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硬化栽培技术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硬化栽培技术范文(精选12篇)

硬化栽培技术 第1篇

1 生根壮苗

试验表明, 培养基中加入100~150 g/L的香蕉泥, 小苗根系粗壮且根尖区根毛浓密, 根系的吸收能力增强, 移栽成活率较高。当根系的长度达2~3 cm、根尖的颜色为黄白色时, 出苗有利于移栽成活。在生根培养时, 切下的嫩茎长度以2~3 cm为宜。茎部粗壮、带1~2个腋芽的生命力强, 生根幼苗移栽后成活率高, 四季兰丛生组培苗移植成活率明显优于单株, 这可能与兰花喜三代同堂的特性有关。为了防止瓶苗徒长变高变细, 可以在培养基中加入磷酸二氢钾和多效唑配合使用来提高瓶苗的品质, 以提高移栽成活率。

2 移栽前准备

2.1 强光炼苗

当四季兰试管苗根系长到2~3 cm长 (生根培养后15 d左右) , 将培养瓶移到室外遮阴棚或温室中, 在遮阳度为60%~70%的散射强光, 闭瓶炼苗14 d左右, 之后再将培养容器的盖子逐渐拧松直至完全打开, 在自然散射光条件下开瓶炼苗5 d左右, 但要避免直射强光灼伤组培小苗。

2.2 移栽容器及基质

通常用穴盘移植进行四季兰组培苗的炼苗过渡。穴盘移栽的优点在于每株幼苗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 发生病害时, 不致迅速传染其他植株, 引起大量植株感病而死。试验表明, 兰科植物的组培苗宜选用多空隙、良好的排水、通气性和保水保肥的基质。移栽前对基质、移栽容器和苗床用0.1%~0.3%的高锰酸钾或800~1 000倍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消毒处理。且采用珍珠岩、蛭石、泥炭按1∶1∶2比例的混合基质效果较好。此种基质疏松透气, 保水保肥能力佳, 容易灭菌处理不利于杂菌滋生基质值为微酸性有利组培苗生长成活。

3 移栽

通常四季兰试管苗长出数条白根后, 即可出瓶移植, 如果延长瓶内时间导致根系过长而缠绕在一起生长, 出苗清洗时易折断损伤根系, 移栽时易受病菌感染, 造成死苗, 导致成活率不高。试验表明, 当四季兰组培苗长出3~5条长2~3 cm短而壮的乳白色根时, 即出瓶移植, 根系损伤极少, 移植成活率高。四季兰试管苗从培养基中移出时要用长镊子小心取出, 注意避免损伤根系, 用清水清洗干净根部的琼脂培养基, 否则培养基中残留的蔗糖和营养成分会滋生致病杂菌, 极易引起试管苗烂根或烂茎死亡。

4 移栽后管理

4.1 温度与控温

移栽一般在45月或910月进行, 如果移栽在早春或冬季较冷的时节, 需要对移栽温室进行加温, 以保持组培苗在种植的过程中适宜的温度条件。四季兰组培苗移栽的温度要保持在20~28℃ (20℃以下或30℃以上对兰花成长不利) 、冬季尽量保持在15℃以上。如果温度过高, 细菌极易滋生, 且蒸腾作用加快, 不利于四季兰组培苗的快速缓苗;如果温度过低, 则幼苗生长迟缓, 缓苗期长且成活率低。

4.2 光照与遮阳

新移栽的四季兰组培苗先期需要采和遮阳阳网进行遮阳处理。一般在移栽的前4周遮荫率要达到70%~80%, 通过逐步降低遮阳的强度以增加光强光照, 仍以散射光为主, 光照强度以50%左右为佳。注意若光照增加过快, 过强的光线则会破坏细嫩组培苗的叶绿素, 幼苗光合作用赶不上[3], 会使组培苗叶片褪绿和灼伤, 叶片失绿黄化明显, 则导致缓苗期延长, 甚至导致移栽组培苗死亡。但是, 只要移栽的组培苗小植株能够忍受, 尽可能高的光照水平是有利的。

4.3 湿度与保湿

在培养瓶中的小苗, 因湿度大, 茎叶表面防止水分散失的角质层等几乎全无, 根系也不发达, 种植后很难保持水分平衡。因此, 移植后注意采用雾喷洒水保持炼苗温室95%左右的空气湿度, 尽量接近培养瓶中的湿度条件。2~3周有新根长出后, 逐渐降低湿度至80%, 同时控制好基质水分, 以手捏基质不散为宜, 减少因基质过湿引起烂根, 造成死苗。1~2个月则有新芽长出, 之后逐渐降低湿度至50%~60%。

4.4 营养与防病

组培苗从无菌异养培养, 转入到高温、低湿的自养环境中, 由于组织幼嫩, 易滋生杂菌造成组培苗幼根霉烂或根茎处腐烂导致死亡。因此, 组培苗首次移栽1周后, 可叶面喷施稀薄的1/4~1/2 MS营养液。移栽后定期施肥才能保持四季兰组培苗旺盛生长, 施肥量随新芽生长状况不同而作出及时调整。以后每隔1周, 根据移栽苗的生长大小, 逐渐由MS营养液过渡至0.2%左右的磷钾复合肥, 同时营养液中混入500~800倍的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 2种杀菌剂交替喷施, 可使组培苗发病少、生长健壮[4,5]。

摘要:杂交四季兰试管苗在高湿、适温、适宜营养及无菌的异养条件下生长, 其必须通过逐渐降低空气湿度和增强光照强度进行移栽炼苗, 以使试管苗移出后适应有菌的自养生长环境。总结了杂交四季兰组培苗硬化栽培技术, 以期为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杂交四季兰,组培苗,硬化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庄西卿, 刘长全.国兰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Ⅲ.瓶苗生根壮苗培养与移栽[J].福建热作科技, 2005, 30 (1) :5-6.

[2]谭文澄, 戴策刚.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1:277.

[3]刘芳.影响作物光合作用的各种因素[J].新疆农业科技, 2008 (6) :16.

[4]刘仲健.中国兰花——观赏与培育及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340.

硬化栽培技术 第2篇

动脉硬化检测技术应用于健康体检临床分析 作者:彭少容 郑蝶绵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3期

【摘要】 目的 探讨健康体检过程中动脉硬化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5月1日在我院进行体检者1916例,以动脉硬化指数的检测结果将受检者分为动脉硬化指数正常组(正常组),动脉硬化指数增高组(增高组)。结果 动脉硬化指数增高组受检者的动脉硬化平均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硬化栽培技术 第3篇

[摘要] 目的 探讨动脉硬化检测仪及超声二维应变技对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弹性检测的灵敏性。方法 选择于我院进行脑卒中筛查的脑卒中高危人群60例及健康对照组40例,分别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技术和动脉硬化仪进行颈动脉弹性检测。结果 超声二维应变技术测得的影都参数β2在脑卒中高危人群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由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得硬度参数血管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ABI)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种方法测得参数显著相关(P<0.01)。结论 动脉硬化检测仪及超声二维应变技术对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均具有较高敏感性。

【关键词】脑卒中;二维应变;应变率;动脉硬化检测仪;颈动脉弹性

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能否早期发现及早期干预将对我国人群健康水平产生重大影响[1],本研究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技术测得的颈动脉硬度参数(β2)及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得的动脉硬度参数血管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踝臂指数(ABI)来评价颈动脉弹性,评价两种方法评价颈动脉弹性的敏感性,寻找早期诊断动脉硬化的新方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于大庆油田总医院院进行脑卒中筛查的脑卒中高危人群60例及正常健康对照组40例,脑卒中高危人群入选标准: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年龄超过50岁;一般危险因素:心房纤维性颤动、呼吸睡眠暂停、具有脑卒中或心脏病家族史、吸烟、大量饮酒、缺乏体育锻炼、肥胖和男性等,当具有以上2项主要危险因素,或1项主要危险因素和2项及以上一般危险因素,或既往有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者,为脑卒中高危人群[2]。

1.2仪器与方法 使用超声诊断仪Philips iE33,频率为1-3MHz的S5-1探头,于距颈总动脉分叉前1.0cm处,采集短轴动态图像,储存图像并传输到有二维应变软件的工作站,血管短轴被软件分为6个节段,测量每个阶段的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CS)及峰值圆周应变率(CSR),工作站自动计算颈动脉硬度参数(β2):β2=ln(SBP/DBP)/CS;使用的动脉硬化检测仪为欧姆龙BP-203RPEIII型,记录脑卒中高危人群组及正常对照组的baPWV及ABI。

1.3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正常对照组与脑卒中高危人群组比较,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颈动脉硬度参数在所有受试者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二者平均值。脑动脉硬化仪测得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组硬度参数baPWV、ABI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见表1),超声二维应变技术测得的硬度参数β2在脑卒中高危人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两种方法测得硬度参数baPWV、ABI和β2显著相关(r=0.61;0.59,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aPWV、ABI和β2的RR值均>1(见表2)。

3.討论

目前,传统超声仍应用一些准确度不高的常规参数评价血管弹性,给临床诊治带来很大的不便和困惑,超声二维应变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性定量评价组织功能的超声技术,其与组织多普勒频移无关,不受声束方向与血管壁运动方向间夹角的影响,无角度依赖性[3],能够准确地反映血管壁的运动。应用二维应变技术测量的血管硬度参数β2评价大动脉弹性近年来不断得到认可,本研究发现脑卒中高危人群组β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进一步证实超声二维应变本是一种准确、早期评价颈动脉弹性的新方法,为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带来了希望。

在众多的动脉硬化的检测手段中,无创的动脉硬化仪因其具有简便易行、有效性高、重复性高和健康体检人群依从性高的特点,日益得到大家的认可,其测量的baPWV、ABI能准确反映动脉弹性,本实验脑卒中高危人群组baPWV、ABI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进一步证明动脉硬化检测仪诊断动脉硬化的优越性。

应用二维超声应变技术及动脉硬化检测仪两种方法测得硬度参数baPWV、ABI和β2显著相关(r=0.61;0.59,P<0.01);Logistic回归分析:baPWV、ABI和β2的RR值均>1,说明超声二维应变技术测量的硬度参数及动脉硬化仪测量的硬度参数均能准确反映血管弹性,动脉硬化检测仪与超声二维应变技术对动脉硬化的诊断均有较高敏感性,但在日常体检工作中,动脉硬化仪因具有简便、容易操作的特点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它能快速、准确的评价动脉硬化的程度,更适合健康人群动脉弹性的普查工作,对于大样本人群血管病变的早期筛查,及早的干预患者生活方式及患者症状的调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梦石.动脉硬化仪早期检测372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1,12( 1) 75.

[2] 赵春燕,岳秀红.脑卒中患者及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J]现代医药卫生, 2011,27(19):2995-2997.

[3] Toyoda T, Baba H, Akasaka T, et al. Assessment of regional

Myocardial strain by a novel automated tracking system from digital image files J Am Soc Echocardiogr,2004,17(12):1234-1238.

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技术及动脉硬化检测仪评价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弹性

80

[摘要] 目的 探讨动脉硬化检测仪及超声二维应变技对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弹性检测的灵敏性。 方法 选择于我院进行脑卒中筛查的脑卒中高危人群60例及健康对照组40例,分别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技术和动脉硬化仪进行颈动脉弹性检测。 结果 脑卒中高危人群组β2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得的动脉血管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踝臂指数(ABI)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种方法测得参数显著相关(P<0.01)。结论 动脉硬化检测仪与超声二维应变技术联合应用对动脉硬化的诊断均有较高敏感性。

81

【关键词】脑卒中;二维应变;应变率;动脉硬化检测仪;颈动脉弹性

82

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能否早期发现及早期干预将对我国人群健康水平产生重大影响[1],本实验应用二维应变成像计算颈动脉硬度参数(β2)及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得的动脉血管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踝臂指数(ABI)来评价颈动脉弹性,评价两种方法评价颈动脉弹性的敏感性,寻找早期诊断动脉硬化的新方法。

8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84

1.1研究对象 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于大庆油田总医院院进行脑卒中筛查的脑卒中高危人群60例及正常健康对照组40例, 脑卒中高危人群入选标准: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年龄超过50岁;一般危险因素:心房纤维性颤动、呼吸睡眠暂停、具有脑卒中或心脏病家族史、吸烟、大量饮酒、缺乏体育锻炼、肥胖和男性等,当具有以上2项主要危险因素,或1项主要危险因素和2项及以上一般危险因素,或既往有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者,为脑卒中高危人群[2]。

85

1.2仪器与方法 Philips iE33超声诊断仪S5-1探头,频率1-3MHz,距离颈总动脉分叉前1.0cm处,采集短轴动态图像,储存图像并传输到有二维应变软件的工作站,血管短轴被软件分为6个节段,测量每个阶段的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CS)及峰值圆周应变率(CSR), 自动测量颈动脉硬度参数(β2):β2=ln(SBP/DBP)/CS;使用欧姆龙BP-203RPEIII型动脉硬化检测仪,记录脑卒中高危人群组及正常对照组baPWV及ABI。

86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7

2 结果

88

脑卒中高危人群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受试者双侧颈动脉弹性参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二者平均值。 脑动脉硬化仪测得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组硬度参数baPWV、ABI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见表1), 超声二维应变技术测得的硬度参数β2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两种方法测得硬度参数baPWV、ABI和β2显著相关(r=0.61;0.59,P<0.01);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aPWV、ABI和β2的RR值均>1(见表2)。

89

表1 2组颈动脉硬度参数比较(均数±标准差)

90

参数 对照组 脑卒中高危人群组

91

β2 0.08 ±0.03 0.17 ±0.05(1)

92

BaPWV(%) 7.12±0.17 18. 9±2.76(1)

93

ABI(%) 1.09±0.21 0.61±0.31(1)

94

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95

表2 脑卒中高危人群组与BaPWV、ABI、β2的logistic回归分析

96

弹性参数 RR 95%CI

97

BaPWV 1.007 0.850~1.306

98

ABI 1.120 0.985~1.416

99

β2 1.603 1.109~2.063

100

3.討论

101

目前,传统超声仍应用一些准确度不高的常规参数评价血管弹性,给临床诊治带来很大的不便和困惑, 超声二维应变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性定量评价组织功能的超声技术,其与组织多普勒频移无关,不受声束方向与血管壁运动方向间夹角的影响,无角度依赖性,能够准确地反映血管壁的运动[3]。 应用二维应变技术测量的血管硬度参数β2评价大动脉弹性近年来不断得到认可,本实验中脑卒中高危人群组β2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超声二维应变本是一种准确、早期评价颈动脉弹性的新方法,为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带来了希望。

102

在众多的对动脉硬化的检测方法中,无创的动脉硬化仪因其具有简便易行、有效性高、重复性高和健康体检人群依从性高的特点,日益得到大家的认可,其测量的baPWV、ABI能准确反映动脉弹性, 本实验脑卒中高危人群组baPWV、ABI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进一步证明动脉硬化检测仪诊断动脉硬化的优越性。

103

杨树硬化综合症及改良技术 第4篇

1 杨树硬化综合症表现

1.1 生长衰弱

主要表现为树木多枯枝、枯梢, 春季萌芽晚, 叶片小而稀疏, 外围延长枝几无增加, 树冠无明显增大, 甚至减小, 胸径年生长量很小, 8~10年龄树胸径平均仅10cm左右。

1.2 病虫发生严重

植株抗病虫害能力低, 干部常遭受腐烂病、溃疡病及天牛等病虫害的侵袭;叶部食叶害虫发生严重。

2 杨树硬化综合症发生原因

2.1 立地条件差

部分杨树栽植地土层浅薄、粘重、瘠薄, 土壤通透性差, 极易受到旱涝灾害。也有少部分树栽植在河边的几乎纯沙土地, 根系固定不稳, 缺乏养分、水分。

2.2 栽植密度大

杨树667m2栽植初适密度60株左右, 但部分栽植密度达到100多株, 5~6生就已郁闭, 树木因光照、养分、水分供应不足而衰弱。

2.3 栽植、管理粗放

初栽植树穴过小过浅, 限制了根系生长扩展;栽植后任期生长, 不浇水、不施肥;树盘及林间不松土、不除草;不预防、不防治病虫害;秋冬季时节多因草荒而发生火灾, 烧死烧伤树木。

3 改良措施

3.1 适时减伐

5~6年生杨树, 适时间伐, 667m2保留60株左右;10年生杨树, 间伐保留30株左右, 以保证树木正常生长。

3.2 扩穴松土、清除杂草

3.2.1 扩穴换土。

栽植穴过小, 有条件扩穴的, 分3年时间, 第1年秋冬季将直径1.5m树盘内1/3土壤深挖50~80cm, 带走原土, 用沙壤土和腐叶肥或有机肥按3∶1的配比配制成新的栽培土填回树穴, 次年更换另1/3, 3年更换一遍。

3.2.2 树盘换土。

对因栽植地土壤板结引起的硬化综合症, 可于秋冬季, 将直径1~1.5m树盘内15~25cm深土壤挖走, 用沙壤土和腐叶肥或有机肥配制成新的栽培土填回树穴, 将土壤和肥料充分拌匀, 并立即浇水, 此后每2~3年进行1次, 新填入的土壤更疏松, 更肥沃, 不仅利于根系呼吸, 而且能及时提供给植株生长所需要的养分。

3.2.3 松土除草。

每年夏秋季节, 应对全部树林进行中耕松土10~15cm, 清除杂草, 提高土壤通透性和持水性, 同时预防发生火灾。

3.3 适时浇水、施肥

南阳地区多春季和夏初干旱, 及时浇水, 结合浇水增施复合肥, 促进根系和新梢生长;秋冬季节, 再次结合浇水, 对树木施入基肥和复合肥, 提高土壤肥力, 防冻防旱。

3.4 防治病虫害

树木干部发生腐烂病、溃疡病, 冬季重喷石硫合剂, 春夏季喷甲基托布津或福美胂2~3次;树木干部天牛危害, 危害期及时插毒签或虫孔注射啶虫脒等有机磷药剂;夏秋季叶部发生病害, 喷甲基托布津2~3次;夏秋季叶部食叶害虫害虫危害时, 叶部喷阿维灭幼脲或菊酯类药物防治。

4 结论

杨树硬化综合症改良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将品种选择、土壤改良、水肥、病虫害防治等措施综合实施, 如果改良无望或者没有改良价值的予以全部采伐更新。

摘要:近年对多个区域杨树硬化综合症进行了调查研究, 分析了杨树硬化综合症的多种表现, 找到了引起硬化综合症原因, 并提出了改良措施。

关键词:杨树,硬化综合症,改良

参考文献

校园硬化申请报告 第5篇

镇教管会:

高牛学区小学是宋家镇西八个自然村近5000口人的一所学区小学,我校设有六个年级班一个幼儿园,现有学生近200人。

近年来,我校在教育行政部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面貌有了很大变化,但仍存在一些丞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校园地面硬化问题。每逢雨后雪后,满园的泥泞和水坑,致使学生在课间、课余时间根本无法正常活动,教室内也经常泥土满地、脏乱不堪,春夏的雨后又往往杂草丛生,直接影响校容校貌和教学环境。

因此,经校委会研究,学校理财小组同意,特向教管会提交申请,望给予审批。附校园硬化预算简表

1、需要硬化总面积 1662.5平方米

(其中一二年级教室前22X25=550平方米,三至六教室前28.5X25=712.5平方米,办公室后25X16=400平方米)

2、硬化费用约为1662.5X 14元/平方米=23275元

3、校园平整费用约为300元

4、两项合计为23575元

特此申请

高牛学区小学

什么是血管硬化 第6篇

现在很多人知道血压跟中风有直接的关系,但对动脉硬化的了解却很少。其实,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均是动脉硬化最危险的因子。另外,年龄、家族史、肥胖、吸烟、大量饮酒、内分泌紊乱、精神压力大、不良饮食与生活习惯、缺乏运动等,都与动脉硬化有关。

动脉硬化的检查

有上述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重视动脉硬化的相关检查。客观来讲,血管应从功能与结构两方面来评价,功能为血管的弹性情况,结构为血管的狭窄表现。主要的检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生化检查:主要包括肝功、肾功、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等检查内容。

2.无创检查:现有最新的无创检查动脉硬化的方法,即踝臂指数(ABI)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可同时测量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3.X线检查:选择性或电子计算机数字减影动脉造影,可显示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和四肢动脉硬化所造成的管腔狭窄或动脉瘤病变,以及病变的所在部位、范围和程度,有助于确定外科治疗的适应症和选择施行手术的方式。

4.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判断外周动脉的血流情况。

5.血管内超声和血管镜检查:是直接从动脉腔内观察粥样硬化病变的方法。

6.放射性核素检查:有助于了解脑、心、肾组织的血供情况。

7.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心电图检查及其负荷试验:这些检查所显示的特征性变化,有助于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8.其他:肢体电阻抗图、脑电阻抗图以及脑电图、脑CT或磁共振断层显象,有助于判断四肢和脑动脉的功能以及脑组织的病变情况。

动脉硬化的治疗

动脉硬化的治疗强调多因素长期干预,因此在治疗该病的同时,还要重视血压、血糖、血脂的控制。降脂治疗要消除一些误区,如降血脂就是降甘油三脂;血脂化验结果正常就无需治疗;没有症状就没有疾病,血脂正常后即可停药;降脂药物副作用严重;等。有研究表明,总胆固醇降低10%,冠心病死亡危险减少15%,总死亡危险减少11%。提醒患者即便症状不严重也要及早干预。中度特别是重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如果发生在关键血管(如冠脉、颈动脉和脑动脉等)则必须尽早处理。

除了药物治疗外,目前还可以通过支架支撑或更换“人造血管”的方法改善动脉的狭窄状况,恢复通畅的血流。但别以为这样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如果不好好维护——按规定服用药物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放入的支架和人工血管还会再次狭窄和闭塞。并且遗憾的是,狭窄和闭塞导致的心脏或脑组织的缺血损伤并不会因为血流的通畅就恢复如初。

动脉硬化的生活干预

防治动脉硬化除服药外,预防的关键和最科学经济的方法就是生活方式的干预。如通过增加运动和控制饮食来减轻体重、立即戒烟、限制饮酒、科学饮食等。

有动脉硬化的病人合理膳食尤为重要。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适当控制总热量,可使体重保持在正常标准范围;超重和肥胖者,应控制好每天的进食量。但控制饮食应逐步进行,不可操之过急。还应当结合运动疗法,使体重每月减轻 0.5~l 千克即可。糖和含糖量较高的糖果、糕点应尽量少吃。

少吃高胆固醇食物 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皮蛋等应尽量少吃,特别是高脂血症者,更应严格控制。但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量。蛋黄虽然含胆固醇较高,但其中含有卵磷脂,对动脉硬化有防治作用,可以适当食用,但每天不宜超过 2 个。

少吃动物油(猪油) 防治动脉硬化应多吃不饱和脂肪酸,要以植物油为主。因为动物油中主要为饱和脂肪酸,所以应尽量少吃。但也不能完全不吃动物油,否则会给身体带来一些其他的不良影响,一般动物油和植物油的比例在 1:3 左右为宜。

多食含维生素和纤维素较丰富的食物 多种维生素都具有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在饮食中可多吃些含维生素和纤维素较丰富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豆类、蔬菜等。主食不要吃得太精,因为谷类的胚芽中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 E 等有益成分。

多吃富含钾、碘、铬的食物 目前认为钾盐可保护心血管,而钠盐会增加心脏负担,因此动脉硬化病人食物不宜太咸,同时要多食含钾丰富的食物,如蘑菇、豆类(黄豆、绿豆、赤豆、蚕豆)、菠菜、紫菜、莲子、苋菜等。碘能降低血中胆固醇,对防治动脉硬化有好处,所以,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鱼、海参、海虾、海带、海菜等应多吃。经常食用含铬较高的食物,如豆类、鸡肉、贝类等,也有防治动脉硬化的作用。

少吃多餐、禁烟酒、常喝茶 进食次数多些有利于降低机体的低密度脂蛋白,在保证每天进食总量不变的情况,可安排一天 4~5 餐。此外,烟酒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故动脉硬化患者应戒除烟酒,但适量饮用红葡萄酒能防治动脉硬化。经常喝茶是可以预防血管硬化的,因为茶叶中含有的儿茶酸,能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和胆固醇与磷脂的比值,有增加血管弹性和渗透性的作用,能预防血管硬化。

适量运动 规律生活 运动对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调整血脂代谢均有裨益。但要注意循序渐进,对老年人提倡散步(每日1小时,分次进行),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同时患者还要合理安排工作和规律生活。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硬化栽培技术 第7篇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是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疾病之一, 是仅次于冠心病及脑卒中的第三大粥样硬化性血管性疾病事件。Fowkes等[1]统计, 在2000~2010年,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人数增加了将近1/4, 目前全球范围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已超过2亿人, 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患病人数将会持续增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趋势并不只限于发达国家, 在低收入及中等收入国家的发病率要高于发达国家。此外,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在男女性之间并无显著差异[1]。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是系统性粥样硬化疾病的局部表现, 其发病常受遗传、饮食、生活习惯及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吸烟、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胆固醇血症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其中以糖尿病和吸烟的危险性最大[2,3]。10%~20% 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会出现典型的间歇性跛行, 而50% 以上的患者仅表现为不典型的腿部症状[4], 严重者会因缺血性肢体截肢而致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不但会直接影响下肢组织的功能状态, 而且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有效预测指标[5,6]。

目前, 临床上主 要采用踝 - 肱指数 (ankle-brachialindex, ABI) 或多种测量管腔狭窄程度的影像学手段来评价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然而在粥样硬化病变发生及发展过程中, 动脉血管存在正性重构效应, 因此单纯测量管腔狭窄常会低估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ABI的正常值范围为1.0~1.4, ABI<0.9则提示存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7]。然而, ABI在评价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方面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尚有一定的争议。目前临床常采用X线血管造影、超声、CT血管成像或MR血管成像等影像学手段测量下肢动脉管腔狭窄程度, 并以此来评价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性。尽管CT血管成像和超声能够显示动脉管壁, 但在准确识别易损斑块特征方面能力有限[8,9]。

大量MRI与组织病理学对照研究证实, 高分辨率MR管壁成像能够准确地识别和定量分析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特征[10,11]。近年来, 有学者应用该技术研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 本文将从下肢动脉斑块的组织学特征、MR管壁成像技术及其应用的现状和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1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尽管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系统性疾病, 但由于全身各个血管床的结构形态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 粥样硬化斑块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在各个血管床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Gisbertz等[12]研究发现, 在224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内膜剥脱术后斑块标本中, 脂质核 (占总斑块面积>10%) 、斑块内出血或血栓、中等程度或严重钙化的发生率分别为28.6%、71.9%、68.3%。与此相似, Derksen等[13]对276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下肢动脉斑块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 结果发现斑块内出血或血栓的发生率为63%。

2 下肢动脉管壁 MR 成像技术进展

MR动脉管壁成像的核心是血流抑制 (黑血) 技术。由于复杂的血流状况以及管腔管壁对比度不足, 传统的亮血成像容易错误估计粥样硬化斑块的负荷。MR黑血技术是通过有效地抑制血流信号来提高管腔与动脉管壁的信号对比, 这对于准确划分管腔与管壁的边界十分关键, 更有利于粥样硬化斑块形态与成分的评估。应用于下肢动脉管壁成像的MR技术及其特点总结见表1。

MR黑血技术最早应用于颈动脉管壁成像, 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流入抑制技术 (inflow suppression, IS) [14,15]和双反转恢复技术 (double inversion recovery, DIR) [16,17]。IS的技术特点为通过预先饱和成像层面外的血液, 当被饱和的血液流入成像层面时进行成像, 从而达到血流抑制的效果。DIR技术是通过非选择反转脉冲和层选反转脉冲将成像层面外的血液信号翻转, 而保持成像层面内组织的信号不受影响, 在合适的反转时间后 (即流入成像层面的血液信号恢复到零点) 进行图像采集, 从而达到抑制血流信号的效果。然而, DIR技术血流抑制的效果受到血液T1值变化的影响, 导致在造影增强黑血成像时血流抑制效果变差。基于这一问题, Yarnykh等[18]于2002年提出了四反转恢复技术 (quadrupleinversion recovery, QIR) , 该技术通过交错激发的4个层选与非层选反转脉冲保证了血液T1值大范围变动时的血流抑制效果, 使造影增强前后都能获得高质量的黑血管壁图像。此外, 由于DIR是单层二维血流抑制方法, 在进行多层黑血管壁成像时扫描效率较低。为提高DIR的成像效率, Yarnykh等[19]于2003年提出了多层双反转恢复技术 (multislice DIR, MDIR) 。MDIR的技术特点为通过优化层块选择性反转脉冲与层面选择性反转脉冲, 使DIR血流抑制技术和多层成像技术相融合, 大大提高了多层黑血管壁成像的效率, 在加速8倍的情况下仍能保证满意的图像质量。

注:PSIR:相位敏感反转恢复;TSE:快速自旋回波;MERGE: motion-sensitized driven-equilibrium prepared rapid gradient echo sequence; SPACE (Siemens platform) : 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 of optimized contrasts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 VISTA (Philips platform) : volumetric isotropic turbo spin echo acquisition; FE Gradient: frequency encoding gradient; IS: inflow suppression; DIR: double inversion recovery; MDIR: multislice DIR; i MSDE: improved motion-sensitized driven-equilibrium

上述血流抑制技术均应用于二维成像序列, 并采用多对比度成像方式 (T1WI、T2WI、PWD、TOF) 对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图1) 。然而由于二维MRI具有扫描时间长 (多对比度成像 >30 min) 、覆盖范围小 (颈动脉分叉为中心上下32 mm) 、层面间分辨率低 (2 mm) 等缺点, 临床难以推广应用。近年来三维MRI以其成像速度快、扫描范围大、空间分辨率高等优势, 在动脉管壁成像方面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进行三维管壁成像时, 由于传统的血流抑制技术受血流速度影响大, 导致血流抑制范围有限, 尤其对慢血流、湍流等复杂血流状况抑制效果不佳, 因此并不能满足大范围三维成像的需求。以流动敏感扩散梯度准备脉冲为基础, Koktzoglou等[20]提出了驱动平衡傅里叶变换 (drivenequilibrium Fourier transform, DEFT) 扩散梯度准备序列, 并应用于胸主动脉和颈动脉三维黑血成像。Wang等[21]于2007年在分析了DEFT扩散梯度准备序列血流抑制原理之后, 建议将其命名为MSDE (motion-sensitized driven-equilibrium) 。MSDE通过施加非选择性的翻转角度为90° -180° -90°的射频脉冲以及对称分布在180°两侧的梯度, 以实现最大化一阶梯度矩同时保证零阶梯度矩为0, 使运动的血流相位散相, 从而达到血流信号抑制的效果, 而此时静态组织相位能够回聚从而信号得到保留。但MSDE容易受到涡电流以AB及B1场不均匀性的影响。为此, Wang等[22]于2010年提出了i MSDE (improved MSDE) 方法来部分解决上述原因引起的血流抑制不佳等问题。Balu等[23]于2011年提出了基于i MSDE准备脉冲的成像序列3D-MERGE, 并将其应用于颈动脉管壁成像, 实现了快速三维各向同性黑血管壁成像, 覆盖范围:60 mm;分辨率:0.7 mm0.7 mm0.7 mm;扫描时间:2 min。随后, Chiu等[24]将3D-MERGE序列用于下肢动脉黑血管壁成像 (图2) , 通过移床式、多层块成像, 在7 min之内获得了高质量的动脉管壁图像, 其纵向覆盖范围约50 cm (自股总动脉至腘动脉) , 空间分辨率达1 mm1 mm1 mm (各向同性) 。

图1 健康受试者的股动脉二维MRI多对比度横轴位成像。扫描参数:T1WI (A、B) :TSE QIR, TR 800 ms, TE 10 ms, 视野350 mm 139 mm, 层面内分辨率为0.6 mm, 层厚3 mm;T2WI (C、D) :TSE MDIR, TR 2500 ms, TE 50 ms, 视野350 mm139 mm, 层面内分辨率为0.6 mm, 层厚3 mm。双侧股动脉收肌管段管壁显示清晰 (箭)

近来有学者将SPACE序列应用于下肢动脉管壁成像[25,26]。该序列最早由Mugler等[27]于2000年提出, 并主要应用于大脑成像。SPACE序列的技术特点为:1使用变角度汇聚脉冲能够降低射频能量吸收率, 并且克服了传统TSE序列回波链不能太长的问题;2频率编码梯度的一阶梯度矩不为0, 可以进行血流抑制。Zhang等[25]于2009年将SPACE序列运用于下肢动脉管壁成像, 在11 min内获得了从股动脉分叉至股浅动脉 (38 cm) 、各向同性高分辨率 (0.72 mm0.72 mm0.72 mm) 的动脉管壁图像, 与传统2D-TSE成像相比, 其成像效率明显提高。SPACE是在西门子磁共振平台上开发的成像序列, 该序列在飞利浦磁共振平台的名称为VISTA (图3) 。

图3 健康受试者的双侧股动脉3D T2W VISTA大范围成像 (曲面重组) , 动脉管壁显示清晰。成像参数:TR 1600 ms, TE 151 ms, 视野380 mm344 mm65 mm, 空间分辨率为1.0 mm1.0 mm1.0mm, 扫描层块 (slab) 数为1

Xie等[28]于2010年以相位敏感反转恢复 (phase-sensitiveinversion-recovery, PSIR) 技术为基 础提出了T2-PSIR序列, 并将其应用于下肢三维黑血管壁成像。PSIR技术最先应用于心肌延迟强化成像, 因该技术不受反转时间的影响, 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了正常及梗死心肌的信号对比。在T2-PSIR序列中, 研究者通过采集额外的参考数据进行背景相位估计和相位敏感重建, 使流动的血液呈现负信号, 并通过T2准备脉冲进一步提高血液和周围组织的信号对比。Wang等[29]提出了以PSIR为血流抑制技术基础的成像序列SNAP (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plaquehemorrhage imaging) , 用以同时进行非增强血管成像和黑血管壁成像, 并将其应用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价。该技术在下肢动脉管壁成像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3 下肢动脉管壁 MR 成像的应用进展

3.1评价下肢动脉斑块成分及其形态学特征对于MR管壁成像应用研究, 多数集中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负荷、成分、偏心性、重构效应及其与临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面。MR管壁成像与组织病理学对照研究发现, 在判断下肢动脉斑块基于成分特征建立的美国心脏协会分型方面, MR管壁成像与病理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30,31]。

粥样硬化斑块的偏心性分布特征与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Ohara等[32]研究引起严重狭窄 (狭窄程度 >70%) 的颈动脉斑块的偏心性特征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结果发现颈动脉偏心性斑块的患者发生同侧缺血性脑血管症状的风险明显高于向心性斑块。Ambrose等[33]的回顾性研究发现偏心性斑块较向心性斑块的患者更易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Li等[34]在下肢动脉血管床应用MR管壁成像观察偏心性斑块与斑块成分及形态的相关性, 结果发现:1在所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的血管层面中, 有63.9% 的层面表现为偏心性斑块;2偏心性斑块有相对大的斑块负荷、更多的脂质成分及钙化;3斑块偏心性与管壁面积呈明显的相关性, 在既定的管腔面积下, 斑块偏心指数增加0.1, 管壁面积增加9.3%。

下肢动脉斑块负荷与年龄、糖尿病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及下肢功能状态关系密切。Bianda等[35]将MR管壁成像用于研究颈动脉及下肢动脉斑块的自然进程, 通过2年的随访观察, 结果发现颈动脉及下肢动脉斑块负荷随着年龄的增长均有增加, 但在颈动脉管壁趋向负性重构, 而在下肢动脉更多表现为正性重构。此外, Bourque等[36]应用MR管壁成像研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对下肢动脉病变的影响, 结果发现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下肢动脉斑块负荷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平均管壁厚度1.28 mm对1.16 mm, P<0.01) 。Mc Dermott等[37]研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负荷、管腔大小与下肢功能的关系, 发现斑块负荷增加、管腔变小的患者其6 min步行试验到达距离缩短, 正常及最快步行速度明显减慢。

3.2评价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再血管化治疗效果目前, 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是治疗下肢动脉狭窄最常用的方法。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 容易出现术后再狭窄, 而PTA治疗对血管壁的影响及血管内放射疗法对抗再狭窄的机制尚不清楚。Wyttenbach等[38]将MR管壁成像用于评价PTA手术对下肢动脉管壁结构的影响, 发现手术后斑块局部会发生累及范围较深的破裂, 并且血管壁出现广泛的重构现象, PTA术后管腔面积的减少部分是由负性重构效应所致;此外, 该学者证实在PTA术后应用血管内放射疗法可以阻止或延缓负性重构的进程, 但放射治疗也会同时阻止破裂血管表面的愈合, 不利于稳定破裂斑块[38,39]。目前血管内支架的主要材料是镍钛合金, 与不锈钢材质相比, 其兼容性更好。Adams等[40]应用MR管壁成像技术评价目前15种常用的下肢动脉支架的MR兼容性以及支架术后动脉管腔、管壁的变化情况, 结果发现不锈钢材质的支架伪影较重, 管腔及管壁显示模糊并会发生明显变形, 而MR可以满意地显示镍钛合金支架局部的动脉管腔和管壁结构, 可以用于监测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

3.3监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治疗效果组织病理学研究证实, 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颈动脉及股动脉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13]。他汀类药物及依泽替米贝均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但依泽替米贝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仍然存在争议。West等[41]在一项随机双盲药物试验中, 应用MR斑块成像测量67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在服用降脂药前后2年内的变化情况, 结果发现, 单独服用他汀类药物或同时服用他汀类药物和依泽替米贝均可以阻止下肢动脉斑块的进展。然而当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一段时间后加服依泽替米贝,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仍然在进展, 尽管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进一步降低, 因此, 依泽替米贝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可能依赖于他汀类药物服用的时间。

4 总结

硬化栽培技术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1.1 我们应用欧姆龙科林动脉硬化诊断仪 (VP-1000) , 以我院体检

中心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社会随机体检客户968例为样本检测及分析, 受检者年龄25~80岁, 其中45~65岁占76%。

1.1.2 仪器的基本性能介绍:

欧姆龙科林VP-1000能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同时检测PWV (脉搏波的传播速度) 和ABI (脚踝/上臂血压比) 。具有四肢同步、双层袖带、滤波功能等独有的技术特点。

1.1.3 室内备冷暖空调, 保持适宜的温度。检测前休息5min。

1.2 研究方法

1.2.1 受检者脱掉外衣躺在检查床上, 充分暴露双上肢上臂和双下肢小腿肚部位, 脱掉袜子至脚后跟露出来, 注意检查时穿着的衣服要宽松。

1.2.2 检测报告的判读方法

PWV (脉搏波的传播速度) :动脉僵硬度升高的重要指标。高出正常高值的20%~30%, 提示动脉血管弹性轻度降低, 即动脉轻度硬化;高出正常高值的30%~50%, 提示动脉血管弹性中度降低, 即动脉中度硬化;高出正常高值的50%, 提示动脉血管弹性重度降低, 即动脉重点硬化。

ABI (踝臂指数) 判断下肢动脉狭窄、阻塞的标准。正常范围0.9~1.3。<0.9有可能存在动脉闭塞疾病;<0.8有查出动脉闭塞的高度可能;大于0.5小于0.8有一处动脉闭塞;<0.5有多处存在动脉闭塞。

2 研究分析

PWV值 (脉搏波的传导速度) 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以及老龄等密切相关。该值的增高即作为动脉硬化表现的“血管弹性下降”可以通过适当的治疗较早的得到改善。高血压病人通过降低血压, 高脂血症通过改善血脂, 糖代谢异常或者糖尿病通过控制血糖, 肥胖症通过减肥之后都可以降低PWV值, 血管弹性就会慢慢得到改善, 从而使动脉硬化得到逆转。968例受检者中有435例PWV值异常, 其中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者占90%。

ABI值 (脚踝、上臂血压比) 是判断由动脉硬化引起的下肢动脉狭窄、阻塞的指标。968例受检者中, 147例ABI值异常, 其中<0.9者68例, >0.5且<0.8者51例, <0.5者28例, 其中有间歇性跛行者36例,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血管有斑块者28例。。

3 研究结论

动脉硬化是每个人随着年龄增长都会产生的现象, 它的进展和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如饮食习惯或运动不足等。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者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措施控制好血压、血脂和血糖等, 随着PWV值的增高都会慢慢发展为动脉硬化;下肢动脉疾病在外周动脉疾病中最为常见, 80%以上的间歇性跛行都由下肢动脉疾病所致。通过测量ABI值, 对受检者是否存在下肢动脉疾病进行常规筛查, 以及判断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都很有必要。为了避免进一步发展为重大疾病, 在健康体检中应用动脉硬化检测技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摘要:目的 通过应用动脉硬化检测技术在健康人群体检中对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肥胖等生活习惯病检测的应用, 总结其在健康人群普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欧姆龙科林动脉硬化诊断仪 (VP-1000) , 以我院健康体检中心社会随机体检客户968例为样本进行检测及分析。结果 在健康人群体检中, 应用动脉硬化检测技术不仅能检测出动脉硬化这个全身性疾病, 更能为以上生活习惯病的预防, 为健康人群的保驾护航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硬化栽培技术 第9篇

1.1 IMD定义

模内注塑表面装饰, 即IMD (In-Mould Decoratiom或者Injection Moulding Decoration) , 是目前国际风行的表面装饰技术, 主要应用于汽车行业内外饰和家电产品的表面装饰及功能性面板, 常用在手机视窗镜片及外壳、家电控制面板、汽车仪表盘、仪器仪表、医疗器材等多种领域的面板、标志等外观件上, 具有装饰美观、使用寿命长、耐摩擦耐腐蚀、防尘防潮的特点, 工艺简单, 生产效率高, 成本低, 因此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IMD技术属于注塑表面材料应用技术, 是集丝网印刷、成型和注塑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模内装饰技术 (图1) 。中国90年代引入国内, 首先应用在家电行业控制面板方面, 电子产品方面首先由摩托罗拉应用于手机翻盖上, 随后快速发展。IMD技术是一种可同步完成部件注塑和产品表面装饰的模内装饰技术, 它将传统的注塑成型技术与后加工技术相结合, 集装饰性和功能性于一身。其过程为首先在透明基材上进行印刷, 接着对其表面进行成型处理, 然后经过剪切后放置到注塑模具内生产。色彩在模内注塑时一次成型、减少了注塑的后续加工工序, 另外IMD立体成型增加了设计的自由度, 图文色彩在塑料夹层中, 增加了产品的耐磨损及抗腐蚀性, 色彩可保持长期亮丽, 印刷图案随时变更而无须更换模具。

该技术突破了传统的塑胶外壳设计局限, 可实现“多彩”、“纹理”、“色彩图案立体感”等效果, 同时具备节能环保的优势, 被喻为一种“塑料革命”。

1.2 IMD分类及特点

IMD包含IML、IMF、IMR, 其中IML (In-Mold Label) 和IMF (In-Mold Film) 2种工艺区别不大, 都属模内注塑技术, 这2种工艺与IMR (In-Mold Roller) 最大区别就是产品表面是否有一层透明的保护薄膜。

IML/IMF中文名称模内镶件注塑, 其工艺非常显着的特点是:表面是一层硬化的透明薄膜, 中间是印刷图案层, 背面是塑胶层, 由于油墨夹在中间, 可使产品防止表面被刮花和耐磨擦, 并可长期保持颜色的鲜明不易退色, 如图2所示。

IMR (In-Mold Roller) , 中文名称模内热转印, 此工艺是将图案印刷在薄膜上, 通过送膜机将膜片与塑模型腔贴合进行注塑, 注塑后有图案的油墨层与薄膜分离, 油墨层留在塑件上而得到表面有装饰图案的塑件, 在最终的产品表面是没有一层透明的保护膜, 膜片只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载体。但IMR的优势在于生产时的自动化程度高和大批量生产的成本较低。

1.3 IMD产品技术优势

IMD技术拥有清晰度高、立体感好、表面耐划伤、可随意更改设计造型图案、增强产品美观外型、体现完美异型结构的优势。概括起来, IMD技术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产品稳定性:油墨在中间, 图案不会因磨擦或时间久而消失。耐用, 表面耐腐蚀、耐磨、耐化学试剂 (清洗剂等) , 装饰图案内藏效果极佳, 永久性不磨损、不起皮、不脱落, 保持永久性精美印刷效果;

(2) 产品耐久性佳:耐划伤、耐腐蚀性强、使用寿命长, 特别是在窗口中;

(3) 3D复杂形状设计:立体成型能增加设计的自由度, 实现3D表面的高精度装饰。多样化风格:图案及颜色设计可随时改变, 而无需更换有关模具;

(4) 制程简化:对于不规整的工作, 以前只能用移印的, 现在可用丝印的方法印刷。降低成本与工时需要, 能降低整体产品与库存成本。灵活生产, 可小量或大量生产;

(5) 产品具防伪性, 难以仿冒。

1.4 IMD技术应用

目前, IMD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通讯、家电、电子、汽车、仪表、仪器、医疗器、玩具、化妆品等行业。该可三维变化, 增加设计者的自由度, 能设计出各种个性化造型的产品,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1) 3C产品应用。所谓“3C产品”, 就是计算机 (Computer) 、通信 (Communication) 和消费类电子产品 (Consumer Electronics) 三者结合, 亦称“信息家电”。3C产品包括电脑、手机、电视、数码影音产品及其相关产业产品。比如:电脑、手机、相机。

a.计算机:计算机外壳、键盘、鼠标面壳;

b.通信产品:手机按键、外壳、视镜片;

c.消费类电子产品:MP3、VCD、DVD、电子记事本、照相机等装饰面壳及标牌。

(2) 家电业应用。电饭煲、洗衣机、微波炉、空调器、电冰箱等的控制装饰面板。

(3) 汽车业应用。仪表盘、空调面板、内饰件、车灯外壳、标志等;

(4) 其他业:化妆品盒, 礼品盒, 装饰盒, 玩具, 塑料制品, 运动和休闲用具等。

1.5 国内外发展现状

IMD技术在70年代早期首先应用到吹塑成型工艺中生产塑料瓶, 70年代中期推广应用到注塑成型, 并在70年代末开始受到关注。80年代通用公司在材料方面的创新把IML技术推广应用到手机领域, 并逐步扩散到其他一些电子产品。欧洲在推广应用IMD技术中, 走在世界的前列, 据估计在欧洲85%~95%的食品包装应用都是采用IMD技术。美国从9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采用IMD技术, 目前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通讯工具、玩具等行业。

IMD技术最早在生产MP3/MP4、手机、家电控制面板以及中等尺寸、相对较平的汽车内外饰件等方面已经获得成功。现在, IMD技术已经发展到用于生产更大型的3D部件, 如整个仪表盘、保险杠、托板、汽车顶盖、甚至于汽车和卡车的外壳、发动机罩等。由于IMD技术可以节省大量的再加工费用, 因此对于汽车工业极具诱惑力。

世界四大油墨厂家和薄膜厂家进攻IMD产业, 开发专业IMD油墨, 并且不断在大陆展览, 三菱以前2条生产线, 现增加到4条, 富士康以前一个部门现在增加到2个部门生产;一些印刷行业巨头也投入IMD全制程。

我国在IMD技术方面起步较晚, 质量不能完全保证, 废品率较高, 同时采用IMD硬化膜制造技术和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能生产IMD硬化膜产品以中小型、相对较平的产品为主, 比如MP3, 摩托车仪表盘、手机键盘和视窗镜片等。国内IMD硬化膜制造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根据全球相关市场调查机构预测:2014年IMR产值将达到500亿日元, IML Film将达到300亿日元。另外, IMD不再只是仅用于注塑, 它也正在向热成型和复合材料迅速扩展。

2 IMD用光固化可拉伸硬化膜的技术概况

2.1 IMD用薄膜的性能要求

油墨、薄膜、模具、树脂, 是IML工艺需要的4个大要素, 如果选择不当, 会影响整个生产过程。作为核心材料之一的IMD硬化膜, 除了硬度性能要求外, 在制成各种形状的IMD产品时须经过冲压、成型、注塑等过程, 因而IMD硬化膜还需具备优异的拉伸成型性能 (柔韧性) , 避免成型过程硬化膜开裂问题, 一般要求硬化产品可以满足不同拉伸高度 (2~15mm) 及成型角度的成型、拉伸性。

2.2 IMD用薄膜基材的选择

IMD应用的薄膜对光学等级、物理特性等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一般比较多地选用PC和PET薄膜。IMD市场上应用较广泛的是硬度为2H (日本JIS K5400硬度测试方法) 的硬化PET薄膜, 材料表面性能较好。如果有较大拉伸度或者成型R角度比较尖锐时, 2H硬度的PET薄膜则容易产生细裂纹或者发白, 需要降低硬度提高拉伸性能, 此时选择硬度为H的PET薄膜较为合适。如果需要更大的拉伸深度时, 则选择PC进行处理。PET在硬度为1~2H时, 拉伸极限通常不超过4MM (与R角的限制有关系) 作高压拉伸时, PET可达到6MM, PC可达到10MM。

早期的IMD工艺主要以聚碳酸酯 (PC) 作为基膜进行处理, 主要是因为PC的高拉伸性能和良好的光学性能, 主要用在高拉伸产品上面。但是由于PC硬度较低, 耐溶剂性差, 不适合硬化处理。随着对产品性能要求的提升, 逐渐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 作为处理基材。PET相比较PC拉伸性能一般, 但是刚性和透光性比较好。近年来关于两者以及其他薄膜基材在IMD方面的应用技术不断推进, 均有新的突破。据报道PC薄膜硬度可达H, 使PC薄膜应用限制大大减少;另外高拉伸PET也逐渐涌现, 应用更加广泛。此外还有PMMA、ABS等作为IMD用基材, 也有公司开发出了复合膜产品, 如ABS+PBT、PC+PMMA、PC+PET等。

从材料的耐化学性能方面考虑, PET薄膜的耐化学性能优于PC材料及其他合成薄膜, 而且PET的抗疲劳性比PC来得更好, 所以, 家电通讯数码产品的外观原材料选择, 通常会选择PET薄膜作为主要的加工材料。

2.3 IMD用光固化可拉伸硬化膜技术进展

应用IMD技术进行模内注塑, 成型后IMD用薄膜基材留在产品外表面起到装饰和保护作用。如果薄膜基材硬度低, 很容易被划花, 影响美观和使用寿命。因此需要提高薄膜基材的表面硬度, 增强耐划伤性。由于PC耐溶剂性太差, 表面不适合处理, 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是PET薄膜基材进行表面硬化处理。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 在硬化涂层和硬化膜方面公开授权的专利以日本居多, 但近年来国内也加大了对IMD用硬化膜的研发力度, 很多知名公司如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迎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的技术人员对硬化涂层进行了研究, 并投入了实际运用。

早期IMD用硬化膜表面硬化处理选择热固化处理方式, 但热固化时间较长, 生产效率较低。目前基本以紫外光固化方式进行硬化处理为主。紫外光固化技术应用在IMD用硬化处理方面效率高, 对环境污染小, 得到广泛应用。

3 IMD用光固化可拉伸PET硬化膜开发介绍

3.1 光固化可拉伸PET硬化膜涂层配方技术研究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紫外光固化方式在生产中的优势, 普通PET膜硬化处理技术一般采用紫外光固化方式进行。紫外光固化涂层体系一般由主体树脂、单体以及各种助剂组成。紫外光固化是由光引发剂受紫外光照射, 形成激发态分子, 分解成自由基或者阴阳离子, 引发不饱和双键进行聚合以至交联的过程。

IMD加工过程中对薄膜进行注塑加工, 要求薄膜具有较好的延展性能和较低的变形。因此IMD用硬化膜在具备硬度和耐划伤性能的同时, 还需要有一定的延展性能。

3.1.1 主体树脂对光固化可拉伸PET硬化膜涂层性能影响研究

紫外光固化体系中主体树脂作为骨架存在, 是影响涂层性能最主要因素。通过综合考虑, 选取紫外光固化体系中性能较好的聚氨酯丙烯酸酯作为体系的主体树脂, 开展研发实验。选择不同官能度聚氨酯丙烯酸酯添加到紫外光固化体系中, 进行涂布制取硬化膜, 实验主体树脂对硬化涂层性能影响。

经检测得知, 随着主体树脂官能度的增加, 涂膜涂层硬度增加, 延伸率降低。低官能树脂能够提供良好的柔韧性, 但硬度较差, 耐擦伤性不好, 高官能树脂能够提供良好的硬度, 但延伸率较差。

为了满足IMD用硬化膜的性能使用要求, 需要综合考虑六官能度树脂和双官能度树脂, 选择一种高官能度的聚氨酯丙烯酸酯和一种低官能度的聚氨酯丙烯酸酯, 前者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供硬度, 后者在成膜中主要提供柔韧性。主体树脂和其他组分含量不变的情况下, 通过调节两种树脂的配比, 进行涂布, 固化后测定各性能。

当高官能树脂和低官能树脂的配比发生变化时, 涂层硬度和延伸率发生变化。在配方中如果单独使用高官能树脂作为紫外光固化涂料的主体树脂, 由于高官能树脂体系得到的涂层交联密度很大, 可以保证涂层的表面硬度和抗划伤性, 但耐卷曲性差, 延伸率差;单独使用低官能树脂时, 可以降低体系中双键含量, 进而降低固化后的交联密度, 可以提高涂层的柔韧性, 但硬度无法满足要求。当高官能树脂和低官能树脂按照一定比例配合使用时, 高官能树脂主要提供硬度, 低官能树脂主要提供柔韧性, 当高官能树脂/低官能树脂=1/4时, 涂膜的综合性能最好。

3.1.2 单体对光固化可拉伸PET硬化膜涂层性能影响研究

单体也叫活性稀释剂, 活性稀释剂是一种功能性的单体, 其主要作用是调节固化涂层用涂料的粘度和施工流变性, 不仅如此, 活性稀释剂还参与了紫外光固化, 成为涂层的成膜组成, 改善涂层的相关性能。

单体的活性、官能度、固化收缩率等影响涂层特性, 如硬度、反应速度、延伸率、涂膜表观等。选取不同官能团单体添加到紫外光固化体系进行涂膜, 固化后测定各性能进行研究。研究得知, 除去活性的影响, 单体官能度越高, 则固化后硬度越高, 收缩变形越大, 固化速度越快, 可提高生产效率。低官能活性稀释剂低粘度, 稀释能力强, 延伸率较好, 但硬度较差, 体系反应速度慢;高官能活性稀释剂粘度高, 随着官能团的增多, 其分子量也相应增加, 分子间相互作用增大, 硬度好, 但延伸率较差, 涂膜变形严重。

综合考虑单体的分子链结构、反应活性、粘度等性能, 选取其中某六官能团单体和两官能团单体进行不同的配比, 然后加入体系中进行反应。经过测试发现, 两种活性稀释剂对涂膜性能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六官能团活性稀释剂, 黏度大, 由于官能团含量增加, 其与低聚物交联固化时固化速率快涂膜硬度提高。双官能团活性稀释剂, 黏度低, 稀释性高。在同等固化条件下, 当全部采用双官能单体作为活性稀释剂时, 涂膜固化硬度不足。当全部采用六官能单体作为稀释剂时, 涂膜硬度较好, 但是变形大。最终将两种活性稀释剂按某种配比配合使用, 低官能单体提供柔韧性和低收缩性, 高官能单体提供硬度、反应活性, 可以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 既可以提高硬度, 也可以保证较高的固化速率和延展性。

3.1.3 树脂与单体比例对光固化可拉伸PET硬化膜涂层性能影响研究

体系中树脂和单体对涂层影响非常大。选取不同比例的树脂/单体, 进行涂膜, 固化后测定各性能, 通过实验研究可知, 主体树脂与单体的比例不同, 对涂膜性能的影响不同。当主体树脂与单体的比例保持在某种范围内时, 涂膜的综合性能较好。脱离该比例范围, 则影响涂膜性能, 如延伸率降低, 且涂膜表观差, 或产生严重的收缩, 导致涂膜变形也严重, 或涂膜表观不好, 产生竖纹和彩虹纹现象。

3.2 低彩虹纹硬化膜涂层影响因素的研究

硬化膜表面涂层和PET薄膜的折射率一般不同, 硬涂层与PET薄膜之间折射率的差异会引起明确的交界面, 硬化膜表面反射的光与交界面反射的光发生干涉, 在某个角度看, 会产生彩虹状的彩虹纹, 这种彩虹纹的存在会影响产品的视觉效果, 影响产品的应用, 因此, 在模内装饰用产品上必须尽可能的减少彩虹纹。

3.2.1 涂层厚度对彩虹纹的影响研究

涂层厚度不同, 则对光线的反射和干涉也不相同。利用不同的涂布辊制取涂层厚度不同硬化膜进行实验观察, 可以看出, 当涂层厚度小于3μm或大于8μm时, 彩虹纹现象并不明显;但涂层厚小于3μm时, 涂层不具备硬化的性能;涂层厚度大于8μm, 耐卷曲性比较差, 易产生收缩, 会导致膜的表观产生严重的缺陷。因此在制取IMD用可拉伸光固化硬化膜时, 需要考虑涂层的厚度。

3.2.2 流平剂对彩虹纹的影响研究

流平剂是一种用来提高涂料和油墨的流动性、使涂料和油墨能够流平的助剂。流平剂降低涂料与底材之间的表面张力, 使涂料与底材具有良好的润湿性, 防止缩孔等弊病的产生。

流平剂通过影响硬涂层的平整性, 而影响彩虹纹的产生。流平剂使涂料流平效果更好, 涂层厚度更均一。流平剂的种类很多, 本次实验采用相容性较好的聚丙烯酸酯类流平剂, 用于研究实验。当体系中流平剂在一定范围内时, 涂料可获得较低的表面张力值, 且膜外观平滑, 彩虹纹现象有明显改善。流平剂用量不足时, 流平效果不显著, 涂膜效果不好, 彩虹纹现象也比较明显;但流平剂用量过多时, 虽然手感平滑, 彩虹纹现象相对有所改善, 但引起固化膜外观产生缺陷即很严重的收缩。

4 结论

注塑成型表面装饰 (IMD) 技术应用愈加广泛, 它不但能使注塑制品表面耐腐蚀、耐磨擦和耐划伤, 而且使表面色泽鲜艳, 精致美观, 越来越多应用于家用电器、3C电子的面板、显示屏和控制开关板等方面。从目前国内外企业对IMD技术的应用情况来看, 该技术在未来几年内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和更加广泛的应用, 技术更加成熟, 性能更先进。在塑胶工业上推广、普及, 能真正实现节能、环保的意义, 将为社会及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通过对IMD用硬化膜可成型涂层配方研究以及对硬化膜彩虹纹影响因素的研究,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低官能聚氨酯丙烯酸酯形成的硬涂层, 延伸率比较好, 但耐磨性稍差, 高官能聚氨酯丙烯酸酯形成的硬涂层, 耐磨性比较好, 但延伸率较差;为满足IMD用硬化膜要求, 应选择低官能度聚氨酯丙烯酸酯与高官能聚氨酯丙烯酸酯配合使用, 并通过树脂与单体合理的比例, 达到目的。经过研究开发, 制备出的涂层具有优异的硬度和良好的延展性能, 硬度可达2H, 延展性能可达10%。

(2) 涂层厚度和涂膜表观对彩虹纹影响大, 为了减少彩虹纹, 可以通过涂层的厚度和流平剂的用量加以控制。涂层厚度一定, 在体系中添加定量的流平剂, 则固化成型后涂膜表观较好, 有效改善彩虹纹现象。

参考文献

[1]阮锋, 陈松茂, 边彬辉, 等.膜内镶件膜片拉胀复合热压成型工艺的试验研究[J].塑料工业, 2008, 36 (7) :28.

[2]陈德山.IMD技术及IMD技术专用油墨的应用要求[J].网印工业, 2006, 03:20~22.

[3]卢军.IMD产品原料与设备的选择[J].网印工业, 2008, 06:24~25.

[4]陈德山, 任凤霞.IMD技术综述[J].今日印刷, 2003, 01:70~72.

[5]王薇莉, 胡在京, 陈利民.采用模内装饰技术的手机面板注塑模具设计[J].塑料工业, 2009, 02:50~52.

[6]杨柱, 邓康清, 张宏元, 等.一种紫外光硬涂膜及其应用[P], CN102236113, 2011-11-09.

[7]Zhu Yang, Kangqing Deng.UV cured hard coating film and its industrial applications[C].The 2nd International Forum on Radiation Cur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IFRCID-2012) , Hefei, China, 2012, 124-134.

[8]袁东芝, 邓康清, 杨柱.PET型光学薄膜用涂层及相关技术研究现状[J].化学与黏合, 2012, 34 (2) :59-64.

硬化栽培技术 第10篇

关键词:应用价值,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64排螺旋CT

当前, 临床应用相比较广泛的检测病情的方法即是多层螺旋CT扫描, 可以构建出人体内部较为完整的计算机三维模体[1]。最新的调查结果表明, 进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检查的患者人数每年达到了1300万, 其中80%~85%[2]的确诊率是根据多层螺旋CT造影成像的。也有研究认为, 使用64排螺旋CT扫描技术检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准确率高, 简便安全, 效果确切[3]。探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最佳检查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该科室疑似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220例, 其中男性120例, 女性100例, 年龄28~75岁, 平均年龄 (57.5±1.3) 岁。其中趾端明显缺血发黑者20例足背动脉减弱30例, 下肢疼痛者40例。所有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 行CTA检查后1~2周内行数字减影成像 (DSA) 检查。

1.2 方法

施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 其中扫描范围为肾动脉水平至足尖。应用非离子型增强对比剂 (碘海醇360 mg/m L) , 经肘正中静脉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射, 流速4 m L/s。扫描参数:管球旋转时间0.5 s, 螺距0.969:1, 探测器宽度20 mm, 管电流250~300 m A, 管电压120~140 k V;在肾门动脉腹主动脉内密度达到250 HU时进行触动扫描, 扫描时长约为0.5 min, 然后把重建薄层图像传入到图像后处理工作站, 进行最大密度投影法 (MP) 、多平面重建 (MPR) 和容积重建 (VR) 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重建, 所有患者CTA检查后1~2周后进行数字减影成像 (DSA) 检查;评估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及检查情况。

1.3 仪器和试剂

岛荷兰飞利浦Brilliance 64层螺旋CT扫描机, GELOGIQ7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线阵探头, 频率7.5~10 MHz。

1.4 判定和评估标准

参照以下评估标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程度分为闭塞、重度狭窄 (75%~99%) 、中度狭窄 (50%~74%) 、轻度狭窄 (<50%) 4个等级, 如某个节段出现多处狭窄, 根据狭窄度最重的级别比较[4]。

1.5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都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进行分析, 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用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2.1 DSA与CTA检查结果的评估比较

DSA检查发现狭窄或闭塞血管220段,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狭窄或闭塞血管162段 (73.6%) , CTA发现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共有216段 (98.2%) , 这里, 29段为轻度狭窄, 40段为中度狭窄, 35段为重度狭窄, 112段为闭塞。CTA检查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CTA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血管病变分布

CTA检查血管病变分布腘动脉69段 (31.9%) , 股动脉61段 (28.2%) , 髂动脉33段 (15.3%) , 小腿动脉28段 (13.0%) , 腹主动脉25段 (11.6%) , 见表2。

2.3 CTA检查影像学特征

CT平扫显示下肢动脉各节段不同程度钙化, 常见部位为髂内、外动脉分叉、腹主动脉下段;CT增强扫描:冠状位图像显示的是弧形充盈缺损、管腔环形, 低密度斑块、局限性管壁高密度;此外, 重建图像则显示为血管管壁轮廓不规整, 和不规则性向动脉腔内凸出的偏心性充盈缺损或附着管壁的钙化以及斑块, 合并多节段、程度不同、不规则多发的狭窄及闭塞, 并偶见局部血管壁呈动脉囊袋状突出或瘤样扩张;而当动脉完全闭塞时, 闭塞动脉周围会形成代偿侧支血管, 见图1、图2。

3 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PAD) 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造成的, 通过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 从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5,6]。各种损伤因素, 如高血压、血栓形成、血流动力学改变、免疫复合物、细菌病毒、激素及化学物质刺激、低氧血症及糖尿病等, 均能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损伤后分泌多种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 会刺激平滑肌细胞 (SMC) 向内膜迁移、增殖、分泌细胞外基质及吞噬脂质进而形成SMC源性泡沫细胞, 最后形成了动脉硬化斑块[7]。另外, 还有脂质浸润学说、血流动力学学说、遗传学说等。下肢病变血管呈不规则性广泛多节段狭窄或闭塞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征, 确诊远端及近端血管改变有助于临床治疗[8]。影像学检查可评估远端血液循环状况, 评估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长度、部位等, 评估疾病严重程度。

该研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用于下肢动脉硬化症的筛查, 临床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检查金标准为DSA检查, 而DSA检查存在一些局限性: (1) 不适用于儿童、体弱、高龄患者, 极易漏诊轻度粥样硬化斑块[9]; (2) DSA检查后可出现下肢缺血症状加重、远端血管栓塞、局部血肿等并发症情况; (3) 手术操作时间过长, 增加了检查者与被检者受射线辐射的高危风险性; (4) 受投照体位的影响, 无法从任意角度观察病变, 无法准确反映动脉内偏心性斑块; (5) 仅能显示管腔投影, 无法明确显示管腔周围组织器官及血管壁结构。该研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应用64排CTA检查, 结果显示:DSA检查发现狭窄或闭塞血管220段,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狭窄或闭塞血管162段 (73.6%) , CTA发现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共有216段 (98.2%) , 这里, 29段为轻度狭窄, 40段为中度狭窄, 35段为重度狭窄, 112段为闭塞。CTA检查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TA检查血管病变分布腘动脉69段 (31.9%) , 股动脉61段 (28.2%) , 髂动脉33段 (15.3%) , 小腿动脉28段 (13.0%) , 腹主动脉25段 (11.6%) , 与赵恒宇等[10]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 说明64排CTA检查可准确判定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闭塞后侧支循环情况、病变血管范围、部位, 从血流动力学角度检查血管, 具有分辨密度高、无创等优越性, 以多种后处理技术、各向同性图像、高空间分辨率、大范围扫描等特点, 可显示闭塞远端动脉及侧支循环、评估斑块性质, 显示管壁粥样硬化斑块形状。综上所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可切实应用, 是一种准确、安全、简捷的检查方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管强, 段红永, 梁宁, 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及并发症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4, 29 (3) :134-135.

[2]段红永, 管强, 梁宁, 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 2013, 93 (13) :179-182.

[3]赖振辉, 李晚君, 王昕冉, 等.MSCTA在评价脉复生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疗效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 10 (3) :197-201.

[4]殷晓丽, 畅智慧, 王秋实, 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疗效分析及2年内的随访观察[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3, 24 (4) :114-115.

[5]Kido K, Ito H, Makita K.Ultrasound-guided peripheral nerve block for high-risk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in lower limb surgery--a report of nine cases[J].Masui, 2012, 61 (10) :1117-1120.

[6]刘浩, 顾建平, 王丽萍, 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 10 (5) :134-135.

[7]胡世兵, 许可扬, 傅晓明, 等.CT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 2012, 25 (12) :179-182.

[8]畅智慧, 刘兆玉, 郑加贺, 等.CT血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Meta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0, 44 (8) :197-201.

[9]徐锐, 刘晓红, 王瑞敏, 等.64排螺旋CTA对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评估价值[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 4 (9) :114-115.

动脉硬化闭塞症 第11篇

患者就医经验

我母亲今年78岁,下肢动脉血管堵塞。看了蒋医生的专家门诊后,住院手术治疗。由于我母亲患脑萎缩多年,手术过程中很不配合,蒋医生并未放弃。而是耐心地向我母亲一边又一遍地解释,想了很多办法,尽其最大的努力,成功地为我母亲做了血管疏通。我母亲是5月9日出院的,这几天原本发紫、发黑的脚趾,已经开始红润了,我们全家都非常高兴。

专家推荐

蒋俊豪,男,副主任医师。1993年毕业于原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同年进入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工作。1997年就读于原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2002年毕业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硬化栽培技术 第12篇

关键词:肝硬化,腹水,超滤浓缩回输

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之一。患者经过反复多次住院, 治疗使用限水、限钠、大剂量应用利尿剂、放腹水、补充白蛋白或血浆治疗等效果不理想, 预后较差、病死率高。我科应用超滤浓缩回输技术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32例, 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2例顽固性肝硬化腹水患者均为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住院患者, 其男21例, 女11例, 年龄39~71岁, 平均55岁, 腹水持续时间2年以上, 确定患者无消化道出血和肝肾综合征[1]、严重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1.2 方法

利用伟力公司产WL FHY500型电脑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机与人工肾血液透析管路。将腹水由左下腹麦氏点处引出, 通过特殊的超滤膜, 使水和分子量小的物质如肌酐、尿素氮、过多的钾、钠等物质滤出体外, 而将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等超滤回输体内, 全过程为密闭式无菌操作。每次排出腹水量3000~5000mL, 超滤浓缩回输次数一般为1~3次。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准备

2.1.1 观察项目

(1) 心率与血压; (2) 腹围、体质量与腹压; (3) 血浆白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和血钾。

2.1.2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认真做好解释工作, 取得患者配合, 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指导, 简单介绍腹水回输机制、程序安全性及效果, 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争取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2.1.3 注意事项

(1) 腹腔穿刺前指导患者腹部放松, 深吸气, 勿用力咳嗽, 以防穿刺针损伤腹腔内脏器。 (2) 回输量不宜过多、过快, 一般一次腹水净化回输2~4h, 24h内最多不超过5000mL, 滴速不超过80滴/min, 并在回输到2000mL左右时, 给予静脉滴注速尿40mg, 增加尿量。 (3) 回输过程中,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有无腹痛、头晕恶心等症状, 如出现上述异常情况, 适当减慢腹水流动速度。

2.1.4 完成实验室检查

(1) 常规行心、肺透视, 心电图检查; (2) 术前行血浆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值、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电解质、腹水常规及蛋白定量等检查。 (3) 检查患者腹部皮肤有无破损及溃疡, 做好脐部清洁, 测定患者腹围、体质量、24h尿量。

2.1.5 治疗室准备

准备好抗凝剂、局部麻醉药剂及相应管路。术前紫外线空气消毒1h, 保持室温18~21℃, 安装好回输管道, 按无菌操作, 用0.9%氯化钠溶液4500~5000mL加肝素12500U混合液冲洗管道, 调好治疗参数待用。

2.2 术中护理

2.2.1 病室严格消毒隔离, 谢绝家属陪伴;医护人员应尽快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取得患者的信任。

2.2.2 在无菌操作下, 选择左下腹出口与右中下腹入口穿刺点, 常规

应用碘伏消毒皮肤, 应用利多卡因局麻, 用腹穿针在局麻点穿刺进入腹腔内, 连接回输管路。调整正压泵腹水流速为100~150mL/min[2], 负压泵腹水流速为50~100mL/min, 使腹水在压力梯度作用下开始体外循环净化, 经由血路管动脉端通过中空纤维滤过器, 将腹水中的水、电解质, 中、小分子毒素通过负压超滤清除, 将蛋白等大分子物质保留回输入腹腔。术后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并用腹带加压固定, 以防腹水迅速再生和腹水外渗。

2.2.3 观察不良反应:

回输出现畏寒, 注意保暖或提高冲洗管道混合液温度;若畏寒及发热症状未缓解者及时用非那根、地塞米松等治疗改善症状;操作前有腹膜炎 (腹痛) 者, 加入庆大霉素等抗生素;出现淡红色血性腹水, 考虑穿刺针损伤, 腹腔内注射止血酶止血。

2.2.4 患者治疗结束后, 护士填写好治疗单, 告知病情及注意事项。

按消毒隔离的要求:机器常规进行消毒, 室内空气及物品进行消毒, 回输器、管路, 穿刺针毁形、登记。

2.3 术后护理

2.3.1 术后患者继续心电监护2h, 卧床休息4h, 护士应经常去巡视病房,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一旦发现, 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3.2 严密观察患者术后有无出血情况, 特别是腹腔穿刺点是否出现渗血、渗液等。

若发生轻度血性腹水, 予以静脉注射适量的鱼精蛋白;如有渗液, 可用纱布加压或用蝶形胶布固定;若腹水污染腹带被服, 应及时更换。穿刺部位有瘙痒, 周围皮肤发红, 嘱患者勿抓挠, 给予碘伏局部消毒。

2.3.3 加强健康宣教:

嘱患者注意休息, 饮食指导, 进食低盐、低脂、高糖、高蛋白及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并经常更换食物的花样, 以增加患者的食欲;肝硬化合并胃底静脉曲张者, 应嘱其禁油炸、生冷、过硬的食物, 以防刺伤曲张静脉造成上消化道出血。有血氨升高者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 防止肝性脑病的发生。

2.3.4 观察项目:

超滤后患者体质量下降, 腹围缩小, 尿量增加, 血肌酐下降, 总蛋白、白蛋白上升, 补体C3浓度上升。

3 治疗效果的监测

3.1 疗效评定标准

有效:腹胀和呼吸困难症状缓解, 合并使用利尿剂, 腹水进一步减少或消失2周以上;无效:术后1周内腹水恢复至原来水平。

3.2 治疗结果

32例患者共进行腹水超滤浓缩腹腔内回输治疗36次, 每次排出腹水量不超过5000mL[3], 平均 (4000±1000) mL。32例患者治疗有效28例, 有效率87.5%。

4 结论

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 肝硬化使用药物综合治疗, 预后较差, 病死率高。近年来, 应用超滤浓缩回输技术治疗, 腹水大量滤出后, 保留在腹水中的蛋白质回输腹腔, 回输腹腔的白蛋白部分被重吸收入血, 可提高血浆渗透压。由于腹水浓缩可清除内毒素和尿素氮等毒性物质, 减轻肝脏负担, 有利于肝功能恢复。治疗后患者体重降低、腹围减小, 24h尿量及血清蛋白值增加。能明显改善症状, 预防肝肾综合征, 防止腹腔内感染[4]。因此, 应用腹水超滤浓缩回输可迅速改善患者全身状况, 控制腹腔感染, 改善肾功能, 减少白蛋白使用量, 降低治疗费用,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庆增.腹腔穿刺抽腹水和腹水回输治疗肝硬化腹水48例临床治疗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10 (28) :67-68.

[2]陈明星, 徐哲.腹水超滤回输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09, 30 (6) :452-453.

[3]王晓丽, 张建明.自体腹水直接回输治疗50例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5 (14) :66-67.

硬化栽培技术范文

硬化栽培技术范文(精选12篇)硬化栽培技术 第1篇1 生根壮苗试验表明, 培养基中加入100~150 g/L的香蕉泥, 小苗根系粗壮且根尖区根毛浓...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