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预告范文
业绩预告范文(精选7篇)
业绩预告 第1篇
关键词:业绩,上市公司,金融
一、引言
作为预测性信息的一种, 业绩预告信息对于市场参与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可以可以帮助上市公司减轻被诉讼的风险, 可以帮助分析师进一步的修正其预测结果。利用预测信息, 投资者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然而以上这些有利作用的发挥需要依赖于业绩预告信息的质量。业绩预告信息质量越高, 这些有利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 对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就越有利。然而,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信息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对投资者业绩预告信息的理解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甚至有可能对投资者的选择做出错误的引导。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一旦实际利润低于预测数值, 其股价的在实际盈余披露日的波动会大于不披露时的波动。除此之外为了迎合之前所作出的预测, 管理者也有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 进而损坏盈余质量。
目前关于业绩预告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 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外部环境都会对业绩预告信息的质量造成影响。接下来笔者将从准确性、精确性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二、业绩预告信息的准确性
准确性对于业绩预告信息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罗玫等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以前年度的业绩预告信息准确性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是否信任当期的业绩预告。极端的情况下, 不准确的业绩预告可能会招致行政处罚或者是法律诉讼。
关于业绩预告信息准确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Chen等研究了非执行董事对于业绩预告信息准确性的影响, 研究发现非执行董事的数量越多时, 上市公司披露的业绩预告信息就越准确。N.J.Gonedes等研究了公司所属行业对于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信息准确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公司所处行业确实会对信息准确性造成影响。Lang等研究了外部跟踪分析师数量对于信息准确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对上市公司进行跟踪的分析师越多时, 该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就越准确。
我国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但经过多年的发展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结果。王攀娜等以创业板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探索高管持股对于业绩预告信息准确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高管持股比例的提升并不能使信息的准确性有所提升。张馨艺等以机构投资者持股为研究对象, 研究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于业绩预告信息准确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能够显著降低预测误差并且能够有效地控制业绩预告当中的保守和激进倾向, 因此机构持股比例越大, 业绩预告信息也就越准确。同时在研究当中作者还发现国有控股公司拥有比较明显的保守特征。
三、业绩预告信息精确性
关于影响业绩预告信息精确性的因素, 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Jensen等以美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如果当年的实际盈利结果能够向投资者传递好消息时, 公司管理层所发布的区间预测信息就会比外部分析师以及投资者的预期更窄。Baginski等的研究表明, 对上市公司进行跟踪的分析师越多, 精确性也就越高。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投资者比较需求公司的私有信息, 为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分析师对上市公司进行了跟踪预测。
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 但也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胡威等A股上市公司为例探究了精确性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公司规模、预测期限长度、盈余波动程度、公司投资机会、盈余管理动机以及机构持股比例与盈利预测信息精确性呈负相关关系, 分析师跟踪的数量则与业绩预告信息精确性呈正相关关系。宋琛等研究了审计师意见对于精确性的影响, 如果上市公司在上年被审计师出具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 那么本年度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精确性就会降低, 且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影响程度。
四、总结与研究展望
作为现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一种补充, 业绩预告披露制度能够弥补定期财务信息披露不及时不相关的缺点, 众多的研究表明公司的治理情况和外部的制度环境都会对其造成影响。作为一种事前披露的预测性信息, 其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越早披露的信息对于他投资者和分析师越有用, 两者能够根据披露的信息及早的作出决策。然而笔者在总结相关文献时发现少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 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 学者们发现管理者所作出的决策并不一定遵循理性的原则, 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同样会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目前研究影响业绩预告信息质量的因素当中少有涉及非理性因素的, 这同样是我们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Hirst D E, Koonce L, Venkataraman S.Management Earnings Forecasts:A R eview and Framework[J].Accounting Horizons, 2008.22 (3) :315-338.
[2]李馨子, 肖土盛.管理层业绩预告有助于分析师盈余预测修正吗[J].南开管理评论, 2015. (02) :30-38.
[3]罗玫, 宋云玲.中国股市的业绩预告可信吗?[J].金融研究, 2012. (09) :168-180.
[4]Chen C J P, Jaggi B.Association between independent non-executive directors, family control and financial disclosures in Hong Ko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00.19 (4-5) :285-310.
[5]Gonedes N J, Dopuch N, Penman S H.Disclosure Rules, Information-Production, and Capital Market Equilibrium:The Case of Forecast Disclosure Rul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76.14 (1) :89.
[6]Lang M H, Lundholm R J.Corporate Disclosure Policy and Analyst Behavior[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1998.71 (4) :467-492.
[7]王攀娜, 王仲兵.高管持股、成长性与业绩预告的精确度和准确性--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2010-2011年的经验数据[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4. (08) :77-81.
[8]张馨艺.最终控制人、机构投资者与信息披露选择--基于业绩预告的视角[J].科学决策, 2015. (04) :35-50.
[9]Jensen T, Plumlee M.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Management Earnings Forecast R ange[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3.
[10]Baginski S P, Hassell J M.Determinants of Management Forecast Precision[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1997.72 (2) :303-312.
[11]胡威.管理层盈利预测精确度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研究--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财经问题研究, 2011. (11) :67-74.
业绩预告 第2篇
“市梦率”炒作卷土重来,创业板公司股票近期又遭到资金热捧。然而,创业板公司经营情况可能不如投资者预期的乐观:55家创业板公司已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约五成业绩预喜,三成公司业绩报忧。记者统计发现,截至6月23日晚间,已有55家创业板公司发布了上半年业绩预告,业绩预喜(含扭亏)的公司有29家,占比52.7%,业绩报忧(含亏损)的公司有16家,占比三成。另有10家公司在其一季报中表示中期业绩不确定。
在29家业绩报喜公司中,剔除扭亏公司之后,上半年实现业绩同比增幅超100%的公司有三家,高新兴以最高4.1倍的净利润增幅居榜首,恒顺电气、GQY视讯均实现净利润翻番。
恒顺电气公布的股权激励方案,其授予激励对象的解锁条件是,2014年至2016年扣非后净利润相对于基准年(2013年)的增长率分别为3倍、5倍和8倍。实际上,恒顺电气在一季报中就透露,销售团队的改建以及多元化销售战略实施使得公司主营业务稳健上升,境外投资项目已经进入正轨,实现扭亏为盈,煤炭销量将逐渐增大。
GQY视讯业务开始步入正轨,公司大屏拼接显示系统产业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快速恢复出货,产销大幅提升,公司业绩也随之提升。该公司预计上半年盈利约2000万元,同比增长率约80%至100%。此外,该公司上半年还完成安防产业的剥离,消除亏损源头,预期可以折返部分投资收益。
高新兴也是业绩翻身的典型,最近一年的股价让股东们真正“高兴”。作为早期上市的创业板公司,高新兴2012年出现首亏,去年上半年仍续亏,到年底就宣告扭亏为盈。该公司及时调整策略,从通信运维综合管理业务转至提供安防解决方案,正好踩准了全国“平安城市”建设的步伐,两年来斩获不少订单。该公司预期,上半年净利润有望达到3400万元至3800万元,这一数据已经接近去年全年实现的净利润总额。
从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整体情况来看,通信板块的创业板公司今年上半年业绩均较为理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刺激:一是近年来“平安城市”建设,涉足其中的上市公司迎来了大单结算期,如高新兴等;二是运营商加大4G无线网络投资建设,带动上游设备供应商销售收入提升,如大富科技、世纪鼎利等。几家欢喜几家愁。已披露业绩预告的创业板公司中有7家公司业绩预亏。除了绿盟科技、东方通两家新近上市公司出现首亏外,天立环保、吉峰农机、邦讯科技、星星科技和星河生物等5家公司去年年报已经报亏,若中报出现亏损,今年扭亏压力较大。
公司业绩预告投资策略探究 第3篇
上交所和深交所都规定了上司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情形:
(一)净利润为负值;
(二)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或者下降50%以上;
(三)实现扭亏为盈。
一、对所有公布业绩预告的公司研究
将所有公布业绩预告的公司公布业绩预告第一个交易日计为第一天持有,以后按交易日计算持有天数,计算累计超额收益率。按持有天数的累计收益率计算平均累计收益率、方差、和T值。由于每个公司的业绩预告于年报正式公告间的交易日数长短不一,即可持有的总天数不同,因此综合考虑选取持有30天进行分析。其中,14年、13年、12年的收益如下图:
结论:上面的平均超额收益率曲线看到,对于公布业绩预告的所有公司而言,每年的超额收益并没有规律,也并不一定有超额收益。其中14年平均累计收益率从持有期为4天起变为负,最小为-25%;13年平均累计收益率从持有期为3天起一直增加,但是平均累计收益率一直很小,小于8%;12年平均累计收益率随着持有期的增加先逐渐减小为负,后又逐渐增加,但振幅很小,且T值从持有13天到22天都不显著。
二、对业绩预告的公司中预告类型为预增的进行研究
一些公司的业绩预增可能是通过并购重组实现的,因此排除净利润增长率大于300%的公司。14年、13年、12年的业绩预告类型为预增平均超额收益率数据如下表:
结论:上面的表和平均超额收益率曲线看到,对于公布业绩预告中预增的所有公司而言,持有22天左右都有正的超额收益,14年和13年的T值都显著,但12年的多数不显著。14年和13年的超额收益率从开始就一直增加,而12年的超额收益率先减小后增大,但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不大。
三、总结
1.业绩预告分析总体没有超额收益,无规律。
2.业绩预告分类持有策略中,在牛市中,预增和扭亏都有较大超额收益;在非牛市中,持有公布扭亏类型的业绩预告的公司能获得稳定的超额收益。
3.由于季度的业绩预告与正式季度报告之间间隔的交易日很少以及所含信息较少,因此不适合做业绩预告分析。
4.最适合的策略为:在公布扭亏类业绩预告的公司中选择一些公司并从公布预告开始持有22天左右能获得稳定的不低于10%的超额收益。
控股股东与管理层业绩预告择时披露 第4篇
近年来,在新的法制环境和时代背景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再次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尤其是上市公司策略性信息披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包括两条基本研究思路:一是从信息的内容出发,研究文字叙述中的酌情表达与策略性呈现对信息理解的影响;二是从信息传递过程出发,研究上市公司对信息披露的手段、渠道与时机等所进行的策略性选择与操纵。由于业绩预告披露主要向市场提供公司预期盈余的相关重要信息。同时我国交易所也作出规定:上市公司预计全年业绩将出现亏损、实现扭亏为盈或者与上年相比业绩出现大幅变动(上升或者下降50%以上),应该在次年1月31日之前及时刊登业绩预告。这意味着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在截止日之前决定披露时间,存在很大的灵活性,所以业绩预告择时披露受到了学者们的密切关注。业绩预告披露的主体为上市公司,执行者为上市公司管理层。所以上市公司管理层在进行业绩预告信息披露时会根据自身利益选择性披露业绩预告相关信息。
以往关于信息择时披露的研究大多数以盈余公告作为研究对象,很少有与业绩预告披露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且现有文献主要局限于呈现业绩预告披露时间偏好的现象、基于投资者角度研究管理层进行择时披露的动机,很少从企业内部治理角度来研究管理层择时披露行为。本文选取年度业绩预告作为样本,以信息披露时机为切入点,探讨拥有企业所有权的控股股东对业绩预告披露行为的影响以及动机,为研究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披露行为提供了新的证据。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 信息披露时机选择研究。
国内外研究都得出管理层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时机选择,即好消息倾向于在周一到周四披露,而坏消息更倾向于在周五或休息日披露。Damodaran研究发现,对比星期一到星期四而言,星期五发布的盈余公告包含更多的“坏消息”。Patell和Wolfson将盈余信息披露时间划分为交易时段和休市时段,研究发现大部分好消息在交易时段披露,而坏消息在收市后披露的概率更高,从而得出“好消息在交易时披露,坏消息在收市后发布”的结论。相比国外,我国对信息择时披露的研究起步较晚。唐松华选取年报信息披露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发现我国年报信息在期限内最后四个月集中披露,存在严重的“前松后紧”现象。徐洪波从归因理论视角研究分析坏消息业绩预告集中披露的动因,得出我国上市公司披露坏消息业绩预告存在集中公告效应,且披露时间和集中程度因行业差异而存在不同,而好消息业绩预告披露集中公告效应不明显。谭伟强和饶育蕾等学者从投资者有限注意力角度研究时机选择行为,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盈余信息披露时,倾向于在周六公布坏消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投资者的关注。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存在择时披露现象。
2. 控股股东与信息披露。
在我国公司治理问题中,股权集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国内外学者基于双重代理理论对股权集中度相关问题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双重代理问题主要存在于具有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特征的上市公司中,体现为控股股东或大股东与经营层、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在这两类代理问题中,又主要表现为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这一类代理问题引出了大股东的壕沟效应和利益协同效应。Grossman和Hart研究表明,当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低于一个固定比例时,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会减少其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从而表现出利益协同效应。同时Shleifer和Vishny在使用模型证明管理层可以通过特定关系契约来阻止被外部投资者替换时,结果显示随着股权集中度增加,控股股东有掏空动机,表现为“壕沟”效应。基于现有文献,大股东会通过控制权对管理层信息披露行为产生影响,一般有两种动机:利益趋同动机和利益侵占动机。
关于利益趋同动机。当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股权比较分散时,由于股权制衡度高,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也可能趋于协同。此时企业经营者成为事实上的企业控制权所有者,而广大被分散的股东不拥有企业控制权,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突出。股东处于监督者的角色,对管理层的相关行为履行监督职责。为了消除外部投资者对会计报告较低可信度的预期,吸引他们向公司提供资金,再加上随着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上升所产生的利益协同效应,控股股东有动机提供更加准确和透明的会计信息。由此,当控股股东表现出利益趋同动机时,他们可能通过控制权来促使管理层提供更高质量的业绩预告,从而提高管理层业绩预告对中小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最终实现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协同。
关于利益侵占动机。对公司的控制权使控股股东能够决定公司的多种决策,当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时,股权高度集中,股权之间的制衡力度很小,大股东可以通过控制管理层来为自己谋利。尽管小股东被赋予与股权比例相应的现金流权,但他们并不能防御大股东因机会主义而剥夺他们的权利。大股东的防御效应包括完全的掠夺行为,即大股东通过关联方交易将利润转移给其他关联企业。Sengupta(2004)研究表明,大股东持股比例将影响信息披露,即大股东持股越多将导致信息披露被更大程度地推迟,从而使得大股东获得更多信息优势。所以大股东可以通过控制管理层信息披露使其他中小股东降低所获得信息的有用性。大股东控制可能使管理层与大股东利益趋于一致,同时,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一定的代理冲突,因此,如果控股股东存在利益侵占动机,他们会控制企业业绩预告相关信息的产生和报告,在对外界投资者进行披露时,凭借对应的控制权优势,通过对业绩预告信息披露进行时机选择,降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使中小投资者不能作出有效的决策而受损。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两个研究假设:
假设2a:当控股股东表现为利益趋同动机时,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管理层业绩预告择时披露程度越低。
假设2b:当控股股东表现为利益侵占动机时,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管理层业绩预告择时披露程度越高。
三、研究模型构建
由于我们要研究控股股东对管理层业绩预告择时披露行为的影响,基于控股股东的利益趋同动机和利益侵占动机,随着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不断变化,利益趋同动机和利益侵占动机不断变化,而要使业绩预告择时披露先随着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增高而程度降低,再随着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增高而程度提高,就需要证明控股股东与管理层业绩预告择时披露行为存在U型曲线关系,即在模型中需要使用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以及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平方来验证。同时基于已有文献,在公司股权结构中,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外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管理层业绩预告信息披露产生一定的影响,上市公司的企业特征中包括规模、上市年限等影响经营者披露信息的因素。基于已有文献对业绩预告披露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建立以下模型:
其中:CON(0,1)为因变量,如果公司在周五或者周六披露坏消息或者在交易日披露好消息就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OWN表示控股股东持股比例;OWNSOUR表示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MGSH表示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INST表示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EPS表示每股收益的绝对值;ASSET取值为公司总资产的对数;AGE表示上市公司上市年限;SHTYPE表示实际控制人性质,为哑变量,如果实际控制人为国有取值为1,否则为0。
对模型采用logistic进行回归,按照假设,若控股股东表现为利益趋同动机,管理层业绩预告择时披露程度随着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当控股股东持股超过一定比例、表现为利益侵占动机时,管理层业绩预告择时披露程度随着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大,在模型上即表现为U型曲线关系,那么a1要小于0,a2大于0。
四、样本选择和描述性统计
本文以2010~2014年我国深市A股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为观测对象,数据来自RESSET(锐思)数据库,把业绩预告分为两类:一类是坏消息(包括预亏、减亏、预降、减降);另一类是好消息(包括预盈、预增、减增)。其中在选取数据时只选取针对年报披露的业绩预告,一部分上市公司会针对同一份年报发布两次或者两次以上业绩预告,我们只选取最后一次发布的业绩预告。同时,剔除晚于年报披露的业绩预告及年末每股收益绝对值小于或等于0.05的样本。最终得到3247个样本。
1. 业绩预告择时披露描述性分析。
表1是所选样本中上市公司分别在不同周历时间披露坏消息和好消息的个数以及所占比例。可以明显看出,首先在我国业绩预告披露样本中,披露好消息的上市公司比例明显高于披露坏消息的上市公司比例,这一点与王惠芳得出的研究结论相同,即上市公司倾向于披露利好消息。另外从周历时间看,上市公司存在较明显的坏消息倾向于在周五或者周六披露和好消息倾向于在交易日披露的择时披露行为,验证了本文关于管理层存在业绩预告择时披露行为的假设。
2. 公司特征描述性分析。
表2是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从因变量CON(0,1)可以看出,我国有60.24%的上市公司存在择时披露行为,即选择在周五、周六披露坏消息或者在交易日披露好消息。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均值为36.63%,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平方的均值为15.66%,说明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上市公司整体呈现出股权相对集中的态势。高管持股比例均值为9.08%,说明虽然随着2005年12月31日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出台,我国上市公司整体高管持股比例仍然不高,但是相比股权激励政策出台前,管理层持股比例已明显提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均值为17.30%,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机构投资者成为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实证分析
1. 变量相关性检验。
对相关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需要考虑相关系数。表3显示,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未超过0.5,所以变量都可以纳入模型中。
2. 回归结果分析。
表4列示了我国上市公司择时披露的实证研究结果。因变量CON(0,1)是反映公司是否有择时披露策略的哑变量。控股股东持股比例(OWN)的系数为-1.9161(在10%的水平上显著),而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OWNSOUR)的系数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系数符号相反,为2.6017(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好验证了假设2,即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择时披露整体呈U型关系。当控股股东表现为利益趋同动机时,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管理层业绩预告择时披露倾向越低;当控股股东表现为利益侵占动机时,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管理层业绩预告择时披露倾向越高。在控制变量方面,高管持股比例(MGSH)的系数为0.6167,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管理层持股会增加其进行业绩预告择时披露的概率,这一点与张馨艺的研究结论一致,即管理层持股基于市值管理会影响业绩预告择时披露。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NST)的系数不显著。总资产对数的系数都是显著为正,说明资产规模越大的公司,越倾向于策略性地选择业绩预告披露时机。实证结果还发现,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性质对业绩预告择时披露也有一定的影响,实际控制人性质与业绩预告择时披露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当实际控制人为国有时,上市公司进行业绩预告择时披露的行为明显减少,说明由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其控制权产生的激励作用大于利益侵占动机,其愿意维护而不是侵占公司利益,这一研究结果与徐向艺的结论相同。研究没有发现年度每股收益、上市年限对业绩预告择时披露有显著影响。
注:∗、∗∗分别表示在10%、5%的水平上显著,下同。
3. 进一步研究。
基于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投资者对坏消息和好消息的盈余预告表现出不对称反应,对坏消息的反应更为强烈。所以本文基于以上假设和已有研究成果,在研究控股股东对管理层业绩预告择时披露行为的影响因素时,进一步基于业绩预告消息性质的区分分别研究控股股东对不同消息性质的业绩预告择时披露行为有何影响。
下面将样本区分为好消息组和坏消息组,运用以上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注:括号内为z统计值。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好消息组中,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业绩预告择时披露呈U型曲线关系,即a1小于0,a2大于0,但是结果不显著。而在坏消息组中,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业绩预告择时披露呈U型曲线关系,而且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系数和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平方的系数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上市公司管理层对业绩预告坏消息进行披露时,控股股东基于自身动机对管理层披露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即:当控股股东表现为利益趋同动机时,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管理层业绩预告择时披露倾向越低;当控股股东表现为利益侵占动机时,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管理层业绩预告择时披露倾向越高。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我国特有的股权高度集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以管理层业绩预告择时披露行为为研究对象,试图研究控股股东对管理层业绩预告择时披露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信息披露存在时机选择现象,管理层更倾向于在交易日披露好消息,而坏消息则更倾向于在周五和休市后披露。其次,随着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变化而产生的利益趋同和利益侵占动机对业绩预告择时披露产生影响,两者呈U型曲线关系,当控股股东表现为利益趋同动机时,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则管理层业绩预告择时披露倾向越低;当控股股东表现为利益侵占动机时,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则管理层业绩预告择时披露倾向越高。同时,控股股东对管理层业绩预告信息披露行为产生的影响在业绩预告披露坏消息时更为显著。为了进一步促进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在信息披露中的利益一致性,我们要以提高控股股东的独立性为核心,进一步强化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督作用。只有保持控股股东的真正独立性,才能使其从股东整体利益出发,强化其利益趋同动机,增加全体股东的价值。
摘要:本文基于2010~2014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样本,从控股股东的角度研究业绩预告择时披露问题。研究发现:1A股上市公司在业绩预告中存在择时披露行为:好消息更倾向于在交易日披露,而坏消息则更倾向于在周五和休市后披露;2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择时披露行为存在利益趋同动机和利益侵占动机,并且两种动机随着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变化而变化;3相比好消息,控股股东在管理层披露坏消息时存在明显的利益趋同和利益侵占动机;4管理层持股与业绩预告择时披露行为正相关,实际控制人为国有性质的企业与业绩预告择时披露负相关。
关键词:业绩预告,择时披露,控股股东
参考文献
Beattie V.,M.Jones.Corporate Reporting Using Graphs:A Review and Synthesis[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2008(27).
Merkl-Davies D.,N.Brennan.Discretionary Disclosure Strategies in Corporate Narratives:Incremental Information or Impression Management?[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2007(26).
Damodaran A..The Weekend Effect in Information Releases:A Study of Earnings and Dividend Announcements[J].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89(4).
徐洪波.坏消息业绩预告集中披露现象动因分析--基于归因理论视角[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2).
谭伟强.我国股市盈余公告的“周历效应”与“集中公告效应”研究[J].金融研究,2000(2).
饶育蕾,王建新,苏燕青.上市公司盈余信息披露是否存在时机选择?--基于投资者有限注意的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2012(12).
章丹.双重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股权集中与研发投资间关系研究--基于托宾Q、现金流和行业调节效应的分析[J].财经论丛,2015(4).
Grossman S.J.,Hart O.D..Takeover Bids,the Free-rider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J].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0(1).
Shleifer A.,Vishny R..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Contro[l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3).
Sengupta P..Disclosure timing:Determinants of quarterly earnings release dat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4(6).
高敬忠.控股股东行为与管理层业绩预告披露策略--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例[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4).
业绩预告 第5篇
国内市场方面,运营商集采模式的改变对公司收入确认方式造成了较大影响。同时,受运营商投资结构和周期变化的影响,中兴通讯相应的营收规模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国际市场方面,受全球经济走弱的影响,海外运营商投资放缓,加上过往的低毛利率合同在本季度集中确认,三季度毛利同比有较显著的下降。而历史上毛利率较高的非洲地区自年初至今正处于旧项目向新项目过渡中,新增合同较少。
公司管理层表示,第四季度中,公司首先将提高对内外形势的敏感度并及时做出战略调整。其次,公司将以利润为中心,全力提高订单盈利性,同时针对过往亏损项目,限期减亏、扭亏。第三,公司的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公司将继续强力进行内部费用的控制,提高效率。第四,公司将对长期亏损且在短期内无法扭亏的代表处进行裁撤,对于投入产出效率较低并且没有发展潜力的产品予以整合,同时公司将控制员工人数并进行结构性调整。
公司管理层表示,公司将重新审视区域和产品战略布局,在欧美市场加大终端投入,在中国及亚太等新兴市场积极把握无线、有线宽带建设机遇。具体到LTE领域,国家表示将加速4G牌照的发放和网络建设,相关部委正在审查和制定频谱分配计划,实施路线图逐步清晰,中兴通讯将密切关注有关进展、积极参与。
业绩预告 第6篇
近年来, 全球市场经济低迷, 股市震荡不定, “股价崩盘风险”成为宏微观经济、金融会计研究的重点。我国的证券监管机构一直致力于不断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 希望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 缓解企业投资者与企业管理层的信息不对称情况, 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2006年制定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指引第1号———业绩预告和业绩快报”, 对主板上市公司披露业绩预告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其目的在于, 提前公布业绩风险, 提高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 保障中小投资者利益。
一系列的企业丑闻 (例如, 安然事件, 世界通讯事件) 以及近年来与日俱增的财务风险已经吸引监管部门、市场参与者和研究者等研究股价崩盘的原因。从Hutton et al. (2009) 开始, 探讨企业披露质量与股价崩盘风险关系的研究络绎不绝。前人的研究, 绝大部分证据依靠强制性财务报告的质量 (例如, 应计盈余质量, 会计稳健性) , 但是没有人关注及时的企业信息披露如业绩预告对股价崩盘的影响。本文献通过检验业绩预告与股价崩盘的关系来弥补这个空缺。本文献的实证分析以2004~2013年全部A股主板数据为样本, 控制了行业和年度的影响, 分析了业绩预告行为怎样与未来股价崩盘风险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坏消息”类型的业绩预告能降低股价崩盘风险, “好消息”类型的业绩预告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股价崩盘风险, 但效果不是很明显。
总之, 通过对业绩预告与股价崩盘风险的深入分析, 本文献增加了股价崩盘风险和业绩预告管理相关的文献。特别地, 以前对信息披露的研究普遍使用事件研究法, 而且聚集于研究信息披露的短期市场反应。本文献更加关注信息披露信息下投资者心理原因导致的长期不良资本市场后果———股价崩盘。
本文献剩余部分安排: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与假设发展;第三部分, 样本与基本研究设计;第四部分, 实证结果与分析;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发展
现有文献主要从机构投资者、信息披露质量 (董建萍, 2016) 、会计信息透明度 (刘洋, 2015) 、投资者保护 (王化成等, 2014) 、机构投资者 (许年行等, 2013) 、公司避税 (江轩宇, 2013;Kim et al., 2011a) 、高管性别 (李小荣和刘行, 2012) 、分析师 (潘越等, 2011;许年行等, 2012) 、管理层期权激励 (Kim et al., 2011b) 以及会计信息质量 (Jin and Myers, 2006;Hutonet al., 2009) 等方面对股价崩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然而, 就其本质而言, 股价崩盘风险源于管理层事前隐瞒公司重大风险和坏消息 (Kim et al., 2011a) , 因此加强公司内部信息披露显然有助于缓解股价崩盘风险。为此, 本文试图考察一项特定的业绩预告披露, 是否能够缓解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股票市场定价效率, 从而抑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股价崩盘风险。
本文献把披露类型为“首亏”、“续亏”、“预减”、“略减”、“不确定”的业绩预告划分为“坏消息”类型的业绩预告。直观地认为, 公司披露“坏消息”会导致股价下跌, 已有研究也表明“非利好”消息会引起负的市场反应, 但这只是短期的市场反应。本文献认为, “坏消息”类型业绩预告的披露, 使得管理层向投资者提前释放了公司的经营状况,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司信息的透明度, 缓解了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使得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更理性。而且《指引》要求的强制性披露, 使得经理人出于掏空、薪酬契约以及职业生涯等动机而倾向于隐藏或推迟披露“坏消息”的情况得到缓解, 从而使得“坏消息”逐渐累积最终超过临界值而被集中释放到外部市场, 进而对股价造成极大的负面冲击并导致崩盘的情况得到缓解, 也就是说, 从长期来看, “坏消息”类型业绩预告的披露能降低股价崩盘风险。由此, 得出假设
H 1:“坏消息”类型业绩预告的披露与股价崩盘风险负相关。
本文献把披露类型为“扭亏”、“预增”、“续盈”、“略增”的业绩预告划分为“好消息”类型的业绩预告。行为金融理论认为, 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是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 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 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 “好消息”给投资者一种公司发展良好的预期, 这使得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也相对较高, 到未来若出现一点“风吹草动”也许就“坐立不安”, 抛售得更厉害, 所以说会加剧股价崩盘风险。从管理层的角度来看, 由于“好消息”能向市场释放“利好”信息, 短期内很可能导致股价上升, 因此, 即使未达到强制披露的要求, 管理层也倾向于披露“好消息”类型的业绩预告, 即“好消息”业绩预告中更多是自愿披露的。然而, 业绩预告只是一个合理预测, 具有不确定性, 而且业绩预告未经审计, 我们有理由怀疑“好消息”业绩预告的可靠性。由于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职业生涯考虑, 管理层有动机虚报“好消息”, 从而给市场参与者一个公司发展良好的假象, 提高了市场参与者的预期, 一旦公司真实业绩浮出水面, 谎言识破, 便会造成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以至于股票大幅下跌直至崩盘的恶果。又由于证券市场的监管逐渐完善, 对于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管理层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诉讼的限制, 所以本文献认为, “好消息”业绩预告的披露能增加股价崩盘风险, 但是这种关系不是非常明显。由此, 得出假设
H 2:“好消息”类型业绩预告的披露与股价崩盘风险正相关且正相关程度较低。
三、样本与基本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文章以2004~2013年所有A股主板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文中用到的股票周收益率数据来自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CSMAR数据库, 其余数据均来自Wind资讯数据库。考虑到回归模型中被解释变量NCSKEW、DUVOL采用的是超前一期的数据, 所以本文使用的数据实际时间跨度为2003~2012年。对于初始的样本数据, 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处理:第一, 为了估计股价崩盘风险的数值, 借鉴Jin和Myers2006) [4]的研究, 剔除每家公司在每个会计年度股票收益率数据少于30周的样本;第二, 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第三, 剔除数据缺失样本.根据上述标准, 最终“好消息”类型样本得到8538个观测值, “坏消息”类型样本得到7468个观测值。
(二) 变量的选择和度量
1. 被解释变量:
股价崩盘风险。借鉴Chen等 (2001) [29]及Kim等 (2011a, 2011b) [2-3]的方法, 本文使用两种方法来度量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 具体度量方法如下:首先, 使用上市公司股票周收益率数据对模型 (1) 进行回归:
如下扩展的市场模型:
在模型中, Rj, t表示股票j在第t周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收益率, Rm, t为所有股票在第t周使用流通市值加权的平均收益率, 在模型中加入市场收益率的滞后项和超前项是为了调整股票非同步性交易带来的影响 (Dimson, 1979) [30]。将股票j在第t周的公司特有收益率Wj, t定义为ln (1+εj, t) 其中εj, t为模型 (1) 回归的残差。然后, 基于j, t我们选取以下两个变量来度量股价崩盘风险。
第一, 收益负偏态系数NCSKEW:
在式 (2) 中, n为每年股票j的交易周数, 负偏态系数NCSKEW的数值越大, 表示股价崩盘的风险越大。
第二, 收益上下波动比率DUVOL:
在式 (3) 中, DUVOL为股票j的周特有收益Wj, t大于 (小于) 年平均收益Wj的周数。DUVOL的数值越大, 代表收益率分布更倾向于左偏, 股价崩盘风险越大。
2. 解释变量:
业绩预告。借鉴Hutton et al. (2009) 的做法, 我们把业绩预告设置为虚拟变量。本文献把披露类型为“首亏”、“续亏”、“预减”、“略减”、“不确定”的业绩预告划分为“坏消息”类型的业绩预告, 把披露类型为“扭亏”、“预增”、“续盈”、“略增”的业绩预告划分为“好消息”类型的业绩预告。在“好消息”类型业绩预告样本中, 如果公司发布了“好消息”类型年度业绩预告, 则赋值为1, 否则赋值为0。在“坏消息”类型业绩预告样本中, 如果公司发布了“坏消息”类型年度业绩预告, 则赋值为1, 否则赋值为0。
3. 控制变量。
根据以往文献控制如下变量:市值账面比MB;营业收入OR, 用营业收入的自然对数表示;资产负债率LEV;资产收益率ROA;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VPER。此外, 加入年度虚拟变量和行业虚拟变量以分别控制年度和行业固定效应。
4. 实证模型。采用模型来检验业绩预告与未来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
在模型中, Crash riskt+1分别由NCSKEWt+1和DUVOLt+1来度量, 其中NCSKEWt+1代表在第t+1期公司周收益率的负偏态, DU VOLt+1代表在第t+1期公司收益上下波动比率;PPt代表业绩预告, 为虚拟变量, 如果公司发布了至少一次年度业绩预告, 则赋值为1, 否则赋值为0.H1意味着β1<0, 具体来说, 发布“坏消息”类型业绩预告与股价崩盘风险负相关。H2意味着β1>0, 具体来说, 发布“好消息”类型业绩预告与股价崩盘风险正相关。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表1是主要“坏消息”类型样本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NCSKEW的均值为-0.2345173, 表现为左偏, 这符合我们对该变量的界定。
表2是主要“好消息”类型样本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NCSKEW的均值为-0.2200822, 表现为左偏, 这符合我们对该变量的界定。
(二) 相关性分析
表3是“坏消息”类型样本变量的皮尔逊相关性矩阵。从表3来看, 表中各变量之间 (除被解释变量的两个代理变量间) 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部分都小于0.4, 这表明变量间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问题。表3中显示Ncskew、Duvol分别与PP负相关, 与假设H1相符。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表4是“好消息”类型样本变量的皮尔逊相关性矩阵。从表4来看, 表中各变量之间 (除被解释变量的两个代理变量间) 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部分都小于0.4, 这表明变量间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问题。表3中显示Ncskew、Duvol分别与PP正相关, 与假设H2相符。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三) 业绩预告与股价崩盘风险回归结果
表5反应了“坏消息”类型业绩预告与未来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其中, 列 (1) 是以Duvol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OLS回归的结果, 列 (2) 是以Ncskew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OLS回归的结果。在列 (1) 和列 (2) 中, 以Duvol、Ncskew为被解释变量所得到的回归结果显示, PP分别与Duvol、Ncskew显著负相关, 表明“坏消息”类型业绩预告与股价崩盘风险负相关, 颁布“坏消息”类型业绩预告能降低上市公司未来股价崩盘风险, 与假设H1相符。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表6反应了“好消息”类型业绩预告与未来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其中, 列 (1) 是以Duvol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OLS回归的结果, 列 (2) 是以Ncskew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OLS回归的结果。在列 (1) 中, 以Duvol为被解释变量所得到的回归结果显示PP与Duvol显著正相关, 而以Ncsk ew为被解释变量所得到的回归结果显示PP与Ncskew正相关, 但不显著。据统计, 2008年969家上市公司颁布了业绩预告, 其中变脸为“坏消息”的有87家, 占比约9%。2009年1108家上市公司颁布了业绩预告, 其中变脸为“坏消息”的只有48家, 占比约4%。表明“好消息”类型业绩预告与股价崩盘风险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颁布“好消息”类型业绩预告能提高上市公司未来股价崩盘风险, 但是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受到法律诉讼的制约, 其颁布的业绩预告绝大部分真实可靠。与假设H2相符。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五、附加检验
本文献分别对“坏消息”、“好消息”样本模型做了异方差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和自相关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这两个样本对应的模型都不存在异方差和多重共线性问题, 也都不存在自相关问题。用净资产收益率ROE替代ROA, 用总资产规模SIZE替代营业收入OR, 得到的结果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
六、研究结论
本文献分别实证分析了“坏消息”类型业绩预告与未来股价崩盘风险有着显著负相关关系、“好消息”类型业绩预告与未来股价崩盘风险一定程度上存在正相关关系且这种关系不明显。本研究有利于投资者认识股价崩盘的影响因素, 同时创新了“业绩预告”的研究视角, 为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 为如何降低我国股价崩盘风险提供了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献也说明了现行的业绩预告披露制度是可行的, 而且现行披露的业绩预告也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 本文献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信息披露制度的管理, 建立更多信息披露制度来缓解信息不对称情况, 保障中小股东利益。
摘要:本文献探讨了“业绩预告”与股价崩盘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示, “坏消息”类型业绩预告与未来股价崩盘风险负相关, “好消息”类型业绩预告与未来股价崩盘风险正相关。本研究有利于投资者认识股价崩盘的影响因素, 同时创新了“业绩预告”的研究视角, 为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 为如何降低我国股价崩盘风险提供了理论和现实意义。
业绩预告 第7篇
CFO(首席财务官 )是公司的高级管理者,在公司总体战略指导下对公司的财务工作进行领导和管理,主要负责财务、会计、投资、融资、投资关系和法律实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等事项,利用资源配置实现公司的目标发展。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CFO也肩负战略计划管理、资源价值管理、流程系统管理、业绩评价管理和公司控制管理等职能,甚至一些公司赋予CFO副总裁、副总经理等行政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司的财务决策和财务行为更多会受到CFO个体异质性的影响,尤其是提供准确的业绩预告是CFO的工作内容。基于此,本文将从CFO的视角,运用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知识,探讨信息披露行为。
个体异质性是指个人在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习惯化的行为模式,具有不随时间有明显改变的特点。个体异质性是一个过程变量,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高层梯队理论从认知的视角探讨高管的异质性风格与公司战略选择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高管的异质性影响选择战略的过程,进而影响结果的产出。
业绩预告是在前后两个财务报告发布日之间,管理层对公司后一财务报告所对应的会计期间的盈利能力进行的预测。业绩预告作为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预期估计,一方面,公司的未来经营不仅深受市场经济环境和公司复杂因素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到上级的目标、预测者自身荣誉和威望的需要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准确地预测公司未来的经营业绩是CFO管理能力的外在具体体现,预测者基于自利动机的需要往往会采取不同的披露行为 (如:较少发布业绩预告、披露准确度不高的业绩预告、降低信息准确性等); 再者,CFO面临不确定的任务时 , 有认知闭合的需求, 会主动寻找确定的心理倾向,为避免最终实现的业绩不落在预测区间的尴尬或被上级认为是工作能力不足,可能采取模糊未来业绩(即采用定性描述业绩)的披露行为。
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公司规模、负债水平、股东获利能力、公司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股权集中度、国有股比例等公司因素影响业绩预告的披露行为, 但是本文将从行为学和心理学的视角解释CFO的个体异质性如何影响业绩预告的披露准确性。
二、分析问题
(一)CFO 的性别影响业绩预告的披露行为
大量的社会学、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实验研究表明, 性别角色是一个重要的个体异质性, 并影响个体的领导风格和模式。男性与女性对风险的度量不同,呈现不同的风险偏好,女性往往表现出敏感的、保守的个体异质性,女性的CFO更多的是风险的规避者;而男性表现为大胆的、支配性的个体异质性,男性的CFO呈现更多的是风险的追求者和一定的过度自信。女性在诸如模糊性等属性会比男性同事看的更重, 对相关的决策往往强调减少风险;女性在男性主导的领域,比如财务金融, 可能表现出较低的信心或者采取保守的决策。Huang and Kisgen(2008) 认为相比于后任男性CFO,女性CFO在利用债务融资与并购活动等决策中表现的更为谨慎, 债务融资规模较少, 从事更少的兼并和收购活动,那么前后任CFO性别差异显著影响公司的财务决策表现。
当CFO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业绩时,女性的CFO具有谨慎、降低风险的特点而往往综合考虑市场和公司的复杂情况合理对业绩预告合理进行预测, 那么业绩预告披露的准确性一般接近实际值。
(二)CFO 的年龄影响业绩预告的披露行为
高层梯队理论认为高管的年龄影响他们的价值认识风格, 并进而影响他们选择的决策行为。年龄是高管个人地位和更迭的重要因素, 按资排辈是我国公司的一个重要特点, 资历是重要的评价标准, 而年龄代表着高管的阅历和对待风险的态度, 所以年龄越大有时候意味着在公司任职的时间越长,对公司当前和未来发展趋势越清晰,个人地位和威望也就比较高。年长的管理者往往选取较低的公司支出、财务杠杆和持有更多的现金流,采取减少公司研发投资强度的财务决策。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高管接受风险的程度下降, 趋于按照公司目前的发展一直进行, 那么制定的公司战略就越保守,从而会使公司丧失市场的机会。
笔者认为, 由于年龄的增长,CFO形成习惯化的行为模式,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明显弱于年轻的CFO,承担风险的能力下降,而公司处于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 尤其是当CFO在面临不确定的任务时,会主动寻找确定的心理倾向,自身回避风险和谨慎的个体异质性影响业绩预告的决策过程,进而影响业绩预告的准确性。
(三)CFO 的教育程度影响业绩预告的披露行为
教育程度是一个人能力的外在表现, 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管理者的认知能力。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追求新知识越积极、热情越高涨,也会拥有较宽阔的眼界、丰富的信息、较高的威望和较高层次的社会网络, 同时个人的理解能力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也就越强, 个人日常行为也就越自信, 对市场和公司的信息理解也会更强, 从而对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具有清晰的方向。Tihanyi(2000)认为,高管团队受教育水平的均值越大, 团队获得的有效信息也会越多, 因而越有可能制定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战略。刘伟霞(2010)认为CFO的教育程度越高,发生会计重述的现象更少, 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就越高。
笔者认为,教育程度越高的CFO,具有追求知识的热情, 较为敏感地捕捉到市场上的新信息, 较快适应环境变化的节奏, 当面临未来不确定的情景时, 能够运用自身具备的异质性准确地预测未来的业绩。
(四)CFO 拥有财会类职称影响业绩预告的披露行为
一般认为, 会计类职称是衡量一个人会计 业务水平 高低的标 准 , 是CFO实战管理能力的具体表现。一方面,CFO拥有财会类职称越高,意味着其业务操作水平越高, 能够充分利用公司各种信息、经济动态做出相关决策,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刘伟霞(2010)认为CFO的会计职称与会计信息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CFO的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越高, 被认为是公司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越高,准确性较高。但是另一方面,业绩预告具有信息含量,能够引起市场的反应,而CFO具有自利动机的倾向或需要, 为达到预期的市场、上级下达的业绩目标、自身威望或信誉的目的, 往往会利用自身较熟练的实务操作等个体异质性来操纵业绩预告信息披露的次数或者信息准确性达到需求的自利性行为。
笔者认为,CFO的会计专业职称越高,那么对公司、市场、国家政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往往较高, 对日常会计信息的实务操作能力也就越熟练,这样面对公司未来不确定的公司业绩时, 能够运用自身会计专业职称的个体异质性准确地预测未来的业绩。
(五)CFO 具有 CPA 资格影响业绩预告披露行为
CPA,注册会计师 ,指依法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接受委托从事审计和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的执业人员。具有CPA资格的人员必须通过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的考核,其中专业阶段的考核包括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税法、经济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六个科目。故具有CPA资格的人员被认为已具备扎实的财会专业知识、熟练的业务操作、较高的职业素养等个体异质性。公司也青睐于聘请具有CPA资格的CFO, 期望CFO利用自身财务优势实现公司的资源配置,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Aier(2005)指出,CFO的工作经验越丰富,具有CPA资格的,公司不容易发生财务重述,其发布的财务信息可靠性更高;王霞、薛跃、于学强(2011)研究发现,CFO的财务专长 (是CPA)不仅有助于降低会计差错的概率,而且有助于降低会计差错发生的频率。由此可知,CFO具有CPA资格,有助于降低会计差错和发生差错的频率;披露的财务信息更可靠。
笔者认为,具有CPA资格的CFO由于具备熟练的实务能力和财务专业理解力的个体异质性, 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公司和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能够进行合理的预测,业绩预告信息的准确性也更高。
( 六 )CFO 的年度报酬 、 持有公司股份影响业绩预告的披露行为
合理、有效的激励会促进CFO更加努力工作,尤其是股权形式的激励,可以将CFO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业绩表现“捆绑”在一起,CFO的年度报酬越高,公司业绩(ROE)越好,公司会计信息准确性较高。杜胜利、周琪(2009)探讨我国上市公司CFO制度特征与业绩的关系, 发现上市公司的会计业绩指标ROE与CFO税前年薪显著正相关。本文分析两种激励手段,一种是年度总报酬,即年报中披露的“报告期内从公司领取的报酬总额”, 另一种是CFO年度是否持有本公司的股份。
一方面,CFO的年度总薪酬越高,被认为在公司越得到重视, 那么CFO的自我成就感也会越强烈,会更努力地工作以回报公司。为了突显自己的业绩能力和对不确定事项的处理能力,特别是对未来经营业绩进行预测时 ,CFO由于自身信誉的需要会穷尽搜集信息并能够合理做出预测,此时披露的业绩预告信息准确性往往较高; 另一方面,因为CFO持有公司的股份, 为了让手中的股份更加有价值,会采取与公司共同成长的方式,采用信息准确性较高的披露行为,引起适当的市场反应,以此提高公司的股价。因此,CFO的年度薪酬越高、持有公司的股份,那么其披露业绩预告也就越准确。
(七)CFO 在其他单位兼职影响业绩预告的披露行为
现实中存在CFO在股东单位兼职的现象,因为其受雇于母公司,甚至按照母公司的意愿处理上市公司的财务事宜, 在决策上可能更多地表达母公司的意思和利益, 而不是基于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股东公司为了能够方便了解子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 往往也会向子 公司派驻财务 总监,监督管理子公司的财务。一方面,这些财务总监肩负着代表股东监督上市的子公司投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会计信息准确性的任务,会约束管理层的内部人控制, 更好地完成外部受托责任,规范公司治理,提升信息披露的准确性, 对上市公司业绩有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财务总监是由母公司派驻, 财务总监有必要及时向母公司报告子公司的重要事项, 母公司因为能够及时了解内幕信息, 可能以此来干预子公司的财务管理活动,甚至利用内部信息的优势来为自己牟利,这都会影响上市公司的正常运转,尤其具有信息含量的业绩预告, 由于发布预测信息往往引起股票市场的波动,母公司有时为了整个集团的利益,会指导派驻的财务总监操纵业绩预告披露的次数或准确性。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其他单位兼职的CFO由于无法做到真正的职位独立的个体异质性, 甚至受兼职单位的约束而不能合理地进行业绩预测,进而影响业绩预告信息的准确性。
(八)CFO 兼任董事影响业绩预告的披露行为
董事是指由 公司股东 会选举产生的 具有实际权力 和权威的管 理公司事务的人员,是公司内部治理的主要力量,对内管理公司 事务 ,对外代表公司进行经济活动。杜胜利、周琪(2009) 认为 ,CFO进入董事 会 , 可以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事项,从财务方面提出专业意见,更好地把公司的战略和自身财务工作岗位特点相结合。但是CFO主要的职责是公司的财务工作,即使进入董 事会 ,依旧还是负责财会工作,对于职能的“监管分离”可能没法进行,也就无法合 理、客观地把公司 的财务与公司 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在董事会就无法发挥应有的管理作用。此时,公司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反而不高。
但是笔者认为,CFO兼任董事,能够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事项,从财务的角度提出公司未来战略规划的意见,尤其是面对未来不确定任务,自身财务职务和兼任董事的个体异质性驱使CFO对未来业绩能够进行合理的预测,那么预测的业绩预告的准确性往往较高。
(九)CFO 兼任董事会秘书影响业绩预告的披露行为
董事会秘书 是公司高 级管理人员,对外负责公司的各项事宜,特别是信息披露事宜; 对内负责董事会会议和股东大会的筹备工作、记录会议内容、保管会议文件等。因此,董事会秘书必须掌握与公司有关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法、证券法、上市规则等,还必须熟悉公司章程、信息披露制度,掌握财务及行政管理方面的有关知识。
董事会秘书制度的正常运行是公司正常运转的有效制度保障。对于公司内部治理而言,董事会秘书具有广泛的涉及公司内部运作程序的职权。公司程序性和辅助性事务的集中行使改变了公司权力分散于单个机关或个人行使的不利局面,使得公司董事等经营人员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司经营中去,提高公司信息沟通能力和决策执行能力,从而提高公司的运作效率,使公司更加有效、规范地运行。对于外部治理而言,董事会秘书代表公司与公司登记机关和监督机关进行沟通,使得公司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得以保障。CFO兼任董事会秘书, 可以让CFO以董事会秘书身份面对投资者时,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加详尽的财务分析和数据支撑,增强投资者对信息的信赖度。
因此由于董 事会秘书 职位的特点,CFO兼任董事会秘书的个体异质性可以从财务的角度面对投资者,披露令投资者信赖的业绩预告。
三、结论
业绩预告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