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二级预防知识
卒中二级预防知识(精选6篇)
卒中二级预防知识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北流市地形为长条形,共有23个乡镇,卫生院有执业医护人员934 人和278 个村卫生所719 人,共1 212人,抽查全市约30% 的医务人员。根据分布从南中北方向抽共7个乡镇的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的医护人员共402人进行调查并培训。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调查问卷是根据2010 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二级预防指南》的内容,结合乡村情况,二级预防指南中高危因素,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自行设计完成。内容包括:①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生活方式的调整;②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中高危因素分析;③二级预防治疗知识、依从性服药及措施。调查方式:培训前和培训后两组采用同方法、一致的问卷调查,采用固定时间、封闭式、独立完成,统一收卷。对每一份卷进行认真检查,弃去无效调查表。培训形式:集中在卫生院利用多媒体授课。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 3.1软件双篇录入数据,比较前后两次录入结果,校验一致性。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培训前发调查表402份,有效问卷401份,有效率为99.75%;培训半年后发调查表391 份;有效问卷390份,有效率为99.74%。一般情况见表1。
2.2 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中高危因素的知晓率培训后比培训前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推荐使用药物的知晓率,培训后比培训前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近几年来,我国脑血管病是第二位死亡原因[4]。该病致残率高,存活者中75%以上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5]。《指南》)[3]指出:预防措施无论是对于脑卒中患者,还是对于脑卒中高危人群都是十分必要的。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控制危险因素,二是可靠持续的药物治疗。本调查研究可见医护人员对不可控制危险因素中的种族、性别认知度较低,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可控制的危险因素中缺乏体力活动的认知度也很低,通过医疗手段可控制的危险因素的知晓率较差,普遍对高血压、糖尿病有较多了解,而对心房纤颤、高同型半胱胺酸血症的认知度较低,这可能是基层医务人员平时接触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较多,只考虑这两种疾病方面的知识,不关注种族、性别、缺乏体力活动等因素对卒中的影响。通过培训后医务人员对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中高危因素知晓率明显提高,提示基层医务人员极需进行培训以提高脑卒中二级预防理论知识。
文献报道[6]知道抗拴药物及抗血脂药物的必须性认知度低,社区医务人员对神经内科学科知识教育比其他学科相对滞后。本调查研究发现基层医护人员脑卒中二级预防应用药物治疗方面中,对使用阿司匹林及他汀类的知晓率相对较高,使用华法令、氯吡格雷的认知度较低。但由于患者出院后仍依赖上级医院,带药回到当地继续治疗。所以基层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病人少,再之有些药物价格高患者不接受,应用这类药物机会更少。又由于基层医务人员学习主动性不强,外出学习机会不多,知识停滞在学校所学到的层面。因此,医务人员对卒中二能预防相关知识掌握不够理想。通过学习培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及案例讲课,图文并茂,医务人员易掌握,加上同一调查的案卷,所以,培训后对知识掌握较快较好。
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前沿在社区[7]。在卒中防治过程中,上级医院承担着急性期的治疗任务,而社区医院却承担了大量重要的二级预防任务[8]有学者报道[9]:基层医务人员面向居民提供连续、全面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慢性病患者可通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获得慢性病防治知识、接受慢性病社区管理、在社区卫生专业人员的帮助下,接受医院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的结合点,承担着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多重任务,接受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二、三级医院的业务指导。因此,基层医护人员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知晓率情况显得尤为重要。引导基层医护人员树立脑卒中的防控意识,加强专业培训,是上级医院当前要做的工作,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全面掌握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防治知识和技术,切实服务于群众,为全社会健康水平提高做努力。
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护人员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知识培训干预的效果。方法:通过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对402人进行调查,了解乡村医护人员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知识情况,然后按《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进行脑卒中二级预防知识培训,半年后再进行相同的调查,比较培训前后医护人员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知识掌握的效果。结果:基层医护人员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的高危因素及用药知识培训后比培训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干预能使乡村医护人员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知识得到提高,说明对乡村医护人员的知识培训要加强。
关键词:乡村医护人员,卒中二级预防知识,培训
参考文献
[1]邓娟,沈洁,姜安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护理干预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87-89.
[2]Emre U,Rantanen K,Tatlisumak T.Antithrombotic treatment in the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J].Curr Drug Targets,2007,8(7):817-823.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
[4]Yokota C,Minematsu K,Itou A,et al.Albuminuria,but not metabolic syndrome,is a sasignificant predietor of stroke recurrence in ischemic stroke[J].Neurol Sci,2009,277(1-2):50-53.
[5]Hankey GJ,Eikelboom JW.Antithrombotic drugs for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o prevent recurrent major vascular events[J].Lancet Neurol,2010,9(3):273-284.
[6]王军辉,王利群,关青.支持性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11):1178-1179.
[7]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Z].2006.
[8]杜丽君,林伟良,陈静静,等.宁波市江东区白鹤街道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做法与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3):298-300.
卒中二级预防知识 第2篇
据“健康报”2013年3月4日报道, 3月1日, 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在京启动卒中二级预防规范化管理临床实践项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等21个省 (市、区) 的51家医院将成立卒中二级预防中心, 对卒中患者实施药物和生活行为方式干预, 以降低其卒中复发风险。
项目启动后, 51家项目协作医院将成立专门的卒中二级预防中心, 建立患者病例录入与随访系统, 在门诊发放患者教育工具包, 通过视频、展架及多媒体形式, 向患者宣传卒中二级预防常识。同时, 预防中心将实现与社区联动, 建立覆盖评估筛查、制订治疗方案和进行患者教育、监测、随访各环节的卒中患者长期管理模式, 并通过现场会议、网络交流等方式, 定期对社区医生进行卒中规范化治疗培训。
项目期间, 卒中二级预防中心将把防治与筛查数据上报给项目管理委员会, 专家委员将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 并对项目医院进行不定期走访和检查。
卒中二级预防知识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 经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后, 转入社区的60例脑卒中患者, 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标准, 经颅脑MRI确诊, 均为首发病, 神志清楚, 无精神障碍, 生命体征平稳, 交流正常。其中男38例, 女22例, 平均 (58.0±6.2) 岁, TIA20例, 脑梗塞20例, 脑出血20例。无严重高血压、冠心病、重症糖尿病患者。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脑卒中类型、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并发症、治疗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常规随访, 观察组出院后定期由责任护士个体化健康教育康复指导, 及时评估效果。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出院。给予专科健康教育:讲解脑卒中的相关知识, 如病因、危害、危险因素、早期症状、预防等知识。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经专业培训的护士、医师负责, 上门家庭访视, 建立针对性健康档案, 时间安排为出院后第1天、1个月内每周访视1次, 以后每月访视2次, 随访6个月。特殊情况随时上门随访干预, 及时评价, 并针对不同时期给予相应指导。具体干预内容包括: (1) 建立康复档案:患者基本情况:姓名、地址、电话、疾病名称、治疗康复情况记录表:血压、血糖、血脂、肢体肌力回复情况等。根据医师对患者首次卒中发作的评估结果, 了解发病的危险因素, 了解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颈动脉斑块形成、血液高凝状态等, 认真作好记录。 (2) 每人依据出院医嘱, 制定合理化的健康教育方案。严格遵医嘱服药, 控制好可干预的生理学危险因素:血压、血糖、血脂, 抗血小板聚集, 定时监测, 使其控制在正常范围。同时详细告知用药注意事项, 药物的不良反应, 防止发生低血糖、体位性低血压等。告知脑卒中的相关知识, 如病因、发病机理、危害、发病危险因素, 早期症状识别等。 (3) 评估生活方式:有责任护士访谈, 了解患者与脑卒中有关的不良生活习惯:暴饮暴食, 吸烟、酗酒、焦虑、暴躁等, 确定可干预的行为学危险因素, 据此指导饮食结构的调整,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为每位患者制定一份饮食建议表, 作息表, 列出宜食和忌食的食物, 休息活动时间表, 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给予适量蛋白、糖水化合物、低盐低脂、富含粗纤维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 (4) 康复训练指导:依据出院首次评估的肢体运动功能结果, 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卧位、肢体功能训练、站立、步行训练的方法。卧位时尽量健侧卧位, 患肢用软枕垫支, 避免受压, 给予按摩, 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每天被动运动, 3~4次, 每次10~15 min。鼓励患者尽早主动运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训练患者进餐、刷牙、穿脱衣服、如厕、拧毛巾等, 逐渐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5) 心理护理:由于脑卒中过后, 患者留有一定程度的后遗症, 思想压力大, 所以心理护理是第1位[2]。家属及医务人员生活上、心理上关心体贴患者, 多与患者交谈, 安慰鼓励患者, 耐心倾听患者的陈述, 了解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困难, 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消除不良情绪, 增强患者的信心, 同时争取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1.3 观察指标
随访6个月, 了解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及自我保健知识掌握情况。指导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相关知识、合理饮食、按时服药, 康复训练, 定期复查, 定时来院进行血压、血糖、血脂监测, 血管斑块监测。同时判断是否有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出院6个月后, 两组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康复训练、情绪稳定、合理饮食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两组患者二级预防率中高危因素 (血压、血脂、血糖) 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脑卒中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详见表2。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社会的发展, 人类疾病谱的改变, 脑卒中发病率越来越高, 其发病是有危险因素的。脑卒中危险因数包括可干预和不可干预因数[3]。不可干预因数包括年龄、性别;可干预因数包括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血管病变等[4]。患者在出现脑卒中后, 特别容易复发。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证明, 重视二级预防并采取有效措施是减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和再发卒中的唯一有效方法, 因此初发脑卒中后, 就需进行下一次脑卒中的预防性治疗[5]。
原发性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6]。因此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而言, 控制血压就是控制生命, 可减少对相关靶器官的损害, 避免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发生[7]。调控血压首要措施是个体化药物控制, 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 积极寻找病因, 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患者必须进行规范化的抗高血压治疗, 定期复查, 巩固疗效, 避免不规则用药和血压高低波动。
抗血小板治疗药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再发血管事件的风险, 显著减低发病率。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化酶 (COX) 降低血小板的聚集率, 还能够改变内皮依赖的血管扩张。阿托伐他汀在他汀类的药物中是独有的, 它能直接抑制血管和肝脏中的胆固醇生成, 稳定斑块, 延缓动脉硬化, 逆转血液高凝状态。阿托伐他汀联用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明显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8]。糖尿病糖代谢障碍, 可加重血管的病变。
通过主管医师对患者制定的治疗方案, 通过家庭随访, 对整个治疗过程进行追踪和评估,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指导患者按时服药, 及时去医院复诊, 定时监测血压、血糖、血脂, 作好记录。护士反复讲解药物治疗的目的和意义, 提高用药治疗的依从性。
脑卒中的复发与患者的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 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焦虑、抑郁等也是导致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指导患者戒烟, 告知吸烟的危害, 每天饮酒不超过一两。提倡低盐、低脂、低热量、富含维生素纤维素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给患者制定一套运动康复方案, 循序渐进, 即得到康复, 又能锻炼, 防止体重增加。通过沟通交流, 进行心理疏导, 增强患者康复信心, 通过干预, 患者和家属认识到不良的生活方式可加重病情, 导致复发[9]。
本研究体会两组患者在6个月内, 血压、血糖、血脂等生理危险因素和行为生活方式如按时服药、定期去医院复诊、合理饮食、康复运动、情绪稳定等行为危险因素控制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医生不仅需要重视急性期治疗, 更需要积极主动干预, 使患者得到进一步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加强出院后的追踪随访, 将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延伸, 使患者和家属满意, 树立了社区护理新型护理理念, 推动社区护理的发展。脑卒中出院后家庭访视护理在二级预防起着重要作用, 是做好二级预防的关键之一, 脑卒中的二级预防需要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高度关注,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轻社会、家庭的负担, 使脑卒中的危害程度减低到最大限度。
参考文献
[1]叶凤英, 艾桂君, 王晓华, 等.脑卒中二级预防行为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6 (24) :17-18.
[2]孙艳军, 张雁, 刘亚丽, 等.家属参与脑卒中患者早期床边肢体康复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 2011, 3 (8) :1458-1459.
[3]于淑燕, 曲锦莲.护理干预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17) :64-67.
[4]周洁.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分析及社区干预模式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4) :28-29.
[5]富克非, 孟祥亚.200例缺血性脑卒中门诊患者二级预防的现况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9 (8) :136-138.
[6]程文文, 博佳, 赵焕.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用于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2, 47 (6) :670-673.
[7]罗旺胜, 朱静.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9) :46-47.
[8]吉聪莉.阿托伐他汀联用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6) :46-47.
卒中二级预防知识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系统内报告的新发脑卒中患者450例,分别为白鹤、福明、明楼街道各150例。纳入标准:1年龄大于或等于30岁;2有神经功能缺损临床表现,并能用某一动脉供血区损伤解释;3CT、MRI检查发现明确梗死病灶,除外脑出血、非缺血性神经系统疾病;4居住在江东区,能联系上并能定期随访者。排除标准:1颅内肿瘤、外伤、 血液病等及其它非缺血性卒中;2有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不能完成随访者;3拒绝参与电话随访者。
1.2 方法
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完成缺血性脑卒中登记,选取白鹤街道150例脑卒中患者为干预组,福明、明楼街道各150例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
1.3 干预措施
干预组中,自入选病例当月起,社区医生对脑卒中患者每月进行一次随访。每次随访需完成三类工作任务:1危险因素药物控制,包括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药物治疗,以及抗拴治疗;2生活行为方式干预,包括戒烟 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 3认识和抑郁评估。责任医生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2]对患者进行认知评估。两组分别于纳入病例的第6个月、第12个月、第18个月进行资料收集,对危险因素控制率、服药依从性、认识功能、 脑卒中复发率等各 项观察指 标进行比 较,分析定期 随访在脑卒中危险因素下降及脑卒中复发率下降中的作用[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干预组和对照 组年龄分 别为65.46±6.50岁、 66.27±7.12岁,受教育年限分别为9.71±3.41年、 9.95±3.01年,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年龄、受教育年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男性占54.67%,高血压患病率63.33%,糖尿病患病率37.33%,高血脂患病率58.67%,吸烟率34.67%,超重率27.33%,与对照组 相比,差异均无 统计学意 义 (各项P值均>0.05),见表1。
2.2 干预后两组认知功能比较
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智力判定,干预组干预第6个月和第12个月智力 判定为不 正常比例 分别为64.7%、 43.3%,对照组第6个月和第12个月智力判定为不正常比例分别为73.7%、54.7%,干预第6个月及第12个月两者智 力状态相 比,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P< 0.05)。见表2。
2.3 血压、血糖、血脂达标情况比较
干预组患者干预 后第6个月及第12个月的血 压、血糖、血脂达标率均经高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 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见表3。
2.4 不良行为改变情况比较
通过科学干预,干预组病后吸烟率、饮酒率、高脂饮食率、高盐饮食率和每周少于2次锻炼(或康复)的比例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2.5 服药依从性比较
干预后12个月干预组的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和抗栓药 的正确使 用率分别 为85.3%、82.1%、 90.9%和91.5%,高于对照 组的74.9%、66.4%、 80.4%和74.6%,两组差异 均有统计 学意义 (P< 0.05)。见表5。
2.6 脑卒中复发情况比较
干预组干预第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3.3%、4.7%、6.7%,低于对照组各时段的复发率;干预组死亡率分别为0.7%、1.3%和2.7%,干预第6个月死亡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干预第12、18个月干预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3 讨论
脑卒中发病率、复发率高,是严重危害广大群众的疾患。本项目通过实施脑卒中社区随访二级预防干预,在降低危险因子,提高服药依从性,延缓认识障碍, 降低卒中复发等方面收到一定成效。
3.1 可干预性危险因子有效控制
脑卒中的发病与复发与脑卒中危险因子息息相关,危险因子分为不可干预及可干预两大类。二级预防的重点要放在减少可干预的危险因子。研究显示, 干预组入组干预6个月后,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分别为80.7%、84.0%、79.3%,较对照组 高分别高9.7%、10.0%、13.0%,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生活行为方式方面,干预组患者的吸烟率、饮酒率、高脂饮食率、高盐饮食 率分别下 降23.4%、20.0%、 66.0%、42.7%,下降率优于对照组;每周少于2次锻炼率(或康复)下降58%,优于对照组。这说明定期随访干预对可干预危险因子的控制能起到良好效果。责任医生定期随访中强化了对患者不良行为的干预,通过入户宣教与操作指导,改善了患者不良生活行为。 同时康复医生的康复指导,也提高了干预组患者社区康复频率。
3.2 服药依从性明显提升
本研究根据《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标准[4],对干预组患者给予二级预防药治疗,即阿司匹林或氯比格雷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调脂,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给以降糖、降压药物等。 由于干预组实施了较好的随访制度,使患者对所患疾病及潜在危险有了正确认识,且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极大地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有效控制了血管性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干预组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抗栓药病后12个月正确使用 率分别达85.3%、 82.1%、90.9%、91.5%,分别较对 照组高10.4%、 15.7%、10.5%、16.9%。
3.3 认识功能障碍有所减缓
研究显示,脑卒中发生后,部分患者留下失语或肢体瘫痪的后 遗症,亦有部分 患者并发 认识功能 障碍,高达69%的卒中患者存在某种程度的认识障碍, 其中1/3会发展为明显的痴呆[5]。且缺血性脑卒中较出血性脑卒中 更易导致 认识功能 损害,脑卒中再 发及多次脑卒中史是引起认识功能急剧下降的重要原因。故在缺乏有 效治疗痴 呆方法的 情况下,有效实施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和医学 意义[6]。本研究显 示,干预组病 后6个月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判定为智力不正常的为64.7%,低于对照组。这说明社 区定期随 访能够提 高患者的正确用药 率,良好的血 压、血糖、血脂的控 制状况,对于延缓 智力障碍 有一定作 用。康复医生 的认识功能训练也改善了患者的认知功能。
3.4 卒中复发率明显降低
病后18个月干预组 的复发率 为6.7%、死亡率为2.7%,较对照组 有明显下 降,且有统计 学意义。 本研究选取的干预 组缺血性 脑卒中患 者,由于对其 实施定期随 访,减少了卒 中复发,改善了认 识功能[7]。而对照患者经过急性期治疗后返回家庭和社区,由于缺乏规范化随访干预,患者缺乏正确的卒中防治知识,大部分患 者不规律 用药,甚至停药,使各项血管性危险 因素得不 到有效控 制,复发率和 病死率处于较高水平[8,9]。
摘要:目的:探讨定期社区随访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干预组、对照组各150例、300例脑卒中患者,干预组进行每月一次随访干预,对照组不进行随访干预,两组分别于纳入病例第6个月、第12个月、第18个月收集资料,进行危险因素控制率、服药依从性、认识功能、脑卒中复发率等指标的比较。结果:干预后第12个月,干预组较对照组智力不正常比例下降11.4%,血压、血糖、血脂控制率分别上升12.0%、12.3%和15.0%,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和抗栓药的正确使用率分别上升10.4%、15.7%、10.5%和16.9%。干预组干预后第6个月、第12个月、第18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3.3%、4.7%和6.7%,低于对照组各时段的复发率。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社区定期随访,是充分实施卒中二级预防的有效措施之一。
卒中二级预防知识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 住院部所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计6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给予CT检查, 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按照计算机随机方法进行分组, 形成A组、B组、C组, 每组患者共计20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为:A组20例患者中, 男性共计12例, 女性共计8例, 患者年龄在49~75周岁范围之内, 平均年龄为 (61.2±2.3) 岁;B组20例患者中, 男性共计11例, 女性共计9例, 患者年龄在45~73周岁范围之内, 平均年龄为 (59.7±1.6) 岁;C组20例患者中, 男性共计14例, 女性共计6例, 患者年龄在44~72周岁范围之内, 平均年龄为 (60.8±1.9) 岁。三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A组
A组20例患者以辛伐他汀进行干预。用药方案为:20.0 mg剂量, 每晚给药, 1次/d。
1.2.2 B组
B组20例患者以阿司匹林进行干预。用药方案为:100.0 mg剂量, 每晚给药, 1次/d。
1.2.3 C组
C组20例患者以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进行干预。用药方案为:20.0 mg剂量辛伐他汀联合100.0 mg剂量阿司匹林, 每晚给药, 1次/d。
1.3 观察指标
对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血脂水平进行观察, 评估治疗期间安全性。观察血脂指标包括:①TC:血清总胆固醇 (mmol/L) ;②TG:甘油三酯 (mmol/L) ;③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mmol/L) ;④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mmol/L) 。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与计算,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 以χ2检验, 当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脂水平对比
A组治疗后血脂水平为:①TC: (4.9±0.3) mmol/L;②TG: (1.6±0.4) mmol/L;③LDL-C: (3.5±0.1) mmol/L;④HDL-C: (1.0±0.3) mmol/L;B组治疗后血脂水平为:①TC: (5.2±0.5) mmol/L;②TG: (1.8±0.3) mmol/L;③LDL-C: (3.8±0.2) mmol/L;④HDL-C: (1.0±0.4) mmol/L;C组治疗后血脂水平为:①TC: (3.8±0.2) mmol/L;②TG: (1.3±0.2) mmol/L;③LDL-C: (2.7±0.5) mmol/L;④HDL-C: (1.3±0.2) mmol/L。C组与A组、B组对比,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安全性对比
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 (1例为肌肉痛, 1例为出血性脑卒中) ;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 (肌肉痛) ;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 (肌肉痛) 。三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对比, P>0.05,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临床研究数据证实, 缺血性脑卒中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危害性大, 且预后水平较低[1,2]。近年来, 本病发病率有一定的增长, 且逐渐呈现出年轻化发展趋势。考虑到本病具有一定的致残率、死亡率, 治疗方法的选取至关重要。研究指出, 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与冠心病在发病机制、治疗思路方面存在一定相似之处, 因而可通过干预冠心病相关药物的方式, 改善本病的治疗效果。
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疾病中的治疗价值已有大量研究。而有关人员将辛伐他汀作为典型的他汀类药物, 作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中, 证实能够显著降低本病患者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率, 提高存活率[3]。本次研究中发现:辛伐他汀在改善患者血脂水平方面效果显著。其主要机制为:第一, 本药物能够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避免其出现破裂或引发血栓;第二, 本药物能够干预血栓形成的全过程, 改善纤溶功能, 避免治疗期间继发出血性脑卒中, 影响治疗效果;第三, 本药物对于单核细胞CD11b粘附分子行为作用具有良好的抑制功效, 可在短时间内发挥其药效, 达到保护缺血神经的目的。
同时, 对于阿司匹林而言, 其能够对血小板环氧化酶活性水平进行有效的控制, 从而避免患者体内大量过氧化物聚集。同时, 以小剂量给药, 联合辛伐他汀干预, 还能够提高本药物的抗酸性能、抗碱性能, 达到降低不良反应, 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综上所述,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用药方案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水平的改善, 且不良反应少, 安全可靠, 可满足二级预防需求在, 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东国, 宋志成, 金鑫, 等.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2, 46 (5) :505-507.
[2]王新强, 尹继君, 贾书方, 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AS术后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山东医药, 2010, 50 (31) :115-116.
卒中二级预防知识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严格按照《中国脑卒中诊断和治疗指南》脑梗死的断标准, 房颤的诊断依据为体检记载房颤, 或心电图、动态心图曾诊断房颤。高血压诊断标准为国际上统一的非药物状态非同日血压测定≥2次, 收缩压≥140mmHg和 (或) 舒张压90mmHg。选取我院2003年9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住院或在门诊随访的首次发病的脑梗死伴高血压和房颤患, 排除标准有:年龄<55岁或>80岁;非本地区常住人员;不参加该项研究的患者。
1.1.2 将所有研究对象以随机单盲法分为ARB治疗组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两组 (每组各100人) , 年龄在55~80岁, 中ARB治疗组中男46例, 女54例, 年龄在55~78岁, 平均年64.6±4.12岁;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中男51例, 女49例, 年56~80岁, 平均年龄65.2±3.67岁。两组样本年龄、性别、发特点及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ARB治疗组基础治疗药物为氯沙坦50mgqd;体阻滞剂治疗组基础治疗药物为倍他乐克12.5mg Bid。如患在参与该研究前已经在服其它降血压药, 则合并用药2周后用以前所服的降血压药。
1.2.2 二组患者血压控制的目标值均为140/90mmHg以, 如用基础治疗药物后1月血压仍不能达标, 则在基础治疗的础上加用其他降血压的药物, 如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CEI、α受体阻滞剂等, 或基础治疗药物加量。但ARB治疗组加用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不加用ARB。
1.3 疗效观察指标
1.3.1 主要终点指标 (1) 脑梗死复发; (2) TIA。
1.3.2 次要终点指标 (1) 全因死亡 (包括脑卒中) ; (2) 因心管事件的死亡; (3) 心肌梗死发生率; (4) 心绞痛的发生率; (5) 心的发生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
本研究中疗效判定标准参照《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心肌梗死、心绞痛及ECG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ECG恢复正常; (2) 有效:临床发作次数、程序及持续时间明显减轻, ST段降低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 但未到达正常水平, 倒置T波上升25%以上, 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 (3) 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 甚至死亡, ECG基本与治疗前相同或ST段比治疗前降低0.05mV以上[3]。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 如果P值<0.05则证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主要终点指标
本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在经治疗后脑梗死复发及TIA的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均有所改善, 但ARB治疗组患者改善症状较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更显著, 据统计学分析,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次要终点指标
本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在经治疗后次要终点指标的发生率均有所改善, 但ARB治疗组患者改善症状较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更显著, 据统计学分析,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3.1 缺血性脑卒中概述
缺血性脑卒中, 即为广义的脑梗死, 是指突然发生的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血流完全中断, 停止供血、供氧、供糖等, 使该局部脑组织崩解破坏[4]。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为: (1)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血栓栓塞; (2) 心脏来源的栓子所致脑栓塞; (3) 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炎、血管损伤以及外伤等。本病不仅发病率和复发率高、病死率也高, 在我国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上升至第二位, 农村地区脑血管病死亡列第三位[5]。本研究通过对主要终点指标和次要终点指标的观察, 明确了ARB在降低脑梗死病死率中的作用。
3.2 发病机制及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一旦发生, 除3小时内立即进行溶栓治疗外, 目前尚无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多项资料表明, 我国发病3小时内就诊的患者不到1%, 因此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 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 进而降低脑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已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是缺血性脑卒中方面研究的重点和难点[6]。
3.3 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
本病的预防分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指积极控制病因和危险因素, 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二级预防指对已经发生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积极干预防止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7]。二级预防中观察的主要终点指标为:脑梗死复发和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观察的次要终点指标包括:全因死亡 (包括脑卒中) 、因心血管事件的死亡、心肌梗死发生率、心绞痛的发生率、心衰的发生率。
3.4 本病与高血压及房颤关系
国内谭晓[8]等, 通过对高血压病心房重构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及ARB的干预影响的研究发现, 房颤患者发生心房重构与房颤频度成正比, 且与细胞凋亡有关, ARB可逆转心房重构, 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姚恩达[9]等通过ARB对64例高血压病患者心房电重构的影响观察, 明确了ARB可以用来作为干预高血压病并发房颤患者的有效基础药物, 进而推论ARB治疗可能能使该类患者避免因房颤而并发脑卒中的不良后果 (只是推论而无资料的随仿) 。戚文杭[10]等通过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与心房颤动回顾性的分析发现, ARB与某些情况下心房颤动的发生及预防有显著相关。本研究是ARB在伴有高血压合并心房纤颤的脑梗死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作用研究, 结果证明ARB对脑梗死伴高血压和房颤患者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中的二级预防作用疗效显著, 可减少脑梗死复发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
3.3预后及展望
目前国内外研究也表明, 缺血性脑卒中还没有真正含义上的特效药, 很难说有某一类药物对所有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都有良效, 因此医药部门都在大力开展研究, 希望能开发出疗效更好的药物[11]。因而本病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中应用ARB对脑梗死伴高血压和房颤患者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中的二级预防作用, 取得满意的效果。ARB治疗组经治疗后脑梗死复发和TIA、脑卒中、因心血管事件的死亡、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发生率出现明显下降, 且经过统计学分析,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具有较大的价值和实际意义, 值得继续研究和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ARB) 在伴有高血压合并心房纤颤的脑梗死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作用。方法:严格按照《中国脑卒中诊断和治疗指南》脑梗死的诊断标准选取伴有高血压和房颤患者共2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并随机将其分为ARB治疗组及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两组, 每组各100例, ARB治疗组基础治疗药物为氯沙坦;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基础治疗药物为倍他乐克, 随访过程终点观察脑梗死复发和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等主要终点指标及其他部分次要终点指标。结果:随访3月后发现ARB治疗组患者的主要及次要终点指标发生率均较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明显降低, 包括脑梗死复发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脑卒中、因心血管事件的死亡、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经统计学卡方检验, 两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ARB对脑梗死伴高血压和房颤患者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中的二级预防作用疗效显著, 可减少脑梗死的复发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氯沙坦,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复发,高血压,房颤
参考文献
[1]戚文航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 在降低脑卒中事件中的优势作用[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07, 15:21-22.
[2]唐英, 陈丽平, 胡少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临床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 2005, 27 (11) :847-848.
[3]杨远志.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舒血宁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华西医学, 2010, 25 (1) :7-8.
[4]Oparil SNewly emerging pharmacologic differences inangiotensinⅡreceptor blockers[J].Am Jhypert, 2000, 13:185.
[5]孙旭莉, 尹兆波, 赵静敏ARB与高血压患者脑卒中预防[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5, 19 (4) :87-88.
[6]朱慧, 张薇, 张供.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血管紧张素受体mRNA表达改变的研究[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5, 9 (3) :175-179.
[7]李悦, 李为民, 谷宏越.氯沙坦对心房急性电重构的影响[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3, 7 (6) :368-371.
[8]谭晓, 姜海, 王迪斌房颤患者心房重构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及ARB的干预影响[J]天津医药, 2008, 36 (3) :195-196.
[9]姚恩达, 陈红ARB对高血压病患者心房电重构的影响观察 (附64例分析) [J]FJ Medical Journal, 2005, 27:3-5.
[10]戚文航.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与心房颤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 (11) :1042-1043.
卒中二级预防知识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