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原料奶生产论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原料奶生产论文(精选5篇)

原料奶生产论文 第1篇

1 我国原料奶生产现状

按照HACCP的原理审视我国目前乳制品供应链, 一般加工企业特别是大型乳品加工企业在管理水平、技术装备、包装档次和质量控制等方面都能够满足食品安全的要求。伊利集团、蒙牛公司等国内大型乳品加工企业都采用了国际最先进的牛奶加工设备, 并先后通过了ISO9000、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 蒙牛公司还获得英国本土NQA质量体系认证。伊利公司正在公司所属各事业部全面推广我国卫生部制定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即HACCP系统。因此从加工环节看, 乳品的安全是基本有保证的。就生产设备和加工工艺而言, 我国乳品企业已经和世界先进水平相差无几, 真正决定乳品安全的是原料奶的质量。目前, 我国生鲜牛奶在生产、经营、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实施等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奶业发展, 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二是各地更加注重奶源基地建设, 奶牛的饲养条件逐步改善, 疫病防疫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三是乳品加工企业对生鲜牛奶的质量管理意识和检测手段进一步提高。但是, 牛奶生产环节中质量和安全隐患还相当多, 加之近年来由于奶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内乳品业竞争的加剧, 乳品企业的奶源问题成为限制其发展的瓶颈, 因而不少乳品企业为了竞争奶源, 常常忽视或放松对原料奶质量和安全方面的控制。因此, 我国乳业安全问题的关键是奶源的安全, 奶源安全问题也是国内乳品行业面临的共同难题。当前的主要问题包括如下几方面。

(1) 在“公司+奶站+农户”的运作方式下, 公司、奶站、农户的关系比较松散, 难以控制原料奶的标准和质量。

(2) 奶牛生产规模小, 饲养水平低, 单产较低。

(3) 奶牛的饲料安全没有保证。

(4) 原料奶掺杂使假现象严重。

(5) 抗生素等药物的残留威胁乳品安全。

(6) 生鲜牛奶的收购标准和检测方法相对滞后。

(7) 奶牛繁殖育种工作中存在不科学的问题。许多地区没有统一的奶牛育种计划, 管理失控, 引种制度不健全, 表现为分散饲养的奶牛和小型奶牛养殖场缺乏完整的系谱档案, 不进行科学的选种育种, 近亲繁殖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系谱档案管理混乱, 造成奶牛的血缘近亲率增高;有些配种人员为贪图便宜使用劣质冻精、近交冻精, 使奶农的利益受损。奶农对本该淘汰的奶牛长期留用, 老龄化母牛比例增多, 新增奶户大量购进低产低价位奶牛, 这些也是影响奶牛产奶量的主要原因。

(8) 目前奶业管理无法可依, 无章可循, 管理机构及其职能较为不明晰。多个部门涉足奶业的管理, 又有质量技术监督、卫生、工商等部门对乳制品的生产、销售进行监督检查, 形成了多头管理的局面, 谁都管谁都管不了, 也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奶牛结核病、布氏杆菌病检疫工作开展不平衡, 尤其是对检出的阳性病牛扑杀有相当大的难度。主要问题是扑杀奶牛的补贴款额太少, 奶农对检疫出来的病牛扑杀有抵触情绪, 有时奶农逃避奶牛防检疫, 这给奶牛“两病”净化工作增加很大难度, 也给原料奶卫生管理带来一定隐患。

2 原料奶HACCP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建立

1966年, Pillsbury公司的Howard Bauman博士首先提出HACCP概念, 即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的缩写, 意思是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它是一种预防性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是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该体系的核心是克服食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的危害, 将一些现实的和潜在的危害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 而不是靠事后检验来保证食品的安全可靠, 目前在发达国家已被广泛采用。目前, 我国大部分生产企业也申请并通过了HACCP认证, 但对于牛奶的生产、销售、贮运环节中的HACCP则很少也难于执行。近来年, 我国连续发生了乳源性食品安全事故, 究其原因, 都是由于原料奶安全质量差而引起。因此, 需要尽快按照HACCP原则制订原料奶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规程。

HACCP方法由以下各部分连续地、有机地组成: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确定控制标准建立监控程序制订纠正措施建立及保持记录, 用文件证明HACCP系统建立验证程序。

2.1 原料奶生产工艺流程

(饲料、兽药、疫苗) 采购、储存奶牛饲喂、注射清洁牛体表清理牛床挤奶器具清洁、消毒挤奶员手臂清洗、消毒乳房清洁弃去前三把奶套奶杯挤奶过滤冷却贮存运输检验入奶罐。

2.2 进行危害分析 (HA)

利用关键控制点 (CCP) 判断, 制订预防措施 (见表1) 。

2.3 制订HACCP工作计划

根据危害分析和生鲜牛奶收购质量标准 (GB691486) 确定关键限值, 实施监控, 具体见表2。

2.4 关键控制点的实施措施

2.4.1 奶牛饲喂

奶牛的饲养、防疫、用药及其环境应符合GB165681996奶牛场卫生及检疫规范的要求, 符合NY50462001无公害食品奶牛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符合NY50472001无公害食品奶牛兽医防疫准则, 符合NY50482001无公害食品奶牛饲养饲料使用准则和NY/T50492001奶牛饲养管理准则的要求;确保饲料的来源、组成明确, 无污染;饲料中添加物的种类和使用量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做好乳牛防疫工作,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2.4.2 挤奶前的卫生准备工作

乳牛的皮肤、毛, 特别是腹部、乳房、尾部容易被土壤、牛粪、垫草等所污染, 一切与鲜奶接触的用具均应在使用前后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灭菌。挤奶员在挤奶前1小时将牛体刷拭干净 (切忌临时刷拭) , 并清理干净牛床后1/3处的垫草、粪尿等, 以减少挤奶过程中杂物落入鲜奶中。人工挤奶到固定挤奶时间时, 挤奶员应剪短指甲, 穿着干净的工作服, 备好清洗用洁净温水、新鲜消毒水, 清洗并消毒好挤奶用具和手臂, 这是获得清洁鲜奶和促进奶牛排乳所必需的准备工作。

2.4.3 挤奶过程

(1) 奶牛乳房的清洁。

洗奶牛乳房用的水应清洁, 温度以50 ℃左右为宜, 且清洗要全面彻底, 做到1头牛1块擦洗毛巾、1块擦干纸巾, 切不可1桶水洗到底;紧接着用温热的消毒液药浴乳头0.5~1 min, 再用消毒干毛巾或一次性纸巾擦干乳房每一部位, 严防清洗的脏水滴入鲜奶中;最后将牛尾固定好, 进行乳房各部轻度按摩, 当见到乳房表面血管怒张、乳房膨胀、触之较硬、皮温升高时即可开始挤奶。奶牛乳房微生物的来源及数量见表3。

(2) 前三把奶的舍弃。

在挤奶时应把含细菌较多的前三把奶用手挤入一个易观察其性状的专门容器内, 但不能随便挤在牛床上, 以防止污染垫草而传播疾病。若发现奶中有絮状物或块状物, 颜色异常、较浓稠等, 表明此奶牛乳房有炎症。对患乳房炎的奶牛应在最后挤奶, 其奶不得混入正常鲜奶中, 同时在挤完后要严格清洗、消毒所用的一切用具。

(3) 挤奶。

如果是人工挤奶, 最好采用小口奶桶, 以减少杂物落入鲜奶中的机会;如果是自动挤奶生产线, 挤奶机及其管道在使用前后都应清洗干净、彻底消毒, 防止牛踢杯或落杯, 并要定期进行设备检修, 挤奶员的双手定时定点消毒。无论是机械挤奶还是人工挤奶, 结束后都要用新鲜的消毒药水药浴乳头, 以防止病原体经乳头侵入乳池, 预防乳头发生感染和皮肤皲裂。对正在使用抗生素和停药3~7 d内的奶牛所产的奶要单独收集处理, 不得混入正常奶中。

2.4.4 贮存与运输

新挤下的牛奶需经过多个步骤进行处理:小桶大桶管道运输过滤冷却器贮乳槽等, 任何环节的疏漏都会造成牛奶污染。

2.4.5 管道运输与过滤

管道清洗不彻底极易造成微生物污染。设备和管道的卫生状况成为原料奶微生物增多的主要原因。因此做好设备的清洗和消毒非常重要。凡与原料奶接触的工具、容器及机械设备在生产结束后要彻底清洗, 使用前要严格消毒, 不留死角。使用后的过滤纱布应立即依次用温水、0.5%碱水、清洁水清洗干净, 最后煮沸或高压灭菌, 存放在清洁干燥处。过滤网清洗不彻底也会造成微生物污染, 应在使用后拆下过滤网及滤芯, 用清洗剂清洗。

2.4.6 冷却与贮藏运输

因奶中的菌落基数较大, 如果贮存的温度较高或未及时冷却, 贮奶罐及车罐内壁清洗不彻底, 未及时进行奶的运输均可能造成较严重的微生物污染。如果原料奶在贮存时未进行冷却, 在26.7~37.8 ℃时乳中的细菌每20 min即可繁殖1次, 1个细菌一昼夜可变为687亿个之多。所以需采用CIP程序清洗, 将温度在2 h内降至4 ℃以下, 挤奶后12 h内运至加工厂。

2.4.7 工作人员

饲养员、挤奶员若患有传染病、痢疾、化脓性炎症, 或者随地吐痰, 手、工作服不洁净等, 也会把微生物带入鲜奶中。特别是挤奶员给患病牛只挤奶和治疗后, 若不注意正确处理这些牛奶和个人的卫生消毒, 可能会把病菌带给其他牛只, 从而引起交叉感染。在挤最初的几把奶、处理奶杯、收奶以及治疗牛乳房炎时都可能导致奶牛乳房感染, 从而使原料奶中微生物数量大幅度增多。挤奶员要定期进行体检, 对患有人畜共患病的挤奶员应调离工作岗位, 坚决杜绝上岗。

3 提高原料奶质量安全控制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解决上述我国原料奶质量安全的问题, 需要政府、饲料生产企业和乳品加工企业、奶户、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协作。

3.1 创新体制, 形成适度规模的奶牛经营模式

按照HACCP原理为农户和小区制订奶牛饲养规范, 并与加工企业HACCP体系相连接, 为确保原料奶的质量, 必须从奶牛这个源头抓起。应尽快按照HACCP原理, 制订适合不同地区和条件的牛奶生产质量安全规程。使农户的HACCP体系和加工企业的HACCP体系衔接。要解决奶牛分散养殖这一瓶颈:一是继续加大力度建奶牛养殖小区, 每个小区控制在500~1 000头。农民自愿参与, 统一服务, 科学管理, 提高收益水平。二是建立奶牛联合社 (奶联社) 。奶联社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 与农民的合作坚持“自愿入社, 不参与经营, 获取固定回报, 退社自由”的原则。它将养殖集成技术应用到奶牛的饲养管理中, 既保证了奶农对奶牛的所有权, 又实现了规模化养殖, 突破了分散养殖的传统落后模式。三是建立奶业合作社。以村为单位建立奶业合作社, 用章程和合同把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 合作社对内统一技术和管理, 对外统一谈判和交易。四是建中小型家庭牧场。对具有一定经济基础、掌握一定饲养管理技术、形成一定养殖规模的农户, 扶持、鼓励他们扩大养殖数量, 建成家庭牧场。同时引导分散的养殖户通过利益机制联合起来, 建联合牧场。

3.2 推广先进技术, 提高原料乳生产的科技含量

推广和采用科学的饲喂方式, 应用全混合日粮、玉米全株青贮、苜蓿等优质饲草料, 优化日粮配置, 实现饲草料营养搭配。开发新型兽用中草药, 解决耐药性问题, 提高奶牛的健康水平和牛奶的质量安全水平。严防饲料中添加违禁药品和超范围使用饲料添加剂;防止在奶牛饲料中添加和使用动物性饲料;防止污染及霉变造成的饲料卫生指标超标;防止饲料标签标识问题的发生;防止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推行动物福利的理念, 善待和爱护奶牛。

3.3 加大政府对奶业的扶持

我国原料奶价格体系分析 第2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乳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截至2006年中国已成为继美国、印度之后的第三大产奶国。乳业的发展对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有着重要意义。目前, 中国乳业在经历了数量扩张型的发展道路之后, 正处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 此时在我国乳业高速发展背后一直隐藏的问题需要得到正视和解决, 对原料奶价格体系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发现原料奶价格中存在的问题, 推进中国乳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 特别是2004年以来, 受国际粮食供求的影响, 国内饲料市场价格波动较为频繁, 且波幅较大, 相比之下, 原料奶价格变动相对滞后, 难以及时反应饲料价格的变化信息, 致使原料奶价格发生扭曲。直到2007年, 受国际乳制品价格大幅上涨和奶牛饲养成本长期高位的影响, 中国乳业首次出现原料奶价格的大幅上涨, 在2007年8~12月期间, 原料奶价格每千克上涨1.0元以上, 这种势头持续到2008年4月, 后因“三聚氰胺事件”致使原料奶价格出现快速下滑。为恢复乳业发展, 政府加大相关扶持政策力度, 促使乳业生产好转, 原料奶价格也逐渐回升, 近期在3.0元/kg以上保持稳定, 但原料奶价格的回升速度赶不上豆粕、玉米等饲料价格的上涨速度, 原料奶的生产仍面临考验 (见图1) 。

二原料奶价格体系分析

商品价格体系中的各种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纵横两方面的联系。从横向看, 主要是国民经济部门的价格及其比例关系形成不同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价关系;从纵向看, 主要是同种商品不同环节、不同地区、不同质量、不同季节的价格及其形成的同种商品不同价格之间的差价关系。比价关系和差价关系构成了原料奶价格体系, 协调有序的价格体系有利于原料奶的生产和流通, 以有效供给各方需求。

1. 原料奶混合料比价分析

农产品比价是指在同一市场、同一时间、不同农产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原料奶的生产成本中混合料 (此处指玉米和豆粕的混合饲料) 支出占到总成本的55%~65%, 原料奶与混合料的比价在原料奶比价体系中也就占有了较为重要的位置,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混合料价格计算公式如下:

原料奶混合料比价变化受原料奶价格和混合料价格变化的共同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奶农的收益情况, 2007年以来该比价波动较大, 说明原料奶价格或混合料价格有较大波动, 同时体现了奶农收益的不稳定性 (见图2) 。2007年9月原料奶混合料比价低至102.74, 为2007年1月以来的最低点, 随后由于原料奶价格的大幅上涨, 该比价也快速拉伸至2008年2月的131.82。后来, “三聚氰胺事件”使乳制品消费受到严重打击, 也使原料奶混合料比价在原料奶价格下滑的影响下跌至2009年9月的106.12。2011年以来虽然原料奶价格稳中有升, 但是由于混合料价格中占较大比重的玉米价格的快速上涨而出现下滑。可见, 保持原料奶混合料比价的合理性和稳定性是维护奶农收益的重要措施, 也是建立合理的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依据。

资料来源:《2011中国奶业统计摘要》

2. 鲜奶原料奶差价分析

农产品差价是指同一种农产品在流通中, 由于购销环节、购销地区、购销季节和产品质量的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差价是价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价格运动的纵向关系。差价的种类较多, 主要有购销差价、地区差价、批零差价、季节差价、质量差价等五类。在乳制品的消费中鲜奶消费占有最主要的位置, 因此本文选用购销差价中的鲜奶零售价格与原料奶收购价格之间的差额作为原料奶价格体系中的重要差价指标, 以反应原料奶价格变动特点, 计算公式如下:

鲜奶原料奶差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鲜奶加工和销售环节对利润的把控能力。近年来鲜奶原料奶差价变化较为稳定, 仅2007年10月低于3.0元/kg, 自2008年4月达到3.64元/kg后一直维持在3.5元/kg以上, 波动幅度小于原料奶价格的变化, 即使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也没有太大波动 (见图3) 。可见, 鲜奶的加工和销售环节对利润的把控能力相对于原料奶的生产环节要强很多, 当乳制品的消费市场出现问题时, 可以将风险较大程度地转移至原料奶生产环节, 以维护自身利益的稳定。

3. 比价和差价反映的问题分析

原料奶的比价和差价关系反映了现阶段原料奶市场中存在的问题。首先, 原料奶价格具有较大的波动性, 这给奶农做出理性预期并调整产量增加了难度, 非理性生产进一步影响了原料奶市场供求及价格波动程度。其次, 奶牛养殖业隶属于农业, 也就具备了农业的弱质性特点, 体现在奶农的收益受多因素影响, 不稳定性较高, 并且奶农对影响收益最主要的饲料价格和原料奶价格的干预能力较弱。最后, 鲜奶与原料奶差价的一贯平稳性说明, 乳制品加工及销售企业对利润有很强的控制能力, 相对于奶农处于强势地位, 在原料奶的价格决定中起主导作用。

目前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奶牛养殖以散养和小规模饲养为主, 加上原料奶的运输半径较短, 奶农只能在就近的奶站进行挤奶和卖奶, 因此奶农对于原料奶的议价能力较弱, 或者说基本不具有议价权, 仅能选择进入、退出奶牛养殖行业或调整原料奶产量来应对价格的变化, 在原料奶的价格方面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 难以保证正常收益。

三政策建议

1. 建立合理的原料奶最低收购价保护制度

长期以来, 中国奶农抱怨原料奶收购价格偏低, 虽然各级政府也在出台补贴政策, 但至今仍仍没有较为科学的最低收购价保护制度,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奶农增收困难的状况。

根据国内目前情况, 现阶段较为成功的经验是将原料奶收购价格与生产成本相挂钩, 根据市场供求变化计算奶农合理的利润率, 将成本与利润的加和作为原料奶的基础价格, 并根据原料奶不同的质量等级, 在基础价格以上进行浮动, 得到最终收购的指导价。

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 可以将原料奶比价和差价等因素加入进去, 在综合考虑奶农、乳制品加工企业和消费者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原料奶最低收购价格, 平衡各方利益, 并保护奶农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收益。

2. 引导和鼓励奶农建立合作化组织

在原料奶市场中, 由于中国奶牛养殖以散养和小规模饲养为主, 供给方处于完全竞争状态, 而需求方即乳制品加工企业通过奶站实现区域垄断或寡头垄断, 乳制品加工企业在原料奶价格形成中处于强势地位。现实中, 散户基本没有议价权, 可以做的仅是进入、退出奶牛养殖行业或扩大、缩小养殖规模。并且由于受资金、技术支持及生产效率等因素的制约, 散养和小规模奶农很难在短期内大幅度扩大养殖规模, 因此, 目前增强奶农议价能力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合作化组织。

3. 建立联动价格监测和预警机制

原料奶价格与混合料价格、鲜奶价格及自身滞后期的价格都有较大关联, 通过对这些价格进行监测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可以提高整个乳业产业链的透明度, 更好地向各方传达信息, 并且可以运用价格间的规律预测未来价格走势, 更好地指导生产。

摘要:近年来中国乳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但原料奶价格却难以及时反映其价值, 本文从价格体系的角度对原料奶价格进行分析, 发现原料奶混合料比价波动较大, 鲜奶原料奶差价波动较小, 体现出奶农收益的不稳定和乳制品加工企业对利润的把控性较强, 通过分析原因提出政策建议, 期待对中国原料奶价格的合理化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原料奶,价格体系,比价,差价

参考文献

[1]钱贵霞、陈思.鲜奶零售价格波动规律与趋势预测[J].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1 (5)

[2]何玉成、李崇光.中国乳品市场进入壁垒与产业发展[J].农业经济技术, 2004 (3)

[3]何玉成.中国乳品企业“数量战”与市场绩效分析——兼论乳品价格问题[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9 (11)

[4]董晓霞.2008年我国乳品市场价格回顾及2009年展望[J].中国物价, 2009 (4)

中国原料奶供求矛盾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原料奶,自给率,供给,需求

奶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中国奶业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逐步由成长步入成熟,成为世界第三大产奶国。伴随着奶业的迅速发展,原料奶供给和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原料奶产量仅能提供乳品企业处理鲜奶能力的2/3,远不能满足乳品企业的加工能力的需要。乳品加工能力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而奶源的增长速度最高也没超过15%,乳品加工能力与奶源的增长速度不相适应。目前有90%以上的乳品企业没有达到设计的生产能力,约50%的乳品企业还没有达到产能的50%。因奶源不足,大乳品企业开工率维持在60%-70%,小乳品企业开工率在30%以下,全国很多知名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原料奶紧缺问题的困扰,原料奶生产成为制约奶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扩大原料奶供给,乳品企业纷纷展开对奶源基地的争夺和控制,原料奶质量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严重影响奶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本文从原料奶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此做一个全面的实证研究。

1 研究动态

原料奶是乳制品质量最重要的环节,对于奶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对于原料奶生产环节的经济学分析则不多。Blayney and Mittelhammer[1]将原料奶生产反应分成由价格和技术引起的两部分,这种分解对于评价奶业效率以及评估价格支持政策有效性,提供许多基础性的判断。韩高举[2]通过SPSS软件建立生产函数模型进行运算,得出奶牛存栏数是导致原料奶增长的主要因素,指出技术与制度对原料奶增长具有阶段性作用。Tauer[3]对美国纽约1985-1993年的70个奶牛场通过建立面板数据固定效益供给函数对供给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过100头奶牛的农场长期供给弹性为1.38,少于100头的奶农的供给弹性为0.55。许丽[4]运用1988-2003年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原料奶短期供给价格弹性为0.37,同周俊玲[5]研究结果(0.38)相似,都认为短期内中国奶类供给是缺乏弹性的。周宪锋等[6]运用1995-2006年时间序列,利用那拉维模型和消费者需求理论构建供给方程和需求方程,对影响原料奶市场波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原料奶的短期供给是缺乏弹性(0.81),长期供给是富有弹性(1.62),长期而言,原料奶产量受价格影响较大,原料奶供给弹性远远大于需求弹性。这些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料奶供给弹性的方面,而对原料奶供给与需求相结合进行研究的则很少。从研究方法上看,都是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双对数模型,分析各个变量对原料奶供求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利用2003-2007年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数据,以原料奶生产环节为研究对象,以其供求关系为切入点,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采用计量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分析原料奶供给和需求的剩余和紧缺情况,解释原料奶供求矛盾的主要原因,从而规避原料奶生产的较大波动,引导奶业有序发展。

2 原料奶自给情况分析

2.1 分析方法

国际奶粉市场受到自然、经济、政治多因素影响产生变动,因此本国原料奶生产能否满足乳品企业发展的需求,关系到我国奶业安全程度以及乳品行业未来的发展。为此,本文借鉴粮食自给率[7]的研究方法建立原料奶自给率模型,用以研究中国以及各省区原料奶的供给与需求状况。

原料奶自给率(A)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原料奶生产总量(S)占总需求量(D)的百分比,即:

A=(S/D)*100%

一般乳品数量安全水平与原料奶自给率成正比,当A=95%,即达到了足够的乳品数量安全水平;只要自给率大于90%,即达到了可以接受的乳品数量安全水平;若自给率小于90%,则为不安全;若要追求100%的自给目标,会以牺牲经济发展效率为代价。

2.2 结果分析

(1)中国原料奶的自给率。根据原料奶自给率公式,计算了1995-2007年中国的原料奶自给率,以及乳制品的净进口量。其中,原料奶需求量的估算是根据液态奶(1:1)与干乳制品(1:7)折合加总而得(按照《中国奶业年鉴2008》的折合方式),乳制品的进口量是乳清粉、固态乳、奶油、奶酪、鲜奶、酸奶进口量之和。结果显示,在1995-2007年的13年里,有8个年份原料奶自给率都在95%以上(表1),即1999-2006年原料奶供给充裕,并出现剩余。实际情况表明,这段时期中国奶业发展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一方面国家把发展奶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任务,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鼓励下,奶农的养殖积极性提高,奶牛存栏数和原料奶产量迅速增加,2006年奶牛存栏数是1999年的2.87倍,年均增长16.25%,原料奶产量是4.45倍,年均增长23.77%;另一方面国际市场奶粉价格较低,国内进口乳制品量迅速增加,2006年进口乳制品量达到最高,为34.78104t,比1999年16.34104增加了2.13倍。进口乳制品对我国原料奶的需求产生替代,国内乳品企业减少对本国原料奶的需求,所以这段时间国内原料奶供给比较充裕。

资料来源:《中国奶业年鉴》2008;进口量数据来自范婧婧(2008)[8],净进口量、自给率数据为计算结果。

1995-2007年,有5个年份原料奶自给率在95%以下,最低在77.58%,表明原料奶供给不足。1995-1998年我国原料奶出现自给率不足,主要原因是1992-2000年我国奶业进入结构调整时期,一方面,国家开始放开奶类购销价格,乳制品零售价格由市场进行调节,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组建奶业集团,并且调整乳制品生产结构。国家鼓励引进外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一些实力雄厚的外国乳品企业(雀巢、卡夫、帕玛兰特、达能等)纷纷进入我国,乳品企业数量和加工能力有很大提高,国内乳品企业之间,国内外乳品企业之间纷纷展开奶源争夺战;另一方面,国家取消实行多年的“以奶换料”政策以及对原料奶收购价格补贴,致使原料奶生产成本上升,奶农养殖效益下降,奶农减少存栏数进而影响到原料奶供给。2007年原料奶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受国际乳业市场环境的影响,国际上乳制品紧缺,国内乳品企业扩大产能,争抢原料奶,促进乳制品出口,2007年乳制品出口量达到历年最高,使得净进口量减少近一半左右。乳品企业增加原料奶需求而展开恶性竞争,导致原料奶供给小于需求,出现供求缺口。

(2)各地区原料奶自给率。根据原料奶自给率公式,分析了2006-2007年我国28个省份原料奶自给率情况。其中,供给量即原料奶的实际产量,需求量是液态奶(1:1)与干乳制品(1:7)折合加总而得,盈缺量是供给量减去需求量。结果显示(表2),2006年北方大部分地区原料奶供过于求,只有北京、陕西两个省市存在供求缺口,主要原因是进口奶粉大增,乳品企业减少对国内原料奶的需求;南方地区大部分省份不能满足当地企业需求,原料奶供求缺口较大,其中湖南地区缺口最大,广东次之。主要原因是北方地区是我国奶业发展主要产区,自然地理条件适合奶牛养殖,奶牛存栏数和原料奶产量占全国80%以上;由于南方地区本身的自然地理条制约奶业的发展奶牛存栏数和原料奶产量较少,乳品加工企业数量又相对比较集中,如江苏乳品加工企业个数43家、浙江33家、广西30家、广东22家、湖南25家。

资料来源:《中国奶业年鉴》2008。

2007年国内大多数省份供给不足,北方地区缺口最大的是陕西省,自给率仅为49%,内蒙古、黑龙江、河南地区原料奶剩余量较多,可能没有剔除奶农自食情况;南方地区只有四川省、云南省原料奶产量能够满足当地需求,其他省份均表现出供给小于需求,存在较大的供求缺口。主要原因是一是上半年饲料价格上涨,奶农养殖成本大增,出现“倒奶杀牛”现象,奶农存栏量、奶类产量有所下降,下半年奶源不足企业争抢原料奶;二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原料奶减产,欧盟一些国家取消了奶粉出口补贴政策,国际奶粉价格上涨,进口乳制品量下降,国内乳品加工企业转而增加对国内原料奶的需求;同时兴起一批中小乳品企业(江苏省乳品企业数量由2006年的43家增加到2007年的52家,河南由68家增加到109家,湖南由25增加到40家)同原有乳品企业争夺现有原料奶,原料奶供给紧张。

3 原料奶供需矛盾分析

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3-2007年《中国奶业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涉及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从本文的研究目的看,主要是研究原料奶供给和需求矛盾对奶业发展的影响,由于全国各个省份都在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所以要考虑各个省份的数据。

依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影响原料奶供给的主要因素是价格,如原料奶收购价格、饲料价格,但是饲料价格的可得性比较困难,所以本文采用构成奶牛饲料的最为主要的两个因素玉米和大豆的价格指数作为替代;在对影响原料奶需求因素实证分析时,最好采用省份的原料奶总供给和以及企业总需求情况,由于原料奶的总需求的数据存在缺陷,所以主要考虑乳品企业的需求,通过液态奶(1:1)和干乳制品(1:7)折合加总而得;由于数据查找比较困难,对于奶农自食和散户消费原料奶没有进行统计;由于各个省份的奶牛单产数据在统计年鉴中没有给出,本文根据《中国奶业年鉴2009》的折合方式进行计算,即原料奶产量/奶牛存栏数*60%;原料奶挤出后有一个抗菌期,抗菌期过后,其中微生物迅速繁殖,极易导致生奶腐败变质,原料奶本身易腐蚀性、易变质、储存困难、不适合长途运输等特点,所以原料奶不存在出口。

3.1 原料奶供给的影响因素

原料奶产量受到价格、成本、奶牛存栏数、奶牛单产量、技术投入等多方面影响,然而在短期内在现有生产能力下,影响原料奶供给的因素主要是原料奶的收购价格以及其他投入品的价格,通过奶牛单产的变化作为技术进步的替代变量,所以影响供给的函数模型设定形式为:

Iny=c+a1lnp1+a2lnp2+a3lnp3+a4Dc+εi

其中,y是原料奶产量;p1为原料奶收购价格;P2为玉米生产价格指数;P3为豆类生产价格指数,DC为奶牛单产量。

由于面板数据时间期限较短而截面较多(T=5、N=28),趋势一般不会很明显,所以在此不进行单位根检验。关于价格的滞后问题,主要考虑上一期价格会对当期奶农产生影响,通过不断的模型验证发现滞后一期的R2与解释变量较好,所以对于价格因素选择滞后一期。利用EVIEWS5.0软件进行分析,原料奶供给分析的结果见表3。

注:()内为T值,***、**、*分别表示1%、5%、10%水平上显著;

运用F检验和H检验来确定模型的选择。计算得到F统计量为4.57,在给定5%的显著水平下,得到相应的临界值为F(25,84)=1.52,由于4.57>1.52所以拒绝原假设,因此模型采用时点固定效应模型。然后利用HAUSMAN统计量检验应该建立个体随机效应模型还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设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参数和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参数估计量分别用Bw和BRE表示离差OLS估计量和可行GLS估计量。因时点固定效应回归结果Bw与个体随机效应回归结果BRE两种估计结果差异较大,因此建立时点固定效应模型。

因当年玉米价格对原料奶供给量影响不显著,剔除这一变量进行重新回归,结果见表4。模型调整后R2明显提高,由0.297提高到0.368,说明模型本身的拟合程度较好。玉米和大豆是奶牛饲料的主要来源(玉米占50%、豆粕占35%),饲料价格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奶牛的养殖成本收益率,二者价格的上涨使得奶农的养殖成本上升,致使成本收益较低,奶农采取杀牛或者减少精饲料的方式来减少成本和损失,从而进一步影响原料奶供应量;原料奶收购价格的上涨同成本收益成同方向变化,原料奶收购价格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奶农的生产积极性,原料奶价格上涨1%,供给量会增加0.59%,短期内原料奶收购价格为缺乏弹性,这一结论同已有的研究结论相符合。但是从分析结果发现,奶农对饲料价格变动反映更敏感,只要饲料价格稍有上涨,奶农便会采取减产措施;奶农的物质费用的投入以及技术的改进也会影响原料奶供给,通过奶牛单产这一变量发现,如果增加物质费用投入,促进技术进步对提高原料奶供给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证原料奶价格稳步增长是鼓励原料奶生产一个非常重要手段。

3.2 原料奶需求的影响因素

原料奶需求主要受到乳制品价格、乳品企业加工能力、乳品企业销售收入、原料奶收购价格等因素影响,所以影响需求的函数模型设定形式为:

lny=c+a1lnp1+a2lnp2+a4lnjg+a5lnim+ailnxf+Di+εi

其中,y是乳品企业原料奶需求量,p1为原料奶收购价格;P2为进口干乳制品折合为原料奶价格;jg为乳品企业加工能力;im为乳品企业销售收入;xf为乳品的消费支出(i=6或7分别表示城镇和农村的乳品消费),由于没有查找到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乳品消费量,所以用城镇居民人均乳品消费支出作为替代变量;Di为虚拟变量北方各省份为1,南方各省份为0。

运用Eviews5.0软件可以直接计算出Panel Data变系数模型、混合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运用OLS法对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下:

从表5可知变系数模型和混合模型的残差平方和分别是7.49和27.27,进而求得F统计量值为8.73,取得显著水平=0.05时,由F分布表查的F(26,72)=1.55,F统计量8.73大于临界值1.55,所以模型拒绝原假设,模型变化与个体参数变化有关,因此模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利用HAUSMAN统计量检验应该建立个体随机效应模型还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设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参数和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参数估计量分别用Bw和BRE表示离差OLS估计量和可行GLS估计量,S(Bw)和S(BRE)分别表示个体固定效应和个体随机效应标准差。Bw和BRE差异比较小,按着理论可以建立个体随机效应模型,运用Hausman检验证实结果:

个体固定效应回归结果:Bw=0.55,S(Bw)=0.956;

个体随机效应回归结果:BRE=0.621,S(BRE)=0.645

H表示Hausman统计量,因H=0.498

注:()内为T值,***、**、*分别表示1%、5%、10%水平上显著。

从表5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原料奶收购价格、进口干乳制品折合为原料奶价格在模型中不显著。原料奶价格对原料奶需求缺乏弹性,原料奶收购价格的变化对原料奶需求影响不大,这一结论与周宪峰等[6]得出的结论一致。这可能与近年来进口干乳制品数量不断增加对原料奶产生替代,降低了乳品加工企业对原料奶的依赖;在统计各个省份的干乳制品进口数据时,数据存在很大的缺失,对干乳制品折合为原料奶价格在模型不显著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考虑剔除不显著变量后对模型进行修正,运用EVIEWS5.0软件重新估计随机效应模型,具体估计结果如下:

表6的实证结果表明,各解释变量前系数的符号与理论分析保持一致。其中乳品企业销售收入变量影响最为显著,当企业销售收入增加1%,原料奶需求量将变动0.75%,说明乳品加工企业的销售收入是由乳品产量和价格构成,如果产量基本保持不变,价格对企业增加原料奶需求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乳品企业的加工能力越大对原料奶的需求量也越大,这一结论也同现实相符,但是随着加工能力的扩大又会出现产能过剩情况;随着我国乳品消费总量和人均量都处于增长态势,消费习惯的改变、人均收入增加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乳品消费量将会进一步增加,尤其农村乳品消费市场将成为乳品企业之间新的竞争领域,这必然也会使得乳品企业增加原料奶需求;南北地域差异对影响原料奶需求并不显著,当经济形势发展好时会新兴很多乳品企业,反之亦然。所以,乳品企业可能更多从企业自身的成本和收益情况来决定是否增加原料奶需求。

4 结论与政策含义

通过对原料奶自给率的分析发现,无论是全国原料奶自给率情况还是各地区原料奶自给率情况,都存在供给问题。从供求两方面考虑,乳品企业需求不断增加,供给由于受到价格因素的滞后性表现出相对稳定,原料奶供求出现缺口,2006与2007年28个省份的原料奶供求缺口比较,供不应求的数量逐步增加;受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环境影响,1995-2007年全国原料奶经历供不应求到持续较长时间的供过于求,似乎又要进入供不应求的格局;很多研究学者认为,乳品加工数量、加工能力迅速增加超过原料奶增加,供求关系表现出总量供不应求。总体情况看,原料奶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乳品企业加工能力需要,但是局部地区出现原料奶供给过剩现象。所以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奶源和乳品企业的调控力度,实现原料奶生产与乳品加工的相对平衡状态,同时国家还应对进口乳制品,尤其是奶粉的调控,防止国外乳制品对国内原料奶价格的冲击。

通过对原料奶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发现,原料奶供给变动主要受到饲料价格和原料奶收购价格变动影响,直接导致奶农的比较利益发生剧烈波动,从而进一步引起奶农资金投入和劳动投入的波动,进而引起市场波动,原有的市场偏离均衡状态。从中可以看出,由价格变动引起的连续传导机制以及生产波动和市场波动的相互作用。原料奶需求主要受到企业加工能力、销售收入、消费量等变动影响,当乳品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增加,市场经济发展前景较好,企业利润增加,就会出现争夺奶源现象,进而导致原料奶价格波动;反之,发生乳品质量安全事故、乳品市场委靡,企业又会压级压价、拒收原料奶。原料奶供求波动产生由传导机制系统内部原因导致或者系统外部原因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建立合理完善的价格形成机制,保护奶农的利益,稳定原料奶的供给。同时要积极开拓市场,扩大城乡居民奶和奶制品的消费,从而扩大对原料奶的需求。

参考文献

[1]Blayney D P,Mittelhammer R C.Decomposition of Milk Supply Response into Technology and Price-Induced Effect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0(4):864-872.

[2]韩高举.中国奶业发展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3]Tauer L W.1998.Estimates of Individual Dairy Farm Supply E lasticities[EB/OL].http://ageconsearch.umn.edu/bitstream/14745/1/wp9808.pdf,2010-02-10.

[4]许丽.中国奶类短期供给弹性预算[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3):18.

[5]周俊玲.中国奶类市场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1.

[6]周宪锋,朱香荣,花俊国.基于供求弹性角度的原料奶生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7):73-80.

[7]赵芝俊.开放条件下利用国际贸易促进我国粮食安全的必要性、可能性和贸易战略研究[A].内部报告,2004:12.

影响原料奶中体细胞数的因素 第4篇

1 乳房炎

乳腺感染是引起体细胞数升高的最主要因素。当大量乳房炎致病菌进入乳腺组织,巨噬细胞首先通过吞噬作用杀灭入侵的细菌,同时分泌趋化因子和炎性介质,吸引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进入感染部位。

如果细菌完全被白细胞杀灭,感染被消除,体细胞数会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如果细菌藏匿至乳房组织深部,白细胞无法将所有细菌清除,会发展为亚临床感染,由于细菌的长期存在,白细胞会持续分泌到乳汁中,导致长期较高的体细胞数。

相比环境性病原菌,传染性病原菌更容易发生亚临床感染,从而引起奶液中体细胞数升高。不同细菌会引发奶牛体内不同程度的免疫反应。即使是同一种细菌,也可能引起同一头牛产生不同的免疫反应。如果奶牛的免疫机制未能有效应答,例如泌乳早期的血液和乳中成熟的中性粒细胞数量低,致病菌能迅速繁殖并且释放内毒素,导致奶牛死亡,而体细胞数并不显著升高。有些致病菌的感染程度和体细胞升高有一定关联。其他细菌,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免疫应答可变性非常大。因此,仅从单个乳区的体细胞数高低无法判断引起乳房炎的致病菌是什么。

2 年龄和胎次

随着胎次递增,乳房功能逐步下降,乳房韧带和乳头括约肌松弛;经过多次泌乳,乳头管可能损伤,细菌更易进入乳腺;随着年龄增加,高龄牛在乳腺损伤后的恢复能力和自身免疫力下降,同时患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也升高。

3 泌乳阶段和产奶量

通常产后7~10 d体细胞数会有一个高峰值,可能是由于分娩、产奶和饲养管理改变等应激,奶牛出现阶段性免疫力减弱引起,之后随着产奶量增加,体细胞数可能下降。泌乳后期产奶量下降过低时(5 kg/d),由于浓缩效应,亚临床感染的牛体细胞数会升高。

4 产犊高峰和季节变化

季节性产犊的牧场,由于大部分奶牛到达泌乳后期的时间接近,这个时期的奶液中体细胞数会较高。同时大部分奶牛的泌乳高峰期也接近,由于稀释作用,这个时期的奶液中体细胞数较低。另外夏季潮湿炎热,体细胞数较高,与临床乳房炎规律一致,可能与细菌活动感染能力和奶牛自身免疫力下降有关。

5 挤奶次数和时间间隔

由于挤奶的同时也排出细菌,相对而言1 d内挤奶次数越多,体细胞数越低。如果挤奶班次间隔的时间长度不同,乳区中奶量的不同也会影响体细胞数的变化,所以对个体牛采样监测体细胞数,应保持在同一个挤奶班次进行采样,进行一致性的对比。

6 饲养和环境管理

奶牛的日粮组成、粗精饲料比例、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补充是否合理,泌乳牛和干奶牛环境,包括垫料种类、牛舍通风、卧床干燥、清理消毒频率等,都会影响体细胞数的变化。

7 应激

天气变化如热应激、检/免疫、发情、改变饲料配方、牛群调整、饲养密度过大、疾病和受到惊吓等,也会使奶牛机体产生系统反应而使体细胞数升高。

8 遗传和品种

研究表明,体细胞数与乳房炎之间的遗传相关系数分别是0.80和0.98。另外,乳房结构,包括前乳房的深度、乳头的位置、后乳房的高度、乳头长度等都会影响感染风险。

原料奶生产论文 第5篇

关键词:原料奶,拟需求量,灰色关联分析,供需协调

1 引言

过去10年间, 我国奶业得到了高速发展, 消费量和产量都不断提高。2001年我国奶类总产量突破1000万t, 2004年达到2000万t, 2006年超过3000万t, 仅次于印度和美国, 位居世界第三位;2001年, 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为7.92kg/人, 2007达到17.77kg/人, 与日本、韩国等亚洲发达国家奶类消费水平 (40kg/人.年) 差距不断缩小。然而, 伴随着奶业的迅速发展, 我国原料奶供给与需求矛盾日益突出。2008年我国奶制品“三聚氰胺”事件给快速扩张的奶牛养殖业带来了巨大冲击, 2009年国内奶牛养殖行情低迷, 年末存栏量下降了1.2%, 原奶产量下降了1%, 与下游12.9%的需求增速相比严重滞后, 为弥补巨大的奶源缺口, 国内全脂奶粉进口同比增长282.8%[1], 乳制品折合原料奶的净进口量高达205.62万t。2010年以来奶牛存栏量虽然有所增长, 但由于奶牛成熟期长, 小牛具备产奶能力需两年左右, 国内原料奶供应短缺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 仍需要大量进口奶粉弥补供需缺口。尽管2010年我国奶粉进口价格整体走高, 全年同比上涨了42.5%, 但我国奶粉等乳制品进口仍大幅增加, 奶粉净进口量和乳制品折合原料奶进口量为41.11万t和330.13万t, 同比增速分别为60.53%和72.66%。

目前, 对奶制品供需的定量研究主要集中于需求弹性[2,3]。Dong利用世界奶业模型, 研究了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等主要亚洲奶业市场的发展情况, 结果显示受收入和人口增长的驱动, 2006-2015年亚洲奶制品消费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 同时也将致使世界奶业价格提高[4]。Beghi从新的消费模式、工业结构调整、贸易和区域贸易政策等角度, 系统地评估了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奶业市场[5]。对原料奶的供需关系研究相对较少。钱贵霞和解晶利用原料奶自给率模型, 分析了全国及28个省市的原料奶供需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 1999-2006年, 我国原料奶供给充裕并出现剩余, 1995-1998和2007年供给不足[6], 并从原料奶供给、需求以及供需三个方面, 深入研究了原料奶供需矛盾[6]。Fuller等分析了我国奶业市场的消费需求, 以及原料奶的生产、加工和奶制品市场的特点[7]。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乳及乳制品消费占食品支出的比重不断增加, 对原料奶的拟需求量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 对制定原料奶生产和进出口规划, 保障原料奶供需平衡, 稳定居民生活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中, 通常将实际消费量作为需求量, 如果以实际消费量和供给量来衡量供需平衡与否, 那么由于每年的供给量与实际消费量相差无几, 无论“供不应求”还是“供过于求”都将无法得到体现。为了有效地研究我国原料奶的供需关系, 借鉴韩一杰等[11]提出的拟需求量概念, 假定本研究中原料奶的拟需求量仅与原料奶价格、消费者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者的生活习惯三者有关, 而与原料奶的供给量无关;当原料奶的实际供给量偏离了原料奶的拟需求量时就会引起原料奶价格的上下波动, 所谓的供需平衡其实是指实际供给量与拟需求量之间的平衡。

我国原料奶的需求包括两部分: (1) 对我国奶牛生产的牛奶的直接需求, 即我国原料奶产量; (2) 受国内原料奶供给水平、乳制品质量, 或者对国外乳制品品牌偏好等因素影响, 通过从国外进口乳制品来满足我国原料奶的需求, 即乳及乳制品净进口量折合的原料奶需求量。我国原料奶总需求量是国内原料奶产量与乳及乳制品净进口量折合原料奶量之和。本文拟通过构建模型对我国原料奶拟需求量进行预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分析我国原料奶供需协调情况;然后得出研究结论。

2 我国原料奶拟需求量预测

2.1 模型假定

(1) 当进口奶粉折合原料奶均价低于或近似等于国内原料奶收购价格时, 国内原料奶供给缺口通过进口弥补, 从而达到原料奶的供需平衡。

(2) 近年来原料奶的实际供给量总是在拟需求量的周围波动, 供大于求、供需基本平衡、供小于求的局面都有出现, 假定存在部分年份的原料奶供需基本平衡, 进而确定供需基本平衡的具体年份, 再以供需平衡年份的原料奶实际消费量为基础拟合和预测其他年份的原料奶拟需求量。

(3) 城市化率和居民收入将影响其乳制品消费, 进而影响对原料奶的需求。

2.2 模型估计

从原料奶收购价格变化率及其生产成本变化率看, 1997-2001、2003、2004、2008和2009年的原料奶供需不平衡;从原料奶收购价格和进口奶粉折合原料奶价格看, 1995-2000、2002、2003和2009年进口奶粉折合原料奶价格低于或等于原料奶收购价格, 这几年国内原料奶供给不足部分由国外进口满足, 从而达到成为供给平衡年份 (表1) 。另外, 考虑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及后期的影响, 确定1997、2001、2004和2008-2010年的原料奶供需不平衡, 这与钱桂霞等从自给率角度确定的供需平衡年份有所不同[5]。

注:《我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 (2010) 、《中国奶业年鉴》 (2002-2009) 、中国奶业协会。其中, 原料奶收购价格利用可得数据计算的得到, 计算公式为:原料奶收购价格=主产品产值/主产品产量。

选取1995、1996、1998-2000、2002、2003、2005-2007年的全国人均原料奶消费量作为年人均拟需求量序列。考虑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1997年原料奶实际人均消费量出现突变, 利用1996年和1998年的人均原料奶拟需求量均值作为1997年的全国人均原料奶拟需求量;再利用指数平滑法对1995-2000年的序列作正向一期延长, 得到2001年的全国人均原料奶拟需求量;然后对1995-2003年的序列作正向一期延长, 得到2004年的全国人均原料奶拟需求量;进而, 对1995-2007年得序列做正向三期延长, 得到2008-2010年的全国人均原料奶拟需求量, 最终得到1995-2010年的全国人均原料奶拟需求量序列 (表2) 。

目前, 受收入水平、生活习惯以及供给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牛奶消费仍主要集中在城镇, 故此推测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原料奶收购价格, 将是影响我国原料奶人均拟需求量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8]探寻城市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原料奶平均收购价格与原料奶人均拟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Granger检验结果如表3:

从表3可见, 城市化率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是原料奶人均拟需求量的Granger原因, 而原料奶收购价格不是原料奶拟需求量的Granger原因。直观上, 原料奶收购价格波动将影响奶制品价格, 进而对我国原料奶的消费需求产生一定影响。下面以1995-2010年为样本期, 通过多次模拟测试, 最终确定我国原料奶人均拟需求量的预测模型:

其中, demand是全国原料奶人均拟需求量, city是城市化率, czincome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ynprice是原料奶平均收购价格。模型 (1) 的估计结果如表4:

由表4可以看到, 调整后的R2很高, 这说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很好。从各变量对应的P值可见, 所有变量的参数估计值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将2011-2013年相关变量的预测值代入式 (1) , 得到这三年的人均原料奶拟需求量的预测值分别为35.23kg、36.77kg和38.32kg。结合历年的全国总人口, 根据人口增长趋势对2011-2012年的人口数进行测算, 与模型得到的各年人均原料奶拟需求量相乘, 得到2011-2013年的全国原料奶拟需求量预测值分别为4746.6万t、4977.6万t和5212万t。

3 我国原料奶的供需协调分析

3.1 灰色关联分析理论与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 (GRA) 是由邓聚龙[9]于1984年创立的, 主要是针对关系分析而提出的, 包括行为关系、态势关系和边界关系。对于行为机制信息不完备、行为数据比较稀少、缺乏问题处置经验、固有内涵关系又不甚清楚的对象之间的这些关系分析来说GRA是十分必要的。

灰色关联分析可看作是一种有参考体系的整体比较。众所周知, 距离空间是一种有数字测度的比较方法, 然而它仅仅是两两比较, 缺乏整体性。而点集拓扑 (Point Set Topology) 以邻域为特征, 邻域体现了整体性但却没有数字测度, 因此将距离空间与点集拓扑结合就得到了灰关联空间, 可具体表示为:

灰色关联分析 (GRA) 有别于传统的数学分支之处在于GRA提供了一个分析序列关系或系统行为的简要框架, 即便在信息较少时也可以做相关分析。

令X为序列集

其中xi, xj∈X, 以γ (xi, xj) 表示xi与xj之间的相邻测度, 以x0为参考序列, 以xi为比较序列, 则有如下灰色关联公理:

若相邻测度满足可比性、区间规范性、整体性、接近性、邻域性等五个条件, 则相邻测度与灰关联度是等价的。

基于灰色关联公理与灰色关联差异信息空间LYgr, 并考虑邻域性与区间规范性, 灰色关联系数可以表示为:

式 (2) 中是LYgr的下环境参数, 是的LYgr上环境参数, ζ∈[0, 1]为分辨系数, 通常按照最少信息原理取为0.5。

利用灰色关联系数γ (x0 (k) , xi (k) ) 在k=1, 2, , n的值, 得到灰色关联度如下:

3.2 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原料奶供需协调分析

以2001-2010年的原料奶拟需求量为参考序列, 以2001-2010年的原料奶实际消费量为比较序列, 分别记为ω0和ω1。对ω0和ω1的原始数据进行初始化得到序列x0和x1如下:

由此可以计算得到极差序列, 并得到极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0.7546和0, 如此可以利用式 (2) 得到灰关联系数序列为:

进一步根据式 (3) 计算得到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灰色关联度为0.64, 这表明近十年我国的原料奶整体供需协调情况欠佳, 供需之间矛盾冲突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我国原料奶市场的稳定。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 我国原料奶的人均拟需求量越来越大, 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原料奶收购价格对原料奶人均拟需求量有显著影响;本研究预测2011-2013年的全国原料奶年拟需求量分别为4746.6万t、4977.6万t和5212万t, 2001-2010年我国原料奶供给和拟需求量的灰色关联度为0.64。预计2011年我国原料奶产量在3587.73万t-3603.23万t之间, 2012年我国原料奶产量在3722.54万t-3764.98万t之间, 2013年我国原料奶产量在3982.68万t-4136.83万t之间。如果不出现重大的牛奶质量问题, 居民收入保持持续增长以及居民奶类消费潜力得到释放, 那么未来两年我国的原料奶的供需缺口约为1000万t。即使现在增加奶牛的养殖规模, 牛奶的生产周期约为两年, 未来两年我国的原料奶的需求仍难以自给, 需要大量进口奶粉弥补供需缺口。

4.2 政策建议

近年我国牛奶的供需协调情况欠佳, 供大于求和供小于求的情况经常出现, 导致“哄抢奶源”和牛奶质量问题频发, 建议我国政府:

(1) 在对全国和各地区的生产能力、资源承载力和收益率等主要指标进行评价的基础上, 确定全国和各地区奶牛合理的养殖规模, 提高我国原料奶自给率, 缓解我国原料奶供需矛盾。然而, 生产规模越大, 对科学管理水平、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养殖场污染治理等配套措施的要求也就越高。禽流感等一些疫病的发生与大规模的工厂化养殖模式是有一定关联的。现在, 欧盟许多国家也在反思工厂化大规模养殖道路的可行性, 开始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我国规模化奶牛养殖应跳出规模越大就越好的误区。

(2) 继续推进“学生饮用奶计划”, 培育、开拓奶类消费市场, 将我国农村地区乳制品的潜在需求 (或拟需求) 转化为现实需求, 同时完善乳制品质量监测, 加强乳制品食品安全管理, 恢复消费者的信心, 重塑国产奶制品形象。

(3) 加快建立合理、完善的生鲜乳收购价格机制和监测预警体系, 以保证奶牛养殖的收益率, 稳定牛奶生产产业链。 (1) 结合各省市实际情况, 确定每个季度生鲜乳交易的最低保护价格与浮动范围并由奶业协会定期公布; (2) 结合国际国内玉米、大豆等粮食的期货市场行情, 构建奶牛养殖成本收益的先行指标体系, 对生鲜乳成本收益进行监测预警。

(4) 奶牛单产水平与牛奶产量密切相关, 提高奶牛单产水平是我国奶业发展实现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及解决供需矛盾的关键。应继续推进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 通过宣传和培训增强奶农和奶牛养殖企业提高奶牛单产水平的意识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濮晓鹏.2011年奶粉进口规模将进一步扩大[EB/OL].http://milkfcscyxs.mofcom.gov.cn/html/part05/_news/2011/2/1298528714190.html, 2011年2月24日/2011年11月10日.

[2]蒋乃华, 辛贤, 著, 尹坚译.中国畜产品供给需求与贸易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3]周宪锋, 朱香荣, 花俊国.基于供求弹性角度的原料奶生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8 (7) :73-80.

[4]DongF.X.The outlook for Asian dairymarkets:the role ofdemographics, income and prices[J].Food Policy, 2006 (31) :260-271.

[5]Beghin J.C.Evolving dairy markets in Asia:recent findings andimplications[J].Food Policy, 2006 (31) :195-200.

[6]钱贵霞, 解晶.中国原料奶供求矛盾关系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 31 (3) :272-276.

[7]Fuller F.H., Beghin J.C., Hu D.H., Rozelle S.China's dairy market:consumer demand survey and supply characteristics, Staff Report04-SR 99, 2004.

[8]韩一杰, 刘秀丽, 梁小珍, 等.我国猪肉的拟需求量预测及供需协调分析[C].农业与信息智能分析预警学术研讨会, 2010.

原料奶生产论文

原料奶生产论文(精选5篇)原料奶生产论文 第1篇1 我国原料奶生产现状按照HACCP的原理审视我国目前乳制品供应链, 一般加工企业特别是大...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