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优秀课文教案:马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优秀课文教案:马(精选6篇)

优秀课文教案:马 第1篇

课文马说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重难点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干具体事 物或形象中。

课时安排

l课时。

教学步骤

1.简介文体及作者。

“说”(见前文)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骈( )死于槽枥( )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

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③食( )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3.教师范读全文。

4 学生朗读课文。

5阅读课文并思考:

①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7.课堂练习:

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8课外练习:背诵全文。

[补充资料〕

l.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目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课文分析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手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着就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文章先不点出,而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那些“食马者”所能知,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文。所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手里而食”这一点上。“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点出这个要害之后,先以“是马也”一顿,再以“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然后步步紧逼,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承上文,全面地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狂妄宣称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和荒唐。后发感慨:以“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反法,同时为下旬蓄势,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术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3.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人。早孤,由嫂抚养。贞元进士。贞元十九年(8),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言京包百姓穷困,请求缓征摇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令。效还后曾任国子博士、邢部侍郎等职。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因上表谏迎佛骨,几乎招来杀身之祸,后被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赦还后任吏部诗郎,曾权京兆尹。卒溢”文”。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骄偶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摆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好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叫e乐不常有”之叹。

4.关于伯乐和平里马

伯乐本来是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名。春秋时秦人孙阳因为善于相马,世上就称他为伯乐。《战国策楚策四》中有一段文字记载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原文如下:

夫骥(千里马)之齿至(年老)矣,服(拉)盐车而上太行,蹄申(伸)膝折,尾湛(沉)胕(脚背)溃,漉(马口鼻中流出的白沫)头洒地,白汗交流,中阪(山坡)迁延(步履艰难),负辕不能上。伯乐道(遇)之,下车辕而哭之,解紵(苧麻织成的布)衣以幂(覆盖)之。骥于是俛(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金石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优秀课文教案:马 第2篇

1、学习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2、让学生善待身边的朋友、亲人;

3、教育我们的学生现在要珍惜时光,利用小学最后的一段时光,好好学习。

4、课文的语言很简洁,朴实,是很好的一篇范文。

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课时比较紧张,只有40分钟,

一、初读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教师借助于学生来指导)

二、再读课文——在初读正确的基础上,要求读出“大体意思”;(指名回答)

三、细读课文——划示不理解的地方,用查词典、请教别人、联系上下文等等方法解决问题;在细读过程中,在感触最深的地方留下批示,自主理解;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师生自由活动)

四、交流自己的感触,对他人的感受要从文中找到证据。(课堂讨论)

五、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交流获得的感受。(强调感受的真实性)

优秀课文教案:马 第3篇

师:今天,先请大家来读一篇作文,题目叫《一张画像》,看看这位同学的作文写得怎么样。(给学生看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肖复兴作文《一张画像》原稿,选自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肖复兴著《我教儿子学作文》附录二。)

生:(议论纷纷)这也太差了!改动这么大,全是修改符号!不用读,就知道不怎么样!

师:因为改得多,所以你们认为这篇作文很差。但是,你们知道吗?这篇作文写于1963年,当时获得了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一等奖。作者是一名初三学生,他的名字叫肖复兴,如今他已经是当代著名作家了。(板书:肖复兴)一篇获得一等奖的作文,怎么会写得不好呢?

生: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错误呢?

师:仔细读一读原文,你就会发现,文中并没有什么大毛病。我来朗读一部分原文,大家感受一下。(师朗读)你们发现什么错误了吗?语言流畅,还挺生动,的确是一篇优秀作文。那么,是谁“鸡蛋里面挑骨头”,找出这么多毛病的呢?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板书:叶圣陶)叶圣陶先生在为肖复兴修改这篇作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位69岁的老人了,他那么大年纪,还如此认真,有的地方,他对文中的一句话就做了七处修改。现在,就请你们开动脑筋,默读《一张画像》,并对修改之处仔细思考,想一想叶圣陶先生为什么要这么改?他是不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

师:(15分钟后)读完了全文,请大家谈一谈收获。

生: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原文说“站在门口”,修改之后变成了“站在教室门口”,修改之后更准确了。

师:的确如此,只说门口,那谁知道是办公室门口,还是教导处门口呀!何况这段是写人物的第一次出场,更应该交代清楚地点。

生: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原文写“上课了”,叶圣陶改成了“上课铃一响”。“上课了”是已经上课的意思,“上课铃一响”是上课前的事,还没上课呢。

师:你解释得非常好!同样一句话,有没有“了”,意思绝对不同。我读这篇修改稿的时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叶圣陶对“了”字的增删。在这篇作文里,有的地方删除了“了”,有的地方又被加上一个“了”。请你们说一说,如果句子里加“了”,表示什么意思?

生:句子有“了”,一般就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了。

师:对!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肖复兴的作文里,哪些“了”被火眼金睛的叶圣陶先生发现用错了地方。

生: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作者原来写“画了起来”,叶圣陶把“了”删除了。“画了”就是已经画完了,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正在画。

师:说得好!我在同学们的作文里看到过这样的话:“放学回到了家,我立刻翻开了作业本,写了起来”,你们说,这些“了”该不该用呢?

生:不该用,如果用“了”,就表示作业已经完成了。

师:大家读一读第九自然段,叶圣陶连删三个“了”字。你们仔细想一想,“谈到了国家大事”和“谈到国家大事”,意思是不是很不一样呀?

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到国家大事之后,就不说,已经结束谈话了。如果删掉“了”,就表示正在谈论国家大事。

师:这样的错误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认真的态度,是不会发现的。你们再来读下面的那句话,这回不是删掉“了”,而是增加“了”。大家说,“长大”和“长大了”,有什么区别?

生:(思考)“长大”是一个过程,“长大了”是已经长大。

师:对,你讲得好!文中的王老师是问肖复兴,等他长大了之后做什么,你们说,是不是这样?同学们自己在平时写作时,也要注意这样的问题,包括平时说话,也要多留心。可不要一张嘴,说出来的都是病句呀!

(继续引导学生理解叶圣陶先生的修改,略。)

师: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了,叶圣陶先生不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他是在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在为肖复兴的作文锦上添花。看到叶圣陶先生这密密麻麻的修改,你们能说说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吗?

生:(纷纷回答)细心!认真!追求完美!

师:我带来一本《叶圣陶文集》,这里有他手稿的影印件,你们瞧瞧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在原稿纸上写文章的。(师翻书,向学生展示手稿)这是他65岁时写的文章,题目叫《认真地努力地把语文学好》,作为一位大作家、教育家,完全可以龙飞凤舞地写字了,而他却写得工工整整,就像一个小学生在完成作业一样。一丝不苟,追求完美,这只是叶圣陶先生一个方面的特点,这还远远不够。叶圣陶先生是一位大作家,曾经担任过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地位很高,时间很宝贵,竟然一丝不苟地帮助一名陌生的中学生修改作文,作文发表时,根本没有“叶圣陶”的名字,只有“二十六中初中三年级肖复兴”的名字,他不图名,不图利,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呀?

生:大公无私!

师:差不多,但是,“大公无私”应该用在对待国家,对待集体的事情上,用在这里,不太恰当。

生:无私奉献!

师: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做事情一丝不苟,追求完美,对他人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人。

第二课时:红花对绿叶的感恩

师:得到叶圣陶先生的鼓励,肖复兴对写作充满了信心。长大后,他真的成了一位著名作家,他始终没有忘记叶老先生对他的关怀。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他创作了散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朗读课文)

师:读过文章,大家知道了,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而作的,不是为了纪念爬山虎,为什么题目要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呢?既然是写叶圣陶的,如果让我起题目,就叫“那位默默奉献的叶圣陶”。有人知道肖复兴为什么不直接提到“叶圣陶”,而把题目叫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吗?

生:因为他们家养爬山虎。

师:如果他们家养的是牡丹花,就叫“那朵美丽的牡丹花”吗?要是养了一只小狗,就叫“那只可爱的小狗”,是这样吗?

生:不能这样。

师:你想一想,爬山虎这种植物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绿色的叶子,爬满了墙。

师:那好,你再想想叶圣陶,他做自己的事情认真,为别人做事也那么负责。肖复兴当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和叶圣陶没有一点关系,他能为肖复兴付出这么多,这么认真地替他修改作文,这能说明叶圣陶是怎样一个人?

生:(纷纷回答)乐于帮助他人!无私奉献!

师:对,爬山虎也是这样。你们有没有感觉到,炎热的夏天,你站在爬满爬山虎的墙边,会感到一阵阵凉爽,这就是爬山虎的作用:在炎炎夏日默默地为人们送来阵阵清凉。这正是叶圣陶与爬山虎的相似之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师:我们再来仔细读一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哪个词儿是作者要突出的关键词呀?

生:“绿绿的”!

师:对,这个“绿”字重复出现,反复强调,一定隐藏着作者的意图。绿色与叶圣陶先生有什么关系呢?

生:(一时无语,思考。)

师:爬山虎这种植物,只长绿叶,不开红花。叶圣陶先生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多么像绿叶呀!他甘当绿叶,不做红花,所以课文中写道:“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板书:绿叶)那么,谁是那朵娇艳的红花呢?

生:肖复兴!

师:(板书:红花)叶圣陶就甘当这样的绿叶,让肖复兴的作文变得完美,让肖复兴和他的作文变成娇艳的红花,博得人们的赞赏,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呀!你们看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肖复兴这样感慨道:“我应该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师:现在,谁能用一段完整的话告诉大家,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生:因为爬山虎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美德,而叶老先生也有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题目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你说得虽然没错,不过有点简单,作者要强调的“绿绿的”,没有体现出来。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人们带来阴凉,那样无私,它不会开花,不去炫耀,叶圣陶先生就是如此。一位知名的大作家却用他那宝贵的时间给一位素昧平生的中学生修改作文,使其成为一朵艳丽的花,而自己却甘当绿叶,不求回报,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师:好,你既说出了爬山虎的特点,又说出了叶圣陶的品格。如果说叶圣陶对肖复兴作文的修改是绿叶对红花的关爱,那么,肖复兴的这篇回忆文章就是红花对绿叶的感恩。你们想一想,如果绿叶与红花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话呢?请你任选其一,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段话。

(10分钟后,朗读点评,略。)

师:今天,我们见识了绿叶的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感受到了红花那颗永远不变的感恩的心,他们都是我们的好榜样。希望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不只绿在肖复兴的眼前,也永远绿在我们每个同学的心中。

备课笔记

主角和配角

一堂语文课,课文是主角,课后的“资料袋”是配角,这是天经地义的,就像一部电影,大明星当主角,无名小卒当配角,这是顺理成章的。可是,一切都不是万古不变的。

我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很熟悉,早在十多年前,我就在肖复兴的《我教儿子学作文》这本书中仔细阅读过原文和叶圣陶先生的修改。我一向喜欢阅读作家的手稿,透过他们的修改痕迹,我能发现他们思考的过程,体会到他们字斟句酌的匠心。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真可谓细致入微,就像母亲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细细对比原文与改后的语句,我不仅受到遣词造句方面的启发,还被老一辈文学家、教育家一丝不苟的精神所震撼。联想到当前许多出版物中可笑又可气的文字错误,许多畅销书作家惊人的创作速度,我们这些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晚辈,是不是应该在老一辈面前无地自容呢?

当我翻开人教版语文书,在“资料袋”中,重温叶老先生的修改稿的时候,我再一次受到震撼。我看过叶老先生的照片,那是个憨厚朴实、与世无争的老人,我也见过叶老先生的书法,那是些工工整整、笔锋内敛的字体。就是这样一位老人,曾经担任过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的叶圣陶先生,利用自己的宝贵时间,帮助一个陌生的初中学生创造了笔下的完美。这时,我忽然明白了,肖复兴为什么把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叫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了。甘当绿叶,不做红花,这是爬山虎的特点,更是叶圣陶先生的写照。

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肖复兴作文《一张画像》原稿,是解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一把金钥匙。先把钥匙握在手里,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铁将军,我们都不会皱一下眉头。所以,我觉得语文书里的“资料袋”制作得太小了,不足以表现叶圣陶先生的绿叶全貌。好在,我的课堂我做主,我把《一张画像》的全文,连同叶老先生写的评语,全都印发给学生。结果,还没正式阅读课文呢,学生就已经认识了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所以,理解起课文来,就轻而易举了。

开掘课文资源 写出优秀之作 第4篇

一、引用课文中的事例,增添论证的力量

课文中涉及了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人物的典型事迹,如将相关的事迹转化为议论文的事例,那一定是很有力的论据。比如,2008年江苏有一篇佳作《好奇心》,作者为了阐明有些“好奇心”“没有,也罢”时,便从课文《祝福》《阿Q正传》《〈呐喊〉自序》找出了论据“有一种‘好奇心’在鲁迅的文章中最为常见;那驱使国民争先恐后看‘砍头节目’的是好奇心;那驱使乡邻听祥林嫂哭诉的是好奇心;那驱使阿Q‘革命’的亦是好奇心。但,也许这些都只能称为‘好奇’罢了,‘心’却是失去了的。这样的‘好奇’,建立在对他人痛苦的窥探上,建立在‘铁屋子’一般黑暗的愚昧上,如果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奇心’,那么没有,也罢。”

另外,作者有些生平事迹,也是可以拿来用作论据的。比如,海南高考优作《作家们的故事》,为了评论作家们的“思维方式与他们所拥有的快乐和幸福”的关系,文章便引出了如下的一些作家:“‘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僵卧孤村不自哀’的陆放翁;‘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

另外,在议论文中,我们也可以引用课文中的有关意蕴深刻的语句来作为道理论据。

比如,江苏高考优作《美在尽力》一文,为了证明“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拥人生的美丽”这一观点,作者便引用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关语句:“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尽吾志”即尽自己最大努力,则可以无悔矣。

二、仿照课文结构,构建整个篇章

有人说,课文就是例子,当然也是写作的例子。作文时,我们可以按有关课文的结构模式来进行构思成文。

比如,江苏高考优作《人与路》一文,作者不仅借鉴余光中《乡愁》的结构模式来记述自己由小到大与奶奶的情感经历,而且是仿用《乡愁》中有关的句子来进行布局的:“小时候,路是一条羊肠小道,你在这头,我在那头”“再大些,路是一根电话线,你在家里,我在远方”“后来啊,路是一张张冥币,你在天上,我在地上”——正如有人评论的那样,“自然巧妙,且有变化,足见把书读活了”。

三、重构课文有关情节,成就新编“故事”

近年来,高考作文中出现了不少“故事新编”式的佳作,而其中有些佳作,正是由课文演绎出来的。比如,江苏高考优作《孔雀东南飞新传》一文:

刘兰芝未嫁时,焦仲卿与刘兰芝是信誓旦旦,“妾为水,君为山;水灵动,山沉稳;水绕山流永不移;妾身与君永不离。”可婚后不久,焦仲卿却变了心,在刘兰芝被休、离别时,刘兰芝留下了字条:“妾为水,君为山;水灵动,湛不变;山沉稳,色不坚。”焦仲卿茫然若失……

此文借助《孔雀东南飞》而别出心裁,妙在“似是而非”,难在“似非而是”,在生动而颇具情韵的叙事中,对原作进行了重新演绎。同时,习作还非常巧妙地照应了作文的话题——“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

四、引用课文中的名句,增添习作文彩

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把课文中一些精美的句子引入作文,会让作文更具文采。比如,北京市高考优作《细雨闲花皆寂寞》一文,为了表现李煜的寂寞,引用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为了表现元稹的寂寞,引用了“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为了表现王维的寂寞,用了“遍插茱萸少一人”;为了表现林则徐的寂寞,引用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再如,福建高考的一篇优作《拣尽空白,终见风景》的开篇几段:

“一曲幽径,蜿蜒曲折中不忘了留一点空白,让人遐思空白背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风景旖旎。

一波微澜,波涛汹涌之后不忘了留一点空白,使人神游“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壮阔、心潮澎湃的风景奇丽。

一片诗词,缠绵绯测之间不忘了留一点空白,让人品味空白之后的一声长啸:“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一片诗情到碧霄。

一方净土,沉默不言中不忘了留一点空白,让人渲染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观。”

开篇四个自然段通过排比句式和引用课文名句,充分展现了作者语言表达的文采和文化积淀的厚实。奇丽的“风景”中,蕴含了浩瀚悠久的中华文化。

又如,湖南高考优作《琵琶行之父母有情》,文章引用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关句子:“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座中泣下谁最多”等句子。通过引用,作者巧妙地串起了从小到大父母对“我”的关爱与教育,读来颇有意味。

初中马教案优秀 第5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出色、河水、碧绿、波纹、河岸、柳叶、景色、恋恋不舍、松开、路旁、柳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一匹出色的马”的真正含义。找出文中描写爸爸巧妙解决问题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爸爸教育我们要独立自主,要体谅家人。

3、学习联系上下文和使用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词语。

4、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出色、河水、碧绿、波纹、河岸、柳叶、景色、恋恋不舍、松开、路旁、柳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一家人一起散步所带来的快乐。

3、学习联系上下文和使用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孩子们,你们平时在家都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

2、学生自由汇报。

3、你觉得哪一件事是最有趣的?说说有趣在哪里?

4、先同桌交流,再请两个表达能力强的孩子全班交流,其他的同学可以适当的补充。

5、师:其实,只要是和家人们一起做的事,什么事都是有趣的,都是有意义的。比如,散步这件事,看起来很平凡,但如果是和家人一起做,那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不信我们就来看看。 出示课题:一匹出色的马

6、板书课题,指导“匹”字的写法。

7、读课题,说感受。 为什么说是一匹出色的马?真的有一匹出色的马吗?这匹出色的马指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匹出色的马究竟是怎样一匹马吧!

1、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看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

(2)给每小节标上序号。

(3)思考:一匹出色的马究竟指的是什么?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反馈自学情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学生点评。

(3)根据反馈情况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读音。

cōng ruǎn liàn shě zhū

葱 软 恋 舍 株

葱:平舌音

软、舍、株:翘舌音

恋:边音

舍:多音字

shě( )

shè( )

4、出示词语。

出色、河水、碧绿、波纹、河岸、柳叶、景色、恋恋不舍、松开、路旁、柳树

(1)全班齐读,找出自己存在问题的词语。

(2)同桌互相认读,不会的让同桌教一教。

(3)有不理解的请利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和查字典的方法了解。谁能说说“恋恋不舍”的意思。

(4)在文中找出“恋恋不舍”所在的句子:

我们一边看,一边走,路已经走了不少,却还恋恋不舍,不想回去。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恋恋不舍就是还舍不得离开。

找出他的近义词依依不舍。

(5)用“恋恋不舍”说一句话。

5、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全班齐读课文。 (本资料来自Puxuewang、com)

(2)请同学汇报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师概括: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我们一家人一起去散步,大家都被沿途的风景吸引,走了不少路。在返回的时候,妹妹不想走,让爸爸妈妈抱,爸爸巧妙地让妹妹高兴地跑回家。从而教育我们,要学会独立自主,不要总依赖家人,要学会体谅。

三、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匹、纹”等8个生字。

2、说说在书写这些生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3、重点指导“恋 、像、求”字的笔画。

4、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5、写生字。

四、拓展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3、收集爸爸妈妈的话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爸爸巧妙解决问题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一家人一起散步所带来的乐趣。

2、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八年级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优秀 第6篇

《送东阳马生序》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的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马君则写的赠言。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期学有所成。本课除了重要文言词语需要积累学习外,更以作者勤苦求学的意志,成为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悟作者“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

3、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

三、学情分析

我校九年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缺少吃苦的经历、意志的磨练和勤奋的态度,很有必要利用教材积极的教育意义,对学生进行刻苦勤奋,好学上进的教育。另外,他们在七、八年级的古文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本文除个别难懂的字句外,大部分都能理解,但对作者生活经历及其感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四、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汇,领悟作者“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而把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作为难点。

五、课时安排

这篇文章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领悟“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这里反映的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六、教学方法

“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读写结合”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课堂上,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情境体验”“四边对话”“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是我上这篇课文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朗读、探究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也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亮点。

七、教学手段的运用

为了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明晰的学习模式,展示导学的索引问题,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教学流程

㈠谈话导入:

古今中外,家境贫寒,但是勤奋好学,终成大器的人屡见不鲜,同学们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今天我们也来结识这样一个人,看看他是怎样克服艰难困苦、自强不息,成为明代大学士的。

(导语设置的问题非常简单,学生容易跃跃欲试,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学习课文的热情。)

㈡、出示课件,了解作者,读准生字词。

㈢、诵读,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摹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节奏、揣摩语气及情感。

2、小组合作,尝试性美读。

3、教师随意抽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评议。

4、全班齐读。

(这一环节安排一系列的朗读活动,是想引导学生与文本反复对话,整体感知全文,进而背诵课文。)

㈣、合作,疏通文意

1、参看课文注解,自己边读句子边翻译。

2、同桌互动,你读我译,我说你听,互相补充。

3、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文中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解释或翻译。学生有疑义的或有错误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师生合作解决。

4、要求学生就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在文中寻找归纳整理,以此为手段,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突出重点。

㈤、变换角色,领会文意

1、假如你就是文中的“藏书者”、“先达”、“同舍生”,试以“我所交往的宋濂”为话题说一段话,有创意地翻译课文,感知文意。(用第一人称来叙述。)

2、假如你就是“宋濂”,请归纳你求学历程中遇到哪些方面的艰难困苦,并说明你是怎样面对和解决的。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变换角色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创意的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既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为下面的品读人物,理解主旨作铺垫。)

㈥、品读,读懂人物,突出重点。

优秀课文教案:马

优秀课文教案:马(精选6篇)优秀课文教案:马 第1篇课文马说的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2,...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