并出现去极化,使得癫痫出现[4];脑出血卒患者则会出现明显的血肿、水肿在颅内形成的占位效应;同时,发生脑出血后,含铁血黄素等周边病灶的缺血和出血后代谢产物会出现沉积,这些成分具有较强的致痫作用,容易引发癫痫发生;除此之外,脑出血很容易导致血管弥漫性痉挛,并导致癫痫出现。
在卒中后癫痫的治疗上,本次研究结果显示,4例早发性癫痫药物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癫痫发作,另外62例迟发性癫痫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6例偶再发作,早发性癫痫与迟发性癫痫在治疗效果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了卒中后癫痫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笔者建议对部分性发作的患者可及时采用卡马西平治疗,对全面性发作的患者采用丙戊酸钠治疗。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癫痫主要为迟发性癫痫,发病部位主要为皮层,并主要为全面性发作,出血性卒中更容易发生癫痫,患者的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1]牛卫红,王金兰.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09:109-110.
[2]许枫.脑卒中后癫痫36例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0,S3:107-109.
[3]郭子江,刘嘉俊,张少校.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03:178.
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研究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642例脑卒中患者中, 男403例, 女239例, 年龄40~89岁, 平均66.3岁。其中脑梗死379例, 脑出血263例。本组脑卒中后发生癫痫总共49例, 男29例, 女20例;年龄41~86岁, 平均65.2岁;其中脑梗死27例、脑出血18例。
1.2 诊断标准
脑卒中后癫痫的诊断标准:凡在首次脑卒中后出现2次或2次以上的痫性发作, 且除外其它任何原因所致的痫性发作。诊断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3], 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且排除其他任何原因所致的癫痫发作。首次发作在脑卒中病程2周内为早发性癫痫, 在病程2周后为迟发性癫痫。
1.3 方法
对642例脑卒中患者中继发癫痫的49例患者的性别、癫痫发作时间、类型、脑卒中类型、癫痫卒中部位的关系等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卡方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2 结果分析
(1) 发生率。642例脑卒中患者有49例继发癫痫, 发生率为7.63%。其中男性发生率7.20% (29/403) , 女性发生率8.36% (20/239) , 两性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2) 脑卒中后癫痫出现。本组早发性癫痫34例 (69.39%) , 其中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有16例, 迟发性癫痫15例 (30.61%) 。
(3) 癫痫的发作类型。本组患者单纯部分发作27例 (55.10%) , 部分发作继发全身强直-阵挛发作9例 (18.37%) , 全身强直-阵挛发作11例 (22.45%) , 癫痫持续状态2例 (4.08%) 。脑出血以全身性发作为主, 脑梗死则以部分性发作为主。
(4) 脑卒中类型。本研究中, 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27例, 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7.12% (27/379) , 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18例, 占全部出血性卒中的6.84% (18/263)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5) 癫痫与卒中部位的关系。49例卒中后癫痫患者中皮质病变总共有37例, 其中额叶病变者12例、顶叶病变者7例、颞叶病变者6例、波及颞顶叶者3例、顶枕叶3例、颞枕叶4例。基底节病变者12例。脑皮质病变者明显高于皮质下,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生与病灶部位相关。
(6) 脑电图检查。本研究49例患者中, 38例进行了EEG检查, 6例为正常范围, 其余32例均有异常, 以慢波、棘慢波及尖慢波为多。
(7) 治疗效果评价。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 本次研究中的49例脑卒后癫痫患者均采用常规抗癫痫药物控制症状, 治疗效果为:21例仅发作1次, 11例发作2次。其余17例接受抗癫痫药物治疗, 出院后随访及复诊, 10例停药后无癫痫发作, 7例需长期服药。
3 讨论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是患者既往无癫痫病史, 于脑卒中后所发生的癫痫, 并排除了脑部其他病变[4], 国内报道为5.00%~15.00%[5]。本组观察结果卒中后癫痫的总发病率为5.44%, 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 符合文献报道。本组资料显示癫痫发生率在脑卒中早期明显高于脑卒中晚期, 部分脑卒中病人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 应引起重视。
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目前对于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关于卒中后癫痫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 脑缺血可以导致长期的新皮层兴奋性增高, 皮层功能发生改变, 导致癫痫发作[6]。同时, 前循环缺血后海马CA3区锥体细胞出现持久性损害可能是导致卒中后癫痫的原因之一[7]。
脑卒中后癫痫的药物选择一直也存在争议, 脑卒中后癫痫的治疗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选择常规抗癫痫药物控制症状, 治疗效果较好, 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文献报道, 早期发作多不需长期服抗癫痫药, 晚期发作者多需长期服抗癫痫药。笔者认为:早发型癫痫, 如果皮层受损严重, 如颞叶出现明显的损害, 则出现反复发作的可能性增大, 应该运用长期、正规应用抗癫痫药物的治疗, 从而减少癫痫复发。而对于迟发型癫痫患者, 应常规应用抗癫痫药物治疗, 同时要根据发作表现和脑电图随访结果, 进一步确定用药时间和停药时间。
参考文献
[1]García-EscriváA, López-Hernández N.The use oflevetiracetam in monotherapy in post-stroke seizures in theelderly population[J].Rev Neurol, 2007, 45 (9) :523~525.
[2]Vercueil L.Seizure and epilepsy after stroke[J].Presse Med, 2007, 36 (1Pt2) :176~181.
[3]Green C, Kxemer C, Regelsberger J, et al.Comparison of operativeand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nterior circulation an eurysms in pa-tients in poor grades[J].Neuropathology, 2001, 43 (9) :778~783.
[4]洪震, 江澄川.现代癫痫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89~112, 266~278.
[5]解学孔.癫痫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46~56.
[6]MittmannT, QuM, ZillesK, et al.Long-term cellulardysfunction afte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in vitro analyses[J].Neuroscience, 1998, 85 (1) :15~27.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临床治疗探讨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取了60例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 均是该院收治的患者。其中男33例, 女27例, 年龄为34~81岁, 平均年龄为 (52±3.1) 岁。入院经相关诊治, 我们发现:混合性卒中13例, 脑梗死者9例, 脑出血者10例, 珠网膜下腔出血者28例。早发性癫痫者40例, 迟发性癫痫者20例。
1.2 选取标准
根据国际癫痫病友联合会提出的对癫痫的定义, 我们在选取病例的时候也遵照了以下的标准:①至少有两次癫痫发作;②患者脑内存在持久性的损害;③伴有其他各种方面的多种损害;④发作时表现为肌肉强直、肌阵挛或者强直阵挛等;⑤患者的意识存在障碍或者模糊等。符合以上3个或者3个以上者即可确诊为癫痫。
1.3 排除标准
应有具体的排除条件①其他疾病、证候或合并症。②已接受相关治疗并可能影响效应观测指标。③伴有可能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④严重心、肝、肾损害影响药物代谢。⑤特征人群 (孕妇、婴幼儿、未成年人、高龄、精神病、病情危笃或疾病晚期) 。⑥其他诸如住地过远、不便随访等情况。
1.4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发作类型给予相应的治疗手段, 对于卒中后形成的持续癫痫状态, 有阵挛或者全身强直发作表现的患者, 早期给予15 mg安定静推联合100 mg苯巴比妥钠注射脱水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并发症。随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奥卡西平 (武汉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研制, 0.3 g, 50片/盒, 每日早晚各服用1片) 联合丙戌酸钠药物 (0.2 g, 30片/盒, 每日服用两次, 每次1片) 治疗, 用量随患者病情而定, 连续治疗2~4个月, 随患者病情考虑是否继续给药[4,5]。
1.5 效果判定
①显效:患者的各项症状逐渐消失, 身体各项指征恢复正常;②有效:症状逐渐消失, 发作次数明显减少;③无效:症状没有减轻甚至恶化, 有其他并发症。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
1.6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经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 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6.7%, 其中显效37例, 有效21例, 无效为2例, 这2例患者为惊厥时间过长留下后遗症。见表1。
2.2 卒中与癫痫发作类型的关系
60例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中, 早发性癫痫40例, 迟发性癫痫20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导致癫痫发生的疾病中,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例数明显比其余3组多差异有统计学 (P<0.05) 。
2.3 卒中性质与癫痫反复发作的关系
60例继发性癫痫患者中, 仅发作1次的为51例, 其余9例为发作次数为1次以上者。混合性卒中、脑梗死、脑出血、珠网膜下腔出血这四组患者中, 混合性卒中患者发作率是最高的, 继而是脑梗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与总结
癫痫为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 如果病变累及皮层则癫痫发生率高放射冠及基底节区少见大约有25.0%系药物的难治性癫痫, 约70.0%系TLE (颞叶癫痫) [6]。该研究中该研究对患者施行了综合治理方式, 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导致癫痫病灶的作用, 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对于动静脉畸形、胶质瘤和脑部小囊肿患者, 建议采用显微技术治疗, 这样可以减少甚至避免伤及正常的脑组织[7]。
该研究发现, 在60例继发性癫痫患者中, 多数患者为脑梗死患者, 但是相关专家研究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现继发性癫痫的几率是最高的。除此之外, 早发性癫痫患者比迟发性癫痫患者多。提示在实际工作中要将重点放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上, 及时处理适应症, 将发作率降低到最低。在发生脑卒中半个月之后的癫痫患者, 在进行早期发作的干预基础上, 给药1~2个月之后停止使用药物。
对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而言, 发病之前是没有发作史的, 通常是出现在脑中风疾病以后, 才会第1次出现癫痫。药物治疗的同时仍需做好相关护理, 以提高治疗有效率:①可以配合按摩, 它能有效减轻甚至防止浮肿的症状, 并且对患肢也有刺激恢复的效用。护理人员进行按摩护理时要注意分寸, 采用舒缓、轻柔并有节奏地进行按摩, 注意不能使用有强烈刺激性的手法进行安抚性的按摩, 使患者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②站立训练与行走练习。患者抓住床沿, 进行重心前后移训练;然后两位护理人员扶着患者进行站立练习, 上肢前伸, 躯干前倾和后仰;最后试着让患者自己站立, 保持5 min左右再扶会床。行走练习:患者先扶着床沿缓慢移动双脚, 借助健肢的力量带动患肢行走, 然后护士搀扶离开病床, 可以进行跨门槛的练习, 最后试着爬楼梯。练习时间不宜过长, 使患者肢体恢复情况而定。
治疗体会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病因影响元素比较繁杂, 不同类别的脑血管疾病、早发和晚发的病情时间, 均影响着癫痫的种类和病情程度。迟发性癫痫患者的发作原因多是脑卒中的细胞稳定性出现了变化, 一旦出现变化癫痫就自然发生了[8]。治疗期间建议患者择取卧床静休, 这样有利于肢体可以保持在一个较为良好的位置、良知的体位, 可以避免患肢关节出现挛缩变形的状况和关节脱位产生了形体变化的情况。健侧卧位的时候最好在胸前放置一个枕头, 保证患肩能够前伸, 患侧卧位时则需要拉肩胛骨到前伸位。继发性癫痫患者如有发作的征兆, 医师需要让其就地平卧, 避免摔伤, 在口内置入毛巾, 防止患者咬伤自己。意识恢复之后还需要加强监测护理, 防止再次发作。发作时需要保持患者呼吸畅通, 避免窒息, 拿去患者的枕头, 头保持侧向, 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在用药方面, 患者及其家长需要遵照医嘱按时用药, 按时进行复诊, 如发现不良的反应, 即可报告医师进行紧急处理。病房需要保持空气的新鲜, 防止异味刺激患者引起烦躁, 同一个病房内不适宜住两个患者, 防止病情发作时出现互相刺激。同时密切监测体温、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患者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让家长了解疾病的可防可控性, 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心理指导可以建立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 有利于保证患者家属配合医生的相关治疗和护理。从该研究的治疗效果来看, 可以及时控制癫痫的早发, 在初期可以选择见效快速的药物, 病情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避免发作, 进而死亡率可以大大降低。对此, 总结出, 控制早发癫痫的时候, 适用的药物是最为重要的。一般情况下, 倘若患者发作的时间比较短, 给药时就可以视其病情予以加减[9,10]。
综上所述, 通过对60例脑卒中继发性癫痫患者临床资料的研究分析, 总结出:神经内科药物治疗的效果极为显著, 仅有少数病例的效果差强人意, 结合相关护理也可以极大提高治疗有效率。因为癫痫患者的治疗方法很多、过程比较复杂, 仍需相关学者做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治疗方法, 分析脑卒中与癫痫的关系, 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继发性癫痫患者60例, 对其采用奥卡西平联合丙戌酸钠予以神经内科治疗, 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早发性癫痫例数比较多, 迟发性例数较少;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6.7%, 其中有2例因为惊厥时间过长留下后遗症, 其余病例均康复出院。结论 采取适宜的药物治疗可以提高效果。
关键词:脑卒中,继发性癫痫,治疗
参考文献
[1]许秀珍.对出血性脑卒中并发癫痫患者实施的护理手段以及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 13 (2) :352-353.
[2]宁红久, 马玉清.脑卒中合并癫痫128例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 13 (4) :15-16.
[3]左毅.脑卒中后癫痫36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 2012, 18 (11) :1577-1580.
[4]胡云霞.脑卒中继发癫痫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36) :4835-4836.
[5]曾少娇, 周雪珍, 熊焰, 等.缺血性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探讨[J].当代医学, 2013, 19 (26) :85-86.
[6]陈秀格.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 13 (5) :73.
[7]黄远桂.脑卒中与癫痫[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5 (5) :449-451.
[8]雷恩峰.脑卒中继发癫痫67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20) :2713-2714.
[9]李唯峰.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探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3 (3) :59-61.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治疗观察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的年龄40~85岁,平均年龄为53.5岁。60例患者均符合继发性癫痫的诊断标准,并且已经确诊为脑卒中后的并发继发性癫痫。在此之前,60例患者没有出现过癫痫症状,且所有的患者除了具有脑卒中外,没有其他的颅脑或者系统性疾病。
1.2 方法:
对60例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以随访的形式进行采集补充。随访的时间是脑卒中开始后直至1年。本次研究中所选定的研究对象,均接受了积极的治疗。其中50例早发性脑卒中继发性癫痫患者使用了卡马西平,具体的服用剂量是,发作第1天1天3次服用,一次的剂量为0.1 g,第2天,剂量增加0.1 g,次数仍为1天3次,逐日累计增加,但是应当注意的是,1d的最大剂量不能超过1.2 g。治疗周期一般来说为1~3个月,但是还应当根据具体的病情状况,服用至癫痫症状消失。10例迟发性癫痫患者则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癫痫类型以及具体的病情状况在最终决定用药情况,其治疗的周期一般要持续6个月以上。之后,对这60例患者的脑卒中继发性癫痫治疗期间,癫痫发作与患者的脑卒中类型、部位、发作时间等内容进行相关性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的数据信息都使用SPSS 15.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使用塌方分布和t分布对统计结果进行相关的科学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这60例研究患者当中,有7.5%的患者发生了继发性癫痫。其中早发性癫痫患者占有83.3%的比例,迟发性癫痫的比例为16.7%。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主要类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见表1~2。
3 讨论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是心脑血管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一般发生在患者脑卒中后的几个小时、几天、几个月,有的甚至是几年[2]。这种疾病的直接后果是会导致患者脑器质性的损伤,并且还会对脑卒中的病情预后造成直接的影响。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愈加明显,近些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在逐步的上升,并且还有着年轻化的发展趋势。癫痫是由于人体的大脑神经元产生突发性异常的放电,导致人体的大脑功能出现了短时间的障碍,其类型有原发性、继发性两种。相比较于原发性癫痫,继发性癫痫对人体造成的损害更大。这种类型的癫痫会造成人体的多种脑部病损和新陈代谢功能的障碍,并且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为了提高继发性癫痫的临床治疗效果,其相关的研究在逐步的加深。另外,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也大大提高了这种疾病类型患者的生存率。本文主要研究了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治疗效果[3]。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有早发性癫痫和迟发性癫痫两种。对于早发性癫痫来说,其具体的发病机制是患者出现了脑水肿,造成其颅内出现了急性的内压力异常升高,最终对患者的神经细胞产生影响,使得患者的脑血管发生痉挛、应急以及水电解质的失衡,从而引发了癫痫的发作。而迟发性癫痫的发病机制是,患者的病灶神经细胞发生了变性、胶质增生,并对自身的中风囊产生了刺激,最终导致癫痫的发作。在本次研究中的60例患者当中,脑卒中患者的不同病灶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基底节出血、脑叶梗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叶出血、基底节梗死、混合型卒中。其中脑皮质发生率高达68.3%,其他部位则相对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人体内含有丰富的神经细胞和轴突,这就为异常放电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但是皮质下以白质纤维和树突为主,神经元的含量相对较少。这个数据也从侧面说明了,继发性癫痫的发生与病灶的大小并非绝对的平行关系,但是却与脑皮质损伤的程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癫痫的病情发作控制起来。
总之,脑卒中继发性癫痫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要想提高其治疗效果,就必须尽早形成对这种疾病的控制。在进行相关治疗时,必须明确其发生的具体病因,然后再选择具体的药物。一般来说,会选择使用静脉给药的方式进行快速而高效的治疗方式,并且要根据发病规律给予足量的药物,以将症状控制起来,达到满意的治疗。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治疗方法 及特点。方法 以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发病率和发病特点。结果 这60例研究患者当中,有7.5%的患者发生了继发性癫痫。其中早发性癫痫患者占有83.3%的比例,迟发性癫痫的比例为16.7%。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主要类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结论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发病机制有很多种,其临床症状也比较复杂。而且发生继发性癫痫与患者的脑卒中类型、时间以及部位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类型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卒中,继发性癫痫,治疗,观察
参考文献
[1]夏辉,徐桂华.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52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12,18(2):27-28.
[2]程鸿鸣.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60例临床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1,6(5):382.
卒中后癫痫临床分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