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程资源范文
优化课程资源范文(精选12篇)
优化课程资源 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影像资源,作文教学,课堂教学
一、背景及意义
(一) 时代需要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已成为当代人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 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 影像配文的情感传递, 致使写作教学正面临着亘古未有的巨变。如何改变单一的文字表述方式,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促进写作方式的变革,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也就自然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改革。本课题着重从数字影像这一载体入手, 丰富学生写作内容, 变革教学及表达的形式, 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 课程需要
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 而作文能力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程标准》对语文中写作的教学目标、教材编排、学生作文评价做了明确的描述:“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 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优势, 丰富写作形式, 激发写作兴趣, 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数字“影像”作为视觉感知物质再现的一种重要载体, 能很好地再现生活, 激发学生思维和表达欲望, 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 现实基础
校本课程建设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 反映学校的传统文化, 满足本校学生发展的需要。本校作文研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历程,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作文校本课程序列。九五期间, 《内容入手快乐作文》的研究, 构建了不同层次学生作文活动的具体目标, 研究了小学生习作活动中的一些问题, 建立了先活动再习作的教学模式。02-03年, 又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 “多角度获取”、“多形式表达”“多维度评价”, 从多元化的角度对作文教学作进一步的研究。2008年开始, 学校借用Moodle平台提供的课程活动模块建设了《多元化快乐作文》网络课程, 探索了网络作文课程架构的方法和操作策略, 让学生拓展学生习作的时空、丰富习作资源、实现多元表达、多向交流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和作文能力。本课题聚焦“影像”, 优化多元化快乐作文教与学的过程, 是对特色校本作文课程的传承和拓展, 有助于突破当前学校作文教学研究的瓶颈。
(四) 研究意义
从先前实验来看, 近期研究的moodle创新作文, 对于开发作文课程资源,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写作, 提高作文学习效率和质量起到了有力地推进作用。但是也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问题, 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将生活体验转化为有个性的语言表达, 主要体现在:
一是情感体验的不足。moodle创新作文注重网络资源的运用和开拓, 鼓励学生采用多形式的表达方式, 由于其开放多元的特点, 往往忽略了写作的情感体验过程。而一些有关生活的内容, 仅仅凭学生的回忆还是不够的, 课堂缺少了有效的情感体验。
二是语言组织的不足。moodle创新作文将学生置于广阔的舞台, 导致学生很多语言的组织缺少思考。很多同学往往“粘贴”了之。这种看似符合要求的语言组织, 实际上却没有了思维的含量, 更别说学生的个性表达了。因此, 亟需触发学生语言思维的按钮。
新课程标准鼓励“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推动语文课程的变化和发展”, 在写作实施建议中也提出了“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优势, 丰富写作形式, 激发写作兴趣, 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而在将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方面, 很多学校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如我校的国家级子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多元化作文教学整合模式及整合有效性评价的实践研究》和省级课题《基于moodle小学作文创新研究》, 如河北省邯郸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性研究》、漯河市第三中学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点线面作文教学研究》、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研究的《小学网络作文教学模式建构》等。在这些研究中, 可以见到图画、视频等“影像”材料的运用, 但只是零零星星, 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和序列。
从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来说, 以微视频教学为主要特征的翻转课堂实验也在国内方兴未艾。而许多教师将微视频引入习作指导, 也给传统习作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视界。如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的新体验作文让人眼前一亮, 他开发的一套富有特色的班级写作微课程, 其中包含了对“微视频”这些影像载体的有效利用。
数字“影像”对于学生写作过程能起到什么作用?相关研究证明, 对信息的接受, 有94%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而获得, 这充分说明了人类听觉视觉对学习活动的重要作用。而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影像”资源, 通过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手段, 使抽象的变得具体, 形象;使看不见的如在眼前;使“静”变成“动”, 这些无疑都能激发习作兴趣, 促进情感体验。
借鉴上述研究, 课题组思考, 聚焦“影像”这个载体, 立足我校特色作文校本课程, 开展富有特色的“影像作文”研究, 依据不同学段的写作教学目标, 通过影像将学生与生活, 将习作与体验融合, 呈现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为学生提供一个同时使用多种感受官的机会, 并有效解构“影像”内容, 对写作过程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优化多元化快乐作文教与学的过程, 形成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影像点燃写作”教学新模式, 从而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促进作文校本课程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二、研究与实践
在研究中, 我们针对学生写作过程体验不够, 缺乏针对性指导的问题, 以原有多元化快乐作文校本课程 (含Moodle创新作文) 为基础, 以数字“影像”这一信息载体为抓手, 精准定位校本课程目标, 精选“影像”内容。在此基础上, 开展“影像作文”的实践研究, 探索富有年段特色的“影像点燃写作”课堂教学新模式, 以静态或动态的影像资源唤醒学生写作情感体验, 促进语言表达的吸收和发展, 切切实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学校教学服务, 为学生成长奠基。
(一) 丰富优化作文校本课程目标内容体系
1. 精准定位作文校本课程目标
(1) 把握基本理念
注重实践性。我们注重对学生语言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 引领学生在影像资源的辅助下, 运用多种形式, 进行创意地表达。
体现开放性。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因此我们努力开放课程, 充分挖掘资源, 进行有机地更新发展。
凸显视觉性。本课题研究充分利用校园生活、时事热点等图片视频资料, 利用学生的感官体验, 将形象思维能力与语言发展结合, 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彰显人文性。本课题实施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技能技巧的训练, 更是一种人文性的体验。学生在感受美好生活, 思辨热点时事的同时, 唤起对生活与社会的责任感, 践行作文即做人的理念。
强调趣味性。本课题选取影像内容应新颖有趣, 活泼多样, 与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 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2) 梳理课程目标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标准, 我们梳理了课标各学段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要求, 结合学校校本课程实际, 以及社会发展需要, 对学校《多元化快乐作文校本课程纲要》中的课程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精准各学段作文目标, 凸显数字“影像”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总目标】
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利用数字“影像”这一信息载体, 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展开, 解除对学生写作的封锁限制, 释放他们的心灵, 解放他们的思维, 让他们的个性充分张扬。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并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习作。激发习作兴趣和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培养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写作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学段目标】
2. 构建影像作文教学内容序列
(1) 多元获取, 丰实习作资源
我们重视影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多角度获取素材, 融合教材、生活、网络及其他学科资源, 成为学生写作表达的推手。
首先, 从有活力的校园生活中摄取。校园生活精彩纷呈, 我校的“快乐大舞台”, “乐读节”“乐动节”“乐艺节”“乐研节”四大校园节庆, “趣多多”走班课程中的精彩体验内容, 是很有意思的写作素材, 拍摄下来, 能帮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更好地观察和体验。如“乐艺节”中的专场演出, 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才华, 舞蹈、演奏、曲艺……精彩纷呈;乐研节中的“穿越A4纸”“象棋堆高赛”充满智慧;乐读节上, 快乐淘书会、书中的cosplay角色扮演、孔子学堂的千人诵读, 文趣盎然;乐动节, 简朴而隆重的运动会开幕式, 田径赛场上的比拼、球类项目的竞技, 朝气蓬勃。当校园生活的内容, 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再次展现时, 这种“反刍”式的再体验很好地唤起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其次, 从有意思的热点话题中摄取。我们将生活、网络、电视中值得关注的新闻信息图片、视频, 公益微视频等内容收集下来作为习作教学的素材, 点燃表达的欲望。如前段时间海宁九里桥的格桑花海非常漂亮, 前往观看的人非常多, 但同时花也被踩踏掉很多, 以花海受损前后的照片对比引出话题:美, 应该如何保护?学生热情高涨。又如《四川达州3名儿童搀扶老太被讹》的新闻事件, “双十一购物”狂欢节, 《奔跑吧兄弟》中的撕名牌游戏,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内容, 一个个问题既反应了社会热点, 学生也是很感兴趣的, 将这些内容以视频和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 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 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的资源, 刺激了孩子们表达的味蕾。
再次, 从感兴趣的学科内容中摄取。语文教材是最大的习作资源库, 充分挖掘其中的写作元素,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可谓一举多得。我们将语文教材中相关的内容“影像”化, 促进学生的表达体验。以四上语文为例, 无论是课文还是单元作文, 都可以通过“影像”化手段呈现出来, 促进学生的表达。四上第一单元主题是感受自然, 第一课《观潮》描写了本地有名的钱江潮, 单元大作文也是“写一处自然景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 感受家乡的美景, 呈现了家乡的南湖、钱塘江大潮等视频资源、图片, 特别是在写作环节, 通过对影像的观察, 学生写得更具体生动了。又如《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是五年级一篇课文, 在学完后, 呈现视频, 引导学生揣想第二次摔跤的情景, 并把它写下来, 因为有了影像的铺垫, 学生的想象更丰富了。当然, 除语文学科外, 其他学科中的内容也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如科学课的观察实践活动, 品德课的调查活动, 都可以把它们拍摄下来, 在习作过程中再次呈现, 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四, 从有价值的影像作品中摄取。现在网络免费的影像作品很多, 一些微视频、公益广告, 如《中国达人秀卓君》的励志故事, 就是很有意义的写作题材。当然, 还可以将学生喜欢看的动漫、影片精彩的片段截取下来, 作为启发想象, 引导再创作, 撰写影评、海报等创意作文的素材。如四上第三单元“中外童话”里的故事想象丰富、神奇, 童话影片, 动画片更是受学生喜爱。在学习了《小木偶的故事》后, 组织看动画短片《匹诺曹的故事》, 引导进行续写, 可以让学生写得更生动。
(2) 按需筛选, 关注学段特点
影像资源的选取和呈现不是随意的, 需根据学段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具体实践中, 我们以学段目标为依托, 精选影像内容及表现形式, 成为学生写作体验的主要载体: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低年级“写话”处于习作的开端, 因此以培养兴趣为主, 选择的内容更需要接近生活, 更符合他们的喜好。所以, 主要通过一些童话故事的图片和视频引导他们发挥想象, 尝试表达。中年级开始真正进入“习作”阶段, 观察体验成为写好作文重要的手段之一, 因此影像资源的选择主要是学校学习、生活中一些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内容, 如游戏、比赛活动等。高年级相比中低年级, 写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也有了更好的辨别是非能力, 因此可以以影像资源创设“话题”, 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和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也可以通过创意性的表达,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 借助“魔灯”, 优化资源平台
moodle网络学习平台是我校学生开展网络学习的重要舞台, 已经构建了一至十二册的多元化快乐作文网络课程。在实践中, 我们借用这个网络学习平台, 上传影像作文实践各类资源, 形成了内容丰富, 形式多元的网络资源平台。如《话说家乡特产》网络课程包, 上传了关于海宁特产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供学生写作时体验。《我为海宁做广告》课程包, 提供了海宁潮和皮影戏等视频资料。在《诚信》这一主题的习作中, 除了有《300万巨奖见证诚信》这则新闻, 还提供了《爱无谎言》的微视频, 让同学们从不同角度看待“诚信”和“谎言”这两个话题。此外, 我们还将学校活动的一些视频、图片上传学校的资源库, 作为指导习作的学习素材。
(二) 以“影像”为抓手优化作文校本课程的实践
在校本作文实践中, 我们抓住“影像”这一载体, 努力优化教与学的过程, 让影像资源成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提高表达能力的催化剂。
1.“影像点燃习作”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重点开展了“影像点燃习作”的作文教学研究, 以学段目标和训练侧重点为依据, 进行三种类型的教学模式探究:
(1) 基于想象———影像激活式习作
基于想象的“影像激活式”习作, 借助“影像”资源, 激发学生表达 (口头、书面) 兴趣, 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影像资源, 激活想象力, 比较完整地写下 (讲述) 想象中的事物。根据训练的侧重点, 基于想象的“影像激活式”习作研究以第一学段为主, 悉心呵护孩子们的写话热情。
如《动物联欢会》是二年级多元化快乐作文校本课程中的一个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写作情境, 教师充分利用了“影像”资源。“今天, 森林里的动物们为了庆祝“动物保护区”的成立, 举行了一场联欢会。来参加的动物可真多啊!”随着视频画面徐徐展开, 一只只可爱的动物出现在孩子们面前, 大家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看到孩子们兴趣盎然, 教师提出了要求:我们先来看看山羊表演了什么?他是怎么表演的?观众们有什么反应?有了要求, 孩子们观看时就更专注了, 当精彩的“山羊走钢丝”片段看完了, 大家就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 按照老师的要求将山羊表演的过程讲了出来。指导了山羊表演片段后, 教师小结了说的要求, 对学生说:“还有许多这样精彩的节目呢!请你展开想象, 找好朋友说说自己的故事, 并合作表演一下。看看是我们想象得精彩还是动画片中的节目精彩?”这样的留白, 给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空间。他们纷纷将自己喜欢的动物变成了联欢会中的主人, 说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目:首先出场的是变色龙。它表演的是变色。它躲到大树上, 就立刻变成绿色的, 它躲到枯黄的草丛中又变成黄色的了;猴子骑车, 一只只小猴子骑着自行车你追我赶。突然只见一只猴子把车给了旁边的猴子, 敏捷地爬到了那只猴子的身上, 做出各种动作……当孩子们写下自己想象的内容后, 教师播放了视频动画剩下来的内容, 让他们看看是不是猜对了。孩子们一个个眼睛发亮, 正好写到这些节目的孩子一幅沾沾自喜的样子, 而没写到的孩子也非常自豪, 因为他们写的节目可是自己独特的创作呢!基于想象的影像激活式习作, 影像成为了点燃孩子们习作兴趣的导火索。
(2) 基于观察———影像反刍式习作
在平时的写作中, 学生因为没有留心观察或者观察能力不强, 所以作文写下来就不够具体了。因此, 如何利用“影像”资源的再现, 指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 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命题。在具体的实践中, 我们以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体验能力为主, 在实地体验的基础上, 凭借影像的再现反刍, 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细节, 加深学生的体验, 促进学生表达的具体和细致。基于观察的“影像反刍式”习作研究以第二学段为主, 适当拓展到其他学段。
以三年级《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吹鸡毛》习作活动为例。教师先组织学生在学校的风雨操场举行了有趣的“吹鸡毛”活动。鉴于学生不能把经过写具体的情况, 教师借助手机拍摄下了活动的小视频和照片。活动体验结束后, 教师先让学生说说活动的经过。当学生说得不够生动的时候, 教师引导孩子们开始了精彩回顾, 观看《吹鸡毛》的视频照片, 边看遍梳理比赛的过程, 然后定格细节镜头, 仔细观察, 从“蓄势待发”、“各显神通”、“观众反应”三个方面指导学生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因为有了影像资料的呈现, 学生的习作变得更加具体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基于话题——影像思辨式习作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是丰富习作的重要手段, 在影像作文的研究中, 我们还努力通过影像资源创生话题, 触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他们进行思考, 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在实践中, 我们通过精心预设的影像片段, 如新闻报道、公益动漫等, 启发学生思考生活和社会现象, 进行正确思辨, 对现实中正面或反面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要求相对较高, 因此我们主要在第三学段进行影像思辨式习作的研究, 适当延伸到四年级。
以“老人摔倒了扶不扶”的话题作文为例, 《四川达州3名儿童搀扶老太被讹》的新闻事件传得纷纷扬扬, 网络上老人碰瓷报道也时有出现。这样的话题素材很有写作的价值, 它能引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习作中, 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了老人摔倒的相关新闻报道, 捋清了事件。然后抛出网友的各方观点, 供学生阅读。在这基础上, 教师对学生说:“对于这类事件, 也许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 你持什么样的观点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孩子们纷纷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并把它写了下来。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社会是一个整体,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老人摔倒, 我们作为小学生应该有责任和义务把老人扶起来。如果老人摔倒了, 所有人都不扶的话, 我觉得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以后如果自己老了, 摔倒以后也没有一个人会扶你了。我觉得钱财比不上生命, 所以我们不管老人是不是骗子, 我看到了是一定会扶的。”虽然稚嫩, 但是铿锵有力, 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影像作为习作“话题”的来源, 很好地唤起了学生的表达愿望, 也为第四学段写简单的议论文打下了基础。
2.“影像”综合运用的创意作文研究
习作如果仅限于固有的模式, 也不会激起学生更大的表达欲望。因此, 我们还要借助“影像”, 开展创意作文研究, 以生动丰富、综合多元的表达方式, 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特别是第二、三学段学生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 可以进行多形式的创意表达。
(1) 图文结合的“微信体”轻作文实践
“微信”这一热门的名词映入眼帘。作为现代生活最常用的一种表达交流工具, 微信以其短小精炼的文字, 图文并茂的形式成为大家所青睐的交际手段。何不将此引入习作教学, 激发学生的表达内驱力呢?鉴于此, 课题组老师尝试开展“微信体”创意习作的研究, 作为本课题子课题的《小学中段开展基于影像的“微信体”创意习作的实践与研究》成功立项为嘉兴市微型课题。研究者以静态或动态的影像为习作抓手, 借鉴微信交流表达方式, 借助微信公众平台, 开展了一系列课堂创意“微习作”和课外创意“微活动”, 以此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 丰富学生的感知和体验, 有意识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在具体实践中, 教师创建了“微信创意习作”平台, 吸收班级和年级学生进入“微信创意习作”平台。随后, 结合教学计划和进度, 定期发布“创意习作”内容。学生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作文撰写, 参与“微信达人赛”等活动。微信平台, 简便易行, 整合课内, 拓展课外, 动静互补、使得创意习作课内外活动相得益彰。在课堂上, 实验老师也选取微信朋友圈的交流方式, 采取轻作文的形式, 引导学生开展交流表达, 探索出了一套基于影像的微信体创意习作的一般模式, 教师先以富有启发性的话题引入, 通过呈现图片、视频, 引导学生个性解读, 然后进行微习作表达。新颖的教学模式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热点短评、观点陈述、图文表达、工笔细描和配图介绍, 简短的表达形式, 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地从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世界中捕捉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一瞬的能力, 学会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达到“我手写我心”的目的, 促进习作教学的质量。
(2) 综合呈现的“应用式”作文实践
综合呈现的“应用式”作文实践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紧密相连, 考验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研究中, 我们仍以影像为主要载体, 开展影像配音、宣传设计、视频解说、广告创意等语言实践活动, 凸显语言的实用性, 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如《我为海宁做广告》创意写作活动中, 教师利用网络平台, 通过呈现关于海宁的相关图片或短视频,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将海宁著名景区、特产的特点找出来, 然后根据特点撰写广告词, 配上图文, 进行模拟广告表演, 评析广告词的优劣。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既要考虑广告词的简洁明白, 又要考虑与影像的“配合”程度, 充分调动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如我们还开展了“影像配音”趣味表达活动。将微视频声音去掉, 引导学生揣想人 (物) 情态, 对话, 进行创编,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绎表达, 多元呈现。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呈现原剧, 对比原剧与自己个性解读展示的不同, 进行评析。这样的趣味表达虽然因学生能力不够质量不太高, 但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
(三) 以“影像”为抓手的作文校本课程评价研究
从评价这种手段看, 我们不仅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是在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得失, 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准备。因此在研究中, 我们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进行评价, 努力提高“影像”运用的效益, 提升作文教学质量。
1. 教师层面——关注课堂, 有效设计
对于教师的评价, 我们重点考量“影像”资源作为学习支架的呈现、运用是否有效, 能否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在实际评价中, 我们从“会设计”、“善导学”、“有效果”三个方面对课堂进行评价, 如下表:
这样的评价, 既关注了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 又关注了课堂上“影像”资源的运用过程, 有利于引导教师全程抓牢研究要点, 从而增效提质。
2. 学生层面———多元评价, 激励表达
我校的多元化快乐作文评价树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 探索评价指标的多元性, 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化, 努力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通过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的各种测量, 系统地收集证据, 对学生通过教学发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纵向比较确定, 让每个学生树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 让教学评价成为激励学生不断上进的有效机制。如下表:
2.学期根据每次习作活动得星的平均数, 评定为几星级写作能手。
在上表中, 我们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是评价指标多维度。我们的习作评价包括“作文兴趣、作文态度、作文能力”三大指标, 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外”两方面评价学生的习作兴趣, 从“书写、完成时间、情感”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习作态度, 根据学段习作目标要求评价作文能力。
二是评价方式多样化。我们采用分层评价。在参照标准、自我衡量、自选报名的基础上, 将全班学生分成好差不等的四个组, 对他们的评价也采用不同的标准。同时, 我们还采用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方式,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反馈信息和激励因素, 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提升能力。
三是评价手段激励化。我们采用星级制和评语相结合。同时强调纵向评价, 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取得进步, 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 获得嘉奖的机会。
三、成效与思考
课题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实践, 在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优化了原有的多元化快乐作文校本课程, 验证了研究内容的可行性。
(一) 重构了作文校本课程体系, 拓宽了习作空间
目标更明晰。本次研究中, 我们以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为标准, 认真梳理了课标一至三学段的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要求, 结合深化课改相关精神要求, 对学校的《多元化快乐作文校本课程》中的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 使之与语文课标所要达成的作文教学目标相匹配, 努力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抓手。
内容更丰富。在原有校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我们对校本作文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改动, 删除过时的, 吸引力不够的内容,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 增加了具有时效性的内容题材。同时, 我们将更多的影像内容增加到校本作文中去, 凸显数字“影像”这一现代化的载体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校园生活、学科内容通过“影像”的方式表达出来, 点燃了学生表达的兴趣;网络中的热点话题, 微视频进入课堂, 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新学校的“四乐”艺术节、百里钱塘的新增景区、双十一购物、撕名牌游戏、中国达人秀舞台……丰富的习作资源让孩子们的文章更有时代和生活的气息。
载体更活泼。在前段时间的研究中, 课题组老师主要利用“Moodle”平台建立和完善了多元化快乐作文网络课程, 以及多个小型的拓展性综合性学习课程, 努力实现了课程从纸质文本向电子文本的移植。此次研究, 我们在形式了又有了一定的创新, 一是对多元化快乐作文网络课程进行了优化, 更多的视频资源增加了进去, 成为孩子们习作体验的重要载体;二是拓宽了习作的舞台, 除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外, 我们还创设了“微信创意习作”公共平台, 在研究中把微信平台运用于习作教学, 既可利用网络的大信息量不断丰富学生习作素材, 也突破了习作表达的时空限制。
(二) 优化了作文校本课程实践, 创新了习作课堂
我们以“影像”资源为抓手, 优化校本作文课堂的教与学过程。在课堂上, 我们努力通过影像这一手段, 帮助学生解决习作中产生的困难和问题, 激发写作兴趣, 进行写作指导,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 形成了“影像点燃习作”作文教学的一般模式
我们以学段目标和训练侧重点为依据, 主要进行了三种类型的教学模式探究。
(1) 基于想象的“影像激活式”习作模式
基于想象“影像激活式”习作主要通过影像资源唤醒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第一环节“影像呈现, 激活兴趣”, 教师通过呈现相关影像资料, 让学生在观看体验的过程中感觉有趣, 吸引注意力。第二环节“留白想象, 拓宽思路”, 通过有效的剪辑, 将影像中关键的内容去掉, 留下空白引导学生想象, 对内容进行多元化的解读。第三环节“交流互动, 尝试表达”, 根据自己的想象体验, 尝试进行表达, 我手写我想。第四环节“对照体验, 评价修改”, 将去掉的影像内容呈现, 与学生自己写的内容进行比较, 看看是否写得有意思。激活四部曲, 影像激活的是孩子们的想象力。在研究中, 此模式用得最多的是第一学段的童话想象续编和第三学段的影片创意改编。
(2) 基于观察的“影像反刍式”习作模式
基于观察的“影像反刍式”习作中, 影像资源作为重要的学习支架, 体现在教师的习作指导中, 通过影像的再现, 一个个镜头的细节观察, 让学生将习作内容表达具体。第一环节关键是“体验”, 可以是实地的体验, 如游戏、参观, 也可以是影像的体验, 为学生习作创造素材。第二环节主要是“表达”, 这是在体验后的初次表达, 在梳理内容后,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把观察体验到的写下来。第三环节是最主要的环节, 体现的是教师的“指导”, 教师借助“影像”资源的特点, 将细节场景一帧帧地抠出来, 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人、物、景的情态, 在画面咀嚼中明确怎么把过程写具体。第四环节主要是“修改”, 在第三环节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努力把习作重点写生动。本模式充分发挥了影像资源在习作指导中的作用, 因此在习作正式起步的第二学段用得较多。
(3) 基于话题的“影像思辨式”习作
基于话题的“影像思辨式”习作着眼于学生写作能力的衔接和发展。话题作文, 在方式上与简单的议论文有点类似。因此在写作时, 我们大多采用“事件+观点+例证”的方式, 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此模式中的第一环节, 影像资源呈现的是话题内容, 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 了解事件内容, 然后在二、三环节中, 引导学生就事论事, 引出需要讨论的话题, 并通过讨论思辨, 明晰自己的观点。最后一个环节, 以书面的形式, 通过论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该话题的看法。这样的习作内容和方式, 为第四阶段写简单的议论文打下了基础。因其难度, 所以我们重点在第三学段进行了尝试。其他在四年级的“热爱生命”单元, 我们拓展了《鹰的重生》视频, 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形成了“影像创意习作”作文教学的一些经验
我们还努力突破习作教学固有的模式, 借助“影像”, 开展创意作文研究, 主要通过综合多元的表达方式, 激起学生写作愿望, 也获得了一定的经验。
(1) 微信体创意习作———从课内到课外
“微信体”创意习作借鉴“微信”朋友圈特殊的表达交流方式, 通过短小精炼的文字, 图文并茂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体验。在课堂上, 我们以影像资源点燃学生的习作热情, 鼓励学生开展有创意的表达, 探索出了一定的教学程式:先以富有启发性的话题引入, 通过呈现图片、视频, 引导学生个性解读, 然后典型示范, 让学生明确怎么表达, 最后学生选取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表达。表达方式可以是简短的文字, 也可以图文结合, 新颖的表达形式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在课堂外, 我们借着课堂上写作的热度, 充分利用了微信公众平台这一工具, 开展形式多样的“微习作”活动, 呈现微习作命题让学生围观, 然后根据习作内容要求, 上传自己的作品。手机便捷式的交流互动突破了学习条件的限制, 使得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外的“微信体”创意习作中, 乐趣无穷。
(2) 应用式创意习作———借影像丰表达
我们努力将影像资源与学生的习作表达方式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体现综合性、应用性的创意习作活动, 一些活动形式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喜爱。影像配音活动, 画面一样表达却千奇百怪, 富有趣味性;视频解说活动, 根据视频描绘的情境编写解说词, 体现实用性;广告创意设计活动, 有图有文字, 彰显了实践性。这些活动既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又巧妙关注语言的实践, 可谓一举多得。
3. 找到了习作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整合的契合点
在实践中, 我们明确了这样一个观点,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 找到整合的最佳契合点。所以, 在具体利用影像资源的过程中, 我们用却并不依赖, 根据活动需要, 将影像资源和传统学习活动、网络学习活动有效结合, 灵活运用, 对提高活动质量大有帮助。同时, 我们也努力做好学生利用“影像”学习资源的引导者的角色, 让学生学会利用学习资源找寻习作素材, 并从中得到启发。
(三) 促进了师生教学能力发展, 取得了良好效果
课题研究的直接受益着是我们的学生和教师。此次研究, 虽然时间较短,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师生能力的发展。
1. 学生能力拔节。
影像与作文校本课程的联姻, 重在学生语文综合表达能力的提升。以影像素材滋养校本作文课堂, 使我们的学习过程更富有开放的魅力。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的习作表达愿望提高了, 他们能主动地关注习作要求和任务, 进行创意地表达。学生在不知不觉地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变“要我写”的被动与依赖为“我要写”的主动与独立, 使习作成为一项有意义、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同时, 在影像资源的观察体验中, 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学生的习作成果有了质的飞跃。在市级以上的征文中, 多篇学生的习作获奖。在海宁市期末语文学科调研评估中, 我校语文成绩名列全市前列, 习作得分率高得益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2. 教师素养提升。
在课题的研究中, 我们的教师实现了向“教材开发者、改造者的综合主动角色”的转变, 增强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能力;而大量的理论学习, 扎实的实践研究, 随时的研究记录, 他们的科研意识不断提高, 尤其对如何利用媒介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思考日趋成熟。在一年多的研究中,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优秀的校本作文教学设计明显增多, 优化修改后的《多元化作文校本课程》 (含影像作文) 在海宁市优秀校本课程评选中荣获二等奖。教师的子课题被立项为嘉兴市级子课题并扎实推进中。教师撰写的《天机云锦用在我巧裁妙写习作活》一文, 获得了嘉兴市小学语文论文评选的一等奖。
(四) 问题与思考
1. 如何突破信息技术的瓶颈?
课题组老师虽然参加过一些信息技术的培训, 但整体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是欠缺。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调动, 使得平时的技术指导缺乏, 加上研究组教师对于视频的剪辑和处理技术掌握不够熟悉, 这导致了课堂上运用效果不佳, 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如何突破信息技术的瓶颈, 提高全体研究者的信息能力, 优化“影像”这一重要的学习支架, 让我们的教学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呼吸, 值得去探究和思考。
2. 如何更好开展习作评价活动?
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课题研究中, 我们对课程中师生的评价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但是总体来说不够成熟, 过程性评价相对缺失。对于学生的评价, 我们虽然进行了分层, 也采用不同的标准, 但是这个标准还是不够“硬性”。家长评这种方式使用也较少。因此, 如何构建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 以评价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亟待我们去进一步研究。
3. 如何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差异?
优化课程资源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程资源整合 教学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创造生动有效的语文教学。”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整合探索,探寻出几个方法,以期能够拓展出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新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整合提出了要求,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付诸行动。以下是本文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优化整合的几点认识。
一、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实现课程优化整合
在现行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大多具有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特点,富有较强的文化意蕴和时代气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本只是一个范例。”所以,我们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运用好这个范例,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从中挖掘出语文特有的人文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一定的特色。素质教育倡导教师应用好教材,因为教材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利用语文教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加强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的训练。同时,教师要注重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融入文本内容提供条件,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涵,学习对文本信息的加工整理能力,以此来获取知识、拓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进步与发展。
二、合理调整教材布局,高效利用教材资源
通过对教材资源的优化整合,可以极大地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对教材的利用率,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探索应用中我们发现,现行教材的布局安排以及知识的系统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以增强文本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例如,在教学《学会合作》时,教师可以将文章结构进行详细解剖,甚至连课文中的过渡性语言都要进行详解,然后将文章一分为二,要求学生在其中添加与合作有关的正反事例,并添加开头与结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既有效利用了教学资源,同时也增强了作文写作的科学性。
三、整合其他课程资源,呈现开放课堂文化
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跨学科学习,这就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文本内容,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这也是各个学科课程的共同需求。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意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可以将不同的学科知识整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用优质的学习资源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比如,语文与美术、音乐学科之间就存在相通的领域,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实现各个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实现语文和音乐之间的相互渗透,如,借助音乐来进行氛围烘托,渲染学生情感;通过音乐赏析,来释放学生情感;利用流行音乐,实施课堂导入等。尤其是在进行诗歌鉴赏时,音乐往往扮演了“引路人”的角色,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诗人所描写的美妙意境,有效地烘托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充满浓烈思想情感的诗歌时,采取音乐导入可以将学生快速引入诗歌意境;在教学戏曲时,可以与音乐教师达成共识,实现音乐课程和语文课程的资源共享,不但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高效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此外,美术课程中也包含很多可供挖掘的人文因素,加强美术与语文的课程资源整合,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图文并茂,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经常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通过网络欣赏优秀文章,也可以在网络上发表文章等,这些方式都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消灭错别字,掌握标准发音;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加强语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供条件。
五、合理运用生活资源,搭建良好的课程平台
语文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专栏等资源优势,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组织学生成立报刊社、文学社,并鼓励学生积极踊跃投稿;经常开展优秀文章的评选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描写出来,以激发学生对家庭和社会的全新体悟等,通过以上方式,我们可以为语文教学搭建自主、开放、良好的课程资源平台。
总之,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不但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加强研究,不断优化整合语文课程资源,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整合课程资源 优化小组探究 第3篇
一、整合学习方式,激活小组探究
品德课程的各项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而教师所设计的小组探究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小组讨论、小组辨析、小组游戏、小组调查等。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八册《媒体连着我和你》一课,要求学生科学合理地收看电视。所以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一系列环节:首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央视一套在星期天一天的节目表。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从电视上查阅等方式,每个人分时间段进行,小组合作统计,诞生了一张完整的节目表。课堂上,根据他们自己统计的电视节目表,再分小组讨论:一整天中,哪些时间段的节目可以收看?讨论结束后,还是以表格的形式,各组派一名代表,将表格放到投影上,看看哪一组的选择最合理。通过大家共同的讨论,最后得出以下时间段的节目内容可以有选择收看。
央视一套节目(小学生版)星期天
通过以上学习方式让学生明白两点:合理安排时间;选择合适的节目。本案例中所设计的课前小组探究活动,包含了:收集资料、收看电视、调查统计、使用网络、整理资料、汇报展示等,将这许多的活动方式整合在一起,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来,真正体现了让学生参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直接经验,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特点。让活动成为教和学的中介,学生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才能有效激活小组合作探究。
二、整合学习内容,丰富小组探究
品德课本向学生提供的学习素材是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有的侧重认知,有的侧重赏析,有的侧重情感体验。但教材只是提供了话题和范例,并不能面面俱到。教材的留白,为教师补充必要的教学常识提供了方便,也为学生表达思想感情、开展活动留下了创造的空间。
笔者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抓住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具体展开:
1.调查本班同学回家方式。
2.针对调查内容,找出其中的隐患并想出解决的对策。
根据调查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私家车组”、“电动车组”、“公交车组”、
“摩托车组”、“走路组”五个小组。在探究的过程中可将学生分为5组,每组一个主题,抓住身边真实存在的危险,劝告自己的同学(包括自己),放学路上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经过小组探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如“走路组”是这样交流的:
首先出示同学们放学走路存在的问题:与同学结伴而行的,容易在路上追逐打闹;走机动车道;闯红灯,或者过红绿灯时没有左右看看;半路去同学家玩,没有及时回家;早饭不好好吃,常在路边小摊上买零食吃……针对这些问题学生编成一首儿歌对他人和自己进行劝导:同学们,要记牢,放学路上讲安全;不追逐,不打闹,走路要走人行道;红灯停,绿灯行,前后左右看一看;半路上,莫玩耍,按时回家不串门;陌生人,不搭讪,防骗防拐很重要;流动摊,莫光顾,食品安全要牢记;校门口,少停留,快进教室勤早读;同学们,要牢记,上学放学保安全。
学习内容的整合,不但让学生掌握书本中所呈现的知识,也引导学生围绕生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险以及预防措施进行了解,丰富小组合作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意外伤害事故还有很多,课堂上的这6个知识点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需求。所以,课后,我们还需有一个延伸:如果危险已经发生了,我们该如何自救呢?通过课内外结合,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料,充实学习内容。
品德学科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新课程改革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将品德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设计合理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任务,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过程 第4篇
活动一信息交流
通过搜集、整理、交流信息, 了解我国常见矿物的性质、用途和分布状况;某些矿物资源的匮乏和开采状况;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和有效措施等;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信息。
1. 搜集信息
搜集信息首先要确立一个主题, 我与学生一起做了分析研究, 决定从三个方面入手: (1) 矿物资源的概况; (2) 矿物资源的消费状况; (3) 保护矿物资源的有效措施。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或几个主题搜集资料, 任务布置下去, 学生有上网搜集的, 有去图书馆的, 还有咨询成人的
2. 整理信息
学生搜集的资料没有层次, 零散单一。针对这些情况, 我让学生自由结组整理相关资料, 然后综合出一份较为丰富的手抄报。
3. 信息交流
以“矿物资源”为主题在全班召开一次信息交流会。交流中, 学生们侃侃而谈:有用演示实验说明矿物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有用资料证明破坏性开采危害的;有以自己平时使用矿物资源的习惯来说明具体的保护和节约措施
[设计意图]搜集科学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 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 学会查阅及整理资料更是科学探究的目标之一。通过搜集资料, 学生不但学习到了知识, 而且还学会了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信息。通过整理和交流信息,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并在合作中主动活动, 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 分享他人的智慧, 充分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
活动二实地考察
考察家乡周围常见矿物资源种类、分布和使用状况并做好记录;意识到破坏性开采矿物资源的危害性。
1. 制定考察计划
把学生按照居住地分成若干考察小组, 各小组集体共同研究制定考察计划。
2. 实地考察
3. 写考察报告
各小组分析考察记录, 结合考察情况写一份考察报告。
[设计意图]让学生到现场考察, 会给他们带来切身的体验, 获得第一手资料, 也让学生更直接地认识到很多不可再生性矿物资源匮乏甚至面临枯竭, 亲眼目睹破坏性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更加深刻地理解经济发展, 环境优先。
活动三分析报告
联系实际提出保护矿物资源的有效措施;牢固树立人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优化课程资源 第5篇
摘 要:通过社会设计师资源整合与学校实训课程体系结合形成实战式 Workshop(工作坊),进行社会学校资源优化服务高校实训课程,建构多元化课程模式,培养学生实战能力,达到就业时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通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结合实战行动合作植入品牌设计实训课程为例,探讨 Workshop(工作坊)在实训课堂的实战转化及资源优化服务课堂的意义,旨在拓展实训课堂的多样性,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带来新的教学探索。
关键词:Workshop 实训教学;资源优化;视觉传达设计
现今,国内的高等教育正处在变革的时期,研究型与应用型教育目标日渐成为高等教育两大核心趋势。而现代设计以应用为先,更加突出了艺术设计教育中应用性的重要意义。恰恰是这样的应用性,让我们看到了国内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缺少实用技能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轨。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不平衡,学生实训教学分量不足,内容形式化;2)高校师资实践经验有限,扩展面不足;3)实训教学资源缺乏,有限的实训教学资源得不到合理规划,发挥不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这些都是导致实训与社会应用无法接轨,造成大量的资源流失,无法真正实现课程的应用目的。
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思考,为了解决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实训教学资源利用不得当的问题,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提出了与设计教育实践活动平台的设计师联合把实战式Workshop(工作坊)引入实训课程中,把实训课程与实际项目结合,建立真实的设计师团队,形成完整的设计项目实战体系,最终完成符合社会需求的设计产品。
探索国内高校设计教育体系专业教学资源与实践教学资源的融合方法。提出对学院与社会资源共享,共同运用自身所长的建议,对设计教育体系的实训课程建设提出思考。
1实战式Workshop(工作坊)背景
Workshop即工作坊或活动营的实践教学模式,最早在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建立。主张“艺术与技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制度。教学上采用“双轨制”,每门课程由一位“造型教师”和一位“技术教师”共同教授,是学生同时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教育。它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模式,适用于以应用为本的应用型大学本科教育。
实战式Workshop是由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联合中国设计教育实践活动平台的设计师一起进行的实训课程实验,旨在优化实训教学资源,服?沼诟咝J导?课堂,培养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应用型设计人员。
2高校与社会资源合作,实训课程引入实战式Workshop(工作坊),共建设计教育实践活动平台。
高校专业资源提供基础教学设备、专业教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社会资源提供实践技能师资,实战项目资源,形成互助互利,互通互用的资源共享,为学生的实训课堂增加社会实践内容,丰富课堂的同时,提升设计实战能力。本次实训课程中,引入实战式Workshop教学模式,是以一名设计师(设计公司一线工作的设计总监)和一名专业教师(高校内的设计专业教师)作为项目经理及核心,由10-13名学生组建的实战课题小组,在项目经理的引导下,针对项目主题进行设计制作,最终完成设计任务。本次实训课程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依托,由专业教师团队与实战教师团队经过数月的协商,进行了严谨的课程规划,反复考量课程内容,形成2拖13,多小组并进的课程实践模式。课程中针对高校设计教育体系中出现的设计实践资源不足,实训课堂形式单一,积极与社会资源沟通合作,引入实战式Workshop活动形式,达到优势互补,设计教育实践活动平台的搭建探索实践教学的新形式,有利于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实战式Workshop 课程模式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建设的思考
通过实战式Workshop的引入,推进实训课程的课程改革。实训课程与实战式Workshop的融合不仅是一次形式上的合作,需要根据课程目标进行合理化设计。依托实战式Workshop,按照实训课程的课程性质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明确课程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实战设计思维,领会实战设计所需技能,达到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
通过实战式Workshop的引入,优化实训资源。高校建设中缺乏实践教学资源是各高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实战式Workshop课程中,融入社会力量,改善实践经验不足,解决了项目落地不易等问题之外,更能够搭建起与行业交流的桥梁,扩展企业实践基地,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等专业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元素也得到了一定的共享资源。
通过实战式Workshop的引入,探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建设。实战式Workshop与专业实训课程的结合,是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建设的切入口。从实训课程的改革到实践教学的建设都需要引入社会资源共同完成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Workshop把合作的设计思维带入了课堂,同样把互动、交流、协作的理念带入到了设计教育的校、企两个方面,为专业建设发展带来了新的校企共赢合作模式。
4结语
实战式Workshop植入实训课程,课程设计从实战前开始进入课前调研、课内互动、研讨,课间协作设计制作,课后提案分享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过程中实战导师引领,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升实践技能,同时,将实训课程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实训课程的改革是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重点,优化实训教学资源是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发展的途径,创新教学模式是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这与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是一致的。实战式Workshop教学模式与实训课程的融合不仅优化了教学资源,更是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乃至设计教育行业的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开发课程资源 优化课堂教学 第6篇
关键词:化学;课程资源;课堂教学
作为教师要善于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比如课本中的图片资源,课后的社会与发展等资料信息资源,等等。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下面谈谈我在开发课程资源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一)利用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信息量。
在讲空气中各种气体成分的用途时,关于氮气的用途,可应用录像,展示氮气的各种用途,如:液氮温度低,可通过录像将活金鱼放入液氮中,旋即取出,金鱼就被冷冻了,待解冻后,金鱼依然能游来游去。因此可使学生知道液氮可做冷冻剂,用来保存血液和活组织,而且医学上可用液氮冷冻麻醉做手术。再如,通过视频放映干冰升华情景,可使学生明白干冰可制造舞台上云雾缭绕的效果。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比如讲空气污染时,可播放公益广告“拍卖——最后一瓶没被污染的空气”来展开讨论,然后让学生们谈感想、谈做法。
(二)通过课件——动画演示,增加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
在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讲述中,可用电解水的微观动画演示,分子再分,分成原子,原子再重组。通过此动画演示,可使学生清楚地理解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数目不变,所以反应前后质量守恒,使抽象的知识直观
化、简单化,易于学生理解。
(三)利用资料信息,优化课堂教学
在讲单质碳时,对于C60的性能可稍加拓展,即除了超导领域外,在气体储存、新型催化剂、杀伤癌细胞等方面也有很大功效。另外可增加有关C70、C540及纳米碳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视野;讲合金时介绍形状记忆合金的相关知识,比如可用此合金做牙齿矫正的材料等,以开拓学生眼界。
二、利用实验课程资源,激发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一)自制教具改进试验。
在分子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分子的运动,我自制教具,用铁丝和滤纸制成了一个花树。然后在纸花上滴上酚酞试液,与无色浓氨水罩在一起,然后问学生:这杯清水能否使这树桃花盛开呢?再看实验,一树纸花顷刻变红了,现象明显且用时短。随后我又把花树拿出,红色又逐渐退去。由此不仅证明了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而且使学生兴趣倍增。
(二)增加趣味实验
在学习“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增加“喷泉”实验(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在讲“燃烧”时,增加“烧不坏的手帕”;在讲指示剂与酸碱的反应时,增加“无中生有”等实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补充学生实验
关于分子间隔,可设计实验,用注射器分别抽取同体积的空气和水,然后用拇指堵住前端,推动活塞进行压缩,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得出气体分子间隔大的结论。
(四)设计探究试验
在二氧化碳性质一节中,可设计实验向一个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盖上玻璃片振荡,然后倒转,发现玻璃片被吸住不落,学生可得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的结论。然后滴入石蕊试液,发现变红,可问是什么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然后让学生猜想,并让学生据桌上提供的石蕊试纸、二氧化碳等器材和药品设计试验并验证实验,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三、利用现实生活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一)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培养对化学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教材适应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尽量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化学知识与书本上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和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生活中都有哪些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原理是什么;生活中用什么除去水垢;用什么方法消除胃酸;发生火灾时有哪些灭火方法?依据什么原理?火灾中都有哪些逃生和自救方法?天气闷热或阴天时,鱼为什么会将头露出水面等。使他们感到,化学既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又是一门有用的学科,从而让他们对化学产生亲切感。
另外,我采集喇叭花做成标本。在讲酸、碱与指示剂的反应时,可取出此标本,在上面滴加稀盐酸,然后问学生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滴上碱液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然后问学生们,由此可知这花可有什么用途?学生很容易地答出可指示酸碱。进而引导学生从此花中提取的花汁可作酸碱的指示剂,于是引出石蕊、酚酞指示剂等,使学生们兴趣盎然。
(二)以生活事实及现象为资料,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在讲水污染时,我提前让学生观察自己家周围河流的污染情况及污染因素,也可就近观察学校门前的那条河,因为这条河附近有餐馆、有小吃等,所以河中有剩菜饭、有塑料垃圾、厕所污垢、有农药化肥、有生活污水等等。第二天学生不仅对这些污染情况汇报得很详细,而且有两个学生还问道,离家几里地外的一个小钢厂排出的废水呈绿色,不知道是为什么?而且还采集了一饮料瓶水样。学生们不仅学会了观察还学会了提出问题,对知识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如何防止这些污染呢?学生们争相回答,气氛非常活跃。
整合课程资源,优化物理教学 第7篇
1. 从生活经验中开发物理课程资源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相当密切。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探究视点从课堂引向社会、自然及学生生活,并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领略到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从而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上课时我先提出问题:“同学们照镜子时,为什么可以看到自己的脸?这个脸的大小跟自己真实的脸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当你举起左手时,镜中的像会举起哪只手?当你靠近镜子时,镜中的像会怎样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接触过的、感受过的,学生听到这些问题后,立刻投入到这些问题的讨论中,我再及时地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效果非常好。
这些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过的、感受过的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物理课程资源。“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开发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会观察、善于发现,这将使物理课堂更精彩。
2. 从生活用品中生成物理课程资源
教师应利用生活用品生成物理课程资源,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生成问题,从而构成课程资源。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朱正元先生说过,物理教学要“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从实验拓展中生成物理课程资源,不但具有简便直观等优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使物理课堂更精彩。
例如:学生理解静摩擦力的方向时感觉困难,这时可以用一把牙刷来帮助学生理解:把牙刷有毛的一面平放在桌面上,用手握住牙刷的把柄,用力地往前推或拉(牙刷仍处于静止状态),牙刷毛的形状就会向后或向前发生形变,形象地显现了牙刷的运动趋势,以及静摩擦力的方向。在演示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时,可以不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用书本、铅笔等做,这样尽量用生活中的东西来做实验,使物理返璞归“真”,可使学生既熟悉,又容易理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利用生活用品设计各具特色的实验,例如:利用废注射器设计“低压沸腾”实验;利用纸盒演示“纸盒烧水”实验;利用牛奶瓶、鸡蛋设计“瓶吃鸡蛋”实验;利用苹果、桔子设计“水果电池”实验。一系列生动有趣、精彩异常的实验,既生成课程资源,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加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从而使物理课堂更精彩。
3. 从“科学玩具”中生成物理课程资源
“科学玩具”是指体现娱乐性并蕴含着丰富科学内涵的玩具。例如在《重力》一节教学中,学生对重心不太理解,我选择了“重心类科学玩具”,如双圆锥滚、不倒翁、平衡鸟、永动鸭等。这类玩具结构简单直观、设计新颖巧妙、现象生动有趣,却内藏玄机,对初中物理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例如:如图所示的双圆锥滚,结构酷似纺锥,把它放在V形斜轨道上由静止释放后,它自动地沿着轨道往上滚,这是为什么?
这一反常现象,顷刻间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许多学生一时间弄不清其中的奥妙,围绕玩具反复看,看不明白,就反复玩,反复思考。在全身心的投入中,经过一番曲折,学生终于发现:由于斜轨是V形的,双圆锥滚向上滚动时,由于斜轨对其支点越来越偏离中间,滚轮的重心位置其实是在不断降低,滚轮是在重力的作用下不断向“上”滚动的。通过这个玩具的研究,学生对重心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于玩具的设计和技术的运用也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4. 利用“自制教具、学具”生成物理课程资源
麦克斯韦说:“一次演示实验所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想透彻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虽然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各校的教学仪器日臻完善,但适时使用自制教具能增强演示效果,起到意想不到的好作用。
例如:在演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时,可以自制一个“萝卜气压演示器”,补充演示这样一个实验:取一个大家常吃的大萝卜,中间拦腰一切,取其带根一半,中间挖空,然后将其用力按在一洁净的平底盘子里,这时,拎起萝卜,会连盘子一起带起,用很大的力才能将它们分开。由于所用的材料极为简单(半个萝卜,一个盘子),又来自学生身边,学生深信不疑又极想弄清其中的原因,教师趁机分析引导,使学生真正明确地认识到了大气压的存在,这样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开发实验资源,自己制作教具,并鼓励学生自制教具,用自制的实验器材做实验,不管是分组实验,还是演示实验,只要学生找到了实验器材,就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例如让学生用自制弹簧秤测重力;用自制的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用三合板、毛巾、钢球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用自制的杠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用铅笔做滑动变阻器实验,等等。这样,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创造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而且能满足动手操作的欲望,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5. 从俗语、谚语中去挖掘物理课程资源
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民间俗语、谚语等常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际中总结出来的,例如“霜前冷,雪后寒”、“水中捞月一场空”、“水缸穿花裙,大雨将来临”、“小小秤砣压千斤”、“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马尾提豆腐提不起来”等。教师如能拿来加以分析与解释,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有效地将相关学科知识引用到物理教学中来,这种学科间的综合与渗透也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这将使物理课堂更精彩。
在物态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其与地理学科知识融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霜、云、雾、露、雨、雪、冰雹的成因的资料搜集和整理,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比课本上多得多的有关问题的答案,深化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促进教学知识点的落实,起到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使物理课堂更精彩。
6. 从当下的社会事件中去收集多媒体课程资源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学生的周围,每天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各种事件,小到个人的生活问题,大到一个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件等。这些社会事件和生活问题可能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作为课程开发者的教师,应以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去发掘有价值的社会事件和生活问题,并将之转化为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素材和内容。对学生而言,这种由当下社会事件和生活问题转化而成的课程资源、素材和内容,具有亲切感和现实感,他们不会再觉得课程内容对于自己而言总是陌生的。如此,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原动力和学习积极性。多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隐含丰富的兴趣因素,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观察的事物或现象,打破传统的讲授模式,易于引起学生注意,给学生以最直接的感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乐于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例如在讲物理“引言”课时,放映录像带,向学生展示一幅幅生动、神秘的画面:浩渺的宇宙、运行的星球、腾空的火箭、雷电交织的夜空、透过森林的阳光、闹市拥挤的人群这样一定会使学生全神贯注观看录像,沉浸在物理情境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浩瀚和神秘,激发起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时若教师适时引导物理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那么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也就会油然而生。
总之,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只有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想方设法地加强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才能看到一朵小花、一棵小草蕴涵的教学价值;才能因时因地制宜,变废为宝,抓住擦肩而过的事物,将其转化为熠熠生辉的课程资源。教师少一点“人有我无”的抱怨,多一点“人无我有”的豪迈,就地取材,发现和捕捉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才会盛开出缤纷的花朵,新课程才有“米”下锅,不断演绎精彩的物理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3][美]杜威.儿童与课程[A].王承绪等.杜威教育论著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75-96.
丰富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第8篇
一、物力资源的开发
1. 教材再开发, 增强课程资源的适应性。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 然而统一的教材却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它必然地舍弃具体地区和学校的特殊性, 而不得不与各学校教育的实际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它能够提供的只能是那些最为基本的共同学习领域。所以对于那些反映地区和学校差异性的课程需求, 地方、学校和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起责任。
2. 信息技术巧使用, 提升教学资源。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信息丰富、生动形象、交互性能好、给人强烈的视听感受等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品德课程在活动组织上, 也应尽可能地借助网络环境和使用多媒体手段,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保护环境》这一节教学前, 老师可以布置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状况。除了亲自走进社区, 走入社会去调查实践外, 可以引导学生们通过网络搜集到许多信息。如在《保护环境》交流环节中, 通过网络展示了师生搜集到的环节污染现状:冒着浓烟的工厂、被垃圾堵塞的河流、被猎杀的野生动物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保护环境”的迫切需要。
二、环境资源的开发
1. 利用学生的成长环境, 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
《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以多种恰当的方式接触社会, 学生生活的环境必然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重要的场所。作为教师, 应该将学生的成长环境与课堂有机结合, 以利于激发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2. 发掘身边的人文环境, 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我们祖先千百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民间故事、山歌、皮影戏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渊源向我们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结合义乌的实际, 我也大胆地对义乌的人文资源进行了挖掘, 从而开启了依托义乌文化, 实施德育的大门。
(1) 对人文资源进行分类。义乌的人文景观众多, 古迹名胜辉映全境。它方方面面所能向我们呈现的资源是纷繁复杂的。在开发过程中, 为了考虑资源的可利用性, 可操作性, 我对资源进行梳理、整合, 初步形成了以下框架:
历史名人系列:陈望道、吴晗、冯雪峰、朱丹溪、骆宾王等。
风景名胜系列:黄山八面厅、佛堂双林寺、德胜岩等。
特产系列:义乌红糖、蜜枣、东河肉饼、麦拓糊等。
义乌民俗:龙灯、腊八粥、迎财神、拨浪鼓等。
(2) 分组广泛调查, 收集资料。这些富有地方特色、富有价值的资源都来自学生的家乡。他们对于有关故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至山水草木等, 都有着深厚的情感。于是我因势利导, 在班内成立了以下研究社:
然后请学生就各自的喜好加入一个社团进行专项研究、调查。
孩子们在各研究社负责同学的带领下, 通过查阅资料、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等方式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一学期下来各研究社都有了丰硕的成果:一位位名人的风采, 一个个充满神奇色彩的风景名胜地, 一种种品质卓越的特产, 一项项富有乡土气息的民俗风情, 都跃然在孩子们面前, 成为教育他们的活教材。
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英语模块教学 第9篇
弗兰西斯培根在《论说随笔文集》中提到: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前提当然是对阅读材料感兴趣,而目前,高中生阅读的一般都是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相对浅显的资料,或是为考试而设置的阅读训练。学生阅读的量即过目量是达到了,可是有效阅读的量有多少?
笔者担任高二年级的教学工作,对其中4个班180位学生的阅读状况作了调查,结果如下。
另外,笔者召开座谈会,让学生讨论:你希望读怎样的英语文章?学生的答案如下:1.篇幅长一些的文章,不带检测性质的,纯为欣赏;2.能引发思考,读出深刻道理的文章;3.能震撼心灵、引起共鸣的文章;4.幽默、风趣、轻松的文章;5.语言优美的文章;6.与时俱进的文章。
调查结果使笔者反思:在合理、充分使用现有课本资源的基础上,能否再开发一些合适的课程资源?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材,无论是教学内容、语言运用,还是插图和知识结构都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经常作为重头戏去处理的阅读文章基本是以人物、事件、知识等为主题,我们能否利用经常更新的报纸、杂志,将课本的主题与之有机结合,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情感的共鸣?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教师应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除英语教材以外,学校和教师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例如:网络资源和报刊杂志等。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尝试
笔者尝试在网络资源和报刊杂志中找到一些与英语教材中相关的话题。在使用这些课程资源时,笔者有时在上完课本内容后穿插进去,有时在上新课前做为引子,有时在课中阅读激起高潮。
(一)时尚球星影星领略人物描写风格
Book 1 Unit 5 Nelson Mandela和Book 4 Unit 1 Women of Achievement分别描述的是:Mandela和Jane Gooddall。我们在讨论What do you think is needed in order to be a great woman/man?时,总用以下这些词汇:Intelligent/determined/generous/helpful/honest/confident/energetic/brave/get on well with others/be active in social activities mak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mankind等。这些词汇是学生在描写人物时常用的,久而久之,他们会失去新鲜感。
《21世纪报》高二版有一篇文章Round the Clock Kobe,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刻苦的、无愧NBA的新世纪最佳球员科比。文章通过Kobe自己的话及他的教练和队员的评价,向读者展示了一位栩栩如生的球星:
“When you win,you have to constantly look for ways to get better.That’s what drives me in competition.”Kobe said.
“The amazing thing is he can put the new move in the game the next day.”His teammate said.
“People called Bryant a loner,but it’s just that basketball was all he wanted to focus on.”Bryant’s high school coach said.
美国著名歌手、演员Selena Gomez,10岁被迪斯尼全球才艺计划发掘,近几年演艺事业如日中天,被称为“迪斯尼小公主”,她的代表作Kiss and Tell吸引了很多高中生。一篇She’s Just the Trick通过Gomez的自述,让学生知道了她成功的原因:
1.She doesn’t want to let the business control her life.
2.She doesn’t want to let fame stop her from being herelf.
3.She doesn’t want to be afraid of the media.
这两篇人物材料,不仅使学生怀着好奇心阅读,还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去写关于人物的书面表达。这两篇人物阅读文章避开老套描写人物的手法,使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计算机话题旧瓶装新酒
Book 2 Unit3 Computers主要讲计算机的发展史,学生迫切想了解日益更新的网络世界。阅读材料Is it real property解决了学生的疑惑:虚拟财产是不是个人财产?被盗了该怎么办?这与学生的课外生活有很大关系,如:快乐农场,游戏升级等。学生急于知道结果,几乎是一口气读下去的:
But it(real property)does have value,some experts say,because players spend time,energy,money,labor and intelligence getting in-game goods.For this reason they argue that Copyright Law should protect virtual property.
还有家长、老师眼中的网友真的如洪水猛兽吗?高中生是如何选择网友呢?文章Online Friendship你选择网友的标准是什么?它道出了高中生的心声:
Half of the respondents,especially older graders,say they make friends with“honest”,“humorous”and“educated”people.Teen females are more likely than teen males to say they value the“educated”factor when they decide whether to add the strange to their friend list.
When asked,if they have ever wanted to meet any of their online friends in person,only 4 percent say“yes”.It’s risky to meet online friends.Stories of Internet violence are common.
笔者在选取关于网络的文章时,尽可能选择一些蕴涵丰富信息、紧跟时代步伐的材料,使学生读起来“过瘾”,教师用起来“顺手”。这样,学生就避免了无效的阅读量,有效阅读效率明显提高,而且阅读兴趣也会更浓些。
(三)野生动植物保护遭到热议
当熊猫“泰山”“美兰”从美国回来时,Debate Over Panda给Book 2 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插上了理性思考的翅膀:面对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我们是否还一如既往地不惜一切代价去拯救它们?BBC主持人发表关于熊猫的言论引发热议:
“I reckon(认为)we should pull the plug(结束),”BBC wildlife expert Chris Packham told Radio Times Magazine in London on September 21.“Here’s a species that has gone down an evolutionary cul-de-sac(死胡同),”he said.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各媒体纷纷议论,各持己见。学生们认真读了各种意见后,理性地选择了这种看法:
The distribution of money for endangered animals could be more balanced.The key was to tell the public about other animals worthy of attention.
对wildlife的保护采取理性的态度,那么,又如何对待宠物呢?关于宠物的立法又是如何呢?Ending Abuse宠物很快就有了法律的“保护伞”了。China’s first law on the prevention of the abuse of animals has been drafted and may come into effect in the near future.according to the draft,anyone who mistreats or harms animals,would be warned,fined,orin the worst casessentenced to prison.
(四)时事政治引发深度思考
Book 1 Unit 5 Nelson Mandela涉及的黑人权利,无论是在南非还是在美国,要取得与白人平等的权利,既需要国内有识之士的领导斗争,也需要国际社会舆论的支援。如何将黑人们的声音传出去是一种策略。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应对经济危机的魄力更是提升了国际地位,中国该如何借这股东风向世人展示自己?Presentation is all如何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
What is the best way to show China to the rest of China?
AN American writer,Nesbittand and his wife had a meeting with China’s former president Jiang Zeming in1990’s.The Nesbitts argued,“Taiwan has a small story to tell but it tells it very well.The mainland has a much bigger story to tell,but it has done a terrible job”.
The Nesbitts suggested ways China could improve the way it presents itself to the world.:
1)Chinese leaders should not only be good public speakers,but also presents themselves as an ordinary human being.
2)Public relations methods must be well planned.It also needs to learn the rules of the game.
3)China should also invite critics to the country and show them the facts so that they can see how their reports are in the wrong.
Google makes exit谷歌“退出门”尘埃落定,本是一件商业事件,却卷入政治。On March 23,Google Inc dropped out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market by redirecting traffic,from its Beijing-based search engine to its service in Hong Kong.
家事国事天下事,若要事事关心,从学生时代就得学会思考时事,并培养一定的思维能力。
(五)当下自然灾害呼唤保护家园
Module 6 Unit 4 Global Warming全球变暖,提到Global Warming may result in a rise of several meters in the sea level,or severe storms,floods,droughts,famines,the spread of disease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species.这些似乎有些危言耸听,然而Book 6 Unit 5 The Power of Nature的中心话题是火山、飓风、地震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只有保护自然,才能有效地预防自然灾害并改造和利用自然。
Fighting the droughtChina is making an effort to combat a big drought that has hit a large area of southwest.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大旱呢?Experts say the drought is a result of less rainfall,insufficient(不足的)water reserves high temperatures,dated irrigation(灌溉)projects,environmental damage and global cimate change.
活生生的现实使学生信服了人为对自然的破坏,最终将自食其果。What damage has the drought done?
1)Made it hard for millions to get drinking water.
2)Made it difficult for school children with parents facing money problems because of the drought.
3)Destroyed the harvest
4)Caused cracked land,and dried up wells and rivers What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to combat the drought?
1)creating artificial rain
2)digging deep wells
3)transporting water from other provinces to drought-hit areas
4)Each person in the five worst-hit provinces is being supplied with drinking water and 20 liters of water for other purposes each day.
5)In Sichuan,locals are turning to drought resistant crops.
6)Other parts of China are helping by giving water and donating other resources.
即景生情,笔者适时提出What can we do prevent the drought?问题层层推进,引发学生思考保护地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三、课程资源开发后的反馈及反思
笔者将报纸杂志上与课本模块相关,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主题融入到课本教学中,发现学生非常感兴趣。在这种课程资源开发三个月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你对课程资源有什么感受?学生的反馈很多:概括起来,所开展的课程资源的优点是:1.语言活泼、趣味浓厚,犹如一股清新的山泉,让人耳目一新;2.是一座桥梁,架起了课本各模块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3.既培养了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写作能力;4.紧跟时事步伐,开阔视野,激发思维;5.词汇量丰富,句型多样化,学有所得;6.内容涉及广泛,满足需求,培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7.高考阅读材料生词占一定比例,所开发的课程资源与高考接轨;8.能引发思考、震撼心灵。缺点是:1.课程资源新词汇多,没有注解,对中等水平及以下同学阅读有一定难度;2.缺乏一些轻松幽默的文章;3.课后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掌握所补充的课程资源,新鲜一阵后就过去了,不能很好地掌握词、句。
之后,对学生进行另一项调查:你最喜欢的文章题材是什么?如以下图表(可以多项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学生并未订阅报纸、杂志,发给学生的课程资源都是笔者先阅读,再选择认为合适的材料。学生提出的种种优点无疑是鼓舞人心的,使得笔者在开发课程资源这条道上坚定地走下去。
学生提出的缺点不仅仅是对教师开发好课程资源的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帮助题材可以更广泛:1.不囿于课本模块相关主题;2.适当增加一些经典篇目让学生背诵;3.名人轶事、幽默笑话可以调节课堂气氛;4.要注意对课程资源的落实、掌握。
课程资源的开发,最大的好处在于:学生改变了“无题不阅读”的习惯,形成了正确的阅读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电视包装类课程资源优化整合研究 第10篇
1 电视包装类课程资源的意义
1.1 优化电视包装类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
电视包装艺术是多学科交叉专业,是一种艺术创造,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收到良好效果。以往的教学内容主要在课堂完成,不能满足学生课下学习的需求,而电视包装课程的特点是创造性比较强,需要长期的艺术熏陶和技能培养。因此电视包装类课程宜采取项目实践教学结合网络实训平台开展教学活动,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电视包装是一门综合型学科,许多相关课程内容难免重复,整合课程资源,可以避免多学科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电视包装艺术教学成果以作品形式呈现,项目实践教学结合网络平台的教学方法,符合创作规律,有利于学生创作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国内外行业领域有大量优秀作品,项目实践教学结合网络平台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将优秀作品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扩展教学内容。
1.2 建立电视包装类课程资源库拓展社会影响力
“电视包装设计师”也是行业热门职业,需求较多。目前专门从事“电视包装”行业的公司很多,从业人员学历、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技术与艺术过硬的优秀人才。广东地区经济发达,各个电视、网络媒体繁多,但广东地区开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尤其是电视包装方向的高校很少,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匮乏。在电视包装类课程资源优化整合的基础上,搭建一个对外开放的教学资源平台,不仅对学校培养优秀的学生提供便利,而且对广东地区的电视包装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建设性作用,同时也为高校提高社会知名度,为进一步校企合作、高校教育与行业标准接轨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电视包装类课程整合的意义
2.1 电视包装综合性强学科交叉点易忽略
电视包装艺术的特点是综合性强,相关内容非常宽泛,专业距离较远,仅在一门课程中很难解决问题。另外,相关各课程权重难分化,存在重复教学、有些学科交叉点被忽略、有些课程内容之间衔接不够、教学资源(师资、实验室)利用不够充分等问题。电视包装艺术需整合相关课程内容,集中教师教学力量,使该课程系统化、全面化、有序化、可持续化良性发展。
2.2 社会需求综合能力人才创新型人才缺失
电视包装课程与社会联系紧密,学生需要具备足够技能应对就业压力。不少学生到了大四阶段依然创作不出较为理想的作品。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人才类型有分化,有的适合设计,有的适合策划等。在传统课程教学中实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不利于人才培养。在传统教学中,往往以教师讲授案例,学生练习为主,这种教学模式造成学生缺乏开发项目所需的创新经验与团队合作意识。而且学生在创作作品阶段,缺乏足够的资源库和交流平台,创作往往闭门造车,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3 电视包装学科尚未发展成熟国内外院校相关学科已开始教学改革
电视包装发展不过十几年历史,其技术水平的发展却突飞猛进,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国内外许多院校已开设相关学科,如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等。目前该学科课程尚未发展成熟,各院校已开始进行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一方面引进具有实战经验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进行课程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以项目驱动教学,构建网络共享资源平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3 电视包装类课程整合的途径
传统电视包装课程主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学模式为单向讲授的方法,缺乏师生间的互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的时间有限,电视包装创作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很难学到专业的精髓。将项目教学法引入课堂的同时,建立与课程相关的网络共享资源,便于学生课下复习和开拓更丰富的课外知识。开展多渠道项目化教学。为电视包装类课程开展项目化教学,与外界交流互动提供软性平台。电视包装类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构架如下。
3.1 网页框架
首页包括7个模块:专业课程、资源下载、交流论坛、作品展示、合作项目、联系方式、友情链接。每个模块有链接相关子页面。
“专业课程”模块的内容有(如图1所示):第一部分课程介绍,包括课程简介、相关专业、课程衔接、课程结构、重点难点、参考文献、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理论讲解,包括本章概述、课堂教学学时、主要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视频讲解、作业与练习;第三部分实训案例,包括项目演示、实训步骤、图例解释、技术要点;第四部分拓展练习,包括经典案例分析、模拟项目训练、相关学科知识;第五部分作业点评,包括优秀作业案例分析、问题作业案例分析;第六部分试卷考核,包括理论试卷、技能测评。
“资源下载”模块的内容有(如图2所示):不断更新的常用设计软件及插件教程、网络相关教程、经典案例、制作素材库、竞赛教程、考证教程。“资源下载”作为课程辅助模块,资源由所有用户共同提供,这样可以极大地拓展教学资源信息量。
“交流论坛”的内容有:课程交流、设计交流、技术交流、竞赛交流、考证交流。
“作品展示”的内容有:优秀师生作品,电视包装策划案、电视包装CI设计方案、电视包装视频方案等。为社会了解本专业业务水平,以及优秀毕业生提供依据。
合作项目内容有:与企业合作完成的实际工程项目或科研项目。
3.2 资源评价系统与知识产权
网络管理员对上传的资源提供点击率和下载量分析,可制订周排行榜和总排行榜,以及各个资源的使用情况说明,为用户选择下载资源提供参考。原创上传者可为上传资源设计水印和产权声明来保护知识产权。
3.3 网站维护与更新
网络管理工作可由教师或学生负责,资源上传者需提供申请,由网络管理员审核通过后方可上传。该平台在初期阶段,仅限于部分模块的使用,例如课程视频讲解以及素材库的建立。依据使用情况再做调整。通过电视包装类课程资源的网络共享平台搭建,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电视制作方向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 结束语
开发新课程资源优化英语新课堂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兴趣;优化新课堂;课堂效率
一、引言
我国高中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偏重应试教育。学生习惯于跟着教师走,跟着考试走,而不善于独立自主学习,这种情况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资源的创造性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遵循激发兴奋点活动的设计原则基础上,通过将兴奋点的合理分配、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倡导体验参与和突破教材线性结构、开发利用其他教学资源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活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活动,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如何开发新课程资源
设计新课程时要与日常生活接轨,要善于把生活融入到课堂上。但高中的英语教学又不能像中学英语那样,还是要在顺应高考的前提下对高中英语进行新课程开发。所以要想真正完成新课标任务,就要做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善于开发课程资源,更新教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和优化课堂教学呢?
1.突破传统教材线性结构。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语言素材本身极富生活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教师在不改变教材中语言项目的交际功能的前提下,对情景和话题或活动的空间等设置可作一些调整。比如在Olympic这一单元,教师可以在Warming up部分设计若干问题,通过一个智力小测验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古代和现代奥运会基本知识的了解。其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并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单元中心话题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们在学习本单元时有愉快的学习氛围,使课堂变得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有趣。教师在教学中还可利用报刊文章、影视资料、网络资源等。这些语料信息不同于纯粹为教学目的、高度简化了的教材语料,而是现实生活中真实而自然的语言,有著地道的表述、完整的语言环境。因此,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会给我们的教学增添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2.设计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在教学中依据这一理念可设计多种任务型活动如信息传递型、逻辑推理型和观点阐述型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高中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来源,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英语及英语的运用,对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开始上课时用五分钟时间,进行“news report”,由学生报导新闻,教师作适当的讲解。有必要时,可将一些单词或短语写在黑板上,用以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分阶段地从网上、英文报刊、杂志上将近期的“hot topic”的有关资料或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记录下来,归纳整理后印发给学生,以使学生在知识的“量”上得到积累,并进行一定的归纳和总结。
3.把Let me learn变成I want to learn。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从多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兴趣首要的是给予学生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相信自己是“I can do”!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趣味。为了使学生对英语课感兴趣,教师要多花时间了解和整理教材,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重组的同时要时刻以学生的现有基础为出发点,要以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原有知识、兴趣、情感为重要前提,依托学生的经验世界,摸索出课堂的支撑点和结合点,创新设计一些有声有色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通常可以采用的方法有:①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rap、诗歌、录音对白或经典文章,提供背诵材料。②比如在Christmas 这天可以组织学生排话剧节目,学生们表演。把不同程度的学生组合成一组,对白多的角色由英语较好的学生扮演,对白少的角色由学困生扮演,这样促使同学之间在准备过程中,相互帮助,团结协作,谁也不愿因为自己而影响表演效果,学生在愉乐之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三、结语
一位好的教学工作者,就像是一部话剧的导演,他是指导学生表演的人。心理学家约翰·卡洛尔(Carroll,1963)曾指出,成功的教学是一个函数依赖于五个变量:教学质量、教材与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学习能力、学习动力、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就要根据所学内容,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潜能,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开发和建设高中英语课程资源是把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教学中努力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组织指挥进行大量丰富多彩的表演,在其指导下,整个课堂充满紧凑而活跃的学习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学生会感到新鲜多样、趣味无穷,外语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取得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喻建平,岑如意.以多媒体为辅助技术的英语课堂结构模式探讨[J].外语电化教学.2003,(1).
优化美术课程资源创设和谐育人环境 第12篇
一明确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意义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首先要明确自己教育的本质意义, 要善于深入理解教育的目的与目标, 这样才能将其充分地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去。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需要在幼儿已经掌握的基础美术知识与技能上, 敢于进行创新。无论是幼儿的智力因素, 还是非智力因素都应该加强重视, 进行综合培养, 从而引导孩子们向健康、和谐、稳定、正确的方面发展。身为一名幼儿美术教师, 要善于将教育目的与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起来, 促使幼儿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 以兴趣为出发点进行引导, 通过潜移默化的意识引导达到对幼儿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审美力、创造力的培养。这类教学方式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目的。
二亲近大自然, 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大自然的宝藏是无穷无尽的, 在美术学习中, 让孩子亲近大自然, 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幼儿通过环境的熏陶, 自我的感知, 运用自己的记忆, 加之思考与联想, 将这些作为创作的基础, 然后以探索性、求知性的方式进行创作。众所周知, 没有创造就没有进步, 人的最可贵之处就是具有创造性思维。
例如, 在学习“秋天的树叶”一课时,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亲自去感受大自然, 在带领中为幼儿讲解树木的生长过程, 引导孩子们观察树叶, 构思画面。还可以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拍摄、收藏来感受秋天树叶的意境美。
三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启发式教学
所谓的启发式教学手段, 顾名思义, 是指幼儿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从幼儿的实际认知情况出发, 依据美术教学的目标与学习的客观规律,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以启发孩子们的思维为基础, 从而激发孩子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让孩子们可以轻松愉快地领悟到这一教学指导思想。
例如, 教师在孩子们画“小鸟”时, 在向孩子们传授画小鸟的基本注意事项与美术技能的同时, 顺便在黑板上画出一只小鸟。接下来, 鼓励孩子们轮流到黑板上以自我发挥的方式画出他们头脑中出现的小鸟形象, 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引导他们跟着教师的思路将黑板想象成一片绿色树林, 再进一步深入地引导孩子们在小鸟的周围描绘出各种树木与花朵, 虽然整个黑板展现出来的第一感觉非常“凌乱”, 但是, 从宏观方面来分析, 对于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又提升了许多, 加强了对幼儿美术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拓展环境性美术课程
1. 美化校园物理环境
曾经有一个学者说过“环境的美观是因为天然的和人造的景物的和谐造成的, 这种和谐唤起人们欢乐的情感”。校园内应多种植一些树木与花草, 引导幼儿欣赏自然美, 让孩子的视线内色彩斑斓, 使整个学校一片生机盎然。
2. 创建校园文化环境
幼儿园校园文化环境塑造需要幼儿们来打造, 形成精神财富与文化气息。校园不仅是孩子们学习的场所, 还是师生和谐发展的阵地。学校要充分利用一切闲置空墙来摆放幼儿们的优秀作品, 让幼儿互相学习, 让他们也有一定的成就感。还可以悬挂一些名人作品, 教师每周定期带幼儿们参观并给予讲解, 让幼儿适当总结自身感受。这样让幼儿们不断吸收优秀作品的美感, 同时开启了幼儿心智, 让幼儿置身于浓郁的艺术氛围内, 为学校环境的创设增加灵感, 真正实现教学与发展和谐统一。
3. 调控课堂情绪环境
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在美术教学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和谐的环境需要师生共同来维护。在教学过程中, 作为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名幼儿, 让孩子们感受到真挚与友善, 孩子们通过学习美术, 陶冶了情操, 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开启心智, 而且营造出健康、热情、积极的情绪环境, 从而实现了以情怡教。
五渗透综合性美术课程
在美术教学中单纯地培养幼儿们基本的美术知识与简单的绘画技能是不够的, 还要在美术中培养幼儿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等。要紧密结合语文的语言艺术、数学的逻辑艺术、自然学的大自然规律, 以及思想道德中的行为习惯艺术, 从而真正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语言, 构造出和谐的校园环境。
六总结
作为教师, 要把生动化的语言和形象化的创意传递给每一个孩子, 让孩子们感受到美术的激情, 让幼小的心灵得到触动。美术的深化学习也带动了孩子们的创造性灵感, 把教室与校园打造成和谐、健康、优美的环境, 让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快乐地学习与成长。
参考文献
[1]高鹰.民间美术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运用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 (6)
[2]葛玲秀.美术活动环境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J].教育革新, 2010 (7)
优化课程资源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