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红细胞范文
幼红细胞范文(精选9篇)
幼红细胞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4月—2015年6月确诊为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住院患者, 诊断符合张之南[3]《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治疗疗效及骨髓检查除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 选择具有完整的输血及治疗前血常规、生化及铁代谢检查结果且骨髓铁染色除外铁缺乏的患者, 共41例为观察组。选择全血细胞分析正常的门诊体检者37例为对照组, 除外肝肾功能障碍、肿瘤及结缔组织病史, 完善常规体检项目及铁代谢指标检查。观察组41例, 男22例、女19例;年龄31岁~98岁, 中位年龄65岁。对照组37例, 男19例, 女18例;年龄25岁~78岁, 中位年龄59岁。2组性别、年龄比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室检查 输血及治疗前空腹静脉血3 m L, 2组均采用OLYMPUS Au-5800生化分析仪及英国RANDOX试剂盒比色法测SI (12.50~32.20μmol/L) 、TIBC (50.00~77.00μmol/L) 、TRF (200.00~400.00 mg/d L) 、Tf S (0.20~0.50) ;雅培ARCHITECT i2000sr及原装配套试剂化学发光法测血清叶酸FA (2.7~34.0 ng/m L) 、SF (女4.63~204 ng/m L;男21.81~274.66 ng/m L) 。观察组采用髂后或髂前上棘穿刺, 骨髓片常规瑞氏染色, 并行骨髓铁染色检查, 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及铁粒幼细胞小于15%为铁缺乏, 部分患者有骨髓活检排除恶性血液病。
2 结果
观察组血清铁蛋白 (SF) 、血清铁 (SI) 、转铁饱和度 (Tf S) 较对照组增高,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总铁结合力 (TIBC) 及转铁蛋白 (TRF) 较对照组降低,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见表1。
3 讨论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及慢性病贫血为基层最常见的贫血性疾病, 如王鸿利[4]所述, 鉴别诊断多需依赖以红细胞参数为基础的实验室诊断。铁代谢常用于缺铁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铁蛋白在感染、肿瘤及肝肾疾病等方面的意义多有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MA患者血清铁代谢指标的特点。
铁蛋白为去铁蛋白和铁Fe3+核心形成的复合物, 血清铁蛋白为反映体内总铁储备的较敏感指标, SF小于12μg/L提示铁缺乏, 男性大于300 ng/m L及女性大于200 ng/m L, 提示储铁过多。本研究MA患者SF水平平均 (312.47±189.41) ng/m L, 显著高于对照组, 提示单纯MA患者无明确铁缺乏, 部分表现为铁负荷过度。MA患者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 幼红细胞用于合成血红蛋白的铁摄取降低, 呈铁失利用状态, 导致骨髓等单核吞噬系统铁沉积;DNA合成障碍, 细胞核成熟障碍, 幼红细胞巨幼变, 无效造血, 贫血及缺氧抑制铁调素的表达[5], 促进小肠黏膜的铁剂吸收;MA老年患者多见, 常合并慢性基础疾病, 作为一种急性反应蛋白, 铁蛋白合成增加。转蛋白饱和度反映结合血清铁的转铁蛋白占总铁结合结合力的比例, Tf S为反映铁负荷过载较敏感指标, 敏感性为75%, 大于45%即考虑铁过载, 小于15%支持铁缺乏。本研究MA患者血清铁及Tf S显著高于对照组, 部分存在铁过载。MA幼红细胞铁失利用、小肠黏膜铁吸收增加及原位溶血相关血红素铁循环利用, 均可致血浆铁转运率增高, SI及Tf S增高。其有别于慢性病贫血的铁代谢特点[6], 后者为炎症细胞因子释放, 铁调素合成增加, 抑制肠道铁吸收及单核吞噬系统铁转运障碍, 储存铁失利用, 表现为SF正常或增高, SI降低, Tf S正常或降低。转铁蛋白为肝脏合成的一种β球蛋白, 炎症、肿瘤及肝肾疾病等可导致其降低。本研究MA患者TIBC及TRF降低, 但差异无显著性。表明MA转铁蛋白因肝脏合成减少或肾脏排出过度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 有别于缺铁性贫血时代偿性转铁蛋白合成增加、总铁结合力增高。
MA多见于老年患者, 本研究提示MA表现为幼红细胞铁失利用及无效造血铁吸收增加。老年人群多有正常或高的铁储备[7], 口服铁剂有明确胃肠道不良反应, 加重贫血患者纳差等不适。研究表明铁过载促进氧自由基产生并活化多种酶[8], 使核酸、蛋白质变性, 为心、脑及内分泌等诸多疾病独立不良预后因素。故对于MA患者, 尤其老年贫血患者, 必要时须完善检查评估铁储备, 谨慎铁剂诊断性治疗。
摘要:目的 分析巨幼细胞贫血患者血清铁代谢指标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5年6月我院确诊巨幼细胞贫血且除外铁缺乏的住院患者41例为观察组, 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7例为对照组。搜集2组血清铁代谢指标:血清铁蛋白 (SF) 、血清铁 (SI) 、转铁蛋白 (TRF) 、总铁结合力 (TIBC) 及转铁饱和度 (TfS) , 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SF、SI及TfS分别为 (312.47±189.41) ng/mL、 (2 0.72±10.40) μmol/L及0.33±0.13, 较对照组增高, 有显著差异 (P<0.05) , TIBC、TRF分别为 (49.26±11.87) μmol/L、 (222.57±105.72) g/d L, 较对照组降低, 但差异无显著性 (P>0.05) 。结论 单纯巨幼细胞贫血患者血清铁代谢表现为SF、SI、TfS增高, 如无缺铁依据, 谨慎诊断性补铁。
关键词:巨幼细胞贫血,铁代谢指标,铁蛋白,转铁饱和度
参考文献
[1]杨建和, 肖溶, 晁红颖.巨幼细胞贫血95例临床及疗效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31 (3) :206-208.
[2]林晓燕, 金宏伟, 林永志, 等.MCM、RDW、LDH和SF联合检测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巨幼细胞性贫血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11) :1698-1699.
[3]张之南, 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6-17.
[4]王鸿利.重视贫血的实验诊断和鉴别诊断[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4, 13 (6) :557-560.
[5]DAVID M F, SARAH JW, DEEPAK D, et al.Stimulated erythro-poiesis with secondary iron loading lead to a decrease in hepcidin despite an increase i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6 expression[J].Br J Haematol, 2012, 175:615-626.
[6]曾雯, 孙汉英.慢性病贫血的诊断及治疗进展[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2, 25 (11) :694-696.
[7]ELIANA F, SOEJONO C H, WIDJANARKO A, et al.Iron deposit state and risk factors for anemia in the elderly[J].Acta Med Indones, 2005, 37 (3) :118-25.
巨幼细胞性贫血:食补维生素 第2篇
食疗的三项注意
①选食富含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可以有效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有利于患者康复。值得注意的是,母乳中维生素B12含量不高,因此婴儿喂养宜及时添加辅食。
②讲究烹调方法:食物烹调后叶酸含量损失可达50%以上,煮沸后损失更多,因此烧煮食物的时间不宜过长。
③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参与叶酸的还原,体内缺乏时可导致叶酸缺乏。新鲜水果及蔬菜含有大量维生素C,宜多食。
食疗方三则力荐
⑴当归羊肉羹
配方:羊肉500克,当归、党参、黄芪各25克,生姜、食盐适量。
制法: 将羊肉切小块,当归、党参、黄芪以纱布袋装,同放锅内,加水2 000毫升,文火煨煮至羊肉烂时,加生姜、食盐。食肉喝汤。
功效: 补益气血。适用于气血两虚型巨幼细胞性贫血。
⑵蔬菜水果汁
配方: 菠菜200克 ,胡萝卜、苹果各400克,橘子、芹菜各100克,牛奶60毫升。
制法: 前五味轧汁,加牛奶飲服,每日2次,每次10毫升。
功效: 富含多种维生素、蛋白质,补血。适用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⑶红枣煨肘
配方: 红枣、猪肘各100克,冰糖150克,猪骨数块。
制法:将冰糖放入锅内,炒成深黄色糖汁,加入猪骨,加水至2 500毫升,放入猪肘,烧开,打去浮沫,放入红枣及剩余冰糖,以微火慢煨,至猪肘熟烂、汁液黏稠即成。单食或佐食。
功效: 补脾益胃,滋阴养血。适用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幼红细胞 第3篇
关键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分析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主要原因在于机体中缺乏维生素B12与叶酸或者核苷酸代谢异常引起细胞核DNA的合成存在功能障碍。患者主要表现出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神经的症状与表现,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以及有效的治疗对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本文选择于2010年11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 旨在研究分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从而提高对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的准确性, 具体信息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标准。4 8例患者中男性2 5例, 女性2 3例;年龄介于2 1~7 3岁之间, 平均年龄 (34.7±10.2) 岁;病程介于3个月~4年, 平均 (0.8±0.6) 年;存在血液系统症状的患者20例, 存在消化系统症状的患者32例, 神经系统以及神经的症状与表现患者18例。
1.2 方法
主要对这48例患者进行外周血常规检查、骨髓检查以及血生化的检查, 同时做好统计分析工作。
2 结果
2.1 外周血常规检查结果:
巨核系降低患者12例, 占25.0%, 单纯红系降低患者10例, 占20.8%, 全血细胞降低患者27例, 占56.3%;血红蛋白 (Hb) 介于35~81g/L之间, 平均 (63.5±16.2) g/L;白细胞计数 (W B C) 介于 (2.4-5.5) 1 0 9 L-1之间, 平均 (3.1±0.7) 109L-1;血小板 (Plt) 介于 (33-205) 109L-1之间, 平均 (85.4±51.2) 109L-1;平均红细胞容积 (MCV) 介于 (93-128) f L之间, 平均 (114.5±10.3) f L。
2.2 骨髓检查结果
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都处于活跃状态, 处于增生活跃的患者12例, 处于明显活跃的患者36例;粒系统存在巨幼变化, 能够发现巨杆核细胞以及过多的核分叶;能够发现各个阶段的巨幼红细胞, 但主要是中、晚阶段的巨幼红细胞;巨核细胞介于15~81个之间, 大小处于2.43.5cm;绝大多数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的细胞外铁表现为球菌型与小珠型。
2.3 血生化检查结果
直接胆红素 (DBil) 上升的患者16例, 占33.3%, 乳酸脱氢酶 (LDH) 上升的患者20例, 占41.7%, 丙氨酸转移酶 (ALT) 上升患者9例, 占18.8%, 血清白蛋白 (ALB) 下降患者7例, 占14.6%, 叶酸降低患者36例, 占75.0%, 维生素B12降低患者15例, 占31.3%。
3 讨论
本次研究的48例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主要表现为中度和重度, 呈现出单纯系、二系以及三系的降低, 绝大多数是二系与三系的降低, 患者存在消化系统病变以及膳食异常。按照形态学能够将巨幼变分成三类, 包括幼红细胞巨变、粒系细胞巨变以及幼红细胞与粒系细胞同时发生巨变[2]。幼红细胞巨变主要以晚幼红细胞核畸形, 粒系细胞巨幼变通常呈现出晚幼粒以上细胞比例增加, 胞核可折叠、扭曲, 颗粒增多增粗, 幼红细胞与粒系细胞同时发生巨变主要以红系细胞大量增生, 粒系主要为晚幼粒及杆状核巨幼变为主。同时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也会球菌型与小珠型细胞外铁, 其能够作为实验室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的重要指标。然而在某些血液疾病如难治性贫血中亦存在骨髓细胞外铁呈球菌型, 原因在于其幼红细胞造血功能异常造成骨髓原位溶血[3], 进而使得细胞外铁表现为球菌状, 然而巨幼红细胞性贫通过维生素B以及叶酸治疗后, 患者的球菌状铁会消失, 但是难治性贫血疗效并不显著, 因此临床上需要做好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与难治性贫血诊断区别工作[4]。
综上, 实验室需要做好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检查诊断工作, 主要包括外周血常规、骨髓以及血生化的检查, 进而保证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治疗、促进疾病预后。
参考文献
[1]李小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血清蛋白含量的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23) :2882-2884.
[2]李晓炜.巨幼红细胞性贫血50例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 2007, 37 (1) :14-16.
[3]杨红, 王超, 景燕, 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与骨髓增生异常[J].华西医学, 2009, 24 (8) :1927-1928.
幼红细胞 第4篇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354-01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急性白血病类型中的M3型,是骨髓中以颗粒增多或异常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起病急,死亡率高,在观察护理中,我们通过对患者的用药前、用药时、用药后的护理,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提高了病情的缓解率,延长了生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用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 护士主动与患者沟通,积极稳定患者的情绪,不厌其烦地耐心解释和劝慰,关心体贴患者,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同时为患者争取社会支持,帮助建立正确的认识,树立带病生存的信心,克服悲观、恐惧等不良情绪。介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让他们知道这一类型的白血病可以用药物治愈。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顺利完成全程治疗。对感情脆弱的患者要严格执行医疗保护制度。
1.2 —般护理 (1)休息:充分休息,可减少机体的消耗,也可避免因活动不慎损伤身体某处而诱发出血或感染;(2)饮食: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新鲜、无刺激食物,保持大便通畅;(3)保护皮肤、黏膜的完整性,每周洗浴2~3 次,保持口腔清洁,餐前睡前用软毛刷刷牙或用洗必泰漱口液漱口,不用牙签剔牙和用手挖鼻腔预防出血感染。便后用高锰酸钾稀释液坐浴,肛周涂抗生素软膏,女性患者加强会阴部护理,尤其是月经期。
2 用药时护理
2.1 加强基础护理 帮助患者制定生活护理计划,保证营养物质和水分的摄入,提供安全和安静的休养环境。病室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空气 1h,每周做1次空气细菌培养,空气细菌指数不能超过250cfu/m3,加强通风,保持温度20~22t,相对湿度60%。地面、床頭橱、桌椅每日擦拭3次。餐具每日开水煮沸1~2次。衣物被褥柔软富有弹性。内衣开水消毒处理后曝晒。患者之间勿相互使用物品预防交叉感染。
2.2 血管的护理 尽量采用静脉留置针,每日更换一次,以保护血管,防止由于经常穿刺所造成的血管破坏,因患者病程长,长期化疗,我们在输液过程中经常观察,在化疗前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建立静脉通道,输完三氧化二砷后再用0.9%氯化钠溶液冲净。严格控制滴速三氧化二砷滴注时要持续4~5h,大剂量滴注阿糖胞苷每次要持续5h以上以 维持有效血液浓度。为防止毒副作用,严格按稀释浓度操作,不可直接静脉推注或皮下、肌肉注射,防止组织坏死。
3 用药后护理
3.1 定期检测血象血常规每周2 次,白细胞分类每周1次,每疗程前后均要查肝、肾功能、心电图和出凝血机制。每一疗程结束后做骨髓细胞学检查,以判断疗效及药物的毒副作用。
3.2 观察毒副作用。由于三氧化二砷具有诱导分化作用,外周血和骨髓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增多现象,患者有指尖、口唇麻木类似末梢神经炎的表现。应鼓励患者多饮水,遵医嘱应用降白药物如羟基脲等,同时严密观察患者意识、肢体的活动情况,以及时发现栓塞。某些患者不需处理停药后也能降至正常。骨髓抑制临床上常以白细胞减少为主。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嘱患者卧床休息,防止抓伤、跌、碰,遵医嘱应用升白细胞药,必要时遵医嘱输血小板、红细胞等加强支持治疗以防严重贫血和重要脏器出血。严密观察患者的情绪、神志、瞳孔、血压变化,倾听患者主诉,如患者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昏迷、瞳孔不等大、肢体瘫痪等应警惕脑出血发生,立即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制动,防止情绪波动,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吸氧等,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3.3观察肝肾功能 患者若转氨酶升高、黄疸、厌油、食欲不振等,提示肝功能可能受损。若颜面水肿,小便色量改变及腰部酸痛等,提示可能肾脏受损。建议复查肝、肾功能,必要时遵医嘱停药,予以保肝、肾治疗。
3.4观察胃肠道反应和出血观察呕吐物、排泄物颜色性状。患者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或消化不良,为防止胃肠道出血,可预防性地静滴H2 -受体阻断剂,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一旦出血应及时监测血压变化,避免精神紧张。
3.5 防治相关性感染 感染部位多见于呼吸道、口腔、泌尿系、肛周等。感染患者白细胞大多低于4.0×10
3.6脱发的护理 可发生可逆性脱发,头发脱落影响外观,让患者明白这是暂时的变化,治疗结束后可恢复正常。为了患者的自身形象,可让患者在化疗期戴头套或帽子等加以适当掩饰。
幼红细胞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选取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3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MA患者26例和RA患者18例为研究对象。MA组患者男11例, 女15例;年龄36~80岁, 平均年龄 (65.46±11.54) 岁。RA组患者男13例, 女5例;年龄41~83岁, 平均年龄 (59.17±12.61)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MA、RA诊断标准
MA诊断标准[1]: (1) 临床表现:一般慢性贫血症状, 或消化道症状, 或神经系统症状。 (2) 实验室检查: (1) 大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100 f l, 红细胞呈大卵圆形; (2)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 (5叶者常在5%以上, 或6叶者>1%) ; (3) 骨髓巨幼红细胞>10%, 粒细胞系统和巨核细胞系统亦有巨型变; (4) 血清 (红细胞) 叶酸或维生素B12低于正常参考值。
RA诊断标准[1]: (1) 以贫血为主, 伴有两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 (2) 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各系血细胞发育异常的形态学改变和原始细胞的多少是确立RA诊断的最重要依据。WHO (世界卫生组织) 将血象呈贫血、无或偶见原始细胞;骨髓象仅红系发育异常、原始细胞<5%、环形铁粒幼细胞<15%作为RA的诊断标准。
1.3 方法
用油镜仔细观察两组患者的骨髓和外周血细胞的各种形态变化特征, 并常规分类:血片分类100个有核细胞, 骨髓分类200个有核细胞。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和四格表确切概率法分析。
2 结果
2.1 RA组与MA组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异常发生结果比较
MA组与RA组外周血均出现了成熟大细胞、核右移、幼红细胞和异常粒细胞, 但是MA组以成熟大细胞、核右移为主, 而RA组以幼红细胞和异常粒细胞为主, 具体出现频率见表1。各组间上述形态学异常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注:与MA组相比, *P<0.05
2.2 RA组与MA组的骨髓细胞形态学异常发生结果比较
MA组与RA组骨髓细胞的红系 (巨原始、早幼红细胞) 和粒系均出现了巨幼变现象, 但MA组明显多于RA组 (P<0.05) ;与MA组骨髓细胞的红系和粒系病态造血相比, RA组骨髓细胞的红系和粒系的病态造血更为显著 (P<0.05) ;RA组骨髓的小巨核或多叶巨核细胞明显多于MA组 (P<0.05) 。具体见表2。
注:与MA组相比, *P<0.05
2.3 RA组与MA组巨幼变幼红细胞形态、比例比较
RA组与MA组骨髓幼红细胞各阶段均可出现巨幼变。MA组骨髓巨原始红细胞和巨早幼红细胞的比例高于RA组 (P<0.05) 。RA组与MA组骨髓巨中幼红细胞和巨晚幼红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巨原始红细胞和巨早幼红细胞 (P<0.05) , 但RA组与MA组巨中幼红细胞和巨晚幼红细胞比例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体见表3。
注:与MA组相比, *P<0.05;与同组巨原始红细胞、巨早幼红细胞比较, △P<0.05
3 讨论
骨髓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不仅是血液内科的常用检查手段, 而且对于其他临床科室的某些疾病也是必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在临床工作中, 有些不同性质的疾病, 如MA与RA, 在血液学、形态学及临床表现上有相互重叠之处, 因此为了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必须严格掌握不同疾病的细胞形态特征。
MA患者外周血涂片常出现红细胞大小不等、粒细胞分叶过多、椭圆形及泪滴状红细胞等;MA一般红系增生明显活跃, 以早、中幼红细胞巨幼变为主, 胞体大, 胞质丰富, 胞核大, 排列疏松, “幼核老浆”, 核分裂象易见, 较易出现巨早幼红细胞和巨中幼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胞体偏大且核右移, 可见巨型杆状核粒细胞和U型杆状核粒细胞, 亦可见巨多叶核中性粒细胞, 还可见点彩、花形核和豪乔氏小体等[2]。
RA病态造血表现比MA明显, 骨髓象除巨幼样变外, 还有形态的异常, 以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最有诊断意义[3]。各阶段有核红细胞大小不等, 红系病态造血, 主要表现在中、晚幼红细胞阶段, 如红系巨变、多核红细胞、核形异常、微核等, 核分裂象易见, 红细胞造血岛多见, “浆大核小”。粒系表现为原粒和早幼粒比例增高, 多伴成熟障碍, 粒系细胞颗粒增多或过少, 或无双核的中、晚幼粒细胞, Pelger-huet畸形。
MA和RA两种疾病在症状、红细胞形态、血常规、骨髓象等方面有相似性, 疾病早期部分患者不易区分, 可行其他实验室检查用以鉴别, 如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叶酸、维生素B12的含量也是确诊MA的重要指标。也可先考虑MA, 在按MA治疗无效时再考虑RA。MA与RA形态学鉴别诊断的关键是有无细胞病态造血。RA患者的骨髓形态检验诊断应强调巨核系的病态造血, 特别是淋巴样小巨核细胞现象;MA患者则应重点观察巨幼变幼红细胞的胞体。另外, 有核红细胞PAS阳性也有助于鉴别诊断[4]。
摘要:目的 分析巨幼细胞性贫血 (MA) 和难治性贫血 (RA) 细胞形态学的异同, 为临床提供鉴别诊断依据。方法 选取MA患者26例和RA患者18例, 对其外周血和骨髓的细胞形态进行观察和结果分析。结果 MA组外周血中以成熟大细胞、核右移为主;两组骨髓细胞的红系 (巨原始、早幼红细胞) 和粒系均出现了巨幼变现象, MA组多于RA组 (P<0.05) ;MA组的巨原始红细胞和巨早幼红细胞比例高于RA组 (P<0.05) 。RA组外周血异常以出现幼红细胞和异常粒细胞为主;骨髓中细胞的红系和粒系的病态造血更为显著 (P<0.05) , 小巨核或多叶巨核细胞明显增多 (P<0.05) 。结论 MA和RA两种疾病在症状、红细胞形态、血常规、骨髓象等方面有相似性, 疾病早期部分患者不易区分。形态学鉴别诊断的关键是有无细胞病态造血, 特别是淋巴样小巨核细胞现象。
关键词:巨幼细胞性贫血,难治性贫血,细胞形态学,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许玉荣, 王建中.临床血液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2]王丽, 金瑄.60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细胞形态学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 (14) :1636-1637.
[3]包淑贞, 张如峰, 吴文英, 等.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鉴别与诊断[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18) :3810-3811.
幼红细胞 第6篇
妊娠期巨幼细胞贫血 (巨幼贫) 在山西省发病率较高, 为了解其流行规律, 以便加强预防和提高早期诊断率, 我们于2006年3-6月在山西省大同市及南北郊区对500名妊娠期妇女进行巨幼细胞贫血的流行病学调查,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经济状况不同, 蔬菜供应、种植不同的大同市区及南北郊区, 共调查了500名妊娠期妇女, 统一进行健康检查。
1.2 调查内容
依照问卷对调查对象逐个询问。内容包括:年龄、职业、经济收入、饮食习惯、妊娠史、既往史等情况。
1.3 调查方法
取耳垂血测定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 并涂血片观察红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形态, 对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或细胞形态异常者复查血红蛋白2次, 取其均值, 并测网织红细胞,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和血小板计数。计算5叶核以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对部分贫血患者进行骨髓检查, 测定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值。
1.4 诊断标准
(1) 有长期营养缺乏史; (2) 外周血中血红蛋白与红细胞低于正常值; (3) 外周血涂片;成熟红细胞体积增大, 部分呈大卵圆形,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 5叶>5%或6叶>1%; (4) 骨髓中出现巨幼变细胞; (5) 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低于正常。
2 结果与分析
500名受检者巨幼贫105例, 患病率为21%, 明显高于山西省血液病协作组报道的7.8%发病率。
2.1 巨幼贫与年龄的关系
500名孕妇年龄在20~45岁, 巨幼贫随着年龄增长有所增加, 20~35岁组发率为19.9% (68/342) ;35~45岁组发病率23.4% (37/158) 。但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P>0.05) 。
2.2 巨幼贫与职业的关系
调查500人中, 农民发病率最高, 达25.7% (72/280) ;工人为16.7% (20/120) ;教师及机关干部为13.0% (13/100)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8.85, P<0.05) 。
2.3 巨幼贫与妊娠关系
妊娠<3个月发病率22.9% (39/170) ;4~7个月为14.3% (30/210) ;8~10个月30.0% (36/120) 。有显著差异性 (χ2=23.8, P<0.01) 。第一胎妊娠发病率为16.5% (51/310) ;第二胎妊娠发病率为25.4% (32/126) ;第三胎妊娠发病率明显增高为34.4% (22/64) , (χ2=12.1, P<0.01) 。
2.4 巨幼贫与经济收入的关系
据经济收入及蔬菜种植情况分为较好、中等、较差三组。较好组巨幼贫发病率15.4% (20/130) ;中等组20.0% (58/290) ;较差组15.0% (27/180)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10.3, P<0.01) 。
2.5 巨幼贫的地区分布
大同市区巨幼贫发病率为12.6% (24/190) ;南郊区为25.6% (41/160) ;北郊区26.7% (40/150) 。北郊区巨幼贫发病率稍高于南郊区, 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而北郊区与市区巨幼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10.8, P<0.01) 。
2.6 巨幼贫与饮食习惯
长期素食、烹调及饮食习惯不良, 每天进食新鲜蔬菜<100g者, 巨幼贫发病率较高为25.9% (83/320) ;否则, 发病率明显降低为12.2% (22/180)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13.06, P<0.01) 。
2.7 巨幼贫与既往胃肠道疾病的关系
既往有胃痛、慢性腹泻者, 巨幼贫发病率为23.5% (32/136) ;既往无病史者发病率为20% (73/364) 。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P<0.05) 。
3 讨论
幼红细胞 第7篇
病例资料
患者, 女, 65岁。口腔间断性烧灼感、疼痛10余年, 因其症状加重伴乏力、头晕1个月就诊。患者于2000年开始出现口腔黏膜烧灼感, 进食无味,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 每次病程约2周, 自服“消炎药”后, 症状好转, 无头晕头痛、乏力等症状。2013年7月因口腔灼热、疼痛加重10天就诊口腔科。查体口腔卫生差, 唇红干燥, 口腔黏膜光滑, 颜色正常唾液分泌量少, 舌体深红色, 舌乳头萎缩, 部分乳头剥脱, 颊黏膜散在溃疡愈合瘢痕, 最大15 mm×20mm, 口腔内未见白膜、假膜等异常渗出物覆盖, 部分牙列缺失, 牙龈退缩, 牙结石 (++) , 46、47残冠。实验室检查:RBC2.77×1012/L, Hb 107g/L, MCV 113.2f L, MCH 38.6pg, 血生化、免疫球蛋白、补体、CRP正常, 抗HIV (-) , 黏膜涂片镜检:真菌 (+) , 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 口腔念珠菌病。予制霉菌素50万U, 含服, 3次/日;碳酸氢钠片, 2%液含漱, 3次/日;西吡氯铵含漱液漱口, 3次/日;全口洁治, 牙周冲洗上药, 调磨锐利牙尖、边缘嵴, 残冠无症状, 患者暂时要求暂不处理。治疗7天症状缓解, 正常进食, 复诊, 维持治疗1周, 并嘱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 加强营养, 适当补充铁剂。2013年12月, 患者因头晕、心悸、乏力, 食欲减退, 体重骤减, 口腔不适10余天, 再次就诊。患者自发病以来, 口腔溃疡发作时进食差, 平日食欲一般, 精神尚可, 否认黑便史,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贫血等病史, 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查体:身高155cm, 体重40kg, 心律65次/分, 血压90/60mm Hg, 营养差, 贫血貌, 神清, 精神欠佳。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黏膜巩膜无黄染, 皮肤弹性差。心音弱, 律齐, 心肺听诊 (-) 。腹平软, 肝、脾未触及, 无压痛。乳腺为初级肿块, 无压痛, 下肢肌肉轻度萎缩, 肌力Ⅳ级, 肌张力正常, 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口腔专科:唇红及口腔黏膜发白、干燥、弹性差, 余同前。
实验室检查:WBC 3.17×109/L, RBC 1.70×1012/L, Hb 77g/L, HCT22.1%, MCV 130f L, MCH 45.3pg, RDW-SD 87.2f L, RDW-CV 20.8%, 血涂片可见部分大卵圆形的红细胞, TBIL30.8μmol/L, 血清铁蛋白12μg/L、尿常规、便常规正常, 便潜血 (-) , 肿瘤标记物CA15-3 66.13, 余未见异常。其他检查: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心电图、腹部、心脏及妇科B超、腹膜后增强CT、肠镜未见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 (1) 贫血待查:巨幼细胞性贫血; (2)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3) 口腔复发性溃疡, 萎缩性舌炎, 口腔念珠菌感染。予以维生素B12500μg肌注, 1次/隔日;叶酸5mg口服, 3次/日;琥珀酸亚铁片100mg口服, 3次/日;百普素125g口服, 3次/日。治疗2个月后, 患者自诉症状明显好转, 进食好, 无乏力头晕等。查体无贫血貌, 血常规、血维生素B12、血生化, 铁蛋白结果正常。口腔检查同前无明显改变。
讨论
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 成人患者一般继发于其他全身系统疾病。感染是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尤其与机体免疫状态及是否有基础疾病等有关[2]。念珠菌的致病性与局部防御机制的破坏以及全身因素包括免疫功能低下, 抗生素、激素的不合理应用, 生理衰弱, 内分泌紊乱, 营养因素, 化疗、放疗后以及恶性疾病的存在等都可能促使本病发生[3]。口腔念珠菌病典型表现为口内黏膜有散在的乳白色假膜, 或表现为舌背乳头萎缩, 黏膜充血, 患者自觉口腔干燥, 黏膜灼痛和味觉差异。萎缩性舌炎又称镜面舌, 其中17.54%与血液系统疾病有关。巨幼细胞性贫血 (megaloblastic anemia) 系脱氧核糖核酸 (DNA) 合成的生物化学障碍及DNA复制速度减缓所致的疾病。为大细胞正色素贫血 (MCV>100f L) , 血象往往呈现全血细胞减少。本病绝大多数是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12或者两者均缺乏所致。临床表现除贫血的症状如乏力、头晕、活动后气短、心悸外, 严重贫血者可有轻度黄疸。胃肠道症状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舌炎, 舌面光滑、乳突及味觉消失。神经系统症状, 表现为乏力、行走困难, 老年人常表现脑神经受损的无欲、抑郁、嗜睡[4]。
该患者病史长, 首次就诊口腔科, 对症处理后好转但很快复发, 短期内贫血症状加重, 体质迅速恶化, 且CA15-3升高, 黑便史不可靠。首先提示肿瘤继发贫血, 内窥镜、腹部增强CT进行排查。经血涂片证实为大细胞性贫血。患者口腔卫生不佳, 牙周病及长期自行使用抗生素, 导致口腔局部菌群失调。口腔念珠菌病老年人多见, 并多为慢性感染。其原因可能与老年人免疫功能降低, 女性患者绝经期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 全身疾病增多, 唾液腺及口腔黏膜萎缩, 局部黏膜及唾液屏障功能下降等增龄性变化有关[5]。病史调查中, 发现患者近1年来极少食用新鲜蔬菜及水果, 以糊状食品为主, 长期的叶酸、维生素B12摄入严重不足, 导致短时间出现贫血症状。贫血严重时, 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低下, 口腔内真菌感染复发, 患者因口腔不适、味觉减退及疼痛, 进食胃肠道蠕动差, 吸收障碍, 呈现恶性循环。
通过本病例诊治, 笔者总结几点经验教训:专科对症处理后病情仍反复时一定要重视全身情况;检查应由无创、简便至有创、复杂, 针对该患者, 详细询问病史及血涂片起了关键作用。如果早期就检查辅助内因子抗体、维生素B12吸收试验, 更易早期明确诊断。肿瘤指标单个升高, 相关指标无异常, 患肿瘤概率低, 但仍需再次复查。治疗中, 单纯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及铁剂效果不佳, 予肠道营养素后体质改善, 症状缓解明显。
摘要:通过分析1例口腔念珠菌感染为首发症状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总结得出:专科对症处理后病情仍反复时一定要重视全身情况;检查应由无创、简便至有创、复杂。针对该患者, 详细询问病史及血涂片起了关键作用, 如果早期作辅助内因子抗体试验、维生素B12吸收试验, 就能更容易明确诊断。如果肿瘤指标单个升高, 相关指标无异常, 患肿瘤概率就低, 但仍需再次复查;治疗中, 如果单纯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及铁剂效果不佳, 就予肠道营养素, 其对体质改善及症状缓解明显。
关键词:念珠菌,巨幼细胞性贫血,首发症状
参考文献
[1] 俞云松.消化道念珠菌病[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1, 11 (2) :121-123.
[2] Richardson M, Rautemaa R.How the host fights against Candida infections[J].Front Biosci (Schol Ed) , 2009, 1:246-257.
[3] Walker L A, MacCallum DM, Bertram G, et al.Genome-wide analysis of Candidaalbicans 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during infection of the mammalian kidney[J].Fungal Genet Biol, 2009, 46 (2) :210-219.
[4] 杨永平.实验室检查在巨幼细胞贫血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实践, 2013, 22 (3) :196-198.
幼红细胞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两组病例均为APL确诊住院病例, 按照MIC分型诊断标准, 并根据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血象、骨髓象、细胞化学、免疫学检查、染色体和基因改变等) 进行确诊。治疗组18例, 其中初治病例12例、复治病例6例 (为ATRA治疗或化疗完全缓解后3~40个月复发者) , 男10例, 女8例;年龄9~58岁, 平均30岁;对照组12例 (均为初治病例) , 男7例, 女5例;年龄8~55岁, 中位年龄35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维甲酸联合化疗:
维甲酸30~50mg/d, 分3次口服;白细胞高至10×109以上者采用联合化疗, 1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方案的基础上联合采用亚砷酸治疗, ATO按10mg/d, 加入5%葡萄糖500m L或者生理盐水500m L予以稀释, 持续输注18h, 4周为1个疗程[2], 儿童则依据其体表面积予以用药 (6mg/m2) ;治疗过程中每周或评价疗效时查骨髓象 (1次/周) , 血常规检查 (2次/周) , 并监测出凝血指标以及肝肾功能等, 直至达到完全缓解;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给予输注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等对症治疗措施。
1.2.2 完全缓解后治疗
按常规剂量ATO予以巩固维持治疗, 4周为一疗程, 并与联合化疗 (HA、DA、EA方案) 和维甲酸序贯应用, 间歇期在完全缓解后第1、2、3年分别为1、2、3个月, 在治疗过程中若有复发倾向者, 则立即予以在诱导治疗[3]。总疗程为5年。
1.3 观察指标
1.3.1 完全缓解率及有效率
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均判定为临床治疗有效, 计算两组病例的完全缓解率及有效率。其判定标准参照张之南等编写的血液诊断以及疗效标准[4]。
1.3.2 完全缓解所需时间 (均值)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从用药开始直至达到完全缓解所需时间, 并计算其均值。
1.3.3 其他指标
两组病例的外周白细胞、出凝血指标、不良反应等情况。
1.4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软件包做统计分析。样本均数资料比较用t检验,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完全缓解率及有效率
治疗组初治病例完全缓解 (100%) ;复治病例中4例完全缓解 (66.7%) , 1例部分缓解, 1例无效, 有效率83.3%。对照组完全缓解9例 (75.0%) , 2例部分缓解, 1例无效, 有效率91.6%。两组病例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完全缓解时间及并发症等
治疗组与对照组达到完全缓解时间分别为20~36d (平均为25.3±1.05d) , 26~40d (平均为29±1.68d)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外周高白细胞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66.7%、88.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病例均在治疗1周后出凝血指标恢复正常, 两组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见表2。
2.3 其他不良反应观察
亚砷酸是一种有毒化合物, 对细胞有直接毒性, 在使用过程中易出现部分药物不良反应, 主要有对胃肠的刺激作用 (如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消化道粘膜溃疡等) , 心脏毒性 (如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心律失常等) , 以及肝肾功能损害和皮肤色素沉着等。上述不良反应一般较轻微, 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未出现因上述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病例。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虽增加了亚砷酸的治疗, 但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的发生率。
3 结论
亚砷酸俗称砒霜, 是金属化合物, 化学式为As2O3。其辅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机制是通过诱导细胞分化、凋亡及杀灭、抑制APL细胞增殖等, 但其杀灭APL细胞作用较弱, 因此常选用亚砷酸联合维甲酸和 (或) 联合化疗进行APL治疗及CR后巩固治疗的方法, 以增强临床疗效, 提高完全缓解率及有效率。在本次研究中, 治疗组 (亚砷酸组) 完全缓解率初治病例达到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 (完全缓解率75.5%, P<0.05) 。亚砷酸的辅助治疗能有效缩短达到完全缓解所需时间, 在本例中, 治疗组与对照组达到完全缓解时间分别为20~36d (平均为25.3±1.05d) , 26~40d (平均为29±1.68d)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PL患者对ATO存在一定的耐药性, 但ATO与维甲酸等药物无交叉耐药性, 且在本次治疗组中复治病例 (为ATRA治疗或化疗完全缓解后3~40个月复发者) 治疗有效率亦达到83.3%。
本研究表明, 亚砷酸适用于APL初治者, CR后的巩固维持治疗, 经维甲酸和 (或) 联合化疗后复发的APL以及不能耐受或不适宜应用维甲酸或联合化疗的APL患者。
综上可以得出, 亚砷酸在辅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中, 临床疗效显著, 提高了完全缓解率, 缩短了完全恢复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 并且降低了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于治疗经维甲酸和联合化疗治疗后复发者, 同样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祝辉, 吕晓毅.亚砷酸治疗复发的或顽固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 2006, 27 (6) :577-578
[2]丁江华, 陈乐华, 龚升平.亚砷酸持续输注联合小剂量维A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临床观察[J].安徽医学, 2010, 14 (1) :98-99.
[3]申宗利.亚砷酸注射液治疗复发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4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学, 2010, 5 (13) :136-137.
幼红细胞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3月至2013年8月在本院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并住院治疗患者28例 (男18例, 女10例) , 年龄13~65岁, 中位年龄37岁。所有病例均符合国际血液学家及血液病理学家在2001年里昂会议上提出的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的WHO分类法和应用MICM分型法的诊断标准[4]。根据病史及治疗情况进行如下分组:A组为经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患者治疗前28例。B组为APL患者经ATRA+As2O3化疗2周后部分缓解患者26例。C组为APL患者治疗后骨髓象达到完全缓解患者26例。健康对照组 (D组) 50例选自本院健康管理中心健康人50例。
1.2 方法
①标本采集:所有对象均抽取静脉血1.8 m L加入枸橼酸钠真空抗凝管 (浅蓝色头盖, 内含0.2 m L枸橼酸钠抗凝剂, 用于凝血功能试验) 内, 立即颠倒混匀3~4次。标本应尽快离心 (3000 r/min离心15 min) 分离血浆, 于2 h内检测出结果。②标本测定:血浆D-二聚体测定用胶乳比浊法, 采用日本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试剂为北京利德曼生化试剂。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各组血浆中D-二聚体检测结果表明, A组、B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明显高于D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A组明显降低, 但仍然高于D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白血病, 广泛而严重的出血是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机制因异常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的浸润[5]。血小板消耗增多或生成受到抑制, 更主要是白血病细胞释放组织因子等促凝物质引起凝血功能活性异常增高, 造成了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并激活纤溶系统, 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 从而导致纤维蛋白的溶解亢进。D-二聚体作为纤维蛋白水解后一种特异性的降解产物, 也是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 其浓度水平会明显升高。因此APL患者体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水平可作为凝血功能异常及DIC的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本院28例APL患者中2例在化疗一周内因颅内出血而死亡, 其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在初诊至死亡均显著增高。根据血浆D-二聚体浓度, 选择不同的止血药物, 尽早对出血的控制, 从而减少和避免APL患者因出血导致的早期死亡。APL患者经治疗完全缓解后的C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D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0.05) 。因此说明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有助于判断APL患者的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 也可作为APL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判断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一个重要参考指标。总之, 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对APL的诊断及疗效观察以及预后判断等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注:与D组比较, *P<0.05;与A组比较, △P<0.05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健康人组5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28例。分别测定健康人组及APL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 APL患者治疗前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显著增高 (P<0.05) ;通过化疗2周部分缓解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治疗前明显降低, 但是仍高于正常参考值水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高浓度的血浆D-二聚体是提示APL患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有价值的重要实验指标;临床监测血浆D-二聚体对AP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血浆D-二聚体,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文荣, 王建中.临床血液学与检验[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59.
[2]侯科佑, 王萍萍, 卢香兰, 等.D-二聚体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测定中的意义[J].辽宁医学杂志, 2002, 16 (1) :19.
[3]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08.
[4]熊树民.血液肿瘤[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3.
幼红细胞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