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比能力更重要
责任比能力更重要(精选6篇)
责任比能力更重要 第1篇
柳宗元曾经写过一篇寓言《蝜蝂传》, 意蕴非常深厚。蝜蝂是一种擅长背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遇到东西, 总是一味背负。它的背很粗糙, 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 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如今的教育, 倒是越来越像一只踽踽前行的蝜蝂, 背负着太多的不可承受之重。没有人否认校车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但外界常常忽略了究竟谁是责任主体。试问, 学校真的能背负起校车安全的责任吗?
诚然,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古时圣贤及当今高层都这么说。在一个道德滑坡的转型时期, 师爱乃是教育最为坚实的防线。校车内跃动着一个个鲜活的灵魂, 维系着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 无论投注多少心血亦不为过。但核心在于, 是否也应为师爱划定一条边界。道德的大棒固然凛然有力, 但终究非长久之道。如果老师的安全责任没有边界, 只会造成这样一种后果, 某些人的履职底线一再退却。校车安全, 应是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学校甚至对校车司机都无管理权限, 又怎能担负得起如此巍巍重担?譬如交警也抓校车安全工作, 但仅仅只是限于光堵不疏的查处而已, 除此之外别无所为。查处不等于管理, 勒令不等于服务, 于事无补。同样的思维逻辑存在于很多部门, 永远只求“自保”, 而不思源头治理。
从本质上来讲, 校车姓“校”乃是误读, 属于认知错误。当表面的称谓沉积为思维窠臼后, 问题就很容易出现。当前情势下, 要想保障校车安全, 厘清各方责任远比单纯强调师者爱心更重要、更紧迫。一味强调师者爱心, 而不明晰划清各方权责, 最终爱心注定会萎缩。况校车一旦出事, 覆巢之下又焉有完卵?甘肃正宁校车事故后, 跟车老师不幸而殁, 被处分的又岂止是校方。那种想当然式的“鸵鸟战术”只会贻害无穷, 埋下安全隐患。
责任比能力更重要 第2篇
责任比能力更要,什么是责任?责任是分内应该做的事情,是做好应该做好的工作,承担应该承担的任务,完成应该完成的使命。责任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工作之中——在领导的决策中、在普通工作人员的落实中、在所有人的一言一行中……
责任心与能力素质,就好比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共进齐飞,才能把工作抓好。如果整天沉溺在琐碎事务和应酬中,我们要分清工作主次,分清轻重缓急,先大后小,先急后缓,这样才把工作做的有条理,不误事。否则即使责任心再强,也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只能是抓了芝麻漏了西爪。相反,如果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能把心思和精力都花在工作上,不愿意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即便有再高的学历,再强的能力,也不可能干出什么成绩。
干事业需要能力,更需要责任心。只有能力而没有责任感,就不会有对上级、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意识,再简单的事情也做不好;只有责任感而没有能力,充其量是纸上谈兵,其结果是一事无成。追求能力与责任的结合,这是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说责任比能力水平更重要,一是因为能力或许可以让你胜任工作,责任却可以让干好工作。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程式化的日常管理中,责任能使人把平凡的、具体的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能使人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进而弥补能力的不足,提升能力和水平。二是责任感的缺失却不是能力所能补充的。
责任决定绩效,责任决定成败。每个人唯有勇敢地担起自己的责任,不推诿、不扯皮,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价值得到最充分的展现,也才能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同样,今天你工作的责任不到位,明天其他人就会效仿,它会潜移默化的传播。为什么今天要完成的工作要拖到明天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总少不了责任心的缺乏;没有责任心,就不会行多步,甚至一步也不会行到位,结果是工作配合之间的不协调,工作的推诿,造成消缺的拖延,设备的损坏,以致造成事故。
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必定是敬业、热忱、主动、忠诚的人,把细节做到完美的人。因为,在责任的驱使下,他会积极挖掘自我潜能,会更加勇敢、坚韧和执着、会充满激情地勤奋工作,通过勤奋工作,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我的工作能力,通过勤奋工作,发现自我的不足,从而加强学习,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提升自我。
由此可见,责任心不仅是一种使命和职业精神,更是一种能力,是其它所有能力的核心,缺乏责任心,其它能力就会失去用武之地。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在工作、学习、家庭及社会生活中,坚持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用强烈的责任感支撑自已的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升能力,更好的落实自已的责任。
比能力更重要的 第3篇
一般来说,字体的命名都是用姓氏的,比如欧阳询的字叫欧体,颜真卿的字称颜体,柳公权的字叫柳体。按理,秦桧创立的字应该叫秦体才对呀,可为什么最终称为宋体,用一个朝代的号来命名呢?而且这种命名还是到了明朝才最终确立。
据《宋史·秦桧传》记载,秦桧出身中小地主家庭,自幼好学,博学多才,在书法上颇有造诣,正因如此,他最终能够创立一种通用的字体——宋体字。然而现在的人只要一提到秦桧,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以“莫须有”的罪名谋害了民族英雄岳飞,自然而然地便把他打入了民族败类、民族耻辱的行列,怎么都不会认为他会是一个有才能的人。
这是习惯使然,也是传统所致。也就是说,因为他有了那么大的一个污点,无论他有多么大的本领,人们都会产生怀疑,或者不以为然。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人的人品有多重要,没有高贵的人品,即使能力再强,也是不会被人们所称颂、赞扬的,甚至会被人们唾弃。秦桧无疑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秦桧跪像便是最好的明证。
翻开中国近代的历史,我们还能找到不少的例子,比如作家周作人,散文写得何其精妙,他还创造了一种文体——美文,然而,因為曾经做过文化汉奸,以至于他的名声永远都不可能变得很好。还有汪精卫,也是博学多才,而且仪表堂堂,据说还是当时的四大美男子之一呢!然而,他却干了让所有中国人不能原谅的事情——卖国,一个卖国贼还能留下什么美名!
责任,比技巧更重要的写作元素 第4篇
老师说要写随笔, 那就写。实在无聊, 没什么可写的事。尽管如此, 我还是要写, 真是无聊至极。
本来就没事, 干吗非要说有事, 这分明是无聊的教条思想, 真是吃饱了撑的。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 另一半时间在家里, 吃饭、睡觉、写作业, 哪来那么多时间来找这破事, 还要两三天一篇随笔, 真是无聊。我们又没什么经历。我至今很佩服自己, 没事找事能写了半个学期的随笔。老师说同学们写随笔大部分都发牢骚什么的。我说不发那写什么?有什么写啊?我们又不是一个个徐志摩, 没工夫一天到晚思量着爱情诗, 只有废话加废话了。
比如我就靠这些废话充了篇随笔。
一篇随笔里面有四个“无聊”, 三个“废话”, 通篇是牢骚。这样的随笔虽是特例, 然而它所反映的学生倦于写作的心态却有一定的普遍性。学生对写作有如此的厌倦情绪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近几年, 陆续有人在写作教学方面倡导新理念、新措施自由作文、智慧作文、绿色作文、童化作文等。这些新观点、新措施确实给作文教学带来了缕缕清风, 使人们在迷惘之际忽然有了方向, 我也尝试着将这些方法措施用于课堂。在写作教学某一阶段、某一侧面确实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 产生积极的效应。比如智慧作文提倡学生以“幽默”为文, 我就锻炼并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写作技能和兴趣;童化作文提倡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为依托, 我就指导学生参与活动, 感受活动, 描述活动。可是, 当依此方略践行一段时间后, 我们又会逐渐陷入技穷的尴尬境地。起初, 学生对这些形式别样的作文技巧颇感兴趣, 可时间一长, 他们便习惯成自然, 毫不领情了。兴趣固然是最好的老师, 它可以激发人们主动去做事。但是通过技巧的“新”、“奇”而激发起来的写作兴趣犹如夏天的水果一般, 是难以保持长久的, 极易受外界干扰而改变质量。
在这样的状况下, 我们无法否认写作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的现实, 写作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瓶颈也就成了必然。写作教学成效不大, 以至于现在的写作课堂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完全迎合考试, 大讲特讲应考技法, 书店里这样的书也不少, 教师“大有可为”, 甚至像“嫁接法”、“改头换面法”等有悖写作规律的所谓技法也成了某些教师的应试法宝。这种课堂热热闹闹, 一切围绕应试。教师虽有“作为”, 但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 扼杀了学生的写作灵性, 无异于竭泽而渔。
要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 我们必须清楚写作的目的。写作即表达, 就是主体向客观世界敞开和传达自己的意志、思想与情感。我们对当下学生写作状况审视一番, 不难发现, 学生对自我的本真生活采取了屏蔽的态度, 他们的笔触很少触及到主体的灵魂深处。他们呈现出来的往往是对自我贫乏的解读, 对生命的存在及价值肤浅的思考。他们对自然的情感是苍白的, 他们对家的概念是模糊的, 他们认为父母的辛劳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很少再读到学生对父母“早生华发”而有所感慨了这一切都表明, 现在大多数学生, 对自己, 对他人, 对社会, 显得是那么漠然。简言之, 他们对这一切缺乏责任意识。
《现代汉语词典》对“责任”的解释言简意赅:“分内应做的事。”一个人, 包括逐渐走向成年的中学生, 应该积极审视自己存在的价值,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应该关爱亲人, 帮助他人, 在得到爱的同时, 学会付出;应保护自然, 关注社会, 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是学生的分内事, 也应该是写作的根基。
前几年出现的高考零分作文同样也反映了学生因缺乏责任意识而散漫、随意为文的现象。细读这些所谓的零分作文, 除了少数属于言辞偏激、观点偏颇外, 大多属于“责任意识”淡漠之类, 因而品位不高, 甚至格调低下。2005年湖北卷的高考零分作文这样写道:“我们就是要做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的女人, 回到几十年以前的老路。而我心目中的夫君, 不要求什么出将入相那只怕忽然短命或祸事来临只要出有宝马、奔驰靓车, 入有别墅、豪宅, 就心满意足了”这篇文章单从语言角度去考量, 应该是不错的。但是其思想之轻浮、格调之低下, 以致宣传错误的观念, 都是文章的“硬伤”。
学生责任意识的淡薄或缺失, 常使他们失去发现生活中美与丑的慧眼, 产生“生活平淡、无味”的错觉, 造成写作时“无米下锅”的困境。面对缺乏责任意识的学生, 作为教师, 我们似乎无所觉察, 抑或觉得这是我们的题外之事。殊不知, 忽略了根基, 也就忽略了对人的公民意识教育, 再多的技法都不过是摆设罢了。我们有责任引领学生“心怀责任”去写作。心怀责任, 就会对生命多几分思考, 对自我有更多的认识, 知道写作实际上是“生命在歌唱”。心怀责任, 就会对自然多几分虔敬, 对它的感触会更加亲切, 甚至会物我交融。心怀责任, 就会对社会多几分关注, 对不同人物的命运会有自己的解读, 对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会多几分怜悯。心怀责任, 会对亲人有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愫, 对家乡会产生浓郁的乡土情结。心怀责任, 会对历史和文学经典多几分痴迷, 会在历史的凝重感和文学经典的丰富营养中悟出人生之道。
读《责任比能力更重要》有感 第5篇
按照机关党委开展党员专题读书活动的要求,最近读了《责任比能力更重要》一书,对责任和能力有了重新的认识,有感如下: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又都承担了不同的责任。正是责任。使我们在困难时能够坚持,让我们在成功时保持冷静,让我们在绝望时懂得不放弃,因为我们的努力和坚持不仅仅为了自己,还为了别人。一个对别人负责的人,才是对自己真正负责的人。责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从我们来到人世间一直到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履行自己的责任。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人能够坦然面对逆境;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人,能把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能够战胜工作中的各种困难。所以,相对于能力来说,责任反映的是一个人做事的态度,俗话讲,有心铁棒磨成针,就是这个道理。
公司一直以来强调的执行力,我感觉说到底就是要求员工要有责任心,一个富有责任感的员工,执行力肯定也不会差到那。“作为一名员工,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一切为企业利益着想,一切为企业发展服务就是我们的责任;能力永远由责任来承载,而责任本身,其实就是一种能力!”这两句话源于《责任比能力更重要》这本书,短短两句话概括中心,深入人心。我认为:一个人只有对工作怀有责任心,他才会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书中讲到的三只小老鼠最终没有喝上油,最终归罪于“当时有猫叫”。事实上,当时真的有猫在吗?为什么其他老鼠没有听见?我想这不过是第三只小老鼠用一个“忽悠”来为自己开脱罢了。但是,小老鼠们被“忽悠”后还敢出去偷吃吗?我想,用不了两天,三只小老鼠就都饿死了。“只有责任,没有借口”。一个人开始在为自己的种种失误寻找借口时,那么,就可以怀疑他是否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人。因为,一个负责的人绝不会找借口来为自己开脱的。抛弃找借口的习惯,要勇于承认错误,分析错误,并为此承担责任,更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我认为,为自己寻找借口是一件相当不划算的事。当找到借口后,也许会得到暂时的解脱,但是从长远看,可能将付出更多的代价。所以,与其想方设法寻找借口,不如把时间花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任务上面,寻找借口就会缺乏行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做不好事情、完不成任务时总是喜欢把借口当作敷衍外人、原谅自己的“挡箭牌”,宁愿花时间、耗精力去找借口来逃避责任,也不愿花同样的时间、精力去努力做事,把“这事不该我管”、“不是我不想做”、“我已尽力而为了”、“等等再说”之类的借口作为掩饰个人弱点、推卸责任的“万能器”。这无非是想掩盖自己的过失和失职,求得别人的理解和原谅,实质上是推卸责任。这只能让自己暂时甩开包袱和担子,得到身心的轻松,让自己暂时逃避责任和义务,获得了心里的平衡。却不知“阴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一个人若是习惯了为自己的失误和失职找借口,责任心就会降低,就会疏于努力,不再想方设法争取 成功,就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工作质量,进而慢慢失去忠诚和自信,降低热情和激情,减弱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失去竞争力。这样的人多了,其所在团队也会失去竞争力,难以在社会立足。
比勤奋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第6篇
HR总监:“对你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是什么,什么书名,作者是谁?”
他回答说了书中的几个观点,然后又说作者确实想不起来了。
HR总监:“平时看科幻电影吗?”
他回答:平时工作比较忙,很少看电影。—多么冠冕堂皇的回答啊。
HR总监又问:“你对什么痴迷?痴迷到什么程度?”
他回答:除了工作、看些书确实没对什么事物痴迷过。
面完试他就觉得这些问题回答的很糟糕,心里有些隐忧。在返程的路上,他收到了HR总监的回复,说“通过和同事的综合测评,你的经历不合适这份工作。”
他有点不甘心,问HR总监“为什么面试没通过呢?”,HR总监回答:“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缺乏远见。”
这一句话刺醒了他,多么痛的领悟啊。
深度,广度,远见不仅刺醒了他也深深刺醒了我,他如此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再仔细分析那几个问题,其实针对性很强的。问什么书对你影响最深,意在考察你对这本书理解深度,做天使投资理解深度深度思考是基本素质。问看不看科幻电影意在考察对未来的关注程度。拿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发现对很多问题思考程度都很肤浅,想到一、两层之后就很难再深入下去了。
平时也喜欢看书,也买了不少书,但基本等于白看,仅仅记住几个观点没深刻理解书中的体系结构,知识不成体系是没多大价值的。看了没真正消化,不试图深入思考、理解、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本质上跟没看是一样的。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叫“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当时看完后也只记住这句话,没什么切身体会,但经过朋友讲述他的痛苦遭遇后发现这句话太有分量了。于是又在网上搜索这篇文章认真的看了几遍,这其实是篇演讲稿,是晨兴资本刘芹写的。
雷军给刘芹打了一个电话跟他说:“我一直认为你做投资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你能告诉我,到底怎么样才能做一个成功的投资者?你为什么投资能做得非常不错呢?”
他当时给了雷军一个答案,“我相信我极其的勤奋。我相信天道一定能酬勤!我相信如果勤奋的话,你一定能做一个非常好的投资者。”他本来以为这个答案至少能得到雷军的部分认同,结果他没想到,雷军给了他一个让人惊讶的反馈。这个答案就是天道并非一定酬勤。这个观点当时给了他非常大的刺激。
后来慢慢明白了,可能勤奋是必要的,但是勤奋是远远不够的。
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但我认为深度思考决定人生。理解这句话需要明确几个概念,什么是深度?深度是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深入理解事物本质是深,只了解事物表面是浅。
决定意思是起决定性作用,但不是绝对作用。人生不是完全由深度思考决定,但起到决定性作用。有些人不需要太深刻照样可以过的舒服自在,比如富二代、官二代,买张彩票中了500万,什么深刻不深刻对他们来说都是扯淡。
细细研究各个领域成绩斐然的大咖所做的演讲、写的文章无不是对某个领域深刻思考的结晶,思考的深度及远见一般人望尘莫及。
马云对电商的深刻理解及远见成就了阿里,周鸿祎对流量的深刻理解使入主奇虎前后发生天壤之别的变化,中航502所对离子发动机技术的深度研究和理解造出了世界最先进的离子发动机,使地球去火星的飞行时间缩短到39天左右。
但深度思考并不是深不可及的,我们通过努力,不断练习是可以获得的一项技能,一旦深度思考成为习惯人生将大不同。
深度思考需要的几个前提
1内心意愿
再好的事自己不想做也无济于事,内心想有这个意愿才能开启思考之门。
2深度思考是自己的事
上学的时候有这个感觉,觉得学习是给别人学习的。在学校老师逼着学,到家家长逼着学,写完作业了吗?不写完作业不准睡觉,考试不好回到家还得挨揍。
长大后才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人和人的差距也是在毕业之后发生的。那些把读书当成自己事的人,毕业后更懂得自学的人通常混的都不会太差。深度思考始终是自己的事,虽一开始很难深入时间久了有了自己的方法论也就不难了。
3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
前两天看了一部电影《星际穿越》,没有那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对亲人的爱,库珀是回不到地球的,同样也谈不上拯救人类了。你选择的领域直接影响你日后成就的大小。
4决心
光想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决心就会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我没时间,工作都累个半死还有心思想这个,今天不下定决心深入思考、研究明天迟早是要还的。
更重要的是想成事一定要早,时间不等人啊。不要自欺欺人,不深刻思考也能成就人生,成为人生赢家,真的是白日梦啊。上帝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创造环境,二是建立竞争,羚羊时时刻刻想着怎么跑过狮子,必须有这种决心,否则只会成为狮子的盘中餐。
找到自己深度思考的土壤,还得拥有一套开垦土壤的工具,即有一套深度思考的方法论。
深度思考的方法论
1可繁殖的知识量
可繁殖的知识这个概念来源于李笑来,李笑来把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可繁殖的,一种是可繁殖的,比如秦始皇是哪年统一六国的,这种知识是不可繁殖的,但像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就是可繁殖的,它可以让你提高、进步,让你变得更深刻。
不能深刻思考的根本原因是见识少,知识积累量不够。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产生大量信息,但并不是每条信息都是有价值的,对充斥的信息首先要做的就是甄别信息有无价值,无价值可以不看,重点是看有价值的。
nlc202309090607
真正聪明的人都是下苦功夫的,曾国藩读书的原则是一本不读完决不读下一本书,真正的好书不能求快,快即是慢,快即是无,理解最重要。
2思考频次
针对问题多思、多想,思、想,思、想不动脑哪来的思想。李小龙曾经也说明过这个问题,他说不怕一个人会100种功夫,只怕一个人把一个招式练100遍。
好功夫需要速度、力量、技巧,练100种功夫每种都是浅尝辄止,不能实战,把一招练100遍往往可以一招致命。对一个问题若想深刻想个一两遍想不明白了,通常都是很痴迷的状态,除了睡觉不想其他时间都在思索。
3多维度思考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但他们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思考过程就像是盲人摸象的过程,努力从多层次,多角度看待问题。要想多层次思考的跟自己较劲,不能想到一两层就饶了自己,想到一两层以后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把所有的问题都想全了。认识大象的过程其实是人类拥有的三种逻辑思维之一的结构思考逻辑,按照结构思考逻辑把各个部分找全。
4细节
笑傲江湖第二季有个表演者叫沈小龙,他把打喷嚏分解开来演,很好玩。有时候我们对问题认识不深,一定程度上是对细节不掌握,仅仅了解个笼统的概念不往深里追求,追的越深认识越深刻。事物的本质都是被一层一层表象包裹着,不追问到底还以为表象呈现的东西是事物本质呢,这就误导自己了。
深刻是一种态度,事事不求细节,很难想象他能优秀到哪儿去。
5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美国作者芭芭拉·明托写的一本关于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逻辑的书,有时间大家可以看看。
金字塔原理是很好的思考和表达方法,在思考、表达的时候为什么要构建金字塔结构呢?
因为研究表明人类能够记住、理解最多的项目是7个,比如:你写了一遍文章或做个演讲,把下图的论据A、B、C、A1、A2、A3……一股脑的讲出来、写出来恐怕别人很难理解的,所以需要把多于7个的项目通过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组合成几组,同组内的内容按照因果逻辑、结构逻辑、程度逻辑展开,然后以此类推。
人的思考过程都是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原理观点先行,先提出观点,然后通过归纳和演绎思考论据,把论据找充分。
上层思想是下层思想的总结,下层是上层的解释,这种结构就是疑问\回答式,下层其实是对上层的回答。通过疑问\回答不断深入构成整个金字塔结构,写出一遍文章。
6概念清晰
以前看过一本幼儿教育的书,在婴儿呀呀学语的时候父母说话往往都是把馒头说成馒馒、把虫子说成虫虫、把的凳子说成凳凳,这本书建议别用这种语言和孩子交流,是馒头就说馒头,是虫子就说虫子,是凳子就说凳子,语言基础是文字,文字是思想和逻辑的基础,概念清楚思想才能清晰、深刻。
7写作
写东西是整理思路最好的方法,把所思所想讲出来、写出来与他人分享才能变成自己的。
在写东西的时候刚坐下来一点思路都没有,写着写着思路就打开了,写东西是深度思考的过程,它会把存储在大脑中的不同区域零散的知识点调取出来组合成有深度的思想体系。
责任比能力更重要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