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教材范文
依据教材范文(精选7篇)
依据教材 第1篇
一四“动”引导法概念、公式、性质、定律等的阅读指导方法
数学概念是反映事物在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方面的关键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基本单位。公式一般是指用数学符号表示几个量之间关系的式子。性质和定律则是由概念或一些简单的命题复合而成的。概念、公式、性质、定律等内容语言精炼、准确、抽象, 充分体现数学语言的简约性、精确性、抽象性, 阅读它们是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核心, 也是丰富学生数学语言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自主阅读这些内容的方法, 授之以渔尤为重要。在实践中, 教师以“读、找、举、用”四个动作引导学生阅读概念、公式、性质、定律等内容, 让学生边读边思, 边读边做, 效果显著。
第一, 是通读内容, 边读边想。教材在编排这些内容时通常先列举一些事实材料, 然后概括出这些事实材料的共性, 从而揭示其名称。所以, 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内容, 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读的时候, 让学生用垫板遮住内容, 一行一行地露出要读的内容, 以便学生边读边猜想 (需要的话也要边操作) 边与书中的结论相对照, 加以修正, 从而初步获得知识。
第二, 找关键词, 理解本质。就是找出概念、性质、定律中的关键字词, 想想为什么是这个词, 而不是另一个词, 或不用这个词等。
第三, 联系实际找出正反例子或实物, 明确它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举出肯定或否定的例证, 进一步掌握它们的内涵, 明确它们适用的范围。
第四, 熟记本内容并应用。熟记是应用的基础, 而应用进一步强化记忆。这一步是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纳入到相应的认知结构中, 形成知识系统。例如, 学习“倒数”时, 先让学生通读本节内容, 学生边读边按教材的要求计算这四题的积, 再根据教材的提示, 157512观察发现这些式子的积都是1。接着阅读书上两个学生的对话, 进一步补充自己的发现, 知道了倒数的概念。读到这里, 还不能算是掌握了知识。接着让学生进行第二步的阅读, 找出 (可用笔画出) 这个概念中的关键词“乘积”“两个数”“互为”等进行理解, 知道乘积是1而非和是1或差是1或商是1, 知道倒数是两个数间的关系等。然后再要求学生自行举例理解, 如, 根据概念, 学生还会想到0.25=1, 则0.2和5互为倒数, 通过举例, 明确了倒数不仅指分数与整数, 还可以是小数, 甚至是字母等。运用这样的阅读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概念、性质、定理等, 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扎实、更有效, 表达数学语言更规范、更准确, 体会阅读成功带来的快乐。
二读写结合法计算题阅读指导方法
计算题具有数学符号语言的可操作性特点, 是数学文字语言的简洁表现形式。计算是一种技能, 所以教学中, 教师比较重视训练。但经常发现学生会因看错运算符号而计算错, 会因读不懂运算顺序而导致错误, 会因辨认不清数的特点而不会算等。这些均是因为教师忽略教学生阅读计算题的缘故。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 计算技能的形成过程, 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认知阶段;二是示范模仿阶段;三是有意识的言语阶段;四是无意识的内部言语阶段。纵观现在计算的教学, 经常忽略第一个认知阶段和第三个有意识的言语阶段, 即不读题, 不明确算法, 不读计算过程, 直接让学生模仿计算, 从而导致学生在把计算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技能时出现纰漏, 于是在计算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 而教师却把它归结为马虎粗心。基于这样的认识, 本人在教学计算题时, 特别重视读题和有意识地表达计算过程的指导, 即增添了读的因素, 做到读写结合。
1. 边读边写法 (适用于一步的计算)
先读题, 明确计算要求, 接着想计算方法, 再口述计算过程。如计算34815, 先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用两位数各位上的数分别去乘三位数, 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接着就按顺序口述计算过程, 先用个位的5乘348, 五八四十, 写0进4, 四五二十, 20加4得24, 写4进2, 三五十五, 15加2得17;再用十位的1乘348, 一八得八, 一四得四, 四写在八的前面, 一三得三, 三写在四的前面, 然后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把计算过程通过读外化, 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语指导而进行智力活动, 读中带思,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又便于教师检测学生计算程序的正确与否, 及时纠正。当学生完全熟练计算过程后, 学生就会自动地压缩和简化计算的过程, 通过内部言语进行思考计算, 而这时学生已形成正确的计算程序, 所以就不容易出错。
2. 先读后写法 (适用于多步计算)
先初读算式, 看清运算符号和数的特点;再细读, 结合运算顺序的特点, 把算式读成文字叙述的形式;最后确定计算方法。如计算13.2-3.2÷0.8时, 学生往往被13.2-3.2很好算的外在表象吸引, 先算减法。所以在教学这类题时, 可要求学生先读一遍题目, 了解题目中含有减法和除法两种运算, 有没有带括号, 所以根据四则运算的顺序, 则可读成“13.2减去3.2除以0.8的商”, 于是运算的顺序在读中明朗化, 先求商后, 再算减法。
三语义转化法图形题阅读指导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图形包括主题图、几何图形、统计图表、集合图和数量关系图等。这些图均包含一定的数学信息, 是数学形象思维的载体和中介, 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材料和结果, 也是进行抽象思维的一个重要工具。学生要读懂它, 要找出图形所蕴含的数学信息, 并用文字语言 (或符号语言) 表达出来, 在表达中, 激活认知系统中与图相关的知识, 从而分析解决由图提出来的数学问题。所以, 阅读图形主要采用语义转化法, 即通过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换, 达到理解图意, 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求右下图形的面积。
学生看到此图形后, 首先要读懂的是: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再读出图上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腰和高的长度这些条件。在由图形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的过程中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底高, 之后再读图形, 从中读出0.5dm这条高与1.2dm这条边互相垂直, 不与0.7dm这条边互相垂直, 由此得出0.5dm这条高对应的底边是1.2dm, 从而选择正确的数据解决问题。
四3M阅读法应用题阅读指导方法
应用题是指用文字语言描述的含有已知条件和问题的有待加工的信息系统。解决应用题的第一步是感知和理解文字所蕴含的信息。所以通过仔细阅读题目, 全面认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充分搜集有用的信息,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小学生识字量不多, 阅读不流畅, 阅读语言文字时又受语文阅读中的“会读则读, 不会读就跳过”的影响, 形成不认真细致读题的习惯, 一目十行, 解题时凭感觉和印象, 往往错误百出, 造成学生对解决应用题失去信心, 形成害怕做应用题的心理。为了克服上述弊端, 在实践中本人让学生按“3M (么’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 阅读法”读应用题, 即一是看题目已知什么 (用横线画出) , 求什么 (用波浪线划出) , 关键词有哪些 (用圆圈出来) 。二是想怎么列式解决。三是问为什么这么列式?明确清晰的阅读步骤和要求, 督促学生认真阅读应用题题目。学生读题时要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并且用不同的线画出, 使学生认真读每一句话, 区分每句话的意思。列式之后, 要求学生反思为什么这么列式, 促使学生再一次阅读题目, 思考理由, 逐渐养成学生认真、细致、反复阅读题目的习惯, 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使学生体验到仔细阅读题目带来的好处, 激发其进一步认真读题的愿望, 增强了解答应用题的信心。
总之, 学习有法, 针对数学教材中不同的内容, 采取符合小学生水平的不同的阅读方法, 使小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是让学生们正确高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保证。
摘要: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数学阅读。它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笔者依据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公式、性质、定律以及计算题、图形题及应用题等内容, 谈分别采用四“动”引导法、读写结合法、语义转化法、3M阅读法的阅读指导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关键词:计算题,图形题,应用题,阅读方法,数学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兴贵、幸世强、冯国卫等.新课程数学阅读新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
第二讲语文教学设计的教材依据 第2篇
语文教学设计的教材依据
语文教材的内部层次与语文目标的达成 语文教材的“三重内部层”:
知识教材层——知识传递
技术教材层——技能训练
情感教材层——情感培育
语文目标——语文素养
民族母语情结
言语交际能力
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
较高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
当代阅读教材改革的共同特征 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语文教材的功能认识
传统对教材的认识是“典范” ——字字珠玑,句句神来之笔,段段匠心独运,篇篇佳构。要求讲深讲透,精剖细解。
课文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话题。课程资源观把教材当作为学生提供的涵育语文情感,历练语文思维,厚积语文学养的凭借。是学习的材料、积累的材料、探究的材料、讨论的材料。
平等审视教材,为学习提供参照。不仅把教材当作学习、研究、分析的对象。更尝试节外生枝,扩宽视野,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扩展,把一篇课文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加以学习比较。
三套初中语文教材单元内容比较(七年级上)
人教版
语社版
苏教版 第一单元
人生
感受生活
亲近文学 第二单元
人生
体味爱心
金色年华 第三单元
四季
亲近自然
民俗风情 第四单元
科学
小说初识
多彩四季
第五单元
亲情
想像世界
关注科学 第六单元
想像
古代生活
奇思妙想 第七单元
古代生活
——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目的: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文化 三套教材单元编排比较(七年级上)
人教版淡化了文体的概念,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成单元,每个单元以内容的相同或者相近为依归。语社版基本上是以写作知识为经来编排的。第一单元为记事单元,使学生明确怎样写一件事;第二单元记人单元,使学生明确怎样记人;第三单元写景单元,要求学生练习写景;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要求学生写童年的故事;第四单元是童话与科幻故事,要求学生编写童话或科幻故事。第六、第七单元是古诗文单元。
苏教版则以栏目的形式组织单元。每个单元有一个栏目名称,六个单元依次为“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语文社”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
本教材共6册,按单元编排,每册7个单元,共42个单元;单元内部由单元说明、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几个部分组成。单元说明或介绍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或提示学习要点、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迁移。
阅读由课文、注释、课后思考与练习组成。
口语交际,每册安排3-4次,分散的口语交际活动在课后思考和练习中适当安排。
写作分整篇写作、片段写作、课外练笔。每册安排7次整篇写作,片段写作结合阅读练习每单元安排1-2次,课外练笔要求形成习惯。
综合性学习每册安排2次,要求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完成。
每册教材的最后,适当安排一些附录,包括名著介绍、3500个常用字表、简化字总表、标点符号用法、名家碑帖等。“语文社”初中教材的特点
选文力求新、精、美,文化内涵丰富,富于时代气息。
编写体例清晰。以文体(记人、记事、写景、抒情、说明、议论)组元,但不过分强调文体知识。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在潜移默化中体会、认识各种文体的特点和要求。
以课程目标为依归,听说读写诸内容有机整合,整体推进。充分注意了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梯度安排合理。
“思考与练习”设计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也重视语言训练,充分注意了基础与开放的有机统一。
引导学生走向泛读,扩大视野,关注社会时代生活,为进行专题性学习做准备。“语文社”初中教材阅读部分的内容组成
课文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话题。在内容上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交叉组合,在形式上基本按文章体裁以类相从。每册约30篇课文,精读与略读课文各占一半。
课文注释主要用来介绍背景资料、解释生字词,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课后思考练习主要涉及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提炼要点、品味语言等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有的练习后面,还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作为附件,开拓学生的视野,开放学生的思维。
例: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关于叙事的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叙事——叙事的特征 规范)
1、忆读书(冰心)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3、*山中避雨(丰子恺)
4、风筝(鲁迅)
写作——记一件事
第四单元(小说——叙事的艺术 技巧)
13、空城计(罗贯中)
14、*美猴王(吴承恩)
15、心声(黄蓓佳)
16、*勇气(狄斯尼)
写作——写童年的故事 第五单元(童话 科幻——叙事的艺术 技巧)
17、犟龟(米切尔.恩德)
18、小溪流的歌(严文井)
19、*基因畅想(漆孝诗)
20、*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坎斯?彼勒)
写作——编写童话或科幻故事 人教版必修“阅读鉴赏”内容安排表 苏教版必修部分体系安排表
模块
活动
文体
文体
语体
册别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语文1
认识自我 传记
散文①
古典诗歌① 语文2
体验情感
诗歌
散文②
文言文① 语文3
感悟自然
科学小品
小说①
古典诗歌② 语文4
关注社会
议论文
小说②
文言文② 语文5
走近经济
新闻
戏剧
文言文③
以“活动”“文体”“语体”三线安排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5册。每册统一安排4个单元,即每册第一单元是活动单元,第二单元是文体单元,第三单元是文体单元,第四单元是语体(古诗文)单元。
教材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经济5个方面,设计了“认识自我”、“体验情感”、“感悟自然”、“关注社会”、“走近经济”5个活动单元,分别作为每一册的第一单元。文体单元
集中编排语体文单元,强调了语文教材文言文的基础性。
为了达到读懂浅易文言文的目的,集中编排古代作品单元。编排的方法主要按文体,同时也按时代分成5个单元。其中古典诗歌2个单元(唐以前1单元、唐宋元1个单元)、文言文3个单元(抒情1个单元、议论1个单元、史传1个单元)。
广东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特点
(一)增加阅读数量,强化阅读质量
阅读单元把阅读分成三个层级。
第一个层级基础阅读,每个模块10课,5个模块共50课,这是要求精读的课文,是基础性要求。
第二个层级拓展阅读和参考阅读,每个模块9课,5个模块共45课,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进行自主阅读的课文,是发展性要求。第三个层级推荐阅读,每个模块2篇(本),5个模块共10篇(本),这是为语文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的而提供选择性的阅读篇目,是提高性要求。
(二)加强阅读指导提高阅读水平
实验教科书的每一个模块(册)的每一个单元后都安
排了知识短文的“点击链接”栏目,5个模块(册)共20篇短 文,其中有9篇是介绍有关阅读理论、方法、技巧和习惯的 短文,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了解阅读类型、掌握阅读方法和 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从而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 自主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循序渐进的提高阅读水平。
(三)阅读和活动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阅读和活动是实验教科书的两根支柱,阅读的目标主 要是培养阅读鉴赏能力,活动的目标主要是培养表达交流 能力,二者既独立,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目的是全面提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每个模块(册)均以活动带动阅读,阅读衔接活动,活动与阅读的内容互相呼应;活动中的阅 读是为了辅助活动的开展,阅读中的表达交流活动是为了 弥补纯阅读的单调;阅读之中有活动,活动之中有阅读,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强化课文及单元教学的意识
例2:广东版(必修一)散文单元处理示例:
这个单元以“景”为线索,可以分为“景和心绪”“景和感悟”“景和故 事”三个板块来教学:
⑴《荷塘月色》和《沙田山居》都是用较大篇幅来描写景物,借写 景抒发自己的心绪。
⑵《散文两篇》和《我和地坛》,写景着墨不多,主要借景来发议 论。
⑶《拣麦穗》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而主要是讲述故事,单元教学中,可以和“点击链接”的《叙述纵横求变化》结合起来教 学。可以引导学生体味各类散文的文体特点:或重于写景抒情,或重于 议论说理,或重于讲述故事,提高鉴赏能力,模仿、学习写作散文。例3:广东版(必修一)传记单元处理示例:
根据课文的特点,本单元整体设计的思路为“阅读——比较——领 悟——写作”,将比较阅读作为本单元主要的学习方法,主要从材料的选 取、主旨的提炼、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将单元分为两 段,第一步,比较阅读《“布衣总统”孙中山》和《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千年祭》,体会传记与传记文学的异同。
第二步,比较阅读《华罗庚》、《罗曼·罗兰》与《我的回顾》,体 会他传与自传的异同。
第三步,总结梳理:(1)传记文的特点,(2)获得的人生教益。
第四步,结合点击链接的短文,进行传记文的阅读与写作指导。
突破口:综合活动
教与学的转变
整合补充教材
建构知识系统
以课堂为基础,交给方法
以活动来延展,教会生活
整合教材:
1、借助景物描写抒情:
《故乡的榕树》 《再别康桥》《死水》等
2、借助人物细节描写抒情:
《我的母亲》 《项脊轩志》等
3、通过叙述抒情:
《冰心:巴金这个人„„》《背影》等
4、通过议论抒情:
《散文两篇》(冰心)《阿旁宫赋》等
建构知识系统: 点击链接:《字字句句总关情》
《含英咀华赏佳作》
《亦直亦曲抒情怀》 知识系统: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借助叙述抒情
借助描写抒情
借助议论抒情
活动开展: 三次观察笔记
观察一:一张照片
观察二:一些细节
观察三:一次回馈 一次真情表达
配乐朗诵
阅读教材使用观念的视点演变
文章分析观
言语教育观
审美教育观 文章分析观
这种教学观的核心是以作者和文本为中心,专注于对 文本的内容和形式的分析。表现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就是 以课文分析为主线,在教学中一律采用“点评—分析”式的 “串讲法”进行。讲究字字落实,一段一结,提炼中心,归 纳特色。最终导致阅读教学的模式 “万变不离其宗”:
解题——时代背景——作者介绍——识字释词——段 落分析——主题归纳——写作特色
言语实践策略
让学生接近课文,进入课文,亲自去体验、感受言语作品所描绘的世界。用自己的语言把阅读文章的思想收获表达、倾吐出来。
将阅读中吸收的精神营养进行移情联想和共鸣,从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雨霖铃》课堂实录
师:请哪位同学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上阙的内容? 生:(思考片刻)别离
师:恩,不错。能不能在离别前再加上一个修饰词语呢? 生:雨中(其他同学有议论反对声)师:是雨中吗?请大家找一下依据。(众读)骤雨初歇,生:(悟)应该是雨后别离。
师:很好,读书要细心,才能准确把握文意。为什么要雨后?雨前可以 吗?(同学们开始讨论)生:“雨后”是渲染凄冷的氛围,烘托离别的凄凉。“雨前”不行,等于没写雨,就没有了氛围。
师:说得好。那么雨中也有这个作用,为什么不写雨中呢? 学生议论,有点为难。
师:请同学们留意这首词里写景的句子,看看写雨景是否合适呢? 生:(举手)不合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如果是下雨,就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景致了。
师:对,看来只能是“雨后”。“雨后”从自然氛围的角度来概括的。还有其他的词来修饰“别离”吗? 生:傍晚别离
师:好的,什么角度? 生:时间
师:恩,又是一个角度。能不能把“傍晚”用另外的词替换,更加文雅一些。生:黄昏
师:很漂亮。为什么要选在“黄昏”。众答:为了渲染别离的氛围。师:对,有依据吗? 众读:暮霭沉沉楚天阔。师:好,还有其他概括没有? 生:长亭别离 师:什么角度? 生:空间
师:很好。还有词吗? 师提示:(读)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生:执手别离,挥泪别离,无言别离„„
师:对,这是从别离的情态角度概括的,还有呢? 生:(抢答)还有方式,饮酒,“都门帐饮无绪”。师:恩。大家说的不错。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个答案都是成立的。还有,作者不仅从视觉上给我们展示了秋天黄昏雨后长亭饮酒泪别的场景,还给我们听觉上设计了音响效果(寒蝉凄切)。这是古代别离诗比较常用的表现手法,从时间、地点、氛围、方式、情态等不同的角度来描写。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琵琶行》第一自然段,比较两首诗在写别离上的共同点。(师生问答略)
师生共同找到的相同点有:时间(秋、夜)、地点(浔阳江头)、氛围(枫叶荻花秋瑟瑟、茫茫江浸月)、方式(饮酒)、情态(醉不成欢),学生进一步体会古代别离诗的常用的具有共性的表现手法。
这则课堂实录,用师生对话的方式推进教学流程,达到环环相扣、层 层深入的效果。
第一步,教师从概括入手,是从整体上的把握,很具体,很感性,这是阅读的一个切入口。第二步,在“别离”前添加修饰词,看起来很随意,却是十分关键的深入与拓展。学生借助问题导引实现了感性归类,懂得了古代别离诗常见的描写离别的多种角度与方法。
第三步,是与《琵琶行》诗段的比较,意在找出古代别离诗写作上的共同特点,这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进一步提升,是一次飞跃,经过分析、归纳、比较,重在培养学生掌握普遍的规律性的内容,找到突破的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总体上看,教师设问呈梯度式上升,层层递进,思路清晰,逻辑严谨。从每个设问单独来看,又具体,感性,有很强的操作性,学生有思考的附着点和明确的着力点。从设问的目标而言,指向文本,指向知识,指向能力。从答问的效果看,重在过程,重在体悟,重在方法。审美教学策略
教师要用文学和美学的眼光深切领悟课文,并指示学生领悟的方法。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方面入手,选准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审美起点。及时提供学生情智结构中所缺乏的,但又能深化审美思维的新鲜信息。例:《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 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 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 “何陋之有?”
陋室铭
刘禹锡的贬官遭遇;(三度搬迁)刘禹锡的日常交往;(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
刘禹锡的生活状态; 《宋书·陶潜传》云:“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清琴横床,浊酒半壶”(《时运》)白居易 《长恨歌》: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潘岳《闲居赋》:浮杯乐饮,丝竹骈罗。欧阳修 《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岑参《范公丛竹歌并序》:能清案牍帘下见,宜对琴书窗外看。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今年五月至苏州,朝钟暮角催白头。贪看案牍常侵夜,不听笙歌直到秋。
刘禹锡的君子之德:
孔子曰:“何陋之有?”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依据教材打造阅读教学高效课堂 第3篇
一、正确有效运用教材是实现阅读教学高效的基础
很多老师会说,我教了多少年的学,初中语文的内容还是能运转自如的。不可否认,很多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功底深厚,但是,我们又必须认识到,我们所接触的是不断变化的学生。当今时代,我们的教学对象阅读量大、信息来源丰富,知道的知识不少,大多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凭着一杯水、一桶水已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我们必须考虑教学改革问题。
笔者在高中求学时,曾经遇到这样一位数学老师,数学教材中出现的数学题目,这位数学老师都自己做一遍。这位老师是文革前的大学生,他能在没有任何压力的前提下,对自己的工作如此负责,对学生如此负责,确属难能可贵。这位老师对我们的启发是:教师必须熟悉教材。对于我们而言,如何使语文教材与学生相结合,如何使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相匹配,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因为,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同以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已经不再允许我们不假思索地任意搬取别人的教学经验和模式,或者说传统的教学经验和模式。
譬如,教学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依照以往的惯例,无论是课堂教学中涉及的主题,还是其他相关的教法问题,我都没做过多的考虑,但实际上有一点必须思考,即如何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创新性上有所收获。
二、创设良好情境是实现阅读教学高效的前提
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当教育教学对象乐于接受教育教学的活动、细节、流程,并且融入具体的教学中来,教学活动才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学生亦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提高语文素养。
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地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考察各种成功的课堂教学,我们会发现,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与课堂教学情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情境真实、有趣而又丰富多彩,课堂气氛也就显得十分的活跃,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十分显著。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在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且关注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合理运用问题。尤其注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譬如,教学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我首先注意导入语的推敲,争取达到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效果,“我们学习了《故乡》结识闰土,我们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结识了于勒,今天我们要结识另外一个人物——祥子,他在作家的笔下又是怎样一个颇具怎样个性特点的人物呢?”学生听后,乐于进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教学实践让我意识到,新课的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兴趣的殿堂的关键,是变“要他学”为“他要学”的关键。
当学生朗读课文时,我同步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雷、雨、风交加的声音,隆隆的雷声、哗哗的大雨,比较准确地渲染了祥子拉车的气氛。我发现,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读书,对文本内容的感悟效果大不一样。
当对文本内容进行感悟时,笔者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营造学生创造性阅读、感悟的氛围,在学习过程中,时不时地让学生依托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如作品的景物描写十分成功而且方法有异,请想想并且说说作者对烈日和暴雨有怎样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读读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看看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分析这样的描写具有着怎样的作用。学生经过如此由浅入深的探究,不但获取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更为主要的是,增强了探究的兴趣,尤其是创造性阅读探究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三、探求实践路径是实现阅读教学高效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日常语文教学让我们深深感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机会无时不在,也无时不有。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从未来的需求、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开阔视野、开放心态、认真探讨学生创新性阅读的路径。
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适应时代形势,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应当说,学生语文创新性阅读的实践,还是比较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进行思维实践,是阅读教学课堂的关键。让学生与老师、同学、作者、编者之间形成一定意义上的互动,在互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能够促进我们学生创新创造性的语文阅读实践,也应当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关键;语文教学决定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广泛性,语文教学资源亦无处不在,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也应当成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关键。
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注意探求创新性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并加以灵活运用,努力做到不呆板、不俗套,且富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譬如,教学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有学者说这是一篇微型调查报告,有原因、有方法、有内容、有结论、有建议。因此在教学时,我力求做这样几个教学环节。首先是抓住“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关键性句子,让学生思考柳宗元写作此文的原因,让学生探究柳宗元写作这样的调查报告,表现了他虽然身处逆境,却有着思考社会问题的情怀。学生们经过热烈讨论,对柳宗元的历史形象和内心世界,有了更多更深刻的了解,同时深深地感受到:柳宗元心系民生,具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必须弘扬古人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以创新的思维,引领学生进行创新性、创造性学习。学生的创新性、创造性能力又必须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分进行,这符合人才培养的需求,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也不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赋予我们的使命。
以教材为依据的预习策略探微 第4篇
“在指导以前 ,得先令学生预习。预习原很通行 ,但是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1]。那么凭借什么进行有效预习呢? 叶老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指出:“国文教学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 就是课本或选文。”[2]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选文或者课本应是学生重点预习的对象。叶老对于语文预习工作做了比较清晰的分项说明。一是“通读全文”[3]知道文章的大概;二是“认识生字生语”[4]在此项预习工作中可以借助字典辞典,“得到相当的认识”;三是“解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5]。在此三项预习工作中, 叶老始终强调要加强对每项预习工作的考查,即对学生的每项预习情况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对学生的预习监控,增强预习的实效性。
叶老的语文预习观可谓紧紧地抓住文本, 以文本为“凭借”,增强语文预习的实效性。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促进者的教师必须重视课前预习设计,把“课前预习”作为探明学生原有认知经验基础的重要“抓手”,在预习过程中,文本资源应当被充分利用起来,利用文本(特指语文教材)预习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观照审议。
1.通 读文本 ,增强个性体验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以模式化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文本学习要借助记录单进行, 以有效监控学生的个人体验效果。通读文本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阅读体验记录,可以设计如下的阅读体验记录单。
备注:填写的内容可以根据文体变化做适当调动。
通过阅读体验记录单的监控, 教师可以很好地掌握学生自主预习的状况,以便进一步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
2.以 练习为 “抓手 ”,有的放矢预习
人的思维活动是产生于问题的,以练习为“抓手”,通过解决练习中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确保学生的预习能在文本视域下进行, 使学生在已有知识与学习的新文本知识间建立联系,构建新的知识系统,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魏书生指出:“我认为教材中的课后练习体现了学习重点,有一定梯度、难度。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做这些习题。”[6]若在预习时,教师给予学生课后习题适当的指导,充分利用练习这个“抓手”作为预习文本的切入点,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文本的重难点,突出预习问题所在,以便在下一步学习中针对重点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的有效化。
3.利 用 “助学材料 ”,挖掘文本内涵
助学材料作为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合理得当,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系统的建构;有利于阅读兴趣激发和自学能力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课文的内涵理解程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助学材料的功能大致可以划分为:以引发兴趣为目的的助学材料、以温故知新为目的的助学材料、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的的助学材料和以发展思维能力为目的的助学材料四类, 教师要根据文本呈现的助学材料进行功能性划分与预习指导,加深对文本的内涵理解。
目前小学 语文教材 大多采用 单元主题 式编排方 式供学生学 习 , 教师可以 指导学生 借助同一 主题单元 的其他文本 进行比较 、互证式阅 读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将单元略读 课文直接 纳入助学 材料范围 运用 ,逐步培养 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的能力。 特别是比较式阅读, 教师要适当给予搀扶指导 ,在学生习 得比较预 习之法后 便可放手 让其独自预 习。
依据教材 第5篇
基于WEB的对外汉语教材编著系统:理论依据与设计开发
本文运用心理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定量分析、学习难度、语言项目复现等方面对设计基于WEB的对外汉语教材多媒体协同编著系统的`理论依据进行粗浅的探讨,并对该系统的主要功能与技术实现作简要的介绍.
作 者:卢伟 LU Wei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厦门,361005刊 名:外语电化教学 CSSCI英文刊名:COMPUT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年,卷(期):“”(6)分类号:H319.3关键词:教材编著系统 对外汉语教学 定量分析 设计开发
依据教材 第6篇
一、依据教材, 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一堂语文课, 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 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 竖什么大旗, 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 (王荣生) 我们先来看看本组课文的导语:“阅读本组课文, 要把握主要内容, 还要联系上下文, 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看肖、赵确定的教学目标, 基本可以概括为:1.学会生字, 理解词语。2.联系上下文,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3.有感情朗读课文, 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段落。这些教学目标与课标第三学段 (5~6年级) 阅读教学“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 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一致。可以说肖、赵确定了合宜的教学内容。
二、温故知新, 使学生得言又得法
经验告诉我们, 学过的知识如果不去运用它, 就会逐步遗忘;如果你经常使用它去理解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 你学过的知识就会因为有新的连接点而更加牢固地留存在头脑里, 而且还会生成新的知识, 增强理解力、探究力。如:“识字写字”教学环节, 对五年级学生在识字方面的要求是“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为此, 赵采取了“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认为难写的生字, 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肖运用的是“请小老师’听写生字词, 小组对改。重点指导听写中出错较多的生字, 如:疆、晰”。再如:“借物喻人”是学生要学习的写作方法。赵“请大家回忆五年级上册的《落花生》一课, 看看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肖要“大家回顾复习《翠鸟》《太阳》《桂花雨》《落花生》几篇课文, 发现它们与本文写法有什么异同”。两篇预设不约而同地做到了运用以往学过的教材, “唤醒学生已存储的知识”, 以求“温故知新”。
三、同课异构, 教学方法可以百家争鸣
譬如导入新课, 赵的导课是开门见山, 依据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可以省时高效”。肖则是建立在学生没有预习的状态下的导课。这从导语和“据题质疑”环节可以看出。再如“拓展阅读积累”板块, 肖的预设特别关注了围绕写作方法进行拓展阅读。赵则把注意点放在了“朗读课后阅读链接《帐篷》’, 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语言积累上。
依据教材 第7篇
一、低年级“言之有序”的教学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正处于发展阶段,思维具有一定的跳跃性,说话、写话没有顺序,缺乏条理性。“言之有序”应成为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各种不同段落结构中,“承接段式”是最适合用来教学“言之有序”的。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称象》的第4自然段,就是一个典型的承接段落,以它为例来说说这种段落结构的教学特点。
1. 读懂整段话。师: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2. 读懂每句话。师: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呢?(师生共同讨论并板书称象的三个步骤:赶象上船、装石头、称石重)
3. 厘清句关系。
(1)厘清句序。当学生厘清了称象步骤后,师再问:这几个步骤能颠倒吗?为什么?……
是啊,聪明的曹冲就是这样称出大象重量的,这就是做事的先后顺序。(教师在各称象环节中添加箭头表示先后顺序:赶上船→装石块→称石重)
(2)学“连接词”。师:为了把话说得更明白、清楚,人们往往会在句子中间加上一些词语来表示先后顺序,你能找到这样的词语吗?(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到“再、等”两个词)你还知道哪些词语也可以用来表示先后的顺序?(边讨论边板书:先、接着、然后、再、最后……)
(3)总结:第4自然段写了曹冲称象的全过程,按先后顺序写清了称象的三个步骤,还用上了连接词,这样就把整段话的意思写得明白易懂,有条理。
4. 回顾整体,获得规律。师:请大家再读读这一段,整体感知这种构段方式。
5. 拓展写作,习得方法。
二、中年级“言之有物”的教学
中年级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把内容写具体,即“言之有物”。我们要抓住最能体现“言之有物”特点的总分段式进行教学。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太阳》一文中的第4自然段。
1. 读懂整段话。师: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哪句话最能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大概意思?(引导学生找到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即第1句)
2. 读懂每句话。师: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3. 厘清句关系。师:第1句和后面几句是什么关系?(后几句都是围绕第1句写的,第1句就叫这一段的——中心句;它和后几句话的关系是——总分)
(1)再读第2~6句,看看作者分别从哪几方面来写清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讨论、归并意思后明白第2、3、4句是写: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了动物、植物,因为有了动物植物我们才能生存。
(2)这时教师故意质疑:看来到这儿就能把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密切写明白了,那第5、6句就可以去掉了?(不行,没有太阳就没有矿物资源,如果没有矿物资源,我们又怎么做饭、开车?这两句话同样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
(3)由此总结出:为了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这个自然段分别从动、植物和矿物三个方面来说明太阳的重要性,三者缺一不可。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充分明白了写文章要“言之有物”。
4. 顾整体,得规律。师读中心句,学生读具体描写的句子,感受总分段落的特点。再启发学生:这个中心句放在自然段前,和后面的句子构成总分关系,那么这个句子还可以放在哪儿呢?放后面就构成了分总关系。教师再引读具体描写的句子,学生齐读中心句。
5. 迁移写话。
三、高年级“言之有理”的教学
“言之有理”即要求学生在“言之有序”和“言之有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词能达意,中心明确,重点突出”。这是高年级应该侧重的教学。高年级课文内容较多、篇幅较长,我们可以抓住关键段落中能够辐射全文的关键句或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或课题,理解课文主旨,学习文章的表达特色。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梅花魂》写了一位老华侨视家中的墨梅图为珍宝,可在外孙女回国之际老人却将墨梅图送给了她,并希望她做个有气节的中国人。课文用借物喻人的方法赞颂了坚强不屈的中国人,表现了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这些内容集中在课文第12、13自然段中。课文题目是《梅花魂》,这两个自然段又对“梅花魂”作出明示,暗含着主题,自然成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两个自然段,紧扣其中的“最”字,联系上下文和课题,理解主旨,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一)瞻前顾后,突出重点
1. 抓住“宝贵”回顾前文。师: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外公把这幅墨梅图当作“宝贝”?引导学生学习描写外祖父对墨梅图珍爱的句子:神态描写——“顿时拉下脸来”;语言描写——“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动作描写——“轻轻刮去”“慢慢抹净”,以及“我”的心理描写——有什么稀罕的呢?……
2.抓住“保存”联系后文。师:一直被祖父视为珍宝的墨梅图,今天怎么舍得让“我”带回国,还叮嘱“我”“好好保存”呢?除此之外,你还可以从课文哪件事中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呢?
(二)紧扣“最”字,突破重点
在描述梅花特点的时候,外祖父用了多个“最”字表现他对梅花的热爱。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这个“最”学习,从而充分体会到外祖父强烈的爱国之心。
1“.最有名”。师:外祖父为什么要说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学习课文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绽放的品格。尤其是几个“愈”字,充分体现了梅花不向困难低头的高贵品质和顽强的生命力)
2“.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师:为什么说梅花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这句话只是在写花吗?(领悟“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什么不直接赞颂这类人,而要先赞扬梅花呢?(知道正确运用“借物喻人”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的立意更深远,表达的情感更含蓄,内容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照应课题,深化重点
1.师:课文题目《梅花魂》指什么?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
2.师:用梅花魂来象征什么?你还知道中华民族哪些有气节的人物,请谈一谈。
3.师:为什么说中华民族这些有气节的人像梅花?他们与梅花有什么关联?
(四)举一反三,随文练笔
通过这样的学习,对于“借物喻人”这种方法的妙用学生就深刻领悟到了。在此基础上提供内容,让学生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仿写一个片段,让自己的文章做到“言之有理”。
依据教材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