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英语课程中的教学策略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英语课程中的教学策略(精选12篇)

英语课程中的教学策略 第1篇

“学习策略”是指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 是鉴别会不会学的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 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 学习策略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使用者来分, 可以分为成功学习者和不太成功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根据运用的领域, 可以分为语法学习策略、词汇学习策略、阅读策略、写作策略、听的策略、说的策略等;根据对学习的影响程度, 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学习的学习策略和间接影响学习的学习策略。

Short和Weissber-Benchell (1989) 指出, 有效学习策略的内涵应包括:认知策略、后设认知策略与动机策略等三大类学习策略: (1) 认知策略:认知是指知之历程, 包括对讯息的收录、编码、储存及检索等, 它关系到注意力与记忆力的历程。因此, 一般的认知策略中, 包含注意力策略、记忆力策略和理解力策略三项。 (2) 后设认知策略:后设认知策略主要以Flavell和Wellman (1977) 以及Brown (1978) 的看法为主。Brown (1980) 对后设认知所做的解释是, 认知策略包括两大类:一是认识自己的认知历程与认知资源, 包括个人的能力、理解程度、学习过程与性质、学习风格与缺陷;所要完成的作业 (Task) 或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完成工作或解决问题的可行策略。二是使用及调适自己的认知历程, 包括计划, 指预测、安排时间、分配资源;监控, 指检查、选择、修正、再计划;评鉴, 指检查后果、得失等。 (3) 动机策略:以Wiener (1979) 的归因论以及自我观念的有关理论为主。

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的培养

新课程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 因此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新的英语教材正在努力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在很大程度上, 学习策略训练和使用是一个认知上的问题, 即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到两点:第一, 要认识使用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的意义;第二,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学习策略的训练, 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尝试和使用学习策略。具体而言,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加强反思和监控。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监控和反思, 这个问题我是如何解决的;我这么做有什么根据;效果如何。但并不是每完成一个学习活动, 学生都必须进行反思, 而是根据情况分阶段进行反思。

(2) 根据学习风格调整学习策略。学生要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 看自己的学习策略是否与学习风格相匹配。所谓学习风格, 就是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偏爱。学习风格因人而异, 并无绝对优劣之分, 但学习者应该结合自己的学习风格, 探索最适合自己学习策略。

(3) 注重交流和互相学习。学生要善于观察他人的学习策略, 与他人交流学习体会。如有必要和可能, 尽量尝试不同的学习策略。每个学生可能有自己的一套学习策略, 这些策略对别人可能不适用。但是, 有些方法和策略是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因为学习毕竟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 尤其是在文化背景、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教育环境等因素较为相近的情况下, 学习策略的可转换性是很大的。

(4)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策略,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但是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自己首先必须了解学习策略。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咨询时, 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学习策略, 更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以合作伙伴或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渗透和示范学习策略。研究表明, 培养学习策略最有效的途径是把方法和策略渗透到教学中。

在长期的外语教学实践中, 我认为对初中生学习外语来说, 掌握听、说, 读、写练习的学习策略尤为重要。

英语学科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实践性、习惯性和使用性等特点, 要花相当多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 才能收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为此, 学习者必须掌握一些练习的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也应给予这方面的指导。

英语课程中的教学策略 第2篇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对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高中学生正处于向成年转化的特殊时期,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平等相待,尊重每个学生,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努力学习中尝试。教师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好英语的源泉。只有对它感兴趣,才能激发求知欲,才能去钻研,去真正领会掌握这种语言的妙处。

1.用Warming up,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Warming up 是一种“Brainstrom”的活动,其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自由讨论,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补充新的知识,帮助总结归纳已学的语言知识。活动方式有对话、讨论、看图、回答问题、小组辩论、智力测试、描述等。巧用“Warming up ”能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由于具备了声、行、色等特性,能展现出动、静、美的画面,又有录音、录象等功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诱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并激起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

3.设计英语歌曲欣赏课型,每月一次,改变听说课、阅读课、语法课的教学模式,既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能让学生学有所获,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三、重视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预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和语言的创造性运用者,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英语的能力。教师应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从朗读单词、课文到归纳一些常用词的用法;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运用词典等工具书查阅生词;从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或背景知识信息初步理解新课内容,要求显示在预习本上提出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至少三个问题;列出重、难点,引发学生思考教材中的重难点;要求学生在预习本上对自己的预习作出自评。同时教师也应不定期翻阅学生的预习本,并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

四、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互动学习和自主发展

在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很好的教学组织形式。它能使班上更多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内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能提供一种互动的活动方式和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有更多更好的机会自由地说出他们想说的话,并能发挥出更多的主动性。

1.合理分组

分组即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灵活机动的特点。可以按座位就近组合,将座位临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4人。如要完成某一项目调查、演示报告时可按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分组。在话题讨论中,可安排外向型与内向型的学生组成一组,还要注意学习能力之间的搭配,每个组员的分工采取轮换制。

2.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根据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课前的小组活动一般围饶“课文预习”来进行,包括查字典,思考问题,提出质疑等有挑战性的任务。这些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激发学生课前的气氛和课堂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创设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言语交际活动。例如在教Unit9 Technology时,课前让学习小组描绘一些事物,然后在课上交流;在课堂上小组进行角色讨论Give their opinions about whether Jane should buy a cellphone or not. 课后让学生小组进行思考准备, Is going online good or bad for students?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辩论。为了更好地完成小组任务,小组成员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的学习气氛,既培养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又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运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新课标对教学评价有明确的规定:应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应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语言的激励作用。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其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的情况、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课堂最后都会落实到用练习题巩固所学语法上,例如,翻译句子,句型转化等。当然,这种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采用形成性评价,客观、准确、及时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互评(见附表)及每个单元的最后一部分“自我评价”(Assessing)。让学生进行学前和学后的对比,在学习中反思,肯定自己的进步和成绩,找出问题;同时学习别人的良好表现;并且在教师激励性的评价下,克服自己的缺点,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向好的方向学习,可能效果会更好。

附表:评价表(个人自评、小组成员互评)

评价内容 很好 一般 还需改进

积极准备、发言 自评 互评 自评 互评 自评 互评

小组活动中参与合作情况

积极用英语思维、交流

认真倾听他人发言

善于做汇报

乐意帮助他人解答疑难

英语课程中的教学策略 第3篇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英语教学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9-008-010

锻炼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提高学生借用英语表达自我思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新课程下对于初中英语教学的要求。为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实现对初中生的素质教育,就需要对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教学效果,使得初中英语教学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1.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落后

对于目前的初中英语教育现状,存在严重的问题是有一部分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没有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发生改变,仍然沿袭着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再加上中考的存在,使得教师只注重考试成绩,这就导致“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仍然存在。教师在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只能不断增加教学课时,而不注重每节课的课堂效果。这样地教学理念,极大地阻碍了新课程的开展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进,同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消极的作用。

1.2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素质有待提高

初中英语教师对于初中英语课堂、学生英语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素质决定了英语教学的质量、学生英语的掌握程度。因此为顺利实施新课程,英语教师的教学素质成为关键因素。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一部分英语教师对于自身的定位不清楚,对于自己在课堂的作用认识到不到位,以至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课堂作用。同时,教师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教师的知识文化水平、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水平等都存在着提升的空间。

1.3初中英语师资力量匮乏

在我国的初中教育中,基层英语教师的师资力量还是处于一种相对匮乏的状况,这种师资力量的缺乏一方面是表现在初中英语教师数量的缺乏,一般来说一位英语教师会带两个班级,但是在教师缺乏的地区,一位教师可能要同时负责三到四个班级的英语课程,这样会极大地分散教师的教学精力,不利于教学效果的保障。另一方面是英语教师的整体业务能力较低,有部分教师存在着英语发音不准确等业务上的不足。这些都达不到新课程对于英语教师提出的高标准高要求。

1.4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英语的教学目标中,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的实践运用能力,就是要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但是在现实的英语教学中,学校、教师和家长过于注重英语的考试成绩,使得英语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卷面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英语全面能力的提高,这已经严重偏离了英语根本的教学目标。这使得教育出来的学生,考试成绩很高,但是对于英语的运用能力却很差,这样的教学结果与新课程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追求背道而驰。

1.5英语教学过于理论化、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任何一门课程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英语也不例外。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学到知识。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初中英语教育在教学联系生活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英语教师将英语教学重心过多的放在单词、词组、句型句式的讲解方面,偏重于英语理论知识的教学。

2.新课程下改善初中英语教学的策略

2.1转变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

转变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是顺利实行新课程的前提,教师的观念不转变,新课程的推行就无从谈起。初中英语教师要摒弃“填鸭式”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转变以前那种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观念。树立起素质教育的新型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提高初中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英语教师作为英语新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新课程实施的进程。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满足新课程对于英语教师的高要求。英语教师要对自己的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够灵活掌握教材内容,使教材能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自身的专业素质,英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学习,学校也要为教师提供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培训机会。这样在一支高素质教师的指导下,新课程可以很容易开展。

2.3完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阻碍新课程顺利开展的一大原因是,现在初中教育对于学生的评价还是停留在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在强调综合素质的新课程教育下,这样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显得非常不合适,两者是相互冲突矛盾的。因此改革评价体系是必然趋势,其中对于学生英语课程学习的评价,要结合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评价,提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总结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教育确实存在等着一些问题,为了能够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不断完善初中的英语教学,以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素质教育的追求。

[ 参 考 文 献 ]

[1]张静芬.基于新课程下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探讨[J].校园英语(下旬),2014,(10):120-120.

[2]肖小平.新课程下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校园英语(上旬),2014,(10):128-128.

新课程中的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策略 第4篇

从《英语课程标准》的总体思路可以看出: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十年英语学习是连贯的, 课程实施中也预留了过渡级,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理应是较为顺畅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衔接不畅的现象。因此, 根据语言学习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实施合理有效的衔接教学, 是摆在中学英语教师, 尤其是初一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教法的衔接

小学生独有的年龄特征在英语学习中表现为好奇、好动、好问, 小学的英语学习以机械模仿为主。进入初一后, 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他们希望学习更加主动, 更有挑战性和创造性。因此, 中学英语教师在开展教学时, 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衔接。

(一) 设置过渡带

小学英语教学以活动课为主, 采用直观法组织教学活动, 如听、做、说、唱、玩、演等,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初中英语以对话、阅读文章为主, 内容较之复杂, 知识性强, 课堂节奏快, 学生除了感知教材外还必须理解语言材料, 学会理性思维。因而, 中学教师应及时给学生设置过渡地带。

中学英语教师要适当沿袭小学教学的课堂习惯, 尽量在初一起始阶段与小学的课堂教学习惯衔接好, 为学生创设风趣、活泼的教学情境。辅助教具要形象直观, 语境语句生动自然, 善于将机械性的语言项目置于有意义的语言情境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一些图画、声音, 少一些文字;多一些游戏、表演, 少一些讲解;多一些关爱、鼓励, 少一些责备;多一些自由发挥, 少一些规范。采用活动途径, 倡导参与体验, 使他们逐渐度过一个爬坡式的缓冲时期, 以适应初一的教学。

(二) 找准“四度”原则

初一起始阶段的课堂教学要准确把握四个“度”:放慢教学进度, 降低教学难度, 减缓思维坡度, 增加交流频度。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渐进式提问。首先进行引导式提问。教师尽量从学生已学过的基本内容和实际经验出发设置问题, 引在关键处, 问在兴趣点。接着进行理解式提问。通过提问, 教师让学生理解知识, 并将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之中。然后进行讨论式提问。此类问题往往可以挖掘课文的深层寓义、文化内涵及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归纳能力, 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初一教学现在进行时的语法时, 考虑到学生已经在小学五年级 (下) Unit 4 What are you doing?中学过较多的现在进行时的句子, 并且表达起来脱口而出, 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因此, 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罗列一些学生脱口而出的现在进行时的句子, 根据初一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观察力和概括力, 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语言现象自己找出语言规律和特点。

(三) 强化教学设计

初中英语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上多给予表扬, 让学生有成功感, 使学生始终都保持学习的热情, 而且要积极创造轻松乐学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从事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 使学生从机械性的操练向有意义的思维转化。另外, 教师要重组教学内容, 选择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如在教学《英语》 (新标准) 初中一年级上册Module 4 My family时, 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每人带一张全家福, 在课堂上使用“This is my...That is my...”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人。在教学中, 根据教学的重点, 着重加强对“Have you got a (an) /any..?”“Has he (she) got a (an) /any...?”的操练。同时也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 设计动手活动, 让学生画各自的家谱图, 再通过pair work或group work来复习巩固家庭成员的名称以及句型“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There are...”最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介绍自己及他人的家庭成员。

二、学法的衔接

小学阶段, 学生的学习技能基本上是机械模仿, 是一种被动的技能培养, 而且, 视、听、说的活动多于读、写的活动。学生通过听和直观感知, 学习了一些常用的词汇、简单的句子。但是, 学生进入初中后, 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的扩展和使用逐步向视听说领先、读写及时跟上转化;从机械地模仿向有意义的操练和真实情景中交流的活动方式转化;从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针对这种情况, 初一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重点, 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顺应中学学习要求, 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 养成课前预习习惯

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少、要求低, 一堂课内只有很少的语言材料。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 侧重活动的形式, 学生只需跟着教师简单地重复, 致使学生书写不规范、作业粗心马虎、拼写错误多、语法概念模糊、用汉语方式代替英语等现象频频出现。所以对初一新生一开始就要重点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在预习中找出问题, 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预习结果给予适当指导, 并让预习结果比较好的学生谈心得体会, 从而激发其他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养成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

很多学生在小学都没有记笔记的习惯, 可是到了初中, 由于教学内容的增加, 情况就不一样了。因此, 很有必要培养学生课内记笔记的习惯, 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 勤于思考, 积极提问, 参与活动, 用英语回答问题。变“课堂”为“学堂”, 变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记笔记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在课后回忆教师上课时讲的重点内容, 有帮助学生复习与思考的功能, 并且有助于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

(三) 养成课后复习习惯

比起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容量大, 教师讲课速度又快, 如果没有一个认真复习、消化吸收的过程, 很难全部理解掌握教师在课上讲的内容。所以, 教师要引导初一新生一丝不苟地做好课后自我复习和验收的工作, 培养学生课后整理笔记、复习单词、背诵课文、认真作业的习惯。笔记本不应仅仅成为上课的记录本,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整理, 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把它变成一份经常提炼加工的、适合学生自己用的复习材料。

三、教学评价的衔接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点, 它对教与学的活动起着巨大的导向作用。教学评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评价的理念、目的、内容、标准、方式和手段等无一不对教学产生深远影响。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评价新理念是:“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效果,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既关注结果, 又关注过程, 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因此, 初中教师必须坚持情感激励, 做好评价衔接,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体现尊重和爱护, 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 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设法丰富终结性评价内涵, 加强对学生口语能力等的评价考核。关注形成性评价, 创新评价形式, 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英语教学活动中,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地发展, 有效地检测学生的语言发展状态和趋势, 有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英语课程中的教学策略 第5篇

摘要:

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日益深化的形势下,开设面向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课程已成为一个新的趋势。新的形势下面对新的授课对象,英美文学的传统教学策略有待改进和完善。本文探讨如何将任务型教学法落实到面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去。

关键词: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教学策略;任务型教学法;英美文学课程

英美文学是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教学大纲指出,英美文学课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由此可见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在许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英美文学课程也已经被视为教改课程的组成部分。

英美文学课程不仅仅适用于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而且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框架下,是能够适用于并应当适用于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很多学者已经就此达成共识。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开设好这门课、专门研究面向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近年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广受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下英美文学课程所面临的形势。

程爱民教授的课题组在对全国50所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英美文学课程单一、课时偏少,课程难度偏高,导致大多数学生选择去阅读一些简写或缩写本的文学作品,甚至用观看原著改变的电影去代替阅读名著[2]。目前看来,该调查所反映出来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相关问题,在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还是存在的,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问题则显得尤为突出。课时少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而读简写本、甚至通过看电影的方式取代阅读名著,也与他们薄弱的语言基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原著内容毕竟难免艰深晦涩的。这些说明,英美文学课程需要有特定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现有的外语教学方法,是因语言习得课程而设,并不能自动而有效地运用到语言和文化并重的英美文学课程中去,即使已有的教学实践已经注意到适用于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法,那也主要是面向英语专业学生的,而非面向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随着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英美文学课程也被纳入了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选修课的范畴。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开设的并不成功,出现了诸如学生上课没有兴趣,选课人数较少,不能和其他选修课程和后续课程,如ES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竞争的情况。于是人们对是否应该开设此类英美文学课程或者是否应该重视这门课程产生了疑问。英美文学课程在高等院校的开设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广大学生的要求。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面对新的形势,英美文学课程应该努力寻找适合于自身及授课对象的新的教学法,积极探索任务型教学法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实现形式。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任务型教学法主要基于语言习得理论和哲学上的建构主义理论。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D。 Krashen提出了语言输入假说。该假说认为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只要语言输入达到一定程度,语言输出就会自动产生,换言之即一定量的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的关键条件。[3]针对Krashen提出的假说,Swain提出了可理解输出假说,该假说认为语言输出与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同样关键。成功的语言习得有赖于两者的共同作用,而不能仅仅注重语言输入而忽视语言输出。[4]任务型教学法则是一种强调语言输出的重要性的教学方法。

皮亚杰(J。Piaget)和科恩伯格(O。Kernberg)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也为任务型教学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体系的建构有赖于人们彼此间的交往、沟通和互动。知识的获取不是单向的和封闭的,而是双向的和互动的。学习者不会单纯地去吸收外界的信息和知识,而是趋向于从自身情况出发,考虑到自己的经历、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自我的提高和完善。在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而不是教师,因为后者的作用只在于帮助和促进。建构主义理论反对教师简单地传讲授知识,提倡教师为学生创造自主习得的环境和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鼓励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从而形成科学的知识构建过程。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落实。

(一)任务型教学法任务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注意事项。

范玲玲认为,依据实际教学环境,教师在编写任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大纲和教材为基础,以学生需要和现实交际活动为参照;强调意义交流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际愿望和活动,使交流的愿望和需要产生学习语言形式的动力;强化小组活动,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协作学习;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任务编写、实施和评估的全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5]

任务的设计还应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无心理压力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大胆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并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从而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6]这些任务设计的原则和注意事项是任务型教学活动应予遵循的共通原则。所以在将其落实到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去的时候,也需要严格遵循。本文认为,可以从教材的编选、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这三个方面去落实这些原则和注意事项。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英美文学教材编选中的落实教材是任何教学活动的基础。

从目前的教材来看,任务型教学法在口语、综合英语等教材中体现的比较明确,方便教师使用它去教学,但是在英美文学教材中这一方面并没有得到很充分的体现,或者说,编者们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并没有过多考虑将来授课的实际情况。目前通行的英美文学教材基本上是专门为英语专业编写的,不可能充分而切实地考虑非英语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从编写的结构上讲,这些教材多数采用年代顺序,完全涵盖文学背景、作家作品、作品选读和难点注释四个方面。这种固定而单一的教材编写模式与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活动有着直接的联系,强调文学史实和文学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兴趣的开发。

这种教材也许适合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无疑给老师向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讲授英美文学带来了很多难题。教师会在教材的影响下用大量时间来介绍学生并无兴趣的背景知识,而无暇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学生也会受教材影响习得专业的学习模式,兴趣无从提高。对于艰深晦涩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课后零星的注释只能起到个别解释的作用,并不能帮助他们把握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王守仁教授明确指出这种形式“不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的分析和感悟能力”[7] 实际上教材的针对性不强这一缺陷可以被教师用教学方法规避,但是那实际上是教师自主开发出来了一套教材,那么原有教材的重要作用则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教材毕竟是任何教学活动的基础,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任务型教学,一本系统而编排科学的教材是必须的。

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以运用,所以必须教师自主或者团队编写教材,从而最大程度符合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水平。从教材的形成和编写方面就为将来的任务型教学打下基础。从难度上讲,选材应该这样的原则:即篇章应当短小精悍,内涵深刻,尽量贴近生活而非过于抽象,词汇量要适中,避免选择难度过大、句子结构过于复杂的文章。另外材料应具有文体的多样性,比如说肖伯纳的话剧、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林肯的就职演说以及一些现代通俗英文小说,比如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比如说与科技发展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新时代的小说。按照英美文学作品的主题来编写教材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英美文学作品主题丰富,可以精心选择一些意义深刻的、能够抓住大学生兴趣的、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思维开拓有助益的,或者与大学生生活和将来工作有关的主题,比如说人与自然的主题、环境保护、科技与人文的关系等等主题。对于这些主题,工科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很容易产生兴趣,对作品的阅读有一种期待感。这样教师在编写任务的时候,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的落实。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任务型教学的优势,许多学者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模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Willis提出的模式,它由前任务、任务环、后任务组成。三个阶段中有不同的内容。任务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可分为六种类型(Willis, ):列举型任务、整理型任务、比较型任务、解决问题型任务、分享个人经历型任务和创新型任务。[8]对此,教师要精心设置三个教学阶段的任务,充分考虑任务的难度选择有效的任务类型进行使用,从而将任务型教学法的效果最大化。任务型教学模式并非简单将任务交给学生去做,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来说,任务型教学法不仅没有减轻老师的任务,反而有可能是任务的加大。老师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一种开放式探讨式的课程,这对老师的授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面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这一新的授课对象时,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

按照任务型教学法的要求,英美文学课程应当采用主题式教学模式。主题式教学模式以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反映社会生活各方面内容的主题为学习内容,以主题到话题再到细节为主要教学步骤,逐步学习并建立较完整的反映主观与客观世界及社会交际需求的知识系统[9]4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经由老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和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的目的就是自主建构认知结构,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达到深刻的认识,知识不是杂乱无章地存储在大脑中而是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并形成的一定知识单元。[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任务型教学就是要将任务以主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去学习。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相关主题的感想和经历,进而引导学生去把握作品中的主题,体会作品是如何呈现这一主题的。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阅读心得、比较彼此的认识,在过程中相互学习,而不是寻求一个终极而正确的解读答案。这种教学模式不是以老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以背景知识为引入,而是鼓励学生去发现主动发现,不是先去阅读作品,而是通过主题的发现开拓阅读的需求和兴趣,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主动地去寻找作品信息和自己需要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等待教师的传授。

在具体的任务设计上,作为前任务,教师可以事先引导学生对即将学习的作品的主题进行了解,可以搜集一些主题相近的中文作品进行阅读,这样在阅读英文作品时有一比和参照,从而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共鸣。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类型简单的任务,比如说,列举型和整理型任务。“任务环”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任务难度可以适当提升,比如比较型任务和解决问题的任务。“后任务”阶段,教师可以采用分享个人经历型和创新型任务,可以鼓励学生写出一些意境丰富的短诗、小作品、写读书笔记,读后感,并给他们创造在课堂上当众朗诵的机会,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对于作品的评论,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补充性评论,总之,教师要通过“任务”加强“输入”,也要通过“任务”给学生的“输出”创造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帮助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

(四)任务型教学法在英美文学课程评价体系中的落实。

按照任务型教学的要求设置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与教学模式是一一对应的,单一的评价体系必然导致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多元的评价体系必然带来多元的教学模式。与任务型教学相对应的比较科学的评价形式是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者的动态的、综合的、过程式的评价,重视评价本身会带来的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成为评价学习者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也已经认识到原有教育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和片面性,正在提倡形成性评价。英美文学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于语言的感悟能力,而不是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也没有一个量的指标,因此,原有的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并不适合这一课程,反而会对该课程的开展起到消极作用,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应该重视形成性评价在该课程评价体系中的积极作用。

具体运用中采用师生共评、学生间互评的多元评价模式,将评价延伸到包括课堂外活动的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任务型的英美文学课堂中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和表现,而教师因为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组织的作用所以很难顾及到所有学生的表现,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小组的整体表现做出评价,小组内部成员的表现则可以交由学生自己评价。这种方式将任务落实到了每一个学生,兼顾了整体和个体的表现,而且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督促,从而有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对于课外学习的评价,学生日常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读后感也可以采用学生间互评合的方式,这既增加了评价的客观性,又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带动。另外情况允许还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学生团体活动,比如说莎士比亚戏剧团、诗歌朗诵协会等,通过学生参与这些社团的积极性和获得的奖项对学生做出综合性的评价。

三、结束语。

英语课程中的教学策略 第6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 ESP 大学英语教学

一、ESP简介

ESP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的简称,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指的是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也可指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ESP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由于特定行业的需要,学习者需要达到在某些学科内使用英语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有特殊的即专门化的内容。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ESP教学的现状

第一,目前国内ESP的学习者对ESP课程普遍不够重视,导致无法跟上学习进程。这与学校、教师和学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学校方面,据调查国内很多高等院校虽然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了ESP课程,但大多缺乏对学生当前英语水平和学习需求的了解。学生们的语言基础参差不齐,班级规模过大,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学生一但跟不上学习进度学习积极性就会下降。其次教师缺乏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教学方法老套,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之很多学生对ESP存在误解,“只要掌握了专业领域的词汇、语法结构就掌握了ESP”。

第二,国内ESP教师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从事ESP教学的教师往往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把握。这就造成了教师在ESP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EGP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只对专业词汇、术语表达和句子用法做讲解,而不关注专业领域内的篇章结构、语言特点,更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与此相反,专业教师虽然具备系统的知识,但往往缺乏足够的外语水平。虽然部分专业教师的语言水平较高,但对语言教学理论了解甚少,缺乏语言教学经验,难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第三,国内大部分高校现有的ESP教材从内容、结构、难易程度及覆盖面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ESP教材不系统,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教材无论是在形式上、内容的难易程度上,还是练习的形式上都不配套,各门教材自成一体。教材内容缺乏理论基础;部分难度较大的术语没有相应的注释或解释;内容不完整,且章节少;练习不统一,上下册衔接不当,或未呈现出难度的递增。部分教材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感觉书本上学的是一套,而实际操作中又是一套。

三、ESP教学的问题解决对策

1.加强 ESP课程开设的科学论证和有效管理。ESP是以需求为核心理论的工具性、市场型英语教学课程,不是所有高校全部学生的统一学习需要。具有ESP开设需求的院系专业,要在学校教学资源统一调配下,与大学英语教研部共同成立ESP协同教研室,协商、探讨和制定有关ESP课程的对象、目标、内容、课型、教法、评价等教学大纲,把ESP纳入共同管理的选修课程体系,共同解决ESP的困难和挑战,形成“合作、服务为学生”的教学管理共同体,变“让我学”为“我要学既”,注重需求和差异,也能体现专业特色,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外语素质、就业竞争力和社会生存力。

2.ESP教师的素质发展。ESP教师不仅要具备优秀的人品;扎实的外语基本功;良好的研究能力;广博的知识;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敬业精神等外语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除此之外,还应该具备其他方面的素质如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最核心的问题ESP教师如何做到从“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呢?首先就是要怀一种平和的心态,保持一种谦逊进取的态度,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自觉接受学生的教育,坦然面对来自学生的挑战,把自己置身于终身学习的地位。

3.ESP教材的编写原则。基于新大纲宗旨,并结合国内英语教学现状,文秋芳教授就英语专业教材提出了三个重要原则:一是以人的发展为依据;二是以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最新成果为依据;三是充分体现中国外语教学的特色。文秋芳教授从宏观上阐述了编写教材应注意的问题,但教材的编写是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具体到ESP的教材也应该结合不同课程和社会需要来制定具体的编写原则:材料的真实性原则;任务的合适性原则;形式的多样性原则;语境的实用性原则。

四、结论

总之,在这一轮新的课堂教学内容改革中,应统筹规划,解决好不同阶段英语教学的实施内容和衔接问题,制定出符合国情且行之有效的大中小学英语教育“一揽子”规划,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和社会发展需求,推进ESP高效、广泛实行,进而促使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洪卫.ESP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郭剑晶.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英语课程中的教学策略 第7篇

ESP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简称,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指的是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也可指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ESP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由于特定行业的需要,学习者需要达到在某些学科内使用英语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有特殊的即专门化的内容。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ESP教学的现状

第一,目前国内ESP的学习者对ESP课程普遍不够重视,导致无法跟上学习进程。这与学校、教师和学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学校方面,据调查国内很多高等院校虽然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了ESP课程,但大多缺乏对学生当前英语水平和学习需求的了解。学生们的语言基础参差不齐,班级规模过大,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学生一但跟不上学习进度学习积极性就会下降。其次教师缺乏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教学方法老套,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之很多学生对ESP存在误解,“只要掌握了专业领域的词汇、语法结构就掌握了ESP”。

第二,国内ESP教师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从事ESP教学的教师往往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把握。这就造成了教师在ESP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EGP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只对专业词汇、术语表达和句子用法做讲解,而不关注专业领域内的篇章结构、语言特点,更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与此相反,专业教师虽然具备系统的知识,但往往缺乏足够的外语水平。虽然部分专业教师的语言水平较高,但对语言教学理论了解甚少,缺乏语言教学经验,难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第三,国内大部分高校现有的ESP教材从内容、结构、难易程度及覆盖面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ESP教材不系统,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教材无论是在形式上、内容的难易程度上,还是练习的形式上都不配套,各门教材自成一体。教材内容缺乏理论基础;部分难度较大的术语没有相应的注释或解释;内容不完整,且章节少;练习不统一,上下册衔接不当,或未呈现出难度的递增。部分教材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感觉书本上学的是一套,而实际操作中又是一套。

三、ESP教学的问题解决对策

1.加强ESP课程开设的科学论证和有效管理。ESP是以需求为核心理论的工具性、市场型英语教学课程,不是所有高校全部学生的统一学习需要。具有ESP开设需求的院系专业,要在学校教学资源统一调配下,与大学英语教研部共同成立ESP协同教研室,协商、探讨和制定有关ESP课程的对象、目标、内容、课型、教法、评价等教学大纲,把ESP纳入共同管理的选修课程体系,共同解决ESP的困难和挑战,形成“合作、服务为学生”的教学管理共同体,变“让我学”为“我要学既”,注重需求和差异,也能体现专业特色,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外语素质、就业竞争力和社会生存力。

2.ESP教师的素质发展。ESP教师不仅要具备优秀的人品;扎实的外语基本功;良好的研究能力;广博的知识;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敬业精神等外语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除此之外,还应该具备其他方面的素质如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最核心的问题ESP教师如何做到从“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呢?首先就是要怀一种平和的心态,保持一种谦逊进取的态度,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自觉接受学生的教育,坦然面对来自学生的挑战,把自己置身于终身学习的地位。

3.ESP教材的编写原则。基于新大纲宗旨,并结合国内英语教学现状,文秋芳教授就英语专业教材提出了三个重要原则:一是以人的发展为依据;二是以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最新成果为依据;三是充分体现中国外语教学的特色。文秋芳教授从宏观上阐述了编写教材应注意的问题,但教材的编写是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具体到ESP的教材也应该结合不同课程和社会需要来制定具体的编写原则:材料的真实性原则;任务的合适性原则;形式的多样性原则;语境的实用性原则。

四、结论

总之,在这一轮新的课堂教学内容改革中,应统筹规划,解决好不同阶段英语教学的实施内容和衔接问题,制定出符合国情且行之有效的大中小学英语教育“一揽子”规划,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和社会发展需求,推进ESP高效、广泛实行,进而促使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一种文化交流的工具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从模式转向内容,已在教育界达成了共识,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以满足社会对科技化、信息化、国际化等综合型人才的需要。本文将主要介绍ESP的定义及主要特征,根据ESP教学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对更高效地实施ESP教学和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课程改革,ESP,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洪卫.ESP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郭剑晶.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英语电影赏析课程教学策略探讨 第8篇

一、反思英语电影赏析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英语电影赏析课程是一门新开课程,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授课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教师在电影的选择上有很大的随意性,课堂上对电影的理论介绍不足,对电影作品的分析流于表面,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等。很多学生起初对这门课程感兴趣,选修学生人数也很多,但是学习后,却与自己的期望产生很大偏差而产生厌倦。更为严重的是,英语电影赏析课甚至变成了放电影,根本不能实现教学目标。一门本来以为很好的课程就这样的失去了原来的光彩,也受到了好多同学的不好评价。

二、对英语影视欣赏课程教学的启示

1.介绍相关的电影理论知识。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介绍相关电影的理论知识,课程与影视专业的理论课程学习不同,其目的是为了掌握赏析电影的手段和方法。只有运用理论和方法对具体电影作品进行赏析,才能让让理论回到了电影文本中,让文本得到理论关照。教师只有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电影理论知识,学生才能够从被动地观看影片向主动地欣赏、分析影片飞跃。

2.预设与影片相关的关键问题。在观看电影之前,教师最好提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包括片中讲述故事的社会历史背景、导演简介、男女主角简介、故事情节梗概、主题音乐介绍、影片所获奖项等。目的是让学生对影片的背景有所了解,以便在观看时有所侧重。学生需要了解理论知识,但是往往理论知识讲解会使课堂变得无趣,从而降低课堂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水平选择具体的影片,有针对性地将理论和电影联系起来,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观赏电影过程中慢慢去领悟。比如观看电影《狮子王》,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根据沃格勒的七种角色原型理论分析《狮子王》电影中的角色。在沃格勒的七种角色原型理论中,“英雄”指故事的主人公,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重要的决定和行动都是由他来完成,他是获得观众认同或者倾慕的对象。在整个叙事中,“英雄”要经历重大的磨难来让自己成长。“导师”是睿智,经验丰富的角色,他通过提供教诲或者训练帮助“英雄”,导师还会激励“英雄”,帮助他克服恐惧和绝望,“导师”代表了高尚的形象。“使者”是宣布重要变化或挑战,召唤“英雄”踏上旅程的角色。“影子”代表英雄内心的黑暗面,被压抑的恐惧和痛苦的回忆。“变化者”是通过伪装或者谎言迷惑误导“英雄”。“关卡守门人”是在叙事中常常阻碍“英雄”前进的角色,“关卡守门人”的出现是为了考验“英雄”是否能真的做好准备迎接挑战。“小丑”是通过玩笑和恶作剧让故事增添一些轻松感。观看后引导学生回答:Simba是英雄角色,Mufasa是导师,Hyena是关卡守门人,使者不详,Scar既是变化者,又是影子,Timon和Pumbaa是小丑,他们每个角色在影片中的功能是不同的。

3.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电影的播放方式有通篇播放、片段播放和定位播放三种形式。对于语言层面的学习可以进行定位播放,领会电影人物的观点态度等。但是,在影视欣赏的课堂上,不能总是一味地通篇播放电影,这样学生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影片情节上,只是对听说有一定的帮助,但对于影片的赏析则效果甚微。因此,可以进行电影的片段式播放,截取相对完整的片段,但不能断断续续破坏学生对电影欣赏的兴趣。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将任务型教学法运用在英语影视赏析课中。任务型语言教学认为语言的基本单元是一些强调交际的、有意义的、有目的的活动或任务,而不是一系列的语言项目。这种任务或活动既可以是学习者在将来现实生活中需要做的事情,也可以是那些促进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课堂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任务的参与者之间的交际过程也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内容可以是电影对比,也可以是主题分析,可以设计课堂讨论、学生报告等多种多样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在任务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4.赏析指导。如果单纯让学生进行领悟是肤浅的,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英语电影赏析只需学生了解画面、镜头、声音、剪辑、蒙太奇等这些纯电影的形式问题,但电影赏析的重点却是题材、类型、人物、主题等所谓电影内容问题。要教会学生进行多元化角度赏析影片,使学生明白赏析英语影片可以有很多角度,如主题、作者论、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和性别研究、心理分析以及政治和意识形态等角度。教师可以针对某一电影做示范,让学生进行模仿。

在课堂上,教师对影片的选择应尽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水平。不断调整授课的方式,构建学生电影理论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要加以引导,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对英语影片的思考。在课后,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为进一步搞好英语电影欣赏课程做出努力。

摘要:本文从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中找到一些对课程教学的启示,旨在进一步搞好英语电影欣赏课程的教学。

英语课程中的教学策略 第9篇

一、英语语法在教学中的地位

语法是联系词汇与句子的纽带, 有了语法规则才能完整地表情达意, 才能使句子具备有条理的可为人们所理解的特质。交际教学法的主要奠基人威尔金斯 (Wilkins, 1974) 在《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一书明确提出:语法是学习的中心, 是保证表情达意的手段。语法能力是掌握语文形式的知识体系, 是语言实践能力的前提。关于英语语法在教学中的地位,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 从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角度来看, 必须教语法。

运用英语进行交际首先必须掌握它的语法规则。交际语言教学认为语法知识是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支持系统, 交际能力的发展帮助学习者验证目的语的语法假设, 巩固语法知识。反之, 对语言形式的正确把握将促进交际能力的提高。从语法的性质看, 它是语言赖以形成和发展的要素, 是掌握语言的必要工具。

2. 从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来看, 必须学语法。

我们学母语时, 有良好的语言环境, 不必学语法也可形成语感, 获得用母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中国人学习英语是外语学习而不是第二语言学习, 大部分靠学得 (learning) , 不可能过多地靠习得 (acquisition) 。而且, 英汉语言表达习惯不同, 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如果我们不去有意识地比较这两种语言, 不去系统地、认真地学习和掌握必要的语法规则和结构, 就会出现理解和表达上的错误。

3. 从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来看, 要学好语法。

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只是口头交际, 而是要全面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语法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学生掌握语法, 还是让他们获得学好英语的工具。

4. 从中考试题改革形式来看, 必须掌握语法。

中考试题改革虽侧重考查学生的交际能力, 体现语言的交际性, 不死抠语法, 但是, 学生答题时不懂语法将寸步难行。语法是避免产生歧义、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有力工具, 也是帮助学生完成书面表达的基础。

二、改革传统语法教学方式, 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 如果我们为了强调能力而不重视语法知识的教学, 那么, 谈能力只是一句不切实际的空话。当然, 我们也不提倡以语法教学为主而忽视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方法。认识语法教学, 不能止于认识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而要认识到语法教学在内容和方式上进行改革的重要性。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 在教材和教学设计上多下工夫, 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改变传统语法教学中的沉闷气氛, 让语法教学充满生机, 让学生时而开怀大笑, 时而你争我辩, 时而聚精会神地倾听。

1. 任务策略。

新教材所选的话题、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语境真实, 为我们充分运用任务型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课堂上,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语法内容设计不同的任务, 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的同时发展语言能力。

例如, 教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时, 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任务:What has changed in our classroom?先是全班学生闭上眼睛, 然后抽几个学生按教师所给字条上的要求行动, 如“clean the blackboard”、“turn off the light”、“open the front door”等。然后, 其他学生睁开眼睛, 观察教室内的变化, 让学生运用诸如“The blackboard has been cleaned”等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句子进行表达。又如, 在学习祈使句直接引语变成间接引语时, 教师可布置任务, 要求学生采访同学或警察, 了解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 并组织讨论, 还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设计防止事故的调查表, 对如何避免事故提出合理建议。

如:He told/asked us to/not to do…

2. 情景策略。

情景是指运用目的语的环境。学习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所以, 教师可利用真实的环境或设计模拟的情境进行语法教学, 使语法教学更趋形象化、直观化、真实化和趣味化。

(1) 真实情景法。

在学习句型结构“be﹢adj.+enough to do sth.”和“be too+adj.to do sth.”时, 教师可让班内一高一矮两位学生A和B站在讲台前, 然后指着日光灯对他们说:“Try your best to reach the light, will you?”学生A很容易地触到了灯。教师便指着他说:“A is tall enough to reach the light.”而学生B跳了几次都碰不到, 教师可指着他说:“B is too short to reach the light.”在以上情景活动中, 语法知识由抽象变得形象, 从而降低了说法学习的难度,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使他们学得快、记得牢、用得活。

(2) 实验观察法。

-ing分词与-ed分词是英语语法的重点和难点, 许多学生难以辨别两者之差异。教师可采用实验演示手段让学生观察其差异。课堂上, 教师演示水被烧开的过程, 当水沸腾时, 教师呈现短语boiling water;待水降温不沸腾时, 教师呈现短语boiled water, 并作喝水状。在这种生动有趣的氛围中, 学生会对此印象深刻, 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现在分词与过去分词的区别。

(3) 图片演示法。

同样, 在学习现在分词与过去分词的区别时, 教师可画图:图中上方一位老人正在看窗外树上徐徐飘落的叶子 (The old man is looking at the falling leaves) , 下方有一位清洁工人正在打扫落在地上的叶子 (The man is collecting the fallen leaves) 。

3. 认知策略。

认知是信息加工、问题解决和记忆的过程, 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认知策略是个人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技能, 包括各种有意识的学习方法。

(1) 对比法。

学生学习了一些语法规则后, 在一段时间内就会产生“越学越糊涂”的困惑。针对此类现象, 教师应组织学生将所学的某些语法知识进行思维加工, 引导学生对类似的语法现象进行观察、对比和分析, 启发他们找出关键点, 发现其差异点。例如, 在学习某些形容词化的分词时, 学生对于该用现在分词还是过去分词总是迷惑不解。他们可能比较容易理解这样的句子:The excited people were watching the exciting football game.但当此类分词修饰voice、lood、eye、expression等时, 学生又会迷惑起来。此时教师可举以下两个例句:

(1) “Don’t move, or I’ll kill you!”the man said in a frightening voice.

(2) “Please don’t kill me.”the girl implored in a frightened voice.

由此可以看出, 此类现在分词表示的是人或事的自身特点或对外界所产生的某种感情。过去分词表示是人或事因受到外界的刺激而流露出的某种感情。经过对比, 看似复杂的语法知识很快“化难为易”, 学生就会轻松掌握语法规则。

(2) 归纳法。

归纳法即教师向学生逐步渗透具体的语言现象, 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 找出规律, 归纳和总结出语法规则, 这样使学生更易接受、理解和掌握语法。例如, 在学习情态动词结构“should have done”时, 教师不妨呈现此例句:“The driver’s carelessness costs five passengers lives.”接着教师启发学生:Do you think the driver should have been careful?学生很快理解句中“should have been careful”的含义。此时教师不必急于点明语言点的规则, 而应呈现更多的句子, 以检验学生对新语法项目的理解。呈现例句时, 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 待他们领会句意后再引导用“should have done”改写句子。

(1) This morning Susan was late for class again. (She should have got up a bit earlier.)

(2) The room looks so dirty. (You should have cleaned it.)

(3) The villagers found so many fish in the lake died from the polluted water.

(They should have stopped the lake from being polluted.)

通过分析、比较和练习, 学生既能很快地理解“should have done”的意义, 又能较好地掌握其用法。同抽象的语法讲解相比, 这样的归纳教学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活化语法规则, 构建清晰而完整的语法知识的图式。

4. 活动策略。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 而兴趣又常常产生于活动。当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语言时, 整个大脑思维活跃, 对所学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更加清晰, 记忆也就更加牢固。教师可以把某些语法教学化为交际活动, 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主体意识都被调动起来。例如, 在学习wish后的虚拟语气宾语从句时, 老师可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模拟生日晚会中吹灭蜡烛的情景, 让学生依次许愿:

S1:I wish I would grow up to be a happy girl.

S2:I wish I were a happy and pretty girl forever.

S3:I wish Miss Wang had not known what I did last Friday.

在这样的操练活动中, 学生既练习了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又锻炼了思维能力, 加深了对所学语法现象的理解。同时, 这种活动使紧张的学习气氛中多了一份幽默与调侃, 从而使语法教学既轻松又有效。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第10篇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因此,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仍必须重视加强词汇教学。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在理解新课程词汇教学理念的基础上, 运用各种策略来探求各种词汇教学的对策和手段, 以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效率。

一、利用教材, 在听、说、读、写中词汇运用策略

在学习词汇时, 教师应根据课程的要求, 对教材进行分析, 对学生的需求和水平进行深入了解, 并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 补充和调整教材内容, 对教材适当删减、增加、替换、扩展, 创造性地完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充分开发教材资源和课外文本资源, 围绕新学词汇, 设计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 让学生用语言做事, 在文本情景中运用理解词汇。

1、在听中运用词汇。

通过听力学生可以加强对词汇的理解还可以更好的了解词汇的应用。因此在平时听力练习时我们可以首先对听力材料中含有的本单元重点词汇进行学习, 然后放两到三遍听力, 让学生把材料中还有这些词汇的句子边听边写下来, 通过这些句子总结这些词汇的用法。

2、在说中运用词汇。

对于刚学过的词汇, 加深记忆的最好办法是在表达中运用, 学用结合是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最佳途径。通过表达促进学生记忆词汇的主要方法有造句, 编小对话或小短文;创设情境, 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交流以及复述课文等。比如针对高一英语人教版UNIT1中学的单词, 我们可以让学生运用这些新单词模仿该单元SPEAKING中的模式对他所喜欢的亲人朋友或偶像中的一个进行描述。

3、在读中运用词汇。

阅读是作者与读者之间通过语言这一媒介进行文化信息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学英语阅读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 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因此, 通过阅读活动, 我们也可以巩固学生的词汇。教师可以写一篇关于阅读文章内容的总结, 然后让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后, 根据相关内容用学过的单词进行填空。用人教版高一英语UNIT3的READING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为例。教师让学生阅读文章后填空 (注:所填内容均为本单元重点词汇) 。

English is a language spoken all around the world.It is used in 42 countries as a_1_l_anguage by 375million people.For the same number of people, it is spoken as a second language.However, most people learnEnglish at school as a__2____3__.The English language is also used by most__4____5__as their working language, as well as in__6____7__and__8__.Most foreigners visiting China are either businessmen or__9__.If they cannot speak Chinese, they use English to__10__with Chinese people.And English is also the language of__11__culture.

(KEY:1.native 2.foreign 3.language 4.international 5.organisations 6.international 7.trade 8.tourism 9.tourists 10.communicate 11.global)

4、在写中运用词汇。

“在写中运用词汇”可根据所学词汇和话题, 选择相关的书面表达题, 让学生书面作文, 完成后先让学生自我检查, 然后相互检查, 最后由教师对学生习作精心批阅并做好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提出或暴露出问题, 解决问题, 又不断生成问题, 不断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指出彼此在完成此次学习任务中存在的问题或突出的表现, 学生因此就能更好地理解词汇以及更好地掌握具体的词汇应用。

二、结合实际, 词汇激活扩展策略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 是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英语教师, 在实际教学中, 应把学科专业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实际运用融为一体, 鼓励学生把学到的语言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教师可以从词汇入手, 积极创造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 给学生提供更多动口, 动手的机会, 提供和激活运用英语词汇的空间, 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猜测词义, 辨别汉英词汇差异, 通过语境消除歧义, 掌握习语等来学习扩展词汇。

1、英语词汇墙、词汇板报与课堂教学互动。

让学生在教室内的黑板报处空一块足够大的空间出来作为英语词汇板报, 每周更换其内容。词汇板报的的内容可以是造句、作文、故事和猜谜等。呈现的词汇必须是根据词汇出现的频率精心筛选的课堂用语、教学活动、和教学媒体以及真实语言中的常用词汇。为了激发学生创建和运用词汇板报的兴趣, 要注意不同颜色的利用, 保留时间的掌握, 词汇量的合适度, 词汇的编排方式等, 要有利于学生的词汇操练、描述、阅读、口头和书面表达以及互动交际等活动。教师要定期抽样检查学生的设计与应用情况, 并作好评选与评价。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词汇置于自己家不同房间或学生寝室的名称之下, 用英语词汇创意设计房间。

2、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轻松地学习英语词汇。

网络资源覆盖面广, 有大量关于英语的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以及将这些素材结合在一起的很多材料, 为英语词汇的学习很好的发展空间。比如在音乐中学单词。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节奏感强, 旋律优美的英文歌曲放给学生听和学习, 介绍他们用MP3或MP4等去下载收听。这样学生可以在艺术熏陶中轻松地学习英语单词。还可以通过电影。如果有时间教师可以给全班学生在多媒体教室放欧美电影, 如果没有, 可以介绍一些让学生在周末及寒暑假自己上网收看。通过观看电影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运用词汇还锻炼了学生的听力。此外, 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利用博客或者QQ空间相互学习英语词汇。

新课程下高中英语教学策略探究 第11篇

一、 灵活教学,点燃学生热情之火

1. 运用实物、生活场景等进行情景再现

语言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现实生活。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师可将生活场景,生活中的实物等引入课堂,将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在熟悉的情景中,自由交流、表达。如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在校园所看到的事物或所见所闻进行话题讨论;如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导游、教师等角色展开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感知语言,运用语言。

例如:教学Module 11 Unit 2 Getting a job后,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招聘会,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如招聘主管、应聘人员等。学生可以自己设置场景,编写对话。这样,通过情景再现,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并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知识,从而巩固与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同时,在真实情景中进行交际,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2. 以音像、图画等创设学习情境

实践表明,情境教学与新课标要求相符,可以营造一种心理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与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主动学习与探究,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和谐。同时,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这更为情境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音像、图画等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使教学更有活力。如分词的用法是不少高中生的一个学习难点,尤其是Verb?ed与Verb?ing之间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分词特点及其用法有所了解后,教师可以用动画来呈现情境:在一幽静的公园中,一位老人独自坐在公园的一条长凳上,此时阵阵秋风吹过,黄叶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看着这一情景,这位老人不禁叹息一声。而后,走过来一位身穿环卫服装的妇女,她持着扫帚打扫地面上的层层落叶。于是学生深深地被这一情景所吸引,此时教师可提出问题: What do you think the old man feels? Please tell us your reason. 于是学生答道: The old man feels a bit upset when he sees the leaves falling with the wind.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诱导: What is the woman doing? 学生回答: Sweeping the fallen leaves. 通过动画,可生动地显示不同阶段中树叶的形态特点,让学生明白fallen与falling的用法区别,并导出结论:由时间维度来说, Verb?ed通常用于表示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是静态的;而Verb?ing一般用于陈述正在发生的事情,是动态的。

二、 有效拓展,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1. 重视能力拓展

英语学习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在新课程下,高中英语具有更大的教学量,更多的词汇量,这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一定难度。如果学生只是靠死记硬背来学习知识,那么学习效果是不显著的,记忆时间也是短暂的。而如果不断地练习与运用,其理解与记忆效果则更好。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与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找出符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如学习每一单元中的Reading部分时,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对课文进行逐句分段讲解,否则会让学生局限在语言形式以及语言点中,难以向课文内容、语感、所含文化方面作深入了解。因此,教师应尽量由语篇入手,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比如利用精读与泛读来把握文章结构,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同时,对文章内容,教师可通过自由会话法展开师生问答、互问互答、自问自答。当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后,教师可让学生复述课文,亦或以故事、表演、对话等形式来表现文章内容,从而训练学生的阅读与口语能力。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debate或者discuss活动,以锻炼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教师还可让学生在课后利用文章中的句型、词汇等写写英语短文,这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与巩固,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2. 科学布置作业

在教学过程中,作业也是一个重要组成环节。这是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与拓展,能够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学效果,从而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在新课程下,教师应改变作业布置方式,注意少而精,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避免让学生出现厌烦心理。同时,通过设计有趣味、新颖、实践性的作业,还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彰显个性。如教学完Module 4 Unit 1 Advertising后,教师可布置作业:设计一则广告。可通过不同方式来展现成果:如以绘画形式展现事物的广告或海报;以PowerPoint演示稿展示等。如学习完Unit 2 Getting a job后,教师可让学生写英语求职信。此外,在每一单元中,教师还可设计对话作业,让学生用朗诵、表演等形式来把握语言知识,运用语言知识。

英语课程中的教学策略 第12篇

《计算机专业英语》授课对象为管理与信息系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实用英语》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类型为职业基础课。学生在使用计算机进行网络数据处理、维护、开发和管理时, 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国外先进的技术资料、原版的英文说明、屏幕英文操作提示, 特别是在编写程序时, 要大量地使用英文命令。因此, 掌握相关的计算机英语专业术语极为重要。本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IT行业的最新动态, 使其及时更新知识体系, 跟上计算机行业软件技术更新的速度, 从而铺平学生的就业之路。另外, 该门课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作为公共英语的补充课程, 帮助学生巩固和延展现有的英语知识体系, 为今后的就业增添砝码。

教学对象分析

要落实教学目标, 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的已有基础、需要和兴趣与教学目标的差距;研究教学环境与教学过程的相互影响以及各种因素对学生学习计算机英语的兴趣的影响。

学生的英语成绩参差不齐, 促使笔者把目光转向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态度、英语基础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 笔者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 做出了对学生英语成绩的分析和个案调查分析, 对本课程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调查问题1:你有兴趣学习计算机英语吗?

调查问题2:你在操作计算机时, 遇到英文提示信息, 又看不懂, 怎么办呢?

调查结果显示, 对计算机英语有兴趣的学生仅占调查对象的10%。当遇到英文提示信息, 又看不懂时, 98%的调查对象不愿意主动采用查字典等自学方式。这表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非常弱。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提高学习效率, 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成为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调查问题3:你认为计算机英语学习成绩的提高对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有帮助吗?

调查问题4:你希望计算机英语课加强哪些内容的教学?

在接下来的调查中, 有96%的学生认为计算机英语的学习对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是有帮助的, 表明学生认同了这门课的重要性, 同时对这门课也是有期待的。教学现状是:学生普遍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 一部分学生具备了B级英语基础, 还有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对此, 需要适当降低教学定位, 丰富教学内容, 以适应学生的英语基础, 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英语的兴趣。调查发现, 学生对计算机英文版软件和计算机英文屏幕内容很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讲授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适当添加应用性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实现学生知识的积累

通过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 掌握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 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 能够正确理解屏幕上的英文信息。

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

初步具备根据英语提示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最终具有阅读普通计算机专业领域中英文资料的能力;了解国内外计算机对工作生活的影响。

实现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

开拓学生的视野, 展望计算机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使其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领域的词汇和句型;在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 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专业词汇的记忆教学、促使学生爱学计算机英语的情感教学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

(一) 调整难度, 分解知识

教学内容及要求与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差距, 如不作调整, 结果通常是学生没学会什么知识。因此, 必须准确把握课程目标, 调整难度,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促进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进步。为了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采用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可将教学内容分解成“Remember”、“Text Reading”、“Story Time”、“Video Time”。

“Remember”, 完成重点词汇教学。尽量将需要记忆的单词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之内, 并通过各种练习, 提高它们重复出现的频率, 帮助学生记忆。

“Text Reading”, 完成教材文章的教学, 使学生直观理解文章内容, 并让学生借助字典, 读懂文章的内容。同时, 适当添加与操作有关的屏幕英文,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屏幕英文, 完成计算机的操作, 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Story Time”, 选用包含计算机操作或与学习有关的故事和对话, 使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掌握计算机原理及相关专业词汇。努力使学生主动参与, 感知体验, 探究发现, 交流合作。

“Video Time”, 让学生对计算机有更深的理解。Video所展现的计算机知识覆盖面广, 形象而具有动感, 对计算机各个领域的英语知识都有所涉猎, 可以帮助学生将计算机相关课程贯穿起来形成一个体系。

(二) 增加应用性教学内容

增加应用性教学内容, 使之与计算机类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密切相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内容应包括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知识、程序语言设计、计算机发展与历史等, 要求学生掌握输入输出设备、网络、WINDOWS操作系统相关词汇或术语, 同时使学生通过不同的阅读形式提高用英语思考问题、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可增加计算机英文版软件、计算机英文屏幕等应用性教学内容, 使学生具有理解计算机操作中出现的常见英语信息的能力。比如, 笔者选择后续课程要用到的英文版软件Virtual pc (如图1所示) , 让学生在学习软件操作的同时学习计算机相关专业词汇。

(三) 重视“教的展现, 学的落实”

不但要重视教师的“教”, 而且要落实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方法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 设计多样的学习内容, 以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还可以制作符合学生心理的词汇教学游戏课件, 增强知识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计算机专业词汇。表1针对《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叙述了教与学的关系。

反馈与思考

学生的英语起点相对较低, 但要求掌握的计算机科技英语词汇和英文缩写一般都比较生僻, 背诵单词也很枯燥, 很多学生不愿意去记、去背。在课堂中, 学生使用“回避策略”的可能性较高。词汇教学是一个难点, 同时又是重点, 它将影响学生对课程本身内容的掌握程度。如果能够通过计算机英语教学, 唤起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兴趣, 我们就成功了。

参考文献

[1]贾方.关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 2005, (1) .

[2]曾薇, 赵春生.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策略的探究[J].科技咨询导报, 2008, 21 (16) .

英语课程中的教学策略

英语课程中的教学策略(精选12篇)英语课程中的教学策略 第1篇“学习策略”是指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 是鉴别会不会学的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