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菌株范文
益生菌菌株范文(精选7篇)
益生菌菌株 第1篇
关键词:益生菌,发酵饲料,食用菌菌糠,作用机理,生产工艺
我国近年来食用菌种殖业发展迅速, 与此同时畜禽养殖规模和产值每年的递增, 但由于养殖业带来的人畜共粮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与食品安全问题等越来越严重。在该过程中, 发酵饲料越来越受到青睐, 并且以其适口性好、消化率高、无抗生素添加、可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力、无激素和药物残留等优点, 使其使用越来越普遍。
一、发酵饲料的作用机理
1. 发酵饲料的定义
发酵饲料是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 微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 将植物性、动物性和矿物质中的抗营养因子分解、合成, 产生更能被畜禽采食、消化、吸收养分和无毒害作用的单一饲料, 称发酵饲料。
2. 发酵饲料的作用机理
(1) 缺氧和酸性环境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发酵饲料一般都在缺氧条件下, 在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酸杆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和啤酒酵母菌等厌氧或兼氧有益微生物进行发酵。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以乳酸为主的多种有机酸, 使饲料的p H值降低, 一般在4.5左右。这就破坏了中性、好氧的有害菌生长的环境, 抑制了其生长。
(2) 竞争性抑制。发酵饲料中的益生菌进入肠道内后, 与病原菌和有害菌竞争营养物质、生存空间, 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3) 抑菌物质的产生。许多乳酸菌和链球菌可以产生细菌素, 如乳酸链球菌肽等, 这些多肽类物质能抑制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生长。有些乳酸菌如嗜酸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 可以产生少量的过氧化氢, 从而抑制许多细菌, 尤其是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的生长。另外, 有些有益微生物可以产生酶类, 如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产生的胞外糖苷酶可以阻止细菌毒素在上皮细胞黏附和侵入。
(4) 营养作用。食用菌菌糠具有较强的分解能力利用秸杆作培养料栽培的食用菌废料中, 粗纤维降解50%, 木质素降解30%, 因废料中含有大量的菌体蛋白, 所以粗蛋白的含量由原来的2%增加到6%~7%, 脂肪的含量也增加1倍左右。饲料发酵后产生的有机酸可促进矿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另外很多益生菌繁殖时会产生各种酶, 如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分解酶、水解酶、果胶酶、葡聚糖酶、纤维素酶、植酸酶等活性消化酶, 促进了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和利用。
二、发酵工艺
破碎处理食用菌菌糠300千克+玉米粉50千克+麦麸50千克+粗饲料降解剂1包, 加水调节含水量, 调节的程度为, 用手捏一把, 有水印子从手指印中印出来, 或手心有水印就可以, 不必很多水份, 因为菌糠本身吸水性很强的;压实密封发酵, 夏天2~3天, 冬天5~7天, 就可以使用;
使用时, 可以占日粮的20%~50%;但一定要从小用起, 慢慢观察是否有异常, 如果无异常, 可以增加用量, 一般情况下, 可以直接代替一部分全价饲料使用, 例如:
日粮配料:发酵好菌糠+全价饲料70%;或配制配方:发酵好菌糠30%、玉米粉40%、豆粕20%、麦麸6%、预混料4%, 粗蛋白约16%左右, 消化能2.7兆卡千克, 比较合理。
菌糠打碎的湿的500千克+食盐1.0千克+玉米粉70千克+豆粕50千克+4%型的预混料6~8千克+活力99生酵剂和粗饲料降解剂各半包, 或只加一包强微99生酵剂;水不要加太多, 因为新鲜菌糠中还含有水的, 最终的含水量以手捏一把, 有水印子从手指间印出来为准即可 (不滴出来) , 估计大约只需要另外加水150千克即可, 水太多不好;密封发酵5天以上即可, 冬天7天以上。
使用时, 先少量试喂, 慢慢增加的原则, 要注意观察猪的反应, 慢慢增加用量, 达到30%的代替量, 应该说代替10%~20%以内, 都不会影响生长速度, 如果代替30%, 则说不准, 也有可能不影响, 也有可能影响;10%以内则有可能还会比全价饲料的生长速度还更快。
发酵饲料的研究历史已相当悠久, 其发酵工艺也日臻成熟。随着发酵底物以及采用菌种等的不同, 发酵方式也各有其特点。
1. 固态发酵
固态发酵是指发酵料以固体的状态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的发酵过程。固态发酵通常采用低值的糠麸类和废渣粕类为原料, 成本低, 原料来源丰富。其生产过程比较简单, 一般为:菌种扩大培养、原料预处理、接种发酵、干燥灭活、成品包装。固态发酵通常是需氧发酵, 物料的厚度要适当, 要疏松以利通气, 发酵过程产热, 并有水分蒸发, 因此需翻动物料, 控制通风和空气适度。
固态发酵的缺点在于, 菌种经多级培养和敞开式发酵易使杂菌感染, 深层发酵不彻底, 占地面积大, 且机械化程度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固态发酵技术有所提高, 但缺点仍存在。
2. 液态发酵
液态发酵是指发酵料以液体的状态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的发酵过程。其生产过程比较复杂, 比固态发酵多了脱水、收集和干燥的环节。根据不同的菌种控制好不同的发酵条件, 如营养成分、p H值、温度、水分等都很关键。
液态发酵克服了固态发酵的某些缺点, 具有发酵时间短, 效率高, 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易于控制等优点。但也存在着风险大, 投资高等缺点。
3. 固液结合发酵
既然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各有利弊, 我们就应该巧妙地把二者结合起来, 扬长避短, 以求获得更大效益。
三、发酵饲料的质量评定
1. 饲料本身的变化
(1) 蛋白质。粗蛋白 (CP) 含量的变化可反映粗饲料在制备过程中养分的损失 (或保留) 情况。通常粗饲料中CP含量越高, 其品质越好。其测定方法一般采用凯氏定氮法。如果饲料中没有使用固氮菌, 按照物质守恒定律, 粗蛋白含量应该变化不大, 大量研究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但发酵改善了蛋白质的品质, 由于微生物繁殖快、世代时间短, 对蛋白质的利用一方面使自身细胞数量的增加, 另一方面是分泌大量的胞外产物, 从而使原有的蛋白质被分解利用后形成新的蛋白质。
(2) 消化率。消化率用来表示饲料消化吸收的程度, 是动物从食物中所消化吸收的部分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研究消化率的方法主要分为体内消化法和体外消化法两种。体外法即通过采用人工合成的消化酶, 模拟动物消化道环境的方式测得;体内消化法就是通过饲养试验测得, 又分直接法和间接法 (指示剂法) 两种, 相比来说, 间接法比较简单、方便, 更常用。
2. 发酵菌糠饲料的饲养效果
考察发酵菌糠饲料的饲养效果的指标通常为采食量、料重比、增重率等。
(1) 采食量。采食量是指动物在24小时内采食饲料的重量。它反应了动物对饲料的喜好程度, 也可从侧面反应饲料适口性的好坏。
(2) 料重比。料重比是指增加单位重量的肉所消耗饲料的重量。它也是一个反应饲料质量重要指标。该比值越小, 说明饲料的质量越好。
(3) 增重率。增重率是指动物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重量。它反应了动物生长的快慢, 从侧面反应了饲料质量的好坏。研究表明, 采用发酵饲料后, 处理组日增重明显提高。
3. 对肉质的影响
报道证实发酵饲料有提高瘦肉率和改善部分胴体指标的作用, 而且肉风味物质更丰富。考察发酵饲料对肉质的影响, 通常考察背膘厚度、瘦肉率、眼肌面积、肉的嫩度、肉的保水性等指标。
(1) 背膘厚度。背膘厚度是取肩部最后处、胸腰结合处和腰间结合处三点的平均值。背膘厚度反应了猪胴体的肥瘦程度, 背膘厚度越小, 说明该猪的瘦肉率可能就越高。现在生产当中很多人用活体测膘仪测定背膘厚度, 简单而方便。
(2) 眼肌面积。眼肌面积是指第10肋处背最长肌的横断面积。先用硫酸透明纸描出眼肌面积, 再用坐标纸计算眼肌面积, 现也用B超测定仪测定眼肌面积。眼肌面积的大小也反应了猪瘦肉率的大小, 眼肌面积越大说明瘦肉率越高。
(3) 瘦肉率。瘦肉率是指瘦肉重量占总重量的百分比, 它更直观地表现了猪的肥瘦程度。瘦肉率越高, 说明猪的瘦肉就越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青睐瘦肉率高的猪肉。通常采用以下方法测得:
瘦肉率 (%) =76.58-0.13X1-1.65X2
式中:X1—活体重 (千克)
X2—平均背膘厚 (厘米)
(4) 肉的嫩度。嫩度评定分为主观评定和客观评定两种方法。主观评定是依靠咀嚼和舌与颊对肌肉的软、硬与咀嚼的难易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客观评定是用肌肉嫩度计测定剪切肉样时的剪切力的大小来客观表示肌肉的嫩度。测定时在一定温度下将肉样煮熟, 用直径为1.27厘米的取样器切取肉样, 在室温条件下置于剪切仪上测量剪切肉样所需的力, 用千克表示。其数值越小, 肉愈嫩。重复三次计算其平均值。
(5) 肉的保水性。测定保水性使用最普遍的方法是压力法, 即施加一定的重量或压力, 测定被压出的水量与肉重之比或按压出水所湿面积之比。我国目前现行的测定方法用35千克重量压力法度量肉样的失水率。失水率愈高, 系水力愈低, 保水性愈差。
四、发酵菌糠饲料的发展优势
废菌糠发酵饲料不仅改善了饲料本身的品质, 促进动物健康生长, 提高肉质, 还具有其他方面的优势。
1. 原料来源广泛
近年来我国由于食用菌种类品种繁多。这就为发酵菌糠饲料原料来源的广泛性打下了理论基础。
2. 低成本, 高利润
发酵菌糠饲料的原料一般为食用菌出菇后废弃物, 原料成本较低。另外, 一般饲料发酵采取常温常压的发酵方式, 投资少。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 构造简单, 代谢旺盛, 世代时间短, 其数量能迅速增加, 在短时间内能把大量的基质转化为有用产品, 产出率高。这些就构成了发酵饲料低成本, 高利润的特点。
五、存在问题
1. 品质评定不全面
对饲料品质评定除了对饲料进行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等常规成分分析外, 再就是对饲料的饲喂效果进行评价, 往往采用采食量、增重率、料重比等指标。但是对胴体品质及肉的风味的影响的报道却很少见。
2. 营养素结构改变
发酵过程中, 微生物生长代谢、繁殖都需要消耗能量。因此, 饲料在发酵后, 能量必将减少。所以, 在发酵饲料生产中, 生产者应考虑传统日粮结构配方应该如何改变。很多生产厂家都忽略了这个问题, 致使发酵料的能量不足, 增加了饲料的料重比, 使养殖成本增加。
3. 微生物研究不足
食用菌废菌糠发酵饲料的发展历史相当短, 对发酵微生物的研究还不是很系统, 尤其要加强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数量、种群结构演变过程与存活时间的研究, 从而使发酵时间得到更好的控制。
4. 保质期短
很多发酵饲料保质期短, 发酵好的饲料一次用不完便会出现结块、霉变现象, 给养殖户带来了不便。
六、结语
益生元≠益生菌 第2篇
益生菌制剂的保存要小心许多活菌制剂都需要冷藏保存,以保持其生物活性,但这对运输和储存的要求条件较高,因此回到家中时,药物活性有可能要再打折扣。但是,一部分品牌已经采用了先进的冷冻干燥技术,将活菌加工成粉剂或片剂,保存时间得以延长,且可以常温保存,但开袋后如未吃完,为了避免产品失活或活性减小,应立即放入冰箱内保存。
益生菌
了解益生菌的3个关键词
关键词1.好菌
人体的肠道里,生存着大量的细菌,“好”“坏”皆有,如果坏菌阵容过于强大,好菌势单力薄,就会对肠道的免疫产生威胁,不仅会破坏肠道的正常功能,如消化不良或便秘,甚至给其他病原以可乘之机,比如感染性腹泻。因此,二者要达到平衡状态,才能“肠太平”,保证肠道内微生态环境的正常状态。益生菌,就是能够帮助对抗坏菌、增强肠道防御系统,减轻症状,对抗病原的生力军,属于“好菌”的范畴。
关键词2.一组肠道细菌群就定义而言,益生菌不是一种细菌,而是一组细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粪链球菌等。它们能改善人体肠道内微生态平衡,发挥多种有益作用。是人体肠道内正常菌群的成员,帮助肠道维持健康状态。
关键词3.益生菌制剂是人工合成的而益生菌制剂,是在人体外,通过生物途径人工合成的、模拟正常肠道内“好菌”的制剂,以填补肠道内有益菌的缺失,对于缓解腹泻、便秘等肠道问题的相应症状,能够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益生菌制剂不是万能药
由于益生菌有以上诸多好处,所以家长们会把益生菌当成万能药,但实际上,益生菌制剂并不是万能的,在使用的时候也需要遵从医生的建议。
宝宝生病时针对不同的病情和症状,所需的益生菌的种类和菌株也会有差别。此外,某些制剂中因含有乳蛋白或乳糖,不适用于对乳蛋白过敏或存在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因此,要遵从医生的建议。日常保健使用时作为日常保健使用时无须天天给宝宝服用,只要在吃得过多过杂、消化不良、胃口差、精神头不足等情况下使用,如果觉得某种制剂见效不明显,可以更换品种。
益生菌的好处清单
清除有害菌与有害菌竞争生存空间,并产生乳酸和乙酸等,降低肠道pH,实现抑制有害菌生长及其毒素的产生,并将其清除。“双向调节”肠道功能通过重建肠道正常菌群,达到维持微生态平衡,治疗因肠道菌群紊乱而给宝宝带来的腹泻、便秘的痛苦。“制造”营养物质产生多种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K,同时产生短链脂肪酸、氨基酸等,对宝宝心脏健康和骨骼生长有益。促进营养物质吸收在消化道内产生消化酶,帮助人体更好地消化所摄入的食物,促进营养成分的吸收。此外,兼具抑制有害微生物进入循环系统的作用。免疫保护帮助肠道黏膜保持正常的通透性,增强宝宝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促进分泌型IgA的分泌,达到预防过敏、增强免疫的作用。
益生元
益生元是益生菌的食物,主要作用是帮助益生菌益生元,是一种膳食补充剂,简单形象地说,是“益生菌的食物”,它是不能被人体消化的食物成分,直接通过肠道,进入大肠,选择性地刺激肠道内有益菌的生长和繁殖,增强其活性,从而达到改善肠道微生态的作用。益生元是一类物质的总和,其中最主要的是一些寡糖类(碳水化合物的一种)的物质或称为低聚糖,包括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木糖、低聚半乳糖、低聚乳果糖、大豆低聚糖、菊粉等。但是,反过来,并不是所有的寡糖都具有益生元的有益作用。因此,需要明确一个概念:益生元≠寡糖。数数益生元的优点改善便秘:由于益生元本身是膳食纤维,具有刺激肠道蠕动、增加肠道产气、松软大便的作用,能够改善便秘。它能在大肠中通过发酵产气来松软大便,缩短了代谢废物在肠道中的逗留时间。降低肠道内的pH:饮食中的蛋白质代谢废物,在肠道内发酵的产物pH较高,而一些肠道疾病的特征都具有过高的肠pH,如通过降低pH可从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生。
调整消化道内的菌群平衡:宝宝如果经历了抗生素、腹泻、压力或其他药物(非抗生素类)的影响,往往肠道内的好菌和坏菌的平衡会被打破。
益生元可以通过对特定菌群的选择性的刺激而加速平衡的恢复。而且,这种刺激可以是直接的(被选择的细菌利用益生元而生长)或间接的(一些细菌释放对其他细菌生长有益的物质)。
增强免疫: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影响宝宝的免疫系统,帮助抵抗致病菌。降低直肠癌的发生风险。
益生元也有副作用
土拉菌菌株的基因型别 第3篇
最近的一项分子流行病调查显示, 来自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的33份阳性标本的Ft—M3基因座共有7种基因型, 重复数在七至十五之间。其中, 七次重复的基因型在holarctica亚种中尚属首次发现, 而过去这种基因型往往在tularensis亚种中才能检测到。
Xhol酶切可以将弗朗西斯菌分为五种菌型, 而利用Bam HI可以分为四种型。若用Xho I和Bam HI双酶切, 则49株分离株可被分为七个群。其中, 大部分holarctica菌株属于III群, 主要分离自西班牙和捷克。Tularensis亚种均属于I群, novicida亚种和F.philomiragia分别属于VI群和VII群。分离自美国的菌株分别属于I、Vl、VII群, 而分离自俄罗斯的菌株属于V群。
利用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PCR (PEP-PCR) 和肠细菌基因间共有重复序列PCR (ERIC-PCR) 的方法也可以对弗朗西斯菌属的各种进行区分.PEP—PCR产物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可以看到至少七种图谱。其中holarctica亚种属于A或B型, tularensis亚种属于C或D型, mediasiatica亚种属于E型, novicida亚种属于F、G或H型, 而F.philomiragia被分为I、J、K、L和M型。ERIC-PCR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
结识益生菌 第4篇
什么是益生菌吗?它们对宝宝究竟有何益处?益生菌制剂该如何合理使用?
抗生素VS益生素
自从青霉素诞生以来,成千种的抗生素已相继问世。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抗细菌的办法也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有效了。然而,抗生素在有效对抗细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新问题、新疾病。有些疾病甚至可以危及人类的生命,特别是微弱的婴幼儿。于是,益生素应运而生了。
起初,益生素是用来削弱抗生素的不良效果的。慢慢地,人们发现益生素对人类健康有很多益处,特别是在增强婴幼儿免疫力方面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近10年来,对于益生素的研究成为营养免疫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名词解释: 益生素主要指的是益生菌(Probiotics),另外还包括益生元(PrebioticS)。益生菌是指含活菌和(或)包括菌体组分及代谢产物的死菌生物制品。
认识益生菌
我们的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内存有很多细菌。它们与人体处于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平衡关系之中,这就是人体的微生态平衡。我们将这些对人体有益的细菌称为益生菌或正常菌群。
胎儿在母体内时,体内免疫能力可以说几乎为零。出生后,随着肠道内、皮肤上正常细菌的寄存,人体的免疫系统就开始启动、发育,并逐渐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人体内正常菌群建立过迟或不良,就会出现相应的疾病。即使正常菌群建立后,一些因素,比如抗生素的使用,特别是不合理抗生素的应用,也会引起人体各种不适,甚至出现疾病。
常见的益生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粪链球菌、蜡样芽孢杆菌、酵母菌等。一些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病原体的提取物也可称为益生菌。
益生菌对人体的益处
人体与存在的益生菌以及益生菌之间应该存在着一种平衡。如果平衡没有建立,就可出现新生儿鹅口疮等问题;如果平衡被破坏,就可出现腹泻、真菌感染等疾病。
益生菌与人体形成屏障,共同抵御致病病原体的侵入。
益生菌能合成人体所需的B族维生素、蛋白质及酶,有利于人体对维生素D、钙、磷、铁等的吸收,还可促进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近年研究表明,益生菌在促进人体抵抗致病病原体的同时,还可避免和减轻过敏的产生和进展。
正确使用益生菌制剂
为了保证人体内,特别是婴幼儿体内形成正常菌群,可以提供一定的益生菌制剂。服用益生菌制剂的途径主要是口服。
服用注意事项:
1.不能用高于60℃的水冲调。
2.不能与抗生素同服。如果必须服用抗生素,益生菌与抗生素的服用间隔的时间不应短于2~3小时。
益生菌的保健作用研究 第5篇
关键词:益生菌,活菌,死菌,保健作用,研究
前言
益生菌及其发酵乳具有减缓乳糖消化不良, 治疗腹泻、阴道激活免疫系统, 降低血清胆固醇等多种保健功能。益生菌被定义为“活的微生物食品补充物, 它通过提供肠道微生物平衡, 有益宿主健康。而发酵乳被国际乳业联合会定义为”一种经过特定微生物发酵、PH降低而出现凝结的乳制品, 产品中的微生物应该是活性细胞, 在保质期内达到一定数量。两个定义都强调活体微生物, 而对某些保健效果来说, 死菌和活菌同样具有作用, 从延长货架期和降低产品储藏条件来看, 死菌产品具备优势, 可以扩大益生菌的潜在应用范围和地域。
目前, 国内外用于人体保健的益生菌产品有培菲康双岐三联活菌制剂、整肠生、铬酸梭菌、凝结芽孢杆菌活菌制剂等, 而死菌制剂有协和乐托尔嗜酸性乳杆菌LB菌剂。针对益生菌或死菌的生理功能进行了综述, 目的是定义出活菌和死菌的应用范围, 指导功能性益生菌制剂的生产。
1 治疗急性胃肠炎
一些细菌和病毒可引起急性胃肠炎, 导致腹泻。细菌引起腹泻的主要因素是其产生的霉素, 如霍乱毒素、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等。许多研究表明, 益生菌能预防和治疗多种原因的腹泻, 如与抗生素相关的、由轮状病毒、腺病毒引起的和旅行者的腹泻;霉菌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降低其发酵率, 益生菌保护机体免受肠道病原菌入侵的机理包括: (1) 产生抗菌物质; (2) 竞争营养物质和粘附位点; (3) 促进肠蠕动, 使潜在肠道PH值及氧化还原优势; (4) 刺激宿主的防御机制。活的和死的益生菌均能粘附于肠细胞, 并阻止肠道病原体与肠细胞的结合, 刺激宿主的防御机制, 引起宿主的生理变化, 减少钠盐和水的分泌。
2 刺激免疫系统和抗肿瘤
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均能调节免疫应答, 并具有抗肿瘤活性。增强宿主免疫系统功能的机理使激活巨噬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和T细胞活性。经肠胃外使用益生菌, 活菌与死菌同样能很好地刺激免疫系统, 通过口服途径或体外实验活菌比死菌能更好地刺激免疫系统。活菌与死菌之间的差异是活菌能从肠道中转移、定植、增强宿主免疫系统。一旦转移完成, 对于刺激免疫系统则不要求细菌的活性。
3 减轻乳糖消化不良症状
部分人群或哺乳糖酶易导致乳糖消化不良或乳糖不耐受症。在食用奶牛或含乳糖的产品时, 易出现腹痛、胃肠鼓胀、气胀和腹泻等症状。活菌发酵乳含有的半乳糖苷酶可有效改善乳糖酶缺乏者的乳糖不耐受症。半乳糖苷酶活性和活菌量是活菌发酸乳和巴氏菌酸奶能延滞呼吸氢达到高峰的时间, 从而减缓乳糖不耐受症。活菌和半乳糖苷酶可以提高乳糖的吸收, 因此活菌或半乳糖苷酶的高低与减缓乳糖消化不良症呈正相关。酸奶中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在储存过程或巴氏灭菌过程中有自溶现象, 导致细胞半乳糖苷酶的释放, 从而起到环境乳糖不耐受症的作用。由此可见, 对减缓乳糖消化不良临床症状而言, 发酵乳中的活菌并非是必须的。然而, 为了增强乳糖消化, 活菌的参与还是必须的。
4 抗突变
原籍微生物菌群的细菌酶活性的该部分可间接引发肠道功能障碍, 如导致结肠癌的发生。几种细菌酶能从膳食中产生突变、致癌物质和肿瘤促进剂。服用某些活的益生菌才能降低粪便酶的活性, 降低诱变剂的浓度和活力, 而服用死菌制品无此功能。而在黄曲霉素的消除方面, 用热和盐酸灭活的细菌比活菌能更好地与黄曲霉素结合。
5 抗氧化
生命活动的氧化代谢过程会不断产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等能攻击生物膜磷脂中多聚不饱和脂肪酸, 触发脂质过氧化反应而造成机体损伤的自由基。人类的一类疾病如癌症、肺气肿、动脉粥样硬化、肝硬化、关节炎、心血管疾病等都和自由基的作用有关, 另一方面其裂解并释放出胞内物质, 起着抗氧化作用。部分研究表明, 益生菌及其无细胞提取物具有总还原能力及SOD酶活性, 能清除机体自由基、过氧化氢、二苯代苦味基自由基, 抑制脂质过氧化, 熬和金属离子。大多数益生菌是通过产SOD酶和谷胱甘肽而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而SOD酶能直接减少活性氧自由基的毒性, 并阻止活性氧自由基向自由基的转变。
6 降低过敏反应
提高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降低机体过敏反应。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减少食物过敏现象的产生, 加速过敏后机体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在治疗因房间尘螨引起的长期过敏性鼻炎方面, 热杀死的乳酸菌具有与活菌相同的生物效应。
7 增加矿物质的吸收、降低血清胆固醇
乳制品是膳食中钙的重要来源。饮用发酵乳热处理过的发酵乳均能增加血清中钙离子水平, 提示活菌的存在并不影响钙的吸收。因此, 巴氏消毒过的酸奶可作为补钙的来源。对于其他矿物质的生物利用是否必须有活菌的参与尚需进一步研究。
血清中高水平的胆固醇可增加人类心脏病的发生率, 降低其含量在预防和治疗心脏疾病中有重要的作用。发酵乳能否降低血清胆固醇依然存在争议, 其主要原因是: (1) 不同研究中使用的菌株不同; (2) 同一研究中没有涵盖活菌、死菌核安慰剂的完整实验方案。
8 治疗阴道炎
白色念球菌是正常肠道和阴道微生态系统的细菌之一。在健康宿主中, 正常微生态系统抑制它的生长, 导致粘膜感染而引起的。热杀死的粪肠球菌和嗜酸乳杆菌在活菌状态具有更高的抗念球菌病活性。
9 其它
发酵乳中代谢产物的保健作用值得关注, 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甚少。如发酵乳中生物活性多肽是一类比活菌和死菌更易处理的生物活性物质, 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而热处理不仅杀死微生物, 同时也灭活了热敏性物质, 而这些物质可能是真正的活性组分。因此必须采用除热处理的其他方法来对发酵乳制品进行加工处理, 以最大限度保持多肽的生理活性。
小结
由于使用菌株、验证方法的不同, 目前对死菌、活菌作用于人体的生理功能仍缺乏全面、系统的阐述。因此, 本来研究方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除热灭活外其他灭活微生物的方法, 确保菌体活性丧失, 用于和活菌做对照实验;在活菌与死菌具有同样保健效果的情况下, 鉴定、分离其有效成分;系统研究存在于食品中的益生菌活菌、死菌在治疗胃肠炎、抗肿瘤、抗突变、抗氧化、降低过敏反应及血清胆固醇等方面的功能;合理设计双盲实验方案, 再分布结构合理的人群中进行实验, 确证死菌、活菌制品的有效性、可重复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吴珊.认识益生菌[J].知识经济, 2007 (1) .
婴幼儿益生菌产品研究 第6篇
1 婴幼儿腹泻的特点
婴幼儿腹泻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 有上呼吸道感染伴随腹泻病、还有因饮食不当、环境变化等因素引起的腹泻。婴幼儿腹泻病发的主要原因是肠道菌群失调[11[2], 其中大部分是由人类轮状病毒感染造成的。
2 针对婴幼儿腹泻的益生菌产品研究
针对婴幼儿腹泻的益生菌产品应确保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等几个方面。
2.1 基本配方确定
根据国家卫生部要求, 婴幼儿益生菌产品时应选择公布的《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3]。乳双歧杆菌Bi-07[4]与动物双歧杆菌BB-12[5]对人体肠道消化系统微生态环境改善具有显著效果, 具有减轻腹泻, 均衡胃肠道菌群的作用。由此确定对以下两个配方进行筛选, 见表1
2.2 配方筛选
根据国家标准要求, 确定乳双歧杆菌Bi-07为动物双歧杆菌BB-12每份产品中分别为51010CFU, 维生素B1、B2每份产品含量菌分别0.1mg与0.13mg, 此配方作为基本配方, 重量0.24mg。根据婴幼儿食用特点, 总重确定为1.0g/份。
2.2.1 产品流动性
产品流动性使用多功能粉末流动性测试仪测定, 表2中考察了两个配方中不同配比条件下产品的流动性, 可发现, 配方1中的2、3、4组与配方2中的2、3、4组流动性较好。
2.2.2 产品感官评定
根据流动性, 确定感官评定配方, 选择1-2岁宝宝及家长做为感官评定对象 (溶解性由家长评定, 口感由宝宝评定) , 得到如下结果 (见表3) , 由此确定配方为乳双歧杆菌Bi-07为动物双歧杆菌BB-12每份产品中分别为51010CFU, 维生素B1、B2每份产品含量菌分别0.1mg与0.13mg, 低聚半乳糖0.4g, 固体葡萄糖浆0.6g。
2.3 工艺研究
采用等量递增的工艺进行配置, 确保产品中益生菌的含量及稳定性。工艺路线如图1
3 总结
婴幼儿腹泻是常见疾病, 双歧杆菌等益生菌有助于婴幼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建设并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6], 有效利用益生菌防止及减轻宝宝腹泻可以免抗生素治疗产生的副作用。
摘要:针对我国婴幼儿腹泻症状及原因, 根据国家相关要求筛选了有效预防与减轻婴幼儿腹泻的配方并制定了工艺路线。配方最终筛选为配方为乳双歧杆菌Bi-07为动物双歧杆菌BB-12每份产品中分别为5×1010CFU, 维生素B1、B2每份产品含量菌分别0.1mg与0.13mg, 低聚半乳糖0.4g, 固体葡萄糖浆0.6g。
关键词:婴幼儿腹泻,乳双歧杆菌Bi-07,动物双歧杆菌BB-12
参考文献
[1]张延坤, 马燕.双歧杆菌的生物特性及其保健功能[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5, 10 (23) :387-388.
[2]高霞, 李卫, 涂世.益生菌的功效及益生菌乳制品[J].广东化工, 2009, 36 (5) :122-123, 14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监督局关于公开征求《可用于生产普通食品的菌种名单》和《可用于婴幼儿配方食品的菌种名单》[EB/OL].[2010-10-24].
[4]金苏, 蔡东联.评估丹尼斯克乳双歧杆菌Bi07及嗜酸乳杆菌NCFM对人体肠道消化系统微生态环境改善功效的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 14 (2) :169-171.
[5]孙建华, 孙宇峰, 王金英, 于丽萍.双歧杆菌BB12发酵乳对肠道菌群的调节功能研究[J].黑龙江科学.2004, 6 (4) :30-33.
益生菌及其作用 第7篇
【关键词】益生菌;消化系统;选择标准
1.益生菌
益生菌的英文为Probiotic,该词源于拉丁文,意思是“有利于生命”。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定义,益生菌是一类当口服一定量后能够对人体健康起到促进作用的活体微生物。目前,可用作益生菌的微生物主要为细菌,包括乳杆菌、双歧杆菌、屎肠球菌、链球菌和芽孢杆菌等[。如芬兰维利奥公司开发的益生菌产品鼠李糖乳杆菌LGG、法国达能公司开发的益生菌产品干酪乳杆菌Immunitas、法国罗地亚公司开发的益生菌产品嗜酸乳杆菌NCFM、瑞士雀巢公司开发的益生菌产品约氏乳杆菌Lj1和La1、德国Biogaia公司开发的益生菌产品罗伊氏乳杆菌MM2和SD2112、丹麦科汉森公司开发的益生菌产品副干酪乳杆菌CRL431和乳双歧杆菌BB12、日本养乐多公司开发的益生菌产品干酪乳杆菌Shirota和短双歧杆菌Yakult、日本雪印公司开发的益生菌产品嗜酸乳杆菌SBT-2062和长双歧杆菌SBT-2928、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益生菌产品金双歧(含长型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和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的益生菌产品妈咪爱(含枯草芽孢杆菌和屎肠球菌)等。由此可见,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是益生菌的主要成员。
2.益生菌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
益生菌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预防和辅助治疗肠易激综合预防和辅助治疗抗生素引起的腹泻、预防和辅助治疗阴道感染、增强人体免疫力、缓解机体过敏反应[86]、预防癌症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87]、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水平[88]、降低人体血糖水平[89]、降低人体血压水平[90]和预防人体骨质疏松等[91]。在上述生理活性中,预防和辅助治疗阴道感染属于益生菌在非消化系统发挥的生理功能,而其他的功能则属于益生菌在消化系统发挥的生理功能。由此可见,益生菌主要通过消化系统发挥生理活性。益生菌在消化系统发挥生理活性的过程中,有的功能是通过菌体本身发挥的,有的功能则是通过菌体的代谢产物发挥的,有的功能则是通过菌体本身和代谢产物的联合作用发挥的。既然益生菌主要是在消化系统发挥生理活性的,因此益生菌对消化系统生理环境的适应程度必然是影响其生理活性发挥的重要因素。
3.益生菌的选择标准
益生菌生理活性的发挥,一方面要取决于是否具有相应功能的作用机制以及该作用机制的强弱程度;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在发生作用的生理部位内是否能够具有足够的生物量。具有不同生理活性的益生菌发挥相应功能的机制是不同的,但影响其在消化道的生物量的因素大致是相同的,即胃酸耐受能力、胆盐耐受能力和黏附肠道上皮细胞的能力。
摄入体内的益生菌必须经过胃才能到达肠道,而胃内的盐酸则是影响其存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体胃液的pH值呈动态变化,空腹时其pH值可以低至1.5,然而进食后可高达6.0以上。在多数情况下,胃液的pH值主要在2.0-3.5之间波动。食物在胃内的排空时间随食物种类不同而有显著差异,纯液态食品的胃排空时间会低于0.5h,而肉类等一些难消化的食物的胃排空时间可高达4h以上。因此,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通常根据人体胃液的生理参数以及食物的胃排空时间的特点,采用pH 2.0或2.5、时间2h或3h对菌株的胃酸耐受能力进行测定。
益生菌通过胃后,便进入了十二指肠,然后会依次通过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小肠内的胆盐是影响益生菌生长和存活的重要因素之一。胆盐是一种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导致胞内物质泄漏,从而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及存活。胆盐是胆汁的主要成分。胆汁中的胆盐主要由甘氨胆酸(GCA)、甘氨脱氧胆酸(GDCA)、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牛磺胆酸(TCA)、牛磺脱氧胆酸(TDCA)、牛磺鹅脱氧胆酸(TCDCA)组成。胆盐的浓度在人体肠道内是呈动态变化的,在十二指肠浓度最高,在下行过程中由于肠道的吸收作用浓度逐渐降低,但平均胆盐浓度应在0.3%左右,所以研究者经常采用0.3%的浓度对菌株的胆盐耐受能力进行测定。
益生菌必须在肠道内停留足够长的时间才能发挥相应的生理活性,否则作为过路菌很难发挥相应的生理功能。多数益生菌虽不能像肠道固有细菌那样可以在肠道内长期定植,但通常都可以具有一定的短期定植的能力。由于黏附能力是菌株能够在肠道内进行短期定植的先决条件,因此研究者在体外通常通过测定菌株对肠道细胞的黏附能力间接了解菌株在肠道内潜在定植能力的强弱。常用的细胞模型有Caco-2、HT-29和HT-29MTX等,它们都属于结肠癌细胞,然而它们具有与人类肠道上皮细胞相似的生物学特性,这也是它们被广泛用于体外黏附测试的重要原因。由于黏附实验的结果与细胞类型、培养基pH值以及接种量等有很大关系,因此同一菌株采用不同方法测出的黏附数据存在着较大差别。
益生菌无论在肠道内发挥何种生理功能,都与其生物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因此提高益生菌在肠道内的生物量是提高其生理活性的重要措施之一。益生菌在体内和体外的生长模式完全不同。在体外培养基中培养时,由于营养物质充分,菌株的生长速度很快,存在对数生长期。而在肠道中生长时,由于营养物质相对匮乏,再加之存在胆盐等抑菌物质,菌株的生长速度很慢,生长模式类似稳定期。
脂肪、蛋白质和非益生元类碳水化合物进入人体后,首先会被胃液和胰液的消化,然后绝大部分在空肠内就已经被吸收,而益生菌真正发挥生理活性的肠道部位是空肠以下的回肠、盲肠和结肠,因此只有那些能逃逸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的物质才可能进入回肠、盲肠和结肠,进而成为益生菌生长和繁殖所需的营养来源。益生元正是这样的一类物质,它们由单糖通过α或β糖苷键聚合在一起形成直连或带有分支结构的聚合物,在小肠内不被胰腺分泌的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等消化酶降解,却可以固有形式选择性刺激某种肠道细菌在宿主肠道内生长和活化,进而促进宿主健康。益生元具有以下几种特性:⑴ 不被宿主胃肠道消化或吸收;⑵仅能够被几种特定肠道细菌利用;⑶ 能够改善肠道菌群组成,增进宿主健康。目前已经用作益生元的低聚糖主要有低聚果糖(FOS)、低聚木糖(XOS)、低聚半乳糖(GOS)、菊粉(IN)、抗性糊精(RD)和阿拉伯半乳聚糖(AG)等。
益生菌菌株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