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教学论文
英汉语言教学论文(精选12篇)
英汉语言教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思维方式,语言结构,翻译技巧,对比分析,母语迁移
80年代以来,翻译教学大体经历了从翻译技巧、语言对比与思维对比的三个阶段。这也是翻译教学的三个不同层次,体现了翻译教学从语言结构表层到哲学思维深层的不断拓展、不断完善。该文通过对这三个不同层次教学法的讨论,揭示语言、文化、思维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语言和思维方式对比分析理论在翻译教学中无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1 翻译技巧教学法
这是最早的一种传统教学法。许多翻译学家通过自己的翻译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性、规律性的实用方法,用以指导翻译活动。常用的翻译技巧大概有如下八种:重译法;增译法;减译法;词类转译法;词序调整法;分译法;正说反译、反说正译法;语态变换法等。这些翻译技巧曾经作为翻译课教学的全部内容,沿袭了许多年,至今仍在翻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语言现象灵活多变,翻译活动也复杂微妙,若仅限于翻译技巧的讲解和机械套用,就会束缚思维,使学生容易陷入僵硬、刻板的教条之中。实际上,很多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凭借的是灵感的发挥和双语的功底,而不是生搬硬套翻译技巧。除此而外,对于直译、意译、忠实、通顺等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理论范畴,学生也觉得空泛、枯燥、难以真正把握。
2 语言对比教学法
90年代末,英汉语言对比分析理论的研究成果开始引进翻译教学课堂,突破了翻译教学的瓶颈。英语专业开设了英汉语言对比课程。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科书也纷纷编入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内容,并使之系统化。语言对比分析理论指出了英汉语言结构上的种种差异,大体上可归为十类:综合性与分析性;形合与意合;前重心与后重心;主谓句与无主句;静态与动态;抽象与具体;替换与重复;被动与主动;物称与人称;间接与直接等,该理论的加入无疑是给翻译教学注入了活水,使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其原因在于翻译本身是对比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而翻译教学也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对比分析练习。
此外,语言对比教学法对听说、情景法教学法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由于中国学生大都是在母语环境里学习英语,母语思维根深蒂固,英语学习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干扰。所以,中国学生学习英语通常分为三个层次:用母语学英语;用英语学英语;用双语学英语。第一层次是初级阶段,从零开始。第二层次是中级阶段,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便可借助浅显的英语学习较高深的英语,这一层次普遍运用的是听说情景法,这也是中学及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主流教学模式。第三层次为英语学习的高级层次。语言对比教学法可引导学生自觉去探求外语学习方法,有意识的总结学习规律,从而使外语学习由被动模仿转到主动研究的层次上来。因此,语言对比法不仅与翻译关系密切,对于英语阅读、写作也都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3 思维对比教学法
近年来,随着英汉语言对比分析研究的不断深入,为了更深刻的说明问题,学者们又开始追踪探究造成语言差异的原因。这就必然涉及到英汉思维方式的对比分析研究。因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而翻译既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又是一种思维活动。很多似是而非的翻译错误,实际上都是由思维方式造成的。国内思维对比分析研究始于80年代,涉及到文化的各个领域,在哲学、宗教、美学、音乐、美术、建筑、中西医、以及商务活动等各个方面都展开了相关的研究。而思维对比研究在语言学方面稍晚,但发展很快,成果显著,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与此同时,翻译教学继语言对比分析理论之后又引入了英汉思维对比分析理论,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翻译课教学内容,使得翻译课堂更加生动、充实。细分起来,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有许多特征。但综合起来,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整体性思维与个体性思维;主体性思维与客体性思维。
3.1 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
悟性思维或称直觉思维,理性思维或称逻辑分析性思维。这是英汉思维方式差异的根本点。英语民族的思维传统注重科学与理性,强调借助形式逻辑和推理论证来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形成了抽象思维的特点。中国传统思维是借助主观直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快速的去领悟和把握客观世界,形成了具象的思维特点。这种思维差异决定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气质。受悟性思维影响,中国人在哲学上重“领悟”,在艺术上重“神似”,在语言表达上重“意合”。“意合”即从上下文中领会语义,不需要严密的语言形合手段,因此汉语句子比较松散、简约、语流上经常出现大跨度跳跃式的现象;受理性思维影响,英语句子结构严谨,其衔接是凭借有效的形合手段,因此英语中多结构复杂的长难句。除句法外,这种抽象性与具象形的对比还表现在词语用法上。英语民族的思维抽象性决定了英语表达较为抽象,而汉语民族的思维具象性决定了汉语表达较为具体。英语中有大量抽象名词,介词的含义也非常虚泛。我们常讲,英语难就难在结构复杂与表达抽象上,而思维方式是其根源。
3.2 整体性思维与个体性思维
早在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就说过:东方人见到了统一,忽视了区别,西方人见到了区别,忘记了统一。基辛格也在20世纪70年代讲过:东方人的思维习惯是在“异”中求“同”,西方人是在“同”中求“异”[2]。这种“统一区别”,“求同求异”的概念鲜明地揭示出中西方思维的又一不同特点:整体性思维与个体性思维。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整体上的和谐统一和稳定平衡。而英语民族“主客体对立”的哲学思想倾向于把客观事物分为局部,分门别类地进行理性分析。思维倾向的差别对中西方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文化是群体本位,而西方文化是个体本位。在价值取向上,汉语民族崇尚集体主义,英语民族则强调个人精神。在各自的语言表现形式上,“汉语表达方式注重整体性,有助于整体领悟;汉语喜欢词语和结构的整体匀称,成双成对,对偶排比和同义反复”[5]。而最为典型的就是英汉语不同的造字构词现象。汉语的造字构词具有统一性与整合性;而英语则注重个体,偏于词语的重建性。汉语以部首显示类别,英语的词根虽也具有类似作用,但没有汉语那么系统、明确、形象。汉语的部首不到两百个,而英语的词根却多达四、五百个。由于汉民族善于整体性思维,汉语词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累积性,这一点许多学者都有共识,而英语构词缺少整体意识,不喜欢重复使用一个语词或一套语言来表达已变化了的事物。这正是英汉整体性与个体性思维的结果。
3.3 主体性思维与客体性思维
汉语民族讲“天人合一”,主客浑然一体,强调人的主观感受;英语民族讲“主客对立”,常以客观审视的态度,对事物进行冷静的理性分析。这种差异必然地也会反映在语言上,同时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汉语中多主动句,多人称主语,英语中多被动句,多物称主语的现象。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英汉语言差异与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具有一致性。通过对英汉思维做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不仅可以使语言层面的差异得到合理的解释,还会使我们对英汉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英汉互译中,自觉地转换思维方式,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对比分析在翻译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使我们能预见到学生哪些方面易受母语干扰,使翻译教学更具针对性。因此,翻译教学不能只是传授一般的翻译技巧,而要引导学生系统归纳英汉思维的差异以及语言表达上的不同,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摆脱汉语思维的束缚,提高翻译水平。
4 结束语
回顾翻译教学走过的历程,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象到本质,由语用层面向思维层面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国人善于悟性思维,如果用文、史、哲之间的关系来看翻译教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就可以借用一个类比推理:一个人由于心灵、情感的需要而首先走进文学的世界,但很快会觉得文学不够深刻,于是便走进广阔的历史天地,但还是觉得不够深刻,最终便走进了哲学的境界。翻译教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恰如这三般境界,层层交叉,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3]冒国安.实用英汉对比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4]潘文国.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J].北京:世界汉语教学,2002(1).
[5]连淑能.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
[6]郭沂.文字、思维、文化,一个中西比较的尝试[J].东岳论丛,1988(3).
[7]高星海.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艺术审美方式之差异[J].思维科学通讯,2007(4).
英汉语言教学论文 第2篇
【摘要】高职英语教学很难,学生英语成绩不好是很普遍的现象。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师任务的重中之重。教师要从影响阅读能力的英汉语言文化差异进行研究,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两种语言。
【关键词】阅读;文化差异;语言思维
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问教师:“英语怎么学?”似乎每个学生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但有一样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就是学习英语的兴趣和阅读的重要性。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想真正掌握和运用,大量阅读从中了解并掌握语句的表达和思维习惯,增加词汇量都很有帮助。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想准确的理解和运用一门语言,文化差异是学生必须要跨越的问题,它包含着思维和观念上的差异,这样就要求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很好的突破文化差异的影响,做到语言文化上的等值,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两种语言。
一、思维差异
以下的几个例句可以解释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1)Idoubtwhetherhelikesthissong.我怀疑他是否喜欢这首歌。(2)Idoubtwhetherhedoesnotlikethissong.我怀疑他是否不喜欢这首歌。中国人翻译英语作品,必须学会用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才可能很好地完成原文的表达。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因而语言文字和语言逻辑观不尽相同,因此,具有特定功能的语篇构成形式也不尽相同。总之,在翻译英语的语义时,应充分意识到英汉语义的差异,尤其是要充分意识到英语语义的灵活运用,否则会误解其义。
二、词法差异
世界上语言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综合型语言(syntheticlan-guage)和分析型语言(analyticlanguage)。词与词的关系是靠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现的,如拉丁语,俄语和古英语;而在分析型语言中,词与词的关系并不是这样,而是通过词序或虚词等手段来表示的,如汉语。现代英语是从古代英语发展而来的,因而属于综合分析型语言。现代英语的形态变化,主要指一些表示语法意义的曲折变化,包括性,数,格,时,体语态,语气,人称,比较级等,使用起来也不简单。例如,英语的名词可以变数,变格。动词可以变时态,人称,语态。汉语没有这样的形态变化。汉语里有几类时态助词,这就是:(1)前置的时态副词(过去,曾经,已经,现在,正在,将要……);(2)附着的时态助词(过,着,了,起来……);(3)后置的时态语气词(了,来着……)。译者应善于使用时态结构助词,来表示原文的时态意义。如:(1)MrsLonghasjustbeenhere,andshetoldmeallaboutit。(J.Austen:PrideandPrejudice,Ch1,VI)郎太太刚刚来过,她把这事一五一十地全都告诉我了。
三、句法差异
英汉句子的基本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宾语.但仔细对比起来,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在结构形式上仍有着差异。语序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另一个句法现象。一般来说,英汉句子的主要结构“主谓宾(或表)”在词序上基本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英语中动词的划分很细致,包括及物不及物,系动词的`分类,都会造成英语句子与汉语句子的差异。由于有形态变化,语序相对灵活一些,如疑问句、感叹句、否定句、假设虚拟句和强调句等,都有语序倒置现象。汉语往往不是结构而是语气,这样就会缺乏变化。如:Doyoulikeswimming?;Whatdoyoulike?你喜欢游泳吗?;你喜欢什么?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英汉句子表达上句法结构的差异。(1)NotonlydidwelearnEnglishparsingthoroughly,butwealsopractisedcontinuallyEnglishanalysis.(W.Churchill:“Harrow”)我们不仅彻底地学会句法分析,且不断地练习英文分析。英汉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也是逻辑关系的转换和连贯结构重构的过程,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思维转换过程,这种转换体现了处在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的人们思维定式的对应、对照、甚至冲突。综上所述,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思维习惯,信仰和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很多方面的语言现象的差异。在未来的地球村中生活,毋庸置疑,中西文化交流将更多。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跨越障碍更好的学习两种语言。
【参考文献】
[1]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41,625.
[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2693.
严复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第3篇
【关键词】严复 英汉语言对比 英文汉诂
在严复所处的时代,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节节败退,严复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来改变这种状况,来唤醒中国人追求富强的精神力量。严复最终选择了引介西学,从中他深刻了解了中西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了解了中西文化在精神上的相通之处。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创作《英文汉诂》,严复将西方文化(以英文文法为代表)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古汉语为代表)结合起来,创设了一种跨文化的文本对话。因此,严复的中西文化对比是他进行英汉对比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1 《英文汉诂》研究概述
《英文汉诂》是严复应其学生熊季廉的要求而作的一部英文文法书,是“杂采英人马孙、摩栗思等之说,至于析辞而止。旁行斜上,释以汉文,广为设譬,颜曰《英文汉诂》”。(严复,1933:序)作为中国首部介绍英文文法的著作,1904年《英文汉诂》的出版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说在国内再版了二十余次,(张志建,1995:149)直到1933年还有重印本。商务印书馆对该书的评价极高:“……是诚西学之金针,而学界之鸿宝也”。(转引自邹振环,2007:54)学者文人纷纷著书立说,表示对该书的推崇之情。周作人认为英文文法上,“中国没有一本可以与《英文汉诂》相比的书”。(钟叔和,1998:784-785)彦惠庆(2003:18)在自传中明确表示严复贡献给中国学人的《英文汉诂》“堪称学术精品”。
2 《英文汉沽》中英汉语言对比
尽管是一本语言学著作,严复对于英文文法的讲解并没有鹦鹉学舌般的照抄照译,而是辅之以中国语言文化的典型例证。他不仅透过语言文字的对比来考察中西文化内涵的异同,甚至还有通过文法对比来进行多种文化的比较。
2.1 英汉语言的差异性
首先,词法的差异。英文的挈合是“提挈联合句段者”,而在中文“凡领句虚字,皆归此类。”中文的同字异部“往往其形不变,而变其音,在古则有长呼短呼,在今则有圜破之法”,如例:恶恶臭好好色;“而西文以其拼切为字,故得即其形而变之”。为了表示行为发生的不同时间,“中文唯有句中别行另加字为之”。以“今之隐几非昔之隐几”为例,其中的两个“隐”形式上没有区别,用“今”和“昔”表明了时间的差异。
英文名物与称代字有单复数之分,“于中文不多见,然亦不可谓无”,如表单数的“我”“吾”,表同类的“吾党”“吾曹”,表复数的“而曹”“汝辈”。英文中的复牒称代 “几为中文之所无,而中西句法大异由此”。对于英文中的引牒之字,“中文常寓于‘之、‘其诸代名中,无独用之挈合”。如 “吾知其为诳者”。古英语中云谓的既事(过去式)添加尾声,相当于中文的“已爱”或“爱了”。作为拼切文字,西文“易磨损而合一,中文不易合也,不易合,故终为分立之字”,即通过添加“已”“了”等构成“爱”的既事。
2.2 英汉语言的相似性
首先,语音上的相似性。严复认为英文的元音“同于中国之宫商角徵羽;亦有变音,与中国同”。严格来说,元音与五音不完全对应,此处严复对比的目的只是为学习者学习英语元音提供一种参照。在划分英文单词音节的时候,“但若于音无害,则其分之也,当依造字之意为之,此与中文偏旁之义正同”,此“乃依罗马希腊原文,而后法割裂不成文故耳”。
其次,关于词法的相似性。英字“名物与介系合,……其加诸云谓,或区别字者,可作疏状字观;…其在中文,实亦同此”。如“立于朝→ 立何所也”。同时,汉语的“矣”字含有英文完成式的意思。英文中主物之名的构成是名词后加尾声,“与中文‘之字为用正同”。中文表程度时根据语境推断或用诸如“较”“最”“极”等字表示。英文中也有借助其他词表程度的情况。“英文中的云谓,有不加尾声,但变其主音”,可以使名物等实字转成云谓等虚字,这与中国文字正同,“蓋即中文之读破法”,如“春风风人,下雨雨人”。英文中的容状疏状多由“区别部字+尾声”构成,“与中国之‘如‘然等字同义”,如“勃然”“翕然”,因此“其制字之法,中西正同”。
以上分析表明,尽管承认英汉之间存在差异,严复仍然试图将汉语语法纳入英文文法的框架之中,尽量在古汉语中找到与英文文法的对应之处。英汉语言的相似性会使国人误以为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有一脉相通之处,从而消弭对异国文化的敌意,有利于国人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
2.3 基于语言相似性的亚洲与美洲、欧洲人种同源
在《英文汉诂》中,严复通过对比分析汉语与英语以及其他语言文化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提出了亚洲与美洲、欧洲人种同源的观点,该观点是基于以下证据提出的。
第一,古汉语、日语和美洲茵陈人语对云谓字的使用。从云谓字看,“东洲之语”的“云谓字”常用于句末,如庄子“奚以之万里以南为”。“其在日本语言,尤为显著,美洲茵陈人语亦然,故此治言语学者,谓此乃亚墨原人同种之证。”又英文第三人称无主云谓句子,与中文中的“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相似,“雨”和“出日”是云谓,因不知事主,就用“其”来代替。
第二,上古英语与古汉语都曾用独立之字表意,后演变成尾声。上古英语中“尾声者皆独立之字”,“正如中文之用‘如用‘然,如‘勃然变色”。因此,严复认为“西文上古,与中国文字正同”,“西文能合能变”的原因在于“其为字母拼切,柔而易流”,“而中国既用六书,木疆难变,然而字音切合,由二成一者亦多,如‘不可为‘叵,‘之于为‘诸,‘而已为‘耳”,所以(中文)“不可言不变也”。
第三,上古汉语与上古欧洲语的人身代词、反身代词的位置和功能相似。从“三身之代词”看,“英文古似德文……西文称谓,当隆古时,与中国同;而第三身……尤与吾文之‘伊‘他同原。”因此,“案中西古语多同,……可知欧亚之民,古为同种非传会也”。英语中的反身之称代为名物,犹言其身,其“一己”…… “克己”,“尽己”,“自尽”;所以严复认为“中西古语之同”。
第四,中西制字法有相同之处。英文会合之字多用换头。因此“中西言语,当上古时,本为合一”。英文中有表“大”意的尾声,而“中文六书,凡字之从‘于‘奔‘贲诸声者,皆含‘大意,其制字之音义,与此乃暗合”。
严复根据语言之间的相似性推断亚、美、欧人种同源,语言学上的根据并不充分。(文贵良,2009)但是严复这种“会通中西”的做法使中西文化交流成为可能,并由此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
3 结语
通过介绍英文文法,严复对比分析了英汉语言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出于引介西方文化的目的,严复强调的是英汉语言的相似之处,甚至提出了亚欧人种同源的观点。当然,严复在《英文汉诂》中的语言对比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是其研究包含在文化对比和实际应用(如翻译)之中,缺乏对比的理论,使得其研究较凌乱,不成系统,很多问题浅谈辄止,没有深入展开。同时,严复仅根据语言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推断亚欧人种同源,论证不充分,结论过于草率。但是,严复英汉对比研究中的这些不足有其时代局限性,同时与其研究重点在于翻译西学有关,我们要公正客观地评价他的研究及成果。
【参考文献】
[1]孙应详,皮后锋编.《严复集》补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严复.英文汉诂[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3]张志建.严复学术思想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5.
英汉语言教学论文 第4篇
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从根源上避免学生反复犯同样的错误?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所犯的错误, 大多是由于受到母语即汉语的影响, 所以笔者认为从英语语言差异出发, 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 有效地提高英语写作教学效果。
一、词语方面
1.由于受文化影响, 汉语的词义一般比较笼统, 注重整体;而英语的词义一般比较具体, 注重个体。比如汉语中所讲的“车来了”, 学生在实际写作中, 往往将这句话写为:The car is coming.但这个“车”可以指小轿车、出租车, 也可以是公共汽车、三轮车等, 所以在进行英语写作时, 则必须要将“车”具体化, 是taxi, minibus, motorbike, 还是其他, 从而更精准地表达句意。再比如我们常说的“你吃饭了没?”这个“饭”可以是早餐, 也可以是晚餐, 英语表达中会具体指出是super或者lunch或者其他。
2.汉语因为历史文化悠久, 经过长时间的沉淀, 常常会使用到四字词语等。每当在英语写作中遇到这样的四字词语, 学生往往会感到比较头痛而难以下笔, 因为很多时候英语里并没有这样相对应的四字词语或成语。教师可告诉学生不要去逐字对应表达, 只要对这样的四字词语从意思上理解, 再用英语表达出基本一致的意思即可。比如汉语中说“年深日入”“十拿九稳”, 英语可表达为as the years go by, practically certain即可。
从这些角度出发, 学生更容易记住英汉词语方面的差别, 从而在实际运用中学会更精确地选词来表达, 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二、句式方面
由于中国人比较内敛, 西方人比较直接, 所以英汉在句式上、语序上差异较大。这也是高中生常常写出不通顺的句子的根本原因。比如, 中文表达为“我非常喜欢你”, 很多学生用英文表达时往往错误地写成“I very like you”。其实要写出正确的英语语序的句子非常简单, 只要把握住一个重要原则:英文往往是先出现主要信息, 再出现次要信息, 这一顺序恰好与中文相反。如中文:“今天早上八点, 我起床之后立即来到厨房拿起新买的叉子吃了一个苹果。”关键信息“吃苹果”在句子最后才出现。如若用英文表达, 则应该是先出现关键信息:I ate an apple with a new fork in the kitchen as soon as I got up at 8am this morning.
再比如:我喜欢这个女孩。I like the girl.
我喜欢这个穿着红衣服的女孩。I like the girl in red.
我喜欢这个穿着红衣服站在树下唱歌的女孩。I like the girl in red who is singing under the tree.
从以上例句可以很明显地看出, 当句子只有主谓宾时, 英汉语序一致。如果成分更多时, 英语表达要先表达关键信息, 再对其他成分进行补充。学生能明白其中规律, 再多加练习, 就能极大限度地减少中式英语的错误。
三、语法方面
汉语语法呈隐含性而英语语法呈外显性。汉语中的名词代词没有主宾格变化, 比如“我喜欢她”和“她喜欢我”中的“她”“我”作主语和宾语都没有任何变化, 而英语表达则为“I like her”和“She likes me”。
在语法上, 最为明显的区别是英语有动词等的变化, 即时态、语态、主谓一致等, 汉语则只需要在时间状语上作变化, 动词本身是没有变化的。比如:
我昨天吃了一个苹果。
我正在吃苹果。
我明天会吃苹果。
动词“吃”在这三个句子中是没有任何变化的, 只是通过时间状语的变化来区别这三个句子;而英语则要分别用ate, am eating和will eat来表达。
除此之外, 英语中常常将名词与动词等作词性上的相互转化。比如汉语的“我能看一下吗?”英语一般习惯表达为:“May I have a look?”而不是部分学生所写的:“May I look at it?”再如英语“Can you picture it?”中的picture一般作名词, 但这里却是动词了。这一点广东的高中生应该能很好地理解, 比如广东话中的“我车你”, 其中的“车”字其实也是名词作了动词用, 是不符合汉语规范的。
因此, 在高中英语写作训练中要着重针对这些与母语不同的地方进行训练。
四、篇章方面
汉语的篇章一般比较注重意义上的关联。汉语的一个句子可以由好几个短语组成, 它们可以没有形式上的联系, 有意思上的关联就可以了。请看以下例子: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园子里, 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 躺着, 打两个滚, 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 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 草绵软软的。 (朱自清:《春》)
该段从形式上看主语只有“小草”, 但“瞧去”“坐着”“躺着”等动作却并不是由“小草”所发出。这些动作逻辑上的主语是谁读者很清楚, 汉语可不必写出, 然而英语则不行。看一段相关译文:
The new grass, tender and greenish, sneaked out of the ground without anybody knowing when...You may like to sit down, or lie down, or roll yourself over on the grass;and you may feel like playing football or doing several rounds of running or even playing hide-and-seek on it.The breeze was simply so gentle and the grass so tender.
译文明确地加上了主语才能成文。
所以, 在进行英语写作训练时, 要指导学生避免按自己的汉语思维逐字逐句地从汉语译为英语, 写出一些broken sentences, 可以在自己写作时适当地增加或减少词语, 以求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练习 第5篇
注意事项:
1.英汉语言句法/句式差别; 2.体会英汉互译句式转换规律; Sentences:
1.In praising the logic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we must not lose sight of the fact that in most cases where, so to speak, the logic of facts or of the exterior world is at war with the logic of grammar.2.邢夫人携了黛玉坐上,众老婆们放下车帘,方命小厮们抬起,拉至宽处,加上训骡,出了西脚门往东,过荣府正门,如一黑油漆大门内,至仪门前,方下了车。
3.When about three hundred men had been landed from these vessels and were marching rapidly to camp, the Morini, who had been left by Caesar in a state of peace when he set out for Britain, were fired by the hope of booty, and surrounded the troops, at first with no very large number of folk, bidding them lay down their arms if they did not wish to be killed.4.I had spent a long day on a hired mule before the mail carrier who had been my guide pointed to a cabin on the far side of a stream, mutely refused the money I offered, and rode on.5.Mr.Kennedy apparently was hit by the first of what witness believed were three shots.6.And he knew how ashamed he would have been if she know had known his mother and the kind of place in which he was born, and the kind of people among whom he was born..7.The original membe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hall be the states which, having participated in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t San Francisco, or having previously signed the 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 of 1 January 1942, sign the present charter and ratify it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110.8.After watching the fish for some time, they asked me for pairs of several different kinds, pointing them out as they walked down the row of tanks.I netted their choices into a traveling container and slipped it into an insulated bag for transport, handing it to the boy.“carry it carefully,” I cautioned.9.Sickness had robbed her of her confidence that she could carry the load.10.Loneliness held the great masses of immigrants together, and poverty kept them down.11.Starvation was a remote threat.12.There is a crying need for a new remedy.13.There was a mumbled conversation in the background.Then a man’s voice came on the phone.14.The whole devastating experience sharpened my appreciation of the world around me.15.She was always a crier any way.16.The car wound through the village and up a narrow valley, following a thaw-swollen stream.17.The boy, who wa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 said, when I spoke to him, that he was very hungry 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18.A long course of poverty and humility, of daily privations and hard words, of kind office and no returns, had been her lot ever since womanhood almost, or since her luckless marriage with George Osborne.(Vanity Fair chapter 57)
19.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 because of distance and the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is compounded by the paucity of the information media.20.Petra had become the leader of the girls as soon as she snapped out of her original depression at coming to Prague.21.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re is a large store of energy available to maintain the pressure of the oil zone while production is taking place.This energy actually comes from the expansion of the aquifer water caused by the reduction in pressure resulting from the removal of oil from the reservoir.22.Two hundred pounds of muscle and sinew created by hard work and clean living had melted to a hundred and sixty-odd;his senior clothing flagged about him.23.Because of the definite feeling in the country that the recession has bottomed out, only 31% of those surveyed now believe that the U.S.runs a risk of a major depression, down from 43% in February.24.The community of fowls to which Tess had been appointed as supervisor, purveyor, nurse, surgeon, and friend, made its headquarters in an old thatched cottage standing in an enclosure that had once been a garden, but was now a trampled and sanded square.(Tess of the D’urberville P60)
25.By this time there had arisen a shout of laughter at the extraordinary appearance of Car’s back;which irritated the dark queen into getting rid of the disfigurement by the first sudden means available and independently of the help of the scoffers.She rushed excitedly into the field they were about to cross, and flinging herself flat on her back upon the grass began to wipe her gown as well as she could by spinning horizontally on the herbage and dragging herself over it upon her elbows.(Tess P70)
26.The young girls formed, indeed, the majority of the band, and their heads of luxuriant hair reflected the sunshine every tone of gold, and black, and brown.Some had beautiful eyes, others a beautiful nose, others a beautiful mouth and figure: few, if any, had all.A difficulty of arranging their lips in this crude exposure to public scrutiny, an inability to balance their heads, and to dissociate self-consciousness from their features, was apparent in them, and showed that they were genuine country girls, unaccustomed to many eyes.(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Chapter II)
27.林小姐这天从学校回来就撅起小嘴唇.她掼下书包,并不照例到镜台前梳头发搽粉,却倒在床上看着帐子出神.28.八一嫂正气得抱着孩子发抖,忽然见赵七爷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便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回身走了。(鲁迅,《**》)29.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30.他一想到要返回去,心里就害怕.31.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漫了青白的光。(鲁迅 《药》)
英汉语言差异对比与分析 第6篇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因而存在许多差异。本文以《荷塘月色》朱纯深译本为例,分别从字词,句法和篇章这几个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两种语言的差异,旨在加深对两种语言的认识,指导今后的翻译实践活动。
关键字:英汉语言;差异;对比
《荷塘月色》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经典之作。作者用清丽的笔调描绘出了月夜下荷塘的静谧之美,句式长短不一,语言优美精炼,有如流水般,娓娓道来,波澜不惊,却又令人心旷神怡,中文干净通达之美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英汉两种语言截然不同,但翻译大师朱纯深深谙其异同,给我们呈现了英语散文不一样的美感。本文以朱纯深英译版《荷塘月色》为例,同朱自清汉语原版进行对比,主要从选词用字,句法结构,篇章衔接及连贯这几个方面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一.选词用字
1.汉字博大精深,一个汉字往往蕴含了很多层意义,一个词语往往包含了几层含义。在翻译这些词语时,总是得用多个英文单词对其进行解释和表达。例如原文中“幽僻”,英文翻译则是“peaceful and secluded”;又如“蓊蓊郁郁”译为“lush, shady ambience”。在翻译梁元帝《采莲赋》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例如“叶嫩花初”译为“the leaves a tender green”,“the flowers blooming”。
2.汉语讲究音律,常常使用叠词,使文章读起来更朗朗上口,而英文则偏向用平实的语言来表达。例如原文中“曲曲折折”,英文译成“winding stretch”;“田田的叶子”译成“silken field of leaves”;“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译成“far and near, high and low”。
3.汉语因多使用动词,属于动态性语言,因而更具体形象;而英语则常用名词,介词,属于静态性语言,因而更抽象。例如第五段的最后一句话描写月光下光和影和谐仿佛小提琴演奏出的名曲,“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有主谓宾。但译文“but rather in a harmonious rhythm of light and shade”,把它译成了一个介词短语,更偏向动态模式。原文“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把惦记这个动作译成了名词“memories”,译文是“So my memories drift back......”。由此可见,汉语会用动词把一件事说清楚,而英文则是用名词使之变得抽象起来。
二.句法结构
1.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因此汉语属于意合,并且因为汉语不使用连接词,常常以小句形式出现,也称为“竹子结构”;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因此英语属于形合,并且因为英语多使用连接词,句子逻辑清楚,常常出现复杂的长句,也称为“树状结构”。例如,文章第二段的最后两句话中,没有任何衔接词,如竹子一节节地呈现出来;而译文“The foliage, which......although......”用了让步状语从句,主句中还使用了定语从句,并且都使用了标志性的连接词,就像一颗枝繁叶茂的树一般。
2.汉语主题突出,常常没有主语,只有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而英语则是主语突出,因为英语句子逻辑清楚,很少缺失主语。例如,文章第三段第四句作者写自己身处月下无俗务烦身的自由时,全句明显无主语,但整个句子依然连贯。而译文添加了主语“I”,只有这样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3.汉语常用人称主语,而英语常用物称主语。例如,原文“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中这里是省略了主语“我”。但译文“Suddenly, something...... crosses my mind”用的物来做主语。
4.汉语多用主动句,英语多用被动句。例如,原文“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用的是主动形式;而译文却用“be frequented by”表示被动。又如,原文“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用的主动形式,译文却用“be found”表示被动。
5.汉语修饰名词常把定语置于名词前,因此名词前总有很长的修饰词,甚至是句子,因此称之为“狮子型”;而英语修饰名词只有形容词较少时放在名词前,而定语是一个句子时,常用定语从句置于名词之后,因此称之为“孔雀型”。译文中定语从句比比皆是,例如,“日日走过的荷塘”译成“the Lotus Pond, which I pass by everyday”,很明显,汉语定语置于名词前,而英语则使用定语从句置于名词之后。
6.汉语语序比较固定,而英语常用插入语,位置比较灵活。例如,文章第五段第四句“但我以为......风味的”译为“it is, however, just...... own”。译文中“however”就插在句子中,可见英语语序较为灵活。
三.篇章衔接及连贯
1.汉语中常用重复前面出现的词语以保持篇章的连贯;而英语很少重复,常用替代手段来达到连贯目的。例如,第二段的首句“沿着...小煤屑路。这是...路”中重复了这条路,已达到连贯。而译文“Alongside....... It is ......here”使用“it”来替代前面出现的“a small cinder footpath”以避免重复。英语还常用定语从句来避免重复。例如,文章第五段的前三句写叶子和花沐浴在柔和的月光下时,重复提到了“叶子和花”。译文“The moon ......the leaves and flowers, which, ......hood”使用了定语从句避免再次提到“the leaves and flowers”来保持篇章连贯。
2.英语比汉语更多的使用省略。例如,原文“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译成“Needless...... apart from those who were watching”,译文中省略了“watching”的对象“girls who were doing the gathering”。
四.结语
本文从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和篇章衔接及连贯三个方面对《荷塘月色》中文原版和朱纯深英译版进行了11处的差异对比,了解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也感受了它们不同的魅力,同时也对我们今后进行翻译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静芬. 从词汇层面看朱纯深《荷塘月色》英译本对意境的传达[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2).
[2]李平. 朱纯深译《荷塘月色》部分段落赏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5).
英汉语言教学论文 第7篇
一百多年来, 汉语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还没有哪一种语言像它这样成为人们在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进行修葺的对象。翻译一直都是或者说越来越成为人们修葺汉语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其中, 通过由外语到汉语的翻译 (尤以英译汉为典型代表) 而产生的“翻译腔”表达方式对汉语语法规范的冲击尤其显著 (潘文国, 2008) 。
语系的不同使汉语和英语在语言表达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这种差异往往给翻译活动造成很大的障碍, 译者无法顺畅流利地将翻译出译文, 尤其是长句难句。“翻译腔”是翻译实践当中的常见病,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称之为“translationese”。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把“translationese”翻译成“翻译腔”, 并加以解释, 说明这是“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和“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 也称之为“翻译体”、“翻译症”, 这类译文生硬、难懂, 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该避免的。为避免这一问题, 译者必须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 从差异当中优化翻译。
一、英汉语言的结构差异
(一) 词法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涉及面很广。从词法层面上表现形式比较复杂。这里, 本文从词汇形态变化、语势等语言结构方面来说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1. 词汇形态的变化
英语的词汇有形态变化, 例如, 动词有人称、时态、语态、情态和语气及非谓语的变化 (不定式、分词等) , 名词有格和数的变化, 许多词汇还有因为添加前后缀引起的词性和词义的变化等。英语通过词汇的形态变化, 表示句子丰富多彩的语言关系和逻辑关系。汉语基本没有形态变化, 它主要靠词语、词序及暗含的逻辑关系来表达句子的语言意义。因此在翻译英语的形态变化时, 汉语一般用加词或变换说法的办法来表示, 如时态要加“正在”、“已经”等字样, 分词有时要译为短语等。汉译英时, 应把汉语的时态、语态、情态、语气等用英语的形态变化表达出来。
另一方面, 虽然汉语不能用词汇的形态变化来表示时态, 但却有几类时态词, 如前置的时态副词 (过去、刚刚、已经、现在、将要等) 、附着的时助词 (着、了、起来等) 。译者应擅于使用这些时态结构助词来表示原文的时态意义。汉语倾向多用动词, 英语则倾向于多用名词和介词, 冠词是英语所特有的一种词性。
2. 语势
英语多静态语势, 而汉语多动态语势。由于英语常用其表达能力很强的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等在谓语动词引导下进行组句, 因此英语的静态语势不可避免。而汉语组句主要依靠动词或动词词组来造成动态语势, 因此, 英译汉时多要把英语的静态语势译为汉语的动态。如:“Water works for weigh loss.”此句只有一个动词“work”, 而译成汉语则需要用三个动词:“饮水有利于减肥。”
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变化差异不仅包括上述两个方面, 两种语言在词语的搭配方面、词语的修辞色彩及词类方面也有诸多不同, 译者也应多加注意。
(二) 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基本句式结构都会有主语+谓语+宾语, 但仔细对比起来, 两种语言在句法上有很多不对应现象, 语言句式结构仍存在明显差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语序上的不对应现象
英语简单句的语序排列为:主谓+谓语+宾语+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 其中时间状语也可放在句首。而汉语简单句的语序排列为:时间状语+主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谓语+宾语。
比较英语与汉语简单句语序的排列, 比较大的一个的差异就是方式状语的位置。在英语中方式状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除特殊的表示强调外) 置于动词之后, 而在汉语中方式状语只能放在动词之前, 如, 英语句子“He suddenly disappeared.”或“He disappeared suddenly.”都是译成“他突然地失踪了”。另外, 在句法功能上起定语作用的短语或从句在汉语中通常前置, 而在英语中则后置。某些副词, 如频率副词“总是”、“经常”、“通常”在汉语中的语序是固定的, 常置于动词的前面, 无论是行为动词还是助动词或情态动词, 如:“他经常帮助我们”、“他总是能回答老师的问题”, 而在英语中其语序则要取决于动词的类型, 频率副词须放在系动词和情态动词及助动词之后, 但应放在行为动词之前。如, “He often helps us.”“Hecan always answer the teacher’s question.”。
2. 叙事推理顺序
英、汉句子叙事、推理顺序大部分情况下是相反的。中国人表达事物多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进行叙述。不仅语言如此, 文化艺术、经济活动等方面亦如此, 也就是说, 中国人擅于具象思维。西方人恰恰相反, 他们擅于抽象思维, 认为思维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客观事物, 讲究“人物分立”, 人能够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因而进行叙事推理时总是先概括后分解、先表态后叙述、先总结后事例、先整体后细分、由果到因、由小到大等, 这也是两种语言在主题意识和客体意识方面的差异。英、汉在时间和地名的叙述顺序差异可为例证。
3. 形合 (Hypotaxis) 与意合 (Parataxis)
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形合”是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或词汇手段”, 而意合是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形合依靠句法结构过细反映西方重形式逻辑、重实证的思维模式, 而意合依靠语义贯通反映了汉民族重内省和体悟、表达简约而不重逻辑的思维模式。对于形合和意合的把握有益于英汉互译的操作, 译者应仔细揣摩源语和译入语的“形”、“意”差异, 对于译文的语言结构和逻辑关系重新调整, 符合其本质的差异性。
二、翻译腔现象例析
(一) 翻译腔例析
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完全对等的语言成分只有少部分, 而且少得可怜, 很大部分是有差别的, 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注意中文是如何表达某个思想或者概念的。但难就难在这需要译者思考、琢磨, 而有些译者通常图省事, 所以才有“翻译腔”的问题。
1. 翻译腔在“词义对等”方面的表现
在译者进行翻译实践过程当中, 运用工具书字典等是必须的, 但是也不能全靠字典的解释, 而应根据原作的上下文, 充分注意到两种语言习惯来进行意义转换。译出的东西, 虽然在字面上不是个个对等, 但在整体意义上却得以完美表达。进行翻译时, 得靠“语感”, 要根据语段中所描述的情景, 以及上下文的语气和气氛, 来斟酌译文的字句。
例1.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
如果译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玫瑰与刺”, 这样读起来就让人不知所云了, “roses”和“thorns”确是玫瑰和刺的意思, 但在此句话中, 根据上下文来看, 显然指的是生活中的甜与苦、或者幸福的生活与不顺的经历。因此, 应译为:人人都有乐与苦。
例2.Jane was forced to smile completely, for a moment;and the smile partly remained as she turned towards him, and said in a conscious, low, yet steady voice, ...
此句选自《爱玛》中译本。原译:简再也忍不住了, 笑了起来。等转身对他说话时那笑容还挂在嘴边。她以清醒、低微而稳定的声调说:, 从字面上看, conscious, low, steady三个字的确是清醒、低、稳定的意思, 但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是说话人心里明白、沉着冷静的意思。译者张经浩在新译中把这句译为:她心中有数, 然而不慌不忙地低声说:
词典上给出的汉语很少与原文完全等义, 许多连原词的某个义项都不能包含, 译者在翻译过程当中应加以注意。
2. 翻译腔在“句法对等”方面的表现
英文的句子可以很长, 有时一个句子就是一个段落, 是常有的现象。在翻译中, 由于受某一句型结构的限制, 中文译文往往显得太长, 缺乏汉语特有的韵律, 会让读者喘不过气来, 读来完全没有汉语中的那种自然流畅。
例1.Rocket research has confirmed a strange fact which had already been suspected there is a“high temperature belt”in the atmosphere with its center roughly thirty miles above the ground.
译文1:用火箭进行研究已证实了人们早就有过怀疑的大气层的一个中心在距地面约30公里高空的“高温带”的这种奇怪的事实。
译文2:人们早就怀疑, 大气层中有一个“高温带”, 其中心在距地面约30公里的高空。利用火箭进行研究后, 这一奇异的事已得到证实。
对比两个译文很容易发现, 译文2读起来要比译文1顺畅许多, 因为它更符合汉语句子的基本组织规律, 即以短句为主, 多停顿断句, 注重文气节奏。译文1则读来令人有接不上气来的感觉, 带有浓重的翻译痕迹, 属于典型的翻译腔译文。这是一个典型的英语句子, 看起来很长, 实际上是个简单句, 主谓很清晰, 译成汉语时应该译成松散的分句, 这样才符合汉语的句式特点。简单来说, 英语结构紧凑, 汉语结构简练明快;英语句子结构复杂多变主要是由于连接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以及各种短语和从句的存在而造成的。所以在英语长句汉译时要先弄清楚原文的主干后, 将英语的树式结构转化成汉语的竹式结构。
(二) 消除翻译腔
要消除“翻译腔”, 既忠实于原文, 又清楚地表达出目的语, 并非是件简单之事。消除“翻译腔”涉及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既然“翻译腔”是由理解不到位和表达不当所致, 那么, 在英汉翻译中, 只要努力钻研原作, 充分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 摆脱其表达形式的束缚, 掌握英汉语言及思维的主要差异, 并对汉语运用自如, 就能使表达符合汉语习惯, 消除“翻译腔”。首先, 译者必须具备四种基本素质:掌握双语, 了解两种文化, 熟悉一种或几种专业的基本知识, 同时还有必要了解相关翻译理论知识, 如翻译标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针对某一具体文本, 译者在理解与表达两方面都得下工夫。一方面, 在动手翻译前, 译者必须仔细研究原文, 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原文的文体特征、原文的读者群等。另一方面, 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译者要找准自己的译文所针对的群体, 了解他们的一般教育水平、语言特征等, 尽量用读者的语言来再现原文的精神。同时, 还要灵活运用常见的翻译技巧。
三、结语
西学东渐以来, 有心之士一直在讨伐洋腔洋调欧化汉语。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翻译家思果, 在《翻译研究》的引言中说:“谁也不能否认, 目前的翻译已经成了另一种文字, 虽然勉强可以读懂, 但绝对不是中文。译者照英文的字眼硬译, 久而久之成了一体, 已经注了册’好像霸占别人的妻子的人, 时间一久, 反而成了本夫’, 那个见不到妻子面的可怜的本夫, 却无权回家了。”他不但指出了译文“翻译腔”的问题, 而且形象地指出了此问题的严重性 (徐灵, 2002) 。
所以要消除英汉翻译中的“翻译腔”, 只有努力专研原作, 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 熟悉和掌握英汉民族思维和语言表达差异, 使用符合汉语的习惯表达, 才能使译文流畅自如, 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
当然, 在努力消除“翻译腔”的同时, 译者也应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不能不加辨别地一律否定带有异国风味的译词、译句和译文。一些译自外语的词语、句子及修辞手法, 生动活泼, 明确通顺, 新颖有力, 可以传神达意, 中国读者完全可以接受。比如, “家”、“化”、“度”、“性”和“反”、“超”、“双”等从英语后缀词和前缀词当中在译成汉语过程中为汉语所吸收的。
摘要:语言差异在翻译过程会造成一些理解错误和表达错误;而在英汉翻译中, 由理解错误和表达错误所致的“翻译腔”问题由来已久, 表现形式多样,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的纯洁和优美。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方面着手分析, 强调要使译文流畅符合译语语言习惯, 必须要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 消除“翻译腔”。
关键词:语言差异,理解,表达,结构差异,翻译腔
参考文献
[1]蔡慧萍.英汉语言的不对应现象与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J].外语教学, 1999, (2) .
[2]冯彤.“翻译腔”例析[J].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8, (4) .
[3]胡晓.英汉语言结构对比与翻译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 2007, (8) .
[4]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 (1) .
[5]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
[6]肖萌, 孙作顶.关于消除“翻译腔”的几点思考[J].大学英语 (学术版) , 2007, (2) .
[7]张学明.从语言的差异性看英汉翻译[J].正德学院学报, 2007, 6, (1) .
浅析英汉语言的差异 第8篇
关键词:思维方式,综合性语言,分析性语言
早在10多年前, 连淑能先生就明确指出英语是综合性语言, 多形态变化, 并以此来表达语法关系; 汉语是分析性语言, “词形没有形态标志, 位置不能随便移动, 词语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安排词序及使用虚词来表达。”前者在理解上要求严谨的逻辑分析思维, 后者则需从整体上综合理解。其表象体现为中西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之间的差异, 但其根源是中西传统哲学涵化、影响的结果。
首先, 受中国传统哲学的积淀影响, 汉语在构词上表现为: 命名靠累积, 重在统一, 有较高的概括性和灵活的搭配性。比如, 人们可以用“开”字组成一系列的词来表示: 开会, 开车, 开门, 开刀, 开机器, 开电视机等, 倘若译成英语, 就必须视具体搭配选用不同词: to have ( hold) a meeting, to openthe door, to drive the car, to have an operation, to operate the machine, to turn onthe TV, etc.
其次, 汉语语句、语段多整体重复, 句式虚拟流散零落, 实则内聚统一, 明显地体现了传统哲学的整体观。例如: 26年前, 她那有着蔚蓝色眼睛的、鲜花一般的魅力, 她那脸庞和身段冰清玉洁、婀娜多姿的风韵, 还有那苹果花似的颜色, 曾经是那么猝不及防地、莫名其妙地使艾瑟斯特怦然心动。而这一切虽然早已逝去, 43岁的她依然是一个面目较好、忠实可靠的伴侣, 只是两颊已出现淡淡的斑痕, 灰蓝色的眼睛也添了几分饱满和成熟。
英语是综合语, 富有形态变化; 汉语没有词形变化, 构词也强调整体观, 概括力强, 因而汉语词汇不及英语词汇那么浩瀚。由传统哲学造成的语言差异迫使英汉互译时, 往往要改变词形、转换词类才能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意。英语句式受西方传统哲学的影响, 表示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 不但种类和数量比汉语多, 而且使用频率也较汉语高。其结构和逻辑关系需要分析才能昭然明了。例如: 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的一段如果翻译成英文, 则需要找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增加必要的关联词, 调整句式以及句子顺序, 把原来的流动结构转换成核心结构。请看如下译文:
Xiangzi wanted to find a place to sit down and mull things over. Even if heonly ended up by cringe, at least he would know why. Events had moved too fastfor his mind to keep up. But there was nowhere to sit, since everywhere was covered with snow. All the little teahouses were boarded up as it was after ten, andhad one been open he couldn 't have gone in anyway. He wanted to find somewhere quiet, because he knew that his tear filled eyes would brim over any minute. 从译文可以看出, 译者先找出了原文的逻辑关系, 即“祥子”找地方和坐下想 ( to sit down and mull things over) 、茶馆开门的时间 ( boarded up as itwas after ten) 、找清净的地方和眼泪落下来because he knew that his tearfilled eyes would brim over any minute三对句子的关系, 然后重新按照逻辑关系组合, 把原来三个长句整理成五个句子成分整齐的主谓结构。所以说, 翻译的实质是思维方式的转化, 语言只是其思维的载体。
语言是社会现象, 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性; 同时语言不仅包含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 社会规范, 而且蕴含着本民族的思维模式。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也在其语言载体中得以体现, 必然要借助于已被学界普遍认同的分析性思维才能洞悉其纷繁复杂的句子结构, 准确把握其内涵, 译出正确的译文。
参考文献
[1]蒋坚松.英汉对比与汉译英 (Contrastive E-C Studies and C-E Translation) [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Contras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3]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4]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英汉语言教学论文 第9篇
一、黑色 (black)
黑色在英汉文化中都有表示“黑暗”、“邪恶”、“不正当”、“不吉利”的意思, 这是英汉语言文化中的共性。如“black market (黑市) ”、“black list (黑名单) ”等等, 这些往往是英汉中带有一定贬义色彩的习语。在日常生活中, 汉语对“黑”的使用注重突出其“非法, 不正当”之意, 如“黑帮, 黑店, 黑社会”等等。而在英语中, “黑 (black) ”的引申意义更为强烈一些, 总是给人一种可怕, 压抑, 甚至邪恶的感觉。如“black eye”, 如果翻译成汉语, 我们直译的话是“黑色的眼睛”, 在美国口语中, “black eye”往往被引申为“耻辱, 丢脸的事”。再如“Black Friday”, 黑色的星期五, 在西方文化中指“不吉利, 邪恶”的星期五, 这一含义源于西方基督教文明, 耶稣死于星期五, 而十三是不吉利的数字。星期五和数字十三都代表坏运气, 两个不幸的个体最后结合成超级不幸的一天。所以, 不论哪个月的十三日又恰逢星期五就叫做“黑色星期五”。
二、白色 (white)
汉英文化中对“白”的理解都有“纯洁, 善良”的意思, 如英美民族通常把白色看成是一种神圣, 纯洁的颜色, 新娘结婚时身穿洁白的婚纱, 象征爱情的纯洁与美好, “white lie”代表“善意的谎言”。而在汉语中有“白衣天使”, “白衣战士”, 等等。另外, “白 (white) ”也在英汉语言中有一些带贬义色彩的用法, 如“hang out the white flag”, 战场上一方打出白旗示为投降。
然而汉英文化中对“白”的则重点是不同的。在汉语中, “白”更侧重于被用来表示不好的事物, 如“红白事”中的“白”指丧事。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中, 人们身着白色的孝服来寄托对亡者的哀思。又如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白色政权”中的“白”指“专制独裁, 恐怖政策”, 再如我们汉语当中还有“白费力气”, “白吃白喝”等等, 这些含义是英语中的“white”所不具有的。
三、红色 (red)
“红”是汉语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特色, 最受人们欢迎的颜色。在传统的中华文明中, “红”代表“喜庆, 热闹, 吉利”等。因此可以说中华民族是对“红”最情有独钟的民族。我们有“红红火火”, “红光满面”, “开门红”等等。在英美文化中, 英美国家的人们也会用“red (红) ”来指代“喜庆, 隆重”, 只是没有中国人对“红”的感情那么强烈罢了。比如英语中有“a red letter day (大红喜庆的日子) ”, “roll out the red carpet (铺红地毯欢迎, 隆重地欢迎) ”, 这些与汉语文化是相通的。
然而, “red”在英美文化中更多地隐喻“blood, aggression, violence, rage”等。如“red flag”表示“让人生气的东西”, “a red rag to a bull”表示“斗牛的红布, 激起人怒火的事物”, “red in tooth and claw”表示“残酷无情, 血淋淋, 决不宽恕”。
另外, “红 (red) ”还用于其他不同的场合, 如表示害羞时的“have a red face”与中文的“脸红”对应。在足球比赛时裁判亮出“red card”即“红牌”在英汉文化中都是一样的。在英语中还有“not have a red cent (一文不值) ”, “red tap (繁文缛节, 形式主义) ”等, 这些事汉语中不具备的。
四、绿色 (green)
“绿”在汉语文化中是春天的象征, 代表着“万物复苏, 充满活力与希望”, 如“花红柳绿”, “青山绿水”等等。另外,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 人们又将绿色的意义加入到“绿色食品”等一系列环保用语当中。英语中的“green”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绿色”以外, 还有更为丰富的引申意义。如“green”可表示“幼稚, 不成熟, 缺乏经验, 嫉妒”, 如“as green as grass (幼稚的, 容易受骗的) ”, “green about the girls (病怏怏的) ”。这些是汉语中不具备的意义。但是“give green light to”相当于汉语中的“开绿灯”, 在这点上, 汉英是相通的。
五、黄色 (yellow)
在英汉文化中, 对“黄 (yellow) ”的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汉语中, “黄”的内涵意义是十分丰富的。在中华古代文明中, “黄”象征“尊贵, 权威”, 如远古文明中的“黄帝”, 在古代帝制中, “黄”是帝王之色, 为皇家独有, 如“黄袍加身”, “接皇榜”。另外, 汉语中黄色还代表“幼稚, 不成熟”, 如“黄口小儿”, “黄毛丫头”中的“黄”都指“年少无知”。这些是英语文化中不具有的。
然而在英汉中, 黄色又都代表“世俗, 卑鄙, 劣质”等贬义。如“yellow dog”表示“忘恩负义之徒”, “yellow journalism”表示“耸人听闻的报道”, “yellow streak”和“yellow belly”都表示“胆小, 懦弱”。又如“yellow cowered literature (黄色文学) ”, “yellow press (黄色报刊) ”。而这一引申意义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传入到我国, 因而有了“黄色电影”, “扫黄打非”等等。
结语:
从以上的比较研究中可以得知, 在英汉语言中, 有关颜色的习语对颜色词的引申意义存在着较大差异, 但也存在一些共性。这正折射出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异同。因此, 在很多场合, 对颜色的使用不能单单停留在字面层次, 而应着重于其代表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寓意和背景。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才能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正确地通过颜色来描述, 表达, 抒发情感。
参考文献
【1】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3】Sally Wehmeier.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
【4】陈新仁.英语词汇学实用教程.苏州大学出版社.
【5】蔡江云.中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与翻译.宁德师专学报.2006
英汉语言情态对比及分析 第10篇
一、情态意义概述
Saeed把情态定义为“一种隐形语言机制, 使说话人得以表达各种程度的承诺或命题的可信度。”Palmer认为情态指的是说话人主观态度和观点的语法化, 是人们在对话中对所述命题的可能性及必要性的判断[1]。可见情态含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是主观性, 指说话人对所表达命题的观点或态度;第二是所表达命题是否为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二、英汉情态对比分析
1.英汉情态都使用标记方式表示
如Palmer所述, 人类语言中的情态可以用标记的方法来识别, 情态体现在英汉表达中亦是如此。在功能语法中, Halliday将话语功能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句子传达的是信息, 小句以命题的形式出现, 情态指的是从可能性或经常性的角度看这个信息的可靠性如何。第二类句子传达的是一种“货物和服务”, 小句以提议的形式出现, 情态指的是说话人对交换最终成功的自信程度[2]。为此, Halliday将前者定义为“情态化”, 后者定义为“意态化”。情态化可由限定情态动词, 表示概率和频率的情态副词, 或由两者一起来表达, 意态化可由限定情态动词, 被动谓体动词或谓体形容词来体现。除上述情态的体现方式外, 还会出现情态隐喻体现形式。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 指的是不用功能词, 通过说明另一件可以与其相比的事来描写某事。在语法上, 一个概念在词汇语法层可以有不同的体现形式一致式和隐喻式, 而这一概念以隐喻式来体现, 这称为语法隐喻。情态隐喻是语法隐喻在人际隐喻模式下的一种应用[3]。由此, 情态隐喻这一概念拓宽了情态研究的范围。英语的情态功能不限于由情态动词体现, 如情态化的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时态、If从句、疑问句等形式均可体现情态意义。而在汉语中, 表达情态的方式也是很多的, 如:能愿动词、副词、语气词、祈使句、句法倒装、甚至包括语调等手段。但无论以何种方式来体现情态意义, 其体现方式具有共性, 都需要使用标记。在英语中, 多用情态动词这种标记方式表达情态意义。英语情态动词共有九个, 它们分别是:can, could, may, might, must, will would, shall, should。它们可用来表明会话者的预期程度。
在汉语中, 情态通常用能愿动词和语气词这种标记方式表示。汉语中常见的能愿动词共有如下25个:能、能够、可以、会、可能、得、敢、肯、愿意、情愿、乐意、想、要、应、应该、应当、该、值得、配、别、甭、好、一定、得、必须[4]。这些词常用于动词前来修饰动词表示能力、强制性等。
(1) 在汉语中, 可使用语气助词可表达说话者的语气或态度。如:
(1) 用呢、吗、吧表疑问语气, 用吧表祈使语气。如:你吃过饭了吗?
你怎么还没来呢?
你说吧。
(2) 用啊、喔、哎、嘿、呢、罢了表示说话人的态度和感情。如:
你来不来啊? (疑问)
上课了喔! (提醒、催促)
你会开飞机呢! (夸张)
(2) 在英语和汉语中, 说话者可以通过语调来表达情态意义, 并且改变语调可以改变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和语气。
如:You can do that. (降调表陈述;升调表疑问;降升调表讽刺)
你真行。 (降调表陈述;升调表疑问;降升调表讽刺)
(3) 在英语和汉语中, 通过句型变化或词序变化也可以传达说话者的态度[5]。如:
You are going away. (陈述语气)
Are you going away? (不确定的语气)
你离开了? (疑问语气)
离开了, 你? (反问、责备语气)
(4) 在英语和汉语中, 同一句子在不同语境中可表达不同的情态意义。如英语中Can you close the window?这样一个句子, 如果是仆人说, 那它是一个问题、请求, 含有:Would you close the window, please?的意思;如果是主人对仆人说, 则是一个命令, 含有:You should close the window.的意思。汉语中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某人请甲、乙、丙、丁四人吃饭, 甲、乙、丙三人都来了, 只有丁还没有来。这个人等得不耐烦了说:“该来的还没来。”甲听后走了。他说:“不该走的走了。”乙听后也走了, 最后他又说:“我又不是说他们两个。”结果丙也被气走了。这三个句子都是表示情态必要性意义的句子, 原本主人说这些话是为了挽留客人, 可在特殊的语境下, 三个客人把它理解成了不同的对情态必要性的判断, 以为主人不欢迎他们, 他们不应该呆在主人家里, 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情态意义。
2.英汉情态表述方式的不同点
(1) 英语和汉语最大的差异在于英语注重形式上的结合, 汉语注重意义上的联结。英汉情态在表达方式上仍有这一差别。在英语中常用情态动词的过去时形式表达多种不同的情态意义。如can的过去时could可表达:
(1) 语气更委婉的可能性。
“Could I ask you something, if you are not too busy?”
“Yes, of course you can.”
“要是你不太忙的话, 我可以问你一件事吗?”“是的, 当然可以。”不能说:of course you could.
(2) 条件。
He could borrow my car if he asked.
要是他说一声, 他就可以借我的汽车用。
(3) 过去的能力。
She could read when she was four.
她4岁的时候就能看书了。
而汉语就不用能愿动词的形式变化来表达情态意义, 汉语是通过意义上的联结。
(2) 在英语情态的表达中呈现表述视点的固定性, 而汉语则呈现出表述视点的流动性。Palmer认为, 英语情态动词具有共同的“NICE”特征。N表示所有情态动词都具备否定式。I表示所有情态动词都有疑问倒装式。C表示用情态动词可代替前文重复的内容, 并可用于连接篇章。E表示情态动词对所陈述内容的强调性。如:
“I can lick you.”
“No, you can’t.”
“Yes, I can.”
“No, you can’t.”
“I can.”
“you can’t.”
“我会揍你的。”
“不, 你不会。”
“是的, 我会的。”
“不, 你不会的。”
“我会的。”
“你不会的。”
假如按上文的汉语翻译, 就完全体现不出这段英文对话的实际情态意义。再看下一段中文翻译:
我要揍你。
你敢!
敢又怎么样?
那你就试试吧!
试试?哼, 你等着瞧!
等着瞧?我才不怕呢!
在这段汉语翻译中作者通过情态动词的不断变化, 将实际的情态意义吵架那种愤怒感充分地体现了出来。而在英语表达中, 只需用一个情态动词can就可以了。
(3) 英语在表述中通常遵循主语谓语结构。汉语表述往往体现为话题评论结构。在汉语的情态表述中, 语气词可出现在句尾, 也可出现在句中。当它在句中出现时, 便构成话题评论的结构。
如:他啊, 可能从小就这脾气。
你呢, 想去不能去;我呢, 不想去又非去不可。
而英语常用主语位谓语结构表达情态意义。
如:She might have missed the train.
You should go home.
对情态进行对比、分析在英汉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联系英汉实际, 系统、概要地对英汉情态的异同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情态对比分析有助于加深对英汉情态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1]F.R.Palmer.Mood and Modality..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徐兢.论英语的情态表达方式.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 .
[3]M.A.K.Halliday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
英汉思维方式与语言形式对比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英汉;思维方式;语言形式
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在语法、语音等方面有着有很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东西方人的思维和生存文化背景有很大不同。西方国家和汉民族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英语和汉语能够反映出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特征和风格,体现出各自民族的社会、文化和心理观念。而且思维是语言的灵魂,只有充分了解到英汉语之间的差异,才能够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英语的水平。本文就将对英汉思维方式和语言形式进行对比研究。
一、与思维和语言相关的理论
语言和思维有很大的关系,思维决定语言,语言能够反映思维的变化,将人类的思维以语言的形式传递给他人,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下面就将对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
我们研究英汉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时不能把这两者分开,而是要将这两者放在一起辩证地看待。目前学术界关于语言和思维的研究理论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就是语言和思维统一论,这种观点认为思维和语言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思维决定语言,思维是语言的灵魂,而语言则是思维的载体,能够反映和体现人的思维。这种观点非常客观和实际,比较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第二种理论就是语言和思维相对论,这种理论承认语言和思维是相统一的,承认思维能够决定语言,但是他们认为不同思维决定语言的方式也不同。第三种理论则是语言和思维认知论,他们认为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但是这两者并非密不可分。
我们要辩证看待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看清楚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事实,即语言用自己的形式来约束思维,而思维则以自己无形的想法规定着语言。英语和汉语不仅思维各异,语言形式也有很大的不同,进行这种对比研究非常有意义。
二、英汉思维方式对比研究
英汉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这与两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社会和语言环境有关,了解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不仅对学生学习英语有很大帮助,而且还能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外国文化,下面就将对英汉思维方式的对比进行阐释。
首先,英语和汉语思维模式差异之一——理性和悟性。汉民族思维注重思维和心理上的领悟,不太注重语言形式,也不太注重逻辑和实证。但是西方民族就比较重视逻辑和实证,其思维方式具有系统化和组织化的特点。所以英语的句子结构非常注重形合,而汉语的句子则非常注重意合。英语比较注重形合,会使用很多关系词把句子的语法结构组合完整,而且还非常有逻辑,概念界定也很分明。而汉语比较注重意合,所以汉语会省略掉很多关系词以达到集中动词名词突出效果的目的,句子的语法呈现出隐性的状态,看着好像概念的界定和判断都不太严密。所以在学习英语时中国学生很容易受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出现主题和观点不明确的现象。其次,英语和汉语思维模式差异之二——个人和集体。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体现的是个人主义,非常注重个人观点的表达,话语中都充满了自信的语气,说话也比较直白,喜欢直截了当和开门见山。所以英国人写文章和说话常常都是开篇点题,主题比较突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总后分型。而我们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形的,即所有的说话和写作都是围绕一个话题螺旋式展开的,文章的开头也常常是从很远的外围问题入手,陈述的手法比较委婉和曲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分后总。再次,英语和汉语思维模式差异之三——静态和动态。汉语一般都是具体思维模式,而且汉语是动态的,所以汉语中有很多动词;英语一般都是抽象思维模式,而且英语是静态的,所以英语和汉语相比较英语使用的动词要少很多,但是英语的抽象思维就需要使用大量的抽象名词和介词等等来表达。受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国学生常常不注意两种语言的差异而出现错误。同时使用英语的民族他们的思维都是个体和独特的,所以英语喜欢使用表达具体概念的词,在表达上使用的词比较细腻和具体。这些词让英语这门语言变得更加简单和准确,而且变化性又很强。但是汉语民族的思维是整体且综合的.所以汉语词汇表达常常是泛指.会在词汇面前加上副词来进行修饰和限制。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英语和汉语都反映特定的文化,所以汉语中有特殊意义的词汇在英语中就有可能毫无意义。英语常常使用颜色词“蓝色”,例如“blue mood”,汉语则没有这样的表示,汉语常常将悲伤与人体器官联系起来,例如“肝肠寸断、愁眉苦脸”等等。
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而且二者有着很大的思维差异。西方分散的、静态的、个人的和实证的思维方式跟中国整体的、动态的、集体的和感性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会导致语言形式的差异。
三、英汉语言形式对比研究
受英汉思维形式差异的影响,英汉的语言形式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灵魂。了解英语和汉语语言形式的差异对我们学习英语也有很大帮助,下面就将对英汉语言形式对比进行阐述。
首先,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形式的差异之一——语音差异。在语音方面汉英两种语言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一方面组成汉语语音的基本元素是音节,具体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声母的数量为二十一个,韵母的数量为三十九个,声母的主要成分是辅音,韵母则由元音充当。而英语的基本组成单位是音位,包括元音单位和语音单位,在英语中对于音位总数的多少各派之间的争议很大,有的美国语言学家认为音位共有四十四个,而有的英国语言学家则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英语音位一共有四十七个,在汉语语音系统中比如n、m这些辅音音位和英语语音系统中的一些我们常见的辅音音位并无太大差别,但是类似于长短元音这样的英语语音在汉语中就找不到对应的音节。另外在英语中还有连读、弱读、同化这样的语音连续现象,这在汉语语音中是不存在的。这就导致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往往很难听出在汉语中并不存在的英语语音,比如分不清长短音之间的区别。对于汉语中并不存在英语中连读、同化等语音连续现象,英语初学者在汉语语言的影响下很容易忽略了这一点,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在个别单词或者听不太清的音节上,给英语学习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另一方面,汉英两种语言系统对音位的分析不同,汉语是音节计时,英语则是重音计时。在汉语中,句子中无论什么字都是一个节拍,每个音节都需要重读,句子所需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音节数量的多少,而英语单词在读法上可以分为重读音和轻读音,在英语句子中,轻读音只是陪衬,重读音才是主角。两个重读音之间出现的非重读音节的个数虽然不一定相同,但是出现的时间间隔却差不多等同,这在英语中被称为“等时距”的节奏模式。英语句子中一般像形容词、名词这样的实义词是需要重读的单词,句子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往往隐含其中,是整句的重心和关键所在。和汉语不同,英语句子所需要的时间取决于重读音节的数量,而不是非重读音节数量的多少。这就导致学习者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汉语中每个音节都要重读的影响,不能够有意识地辨别判断英语句子中的重读单词和非重读单词,即抓不住句子中的关键之处,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理解英语学习的难度。其次,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形式的差异之二——语法差异。在语法方面,英语时态通过动词时态的变化加以体现,汉语则通过一些词汇手段来表示。为了表示行为发生的时间,英语时态方面有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等。动词的形式也有过去时、现在时、进行时等方面的区别。在汉语中动词不会根据动作发生时间的不同而发生任何变化,要想表现出特定时态的变化就必须通过如“现在、将来、经常”等特定的词汇来表现。英语单词一般在后面加“s”或“es”等来表示其复数,而汉语则没有这种变化,一般采用“很多”“许多”这种词来表示复数的概念。在英语的名词和代词中经常有所有格、普通格等格方面的变化,在汉语中则通过“我的书”“他的本子”等词汇手段来表示。英语中有些词是分性别的,如“cock、cow、waiter”等,而在汉语中则通过“男、女、公、母”等词汇手段来表示物种的性别。再次,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形式的差异之三——书写差异。在书写方面,英语是拼音文字,汉语则是象形文字。英语以二十六个英文字母为组成部分,汉语则以部首、偏旁作为单词拼写的基本要素。
思维和语言有很大的关系,语言决定思维,思维支配语言,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内容和形式。英语和汉语的不同之处也主要是体现在思维方式和语言形式上,因为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都不相同,所以二者在思维方式和语言形式上有很大差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分散的、静态的、个人的和实证的,而中国的思维方式则是整体的、动态的、集体的和感性的,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会严重影响语言形式的差异,导致英语和汉语在语音、语法和书写差异。所以研究英汉思维差异和语言形式差异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有意义,既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英语水平,又能够让我们加深对西方国家文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佟玲玲.英汉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对比[J].中国培训,2015(18).
[2]彭家玉.英汉思维差异在语言上的反射[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01).
[3]孙邵.英汉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对比[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04).
[4]梁华.英汉思维差异与英汉语言表达方式对比[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04).
[5]伍小龙、丁卫民.英汉思维方式与语言翻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02).
[6]唐志高.从英汉思维差异看英汉互译[J].山西师大学报,2006(01).
(收稿日期:2015-12-25)
[基金项目]2014年山西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基础笔译理论与实践》(编号:SD2014J1ZYK-02)
英汉网络语言的对比研究 第12篇
关键词:网络语言,对比,缩略,符号,杂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现在, 计算机与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到世界上的各个角落, 也成为了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习惯了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进行交流和娱乐。QQ (QICQ) 、MSN、BBS、博客 (BLOG) 、电子邮件 (E-mail) 等网络工具为人们提供了多种交流与沟通的渠道, 也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由于网络交流的特殊性, 也产生了很多在网络中运用的语言, 这些语言有几种, 一种是计算机专业术语, 比如中央处理器、内存、鼠标、键盘等;第二种是与网络文化相关的词语, 比如网络社区、电子商务等;第三种就是我们在用聊天软件或者聊天室里面使用的语言, 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实际上代表了一种新的语言文化。网民们为了提高聊天的速度和追求语言的个性化, 将汉语、英语、数字或者图片进行加工改造, 从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由于是汉语、英文、数字混杂起来的, 因而会出现一些错字、怪字和病句, 但是, 在网络中, 它却是广大网民偏爱的语言。因为在现实中, 正规的语言文字虽然是平白易懂, 但是, 在网络中, 却显得死板和僵硬。网络语言因此以简洁、生动而又活泼的表现形式, 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追捧, 甚至, 对人们的日常用语也产生了影响。
电脑和网络起源于西方国家, 中国网络词汇很多都是受到西方国家的英文词汇的影响而产生的, 比如“fans”“粉丝” (歌迷) 、“hacker”“黑客”、“Internet”“因特网”等。在之后的网络交际语言的飞速发展中, 英语和汉语网络词汇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但是, 经过仔细的分析和研究, 我们发现, 这两者的变化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1 新造型网络词汇
网络新生词汇的产生和发展让很多传统词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沟通时, 很多日常用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英语网络词汇中, 像“surf”“冲浪”, 原来指的是一项水上运动, 但是由于其刺激和愉悦身心的作用与上网有着相似之处, 因此, “冲浪”一词在网络语言中被赋予了“上网查询资料、娱乐等活动”的意义。还有像“bug”, 原是臭虫的意思, 但是, 由于一只臭虫钻进了第一代计算机的真空管内, 导致整个计算机无法正常工作, 因而, 现在把跟电脑有关的故障都称之为“bug”。“banner”“横幅”, 现在指网络中的横幅图像广告。另外, 还有像“attachment”“附件”、“ID”用户名等都是将其本来的意义放置于网络环境中, 从而让其获得了网络词汇中的新含义。
在汉语词汇中, 也有很多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 产生了新的含义。比如“拍砖” (发表不同见解) 、“东东” (东西) 、“美眉” (妹妹、美女) 、“写手” (网络文学的作者) 、“见光死” (指网恋等一见面就完蛋) 等。这些词汇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因此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 有些甚至还在传统媒体上崭露头角, 比如2010年11月10日, 网络词汇“给力”就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网友惊呼“太给力了”。
这些新造的网络语言一般都是在网民在网络提供的聊天工具中交流而产生的, 多有借义的倾向。这些词汇是网络语言中最有创造力, 也是最传神的部分, 流传范围十分广泛, 也因此成为了网络语言的标识。
2 缩略型网络词汇
英文中有很多词汇和句子是成型了的, 但是由于其繁冗绵长, 使用起来不方便, 如果将其缩短的话, 能够有效提高聊天交流的速度。英语是由英文字母组成的, 因此, 将各单词的首字母选取出来, 组合在一起, 并将其全部大写。组合完成之后能够发音的, 就形成一个新词, 称之为acronym, 组合之后不能发音的, 就叫abbreviation, 这两者都叫做缩略词汇。比如, “AW-GTHTGTr A?”, 是“Are We Going To Have To Go Through This Again?” (我们还要再来一遍吗?) 的缩写。另外, 还有像“RUOK?PCM”, 是“Are you okay?Please call me” (你还好吗?请打电话给我) 的缩写。
“LMIRI”“Let’S Meet In Real Life” (让我们见面吧!) 。
“ASL”“age/sex/location” (年龄、性别、在哪里) 。
“WYMM”“Will you marry me?” (你愿意嫁给我吗?) 。
“FAQ”“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 (常见问题) 。
“WYRN”“What’S Your Real Name?” (你的真实姓名叫什么?)
“IMSHO”“In My So Humble Opinion” (以我的愚见)
“OMG”“Oh My God” (哦, 我的上帝!)
汉字是方块字, 输入速度要比英文慢, 因此, 使用汉语的网民便用汉语拼音的缩写来解决聊天时速度偏慢的问题。比如, “RP”“人品”、“XDJM”“兄弟姐妹”、“GG”“哥哥”、“PLMM”“漂亮美眉”、“JS”“奸商”等。
3 谐音型网络词汇
英语网络词汇中的谐音是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个是字母谐音, 一个是数字谐音。字母谐音是用字母来代替发音与该字母相似的词。比如, “C”“See”、“U”“you”、“R”“are”、“Y”“why”、“B”“be”等等。因此, “I C”是代表“I see” (我明白了) 、“I O U”“I Owe you” (我欠你的) 。数字谐音运用更加广泛, 就是利用数字来代替发音与该数字相似的词。比如, “B4”“before”、“U2”“you too” (你也是)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也被变成了“2B or not 2B”。另外, 还有一些其他的例子, 比如:
“IOWAN2BWU”“I only want to be with you” (我只想和你在一起) 。
“CU L8R”“see you later” (回见) 。
在汉语网络词汇中, 谐音型的网络词汇更是数不胜数, 在这方面, 汉语也显示出了其独特的魅力。汉语中的谐音型网络词汇与英语网络相似, 也是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字词谐音, 一种是数字谐音。字词谐音是用汉字或者词语代替与之发音相似的汉字或者词语。再比如, “斑竹”“版主” (指网络管理员) , “肉鸡”“弱机” (指网络上安全性不强, 容易被人控制的机器) , “酱紫”“这样子”, “大虾”“大侠” (指网龄比较长的资深网虫, 或者某一方面, 如电脑技术或者文章水平, 特别高超的人) 。数字谐音是指用数字来代替与之发音相似的词语。比如说, “886”“拜拜喽” (再见) , “4242”“是啊是啊”, “1314”“一生一世”, “520”“我爱你”, “8384”“不三不四”等等。
4 杂糅型网络语言
网络的飞速发展与普及, 让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之间相互交融, 相互影响, 由此产生的网络词汇也是包含了各民族的特色。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 英语受法语的影响是最大的, 现在, 这些词的发音以及拼写已经彻底英化, 变成了地道的英语词汇。但是, 网民们却标新立异, 反其道而行之。比如, 英语中的形容词性修饰词一般是放在所修饰词的前面, 而在法语中则是有的放前, 有的放后, 而英语网民们则干脆将所有的修饰词通通放在所修饰词的后面。比如, 好莱坞巨星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不可能的任务》, 其英文原名就是“Mission Impossible”, 而不是“Impossible Mission”。
在这个方面, 汉语也显示出了其良好的包容性, 把国外的语言和汉语很好的杂糅起来使用, 体现了网络语言的简洁性、创新性和随意性。比如, “3Q”“thank you” (谢谢) , “KUSO”是日语中“粪”的发音, 后经台湾流入大陆之后, 变成了“恶搞”的意思。“酷鸡”, 是指很“cool”的电脑等。
5 符号型网络语言
在网络世界中, 字符型网络语言也占有重要的一席。用符号来表达人们的感情也是网络语言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比如, “--”表示一个“无语”的表情, “O.O”来表示“惊讶”的表情, “T T”来表示“流泪”的表情, 这种表情型符号最早起源于日本漫画, 后来逐渐成为了出现频率较高的文字符号, 在成为网络语言后就出现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一) ”是笑脸, 其中“:”是眼睛, “一”是鼻子, “) ”是笑的嘴巴;“:一D”表示开怀大笑, o (∩_∩) o和^_^表示高兴的心情, “:一 (”表示悲伤的意思, ╭∩╮ () ^) ) ╭∩╮表示鄙视的意思, “:%) %”表示满脸的青春痘。另外, 符号型网络语言也有些与谐音有关, 比如“=”是表示“等一下”的意思, “o”表示“哦”的意思。
6 结束语
网络为网民提供了一个交流和沟通的渠道, 网民们可以在上面聊天、交际和娱乐。可以说, 网络让网民们的想象力、表现欲还有自我意识甚至更深层次的诉求都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抒写。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在网上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行证, 它是网络时代的发展带来的产物, 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网络语言是语言多样化的体现, 也反映出了网络时代的一些社会特征。网络时代的来临, 让英语和汉语都发生了很多变化, 这些变化深刻的反映出了语言在发展中的不稳定性, 也证明了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会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变化, 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 深入细致地研究二者之间的异同, 能够很好的促进语言学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雅致, 相明.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的调查与引导[J].长春大学学报, 2009, 19 (6) :100-102.
[2]曲彦斌, 王焯.网络语言的模式、特征及发展趋势—兼就《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有关部分谈网络语言生活的和谐问题[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2 (3) :73-78.
[3]毛奎林.模因论视角下网络语言中“飞白”辞格的语用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1 (4) :47-49.
[4]李素琼, 杨燕群.网络语言变异现象与现代汉语语言规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3 (3) :99-101.
[5]蓝鹰, 周伟.文化传播、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视域下的网络语言[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13 (3) :97-101.
英汉语言教学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