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球类活动的组织
幼儿园球类活动的组织(精选3篇)
幼儿园球类活动的组织 第1篇
一、创设和谐宽松的活动环境,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组织开展球类活动时,要注意在言语和行动上照顾好每一个幼儿。教师的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赞扬的手势,都能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教师要善于肯定幼儿在活动中的成功之处,纵向比而不横向比;要多关注幼儿活动的过程表现,而不是只一味注重活动的结果;要鼓励幼儿克服困难、勇于挑战;要多关注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是只关注某一点,特别是不要只看他的不足。如大班有个小朋友,因身材矮小,在一定高度投篮时,由于身材不占优势,每次都赶不上别的小朋友。但是,我们发现他行进间运球能力比较强,于是我们让他在同伴面前进行表演,充分发挥了他个小但灵活的长处,从而增强了他的信心,提高了他对球类活动的积极性。
(2)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促进幼儿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功。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球类活动中开展“大带小”活动。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不习惯集体活动,在组织球类活动时,大部分幼儿让球不停地滚来滚去,还有少部分的幼儿抱着球看着别人玩,一脸茫然。我们对中班幼儿说“:你们看,小班的弟弟、妹妹们也在玩球,我们去陪他们一起玩儿,好吗?”孩子们积极性很高,俨然一副老师的模样去指导、照顾比自己弱小的同伴。所以,通过结伴自由、相互交流、互补配对等方式,幼儿教幼儿,能让他们充分感受互助的快乐,帮助幼儿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
(3)提供多层次的辅助材料。在组织幼儿进行球类活动时,教师给幼儿提供的辅助材料要找到幼儿的兴趣、要求、原有水平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结合点。幼儿的活动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为幼儿准备辅助材料时要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材料的投放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挑战性,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参与球类活动的积极性。如在幼儿练习一定高度拍球这项技能时,教师为幼儿准备有大的奶粉罐和小的旺仔罐;练习投篮时,准备的篮球架有高有低等。同时,教师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活动水平,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这样,幼儿玩得开心,自信心和成功感得到了增强,继而提高了他们参加球类活动的兴趣。
二、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激发幼儿的主动性
(1)参与活动的准备。以往每次球类活动,教师总是把准备工作做得很“细致”。后来,组织球类活动时,凡是幼儿能想的、能说的、能做的,教师都放心、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做,绝不包办代替。一些简单的材料制作直接交由幼儿完成,较难的材料由教师协助完成,有关球类活动的辅助材料则都由幼儿与老师、幼儿和家长共同制作、准备。这样,教师既从繁忙的活动准备中解放出来,又使幼儿在整个活动中处于主动、积极地位,动手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2)参与活动的评价。在球类活动中,幼儿的行为很容易受同伴的影响。在探索玩法的过程中,教师可关注有创新意识的幼儿,并进行鼓励,对其新玩法进行推广,以此激发其他幼儿创新思维的火花。在组织以动作技能的掌握为主要目标的理想活动中,教师可鼓励幼儿自由练习,并让个别幼儿示范,其他幼儿进行评价,使幼儿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这样不仅便于幼儿掌握动作要领,而且更能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三、大胆尝试主动探索,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1)多提问题,激发想象力。在球类活动中,教师可在活动的开始阶段明确提出活动要求,但不作任何指向性说明。如玩“拍球花样多”时,教师问幼儿:“球应该怎么玩?”幼儿马上说出了“拍着走”“慢慢拍”“快快拍”等玩法。当幼儿较熟练地掌握了“拍球花样多”的基本玩法后,教师继续引导:“除了单手拍、双手交替拍之外,还可以怎么拍、怎么玩?”随着教师的不断启发、引导,幼儿兴趣逐渐增强,很快出现了利用身体各部位玩球的多种玩法,如拍球有双手拍、转身连续拍、抬一下脚拍一下球、双脚跳拍、边走边拍、手背拍、指尖拍等。
(2)鼓励一物多玩,激发探究力。在球类活动中,教师碰到一种新材料时不要急于告诉幼儿此材料的玩法,而要引导幼儿在球类活动中自主地探究和思考,让幼儿有充分探究空间和时间,想出多种可能的方法。如玩“毛巾球真好玩”时,教师让幼儿们想想毛巾球的多种方法:有的幼儿会向上抛球,有的会几个一起抛接球,有的则夹在两腿之间学小兔跳,有的会在地上滚,有的则两个一起用肚子运球或用肩膀运球……幼儿们会想出许多有趣的玩法,其探究力也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和展现。
幼儿园应该如何开展球类活动 第2篇
一、“功利化”的篮球训练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
看到开展幼儿篮球活动所引起的社会反响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一些幼儿园便将“篮球”作为特色体育活动,设计了“花样拍篮球”“篮球操”等项目,并以表演为目的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更有甚者,一些地区还兴起了对幼儿进行成人化篮球训练的潮流,由某些协会、俱乐部牵头组织幼儿篮球比赛,并形成了系统内、片区内甚至跨省市的幼儿篮球赛事。这样做显然违背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会给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带来极其不良的影响。
1.强化拍球训练不利于幼儿健康体态的形成
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表演的轰动效应,预设了“双手双拍球”“转身拍”“胯下拍”等高难度的拍球动作。为了让幼儿达到熟练水平,表现出整齐划一的动作,教师只能对幼儿进行反复的机械式的强化训练。然而,幼儿的骨骼正处于不断骨化的过程中,这样的训练方法无疑会对幼儿骨骼的健康发育造成危害。
人的骨骼主要由有机物和无机盐构成,成人骨骼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盐含量的比例是3∶7,而幼儿骨骼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盐的比例是1∶1。由于有机物的含量高,幼儿的骨骼富于弹性、容易变形。具有健康体态的人的脊柱从后方看是一条直线,从侧面看有颈曲、胸曲、腰曲、骶曲等四个生理弯曲。人的脊柱的生理弯曲在14岁前尚未定型,所以让幼儿保持挺胸抬头的姿态,对培养健康体态非常重要。但是,强化拍球训练却要求幼儿经常性、长时间地弯腰、低头,如此一来,幼儿腰背部位肌肉会产生疲劳性松弛,从而导致颈曲、胸曲、腰曲的不良发育,久而久之就易形成“含胸驼背”的不健康体态。
2.为表演而练球会让孩子失去对篮球运动的兴趣
一些教师、家长看到电视上幼儿花样拍篮球表演难度那么大、拍得那么整齐,惊叹于“孩子潜力无穷”,于是,也想让自己的孩子达到那样高的水平。其实,镜头里、舞台上那些把篮球拍得出彩的孩子,无一不是从众多孩子中挑选出来的。在挑选时,由于动作难度过大,很多孩子因为手脚不够协调总是控制不好球,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教师预设的高难度要求,一个个地被淘汰了,能坚持到最后的、达到表演水平的“小球星”只是少数。场上表演的这些“小球星”们神采奕奕,但他们真的喜欢这样拍篮球吗?未必。他们多是被成人要求去学、去练、去表演的。难怪有孩子不耐烦地说:“又让我们表演!”看来孩子对所有人整齐划一地拍篮球已经厌烦了。
拍球活动在幼儿园应是面向全体幼儿的,目的是促进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品质,激发对运动的兴趣。然而,在急功近利的强化训练之下,孩子们产生了“拍好篮球太难了”“我拍篮球不行”“我不喜欢拍篮球了”等挫败、抵触心理,许多孩子在被淘汰、失去了加入小篮球队的机会后,自信心受挫,失去了对拍球乃至篮球运动的兴趣。这种以牺牲孩子的兴趣、快乐、自信为代价来搏取名利的短视做法,着实不可取。
3.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决定了不宜对他们进行专业化训练和组织对抗激烈的比赛
我认为,在幼儿园让孩子接触篮球等球类活动的目的应是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提高幼儿的身体、心理素质,激发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最终目的是提升幼儿的健康水平,为他们今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要求幼儿掌握高水平的花样拍球技术,训练幼儿打成人化的篮球对抗赛,既不是幼儿园体育的目标,也不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目标。成人化的专业篮球训练和比赛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对幼儿身体健康有害。
幼儿的骨骼不够坚硬、易变形,关节窝较浅、韧带柔弱,关节松弛,不能进行激烈的对抗运动;他们的肌肉含水分多,蛋白质、脂肪、无机盐成分含量少,容易疲劳,不宜进行长时间的运动训练。同时,篮球、足球、网球等技巧较为复杂的竞技项目,需要运动员具备大、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整合能力。而幼儿大脑皮层顶部的运动中枢尚处于缓慢的发育状态,他们不具备复杂的球类运动所需的协调与整合能力。此外,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较低,有意注意短暂、意志力薄弱、抗压能力差。总之,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均不能承受成人化篮球比赛的激烈对抗。
4.过早接受单一、专业化的训练影响幼儿未来可持续发展
美国可以说是全世界篮球文化最发达、篮球运动水平最高的国家,但美国并没有把篮球作为幼儿园体育的活动内容。对于儿童接受专项运动训练的年龄,美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幼儿园禁止对孩子进行专门化的运动训练,小学生须接受不少于三项运动的学习与锻炼,中学生则必须选择一项竞技运动作为自己的爱好与特长。
脑科学研究发现,7岁前儿童大脑神经发展遵循“用则通,不用则废”的定律。过早对儿童进行单一的强化学习、训练,只能激活少部分大脑神经,形成有限的神经通路。因此,成人应创造机会让幼儿积累丰富的生活、学习、运动经验。大脑皮层感觉运动中枢的充分发展,需要多样化的来自肢体动作的豐富刺激。因此,幼儿园体育不能只有篮球,而应是兼有早操、体育游戏、特色体育活动的体育,是兼有走、跑、跳、爬、钻、投等动作发展的体育,是兼有圈、绳、棍、垫等多种器械锻炼的体育,是兼有篮球、足球等游戏化球类活动的体育。我们要让幼儿在丰富多样的体育锻炼活动中获得身心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婴幼儿时期个体动作发展水平与智力、情绪的发展有着直接关联。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要全面发展,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过早地对幼儿进行专业化、竞技化的篮球、足球等运动训练,不仅会对幼儿身心造成伤害,也将影响幼儿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当运动员不是幼儿将来唯一的选择。
nlc202309082305
二、如何在幼儿园科学地开展拍球教学活动
拍球是一项有益的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健康领域5~6岁的目标中有一条是“能连续拍球”。把球拍得自如、拍出一定的花样,需要方法和技巧。怎样才能让幼儿既掌握拍球的技巧,又喜欢拍球呢?我认为应该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分年龄、按阶段有序地组织幼儿玩、学、练
从不会拍球到会拍球,再到有一定花样地拍球,最后到自如地运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我认为,玩球要从小班开始,从引导幼儿熟悉球性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如,在小班阶段,教师可指导幼儿熟悉球的滚、跳、弹等各种属性,尝试双手用力将球向地面投,跟随球的落点在场地上移动,用双手接住、握住从地面弹起的球,用双手连续拍球若干下。在中班阶段,指导幼儿学习原地单手拍球、原地双手交替拍球,尝试在指定的范围内(如大号呼啦圈)拍球、行进间(直线路、S线路)双手拍球、快慢节奏交替拍球,学习双手胸前投球。在大班阶段,指导幼儿尝试用双手在腰部、裆下等运球,双手握球跳起投球,在身体左侧和右侧都能拍球、运球,两人配合交替拍同一个球,将球投入小型篮球架的篮筐中,在墙面、地面利用球的反弹传球,在移动中接住他人传给自己的球。
幼儿从不会到会,是在玩的过程中小步递进的,其中要经历长时间的体验、探索,成人想仅用数月时间就让幼儿达到很高的水平,就必然要占用孩子其他活动的时间来进行强化训练,这种做法不可取。
2.指导幼儿学习拍球的关键动作要领
拍球有一定的动作要领,抓住要领可以指导幼儿更有效地学习。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幼儿掌握拍球的三个关键动作:(1)手掌接触球时的手型。初次拍球时,幼儿多是用整个手掌来击球的,所以球会乱跳。正确的手型应是:五指微张、手心窝起,用指尖和手掌根部击打弹起的球。掌握了这个动作要领,就能很好地控制球的落点,拍起球来就容易了。(2)手臂上下摆动的方式。不间断地拍球是一个难点问题。幼儿多是挥动整个手臂来拍球的,这样手臂易僵硬,且用力过猛反而拍不好球。正确的动作应是:轻摆前臂带动手腕拍球。(3)躯干、下肢的姿态。调整好拍球、运球时的身体姿态十分关键。正确的姿势是屈膝、微蹲、降低身体重心,身体要像弹簧一样随着球跳起、下落的节奏而上下运动,双脚用滑步、轻跳的方式跟随球移动。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你要教学生,你就要先学,你是怎么學会的,你就怎么教学生。在指导幼儿拍球前,教师不仅自己要先学习、感受动作要领,还要根据幼儿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存在的问题与其他教师进行切磋,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方法,给孩子以智慧的点拨,巧妙地化解学习中的困难。要激发幼儿对球类活动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喜欢这些活动,用自己的行动、激情来感染、带动幼儿;其次,要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出发,以形象化、生活化、趣味化的方式指导幼儿学习拍球,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要杜绝以所谓“磨练意志”为名,行“强化训练”之实的做法。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表演化”“成人化”“竞技化”的幼儿篮球活动必须革除。教师组织开展幼儿球类活动应立足于“以幼儿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培养身体素质、心理品质为目标,以“玩中学”为原则,努力创出一套真正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游戏化球类活动课程”。
幼儿园球类活动的组织 第3篇
球类活动是最适合幼儿开展的运动内容, 其运动中的趣味性、多功能性能可有效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对提高幼儿的灵敏素质具有独特的作用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为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活动,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成品、半成品材料,指导幼儿在使用材料中对活动产生兴趣,发展技能。
一、分析特性,选择最适合的材料
为让幼儿喜欢上球类活动,我园准备了丰富的球类材料,如购买了大滚球、软棒球、吸盘球等,由教师制作毛毛球、橄榄球、小手球、曲棍球等。在球类活动中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才能让幼儿有兴趣参加是活动前教师所思考的问题。
每一种材料都有自己的特点, 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将之加入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既感受到快乐、有兴趣参加,又在活动中得到技能上的发展, 每次活动材料的选择都在教师的反复分析、尝试中产生呢? 如在设计活动《夺球大战》时,我一开始就选定了三种材料:皮球、按摩球和毛毛球。活动内容为:在规定的范围中追逐抢夺对方的球。在活动过程中发现,准备的几种不同材质的球,幼儿在使用时参与活动的兴趣是不同的,在使用皮球时由于皮球充满气后不能很好地护在环中, 幼儿只要拍几下就能将皮球拍落, 不需要经过激烈的抢夺就能将对方的球夺下,几次后幼儿的兴趣明显减弱。体积较小的按摩球幼儿抱紧后对方没有下手抢夺的地方,很难被夺走,对追逐的幼儿来说兴趣大减。而最后一种材料:毛毛球,里面塞着棉花,软硬、大小正好适合幼儿抱紧,并且还有长长的布条在外,在抢夺的过程中能展开激烈的“战斗”,并且结果不可预测。保护、争夺的双方都能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与成就,对参与活动就有浓厚的兴趣。
二、勇敢尝试,战胜自己爱上运动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而当幼儿害怕游戏中的材料时,幼儿根本无法正常地参与活动,更不用说对活动的兴趣。我班就有位小朋友———X他害怕羊角球。
第一次发现是在晨间体锻时,我们准备了羊角球,在跳的过程中帮助孩子锻炼腿部力量及身体的平衡能力。当轮到他的时候我看到X转身直接将手中的羊角球交给后面的孩子,于是我上前阻止:“你怎么自己还没玩就给后面的人了呢? ”他看了我一会低头小声地说:“我不想玩。”“为什么呢? 每个孩子都跳的呀? 你为什么不跳呢? ”我坚持让他坐上羊角球:“是不是上不去呀? ”在我帮助他坐上羊角球时,我感受到手下的身子非常僵硬,能感觉到他的害怕,并且他非常不配合地将双脚紧紧地并在一起。
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孩子,我请后面的孩子继续游戏,等到所有的孩子都结束,开始分散活动时,我将X带到一旁的空地,拿着羊角球想尝试让他坐上去,但是X非常不配合,最后我将他抱起来,放在羊角球上,然后将羊角球及X一同抱起来,在地上跳起来,当时X紧紧地抱着我的手臂。我安慰他老师会好好保护他。跳了两下后,我将他从羊角球上抱了下来,并表扬他做得很棒,他一脸轻松地玩游戏。
放学后我将这件事告诉了X的妈妈,妈妈说X曾经在羊角球上摔下来过,然后就再也没有玩过,妈妈表示他不愿意玩也没有关系。听后我感到上午我的做法有所不妥,应该慢慢地引导,让孩子能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上午的行为有点着急。
因此在后面几天的分散活动中,我们都会有意识地让X看看小朋友在羊角球上跳跃的快乐身姿, 也拿着羊角球邀请他尝试着坐上去,刚开始的几次他都非常不愿意。但是慢慢地他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尝试着往上面坐,虽然在跳跃的过程中需要老师抱着,但是这一进步让他非常高兴,从羊角球上下来时不再是像松了一口气一样,而是非常欢快。在以后的活动中遇到他害怕的平衡木、大滚球等,他都不再不愿尝试,而是逐渐克服自己的恐惧,进行尝试。
三、有趣情境,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前苏联教育专家阿尔金说:“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在球类游戏活动中,应简化规则,突出球类活动的游戏性,让幼儿通过游戏愉悦身心,在娱乐中创造,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
如果每一次都是简单的练习动作, 幼儿很快就会对活动失去兴趣,而如果每次游戏都是相同的,幼儿的兴趣则很难保持。因此在每次的活动时,教师都要设计有趣的、吸引人的情景,将幼儿带入这个情景中,如游戏的形式、练习动作、了解规则等。
如同样的幼儿练习肩上投球的活动可以创设不同的游戏情境。 (1)在带孩子们去户外活动场地时,以猎人角色进入,把投掷的靶子装饰成狐狸的形象,和孩子们介绍,小猎手们这次的任务是要将狐狸打败,救出被狐狸抓走的小白兔们。 (2)熊妈妈的果园里丰收了水果, 但是被可恶的小灰狼全部搬进一棵大树里,我们帮熊妈妈把她的水果都从树上打下来。每一次活动都创设吸引幼儿的游戏情境, 这样每一次幼儿都能有新奇的体验,保持对活动的兴趣。
四、不同难度,满足不同发展程度的幼儿
幼儿之间肯定存在个体差异, 一个活动中只有满足不同幼儿的要求,才能让所有幼儿都积极、投入地参与活动。如在《运粮闯三关》的活动中 , 我就设计了三个关卡 , 并投放了三种不同材料,如毛毛球、皮球和瑜伽球。分析三种材料的特点,三种材料中的毛毛球比较软又有长布条,便于使用运送;皮球较硬,幼儿运送的难度上就有了加大,并且在运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保持住,皮球十分容易滚掉,运送任务就会失败。而瑜伽球本身的重量、体积较大,对幼儿运送的要求更高。幼儿可自由地选择三种材料中的一种,尝试用身体部位进行运球,从单人运球到多人合作运球,而三种材料可以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根据幼儿的技能发展,选择自己可以尝试的方法运送,幼儿不仅发展了思维,而且在运球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幼儿园球类活动的组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