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功损害
药物性肝功损害(精选6篇)
药物性肝功损害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2例肝功能损害病例中, 男29例, 女13例, 最小年龄16岁, 最大年龄78岁, 平均年龄38岁, 肺结核初治11例, 复治31例,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0例, 丙肝抗体阳性1例。所有病例抗结核治疗前肝功能均正常, 抗结核治疗同时使用一种保肝药物。
1.2 抗结核治疗方案
2HRZE/4HR 8例, 2HRZES/4HRE 2例, 3HRZEP/6HR 8例, 3HLAPT/6DL 10例, 3HLPVT1321/6DL 14例 (H异烟肼, R利福平, Z吡嗪酰胺, E乙胺丁醇, S链霉素, A阿米卡星, P对氨基水杨酸钠, T1321丙硫异烟胺, L利福喷丁, V左氧氟沙星, D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片) 。用药每日剂量为:A 0.4, S 0.75;体重≥50kg, H 0.4, R L 0.6, E 1.0, Z 1.5, P 8.0, D 0.8, V 0.6;体重<50kg, H 0.3, R L 0.45, E 0.75, Z 1.0, P 6.0, D 0.6, V 0.4。
1.3 肝功能损害程度
谷丙转氨酶达2倍正常上限, 胆红素正常或在2倍正常上限以下为轻度损害;单项谷丙转氨酶达2~5倍正常上限, 或谷丙转氨酶达正常上限, 但胆红素达2~3倍正常上限为中度损害;谷丙转氨酶达5倍以上正常上限, 和 (或) 胆红素达3倍以上正常上限为重度损害。
1.4 诊断依据
有使用抗结核药物史, 可有肝炎的症状和体征, 血清学检查显示肝功能异常达以上标准,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病。
2 结果
肝功异常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厌油、恶心、腹胀肝区不适等。部分患者轻度肝功损害无临床症状, 复查肝功时发现肝功能异常出现在抗结核治疗后2周以内2例, 2周至1月内10例, 1月至2月内20例, 2月至3月内8例, 3月以上2例。肝功异常表现单纯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28例, 转氨酶并胆红素均升高11例, 单纯胆红素升高3例。全部经加强保肝治疗, 或停用抗结核药物并加强保肝治疗后, 肝功能恢复正常, 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 完成抗结核疗程。
3 讨论
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发生机制十分复杂, 有些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有学者把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发生机制归纳为: (1) 干扰细胞内代谢过程, 导致肝内胆汁淤积、脂肪变和坏死。 (2) 毒害肝细胞基本结构、破坏肝细胞、通过免疫反应致肝细胞坏死。 (3) 药物的相互作用。如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钠在肝内代谢时均需乙酰化转移酶, 代谢形成酰胺化合物彼此可能存在酶的竞争, 对氨基水杨酸钠可降低异烟肼乙酰化速度, 增加异烟肼肝脏毒性。利福平是肝微粒体酶诱导剂, 可增加其活性, 加快异烟肼代谢, 增加异烟肼毒性。 (4) 特异质反应, 主要与患者的特异性遗传体质有关[1,2]。
抗结核药致肝功能损害的处理: (1) 轻度肝功能损害, 可暂不停用抗结核药物, 加强保肝治疗, 如:使用甘利欣、联苯双脂滴丸、护肝片、肌苷、茵栀黄等降低转氨酶、退黄疗效显著。严密观察, 注意监测肝功能, 多数患者2周内肝功恢复正常, 如果肝功能继续恶化, 立即停用抗结核药物, 继续加强保肝治疗。 (2) 中、重度肝功能损害, 立即停用抗结核药物, 进行强力有效保肝治疗, 如:使用促肝细胞生长素, 还原型谷胱甘肽、清开灵等解毒、退黄、促肝细胞再生、稳定肝细胞膜疗效肯定。在此基础上加强营养, 支持治疗 (补充维生素, 白蛋白等) ,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多数患者在1~3个月内肝功能恢复正常。待肝功正常后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 适当减少抗结核药物用量, 尽量选择对肝功能影响小的药物, 如:乙胺丁醇、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药物等。保证抗结核治疗的顺利进行。
总之, 抗结核治疗同时辅以保肝预防性治疗是一个有效途径, 定期监测肝功能不容忽视,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合理用药, 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疗程, 提高肺结核的治愈率。
摘要:目的 本文结合临床实践, 探讨抗结核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药物性肝功能损害。方法 对本院2005~2009年收治的肺结核患者, 进行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功能损害的42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 多发生于抗结核治疗2~3个月的强化期内, 经加强保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通过对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认识, 在抗结核治疗的过程中适当使用保肝药物预防肝功能损害, 并定期监测患者肝功能, 做到早发现, 早治疗, 以利于抗结核治疗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肺结核,肝功能,抗结核药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结核病科学会.痰菌阴性结核病问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结核和呼吸病杂志, 1995, 8 (6) :360.
甲亢性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近256例到我院门诊或住院部就诊的甲亢患者,均未接受任何治疗,其中女性149例,男性107例,年龄16~71岁,评均年龄38岁,病程2周~3年。所有病例均符合《实用内科学》(第11版)甲亢的诊断标准。排除合并其他肝胆疾病、药物引起的肝功能损害,肝功能指标有以下其中一项或一项以上异常者均诊断为甲亢性肝功能损害[1]: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总胆红素(TBIL)。
1.2 检测方法
采用西门子公司的Centaur CP化学发光仪检测甲状腺功能五项指标:T3、T4、FT3、FT4、TSH;采用贝克曼公司的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五项:ALT、AST、γ-GT、ALP、TBIL。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甲亢患者性别、年龄与肝损害
256例甲亢患者中,发生肝损害的有81例(31.6%),其中女性45例(17.6%);男性36例(14%)。二者相比较P>0.05,说明男女性别与发生甲亢性肝损害无关。甲亢肝损害组平均年龄为(45.1±5.2)岁,甲亢肝无损害组平均年龄为(33.8±4.7)岁,二者间在平均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甲亢病程和肝损害
见表1。81例甲亢性肝损害患者中,有53例患者病程<6个月,其余的都>6个月,二者相比较,P<0.05,提示甲亢性肝损害与甲亢病程有明显的联系。
2.3 肝功能指标异常发生率
在81例肝功能损害患者中以肝功能指标ALP异常最为常见,有53例(65.4%)、其次为ALT异常26例(32.1%)、AST异常20例(24.7%)、γ-GT异常17例(21%)、TBIL异常15例(18.5%)。
2.4 两组甲状腺功能检测结果比较
见表2。
注:与B组比较,*P<0.05;#P>0.05
结果显示,A组患者血清T3、T4、FT3、FT4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而TSH水平两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甲亢性肝损害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国内外文献对它发生率报道不一[2,3]。本研究结果显示,甲亢性肝损害发生率为31.6%。甲亢并发肝损害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的研究多认为甲亢引起肝损害与以下因素有关[4]:(1)体内过高浓度的甲状腺激素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包括抑制肝脏中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使胆红素和葡萄糖醛酸结合障碍,进而影响胆红素从胆汁中排泄,导致血中胆红素升高。(2)甲亢时机体基础代谢增高,各组织器官耗氧量明显增加,但肝脏血流量并不相应增加,使肝脏相对缺氧;同时亢进的分解代谢引起肝糖原、必须氨基酸和维生素消耗过多,使肝脏营养不足,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内胆汁淤积引起ALT、ALP、γ-GT等升高。(3)甲亢时动脉血液流速加快,对肝动脉末稍枝与门脉枝的压力调节机构造成干扰,使肝内正常压力不易维持,周围血窦充血扩张,继而出血压迫肝细胞,造成肝细胞破坏。(4)甲亢合并感染,休克;甲亢合并甲亢性心脏病发生右心衰竭时,出现肝静脉淤血,肝肿大。(5)甲亢不同程度影响肝内各种酶活力。(6)通过自身免疫机制造成肝损害。
有报道[5]认为,甲亢性肝功能损害与甲亢病程无关,但本研究显示甲亢性肝损害与病程、年龄有关(P<0.05),而与性别无关(P>0.05)。这可能是患者体内过量的甲状腺激素长期对肝脏的毒性作用引起并加重了肝脏的损害[6]。本资料亦显示,甲亢性肝损害组患者血清中T3、T4、FT3、FT4的水平明显比单纯甲亢组患者的高(P<0.05),两组TSH则无明显差异(P>0.05)。其原因或为T3、T4在肝脏中与葡萄糖醛酸酶结合而失活性,结合物在局部进行脱碘作用或被分泌在胆汁中经粪排除,大多数甲亢患者,分泌过多的T4、T3加重了肝的负担,造成肝损害。而高FT3、FT4则可能是引起甲亢性肝损害的主要原因。FT3、FT4具有非常强生物活性,是实际进入靶细胞与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理作用,实现甲状腺激素生物效应的主要部分。过高的FT3、FT4引起肝脏缺氧及分解代谢亢进,使蛋白合成障碍、分解亢进,出现负氮平衡、低蛋白血症,加重肝功损害[7]。
甲亢性肝损害大多无明显的特征表现[1]。本资料发现,在有肝损害组的81人中仅有3人有胃口差、厌食油腻、疲倦乏力等不适,且症状轻微,所以临床上不能以有无肝功能损害症状判断有无甲亢性肝损害而忽略早期的肝功能的检查。在异常的肝功能指标中ALP最常见,与相关报道一致[2]。有体外研究[8]报道,甲亢患者骨代谢异常,甲状腺激素有直接促进骨吸收作用,提高成骨细胞活性,引起ALP升高,所以甲亢性肝功能损害时ALP的升高不仅来自肝脏,而且有来自骨骼,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评价肝功能异常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甲亢性肝损害与患者年龄、病程和甲状腺激素水平密切相关,异常肝功能指标中ALP最为常见。
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引起的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56例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功能有无损害,将患者分为甲亢性肝功能损害组(A组)和甲亢无肝功能损害组(B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肝功能指标,探讨甲亢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结果 ①甲亢性肝损伤的发生率为31.6%;②甲亢性肝损伤与甲亢病程、年龄密切相关(P<0.05),与性别无关(P>0.05);③甲亢性肝损伤患者血清三碘甲腺原酸氨(TT3)、甲状腺素(TT4)、游离三碘甲腺原酸氨(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明显高于甲亢无肝功能损害组,而促甲状腺素(TSH)两组则相差不大(P>0.05);④甲亢性肝损害最常见的异常肝功能指标是碱性磷酸酶(ALP)。结论 甲亢较易引起肝损伤,ALP是肝功能最常见的异常指标,甲亢性肝损伤与甲亢患者的年龄、病程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相关,而与性别无关。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功能损害,甲状腺激素
参考文献
[1]吴作艳,王炳元.甲亢性肝损害[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5):311.
[2]Biscoveanu M,Hasinski S.Abnormal results of liver function tests in patients with Graves Disease[J].Endocr Pract,2000,6(5):367-369.
[3]冯正平,王富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患者肝功能改变及影响因素的初探[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3):212-216.
[4]白耀.甲状腺病学: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389-390.
[5]吴佳玉,邱ā功,江南,等.甲亢性肝损害54例分析[J].四川医学,1999,20(4):580.
[6]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016-1023.
[7]江建宁,苏明华等,罗光汉,等.病毒性肝炎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的临床研究(附15例报告)[J].广西预防医学,2000,6(4):222-224.
药物性肝功损害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并发性肝功能损害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男女比例38∶42;年龄18~70岁, 平均年龄 (53.21±5.15) 岁;病程5 h~15 d, 平均病程 (4.26±1.52) d。根据炎症反应程度将80例患者分为轻度组 (32例) 、中度组 (26例) 与重度组 (22例) 。划分标准:轻度:急性单纯性胆囊炎;中度:急性化脓性胆囊炎;重度: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以及胆囊穿孔。
1.2方法
80例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抗感染、保肝、纠正凝血功能障碍与低蛋白血症等常规治疗, 所有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并做好术前准备。
1.3 观察指标
经过一段治疗时间后, 抽取患者清晨空腹状态静脉血液来检查肝功能, 肝功能指标包括AST、TBIL、ALB、ALT。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轻度组患者AST、TBIL、ALT均低于中度组与重度组, ALB高于中度组与重度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中度组患者AST、TBIL、ALT低于重度组, ALB高于重度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轻度组比较, aP<0.05;与中度组比较, bP<0.05
3 讨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是一种炎症反应, 大量研究显示, 多数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伴有肝功能损伤, 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与胆囊炎性反应程度呈正相关[2]。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首先表现出的是ALT明显升高, ALT升高说明肝功能损害程度加重[3]。患者的炎症反应加强时会导致TBIL升高, 进而导致肝功能受损, 除此之外, 肝功能损伤会降低ALB[4]。
研究发现, 并发性肝功能损害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时采取消炎与保肝治疗的效果较好[5]。对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炎性反应较轻的患者, 其肝功能损伤程度也较轻, 采取保肝与消炎等对应的治疗后, 患者基本能够痊愈, 对于炎性反应较重的患者, 可结合患者的胆囊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若有必要可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6]。腹腔镜切除术是运用腹腔镜在患者的腹腔内进行大范围的检查与治疗, 无需开腹即可确定病变组织的位置, 减轻患者的痛苦,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促进患者康复[7,8]。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AST、TBIL、ALT、ALB四项指标可作为评估并发性肝功能损害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病情发展程度的指标。
总之, 在术前对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进行评估, 有利于对患者的炎症反应程度进行判断, 采取手术治疗并发性肝功能损害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 同时采取消炎、保肝、手术切除胆囊的方式治疗, 可促进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肝功能尽快恢复正常。
摘要:目的 探究并发性肝功能损害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并发性肝功能损害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 根据患者的炎症反应程度分为轻度组 (32例) 、中度组 (26例) 与重度组 (22例) , 给予保肝、消炎以及手术治疗, 对比三组的肝功能指标水平。结果 轻度组患者谷草转氨酶 (AST) 、总胆红素 (TBIL) 、谷丙转氨酶 (ALT) 均低于中度组与重度组, 白蛋白 (ALB) 高于中度组与重度组 (P<0.05) , 中度组患者AST、TBIL、ALT低于重度组, ALB高于重度组 (P<0.05) 。结论 手术治疗并发性肝功能损害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具有显著的效果, 给予保肝、消炎以及手术治疗可促进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肝功能恢复。
关键词:肝功能,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手术
参考文献
[1]丁凯辉.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并发肝功能损害的手术治疗分析.医药论坛杂志, 2015, 36 (5) :112-113.
[2]吴锡宇, 陈龙运, 吴振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并发肝功能损害手术治疗临床分析.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3, 11 (3) :258-259.
[3]赵二鹏, 张洪义, 孔亚林.早期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36例分析.人民军医, 2016, 59 (7) :727-728.
[4]李声伟.腹腔镜切除胆囊手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观察.基层医学论坛, 2016, 20 (17) :2341-2342.
[5]何斌.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6, 10 (7) :160.
[6]刘杰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效果及手术经验探析.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6, 27 (5) :952-953.
[7]胡晓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分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8) :68-69.
药物性肝功损害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经手术治疗的6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并发肝功能损害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炎症程度将其分为轻度(30例)、中度(20例)、重度(10例)三组。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50.4±10.5)岁;病程5 h~10 d,平均病程(3.2±1.4)d。另选2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无并发肝功能损害)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1.4±9.5)岁;平均病程(3.1±1.2)d。所有80例患者术前均通过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诊断得以证实。4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常规抗感染、保肝等支持治疗,对凝血功能障碍及低蛋白血症进行纠正。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
1.3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入院后即进行肝功能检查,术后进行复查,主要包括4项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白蛋白(ALB)。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治愈,未出现并发症及死亡病例。6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并发肝功能损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0例、开腹胆囊切除术20例,手术时间为30~120 min。术后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31例(51.7%),好转28例(46.7%),无明显变化1例(1.7%)。
4组患者肝功能的变化见表1。
3讨论
通过上述研究,表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可造成肝功能的损害,而且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炎症程度越高其肝功能的损害程度也越大。临床发现,肝功能指标中的转氨酶首先会升高,ALT变化最为明显[3]。血清总胆红素(TBIL)的升高一般表现为炎症程度较为严重,肝功能损害较大。而ALB的变化最晚,一般其降低则为肝功能损害的重要标志[4]。在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时,一般先进行常规抗感染、保肝等支持治疗,对凝血功能障碍及低蛋白血症进行纠正。再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
综上所述,手术前可通过评定肝损害程度来判断炎症情况,尽早进行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案,采取保肝、消炎治疗。
注:重度、中度组患者的ALT、TBIL、AS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轻度患者组,血清白蛋ALB水平低于对照组和轻度组(P<0.05),而轻度组患者4项肝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大(P>0.05)
摘要:目的 探析并发肝功能损害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经手术治疗的6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并发肝功能损害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炎症程度将其分为轻度(30例)、中度(20例)、重度(10例)三组,另选2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无并发肝功能损害)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4组患者肝功能的变化。结果 重度、中度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轻度患者组,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低于对照组和轻度组(P<0.05),而轻度组患者4项肝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大(P>0.05)。结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炎症程度越高其肝功能的损害程度也越大。手术前可通过评定肝损害程度来判断炎症情况,尽早进行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案,采取保肝、消炎治疗。
关键词:肝功能损害,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宋海良,郭强,叶浩波,等.78例并发肝功能损害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16):3389-3391.
[2]郭强,宋海良,叶浩波.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肝功能损害90例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3):7-9.
[3]张永文.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并发肝功能损害的手术治疗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2(11):1363-1364.
药物性肝功损害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肝胆外科于2008年5月~2013年2月收治的80例并发肝功能损害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47例, 女性患者33例;年龄 (l7~66) 岁, 平均年龄为 (51.3±1.7) 岁;病程5h~11d, 平均病程为 (3.2±0.5) d。根据临床体征变化划分:体温低于37.0℃患者16例, 37.1℃~38.0℃为27例, 38.1℃~39.0℃为13例, 高于39.1℃为24例。所有患者经肝功能检查均有肝酶学异常, 谷丙转氨酶水平在 (40~440) U/L之间, 谷草转氨酶水平在 (40~360) U/L之间, 其中6例患者伴有总胆红素升高, 8例伴有血清白蛋白下降。所有患者经影像学、临床诊断及术后病理均确诊为结石性胆囊炎并发肝功能损害。根据炎性反应程度将患者分为轻、中、重3组, 其中轻度32例, 中度20例, 重度28例。其严重程度划分标准为[3]: (1) 轻度:急性单纯性胆囊炎; (2) 中度: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3) 重度: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以及胆囊穿孔。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体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 具体包括抗感染, 保肝治疗, 同时纠正凝血功能障碍以及低蛋白血症。进行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均予手术治疗, 其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58例, 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22例。
1.3 评价指标
所有患者入院后及手术当天清晨抽取空腹血检查肝功能, 主要包括4项指标: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及血浆白蛋白。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多组间比较采取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之间在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及血浆白蛋白水平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各指标随着炎性程度的加重, 其数值也随之增加, 重度结石性胆囊炎的生化指标数值最大。见表1。
3 讨论
临床研究证明,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可造成肝功能损害[5], 且肝功能损害程度与胆囊炎性反应呈现正相关性[6], 如果治疗过程中保肝消炎措施有效, 则证明肝功能损害是一过性, 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7], 如果无效则肝功能损害会越来越重[8]。大量实验证明[9],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造成肝功能损害, 最初的表现是转氨酶升高, 特别是谷丙转氨酶最为敏感。因此, 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监测谷丙转氨酶可了解肝细胞损伤程度, 可作为一项可靠、敏感指标。总胆红素水平的升高表明炎性反应加重, 涉及到肝门组织导致急性胆管炎, 说明肝功能的损害比较严重, 对肝脏内胆红素的代谢产生了负面影响[10]。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最晚出现, 大多数患者由于胆囊炎的长期反复性发作, 导致消化道系统症状较重, 使患者营养不良, 可作为肝功能遭受严重损害的敏感指标。如果4项指标全部显示异常, 说明病情非常严重,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注:与轻度组比较, △P<0.05;与中度组比较, ▲P<0.05。
本次研究显示, 三组之间在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及血浆白蛋白水平方面比较, 均差异显著 (P<0.05) 。并且各指标的数值随着炎性程度的加重也逐步增大, 重度组的生化指标数值最大。
综上所述, 手术前评定肝功能损害程度可有助于判断炎性反应程度, 可协助了解病情,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炎性程度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肝功能损害情况, 并为临床诊治提供经验基础和实践导向。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根据炎性程度分为3组, 其中轻度32例, 中度20例, 重度28例。比较三组术前肝功能指标。结果:三组之间在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及血浆白蛋白水平方面比较, 均差异显著 (P<0.05) 。并且各指标的数值随着炎性程度的加重也逐步增大, 重度组的生化指标数值最大。结论:手术前评定肝功能损害程度可有助于判断炎性反应程度, 可协助了解病情,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肝功能损害,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 宋海良, 郭强, 叶浩波, 等.78例并发肝功能损害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2;33 (16) :3389~3391
[2] 杨明.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期肝功能变化及治疗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09;6 (15) :37~38
[3] 成广海, 高辉.急性胆囊炎合并肝功能损害的原因及治疗[J].吉林医学, 2011;32 (8) :1469~1470
[4] 郭强, 宋海良, 叶浩波.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肝功能损害90例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2;18 (3) :7~9
[5] 张永文.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并发肝功能损害的手术治疗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3;2 (11) :1363~1364
[6] 都芳鹃, 朱玉森, 敬长春, 等.乙肝病毒感染与胆囊炎胆石症关系探讨[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4 (2) :112~113
[7] 高家宝, 熊乐平, 易沪萍.结石性胆囊炎并肝损害患者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意义[J].江西医药, 2011;46 (2) :99~100
[8] 贲九洋.7 3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手术治疗分析[J].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2;4 (1) :36~37
[9] 贾红伟, 张帆, 赵松坡.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结石3 2例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 2010;21 (9) :1630
药物性肝功损害 第6篇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笔者共收集428例AP, 均无 (1) 胆囊、胆总管或胰管有结石; (2) 但实验室检查有下列中的2项不正常者[1]: (1) 碱性磷酸酶>125U/L、 (2) ALT>75U/L、 (3) TBIL>39.3μmol/L;发病前有损肝药物使用史, 有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血吸虫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者。有肝功能损害302例 (70.6%) 。非胆源性急性胰腺炎195例 (45.6%) , 其中伴肝功能损害168例 (86.2%) 。168例中, 男126例, 女42例, 年龄 (4~84) 岁, 平均41.9岁。轻症急性胰腺炎 (MAP) 89例 (53.0%) , 重症急性胰腺炎 (MAP) 79例 (47.0%) 。不明原因87例 (51.8%) , 酗酒31例 (18.5%) 、高脂血症21例 (12.5%) , 腹部手术后1 1例 (6.5%) , 胰腺肿瘤6例 (3.6%) , E R C P术后5例 (3.0%) 、外伤性3例 (1.8%) 、暴饮暴食、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壶腹占位及胆道蛔虫各1例 (各0.6%) 。
1.2急性肝脏功能损害 (表1)
AST (4~949.8) U/L, 平均 (6 5.5±9 6.5) U/L。A L T (1.8~7 0 1.7) U/L, 平均 (57.9±92.0) U/L。TBIL (7.7~460.5) μmol/L, 平均 (33.7±42.3) μmol/L。
2 讨论
肝脏是A P常见的受累器官, A P患者出现急性肝功能损害, 通常认为是由于肿胀胰腺压迫胆管或因胆管结石等因素造成胆胰管阻塞, 胆管内压力增高。肝细胞破坏所致。ALT和AST是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一般情况下, A L T反映肝损害的灵敏度高于A S T, 但转氨酶水平高低与肝损害严重程度并不相关[2]。表1数据也显示AP转氨酶指标高低与A P病情轻重无明显关系。肝细胞生成TBIL的限速步骤是结合胆红素分泌入毛细胆管[2]。胆源性急性胰腺炎通常由于胆胰管阻塞, 从而影响T B I L分泌, 导致血TBIL升高。但本观察显示, 168例伴有肝功能损害非胆源性胰腺炎中有高达85.7%患者出现TBIL偏高, 排除了胆胰管梗阻因素, 因而A P引起肝功能损害除胰腺局部病变外, 还有其他因素导致AP急性肝细胞功能损害。A P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在A P的肝功能损害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Sameshima等[3]证实, AP大鼠腹膜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 (T N F) 增加, 而T N F在A P伴有脓毒血症出现急性肝功能受损和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 AP所致急性肝功能损害也可能是休克的一种并发症。特别是S A P, 当肝脏血流减少, 肝细胞也可发生缺血坏死, 甚至出现肝功能衰竭。
参考文献
[1]Cotton PB, Lehman G, Vennes J, et al.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complications and their management:an attempt at consensus[J].Gastrointest Endosc, l991, 37 (3) :383.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脏生化试验的分析与监测共识意见 (草案) [M].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9:44.
药物性肝功损害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