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有效性试验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有效性试验范文(精选9篇)

有效性试验 第1篇

交联聚乙烯电缆(以下简称交联电缆或XLPE电缆)的运行可靠性主要从两方面保证:一是制造技术及质量;二是电缆敷设及附件安装的质量。交联电缆制造质量可通过型式试验和出厂试验加以保证;而电缆敷设及附件安装都必须在现场完成,现场环境和工作条件都无法与制造厂相比,并且电缆在运输、搬运、存放、敷设和回填过程中可能受到意外损坏,为此,在安装结束后必须对电缆线路进行交接耐压试验。IEC 840或CI-GREWG21标准指出,现场试验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电缆及电缆附件的制造质量,这已在型式试验和出厂试验中得到证实,其真正的目的是检查电缆敷设及附件安装是否正确。

交联电缆的现场交流耐压试验标准有多种,如CI-GREWG21标准、IEC标准、GB 501502006标准、Q/GDW 5122010标准,然而这些标准规定的试验技术参数不统一,特别是持续耐压时间有较大偏差。本文结合现场交联电缆安装质量缺陷的常见类型,分析试验频率、电压和时间等参数的选取,使之既要达到现场检验电缆敷设及附件安装质量的目的,又要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试验对绝缘的影响。

1 试验标准

(1)CIGREWG21标准。

CIGREWG21工作组于1995年发布的文件明确指出,直流耐压试验常不能有效地检测出交联电缆缺陷,有时甚至还会引起正常绝缘的击穿,同时0.1Hz超低频耐压或振荡波试验对检测交联电缆等挤包绝缘电缆主绝缘及附件绝缘缺陷的效果仍较差。交联电缆对地电容很大,因此在现场采用50Hz工频进行交流耐压试验的条件难以具备,但进行变频交流耐压试验的条件还是具备的,该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CIGREWG国际大电网工作会议21工作组的《高压交联绝缘电缆竣工验收试验建议导则》推荐采用交流试验,在放电机理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建议试验电压频率范围为30~300Hz,耐压时间为60min。CIGREWG21标准推荐的30~300Hz耐压试验参数要求见表1。

(2)IEC标准。

IEC 60502、IEC 60840等标准也要求对交联电缆做交流耐压试验,且在2000年发布的IEC标准草案IEC62067中规定150~500kV交联电缆敷设后只能做交流耐压试验,建议试验电压频率范围为20~300Hz,耐压时间为1h。IEC标准推荐的20~300Hz耐压试验参数见表2。

(3)GB 501502006标准。

国内业界高度认同对交联电缆采用交流耐压试验。近年各网省公司先后制定了交联电缆的交接试验标准,如1999年广东省制定了《广东省10~220kV交联电缆交接验收试验标准暂行规定》;2002年华北、华东也相继制定了相关规定,推荐采用20~300Hz变频谐振耐压试验,对于35kV及以下等级电缆,可采用0.1Hz低频耐压试验;2006年GB 50150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明确规定35kV及以上交联电缆应采用20~300Hz交流耐压试验,并给出了不同电压等级交联电缆的耐压标准(见表3),是目前交联电缆进行现场交接验收时应遵循的唯一国家标准。

(4)Q/GDW 5122010标准。

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的Q/GDW 5122010《电力电缆线路运行规程》推荐橡塑电力电缆在现场交接验收时采取的耐压试验参数见表4。

注:Q/GDW1682008(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试验规程》例行试验参数为110kV/66kV及以下,1.6U0,5min;220kV及以上,1.36U0,5min。

从表1~表4可知,CIGREWG21工作组推荐的试验参数与IEC标准有差异,主要的不同是施加的试验电压倍数,IEC标准偏严,且提出了24小时额定运行电压下的试验方法。国内标准大多参照IEC标准制定。

2 有效性评析

2.1 谐振频率

耐压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检查电缆在实际运行工况下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因此试验过程应尽可能符合电缆运行时真实的环境状态或具有在交流工频运行电压下相同的放电机理,否则,试验结论作为电缆投运依据的置信度将较差,甚至可能造成对电缆安装施工质量状况的误判。这也是IEC标准不推荐采用直流电压、振荡波电压和0.1Hz低频电压对高压交联电缆进行耐压试验的原因,它们与工频电压的等效性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理想的状况是对电缆绝缘施加的电压频率为工频或接近工频,但受现场试验技术条件的限制,难以保证所有情况下都能满足这一要求。

国外曾对交联绝缘线芯在不同频率下的击穿电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频率为30~75Hz时,击穿电压值落在可置信度95%之内,即当交联电缆长度、截面不同时,谐振试验频率可选择为30~75Hz,此时的试验结果与运行电压频率时的差异较小。因此保持串联谐振回路电感不变,只改变电源频率,使之达到串联谐振回路的固有频率,从而使回路发生谐振。CIGREWG21.03推荐采用工频或30~300Hz近似工频的交流试验电压,而IEC 62067建议试验电压频率范围为20~300Hz。

由于试品电缆最大、最小电容之比等于试验频率之比的平方,即:

因此变频谐振试验系统能够适应的电缆电容范围很大,最大、最小电容之比可达100~225,即无论是几十米或十几千米长的电缆均可采用变频谐振试验。

试验结果已证实,在20~300Hz频率范围内,放电机理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交流电压试验可重现与运行工况下相似的场强,因此试验结果可与50Hz工频电压下的等同。然而,如果能通过选择谐振电感值将谐振试验频率控制在30~75Hz范围,那么等效性会更理想。

2.2 试验时间

根据固体电介质的击穿理论,固体绝缘介质的击穿主要有电击穿、热击穿和电化学击穿等形式。固体绝缘介质如果在外施电压作用的很短时间(如0.1s以下的雷电等冲击电压下)内被击穿,那么很可能是电击穿,因为热、化学等的影响在短时间内还不明显;如果在交流电压作用的较长时间(如几分钟到数小时的工频过电压下)内被击穿,那么热击穿往往起决定作用;如果是在长时间的电压作用下(如从几十小时到几年的长期运行电压下)被击穿,那么大多数属于电化学击穿。

电缆敷设和附件安装过程中可能产生以下故障。

(1)在切削电缆绝缘和半导体层时,可能划伤主绝缘及外半导体屏蔽层。如果绝缘层表面存在刀痕、凹凸不平,残留半导电颗粒、杂质,就会导致电缆绝缘层表面爬电,一旦出现过电压,电缆将被瞬时击穿。如果屏蔽层损坏,就会造成电场分布不均,易引起电缆局部放电;如果外屏蔽层切断处(应力控制部分)的安装工艺处理不当,就会导致该处沿相绝缘表面的轴向电场发生畸变,产生局部电场很高的应力效应。

(2)终端和接头的密封不良会导致绝缘剂流失和潮气、水分进入电缆,使绝缘强度降低,加速绝缘层老化。

(3)端子压接处因接触电阻过大而造成发热。

电缆终端、接头的缺陷属于电缆线路的薄弱环节,可经过较短时间(15min)的交流耐压试验发现,属于电击穿范围。有关资料表明,对于现场施工造成的电缆接头、终端缺陷,在15min的耐压试验中大部分(约88%)会被击穿,少数即使未被击穿,在15min的耐压试验过程中也有了一定发展,此时若采用局放试验,就会被检测出。IEEE4002001推荐耐压时间为15~30min,IEC和国内标准推荐为60min。

2.3 试验电压

电力电缆试验电压的确定属于绝缘配合范畴,试验电压是模仿实际交联电力电缆在长期运行条件下内外绝缘应能承受多次工作电压、内部过电压和雷电过电压而不被破坏。试验电压太高,设备造价就增大;试验电压太低,则运维费用大,且严重影响安全可靠供电。因此,选择合适的试验电压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在例行试验中,选取不合适的耐压值将会损坏电缆主绝缘。本文仅讨论电缆的工频交流试验电压问题,不涉及冲击绝缘水平,因此工频过电压是电力电缆设备工频试验电压选择的主要依据。

工频过电压的频率为工频或接近工频。工频过电压的幅值不高,在小电流接地系统中约为工频电压的1.732倍;在大电流接地系统中一般不允许超过1.5倍。如果考虑1.1的裕度系数,那么运用于小电流接地系统中的电力电缆的交流耐压值可选取2.0U0,运用于大电流接地系统中的可选取1.7U0或选取出厂试验电压值的80%。

交联电缆绝缘耐压试验属于破坏性试验,试验过程可能对绝缘造成局部损伤或不完全击穿(树枝状放电)。随着施加试验电压次数的增多,固体绝缘的击穿电压将下降,电缆受到的损害会加大,寿命会缩短,因此在确定试验电压和试验次数时需注意此累积效应,不宜反复对交联电缆进行耐压试验,例行试验优先采用无损检测方法。

3 现场交接试验实例

某电网采用变频谐振试验装置对110kV交联电缆进行现场交流耐压验收试验。试品型号为YJW,额定电压为64/110kV,电容为0.169μF/km,单根电缆长度为0.076km。试验标准:在电缆芯线和金属屏蔽层间施加交流电压128kV(2U0),试验时间为1h。

变频谐振试验装置的工作频率范围为20~300Hz.配有6台试验电抗器,电抗器的电感为100H/台,额定电压为35kV,额定电流为1A;配有的励磁变压器最大输出电压为6.5kV。

(1)试验电抗器台数的选取。

试品电缆对地电容能耐受的电压为128kV,因此回路发生串联谐振时,试验电抗器也要承受128kV,由此可得试验电抗器台数应为128kV/35kV≈4。试验接线原理图如图1所示。

(2)谐振频率的估算。

由于试验电抗器的电抗远大于励磁变压器的电抗,即试验电压远大于励磁变压器的输出电压,因此估算谐振频率时可将实际电路简化为4台串联电抗器总电感L与电缆电容C并联。其中,L=100H4=400H;C=0.076km0.169μF/km=0.012 8μF,故有:

(3)校验试验电抗器通过的电流。

试验电抗器通过的电流为:

I=ωCU=0.72A<1A(试验电抗器额定电流)

现场试验中的实际谐振频率为69Hz,励磁变压器输出电流为0.68A,对3根电缆分3次进行耐压试验,时间均为1h,3根电缆全部通过试验。这说明试验估算结果较准确,按此制定的试验方案也是可行的。

4 结束语

传统的直流耐压试验不能模拟高压交联电缆的运行工况,对交联电缆绝缘不仅无效而且有害,因此在现场竣工验收试验时,不宜采用直流耐压法。交流耐压试验是现场检验交联电缆敷设和附件安装质量最有效的手段。试验结果已证实,在20~300Hz范围内,放电机理没有明显变化,试验结论可与工频情况等效。

变频串联谐振装置体积小、重量轻,适合现场使用,试品被击穿时,谐振条件被破坏,短路电流小,对试品危害小。对于小电流接地系统中的电力电缆,交流耐压值可选取2.0U0;对于大电流接地系统中的电力电缆,交流耐压值可选取1.7U0或出厂试验电压值的80%。

摘要:阐述了变频串联谐振交流耐压试验方法的基本原理,指出交流耐压试验是交联电力电缆现场交接验收试验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试验标准中技术参数不统一的问题,结合现场交联电力电缆安装质量缺陷的常见类型,分析了试验频率、电压和时间等参数的选取。

恒温恒湿试验箱有效保障食品安全 第2篇

恒温恒湿试验箱也称恒温恒湿试验机、恒温恒湿实验箱、恒温恒湿机或恒温恒湿箱,用于检测材料在各种环境下性能的设备及试验各种材料耐热、耐寒、耐干、耐湿性能。适合电子、电器、通讯、仪表、车辆、塑胶制品、金属、食品、化学、建材、医疗、航天等制品检测质量之用。

恒温恒湿试验机在食品行业中主要用于食品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对于食品行业,食品储运过程时间并不是一个短期问题,但食品保存中的相对平衡湿度也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一项重要指标,相对平衡湿度直接影响菌落的生长。

例如:在平衡相对湿度为95%RH至91%RH范围内,易于滋生的菌落为沙门氏菌、波林特菌、乳酸菌、霉菌和酵母菌。而食物保存周期也与温度、平衡相对湿度有关,平衡相对湿度值为81%RH的蛋糕,其保质期为27℃时14天、21℃时24天,如果平衡相对湿度提高到85%RH,这些指标将降低为27℃时8天、21℃时12天。吸湿物质的平衡相对湿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平衡相对湿度定义为物质与空气中水不进行交换情况下,由周围空气获取的湿度值。这个定义很清楚,为了成功地储存和保持这些产品,环境气候的控制及包装必须仔细指明。同时,很多食品的保存在过于干燥情况下,其口感都会有些变坏。针对这种情况,要求实时记录温湿度变化,保证食品安全进入消费者口中。

有效性试验 第3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341-01

变压器是常用的电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可根据变压器现场运行的实际情况,在下列三种情形下需对变压器进行故障诊断:

(1)运行中出现异常被迫停电进行检修和试验;

(2)正常停电状态下进行的交接、检修验收或预防性试验中一项或几项指标超过标准值;

(3)运行中出现其它异常造成事故停电,但变压器尚未解体(吊心或吊罩);

当出现以上情况之一,需迅速进行有关试验。若存在故障,则需进一步明确故障原因或类型、大致部位、故障的严重程度以及能否带故障短期运行的判定依据。假如没有故障,则要分析出现试验结果异常或其它异常现象的原因。

1油中溶解气体分析

变压器油是矿物绝缘油,它由许多不同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分子组成的混合物,分子中含CH3、CH2和CH化学基因,并经C-C键键合在一起。变压器潜伏性故障是通过气相色谱法定性、定量分析溶于变压器油中气体来实现的。在变压器运行过程中,假如存在热点(电流效应)和放电(电压效应)比如局部过热(铁芯、绕组、触点等)、局部电晕放电和电弧(匝层间短路、沿面放电、触点断开等)等故障条件,均会引起绝缘油和固体绝缘物的裂解,使某些C-H键和C-C键断裂,使低分子烃类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产生速率加快,随着故障发展分解出的气体产生的气泡在油中经对流、扩散不断溶解在油中,当产气量高于溶解量时,一部分气体进入气体继电器,可能引起瓦斯动作。所以故障气体的组成和含量与故障类型和严重性有密切关系,定期分析油中气体含量对于监测把握变压器运行状况是十分有效的。

2绝缘试验

2.1绕组直流电阻的测量:长期以来,绕组直流电阻测量一直被认为是考察变压器纵绝缘的主要手段之一,有时甚至是判定电流回路连接状况的唯一力珐。这是一项方便而有效的考察绕组纵绝缘和电流回路连接状况的试验,能反映绕组焊接质量、绕组匝间短路、绕组断股或引出线折断、分接开关及导线接头接触不良等故障,实际上它也是判定各相绕组直流电阻是否平衡、调压开关档是否正确的有效手段。

2.2测量介质损耗因数tg δ:它主要用来检查变压器整体受潮油质劣化、绕组上附着油泥及严重的局部缺陷。介损测量常受表面泄露和外界条件(如干扰电场和大气条件的影响),因而要采取措施减少和消除影响。现场我们一般测量的是连同套管一起的tg δ,但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检出缺陷的灵敏度,有时也进行分解试验,以判别缺陷所在位置。

2.3绕组绝缘电阻的测量:绕组连同套管一起的绝缘电阻和吸收比或极化指数,对检查变压器整体的绝缘状况具有较高灵敏度,它能有效检查出变压器绝缘整体受潮、部件表面受潮或脏污以及贯穿性的集中缺陷,如各种贯穿性短路、瓷件破裂、引线接壳、器身内有铜线搭桥等现象引起的半贯通性或金属性短路等。相对来讲,单纯依靠绝缘电阻绝对值大小对绕组绝缘作判定,其灵敏度、有效性较低。

2.4绝缘油试验:绝缘油广泛应用于变压器、油断路器、充油电缆、电力电容器和套管等到高压电气设备中,起绝缘、冷却、灭弧作用。在运行中绝缘油由于受到氧气、高湿度、高温、阳光、强电场和杂质作用,性能会逐渐变坏,致使它不能充分发挥绝缘作用,因此必须定期对绝缘油进行试验,如测量绝缘油的击穿电压、绝缘油介质损耗等,由于其分析结果有一定程度分散性,所以其有效性受到来源于取样、送检、化验全过程分散性的影啊。

2.5交流耐压试验:它是鉴定绝缘强度等有效的方法;非凡是对考核主绝缘的局部缺陷,如绕组主绝缘受潮、开裂或在运输过程中引起的绕组松动、引线距离不够以及绕组绝缘上附着污物等。交流耐压试验虽对发现绝缘缺陷有效,但受试验条件限制,要进行35kV及8000kVA以上变压器耐压试验,由于电容电流较大,要求高电压试验变压器的额定电流须在100mA以上,目前这样的高电压试验变压器及调压器尚不够普遍。假如能创造条件对高电压、大容量电力变压器进行交流耐压试验,对保证变压器安全运行有很大意义。

3线圈变形检测

近年来,通过对发生故障或事故的变压器进行检查和事故分析,发现绕组变形是许多故障或事故的直接原因,一旦绕组变形而未被诊断继续投入运行则极可能导致事故,严重时烧毁线圈。造成变压器绕组变形的主要原因有:

(1)在运输或安装中受到意外冲撞、颠簸和振动等;

(2)短路故障电流冲击,电动力使绕组轻易破坏或变形;

(3)保护系统有死区,动作失灵,导致变压器承受稳定短路电流作用时间长,造成绕组变形。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遭受外部短路时,因不能及时跳闸而发生损坏的变压器约占短路损坏事故的30%;

(4)绕组承受短路能力不够,有资料表明,近5年来对全国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电力变压器事故统计表明这已经成为电力变压器事故的首要原因。变压器出口短路,主要是厂家在制造工艺用材上存在缺陷与不足,承受短路能力有限,致使绕组绝缘薄弱处烧毁熔断。

绕组变形后带来危害主要有绝缘距离发处变化:或固体绝缘多到损伤导致局部放电发生;绕组机械性能下降;产生累积效应等。

4局部放电测量

变压器故障的原因之一是介质击穿,其原因主要是局部放电,它导致绝缘恶化乃至击穿。随着变压器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步熟悉到局部放电是变压器诸多故障和事故的根源因而局部放电的测试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我国110kV以上电力变压器事故中有50%属正常运行电压下发生匝间短路等原因,也是局部放电所致,因此我们单位已把局部放电测量作为220kV变压器安装和大修的必试项目之一,这对于变压器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将十分有效。

5结束语

(1)在变压器计划检修或故障诊断中,预防性试验结果依旧是不可缺少的诊断参量;

(2)每个预防性试验项目不能孤立的去看待,应将几个项目试验结果有机结合起来综合分析,这将有效提高判定的准确性;

(3)油中溶解气体分析(DGA法)和局部放电测量(PD法)是重要的诊断方法,随着这些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在线监测技术的广泛运用,对于提高供电可靠性,更及时准确了解设备状态和对变压器故障分析和判定将十分有效。

参考文献

[1]《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L/T 596-1996)

[2]《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定导则》(DL/T 722-2000)

[3]《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方法》陈化钢编著

结构模型抗震试验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第4篇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在各种防灾实践中,抗震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工程结构抗震试验是研究结构抗震性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地震震害调查、结构振动理论分析也是两种十分有效的研究方法。由于原型试验投资大、周期长、试验测量精度受到环境影响,加载设备要求较高。从而,使得结构模型抗震试验成为一种经济有效的试验方法。

结构模型试验分为三个阶段:模型设计、结构模型试验、结构抗震试验分析。结构模型抗震试验可以分为四类:周期性结构抗震静力试验、非周期性结构抗震静力试验、周期性结构抗震动力试验、非周期性结构抗震动力试验[3]。

1 结构模型试验的有效性

结构模型试验可以节省材料、费用,重复进行多次试验,积累较多的资料,并且可以在室内进行试验,具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先进的试验设备,能够较好的反映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震能力。结构模型抗震试验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比较、鉴定结构的抗震性能

制作几组结构模型,按照各自换算试验荷载分别对其进行试验,比较、鉴定几种不同结构的抗震性能。在改善结构的抗震能力,提高短柱的延性、改善砌体的变形能力、选择剪力墙开洞的合理位置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应用[3]。通过低周疲劳试验获得加载循环次数与强度或刚度退化关系,可以比较不同设计方案抗震能力的强弱。特别是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并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耗能元件和减震系统都需要通过抗震试验加以鉴定;同时结构模型试验还可以验证抗震措施和加固措施。

1.2 为制定规范条文积累科学数据

在大量试验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过去规范中抗震条文的缺点。特别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方面,对柱子箍筋的设置、钢筋搭接的要求、节点核心区的构造、构件抗剪能力的改善等,都需要通过结构抗震试验来逐步积累制定规范条文所需要的科学数据。

1.3 探索抗震性能、验证理论、研究破坏机理和破坏特性

结构模型试验是由原结构经一定相似关系而确定的,虽然它无法精确地、完整地反映原结构的各种抗震性能特点,但是它可以反映原结构的部分特性,为我们探索结构抗震性能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1.4 适用于各种结构及构件

结构模型试验不仅适用于整体结构模型试验,也适用于局部模型试验;不仅适用于结构工程中结构或构件的模型试验,也适用于桥梁工程中结构或构件的模型试验,因此,在各个领域中应用均十分广泛。试件的类型可以是梁式试件、柱式试件、节点及框架组合件试件、剪力墙及墙体试件等,试验模型应根据实际结构的研究目的、对象以及试验条件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后进行选取。

结构模型试验在比较、鉴定结构的抗震性能、制定规范、探索抗震性能、验证理论、研究破坏机理和破坏特性、评定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震能力以及验证抗震措施和加固措施等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效而经济可行的试验方法。

2 结构模型试验的局限性

结构模型抗震试验是一种有效的试验方法,但同时又由于结构模型内因或外因与实际不符,使其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误差

1)试件尺寸误差。试件尺寸误差分为试件外形尺寸误差和钢筋位置偏差。前者主要由于钢筋混凝土构件无法做到与设计尺寸一致、砌体构件尺寸受施工砌筑及材料本身尺寸的影响以及钢结构构件中钢板、型钢尺寸偏差等引起。后者主要由于主筋、箍筋绑扎时的偏差以及振捣混凝土时造成的骨架变形引起。这些误差无法避免,使结构模型无法反映原结构的全部特性,造成了模型试验的局限性。为减小这些误差的影响,在试验前量测试件的尺寸,试验后敲开混凝土,量测保护层实际厚度和钢筋的准确位置,在理论分析中采用实测尺寸。2)材料强度误差。试件的实际材料强度与名义强度(标准试件确定)之间的差别所产生的误差。减小这些误差的方法为:对混凝土要求试块和试件具有同一性,即要求相同的混凝土、相同的外模、相同的振捣条件、相同的拆模时间、相同的养护状况以及相同的试验时刻;对砌体材料保持试块和试件同一性的方法为每批试块和试件采取分批流水作业[4],减少因砌筑者水平不同引起的差异。3)试件安装误差。这类误差由以下原因引起的:试件划线误差;支座、加力点与划线不准的误差;支座长度方向不平或试件底部不平引起的试件扭转或出平面变形;支座太紧、摩擦力抵消一部分作用力等。这种误差可以通过提高施工安装技术来减小。4)试验设备误差。这类误差主要指:材料试验机的精度和实验者的读数误差;试验加载装置的精度和实验者的读数误差;传感器精度和实验者读数误差;数据采集和记录设备内部元件引起的误差。5)制作的精确度、试验环境以及试验荷载、试验量测的影响误差。模板的支座和模板材料对尺寸都有一定的影响,浇捣混凝土对钢筋位置会产生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误差。有些材料(如:有机玻璃等)对温度的变化很敏感,混凝土模型也很容易由于温度变化引起收缩和温度应力,因此,模型试验的荷载必须仔细校正,特别当模型的比例较小时,完全模拟实际荷载情况有困难时,应改用明确的集中荷载,否则会产生很大的误差。一些试验的量测设备也会致使结构产生误差。

2.2 各种模型材料的局限性

1)弹性模型材料。

塑料(环氧树脂、有机玻璃等)力学性能受应变影响,弹性模量随时间、温度变化,徐变大,泊松比大。有机玻璃能产生较大的变形,但延性差,无破坏前兆;硝酸一基σε曲线与钢材相似,但无硬化段;环氧树脂、聚酯树脂在配置时为满足材料相似性要求需要改变固化剂的用量,或掺入不同填充料调整其性能。石膏抗拉强度低,要获得均匀和准确的弹性特性比较困难;纯石膏弹性模量很高,很脆,加工时凝结太快;金属的试验荷载大,加工困难。

2)强度模型材料。

微粒混凝土需要缩小模型的比例,还要注意它的强度、保护层厚度、和易性以及与模型钢筋的粘结性能。模型钢筋一般采用盘状细钢筋拉直而成,当需要模拟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时,钢筋表面需要冷加工,这样产生了冷作硬化效应,因此需要进行热处理。

2.3 模型相似产生的局限性

结构模型试验一般是将原结构按照一定的相似关系设计而成的模型进行试验。要使模型能够准确反映原结构的全部特性,则必须满足严格的全相似关系,然而实际的相似条件太多,且往往有矛盾冲突,无法使其全部满足相似,从而使模型试验不能准确地反映实际结构的全部特性,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弹性模型是为获得原型结构在弹性阶段资料而设计的模型。它无法做到与原型结构完全相似,除非是足尺模型试验,由于它是用于获取弹性阶段资料的,而不是预计非线性性能,所以应尽量使弹性性能相似,忽略掉非线性相似。对强度模型,它主要用于预计原型的极限强度,以及各级荷载直至破坏荷载性能,所以,可以与弹性模型侧重点相反。

2.4 尺寸效应和加载速率产生的局限性

在模型的相似条件中,没有考虑到尺寸效应和加载速率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构模型试验中,模型做的越小就越经济,但材料强度常常随试件尺寸减小将逐渐提高,且小尺寸使得构造要求很难满足。材料强度、刚度会随荷载频率的提高而增加。这些都会使模型试验产生一定的局限性。

2.5 试验设备的局限性

由于技术上的问题,现有的试验加载设备无法完全模拟地震作用时的实际状况,特别是那些高频、大位移的非周期振动更是很难模拟,而且设备中存在有很大的误差成分,使得加载不那么准确。各种传感器也使测量结果产生很大的误差。这些都使得结构模型试验产生了一些局限性。

3 结语

结构模型抗震试验在结构抗震性能评价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可以比较、鉴定结构的抗震性能;为制定规范条文积累科学数据;探索抗震性能、验证理论、研究破坏机理和破坏特性;且其适用于各种结构及构件。同时,由于结构模型试验无法完全模拟实际结构的真实地震响应状态,存在着各种局限性,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试验目的、试验条件考虑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选择最合适的试验模型和试验方式,这样还是可以很好地反映结构的特性,是一种十分经济有效的试验方法。

摘要:从结构模型抗震试验评价实际结构性能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对结构模型试验分别进行了分析,详细介绍了结构抗震试验有效性和局限性的具体内容,对结构模型抗震试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结构模型,抗震试验,有效性,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吕西林,卢文胜,施卫星.超限高层建筑的抗震安全性评定与动力特性现场实测[A].工程安全及耐久性——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0:55-58.

[2]吴万新,顾金钧,梁传珏.九江大桥引桥墩体抗震模型试验研究[J].桥梁建设,1982(3):98-100.

[3]朱伯龙.结构抗震试验[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9.

有效性试验 第5篇

1 解决方案

1.1 技术路线

为了提高测土配方施肥“3414”肥料试验精度, 除了严格按照试验方案、抓好各个试验环节外, 还于不同年度连续安排“3414”肥料试验、在同一土种的地区增加试验点, 将其平均值输入到土肥软件工作室 (TF Soft Workshop) 开发设计的“3414”田间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管理系统 (2.1版本) 进行分析处理, 以期缩小随机误差、提高“3414”肥料试验的精度 (相关系数、标准误和回归方程检验F值等) 。

1.2 实施

横泾街道和临湖镇地区相邻, 为吴中区典型的农业生产区域。该地区的土壤属种为黏质黄泥土土属、黄泥土土种。笔者于2008年和2009年2年, 分别在横泾街道新路村和临湖镇陆舍村进行了水稻“3414”肥料试验。现主要针对其试验精度方面的情况展开讨论。

2 试验资料整理及分析

2.1 分析方法

将2008年和2009年2个试验点 (横泾街道和临湖镇) 共4组产量数据分别输入到“3414”分析软件中进行处理分析。再将2008年2个试验点的试验数据作为2个试验重复来进行分析, 同时还将该2个试验点的平均值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前后2次回归分析中的自由度和方程检验、系数检验的F0.05和F0.01的取值是相同的, 其他分析结果也完全一致, 说明该分析系统中的试验重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重复, 而是先将试验重复的数据平均后再进行分析处理的。于是将每年的2个试验点平均值和每试验点的2年平均值, 共4组数据也分别输入到“3414”分析软件中进行了处理分析。该8组数据的分析结果中的主要数据如表1所示, 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2.2 试验精度分析结果

通过分析年度间平均值和试验点间平均值对提高试验精度的效果发现, 将年度间平均值和试验点间平均值输入到“3414”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的试验精度 (包括相关系数、标准误和回归方程检验F值等) 均较用单独的试验数据来进行分析的试验精度有明显改善, 其中同一年度、不同试验点的平均值更能提高“3414”肥料试验精度。

2.2.1 相关系数。

2008年采用横泾、临湖平均值的分析结果中, 相关系数从非平均值的0.982 0和0.991 1提高至0.994 6;2009年采用横泾、临湖平均值的分析结果中, 相关系数从非平均值的0.979 7和0.979 8提高至0.992 9。

2.2.2 标准误。

2008年采用横泾、临湖平均值的分析结果中, 标准误从非平均值的11.256 3和8.938 4降低至6.421 8;2009年采用横泾、临湖平均值的分析结果中, 标准误从非平均值的13.362 0和17.848 5降低至8.716 5。

2.2.3 回归方程检验F值。

2008年采用横泾、临湖平均值的分析结果中, 回归方程检验F值从非平均值的12.013 9和24.633 3增加至40.577 6;2009年采用横泾、临湖平均值的分析结果中, 回归方程检验F值更是有了明显提高, 从非平均值的10.623 9和10.644 8增加至30.936 6 (显著标准为5.998 8;极显著标准为14.659 1) 。

3 结论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认为, 在“3414”肥料试验中, 可以采用多点重复试验的方法来改善“3414”肥料试验的可靠性。对于相同土壤类型的试验重复可以用其产量的平均值来进行处理分析, 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试验的随机误差, 提高试验精度。特别是能增加回归方程检验F值, 可以提高整个试验结论的可信度, 从而更好地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探讨了提高“3414”肥料试验精度的有效途径, 指出通过采用同一土种、不同试验点的平均值和不同年度的平均值来进行处理分析, 可以有效提高“3414”肥料试验的试验精度 (提高相关系数、减小标准误和增加回归方程检验F值) , 其中不同试验点的平均值的效果更加明显, 以供参考。

关键词:“3414”肥料试验,精度,提高途径,数据处理

参考文献

[1]王华良, 何小卫.2008年绩溪县水稻“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报告[J].土壤, 2009 (2) :320-323.

[2]沈阿林, 宋保谦.沿黄稻区主要水稻品种的需肥规律, 叶色动态与施氮技术研究[J].华北农学报, 2000, 15 (4) :134-136.

[3]刘洋, 王存言.江苏省睢宁县水稻“3414”肥效试验总结[J].江苏农业科学, 2009 (3) :346-347, 423.

有效性试验 第6篇

物探作为目前矿产勘查的重要手段, 在隐伏矿床勘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物性差异是开展物探工作的基本前提。在斑岩型铜矿区进行物探工作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 如有的铜矿石具有一定的磁性而有的却无磁性, 有的铜矿石极化率较高而有的矿石极化率却比围岩还低。以往物探工作仅根据物探磁异常浓集中心或极化率高值中心进行工程验证, 见矿情况较差, 从而导致许多勘探人员认为物探工作在斑岩型铜矿区起不到效果。究其原因, 如果没有寻找到目标体与围岩的物性差异或存在的规律, 就无法合理地对物探工作资料进行解译, 也就无法达到勘探目的。因而针对特定的工区开展物探方法有效性试验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1 矿区地质概述

工作区地处松潘—甘孜褶皱系南段的义敦—格咱岛弧, 属特提斯斑岩铜矿带的南段。区域内主要出露为三叠系地层。其中, 中、下三叠系为一套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硅质岩;上三叠统为粉砂岩、砂岩、板岩、千枚岩夹火山岩, 火山岩主要以安山岩为主的钙碱系列。地层受轻度的区域变质, 并以厚度大、具类复理石韵律为特征。区域内构造线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北西向、北北西向高角度断层破坏的红山—普朗复式背斜构成, 并出现一系列北北西向剪切断裂及近东西向的张裂隙。区域内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 区内印支早期由于拉张作用形成了中咱陆块, 同时伴随有基性、超基性岩体的侵入活动。印支晚期扬子地台向西俯冲, 出现了大量的火山喷发, 同时伴随着大量的中酸性火山侵入体, 岩性为闪长斑岩、石英闪长斑岩、二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等[6];同时形成了与中酸性侵入体有关的斑岩型铜矿、斑岩型铜金矿、矽卡岩-斑岩复合型铜矿及火山岩铜矿[7—10]。燕山期由于坂块碰撞作用火山再次活动, 形成了以酸性为主的岩浆活动, 岩性为花岗斑岩、二长花岗岩等, 同时形成了与酸性侵入体有关的钨、钼、铜、铅锌矿化。喜山期形成了与碱性斑岩有关的斑岩型金矿, 区内目前共发现主要矿床类型有斑岩型、矽卡岩型、构造热液型、热液石英脉型等[11,12]。

春都铜矿区位于雪鸡坪-阿热铜矿亚带的中南段,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上三叠系上统图姆沟组一、二段, 矿区内有一半的面积被印支期雪鸡坪-春都复式中酸性斑 (玢) 岩体占据。岩体内构造、裂隙发育, 岩石蚀变强烈, 具典型的斑岩型蚀变分带[4]。岩浆岩、岩浆侵位的地层、热液蚀变作用、热液运移和矿质沉淀的构造空间控制了矿床 (点) 的产出。

2 物探方法有效性试验

云南香格里拉春都矿区的物探方法有效性试验首先对区内的各类岩石进行物性参数的测量, 之后针对已知矿化体开展高精度磁测、激电、自然电位试验工作, 在已知矿化体上分析各种方法的特征, 总结规律。

2.1 标本物性特征

物性标本采集于矿区内部及周边矿区。对标本进行磁参数和电参数的测量, 并进行统计分析。

2.1.1 磁参数特征

春都铜矿主矿体中含大量磁铁矿, 矿石的磁性特征明显。钾化带内偶见铜矿化, 并含有磁铁矿。对岩矿石的磁性测量统计见表1。

春都矿区内的铜矿石和钾化带内的闪长斑岩具有中等磁性的特征, 花岗闪长斑岩、板岩、角岩磁性微弱或无磁性。周边雪鸡坪矿区的铜矿石与本区的磁性差异较大, 表现为磁性微弱或无磁性。

2.1.2 电参数特征

岩矿石电参数选用标本法进行测定。春都测区内各类岩石电参数统计见表2。

本表测量参数:供电周期8 s, 延时50 ms, 积分宽度40 ms。

经测定, 黄铜矿化闪长斑岩 (含铜矿石) 的极化率几何平均值为4.3%, 表现为中等极化率特征, 电阻率中等较高;绢英岩化带中的黄铁矿化闪长斑岩表现为高极化率特征, 电阻率较低;花岗闪长斑岩、石英、板岩、角岩的极化率较低, 石英的电阻率较高, 花岗闪长玢岩电阻率较低, 板岩电阻率较低, 角岩电阻率较低;含有黄铁矿化的角岩极化率中等, 电阻率较低。

2.2 高精度磁测工作

高精度磁测工作在已知主矿体出露部位获得了明显的正负相伴磁异常, 此异常强度中等, 为局部异常, 如图1所示。试验剖面位于勘探线上, 垂直于矿体的走向。已知矿体在深部向大号端延伸。

磁异常部位地表有黄铜矿化闪长斑岩出露, 内含微晶磁铁矿颗粒, 为引起磁异常的主要原因。点号1 400~1 500深部200~300 m埋藏有隐伏矿体, 磁测工作对其没有明显的反映。

2.3 激电工作

本次激电试验性工作采取中间梯度装置, 时间域大功率设备, AB供电电极长度为1 800 m, 观测剖面与磁测为同一剖面。本次工作的点距为10 m, MN电极长度为20 m。供电周期为8 s, 供电电压1 680 V, 供电电流约1.3 A。接收设备延时为50 ms, 积分宽度为40 ms。观测到的视极化率及计算视电阻率结果如图2所示。

主矿体区域引起的视极化率为4%~7%, 与矿石标本的电性测量结果一致。主矿体区域的视极化率相对剖面两侧较低, 并且具有明显的台阶形态。沿着主矿体倾向方向 (即大号端方向) 表现为视极化率逐渐降低, 此形态为隐伏极化体所引起。

主矿体区域的视电阻率总体强度中等。在主矿体浅部电阻率相对较低, 随着主矿体向深部延伸电阻率逐渐升高。主矿体区域引起的视电阻率低于两侧, 呈现谷状。

2.4 自然电位特征

在试验剖面上同时开展了自然电位梯度观测, 观测各测点之间的电位差, 给予一定的初始值计算整条剖面的相对电位变化, 结果如图3所示。

主矿体区域相对两侧电位较低, 低电位特征明显, 且电位最低处对应矿体的中心区域。

2.5 试验工作规律总结

根据对已知矿体的试验性剖面工作, 针对已知矿体初步得到以下规律:

(1) 钾化带和具有一定铜矿化的斑岩体具有中等较弱的磁性特征, 当其出露浅表时异常形态明显, 随着埋深增大异常将逐渐淡化或消失。在本区表现为异常与主矿体中心具有一定的偏移, 主矿体中心位于异常的边缘。

(2) 本区主矿体的视极化率特征明显, 表现为4%~7%, 相对周围视极化率较低。主矿体引起的视电阻率与周围差异不明显。主矿体表现为低自然电位特征。

(3) 结合蚀变分带性和斑岩铜矿的成矿特点, 可得到如下特征:当矿体形成靠近钾化带时, 矿体具有较明显的磁性特征, 极化率中等, 电阻率中等或较高 (春都铜矿属此类型) ;当矿体的形成靠近绢英岩化带时, 矿体磁性较弱或无磁性, 极化率较高, 电阻率较低 (雪鸡坪铜矿属此类型) 。

(4) 在本区可考虑开展高精度磁测和激电中梯进行扫面工作。磁测工作需注意规模较小的异常和较大规模异常的边缘。结合矿石标本的电参数特征来分析激电工作资料。两种方法分别进行目标体的推测, 其重合部位的赋矿可能性较大。如需要深部物探资料优选激电测深方法, EH-4工作需结合激电和磁测资料综合分析。

3 应用效果

根据在春都铜矿主矿体区开展的试验性工作取得的成果, 选择主矿体周边具有较好化探铜、金异常区域开展应用性试验。

在试验靶区开展物探高精度磁测和激电中梯扫面工作, 结合两种方法, 在规模较大的弱正磁异常的周边获得了较好的激电异常, 推测一条矿化带 (见图4) 。经过地表踏勘, 发现含有黄铜矿化的闪长斑岩转石。针对此矿化带进一步开展EH-4测深工作, 对深部矿化范围进行了圈定。

4 结论

本次针对春都斑岩型铜矿的物探方法有效性试验工作, 证实了磁异常中心位置不一定为铜矿体赋存区域, 规模小而磁性较强的异常可能为找矿靶区, 规模较大的弱磁异常边缘同样需要得到重视。

斑岩型铜矿在不同的成矿条件下与周围岩石的极化率差异是不同的, 有时极化率较高而有时极化率较低, 绢英岩化带中含大量黄铁矿同样可引起高极化率异常, 因而在斑岩型铜矿区分析激电资料时首先需要研究矿体的电性规律。

斑岩型铜矿在不同的区域具有其特定的成矿特征。本次针对春都斑岩型铜矿的物探试验性工作结合了区域成矿特征, 因而此成果具有一定的区域使用性。在其它测区开展物探工作时, 同样需要首先对岩 (矿) 石标本进行研究, 结合区域成矿特征总结规律后, 才能有效地选取合理的物探方法并进行系统地解释。

摘要:在斑岩型铜矿区开展物探工作问题较多, 长期以来效果不理想。针对云南香格里拉春都斑岩型铜矿区, 通过分析区内各岩 (矿) 石的物性特征, 在已知主矿体勘探剖面上开展磁法、激电、自然电位方法有效性试验研究工作, 总结出本区物探工作开展的思路;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周围成矿靶区, 效果较好。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磁法勘探,电法勘探

参考文献

[1] 胡树起, 马生明, 刘崇民.斑岩型铜矿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进展.物探与化探, 2011;35 (4) :431—437Hu S Q, Ma S M, Liu C M.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search of exploration geochemistry for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11;35 (4) :431—437

[2] 姚春亮, 陆建军, 郭维民, 等.斑岩铜矿若干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矿床地质, 2007;26 (2) :221—229Yao C L, Lu J J, Guo W M, et al.The latest advances in researches on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Mineral Deposits, 2007;26 (2) :221 —229

[3] 姜永果, 吴静, 李峰, 等.云南香格里拉春都斑岩铜矿区围岩蚀变及矿化特征.地质与勘探, 2011;47 (6) :1107—1113Jiang Y G, Wu J, Li F, et al.Features of alter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in the Chundu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Xianggelila, Yunnan Province.Geology and Exploration, 2011;47 (6) :1107—1113

[4] 邹国富, 朱春蓉, 赵冲全, 等.春都斑岩型铜矿围岩蚀变特征及找矿前景.江西有色金属, 2010; (3) :60—63Zou G F, Zhu C R, Zhao C Q, et al.On wall rock alteration features of Chundu porphyry copper and its prospecting perspective.Jiangxin Nonferrous Metals, 2010; (3) :60—63

[5] 杨岳清, 侯增谦, 黄典豪, 等.中甸弧碰撞造山作用和岩浆成矿系统.地球学报, 2002;23 (1) :17—24Yang Y Q, Hou Z Q, Huang Q H, et al.Collision orogenic process and magmatic metallogenic system in Zhongdian arc.Acta Geoscientia Sinica, 2002;23 (1) :17—24

[6] 曾普胜, 李文昌, 王海平, 等.云南普朗印支期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岩石学及年代学特征.岩石学报, 2006;22 (4) :989—1000Zeng P S, Li W C, Wang H P, et al.The IndosinianPulangsuperlarge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in Yunnan, China:Petrology and chronology.ActaPetrologicaSinica, 2006;22 (4) :989—1000

[7] 钟惜时.雪鸡坪斑岩铜矿地质特征及对成矿因素的初步认识.云南地质, 1982; (2) :134—146Zhong X S.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factors of the Xuejiping Porphyry copper deposit.Yunnan Geology, 1982; (2) :134 —146

[8] 邹国富, 李峰, 李波, 等.云南迪庆春都斑岩铜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矿产与地质, 2011;25 (4) :311—316, 329Zou G F, LI F, Li B, et al.Isotope geochemistry of Chundu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In Diqing, Yunnan Province.Mineral Resources and Geology, 2011;25 (4) :311—316, 329

[9] 李文昌, 刘学龙, 曾普胜, 等.云南普朗斑岩型铜矿成矿岩体的基本特征.中国地质, 2011;38 (2) :403—414Li W C, Liu X L, Zeng P X, et al.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logenic rocks in the Pulang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of Yunnan Province.Geology In China, 2011;38 (2) :403—414

[10] 冷成彪, 张兴春, 王守旭, 等.云南中甸地区两个斑岩铜矿容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以雪鸡坪和普朗斑岩铜矿床为例.矿物学报, 2007;27 (3) :414—422Leng C B, Zhang X C, Wang S X, et al.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in the zhongdian area, Yunnan as exemplified by the Xuejiping and Pulang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Actamineralogica Sinica, 2007;27 (3) :414—422

[11] 侯增谦, 杨志明.中国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岩浆热液系统和成矿概念模型.地质学报, 2009;83 (12) :1779—1817Hou Z Q, Yang Z M.Porphyry deposits in continental settings of China: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agmatic-hydrothermal system, and metallogenic model.ActaGeologicaSinica, 2009;83 (12) :1779—1817

浅谈农技推广试验工作的有效管理 第7篇

1 农技推广试验工作存在的问题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一般以适应性试验为主, 又分为小区试验和大区试验。按推广要求分, 农技推广的试验可分为先进性试验、适用性试验和安全性试验。试验目的是检测新技术成果的适应性、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 通过试验证明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在当地的适应程度, 综合评价推广成果。就目前而言, 按照“农技推广法”要求, 开展农技推广试验工作还有很多困难和不足。

1.1 基层农技人员中专业试验人员经验不足

在农技推广试验中, 试验人员是根据有关资料来组织试验工作的, 往往凭借经验, 缺乏感性认识, 理解不深, 技术要点把握不牢固, 常常会影响新技术成果的推广。

1.2 试验条件差, 推广周期长

农技推广试验机构部门条块分割, 分为农技、种子、蚕桑、甘蔗、烤烟、茶叶、水产、农机、畜牧等, 除粮食种子外, 各部门试验比较简单, 既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程序, 也没有固定的试验场所。因此农技推广周期较长, 推广效率不高。

1.3 小区放大试验较少, 影响推广进度

农技推广对小区试验成果应该及时推广应用到乡村一级, 组织大区试验。但是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试验项目很少, 没有经费保障开展农技推广“三性”试验工作。村农技推广服务站点由于不能正常开展工作, 参与农技推广“三性”试验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1.4 对试验误差缺乏控制, 试验结果不理想

农技员对农技推广“三性”试验的认识不足, 目的不明确, 针对性不强, 缺乏严密细致的试验方案, 不了解环境条件的影响关系, 没有熟练掌握农技推广“三性”试验操作流程, 统计数据误差大, 总体试验水平不高。

2 影响农技推广“三性”试验的因素分析

农技推广试验的基本要求是明确试验目的、试验条件和试验材料。试验材料要有代表性、实验结果准确可靠并且具有重演性。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2.1 选择区域性和试验抽取样本要具有代表性

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的地区和对比小区能否代表本试验的基本特征。如果试验风险较大, 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挫伤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这是自然因素。

2.2 选择试验的农户水平要求一致

农民进行农事操作的技术水平是否一致, 对新品种新技术操作是否正确到位, 例如新品种试验要在一个生命周期下完成适应性试验, 用时一年, 但是农民外出打工时间较多, 会影响试验操作水平, 这是人为因素。

2.3 试验设计和误差控制要求准确

在实验过程中, 农技推广人员是否认真记录, 数据是否翔实准确可靠, 对比分析结果是否全面系统, 这是主观因素。例如:材料的差异, 方法不同, 农事操作和田间管理技术不一致, 实验的外界条件差异, 是否采用标准化技术体系, 是否采用多样式重复试验等, 都会影响试验结果。

3 加强农技推广试验工作的对策

试验设计应当遵循重复原则、随机原则、局部控制原则、唯一差异原则。开展农技推广“三性”试验的人员、场地和条件是关键因素, 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 确保基础试验具有权威性。以农作物品种试验为例, 由于受田间试验的条件限制, 制定试验方案应当考虑设置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预备性鉴定试验。首先, 农民对新事物不了解, 必须注重引导, 动员农民自愿参加试验, 对参试者要给予补偿和鼓励。其次, 结合场地条件, 在开展试验过程中全面掌握环境变化情况, 以免在试验中得出不正确的试验结论。再次, 要制定农药安全和农机安全等预案, 确保试验过程不出意外或出现意外时及时采取措施, 避免损失。

3.1 制定实施方案, 培训参试人员

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 从实际出发, 制定计划方案, 选择试验项目, 分析试验因素和水平, 合理设定试验指标。如品种试验实施方案, 叶面追肥试验方案等。选择符合条件的专业合作社、农场、企业生产经营者或示范农户, 本着自愿的原则, 依法签订“参试协议”, 为了采用多点重复试验, 参试农户或生产经营组织应当能够代表当地生产情况, 并且选取同样地块的备份样本进行对比。根据参试对象的具体情况, 组织试验内容培训, 同参试农户进行沟通, 让所有操作者都理解掌握该试验的内容方法和具体要求, 做到“心中有数”, 明确告知试验中的不利因素, 预知试验可能带来哪些风险, 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3.2 做好试验准备, 改善参试条件

为了确保试验工作顺利, 要充分准备试验经费、地块、种子、化肥、农机具等, 各级农技推广单位和人员应当结合岗位职责情况, 在上一年底申报下一年的农技推广试验项目计划, 积极争取项目支持, 按农技推广“三性”试验的需要, 改善参试条件。一是要建立稳固的试验场所或地块, 巩固田间试验基础, 配置必要的设施设备和交通工具。二是调配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 搭配得当, 专人负责试验的管理, 建立爱岗敬业的试验队伍。三是制定技术操作规程, 在试验场地进行粘贴, 让工作人员牢记于心, 规范技术操作。四是建立标准化农技推广“三性”试验体系, 采用科学的观测记录方法, 控制试验误差。五是重视加强安全管理, 提高农技推广“三性”试验质量和技术水平。

3.3 强化田间管理, 规范操作流程

农技推广试验地要加强田间管理措施, 如中耕、除草、施肥、灌水、排水、病虫害防治等, 要按照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注意事项要求, 采用标准化技术。操作步骤符合流程, 是搞好试验的关键。有的农民技术员喜欢搞“发明创造”, 自作聪明或马虎应付, 不按照上级事先制定的技术操作规程办事, 往往会增大试验结果的不确定因素。因此, 必须与农技推广人员签订“试验项目责任书”, 明确责任, 严格按试验方案和技术规程操作, 加强监督检查。

3.4 严格观测记载, 控制试验误差

田间观测记载人员必须起早贪黑, 认真负责详实记录日志, 包括气候、农事操作、作物生长、收获脱粒等内容。农技推广试验中会发生试验误差, 需要采取控制措施, 将误差降低到允许值范围。试验误差主要来自试验材料的差异、操作管理水平差异、外界条件差异等。控制农技推广“三性”试验误差的主要途径:一是材料一致, 统一选取符合要求的试验材料;二是操作一致, 采取统一时间和内容的农事操作, 使田间管理技术一致;三是环境一致, 要控制环境污染因素, 不能影响周边农户的生产生活, 确保试验正常进行;四是制定技术规范标准, 确定误差允许值范围, 便于试验中检查对照。

3.5 分析试验结果, 总结试验成果

农技推广“三性”试验过程中, 应当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小组讨论, 分析测产情况, 数据统计要求翔实、准确、可靠, 试验结果要分组对比, 并组织专家进行评估, 要充分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全面分析农技推广“三性”试验的结果。如果超出允许值范围, 应当进行重复试验, 确保所做出的试验结论具有正确性。

有效性试验 第8篇

1 高速公路试验检测存在的问题

1.1 施工单位的自检不精确

一般来说, 为了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高速公路试验检测由工程建设施工单位实施。但是, 在实际操作中, 很多施工单位缺乏完善的自检机制, 出于成本的考虑, 在进行检测时缺乏必要的检测设备或是检测人员专业能力不过关, 这些都会影响高速公路试验检测的精确度, 造成检测结果不准确。

1.2 监理单位抽检不到位

在高速公路试验检测中, 监理单位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其不仅包括对施工过程、施工结果的监理, 还包括对施工单位自检结果的监理, 在具体的监理过程中, 由于监理人员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过关, 施工单位对监理工作的人为干预等等, 都会影响高速公路试验检测的结果。

1.3 检测人员方面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 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目前, 有些高速公路试验检测人员专业技能不过关, 专业素质不能达到高速公路试验检测的要求, 所以当遇到复杂工程的问题, 尤其涉及到复杂的检测技术问题时, 不能提出有效地解决方案, 这无疑对高速公路试验检测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4 监督机制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是影响高速公路试验检测的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 由于我国的高速公路试验检测起步比较晚, 监督机制还不十分健全, 监督不到位, 这就造成了某些部门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 为了达到本部门利益的最大化, 放松对高速公路试验检测的要求, 致使高速公路试验检测不合格, 影响了高速公路的质量安全。

2 加强高速公路试验检测技术的有效策略

2.1 建立高速公路试验检测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

要实施高速公路试验检测, 健全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是首要前提。众所周知, 我国的信息机制还不十分健全, 信息具有滞后性的弊端, 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导致高速公路试验检测的水平不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必须健立健全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 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获得第一手资料, 保证信息资料是最新的, 是最真实的, 才能建立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高速公路试验检测, 涉及到方方面面, 而决策在这项过程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决策更加高效, 更有针对性, 全局性, 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是关键, 只有这样, 决策才能更加便民利民, 更好地服务于实施高速公路试验检测的大局, 促进高速公路试验检测的进一步发展。

2.2 增强高速公路试验检测可操作性

正如前面我们所提到的那样, 我国的高速公路试验检测制度还不十分健全, 与国际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某些单位在进行高速公路试验检测过程中, 操作性不强。因此, 我国必须健全高速公路试验检测管理机制, 增强可操作性, 逐渐的与国际接轨, 不断的升级, 达到国际的要求。除此之外, 建筑单位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在高速公路试验检测机制允许的范围内, 创新高速公路试验检测模式, 努力实现高速公路试验检测领域的新突破。

2.3 提高检测人员的素质

一个行业要发展, 关键在人才, 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建筑行业人才的作用体现的越来越明显, 建筑公司要定期组织检测技术人员的培训, 从多方面提高检测技术人员的素质, 培养建筑行业的精英, 当面对复杂的工程检测问题时, 检测技术人员能够沉着应对, 运用所学的知识经验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从而对提高工程的质量产生积极地影响。

2.4 强化监督监察工作

监督监察工作作为高速公路试验检测工作的重要保障,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速公路试验检测部门要成立专门的督察小组, 严格落实监测工作, 为高速公路试验检测的发展尽心尽力, 对于忽视高速公路试验检测质量安全的组织和个人, 一定要严肃查处, 绝不姑息。

2.5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机制

为了建立安定、有序的建筑行业秩序, 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加强对高速公路试验检测的管理, 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机制, 从制度层面加强对高速公路试验检测的指导, 在高速公路试验检测的整个过程中实施管理, 从而有利于高速公路试验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3 结语

本文分析了本文分析了我国高速公路试验检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并从建立高速公路试验检测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增强高速公路试验检测可操作性、提高检测人员的素质、强化监督监察工作、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加强高速公路试验检测技术的有效策略, 其目的是提高我国高速公路试验检测的水平, 促进我国高速公路试验检测的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高速公路试验检测技术对高速公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虽然, 高速公路试验检测技术近年来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高速公路试验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速公路,实验,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1]柯秀芬.高速公路试验检测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建材技术与应用, 2011.

[2]王志文.对高速公路试验检测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四川建材, 2011.

[3]郝志俊, 曹祖琼.高速公路试验检测的工程质量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3.

有效性试验 第9篇

1 构建法治环境, 确保试验检测工作有法可依

1996年交通部在吉林省召开了全国交通基本建设质量监督工程监理法规。此后, 交通部陆续颁布了《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机构资质管理暂行办法》、《公路、水运工程试验人员资质管理暂行办法》及《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培训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 初步形成了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管理法规体系。一批有资质的试验检测单位, 进入了公路工程建设实践的行列。2004年10月全国交通基本建设质量监督工作会议又提出要规范和发展工程试验检测市场。为促进试验检测工作向独立公正、规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交通部将制定新的《交通基本建设试验检测管理办法》, 进一步规范单位资质认定标准, 健全试验检测人员管理办法。2005年交通部《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办法》 (交通部令2005第12号) , 《贯彻实施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办法的通知》, 《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过渡考试办法》 (试行) 等法规性文件, 足以说明交通部对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中试验检测的高度重视。

施工单位应根据《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健全与试验检测相关的规章制度, 从岗位责任制度、检测事故分析报告制度、技术资料文件的管理及保密制度和工地试验室管理制度等, 依据《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办法》, 将试验检测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使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数据更加科学、严谨、客观和公正;能有效确保实验数据的真实性, 避免造假。

2 上级质量监督单位应加强监管力度

上级质量监督单位应派遣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定期、不定期的对建设项目进行视察;还可以对工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工程实体及内业资料进行核查。采用询问对话、实地调查、抽样等方式来核对内业资料数据的真实性。加大对试验检测数据造假行为的查处力度。重点检查管理单位、从业单位及母体试验检测机构加强工地实验室建设的制度、措施和数据监管情况以及涉及结构安全的关键检测数据的真实性。上级单位在检查中发现有数据造假情节严重的, 记录其试验人员姓名, 对其通报批评并记录在案。

3 建立公路水运试验检测机构和人员管理平台

交通部质监总站及省质监站制定《公路水运试验检测机构和人员信用评价办法》, 逐步建立试验检测诚信体系, 凡有试验检测数据造假行为的机构和人员, 一律列入黑名单, 并对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罚, 问题严重的要坚决清除出检测市场, 逐步实现对试验检测市场行为的有效准入。

4 加强工地试验检测机构临时资质的评审和检测队伍培养

武骆公路改建项目各工地试验室, 项目办中心试验室严格按照招标文件及质监站下发《关于工地试验室的暂行管理办法》中的管理要求进行建设, 保证专业人员, 仪器设备的履约率, 仪器必须经法定计量部门校准。严格执行试验检测管理办法, 切实加强试验检测人员的管理;专业人员在新项目上岗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 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取得上岗证的人员严格按照建设项目情况进行数据试验, 保证了试验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规范性。

5 试验室应相对独立, 试验结果不受任何干预, 接受社会监督

客观、公正、准确、及时的试验检测数据, 是工程实践的真实记录, 是指导、控制施工及评定工程质量的客观依据。然而在工程实践中, 工地试验室是项目部的一个职能部门, 试验室的日常行为活动均受项目部三大负责人的约束和指挥;有时试验检测数据达不到检验评定要求, 项目部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追求眼前利益, 偷工减料, 不按规范施工, 就会强令试验检测人员涂改数据来隐瞒上级单位。在施工单位工地试验室的试验数据经常受领导干预。因此, 试验室只有采用独立部门的方式, 独立其职能, 不受其他部门的约束和牵制, 是杜绝数据造假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6 试验人员应不断加强业务素质学习和职业道德修养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试验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试验检测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有了更新、更高要求, 技术培训需求日趋旺盛。目前, 我国公路建设的有关标准、规范体系正在不断完善, 试验检测技术也在日益发展, 这就需要每位公路检测从业者不断加强业务学习, 认真学习贯彻国家、部门、地方有关质量检测方面的文件、政策、法令、法规等, 严格按产品技术标准、试验检测规程进行各项测试工作;试验检测人员还应熟悉检测任务, 了解被检测对象和所使用仪器设备的性能。检测人员必须经过考试合格取得上岗证后方可上岗。凡使用精密、贵重、大型检测仪器设备者, 必须熟悉该检测仪器的性能, 具备使用该仪器的知识, 经过考核合格, 取得操作证书才能操作;试验检测人员应熟悉了解和掌握误差理论、数理统计方面的知识, 能独立进行数据处理工作, 数据处理要保持严谨的态度, 以数据说话。日常工作中检测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 切实提高试验检测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提供真实可靠的试验检测数据, 为正确指导、准确控制和客观评定公路工程的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手段, 从而可以促进公路工程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平。此外试验检测人员在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学习的同时还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对于试验检测人员来说职业道德不仅是日常行为活动的指南, 而且还决定着试验检测人员在检测工作中是否能够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不受贿、不假公济私、不弄虚作假等。

7 大力推行盲样管理

试验室进行室内检测时, 对样品实行“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 样品的“惟一性”标识就好像如同“身份证”, 是样品在检验、留样、保管过程中的惟一代号, 同时, 样品的惟一编号是盲样制度建立的奠定基础。它保证了盲样、留样等制度的有效运行, 目的就是“不受外界因素影响而检测出真实的数据”, 从而真实、客观地反映样品的质量信息。因此, 制定和严格执行盲样制度可以为保证样品检验的公正性, 在一定程度上对防止试验检测数据造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 大力推行比对试验

比对试验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机构资质和试验检测水平相当的试验室, 由各自的试验人员, 采用各自的检测设备, 按相同的试验方法, 对统一试样分别完成试验操作, 所得的试验结果之间的对比。以上试验都要在试验监理工程师的旁站监督之下进行。若两者试验结果相差很大, 则试验结果使用方就可以对试验结果提出质疑, 也可以采取通过第三方仲裁 (比对试验) 的办法来解决。该措施也是杜绝数据造假的有效途径。

9 采用网络技术加强试验管理

日前,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知名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汤姆.拉普波特博士致信天津市基理科技有限公司, 高度赞扬该公司的生物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产品, 称这套系统使他的实验室实现了更高效有序的运转, 网络化的全新管理理念和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据了解, 生物实验室管理系统是天津基理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实验室在线管理软件之一, 它能够使实验室的运作实现自动化和网络化:使用者通过上网的方式就可以汇总、管理和检索实验室日常运作, 操作简单快捷如同收发电子邮件或短信一样;管理系统所汇总的信息, 能直接自动在实验室对外的展示网页上更新, 防止过时信息发布, 试验数据均有电子印记, 并自动备份到服务器上, 可以有效杜绝学术、数据造假;系统兼容性极强, 能在几乎所有的操作系统和网页浏览器上使用, 几乎所有功能可以快速移植到其他领域的管理应用。生物实验室管理系统产品已逐步推向南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 并获得用户的一致好评。

我们在公路试验领域也可以模仿天津市基理科技有限公司所研制的网络软件来进行试验操作控制, 以达到有效杜绝数据造假。

1 0 采取统一胶印的原始记录表格

原始记录是试验结果的如实记载, 不允许随意更改, 更不允许随意删减其内容。原始记录应胶印成带有连续试验编号, 具有一定格式的记录表, 其格式根据检测的要求不同可以有所不同。原始记录表应包括:产品名称、型号、编号、生产单位;取样地点;检测项目、检测编号、检测地点;温度、湿度;主要检测仪编号;试验日期;原始记录数据、数据处理结果;检测人、复核人等。原始记录填写一般不得用铅笔填写, 更不得随意更改。采用带有连续编号的原始记录在涂改后不容易隐藏或删减, 可以有效预防数据涂改或造假。

1 1 结语

有效性试验范文

有效性试验范文(精选9篇)有效性试验 第1篇交联聚乙烯电缆(以下简称交联电缆或XLPE电缆)的运行可靠性主要从两方面保证:一是制造技术及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