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虞美人,虞美人王哲,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虞美人,虞美人王哲,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精选8篇)

虞美人,虞美人王哲,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第1篇

虞美人,虞美人王哲,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诗词大全

虞美人

作者:王哲朝代:元体裁:词 四郎须是安炉灶。莫把身心闹。玲珑便是本来真。气精养住,便得好精神。汞铅得得知颠倒。方见无名道。今宵饮酒是何人。认取清风明月日

虞美人,虞美人王哲,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第2篇

虞美人

作者:向 朝代:宋 体裁:词 酒阑枕新凉夜。断尽人肠也。西风吹起许多愁。不道沈腰潘鬓、不禁秋。如今病也无人管。真个难消遣。东邻一笑直千金。争奈茂陵情分、在文君。

虞美人,虞美人王哲,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第3篇

先看词上片。辛弃疾回忆自己少年时代, 风华正茂, “季子正年少, 匹马黑貂裘” (《水调歌头》) , 虽生长在山东沦陷区, 亲见了金人的凶残, 亲历了沦陷区人民的苦难。但祖父仕在金朝, 心系宋室, 不忘家国, 常带着他登高望远, 指画山河, 让他“谛观形式”, 寻找机会“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 这于少年辛弃疾的心中种下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加之沦陷区人民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更有孔孟之乡所受到的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深刻影响, 文武双全的他坚信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 坚信中原是可以收复的, 坚信金人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 他不知“愁”为何物, “不识愁滋味”。但为了学着前代诗家抒一点愁情, 他只好“上层楼”找“愁”。大概是找一些生命的闲愁和爱情的相思之愁吧。值得关注的是此处连用两次“爱上层楼”, 从诗歌的章法上讲起到了“起”和“承”的效果。前一个“爱上层楼”是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 因为无愁, 所以“爱上层楼”寻“愁”;后一个“爱上层楼”是因为“上”了“层楼”为了学一点所谓的名士风流而“为赋新词强说愁”。正是风华少年时的无病呻吟, 故作愁容的造作和憨稚。

再看词的下片。这里笔锋一转, 写出了自己“识尽愁滋味”之后的感情变化。多么浓重的“识尽愁滋味”, 它几乎囊括了诗人大半生的岁月, 21岁时聚集起义军抗金, 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带领50骑兵北上济南敌营, 生擒义军叛将张安国并押送至建康, 从此宦游江南, 不顾官职低微, 一再奏表进言, 力主北伐。在湖南创建“飞虎军”, 在福建改革理财办法, 积极打造铠甲, 招募新军;镇江知府任上, 又积极备战, 遣谍侦查, 拟建立江上万人劲旅, 真真一个“袖里珍奇光五色, 他年要补天西北” (《满江红》) 的热血男儿。

但是南宋朝廷内部主战、主和两种力量争权夺势, 此消彼长, 主和派忌讳谈兵, 主战派不备而战, 而辛弃疾作为仕金官员的后代, 作为曾经的农民起义军将领的身份深深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 朝廷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而只是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 被用来解决一些民政问题。政治夹缝中的辛弃疾不断遭受政敌的排挤和打压, 在其23岁到68岁的40多年间, 他多次被言官弹劾, 三度罢职, 闲居长达20年之久, 如其在《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中自嘲的一般, “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

正如清朝赵翼所云, “国家不幸诗家幸, 赋到沧桑句便工”, 满怀报国之志却又报国无门的辛弃疾, 看到南宋当局“忍耻事仇”的投降政策下, 国土沦丧, 生灵涂炭的惨痛现实, 满腔悲愤, 无处发泄, 只好寄托在词作上。这样, 就产生了辛弃疾反映广阔社会内容表达深沉爱国情感的大量优秀词作。

如《清平乐》中简单而朴素的村居生活,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如《青玉案》中深情而执着的牵挂,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如《鹧鸪天》中春入平原带来的盎然生机, “春入平原荠菜花, 新耕雨后落群鸦”;也有如《鹧鸪天》中对现实生活的貌似超脱, “味无味处求吾乐, 材不材间过此生”;如《瑞鹧鸪》中以道佛思想来对自己的安慰, “随缘道理应须会, 过分功名莫强求”。

更多的辛词是悲壮, 是豪壮, “慷慨纵横, 有不可一世之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如《摸鱼儿》中对朝廷当权小人的警告,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如《满庭芳》中对故作清高, 如群蛙鼓噪般的主和派的讽刺, “袖手高山流水, 听群蛙, 鼓吹荒池”;如《水调歌头》中对耀武扬威的敌人的蔑视, “谁道投鞭飞渡, 忆昔鸣髇血污”;如《水龙吟》中以动态的人物动作写出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激愤,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如《永遇乐》中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的胸怀,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更有“男儿到死心如铁” (《贺新郎》) 的坚贞赤诚;“梦回吹角连营” (《破阵子》) 的战斗渴望。

而这首构思精巧, 手法洗练, 篇幅短小而耐人寻味的小令《丑奴儿》就是他被弹劾罢官, 闲居带湖时所作。

与上片相同的是, 下片也采用叠句形式, 在结构用法上与上片互为呼应, 同时从诗歌的章法上讲明显由“起”而“承”进入“转”而“合”。矛盾往往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情感也常常相反相生。人常说“乐极生悲”“兴尽悲来”, 同样的道理, 极度的悲伤之后也常常是归于平淡, 最大的悲哀, 是没有什么话可以讲的, 即愁到极点时的无话可说。因此, 词人在“识尽愁滋味”后便“欲说还休”, 已经不想再说了。在饱受风雨、历经人世沧桑之后, 尝够了愁的滋味, 反而不再言愁了, 他根本不想讲话了。但其实“休”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那就是不能说。投降派把持朝政, 朝廷昏庸黑暗, 自己已多次上表请战, 知难有作为, 再多说也无益, 反“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 (《论盗贼札子》) , 既然不想说也不能说, 只好转言天气, “天凉好个秋”。好个“天凉好个秋”!闲淡的表面下, 掩盖着多么深沉博大的悲愤啊。读到这里, 我们才似乎真正理解了上片“不识愁滋味”的真正涵义。

一百年后的宋元易代之际, 诗人蒋捷写了一首与辛弃疾的《丑奴儿》内容风格相近的词作《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

与辛弃疾的“少年”“而今”两个人生阶段的对照相似, 蒋捷也将“少年”“壮年”“而今”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通过“听雨”这一生活细节贯穿起来, 将人生几十年的时间和空间整合, 集中而洗练地再现出最深刻的人生体验, 以小见大, 以少总多, 可见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少年歌楼听雨, 红烛罗帐, 浪漫放纵, 陶醉于情爱, 无须辨昏晓。这是为下文做铺垫。壮年客舟听雨, 江阔云低, 断雁西风, 孑孑于行役, 感悟于人生。而今僧庐听雨, 感慨万千, 一生之悲欢离合, 尽在雨声里消磨。好诗总是涵画, 三节词句如同三个画面, 虽极为简单, 却包含了丰富的意蕴。其中心理, 看似超脱, 其实是最深的痛苦, 是饱经折磨身乏神疲后的一种无奈, 一种“死灰吹不起” (苏轼《寒食帖》) 的麻木。

与辛弃疾相似, 蒋捷也身逢乱世, 历经磨难, 饱经沧桑。他是南宋咸淳十年的进士, 尚未一展宏图, 南宋王朝这座大厦便已轰然倒塌。性格孤傲的蒋捷一心盼望宋王朝重整山河, 宋亡之后他隐居太湖竹山, 倾慕竹的气节, 自号竹山, 元多次征召, 终不出仕, 抱节而终。他一生漂泊, 逢改朝换代, 尝尽人生况味。《听雨》便是诗人一生的写照:少年的浪漫富贵, 中年的孤独飘零, 老年的悲苦凄凉, 对比中颤动着读者的心灵。与辛弃疾的《丑奴儿》可谓各出机杼异曲同工。两首词均手法洗练, 以简驭繁, 尺幅千里, 明白晓畅, 无一丝难理解的字面障碍, 一似脱口而出, 浑然天成, 却又韵味无穷, 婉转不尽, 均可谓小令中的大手笔。

辛弃疾与蒋捷均处于汉民族生存与发展遭到极大危机的时代, 一个是“南共北, 正分裂” (辛弃疾《贺新郎》) , 在金的逼迫下南宋集团偏安一隅;一个是“二十年来, 无家种竹” (蒋捷《少年游》) 身逢朝代更替, 宋室彻底被元取代。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 都有着细腻的诗人情怀, 两首词所要表达的是人生情感和认识, 均已超越了个人体验之藩篱, 而至于人类普遍之共识, 所以能使不同时代的“后之览者”共同发出会心会意的感叹。

如果只看到二词的相似之处, 那么, 还不足以理解词人情感的细微之处。比较起辛弃疾来, 蒋捷是一个比较平和的诗人, 在内心悲凉到极点后便归于近乎麻木, 归于“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的淡然, 归于老来终于对人生的大彻大悟。他的词主要是抒发个人的辛苦际遇, 在吟花赏月中表示对朝代更替前往昔岁月的眷念。或者说, 他是用一种冷漠, 麻木, 用一种“放浪于形骸之外”的颓唐来表示对黑暗现实的蔑视, “只把平生, 闲吟闲咏, 谱作棹歌声” (《少年游》) 。因此, 他的词格调低沉哀婉。

辛弃疾则不同, 他的政治抱负和期望值很高, 有着极强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 他耻于言弃, 他是撞了南山也不回头的永不言败者, 他还“欲说”。所以, 他的词忧愤而不失豪壮之气, 体现了爱国词人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蒋勋说宋词》蒋勋著。

[2]《辛弃疾词赏读》王明辉王铭丽著。

[3]《辛弃疾词新释辑评》叶嘉莹主编。

李煜《虞美人》赏析 第4篇

李煜不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而是一个颇有天赋的词人,他工书善画、通晓音律、能诗能文。他一生经历了由皇帝而囚徒的生活,这种特殊的经历使得他的词作内容也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写宫廷享乐生活,格调不高,故当时另一词人潘佑就曾当面指责他“桃李不须夸烂漫,已失了东风一半”。(据《鹤林玉露》)后期一降为囚徒,经历了一般帝王所无法体验到的痛苦生活,词风大变,把强烈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浓缩在凝炼的词章中,使他的词作以一种深沉的悲剧性感慨,放射出时代的折光。他的《虞美人》一词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对于这个亡国之君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回忆过去那“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忆江南·怀旧》)的生活。而花、月、春风这些美好的景致也就最易触动他那敏感的神经,可说是一触即发,往往只凭一点稍纵即逝的感觉,就能敲开他记忆的窗扉。同时,这种旧国之思一经撩拨,又是奔流直下,不可扼制的。这首词就是他在一个幽静的夜里,忽然感受到春风的暗度,而脱口吟出的怨泣之音,它以浓挚的感情与圆熟的技巧打动了读者的心。

“春花秋月何时了?”起笔从虚空处劈头一句发问,突兀不凡,“妙在笔末到而气己吞”。(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灿漫的春花、皎洁的秋月,什么时候完结呢?显得十分突然而怪异!春去秋来,本是自然法则,哪有完结之时,似乎无理,春花秋月又是大自然呈现出的良辰美景,一般人流连于花前月下唯恐不及。如宋人陈去非《虞美人》云:“吟诗同门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李煜却很不耐烦地责问它“何时了”,问得似乎又十分无趣。其实正暗示着一段极其伤心惨目、令人肝肠寸断的痛史。果然接下一句就是“往事知多少”。这句承接上句,使无理无趣的发问有了着落。“往事”既包括了“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宫廷生活,又包括了“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挥泪对宫娥”的亡国惨象。这一桩桩、一幕幕的往事,如今回忆起来,实在是太多了。

为什么词人突发感慨,是什么拨动了他心琴上这根思旧的弦索呢?原来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用的颠倒因果句法;“小楼昨夜又东风“是因,“往事知多少”是果。词人把结果提前,强调了这种哀婉愤切的感情,为全词创造出怨愁的氛围。

尽管词人讨厌、害怕春风,春风还是在昨夜悄悄闯进了他所栖身的小楼。这依然温馨袭人的春风,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迫使词人想起过去那些“花月正春风”的生活。“又东风”的“又”字浸透了词人历经沧桑、不忍回忆又不能不回忆的心绪,使我们仿佛听到了词人那哀肠几绝的哽咽之声。过去那以“香醪秀床”为中心的生活与眼前这萧条冷落的小楼庭院显得太不协调,令人满目伤情。这儿,“故国不堪回首”是一层意思,“又东风”进了一层,“明月中”又进一层。追思故国往事已是不堪忍受,何况又是在东风拂面,月华如水的春夜呢?情与景胶着在一起,真切动人。同样是花月春风,却物是人非,这种深刻的对比,使得词人那凄绝的情思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所以他毫不停顿地一气吐出“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这九个字。一般来说,这九个字在第二字上有一顿;在这儿笔者认为应一气吐出,方能表达词人那奔涌难息的愁绪。

下阙承“往事”、“故国”展开今昔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句写实,以故国宫殿的依旧与自己的红颜顿失做比,表达江山易主、自伤自怨的情怀,有追叹、也有悔恨。“朱颜改”不过是“江山改”的委婉说法,李煜后期是知道自己亡国的责任的,他曾吁叹:“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王经《默记》)但事已至此,怨恨又有何用呢?

强烈的对比使过去与现在的生活紧紧纠缠在一起,如一段胡乱剪接在一起的影片。色彩斑澜的过去与灰暗单调的今日交替奔现眼前,使人眼花缭乱,而又心绪烦乱,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乌夜啼》)胁迫万斛愁怨的词人痛心疾首地大声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

几多愁呢?愁多愁少,本来是十分抽象,难于描状的。但词人自有妙法,能用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多少愁?一江春水那样多,那样长的愁;春水东流那样绵绵无尽的愁。说愁有长度,大概从李白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生发而来;说愁如流水般无穷无尽,又许是从唐代女诗人鱼玄机诗“忆君心似西江水,门夜东流无歇时”脱化而出,但两位唐代诗人只是写一般的离愁没有更为深刻的内涵,李煜倾吐的却是家国倾覆的深愁幽恨,愁思的深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后来词人也学他以具体比喻状摹愁思,秦观有“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崎每子,黄时雨”。其虽百般精巧,却只是一种士大夫个人闲愁的抒发,不可能如这句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

《虞美人》这首词以清丽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抒发故国之思,哀婉凄绝,如泣如诉,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据《乐府纪闻》载:“旧臣闻之,有泣下者”。更有甚者,导致了李煜自己的被害。王至《默记》云:“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 ‘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使得他的词作超出了个人感怀的范围,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时代认识价值。同时,由于他那样凄楚动人地表达出了自己回肠百结的愁思,使这首词达到了五代词的艺术顶峰,具有不可否认的美学价值。历史上,许多失意落魄的知识分子常常从这首词中取得某些感情上的共鸣,就是在于“后主之词,其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1947年上映的一部反映抗战时期民生愁苦的影片,片名就叫《一江春水向东流》,今天我们看了这部影片,仍会扼腕叹息,愁绪难平。影片的本身价值当然是最重要的,但也要看到,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境表达战争带给中国人的愁苦与悲情所具有的巨大的艺术概括力。

作者单位:贵州省习水县第二中学(564602)

虞美人,虞美人王哲,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第5篇

虞美人,虞美人何?,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诗词大全

虞美人

作者:何?朝代:宋体裁:词 分香帕子揉蓝腻。欲去殷勤惠。重来直待牡丹时。只恐花知、知後故开迟。别来看尽闲桃李。日日阑干倚。催花无计问东风。梦作一双蝴蝶、绕芳丛。

虞美人,虞美人王哲,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第6篇

虞美人,虞美人张先,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诗词大全

虞美人

作者:张先  朝代:宋  体裁:词   恩如明月家家到。无处无清照。一帆秋色共云遥。眼力不知人远、上江桥。愿君书札来双鲤。古汴东流水。宋王台畔楚宫西。正是节趣归路、近沙堤。

虞美人,虞美人王哲,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第7篇

虞美人

 

作者:李  朝代:唐  体裁:词   金笼莺报天将曙,惊起分飞处。夜来潜与玉郎期,

多情不觉酒醒迟,失归期。

映花避月遥相送,腻髻偏垂凤。却回娇步入香闺,

虞美人,虞美人王哲,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第8篇

其作品《死亡与少女》共包含五个故事,其中一篇以格林童话中的经典人物睡美人为题,通篇以对话形式讲述了睡美人苏醒后与王子之间发生的一段故事。格林童话的睡美人并不是唯一和最初的版本,但是这些版本故事概要大同小异,没有较多的变化。这些版本中的睡美人犹如玩偶一样, 一生都被动的为人所操控。睡美人因女巫的祝福让她拥有了许多美好的事物,也因女巫的一个诅咒让她沉睡了百年,王子的出现改变了她沉睡的状态,她重新苏醒,和王子过上了幸福生活,这个故事一直作为一个美好的童话被传颂着。

在《死亡与少女》这本书中,耶利内克为睡美人这一经典形象赋予了丰富的思想,让读者认识了一个全新的睡美人,故事本身几乎与童话无关。耶利内克只是借助于睡美人这个众所周知的人物和故事背景来表达她的思想,说她想说的话。文中只有公主和王子两个人物,开篇没有对故事背景进行交代,直接进入两个人的对话,甚至于整篇都是对话模式,故事没有高潮,情节也不会让人觉得和童话有任何关系, 似乎只是公主和王子的一场辩论。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曾提到 :“她的剧本并非戏剧,而是“要讲出来的文字”,已经从戏剧角色的暴政之下解放出来。导演们惊讶莫名,发现她交给他们的简直就是解放戏剧的宣言。”这样的故事并不适合闲暇的午后,在品味咖啡香浓时阅读的文章,耶利内克的大部分文章并不让人觉得惬意和美好,甚至不会有人觉得很有趣。正如一些人所说,虽然耶利内克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 但仍旧不会成为畅销书作家。耶利内克的作品也许适合那些不甘于命运的,愤怒的人来阅读。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时中恩达尔说 :“艾尔芙丽德 · 耶利内克操作着毫无心肝的戏词, 阴森可怖的隐喻,以及从经典作品中极具曲解的引用,每当我们的正常理想和白日之梦在她笔下给演绎成这些词语时, 就永远不再是原来面目了。她有一种如同红外线般的委婉声波,对于文明的隐蔽之处加以描述和阐明。在我们以前看到正常社会的地方,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锁进牢房的系统, 其中有男人和女人,暴行和屈从,猎人和猎物等等。”正是如此,睡美人这个人物在耶利内克笔下并不是我们在格林童话里面读到的那位被动存在的公主,她是内心充满矛盾,对自身存在有诸多困惑,并试图改变存在,改变命运的女人。

耶利内克笔下的睡美人对自己的存在进行了更多的思考,文章的开篇就这样写道 :“我的生存方式就是睡眠,所以生命是我的逻辑界限,但我的生存方式也许只有等待,等待被亲吻的那一天。等待就是换一种活法。”睡美人在这里已经不是简单的故事载体,她是个会思想的活着的人,她对自己的存在和未来的命运很清楚,并一语道出了其中玄机“我反正得给什么要什么。”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被动存在。也质疑王子对于自己存在的意义。而王子一出场就宣告了自己的身份 :“我是权力,谁与我作对,谁就得失去自我,就因为他坚持自我。”“我是让死者复活的东西。这就叫时间。”“这么说我一定是上帝,很简单。”睡美人认为他从王子那得到了爱情,然而也被王子从永恒抛向了瞬间。得到爱情的睡美人并没有对她的存在状态感到满意,同时也质疑了王子所谓的上帝身份。王子对于睡美人的质疑并没有过多的解释,而是穿上了一件长毛绒玩具服装,上面有硕大的阴茎,睡美人虽试图反抗即将发生的事情,但是当王子递给她一个白色长毛绒兔子服装时,她还是按照他的旨意穿上了。 睡美人最终屈服于王子的性暴力之下,并说出了和王子同一的声音 :我们知道我们有一天会死,却依然活着。但是我们现在无论如何还是终于摆脱了我们的躯体而不死。她知道无论是她睡着还是醒来,都非她的意愿,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她把等待看成了生存的方式,期待着这种生存方式的改变。而当她醒后进去男性话语权的世界时,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世界。

有人把耶利内克归类为极端的女权主义者,也有人否定这样的观点。然而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看到耶利内克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以一个女性作家敏锐的观察力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个社会女性从属于,依赖于男性的存在。在这篇睡美人当中王子把自己定义为权力、上帝、时间和女人的创造者, 声称谁与权力作对,谁就得失去自我,声称自己是上帝让睡美人死而复活,甚至自诩为睡美人的创造者。在王子和公主的对决中,公主虽然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处境,虽然有反抗的意识,但是仍不得不屈服与王子。在耶利内克看来,在这个男性话语的世界中,女性虽然能够对自己进行反省和剖析, 但是她们内心深处却是痛苦、迷茫、孤独,无力改变自身的存在。

格林版本的睡美人和耶利内克笔下的睡美人的相同之处在于 :她们都不是独立的人,她们都依赖别人的存在而存活。不同的是 :耶利内克笔下的睡美人对于自己的存在进行了更多的思考,她对男权统治有着强烈的反抗性,然而现实决定了睡美人醒着,看清了这诸多情形也是无力改变,最终不得不屈服于男性的话语权之下。睡美人从反抗到屈服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寻求话语权过程中内心的困惑,痛苦与探求。

参考文献

[1]耶利内克著.魏育青,王滨滨译.《死亡与少女》.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钱定平著.《“钢琴教师”耶利内克》.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3]黄晓辉.解剖女性自我,超越“女性主义”——读耶利内克的《死亡与少女》.《新乡学院学报》.2009.06.

[4]姜山秀.蕴含在混杂斑驳中的舞台意象——评耶利内克的《死亡与少女》.《戏剧文学》.2010.11.

[5]李晓林.耶利内克《死亡与少女》中的反讽.《名作欣赏》.2012.01.

虞美人,虞美人王哲,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虞美人王哲,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精选8篇)虞美人,虞美人王哲,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第1篇虞美人,虞美人王哲,虞美人的意思...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