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网络教学范文
优化网络教学范文(精选12篇)
优化网络教学 第1篇
Wnos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分析和处理各种网络优化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 辅助网络优化工程师来分析处理数据, 定位问题小区, 查找原因。其中数据种类包括工程参数, 话务统计数据, 小区配置参数, 路测数据。每种数据之间都有关联关系, 每种数据的每条记录都是和蜂窝小区相关联的。本软件通过CGI (全球小区识别码) 来进行各种数据之间的连接。
无线网络优化涉及到多种数据的分析处理, 具体可分为: (1) 路测数据的分析处理; (2) 话务统计数据的分析处理; (3) 小区配置参数的分析 (BSC数据) ; (4) 小区的工程参数分析。
本系统也由此分为四个基本的模块 (路测分析, 话统分析, BSC数据分析, 网络管理) , 通过无线网络配置、参数、话务统计数据的管理、查询、分析、自定义筛选等功能, 向用户提供横向、纵向小区问题定位算法, 同时兼容多家主流路测软件的数据格式, 分析空中接口信令, 与话务统计定位算法相结合, 提供统一的优化建议。
二、系统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内容
1、WNOS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系统的特点
(1)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工作流程:
从以下的工作流程可以看出在优化的过程中各种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分析是网络优化工程师的主要工作之一。该系统是帮助工程师完成这部分工作的工具软件, 从以下流程中可以看到数据收集和处理分析是本项目的主要功能。A.准备工作;B.现场网络基本信息获取;C.路测和话统数据收集;D.数据分析;E.调整网络参数;F.达到网络性能指标, 如不能返回C项;G.形成网络优化报告。
(2) 在同一个移动通信本地网中存在多家设备商, 每个设备商的设备还可能存在版本的分别, 并且多种版本同时并存的情况也存在。
(3) 下图是系统内部数据流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数据导入处理分析部分和GIS部分是本项目的重点和难点。并且各家设备商的数据格式都不同, 在统一的平台下处理兼容不同厂商数据也是一个难点。
2、系统基本原理:
该系统主要功能是分析和处理各种网络优化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 辅助网络优化工程师来分析处理数据, 定位问题小区, 查找原因。其中数据种类包括工程参数, 话务统计数据, 小区配置参数, 路测数据。每种数据之间都有关联关系, 每种数据的每条记录都是和蜂窝小区相关联的。本软件通过CGI (全球小区识别码) 来进行各种数据之间的连接。
(1) 小区工程参数信息。小区工程参数所包含的信息是工程规划和建设的最初参数。也是用来创建小区GIS地图的基本信息来源 (包括经纬度, 方位角度等信息是GIS显示所必需) 。
(2) 小区配置参数 (BSC数据信息) 。BSC数据中包括了小区的切换信息, 载频信息, 邻区信息, 系统信息, 功率控制信息, 是规划和优化调整网络的依据, 工程师在分析数据的时候可能随时需要查看某个小区的BSC参数来判断问题的所在。本项目通过将工程参数和BSC数据的在GIS平台的统一收集处理, 可以让用户轻松的查看到所需数据。
(3) 话务统计数据信息。话务统计和话务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 由此可以实时掌握网络的运行状况和各项指标, 发现网络或设备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比一定周期内网络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合无线资源库进行质量检查、测试分析、投诉处理等工作, 并为网络优化调整和故障分析处理提供重要依据和验证手段。
(4) 仪器测试数据。使用路测设备驱车测试采集的数据信息中的基本字段, 是传播模型校正、分析具体问题点的依据。
仪器测试数据的运用:最常用的是接收电平, 接收电平范围为-110dBm到0dBm, 越大表示网络信号越强。一般大于-85dBm认定是允许范围内。小于-85dBm则表示网络信号比较弱, 影响通话质量, 属于需要优化的范围。
(5) GIS平台。本项目采用MAPINFO公司提供的MAPX40.OCX (ACTIVEX控件) 作为GIS平台, 本项目使用它做二次应用开发。该控件可以很好的嵌入到项目的内部来进行功能的封装和开发。
3、关键技术内容:
(1) 支持多家设备商的小区配置参数 (BSC数据) 。通过为每个设备商配置一个对应的转换模块, 每个转换模块和主程序的接口又是统一的, 这样就很方便的实现了和各个设备商的小区配置参数无缝连接。程序通过这种方式很好的解决了支持多个外部数据的问题。同样的方式还在支持话务统计数据导入, 路测数据导入等功能实现中。架构于WIN32平台的动态链接库方式。这样的方法也遵守了模块化开发的准则, 每个转换模块是一个独立的部分, 升级和维护每个模块都只需要针对该模块进行操作, 不涉及到项目其他功能模块。
(2) 多家设备商话务统计数据导入。目前各设备商在话务统计数据上不但格式不同, 统计指标也各有不同。除了需要配置不同数据读入和转换模块外, 话务统计数据库结构设计也要考虑到对多设备商的支持。数据库除了需要记录各设备商的统计数据外, 还需要记录各设备商的统计指标参数。在程序的结构上, 为了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也采用了模块化的结构来实现话务统计数据转换和导入工作。
(3) 话统数据挖掘分析。话务统计数据每天每个小区都会生成, 日积月累后数据量将非常的大, 如何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有用的数据和规则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按照运营商的制定的标准, 本项目提供了数据筛选的平台。以下是常用的几个筛选模板标准:A.超忙小区标准:每时隙话务量大于0.6;B.最坏小区标准:每时隙话务量大于0.1并且小于0.6, 同时TCH掉话率大于10%;C.超闲小区标准:每时隙话务量小于0.1。本项目使用SQL数据库结构化查询语言来实现对大量数据中有目的的挖掘工作。
三、项目创新点
(1) 将路测分析、话统分析、网络基础信息管理和优化分析经验合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 能提高工程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效率。这些数据种类包括路测数据, 话务统计数据, 小区配置参数 (BSC数据) , 工程参数。并且提供了合并在一起的导入界面。
(2) 支持多家设备厂商 (华为, 爱立信, 摩托罗拉, 西门子, 阿尔卡特, 诺基亚, 北电) 的话务统计数据、小区配置参数 (BSC数据) 和路测数据, 通过对通信协议和各种数据采集设备的研究, 采用模块化的结构, 实现了对当前主要移动设备商产品数据的兼容支持。
(3) 客户端/服务器 (C/S) 组网方式在移动通信网络优化软件系统中的运用。通过组网方式实现了数据的共享。组网方式运行的网络优化软件系统的优点是数据共享, 数据更新和维护工作量减小, 硬件设备投资减少。
(4) 键盘快捷方式定位小区。
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第2篇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从教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要把握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学余力的A组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如:在“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时,只要C组学生能初步看懂线段图,能根据线段图正确列式;而A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初步学会画简单的线段图。安排教学时间,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要以C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A组学生的求知欲。
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C组学生能回答能计算,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难题,让A组同学回答、计算,增加他们的愉悦感。
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大纲要求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做到了“提优”和为“后进生”提供辅助性的学习。
2.课堂教学
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如:在教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时,就可以分层教学,对优生(A组)可以直接通过自学,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中等生(B组)可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或采取分组讨论,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后进生(C组)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利用网络教学优化语文课堂 第3篇
心理学家布鲁诺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而网络教学在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资源共享,有利于师生的分层导学,交流合作。图文声像并茂的各种感官刺激,优化了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完成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利用网络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丰富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首次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推荐了 14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一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的设想是每学期指定一本名著进行精读,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教师个人主页分别建立了各部名著的研读网页。如建立《三国演义》研读网页,内容可包括:《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全文,专家研究三国的论文,网上有关三国的精彩帖子,三国军事、文化、历史的相关资料,有关三国的壁纸、连环画、动画,相关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的论坛。又如建立《水浒传》研读网站,内容可包括:《水浒传》全文,《水浒传》电视剧本,大量研究水浒诸方面尤其是文学成就的论文,水浒连环画、年画、漫画,精选网友关于水浒诸方面的帖子,相关诗词、俗语、成语、歇后语,网上精彩水浒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的读书心得体会的水浒论坛。
建立名著研读网站,可极大地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内容,以案例形式表现出来的专家论文对引导研读方向和方法起了很大作用,并且以交互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心得交流,效果是明显的,也是其它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为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名著阅读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活跃写作气氛,追求写作效率
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当运用多媒体中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交替使用,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能很快抓住“事物”的特点,“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又能学会“从整体到部分”“由外到内”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有话会说”,达到提高单位时间內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率。这种功率,不但能使学生对过程和结果产生成功的心理体验,而且会对作文产生影响浓厚兴趣。自从多媒体作文进入课堂,课堂便活跃起来,学生在找到材料的同时,又了解到课堂以外的“大千世界”“人物写真” “名山大川”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甚至更远的时代或地方。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后,我从网络上下载了许多感人的图片、声音、故事,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一次次心灵的震撼,一种伟大民族精神的教育!学生们拿起手中的笔,给灾区的同学写了一封信,寄去了自己的祝福。网络资源经过筛选整理,确实可以成为学生很好的写作素材。学生的写作效率得到了整体的提高。
四、图文并茂,叩击心灵
文学作品大多具有美感物态化的特征。尤其是散文,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作者的强烈情感通过语言引起读者共鸣从而获得精神愉悦。有人说,散文是情感树上的果实,这话一点也不假。然而,学生受时代阅历,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的参差、拗逆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或多媒体语文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应有以上的主导意识,利用计算机媒体调控自如灵活的优势,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搭配结合的立体平面交叉、有声无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以造成特殊的情境,叩击学生心灵,营造心境,以期引起强烈的审美共振。
EVDO网络日常优化之切换优化 第4篇
EVDO网络是中国电信的3G网络, 是Evolution (演进) , Data Only (只支持数据) 的缩写, 是针对分组数据业务进行优化的、高频谱利用率的CDMA无线通信技术。采用将语音信道和数据信道分离的方法, 这是因为数据和语音具有不同的特性, 如延时, 数据速率对实时性要求低于语音业务;误码率, 数据业务对误比特率的要求高于语音业务。
2 EVDO网络优化的基本思路
EVDO网络的日常优化与CDMA20001X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也有不同之处, 由于EVDO前向是满功率发射, 切换方式采用虚拟软切换, 因此优化重点又有所侧重,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网内外干扰的排查是日常优化的主要工作之一, 受干扰影响, 用户侧速率波动特别明显, 因此在建网初期是主要工作, 而日常优化时也要注意, 特别是反向链路干扰, 直接影响用户网速。
2.2 对导频污染区的控制更为严格, EV-DO采用虚拟软切换, 因此合理优化基站覆盖, 减少导频数量, 突出主导频也是主要工作之一。
2.3 扇区间切换优化也被列为主要工作之一, 而之前的1X网络却是功率控制为主的优化。
3 EVDO网络的切换优化
本文重点说的是EVDO网络切换优化, 但任何一个专项优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和其它专项优化都是相互影响的, 如天馈系统、参数的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切换, 这里作为切换优化的手段单独分析。
3.1 EVDO网络切换形式
EVDO前向采用虚拟软切换, 一般切换分为:EVDO向1x休眠切换、EVDO向1x激活切换、1x向EVDO休眠切换, 这里只说到这一步, 如果细分还要看是否是同一个PCF, 同一个PDSN等情况。在每个时隙内, 终端连续测量激活集内所有导频的SINR, 从中选择SINR最大的基站, 作为自己的当前服务基站;基站通过调度算法选择被服务的终端, 向该终端以全功率发送数据分组。
虚拟软切换过程
3.2 EVDO网络切换失败原因分析及处理手段
随着EVDO网络的建设, 切换成为日常优化的主要工作, 如PN设置不合理、邻区配置等是主要原因。
3.2.1 邻区设计不合理
在建网初期, EVDO网络的邻区都是参照1X网络设置, 这是不科学的, EVDO是满功率发射、虚拟软切换的, 这使他的邻区关系设计时要更谨慎一些。邻区关系丢失或设置不合理, 可能使得终端选择错误的基站进行通话, 从而导致DRC申请的速率偏低, 反向数据吞吐量下降。在进行反向链路软切换时, 也会因为邻区关系设置不当而丢失强导频, 导致反向链路的干扰增加, 引起终端发射功率上升, 这不仅影响反向数据吞吐率, 也会影响系统其它性能指标, 影响其它用户的使用。下面我们看一个案例:
案例背景:维护人员接到一起EVDO用户投诉, 反应在某火车站附近EVDO上网速度慢, 打开QQ空间非常慢。对用户反应地区进行了DT测试、CQT测试, 发现确存在此问题。
案例分析过程:用户反映地区三座基站均为EVDO网络基站, 信号比较复杂, 能解调到四个扇区的EVDO信号, 从下图可以看出, 用户投诉地区SINR值并不是很好, 0-5范围内较多, 但在火车站前SINR值出现严重下降。由于SINR值较低, 因此造成用户投诉地区DRC_Value值较低, 用户感受速度较慢, 初步判断为网络问题, 随即对网络覆盖进行了测试。
在测试中发现由于该地区双环楼基站第三扇区与车务段基站第二扇区邻区关系不正常, 导致无法正常切换, 形成干扰。
案例处理过程:测试人员随即对数据库进行了核查, 发现由于邻区关系有问题, 造成两个扇区无法正常切换, 在调整后复测, 通过多线程下载情况看, 较之前平均速度上有一定提升, 该问题排除。
3.2.2 切换参数设置不合理引起的切换失败
EVDO的切换参数设置和1X有很多类拟之处, 如pilot_add、pilot_COMP、pilot_DROP、pilot_DROPTIME等, 其优化思路和1X网络也基本一样, 这里就不作说明了。
3.2.3 硬件故障造成的切换失败
硬件故障问题不好排查, 如果是显性故障, 有告警显示我们可以排查出来, 但如果出现隐性故障, 就需要我们细心发现问题所在, 一般我们碰到的都是射频部分的问题, 当然近期我们也陆续发现一些因天馈系统出现隐性故障造成的切换问题。
3.2.4 其它原因造成的切换失败
通过日常DT及CQT测试、用户投诉处理发现, 还有一些要注意的问题, 如用户手机卡数据有问题, 造成AN-AAA服务器不识别, 用户无线上网卡驱动程序问题或是质量问题造成切换失败, 或是CN2接口板故障, 路由器存在BUG等, 都会导致切换失败的问题, 需要我们耐心排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切换问题一定要DT、CQT测试相结合, 在发现DRC申请速率较低的地区, 加大CQT测试量才能发现问题。
4 结语
受笔者了解的局限性及篇幅有限, 部分问题未分析到位或未发现其它的导致切换失败的定位, 有不当之处还需指正。
摘要:本文通过对EVDO网络的运行模式入手, 简要分析了针对EVDO网络日常切换方面的优化, 包括邻区的优化、其它切换参数的优化、硬件故障排查等。
关键词:EVDO网络,切换,分析,优化
参考文献
[1]《CDMA性能原理分册 (EVDO Rel.A) V1.0》
[2]《CDMA无线网络EVDO Rev.A Ping时延KPI应答分析》
[3]《EVDO规划优化简单指导书 (陈志华) 》
[4]《CDMA2000EVDO网规测试指导书》
[5]CDMA20001xEVDO信令分析指导书华为公司
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第5篇
----登岸小学召开新学年教研组长会议
2月27日下午,在登岸小学五楼会议室召开了新学年教研组长会议。谭义萍校长、何滢和颜纯两位副校长全程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何滢副校长主持。
何滢副校长首先总结了上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导处成员及各教研组长的辛勤付出给予了肯定。又带领大家重新学习区“开展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方案,重点解读了方案中提到的四个“前移”,使大家明白教学质量的提升一定要抓好几个关键:既要抓好起始年级的习惯养成,又要抓好学校薄弱学科的建设,还要重视学困生的辅导工作等。会上何滢副校长布置了这学期的教学活动,重点讨论这学期的课外阅读活动方案和集体备课中“三案定教”、“我与名师找差距”的活动具体操作方法,各位教研组长认真仔细地协商,最后大家目标明确,分工协作,将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即将开始的工作中。
谭义平校长在最后的发言中强调:教研组是学科教师集体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其健全程度和工作执行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学校高度重视教研组工作,教研组长是本学科的骨干,要率先垂范,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要辜负学校的重托,促进本组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研不能走过场,不能流于形式,努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要时刻关注教研组中教师队伍的建设,教研组要结合具体教学积极探索“轻负高质”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追求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语文组的课外阅读活动要落实好,每个教师都要有大语文观,要从学生的长远出发,培养他们的习惯,训练他们的能力。
优化教学策略 增强教学实效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历史细节;阅读资源
历史学科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历史学科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优化教学策略,增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定的反思,现谨将自己的一点做法及感受小结如下,以求教于诸位同仁。
一、彰显细节魅力,点燃学习兴趣
历史细节或充满情趣,或发人深省,或催人泪下……这样的细节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而又不被遗忘。历史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利用历史细节,可以弥补教科书叙述中的不足,在学生心里留下波澜。教学中,笔者喜欢筛选一些有教学价值的历史细节,利用它们来设计问题,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其思维,拨动其情感之弦。
譬如,笔者执教《秦朝的统一》一课,课堂上笔者在立足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先后利用四个细节来“复活”人物:荆轲刺秦王、秦嬴政采纳军事家尉缭的建议以及尉缭对秦嬴政的评价、秦王奚落王翦并请再次请王翦出山、秦始皇在梁山宫怒杀随从。通过这些细节的插入,使学生对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又如讲授《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笔者引入邓世昌壮烈牺牲的细节,向学生深情地讲述着黄海海战中的悲壮一幕: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吾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辫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与爱犬一起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一同壮烈殉国。这一细节的巧妙运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爱国志士的英雄气概。
在教学中,教师筛选历史事件的相关细节并恰当运用,可以突出人物的活动与精神风貌,让历史事件或人物形象深刻地定格在学生心中,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人物曾经真实的存在;同时,这些细节在教学中的充分利用,还能大大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历史,使历史学习不再停留在“读、背、练、考”这一肤浅层面,而是引领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了解自己的民族,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注重情感教育,达成“三维”目标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 :“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历史是体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验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体验实践。”可见,历史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实践的过程。这种历史体验实践既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在活动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情景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进而激活想象世界,接受情感熏陶;同时完成对历史的感悟和思维方法的训练。
历史教材中可以对学生行情感教育内容很多,如“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学习主题,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军民抗击日军的英雄事迹,而且还承载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任务。历史课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不是割裂和独立的,它需要融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在这学习主题的教学中,笔者见缝插针、自然而然地进行历史情感教育,突出了中国军民为抗战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如播放台儿庄战役片断,补充讲述百团大战的战绩,课后结合主题活动三“抗日救亡歌曲演唱比赛”的实施,渗透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笔者认为学生学习历史,不仅仅是脑海中留下几个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珍视阅读资源,提升阅读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学务必要珍视阅读资源,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是由初中历史学科的地位作用、能力要求及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需要决定的。当今的历史教科书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内容丰富多彩,荟萃了宝贵的历史资料。除了文本之外,就是相关的历史插图,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是历史教材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图片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关于如何利用历史教科书中的阅读资源,徐州市第十三中学杨琳老师作出了这样的总结,可供我们思考与借鉴:①读前言——作为历史课本的开篇,前言有着不可替代的引领功能;②读目录——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教材、构建知识框架,不至于发生史实混淆错乱的现象,也有利于答题;③读导言——或介绍本课史实的时代背景、或提纲挈领概括正文主旨、或设问激趣引人入胜、或拓展丰富学生视野,阅读导言可以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确定了基调、有了指向标;④读正文——课本正文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历史新课标的精神,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叙事简洁明确、字斟句酌、分量适中;⑤读史料——课文为筋骨,史料如血肉,正像梁启超先生在《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⑥读图片——从图片中有什么到说明了什么,要充分挖掘图片的内涵,让图片呈现一个真实鲜活的历史人物或历史场景;⑦读练习——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检测,练习读题,正确答题,是提升解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⑧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以弥补历史课本的不足;了解更新的史学动态,增强时代意识;融合学科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自主探究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优化网络教学 第7篇
针对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探索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教、练课堂教学模式” (其教学程序为:环节一, 自学;环节二, 互教;环节三, 演练) .该教学方法是以问题的解决为动力, 以习题的演练为主线, 以能力的培养为宗旨, 面向全体, 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它的特色.
一、预习自学有利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指定家庭作业都是在新授课讲完之后进行的, 然而, 这不利于引起学生对教材的重视,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希望学生能主动地学习, 反复强调课前预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但收效甚微, 学生并不理解.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变教师的教为学生自觉的学, 教师至力于“讲细讲透”, 学生满足于“听懂听会”.而实际上, 即使过去强调过三四遍的问题, 有的学生仍不会解答.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大约有80%的学生原先没有预习的习惯, 是依赖教师的讲授, 被动的学习.
演练法教学, 作业的布置是在新授课前, 要求学生课前独立思考、阅读教材, 自觉主动地获取新知识, 并对教材中及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准备答案, 为面向全班同学和教师板演自己思考的结果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就促使学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 积极主动地感知新知识, 扩大并加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把主动学习的愿望, 变成主动学习的行动.因此, 预习作业对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获取知识, 是较为有效的.
演练法教学, 由于板演、评改、精讲等环节, 迫使学生去读书, 去领会教材, 在不断地探索中认识未知的知识, 使他们充分体验到通过自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同时也体味到“发现”的背后, 包含着探索的艰辛, 认识到要学好只有靠自己, 从而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样做既锻炼了意志, 又培养了能力.
二、板演练习为学生参与教学创设“机遇”
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板演, 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的一项特殊的学习实践活动, 是教师获得信息反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途径.但是,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 相对于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来说, 板演是最薄弱的一环, 不少教师对于应当充分注意学生在课上板演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他们把绝大部分时间用于讲授, 视板演这一重要环节为可有可无.
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多少知识, 在于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了多少知识, 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学生教得越多, 从而给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行动提供的“机遇”就越少.演练法教学, 重视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它注意抓住板演这个让学生自我暴露的好机会, 充分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采用外显性的认知活动, 诱导学生积极参与, 进而向内化的认知活动过渡.演练法教学中, 板演练习是抽调有代表性的学生板演预习作业, 板演结束后, 再抽调中上成绩的学生进行评改, 最后, 全班学生集体评改.因此, 演练法教学在加大学生参与教学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修正错误的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中知错, 在改错中学习, 提高辨析能力, 全面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由于板演是学生的思维, 对其他学生更容易接受, 更有说服力, 因而可起到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教师讲评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开路排难
讲授的长处不能否定, 要继承和发展, 这里关键是讲授要适时、中肯, 要精炼、有针对性, 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使讲授能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开路排难.过去由于没有跳出以讲为主的模式, 精讲未得到很好解决, 特别是因人、因班、因课不同而有针对性地精讲更为困难.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心中无数.演练法教学, 教师充分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又有学生的板演、评改实践, 教师对全班学生情况很了解, 能根据教学目的要求, 实施有针对性的精讲.
学生正确理解、掌握概念是在不断矫正错误中逐步形成的.演练法教学, 通过板演充分展示学生解题错误, 通过讲评引导学生弄清错因, 有利于切中学生产生错误的要害, 澄清模糊认识.通过对板演题的讲评, 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穿插讲授, 强化基础知识, 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及疑难问题加以透彻的剖析, 并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对答案的修正、说明和补充工作.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使学生在改正错误的同时, 消除产生错误的原因, 扫除了他们学习中的障碍, 为学生的再学习打下了基础.
四、学生自改增强学习责任感
作业批改的研究并不是一块全新的处女地, 有不少教师在研究作业批改的方法上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如何减轻教师批改负担, 提高学生作业质量, 填补学生作业中“改”的空白等问题, 始终未能很好解决.
教学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 检查知识是增强学生学习责任感的最有效的方法, 而在学生自己进行系统检查的时候, 更加能促使他们系统地完成自己应当完成的作业.教师抽几名有代表性的学生, 板演各不相同的作业题, 当教师在全班学生面前集体批改、讲评板演学生的作业时, 学生就是批改作业的主体, 学生的注意力必然会高度集中, 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生作业在课堂上检查得越准确, 学生在这些作业中可能重犯的错误也就越少, 每天在课外对学生作业批改的必要性也就越小.
优化网络教学 第8篇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国民生产力的逐步提升, 以及世界范围内科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网络已然在各大城镇、乡村之间得到了普及, 而人们在追求普通网络化的同时, 也在逐步加紧对移动网络化的普及, 这不仅是数字信息时代的基础建设, 也是实现全方位网络覆盖的重要环节, 所以针对此问题, 笔者从移动网络优化流程入手, 针对数据整理系统、优化流程系统、调衡总结系统等重点控制环节, 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希望对各位同仁的日常工作有所帮助。
1 移动网络优化流程的重要性
优化网络的意义在于, 能够从数据优化以及参数强化等方面, 从而有效的促进网络终端优化, 完成网络最终成型的重要战略意义。从现有的国际角度观看, 网络化已然成为了各个国家之间的、国家内部之间的、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平台, 而移动化网络通信更是这一交流平台当中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移动网络来说, 在一个国家当中其信息、军事、通信、贸易、经济都有很强的战略地位。特别是近十年来, 网络化覆盖以及移动网络化覆盖都已经成为了当下的主要建设项目之一, 但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 也有相当一部分的问题展现了出来比如说:网络环境差、信号差及不稳定、信息传输量低、城市和村庄覆盖率低、覆盖面低等一系列的弊端, 这些都是可以通过优化移动网络流程就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就此笔者进行一下详细的分析。
2 移动网络优化流程的主要方式
2.1 数据整理系统
作为整个优化流程来说, 其基础是进行的数据整理收集, 只有做好了这一方面, 才能在优化的过程当中节省时间以及降低成本。作为数据整理的步骤来说, 主要有两个环节, 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问题, 这也是数据整理的主要环节, 在这一过程当中不仅要对数据进行整理以及分类, 更要通过这一过程更好的梳理其中的问题, 发现弊端, 并清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其中统计梳理数据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 以GSM网络为例运营商可以通过NCS软件对每天话务统计的各种数据进行收集, 然后可以通过GSM网络性能管理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第二, 对覆盖线路和网络基站进行阶段式路测, 并且对网路和线路的天线进行行测, 而对路测数据进行分析的软件则有ATU File Player等, 从而检测整体网络环境的优良情况。
2.2 优化流程系统
整个移动网络优化流程的核心是优化流程系统。也是解决移动网络优化的主要方式, 更是移动优化领域当中的核心方式, 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特点, 做出多次、不同的数据分析以及有效的处理, 比如对系统修复、系统测试检查、线路的排障、提高覆盖率、加强信号、修改数据等。并且通过这些方式, 我们可以有效的大幅度的提高对移动网络其中弊端的分析程度, 从而尽早的解决问题, 选择合适处理方法, 并且有针对性的完成对网络系统的整体调查, 为优化网络提供有效的保障。
2.3 调衡总结系统
在整个移动网络优化环节当中, 其最主要是收集整理以及系统优化, 但是后期工作也不得马虎, 调衡总结系统正是整体优化的最后步骤, 通过对前两个系统的总结以及问题的分析, 虽然能够找到具体的针对方法, 并加以实施, 但是整个实施的过程还并没有得到完善, 也就是说实践理念还很模糊, 所以这时我们就需要这个最后调整系统来进行具体的实施独到。与此同时, 调衡系统还有两项重要的检查责任, 即检测与评估, 总体来说就是进行单独的LAC分区的环节判断测试, 以达到调整的目的。综上所述, 调衡系统的必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只有有了最后的调衡总结, 才能真正意义的做到三个系统完美结合, 完成移动网络优化的进程。
3 优化网络经验办法的探讨
3.1 更换老线路对新线路合理布线
当下移动网络应用于各个城市地域的过程党章, 其主要问题很多, 但是最为突出的还是线路老旧的问题, 所以会造成短路、信号偏差、中断等问题, 并且在许多乡村、以及偏僻地区内, 因为地区偏远人力物理难以抵达, 所以这种问题并不好处理。但是这个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以及科技的日新月异的发展, 基本来说依然找到了良好的解决途径, 那就是依靠光纤、光缆来代替原有的电线, 对照与原有的传统电线模式的路线来说, 稳定、耐用、快速是其自身独有的优良特点, 并且在更新换代上, 也可以保持长久的使用实践。所以综上所述, 更换老旧线路, 替换成新型的科技光纤, 是移动网络发展的一大重要开端。
3.2 建造新的移动基站
移动基站的含义为了网路提供更好的环境, 提供更强的信号, 以及更广泛的移动网络覆盖率。基于目前, 我国地区型差异甚大, 有的地方移动网络好, 有的地方移动网络差等普遍情况, 特别是在人口密集集中的地方或者偏僻的地方, 如火车道上都会产生移动网络不好, 不稳定, 没信号等复杂问题。根据以上问题, 和个人经验建议在城市的繁华区, 和人口高密集的城镇建立新的基站, 一方面可以保证通讯讯号的稳定和网络畅通, 另一方面可以扩充移动网络的容量, 网络扩容的参数修改可以使用爱立信的mcom软件, 在软件中可以对城市内的每个基站进行扩容和参数的调整。以GSM网络为例的话, 通过该软件可以调整、增加每个基站每个小区的TCH (业务信道) 频点, 及BCCH (广播控制信道) 频点以达到扩容目的, 以及为每个小区更改邻区以保证良好的切换质量。基站的参数更改后可以大大地增加网络的通讯网络的稳定性和覆盖率。
4 结束语
近年来网络化的普及已然进入了“高峰”时代, 针对网络的应用已然从传统的手机、电脑发展到了各种各样的定位、通讯、传输等设备当中, 可以说人类已然完全的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作为这一时代来说, 网络的覆盖必然是全面性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全方位的网络覆盖呢, 答案只有一个, 那就是走移动化网络覆盖模式, 所以, 优化移动网络流程, 提高网络流程化经验就已然成为当下这一主题当中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这一问题, 以促使我国的移动网络尽早完成全方位覆盖。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移动网络优化流程及部分优化经验的研究, 通过对流程的重要性, 流程的主要方式以及经验方法的探讨, 系统的阐述了这一问题, 希望大家通过本文的阅读, 能对此有一个详细的了解。
关键词:经验研究,优化流程,移动网络
参考文献
[1]石海军.移动网络优化的若干研究《.电脑与电信》.2008年7期.
优化网络教学 第9篇
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可以将网络优化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整理分析系统基础数据阶段,其次是优化实施阶段,最后是系统微调和总结阶段。河北移动邯郸公司相关人员对网络优化的流程进行了梳理,并总结了部分优化经验。
整理分析系统基础数据
首先,要完成整理分析系统的基础数据,本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内容。总体上,第一阶段工作就是掌握情况,提出方案。
其一,整理地图和频率规划(包含基站频率,切换关系,基站结构,经纬度,天线倾角,方位角,高度,归属BSC和LAC等信息)。
其二,拨打测试和路测。重点对用户投诉严重的区域进行测试,分析天线覆盖,基站切换,邻频和同频干扰程度。通过这一部分,初步掌握恶化区域的主要问题。
其三,OMCR的数据统计分析。包括统计系统的掉话率,TCH射频丢失率,SDCCH的射频丢失率,切换掉话率,TCH的拥塞率,SDCCH的拥塞率,TCH的业务量,SDCCH的业务量等指标。在这一步骤中,可以采用TOP20法,将指标最为恶劣的20个小区列出,作为重点解决的目标。
最后一步,结合以上三点,提出在第二阶段实施的优化方案。
优化实施阶段
本阶段根据优化方案,主要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基站告警排障;基站检查;频率规划优化;天线调整;切换关系修改;数据库修改。通过这些措施,达到优化的目的,即降低拥塞率;降低掉话率;提高接通率;改善覆盖;改善通话质量。
系统优化(system optimization)和基站排障(troublshooting)在称谓上截然不同,但在实施中却难以区分。实际上基站排障后,系统指标往往有大幅度提高。路测贯彻本阶段的始终,通过路测验证以上各种优化手段的实际效果,分析仍然存在的问题,发现新的问题。本阶段另外一项日常工作是统计每天的系统运行报告,同样用于评估每日优化效果,发现和分析问题。二者各有侧重。
为了便于掌握系统参数设置的整体情况,可以在慎重确定合理的取值后,将各小区参数统一。这样做,有可能系统局部出现恶化,但是有利于理清思路,因为GSM的参数实在太多。可以通过在第三阶段的微调过程中,将这些参数重新修正。
在优化实施阶段必须建立详细而完整的优化日志,这对整理优化的思路,结合统计数据,分析评估每项工作的效果,大有帮助。在优化中应该予以充分重视。
系统微调和总结阶段
本阶段在前期优化成绩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系统控制参数和小区选择参数等手段微调系统。因为基站硬件,频率规划和天线对系统的影响更大,所以微调系统应该在第三阶段实施。还需要评估前期工作,确认是否需要进行LAC重新分区,是否需要调整BSC所带基站,在哪些热点地区增加基站等进一步措施。根据以上各项工作,对比优化前后数据,完成优化报告。
网络优化重点工作
对优化网络整体的了解,包括网络结构与无线参数设置。
在这一工作环节,应对网络结构提出调整建议。主要是对LAC区的划分,需要结合目前各LAC区的规模、LAC区边界及现场情况进行合理划分。需要注意的是,LAC区不能划分在主要道路、铁路、高速等位置,并且LAC边界小区容量能满足要求。
无线参数检查包括基础参数的设定、优化区域频点检查、优化区域邻区的检查等。例如大部分地方由于载波资源不充足,为了减少最差小区,某些小区都不是满功率发射,这也会掩盖现网的一些问题。
在进行优化区域的路测环节,包括优化前和优化后的多次测试。根据对路测数据的分析提出调整建议,如邻区设置、天线调整等,多次测试可以确定哪些优化手段能适应于优化区域的网络特点。
在用户投诉汇总环节,经过对用户投诉的汇总分析,了解网络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建议。同时对于集中投诉可以发现某些网络存在的隐性故障,便于对故障及时处理。
硬件检查环节,通过现场测试及网络指标监测,及时处理硬件故障。
在网络监测环节中,对每日存在的TOPN小区进行处理,同时需要对话务量变化大的小区进行关注。另外对于出现告警的小区,需要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市区切换类参数经验
根据对邯郸市区的切换参数经验看,有10个参数需要关注。
1.RxLevDLPBGT邻小区是否进行功率预算切换的门限。
门限设置越高,邻小区进行PBGT切换的空间越大;设置越低,容易造成在邻小区电平很好的情况下,不及时切换或不切换。默认值为more than-48,一般都是允许进行PBGT切换。
市区建议设置为:-60 to-59。
2.RunHO切换速度判决算法。
设置越小,切换判决速度越快;设置越大,切换判决速度慢但切换准确。调整该参数可避免乒乓切换,其设置应大于Runpowercontrol的值。目的在于保证先进行功率控制,尽量通过功率控制获得信号质量较好的小区,否则才进行切换。
考虑到市区站比较密集,切换速度要快,保证合理及时切换,对市区的RunHO统一设置为2;
3.RxLevhreqave (电平算术平均所采用的样点数)。
市区设置为4,目的在于加快进行算术平均运算的速度,缩短求算术均值的时间。
4.RxLevHreqt (电平算术均值加权平均的个数)。
设置越大,切换的准确性越高,避免了由于信号快衰落而引发的频繁切换。
通过分析,可将市区的电平采样点值统一设置为RxLevhreqave=4,RxLevHreqt=1,进行规范。
5.RxQualHreqave (质量算术平均所采用的样点数)。
市区设置为4,加快进行算术运算的速度,缩短求算术均值的时间。
6.RxQualHreqt (质量算术均值加权平均的个数)。
市区设置为1,提高质量计算的速度。
7.RxNCellHreqave (邻小区算术平均采用的样点数)。
市区设置为4,采样点越多,计算邻小区的电平周期越长,计算准确,避免由于信号衰落过快导致切换失败。设置为4,可以加快进行算术运算的速度,缩短求算术均值的时间。
8.lRxQualDLH下行质量紧急切换门限。
在非PBGT切换条件下,质量(误码率)高于该门限值,进行质量紧急切换,设置越高,质量原因导致的切换比例越低,质量;紧急切换越缓慢,导致质量差切换不出掉话比例高;
市区建议设置为:1,6 to 3,2。
9.lRxQualULH上行质量紧急切换门限。
设置同lRxQualDLH。
10.RxLevMinCell相邻小区进入邻小区列表电平强度门限值。
其设置必须大于MinAccess值。具体含义是一个小区要成为被选邻小区,必须大于相邻小区设置中的RxLevMinCell。如果一个小区成为了被选邻小区,具备切换条件,其必须高于服务小区的MinAccess值。此参数规范设置,可以避免覆盖边沿弱信号区域切换掉话,避免不必要的电平紧急切换。
市区邻小区电平建议设置为:-90 to-89。
市区新建基站规划
新建基站的规划设计,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站址选择。根据用户分布情况,基站将主要设在用户集中,人口稠密的地区。为了给某些重要的区域或用户提供移动电话业务。站址的选择应重点保证政府机关所在地、机场火车站、新闻中心、移动通信企业及员工宿舍所在地、主要酒店、主要商业区、新技术开发区和大型厂矿、企业等区域的良好通话,避免对该类区域的重叠覆盖。基站位置应首先根据用户分布和频率计划来考虑它的有效覆盖范围及基站间的干扰,以免影响全网的容量。还要考虑根据用户投诉情况,对用户反应较多的区域进行新建基站规划。另需结合城市发展规划,提前做好新建基站的预规划。
其二,站型配置。市区站型配置最基本的要考虑到规划阶段频率计划的难易程度和话务置分布情况,建议配置不超过S8/8/8的站型。每个基站的配置还要结合具体情况来考虑,如话务量,基站高度等。话务置高的区域基站要配置相对大的站型,但是站型配置太大,可能会造成频率干扰,影响通话质量。还要求使用定向站,如站型配置太大,建议使用共站新建1800MHz基站吸收话务。
其三,高度、方位角、倾角。市区新建基站要考虑到原有网络的覆盖情况,到目前现阶段为止,移动在市内的基本覆盖不成问题,但考虑到一些特殊的室内覆盖以及容量增加的需要,还需要新建部分基站,因此这些新建基站的高度不能太高,一般建议在30米左右的高度,同时还有考虑到当新增基站后要把原有特别高的基站天线降低或调整原有基站天线倾角。
对于市区新建基站,在通常情况下建议采用和原有大部分基站相同的方位角,但如果有特殊的覆盖要求,或者在原有覆盖方向上有阻挡等,可进行相应的调整,目前邯郸市区方位角为60°/180°/300°。
市区新建基站的倾角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一般市区新建基站都使用内倾角为6°的天线,再根据基站高度下压2°-3°。
室内覆盖解决方案
近几年来城市变化越来越大,新的高层建筑如豪华宾馆、商业中心、大型公寓等大量涌现,使手机在室内的使用频率日益增加,如何做好室内的信号覆盖也成为了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室内移动通信存在着2方面问题。
1.覆盖方面。由于室内的复杂结构,建筑物自身的屏蔽和吸收作用,造成了无线电波较大的传输衰耗,形成了移动信号的弱场强区甚至盲区,致使大楼的地下室、一、二层场强较弱,甚至存在一些盲区。
2.质量方面。建筑物高层空间极易存在无线频率干扰,服务小区信号不稳定,出现乒乓切换效应。
针对以上问题,目前基本使用室外宏基站+直放站的方式进行解决,但是这样的解决方式带来以下问题:
1.采用直放站方式时,对源信号电平要求高,通话质量难于保证,控制不好,会影响整网的质量;
2.采用直放站+室外基站没有根本解决容量问题,网络容量有限;
3.采用直放站+室外基站会导致室外基站配置增大,如周围基站配置均较大时,频率将成为一大制约。
综合考虑,建议室内覆盖使用的信号源可选择微蜂窝或新建信源站。对于小范围的室内覆盖可用微蜂窝,微蜂窝可安装在墙上,节约空间。对于大型的生活小区及商业区建议使用新建信源站,在前期的规划中可预留几个900MHz频点给信源基站使用,或者考虑使用GSM1800MHz基站。
具体案例分析
以下是基站割接中出现的一次问题的处理,从中反映了工程质量对网络造成的影响,目前工程施工量很大,因此需要相关人员严把质量关,减少由于工程施工造成的不必要影响。
现象描述:BSC搬迁工程,将基站从老BSC割接到新BSC上(割接过程为传输通过更改数据将基站从老BSC割接到新BSC),发现两个基站无法加载,一个基站为“LAPD_OML断链告警”,另一个基站为“远端告警”和“LAPD_OML断链告警”,倒换传输收发无效。
告警信息:一个基站为“LAPD_OML断链告警”,另一个基站为“远端告警”和“LAPD_OML断链告警”。
原因分析:由于是BSC搬迁割接基站,所以BSC方面出问题的可能性较大,首先检查BSC数据及硬件;BTS也有可能因为割接而出现硬件或软件故障;另外传输方面问题也可能造成此故障。
TD网络结构优化中的“高站”优化 第10篇
高站不是指基站的绝对高度, 一般指通过调整下倾角已无法控制基站覆盖范围, 只能通过降功率或其他方法来减小覆盖时, 此时的基站就是网络优化中需要关注的“高站”。TD网络中的高站使得某个基站过覆盖或越区覆盖, 造成了同频干扰, 导致频率、扰码、邻区规划都非常困难。在高站覆盖的小区边缘, TD无线信号波动较大, UE驻留小区不稳定, 发起业务时UE发射功率较大, 对其他用户造成较强干扰, 导致小区整体的底噪抬升。
高站天馈的调整需求
某市区南内环西街基站位于千峰南路与南内环西街十字路口西南约50米, 东西南三个方向无明显遮挡, 站高约40米, 且天线使用的TD二期时的宽面板天线, 预置下倾角为0度, 机械下倾角目前已经调整至最大10°, 在各个小区主旁瓣方向仍然越区严重, 不能合理覆盖。针对此种过覆盖情况, 将南内环西街基站替换为大预置下倾角的天线, 天线信息如表1。
替换后的天线更易通过天馈调整+可调性的电倾综合来控制小区覆盖范围。
使用大电下倾角解决TD高站越区覆盖
天线替换后覆盖对比
天线替换前, 该区域基站的覆盖范围较大, 已经在横向、纵向跨越了周边的2层基站, 其中在北、东两个方向距离基站很远的区域还有该基站的信号出现。替换天线后并通过天馈进行调整, 基站的整体覆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天线替换后明显可以看出各个小区覆盖范围明显变小, 其次通过调整机械以及电倾可以很方便的控制覆盖, 而且, 天线替换后可以提升小区发射功率来加强覆盖范围内的深度覆盖。需要注意的是:天线替换后接受到的信号强度明显减弱, 为保证TD信号的连续覆盖, 不建议大批量替换, 特殊场景可以考虑使用此种天线来覆盖。
天线替换前后FTP下载速率对比
对替换天线前后FTP下载做对比发现, 替换天线后无速率以及速率低的点明显减少, 应用层平均速率从替换前的985kbit/s提升到1205kbit/s, 链路层平均BLER从替换前的3.42%降低到3.11%。综合来看, 替换天线后, 通过对整体覆盖的把控, 消除越区以及旁瓣等干扰后, 整体FTP速率有一定提高。
天线替换前后扫频数据对比
天线替换前, 南内环西街1小区在南内环街晋祠路口信号为-81dBm, 替换后在相应位置信号强度为-94dBm, 信号强度减弱, 不再越区覆盖;天线替换前该基站3小区由于机械下倾角过大, 旁瓣越区很严重替换后, 天线替换后效果明显, 3小区旁瓣已明显收缩。
天线替换前后统计指标对比
KPI指标对比
为了保证统计指标对比的客观性, 网优人员选取南内环西街基站周边的11个站点进行局部区域KPI指标对比, 分别采集替换天线前后一周的业务量、接通率、切换成功率等指标进行对比, 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南内环西街单站话务量减少, 区域话务保持平稳, 之前南内环西街过覆盖区域话务被其它小区吸引。南内环西街单站KPI指标有所提升, 区域整体系统间切换成功率指标有明显改善。如表2所示。
MRR指标对比
通过对比该区域MR采样指标可得出结论。
南内环西街指标都有很大的提升, 说明南内环西街替换天线对该站点下用户终端无线环境有一定的改善 (即超远覆盖会恶化用户终端的无线环境) 。
南内环西街UE发射功率与UPPTS干扰信号功率改善都是极为明显, 说明超远覆盖对这两项指标恶化最严重。
该区域指标除下行BLER外的其他指标都有一定的提升, 说明南内环西街替换天线对区域中用户终端无线环境有一定的改善 (即超远覆盖会恶化用户终端的无线环境) 。
南内环西街替换天线后下行RSCP有一定的改善, 说明超远覆盖并不会使区域中信号更强, 合理的覆盖才能使信号更强。
选取天线需慎重
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第11篇
【关键词】机械制图;激发兴趣;备课;示范;练习;评价
机械制图是中职机械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它是技术生产中的通用语言,主要培养学生看图、画图、空间想象力和应用能力,因此机械制图被看作是理论课和专业课的一个桥梁。学生学完这门课后须掌握识图技能和绘图技能。所以要上好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制图课,教师就必须进行充分准备、优化教学手段,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熟练运用机械制图工程语言的一流技术工人。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方法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增强学生的信心,培养学习兴趣
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自觉性也不够,在学习中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学生课堂上不够专心。因此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是教好该课的关键。
机械制图作为学生入校后接触的第一门技术课,在学生上第一次课时,首先要让所有学生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他们都是一样的起点,在义务教育中学习的好与差对于制图的学习没有影响。不是以前学得好的学生就能学好制图,而学习差的学生就一定学得差。然后,要告诉他们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在机械行业中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只有掌握了这门语言,才能在这个行业中立足,才能具备技能人才的首要条件。最后,再告诉学生机械制图的学习主要需要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只要多想,然后多画,就能够学好这门课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的兴趣。
二、精心准备,优化教学设计
机械制图教师备课时必须熟悉教学大纲,并能熟练画图,只有这样,才能系统、完整、准确地备好一堂课。
笔者通常是这样做的。首先,根据教学大纲,配合教参研究教材,对教材的每部分内容进行仔细研究,从各个角度理解内容。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将整体内容分解成一系列的步骤和问题对学生提问,同时也要逐个检查这些问题,解答这些问题,直到确定这些问题的重点、难点,并且没有知识点的遗漏,这样备课工作才算圆满完成。比如机械制图三视图的投影规律这一节,笔者这样备课:第一,三视图是怎样形成的?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第二,画三视图前要做什么?回顾复习,巩固记忆;第三,三视图是如何配置的?分析问题,引导解决;第四,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是什么?解决问题,完成教学。这样逐步将各个知识点连贯起来,内容完整清楚、条理性强,再配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最终解决问题,能大大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效率。
三、教师示范,传授方法
教师的示范是机械制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为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可以避免盲目的尝试过程,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首先通过语言解释,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同时通过画图示范,使学生获得关于解题方法和实际动作的感性认识,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还可以采用模型、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因为机械制图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只有选择与这节课有关的模型、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让学生在看得到、摸得着的情况下获得初步印象,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借助橡皮泥,让学生自己动手构出模型。这样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四、督促练习,做好评价
要学好制图这门课,练习是很重要的。笔者一般把练习题分为一般题和难度题两种,一般题要求学生全部独立完成,难度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完成。在学生完成习题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巡回指导,对学生在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要有预见性,在讲解和示范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予以强调,但不能指望学生仅仅靠听讲解、看示范就能掌握绘图技能。在练习中肯定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学生不规范的画图方法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对学生中比较普遍的错误,还要在全班范围内重新讲解、纠正。当学生完成习题后,必须进行批改。批改时,教师要给学生全面的分析和评定,写几句简单的评语,这样会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简单的一个“钩”和“叉”只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练习、评价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还可检查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化网络教学 第12篇
近十年来,随着炼油行业加工规模和产量的增大,新建炼油装置增加,加工深度也在增加,通过优化生产、开展能耗达标以及采用先进节能技术等措施,对炼油行业节能工作进行研究,减少能耗就尤为重要。
从各炼油装置在总能耗中所占比例看,作为炼油装置能耗主要组成部分的常减压和催化裂化装置,其能耗之和约占炼油装置能耗的45%~50%。因此抓好这两套装置节能措施的落实,对整个炼厂节能降耗将起到主要作用[1,2]。
对结构已定或正在运行的常减压换热网络,如何进行优化改进使其达到最优,或在换热网络中的某些过程物流的流量、温度发生变化时,要求换热网络的换热仍能满足工艺上的换热要求,并能在最优或接近最优状态下运行,使换热网络公用工程能量消耗在现有的换热设备的基础上接近最小公用工程消耗量,这就涉及到换热网络优化改进和优化控制的问题。
1 优化改进和控制设计思路
根据夹点原理[3,4],最小温差降低公用工程减小,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小温差虽然降低,但是公用工程仍然大于严格按夹点法设计时的最小公用工程。由此可见,如果能够在工艺允许范围内继续降低最小操作温差,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用工程。仿真结果表明,对于固定结构的换热网络,在入口物流温度和流量正常波动的范围内,其最小温差的位置是相同或相近的,如果能够通过控制换热网络最小温差,即控制换热网络的操作夹点,则可以使实际公用工程最大限度的接近最小公用工程,降低换热网络的操作费用。
考虑到换热网络好的可操作性,并考虑到管壁结垢的变化,换热器设计时会留出充分的裕量。但换热网络大部分时间运行在稳定状态,且换热器结垢又是一个慢时变的过程,故在初始运行或稳态时,裕量的空间都处于闲置状态,如按原设计方案生产,又会造成温度超出设定值和公用工程的浪费。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提出常减压换热网络的优化改进和优化控制方案,在操作夹点附近设置旁路,通用优化调节旁路流量,间接控制换热网络操作夹点温差,降低换热网络公用工程。方案设计流程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设计完成或正在运行的常减压换热网络。
(2)参照换热网络的设备表,确定各换热器的结构参数,对照工艺标定数据,计算各换热物流的物性数据。
(3)对换热器进行空间离散化,建立含有多参数、多型号的换热器非线性动态模型。对程序进行反复编制、调试,并用现场采样数据进行比较,真实反映生产动态过程。
(4)在Matlab中编写S函数,并在Simulink中建立相应的模块,按流程图进行连接,把换热器的动态模型带入初始设计的换热网络,进行Simulink仿真,求网络中换热器冷热流的最小温差,得到换热网络的操作夹点位置;
(5)在操作夹点附近设置旁路,通过调节旁路流量,使得在不同工况、结垢等情况下,公用工程始终保持最小。
2 常减压换热网络的优化改进
某炼厂原油换热网络,由15种热流和2种冷流参与换热,整个换热网络被电脱盐罐和初馏塔分隔为三部分,每一部分中原油都分割为两路和各侧线进行换热。
换热网络投入运行之后,由于换热网络已经存在,确定夹点位置时,就不能再像换热网络初始设计时冷热复合曲线可以任意移动,直至最小温差满足ΔTmin。此时热复合曲线移动时,对应的冷复合曲线中也必须对各换热器中冷流曲线作相应的移动。最小温差ΔTmin不再是根据技术经济分析得到的最优最小温差,而是换热网络中热流与冷流实际温差的最小值,即操作夹点。
对原油换热网络进行动态仿真,仿真结果如下:由于原油在经过电脱盐和初馏塔的时候温度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而电脱盐和初馏塔模块不能等同于一般换热器模块,所以这里将原油分为三部分进行考虑,脱盐前换热网络的操作夹点温度为热流139℃,冷流103℃,操作夹点位置出现在换热器E1-106/1,2和E2-106/1,2上;脱盐后换热网络的操作夹点温度为热流189.4℃,冷流155℃,操作夹点位置出现在换热器E1-111/1,2和E2-112上;初馏后换热网络的操作夹点温度为热流289.1℃,冷流265.1℃,操作夹点位置出现在换热器E1-119/1,2和E2-119上。在上述换热器处增加旁路,增设控制器、调节阀和管线,连接到优化器上。常减压换热网络的优化改进方案如图1所示。
3 常减压换热网络的优化控制
确定换热网络的优化改进方案后,如何确定旁路流量的大小,在不同操作年限、不同工况下对旁路流量如何调节,以保持公用工程的最小化,这就要涉及优化控制。
3.1 旁路优化模型
原油换热网络旁路优化不仅需要公用工程为最低,而且要求原油换热终温、进初馏塔的温度、四个中段回流的温度、换热器的压降、支路压降平衡等多种要求,这是一个具有多个非线性约束条件的优化问题。优化模型描述如下
3.1.1 目标函数的计算
假设常减压换热网络由m种冷流和n种热流体参与换热。设一质量流量为MCi的冷流体i要求被加热到目标温度TCi,Req。一质量流量为MHj的热流体j要求被冷却到THj,Req。通过换热网络换热后,i、j两流体最终实际的换后温度分别为TCi,Act和THj,Act,则换热网络的冷公用工程QC、热公用工程QH和总公用工程Q分别表示如下:
undefined (1)
undefined (2)
Q=QC+QH (3)
其中,CpCi和CpHj分别表示i和j两流体的比热。
常减压换热网络一般都含有蒸汽发生器,对于蒸汽发生器,其产生的蒸汽经过热后可以直接并入炼厂的蒸汽管网,故将用于产生蒸汽的这部分能量看作是本换热网络的负热公用工程,用-QS来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Qs=MsteamH (4)
其中,Msteam和H分别为装置的蒸汽产量和所产饱和蒸汽的汽化潜热。因而对于含有蒸汽发生器的换热网络,热公用工程计算式是用下式计算
undefined (5)
目标函数为: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前提下,使换热网络系统的总公用工程最小。
J=minQ (6)
3.1.2 操作变量的选择。
换热网络优化改进方案中的旁路流量作为操作变量。
3.1.3 约束条件
(1) 每个流股的热平衡:
对于每个流股,进出换热网络的热量之差等于流股途经换热器交换的热量和流股所需公用工程之和
undefined (7)
undefined (8)
f、Cp、t分别表示物流的流量、比热容、温度;
Nc表示第i个热物流上的换热器个数,QCU,i表示第i个热物流上的冷公用工程;
NH表示第j个冷物流上的换热器个数,QHU,j表示第i个冷物流上的热公用工程;
in、out分别表示进口和出口;
(2)温差约束:换热器冷、热流体的温差要大于规定的最小换热温差
TH,k-TC,k≥ΔTmin (9)
TH,k表示第k个换热器的热流的温度,Tc,k表示第k个换热器的冷流的温度
k=1,2,,nhx;
ΔTmin为规定的最小换热温差。
(3)原油换热终温:为了避免过渡蒸馏,原油的换热终温取一个范围
Toilmin
(4)进初馏塔的温度:为了避免过渡蒸馏,进初馏塔的温度取一个范围
Tdismin
(5)四个中段回流的温度:
常一中、常二中、减一中、减二中油的换热终温取一个范围
Tmidmin,i
(6)换热器的压降:
每个换热器的管程压降o1和壳程压降p2都有一定的规定范围。
p1min,i
p2min,i
(7)支路压降平衡:
对于有支路的换热器,几个支路间的压降差要小于一定范围
Δpmin|psub1-psub2|Δpmax (15)
3.1.4 换热网络的流程模型
用联立模块法建立换热网络的流程模型。
3.1.5 优化算法的选择
采用遗传算法作为优化算法。
3.2 常减压换热网络优化系统公用工程分析
对于一套设计好的换热网络,随着网络运行时间的推移,参与换热的物流在管壁不断结垢,换热器中换热管内、外壁的结垢热阻也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地不断变化,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也随之变化,因而换热网络的换热性能和公用工程也在不断变化。
注:上表只是一个示意表,换热网络中每一个换热器还要根据流程和介质做适当调整。
公用工程的比较:每种工况下取100个采样点,不用优化器100个采样点的总公用工程用Ben表示,加优化器100个采样点的总公用工程用Opt表示,图2中实线表示没有优化器的作用,虚线表示有优化器的作用。
3.2.1 网络刚投入运行第一年
(1)减渣油流量在±10%范围内随机波动,Ben=1.223109 W,Opt=1.122109 W,Ratio=Ben/Opt=91.74%,公用工程仿真如图2中的(a)所示。
(2)原油温度在25~35℃范围内随机波动,Ben=1.235109 W,Opt=1.126109 W,Ratio=Ben/Opt=91.41%,公用工程仿真如图2中的(b)所示。
(3)减渣油流量在±10%范围内波动,原油流量在±10%范围内波动,减渣油温度在350~400℃范围内波动,原油温度在25~35℃范围内波动,Ben=1.1431109 W,Opt=1.052109 W,Ratio=Ben/Opt=92.01%,公用工程仿真如图2中的(c)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原油换热网络投入运行的第一年,由于结垢很少,换热器可调裕量控制大,优化改进系统的优化效果较好,有优化器的换热网络要比没有优化器的换热网络公用工程减少8%~9%。
3.2.2 网络投入运行第二年
减渣油流量在±10%范围内波动,原油流量在±10%范围内波动,减渣油温度在350~400℃范围内波动,原油温度在25~35℃范围内波动,Ben=1.337109 W,Opt=1.279109 W,Ratio=Ben/Opt=95.68%,公用工程仿真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原油换热网络投入运行的第二年,结垢逐渐增加,旁路流量可调的裕量逐渐减少,有优化器的换热网络要比没有优化器的换热网络公用工程减少4%~5%。
3.2.3 网络投入运行第三年
减渣油流量在±10%范围内波动,原油流量在±10%范围内波动,减渣油温度在350~400℃范围内波动,原油温度在25~35℃范围内波动,Ben=1.556109 W,Opt=1.534109 W,Ratio=Ben/Opt=98.56%,公用工程仿真如图4所示。
由图4可以看出,原油换热网络投入运行的第三年,由于管壁的结垢累积,旁路流量可调的裕度基本消失,优化效果不明显,有优化器换热网络要比没有优化器的换热网络公用工程减少1%~2%。
4 结论
通过对常减压换热网络的优化改进和优化控制方案和常规方案公用工程值的比较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无论是给定输入还是干扰输入,加入优化控制作用,可以达到减少总公用工程的目的。随着管壁结垢的影响,在第一年,优化方案能节约公用工程8%~12%,第二年,优化方案能节约公用工程3%~7%,第三年,优化方案能节约公用工程1%~2%。按一般炼化企业三年一大修,一年一小修的检修周期,平均节能非常明显。该方案需要增加投资小,能接近最优限度地减少公用工程消耗,对一般换热网络都能适用。
参考文献
[1]郑世桂.进一步降低炼油企业的能耗[J].炼油技术与工程,2003;33(8):50-54.
[2]孟宪玲.我国炼油行业节能综述[J].当代石油石化,2005;13(3):31-35.
[3]Linnhoff B.The Pinch design method for heat exchang-er networks[J].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1983;38(5):745-763.
[4]Jutta Geldrmann,Martin Teritz,Otto Rentz.Integratedtechnique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pinch analysis approach forthe design of production network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171(3):1020-1032.
[5]王瑞,付峰,高晓明,等.利用夹点技术优化设计换热网络[J].节能技术,2009,27(2):149-153.
优化网络教学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