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疾病范文
孕产妇疾病范文(精选7篇)
孕产妇疾病 第1篇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脑电图,脑电地形图,母亲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可分为5类[1]:(1)子痫前期,又分为轻度和重度子痫前期;(2)妊娠期高血压;(3)子痫;(4)慢性高血压;(5)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HDP与出血和感染性疾病一起,构成死亡三联征,是导致母亲和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HDP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痉挛,各系统、各脏器灌流减少[2]。脑血流的减少一定伴有相应的脑功能的变化。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等脑电生理学检查是反映脑功能状态的重要手段。本文对32例HDP孕产妇进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和脑电地形图(brain electrical activity mapping,BEAM)检查,并与30例正常孕产妇EEG和BEAM进行比较,分析HDP时EEG和BEAM的特征,以了解其临床应用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HDP孕产妇。入选病例符合国际高血压教育工作组关于HDP的分类标准[1],并排除其它重要器官严重的疾病,共32例,作为观察组。将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归为重度HDP,其它均为轻度HDP。同期住院分娩的正常孕产妇30例作为对照组。2组在年龄[观察组vs对照组:(29.6±5.6)岁vs(27.7±3.7)岁]、肝肾功能、心肌酶谱、血脂、电解质及心电图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
1.2 EEG检查及分类方法
应用美国CADWELLEASYⅡ数字化脑电图仪,对子痫孕产妇在抽搐控制后即行常规脑电图检查,其他HDP孕产妇及正常孕产妇在入院后即行常规脑电图检查。采用柱状电极,按国际10~20系统放置电极,双耳电极为参考电极,时间常数0.3s,滤波30Hz。EEG常规单极导联描记,并做过度通气及闪光刺激等诱发试验。每次描记时间为200min。将EEG检查结果分为[3]:(1)正常范围脑电图;(2)界限性脑电图;(3)异常脑电图。其中正常范围脑电图为正常脑电图,界限性脑电图和异常脑电图均归为异常脑电图。
1.3 BEAM检查及分类方法
仪器及原始脑波信号的采集同EEG检查。在采样分析之前,反复重放原始脑波记录信号,排除干扰,筛选出最能说明问题的一段信号,随意进行计算机采样,分析制图。采样时间不少于30s。按谭郁玲[4]标准,以各导联频段主频功率谱进行BEAM分析,将BEAM分为:(1)正常范围BEAM;(2)轻度异常BEAM;(3)中度异常BEAM;(4)重度异常B E A M。其中正常范围B E A M为正常B E A M,其它均为异常B E A M。
1.4 统计分析
采用SAS6.12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应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比较,P<0.05提示2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2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HDP分类结果
32例中,轻度HDP20例(轻度子痫前期19例,慢性高血压合并轻度子痫前期1例),重度HDP12例(重度子痫前期10例,慢性高血压合并重度子痫前期1例和子痫1例)。
2.2 正常孕产妇EEG检查结果
30例正常孕产妇,均为正常范围EEG,基本背景活动表现为9~10Hz,α节律,波幅波动在10~60μV之间。两侧半球基本对称,调幅欠佳,视反应明显或较明显,过度通气、闪光刺激等诱发试验正常。清醒及睡眠期均无特异波形。
2.3 HDP孕产妇EEG检查结果
32例基本背景活动均为9~10Hz,α节律,2例可见快波增多(轻、重度子痫前期各1例),2例可见慢波活动增多(轻度子痫前期、子痫各1例)。过度换气时5例出现异常波形,2例可见慢波建立。闪光刺激时5例出现异常波形。15例(79%)清醒期棘波和/或尖波单个出现。2例睡眠期偶见棘波、尖波单个出现。3 2例中,正常EEG13例,其中轻度子痫前期9例,重度子痫前期4例;异常EEG19例(界限性EEG7例,异常EEG12例),其中轻度子痫前期10例,慢性高血压合并轻度子痫前期1例,重度子痫前期6例,慢性高血压合并重度子痫前期1例,子痫1例。
2.4 正常与HDP孕产妇EEG的比较
正常孕产妇30例,均为正常EEG,无异常EEG;HDP孕产妇32例,其中13例为正常EEG,19例为异常EEG。经卡方检验,卡方值=25.68,P<0.01,提示与正常孕产妇相比,HDP时EEG改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5 正常及HDP孕产妇BEAM检查结果及比较
30例正常孕产妇BEAM均正常,表现为:(1)各频带功率基本对称;(2)α频带功率高于δ或θ频带功率;(3)α频带以枕顶部能量最高;(4)δ和θ频带前头部功率较高;(5)(δ+θ):(α+β)比值均<1.6,β频带以前头部功率微高。32例HDP孕产妇中,28例为正常BEAM,4例为异常BEAM,其中β频带功率增高2例(轻、重度子痫前期各1例),δ和θ频带功率增高2例(轻度子痫前期、子痫各1例)。经Fisher精确检验,P=0.11,提示与正常孕产妇相比,HDP时B EAM无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与出血和感染性疾病一起,构成死亡三联征,是导致母亲和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1]。Duley的资料显示,在发展中国家,HDP导致孕产妇死亡率的10%~15%[5]。WHO最近的资料显示,HDP是发展中国家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占16.1%[6]。HDP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脑出血[7]。
众所周知,HDP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痉挛,各系统、各脏器灌流减少[2]。脑血流量的减少一定伴有脑功能甚至结构的改变。脑电图(EEG)是通过记录大脑半球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来客观反映大脑功能状态的一种检测技术。高血压时EEG常发生变化。Roberts等报道52%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EG发生改变,以慢波为主[8]。白勤等[9]对296例各期高血压病人进行EEG等检查,发现随着病情的加重,EEG出现慢波的比例逐渐增高。有关HDP时脑电图变化的文献较少。Thomas等[10]8例结合文献76例,发现子痫患者约80%抽搐间期脑电图异常,表现为频率弥漫性变慢(56.4%)、局灶性变慢(25.6%)、棘波发放(14.1%)、α昏迷(1.3%)和电静止(2.6%),提示子痫患者抽搐间期脑电改变以频率变慢和痫样放电为主。但迄今为止,非子痫HDP孕产妇EEG有无变化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中,32例HDP孕产妇中仅1例为子痫患者,其余均为非子痫患者。HDP孕产妇EEG异常的发生率为59.4%,以癫痫样放电为主,而正常孕产妇EEG均正常,2者有显着性差异,提示EEG变化可能为HDP的临床特征之一。
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EEG即可得到脑电地形图(BEAM),按频段重新组合,进行能量分析,从而使得脑电活动的研究定量化、客观化。H D P时BEAM的变化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发现,H DP时孕产妇BEAM变化不大,其改变明显低于EEG变化,考虑可能与BEAM主要反映不同频带脑电功率谱的变化,而HDP时电生理改变主要以癫痫样放电为主,频率变化不大有关,提示BEAM检查对HDP孕产妇意义不大。
参考文献
[1]areian Z.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J].Gynecology&Obsterics,2004,87:194~198.
[2]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2~101.
[3]刘晓燕.临床脑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4~215.
[4]谭郁玲.临床脑电图与脑电地形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29~330.
[5]Duley L.Maternal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 in Africa,Asia,Latin America,and Caribbean[J].Br J Obstet Gynaeco,1992,99:547~553.
[6]Khan KS,Wojdyla D,Say L,et al.WHO analysis of causes of maternal death:a systematic review[J].Lancet,2006,367:1066~1074.
[7]Moodley J.Maternal deaths due to hypertensive disorders in pregnancy[J].Best Practice&Research Clinical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2008,22(3):559,567.
[8]Roberts JA,Walker M.The electroencephalogram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nd chron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J].EEG Clin Neurophysiol,1954,6:461~468.
[1]白勤,谭郁玲,于淑华,等.高血压病的脑电图、脑电地形图与TCD、CT的对比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14(2):114~115.
孕产妇疾病 第2篇
1 孕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流行现状
Katharine Robb[2]研究报道妊娠期SUI发生率约为50%, 发生率随孕周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妊娠期产前尿失禁可增加产后持续性尿失禁的风险。Hay-Smith等[3]对144例产后妇女盆底功能调查, 结果显示妊娠期SUI发生率为42%, 产后8周SUI发生率为38%。Ege E等对1 749名初产妇调查, 产后12个月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42.2%, 急迫性尿失禁为10.3%, 混合性尿失禁为47.5%。冼海燕等对广州市500例产后妇女进行盆底肌力检测, 结果显示盆底肌力低于3级者阴道分娩占94.4%, 剖宫产占80.4%。Wesnes等[4]对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调查发现, 剖宫产尿失禁发生率为8%, 经阴道分娩尿失禁发生率为20%。Hvidman等[5]对孕期及非孕期妇女盆腔器官脱垂研究显示:POP-Q量化分期孕末期高于孕初期, 孕初期又高于未孕者。
2 妊娠、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
女性盆底由三层肌肉和筋膜组成, 封闭骨盆口, 起承载和支撑盆腔器官作用。尿道、膀胱、阴道、子宫和直肠构成盆底主要器官, 这些器官维持着女性分娩、性交、排尿、排便等生理功能。妊娠期间, 随着月份的增加, 子宫及胎儿体积、重量逐渐增大, 盆底组织受压, 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 影响结缔组织和胶原的代谢, 使肌肉松弛, 导致盆底承受力下降[5]。分娩时胎先露挤压产道, 盆底组织过度牵拉、扩张达到生理极限, 伴有部分纤维断裂, 最终导致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不管经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 都会对盆底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也有报道说阴道分娩比剖宫产更易导致PFD的发生, 可能是产程的延长或者难产及助产器械的应用加重了对盆底肌肉的损伤。多次妊娠分娩及人工流产也会加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3 防治措施
3.1 行为疗法
很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及慢性病都会导致或加重PFD, 保证每日足够的饮水量, 多食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 促进肠蠕动。养成正常排便、排尿习惯。营养均衡, 保持正常体重。避免长期负重及过度用力加重腹压对盆底器官的影响, 对长期慢性咳嗽、便秘、糖尿病等疾病积极治疗, 减少对盆腔组织器官的损害[6]。
3.2 盆底肌肉锻炼
盆底肌肉锻炼又称凯格尔锻炼, 1948年由Kegel提出, 病人可取站、坐、卧位, 全身放松, 排空膀胱, 吸气时尽力收缩肛门、阴道、尿道, 同时避免腹部、臀部及大腿部肌肉的收缩, 每次持续5~10 s, 呼气放松5~10 s。反复练习, 15~30 min/次, 2~3次/d。或每天做150~200次, 坚持10周以上。妊娠期妇女采用此训练, 利于母婴身心健康, 可减少剖宫产及难产情况的发生, 利于自然分娩。
3.3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
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辅助手段, 是将近代心理学、精神生理学与物理医学结合起来的一种行为治疗技术。利用专门的电生理仪器, 把采集到的盆底肌肉活动信息, 通过电脑处理, 以语音或者图像的形式指导患者, 进行有意识地调控自身的生理活动, 经过反复训练, 纠正错误或非正常的生理活动, 从而达到治疗的目[7]。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是在生物反馈治疗基础上, 根据病人肌力程度给予的电刺激, 电流由低频到高频、大小以不疼痛为宜, 二者联合应用以纠正或加强肌肉收缩, 辅助病人进行盆底肌肉锻炼, 一般在产后6周进行, 阴道无出血及感染等情况, 评估阴道肌力情况后进行。每次治疗20~30 min, 每周2次, 8周为1个疗程。康瑞兰等[9]对54名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调查, 结果显示POP治愈率为10%, SUI显效率为91.7%。产后盆底损伤者治愈率为100%, 总有效率为94.4%。Meyet等[9]将107例初产妇分为观察和对照组, 从产后9周进行电刺激和盆底肌训练, 产后10个月两组PUI发病率分别为2%和9%。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锻炼能加强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恢复。魏秀丽[10]对224例产后妇女进行盆底功锻炼及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 结果表明, 观察组在盆底肌收缩力、尿失禁、子宫脱垂、腰骶痛、性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多数产后妇女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程度多为轻、中度, 孕产期造成的盆底功能改变可由短暂性功能障碍发展成永久性, 及时采取简单、有效措施可降低女性PFD的发生。作为妇幼保健工作者, 维护女性身心健康, 加强自身诊疗技术, 更应提高孕产妇对PFD的认识, 指导女性计划生育。预防是PFD最好的治疗, 让预防贯穿于整个孕产期, 甚至于妇女的一生。把盆底功能锻炼列为孕期常规的健康宣教内容, 把盆底功能检查纳入妇科常规检查项目, 真正做到预防和减少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新, 李来洁, 邓美莲, 等.孕期妇女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 2012, 26 (6) :1636.
[2]Robb K.Toozs-Hobson P.Postpartum stress incontinence[J].Women’s Health Medicine, 2005, 2 (6) :38.
[3]Chapple CR, Wein AJ, Brubaker L, et al.Stress incontinence injection therapy:what is best for our patients[J].Eur Urol, 2005, 48 (4) :552-565.
[4]Wesnes SL, Hunskaar S, Bo K, et al.The effect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status during pregnancy and delivery mode on incontinence postpartum[J].BJOG, 2009, 116 (5) :700.
[5]廖镜芳, 周冬梅, 钟东彩.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的回顾性分析[J].解剖学研究, 2012, 32 (2) :131-134.
[6]刘菊凝, 李蓉, 王未, 等.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0, 21 (1) :35-37.
[7]杨琴, 苏秉忠.功能性便秘的生物反馈治疗[J].医学综述, 2009, 15 (22) :3458.
[8]康瑞兰, 张敏.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 33 (27) :2368.
[9]Meyet S, Hohlfeld P, Achtari C, et al.Pelvic floor eduction after uaginal delivery[J].Obstet Gynaecol, 2001, 97 (5pt1) :673-677.
孕产妇疾病 第3篇
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8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产妇共1 820例, 其中有110例产妇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年龄17岁~44岁 (29.0岁±2.5岁) ;起病孕周20周~40周 (30.0周±1.6周) ;初产妇80例, 经产妇30例;城市40例, 农村70例。随机将110例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 两组产妇年龄、起病孕周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产科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整体护理,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2.1.1 产前护理
注意孕妇的保健工作, 认真进行产前检查, 了解并识别本病的高危因素, 以便及早发现, 及时治疗, 并对存在高危因素的孕妇加强护理管理。体重迅速增加是大多数孕妇的首发症状, 体重每周突然增加≥0.9kg或每隔4周增加2.7kg是子痫前期的信号;告诉孕妇注意营养和休息, 指导孕妇合理的饮食, 特别是妊娠中晚期, 饮食要“三高一低”, 即高钙、高蛋白、高钾和低钠。同时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减少脂肪的摄入;合理安排孕妇的作息时间, 妊娠晚期要减轻做功量, 以孕妇自己不感觉吃力为限[3], 如果出现不适, 需马上到医院检查。
2.1.2 住院待产
2.1.2. 1 健康指导
告知产妇注意休息, 每日保证10h以上的睡眠时间, 取左侧卧位, 左侧卧位可减轻子宫对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的压迫, 使回心血量增加, 改善子宫胎盘的血供。告知产妇注重饮食的科学化, 尽量多食易消化食物, 如蛋白质、维生素、钙等元素。严格控制食盐摄入, 对水肿明显的产妇告知其最好禁止食盐的摄入。
2.1.2. 2 产妇及胎儿的监护
密切观察胎心音、胎动及宫缩变化, 定期进行胎心监护及脐血流检查, 以便适时终止妊娠, 根据情况, 护士应做好新生儿的抢救准备。给镇静, 间断吸氧, 注意产妇有无头晕、头痛、眼花、恶心等症状, 准确记录24h的出入水量。
2.1.2. 3 用药护理
掌握所用药物的剂量、方法和常见不良反应, 对有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应向产妇提前说明, 以免造成产妇的精神紧张和不安, 正确执行医嘱, 做到准时、正确给药的同时, 观察药物疗效及有无出现不良反应, 并掌握抢救技术, 准确计算液体入量及速度[4], 为了控制输液速度, 采用输液泵。硫酸镁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治疗中是常用解痉药物, 护士应严格掌握其用量、用法及中毒反应。护士在用药前及用药过程中均应监测产妇血压, 同时还应检测膝腱反射必须存在、呼吸不少于16/min、尿量每小时不少于25mL或24h不少于600mL, 尿少提示肾脏排泄功能受到抑制, 镁离子易积聚中毒;随时准备好10%的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 静脉推注可逆转轻至中度的呼吸抑制。肾功能不全时应减量或停用硫酸镁。
2.1.2. 4 心理护理
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具有特殊的心态。孕期由于亲属的多方照护, 她们易形成依赖心理, 妊娠异常时其抗病意志差, 除存在正常产妇对分娩的忧虑心理和对胎儿是否安全的担心外, 还存在对正常生理变化因素和疾病的无知与恐惧。这种精神紧张和焦虑可引起高级神经中枢活动障碍, 致使血管调节紊乱, 进一步引起高血压。焦虑使疼痛敏感性增高, 产生焦躁, 多为易激惹可致睡眠障碍, 给予放松训练和指导护理。
2.1.3 产后护理
产后24h至5d内仍有发生子痫的可能, 即使产前未发生抽搐, 产后48h亦有发生的可能。产后48h内仍需继续监测血压, 至少每隔4h测量1次血压。使用大量硫酸镁的产妇, 产后易发生子宫收缩乏力。另一方面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血容量减少, 即使少量出血, 也使病情加重, 故应密切观察子宫复旧及恶露情况, 必须采取宫缩剂或子宫按摩等措施恢复子宫收缩。对子宫收缩和阴道出血做好观察, 避免大出血[5]。
2.2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病情转归情况及分娩结局。
3 结果
例 (%)
经过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 无围产儿死亡, 无孕产妇死亡。1例出现产后大出血, 出血量为1 200mL, 经给予加强宫缩、输血、止血治疗后产妇痊愈。早产儿3例, 经积极治疗均健康娩出。
3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产科严重合并症, 若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重度子痫前期、子痫, 易并发脑出血、急性心力衰竭、胎盘早剥等, 危及母婴生命[6]。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因疾病困扰和担心不良妊娠结局, 身心易处于不适状态, 精神、心理易紧张导致交感兴奋, 加剧血压升高, 形成恶性循环, 加重病情, 影响治疗效果。
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要做到:实行产前检查, 做好孕期保健工作;加强孕期营养及休息;重视诱发因素, 治疗原发病;同时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易患人群要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重视程度, 易患人群有:年轻初产妇及高龄初产妇;体型矮胖者;发病时间一般是在妊娠20周以后, 尤其在妊娠32周以后最为多见;营养不良, 特别是伴有严重贫血者;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病、慢性肾炎、糖尿病合并妊娠者, 其发病率较高, 病情可能更为复杂;双胎、羊水过多及葡萄胎的孕妇发病率亦较高;冬季与初春寒冷季节和气压升高的条件下, 易于发病;有家族史, 如孕妇的母亲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史者, 孕妇发病的可能性较高。加强孕产妇孕期保健和产科处理, 能早期预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改善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母婴的预后, 因此需要引起临床的重视, 合理、科学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围生期综合护理可有效促进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转归并改善分娩结局。
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1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 对照组行常规产科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围生期综合护理, 观察两组产妇疾病转归及分娩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转归、分娩结局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合理、科学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围生期护理可有效促进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转归并改善分娩结局。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整体护理
参考文献
[1]黄人健, 李秀华.妇产科护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212-216.
[2]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92-93.
[3]李小寒, 尚小梅.基础护理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8-40.
[4]华凤莲.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早期识别与护理[J].护理学报, 2009, 10 (2) :55-56.
[5]桑未心.妇产科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3.
孕产妇疾病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其中50例接受剖宫产作为观察组,50例接受阴道分娩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8~43岁孕周32~40周,平均孕周36.7周;血压160~198/90~115 mm Hg(1 mm Hg=0.133 k Pa),平均血压172/96 mm Hg;其中初产妇35例,经产妇15例。对照组年龄25~44岁,孕周32~40周平均孕周35.2周;血压150~200/87~125 mm Hg,平均血压178/95 mm Hg;其中初产妇33例,经产妇17例。排除标准:原发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产妇在入院后都安排了常规综合性治疗,观察患者的血压、缓解痉挛,改善脱水症状,预防子痫,采取静脉滴注硫酸镁治疗。观察组的所有患者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CSEA)的方法[3],行下腹部横切口方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一般5~8 min取出胎儿;术中血压控制在130~165/80~95 mm Hg,其中轻度子痫发作2例;手术时间为1~2 h,平均手术时间1.2 h;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50 ml。术后让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使用降压和利尿治疗,术后72 h内持续使用硫酸镁治疗,对患者进行尿量以及血压的测量,并详细记录。如果新生儿的评分<7分,需要对患儿进行严密的观察,对照组使用常规阴道分娩处理方式。
2 结果
观察组产妇均顺利完成分娩,无一例死亡,分娩成功率100%高于对照组的72%(P<0.05);观察组产后血压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后并发症发生1例(2%)少于对照组的13例(26%)(P<0.05);观察组新生儿评分(6.21±1.01)分高于对照组的(4.63±0.96)分(P<0.05)。
3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水肿,这些病变会累及身体其他的器官,常见的有心脑肾。对母婴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也是导致孕妇和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4]。患者的发病受到母体、胎盘、胎儿等几个方面的影响[5]。根据患者的临床发病情况和器官受损情况进行分类如下[6]:(1)妊娠期高血压:妊娠过程中,产妇初期出现高血压状态,其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产后12周能降低至正常水平;(2)子痫前期:在妊娠>20周,产妇的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蛋白尿>0.3 g/24 h;(3)子痫:患者会出现无缘由的抽搐。
根据患者的不同发病阶段来采取针对性的治疗[7],以预防子痫及其前期为主,避免母婴死亡,改善预后。临床中的治疗方式有叮嘱患者休息,使用镇静药物,降压治疗,利尿治疗等措施,可能还需终止妊娠[8]。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产妇均顺利完成分娩,无一例死亡,分娩成功率100%高于对照组的72%(P<0.05);观察组产后血压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后并发症发生1例(2%)少于对照组的13例(26%)(P<0.05);观察组新生儿评分(6.21±1.01)分高于对照组的(4.63±0.96)分(P<0.05)。
综上所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接受剖宫产是可行的,其安全性高于阴道分娩,母婴安全性有保障。
参考文献
[1]宋显明,朱前勇,赵世喆,等.妊高征剖宫产术围手术期麻醉处理.中国医药指南,2010,8(23):50-51.
[2]吕滇英.妊娠期高血压孕妇相关因素调查分析.中国保健营养,2012,12(2):5371.
[3]车力凡,邵素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剖宫产95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08,3(9):9.
[4]张凤杰.10例妊高症剖宫产围手术期的临床处理及护理措施.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3):131-132.
[5]刘云梅.妊娠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中国社区医师,2007,9(12):3.
[6]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5-98.
[7]关俊宏.64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临床分析.当代医学,2010,16(3):67.
孕产妇疾病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随访产妇中选取54 例产妇设为研究组, 年龄20 岁~33 岁, 平均年龄 (24±1.3) 岁;其中剖宫产34 例, 正常产20 例。同时抽取同期产妇54 例设为对照组, 年龄20 岁~33 岁, 平均年龄 (25±0.8) 岁;其中剖宫产30 例, 正常产24 例。2 组产妇在年龄、生产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1) 产后1 d鼓励产妇下床活动, 有助于恢复子宫, 同时能够预防下肢静脉或盆腔血栓的出现[1]。 (2) 饮食:产后尽量吃易消化、清谈的食物, 摄入维生素高、蛋白质高、纤维高的食物。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
1.2.2.1 教育内容 (1) 对于产妇出现的各种心理疾病, 根据具体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方案, 落实到位, 注重心理护理。另外, 广泛宣传正确的生育观。由于传统生育观念和封建习俗的根深蒂固, 有的产妇担心生女孩便会被歧视, 整天郁郁寡欢, 心理压力大,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乳汁的分泌。有的产妇心情郁结、暴躁易怒, 肝火旺盛, 因此, 阻碍了乳汁的分泌, 出现了乳腺疾病。引导产妇及其家属科学合理看待婴儿性别问题, 积极开导产妇, 使其树立自爱、自尊、自立、自强的理念, 注重个人保健, 拥有一个轻松愉悦的心情才有助于乳汁的分泌。 (2) 乳房护理:引导产妇掌握母乳喂养的正确方法, 确保乳房清洁。分娩后, 初次喂乳前应该使用热水和肥皂清洁整个乳房, 如果乳房处有痂垢, 用植物油将其浸软后, 再用肥皂和热水进行清洁;并且喂乳前产妇需要洗净双手, 再使用温湿毛巾将乳房清洁干净。如果乳头凹陷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每次每侧乳房喂乳时间尽量控制在4 min, 不得超过10 min, 避免乳头皲裂[2]。哺乳过程中不允许新生儿含着乳头睡觉, 可以采用弹足底或揉耳廓等方式把其弄醒。哺乳完成后需要将新生儿竖抱伏在肩上, 轻轻拍打背部将胃中气体全部驱出, 从而避免溢乳。产妇应该选择正确的胸罩, 尽量是前纽扣, 便于喂养婴儿。不哺乳时需要穿戴胸罩, 然而不得过于束缚胸部, 避免局部血液循环不畅, 影响泌乳。 (3) 饮食护理:分娩后为了补充分娩过程中消耗的体力及加快乳汁分泌, 告知产妇产后喝300~500 m L的红糖水, 尽量摄入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和富含矿物质的食物, 最好是汤类 (猪蹄汤、骨头汤、鸡汤和鱼汤等) 。多喝水, 禁食刺激性大、辛辣食物及烈酒, 可以喝少量的甜米酒, 有利于乳汁分泌。 (4) 营造优质的休养环境:产后1 d必须绝对卧床休息, 1 d后便能够下床活动, 然而需要劳逸结合, 不得过于劳累, 预防子宫下垂。引导产妇改正不良生活习惯, 穿着舒适的衣物, 病房温度适宜, 同时定期开窗通风, 避免对流风, 避免中暑或干燥。每天清理牙齿, 温水洗手洗脚, 勤换内衣, 确保身体干净。良好的休养环境有助于产妇保持愉悦的心情。
1.2.2.2 教育方式根据产妇文化程度的不同, 我中心制定了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 图文并茂, 同时采购了VCD光盘和有关录像资料。要求护理人员到产妇家中分发宣传手册, 同时进行口头教育, 并定期组织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视频播放教育等活动。
1.3 乳腺疾病诊断标准乳腺疼痛、肿胀, 有些症状较为明显, 乳头皲裂, 乳汁分泌不足, 漏乳 (乳汁自行溢出) 的产妇为阳性;症状不明显, 只是乳腺有点点疼痛或肿胀, 采用芒硝和硫酸镁湿敷后全部消失, 转为阴性。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产妇产褥期乳腺疾病发生6 例, 其中缺乳2 例, 乳头皲裂2 例, 乳腺炎2 例;对照组出现乳腺疾病15 例, 其中缺乳6 例。乳头皲裂4 例, 乳腺炎5 例, 研究组产妇乳腺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13, P<0.05) 。
3 讨论
对产褥期产妇进行健康教育是产科护理的重点, 也是护理人员对产妇心理、生理、自身角色转变、文化等方面的一种引导。经过向产妇详细讲解产褥期相关护理知识和技巧, 尤其是乳腺护理知识, 指导产妇懂得自我保健的重要性, 从而实现了提高健康、科学育儿的目的。产褥期间的健康教育能够满足产妇对健康知识的需求, 避免乳腺疾病的出现。同时, 健康教育引导产妇摈弃了一些旧习俗、旧观念、不良习惯, 树立了科学合理的生育观念, 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增强产妇自我保健水平、预防疾病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实践, 笔者还发现对产褥期产妇进行健康教育时需要将有关操作指导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将护理理论融入到实践操作中。另外, 健康教育还需要按照产妇产褥期的不同时期进行相对应的实施, 同时按照产妇及其家属对知识掌握能力进行全面宣教, 制订各种健康教育方案, 并真正贯彻落实,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新霞, 杜懿.妇女产褥期营养保健知识与相关行为调查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4, 24 (5) :2899.
孕产妇疾病 第6篇
关键词:临床护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护理干预,效果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即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它是孕产妇在围生期出现的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指的是孕妇在妊娠20周以后出现的水肿、蛋白尿、高血压这三大症状,病情严重的除了会出现眼花、胸闷、头痛等自觉症外,还常常伴有昏迷、抽搐、心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状。根据流行病学的相关数据调查显示,目前,大约有9.4%的妇女在怀孕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母婴的生命健康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和威胁,它也是造成产妇及婴儿发病死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笔者通过对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的300例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产妇进行临床护理干预的调查研究,并对其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定期产检的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300例产妇,将所有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随机的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有150例。这两组产妇在年龄、孕龄、病状程度以及检测的各项指标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对照组的产妇进行常规的护理,而对干预组的产妇增加以下护理干预。 (1) 心理护理:针对产妇因病情和胎儿的担心而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根据产妇的实际状况及时的做好心理评估和疏导。护理人员要对产妇耐心解释、体贴关心,并告知和疏导产妇以良好的心态正确的对待治疗和护理。同时做好产妇的家属工作,从而共同使产妇在心理和生活上处于最佳状态。 (2) 健康宣教:通过讲座、资料、图片等方式对产妇进行妊娠在生理、解剖、分娩等方面的健康宣教。护理人员要指导产妇坚持左侧卧位,以避免子宫右旋,同时每日要保证8~12h的卧床休息。此外,还要指导产妇及其家属注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盐易消化等营养食物的摄取。 (3) 症状观察: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产妇的病情变化,经常巡房,监测产妇的血压、呼吸、尿量等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认真听取产妇的主诉,并根据不同的症状做好抢救、护理工作。同时,还要做好基础的护理,以避免发生褥疮。 (4) 用药观察:护理人员要掌握硫酸镁的药性,确保用药的准确。并熟练掌握它的异常反应的抢救措施。 (5) 产时产后的护理:在产妇分娩时,要将抢救的器材和药品备齐,并密切观察产妇的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防止抽搐、子痫等危险的发生。
1.3 观察标准
观察两组产妇子在分娩方式、子痫发生率、胎儿结局、产时并发症等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用t来检验计量资料数据的组间比较,其差异性较为明显(P<0.05)。
2 结果
将干预前后的数据相比较,干预组在在子痫、先兆子痫、难产等方面明显要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pgar评分、新生儿体质量等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详见表1、表2、表3。
3 讨论
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产妇会因为环境、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病情的加重,从而诱发子痫,降低治疗的效果。通过采取临床护理干预,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等护理工作,使产妇提高了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帮助产妇以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情绪正确的面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以及妊娠过程,使产妇的身心都能够处于护理治疗的最佳状态。临床护理干预还能够提高产妇对疾病控制的意识以及对异常情况的应对能力,能够及时的、有效的进行相应的护理和医疗干预,从而有效的控制住病情的发展,降低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症的发病率。临床护理干预还能够增强产妇同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互动,使产妇对医护人员产生依从性,进而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护理和治疗。而产妇通过正规、科学的护理干预,也能够根据自身及其胎儿状态适时的选择妊娠的终止,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母婴的生命安全,提高了母婴生存的质量和产科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翠莲, 吴华利, 邓美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7) :172-174.
[2]贺惠娴.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2, 02 (17) :59-60
[3]任朝芝.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四川医学, 2009, 30 (07) :1169-1170
[4]刘敏.护理干预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31 (13) :149-150
孕产妇疾病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45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为观察组,并择同期45例健康分娩产妇为对照组。对照组年龄21~42岁,平均(28.8±6.0)岁;孕37.5~40.6周,平均(39.0±1.1)周;其中经产妇8例,初产妇37例。观察组年龄21~41岁,平均(28.7±6.3)岁;孕37.5~40.8周,平均(39.1±1.0)周;其中经产妇8例,初产妇37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轻度20例,中度15例,重度10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及分娩史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取两组产妇产前、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产后5 min的外周静脉血进行检测,检测指标为血液黏度及血小板参数。血液黏度包括全血黏度和全血还原黏度,分别为高切、中切和低切黏度,均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学分析仪进行测定。血小板参数指标为PDW、P-LCR及PLT,均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比较两组产前、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产后5 min的血液黏度和血小板参数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6.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不同时间段全血黏度比较
观察组产前、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产后5 min的高切、中切和低切全血黏度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第二产程的高切、中切和低切全血黏度均高于其他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其他时间比较,P<0.05
2.2 两组产妇不同时间段全血还原黏度比较
观察组产前、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产后5 min的高切、中切和低切全血还原黏度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第二产程的高切、中切和低切全血还原黏度均高于其他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其他时间比较,P<0.05
2.3 两组产妇不同时间段血小板参数指标比较
观察组产前、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产后5 min的PDW、P-LCR均高于对照组,而PLT均低于对照组,且两组第二产程的PDW、P-LCR均高于其他时间,而PLT均低于其他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临床高发病,其对于母婴的不良影响极为突出,因此临床对于本病的重视程度极高。相关的研究也较为多见,其中关于此类孕妇围生期相关状态变化的研究亦不少见,而血液循环及微循环等方面作为与高血压等疾病密切相关的指标,对此方面相关指标的变化研究极为必要[3,4,5]。血液黏度及血小板参数作为与机体循环状态密切相关的指标,对其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围生期的变化研究中极为必要[6,7]。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其他时间比较,P<0.05
本文笔者就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围生期血液黏度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研究,主要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产前、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产后5 min的血液黏度及血小板参数指标与健康产妇进行对照性研究。结果显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上述时间点的血液黏度及血小板参数指标均明显异于健康产妇,表现为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率(P-LCR)均高于健康产妇,而血小板计数(PLT)则低于健康产妇,说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围生期的循环状态尤其是微循环状态处于相对较差的状态,而这对分娩的顺利进行及产后的尽快康复均十分不利,因此整个围生期均应加强对上述方面的监测、控制与改善[8,9,10,11]。另外,相关研究显示,妊娠后期和临产前的孕妇普遍存在血小板等凝血相关指标的异常波动。正常情况下孕妇对于产后出血的控制具有较为积极的影响作用,但是在较多疾病状态下,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产妇其此种异常波动相对突出,导致凝血处于更为异常的状态,反而不利于产后各方面的控制[12,13,14,15,16,17,18,19,20]。
孕产妇疾病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