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护理心理学
医学护理心理学(精选12篇)
医学护理心理学 第1篇
医学类专业认证最早开始于2006年。其中, 《护理学专业认证标准 (试行) 》 (以下简称《标准》) 于2009年初步制定, 并于2010年首先在吉林大学进行护理专业认证。截至目前, 有6所高校的护理学专业通过认证。普遍认为, 专业认证很好地促进了现代护理学教育观念的传播与更新, 促进了内外结合、多元主体参与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促进了护理学院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整体的发展[3,4]。鉴于此, 本文对《标准》的有关内涵进行剖析, 对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进行探讨。
1 重组教学内容, 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标准》提出, “积极开展课程改革, 注意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对医学基础课程, 鼓励开设包括基础各学科内容的创新性、整合性课程”[5]。
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注重本学科的专业知识, 强调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很少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 教授时间相距较远, 前期知识容易遗忘, 需要重复讲授的内容较多;教学时数过多, 教师、学生负担较重, 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很少;前期教学不是以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和解决临床护理问题为主要目的, 学习内容枯燥,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 不能满足《标准》的要求。因此, 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 优化课程体系。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推荐的课程模式之一。在教学内容上, 可以按照“形态→功能→疾病→药物治疗 (药理) ”的认知规律, 将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按系统重组为若干个模块, 采用模块式教学, 如呼吸系统模块:呼吸系统的正常结构 (宏观和微观结构, 包括解剖学和组织学) →正常功能 (生理) →异常结构 (病理) →异常功能的形成 (病理生理) →治疗 (药理)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按照系统融会贯通, 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减少授课学时, 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需要克服的困难是:缺乏合适的优秀教材;需要打破现有以学科划分的教学单元———教研室, 增加了教学准备和组织管理的难度;需要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6,7,8]。
2 减少课堂讲授时间, 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标准》要求, 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基本能力, 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健康保健需求”[5]。
现行护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周学时在25~30之间, 平均每天5~6学时, 再加上学生的业余活动, 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学生不需要过多的思考, 只需要被动的接受, 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居于较次要地位。所以,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力求涵盖书本的全部内容, 充分利用学生的有限学习时间, 很少留给学生自学时间, 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显然, 这与当前医疗行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与《标准》的要求、与人才国际化的要求都是不适应的。而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前提是要给学生学习时间。因此, 必须修改课程计划, 减少讲授学习, 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可以结合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进行, 减少不同学科间重复内容的讲授。修改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主要由教师讲授。当然, 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放任不管, 学生自由的可学可不学, 而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设定学习目标和灵活的考核方式, 教师做好引导,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大力开展教学方法改革, 突出启发式教学
《标准》要求, 护理学院 (系) 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改革, 关注沟通协调能力的养成, 注重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关于教学方法, 鼓励应用讨论式、案例式、问题式等启发式教学方法[5]。2009年, 教育部、原卫生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有一致的要求。
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千百年来, 在各行各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护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也不例外。然而,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不只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 还要有创新思维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护理人员也不是简单的分发药品、换药和打针, 还要指导患者就医治疗全过程, 要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 要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良好的护理在患者身心恢复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 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当前, 主要的教学改革有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problem-based learning) 、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case-based learning) 、以资源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resources-based learning) 、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research-based learning) 、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task-based learning) 和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team-based learning) 等[9,10]。这些模式各有特点, 但共同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 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各院校、不同学科可根据实际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 优化基础医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认证的关键在于专业教学是否适合学生毕业后进入该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要求和期望, 是否符合该专业资格证书或执照的申请条件。《标准》课程计划要求具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并在课程计划中明确实践教学环节, 在主要课程中对护理专业实践做了具体的要求。对医学基础课的要求是“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必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为学生学习护理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5]。
在以往的课程计划中, 对基础医学实践课的要求与临床专业相似, 安排的实验内容和实验学时也相似或略少, 都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索性实验等。笔者认为, 按照《标准》的要求, 基础医学主要是为护理学专业课程打基础, 对实践要求不高;护理专业毕业人员从事基础医学教学、科研的人员几乎没有;在护理工作中, 也很难用到与基础医学实践有关的技能。所以, 护理学专业基础医学实践教学的要求相比临床专业应大幅降低。当然, 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掌握基础医学知识角度来说, 基础医学实践教学也是必要的。但应该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医学理论, 同时兼顾学生的能力培养。减少实践教学时数, 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或增加专业课的教学时数。
5 加强学生科研,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标准》要求, 护理学院 (系) 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提倡教师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 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师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道德。必须制定政策鼓励教师或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师团队开展具有护理特色, 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科学研究活动[5]。这说明, 《标准》主要要求学生多参加和护理专业课程有关的科研活动, 而对于与基础医学有关的科研活动, 主要是提倡, 而非必须。所以, 应该鼓励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申请有关基础医学的学生科研项目, 或参加基础医学教师的科研活动, 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思维、方法和道德,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护理专业人才。但在参加科研活动过程中, 应该更多地关注科研过程, 关注科研能力的训练, 而不是结果, 毕竟学生的精力、基础有限, 而且学习重点并不在于此。当然, 对于学生的科研也应该有激励机制, 否则, 学生缺乏兴趣, 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重症医学科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2篇
1.2缺乏信任容易猜疑在ICU住院的患者除了有限的探视时间与家人交流外,没有与家人更多的交流,ICU病房内的各种声音和视觉刺激更多的是诱发了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使患者的认知、判断力下降,出现对时间场所的认知障碍,对医护人员有关治疗、护理方面的解释产生误解,不信任医护人员,隐瞒自己的病情,有不适也不说,对医护人员甚至抗拒。
1.3睡眠的影响大部分患者在ICU治疗的早期就会影响到睡眠,长明灯、各种监护仪、输氧管的报警声,夜间的护理活动及病人的基础治疗、接受新入院的患者以及气管吸痰声等会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异常刺激,对患者的睡眠产生不良的影响。
1.4经济方面的担忧ICU病房住院费用高,给病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思想包袱,使其不能安心配合治疗。
1.5患者自觉人格的丧失和护理人员的素质ICU患者绝大多数全身裸露,而护士较多的注意监护和治疗,从而忽视了患者本身的存在,损伤了患者的自尊,ICU的护士因为工作的繁忙,人员配备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没有过多的时间与患者交流,有时对自己的情绪制约不好,从而使患者产生对立情绪。
2心理护理措施
2.1减轻患者的感觉负荷,解释影响患者的环境刺激,减少他们的恐惧和焦虑。护士主动向患者介绍ICU的情况,重视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让患者的合理要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2.2ICU环境设置尽量家庭化,增加生活的气息,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尽量调节病房内的温湿度甚至光线,以更好的适应患者,尽量保持安静,避开使患者看到同病室患者抢救的场面,以及其他危重患者的`恶液质状态,可以提供报纸、使用耳机的收音机等最大限度的给与患者心理安慰和鼓励。
2.3做好心理疏导,通过护士细心和周到的工作,逐步缓解或减轻患者的心理理由和压力,要做到向患者所想,真正的换位深思,如:操作时动作轻柔、操作前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减小各种报警的音量,放置设备时尽量避开患者的头部,尽我们所能做到最好,如:根据病情调整最佳舒适卧位和局部按摩的次数,睡眠不仅可以保证病人体力的恢复,还可以使病人放松,对病人尤为重要,应该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患者睡眠的干扰,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必要时可以使用镇静剂,保证患者的睡眠。
2.4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准确判断患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及时给予解答,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和疾病的痛苦,可以指导家属给与患者最大的精神支持和鼓励。使患者消除疾病以外的思想负担。
2.5做任何操作时尽量减少暴露部位,尊重患者自尊,必要时应用屏风,认真做好基础护理,给予患者家人般的关怀,以增进护患感情。对ICU的护士的要求更高,ICU的护士应以广博的知识武装自己,以镇静的神态、亲切的语调、熟练地操作护理患者,使患者从心理上认同自己,充分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使患者处于最佳的生理、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3讨论
危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主要是指处于清醒状态的患者的护理,由于病情危重,神志清醒多数病人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我们针对病人的不良情绪,及时疏导、耐心解释,以增加病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ICU患者比一般患者更多地面对不良疾病预后,甚至受到死亡的威胁,因而容易心浮气躁、情绪变化不定。护士应尽可能保持患者心平气和,稳定患者的情绪。ICU要保持室内安静,创造一个安全可靠和谐的气氛。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减少和预防ICU综合症的出现,在护士积极施救的同时认真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要富于同情心,耐心进行劝导,要讲究语言的艺术,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因素,这一切对疾病的康复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敏.ICU环境对患者身心影响的研究及深思[J].中华护理杂志,,39(4):306.
医学护理心理学 第3篇
关键词: 定向医学生 心理学课程 心理素质
近年来,由于部分医生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不高,导致很多患者与主治医生缺乏沟通与了解,从而使医患之间缺乏信任,不仅影响病情疗效,甚至引发医患矛盾。作为未来临床医生的潜在资源,定向医学生毕业后工作对象是患者,在专业技能上要求较高,学习压力大,受医患关系紧张等影响大及专业特殊性,使其具有区别于一般大学生群体的不同特征。尤其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务工作职能己从单纯疾病治疗转变为身心整体诊疗,因此对定向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1]。定向医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人生观、价值观正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因此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发展[2]。由于定向医学生来源背景、入学目的、社会因素等各方面情况不同,因此少部分定向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心理疏导、咨询技能、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在人际交往特别医患沟通中缺乏技巧,导致他们在各种行为上怠慢消极,进而产生诸多问题,提高学校和医院的管理难度。因此,提高定向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咨询技能势在必行。目前,关于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较少,而在心理学课程对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更是鲜有文献报道。为此本文对心理学课程对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进行探讨,为医学院校采取针对性措施和方法提高定向医学生的综合心理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可为有关研究和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笔者于2015年7~12月选取某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大三定向医学生共10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43名,女生57名;独生子女20名,非独生子女80名;平均年龄(21.13±1.96)岁。
1.2研究工具。(1)以《大学生心理素质》[3]为基础自编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问卷包括39个题目,分为突发应对、关系形成、换位思考、情绪意志、生活适应、耐受挫折、丧亲调整、考核应对、课堂应对及遗失应对共10个因子。采用5点法计分。有6题为反向计分。经测试后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1。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普适度,适合作为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的测量工具。(2)心理学课程收获自评问卷。问卷包括1题目。采用5点法计分,最低1分,最高5分。
1.3研究方法。在心理学课程结束时,对选取的100名大三定向医学生发放问卷,并让他们当场作答。发出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
1.4统计方法。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均数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均数之间的比较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及课程收获情况。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得分为133.03±12.01。80%的调查对象高于中间值117分。突发应对、关系形成、换位思考、情绪意志、生活适应、耐受挫折、丧亲调整、考核应对、课堂应对及遗失应对得分依次为24.02±2.89、15.04±1.85、15.11±1.23、19.01±1.04、14.13±1.21、19.98±4.18、6.87±1.14、10.01±1.23、5.12±1.87、5.88±1.11。除课堂应对和遗失应对之外,其他因子均分均高于相应的中间值。其中,课堂应对高于中间值6分的占17.72%,遗失应对高于中间值6分的占31.87%。心理学课程收获得分为4.42±1.14,高于中间值3分的占84.25%。
2.2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及课程收获性别差异。通过t检验发现,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学课程收获均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心理素质突发应对和课堂应对两个因子上,男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得分(见表1)。
2.3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及各因子和心理学课程收获相关性。通过Pearson分析发现,心理素质和课程收获呈显著正相关。除丧亲应对因子和遗失应对因子外,心理学课程收获和心理素质其他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见表2)。
2.4心理学课程收获对心理素质的回归。第一步,以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为自变量,以心理素质为因变量,采用强迫法进行回归分析。分析时,将人口学变量转化为虚拟变量:男生以女生为参照组,独生子女以非独生子女为参照组。结果显示,男生和独生子女均未进入回归方程。第二步,以课程收获为自变量,以人口学变量为控制变量,以心理素质为因变量,采用强迫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后,心理学课程收获进入回归方程,能显著预测定向医学生的心理素质。其标准回归方程为Y=0.309X(见表3)。
3.讨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心理素质是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心理素质的定义很多。如樊富珉等[4]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社会环境的教育和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向群英等[5]认为,心理素质指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笔者认为,定向医学生的心理素质,指临床医学专业定向医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及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尤其医学实践活动中,当自身或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变化时,大学生个体表现出的习惯化的、稳定的应对心理与行为的素质。
心理素质是多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关于心理素质的结构,有二因素说[6]、三因素说[7]、四因素说[8]等。本文研究的心理素质由突发应对、关系形式、换位思考等10个因子构成。研究发现,八成以上的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得分高于中间分。说明定向医学生的心理素质总体是比较高的。但是,仍有近两成的学生心理素质偏低,尤其在课堂应对、遗失应对及丧亲应对等因子上,定向医学生得分普遍较低。他们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三年,回答问题的主动性较差,对待一些丧失问题仍有较大的情绪波动,难以在一段时间内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性别差异来看,也许是受到两年多医学专业学习的影响,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在心理素质突发应对和课堂应对两个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和男生相比,女生较为感性,遇到一些事情容易感情用事。因此,必须努力调整定向医学生的应对方式,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
影响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发现,重视心理学课程,提升课程质量,有助于增强定向医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学课程是定向医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心理学基础、心理评估和心理应激、病人心理和医患关系等内容。医学院校必须充分重视心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充分考虑定向医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专业需要,整合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课程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何振,孟润堂,任妮丽,等.基层医务人员幸福感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海南医学,2012,23(5):137-139.
[2]卢少楠.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经营管理者,2014(22):279.
[3]刘亚菲.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与测评[D].天津:天津大学,2009.
[4]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26-32.
[5]向群英,唐雪梅.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孟莉,徐建平,孙发利.当代师范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模型[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6):114-117.
[7]张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43-45.
[8]韩承敏.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构想[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9(3):49-52.
医学护理心理学 第4篇
1 高职护生的基本情况与老年护理教学安排
我校的高职护生均为通过统一高考招收的全日制护生, 学制3年。经过1年半医学、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 开设了27学时老年护理学课程, 其中理论21学时, 实践6学时。目的是让护生了解老年人群的健康需求, 对老年人群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进行正确评估, 并针对性地做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我院选用的教材是由孙建萍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老年护理》第2版。
2 老年护理教学内容设计、方法及手段
2.1 教学内容设计合理化
老年护理课程内容与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基础护理等课程有一定的交叉但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怎样将课程合理设计, 让护生不感觉内容重复, 又能学到老年护理自己特有的知识是教学课程设计的关键环节, 所以整个课程教学一定要围绕老年人群的特点, 课程的设计除了要保证其老年护理方面的特色外, 主要侧重老年人群的健康保健及常见问题的处理[1]。另外, 随着人口老龄化, 将来老年护理更多的是依靠社区、家庭等来承担。因此, 老年护理与社区护理密不可分, 在教学设计上还要注重转换护生对传统老年护理的认识, 同时要加大社区实践的力度。再者, 高职院校护生虽然有临床见习的机会, 但却没有真正接触临床, 缺乏实践的经验。因此, 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加大实践的比重,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模拟实践场景, 有效提高其实践经验。
2.2 教学方法及手段多样化
2.2.1 课堂讲授法
在课堂讲授中, 利用教学多媒体软件, 配以文字、声音, 这种教学方式不但直观、具体, 而且形象生动, 调动了护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在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中, 将多媒体教学作为课堂讲授法的主要手段。
2.2.2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就是提供给护生某种情景, 要求一些护生担任各个角色并出场表演, 其余的护生观看表演, 并注意与培训目标有关的行为[2]。教材中有一些章节的内容编写得很清楚, 也简明易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命题, 在前一次课后布置课外作业, 让护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写一个小品或者是健康教育的某些内容, 下次上课时让护生分组表演, 表演结束后由扮演者、观察者和教师讨论表演的效果和感受[2]。教师要善于启发护生将表演与现实联系起来, 鼓励护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角色扮演寓教于乐, 形象生动, 充分发挥了护生的积极性, 提高了护生的兴趣, 其中“移情”的运用能使护生从病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体谅老年病人的感受, 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职业道德[3]。
2.2.3 “小教师”授课法
“小教师”授课法是一种让护生走向讲台的开放型、多种能力训练的综合模式, 能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为此, 对于护生在其他学科学过的疾病或容易理解的教学内容, 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这章节、“老年性白内障”等, 可让护生根据教材内容, 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小组讨论等方法预习准备这章节内容, 上课时请护生代表到讲台上讲解归纳, 其他护生可进行一些补充, 最后由教师总结, 给予及时的纠正、肯定、表扬及鼓励。
2.2.4 专题讨论教学法
专题讨论教学法是根据教和学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问题, 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 以护生主动自觉地讨论、质疑、辨析为主, 使护生在加深理解、综合应用概念和规律的同时, 提高其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4], 促使护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规划教学内容, 提前设计好专题, 将专题讨论的题目、有关参考书目及要求印发给护生, 要求护生边听课学习, 边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 准备讨论提纲。然后, 由教师组织课堂讨论,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护生撰写的书面发言稿上交, 作为平时考核成绩。
2.3 实践教学
老年护理学的授课课时数虽然不多, 但是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6个学时的实践教学课, 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进一步培养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科研调查意识。
2.3.1 社区调查与健康教育
由教师事先与社区工作人员联系好社会实践的有关事宜, 并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带领护生访问社区内60岁以上的老年人, 运用所学知识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 了解老年人的需要, 分析判断, 在充分分析老年人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
2.3.2 临床见习
老年护理是一门实践性服务课程, 在老年护理学课程学习完后安排一次护生集中见习。通过进入医院、养老院与老年病人接触, 提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
2.3.3 见习报告
老年护理见习结束后, 要求护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见习报告, 以了解护生见习前后对老年护理学知识的理解情况, 从而培养护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3 讨论
教学模式是在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 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设计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系统、简明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5]。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护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而是通过自己原有知识经验, 主动对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是发展护生的主体性, 要重视教学策略, 重视教学模式的建构等[5]。在老年护理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笔者本着以老年人的特点为基础, 确定了“培养护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基本教学目标, 在教学内容上做到重点突出, 尽可能避免重复;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极大地调动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使护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老年人护理需要“爱心、细心、耐心与责任心”。同时可以强化护生对老年人的护理保健服务意识, 提高护生的沟通能力, 培养护生的创新精神, 这样不仅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能让护生具备老年护理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
笔者通过对护生就老年护理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95%护生表示对老年护理学很感兴趣, 能激发求知欲;100%护生认为课堂教学改革能启发自己独立思考与自学的能力;85%护生认为教学实践培养了护生间的团队合作精神;87%护生认为角色扮演培养了他们与老人沟通技巧;100%的护生对教学效果满意;有部分护生认为老年护理学总课程时数偏少, 理论知识体系的深度和系统性不够。
摘要:为提高老年护理学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激发护生学习老年护理学的热情, 在老年护理学的理论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了课堂讲授、角色扮演、“小教师”授课法、专题讨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环节中, 采用了社会实践和临床见习相结合的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培养实用型的老年护理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老年护理学,角色扮演,教学模式,高职护理
参考文献
[1]周璇.《老年护理学》课程设计[J].医学信息, 2007, 20 (7) :1140.
[2]杨礼芳, 谢红荣, 赵梅香, 等.角色扮演法在老年护理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护士, 2003 (1) :3-4.
[3]刚海菊, 蒋红梅.对《老年护理学》教学模式的思考[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9, 24 (5) :508.
[4]赵晓玲.专题讨论教学法在公安法学培训中的应用[J].鸡西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05, 5 (2) :32-33.
潍坊医学院护理学专业建设规划 第5篇
护理学专业创立于1994年,是山东省同类院校中最早建立的高等护理学专业,1996年通过了省教委对新上护理学专业的评估,1998年通过了对新上本科护理学专业的评审,1999年建立护理系并招收护理本科生,2005年被批准为护理学硕士授权点,2006年1月护理系更名为护理学院。现已有10届本专科毕业生共1189名,历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100%。现有在校生共772人。2003年潍坊医学院被批准为山东省自学考试护理学专业(独立本科阶段)唯一主考单位,在短短4年时间内,为山东省医疗卫生单位培养了1万余名护理本科学生。受山东省卫生厅委托举办了6期近2000名临床护理管理骨干培训任务。13年来,护理学专业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不断壮大自己,学科设置日趋完善,师资队伍不断加强,教学和科研水平稳步提高,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集专科、本科、研究生为一体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设综合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护理学专业实验室和4个教研室(护理学基础、护理管理与教育、内儿科护理、外妇科护理学教研室)。
为保持我院护理学专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学校实际和专业特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改革为动力、质量为核心,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顺应护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坚持护理教育新理念,本着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发展建设要求,以基本条件建设为重点,以健全体制做保障,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积极性,力争在“十一五”末将护理学专业建设成为有一定规模、管理教学机构健全、课程设置合理、师资队伍较为充足、实验实习条件更为完善、特色鲜明的专业,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主要目标
总目标:在巩固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按照品牌专业建设的要求,以现代教学思想为先导、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强化基本建设 1
为支撑,利用3-5年的时间,把护理学专业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办学实力、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
(一)人才培养
树立全面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全员参与、全方位目标管理和全程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求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突出护理实践能力,注重整体护理理念,体现社区心身疾病预防”为原则,力求做到素质教育全程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现代护理人才,学生就业率达到100%,考研率达到30%-40%。
(二)办学规模
本着压缩专科、扩大本科招生的原则,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招收5年制的护理本科生约100人,专科生100人,招收硕士研究生4~6名,并根据英语成绩及学生志愿成立1个英语方向班,人数50~60人左右,使护理专业增加到普通护理和英语护理两个方向。同时,建成山东省护理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承担起全省的护理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工作,并全面承担起全省高等护理教学自学考试(独立本科段)的考务和培训工作。
(三)师资队伍
加大师资引进、培养和稳定力度,增加数量、调整结构,使各学科的师资力量配置更加合理,素质不断提高。重点加强师资薄弱学科的引进和培养,每年引进3—5名硕士及以上学历研究生,培养或引进1-2名省级学科带头人,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使40岁以下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达到9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达到~20%。
(四)教学条件
1、教材建设:建立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除部分非主干课程使用自编教材外,主干课程全部使用国家规划教材。“十一五”期间购买或自编一定数量的中英双语护理教材。
2、教学设施建设:按现代护理学实验室标准配置,学校在新校区建立护理学专业实验室和模拟病房。在现有实验室设备基础上,每年购置30-50万元的仪器设备,为实验和实践教学提供条件。
3、实习基地建设:在巩固现有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通过严格评审再在南方和北方地区开辟3-6所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制订政策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五)教学管理
完善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监测、评价和保障体系,在校、院二级管理的模式下,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管理职能,加强对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标准。
(六)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
引进、培养和选拔3-4名水平高、业务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优秀的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把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承担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攻关科研项目。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30篇。成立1-2个研究室,确立3-5个研究方向。加强教学研究,探索建立教学研究与教学活动互动机制,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和检验教学研究成果,使教学研究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
(七)双语教学
根据护理学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适应能力,不断扩大双语教学的范围和比例,力争使10%~20%的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如外科护理学、护理管理学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把双语教学发展为护理学院的特色,适应与国外合作的需求。
(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
继续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创建精品课程为出发点,大力推进课程建设。力争国家级精品课程达到1门,省级精品课程达到1~2门,院级精品课程达到4~5门。加大选修课开设比例,积极推进弹性学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加大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的课程的数量,双语教学开出率达到5%左右。
四、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积极加快管理机构、教学机构的完善,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尤其在管理手段现代化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以保障管理工作的快捷、高效。根据护理学专业的特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动态和方向,把握师生员工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分层次、有重点地大力开展师生人生观、价值观及护理观的教育,科学、客观分析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维护护士和护生的合法权益,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为建设规划的实施奠定基础。
(二)政策上扶持,尽快使师资队伍上层次
1、引进和培养相结合。针对目前护理学专业师资学历层次较低现状,根据目标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的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主动吸收、挖掘人才,特别加大引进外语水平较高的师资,力争“十一五”末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及层次有一个大的改善。加快现有师资的培养与提高,制定切实计划,分期分批进行培养,使其尽快胜任护理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需要。
2、重点扶持,优先培养,造就护理学专业教学和学术骨干。鉴于护理学专业人才力量相对不足的情况,“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上把重点培养有潜质的中青年教师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在教学上压担子,科研上优先扶持,尽快培养3~5名优秀学术骨干。对青年教师,通过新老教师一对一传、帮、带的方法,加大其培养力度,同时,激励青年教师学习英语的热情,使其能胜任双语教学。
(三)加大教学基础条件投入,强化重点基础设施及教材建设
为实现护理专业高层次、高标准发展的目标,今后一个时期要在积极争取学校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切实抓好实验室、实习基地及教材建设,确保护理实验室的先进性和综合性,加强形体实验室、康复实验室的建设。
(四)建立与学生平等沟通的新型管理模式,多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1、学生管理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素质成为学生自身要求与追求的目标。
2、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课堂上注意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的统一;课外有计划邀请护理老专家通过作报告、开座谈会等形式,巩固学生专业思想,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随时帮助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和
心理上的不适,帮助学生作好未来职业选择。
3、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强化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增强其沟通能力、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
(五)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
以适应护理工作发展趋势、密切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为目标,加快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建设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框架,包括公共和人文素养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课程群,即将其主干课程定为伦理学、护理学和心理学。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在护理基础课程设置中,增加社会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知识的比重;在专业知识中,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康复指导、保健、老年护理、心理护理等内容;在能力方面,注重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护理学院
医学护理心理学 第6篇
关键词: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0-0083-02
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特殊的群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也都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决不能仅仅从教育学角度去认识和考虑问题,而是必须在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的基础上从人性化心理学角度去思考和指导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与时俱进,收到实效。
1从需要层次理论看,人性化符合医学生的心理需要
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马斯洛(Maslow)把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并指出,个人的行为主要是受未满足的需要所驱使。一旦某个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它就不再起推动作用;行为的原动力源自那些仍未得到满足的需要。需要是人行为的基础和根源,而动机是人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原因。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认真了解和解决医学生的需要,以形成高尚的动机,这对转变学生的思想,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医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但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只有正确对待医学生的多种需要,并承认其合理性,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首先,要学会调节平衡,做好需要的转化工作,对不合理、不切实际或者合理、但又一时不能满足的需要,要以政策、法令和规定加以限制和否定,使医学生的需要保持平衡,有所抑制。其次,还要善于把医学生的知识需要、成才需要转化为医学生的自身需要,形成群体的内在动机,把医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到努力学习上来。第三,及时正确引导医学生个人与集体需要发生矛盾时,能把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使个人行为与集体的需要协调一致,而不为一时利益所束缚。同时,还应该认识到,需要作为人性,忽视、压抑医学生需要也就是忽视、压抑医学生个性,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人性化为指导,通过正确引导,把需要转化为激发医学生人生追求的强烈动机。
2从激励理论作用看,人性化符合医学生的心理动因,有着激励作用
激励的实质就是要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性,是点燃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向上的火种和力量源泉。人的积极性是一个内在变量,在外加压力和动力的情况下,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让个体发挥最佳效益的外在因素。
期望激励理论认为,一个人在做出成绩后,得到两类报酬。一是外在报酬,包括工资、地位、提升、安全感等。另一种报酬是内在报酬,即一个人由于工作成绩良好而给予自己的报酬,如感到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对自我存在意义及能力的肯定等等。它告诉我们,不要以为设置了激励目标、采取了激励手段,就一定能获得所需的行动和努力,并使之满意。要形成激励→努力→绩效→奖励→满足,并从满足回馈努力这样的良性循环,主要取决于激励内容、目标导向行动的设置、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及个人心理期望等多种综合性因素。到了大学阶段,医学生面临着一系列心理矛盾,比如感情与理智的矛盾、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等,但在心理的各种机能上,则基本走向成熟,如感知的条理性、思维的深刻性、记忆的准确性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接近了成年人的水平。所有这些规律,都是人性化的根据,或者说是这些规律本身就是人性体现,因此,要针对医学生的心理动因,以人性化心理学为指导,采取心理动力原则,对他们进行有效地激励推动。心理动力原则,是指利用主观意识因素和客观因素,激发医学生的心理动力,激励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必须要深入研究解决激励动力的问题,这取决于个人的主观认识水平。一般来说,认识水平和向往水平是一致的。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追求。个人的理想和目标越远大,学习工作的动力就越大。当然,动力与目标并不完全一致,选择目标要从医学生的实际出發。选择过于容易的目标,虽有成功的把握也不能进一步调动心理动力,潜力不能发挥;选择过于尖端的目标耗尽心理能力,难以实现预期目的。应该要求保持一种适当的具有“挑战性”的向往水平。要针对医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让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都能提高一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在实现既定目标中克服不良心理倾向,增强他们排除困难的决心和毅力,通过正确有效地激励,提高心理认知,提升人生追求、升华人生理想,使他们强烈的动机和创造性处于正常发挥的状态。
3从身心发展规律看,人性化符合医学生的年龄特点
从身心发展规律看,医学生正处于第二断乳期,正在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医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对成年人的依附,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子”,要求以成人自居,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评态度。为了满足自我表现和引人注意的需要,行动上有很强的反抗性。具体表现为对权威强制的反抗、对不同意见的反抗、对教育的反抗、对束缚和干涉的反抗等。同时,医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的锻炼,社会阅历浅,世界观、人生观还不稳定,比较容易受社会各种思潮所左右。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种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思想观点难免对一些医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他们易于偏激,产生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另外,医学生同成年人相比,尽管有一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但还比较动荡多变,情感上带有明显的两极性,行动具有不稳定性和缺乏克制力。这些心理特点,都要求我们在开展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可见,依据心理变化规律,运用心理学原理去观察、认识、分析医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从人性化的心理学角度去指导思想政治工作,是不断提高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准和道德境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做好新时期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重要途径。
In the Medico Ideology Political Works the User-friendly Psychology Discusses
Zhang Guoying,Li Junli,Zhang Aixian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needs the level theory, the drive theory function and the body and mind law of development aspect, has carried on the medico ideology political works the user-friendly psychology discussion.
医学护理心理学 第7篇
1 外科护理学涉及的中医学知识
(1) 外科学总论部分有很多疾病都是依据中医学知识来治疗的, 例如:麻醉方面, 历史上曾有华佗使用中药汤剂麻沸散进行麻醉;外科感染方面, 一些局部感染可以使用消肿散、鱼石脂软膏、芙蓉膏、黄金散和玉露散等药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消退肿胀;烧伤病人的护理方面, Ⅰ°烧伤使用京万红软膏治疗, II°烧伤使用湿润烧伤膏和麻油纱布包扎治疗;毒蛇咬伤使用季德胜蛇药治疗;肿瘤治疗五大手段其中就有中医的扶正祛邪、通经活络、化瘀散结、清热解毒和以毒攻毒方法。
(2) 外科学分论中与中医学有关的内容包括乳腺囊性增生病可以口服逍遥散和小金丹等中药治疗;肠梗阻病人可以使用大、小承气汤, 针刺双侧足三里等方法通便;痔疮治疗使用马应龙痔疮膏, 苦参汤坐浴;胆石症治疗使用消炎利胆片、消石片、消石散等药物;胆道蛔虫病使用乌梅汤驱虫;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使用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尿石症使用金钱草颗粒利尿驱石;骨科病人护理涉及中医骨伤学知识;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采用中医推拿、按摩、理疗等方法。
(3) 皮肤病和性病病人护理也涉及许多中医学知识: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就提出治疗湿疹采用“浸淫疮, 黄连粉主之”的治疗之法;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可以使用中药雷公藤;系统性红斑狼疮采用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的方法, 用雷公藤、青高素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治疗, 还可口服火把花根治疗;色素性皮肤病 (如白癜风) 使用中药丹桃冲剂配合黄芪口服液治疗;银屑病可以使用一些凉血解毒、活血化瘀的止痒方剂 (黄连解毒汤和五味消毒饮) 治疗。
2 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的优势
2.1 培养护生人文素养
中医作为国粹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一脉相承。中医的诸多理念就是从我国古代哲学中衍生而来的, 譬如阴阳五行理论、相生相克学说、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等。故《素问》云:“夫道者,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 可以长久也。”指出学习中医者须通晓天文、地理和医道等。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渗透中医学知识, 进而温习中医历史, 讲叙如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中医名家的故事, 无疑对提高护生人文素养有重要作用, 同时也可弥补医学院校人文气息薄弱的缺陷。
2.2 促进护生身心健康, 为护生人生导航
我校护生绝大多数是女生, 在教学中讲授一些中医学知识, 可以教会护生预防和治疗感冒、腹痛、痛经等常见病, 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提高抵抗力。在讲授西医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古代中医名家的经历和治病救人的事迹, 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吸引力。
2.3 培养护生严谨的医学态度, 树立整体护理理念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这与现代外科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在外科护理学课堂上讲授古代中医名家严谨的工作作风, 对于培养护生认真的医学态度具有积极作用。现代护理注重整体护理, 以实施护理程序为方法, 恢复健康为目标, 为病人提供计划性、连续性、系统性、全面的涉及身心、社会、文化综合因素的优质护理。中西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整体护理要求, 对于促进病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中医在数千年的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病人的经验, 并且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历来讲究医护不分家, 强调“三分治, 七分养”, 这也符合整体护理观念。
3 外科护理学教学中中医学知识的渗透方法
3.1 邀请中医护理学教师参与集体备课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室为单位, 组织教师集体研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订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的一系列活动。邀请中医护理学教师参与外科护理学教研室的集体备课, 让其从中医角度阐述外科疾病治疗方法, 而外科护理学教师也提出建议, 希望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注入外科疾病中医治疗方法的讲解。这样的备课别出心裁, 使教师受益匪浅。
3.2 鼓励学生参加继续教育学院的中医职业技能培训
我校继续教育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已经开展了诸如中医按摩、中医针灸和中医推拿等项目的职业培训, 并且可以授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和级别认定证书。应动员和支持护生参加这些培训, 使护生医学技能多样化, 成为拥有一本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多本职业技能证书的人才, 而这些技能也可以在外科护理中得到应用, 如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等。
3.3 改革外科护理学教材, 适当增加中医治疗和护理内容
目前, 我校高职护理专业使用的外科护理学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外科护理学》 (2版) , 该教材实用性强, 内容翔实, 但缺点是对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方法介绍较少。可在“骨科病人的护理”章节适当增加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 让护生了解中医治疗骨伤的方法;对肿瘤病人的中医护理方法只用一句话带过, 没有详细讲解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和药物, 护生普遍希望能适当增加这部分内容。因此, 可在适当的时候编写校本教材, 增加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内容, 从而适应新形势下复合型护理人才需求。
4 结语
医学护理心理学 第8篇
1 确定“教师、医护”双身份
崇高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立教之本, 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离不开教师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四双型”教师还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 热爱学生, 为人师表, 热爱职业教育事业, 有敬业精神, 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在教学行为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活动。
此外, 护理专业需要具备本专业的基本专业理论和技能, 了解护理专业所从事的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特长知识, 并且对专业前沿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2]。不能将专业知识局限于书本知识, 要及时获取专业的最新成果。除了具备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外, “四双型”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 就是能够从事护理工作岗位的实践操作技能, 具备专业岗位所必需的实用性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技术应用能力。
学院与医院协商, 在医院内选拔业务骨干或优秀医务人员到学院兼职授课。可能在起初阶段, 兼职教师并非完全适应专职教师身份的转换, 对如何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把握和理解尚需强化。因此, 培养来自于医院的高技术医护人员成为护理学院的兼职教师, 应有规范细致的培训体系。对培训时间、课程、教学培训内容等安排做科学周密、详细具体的计划, 侧重教学能力的开发和引导, 帮助兼职教师尽快适应工作角色的转变。
孟子曰:“教亦有术矣。”学院专业教师及时了解护理各专业目前在诊疗、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并能与临床医护人员共同开展课题研究, 将新指南、新操作、新技术用于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打造一支知识先进、技术过硬的教师团队。
2 构建“校内、校外”双平台
构建护理学专业“四双型”教师培训体系也是“四双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构建“校内、校外”双平台, 注重开展形式各样的校内和校外培训。校内培训主要是有针对性的培训, 如新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在职教师阶段性训练等, 能为专业教师提供学习经验、沟通交流的机会, 也可与医学其他专业教师切磋教学方法, 为“四双型”教师成长创造条件。
校外培训一方面要安排“四双型”教师定期到医院参加医疗活动, 使教师的专业技术与工作实践相一致, 及时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目前先进的诊疗手段和操作技术, 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新技术、新方法, 提高“四双型”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指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的专业培训, 如国际峰会、全国年会、各级各类学术研讨会等, 了解本专业的前沿信息和技术, 或到兄弟高校学习交流教学经验等。此外, 校外平台还包括建设“四双型”护理专业教师培训基地, 定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切实提高护理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
3 建立“课堂教学、临床实践”双考核
将对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双考核”作为个人业务能力评定的重要指标。一方面, 从学校教学角度出发, 包括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 涉及思想政治、教学能力、学习经历、教案检查、备课试讲、科研业绩等。从学校督导、教师同行、学生三方面进行评教,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 在医院执业方面进行考核。对于临床工作阶段, 采取阶段性考核的方式, 结合临床各专科的特点, 和医院的医护人员一样采取标准化考核。将两部分考核结果和专兼职教师的年终评定及年底薪酬奖励挂钩, 调动专、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2004年, 日本文部科学大臣中山成彬提出实行“教师职业实践演习”“教师许可证更新制”等建议以后, 教师培养和研修制度的变革迅速展开并逐步推进。以这种教师教育制度的变革为先导, 在本科阶段的教师培养上, 教育实习等实践性科目走向系列化和体系化, 教师培养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在本科阶段的教师培养体系改革把推进“实践指导能力”的培养作为关键的情况下, 围绕培养高度实践型教师和强化教师研修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3]。
4 落实“物质、精神”双保障
学院和医院协商, 合理安排, 制定有效的专职、兼职教师人事管理制度[4]。收入上制定工资待遇定期调整制度。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性质和内容, 与医院建立完善的薪酬调整制度, 适时适度地调整学院专职教师的工资水平, 补偿人力资本在学习知识技能时所耗费的时间、体能、智慧、压力等直接成本和因学习而减少收入所造成的机会成本。鼓励教师参与到薪酬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尽量保证薪酬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公平、合理。时间方面, 合理安排教师教学工作与临床实践工作。可以参照半年教学-半年临床的模式, 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也能保证临床实践的连续性。教师可自由选择连续时间段进行临床实践工作。落实授课、定期培训及考核等制度, 保证兼职教师每学期授课学时, 真正深入到一线教学中, 期间的工资待遇等适当调整。
精神方面, 积极帮助有困难的教师, 解决其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给教师创造足够的发展空间、创新空间、创业空间, 增强护理专业教师的归属感和责任心, 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学院要从教师的根本利益出发, 准确把握教师的教学情况、心理动态等, 关心教师的内在需求和问题, 尊重教师的职业发展。根据教师的不同专业背景、能力特长、岗位要求, 制订不同的培训计划和个性化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发挥教师的潜力。
拓宽经费来源。目前我国教师岗前培训经费主要来自己教师个人, 入职后教育培训经费主要来自于学校自筹资金。但较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的专业教师培训经费仍较少, 应从模式上突破创新, 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 逐渐加大专业教师教学培训的投入力度。
5 建立共享资源平台
护理学院应秉承“走出去, 请进来”的精神, 鼓励学院专职教师走到医院去, 医院的优秀教育人才请进来兼职授课, 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医院为护理专业教师到科室实践工作成立专门的工作联络机构, 确保双方平等顺利的协商及交流。根据学院和医院双方的需求共同磋商, 建立行之有效的实践计划、日常管理办法、成绩考核方法。不但不能打乱医院科室原有的工作秩序, 而且要确保教师在科室实践过程中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反对形式主义的培训。建立专业教师分类、分级、分阶段培训。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不仅加快了教师执业技能培训速度, 增强了学校师资实力, 而且学校也从中获得了相关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改进, 为培养人才奠定基础, 对地区区域医疗和教育水平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1997年起, 伴随着全美范围教师教育问题的激烈争论, 在联邦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美国成立了新的教师教育认证机构———“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 (teac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council, TEAC) , 其目标在于: (1) 促进培养“有能力、责任心强和称职”的教育工作者; (2) 确保所有的教师教育专业都进行认证。TEAC力图通过特定的教师教育专业鉴定方式来确保教师教育机构自身具备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 使教师教育机构能够通过这一自身的监控机制, 对所发现问题进行及时补救。从这一角度看, TEAC的认证在评估理念上是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 比只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更能促进教师教育机构的改革与发展[1]。
教师教育需要确立与取得教师资格的高学历化和待遇改善以及作为其背景的教师能力和力量的高度化相适应、与教育咨询和特别支援教育相适应、与扩大和学校内外的教育人士及机构进行合作的职能相适应的体系、内容, 并进行相应的概念整理。面对这些问题, 研究起理论支撑作用的教师培养原理 (教师培养学、教师教育学) 是非常必要的[4]。《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做好教师培养培训规划, 优化队伍结构,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这一纲要明确了推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 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全面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护理专业“四双型”教师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相关联系, 给专业教师创造更好的学习和工作条件, 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培养出高级护理专业人才和后备力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洪明.美国教师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改革与创新——TEAC教师教育专业的认证标准和程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1) :37-40.
[2]郭爱敏, 梁涛.临床教学实践是专职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9) :684-686.
[3]张碧竹.“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 2012:47.
医学护理心理学 第9篇
1.1 护理学是一个具有独特内容的不断发展的学科
护理学是研究如何帮助人, 如何为人的健康服务的科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转变, 贯彻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基本原则, 大力发展护理学, 加快建设医护队伍, 为基层社区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高质量基层医疗保健服务已经成为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非常紧迫的重要任务。从我国高等教育和卫生事业改革方向以及国际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看, 近几年护理高等教育将面临着蓬勃发展的机遇。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目前, 全国共有130余所学校开设了护理本科高等教育。据卫生部对全国400多所医院的调查, 病房护士与床位比平均为0.33∶1, 95%以上医院住院患者的生活护理工作依靠家属或者护工承担。我国护理人才严重短缺, 平均0.99护士/千人口, 医护比在1∶1以下, 且学历层次偏低, 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2005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目标要求, 到2007年和2010年全国的三级和二级医院的编制护士应达到配备标准 (医护比和学历层次) , 经预测到2010年护士需求在103万以上;护理学成为国家的一级学科, 这是护理学科从数量规模到层次规格发展的重要标志[1]。
1.2 对地方医学院校整体学科建设的推动
地方医学院校办学定位大多是教学型院校, 与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相比, 学科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2.1 学科建设既不系统也不全面
地方医学院校现实的学科建设中问题表现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课题不多, 科研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课题组小型化, 整合程度不高, 承担大项目的能力薄弱;技术平台分散, 重复建设, 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 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方向很难及时得到强有力的投入和支持;学校对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等缺乏战略性投入;现有的较为成熟的研究方向纵向发展和多学科交叉横向联系的矛盾、单一学科的科研人员的知识结构及研究兴趣未能和重大课题与团队融合的矛盾等。事实上, 这些问题既反映了单一方面的不足, 更显示出学科建设整体性的缺陷。
1.2.2 学科特色不明显
相当一些地方院校在发展过程中, 不顾学校具体情况, 不考虑地方市场对人才的特殊需求, 一味追求规模大、学科全、层次高的研究型大学办学模式, 在学科建设上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从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看似提升了学校的实力, 实际上忽视了原有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 与重点院校相比, 学科实力越来越悬殊。
1.2.3 地方院校学科建设的实际
原因有外部的和内部的两种, 从外部环境来说, 一是此类高校面临的生源竞争、学生就业竞争、人才素质竞争的压力大;二是高等教育法中关于“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 依法自主办学, 实行民主管理”的规定, 一方面扩大了各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同时也增大了此类学校的办学压力, 由于连年的扩招导致师生比超过正常值, 教师教学负担加重, 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三是国家实施“211工程”, 采取扶优扶强的政策, 投入向100所重点高校倾斜, 对此类学校实际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四是学校办学基础差, 经费严重不足始终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从内部环境来说, 教学型高校重视教学, 科研工作投入较少, 学术气氛不浓厚,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这种现状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学科建设处于较低水平状态, 没有凝炼出具有特色的优势研究方向和领域, 没有凝聚成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 更谈不上形成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科学研究基础,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2 沈阳医学院护理学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着重强调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 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 要求高校改进管理模式, 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绩效评估, 进行动态管理,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 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 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意见》 (辽教发[2008]26号) 指出:“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间, 实施“151重点学科工程”, 使辽宁在国家重点学科总量中所占份额进一步增加, 成为我国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目前, 我校已是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不久即将担负起为国家卫生事业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型人才的历史重任, 这对我校的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必将为我校的学科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校以硕士学位授权为契机, 逐步加快创建一流医学院校和高水平医学院校的步伐, 积极投身学科建设工程, 大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力度, 争取加入“151重点学科工程”, 凝练护理学学科建设特色, 加快学科发展进程, 以此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2.1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护理学教育与学科建设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着眼点。科学发展观对地方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的指导意义在于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学科建设是集学科梯队、学科方向、科学研究、基础条件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加快护理学学科发展, 要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才优势。近年来, 学校在加强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建设方面, 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在对学科及学科人才状态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学科发展需要, 遵循坚持标准、公开选拔、平等竞争、强化培养、严格考核、动态管理的原则, 遴选了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鼓励护理学教师进行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进修学习, 培养提高整体水平,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共享的优势, 在各临床学院培养护理专业兼职教师, 选派教师到国内重点院校进修、访学及出国研修。鼓励专任教师、临床教师开展护理学科学研究的项目, 制定提升学科学术水平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促进护理学的快速发展[2]。
2.2 加强护理学教育研究, 促进护理学学科发展
护理学教育与地方卫生事业发展紧密结合。服务社会是高等医学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教育与地方卫生事业合作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护理学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护理学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高等医学院校应该积极参与地方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 以促进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己任, 大力拓展护理学教育的发展空间。要大胆创新护理学教育模式,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客观分析在生物医学模式下, 以学科和课程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模式对护理学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加强护理学教育研究, 在护理学与社区卫生服务之间寻找最佳切合点, 充分利用地方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 努力取得社会支持和经费的资助, 以促进护理学教育的持续、深入发展。
2.3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积极开展社区实践教学
社区实践是护理学教育的重要环节。规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才能成为护理学教育的实践基地。学校的附属医院具有培养医学人才的独特优势, 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结合, 形成有效的卫生服务网络, 无疑是理想的护理学教育基地。学校充分发挥校本部和附属医院的优势, 加强基础与临床知识的融合, 通过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早期接触社会实践,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寒暑假, 实施“预见习”制, 即组织学生从大一开始利用假期, 到家乡所在地医院进行见习。
2.4 积极扩大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利用加入WTO带来的机遇, 扩大与国外著名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拓宽合作的领域和范围, 深入开展相互间的教育、科研、文化、管理合作与交流, 努力营造国际化氛围, 推进我校的国际化进程。
积极与国外著名学术机构联合, 扩大各种深层次的、实质性的合作;加强与国际学术机构的联系, 积极参与本领域的重大学术活动, 邀请著名专家、学者来院任教、合作研究、讲学、访问, 选派我院教师到国内、外讲学、访问、合作研究。并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 选派更多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学术组织学习、进修、访问, 加强联系与沟通。
护理学刚刚被列为一级学科, 如何将已有的研究成果匹配到护理学新的广阔的发展空间中, 构建合理的护理学学科体系, 改革高等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体现护理人才的梯队化培养和专业化特色将是我们的今后的主要工作方向[3]。
参考文献
[1]易剑东.论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7) :35-37.
[2]崔琳.论高校学科建设管理的基本原则[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0 (2) :50-51.
医学护理心理学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期刊资料来源
国内选择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TIC)出版的2012年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简称科技核心)。国外选择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科技核心、SCIE和SSCI收录的期刊分别代表了国内和国际尤其是美国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期刊。期刊统计时间为2012年11月23日—2012年12月26日。
1.2 临床医学期刊的统计选择标准
排除标准:基础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特种医学、医学技术、护理学期刊以及综合性的医学期刊。纳入标准: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肿瘤学、麻醉学、急诊医学期刊。
1.3 护理学期刊的统计选择标准
《科技核心》中选择排除综合性的医学期刊之外的护理期刊。SCIE和SSCI中有专门的护理学期刊分类。
2 结果
2.1 期刊数量比较
《科技核心》中的临床医学期刊数量分别约是护理学期刊的17倍,SCIE和SSCI中的临床医学期刊分别约是护理学期刊的18倍和1倍。详见表1。
2.2 期刊主题内容比较
护理学期刊的主题种类少,以某一专科和疾病为主题内容的很多专科和疾病并没有相关期刊的创办,且同一主题内容的期刊数量较少。临床医学期刊的主题内容具体且种类较多,广延到某个国家某个地区的某种具体疾病,且相同主题内容的期刊数量较多。国内护理学期刊以综合性期刊为主,同一个期刊可以涉及护理科研、管理、临床、教育等多方面。美国护理学期刊已经出现很多分类较细、专载某个疾病或某个护理方向文献的期刊,且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如Journal of Wound,Ostomy and Continence Nursing (伤口造口及失禁护理杂志)、Nursing Economic (护理经济学)、Oncology Nursing Forum (肿瘤护理论坛)等。详见表2。
2.3 期刊语言比较
《科技核心》中有13种医学期刊有英文版,其中有10种为临床医学期刊,占收录的医学期刊总数的1.47%,护理学期刊都为中文版。SCIE和SSCI收录的期刊语言85%以上为英文,仅有少数为其他语言。SCIE中的护理学期刊有96种是英语,4种葡萄牙语,1种西班牙语,1种意大利语,1种德语,1种韩语,2种荷兰语。
2.4 期刊出版地比较
《科技核心》中临床医学期刊出版地分布全国各省,大多为省会和直辖市,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期刊数量越多。护理学期刊出版地分布于8个省,且均为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其中北京有4种,广州2种,上海2种,长春1种,武汉1种,太原1种,杭州1种,大连1种。SCIE收录的中国期刊总共有133种,其中医学期刊有25种,临床医学期刊17种,占收录的中国期刊总数的12.78%,中国没有被收录的护理学期刊。收录的美国护理学期刊有85种,澳大利亚2种,荷兰2种,英国9种,韩国1种,巴西4种,哥伦比亚1种,意大利1种,瑞士1种,其中包括了SSCI中的全部护理学期刊。除了哥伦比亚、巴西为发展中国家外,其他均为发达国家。
2.5 期刊出版频率比较
总的来看,国际上临床医学期刊以月刊、双月刊、季刊为多,护理学期刊以双月刊和季刊为多。国内临床医学期刊以月刊和双月刊为主,护理学期刊有月刊、半月刊、旬刊和双月刊,数量均较少。整体护理学期刊的平均出版频率高于临床医学期刊的平均出版频率。见表3 。
3 讨论
3.1 结果分析
3.1.1 期刊数量
从数量上来看,国内外护理学期刊相比临床医学期刊都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目前经过国家新闻出版部署批准医学期刊总数为1 152种,其中临床医学期刊286种,占24.83%,护理学期刊有22种,占1.91%。根据卫生部卫生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的执业医师有246.6万人[1],注册护士有224.4万人。则每百万名执业医师拥有的临床医学期刊数量约为116种,每百万名护士拥有的护理期刊数量约为9.8种,两者的比例约为12︰1。这样护士人均拥有的护理期刊资源就远低于临床医生人均拥有的临床医学期刊资源,对于非专业人员人均占有资源将更少。这种情况与护理的起源有关,是在临床医学的带动下发展起来并逐渐独立成熟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SSCI中的临床医学期刊和护理学期刊数量相差不多,这与其收录的期刊总数量和收录的期刊性质有关系。国内的护理学期刊数量和美国比较相差悬殊,可能与经济和国家教育体制有一定的关系。美国护理期刊从1888年的5种已经增加到目前的500多种[2],而我国目前经过国家新闻出版部署批准的护理学期刊总数量仅为22种,且由本文数据统计显示SCIE及SSCI收录的美国护理学期刊数量也远大于我国《科技核心》中的数量。而期刊数量越多,其承载的文献就越多,护理信息量就越大,每个人拥有的期刊资源也就增大。我国目前的这种情况使得护理信息传播速度变慢,有的人仅凭医院内的业务学习增长护理新知识,而对护理学期刊一无所知,新知识可能不被发现,其应用自然减慢,大大影响了国内护理学的发展。
3.1.2 期刊主题内容
从期刊主题内容来看,国内外护理学期刊没有临床医学期刊的丰富。国内护理学期刊以综合性主题内容为主,没有专载某个疾病或某个护理研究方向的期刊。考虑与以下几方面有关系:护理学较临床医学发展的历史短;护理高等教育起步晚,虽已设专业型的研究生,但却没有形成成熟的培养模式;护理科研人才的培养人数远远少于临床医学,临床上大多数护士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却不具备一定的科研知识及写作能力,新经验不能以成文的形式进行传播;临床护理专家培养人数较少,培养制度及方向还有待健全。这样相比临床医学而言,护理学期刊有较广大的发展空间。
3.1.3 期刊语言
国内护理学期刊语言较单一,出版语言均为中文,而是否用英文发表是评价期刊能否达到国际水准的首要特征[3]。因为语言的限制必然影响同国际护理界的交流与学习,会导致国内护理学科在国际的地位难以提升,不利于吸收借鉴国外护理新发现以及护理学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3.1.4 期刊出版地
从本文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国内临床医学期刊出版地主要分布于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较高的城市,大多为省会城市。护理学期刊出版地全部分布于省会城市,且GDP高的城市相对的期刊数量也要多一些。SCIE中有95.28%的护理学期刊都由发达国家出版,仅有少数期刊出版地位于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况说明期刊的产出数量与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经济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引起了当地居民对健康需求的提高,而护理学正是因为这种需求产生并发展,从而产生护理的价值;发达地区能够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护理行业,从而促进了护理建设及人才的培养;在这些发达国家,护理学早已独立成为与临床医学平行的学科,而我国从去年才将其定为一级学科,在CNKI的期刊导航分类中,护理学仍位于临床医学下,而SCIE和SSCI中有明确的护理学分类目录,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对护理学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如发达国家。因此,加强国家及地区对护理学的重视程度,提高我国总的经济水平及相对贫困地区的经济,有利于护理学期刊的创办、推广及发展。
3.1.5 期刊出版频率
高出版频率的期刊可通过缩短论文发表时滞增强期刊和论文的时效性[4],频率越高,信息传播时滞就会越短,就越有助于护理信息的及时发布。如果这样的期刊能在长期竞争环境下成长并生存下来,必然会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大影响力。但是护理学期刊在讲求频率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期刊的质量。国内护理学期刊目前虽然平均出版频率高,但是因为种类太少,仍然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求。
3.2 小结
本研究结果启示,护理学期刊需要增加数量;丰富及扩展其主题内容;增加英文护理期刊;在追求高出版频率的同时注重期刊的质量;同时需要加大对护理学期刊的经济投入。国际上护理专业不断发展并早已成为独立学科,国内护理学与临床医学相比,仍然是一个低分值学科[5],要真正做到独立,达到临床医学的水平,护理学期刊在这个过程中将起到重大的作用。而护理学期刊要得到全方位发展和完善,还需要护理专家、期刊研究者创办者、国家的支持、护理界的不断努力。只有坚持走很长很艰辛的一段路,才会迎来护理学的春天。
有研究显示,护理期刊总引文率、外文引文量、引文半衰期明显低于临床医学期刊,且读者范围局限,发展深度和广度都比不上临床医学[6]。护理科研投入资金及人力远少于临床医学。本研究因为国外网站信息的限制,仅从期刊的数量、主题内容、出版语言、出版地和出版频率方面对护理学期刊和临床医学期刊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后续的研究中还可从期刊文献研究方法、创刊时间、个性化服务、影响因子、H指数、内容重复率、期刊种类增加速度等方面进行比较。
摘要:汇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TIC)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简称科技核心)、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中临床医学及护理学期刊,通过比较期刊数量、主题内容、语言、出版地和出版频率等,分析国内护理学期刊与临床医学期刊及国际特别是与美国护理学期刊之间的差距,为护理学期刊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护理期刊,医学期刊,科技核心,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04-20].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wsbwstjxxzx/s7967/201204/54532.htm.
[2]Linda CA,Patrice KN,Karen AW.History of nursing ideas[M].Sudbury,MA:Jones&Bartlett Publishers,2005:333-339;383-390.
[3]Kata PC.Briefing for journal editors and regarding selection crite-ria for inclusion in Ei Compendex:Characteristics of world-classjournal engineering information[M].New York:Elsevier,2001:10.
[4]刘雪立.医学论文发表时滞与医学期刊出版周期的控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2)153-155.
[5]高玲玲,尤黎明,张英华.SCI-SSCI护理学源期刊的计量分析[J].护理研究,2009,23(4B):1017-1019.
祖国医学中的心理疗法 第11篇
心理疾病从古就有,心理疗法也由来已久。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心理疗法的国家之一,这在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中就有大量记载。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治病“一日治神,二曰养身……五法俱立,各有所先。”明确提出了治疗疾病首先要重视调养精神。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常见的情志变化,在祖国医学中被称为“七情”。七情是大脑对于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同的外界情况在大脑中所产生的情志变化也不同。在一般情况下。七情的产生不仅无害,而且有助于人体适应外界环境变化,以便能在社会上生存。
中医认为,七情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即“心病终须心药医”。从某种意义上讲,情志调理比药物更重要更有效。中医采用心理疗法不药而愈的例子很多,今举数例以飨读者。
以喜胜悲案:朱丹溪遇一青年秀才,婚后不久突然亡妻,终日悲哭,久治无效。朱丹溪为其诊脉后说:“你有喜脉,恐已有数月。”秀才听后捧腹大笑,并说:“什么名医,男女不分,庸医也。”此后每想起此事,就会自然发笑,还常以此作为笑料向别人讲述,与众人同乐。斗转星移,心情开朗,食欲增加,疾病消除。后来才知道,这是医生采用的以喜胜悲的治疗方法。
以恐胜喜案:《儒林外史》中记载了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连年应试不中,直至年迈时才中了举人,因“大喜伤心”而诱发癫狂之症。平时他最害怕他的岳父胡屠夫,当他岳父打了他一个嘴巴并狠狠地骂道“你中了什么”后,他的头脑突然清醒,病遂痊愈。
以怒胜思案:《古今医案按》记载朱丹溪治疗一女子,其夫外出经商二十年未归,因思夫心切致饮食不思,困卧不动,如痴如果,服药无效。朱丹溪诊后告诉其父,此为“久思气结”,单靠药物难以治愈。嘱其父打女子几个耳光,并大声责骂。该女子被打后,十分生气,嚎哭叫喊,朱同时又给予药物调理,很快开始进食。又嘱其父,告诉她丈夫来了信,不久即归,其病遂愈。
以喜胜怒案:《古今医案按》记载,张子和治一妇人,不思进食,整天呼叫怒骂,恶言不辍,久治无效。张子和认为,此难于药治。遂喊来二娼,让其各涂丹粉,妆成伶人,忸怩作态,患者看后哈哈大笑。第二天又喊来两个食欲极好的妇女,在患者面前大吃大喝,并赞美食物味道鲜美可口。这样患者怒气日减,饮食日增,不久恢复了健康。
医学护理心理学 第12篇
1 内科护理学与PBL教学法
1.1 健康评估与PBL教学法
在讲解“护理体检”时, 授课教师往往采取“理论讲解+操作示教+分组练习”的方式。而如果采用PBL教学法, 那么对于一个刚刚学习1年医学基础课的中专生来说, 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其难度是较大的。高校的诊断学教学也有同感。黄英等人[4]认为:PBL教学法适合在诊断学实习教学中应用, 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 传统教学法与PBL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更适合对刚开始接触临床的学生进行教学。采用PBL教学法不能脱离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 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LBL (Lecture Based Learning) 理论教学是PBL教学的基础, 完全采用PBL教学模式一时难于被学生接受, 会影响其系统理论的学习[4]。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固然是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主, 但是, 在没有系统理论和任何临床实践的基础上, 教师盲目引入新的教学方法, 并且推而广之, 显得不切实际。
1.2 内科护理学各论与PBL教学法
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中, 各论的教学内容按传统的教学法, 往往会演变成“在黑板上开处方, 在教室里执行医嘱”的被动局面, 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系统知识。古希腊人普罗塔戈说过:人的头脑不是需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如何将火把点燃, 也成了大家急于引进PBL教学法的动因。很多教师往往低估了该教学法实施的难度和可信度。目前国内大部分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没有规模较大、等级较高的附属医院, 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么过分依赖实习解决实践教学问题, 要么通过与医院合作以较高成本解决实践教学问题, 也有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在自己的附属医院开展实践教学, 可是存在病种不全、单一等问题。实行PBL教学法包含了7个方面的要求, 在Docy F的Learning and Instruction一文中有医学院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 主要分为7个步骤: (1) Clarify, 指学生分组阅读问题后, 界定、整理出他们不能够理解的内容; (2) Define, 即学生组内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思考; (3) Analyze, 即针对问题, 展开积极、活跃的讨论, 这个阶段是各抒己见, 不分主次的自由发挥阶段; (4) Review, 指学生试着组织, 归纳众多观点和解释, 提出初步结论; (5) Identify learning, 指在教师指点下, 学生对学习目的进一步达成共识; (6) Self study, 指学生已形成针对学习目的与要求的自己的观点, 和组内其他成员共享其发现; (7) Report synthesis, 是最后的阶段, 学生再次回到小组, 互相交流其结果, 教师进行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判断讨论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5]。
2 存在问题
我国中等医学教育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 仍未普遍地引入PBL教学法, 是因为实施起来存在着以下一些实际问题。
2.1 收集资料与问题教学的矛盾
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 可能没有比真实的临床病例更能引起兴趣、更与其未来职业目标相关联的了。而处于护理学学习前2年的学生根本不具备清楚地表达或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现实基础。如果真像PBL教学法实施者所主张的那样, 这些“问题”都是复杂的、非刻意设计的、开放的、真实的, 那么临床前护理学生以其自身能力所提出的讨论内容一定是肤浅的、价值不大的, 这很可能导致学生陷于混乱、被误导, 根本是浪费时间。当然也有教师采用预先设计好的“标准、典型”病例来作为讨论对象, 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得精心设计的“问题”成了某一特定领域知识内容的机械的、提示性的灌输, 这和传统的灌输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
2.2 师资观念、教学方法的转变与问题教学间的矛盾
PBL教学法需要分小组进行讨论, 如果按照国外教学模式, 需5~7人一组, 且每组都要有一位辅导教师, 与传统教学相比, 教师需求数量显然高出许多倍。只有充足的高素质的、适应新教育思想的、具有新的知识结构的教师队伍, 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然而, 目前国内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还依然面临师资缺乏、师资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 很多从事护理教学的教师来自临床医学专业, 而且他们长期脱离临床实践,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向高等职业院校的转变, 这一矛盾可能会更加突出。另外, 一些教师和主管教学的领导由于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 对新的教学模式可能采取抵制态度;学生在初中阶段习惯了传统教学灌输法, 进入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后突然需要提高自学能力, 存在着可接受性问题;同时人们对PBL教学法本身不甚了解, 也存在不少疑惑。
2.3 实施条件与教学之间的矛盾
由于PBL教学法是一种方式灵活的教学方法, 完备而切实可行的教学条件是必备的, 实验设备的更新、教学仪器的添置、教室场景的现场模拟化等需要各级各类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管理层思想上的高度统一才能完成;此外, 附属医院的规模化、病种来源的多样化、患者处理的合理化等问题可能会存在。在附属医院的经营模式中, 医院治疗患者的终极目标与学校培养护理学生的标准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医院一般是不愿意出现临床纠纷和失误的, 而护理学生在案例教学中, 由于实践经验与知识的缺乏, 出现临床纠纷往往是难免的, 从教学的角度这是可以接受的, 也是挫折教育的一种良好方式, 但是医院由于担心声誉受影响, 一般不让护理学生进行复杂的医疗实践, 而往往让护理学生从事简单的劳动, 这最终影响真正意义上的PBL教学法的实施。
2.4 对学生的评价
对受教育的学生实施评价, 往往采取的方式是考试。由于在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但是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并且学生的评价还很容易受到教师水平高低的影响, 再加上国内目前中职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和就业密切相关的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此种考试的内科护理学部分内容完全是以选择题方式出现的, 这就造成了对学生评价的困难。
3 讨论
对PBL教学法优劣的评价, 国外和国内均有不同的观点。Berliner说:“设想把随机化试验作为惟一的方法, 试图通过它来获得可靠的证据, 这是对教育研究的误解。”因此, 他对2000年以来所发表的评价进行了批评。研究者只对传统性课程和PBL课程进行了比较。在这些评价中, 是否只有根据最终目标来对PBL教学法进行研究, 是否对PBL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也进行了研究, 则没有交待。他们把重点放在科学方法上, 而将科学的处理或理论的创建则注意较少[6]。在国内, 叶燕青等人通过对武汉大学医学院2002级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学生中的60人随机分成PBL组及传统组 (每组30人) 进行对比研究, 得出结论:PBL教学法应用于内科护理学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特别是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医患交流能力等素质培养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但也存在学习节奏慢、系统性较差等方面的不足[7]。
4 结论
在中等医学教育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 不能盲目将PBL教学法视为进行实践教学的灵丹妙药, 也不要因其固有的一些缺点, 而将其拒于千里之外。陈秀琴等研究认为, PBL教学法的考核不同于传统教学法, 可根据每次讨论会上学生发言的次数、质量、复习资料、书面报告等进行综合评估, 从基本概念的掌握, 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思路等方面进行考查。在一个学习模块结束后, 要进行客观性临床技能考核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assessment, OSCA) 、病例分析考试等。这种分散的主题考试和最终的综合考试相结合, 主观和客观、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体系, 能更科学地判断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8]。解决了评价问题, 那么在实施PBL教学法时就可以有选择性地实施了。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诸如症状学部分, 体格检查部分, 各论中的呼吸、循环、消化、泌尿4大系统常见多发病及其护理部分采用PBL教学法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并且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即便是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 以上内容常常是以A3/A4型题的形式出现, 此种题型往往要求对病例做出分析后得到结论, 而答对的前提是具有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这样一来, 采用PBL教学法教授此部分内容将可能提高学生应答此类题型的能力。因此, 在中等医学教育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中, 适合在常见病、多发病内容中采用PBL教学法, 不适合在所有内容中全面推行。当然, 具体操作过程中如何选择授课内容, 仍然是需要继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摘要:分析在中等医学教育内科护理学中实施PBL教学法的难度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PBL教学法,内科护理学,适用性
参考文献
[1]刘忠秀.医学教育中教学模式应用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1:15~16.
[2]程湘, 陈正琼, 谢荣凯.新医学模式下的医学教育方向[J].西北医学教育, 2005, 13 (1) :21~22.
[3]Paul Shanley, 汪青.抛开设计拙劣的PBL方法探索临床前医学教育中案例学习的新模式[J].复旦教育论坛, 2008, 1 (6) :91.
[4]黄英, 刘国祥, 杨和平.在诊断学教学中重视医学生素质培养[J].实用预防医学, 2008, 2 (15) :258.
[5]Docy F, Segers M, Vanden Bossche P, et al.Effects of problem-basedlearning a meta-analysis[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03, 13 (36) :533.
[6]Diana HJM Dolmans, Willem De Grave, Ineke HAP Wolfhagen, Cees PMvan der Vleuten著, 梅人朗译.PBL: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未来挑战[J].复旦教育论坛, 2008, 1 (6) :85.
[7]叶燕青, 陈慧芳, 张颖.PBL教学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 5 (21) :611.
医学护理心理学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