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预防肝炎讲座小结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预防肝炎讲座小结(精选7篇)

预防肝炎讲座小结 第1篇

肝炎防治知识讲座小结

讲座时间:2014年7月10日 讲座地点:天堂村村委会议室 讲座内容:“肝炎防治知识” 主 讲 人:胡 俊 参加人员:中老年人

2014年7月10日我院和天堂村卫生室联合开展肝炎防治知识讲座,普及群众预防肝炎知识,倡导相互关爱、共享生命的道德风尚,提高广大群众对肝炎防治工作的认识,确保我辖区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本次健康讲座参加人数70余人,发放宣传材料300余份,宣传小礼品80份。胡俊就肝炎的传播方式、发病症状、临床表现、危害情况、国家免疫规划政策等和大家做了交流。并指导参会人员如何有效预防肝炎及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卫生行为,必要时可以通过接种肝炎疫苗进行预防。

通过此次讲座增强了广大群众对肝炎的认识及防治意识,消除对肝炎的歧视,积极参与、关心理解肝炎病人,向肝炎病人献爱心。

歙县璜田中心卫生院 二〇一四年七月十一日

预防肝炎讲座小结 第2篇

为了让辖区居民了解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相关预防知识,在上级疾控和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开展“呼吸道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预防知识”讲座。我们有幸邀请到呼吸科邢美兰医师主讲。在本次健康教育讲座中,根据上级要求,对村医生和部分群众进行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宣讲,教会他们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参加本次讲座18人。

本次活动还在现场为他们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单资料等。此次的讲座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现场居民认真听讲,现场气氛热烈,深受欢迎。

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及其预防 第3篇

1 HBV母婴传播途径

HBV母婴传播有三种途径:宫内传播、产时传播、产后传播。

1.1 宫内传播

HBV宫内感染指新生儿出生时从其外周静脉采血测到HBV复制标志物存在, 且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 尽管同样采用主被动联合免疫, 但近期无免疫效果[2]。过去认为宫内传播发生率较低, 但随着近年来对宫内感染重视研究方法和技术更新, 发现宫内感染率血清学诊断为20%~34.67%, 胎肝组织感染率达44.4%~61.25%, 故宫内感染引起高度关注[3,4,5]。HBV宫内感染发生率与下列因素有关: (1) 母血HBV含量:母亲孕期外周血HBsAg高滴度、HBeAg阳性和HBVDNA含量高, 则宫内感染概率大[6]。 (2) 导致胎盘裂隙形成、胎盘破坏的因素:如果孕期发生巨细胞病毒 (CMV) 、风疹病毒、弓形虫 (TORCH) 等感染时可导致宫内感染率增加。 (3) 胎儿宫内窘迫、头盆不称、第一产程延长、子宫收缩频繁、先兆流产及先兆早产等因素也可以增加HBV宫内传播的发生率, 可能与胎儿缺氧而对HBV易感和造成母血和胎儿血交流有关[7]。目前宫内感染的发生机制尚未清楚, 主要有胎盘感染、胎盘渗漏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感染等学说[8]。

1.2 产时传播

产时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 占40%~60%。经产道分娩时胎儿通过产道过程中, 吞咽含有HBV母血、羊水和产道分泌物等以及分娩过程中因子宫收缩使胎盘绒毛毛细血管破裂, 或因胎头吸引产钳助产操作时损伤新生儿皮肤黏膜, 少量母血渗入胎儿血循环中而造成的感染[9]。剖宫产胎儿不经产道, 可减少或避免与母亲的体液接触, 减少了感染机会。有资料显示, 同时接受HBV主动及被动免疫的高危新生儿中, 剖宫产比经阴道分娩显著减少了HBV的感染率, 证明剖宫产可以减少HBV在分娩期的母婴传播[10]。

1.3 产后传播

产后传播是通过母婴接触使病毒感染新生儿, 主要与接触母亲唾液及母乳喂养有关。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免疫物质, 是婴儿的天然食品, 由于HBV感染母亲的乳汁, 特别是初乳中可检出HBsAg和HBVDNA等感染性标志物, 目前对HBsAg阳性或HBsAg、HBeAg双阳性的产妇是否母乳喂养, 尚有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 对HBsAg双阳性、乳汁HBVDNA阳性的产妇, 不宜哺乳。但也有一些学者研究发现,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HBV感染率无明显差异[11]。认为母乳中虽有传染性物质存在, 但不增加感染率的原因可能在于母血中HBV的含量远高于母乳, 婴儿在宫内或产时接触病毒的概率和数量远高于母乳。

2 HBV母婴传播的预防

2.1 婚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HB-Vac)

据胡昭烈等[12]的研究, 婚前常规筛查, HBsAg阴性妇女婚前全程接种HB-Vac可打破HBV“夫妇-母婴-人群”传播链, 从而有效预防HBV的感染。此预防措施已得到广泛认可。

2.2 孕期的预防

做好产前的检查和保健指导, 对于HBsAg、HBeAg双阳性和 (或) HBVDNA拷贝数>108/mL的孕妇, 应加强监测;若同时存在先兆流产、TORCH感染等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孕早期妇女可考虑终止妊娠。

2.2.1 产前采用HBIG注射

目前HBIG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已被普遍接受。大多数学者认为, 对HBsAg阳性的孕妇, 在孕28周或从孕20周开始每4周肌注一次HBIG200IU, 对预防HBV宫内感染有明显的效果。由于妊娠20周后, 胎盘有主动从母体传输IgG型抗体给胎儿的功能。有报道显示, 此时对HBeAg阳性的孕妇采用HBIG进行产前干预, 其新生儿HBsAg的阳性率为1.8%, HBVDNA阳性率为5.4%, 抗-HBs阳性率8.48%[13];表明胎儿可经母体获得被动免疫, 能有效抑制HBV母婴传播能力。另外, 孕期多次肌注HBIG除可以使胎儿获得被动免疫外, 还可降低孕妇的病毒血症水平, 从而起到预防宫内感染的作用。

2.2.2 产前HB-Vac和HBIG联合应用

HBIG有聚集HBsAg的作用, 能增强HB-Vac的免疫原性, 对HBsAg阳性的孕妇于产前注射HBIG和HB-Vac, 可有效预防宫内感染。董桂兰等[14]研究显示, 在孕28周起每4周在臀大肌注射一次HBIG200IU, 同时在三角肌注射HB-Vac10μg, 新生儿HBsAg阳性率仅为3.7%, 抗-HBs阳性率为38.7%, 且孕妇及新生儿均无不良反应;提示对HBsAg阳性孕妇孕期多次行主被动联合免疫可使胎儿获得抗-HBs, 而降低HBV宫内感染率。有文献报道, 孕妇在妊娠后期接种HB-Vac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产生抗-HBs通过胎盘转运给胎儿, 对母亲及胎儿均无不良反应。

2.3 拉米夫定对HBV母婴传播的预防

降低母血中的HBV水平是减少HBV母婴传播的关键。拉米夫定是一种胞嘧啶双脱氧核苷衍生物, 有很强的抑制HBV复制的作用, 可迅速降低HBVDNA载量。妊娠后期应用拉米夫定, 减少母亲血清HBV含量, 可降低母亲的传染性, 减少宫内感染率, 尤其适用于HBVDNA高水平孕妇[14]。有文献报道, 于孕前给予拉米夫定口服至产后, 10mg/d, 所生新生儿HBV标志物均为阴性, 且婴儿在出生时、1年时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儿童智力/体格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此结果表明拉米夫定用于预防HBV母婴传播有确切效果和近期安全性, 在阻断HBV母婴传播上是一种值得临床研究探讨的方法[15]。目前临床应用的抗HBV治疗的核苷类药物还有阿德福韦, 但阿德福韦用于预防和阻断乙型肝炎病毒传播, 国内尚未见安全性报道。

2.4 新生儿的预防

2.4.1 HB-Vac主动免疫

1996年以来我国主要使用基因重组的HB-Vac, 安全性好, 能诱发持久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应答。目前认为, 母亲为HBsAg阳性的新生儿接种HB-Vac剂量以10μg/次为宜, 在上臂注射HB-Vac的抗体应答率和抗体滴度较臀部注射高, 皮内注射比肌肉注射产生的抗体应答率和抗体滴度明显低。常用的方案有三种: (1) “0、1、6”方案, 就是在生后24h内、1个月、6个月注射HB-Vac;这是目前推荐最常用的方案。 (2) “0、1、2”方案, 在生后24h内、1个月、2个月注射, 由于此免疫程序接种时间短, 抗体上升速度快;与“0、1、6”方案比较, 两种免疫程序对新生儿抗-HBs阳转率和抗-HBs平均滴度诱导无显著性差异。 (3) “0、1、2、12”方案, 在生后24h内、1个月、2个月、12个月注射, 4次接种可获早期血清学转化并能起到长期保护作用。有研究显示抗-HBs的峰值与持续时间呈正相关。

2.4.2 HBIG和HB-Vac联合免疫

HBIG为高效价抗HBV免疫球蛋白, 可直接中和游离病毒颗粒, 同时激活补体系统, 增强体液免疫。注射2h后可在血中测出抗-HBs, 对高危人群起到及时保护作用, 还可打破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状态。HBIG和HB-Vac联合免疫预防产时、产后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好, 因此多数学者主张对HBsAg阳性、HBsAg和HBeAg双阳性和 (或) HBVDNA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进行主被动联合免疫, 既可使新生儿产后获得即刻的被动免疫, 又可使婴儿以后获得主动免疫产生的抗-HBs的持续性保护。但研究发现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对预防宫内感染效果并不理想。目前推荐使用的方案为:新生儿生后12h内肌注HBIG100IU, 同时或生后30d内在另侧上臂肌注HB-Vac10μg, 此后1个月、6个月再分别接种1次。这种方法可使85%以上婴儿得到保护。

3免疫失败

免疫失败是指按照通用的“0、1、6”方案全程接种HB-Vac或联合应用HBIG后, 婴儿血清中抗-HBs始终阴性或达不到保护滴度 (抗-HBs<10IU/L) 或同时出现HBsAg、抗HBs阳性。虽然HBIG和HB-Vac联合免疫阻断产时、产后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得到肯定, 但仍有10%~20%的母婴传播阻断失败。免疫失败的原因为: (1) 宫内传播, 是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虽然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预防产时、产后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好, 但对阻断宫内传播效果不理想。研究证明其机制为免疫耐受。HBV宫内感染可导致机体对HBV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 造成特异性刺激时抗原提呈细胞和Th1、Th2型细胞因子反应均低下, 而Th1型细胞因子低下使机体不能清除病毒, Th2型细胞因子低下可导致机体对HB-Vac无应答、不产生抗-HBs[16,17]。 (2) 遗传因素, 有研究显示对HB-Vac无应答的家庭成员中无应答者存在聚集现象。HB-Vac应答表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MHC) 依赖显性遗传, 不同地区无 (低) 应答的MHC表现型不同, 台湾地区表现HLA-DR14-DR52、DQ13[18], 而荷兰学者报道多为B8、DR3等[19]。推测可能与这些MHC表现型机体抗原特异性Th细胞活性缺陷有关。 (3) 病毒变异, HBV变异成为免疫逃逸株, 可导致其抗原性改变, 不再被疫苗刺激产生的抗体中和, 从而逃避免疫。前C区、C区、前S区、S区、X区基因等均可影响疫苗的反应性, 尤以S区基因变异影响明显。 (4) 其他因素, 当孕妇血清HBVDNA拷贝数>108/mL时, 免疫失败率达40%以上;另外HIV、HCV、CMV等感染后, 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对HB-Vac也可能成无 (低) 应答。

摘要: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本文就HBV母婴传播的途径、可能机制及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方法、HBV母婴传播免疫失败的原因进行综述。

肝炎和肝炎的预防 第4篇

肝是人体中担负合成与贮存养料,提供消化液——胆汁,并为人体解毒的极重要器官。因此,肝一旦发炎生病,对于人的健康威胁是很大的。

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肝病,它的发病率很高,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甲型肝炎(旧称传染性肝炎),乙型肝炎(旧称血清性肝炎)和非甲非乙型肝炎(或称丙型肝炎)。现在知道,它们都具有传染性。其发病后的主要症状都包括;食欲减退、恶心、乏力、肝肿大及肝功能受损害等,部分病人还会出现黄疸。病程一般2~4月,大多顺利恢复,少数转变成慢性,极少数较为严重。然而本病如不注意防范,就极易传染,因而常会广泛流行。

肝炎传播者比较多

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传播者,不仅仅包括急性肝炎病人,而且还包括慢性肝炎病人,以及表面上“健康”的肝炎病毒携带者。这后面两种人,特别是第三种表面上健康的人,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因而成为肝炎的重要传播者。

1,病人 甲型肝炎病毒存在于病人粪、尿、血液中。病人的大便,自潜伏末期起,至发病后2~3周内均有传染性,其中尤以发病前4天至发病后4~6天的传染性最强。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经胃肠外途径传播的可能较小。乙型肝炎病人在血清谷丙转氨酶(即SGPT)升高前1O~60天,血中即发现病毒。病毒在血中持续时间不一,虽然80%以上的病人于发病后4~12周内消失,但也有部分病人可长期携带病毒,他们仍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见后面)

在肝炎病人当中,以无黄疸型肝炎病人最不易被人们发现,而他们所占的比例却很大。据某单位调查:在几百名病人中,无黄疸型病人比有黄疸的竟多24倍,因此他们作为传染源的重要性,要比黄疸型的更大。对无黄疸型肝炎病人要特别提高警惕。肝炎病人自己也应注意提醒别人,并尽力避免传染给别人的机会。慢性肝炎由于症状较轻,时间迁延,也有一定传染性。

2,病毒携带者 甲型肝炎于发病前的潜伏末期可呈短期带病毒状态。乙型肝炎患者则有相当多的人是慢性长期带毒者,他们都具有传染性。

另有一些人并无肝炎症状,各项肝功能化验也正常,唯独化验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即HBsAg,过去称为澳抗或肝炎相关抗原HAA)为阳性,这种人经6个月观察无变化者称之为表面抗原携带者,但不按肝炎病人对待。表面抗原阳性者除不能做献血员外,可照常工作,不影响他自己和周围人的正常生活。然而表面抗原携带者不是静止不变的,其中大多数一定时期后,抗原可被清除;但也有部分人,以后可能出现肝炎病状并有传染性。因此,不能将所有携带者都等同视为安全无害。表面抗原携带者仍应定期到医院复查,这是不可忽视的。国际上一般认为,有一种人化验为“e抗原阳性者”,其传染性较强,特别是HBsAg阳性的母亲,如其e抗原也为阳性者,其子女受垂直传播的机会非常之大。

肝炎的传播途径:

口、注射、胎盘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经口(消化道)传播;经注射传播,通过胎盘传播(给新生儿)。

经口传播是多方面的,如与肝炎病人、病毒携带者同吃、同住,特别是使用共同的食具,就很容易被传染上。集体生活中卫生条件较差,卫生习惯不良,以及在饮食卫生很差的小摊贩上进食,或买茶水喝,都可能传播肝炎。

注射传播最常见的途径是打针、验血、采血或输血。由于注入极微量含肝炎病毒的血液(例如O,O0004毫升)即可使人受到传染。因此应用被肝炎病毒污染的血制品(血液、血浆等),以及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操作(注射、针刺、采血、拔牙等),在肝炎传播中均起重要作用。所以,不必要的打针和输血应该避免,以减少感染肝炎的机会。

此外还有人指出,吸血昆虫也可能机械地传播肝炎,因此要注意预防蚊子、跳蚤、臭虫等吸血昆虫叮咬。

甲型肝炎主要经过消化道传播。病人或病毒携带者的粪便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食物和水,在肝炎的传播中起主导作用。一旦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往往可以引起暴发流行,曾有报道,由于进食污染的蛤蜊或泥蚶而发生甲型肝炎流行者。其他如苍蝇、蚊子、臭虫等也可以是传播媒介。此外,甲型肝炎亦可通过输血、预防接种而传播。

乙型肝炎则主要通过打针以及密切的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播。带有乙型肝炎病毒者,其唾液、鼻咽分泌物、血性分泌物、精液等(特别是唾液),均可能带有传染性,对之都要认真注意消毒和隔离。

严格预防措施

搞好饮水卫生:要防止饮水被污染,注意水源保护和饮水消毒,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

管好饮食卫生:(1)饭店、食堂、饮食摊贩和家庭要严格执行饮食卫生制度和操作过程。(2)大力宣传改革目前的进食方式,实行分食制或使用公捷、公勺。(8)饮食用具专用,或煮沸至100℃10分钟,以达到消毒。(4)尽量少到外边饭馆、小吃部或饮食摊贩吃喝,如要去吃喝最好能自带碗筷。(5)饭前,便后洗手。

注射器、针头、采血针、手术器械等应高压消毒。预防接种和注射药物,每人均需用单独的针头,有条件的最好一人一个针筒,如医务人员不换针头,可提醒他换针头,必要时拒绝接受注射。一定要做到一人一针的注射和针刺原则。

尽可能不输或少输血、血浆及其他血制品。尽可能少接触病人或不接触病人,接触病人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即HBsAg阳性者)应加强个人卫生,进行适当隔离,如饮食用具、漱洗用具(包括刮脸刀片)专用,注意血液污染等。至于HBsAg阳性保育员、炊事员及饮食业人员应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必要时要调换工作。

防止垂直传播:孕妇产前应做常规检验。如是HBsAg阳性者(尤其是e抗原阳性者),在早期妊娠时,应中止妊娠;如为晚期妊娠,对婴儿的危害极大,如要保留,婴儿最好能与母亲分开,交他人代抚养。

HBsAg阳性母亲要特别防止自己唾液、血液污染婴儿。在有条件的幼托机构,HBsAg阳性儿童应与其他儿童分开食宿,集中管理。

中药预防:(1)茵陈30克,山栀9克,甘草3克,煎汤服。每日1次,连服8天。(2)蒲公英30克,甘草6克,煎汤服。每月1次,连服3天,以上二组任选一种。据报道,在肝炎流行时,对预防本病可能有一定效果。

注射丙种球蛋白,仅对甲型肝炎可能有一定预防作用(需在接触后十天内注射);对乙型肝炎的预防作用则较差。

世界肝炎日活动小结 第5篇

2016年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我国“世界肝炎日”的宣传主题是“爱肝护肝 享受健康”。为号召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关注肝炎防治工作,共同抗击肝炎,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我院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肝炎防治宣传活动。紧紧围绕“爱肝护肝 享受健康”宣传主题,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组织我院医务工作人员4人深入泥溪镇社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宣传病毒性肝炎防治常识,提高公众对防治病毒性肝炎的认知,号召社会各界积极行动,不断提高我县居民肝炎防治意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传染病在我镇的发生。

为使本次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制作宣传横幅1副。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现场讲解教育等宣传肝炎相关知识,营造全民抗击疾病、维护生命健康的氛围。使居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肝炎的传播情况以及预防措施,加强了防护意识以及对待肝炎的积极态度,现场宣传的气氛很融洽,不断的有群众询问肝炎的一些防控知识以及治疗情况,我院医务人员都耐心的详细做了解答,群众对此次宣传活动评价很高,也更加的激励我们的工作热情。

本次活动设立咨询点1个,开展讲座1次,悬挂横幅1副,接受咨询人次数152人次。通过本次宣传活动,对提高我镇群众对肝炎防治知识等相关疾病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今后,我镇卫生院将继续认真组织开展各类传染病防治宣传活动,并把这项工作常规化,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高人群对传染病的防治意识,保护全镇人民身心健康。

泥溪镇卫生院

预防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的探讨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职业暴露对象

调查2010~2011年我院19名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人员。其中护士7名 (37%) , 外科医师4名 (21%) , 检验人员3名 (16%) , 内科医师3名 (16%) , 其他人员2名 (10%) 。年龄20~45岁, 男性8名 (42%) , 女性11名 (58%) 。妇产科6名 (32%) , 感染科7名 (37%) , 外科6名 (32%) 。

1.1.2 职业暴露类型

针刺伤11例 (5 8%) , 刀伤5例 (2 6%) , 黏膜接触3例 (16%) 。

1.2 方法

1.2.1 正确处理伤口

在发生职业而暴露后, 立即在伤口近心端轻轻挤压, 挤出伤口处血液。同时用肥皂和流动水反复挤压、冲洗15min;局部用75%酒精或0.5%碘伏浸泡消毒, 并包扎伤口;黏膜暴露者要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20~30min。

1.2.2 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填写职业暴露报告卡。感染管理科核实签名, 向医院指定专家就诊、咨询、随访, 对暴露者和暴露源做乙型肝炎病毒 (HBV) 相关血清学检查。

1.2.3 防治与复查

如果暴露源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1], 乙型肝炎抗体<10 m IU/m L、乙型肝炎抗体阴性或不清楚, 则应立即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400 IU, 并注射乙型肝炎疫苗20µg, 1个月及6个月后分别注射第二针和第三针。并在3、6、12个月内接受乙型肝炎病毒复查;如果乙型肝炎抗体≥10 mIU/mL, 可不用进行特殊处理, 但要在3、6个月内接受复查。

2 结果

2.1 职业暴露情况统计

统计表明, 手术室、体检中心是职业暴露的高危地点。手指则是职业暴露最危险的部位, 尤其是右手食指。职业暴露类型以针刺伤为主, 其次是刀伤和黏膜接触。

2.2 暴露者的感染情况

19名均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其中e抗原阳性原11例, e抗原阴性原8例。

2.3 暴露者的防治结果

11例HbsAg、抗-HBs阴性者立即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IU和对侧肢体注射乙型肝炎疫20µg;8例抗-HBs阳性者未做特殊处理, 分别于3、6、12个月内做乙型肝炎病毒指标和肝功能复查, 均未发现异常情况。

3 讨论

3.1 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

在我院的112名医务人员的医疗工作中, 发生职业暴露19病, 占全院医务人员的17%。这一数据表明, 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经调查发现, 检验科、手术室、是暴露的高发科室。护士、外科医师是只有暴露的高位人群, 手指是职业暴露的危险部位, 暴露类型多以针刺伤为主。因此, 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 做好预防措施是预防职业暴露的关键[2]。

3.2 医务人员的免疫预防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区, 医务人员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位人群[3]。对医务人员进行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注射是避免和预防乙型肝炎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建议医务人员上岗前应接受乙型肝炎疫苗的全程接种, 注射3针乙型肝炎疫苗, 每针20µg, 接种程序为0、1、6个月。在注射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的1~2个月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有无产生抗体, 如未产生抗体, 则应继续接种。

3.3 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除了免疫预防之外,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还可以采取相关措施预防职业暴露潜在的感染性物质, 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预防标准进行作业, 改变不良的工作方式降低传播感染性物质的可能性, 例如接触患者时必须戴口罩;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时要戴手套, 必要时要戴双层手套;避免不必要使用的针头和其他锐器;使用的针头不要再扣帽;不要保留锐器在工作环境中等措施来减少皮肤外伤的危险, 保证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实际工作控制职业暴露潜在的感染性物质。

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 职业暴露的预防。方法 对2010年~2011年期间医院19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进行追踪调查和预防措施对比。结果 发现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以护士和外科医师为主, 类型以针刺伤为主, 11例乙型肝炎职业暴露者立即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后, 3、6、12个月后复查未发现异常情况。结论 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是职业暴露的预防乙型肝炎病毒的有效措施, 此外还可以采取相关预防措施可以防止职业暴露潜在的感染性物质。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陈燕玲.预防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9) :1120-1121.

[2]魏锦兰, 孙希平.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35例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17) :182-183.

预防肝炎讲座小结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站选取2014~2016年大连市甘井子区兴华街道金南路社区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1526例,男906例,女620例,年龄1~7岁,平均年龄(3.70±1.12)岁。

1.2方法

所有研究儿童都已经顺利完成乙肝疫苗的注射,且根据其抗体产生情况进行加强接种。

1.3 观察指标

在完成乙肝疫苗注射后,采用ELISA[1]检测HBsA g以及抗-HBs,检测其阳性率。检测试剂由深圳月亮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查结果

研究中有效血清为1460份,其中抗-HBs的标化阳性率65.4%,且随着年龄的增长,1~3岁和5~7岁的儿童的抗-HBs阳性率呈下降趋势;HBs Ag标化阳性率为0.3%,其中2~7岁的儿童呈现阳性的有4例,1岁儿童均没有呈现阳性。见表1。

2.2 免疫加强与不加强对抗-HBs标化阳性率的影响分析

4~7岁儿童完成乙肝疫苗接种,其中421例儿童在接种乙肝疫苗1个月后进行加强接种。检查结果为加强接种的儿童抗-HBs的阳性率为73.4%,明显优于未加强接种儿童的4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未加强接种比较,aP<0.05

3 讨论

我国作为乙肝病毒感染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且作为高危人群的小儿患者,其大多数的儿童生活在幼儿园这一类集居的环境中,如果乙肝疫苗没有及时注射,一旦儿童出现感染情况,在很短时间就会造成大范围感染,因此对乙肝病毒的预防和感染的阻断,其最有效方法是乙肝疫苗的接种[2],一般需要在产生抗体后的3~5年内进行乙肝疫苗的复种,由此看来对1~7岁的儿童进行乙肝疫苗的注射是必要且重要的。

检测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的方法中,最重要的是抗-HBs标化阳性率的检测[3],同时可以作为检测儿童注射后抗体是否产生的指标,一旦接种成功,儿童身体内的抗体会受到刺激,激活了B细胞免疫记忆[4,5,6,7],且当机体受到加强接种或者接种乙肝病毒,机体为避免感染即会产生高度的保护性抗体。对于正在处于成长期的儿童,自身机能没有发育完善,相对感染的几率就比较高,因此,采取接种疫苗的方法进行预防非常必要[8,9,10]。

本次研究中1526例儿童顺利接种乙肝疫苗,其中1460份为有效血清,对其进行ELISA检测,其结果为有效血清抗-HBs的标化阳性率为65.4%,且随着年龄的增长,1~3岁和5~7岁的儿童的抗-HBs阳性率呈下降趋势;HBs Ag标化阳性率为0.3%,其中2~7岁的儿童呈现阳性的有4例,1岁儿童均没有呈现阳性;加强接种的儿童其抗-HBs的阳性率为73.4%,明显优于未加强接种儿童的4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儿童接种乙肝疫苗会使HBs Ag的携带率得到有效降低,同时加强免疫抗-HBs阳性率也会有明显的上升,提高免疫效果的同时,可以预防和阻断乙肝病毒对儿童的感染,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对社区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1526例1~7岁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对其中1460份有效血清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临床检测,观察注射效果并进行评价。结果 有效血清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的标化阳性率为65.4%,且随着年龄的增长,1~3岁和5~7岁的儿童的抗-HBs阳性率呈下降趋势;乙肝表面抗原(HBs Ag)标化阳性率为0.3%;4~7岁儿童完成乙肝疫苗接种,其中421例儿童在接种乙肝疫苗1个月后进行加强接种。检查结果为加强接种的儿童抗-HBs的阳性率为73.4%,明显优于未加强接种儿童的4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接种乙肝疫苗会使HBs Ag的携带率得到有效降低,同时加强免疫抗-HBs阳性率也会有明显的上升,提高免疫效果的同时可预防和阻断乙肝病毒对儿童的感染,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童,乙型肝炎,预防接种

参考文献

[1]蒋征刚,陈永弟,陈恩富,等.基因工程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基础免疫5-11年后抗体阴性儿童加强免疫效果分析.疾病监测,2011,26(9):679-681.

[2]王定清,沈曲,袁中草,等.医疗模式失效与效应分析在产科新生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13,19(5):9-11.

[3]陈永弟,梁晓峰,姚军,等.5岁以上儿童5U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加强免疫效果评价.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2,13(20):84-87.

[4]刘启芳.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观察.中国卫生产业,2013(8):104.

[5]郝淑杰,杨峰,胡永玲.某区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130-132.

[6]张瑞芳.浅析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的效果观察.中国卫生产业,2013(12):137-138.

[7]伯妍遐.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研究.医药卫生(全文版),2016(5):00189.

[8]刘艳萍.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分析.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1):48-49.

[9]孙晶.研究儿童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效果.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3):6-7.

预防肝炎讲座小结

预防肝炎讲座小结(精选7篇)预防肝炎讲座小结 第1篇肝炎防治知识讲座小结讲座时间:2014年7月10日 讲座地点:天堂村村委会议室 讲座内...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