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阿莫西林、克拉霉素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31

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精选9篇)

阿莫西林、克拉霉素 第1篇

关键词: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消化道溃疡

消化道溃疡 (peptic ulcer) 包括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是消化道常见病。在病因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进展是发现了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 在消化道溃疡发病中的关键作用。约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70%胃溃疡与Hp感染有关。通过Hp根除治疗, 可以使多数消化道溃疡得到彻底治愈[1]。今通过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与阿莫西林治疗消化道溃疡的观察, 比较其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我院消化道溃疡患者343例, 所有患者均经电子胃镜检查为活动期消化道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两组患者服药前血、尿、肝功能检查均正常。其中男198例, 女145例。平均年龄45岁。首发病201例, 病程2周~10年。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80例, 年龄 (53.8±4.8) 岁, 男110例, 女70例。对照组163例, 年龄 (54.3±5.2) 岁, 男88例, 女7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试验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 (20mg) +克拉霉素 (0.5 g) +阿莫西林 (1 g) 每天2次, 口服。对照组患者仅口服奥美拉唑 (20 mg) , 每天2次。两组患者均连服28 d。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对症处理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在28 d停药时进行电子胃镜检查, 同时进行肝肾功能、血尿常规检查。用药期间不服用其他药物。

1.3疗效判定标准:按照卫生部《消化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痊愈:症状消失, 胃镜检查病灶全部消失;显效:症状基本消失, 胃镜检查病灶<50%;有效:部分症状消失胃镜检查病灶消失>50%;无效:症状无变化或疼痛加重, 胃镜检查病灶无改善。总有效率= (痊愈病例+有效病例) /总例数×100%。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不良反应评判标准记录为不良反应[2]。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 (±s) 以表示, 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由表1可知, 试验组疗效更为显著, 两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随访结果比较:两组随访结果见表2。

治疗停药6个月后, 随访, 试验组有16例病情反复或加重, 复发率为9.0.%;对照组有21例复发, 复发率为17.8%, 两组复发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不良反应:治疗期间, 试验组有11例患者出现了恶心、腹胀等胃肠道反应;3例患者出现头疼嗜睡的不良反应。对照组有6例患者出现了口干头疼的不良反应。所有不良反应患者症状都较轻微, 不需特殊处理或停药。患者继续服药症状减轻或消失。实验室检查:两组患者血、尿、便常规检查, 肝功能和凝血酶原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检查, 服药前后检查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患者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奥美拉唑, 有一个砜根连接苯咪唑环和吡啶环所成, 是首个上市的PPI。奥美拉唑口服吸收迅速, 生物利用度为35%, 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0.5~3.5 h。半衰期为1 h左右。大部分在肝脏内经CYP2C19催化代谢为5-羟奥美拉唑, 少部分经CYP3A4催化代谢为奥美拉唑砜。80%代谢产物由尿排出, 其余随粪排出。奥美拉唑既是CYP2C19的底物, 也能抑制其活性, 因此重复用药, 生物利用度可增高达60%~70%。奥美拉唑能迅速缓解疼痛, 促进溃疡愈合。与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合用, 可将低胃内酸度, 减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降解, 产生协同作用, 彻底根除胃内幽门螺杆菌。

总之, 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联合治疗消化道溃疡, 试验组在痊愈率, 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后随访, 试验组复发率低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联合治疗消化道溃疡疗效较好, 安全性较好, 且可明显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朱依谆, 殷明.药理学[M].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360.

阿莫西林、克拉霉素 第2篇

【关键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胃溃疡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062-01

胃溃疡属于消化系统非常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在我国有逐渐上升的趋势[1]。幽门螺杆菌感染属该病的重要致病病因,一般意义上,凡是胃溃疡患者其幽门螺杆菌感染检出率在80%以上。现阶段,国内外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方案多采用药物联合治疗。本院对奥美拉唑与阿莫西林联合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展开探讨与分析,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48例胃溃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和胃镜检查证实为胃溃疡,病理活检证实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24例。其中,观察组有女12例,男13例,年龄分布为19~66岁(平均年龄28.9),病程为0.51~7.87年;对照组有女10例,男性14例,年龄分布为22~65岁(平均年龄31.2),病程为0.75~8.25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上无明显的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未有精神病史,无神志不清,无智力障碍以及沟通障碍,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及病情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性(P>0.05),统计学有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临床常规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给予阿莫西林药物治疗,每日3次、每次500mg;给予奥美拉唑药物治疗,每日1次、每次20mg。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药物基础上联合克拉霉素进行治疗:每日2次,每次25 mg克拉霉素,28d为一个疗程。

1.3疗效判定

经胃镜检查,患者溃疡部分消失,经X线钡餐检查显示皂影消失,患者胃溃疡临床症状消失,可判定为痊愈;经胃镜检查,患者溃疡显著改善,经X线钡餐检查显示皂影基本消失,患者胃溃疡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可判定为有效;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并无改善甚至加重,可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有效。

1.4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9.O软件实现,两组间的疗效比较用X2检验,两组间的构成比较用t检验,以均数( ±s)表示计量资料,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如表1所示,在经过各自组治疗后,采取奥美拉唑与阿莫西林联合克拉霉素三联疗法的观察组患者在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总有效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胃溃疡发病群体可在任一年龄段[2],其中,中青年患者较为常见,本组资料中患者年龄多为25~30岁,发病年龄段有代表性。近些年来,大量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促使患者胃粘膜损伤最终发展为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除此之外,患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也有可能引发消化性溃疡。故而,临床对治疗胃溃疡,应当确保能够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唯有确定消除病因、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推动溃疡进一步愈合,方可实现胃溃疡根治的效果。

奥美拉唑便属于PPI药物,可以很好的起到胃黏膜保护,提升其循环能力的作用[3]。奥美拉唑的药用有效时间在二十四小时左右,在此期间,奥美拉唑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胃酸,让患者上消化道出血范围中涉及的PH保持在6以上[4]。如此一来,不但能够隔绝强酸给溃疡处造成的腐蚀,也能够推动血小板止血功能的提升,最终能够快速的止血。因此,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最大程度快速的提升患者出血区域内的PH值便显得尤为关键。通过奥美拉唑在对患者维持支持三日,可以全面提升患者溃疡处的pH 值大于6,进而推动血小板功能聚集以及纤维蛋白凝块生成,防治血凝块太快溶解。资料证明,奥美拉唑和抗生素联合能够达到协同治疗的目的,可使阿莫西林在较低的酸性环境中形成最为优质的抗菌效果。克拉霉素对酸有较强的稳定性,对幽门螺杆菌有着出色的杀灭作用。研究显示,奥美拉唑与阿莫西林联合克拉霉素三联疗法在治疗胃溃疡的疗效上效果可取,不仅能够显著降低胃酸水平,还能够杀灭幽门螺杆菌,达到根治目的。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相关文献报道的数据相符[5]。奥美拉唑与阿莫西林联合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勤.奥美拉唑与阿莫西林联合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13(27):73.

[2]王军.奥美拉唑与阿莫西林联合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2(04):145.

[3]李新征.奥美拉唑阿莫西林联合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1(31):6411 -6412.

[4]罗华继.奥美拉唑与阿莫西林联合克拉霉素治疗胃溃疡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25(06):60-61.

阿莫西林、克拉霉素 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9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均经纤维胃镜检查或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及快速尿素酶确诊为HP阳性,年龄7~13岁。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45例,包括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10岁;其中胃溃疡16例,十二指肠溃疡29例。对照组45例,包括男21例,女24例,平均年龄9.5岁;其中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溃疡3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90例病例均经一分钟尿素酸试验,HP呈阳性;所有病例均为活动性溃疡,治疗前1个月内未用过抗生素或抑酸剂。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每日口服奥美拉唑5mg,2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莫西林0.1g/次,3次/d;克拉霉素0.1mg,2次/d,疗程14d。两组治疗时间都为1个月,治疗期间暂停其它药物,禁食咖啡、浓茶和其它刺激性食物,规律进食。

1.3 疗效观察及疗效判定

治疗结束后,患者进行纤维胃镜检查并取胃黏膜组织做尿素酸试验,检测HP是否阳性。治疗结束4周后复查14C-UBT,14C-UBT阴性者判定为HP根除[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HP根除率采用意向治疗分析(ITT)和完成治疗分析(PP),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例)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组除3例有轻微的胃肠道反应外,没有其它不良反应,治疗期间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对照组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目前已经确认幽门螺杆菌(HP)为消化性溃疡的重大病因,大量研究证实,成功根除HP后溃疡复发率明显下降,复发率可降到5%以下。

胃H+-K+-ATP酶又称质子泵,位于胃壁细胞的胃黏膜腔侧。其功能是泵出H+,使之进入胃黏膜腔,提高胃内的酸度,作为交换,将K+和Cl-同时排到胃黏膜腔内,总的结果是保持胃内的HCl水平。激活M3受体、CCK2受体、H2受体都能激活H+-K+-ATP酶,增加胃酸分泌,因些,抑制H+-K+-ATP酶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抑酸手段。奥美拉唑为H+-K+-ATP酶抑制药,在酸性的胃壁细胞分泌小管内,转化为次磺酸和亚磺酰胺,后者与H+-K+-ATP酶α亚单位的巯基共价结合使酶失活,从而减少胃酸分泌。克拉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通过阻碍细胞核蛋白50S亚基的联结,抑制蛋白合成而产生抑菌作用,该药口服吸收快、血药浓度高,为浓度依赖性抗生素,能有效清除HP。阿莫西林在水中微溶,在乙醇中几乎不溶,0.5%水溶液的p H值为3.5~5.5,本品的耐酸性较氨苄西林强,口服吸收良好,也有利于清除HP。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绝大部分由于HP感染所致[4],国内学者报道[5],联合用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肯定。本组应用奥美拉唑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应用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双重根除HP,三药联合应用提高了消化性溃疡的愈合率及HP的消除率,从而有效控制了消化性溃疡复发率,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忠义,刘斌,吴启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52-54.

[2]胡伏莲.重视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中的临床问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9):713-715.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幽门螺杆菌科研协作组.第三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干问题共识报告[J].胃肠病学,2008,13(1):42-46.

[4]中国消化性溃疡调查协作组.中国消化性溃疡治疗现状调查报告[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2):114-117.

微囊工艺制备克拉霉素分散片的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微囊技术 克拉霉素 分散片 包封率

中图分类号:R9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533(2008)09-0426-02

克拉霉素是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结构与红霉素相似,能穿透细菌细胞壁可逆地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阻滞转肽作用和易位作用,从而有效地终止链延长,抑制RNA依赖性蛋白质的合成,产生抗菌作用。克拉霉素与红霉素抗菌谱相似,但对多数细菌的抗菌活性至少是红霉素的2倍,且比传统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药动学及药效学性质均有改善。笔者为了改进其制剂的溶出度,提高产品质量,以微囊工艺制备克拉霉素分散片,对其工艺进行了改进,现介绍如下。

1仪器与材料

1.1仪器

高速离心喷雾干燥机(LPG,江阴市环宇机械有限公司);药物溶出仪(RC-806,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厂);快速卤素水分测定仪(HG-53,瑞士梅特勒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g1010,美国安捷伦公司);冲压片机(S250/40,德国克利安公司)。

1.2材料

克拉霉素(浙江华义医药有限公司);糖精钠(诸暨丰盈化工有限公司);微晶纤维素(PH101)(MCC,湖州展望药业有限公司);Ⅳ号树脂(湖州展望药业有限公司);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交联CMC-Na,荷兰DMV公司);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湖州展望药业有限公司)。

2方法与结果

2.1微囊的制备

将聚丙烯酸树脂(Ⅳ号)加入到95%乙醇中进行溶胀,待溶胀完全后加入处方量的克拉霉素100 g,另取糖精钠5g用适量50%乙醇溶液溶解,搅拌均匀,加入到上述克拉霉素溶液中,搅拌均匀。关于微囊制备的工艺参数,批量为10 kg,进口温度为120~140 ℃,出口温度为60~85℃,压缩空气压力为0.6 MPa,对能过65~180目之间的微囊进行收集。

2.2分散片的制备

将克拉霉素微囊与处方量的微晶纤维素(PH101)、交联CMC-Na、20%聚维酮K30溶液进行混合制粒。关于分散片制备工艺参数批量为100 kg,制粒时间为180~240 s,整粒目数为24目,干燥温度为75~80℃,水分为≤3.0%。

2.3含量测定

2.3.1色谱条件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磷酸盐缓冲液(取磷酸二氢钾9.11 g,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 000 mL,加三乙胺2 mL,用磷酸调节pH值至5.5)-乙腈(600:40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0帆;流速为1.0 mL/min;柱温45℃。理论板数按克拉霉素峰计算不低于3 000;拖尾因子不得超过2.0;克拉霉素峰与相邻各杂质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2.3.2标准液的制备

取克拉霉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 mL中约含0.35 g的溶液。

2.3.3供试液的制备

取本品适量,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克拉霉素35 mg),置100 mL量瓶中,加流动相充分振摇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滤过,取续滤液。

2.3.4测定方法

精密量取续滤液20 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同法将对照品溶液注入色谱仪中,记录色谱图,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供试品中克拉霉素的含量。

2.4载药量测定

取片重范围内的内溶物,混合均匀,精密称取适量置于带塞锥形瓶中,加入37℃、pH7.2的磷酸缓冲液250 mL,强烈振摇30 s,迅速用0.45 μm微孔滤膜过滤,取滤渣,用75%乙醇100 mL分次洗至250 mL容量瓶中,超声破碎30min,使克拉霉素充分溶解。再用0.1 mol/L的盐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用0.45 μm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精密称取片重差异范围内的内溶物适量(相当于1片的平均重量),置250 mL容量瓶中,加乙醇100 mL,超声15 min,使克拉霉素充分溶解,再用0.1 mol/L的盐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用0.45 μm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精密量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mL,置带塞试管中,精密加入上述溶剂8 mL,摇匀,再加入75%乙醇溶液10 mL,摇匀,放置30 min,冷却,按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ⅣA),在482 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计算供试品溶液中克拉霉素的相对含量即载药量。

2.5溶出度测定

分别取克拉霉素分散片与普通片各6片,参照溶出度测定法第一法,以0.1 moL/L醋酸盐缓冲液900 mL为溶剂,转速为100 rpm,依法操作。在1、2、5、10、20、30、60 min时,取溶液10 μL经0.45 μm微孔滤膜滤过,并及时补加同温介质10 mL,精密量取续滤液6 mL,蒸干,加水溶解于2mL量瓶中,定溶至刻度,摇匀,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质量差异检查项下的分散片和普通片各20片,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相当于1片的平均质量),按2.3.2项下的方法制备对照液,取上述溶液,按2.3.1项下检测条件,将对照液中克拉霉素的含量指定为相当于溶出度的100%。以文献法,计算累积溶出百分率。

3结语

阿莫西林、克拉霉素 第5篇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联合治疗

消化性溃疡为全球性多发病, 是因与胃蛋白酶、胃酸的消化作用相关, 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从2011年1月至12月我院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 治疗效果满意,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就诊我院门诊符合下列条件: (1) 不论溃疡活动或静止, 经胃镜确诊为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 (2) 无消化道大出血、穿孔或幽门梗阻等并发症; (3) 1个月内未采取治疗措施; (4) 无青霉素过敏史; (5) 无胃、肠手术史; (6) 无肝、肾功能不全;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患者80例, 分治疗及对照两组。治疗组40例, 男22例, 女18例, 年龄30~60岁。对照组40例, 男22例, 女18例, 年龄32~62岁。所有患者均有慢性病程、节律性腹痛、周期性发作的特点。

1.2 方法

治疗组餐后服用奥美拉唑20mg/次, 2次/d口服, 连用14d;克拉霉素500mg/次, 2次/d口服, 连用7d;阿莫西林1000mg/次, 2次/d口服, 连用7d。对照组:餐后服用奥美拉唑20mg/次, 2次/d;餐前口服硫糖铝1mg/次, 2次/d, 连用14d。观察内容:动态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及是否有不良反应;患者胃镜及肝、肾功能检查分别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

1.3 疗效判定

(1) 好转:胃镜检查好转, 症状较前减轻; (2) 治愈:胃镜检查无异常、症状基本消失; (3) 无效:胃镜检查及症状均无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当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例, %)

由表1可见,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治疗组中出现恶心等不适的患者5例, 出现味觉异常者3例;对照组中有便秘者8例, 出现口干者2例。上述不良反应在停药后均消失。

3 讨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酸作用是消化性溃疡发病最为重要的因素, 幽门螺杆菌科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B细胞和G、D细胞, 增加胃酸分泌, 增加十二指肠的酸负荷。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促进溃疡愈合, 使溃疡彻底治愈, 并可以减少溃疡复发。有临床研究证实溃疡复发在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可降至5%, 在常规应用抑酸药物治疗后的溃疡复发率为50%~70%[1], 表明消化性溃疡去除病因后可获治愈。可见治疗消化性溃疡和预防溃疡复发中根除幽门螺杆菌和抑制胃酸分泌是至关重要的措施。幽门螺杆菌具有的定居部位和生物学特性的特殊性, 因此需要联合多种药物才能有效的被根除, 常用质子泵抑制剂为中心, 加上2种抗菌药的三联疗法为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有效措施。其中胃液中pH>4的环境才能有效发挥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的抗菌活性作用, 青霉素类抗生素阿莫西林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达到抑制幽门螺杆菌作用。半合成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克拉霉素, 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作用而发挥抗菌效应。克拉霉素与奥美拉唑联用时可使奥美拉唑的半衰期延长、并可提高克拉霉素在胃黏膜及胃组织中的浓度[2], 存在胃酸抑制剂时, 使幽门螺旋杆菌根除。

回顾统计资料, 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联合应用, 提高消化性溃疡的治愈率, 减少不良反应, 仍是目前针对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中最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84.

阿莫西林、克拉霉素 第6篇

关键词:胃溃疡,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联合用药

胃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临床症状表现为饥饿会引起不适、饱胀会嗳气、泛酸或者是餐后定时慢性中上腹疼痛, 严重时可能会有黑便和呕血。其较为明显的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酸分泌过多;另外还可能是因为遗传因素、过度劳累、情绪波动、吸烟、酗酒、饮食失调等等因素所引起。由于其病情延绵不绝, 病情又复杂, 与精神情绪又有关, 病情加重或是治疗的不及时, 还会导致胃穿孔、出血、幽门梗阻及癌变等恶劣后果, 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影响生活质量, 是故应要高度重视。自2011年5月以来我院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联合克拉霉素治疗胃溃疡,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5月以来于我院治疗胃溃疡的79例病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其中, 实验组为其中39例, 男23例, 女16例, 年龄21~73岁;对照组为40例, 男21例, 女19例患者, 年龄22~79岁;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上腹疼痛, 经相关检查后, 均确诊为胃溃疡。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西咪替丁20 mg, 4次/d, 睡前剂量加倍;阿莫西林25 mg, 饭后半小时服用, 3次/d, 4周后剂量减为12.5 mg, 继续服药2周;实验组:克拉霉素、奥美拉唑与阿莫西林联合用药治疗。餐后口服服用奥美拉唑40 mg, 阿莫西林1000 mg, 克拉霉索400 mg。6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食欲正常, 胃酸分泌正常;胃镜所见溃疡愈合及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 胃酸分泌接近正常;胃镜所见溃疡及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或减轻或溃疡范围缩小达50%以上。无效:临床症状好转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大的变化;胃镜所见溃疡及黏膜组织学改变无明显减轻。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 数据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9%, 对照组总有效率77.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

在治疗的过程中两组均无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的发生。

3 讨论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其最终形成是因为胃酸或是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消化所致[1], 而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 因此, 抑制胃酸分泌是治疗胃溃疡的基本措施之一。其临床症状表现为饥饿会引起不适、饱胀会嗳气、泛酸或者是餐后定时慢性中上腹疼痛, 严重时可能会有黑便和呕血。由于其病情延绵不绝, 病情又复杂, 与精神情绪又有关, 病情加重或是治疗的不及时, 还会导致胃穿孔、出血、幽门梗阻及癌变等恶劣后果。

Hp感染是胃溃疡的主要病因, 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胃酸分泌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治疗, 可以增加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及抗生素在胃黏膜的药物浓度, 提高溃疡愈合率、Hp清除率和活动性炎性反应消失率。采用时一定要有足够剂量和足够时间的进行治疗, 防止病情复发。奥美拉唑与抗生素有协同作用, 能暂时性抑制HP尿素酶的活性[2,3]。克拉霉素及阿莫西林的抗菌活性作用会在酸性环境下有所降低, 只有在胃液p H>4的环境中才能有效的发挥抑菌和杀菌作用[4]。克拉霉素是半合成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 可以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发挥其抗菌作用, 存在胃酸抑制剂时可根除HP。与奥美拉唑联和用药时, 可以延长奥美拉唑的半衰期, 并且胃黏膜和胃组织中的自身浓度也会增高。阿莫西林是青霉素类的抗生素, 其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进而发挥杀菌作用, 对HP也有良好的抗菌活性[5,6]。

本研究表明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9%, 对照组总有效率77.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故, 奥美拉唑、阿莫西林联合克拉霉素治疗胃溃疡, 疗效高、确切、安全可靠, 值得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86.

[2]刘雅清.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海峡药学, 2003, 15 (4) :67-68.

[3]沈学生, 唐涵觉.国产奥美拉唑等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浙江临床医学, 2003, 5 (5) :347.

[4]夏扬潮, 姜海行, 覃山羽, 等.埃索美拉唑短程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临床荟萃, 2007, 22 (4) :268.

[5]陈碧, 谢红霞.两种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疗效分析.实用药物与临床, 2006, 9 (6) :352-353.

阿莫西林、克拉霉素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的2008年4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门诊收治的患者60例, 年龄19~49岁, 平均年龄是35.5岁。6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是慢性的上腹痛, 而且是节律性、周期性的疼痛, 都伴有腹胀、嗳气、反酸症状。子啊经过胃镜检查以后发现, 溃疡是呈线状或是椭圆形、圆形的, 其直径在0.2cm~2cm左右, 边缘较为光整, 其周围的黏膜水肿、充血。全部病例无穿孔、幽门梗阻、消化道大出血等并发症, 1个月内未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等药物治疗, 均无肝, 心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 14C-尿素呼气试验提示均感染幽门螺杆菌。2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给予60例患者20mg的奥美拉唑, 在每天早饭前服用, 在睡前再加服奥美拉唑20mg, 让患者连续口服6周;每天服用2次1g的阿莫西林, 在早、晚饭前的30min时服用, 其连续口服7d;每天服用2次500mg的克拉霉素, 在早、晚饭前的30min时服用, 其连续口服7d[2]。

1.3 疗效判定和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1) 症状评估,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源周根据相关文献标准对2组患者的反酸、腹胀、上腹痛、嗳气症状进行评分, 并内镜下观察溃疡变化, 愈合, 溃疡及炎症均消失, 食欲、胃酸分泌恢复正常, 在胃镜检查的时候可以看见溃疡组织学基本正常或是改变, 而且14C-尿素的呼气试验结果是呈Hp阴性的;显效, 溃疡消失, 周围仍有炎症;有效, 溃疡面积缩小50%以上,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 胃酸分泌接近正常;无效, 溃疡面积缩小<50%, 临床症状有所好转, 相比治疗之前没有明显的变化;经过胃镜可以看见溃疡组织没有明显的减轻。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标准, 停后4周于胃窦部黏膜复查, 周边变红者为阳性[3]。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愈合有3例 (1 0%) , 显效7例 (2 3.

3%) , 有效8例 (26.7%) 无效12例 (40%) , 总有效18例 (60%) , 幽门螺杆菌的根除23例 (76.6%) 。观察组愈合12例 (40%) , 显效9例 (30%) , 有效6例 (20%) , 无效3例 (10%) , 总有效27例 (90%) ;幽门螺杆菌的根除28例 (93.3%) , 两组患者临床比较发现, 观察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和幽门螺杆菌的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后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观察组嗳气、腹胀、腹痛和反酸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或是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消化所致。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原则就是减少或是抑制胃酸分泌, 对胃黏膜进行保护, 让出现病变的黏膜愈合。奥美拉唑是质子泵抑制剂, 其起效很快, 在短时间里就会让溃疡病灶愈合, 效果很好, 同时还能有效的将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掉, 而且能有效的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在短时间内升高胃内p H值, 为抗菌药提供了理想的碱性作用使抗菌药充分发挥抗幽门螺杆菌作用[4]。研究发现, 70%胃溃疡和90%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黏膜检查可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 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已成为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关键[5]。但大多数抗菌药物在胃内p H环境中, 其活性降低, 不能有效的根除幽门螺杆菌,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 抑制胃酸分泌和根除幽门螺杆菌对于消除消化性溃疡病因, 解除症状, 促进溃疡愈合, 防止复发同样重要。胃酸的分泌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治疗, 可以增加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及抗生素在胃黏膜的药物浓度, 提高溃疡治愈率、幽门螺杆菌清楚率和活动性炎症反应消失率, 使用时一定要给予足够剂量、足够时间的治疗, 防止复发。

克拉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口服吸收快、血药浓度高, 通过阻碍细胞核蛋白50s亚基的联结, 抑制蛋白的合成, 能够有效地清除幽门螺杆菌。阿莫西林是半合成广谱青霉素类药, 在水中微溶, 杀菌作用强, 抗菌谱及抗菌活性与氨苄西林基本相同, 耐酸性较氨苄西林强, 口服后药物分子中的内酰胺基可立即水解生成肽键, 和菌体内的转肽酶结合使之失活, 抑制糖肽生产, 从而切断了建造细胞壁的惟一途径, 使细菌细胞破裂溶解。

本研究采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联合治疗, 发现观察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和匀援责赠造燥则蚤根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并且, 观察组嗳气、腹胀、腹痛和反酸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分析原因可能与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 提高胃内ph值, 增加了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的活性相关;同时, 也与胃液减少, 使药物的局部浓度增高相关。综上所述, 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 疗效显著, 能够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缓解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奥美拉唑、克拉霉素与阿莫西林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道溃疡者60例, 随机分为2组, 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联合治疗, 对照组30例仅用奥美拉唑治疗, 观察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 幽门螺杆菌的清除情况及患者病症恢复情况, 并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复查胃镜及肝、肾功能。结果 观察组的治愈率和幽门螺杆菌的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其他不适应表现如反酸, 腹胀低于对照组。结论 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显著, 幽门螺杆菌清楚率高, 患者恢复较好, 在临床值得推广。

关键词: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消化性溃疡

参考文献

[1]刘文军, 武金宝, 王秀莲, 等.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奥美拉唑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J].包头医学, 2011, 35 (1) :22-23.

[2]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86.

[3]蒋志坚.2种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临床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学, 2010, 11 (6) :20-22.

[4]郑杨剑, 陆海英.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联合治疗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 2008, 10 (12) :1573-1574.

阿莫西林、克拉霉素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均为我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收治的门诊或者住院病例。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 男29例, 女21例, 年龄22~63岁, 平均年龄为 (38.3±7.4) 岁, 病程平均为 (5.1±1.9) 年;其中胃溃疡患者26例, 十二支溃疡患者22例, 复合性溃疡患者2例。对照组50例, 男28例, 女22例, 年龄23~62岁, 平均年龄为 (38.3±7.4) 岁, 病程平均为 (5.3±2.0) 年;其中胃溃疡患者25例, 十二支溃疡患者22例, 复合性溃疡患者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溃疡类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系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克拉霉素500 mg, 2次/d;阿莫西林100 mg, 2次/d;泮托拉唑40 mg, 1次/d, 均连续服用7 d, 而后单独服用泮托拉唑40 mg, 1次/d, 连续服用3周。对照组患者给予克拉霉素500 mg, 2次/d;阿莫西林1000 mg, 2次/d, 奥美拉唑20 mg, 2次/d, 连续服用7 d, 而后单独服用奥美拉唑20 mg, 2次/d, 连续服用3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进行胃镜检查等。

1.3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 没有腹痛等症状, 胃镜检查显示溃疡面愈合及炎症反应消失, 为治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减轻, 胃镜检查显示溃疡面较治疗前所选超过50%以上, 为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减轻或者加重, 溃疡面没有缩小或者缩小没有超过50%, 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对两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两组率的比较才有卡方检验, P<0.05, 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评定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0%, 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8.0%,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属于常见的消化系统慢性疾病, 主要发病部位是胃和十二指肠。目前认为,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于供给因素和保护因素失衡有关, 是消化道黏膜自身防御功能和修复功能被损害, 或者机体本身胃酸分泌过多时使消化道黏膜被侵蚀而致消化道黏膜损伤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生[1,2]。在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生的攻击因素中, 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 在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中, 不仅要用药对损伤消化道黏膜进行修复和保护, 同时要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清除和根治。

消化性溃疡治疗中,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中, 质子泵抑制剂的效果较好。奥美拉唑是最先应用的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而泮托拉唑是在奥美拉唑之后的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能够抑制胃壁细胞中氢钾ATP酶, 从而抑制胃酸的分泌。对于泮托拉唑来说, 其起效快, 作用相对持久, 能够有效的控制和缓解临床症状, 提高溃疡的愈合效果[3,4]。

克拉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阿莫西林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前者能够对细菌蛋白质合成产生抑制作用, 而后者可以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上述两组抗生素联合应用, 能够更有效的杀灭幽门螺杆菌[5]。所以, 泮托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联合方案治疗消化性溃疡能够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同时, 促进溃疡愈合效果, 降低溃疡复发率。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说明泮托拉唑联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方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优于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方案, 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 观察泮托拉唑联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均为我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收治的门诊或者住院病例。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克拉霉素500mg, 2次/d;阿莫西林100mg, 2次/d;泮托拉唑40mg, 1次/d, 均连续服用7d, 而后单独服用泮托拉唑40mg, 1次/d, 连续服用3周。对照组患者给予克拉霉素500mg, 2次/d;阿莫西林1000mg, 2次/d, 奥美拉唑20mg, 2次/d, 连续服用7d, 而后单独服用奥美拉唑20mg, 2次/d, 连续服用3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进行胃镜检查等。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0%, 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8.0%,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泮托拉唑联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方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优于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方案, 值得借鉴。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泮托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奥美拉唑

参考文献

[1]胡品津.规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内科杂志, 2004, 43 (4) :243.

[2]马卫景, 冯丽英, 王书欣.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和内镜下表现分析.河北医药, 2011, 33 (20) :3091-3091

[3]杨瑞玲.泮托拉唑联合甲硝唑等三联方案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医学, 2009, 29 (3) :71-72.

[4]惠卫.泮托拉唑、克拉霉素与甲硝唑配伍治疗消化性溃疡96例.陕西医学杂志, 2011, 40 (9) :1272.

阿莫西林、克拉霉素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均为本院收治的门诊及住院部患者。全部患者采用胃镜检查和病理组织活检, 均被确诊为消化性溃疡, 并通过快速尿素氮呼气试验检查均确诊为幽门螺杆菌阳性感染。其中消化性胃溃疡患者27例,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6例, 复合溃疡患者3例。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3例, 男13例, 女10例, 年龄16~70岁, 平均45.3岁;对照组23例, 男11例, 女12例, 年龄19~74岁, 平均47.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奥美拉唑, 20 mg/次, 2次/d, 疗程为4周;克拉霉素, 500 mg/次, 2次/d;阿莫西林, 500 mg/次, 1次/d;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疗程均为1周。对照组奥美拉唑, 20 mg/次, 2次/d, 疗程为4周。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表现完全消失, 内镜下检测溃疡灶消失或者瘢痕形成;有效:临床表现基本消失或有所缓解, 内镜下检查溃疡灶面积减少50%以上;无效:临床表现无明显的变化, 内镜下检查溃疡灶面积减少<50%。幽门螺杆菌根治标准:快速尿素氮呼气试验检查为阴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治愈总有效率为86.9% (20/23) , 幽门螺杆菌根除率91.3% (21/23) ;对照组治愈总有效率为73.9% (17/23) , 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65.2% (15/23) 。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60 d后对患者进行随访, 治疗组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为1%, 对照组为10%, 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疾病, 其发病机制较复杂, 研究发现外界多种不良因素对胃肠黏膜的刺激, 使得其自身防御和修复机制受到损害, 引起胃肠道黏膜的抵抗力降低, 从而导致胃酸和胃蛋白酶自我侵蚀形成消化性溃疡。近几年来的研究发现,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具有密切关系, 认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是绝大多数十二指肠溃及胃溃疡的充分条件, 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不仅能够加快消化性溃疡的愈合, 还具有预防消化性溃疡复发的作用[2]。

质子泵抑制剂 (PII) 与两种抗生素联合使用能迅速的缓解溃疡临床症状, 并促进溃疡的愈合。目前, 奥美拉唑与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胶囊联合使用被作为一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标准方案。奥美拉唑是一种新型的质子泵抑制剂, 其作用是与H+-K+-ATP酶发生可逆性的结合, 使该酶失去活性, 导致胃壁细胞内的H+不能进入管腔, 从而迅速有效地抑制胃酸的分泌。克拉霉素是一类新型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体外对幽门螺杆菌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同时其在消化道内的酸性环境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当与奥美拉唑合用时, 可以适当延长奥美拉唑的半衰期, 对奥美拉唑具有协同促进作用。阿莫西林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其作用主要是与青霉素的结合蛋白相结合,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最终导致细菌裂解死亡, 因此其对幽门螺杆菌也具有强大的杀灭作用。上述三种药物的联合应用不仅能有效的治疗消化性胃溃疡, 还能明显的降低其中某种药物的使用量, 最大的发挥其协同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 奥美拉唑与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胶囊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显著, 值得在医院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奥美拉唑与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胶囊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4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23例。治疗组患者奥美拉唑, 20 mg/次, 2次/d, 疗程为4周;克拉霉素, 500 mg/次, 2次/d;阿莫西林, 500 mg/次, 1次/d;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疗程均为1周。对照组奥美拉唑, 20 mg/次, 2次/d, 疗程为4周。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奥美拉唑与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胶囊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比单用奥美拉唑疗效要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消化性胃溃疡,疗效

参考文献

[1]朴永焕.泮托拉唑联合曲昔匹特治疗消化性胃溃疡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22) :148-149.

阿莫西林、克拉霉素

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精选9篇)阿莫西林、克拉霉素 第1篇关键词: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消化道溃疡消化道溃疡 (peptic ulcer) 包...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