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研究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研究(精选9篇)

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研究 第1篇

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初探

成熟度模型是当今多门学科的研究热点.介绍了成熟度模型在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领域的`发展现状,在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SW)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出一个新的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KMMM),分析了该模型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前景.

作 者:蔡韬 Cai Tao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100871刊 名:情报杂志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FORMATION年,卷(期):25(4)分类号:G35关键词:知识管理 成熟度模型 过程改进 KMMM CMM

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研究 第2篇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国内高校已基本普及了计算机和网络,网上的教育资源也越来越丰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校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辅助手段,但是在使用的质量和深度上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高校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有:

1. 很多影响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诊断和制定教学决策的课堂教学信息没有被记录下来。

2. 缺乏管理知识的集成化软件环境,不能在备课、授课以及课后的教学环节中连续使用。教师在使用不同的软件工具时,常常由于不熟悉操作环境而降低效率、浪费时间。

3. 缺乏能够提供各种有效的分组和点名策略的工具软件。教师人工分组和点名往往费时费力,影响了教学效率。

4. 使用网络平台发布学习资源的操作比较繁琐,没有统一的规范,不能一次性分类发布资源。

5. 教师进行分数统计时,一般需要使用 Excel等电子表格或数据库软件,这就要求教师花精力去了解专业的数据操作语言和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以上问题,构建一套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型,帮助高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教学。研究的着眼点是把知识管理的理论用到课堂教学上,结合教学设计和教育评价等理论,探索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如何高效地管理及利用知识和课堂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帮助教师全面地评价学生,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同时本系统还注重提供人性化的系统框架和工具来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二)知识管理系统同类产品调研

本研究对其他领域的知识管理应用软件进行了调研,它们的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但都有本领域的专业特点。

1. 电子政务中的知识管理主要是管理其内部和外部、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知识,并对公众和政府办公人员采用不同的知识分类逻辑。

2. 企业领域的知识管理产品主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内部结构采用了不同的知识管理策略。

3. 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产品主要包括图书馆管理系统、网络资源库等教育资源库,以及电子教室、教师管理系统等教学知识管理软件。

4.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和网站提供了帮助个人搜集、存储、管理、发布知识和知识源的功能。

电子政务面对的是政府内部工作人员和广大的公众,企业领域的知识管理面对的是企业内部人员和众多的客户,而本研究的内容是构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知识管理系统,因此,本系统在帮助教师备课、授课、评价的时候进行的知识管理更类似于个人知识管理;而当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交流、知识共享时,就需要参考电子政务和企业中的知识门户,建立教师和学生专门用于发布和交流与课堂教学相关内容的知识管理网站。

(三)相关理论对知识管理系统模型构建的指导

本研究在知识管理、绩效技术、教育评价、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对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模型进行需求分析。

1. 知识管理对本系统模型的理论指导

知识管理理论中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教学中的显性知识主要是教材上的学习内容、教案、课堂记录、学生作业、学习成绩等信息,这些是教师备课和讲授的主要内容,也是学习的主要对象,可以用知识仓库、文件管理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处理。而教学中要记录的隐性知识主要是指师生在交互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知识,也就是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后的隐性知识,和从教学活动信息中挖掘出来的知识,如学生的学习心得、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形成的看法、师生的交流经验、教学技巧、学习技巧等等。通过课堂记录中的描述,可以记录课堂教学过程中与教学相关的重要信息。

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可以获取、整理、存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的信息,并且把这些信息放在网络平台上让师生共享。有的信息还可以进行数据挖掘,供教师评价学生、总结教学经验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知识。师生都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自己的个性化知识库,到课程结束的时候都能在知识库中增加大量有价值的知识,并且在网络平台上实现知识共享,在交流中促进学习、进行知识创新。系统提供记录和引导课堂讨论的概念图工具可帮助师生在交流过程中产生思想的火花,进行知识创新。

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相对应的,教师对学生也应该采取各种激励措施。

2. 绩效技术对本系统模型的理论指导

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可以帮助教师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绩效,例如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积极的反馈,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等。同时,系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教师提供帮助,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例如提供高效合理的系统帮助文件,帮助教师熟悉系统的功能模块和操作步骤,通过操作过程中的合理提示来帮助教师快速决策。

3. 教育评价理论对本系统模型的`理论指导

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评价反馈,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诊断,给予公平真实的评价。利用档案袋评价方法,系统可以记录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主动发言、演示成果的情况,以及在课堂知识管理网站上参与小组协作的情况,还可以收集、存储教师和同学反馈的评价意见。同时系统既提供分数和等级的评价方式,也提供描述性的评价结果。

4. 教学设计理论对本系统模型的理论指导

教学设计中的学习者分析是确定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起点水平、认知风格、学习动机等情况,学习需要分析是弄清楚“现状”与“应该达到的标准”之间的差距,再分析资源与约束条件,认定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在使用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进行课堂记录时,可以参考学习者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的维度,方便地记录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教学设计总结和发展了多种教学模式,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由不同序列和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构成。系统模型可以为课堂讨论、同学发言、小组演示等不同的教学活动提供支持,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选择相应的引导策略和课堂记录的维度与方式。

(四)高校教师教学中有效知识管理策略的挖掘

本研究使用了观察法和访谈法,以发掘高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有效知识管理策略。

在选择观察对象时,笔者查阅了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学期本科生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从中选择了其中综合评分比较高的几位教师。所涉及的课程兼顾文科和理科、研究生课程和本科生课程、专业课程和全校选修课程。观察的目的就是找出这些优秀高校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室的各种软件辅助教学时易出现的各种状况,同时观察学生有哪些信息是需要被记录下来的。

本研究的访谈对象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和教育学院的四位教师,主要了解访谈对象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哪些信息技术的支持,目前使用的技术手段有哪些弊端,在教学过程中会针对课程的内容使用哪些教学技巧和策略。

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本研究总结了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技巧,发现其中有一些是非常有效的知识管理策略,起到了帮助教师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这些教学策略包括:1.建立学生档案袋,收集学生的相关学习信息,为教学评价提供了丰富的依据;2.记录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教学情况,形成教学日志,帮助教学评价、反馈和决策;3.为学生提供针对具体问题、具体情景的学习帮助;4.帮助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共同进步;5.使用激励策略来鼓励知识共享,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6.使用不同的讨论交流模式,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会使用一些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如思维导图工具、网络教学平台、博客等,来进行知识管理,实际也发挥了很好的教学作用。

二、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型构建

通过对系统用户、同类产品和相关理论的研究,得出高校教师对课堂知识管理系统的基本需求情况,从而构建了本系统的模型。

(一)系统模型的总体框架

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一般是经过备课、授课、评价反馈、课下交流等环节。针对各个环节,本系统模型设计了不同的模块为教师提供支持。

图1是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的总体框架图。教师登录系统之后,可以进入五个子模块,分别是备课模块、授课模块、邮件管理模块、评价反馈模块和网络平台模块。每个子模块都与后台数据库中的数据表相对应。其中的评价反馈模块可以从备课模块、授课模块和邮件管理模块中调入评价信息,作为评价反馈的基本数据。网络平台模块可以与其他的四个模块进行数据传递,完成数据的导入和导出,这样就可以把教师使用的课堂知识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与相对应的课堂知识管理网站中的数据进行交互,为课堂知识管理系统的扩展做好一个接口和铺垫。

(二) 五个子模块的功能设计

1. 备课模块

教师在备课时常用的工具是微软的文字处理、幻灯片等Office套件。在备课模块提供了直接调用这些工具的功能,可以简化教师的操作。教师的备课资料是一个小的文件库,备课模块提供了管理备课资料的文件管理器。备课资料库可以让用户分课程、年级、班级、小组存放备课资料,在备课资料库中可选择显示文件的标题、作者、日期等属性。提供这些属性作为检索项,用户可以快速查询资料。

2. 授课模块

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有很多教学环节涉及到学生管理。在授课模块中亦提供了相应的管理功能,教师可以节约相应操作的时间,提高上课效率。

授课模块包括六个方面的功能:

(1)学生信息管理功能:教师可以导入学生名单,按年级、班级管理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年龄、在班级中担任的职务、住址、电话等信息。

(2)点名功能:教师可以记录每次点名的时间、课程、年级、班级,统计答到率、缺课率。

(3)提问功能:可以用击鼓传花的方式选择小组或个人提问,能够设置不同的条件控制循环显示的范围,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分。

(4)分组功能: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组策略对学生名单进行分组,包括角色分组、手动分组、随机分组、条件分组等;若选择项目分组,则可记录每个小组的项目名称、任务要求、时限、难度等项目属性。

(5)课堂观察记录表功能:教师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风格、认知结构特点、起点水平等属性;可以记录学习内容的情况,包括学习难点、学习障碍、学习内容安排的不合理之处等;也可以记录学习活动的情况,包括学生汇报、小组讨论、全班学生听讲等。

(6)调用辅助工具的功能:教师可以直接调用思维导图软件、录音软件、计时软件等辅助工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 邮件管理模块

高校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时间比较有限,提交和批改的作业、个人和小组答疑、课外知识辅导,以及发布班级通知、任务分配等都需要借助电子邮件。教师要处理全班学生的邮件,工作量很大,而且重复性的工作很多。

本系统模型的邮件管理模块提供了收发和管理学生邮件的功能,能够简化很多重复劳动。教师可以建立学生邮箱列表,定制回复模板;可以管理查询学生的邮件,收集作业和提问,按照年级、班级、小组、任务建立子邮箱文件夹;可以保留经典的问题、回答和作业,把这些邮件和回复收藏到备课资料库中。

4. 评价反馈模块

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反馈,需要先获得学生信息。在授课和邮件管理模块中有存储了学生的学习资料、课堂表现记录、作业等信息的档案袋。

评价反馈模块的功能主要是根据学生档案袋的资料,帮助教师按照不同的方法统计学生自评与互评、小组自评与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的分数,得出小组或个人的总成绩。教师还可以得到学生成绩的总体统计信息,了解全班的学习状况。

5. 网络平台模块

网络平台模块的功能是把备课模块、授课模块、邮件管理模块以及评价反馈模块的教学相关信息发布到课堂知识管理网站上,同时可以下载学生在网站上交流、讨论的信息,还能够保存并分类管理常用教学网站的网址,对浏览器进行安全权限设置。

(三)系统模型的可扩展性

1. 系统模型与课堂知识管理网站的数据传递

课堂知识管理网站是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的网上发布平台,该平台具有与课堂知识管理系统进行信息互传的接口,两者相互配合可以帮助教师管理教学中的各种信息和知识。

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网站上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形成的看法、交流的经验、教学技巧、学习技巧,还可以在讨论区进行小组或个人之间的交流。班级、小组、个人都有自己的档案袋。学生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作品,进行学习交流,浏览课堂知识库中的内容,查阅自己的档案袋,也可以通过网站下载自己的成绩、档案、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班级通知等。教师可以发布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的资料到网站上,也可以从网站下载学生的交流信息、提问信息、小组协作信息等。网站可以记录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分工、对小组的贡献、参与的时间总量、小组的学习进度、小组交流情况等历史事件。

2. 系统模型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数据传递

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涉及到学生信息、学习资料等内容,如果能与相应的学校信息系统建立数据传递的接口,就可以直接导入这些内容。例如:从教务系统中获取学生名单、导出学生成绩等;从学工系统获取学生奖惩、党团关系等信息;从图书馆系统获取专业书籍、报刊、杂志的索引信息;从学校的资源库获取专业资料。

3. 对系统模型的结构化信息的数据挖掘

在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中收集存储的信息包括学生信息、小组信息、课堂活动信息、项目信息、作业信息、评价信息等。对这些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可以发现很多关联信息,建立各项信息之间的相关模型,找出数据发展的趋势,为教师提供教学决策支持。例如,分析得出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布曲线、成绩与学生年龄的相关曲线、两次成绩的比较曲线等,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意见。

三、本系统的特点与不足

本研究构建的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模型区别于以往同类系统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为高校教师提供了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环节的信息技术支持,突出了帮助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功能,同时该模型具有了很好的系统扩展性,便于模型以后的功能扩建。但是,本研究虽然尽量考虑了影响模型构建的各方面因素,但是仍然不够全面,对高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知识管理的需求分析难免会有所遗漏,需要再进一步地收集并分析用户的数据,以逐步完善该系统模型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朱洁兰,杨开城。 浅谈教学中的知识管理[J]. 教育技术研究,,(6)

[2] 王德禄。 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3] 朱从娜,杨开城,李秀兰。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及相关概念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8)

[4] 朱德全,宋乃庆。 现代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师知识管理模型研究 第3篇

一、教师知识管理的主体和对象

1. 早期的教师组织管理。

在实践过程中, 教师知识管理分为教师个体和教师组织两个层次。早期的教师知识管理往往被默认为教师组织的管理, 通常采用编码化策略来进行, 主要的实现形式为知识库、知识地图、教学资源中心等。其关注的核心是教师组织层面的知识的获取、组织、统计、共享及应用, 目的是有效管理好教师组织分散的知识, 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2.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随着教师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2000年左右出现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分支。这种管理方式是对教师个人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形成隐性知识, 并通过对自身隐性知识归纳提取显性化, 最终吸收为自身知识, 实现个人知识的增值。其目的是整合创新教师个人已有的知识, 以期提高个人的知识管理能力和竞争力。教师个人知识管理通常采用个人化策略, 早期利用的工具一般是一些单机的文档管理工具、概念图工具、即时通讯工具等。在Web2.0技术出现之后, 迅速与之相结合, Blog, Wiki等是如今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中常用的工具。

3.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融合。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 基于组织的知识管理主要强调显性知识的存储和共享, 基于个人的知识管理主要侧重个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虽然教师个体层面与组织层面上的知识管理存在差异, 但两者并不是孤立的, 应该实现相互融合。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是教师组织知识管理的有效组成部分, 教师的组织知识是由每个个体综合形成的。同样, 教师组织知识的共享、交流等活动也离不开教师个体的参与。教师组织的知识管理强化了教师个体的知识管理意识与能力, 促进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实现。

在教师知识管理过程中, 大部分的研究往往重视技术层面的实现, 忽略了其实施效率, 即重视系统的建设而忽视系统的维护。由于个体知识共享是影响整个系统实施效果的关键点, 因此, 在知识管理过程中, 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和制度、技术设施等非技术因素将影响教师知识管理的实施及效率, 应该在设计、实施过程中予以重视。

二、教师知识管理模型

本文, 笔者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3703.1-2009) :知识管理第1部分:框架》中的知识管理模型 (图1) , 从知识管理的生命周期角度对教师知识管理的过程进行分析。

GB/T 23703.1-2009知识管理模型包含两部分:内环为知识管理的生命周期, 外环为知识管理实施基础的3个因素。教师知识管理生命周期主要分6个阶段, 即知识的鉴别、创造、获取、存储、共享及使用。影响教师知识管理实施的因素主要来自3个方面, 即组织文化、组织结构与制度、技术设施。

1. 知识获取。

知识获取是教师知识管理活动的起点, 过程模型中的知识存储、共享、使用等都依赖于知识获取。对于工作在复杂的教学环境中的教师来说, 日常工作中常需要的知识类型及获取渠道各不相同。知识的获取可以分为教师个体知识和组织知识两个层次。

(1) 教师个体知识获取的类型及方式。教师个体的知识获取类型可分为个人已有显性知识、个人隐性知识、组织内其他个体的显性/隐性知识、组织外的显性/隐性知识。其知识获取方式为:个人已有显性知识通过知识仓库、知识社区等技术进入知识管理系统;个人的隐性知识主要通过个人教学反思、个人的情景实践形式获取, 可以通过Blog、实践案例库、教学录像等形式进入系统;组织内其他个体的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组织层面建立的知识库、知识社区、知识检索、知识导航等形式获取;组织内其他个体的隐性知识获取的途径主要是人际交流, 可以通过知识社区、Blog系统、知识导航、即时通讯工具等形式获取;组织外的显性/隐性知识主要通过知识库的上传功能获取。

(2) 教师组织知识获取的类型及方式。组织的知识获取类型可分为组织内知识和组织外知识。教师组织知识的获取方式为:组织内的知识可以依托于组织内个体对知识库和知识社区等的建设支持集合而成, 还可以通过链接组织内其他应用系统获取, 如组织的教学资源库、文献库、案例库等;组织外的知识可以通过外部数据批量上传, 建立针对某领域的垂直搜索引擎或者通过与其他管理系统对接获取。

2. 知识存储。

知识存储是将教师个体和组织通过不同方式获取的知识进行分类、组织、存储的过程, 可以为将来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等过程打下基础, 是知识管理中实现知识再利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知识的存储可以通过知识地图的形式进行导航、组织。知识地图是教师个体和组织的知识资源的索引, 通过建立知识地图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掌握个体和组织知识的获取情况。以知识地图的形式展现知识的存储情况有利于推动知识的共享。教师知识的存储方式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存储和隐形知识存储, 以及知识组织存储。

(1) 显性知识存储。显性知识存储可以通过建立教师知识库实现。教师知识库可以根据知识的拥有者/发布者分为个体知识库和公共知识库, 其中又可细分为知识条目库、案例库、文档库、媒体库等不同类型。

(2) 隐性知识的存储。隐性知识的存储可以通过建立知识社区、BBS、Blog系统等方式实现。这些应用将教师个体在交流过程中的隐性知识固化留存下来。

(3) 知识的存储组织问题。现有的组织方式主要有学科领域知识和主题/关键词两种。学科领域知识可以依据相关的文献分类法和领域本体组织。主题词/关键词可以由教师个体存储知识时自行标注, 也可以由系统提供自动标注工具抽取知识项目中的相关信息。这样, 通过纵横两条线支撑起了知识存储的整体架构。

3. 知识共享。

将系统内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共享、交流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出发点之一, 通过知识在组织内的传递、转移、交流, 将系统内的各种知识扩散传播到整个组织内。教师知识共享的方式和方法很多, 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共享和隐形知识共享。

(1) 显性知识共享。可以通过知识库平台以及知识地图的导航功能, 便于个体按图索骥找到所需的知识。

(2) 隐性知识共享。隐性知识的共享主要通过知识社区、Blog系统、BBS、即时通讯工具等形式实现个体间的相互交流, 相互协作。

另外, 教师知识共享不仅需要提供这些合作的技术、场所和方法, 而且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 提高教师共享知识的积极性。

4. 知识应用。

知识应用是知识在知识流转过程中实现增值的途径, 是实施知识管理的直接目的, 决定了知识的需求, 是知识管理其他流程组织活动的参考依据。

知识应用既可以实现教师显性知识的内化, 经过反思又可以实现隐性知识的外化, 是教师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循环转化的过程。因此, 知识应用阶段的功能要求与知识外化和内化过程一致。

5. 知识创造。

知识创造是知识管理效果的终极体现, 也是教师个体和组织综合竞争力的体现。知识创新阶段是教师应用已有知识发现新的知识和规律, 不断更新自己现有知识体系的过程。知识创新主要有两种途径:知识的组合和知识的交换。

(1) 知识的组合。首先, 可以通过对已有知识连续的小步骤的适应性改进, 最终创造新的知识。其次, 可以通过对现有各种知识的不断整合创造新知识。知识的组合可以借助相关技术实现, 如知识聚类、知识挖掘。

(2) 知识的交换。因为教师个体拥有知识的有限性和互补性, 所以, 教师可以通过相互交换知识而获得新知识。

6. 知识鉴别。

知识鉴别是整体把握知识管理活动的战略性流程。首先, 可以根据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的目标, 分别确定组织的知识需求以及个体的知识需求。其次, 还要分析现有的知识管理各个流程的知识运转情况, 为将来调整知识管理各个流程的策略提供依据。知识鉴别功能可以通过以下应用实现。

(1) 知识地图。知识地图将个体或者组织的知识状态以图形的状态清晰的显现出来, 可以明确知识的存储位置、拥有人、在组织中的流转情况以及组织个人缺乏哪些知识。

(2) 知识统计。通过对组织内知识存储的基本情况及流转情况的把握, 可以了解知识流转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关键点。如知识存储的热点、共享的热点和知识管理参与度高的个人、组织。一方面, 可以分析、解决知识流转的瓶颈;另一方面, 可以为将来知识管理绩效考评提供依据。

(3) 知识评价。可以通过组织内的个体对知识条目、知识拥有人、知识应用情况的评价, 对组织内知识资源的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估, 从而进一步分析知识应用和创新的效果及带来的效益。

三、影响教师知识管理的因素

1. 学校结构和制度。

学校组织结构的完善和合理的知识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学校对教师知识管理重视程度的重要体现。有没有建立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 并给予相应的管理权限;有没有建立公平、合理的知识管理考核制度, 考核制度是否能够充分肯定每位教师对于学校知识管理的贡献;奖惩是否平衡等因素都将影响教师参与知识管理的动机和意愿。

2. 学校文化。

在学校里, 教师具有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责任, 同时也是知识的产生者和吸收者。如今, 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 特别是在高校中, 书本上的知识往往可能已经在实际生产研发过程中落后。因此, 就要求教师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紧跟知识更新的步伐。在这种情境下, 必须借助于建立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校园文化环境, 提高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共享知识的积极性。这是破解教师之间共享知识难题的重要手段。

3. 信息技术。

制造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研究 第4篇

关键词 制造企业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系统

一、引言

我国是制造企业大国,制造企业出口占我国商品出口的80%。目前我国制造企业的出口和国内市场竞争日渐强盛,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工艺及生产管理过程的技术和知识储备及其创新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制造企业的知识管理意义十分重大。

二、制造企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制造企业在产品生产、企业核心资产构成、企业间外部合作模式和客户类型等方面都与服务业企业存在很大差别,资本形式的工艺设备、技术积累和人力资本同样都具有重要的创造知识的意义。制造企业所含知识的独特性使得知识管理在该行业的应用具有实践意义。

制造企业知识的独特性:

(一)依附于制造企业流程,更易于分类总结

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具体内容有:生产计划、排程、存货管理、质量管理、车间管理、物料采购、配送、设备维护等管理活动。在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生产设备的布置一般不是按产品而是按照工艺进行布置的,这种依附于流程的生产过程具有获取杂乱数据和进一步将这些无序数据转化为有序信息的关键过程。这一有序化的过程,更易于知识进行分类总结。

(二)知识结构化和规则化,易于形成体系

制造企业的生产方式主要以离散加工为主,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率很大程度依赖于工人的技术水平,组织中的成员技术水平的积累主要依赖于生产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这种依据制造企业的流程化产生的经验易于形成体系,便于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和规则化。

(三)知识的柔性组合能力,灵活分离和整合

制造企业的柔性组织体现在员工、制造机器设备以及软件三方面柔性的综合。然而,大多数制造企业柔性仅仅体现在设备仪器的可变性,很少要求工作的人和软件都有柔性。实行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从系统角度出发实现可塑性,企业中的人员可对任意知识进行组合拼装,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因此,企业的领导层渴望对知识进行积累。这些积累沉淀下来的知识才是企业的财富,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价值。

三、制造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知识管理的真正魅力在于它能给企业带来一种创造未来需求的能力,而不再仅仅是预测未来需求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来源于别处而正是来源于一种知识,这种知识让企业知道顾客现在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本文通过对几家制造企业的调研,得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通常应具备以下几个功能:

(一)知识共享功能

知识共享可以使每一个新项目的运行都建立在全公司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有利于交流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使员工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升华,使知识交流者得到启发和提高,通过知识共享可以使组织的集体智商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二)知识采集功能

企业可以通过全球互联网来收集知识,供知识员工共享。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内部网形成企业内部的知识网络,为知识员工自由地发布或收集资料创造环境。

(三)知识挖掘功能

知识挖掘就是从信息中提取、分析出有用的知识,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支持。通过知识挖掘发现的新知识可以用于指导制造企业供应链成员各企业的业务处理,也可以立即补充到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库中。

(四)知识创新功能。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知识只有作用于实践,才能给人们带来价值。一个组织能否充分利用组织的知识,能否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进行知识更新,将是其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主要资源是知识,让员工更快地学习,使企业进入自我学习、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新境界。

(五)知识评估功能

在某些情况下,不是所有的知识都符合标准的,也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这就需要知识的评估能力来筛选哪些是有用知识,哪些是无用知识。

(六)知识开发功能

知识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在制造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中知识能够自我更新、生发成长出新的知识。

此外,要想通过企业内部知识库实现知识共享并创造出新的知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企业内部网络和互联网把知识联系起来。制造企业知识网络系统图如图1所示,在该图中,我们通过企业内部网络和互联网,把本企业员工的知识、客户的知识以及外部知识库、信息库等有效地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企业知识网络系统,以便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进行全面的知识管理。

四、制造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结构

知识管理可以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开发层和研究层。基础层包括知识的存储、浏览、检索和查询等基本功能;开发层主要是知识的利用,即实现知识的可用性:研究层主要是知识的创新,即实现知识的产生新知识的能力”相应地,知识管理体系也可以分可扩展为三层体系结构。

五、制造企业知识管理框架模型

(一) 框架模型设计原则

研究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表示知识管理体系结构,即如何对知识管理体系结构建模。根据建模的侧重点的不同,知识管理体系结构的模型包括描述模型、框架模型、数学模型、过程模型和功能模型等。在这五个模型中,最常用的是功能模型、描述模型和过程模型(表现知识转化的过程)。

模型方法缺少内聚性,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来说明知识管理体系的构成;模型的大多数概念是通用的,但在不同框架中他们的次序和结构不同。建立一个能够兼容各种理论、观点和方法的知识管理框架模型,必须体现以下原则:1. 提供一致的语言;2.描述一个过程;3.提供一个核查表;4.关注非技术因素。一个框架模型明确了技术与管理的相互关系和地位。

(二)框架模型设计

遵循上述设计原则,结合制造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本文设计了如下制造企业知识管理框架模型。

模型反映出知识管理的结构;知识管理体系包括了知识共享、知识采集、知识挖掘、知识创新、知识评估、知识开发等过程以及知识管理的外部环境。企业实践知识管理,与知识管理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交互作用,这些环境包括了企业内部的知识、国家与地区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以及行业的知识现状、外部竞争者的策略和个人的知识基础结构等。

参考文献:

[1]史忠植.知识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2]伍虹儒.制造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0

[3]Gtrant RM.Towards a knowledge based theory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J],1996,17(winterspecial issue):109-122.

[4]Nonaka.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HarvardBusiness Review[J],1991,69(6):96-104.

[5]梁浩.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知识生产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理工大学,2007.

[6]谢坤武.制造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模型框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2-23.

[7]王君,樊治平。一种基于Web 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型框架。东北大学学报,2003

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研究 第5篇

数据的在线分析与知识发现是开发信息资源的高级形式.为了挖掘关于水的运动变化规律和对环境的作用的`知识,作者提出了水文数据的在线分析与知识发现系统模型.文章对模型采用的在线分析处理与数据挖掘相结合的分层次结构进行了详细阐述,并重点介绍了模型中的关键技术应用.

作 者:艾萍 王志坚 索丽生 倪伟新 作者单位:艾萍,王志坚,索丽生(河海大学,)

倪伟新(水利部水文局,)

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研究 第6篇

基于知识集成的视角研究了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模型,提出了基于知识集成的`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以及价值分配管理模式.

作 者:魏颖辉 陈树文 WEI Ying-hui CHEN Shu-wen  作者单位:魏颖辉,WEI Ying-hui(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4;辽宁科技学院,管理系,辽宁,本溪,117022)

陈树文,CHEN Shu-wen(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刊 名:软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FT SCIENCE 年,卷(期):2008 22(5) 分类号:C93 关键词:知识集成   人力资源价值链   管理模型  

★ 二十四节气中谷雨的相关知识

★ 商务英语考试中的知识推荐

★ 区域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的研究论文

★ 英语语法知识

★ 知识总结

★ 清明节知识

★ 合同知识

★ 高中政治知识

★ 《观沧海》相关知识

医学知识网络模型的构建研究 第7篇

知识的.集成及应用是知识管理中的关键.概述了知识管理模型的组织和管理对象,探讨了基于本体实现知识关联及基于本体的医学知识网络模型的有关问题,讨论了医学知识网络模型的特点,指出构建医学知识网络模型用以解决知识集成与检索问题,对提高医院知识管理效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 者:司莹莹 李继宏 李炯 SI Ying-ying LI Ji-hong LI Jiong  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卫生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4003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年,卷(期): 19(12) 分类号:G203 关键词:知识管理模型   医学知识网络模型   本体   知识关联   知识集成   知识检索  

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研究 第8篇

随着知识管理的发展, 学者对知识及知识管理都有深刻的认识, 认为知识管理应以知识链为主要指导方向, 改善了知识管理过于宽泛的不足。知识链是对知识流程的细化, 分为知识识别、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传递、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知识链导向的知识管理模式是将知识链作为核心内容, 在知识链各个环节利用不同的技术、管理方式、实现途径来提高企业竞争力。

根据知识链导向的知识管理模式原则, 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构建了知识链模型, 如图1, 知识链模型 (一) 中包含了两种活动:主要活动和辅助活动。主要活动包含知识的获取、选择、产生、内化、外化, 具体功能见表1知识链模型的主要活动;辅助活动包含测量、控制、合作和领导, 为主要活动提供支持和指导, 具体内容见表2知识链模型的辅助活动。

我国学者刘冀生对上述知识链模型进行分析, 发现上述知识链模式有两个缺点:其一, 缺乏环境适应性, 企业内部知识链需要与外界知识链进行沟通和互动, 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知识定位;其二, 缺乏动态性, 没有表现出知识的无限循环, 正是知识的无限循环才促进了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因此经过改进得到一种新的知识链模型, 见图2知识链模型 (二) 。

上述两种知识链模型为后续的知识链模型研究提供了思想, 基于上述模型衍生出的知识链模型更加关注组织外部环境、组织结构、组织内部环境以及组织成员的研究。

二、企业知识管理组成要素分析

企业知识管理组成要素同知识管理定义一样并没有统一的说法, 但根据知识管理相关的文献分析, 可将知识管理要素进行归类, 得到知识管理组成要素包含六种:人员、知识、知识流程、技术工具、企业内外部环境、企业战略。这六种要素与知识管理中一个经典公式相呼应, KM= (P+K) S, P指“人员 (People) ”;K指“知识 (knowledge) ”;“+”可以看做“知识流程及技术工具”, S指“共享知识的文化与气氛 (share) ”。

1. 人员。

知识流程中各个节点都有人员的参与, 企业人员能为企业提供显性知识, 也是隐性知识的拥有者, 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将人员置之于外。多数企业针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是建立专家库, 将人员与知识联系起来, 以便员工之间交流, 从而促进知识的外化和内化。

2. 知识。

知识是企业的核心资产, 如果企业对自己的核心资产有清晰认识并建立庞大的知识库, 那么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就能显现出来。对显性知识的积累, 能够减少培训费用, 同时也能防止知识的流失;对隐性知识的研究, 能够推进新知识的产生, 提供企业创新能力。

3. 知识流程。

知识具有生命周期, 通过知识流程能够对知识获取、知识提炼、知识传递与共享、知识学习、知识应用及创新、知识更新各个节点进行控制, 掌握知识的生命周期。知识流程见图3:

4. 技术工具。

技术工具是为实现组织知识管理目标的一种保障工具和促进手段, 在知识管理研究初期主要由信息技术在推动知识管理实现。技术工具包含在企业知识管理整个实施过程中提供的物理设备和技术系统。

5. 企业内外部环境。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构建的场模型中的“场”正是指企业内外部环境, 是知识转化的场所。企业内外环境包含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部分, 但是在过去研究中常常会忽略企业外部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包含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价值观念和激励机制等。知识在不断的传递与共享过程中产生新知识, 建立一个相互信任、乐于知识共享的企业内部环境, 有助于知识的传递与共享。

企业外部环境包含竞争对手、市场环境、经济环境等。企业外部环境为组织带来知识的同时也推动着组织自我审查, 在知识管理中研究企业外部环境会使企业知识战略更符合实际。

6. 企业战略。

知识管理如何能在企业中长期有效地生存下去, 这是一直阻碍知识管理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将知识管理与企业实际业务目标相联系, 在战略层面上得到组织高层管理者的重视, 制定出适合组织的知识策略, 这样才能在企业中生存下去。所以将企业战略纳入知识管理要素之一, 知识战略影响着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方向, 同时引起学者、组织管理者的重视。

三、企业知识管理各要素间关系分析

企业知识管理各要素间关系如下:

1. 人员是知识管理的操作者, 同时也是拥有隐性知识的被研究对象, 在企业内外部环境中推动知识转化, 是知识转化的主体。

2. 知识是知识管理的对象, 通过技术工具能够对知识进行存储、检索。

3. 知识流程贯穿着整个企业知识管理, 为企业知识管理平台设计提供整体思路, 明确流程各环节之间所做的工作。

4. 技术工具为企业知识管理实施提供技术保障, 同时推进着知识管理的发展。

5. 企业内外部环境是知识转化的场所, 良好的环境能够激励知识在组织内部的转化。

6. 企业战略是知识管理有效实施前提, 只有得到组织高层管理者认可的知识管理才能在企业生存下去, 同时制定符合企业的知识战略能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基于知识链导向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通过对企业知识管理要素及要素间关系分析, 将知识链导向的知识管理模式应用在企业知识管理模型中, 本文设计了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该企业知识管理模型包含了知识管理六要素, 并且上下分为三层, 清晰呈现企业知识管理的运转。通过该模型可以看出:知识流程将知识管理整个过程串联起来, 个人借助技术工具进行知识转移与共享, 企业知识管理存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 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企业领导是企业内部环境的主要部分, 直接影响着知识管理能否有效的实施, 企业外部环境间接影响着知识管理实施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莹, 华光, 刘晓光, 郭文婷.高校科研团队知识管理的要素、过程与模式[J].中外企业家, 2010 (8) .

[2]仲秋雁, 曲刚.知识管理学科知识流派划分及发展趋势研究[J].情报科学, 2011 (1) .

[3]赵蓉英, 许丽敏.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0 (12) .

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研究 第9篇

[关键词] 文献管理工具 知识模型 概念图 Endnote Cmaptools

1 引言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文献管理工具的使用成为科研工作者、教师和学生撰写文献、引用文献以及构建个人文献知识库的便捷方式。然而,面对目前功能不断完善、版本不断更新的各种文献管理工具,如何快速掌握其核心功能并灵活使用是用户所面对的难题。概念图被证明是一种表达和传递知识非常有效的方式[1]。本文拟利用概念图软件工具构建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从而使用户可以通过知识模型实现对文献管理工具知识系统有效的学习和利用。

2 概念图及其软件工具

概念图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J. D. Novak)教授提出的一种利用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表示和组织结构化知识的可视化方法,其图形是由节点和节点间带有标签的连接弧构成,概念被置于节点中,概念之间的关系则在节点间的连接弧上指定[2]。

在仔细挑选概念和连接词后,概念图可以成为一种极其有用的、能够辨识意义间细微差别、辅助组织思维、提炼学习主题的学习工具,并用于支持有意义学习过程。有意义学习的精髓是将新的知识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为新的知识只有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会有意义。用户可以将已有的认知结构以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当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认知结构改变时,可以通过在原有的概念图上增加新概念、新关系和新命题,改变等级结构和交叉关系来实现这种改变[3]。

概念图既可以手工绘制,也可以利用概念图软件工具实现。目前已有多款专业的概念图软件工具,如Cmaptools、ConceptDraw、MindMapper、PersonalBrain和Visual Mind等,其中Cmaptools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人机识别研究院IHMC(The Institute of Human & Machine Cognition)开发的概念图绘制工具,它所提供的强大功能可对知识模型的协作构建、发布、检索、导航和共享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因此可以在文献管理工具知识的学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4]。

Cmaptools概念图知识模型由概念图和相关资源两部分构成。这些资源可以是包括图片、文档、视频、网页和概念图等在内的各种类型的媒体资源[5],用以解释和补充相关概念信息,通常以不同的小图标形式(如 代表图片资源)标示在概念节点下方。这种以资源为导向的概念图知识模型使学习者能够自主选择所需的知识内容进行点击和浏览,从而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的知识并加以理解和掌握。

3 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构建

构建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不仅可以将工具的显性知识进行组织加工,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给用户,方便用户快速了解各文献管理工具,同时将文献管理工具的使用技巧这种属于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共享文献管理工具的使用经验,促进文献管理工具使用知识交流。笔者利用Cmaptools概念图软件工具按照由浅入深、由宽泛到具体的认知过程,构建了由文献管理知识、文献管理工具知识及Endnote使用知识三大模块组成的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

3.1文献管理知识模块

文献管理知识是学习和利用文献管理工具的基础,广义层面的文献管理从方式与途径层面上看,主要包括文献组织、文献检索、文献集成和文献共享等。其中,文献组织是将文献资源按主题、资源类别或题录信息等进行分类组织;文献检索是根据自身需求有针对性地检索数据库、互联网以及本地资源;文献集成是通过链接方式,将本地文献资源和互联网、数据库资源检索结果集成,以形成个人文献库;文献共享则是将文献全文、学习笔记以及所获取的知识与他人分享,促进合作学习的同时,避免资源重复建设。所构建的文献管理知识模块如图1所示,点击图中文献管理工具下方的小图标( )即可链接到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块。

3.2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块

文献管理工具可为用户在撰写论文时引用参考文献、建立个人文献库提供便利,其以用户为中心的功能架构可以较好满足用户对文献管理的需求。基于文献管理知识模块,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块的构建主要从文献管理工具功能出发,利用概念图将文献管理工具的使用范围和核心使用知识以图形形式表示出来,所构建的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块如图2所示。

使用范围。文献管理工具的使用者主要分为机构使用者和个人使用者。机构使用者主要包括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以及图书馆这类对文献资源有较高依赖性,从事科研创新和文献贮藏管理等工作的机构;个人使用者则包括利用文献管理工具辅助研究工作的科研工作者、辅助教学工作的教师以及辅助自主学习的学生等。

个人知识库构建。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结构和研究兴趣,集成本地文献和网络文献等资源,加以组织,构建个人文献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通过将文献题录信息、正文、图片、表格或相关网络资源建立连接,以供用户参阅和灵活管理,从而形成个人知识库。

文献分析。文献分析功能对于文献管理工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文献管理工具导入某领域文献的题录信息后,对文献主题、关键词、作者、来源和年份等进行统计,可以实现对某一知识领域核心作者、核心期刊、研究热点和现状等的分析。

参考文献管理。参考文献管理是文献管理工具的主要功能之一,参考文献格式可按语种分为中文和英文;按文献类型则可分为专著、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网络资源等。通过对参考文献相关信息的导入和导出,实现参考文献自动生成、标引和便捷地对参考文献格式进行调整等功能。

另外,图中给出了几种比较常用的文献管理工具,如Endnote、Reference Manager、NoteExpress、Biblioscape、Procite等,它们的使用知识都可以通过添加相关的资源链接来表述,鉴于Endnote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及较好的代表性,笔者以Endnote作为实例对其使用知识进行了进一步地表征,图2中Endnote下方的小图标即分别表示与Endnote文献管理工具相链接的图文资源、纯文本资源、Web地址和概念图。点击图2中Endnote下方的概念图小图标即可链接到Endnote使用知识模块。

3.3Endnote使用知识模块

Endnote是由Tomson Reuters公司推出的产品,利用该产品可以为撰写论文或著作的作者节省大量编辑参考文献时所需的手动输入和相应格式修改时间。Endnote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并且实现了与Web of Knowledge检索平台的无缝链接[6]。本文以Endnote X4为例,构建了它的使用知识模块,如图3所示。Endnote使用知识主要由其基本功能的使用和文献数据库的构建两大部分组成。

基本功能。Endnote工具的基本功能由Endnote的各菜单模块呈现出来,文件菜单实现文件压缩及题录信息文件的导入与导出等功能;编辑菜单实现参考文献的格式转换、常用数据库和用户使用偏好的设定等功能;参考文献菜单实现对参考文献的编辑、检索、排序以及图片、文档、URL等对象的插入等操作;工具菜单实现数据库联机检索、关键词的创建和管理、文献数据分析以及工具栏的管理等应用;组菜单实现对文献组和文献组集的管理;帮助菜单则为用户提供相应的使用帮助等资源。

文献数据库构建。文献数据库的构建是文献管理工具的核心功能,如图3所示。Endnote文献数据库的构建方式主要包括手动输入、跨库检索、网站输出和格式转换四种:①手动输入。首先需要针对期刊论文、书籍和专利等不同的文献类型设定所需的字段,然后手动添加相应的文献题录信息,这种方式适合少数文献信息的录入。②跨库检索。首先需要设置常用数据库,然后连接网络数据库并输入检索条件,检索的结果可直接下载导入到Endnote文献数据库中。③网站输出。利用数据库网站上提供的检索结果导出功能,以Endnote所支持的格式将检索结果直接导入本地数据库中。④格式转换。对于Endnote无法辨识的数据库导出结果(如图中所示的维普资讯数据库),需要根据Endnote的规则替换题录各字段的标识,再将其导入到本地数据库中。

在Endnote使用知识模块中,有很多的概念节点下方都添加有相关的资源链接,如:图文资源( )、视音频资源()、网站资源( )以及其他的概念图资源等,以进一步对Endnote基本功能的使用方法和文献数据库的具体构建过程做出比较详细地阐释。如在图3中点击Thomson Reuters的网页链接图标会链接至Endnote管理工具的推出者——Thomson Reuters公司的主页;点击网站输出的图文资源图标会显示相关网站检索结果导出方式的说明文档;点击偏好设定的图片图标则显示出Endnote偏好设定菜单的图片信息等,这些链接资源会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习者的知识获取效率。

4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的应用

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可为用户的学习提供很好的资源导航和检索支持,使用户能够方便地获取文献管理工具的相关知识,并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对文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

4.1 文献管理工具知识学习

文献管理工具知识学习活动的开展是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的核心应用。用户首先可通过构成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的三个知识模块来获取对文献管理工具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点击相关的资源链接图标来获取对具体的文献管理工具Endnote的使用知识,如Endnote的使用说明书、Endnote使用教程、相关的ppt文档和博客资源等,同时也可利用知识模型所具有的检索和共享功能实现对相关知识网页资源及遍布于世界各地服务器上的其他相关概念图的检索以及同相关概念图作者的知识协作、交流和共享,并通过自己实际试用的方式展开有意义的学习,以充分获取Endnote工具使用知识。用户在获取这部分显性知识的过程中,会将其内化为个人隐性知识,积累到个人知识库里,形成个人对Endnote的认识,之后就可以利用已经掌握的文献管理工具知识实现对文献的轻松自如的管理。

4.2 科研应用

科研人员对文献管理工具知识的掌握将会对其科研成果的形成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以Endnote文献管理工具为例,科研工作者在科研过程中可分主题利用Endnote构建个人文献库,将搜索或导入的文献信息与本地文献全文、图片等多媒体文件链接形成各文献条目,并按主题、关键词、年份、来源、作者等属性统计文献条目信息,以实现对相关主题知识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现状分析,为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奠定基础。另外,通过浏览所构建文献库的资源题名和摘要等信息,确定研究所需的文献条目,获取其全文,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不断地加以内化吸收,形成个人隐性知识,再通过撰写专著或论文的方式将这些隐性知识进行外化表达,最终形成具体的科研成果。

5结语

文献管理工具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个人文献库构建、文献分析和参考文献管理等功能。论文构建的基于概念图的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能够将文献管理及其工具知识的相关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的资源链接信息以图形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出来,使用户能够快速掌握文献管理工具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在实际的学习和科研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有效地促进其科研成果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Cañas A J, Hill G, Carff R, Suri N, et. al. Cmaptools: A knowledge modeling and sharing environment. [2010-08-10]. http://cmc.ihmc.us/papers/cmc2004-283.pdf.

[2] F. Safayeni, N. Derbentseva, A. J. Cañas. Concept maps: A theoretical note on concepts and the need for cyclic concept maps. [2010-08-14]. http://cmap.ihmc.us/Publications/ResearchPapers/Cyclic%20Concept%20Maps.pdf.

[3] 周宁,张会平,陈勇跃.基于概念图的数字图书馆知识转化模型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0(5):597-600.

[4] 张学福.基于概念图的知识模型组织及协作机制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1):34-38.

[5] Cañas A J, Hill G, Lott J. Support for constructing knowledge models in cmapTools.[2010-08-17].http://cmap.ihmc.us/Publications/WhitePapers/Support%20for%20Constructing%20Knowledge%20Models%20in%20CmapTools.pdf.

[6] EndNote. About us. [2010-08-13]. http://www.endnote.com/enabout.asp.

[作者简介] 严炜炜,男,1987年生,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5篇。

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研究

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研究(精选9篇)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研究 第1篇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初探成熟度模型是当今多门学科的研究热点.介绍了成熟...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