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化认知范文
隐喻化认知范文(精选12篇)
隐喻化认知 第1篇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它其实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 是新的语言产生的根源。它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密切相关。莱考夫和约翰逊 (1980) 认为,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 隐喻不但存在于语言之中, 而且存在于思想和行动之中。我们赖于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 在本质上也是隐喻的。从不同角度对隐喻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莱考夫和约翰逊 (1980) 根据始源域的不同, 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 (Lakoff&Johnson, 198014) 的观点, 空间隐喻来源于直接的身体体验, 因为人类在最初认识世界的时候, 可能是从自身在空间环境中的位置和运动开始的。
在空间隐喻化认知的工作机制中, 意向图式 (image schema) 起着关键的作用。意象图式是人类在对事物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构建的认知结构, 是人类的经验和对事物的理解中形成的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 是人类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另一种基本结构。人们将自己亲自体验的上下、内外、前后等表示空间的意象图式投射到表示数量、状态、范围等抽象事物中去, 进行空间隐喻化的认知, 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 因此空间隐喻化认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主要的隐喻认知方式 (Lakoff&Johnson, 1980:14) 。空间隐喻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规律。人们能用视觉、听觉等感官直接感知空间的上下、高低、大小、远近及内外, 而时间、范围、状态、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是看不到、摸不着的, 所以人类就用空间概念描述这些抽象概念。
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此意即为社会关系源于人, 因为有了人类, 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各种复杂的关系, 这些关系就统称为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中主要有权势关系和亲疏关系。人们经常会利用空间概念来隐喻认知和表达权势关系和亲疏关系等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文章主要从权势关系、亲疏关系两个方面来探讨汉语中社会关系的空间化隐喻现象。
二、英汉语权势关系的空间隐喻化认知
权势关系是地势和体积的隐喻。社会语言学家把有等级差异和层级差异的社会关系称为权势关系, 如封建社会的皇帝与臣子、主人与家奴、头领与随从等之间的尊卑关系,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长幼关系, 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等等。
1. 空间维度词“上下”隐喻权势关系
汉语中, 权势关系常常采用“上”、“下”等空间词语来表达, “上X”代表处于权势关系的高势地位者, “下X”代表处于权势关系的低势地位者。
(1) 观袁守虽得民, 然自喜轻上, 其祸非外至也。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2)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何故宋苏轼《教战守》
(3) 上户 (富家巨室) ;上厅 (官署) ;上宪 (上司;上级官员) ;上上乘 (等级最高的) ;上位 (高位, 显达的职位;特指君位, 帝位) ;上冢 (指首辅, 朝廷大臣) ;上坐, 上席 (受尊敬的席位) 等。
(4) 不耻下问。《论语》
(5) 上下齐同。《资治通鉴》
(6) 下级、下人、下层、下头、下面、下凡、下放、下台、下野、下达等。
英语中权势关系常用up, down等表示, 如:
(7) He came up against the local police.
(8) The family has come down in the world.
(9) Everyone from the mayor down to the peddler contributed to the relief fund.
地位低下者面见或结交高势地位者, 或是把东西呈交给高势地位者, 或是到高势地位者所在的地方, 或是从低势地位升迁到高势地位, 如此之类的社会行为, 在汉语中, 都可以用“上X”表示, 反之, 则用“下X”表示。如“上书”是“给地位高的人写信, 以陈述政见”;“上行列车”是“朝着首都方向行驶的列车”;“下凡”是指“天上的神仙来到人世间”, 神与人具有尊卑关系, 神从他居住的天上来到人所生活的凡间, 用“下”而不用“上”;“下野”是指从政者被迫下台, 从高势地位到了低势地位。在英语中, 一般用come down to来表示, 如:The landownercomes down from London twice a year to visit his farms. (地主每年从伦敦回乡下两次视察他的农场。) 。
2. 空间维度词“高低”、“up, top, bottom”隐喻权势关系
“高”、“低”等空间词语也可以用来隐喻权势关系。同样, “高X”代表处于权势关系的高势地位者, “低X”代表处于权势关系的低势地位者。
(10) 轻辞天子, 非高也, 势薄也。《韩非子五蠹》
(11) 高干子弟、高官厚禄、高邻、高座、高姓大名、高就、高升、高攀等。
(12) 我常州姓沈的, 不是甚么低三下四的人家。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13) 剪草皮又怎么低下呢?老舍《柳家大院》
英语中权势关系常用up, top, lofty, bottom等表示, 如:
(14) He has a lofty position.
(15) He is 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al hierarchy.
(16) He rose to the top of the class.
(17) Group managing director Tom is moving up to the new post of chief executive.
“高低“用来喻指称社会地位并非偶然。社会地位、等级制度和权势紧密相连, 地位越高, 等级越高, 权势越大, 反之亦然。在很多场合, 社会地位或等级高的人或事物往往被放于较高的位置, 反之, 则被放在较低的位置。例如:体育比赛的颁奖典礼上, 冠军站在最高处, 亚军次之, 季军更次之。各种会议中坐在台上的都是地位高的上级领导、坐在台下的都是普通干部或民众。因此, 利用地势高低隐喻人的地位高低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此外, “高低”还可以分别表示从低处到高处、从高处到地处的运动, 而这种运动是以地势关系为背景的。“高低”在与权势关系相关联的一些社会现象的表达上, 也体现着地势关系在权势关系上的投射, 如:高就、高升和高攀。
3. 空间维度词“大小”隐喻权势关系
(18)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19) 大臣、大官、大人物、大亨、大腕、大丈夫、大男人、大人、大员等。
(20) 碧玉小家女, 不敢攀贵德。感郎义气重, 遂得结金兰。《乐府诗集碧玉歌》
(21) 小辈、小妾、小丑、小偷、小人、小字辈、小女子、小孩小户等。
(22) big brother, big name, big wheel, big deal, big bug, etc.
(23) small fry, small holder, small potato, small-shot, etc.
“大小”表示事物的体积, 就一般意义而言, 大者彰而小者微, 因此, 将空间上的体积关系投射在权势关系上, “大X”表示高势地位者, 有名望、有地位的或者是有价值的重要的某人或某物, 而“小X”则表示低势地位者、无足轻重的或无甚价值的而且通常是小小的或次要的某人或某物。
三、英汉语亲疏关系的空间隐喻化认知
社会关系除了权势关系外, 还有亲疏关系。为了表示社会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尊卑长幼、远近亲疏概念, 交际双方不可避免地遵从特定的社会规约, 选用合适的称代形式 (address forms) 来达到确定彼此社会地位和表示不同人际关系的目的。
1. 空间维度词“远近”隐喻亲疏关系
(24) 庙在大门之内, 不敢远亲也。《汉书韦玄成传》
(25) 亲戚故旧, 早已疏远。茅盾《一个女性》
(26) 第二天上午, 陶祖泰去拜望夫人那位远房侄儿。茅盾《烟云》
(27) 若遇此等人, 敬而远之, 以免杀身之祸。清刘鹗《老残游记》
在现实生活中, 关系不太融洽的人之间或当人们相互不接触、不接近时, 关系会比较生疏, 自然就会保持较远的距离。此时, 表示空间距离的“远”投射到表示人际关系的“远”, 于是便产生了“远”喻“关系生疏、不接近”的隐喻表达。相反, 当人们关系比较好时, 他们经常会手拉手、肩并肩或挨得很近。此时, 表示空间距离的“近”投射到表示人际关系的“近”, 于是便产生了“近”喻“关系亲密”的隐喻表达方式。在古代汉语中, “近”还可以更进一步引申为“宠爱”, 将“关系亲密”的程度加深。
2. 空间维度词“内外”隐喻亲疏关系
(28) 这是内人。她身体不太好。杨沫《青春之歌》
(29) 河北人事多由内政, 綺罗金翠不可废闕。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30) 内子躬自辟纑, 易日用蔬菜。钮琇《觚賸公归集》
(31) 夫妇相称曰外内, 晋、魏以前无之。清钱大昕《恒言录》
(32) 外戚、外宾、外客、外公、外乡、外姓等。
“内”原指里面, 与“外”相对。用作隐喻, “内外”是容器在亲疏关系上的投射, “内”表示关系亲近, “外”表示关系疏远。陈家旭 (2007) 认为同在容器之内或在同一个空间内的关系自然比较亲近, 而“外”隔着容器的界避或者被隔在另外一个空间, 关系自然比较疏远。因此常常用“内外”来隐喻亲疏关系。
而英语中, 用空间概念隐喻亲疏关系的情况比较少, 不像汉语那样多。之所以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别, 是因为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历史制度等不同。在英国文化中, 家庭和家族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远不如中国家庭、家族那么重要。亲属关系对本人而言显得不那么重要。在他们的观念中, 一般的亲属与其他人实在没有什么两样, 因此, 就更没有必要细分血亲、姻亲。反映在亲属称谓上, 自然表现出既贫乏又松散, 既无内外, 又无主次, 甚至男女不分。如:祖父、外祖父统称为grandfather, 伯父、叔父、姑父、舅父、姨夫等统称为uncle, 堂兄、堂弟、堂妹、表妹、表弟均不分性别, 统称为cousin等。
四、结语
认知语言学界普遍认为, 在所有隐喻中, 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因为多数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理解和表达的。文章从认知的角度, 通过大量的语料, 主要从权势关系和亲疏关系两个方面来探讨英汉语中社会关系的空间化隐喻现象。我们发现, 空间隐喻其实直接来源于人们的身体体验和共同的物质经验, 它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人们将自己亲身体验的上下、高低、大小、远近及内外等表示空间的意象图式投射到表示社会关系的抽象事物中去, 进行抽象化认知, 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通过分析, 我们不仅进一步理解了汉语中的空间维度词, 而且对于社会关系的空间隐喻化认知有了系统的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Kvecses, Zoltan.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2]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Ungerer, F.&Schmid, 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4]陈家旭.隐喻认知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 2007.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6]王晶, 覃修桂.英汉“远”的空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2009, (12) .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第2篇
20世纪80年代,对隐喻的认知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系统论述隐喻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Lakoff、Johnson、Turner(1980,1987,1989)等。其中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揭示了隐喻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尤其是他们合著的Metaphor We Live By(1980)一书成为隐喻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Taylor,1989:130)。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基本上是隐喻性的”(1980:3)。他们对隐喻下了一个宽泛的定义,即“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一类事物”(1980:5)。由此可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还是一种认知现象,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人类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
Lakoff和Johnson所建立的概念隐喻理论强调人们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义理解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经验主义的语义观。他们认为,隐喻可以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Lakoff和Johnson指出,“我们的许多概念系统是由隐喻构建的”(1980:147)。这种隐喻式推理一是基于人的经验,二是基于具体到抽象域的投射,即从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投射。他们认为,人类有能力将一个概念域隐喻性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域之间的相互联系,而这种联系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相似联想。正是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投射,词汇发展了其不同的义项,产生了许多隐喻含义。如:hot一词,其本义是“感觉热的”,通过隐喻影射产生了“辣的”、“热情的”、“兴奋的”、“热门的”等含义(转引自赵艳芳,2001:120)。人类在创造新的语义范畴的同时,也发展了其自身的隐喻思维能力。Lakoff(1987)认为这种隐喻模式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它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
隐喻化认知 第3篇
关键词:语法隐喻;认知隐喻;认知机制;互补
一、引言
长期以来,隐喻一直备受关注。亚里士多德曾将隐喻归为修辞学的范畴。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视为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近期的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的是认知的、概念的 (Lakoff & Johnson 1980,胡壮麟2004,王寅2007)。认知语言学把隐喻看作一种反常的语言使用现象。朱永生 (2001) 认为隐喻是一种介于语言、现实和思维之间,既反映语言本质又反映人类智能工作机制的动态过程。语法隐喻由Halliday最早提出,语言学界对语法隐喻和意义的关系持有两种观点,其一把隐喻看作语言的变异使用;其二把隐喻看作人们识解世界的方式(朱永生,严世清,2000)。学界已从不同角度对认知隐喻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语法隐喻并未产生广泛的关注,对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二者间的关系研究甚少。本文拟从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的基本理论出发,讨论二者在运作机制上的互补关系。
二、语法隐喻与认知隐喻
(一)语法隐喻
Halliday (1985) 首次提出语法隐喻 (grammatical metaphor) 这一术语。Halliday为首的系统功能学派传统上将隐喻看成是把某种常见的语法形式(一致式)隐喻为另一种语法形式(隐喻式)。Halliday (1994: 341) 从语言功能的视角,认为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体。语法隐喻不仅仅是词汇异化,也是语法成分及其结构的异化。对于隐喻性较弱的“字面”义表达,Halliday称之为“一致式”(congruent form);反之,隐喻性较强的则为“隐喻式”(metaphorical form)。说话人在交际过程中根据不同情景(话语范围、基调、方式),选择一致式或隐喻式进行表达。由此看来使用隐喻式是一种语义选择。Halliday (1994: 343) 曾提到,有两种语法隐喻存在于小句 (clause) 层面:语气(情态)隐喻 (metaphor of mood) 和及物性隐喻 (metaphor of transitivity)。按照语义功能来说,即人际隐喻和概念隐喻。人际隐喻一般表现为语气和情态。以语气为例,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借助语气中的陈述、提问、命令来实现言语功能及交际目的。陈述语气实现陈述功能(传递信息);疑问语气实现提问功能(索取信息);祈使语气实现提供功能(供给物品或服务)和命令功能(索取物品或服务)。在特定情景 (situational context) 中,说话人会选择对应的隐喻式来实现言语功能。借用Thompson (2001: 175) 书中的例子:
a) Could you get me a drink?
b) Please give me a drink?
a) 是索取物品或服務,应该用祈使句,然而说话人却使用疑问句,在特定语境中产生的效果是“缓和了索取的命令语气”(Thompson,2001:175),从而更容易实现交际目的。在Halliday看来,人类的经验世界可以由及物性系统建构成可操作的过程类型,人们通过语言的及物性对各种经验加以描述。从表达意义的视角,我们可以对比不同的表达方式来探讨如何表达意义。如果要说“过去十年故乡变化巨大”这一意义,可以有以下两种表达方法:
c) Great changes took place in my hometown last decade.
d) Last decade saw great changes in my hometown.
c) 使用物质过程的表达,陈述事实,动作者是great changes,全句意义表达合乎事实,属于一致式;d) 没使用物质过程陈述事实,而使用心理过程,感觉者由环境成分充当,现象则由great changes充当,即物质过程中的动作者。显然该表达与听话人的期望不符,所以d) 是隐喻式。
(二)概念隐喻
在认知语言学语境中,隐喻源于人类的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是不同的两个认知域间的概念映射。隐喻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修辞现象,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有效工具和思维方式。Lakoff (1980, 1987) 对概念隐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指出,语言从本质上说是隐喻的,人类的概念系统具有隐喻性。隐喻是人类心智和体验的产物,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通过隐喻来思考和推理。从根本上来讲,隐喻的运作可以看作是一种映射过程。根据不同事物间存在的相似性,人们把源域中的具体的已知概念映射在目的域的陌生抽象概念。根据Lakoff & John (1980) 所述,隐喻有三种类型:结构隐喻 (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 (orientational metaphor) 和本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方位隐喻是隐喻的基本类型,是各种隐喻中的原型范畴。英语的介词中有相当数量和方位密切关联,普遍存在有方位隐喻。例如:up, down, in, out, over等。这些介词和动词组合搭配后,除了可以表示方位,还能表示数量、情感、地位等概念范畴。其后产生的结构隐喻主要用于表示抽象概念。例如,Life is journey. 生命本身并不是旅程,借助隐喻被重新概念化,成为和旅程具有相同特征的具体事件。生命可短可长,发展的过程有坎坷、有荆棘、有鲜花、有掌声。旅程中的一切也可能出现在生活之中。最后出现的是实体隐喻。其运作机制是把模糊、抽象的概念,例如思想、情感等当作具体有形的实体,容器隐喻、管道隐喻等表达很有代表性,如融入脑海、挂在心间等。
(三)语法隐喻和认知隐喻的关系
Halliday (转引自严世清, 2003) 曾对语法隐喻和词汇隐喻进行比较,认为隐喻通常被看作是词汇的变异使用,词语属于转义使用。从其他角度来看,我们所关注的并非词语是如何使用的,而是词语意义是如何表达的。此后Halliday进一步明确指出语法隐喻和词汇隐喻的不同之处。如果借用能指所指概念交易区分的话,语法隐喻为所指相同,能指不同。词汇隐喻则为能指相同,所指不同。伴随着Lakoff & Johnson (1980) 掀起的隐喻热潮,Halliday也日益重视丰富语法隐喻理论,尝试以语法隐喻的历时研究方法来解释认知隐喻中的根隐喻的产生及形成过程。Halliday & Mathiessen (1999,转引自严世清, 2003) 解释了语法隐喻和认知隐喻彼此的异同,揭示了两种隐喻各自的运作机制及相互关系。 意义产生于语言的词汇语法系统。人类语言并不是世界的简单反映,而是通过人的思维来对世界进行认识和建构。语法隐喻侧重于通过历时方法对语言系统进行解构,意在发现历时过程中语言如何建构社会现实。概念隐喻也通过解构语言表达的形成过程来发现语言背后的人类认知模型。
Halliday & Mathiessen (1999,转引自严世清, 2003) 认为尽管Lakoff & Johnson在其概念隐喻理论中提到了语法对隐喻产生所起的作用,但却只限于探讨词汇隐喻且未能解释同一事物为何可被语义矛盾的隐喻所描述。他们提出如果在词汇语法系统中引入隐喻,通过语法隐喻我们可以认识隐喻中融合的各范畴之间语义的联接关系,了解概念隐喻不同认知域间的语义的映射与融合。隐喻个体可以和语言整体的意义潜势产生联系,通过对语言词汇语法系统的分析来识解人类经验和建构社会现实。语法隐喻可以发挥过滤作用,在抽象层面解释隐喻工作机制。不必拘泥于个别隐喻语义间是否相容。语言的词汇语法系统借助隐喻来识解和重塑人们对世界的体验认知。胡壮麟 (1996) 认为系统功能语法中隐喻认知功能的体现为“双向的隐喻化过程”。语法可以重新构建人类经验,这体现了语法隐喻对于人类认知的价值。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语言借助隐喻建构人的认知。这在词汇和语法中均有体现。概念隐喻和语法隐喻的研究背景及目的都不同,但二者在语言认知层面具有一致性,其运作机制存在互补性。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1985/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2]Halliday & Mathiessen. 1999.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3]Lakoff, G. & M.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Thompson, G. 2001.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6]胡壯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7]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9]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意义[J].外国语,2003(3).
汉英人的称呼语隐喻化的认知研究 第4篇
一般来说, 始发域作为隐喻的基础, 通常是人们熟悉的、具体的事物, 而目标域则是陌生的、抽象的事物。最常用作始发域的是人, 因为在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 最早认识的便是人类自己。例如, 汉语的词汇系统中说山顶、山腰、山脚, 实际上是将人作为始发域而把山作为目标域用人的身体部位来描述山的部位。始发域和目标域是相对的, 也可以将其他事物作为始发域, 将人作为目标域。本文既是从人的称呼语入手探讨人作为目标域时的隐喻化特征。
一、具体事物名称投射于称呼语
1、动物名称
华夏民族的民族思维是具象性的, 因此汉语中以动物喻指人的情况十分普遍。如“鱼龙混杂”, 鱼指坏人, 龙指有本事的人。再如, 希望孩子成才叫望子成龙, 有本事的人所在的地方叫卧虎藏龙, 人精力充沛叫龙马精神等。马和龙一样可以喻指有本事的人, 如千里马。此外, 勤劳的人叫老黄牛;身体胖而笨拙的人为狗熊;身材瘦小的人为瘦猴;身体肥胖的人为胖猪;嘴馋的人为馋猫;狡猾、精于世故的人为老狐狸或老泥鳅;风骚放荡的女人为狐狸精;吝啬小气的人为铁公鸡;泼辣的女人为母老虎或河东狮;替人受过的人为替罪羊;带领众人的人为领头羊;有奴性且凶残的人称为走狗、狐朋狗友等。英语中许多动物也可以用来喻指人, 如a lucky dog (幸运儿) 、a jolly dog (快活的人) 、a big dog (要人) 、a yellow dog (卑鄙的人) 、a little bird (暗中提供消息的人) 、a dead duck (无价值的人) 、black sheep (败类) 、dull fish (枯燥无味的人) 、odd fish (古怪的人) 、cool fish (无耻之徒) 、basketball bug (篮球迷) 、a money bug (财迷) 、a big bad wolf (大坏蛋) 等。
2、植物名词
汉语以植物名词喻指人最常见的是“花”, 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便是以此指两种类型的女人。“黑牡丹”指皮肤黑但很漂亮的女性, “黄花”指形容憔悴的女子, 如李清照的词“人比黄花瘦”。再如, “强扭的瓜不甜”, 便是以瓜喻人;“桃李满天下”中, 桃李并用喻指弟子;“豆蔻年华”中的豆蔻指少女等。英语中, rose和peach指貌美女子;crabapple (海棠) 指爱挑剔的人;thom (荆棘) 指使人苦恼生气的人。
3、食物名称
汉语中常以笨蛋指愚蠢的人, 坏蛋指坏人, 老油条指圆滑世故的人。英语中, potato很常用, 如couch potato (长时间窝在沙发里看电视的人) 、big potato (重要的人物) 、mouse potato (沉迷电脑的人) 、small potato (无足轻重的人) 、clean potato (正派的人) 等。恋人之间常称呼对方为honey蜜糖) 、sweet (糖果) 、sugar (食糖) 等。
二、人体器官名称投射于称呼语
人体域向称呼语的投射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化过程, 有语言学家称之为转喻, 其与隐喻的不同在于, 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 而转喻是相关事物域间的投射, 其目的是以一个突显的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如部分代整体、产地代产品等。汉语中身体部位投射于称呼语的有首脑、头儿、手足、耳目、眼线、国脚、高足、心肝、心腹、大腕、足下、铁嘴、软骨头、铁腕等。英语中有dear heart (亲爱的) 、sweet heart (爱人) 、poor heard (可怜的人) 、big head (傲慢的人) 、head boy (男班长) 、head gird (女班长) 、new faces (陌生人) 、long hair (妇女) 、dead neck (笨蛋) 、dead eye (神射手) 、eyes and ears (耳目) 、gray hairs (老人) 、white beard (白胡子老头) 等。
三、人的名字投射于称呼语
其一是某个人的名字投射于称呼语, 如汉语中, “活雷锋”喻指乐于助人的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中, 诸葛亮指善于谋略的人;“李逵”指鲁莽的人;“林妹妹”指多愁善感的人等。以上指称都是源于这个人物其典型性格, 即以性格指代具有这类性格的人。英语中有uncle Tom (逆来顺受的黑人) 、Momus (快乐的人) 、Bayard (盲目的人) 、Moses (温顺的人) 、Adam (无知的人) 等。
其二是以一类人的名字投射到称呼语中。汉语中如, 园丁喻指教师;小祖宗喻指娇惯的孩子;吝啬鬼指小气的人。英语中如, old woman (爱唠叨的人) 、tom boy (男孩子气的女孩) 等。
四、抽象事物名称投射于称呼语
1、数量域
汉语中用二百五指不谙世事的人;二流子指不务正业的青年;三教九流指各种职业;小三、第三者指介入他人婚姻的女性。英语中用NO.1指最优秀的人。
2、颜色域
汉语中, “唱红脸”指正面人物;“唱白脸”指反面人物;红人指受到宠信的人;红娘指热心促成别人姻缘的人;白领指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蓝领指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金领指薪酬丰厚的人等。英语中, blue brood指高贵的血统。
两种语言在人的称呼语隐喻化方面既有对应情况, 也有不对应和空缺情况, 这都和语言的使用者和创造者人的民族思维形式不同有密切联系。
摘要:本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解释了人的称呼语的隐喻化, 其隐喻途径主要是四个方面:具体事物名称投射于称呼语、人体器官名称投射于称呼语、人的名字投射于称呼语、抽象事物名称投射于称呼语。
认知与词汇隐喻意义理解 第5篇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没有独立于认知之外的语义,词义的产生与人的身体经验和人的隐喻性思维密不可分.因此,人类的认知在词汇隐喻意义的理解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本文从认知语义学中的经验观、隐喻观和百科观出发,探讨对多义词的`静态词汇意义和在语境中动态的词汇隐喻意义的理解方面的一些学术问题.
作 者:李瑛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刊 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年,卷(期): 25(10) 分类号:H136 关键词:认知 经验观 隐喻观 百科观 词汇隐喻意义理解
认知隐喻及其翻译 第6篇
关键词:认知隐喻 翻译策略 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虽然隐喻研究自古有之,但是仅归类于修辞学之列。隐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隐喻翻译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语境,还应熟捻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本文认知对隐喻进行了全面介绍,研究分析了认知隐喻翻译的七种策略。
二.认知隐喻
1.定义
Lackoff和Johnson站在认知的角度从功能和结构两个方面对认知隐喻的定义加以阐释。从功能上看,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经历另一事物;从结构上看,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
2.认知隐喻的语义特征
隐喻意义是基本意义与语境作用的结果。束定芳指出认知隐喻具有如下十种隐喻特征:矛盾性、临时性、模糊性、隐喻程度性、系统性、语义映射的选择性、方向性、不可穷尽性、多样性和回复性。
3.认知隐喻的分类
Peter Newmark将英语隐喻分为六类:死隐喻、陈腐的隐喻、常用的隐喻、有所改变的隐喻、最近形成的隐喻和新颖的隐喻。根据英语隐喻的形式和意义将其分为四类:简明的隐喻、半隐性隐喻、隐形隐喻和复杂的隐喻。简易隐喻指那些格式明显的隐喻;半隐性隐喻专指篇章中出现的只有喻体而没有本体的隐喻;隐性隐喻专指那些喻体不明显,喻义隐晦含蓄的隐喻;复杂的隐喻,指形式和喻义均颇为复杂的隐喻。
4.认知隐喻的功能
隐喻是一种文化反映,它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隐喻是语言系统的再生机制,利用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形成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它富有表现力,可以通俗易懂地表达复杂的认知。
三.认知隐喻的翻译
本章研究并分析了认知隐喻翻译的六种策略。
1.保留喻体的策略
如果在同一喻体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不同的喻义,而喻体又不宜代替,那就应该采用保留喻体的翻译策略。此时,应采用保留喻体,辅以意译补偿的翻译方法。
(1)Because of flash marriage and lacking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John and his wife led a cat and dog life together after the wedding.
译文:由于闪婚和缺乏相互了解,约翰和他妻子在婚后过着狗和猫一样不和的生活。
2.隐喻替代策略
在英汉互译中,对于文化重叠的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直接用目标语文化中相同意象来进行替代。
(2)同舟共济,译文:to be in the same boat.
3.隐喻转换策略
由于中西方在物质、文化、社会及宗教等方面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英汉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也就不一致,因而我们可以采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中相近的意象。
(3)说曹操,曹操就到,译文: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4.隐喻舍弃策略
由于中英文化中有许多文化空缺现象,翻译时在目标语中根本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此时,为了不失翻译的根本,可舍弃原文的喻体,保留喻义即可。
(4)a wet blanket,译文:一个令人扫兴的人。
5.直译与意译策略
为了保留原文的特色,我们应该尽量采取直译;由于文化和认知背景不同时,我们可以采取意译。
(5)as busy as a bee, 译文:像蜜蜂一样忙碌。(直译)
(6)higher flyer,译文:好高骛远的人。(意译)
6.解释与加注策略
由于语言及语言中的隐喻现象非常复杂,在译出喻体字面意义时,给出必要的解释与加注。
(7)济公劫富济贫,深受贫苦人民的爱戴。
译文:Ji Gong, Robin Hood in China, robb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
四.结论
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翻译是将源语言文化中的认知方式传递到目标中,而隐喻翻译已经成为翻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对隐喻进行了全面介绍,研究分析了隐喻翻译的六种策略,希望本文对以后翻译实践中的隐喻翻译有所启发和帮助。
网络新词的隐喻认知 第7篇
1 隐喻认知理论
隐喻的研究, 起初主要研究其作为一种比较常见并且重要的修辞手段。传统的隐喻研究一般把隐喻当作一种普通的修辞手段。现代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 (刘丽2004) 。著名学者汪榕培认为隐喻是人们用一个领域的经历的用语来表达另一个领域的经历。经常是用日常生活领域的用语来表达抽象的或者新的经历 (汪榕培2003) 。网络中出现的很多新词语就是这样产生并被人们接受的。学者赵艳芳也认为, 语言深深扎根于认知结构中。而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 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 (赵艳芳2000, cited in刘丽2004) 。隐喻创造了新的现实, 隐喻把这种现实限定在语言之内, 从而使运用语言的人易于接受 (刘丽2004) 。如3Q为"Thank you!", B4/BS说成是“鄙视”, RPWT意为“人品问题”, BH意思是“彪悍”, HC意思为“花痴”, 等等。
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人类使用隐喻, 可以分为被动与主动两种情况。被动就是人类在认识事物时的限制, 或者由于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 而不得不用的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其结果就是隐喻。所谓主动使用隐喻的情况, 就是使用者事实上已经认识到两种事物的差别, 或者语言中存在着现成的词语或表达式, 但为了更好地表达他的意思, 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他选择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束定芳2000, cited in刘丽2004) 。
2 隐喻与网络新词
英国语言学家帕特里其奇说过:“词本无意, 人赋予之。”这就引出了词形和词义的问题。词形就像人的身体, 而词义就像人的灵魂 (朱红雷2008) 。
下面我们看个例子, 英语中的"snail-mail"这个词, 由"snail"和"mail"组成, 两词之间有何相干呢?蜗牛与邮箱似乎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仔细想想就可发现蜗牛的特点之一是行动非常缓慢, 蜗牛有行动速度, 邮箱有传送速度, "snail-mail"就通过将蜗牛的速度映射到邮箱的传送速度, 说明此邮箱传送速度的极慢。这个词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出现了快速传送的电子邮箱 (E-mail) 后才产生的, 人们用它来形容传统的邮箱 (李丽2008) 。了解了这一点, 我们对电子邮件"E-mail"这个词语的认识深刻了。
最近流行的词语“山寨”也很能说明这个道理。翻开报纸、打开网站到处可以看到所谓的“山寨”文化, 如山寨手机、山寨张柏芝、等等, 人们的口头语言中也慢慢开始使用“山寨”, 可以说“山寨”文化是在网络虚拟世界以及现实生活中是无孔不入。"山寨"的意思本为在山林中设有防守的栅栏的地方或有寨子的山区村庄;也可以指我国部分少数民族聚居之地, 如云南侗族山寨等等;在现在社会中“山寨”还有地理位置偏远隐蔽、政府难以管理的隐含意思。因此, 根据“山寨”的隐含意思, 人们就把那些地处偏僻而政府工商部门很难管理、生产规模较小、没有营业牌照的小工厂称为“山寨”工厂。“山寨”工厂生产的手机外形与国内外知名品牌很神似, 但他们没有比较正式的品牌, 于是, “山寨”就有了仿冒、仿造等等意思。“山寨”的这种意思被人们所接受并应用于各个领域, 于是出现了“山寨张柏芝”、“山寨版诺贝尔奖”、“山寨版”品牌产品等等。正如前文提到的著名学者汪榕培认为隐喻是人们用一个领域的经历的用语来表达另一个领域的经历。经常是用日常生活领域的用语来表达抽象的或者新的经历 (汪榕培2003) 。网络中出现的很多新词语就是这样产生并被人们接受的。“山寨”文化的出现可以说就是这样的。“山寨”首先因聚居地偏僻难管的特点与地下工厂发生相似联系, 于是“山寨”工厂指代那些偏僻隐蔽难以被政府部门查封的工厂;“山寨”手机最初只是“山寨”工厂生产的产品, 由于这种产品与三无产品的“防伪”特性发生相似联系, “山寨”的词义发生了二次隐喻, 产生仿冒、伪造的新义项。“山寨”经过无数反复的使用和联想, 其仿冒、伪造意义逐渐巩固并约定俗成, 完成了从言语词向语言词的转型, 并为人们所接受 (孟凡启, 赵海燕2009) 。于是也就产生了所谓的诸如“山寨”张柏芝等等之类的词语。其实正如孟凡启、赵海燕在其文章中所说的:语言深深扎根于认知结构之中。词的多义在本质上源于词的隐喻性表达, 而且是普遍的。词义的变化总体上遵循从一个领域或逻辑的意象进入另一个领域的过程。而这种过程是建立在人的隐喻或转喻认知方式之上的 (孟凡启, 赵海燕2009) 。
3 结束语
可以看出, 不管人们是主动还是被动地使用隐喻, 隐喻对网络新词的出现都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可以说隐喻这一认知方式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创造了新的事物和现实;反过来, 通过隐喻这一认知方式我们能更好的了解和接受网络新词语的产生和发展, 为我们语言的发展贡献很大。
认知隐喻对词语的产生、演变和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隐喻的认知性质赋予了语言极强的生命力, 新词的产生包含了一定的隐喻思维, 新词的产生暗含了很多文化色彩 (李丽2008) 。许多网络新词语的出现不仅体现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 还充分体现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等等。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有助于理解英语词汇, 在研究英语词汇的时候只有敢于超越过去的认识, 甚至否定自己过去的一些结论, 不断吸取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才能逐渐深化对英语词汇的理解, 使自己的研究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汪榕培2003) 。总之, 我们可以认识到认知语言学对于词汇学和传统隐喻研究提供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以及网络新词是如何经过隐喻产生新的意义, 这对于我们做研究工作以及传播我们的文化所做的翻译工作都提出了新要求。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更新, 网络新词更是层出不穷。隐喻作为一种思维现象, 被广泛应用于网络语言中。该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中隐喻的运用, 阐释隐喻和词语发展的关系, 以便对隐喻和认知语言学有更深的了解, 并加强对新词语的理解。
关键词:网络新词,隐喻,认知
参考文献
[1]李丽.网络新词.隐喻.文化翻译[J].邢台学院学报, 2008 (23) :105-107.
[2]刘丽.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 :134-137.
[3]孟凡启, 赵海燕.“山寨”版语言新词的隐喻认知[J].江南论坛, 2009 (1) :38-39.
[4]汪榕培.英语新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漫谈英语中的“911”词汇[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3) :40-43.
隐喻理解的认知过程 第8篇
隐喻理解中的关键问题是怎样识别隐喻度。徐宏章认为话语的隐喻度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本体与喻体之间的不一致性;在特定的话题范围内某一喻体的新颖程度;喻体使人联想的丰富程度。在此基础上, 我们才能探索隐喻理解的认知过程。
一、认知过程的第一个阶段
在隐喻度的识别过程中, 听话人一般会对隐喻话语中的词汇概念进行扩充、延展。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一般被看作是隐藏在概念信息中的表层形式。对隐喻理解的分析之所以可以确保进行, 在于我们把本体域和喻体域看作是复杂系统的知识呈现, 而不是一系列特征。为了方便理解我们经常把本体和喻体看作是两个图式 (schemas) 。包含隐喻的图式包含了关系信息。通过联想, 某种关系网络就形成了。我们所感兴趣的关系通常是因果关系。例如, 我们知道由玻璃制成的物体摔在坚硬的表面上, 物体可能会破碎。之后, 我们对“玻璃”的图式也许就有所特指。
例1.People wholive in glass houses shouldn’t throwstones.
这样我们可以理解这句隐喻性的话语的意思是, 自己有很多弱点/错误的人就不应该批评别人。
另外, 本体和喻体作为我们头脑中的心理意象, 对于不同的人可能具有更特定的意义表现。
例2.爱情是巧克力。
例3.Alie is a dagger.
在例2中, 说话人把“爱”和“巧克力”的味道联系起来, 因为独特的爱的经历不可能被概念化。同样例3描述的是说谎的恶劣后果, 说话人以“a dagger”作为意象, 生动表达了说谎对他人的伤害。同时应该指出的是以上的意象对其他可能的解释也是开放的。
二、认知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建构语境假设
语境假设的建构受制于很多因素, 认知语境作为一个心理建构体, 其构成因素自然也是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而这些构成因素则是认知语境得以建构的基础。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对认知语境构成因素的分析比较典型的Sperber&Wilson和何自然均认为认知语境由三种信息组成, 即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熊学亮在其单向语境推导模式中所分析的认知语境则涉及到情景知识 (具体场合) , 语言上下文 (工作记忆) 和背景知识 (知识结构) 。
语境的构建对话语的理解十分重要。说话人的语境和听话人实际使用的语境如果不能适当地搭配的话, 也许会导致双方的误解。如:
例4.Life is a boxofchocolates.
由于不同的语境假设, 不同的听话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假如听话人形成了巧克力是甜的, 是令人愉悦的语境假设的话, 例4就暗示生活是甜美幸福的。如果他认为一盒巧克力是各种各样的, 丰富多彩的, 例4就暗示生活是不可预测的。
那么我们怎样确保构建合适的语境呢?
首先, 激活双方互明假设。对于成功的交际来说, 双方互明是十分必要的, 也就是要在双方共同的认知环境中达到说者和听者的互明。因此, 要构建语境就意味着激活双方语境中的互明假设。所谓的互明就是可推理性。假如一系列假设在隐喻语境下是双方互明的, 那么听者就可以感知说话人所用到的假设, 从而推断出正确的信息。否则, 结构再严密精巧的隐喻也不会被理解, 甚至会被误解。
其次, 达到认知充分性和加工高效性之间的平衡。语境的形成是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和修改的结果, 那么在隐喻理解中听者怎样构建和激活潜在的语境呢?可以这样说, 听者激活的是理解某一话语所必要的语境假设, 遵循的是最小努力原则。由于关联性和付出的努力成反比, 语境假设很容易获得这一事实使得隐喻理解从一开始就具有某种程度的可操作性。尤其是, 听者要遵循充分性原则和效率性原则。
再次, 在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中, 语境的扩展和延伸。为了对话语进行准确的理解, 语境不仅包含在上文语句中清晰表达的假设信息, 还应包括与此概念相关的百科知识。有时有些理解所需要的语境假设可能极其的特殊和灵活, 这些假设不属于任何现存的框架或知识草案, 只能从不同的来源来获取它们。因此, 语境假设不应拘泥于一定的范围, 而应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获取。语境假设的选择受关联原则的连续性准则所制约。
三、认知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构建隐喻意义
在理解的第三个阶段, 听话人通过把本体和喻体进行概念整合成两个心理空间, 并构建层创结构 (emergent structure) , 最后获得隐喻话语的理解。隐喻被认为是重新范畴化或再次概念化。我们把隐喻理解看成是一个产生层创结构的混合过程。我们把构成意义的依据叫做层创。看下面一个例子:
例5.The surgeon is a butcher.
通过对于“surgery”和“butchery”两个空间进行对比, surgery的目标是治愈病人, 在混合的空间, butchery的方法和目标结合在一起。这样butcher的方法与surgeon的目标的不协调性导出了中心推论;
The butcher is incompetent.
同时隐喻理解包括对某些知识的抑制。如:
例6.Some lawyers are sharks.
“shark”拥有许多特征, 如:水中的灵活性、皮肤光滑、非常凶猛、极具欺骗性等等, 然而, 在理解隐喻的时候仅有一些特征被投射或使用了, 其他的特征由于不相关都被抑制了。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关联理论下隐喻理解的认知过程。我们首先要识别隐喻度;然后, 构建认知语境使双方达到互明;最后, 构建隐喻意义, 完成隐喻理解。
隐喻的语用认知探析 第9篇
一、不同视角的隐喻解读
面对隐喻的多视角研究, 以下仅从最初的传统修辞学角度、研究字面意思的纯语义角度、探寻言语意义的语用角度、当代广泛进行的认知科学角度观察隐喻这一语言现象, 以对词汇层面、语言层面、话语层面、以及认知思维层面对隐喻的研究有个大致的了解。
1、传统修辞学对隐喻的解释
在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 亚里士多德多次提到了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他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 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饰作用。除此之外, 公元1世纪的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良提出了“替代论”。昆提良认为, 所谓隐喻实际上就是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 如“John is a lion.”中, “lion”是用来替代“a courageous man”这一直接说法的。无论是亚氏的“对比论”, 还是昆提良的“替代论”, 都将隐喻看做是词语层次上的一种修辞方式 (ibid:2-3) 。
2、从纯语义角度对隐喻的解释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 隐喻中涉及到的两个主词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别, 因而将它们用系词 (通常是be) 联结起来实际上构成了一种逻辑错误, 或称“范畴错置”, 例如“John is a tiger.”, John和tiger虽同是名词, 但属于不同的逻辑语义范畴, 因而把它们等同起来是一种逻辑错误。另外一些人认为隐喻是一种语义规则的违反, 如上例中, John与tiger的义素+Human与-Human有冲突, 因此这个句子是一个隐喻句 (ibid:12) 。
3、格莱斯 (Grice) 对隐喻的解释
根据Grice, 隐喻是违反了合作原则 (使你的话语, 在其所发生的阶段, 符合你参与的谈话所公认的目标或方向) 的第一质量准则 (质量准则:设法使你的话语真实。1.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比如“You are the cream in my coffee.”这样的句子, 犯了分类错误, 其反义才是正确的。但因为这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 反义肯定不是说话人在此要表达的意思。可能性最大的是, 说话人认为他的听话人有一些特性跟他所提到的物体有相像的地方。因此听话人可以得出隐喻解释“You are my pride and joy.” (姜望琪:65) 。
4、莱考夫&约翰逊 (Lakoff&Johnson) 对隐喻的解释
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所谓概念隐喻, 指的是一种能以明显的或隐秘的方式支配概念形成和运作的思维机制。比如:“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就是用“战争”概念构建“争论”概念。人们通过战争来理解争论。隐喻由此被界定为人类通过一种事物去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 是人类形成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普遍的认知机制。他们把隐喻分成三种: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向隐喻 (朱永生:144-145) 。
二、以上隐喻解释的局限性
传统修辞学对隐喻的解释着重在隐喻所具有的修辞功能, 修辞学本身也是艺术。而纯语义角度下的隐喻解释, 对隐喻的辨认起到了积极作用。Grice对隐喻的解释属于话语层次, 超越了隐喻传统修辞学解释所局限的词的层次, 也关注到纯语义视角没有触及到的语言实际使用因素。他考虑到了隐喻的社会功能, 分析了隐喻的生成机制, 及隐喻意义的获得。Lakoff&Johnson则将隐喻提到了认知方式的高度, 指出语言中的隐喻反映了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尽管以上四种隐喻解释视角各具优点,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传统修辞学对隐喻解释的局限性
传统修辞学仅仅把隐喻看作是词语层次上的修辞方式, 可隐喻不仅出现在词汇层次, 还出现在语言的各个层次, 包括句子、篇章、风格等 (利科, 1997) (束定芳:23) 。而且利科认为隐喻的修辞学解释中有许多隐含的假设在起作用, 比如, “替换假设”:借用词的比喻义用于替代某一缺席的词 (本来就不存在或不愿用在此地) 。又如, “可穷尽假设”:解释或理解一个辞格应该遵循辞格的理据来寻找缺席的本义词, 也就是恢复被非本义词所取代的本义词。原则上讲, 这种恢复性的解释是可穷尽的。所以替换和恢复之和为零。再如, “无新信息假设”:词汇的比喻用法不产生任何新信息。如果恢复可以取消替代, 如果隐喻可以作穷尽性解释, 那么隐喻就没有产生新信息 (ibid:27-28) 。但是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 隐喻的主要语义特征之一, 便是“不可穷尽性”, 隐喻的功能之一, 便是“新奇与启发” (ibid:83&114) 。
2、从纯语义角度对隐喻解释的局限性
有观点认为从纯语义角度对隐喻进行解释, 面临的一个明显的问题是:有的句子, 既可以是隐喻句, 也可以是非隐喻句。比如“The old rock is becoming brittle with age.”, 这个句子是个语义正常的句子, 完全可以按字面意思理解。但在特定的场合, 如在谈论一位已退休的老教授时, 也可以是隐喻句 (ibid:12) 。又如“Early birds catch the worm.”, 此句既可以按字面意思理解为对自然界现象的描述, 也可以按隐喻理解为在谈及人的勤劳与收获的关系。再看一下我国宋代朱熹的《读书》一诗: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由源头活水来。按字面意思理解, 诗中两句话描写的是水塘的景色和其中水为何清如许的原因, 但结合诗的标题“读书”来看, 却是一种典型的通过一类事物来说明另一类事物的隐喻 (ibid:37-38) 。
3、格莱斯 (Grice) 对隐喻解释的局限性
Grice把隐喻当做一种语用现象, 从交际原则的视角对其进行了解释。但是, 他对隐喻的解释仍然有一些局限。根据Grice, “You are the cream in my coffee.”犯了分类错误, 其反义“You are not the cream in my coffee.”才是正确的。但因为这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 反义肯定不是说话人在此要表达的意思。结合相似性考虑, 由此听话人得出隐喻解释“You are my pride and joy.” (姜望琪:65) 。那么, 这里就存在问题, 根据相似性, “You are the cream in my coffee.”的意义是不是就仅仅从好的方面推断为“You are my pride and joy.”, 还有没有别的意义呢?毕竟, 就cream这种物质, 有的人喜欢, 而有的人不喜欢, 有的人觉得尚可。而且相似性, 既有物体间客观上的相似, 也有人主观上进行联想、想象而产生的相似 (束定芳:172-173) 。
4、莱考夫&约翰逊 (Lakoff&Johnson) 对隐喻解释的局限性
Lakoff&Johnson对隐喻的定义是比较宽泛的。他们认为隐喻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从根本上讲,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 (ibid:11) 。隐喻就是概念映射,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隐喻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 (朱永生:145&147) 。但对隐喻过于宽泛的定义对人们识别隐喻和研究隐喻的结构特点构成了困难 (束定芳:11) 。
而且概念隐喻理论强调了人类认知过程中概念的抽象性和普遍性,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隐喻的特殊性。有些隐喻涉及的概念是普遍存在的或者说是泛文化的, 因而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都比较容易理解;而有些隐喻涉及的概念则属于个别文化所特有, 因而对于不熟悉这个概念的人而言就比较难理解 (朱永生:155-156) 。由此可见, 要对隐喻做出贴切的解释, 除了研究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认知机制, 还必须考虑社会文化因素。
三、隐喻的语用认知解释
以上谈论的各视角对隐喻的解释都存在局限性, 那么结合语用与认知视角对隐喻进行解释, 能不能解决上述问题呢? (既是交际语用理论也是广义的认知理论的) 关联理论认为一个有创意的佳喻是那种可以从中保留许多语境效果并将其理解为言者弱寓谓意义的隐喻, 寓义为语句的字面义所隐含的, 由听者顺向推理得出的命题 (斯珀波, 威尔逊著;蒋严译, 译者前言:5) 。在最丰富最成功的隐喻例子里, 听者或读者可以超越囿于即时语境所涉概念的理解探索, 转而多方调用知识信息扩展语境, 其结果是一幅颇为复杂的语义图景。成功的创意隐喻通过凝聚感带来了惊叹和美感:单凭一个语焉不详的用词就能确定一系列内容分布极广的合乎情理的弱寓义 (斯珀波, 威尔逊著;蒋严译:316-317) 。以上关联理论对隐喻的论述解释了隐喻语义特征的“不可穷尽性”及隐喻功能的“新奇与启发”。
关联理论中提到的语境是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涵盖了 (传统语境的) 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它是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抽象化形式 (许葵花:18) , 是人对语言使用的有关知识, 是与语言使用有关的、已经概念化或图示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 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 (具体场合) 、语言上下文知识 (工作记忆) 和背景知识 (知识结构) 三个语用范畴, 也包括社会团体所共有的集体意识, 即社会文化团体“办事、思维或信仰的方法”, 集体意识以“社会表征” (social representation) 的方式, 储存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 使个人的语言行为适合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 (熊学亮:115-116) 。认知语境是一个动态语境, 为了理解新的语句, 受讯者 (the audience) 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语境, 包括加入其它既有定识 (assumption s) , 会层层扩大以搜寻语境效果 (斯珀波, 威尔逊著;蒋严译, 译者前言:13&15-16) 。
上文中涉及到隐喻理解的问题可以在认知语境中得到解释。朱熹《读书》一诗单看诗句本身, 就是字面义, 但结合标题, 人们不难对该诗进行隐喻解读, 辨认出这么一个隐喻“Education i running water”。再如“The old rock is becoming brittle with age.”, 这个句子如果是高山上的一个人指着岩石对另一人说的话, 就得字面解读, 但用来谈论一位已退休的老教授, 就得隐喻解读, 辨认出隐喻“The old professor is an rock.”。上文中还提到“Earl birds catch the worm.”, 如果这句话是一位母亲对着睡懒觉的儿子说的, 听者肯定会把这句话当隐喻理解:Human beings are birds。因为语言使用时, 交际者根据交际场合的需要, 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激活有关的认知语境内容, 使之投入使用 (熊学亮:115) 。那么人们之所以能从朱熹《读书》一诗中辨认出隐喻, 是因为激活了认知语境中的上下文知识 (结合标题和诗句本身) 。能从“The old rock is becoming brittle with age.”、“Early birds catch th worm.”中辨认出隐喻, 是因为激活了认知语境中的情景知识。
再如“You are the cream in my coffee.”, 根据对言者的了解, 如果听者调用认知语境中的背景知识言者非常喜欢奶油的口味, 那么就从好的方向进行推理得出是对听者的肯定;如果了解到言者不喜欢奶油的腻感, 就会从不好的方向进行推理得出是对听者的否定;再如听者知道言者的习惯是咖啡中可加奶油, 也可不加奶油, 推理可得出:听者对言者是可有可无的、言者不在乎听者。但是, 如果听者根本就不知道言者对奶油的感受, 而是结合自身的认识进行推理, 比如调取背景知识里很多人喜欢奶油的定识, 从而得出言者是在夸自己, 但若言者却是不喜欢奶油的, 那听者得出的寓义就不对。再如, 若这句话发生的场景是:当时食用的奶油不好吃, 随着交际的进行, 言者说到“You are the cream in my coffee.”, 那听者就可推理得出言者对自己的否定。
上文提到有些隐喻涉及的概念属于个别文化所特有, 对不熟悉这个概念的人而言就比较难理解, 这同样可以从语用认知视角进行解释。根据关联理论, 要实现言传与理解的顺畅, 言者与听者需共享互有认知语境[mutual cognitive environment (Sperber&Wilson, 见熊学亮:88) ], 即认知语境中的定识, 对交际双方是互显[mutual manifestness (ibid:91) ]的。有的隐喻涉及到文化因素。如果听者不熟悉隐喻中涉及的相关概念所携带的文化信息, 那么有关文化信息的定识就难以对其显现, 也就是言者与听者的认知语境难以实现互显。那么这种情况要想实现成功的理解, 就必须补充相关文化知识。
四、结语
隐喻的修辞学研究、语义学研究、多学科研究, 历时久远、视角多维、理论丰富, 拓宽、深化了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但有的视角不能辨认所有的隐喻实例, 有的视角没能揭示隐喻的运作实质, 有的视角对隐喻的界定过广。而结合语用与认知视角研究隐喻, 能对隐喻传统修辞学研究、纯语义研究、语用研究、认知研究不能解释的问题:隐喻的诗学功能、隐喻的辨认、隐喻意义的获得进行合理解释。也即是既考虑语言实际使用中的因素, 也考虑语言使用者认知个体, 这样的视角切入去研究隐喻, 具有解释力。
摘要:隐喻的传统修辞学研究、纯语义研究、语用研究、认知研究对隐喻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但在隐喻的诗学功能、隐喻的辨认、隐喻意义获取的阐明问题上存在不足, 而从语用认知视角对隐喻进行研究, 能解释这些问题。隐喻的理解是隐喻研究的重要方面, 隐喻的理解通过在认知语境中进行推理来实现。
关键词:隐喻,语用,认知,认知语境,推理
参考文献
[1]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法]斯珀波 (Sperber, D.) , [英]威尔逊 (Wilson, D.) , 著.关联:交际与认知[M].蒋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4]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5]许葵花.认知语境语义阐释功能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美国俚语的认知隐喻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美国俚语,认知隐喻,构成,意义
一、引言
俚语已成为英语的一大特点, 人们使用俚语非常频繁, 以至于很难讲清俚语与标准英语之间的明确界限, 二者是不断融合的。美国俚语是亚文化群体之间相互交换的产物, 曾经受到排斥和鄙视。但如今不仅在美国社会的影视、广播、小说、报纸、网络及日常生活中拥有众多的使用者, 而且有些俚语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 人们已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俚语。俚语作为重要的语言特色, 不仅为丰富语言作出贡献, 而且给英语增添了生动、活泼和幽默的特点, 因此是“真正的活的语言”。[1]作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 由于有些俚语是规约性的, 加之缺乏语境, 其表达的含义、用法以及使用者的意图却不易被理解和体会。本文将从认知隐喻的角度阐释美国俚语的具体含义, 不但可以使我们从新的视角来审视俚语, 而且可以加深对美国俚语的认识, 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
二、美国俚语及其构成
俚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 该词的渊源, 现已无法考证。现在予以认可的观点是, 俚语源于十八世纪的行话、黑话。美国英语在十九世纪初开始展示其活力和魅力, 有些表达法令来访的英国人感到难懂。正是此时, 类似现在俚语的表达开始形成了。直到今日, 人们对俚语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如:《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认为俚语一般用于朋友或同事之间的谈话, 但不适合用于好的写作或正式的场合的交谈;尤指军队俚语、狱中俚语。而《韦伯斯特大词典》认为俚语是传统或是标准用法之外的, 赋予新义或是扩展义的通俗语言, 以达到新鲜的, 富有活力的、有趣的、尖锐的或是幽默的表达方式。[2]尽管人们对俚语褒贬不一, 但有不少俚语由于使用广泛而成为标准词却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 普通美国人的记忆量约有百分之十为俚语。[3]
从某种程度上讲, 俚语是一个记忆体系, 但从本质上看, 俚语并不拥有自己独立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的语言形式。大部分俚语并非造新词而成, 而是赋予旧词以新义所构成, 或是把极简单的日常用词组合成新的习用短语。往往短语是俚语, 它们的组成词却不是。俚语除具有标准英语的构词特点如截短法、反成法、首字母法等以外, 还具有借代法、修辞法、词缀法等。[4]正是这些构词法极大地丰富了俚语词汇, 同时反映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认知隐喻概论
隐喻是日常语言中随时随处可见的现象, 隐喻是无处不在的。在本质上, 隐喻是可以认知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Lakoff&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 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新途径。隐喻的内在结构是跨域映射。认知语言学家使用了一个新概念“域” (domain) , 他们认为隐喻就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5]Fauconnier (1997:1) 指出“跨域映射是人类生成, 传递和处理意义与认知活动的中心”。[6]映射是指两个集之间的对应关系, 这一对应关系使得一个集中的每一个成员在另一个集中都有对应的成员。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概念隐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始源域和一个目标域, 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始源域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能够形成隐喻的前提是始源域的成分与目标域的对应成分之间存在相似性。如:“生活就像爬大山。”因为二者都有起点和终点;都有艰难坎坷;都随着时间的推移, 阅历有所增加。“爬大山”是一个具体且形象的日常活动, 人们依赖自身经历可以理解它的内涵, 从而可以将对它的理解迁移到对生活的理解。可以讲“生活”是一个图示, 而“爬大山”是另外一个图示。它们的相似性构成二者之间的桥梁。因此隐喻映射并非任意的, 而是受意象图示控制的。意象图示是实现映射的先决条件。意象图示使人们得以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进行隐喻映射, 隐喻义就是通过意象图示的映射而产生的。
四、美国俚语的认知隐喻研究
Lakoff&Johnson根据始源域的不同, 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空间隐喻 (spatial metaphor) 、实体隐喻 (ontological) 和结构隐喻 (structural metaphor) 。[7]本文将从这三方面对美国隐喻进行研究。
(一) 空间隐喻
空间隐喻是以空间为始源域, 通过将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 赋予该非空间概念一个空间方位。在美国俚语中, 空间意义多数由介词构成, 而且规律性明显。
1. 由介词on构成的俚语。on可以表示地点 (包括动向) , 可以表示处境, 如:
(1) get on the stick
on此处有“固定不动、坚守”的意思, 所以该短语的隐喻义为“积极工作, 不再懒散”。
(2) on easy street
on此处表示身处的环境, 因此词句俚语的隐喻义为“悠闲自在, 游手好闲”。
(3) on a cloud
on此处表示处境, “在上”。此句始源义为“飘飘然”, 它的隐喻义为“兴高采烈, 心花怒放”。
(4) on the button
button是很小的, 通常用手按, 所以on此处表示按在按钮上, button和手指大小非常接近, 因此该俚语的隐喻义为“精确的, 恰到好处的”。
2. 由up构成的俚语。up可以表示动向, “向上, 将举起, 增多”之意。如:
(1) pick someone up
始源义为“将某人举起来, 使其双脚离地, 将他控制住”。因此此短语的隐喻义是“逮捕某人”。
(2) go up against
始源义是“开始抵抗, 群起而反对”。up是一个向上的过程。此短语的隐喻义是“对抗, 挑战”。
(3) up-and-down
中国人有句话“上下打量一番”, 此句的意义为“一瞥, 审视”。
(4) up in the air
此句的意象图示为“悬在半空的物体”, 它的下一步动向是未知的, 会发生什么尚且无从而知。它的隐喻义是“未解决, 未决定, 不肯定”。
3. 由介词down构成的俚语。介词down可以表示地点、动向, “向下的, 减少”之意。如:
(1) nail something down
它的意象图示为“将钉子钉下去, 板上钉钉”, 表示已经完成;它的隐喻义为“敲定某事使之万无一失”。
(2) crack down
down表示由上到下, 始源义为“向下打击”;它的隐喻义为“执法机关, 国家机关从严执法, 从严打击”。
(3) downhill
该词的始源域的意象图示为“沿山坡由高向下, 走下坡路”;它的隐喻义为“恶化, 越来越坏”。
其它介词构成的俚语的含义也与该介词本身的意义相关。如果能够在头脑中画一个意象图示的话, 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理解其含义。如:
(1) high spirit, 表示心情高兴的程度, 有种表达“飞到九霄云外”, 当前有种时髦的表达法“很high”。因此该句的隐喻义“兴高采烈”。
(2) have one’s claws out, out表示“伸出, 延伸”之意, 因此它的隐喻义为“张牙舞爪”。
(3) in a jam, in表示处境, “在之中”, 所以此句的意象图示为“陷入泥潭之中”, 它的隐喻义为“有困难, 尤指严重的困难”。
(二) 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帮助我们将抽象的事件、活动、情感等视为有形的实体和物质。这类隐喻有助于我们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和把握。在美国俚语中存在用动物来做隐喻的例子, 如:
(1) Steve is a gorilla.No one can defeat him.此话一出, 立即在人们的头脑中展现一个意象图示:猩猩又高又大又壮。如果与Steve素未谋面, 他是一个抽象人名, 但gorilla可以传达出steve的形象:虎背熊腰。
(2) You stupid ass!How could you do such a thing?中国有句粗话“蠢驴”形容人愚蠢。这句话将始源域的“驴”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中, 从而达到效果。
(3) get one’s tail in a gate.此句的意象图示为“尾巴夹在门里了”, 逃也逃不掉, 只能接受最坏的结果。它的隐喻义为“处境危急, 陷入困苦”。
(4) The oil price these days is a snake.说到蛇, 头脑中马上浮现“蜿蜒, 弯曲”的画面, 因此它表示油价不断变化, 忽高忽低, 像蛇一样蜿蜒蠕动。
(三) 结构性隐喻
所谓结构性隐喻就是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混或完全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美国俚语中, 结构隐喻并不是随心所欲创造的, 而是基于事物间相似的联想产生的。如:
(1) Sadam danced on the air.“dance on air”原以为“在空中舞蹈”。如果某人被处以绞刑, 势必会在空中挣扎, 与空中舞蹈相似。由此可见美国俚语生动幽默的一面。
(2) The country now facing serious brain-strain.“strain”向人们展示了液体向外流走、最后干涸的意象图示, 人才外流和水的流失都有由内向外的特点。形象生动, 易于理解。
(3) Tom is a nine-to-five.“nine-to-five”表示“从早九点上班至下午五点的白领工作人员”。
五、结语
美国俚语以其幽默、形象、生动和夸张的方式表达了一个早已存在的概念和事件。俚语并不是随心所欲创造出来的, 基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它是对传统表达法的颠覆。因此可以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把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人来说, 初次接触俚语觉得都是规约的, 但利用认知隐喻方法细细品味后方知美国俚语有着很强的规律性, 而其规律性的根源在于人们共同的经验经历。通过对美国俚语的认知隐喻研究, 加强了我们对美国俚语的理解, 使我们在知其所云的基础上, 恰当运用俚语, 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亲和力。
参考文献
[1]范彩霞.有关美国俚语的几个暗喻[J].运城学院学报, 2005, (12) :53-54.
[2]朱卡德.论美国俚语的隐喻表现形式[J].韶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8, (1) :99-102.
[3]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39.
[4]唐忠顺.英语俚语的结构特征与修辞特色[J].淮北煤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2) :89-95.
[5]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111-121.
[6]Fauconnier, Gilles.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认知语境与隐喻理解 第11篇
【关键词】认知语境;隐喻;理解
【Abstract】Metaphor exists in the language interaction as a kind of indirect expression phenomenon. It is not only a kind of rhetoric method, but also a reflection of our way of thinking and a tool by which we express our views about the world. Cognitive context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metaphor interpretation . And context, being a carrier of the language’s existing, restricts and affects the express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guage. So metaphor’s interpretation is a process in which som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tems in the context or beyond is developed and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is achieved.
【Key words】Cognitive Context Metaphor Interpretation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72-02
1 引言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用现象, 人们在思维以及语言表达的过程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隐喻是在语言应用中产生的,其生成和解读都要依赖一定的语境。“从根本上讲隐喻是一种思想之间的交流,是语境之间的互相作用”。1980年,Lakoff和Mark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更是在学术界掀起了隐喻研究的高潮。他们认为:人类思维过程主要是隐喻性,人类的概念系统是以隐喻的形式构成和定义的,隐喻的语言表达之所以成为可能,完全是因为人的概念系统中存在着隐喻【sup】[1]【/sup】。 (Lakoff and Johnson,1980) 。束定芳则认为“从根本上讲,隐喻是一种思想之间的交流,是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sup】[2]【/sup】(束定芳,2001) 。而识解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术语,指人类用不同方式来理解、表达同一现实情景的能力。Sperber和Wilson(1986)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将语境定义为“一个心理结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它是听话者头脑中关于世界的一系列假设,不仅包括关于交际的具体环境和上下文的信息,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设或宗教信仰、长期或短期的记忆、总体文化概念以及听话者对说话人心智状态和判断等,这些都对话语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sup】[3]【/sup】。(Sperber&Wilson, 1986)
2 认知语境
语境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传统的语境几乎是个包罗万象的范畴。而最早对语境进行关注的是人类学家马林若斯基(B. Malinowski)。他对太平洋上的原始部落进行研究后发现,语言的使用与语境密切相关,并将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弗斯继承和发展了马林诺斯基的思想,把语境分为既有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又有由情景因素构成的“情景上下文”。并对“情景上下文”进行了详细阐述,即:1)参与者的有关特征:任务、性格。(a)参与者的言语活动;(b)参与者的非言语活动。2)有关事物。3)言语活动产生的影响。韩礼德继承了弗斯的语言理论,提出了“语域”概念并把语域分为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和话语风格(tenor ofdiscourse) 3个方面。继韩礼德之后,海姆斯把语境分为8个组成部分: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背景、参与者、目的和意图、音调、交际工具、风格和相互作用的规范等。莱昂斯归纳了构成语境的6个方面的知识: 1)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自己在整个语言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2)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语言活动发生的时间和空间。3)每個参与者必须能分辨语言活动情景的正式程度。4)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对于这一交际情景来说,什么是合适的交际媒介。5)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如何使自己的话语适合语言活动的话题,以及话题对选定方言及(在多语社团中)选定语言的重要性。6)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如何使自己的话语适合情景所归属的语域【sup】[4]【/sup】。
认知是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是与感情、动机、意志等心理活动相对应的理智思维过程,是大脑对客观世界及其关系进行信息处理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世界是由事物和关系构成的。
熊学亮教授(1999)指出: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用者处理信息的过程、或含义的获得过程,有感知、语言解码、假设、记忆心理图式的激活和推理这些步骤就够了,语用者对语言的信息超载部分的推导,并不一定要依赖具体的语境,这是因为语用者已经通过经验把有关的具体语境内在化、认知化了。语境实际上是语用者系统化了的语用知识,语言使用者正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具体场合不明确的情况下运用系统化了的语用知识进行含义推导的【sup】[5]【/sup】。
比如在描述“爱”这个概念时,可以认为爱是旅行。把“旅行”的特征、实体、命题等许多方面经验特征转移到“爱”的经验域,于是有了:
1)我们的关系偏离了轨道。
2)我们的关系停滞不前。
3)我们正处在十字路口。
4)我们不得不分道扬镳。
3 隐喻理解
隐喻的认知基础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众多方式中,隐喻作为其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认知理论的核心。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其实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莱考夫和约翰( Lackoff & Johnson,1980:4)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所不在的,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上是隐喻性的。莱考夫和约翰逊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因此,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语言中的隐喻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程,反映了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束定芳,2001)
作为一种语用现象,隐喻的识别需要语境提供线索。格特力对隐喻的识别如是解说:“当某一话语单位被用于指称它常规情况下不会指称的事物、概念、过程、品格、关系或世界,或与其常规情况下不会搭配的话语单位进行搭配,而且这一常规的指称和搭配行为在涉及相似性或类推的基础上被理解时,就出现了隐喻【sup】[6]【/sup】。(Goatly, 1997) 隐喻的理解过程可以说是听话者对说话者说该句话时的意义或意图的确认。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
语言具有隐喻性,隐喻归根结底是一种思维方式,其本质是以另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或经验“(Lakoff& Johnson, 1980:5)。Nogales在谈到隐喻和语境的关系时说:“隐喻语境就是有助于对话语进行隐喻解读的语言环境,即如果一个语境所突显的特征不是该所指物显性或隐性的常规概念,或者说该语境有利于突显关系,那么,这个语境就具有隐喻性。”【sup】[7]【/sup】(Nogales, 1999)。Richards(1963)和Max Black(1962, 1993)发展的隐喻互动理论( interaction theory)认为,隐喻的实质在于隐喻表达和运用隐喻的语境之间的互动[8]。正因为有了这种互动关系才有了新的意义产生。源自日常经验的认知系统构成了语言运用的认知语境。各种语言的语义都离不开生成该语言的认知语境。离开认知语境,语言的语义也就失去了它赖以依存的环境,因为认知语境也以一个群体的文化环境为依托。识解是认识世界和组织经验知识的过程,但它受到语境和个人经验的影响【sup】[9]【/sup】(杨信彰, 2003)。有的目标域具有多层含义,识解过程中就需要依靠认知语境确定隐喻。
例1:Sam is a pig.【sup】[10]【/sup】
Relevance 1:Sam is overweight, so he looks like a pig.
Relevance 1:Sam is slow in mind, so he thinks like a pig.
Relevance 1:Sam is always filthy, so he smells like a pig.
Relevance 1:Sam is a glutton, so he eats like a pig.
Relevance 1:Sam is a sloven, so he behaves like a pig.
在这个例子中,在听到“Sam is a pig.”时,听者会从已有的认知图式中提取关于猪的特征:肥胖、贪吃、懒惰、邋遢、笨拙,当然还有猪的独特的外形和特征,但是到底是哪种具体的特征,必须根据具定的语境才能决定。比如在第一句中,谈论的是他的体重,所以可以将这句话理解成“他胖的像头猪”;而第二句,是谈论他的行为,可以理解为“他笨的像可以头猪”;第三句,谈论的是他的外形,可以理解为“他脏得像头猪”;第四句,谈论的是他的饭量,可以理解为“他像猪一样能吃”;最后一句谈论的是“他像猪一样懒惰”。具体意义的选择取决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语境,取决于受话人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所能获得的最佳相关信息。
再看下一个例子:
例2:Money is the lens in the camera. (金钱是照相机的镜头。)
这是一个极具创造力的隐喻表达,听话者如何将“照相机的镜头”这一属性联想到“金钱”的呢?首先听话者是通过语境假设构建得出一些列的隐含前提:
1)透过照相机的镜头可以看见形形色色的人;
2)照相机若没有镜头便无法拍照,镜头的作用很重要;
3)照相机如果只有镜头这一配件也无法完成拍照工作,还需要其他部件的配合;
4)照相机的镜头可以把人放大或者缩小(调试焦距)。
由这些隐含前提我们可以推断出相应的隐含结论:
1)透过人们对金钱的态度,可以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
2)金钱有很重要的地位;
3)金钱不是生活的唯一,我们还需要其他的东西(比如情感);
4)透过金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金钱可以让人伟大,也可以使人渺小。
因此一般来说,隐喻的潜在意义越广,听话者构建隐含意义所付出的努力就越大,语境效果就越富有诗意,隐喻就越富有创造力。由此可见,隐喻为我们提供了看待事物的新视角,丰富了我们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富美感。
4 结束语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11]。在隐喻识解中,认知语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什么样的认知语境,对隐喻就有什么样的识解。所以当我们在理解隐喻时,如果本体和喻体之间不存在相似性,也就是说从字面意义来理解话语时,字面意义解释不通、不合交际互动原则,便从隐喻的角度来理解;如果有充足的语境,我们就可以直接从语境中理解隐喻含意。因此隐喻的理解与语境有着密切关系。离开语境的隐喻不是一个真正的适当的隐喻,语境为隐喻的合理解释提供所需的一切因素。所以,对隐喻的理解是在对语境的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的,只有正确地理解语境,才能更好地理解把握隐喻意义,才能更好地达到进行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Lakoff George and Mark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Sperber,D.&Wilson, D.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 BasilBlackwell, 1986
[4] 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 Goalty,.A. The Language of Metaphor. Routledge, 1997
[7] Nogales P.D.Metaphorically Speaking[M]. California:CSLI, Publications, 1999
[8] Richards, I. 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6
[9] 杨信彰.话语中的识解因素与语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2).
[10] 李靖舒.隐喻的关联性[J].沈阳大学学报,2010(3):81-83
隐喻化认知 第12篇
1 隐喻与认知的关系
隐喻是人类的一种思维特性, 是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最基础方法。同时隐喻也决定着人类语言的发展, 与人类语言的发展密切相关, 隐喻是语言发展的最基本因素。语言的发展是具有创造性的, 是对世界认知的改变, 随着对世界的认知, 人类语言通过隐喻性特点产生新的语言词语以及语言的理解。因此人们的认知性就是一个隐喻性结构, 是为了继续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 从人们本能的角度创造隐喻。我们也可以把这种认知体系理解为感知世界的方式, 这种隐喻式的认知对于人们认知世界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1.1 隐喻的认知性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Lakoff&Johnson对隐喻进行了研究, 他们从认知学角度出发, 得出认知语言理论, 指出人类思维的其中一个重要特性就是隐喻, 是人们对抽象事物理解的方式之一。我们可以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的现象, 隐喻的理解应该从其包含的两个域理解, 目标域与源域。源域是我们已经了解到的事物, 是事物原本就具有的, 是我们熟悉的具体事物。而目标域是赋予新意思的事物, 通过源域映射到目标域, 这样目标域就能够得到理解, 帮助我们认知新的事物, 从原先事物的基础之上获得对新事物的理解。
人们通常把隐喻的基础认为是概念, 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概念组合在一起。由于思维受到限制, 或者缺乏基本的语言基础, 阻碍了隐喻的使用, 这样很难从一个事物的角度去理解另一个事物的角度, 正好违背了隐喻使用的基本原则。从而无法获得事物所传达的意思, 没有办法获得更好的认知效果, 也无法展开对新事物的谈论。
1.2 隐喻在翻译中的认知性
正是因为隐喻的基本特点, 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隐喻在翻译中需要以认知学角度来开展, 无法从基本的方向入手。在翻译隐喻性语言词汇和语句时必须寻找到隐喻所产生的基础。因此做好隐喻性翻译也就需要掌握该种语言的语言人文文化以及社会文化、基础知识和一些客观的现实事物。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 隐喻是有基础的, 有其产生的生理基础和心理上的运作机制。隐喻的依托是语义的概念化, 是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已有经验和认知事物所带来的表现, 这完全与人类认知世界的方法和规律相一致。
不同语言之间的隐喻表达方式不同, 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 对世界的认知性体验也不同, 从而导致了在隐喻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同时隐喻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相似性, 由于人们都拥有相似的生理基础和相同的心理基础。例如“空中楼阁”与英语就有完全相同的词语, 在英文中为“castle in the air”。同时由于人们认知经验来源于人与自然, 社会文化就成为决定语言翻译的重要必备条件之一。
2 隐喻翻译的策略
翻译是否准确的衡量方法是看语意中翻译地是否自然贴切, 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原文的自然性和所要表达出的意思。从隐喻的认知性来看, 英语翻译可以考虑其对等性, 以及转换、异化等方式。我们可以从语言的认知学角度充分地去探讨。
2.1 对等策略——英汉隐喻基本概念的对等原则。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 而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语言, 但是语言的发展以及环境的变化规律都有一部分相似, 这也就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人们也有相似的认知经验。因而在隐喻上也会出现源域映射到目标域的相似性。针对隐喻, 我们可以采用对等的方式进行翻译研究。通过对语言隐喻的理解, 使用相同的翻译方式映射, 译者和原文作者达到一样的认知体验, 这样也就提高了翻译的准确率。
举例说明, 时间就是金钱“Time is money”是隐喻性的概念, 在英语中有很多类似的语句。典型的隐喻表达You are wasting my time“你在浪费我的时间”。金钱就是隐喻中的具体概念, 时间是隐喻中所表示的抽象概念, 这样由金钱这个具体概念映射认知域时间这个抽象概念。在我们国家的语言中, 也有很多类似的隐喻方式, 例如比较常说的“时间就是金钱”。还例如“一寸光阴一寸金”, 由光阴隐喻到寸金。
对等翻译主要依据就是相同的认知对应, 翻译结果可以保留原来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色彩, 尤其一些社会文化类文章或者书籍的翻译, 可以充分利用好对等翻译策略, 最大限度地将原文的风貌展现给读者, 使读者体会到真正的社会文化, 而不是带来一些翻译的误差。
2.2 认知角度的转换策略
有些语句或者词语我们没有办法用对等方式来翻译, 因此在翻译此类语句或者词语时我们可以考虑用其他合适的代替, 将隐喻进行一定的合理转换。我们暂且就把这种翻译策略称之为转换策略。 (1) 认知学语言角度考虑, 语言的认知是对世界客观事实的组织, 而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信仰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使用隐喻时会用不同的源域。虽然源域不同, 但是所要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我们可以用其他的源域代替, 来映射到同一个目标。这样同样能表现出翻译后的准确性, 可以达到意思的一致性。 (2) 直接翻译目标域, 这种翻译方式虽然也能体现出翻译的准确性, 但是相对于其他翻译方式不够一致。这种方式主要是用于当原文源域比较难以理解, 无法对等或者转换的方式翻译。只能采取直接翻译目标域。在翻译难度上, 这种方式相对有一定的难度, 能体现出译者自身的翻译功底。需要译者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 将目标域准确的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合理的组织。
2.3 异化策略
翻译的目的是解决人类的交流, 是信息与文化在不同民族之间的传递。在有的文字翻译过程中对等与转换无法实现。由于不同民族之间语言中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内涵。这样的情况下, 只能从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目的中进行翻译。直接将隐喻移植。将原文作者最终的表达目的翻译准确, 体现出文化交流的具体形式。
隐喻移植的使用例子有很多, 在汉语中“特洛伊木马” (Trojan horse) 。英语中也有类似的移植例子, 例如“纸老虎” (paper tiger) 。伴随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不同认知方式的特点, 这种隐喻移植会越来越多,
3 隐喻认知与英语学习
隐喻认知的存在是非常广泛的, 人们不经意间通过它进行创造性的思维。隐喻是一种心理学行为, 能够帮助人们丰富新事物的理论, 表达出人们对新事物的最基本认识和看法, 以及通过其思维特点加深和丰富人们对一些事物的理解。正是因为隐喻的这种本质上的特点, 隐喻认知可以在英语教学中开展更深度的研究, 使之成为促进英语学习的有效方法。
3.1 利用隐喻认知掌握新词
在任何的语言中都会有大量的新词产生, 英语作为语言的一种也在每天产生大量新词语, 新词汇的产生与隐喻有着重要关系, 特别是在网络语言中有着鲜明的特点。有些词语在网络语言上给予了新的词义, 且词语形象化。在网络用语中, 例如“mouse”不再是原本老鼠的意思, 赋予了它新的意思。鼠标因为其外形非常像老鼠, 有着一个长尾巴, 所以被称作“mouse”。再如, 昆虫“bug”在网络英语中也不再是原本昆虫的意思, 被隐喻映射成为电脑故障的意思。
3.2 通过隐喻记忆一词多义
在记忆词汇和英语语句时, 可以通过一个词语联想记忆到其表达的多种意思。例如“heart”本身的意思是人体器官“心”的意思, 但是结合隐喻式记忆方法, 我们可以想到它表达的另一个意思, 在“lose your heart to someone”这样的句子中, “heart”词语表达的是感情的意思。
例如“apple”, 通过隐喻认知的方式, 我们可以记忆它表示讨人喜爱的意思, 在“the apple of sb’s eye”, 这类英语句子中的意思, 表示心肝宝贝。通过隐喻认知记忆, 不仅可以记忆到词语的多种意思, 还能掌握到英语的一些使用的技巧。通过隐喻认知记忆词语, 可以了解到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的不同使用方法。这种方法同时还可以提升整体认知性学习, 可以有一部分词语向更多的词语过渡记忆。
3.3 隐喻认知促进英语文化认识
语言承担着文化传承交流的作用, 是文化的基础工具。英语与汉语是不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 因此在文化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隐喻认知在文化认识中可以起到一个促进作用, 通过英语中的隐喻认知去发现民族文化, 了解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异同。
英语成语语言精练, 具有非常突出的民族文化特点, 可以非常形象地表示出被修饰对象的特点, 大部分都使用了隐喻。一些成语中包含了民族的文化特点, 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和“挥金如土”, 意思都是来形容对于金钱的浪费挥霍, 语义本质是相同的, 只是表达方式有所差异。中文中是把金钱和土联系在一起, 英语是把金钱和水联系在一起, 水土都是到处可见的资源。因此成语即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是表达的意思, 不同点是文化背景的不同。再例如在中国形容一个人的嫉妒心理可以用“红眼病”, 来表达嫉妒心非常重, 而在西方人中是“green-eyed”, 这个相同意思词语中, 西方是用绿色表示。这些不同的隐喻中明显地表示出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语言中都会用到隐喻, 不同语言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即使表达相同的意思, 隐喻方式也有所不同。
4 结束语
对隐喻的理解是认知过程。隐喻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语体, 它包含了主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还包含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统合性。总之, 英语隐喻的认知性对于英语学习非常重要, 能够使学生了解英语文化背景, 将被动式的英语学习方式改变为主动式, 从而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正光.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J].外语研究, 2010 (1) .
[2]蔡金亭, 朱立霞.认知语言学角度的二语习得研究:观点、现状与展望[J].外语研究, 2010 (1) .
[3]郑开春, 刘正光.认知语言学三个基本假设的语言习得研究证据[J].外语教学, 2010 (1) .
[4]刘正光.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习得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9 (1) .
[5]胡建伟.认知语言学视角的大学英语教师语言观调查[J].山东外语教学, 2010 (2) .
隐喻化认知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