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育种过程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育种过程范文(精选8篇)

育种过程 第1篇

1 品种特性

1.1 北豆9号

平均生育期114 d, 株高76.1 cm, 有效荚数30.2个/株, 百粒重20.1 g。为亚有限结荚习性, 长叶、紫花。籽粒圆形, 种皮黄色, 淡脐。经接种鉴定:中抗大豆灰斑病, 中感SMVⅠ号株系, 感SMVⅢ号株系。平均粗蛋白含量39.66%, 粗脂肪含量19.86%。

1.2 北豆10号

平均生育期113 d, 株高77.9 cm, 有效荚数29.1个/株, 百粒重19.2 g。为亚有限结荚习性, 长叶、紫花。籽粒圆形, 种皮黄色, 淡脐。经接种鉴定:中抗大豆灰斑病, 中感SMVⅠ号株系, 感SMVⅢ号株系。平均粗蛋白含量40.44%, 粗脂肪含量19.54%。

1.3 北豆16号

在适宜区域内种植, 平均生育期约97 d, 一般需≥10℃的积温约1 870℃。百粒重18 g左右。具无限结荚习性, 有分枝, 花为紫色, 株高一般平均约为57 cm。北豆16号的叶较尖, 茸毛呈灰色, 成熟时荚为深褐色, 呈弯镰形, 种子圆形, 无光泽, 种子与种脐均呈黄色。经品质分析, 北豆16号大豆中蛋白质的含量达到39.34%, 脂肪含量为21.52%。经接种鉴定:大豆感或中抗灰斑病。

1.4 北豆21号

株高69.8 cm, 有效荚数25.4个/株, 百粒重19.8 g。为亚有限结荚习性, 长叶, 紫花。籽粒圆形或椭圆形, 黄皮, 黄脐。品质分析粗脂肪含量21.28%, 粗蛋白含量38.99%。田间表现抗病和抗倒伏。

1.5 北豆23号

北豆23号在适宜的区域内种植, 平均生育期一般约为98 d, 需≥10℃的积温为1 900℃左右, 百粒重18 g左右。为亚有限结荚习性, 无分枝, 花为紫色, 株高可达到75 cm左右, 叶较长, 被灰色茸毛, 荚成熟时为褐色, 呈弯镰形。北豆23号籽粒圆形, 种皮、种脐均为黄色, 有光泽。经品质鉴定:北豆23号大豆中蛋白质的含量可达到36.13%~37.57%, 脂肪含量为21.51%~22.08%。经接种鉴定:北豆23号大豆中抗灰斑病。

1.6 北豆24号

北豆24号在适宜的区域内种植, 平均生育期约为91 d, 需≥10℃积温1 800℃左右, 百粒重18 g左右。为亚有限结荚习性, 无分枝, 花为紫色, 株高可达到75 cm左右, 叶为长形, 被灰色茸毛, 荚成熟时为褐色, 呈弯镰形。北豆24号大豆的种子为圆形, 种皮、种脐均为黄色, 有光泽。经品质鉴定:北豆24号大豆中蛋白质含量可以达到41.43%~41.5%, 脂肪含量为18.56%~20.73%。经接种鉴定:北豆24号大豆中抗灰斑病。

2 育种过程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农业科学研究所有着逾50年的育种史, 其根据生态学与遗传学方面的育种原理, 通过合理的生态选择, 利用杂交后代会产生基因重组、互补、累加、突变等遗传效应定向筛选出同时具有早熟、丰产、适应性广、高油等性状的品种, 解决了很多大豆育种技术中的难点, 为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西部大豆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多年来该所在早熟、丰产、优质大豆新品种选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现将其育种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如下。

2.1 育种目标的确定

世界各国进行大豆育种工作的核心目标即为获得高产, 而蛋白质与脂肪的含量和质量是大豆品种育种的主攻方向, 优质大豆中的蛋白质含量应超过45%, 脂肪含量超过22.5%以上[1,2]。大豆高产的表现为节粒数多、节荚数多、节粒重/粒茎比值高, 其中节粒重/粒茎比值即为节间较短[3]。一般来说, 大豆产量的主要增长潜力在于大幅度降低株高, 且光合效率应较高[4]。大豆育种目标的核心为培育早熟、高产、优质的品种, 还要重点筛选抗逆性强的品种。在大豆的育种过程中, 通过选育花期早、花期短、开花集中、后期营养物质积累及转化速度快等目标性状来完成早熟品种的筛选。因此, 为了育成适宜在高寒地区种植的优良大豆新品种, 可以针对该地区大豆生产的现状, 将早熟、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作为育种目标。

2.2 亲本的选配

一是根据早熟大豆品种的生育特点选择亲本。一般早熟大豆的生殖生长持续时间与生育期呈正相关关系。大豆花期时间和鼓粒成熟时间对早熟大豆生育期及其对低温长日照的适应性影响较大, 起主导作用。二是选择极早熟和中早熟的、地理来源不同的品种作为亲本。该地区应该按确定的育种目标的要求, 以高寒地区的主栽品种为骨干, 积极引进种质资源, 将当地的主栽大豆品种与血缘关系较远的种质资源进行杂交, 以丰富该地区大豆的遗传基础, 拓宽高产基因。

2.3 杂种后代的选择

在大豆的育种过程中, 应及时将晚熟、感病的杂交组合及单株进行严格淘汰。以早熟、抗病性等为主对F2与F3世代进行混合选择, 丰产性的选择主要在F4世代进行为主, 从中熟、抗病的后代群体中, 对丰产单株的株系进行大量选拔, 第2年对上一年所选拔的株系进行鉴定。一般大豆苗期耐寒性可通过早播进行鉴定, 大豆生育后期耐寒性可通过晚播进行鉴定;炸荚性可通过早播迟收进行鉴定;大豆早熟性状可在低世代进行选择 (优良单株标准:苗期发育快、花期短、开花时间一致等) ;品质含量可用现代手段进行鉴定。总之, 生育前期不徒长、适应性强、抗旱耐涝、后期不早衰、落黄好等都可作为鉴定大豆品种的依据。

摘要:总结了高寒地区早熟大豆品种的特性, 概述了其育种过程及经验, 以期为该地区大豆的育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品种特性,育种过程,高寒地区

参考文献

[1]张瑞军, 卫保国, 卫一超.我国杂交大豆育种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3 (S1) :126-129.

[2]彭宝, 张伟龙, 赵晓明, 等.杂交大豆育种方法和制种技术的实践与研究[J].大豆科技, 2010 (4) :4-6.

[3]高凤菊, 张书良, 赵同凯.大豆结荚习性的研究进展及育种展望[J].大豆科技, 2010 (4) :12-16.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讲稿 第2篇

上课!今天由我来给大家讲这堂课。同学们把书本翻到98页,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章第一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板书)。首先来看这样一组图片,如果你是一个育种专家的话,当你遇到这样两个品种的玉米时,你会怎么办?品种A,籽粒多但是不抗病,B,虽然籽粒少,但是他抗病。(怎么过渡?)假设你只有这两个品种,你会怎么做。。。生:杂交。对,我们肯定是想得到一个能综合这两个品种优良性状的新个体,也就是这样一种玉米,它即抗病又多子。关键是怎么才能得到它呢?我们用遗传图解来表示这个过程吧。自然状态下的AB品种都是纯合子。我们假设籽粒多用A表示籽粒少用a表示,那么A,B在这个性状上的基因型分别是什么,(MM同学你来回答),很好坐下。抗病用B表示,不抗病用b表示,那么AB的基因型?大家一起说。A品种AAbb

B品种aaBB。好我们再来看看想得到的品种它的性状是?多抗,基因型呢A-B-。如果我们只考虑性状的话,是不是只需要这样的基因型就可以了》?那么现在只有A B,我们要如何得到这个新品种呢》?对杂交,杂交之后F1的基因型刚好就是我们想要的。来我们看看F1代它具备什么特点? MM同学?性状上有什么特点:具备了双亲的优良性状。它的后代呢》?会发生性状分离!那假如你是这个育种专家,你会不会拿这样的种子卖给农民?这样的种子后代会有那么多的个体都不是多子抗病的,那人家要是真种出一些又少子又不看病的玉米来,人家就会来找你算账!

所以得到了F1之后,我们育种工作还没完成,还要继续找出即有双亲优良性状,又能稳定遗传的个体。这里稳定遗传的个体应该是什么基因型?AABB

我们现在得到F1之后怎么才能得到AABB呢?连续自交。以前遇到过类似的练习题,说现在我们有Aa这样的品种,我们想得到的是AA,连续自交N代Aa的比例是多少?(1/2)n,AA呢,我们这里因为想要的是AA,所以每一代我们可以通过性状淘汰掉不合要求的也就是aa。那同学们现在来计算,自交两代,每一代淘汰aa之后,AA占的比例是多少? 算出F1 F2代AA比例分别是多少,一会儿我找人回答。(走到学生座位去看,计算的怎么样)

(找两个学生回答,其中叫一个成绩好点的—)自交第一代,基因型及比例是多少》? 1:2:1 通过性状我们淘汰掉aa之后,比例变为 1/3 2/3 其中1/3AA 自交之后比例还是三分之一。2/3 Aa自交后又会发生性状分离,比例还是1;2;1.有些同学在这里就把aa淘汰掉了,然后在这里AA跟Aa的比例就变成了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大家思考一到底下能不能在这里淘汰aa???????

(这里是难点,要留半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回味。)

因为我们这里要以F1代整个作为一个群体,所以必须要算出aa在F1代中所占的比例后,再去掉F1代中的aa,剩下的才是F1代的AA和Aa。如果是在这里就去掉aa,大家想一想,得到的aa是不是F代中的aa真实的比例呢?不是,你的四分之一的aa只是Aa中的比例,而Aa本身还有比例三分之二,所以你们说到底应该是先算后去掉还是先去掉aa呢?(这一段是漏讲的内容)

所以这里淘汰掉aa之后,AA Aa的比例分别是五分之三五分之二。我们来看,通过刚才的计算是不是进一步验证了连续自交可以提高纯合子的比例?所以当我们只有杂合子的时候,想要纯合子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连续自交)回到刚才这里我们现在有F1代,杂合子AaBb,我们想要的是纯合子,那你们说该怎么办。它的性状是什么?抗病而且多子。我们再来写出F2代的基因型和比例。9 3 3 1.我们想要的是这个九份的个体。而这九份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杂合子,一类是纯合子AABB。杂合子自交还是会出现性状分离,那纯合子会不会?不会。再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淘汰的时候是通过性状还是通过基因型淘汰的?我们到田里去拔掉不合要求的植株能看出基因型来吗?所以我们是通过性状来淘汰的。那再想想我们可以从性状上区分出这两类(都是符合要求的性状)吗?不能所以我们要继续自交,不断淘汰掉其他性状的个体,大概到了第六代纯合子的比例就超过了百分之九十多,这时候就可以拿去育种了,就算有个别的劣质种子也是符合规定的,农民也不会来找你算账的。那我们刚刚介绍的这种育种方法就叫做杂交育种。我们来看看书本上给我们归纳的杂交育种的概念:杂交育种是将(停顿半秒)两种或两种以上(重读)的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半秒)交配(重读)集中在一起,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是哪个?交配!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我们构建这个概念来归纳刚刚我们讨论的这个过程,用到的有哪些操作。杂交,自交,选优。大家想想,杂交育种是属于哪种变异类型?基因重组。所以它的原理就是基因重组!那我们看看这种方法有什么优点没有?你们看看它涉及到的操作,杂交自交选优,这些操作农民自己做得来不?都是一些简单的操作,他们自己都能完成。所以这个方法的一个优点就是常规。板书)另一个优点跟它的用途关系更大,集优!就是集中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这也是杂交育种的目的。缺点:你们看看这个过程,杂交自交,至少要五六代,等培育出新品种来,小学都毕业了!。育种周期长。

我们看看它的运用。这个是中国黄牛,这个是荷斯坦牛,当他们相遇的时候回出现什么情况?中国荷斯坦牛诞生了。特点……这个例子大家要记住,有的题目中会直接问你中国荷斯坦牛是通过哪种方法得到的。

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片,大家有印象把?这是太空椒,大家知道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吗?带到太空去遨游。那为啥要带上太空呢?下面就到100页,就是我们下面要介绍的另一种育种方法,诱变育种。看黑体字部分,利用物理因素,哪些是物理因素?(学生答:如……)那化学因素呢(如……)对把这几种因素也就是方法画下来,经常考。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那么所以这个方法应用的是什么原理?基因突变!它的特点,我们来分析超级南瓜的培育过程一起总结出诱变育种的特点。可以结合基因突变的特点来考虑。假设我们杨利伟带了10000粒种子上太空,遨游时太空会有各种辐射各种射线,那么这些刺激可能会引起种子发生什么变异?基因突变那么是不是这一万颗种子都会发生呢?这是我们基因突变的哪一个特点?低频假设一万颗种子有三十颗发生了突变,那我们把种子带回地球种下去,是不是解出来的都是超级南瓜呢》?假设控制南瓜大小性状的基因是A,突变成a1的时候是接超级南瓜,那有没有可能突变成a2 a3 a4》?小南瓜,超级小南瓜,完全就不接南瓜,这是基因突变哪个特点?而我们要的是哪一种?

只是这么有限的个体当中的一种!所以你们看,本身基因突变的频率就极其低,而突变又是不定向,所以好不容易突变出来的几个说不定都是不需要的性状。所以这种缺点:有利变异少。

因为有这么多的限制,想突变频率低,而且不定向,那么我们是不是首先就要准备很多的实验材料才有可能得到我们想要的个体》?缺点2:需要大量实验材料。

水稻的育种及种植过程中的抗病技术 第3篇

1 水稻育种过程中的抗病技术

在水稻的选种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当前种植地的自然条件以及地质形态, 因为地域因素的不同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也就不尽相同, 而且病害类型也会存在相应的差异, 为更好的避免病害发生, 选种要因地制宜, 根据最适合自身生长的自然环境进行选择, 并在选种结束后, 可以对采取特殊方式对种子进行处理, 比如, 将种子浸泡药液中, 促使种子在发育前期就能够拥有一定的抗病性, 而且还可以采用杂交方式进行育种, 此类方法不仅可以极大的提高种子的抗病性, 而且水稻的产量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2 水稻种植过程中病害的防治技术

当前水稻种植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病害主要包括稻瘟病以及水稻纹枯病, 其病害对水稻的健康生长有非常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的提高水稻产量, 对这2 种病害的预防治理已经迫在眉睫。

2.1稻瘟病

从生物学上来讲, 稻瘟病属于真菌病害, 一旦肆虐蔓延, 轻则减产10% ~ 20% 之间, 重则甚至可以减产40% ~ 50%, 因其病害发生时间和位置的不同, 主要分为节瘟穗颈瘟等多种病害类型, 其中, 节瘟病害通常发生在抽穗期间, 初期表现为稻节有褐色的小点出现, 慢慢稻节整体变黑, 而且极其容易折断, 最终形成白穗或者秕谷。穗颈瘟与其相同, 多发生于抽穗期间, 而且出现褐色小点, 与其不同的是褐色小点会逐渐扩大, 进而使整个穗颈出现一段一段的褐色, 导致水稻无法勾头, 而且谷粒不饱满, 综上所述, 如果大肆出现节瘟和穗颈瘟病害, 将会导致稻田大面积减产, 严重的话可能导致颗粒无收。

依据水稻稻瘟病发生的条件, 不难看出, 其主要是因为长期的阴雨天气, 造成的水稻光照不足, 而且湿度较大, 诱使病原菌形成萌发, 并为侵入稻体创造有利条件, 除此之外, 施加氮肥或者深灌水等诸多因素也会导致稻瘟病的发生, 所以, 为了更好的防治稻瘟病, 应当从多方面进行考虑:

2.1.1在水稻育苗阶段做好抗病处理

通常将种子浸泡在药液中培养其抗病性。

2.1.2在水稻栽培时

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技术, 并确保施用氮肥的实践不可以过晚或者过多。

2.1.3在发病初期

做好水稻的药剂防治工作, 并随时观察水稻的情况, 如果发现其具有发病症状立即对其进行药物防治, 确保药物的治疗时间与效果, 不可延误, 通常可以采用20%的三环唑粉剂100g/667m2, 并兑水50kg左右, 对水稻进行喷雾, 一般来讲, 穗瘟病的预防必须在其发病前对其采取处理措施, 治理的最佳时期为孕穗期和齐穗期。

2.2水稻纹枯病

从生物学来讲, 水稻纹枯病属于真菌病害, 病发时通常会造成水稻秕谷率和千粒重的大大降低。病害的区域主要发生于茎秆和叶面上, 并且, 在发病的初期, 经常表现为近水面茎秆以及叶面出现水渍状态的圆斑,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病斑会逐渐增多, 最后互相连结, 形成不规则的大病斑, 随后, 在此病斑上还会形成一团白色的菌丝, 并在此基础上, 最终成长为西瓜籽大小的褐色菌核。感染水稻纹枯病的稻田, 通常其水稻均不能顺利抽穗, 即便勉强抽出, 多数也是秕谷。

发生水稻纹枯病的原因通常因为水稻的种植密度过高, 或者氮肥施加过量, 当然, 灌水过深也会导致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合理的控制稻田温湿度对于控制水稻纹枯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防止水稻纹枯病过程中, 务必要对稻田进行科学管理, 如进行打田处理时, 一定要将田中多余漂浮物打捞出来, 防止因漂浮物对稻田进行病菌感染, 降低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率, 在水稻密植时, 不能只注重水稻的产量而忽略因密植过高而造成的温湿度差异变化, 防止水稻纹枯病的诱发, 同时, 也要对灌水和施肥的尺度有一个良好的把握, 避免因深灌水以及晚追肥少施肥等不良处理方式而造成的田间病害隐患,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只有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才能更好的避免水稻纹枯病的发生。通常情况下, 水稻纹枯病多发生于分蘖期, 在此期间要注意水稻纹枯病的早期症状, 若发现及时进行药剂喷雾, 孕穗期是水稻纹枯病发生的高潮期, 若发现孕穗期间, 其病虫率达到10% 以上, 立即进行药剂喷雾, 防治使用的药剂通常为10%的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50g, 并兑水50kg左右, 如发病较为严重, 可以对其进行二次喷雾。

3 总结

为了更好的促进水稻的高产, 其相关抗病技术的应用迫在眉睫, 在此过程中, 不仅要合理使用抗病技术手段, 更应该充分重视水稻种植过程中出现的病害问题的原因, 从而推动国内农业生产总值。

参考文献

[1]张丽香.水稻种植中的抗病技术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24) :159-159.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学设计 第4篇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6章第1节“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主要包括杂交育种的概念、过程、基本原理、应用以及优缺点和诱变育种的概念、过程、基本原理、应用以及优缺点等内容,其中教学重点是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教学难点是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本节采取以育种技术的发展递进历程来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始终抓住育种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不断改进这一主线,重点引导学生利用遗传学原理分析不同育种阶段育种技术,发现其优缺点,应用所学的遗传学知识,尝试设计突破已有育种技术局限的途径。充分利用教材所介绍的许多具体生动的育种方法的实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育种的相关资料,通过成员汇报,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再采取各组互评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简述杂交育种的概念;

说明杂交育种的遗传学原理;

举例说出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尝试将信息用图表、遗传图解的形式表达出来运用遗传和变异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讨论从选择育种到杂交育种,再到诱变育种中,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2)通过对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成果的了解,关注育种技术的发展。

(3)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教学过程

自从孟德尔的遗传规律问世之后,人工杂交的方法就被广泛应用到动植物育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工诱变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育种的步伐,后来基因工程的诞生,使人们能够定向地改变生物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新的生物类型。育种在农业生产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学过的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以及平时对这方面的认识,说一说选育新品种的方法有哪些?(让学生分小组互相讨论一段时间后,学生起来回答。)

(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

1.选择育种

教师在上课之前先收集一些关于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的图片,在上课的时候首先展示这些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片,教师根据这些图片设计问题:

根据图片分析古印第安人培育玉米的方法所隐含的遗传学原理及其优缺点是什么?

看完图片提出问题后,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基础内容,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每一小组选出代表来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过程中若学生不能很好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对问题的分解来进行引导:

教师提示:(1)古印第安人培育玉米的方法称为什么?(2)这时出现的选择的具体含义是什么?(3)选择育种的优缺点是什么?

最后再找同学起来补充回答直到答得全面为止,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使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的内容。

2.杂交育种

每种生物都有不少性状,这些性状有的是优良性状,有的是不良性状,而且不同的优良性状存在于不同的品种中。人们一直设想如果能想办法去掉不良性状,让优良性状集于一身,创造出自然条件下没有的新性状组合,突破选择育种的局限,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组合的新品种。会有什么办法呢?(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之后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

有两个小麦品种:一种是高产不抗病(aabb),另一种是低产抗病(aabb),两对性状独立遗传,你们用什么方法能培育出高产抗病的小麦新品种呢?请将你们的设想用遗传图解表示出来。(课本例子)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讨论完成后自己画出,同时找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先让学生互相批改他们做的结果,并说明理由,在学生汇报的时候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展示出自己的方案,最后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交流研讨,总结出可行性的方案。共同完善写出课本例子遗传基因型图解。

师生共同总结:f2高产抗病植株继续自交,淘汰性状分离的类型,选育纯种。但是,在水稻育种过程中,我们直接利用f1代的杂种优势。

通过问题展示和解答,教学课件辅助,展示学生所写的遗传图解。最后由学生归纳杂交育种的概念,所利用的原理及我国在杂交育种方面的成就。

(杂交育种就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就得到新品种的方法;基因重组,成就略)

学情预设:与选择育种比较,杂交育种有什么优点?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回答:能将两个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产生新的性状组合的新品种;育种的目的性较强。

思考与讨论:综上所述杂交育种的优点是很明显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不少困难。请从杂交后代可能出现的类型,以及育种时间等方面,分析杂交育种方法的不足。有没有更好的育种方法来弥补这些缺点呢?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回答:杂交育种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组,按需选择,并不能创造新的基因。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育种进程缓慢(一般需5至7年),过程繁琐。这些都是杂交育种方法的不足。

思考与讨论:有没有更好的育种方法来弥补这些缺点呢?

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交流和讨论:

3.诱变育种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基因突变的内容。

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应用在育种中,就发展为一种新的方法――诱变育种。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0页,教材列举了哪些诱变育种的实例?

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如黑农五号;卫星“87-2”青椒、“航育1号”水稻、“豫麦13号小麦”等;青霉菌高产菌株等。

教师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介绍了诱变育种的实例。

教师总结:诱变育种的概念指什么?

诱变育种就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教师引导,组织开展生生、师生的讨论:与杂交育种相比,诱变育种有什么优点?联系基因突变的特点,谈谈诱变育种的局限性。要想克服这些局限性,可以采取什么办法?

诱变育种的优点是能够提高突变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诱变育种的局限性是诱发突变的方向难以掌握,突变体难以集中多个理想性状。要想克服这些局限性,可以扩大诱变后代的群体,增加选择的机会。

教师小结:

育种过程 第5篇

60~80年代适宜对路杂交种少,限制了全市推广速度及覆盖率,导致玉米单产提高缓慢。由于我市地势复杂,自然生态条件特殊,即玉米生育期间气温偏低,日照较少,降水量多(如龙陵县达1 500mm以上),因而造成玉米病害种类多,发病程度严重。尤其全市玉米面积60%以上主要分布在海拔1 700~2 100m范围的山区和半山区,土壤瘦薄,因此,多数外引玉米杂交种在这里适应性不理想。

玉米生产基础条件较差,抗灾能力弱,造成年度间和各县(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从栽培角度上看,影响全市玉米高产稳产的限制因素主要有:大部分山区土壤瘠瘦、投入不足;玉米播种季节(清明、谷雨)、降水量少而不稳,发生旱情频率大,严重影响玉米全苗或适期播种;由于玉米生育中后期,往往出现低温、高湿、寡照气候,造成玉米病虫害种类多,发病程度严重,导致一方面减产,另一方面对玉米主产区增产潜力较大的杂交种,在这里适应性不理想,推广应用上受到限制,使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速度慢,致使一部分高寒山区长期种植生产力较低的品种,从而限制了玉米产量的提高。

我市玉米杂交种选育工作科研基础薄弱、队伍不健全。本市存在科研基础薄弱。首先是对新、高技术开发相对滞后,玉米远缘杂交、理化诱变育种、辐射育种、单倍体育种、分子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科研手段落后,设施较为陈旧;其次是育种目标单一,对特用(专用)玉米的选育、至今还没有很好的开展,仅采用普通玉米常规杂交选育,选育玉米自交系稳定速度慢,选育出品种的概率低。

玉米杂交种更新换代速度慢,与其它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先进省区4~5年更换一次新品种而我市则需10~18年,如1985~2003年主推品种莫A有18年时间,1987年开始推广辽轮531和会单4号,应用17年以上。这充分说明保山市一方面优质高产综合抗性强的接班品种少,另一方面说明科技创新力度不够,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2 玉米杂交种的发展对策

2.1 加快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工作,促进品种更新换代

由于保山市生态条件特殊,从多年的实践反复证明,在技术路线上,只有走自育与外引相结合的路子,单靠外引难以解决广大山区的品种问题,而且种子价格举高不下,农户难以承受。

2.2 加强玉米科研推广队伍建设

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加强超前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扩大育种成果覆盖面,推动保山市玉米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

2.3 增加科技投资,改善科研条件建设

保山市玉米科技基础薄弱、投入偏低,是导致与先进地区玉米科技水平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保证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必须从治本入手,增拨农业科技事业费,改善科研条件建设,增加科研手段,增拨专项经费用于科研单位实验设施和仪器设备的更新改造,以适应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

2.4 依据保山市气候特点,采取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2.4.1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高产良种。

经大量实践表明,海拔1600m以上的温凉地区和高寒山区,宜选用保玉系列、雅玉系列、五谷1790、中玉335等品种为主,北玉系列作搭配,这些品种的优点是优质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稳产高产,收获季节多雨不霉坏或少霉坏。海拔1 600m以下地区对品种的要求不太严格、适宜品种较多,如保玉系列、北玉系列等品种均可。冬播玉米主要采用保玉8号、保玉12号等品种为最佳。

2.4.2 搞好备耕工作,适时早播。

保山市玉米最佳播种节令(清明、谷雨),往往雨量少而不稳定,发生旱情频率大,严重影响玉米全苗或适期播种。因此,冬闲地或小春作物收后,及早动手,早翻犁碎土,开沟施肥,早准备好种子及农药,有浇水条件的地方在清明节播种,无浇水条件的地方,在4~5月份,当降水量一次性达40mm以上时抢墒播种。如采用地膜覆盖,播期可提早10~15天,另外是用营养袋同时育一部分预备苗,以备插苗补缺,保证达到设计株数要求。

2.4.3 依据品种特点、合理密植。

中高杆品种,如保玉7号在向阳、肥力中上等的地上,留苗60 000株/hm2,凹子地或被阴地宜种植55 500株/hm2左右,在肥力较高的平坝地上种植,如保玉9号类型的品种,种植67 500~75 000株/hm2为最好。同时积极推广等行双株密植或双行单株密植栽培、矮丰喷施、机械化整地理墒、75000粒/hm2精量播种等集成配套栽培技术。

2.4.4 根据玉米生育阶段、合理施肥。

采用施足种肥,巧施苗肥,重施穗肥的施肥方法。种肥、用尿素150kg/hm2、普钙525kg/hm2混合施入种植沟内,有条件的配合施用硫酸钾150kg/hm2。苗肥、在出苗后30天内,用尿素150kg/hm2,结合铲草松土。穗肥,在玉米出苗50~60天时,用尿素300kg/hm2,结合培土施肥。有的品种对锌肥较敏感,用15kg/hm2硫酸锌在犁地时拌土全田撒下,或施苗肥时与尿素拌均施下。或者采用新型复合肥(控释肥)一次性施用600kg/hm2,居环保,又节约用工。

3 综合防治病虫草鼠害

玉米由于植株高大、在生育后期施药十分不便,在防治措施上,首先选用带有地方种质资源的适应型抗病高产良种,其次是采用种子处理,如包衣种可防种子带菌及地下害虫,用敌鼠钠盐制成毒饵放在田边地头灭鼠1~3次。在玉米喇叭口期和初花期分别用氧化乐果、辛硫磷等农药普遍防蚜虫和螟虫两次,及时中耕除草2~3次或推广芽前封闭除草。

参考文献

育种过程 第6篇

1 传统本科课程考试存在的主要弊端

传统的本科课程考试大多存在着考试方法和形式单一化的问题,即在课程学习结束或期末时进行一次性考试( 即期末考试) ,并据此进行学生课程成绩的评定。有些课程的成绩评定虽然也包含了平时成绩,但平时成绩的评定内容单一( 如期中考试或实验成绩等) 、权重偏低( 一般不超过30% ) ,且大多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主观评定,没有形成相应的系统和量化标准,未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尤其是前些年为了迎合本科教学评估指标( 试卷质量评估) 的价值取向,加之不少学校缺乏任课教师开展教学创新的制度支持,使得高校课程考试方法和形式的多元化逐渐消失,呈现了明显的单一化现象。一些高校在相关的课程考试管理规定中,甚至对课程考试的题型、数量、试卷格式、标准答案和阅卷规范等都作了统一的硬性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任课教师开展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加剧了课程考试方法和形式的单一化。归纳起来,课程考试方法和形式单一化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1 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不强

偏重期末考试的单一课程考试形式是一种事后评价,由于忽略了教学过程的考核和评价,因而很难适时跟踪学生在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上取得的进展,难以及时、准确地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难以真实地反映教学过程的实际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另外,从高校的考试管理看,更多地注重了课程考试前的准备和考试过程的管理,如试卷质量( 主要是形式上的质量,如题型、题量、格式等) 、试卷审批程序、考试安排、监考工作等,而考试后的信息反馈则并未真正进行[2 - 3],试卷分析几乎成了摆设,很难真正通过试卷分析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使发现了问题,由于特定的课程教学过程已经结束,无法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

1. 2 学习压力和负担集中化,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一考定成绩”式的课程考试模式容易错误地引导学生过于看重考试结果,忽视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不佳,对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牢固[4],并产生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在高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后续课程与先开课程之间原本存在着承前启后的有机联系,如果学生的课程学习总是“一考就忘”,课程之间的这种联系就被割断了,这不仅加大了后续课程的教学和学习难度,还无法发挥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培养作用,无法构建完整、系统的专业知识链,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1. 3课程成绩的可信度不高,不利于诚信考风的形成

单一化的课程考试模式很难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检查和督促,由于期末考试是终结性考试,“一考定成绩”,加之不少课程考试题型和内容机械( 如识记性的考试内容偏多、分析思考性的考试内容偏少等) ,使得课程考试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方式的引导性作用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特定的环境下,那些自控能力差、考试作弊羞耻感淡化的学生便会将“宝”押在考试作弊上,不利于诚信考风的形成。李育全等[5]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接受调查的460 名农科院校学生中,从来不作弊的学生仅占35. 22% ,说明学生作弊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王嘉毅等[6]对西部某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成因的调查结果表明,有76. 5% 的学生认为“不注重平时学习,只注重期终考试成绩导致作弊”; 65. 3%的学生认为考试“以考察学生的记忆力为主的试题,学生作弊的多”。

1. 4 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由于传统课程考试的期末考试成绩权重过大( 大多占课程总评成绩的70% 左右) ,课程考试的时间过于集中( 多数高校为1 ~ 2 周) ,且集中考试的课程门数过多,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许多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在考前进行突击式的复习,死记硬背、机械式学习现象严重。目前,许多高校学生平时学习松懈、期末突击应付考试,“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甚至是“上课玩游戏,考前印笔记”的现象已较为普遍,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据王秀平等[7]对北京市15 所高校4 123 名全日制大学本科生的调查结果表明,有77. 4% 的学生缺过课; 40. 0% 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现象很普遍或比较普遍; 在课程学习中,有39. 8% 的学生复印同学笔记或拷贝教师课件。李育全等[5]对农科院校460 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6. 62% 的学生有过逃课经历,仅有3. 04% 的学生认为绝对不能旷课; 在课堂上基本能认真听讲者仅占38. 70% ,能够独立思考并认真完成作业者仅占46. 96% ,仅有22. 39% 的学生认为上课时必须记笔记,仅有1. 52% 的学生经常早读,25. 43% 的学生除了上课外几乎不学习。忽视平时学习,学习纪律松散的现象较为突出。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传统课程考试模式的导向作用有关。

2 基于过程评价的课程考试模式

为克服传统课程考试的弊端,更好地发挥考试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引导作用和对课程教学的反馈作用,在学校大的考试改革方针指引下,笔者将基于过程评价的“1 + N”课程考试模式具体应用到动物育种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在“1 + N”考试模式中,“1”为课程期末考试,“N”为基于课程教学过程的若干平时考核的项目数。为了保证课程考核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同时兼顾考核的简便和可操作性,“N”中的考核项目不宜过少,也不宜过多,一般以3 ~ 5 项为宜。具体考核项目可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性质,以能够反映本课程特点、能有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能有效促进过程学习为原则进行确定。在课程的总评成绩中,各考核项目均占有一定的权重。

笔者在本科动物育种学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程特点和性质,所尝试的“1 + N”考试方案为: 期末考试成绩( 即“1”) 和平时考核成绩( 即“N”) 各占50% 。其中,平时考核项目包括实验成绩( 占15% ) 、课堂笔记( 占15% ) 、课程论文( 占15% ) 和考勤( 占5% ) 。

2. 1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仍以传统的闭卷形式进行,试题来自课程试题库,题型种类及比例根据课程不同知识点的特点及教学目标进行设置。为保证期末考试的效果,笔者重点加强了课程试题库的建设。通过多年建设,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动物育种学试题库,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变化适时对试题库进行动态更新。在试题库中,根据试题考察知识点的教学目的,笔者将每道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按重点掌握( A) 、一般掌握( B) 和了解( C) 三个层次进行了区分; 按试题的难易程度,将题库中的试题划分成了较难( A) 、一般( B)和容易( C) 三个层次; 建立了每道试题的章节序号、难易程度和知识点重要程度对照表。同时,试题库还从试题类型、试卷难度、试题知识点重要程度和试题覆盖面等四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考试组题建议方案。

2. 2 实验考核

在结合课程特点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实施“以学生实际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8],每次实验的成绩根据学生现场提交的实验报告质量、学生在实验课上的表现等进行评定,目的是较为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各次实验成绩的平均分即为最终的实验成绩,并按15% 的比例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2. 3 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是反映学生课程学习参与度和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参考。善于学习和思考的学生,其课堂笔记除了记录课堂教学的要点外,还会记录一些自己对某些知识点的体会和理解。相反,对课程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要么根本就不记笔记,要么敷衍了事,课堂上无所事事。将课堂笔记纳入课程学习的考核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一定的督促和鞭策作用。在课堂笔记的考核中,笔者的做法是在课程教学过程的前、中、后期对全班学生的课堂笔记进行3 ~ 4 次检查,根据课堂笔记质量给出相应的评分,并将其平均成绩按15% 的比例计入课程总评成绩。在每次检查笔记后,均向全班报告当次笔记检查的整体情况,并对典型笔记( 最好者和最差者) 进行相应点评,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2. 4 课程论文与学术报告

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及学生已修的先期课程知识,按4 ~ 6 人一组( 每组指定小组长1 人,负责组织本小组在课程论文撰写过程中的讨论) ,每个小组由任课教师拟定参考选题范围,由学生根据选题在课外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独立完成课程论文的撰写并按学术报告要求制作PPT,再由任课教师随机指定或自愿要求的若干名学生作学术报告。在学生学术报告过程中,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点评,共同研讨[8]。任课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课程论文及PPT质量进行成绩评定,并按15% 的比例计入课程总评成绩。这种“课程论文+ 学术报告”的形式对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查阅、分析文献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8]。

2. 5 考勤

有人认为,在学分制下通过考勤来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纯粹是一种形式,没有任何科学意义[2]。笔者对此并不完全赞同。从理论上讲,在学分制下,无论学生是通过上课还是自学,只要其掌握了课程教学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具备了课程要求的能力就可以“过关”了。但事实上,对大多数青年学生而言,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任何约束和督促,完全靠自身的动力去自学某一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这样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再者,笔者认为在校学生按要求参加上课,和一个员工按单位要求按时上班一样天经地义。加强学生上课的考勤管理,不仅是对学生课程学习的督促,也是对学生规则意识和纪律意识的培养。试想,如果班上的学生长期旷课,而任课教师却对此“不闻不问”,很难想象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有多好。为此,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还是坚持将课程考勤纳入了平时成绩的考核项目。按照课程总学时数,对学生的考勤情况进行记录,并按5% 的比例计入课程总评成绩,这样坚持下来,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 关于本科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考

围绕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校在加强学科专业建设,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同时,还应结合不同学科和课程特点,积极推进课程考试改革,使课程考试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以进一步发挥课程考试对教与学的反馈和引导作用,实现“教- 考- 学”的有机协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围绕考试功能的充分发挥,考试改革应以更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有效地检测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更有效地引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为依据,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和实际,因地制宜地推进。基于传统考试存在的弊端及笔者的实践,认为课程考核的过程化和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应该是本科课程考试改革的两个基本方向。

3. 1 课程考核过程化

在教学实践中,教与学都是过程性的,用一次考试来完成整个过程的评价显然并不合理。因此,本科课程考试改革应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能力评价为准绳,以过程考核为依据,将考试或考核以多次数、多形式的方式贯穿在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通过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强调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基于过程评价的课程考试方法,其主要优点有二: 对教师的教学而言,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诊断和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对学生而言,实质上是将课程考试的压力分散到学习过程,能有效纠正学生重结果轻过程的狭隘思想,减少或杜绝作弊现象,培养诚信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果。

3. 2 考试形式多样化

理想的考试,应该是可以较为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较为有效地衡量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程度。然而,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侧重点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课程考试形式的多样化。正如“教无定法”一样,课程考试形式种类虽然很多,但却没有哪一种形式能够适用于所有课程。即使是对同一门课程而言,对不同知识点的考核,其适宜的考试形式也可能不一样。

我国蛋鸡育种情况及未来育种趋势 第7篇

蛋鸡养殖和鸡蛋生产一直是中国引以为豪的事情, 28年来我国蛋鸡养殖量和鸡蛋产量稳居世界第一, 但蛋鸡的育种状况却不容乐观。由于蛋鸡育种的发展比国外滞后, 再加上蛋鸡繁育体系的特殊性, 中国的蛋鸡育种长期受到几个世界育种集团公司的制约与冲击, 再加上育种公司在资金、技术和人才上投入相对缺乏, 更使得蛋鸡育种举步维艰。30多年来, 我国培育了一些蛋鸡品种, 如北京白鸡、北京红鸡、京白939、农大3号、新杨褐、京红1号、新杨白、新杨绿壳等。很多品种在生产性能上与美国海兰和德国罗曼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而且很多现在只是处于保种阶段, 有的品种繁育推广的数量还较小。部分品种的生产性能已经达到或接近国外同类品种水平, 为进一步选育奠定了良好基础。其中有一些具有显著特色的品种, 如农大3号节粮蛋鸡、新杨绿壳蛋鸡。蛋鸡市场的国内品种市场占有率很低, 主要依靠从国外引种, 但“只引不育”的现象非常普遍。目前国外品种蛋鸡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5%以上。

我国的蛋鸡育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蛋鸡育种公司规模小, 育种技术、人才、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育种及配套基础研发能力较弱, 育种目标不够长远;地方特色蛋鸡缺乏系统选育, 生产性能低且不稳定, 部分鸡种蛋用性能逐步退化;疫病净化技术力量与投入不足, 种源疫病净化工作亟待提高;部分蛋鸡育种企业场内生产性能测定条件与技术难以满足现代蛋鸡育种的需要。

2 我国蛋鸡育种方针

为了保证蛋鸡种源安全, 提升我国蛋鸡种业科技创新水平, 强化企业育种主体地位, 提高蛋鸡育种能力, 健全蛋鸡良种繁育体系, 逐步提高我国蛋鸡生产水平, 2012年农业部制定了《全国蛋鸡遗传改良计划 (2012-2020) 》, 计划规定的总体目标为, 到2020年培育8~10个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蛋鸡新品种, 国产品种商品代市场占有率超过50%, 提升蛋鸡种业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形成现代蛋鸡种业新格局。

一些育种专家提出我国蛋鸡育种的方针应该是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蛋鸡新品种, 它们具有生态型地方良种蛋鸡的特征、特性、特色;体质外貌美观, 结构匀称;鸡蛋、鸡肉的风味、口感、营养上乘;成年体重在1.5千克左右;产蛋性能好 (年产蛋265~285个) , 繁殖率高;抗逆性和适应性强;蛋壳颜色为4~8级;蛋黄相对较大, 色泽鲜黄红, 浓蛋白高。这类蛋鸡成为生态型优质蛋鸡, 其中酷似生态型地方良种蛋鸡为精品、极品蛋鸡, 如农大3号粉, 北京宫廷凤凰鸡等, 它们都含dw基因。

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育种企业积极引进人才、应用新技术、投入资金到育种工作中去。此外, 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也是推动企业进行蛋鸡遗传选育和换代升级的动力之一。

3 现有蛋鸡良种的遗传性能

目前, 国内的一些蛋鸡品种的生产性能已经接近国际水平, 以具有显著特色的农大3号蛋鸡为例:成年鸡体重1600克左右, 身高比普通蛋鸡矮10厘米左右, 可提高33%的饲养密度。产蛋鸡高峰期日采食量80~90克/只鸡, 比普通蛋鸡节省10~12千克饲料。腺胃乳头比普通蛋鸡多36%左右, 可提高饲料利用率25%。其商品代产蛋率可达98%, 93%产蛋率可达3~5个月。72周可产蛋306枚左右, 全期平均蛋重55克, 肉质鲜美, 风味佳, 与土鸡极其相似。适应性和抗病力强。还具有普通蛋鸡不可替代的优势, 即料蛋比低, 普通蛋鸡产蛋期料蛋比为2.3~2.5︰1, 农大3号产蛋期料蛋比仅为1.89~2.0︰1.这些优良的遗传性能为大面积的养殖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适合规模化大型养殖企业饲养, 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 收益显著。同时也适合一万只以下的农户养殖, 与普通蛋鸡相比, 可为农户增收, 通过养殖蛋鸡致富。

4 蛋鸡未来育种趋势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鸡蛋生产和消费国, 2011年全国产蛋鸡存栏达到14亿只, 鸡蛋产量2300万吨左右。不但国内市场对鸡蛋的消费量越来越大, 还有很大一部分经过加工后用于出口。对于本来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少的国情来说, 蛋鸡的大量养殖无疑会给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面对人畜争粮的现状, 培育节粮、饲料转化率高的蛋鸡品种为大势所趋。此外, 随着饲料及原料成本增加, 人工成本增加, 养殖工人和技术方面的人才紧缺, 蛋鸡饲养成本逐年增加, 加之行情和疫情的影响, 蛋鸡养殖业处于微利或者亏损的边缘。为了蛋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培育节粮蛋鸡仍是蛋鸡未来育种的趋势。由于现有品种的蛋鸡生产性能已接近极限, 可以提高的空间已经不是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蛋鸡的产能即产蛋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节粮或者说降低料蛋比将是育种的关键和主旋律。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安全无公害、绿色、有机鸡蛋成了消费时尚。鸡蛋的卫生与安全很大程度上与蛋鸡健康养殖是分不开的。但目前中国“小规模、大群体”的饲养方式导致疫病难以防控, 免疫不当、滥用抗病毒药物、抗生素、使用违禁药物和不注意休药期等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都给食品安全造成了一定的隐患。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除了在养殖上加强生物安全防治和疫病控制外, 还可以从抗病育种出发, 如进行抗禽流感、新城疫和白血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育种, 在传统育种手段上加入分子抗病育种手段, 全方位保证蛋鸡养殖的健康发展。

同时, 品牌鸡蛋成为了质量的保证, 在蛋品市场中一路走俏。据调查, 目前商场超市的品牌鸡蛋很大一部分是农大3号鸡蛋, 由于口感好、营养高、蛋黄大、胆固醇低, 符合中高端消费群体需求, 同时其蛋形、蛋重和颜色独具特色, 不易仿冒, 适合品牌营销。同时农大3号性格温顺, 不易腾飞, 适合林地、果园散养或放养, 成为土鸡蛋和草鸡蛋品牌者的青睐对象。品牌鸡蛋要求蛋品颜色一致、大小均一、蛋壳质量好 (不易过薄) 。鸡蛋的口感好等, 因此在育种上, 对蛋品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要选育不但产蛋个数多而且蛋品好的品系。

浅谈玉米育种目标及育种策略 第8篇

1 玉米育种的目标

今后种业市场主要是品种及研发实力的竞争, 而且竞争将非常残酷, 谁拥有了优良品种, 谁就占领了制高点, 就拥有了市场。因此, 我国玉米育种正处在发展的紧要关头, 我们要利用目前宝贵的时间同跨国公司赛跑, 明确目标, 选准路子, 提升研究水平, 提高育种效率, 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玉米育种事业。

既然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国外种业巨头, 就要了解和研究国外大公司的育种状况和育种模式, 找准我们的问题所在,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而玉米商业化育种正是这些种业巨头所采用的最现代化的育种方式。所以我们必须学习、研究玉米的育种目标, 用现代化的育种技术改造传统的育种方法, 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取得新的成绩。

玉米育种目标的实现绝不是“摸着石头过河”, 而是通过顶层设计和资源的高度整合, 形成符合企业管理、市场化需要的产业技术链。商业化育种以效率为原则制定育种路线, 一切以效率为先, 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资源, 减少浪费,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其效率是传统育种手段的数十倍甚至更高, 可以成为真正的工厂化研发流水线。

实施商业化育种的主体是种子企业, 是种子育繁推一体化的大中型企业, 而民营企业更适合于开展商业化育种, 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企业中, 玉米育种经费是企业自筹的, 技术人员是公司聘用的, 种质资源是公司介入搜集的, 试验基地和实验网点是公司统一安排的。育种人员不必为育种经费而劳心费脑, 只要按照公司专家或智囊团的顶层设计要求精心操作、分工合作, 玉米育种这部“机器”就会顺利、高效地运转起来。只要具有可以满足育种目标所需要的性状或基因的玉米种质资源, 顶层设计科学合理, 育种效率就会大大提高。现在, 越来越多的种子企业开始实施玉米商业化育种, 这让我们感到欣慰, 看到了希望。

种子企业可以通过实施商业化育种来提高育种效率, 那么其他不具备商业化育种条件的育种单位和个人应该怎么办?笔者认为, 尽管不能实施大规模商业化育种, 但从商业育种的可持续性来说, 必须放弃不规范行为;盖高楼大厦需要设计、需要图纸, 搞新品种选育也要精心设计, 而不是盲目选育、模仿育种, 更不能搞剽窃式育种。只有明确玉米育种目标, 才能减少盲目性, 增强主动性, 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种质资源, 不做无用功, 提高育种效率。

有些育种人员不明白种质来源、不清楚种质类群, 不精心设计创造选系的基本材料, 而是见到某些长相较好的杂交种、不知名的国外杂交种或玉米“变异”株, 就开始套袋分离选育自交系, 盲目组配, 这样干下去, 一辈子选育不出一个好品种一点也不足为怪。

2 实现玉米育种目标的策略

要实现玉米的育种目标, 就要根据育种目标的需要, 收集、选用具有可以满足育种目标所需要的性状或基因的玉米种质资源, 进行优势资源整合设计, 从基本材料的组配、相应的选育方式、测验种的确定、配合力早代测定及测交组合的多点试验等进行精心设计, 使育种工作按设计的途径扎实推进。

具体来说,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重视种质资源。实现育种目标, 首先受到种质遗传多样性不足的制约。种质资源是任何育种单位和个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种质资源不必求“全才”, 可以是“偏才”。在收集种质资源的同时, 还应获得相应的来源和系谱等背景信息, 因为信息比种质本身更重要, 信息决定种质的利用途径, 没有信息的种质很难使用。如偷窃来的种质缺乏可靠的信息和系谱关系, 使用效率极低。清晰的种质来源和准确的系谱关系, 能简化育种流程, 大大提高育种效率。

(2) 选系的起点要高。选择改良材料时要优中选优, 以当前主推品种和骨干自交系为主线, 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选育, 要清楚地了解被改良主体亲本的优缺点, 根据自己手中掌握的种质是否具有可以满足育种目标所需要的性状或基因的种质资源, 决定是对母本还是对父本进行改良, 不要全线出击, 战线拉得过长, 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重点突破。

(3) 精心设计选系的基本材料。要在杂种优势类群理论的指导下组织基础种质。设计育种的理论基础是两个杂种优势群, 而不是很多群, 玉米种质资源都可划分到两个杂种优势类群。选育优良杂交组合最好用两个群间的材料进行杂交, 而组配选系的基本材料则应尽可能在同一类群内组配, 使优良基因累加。基本材料的组配是设计育种最关键的一环, 也是育种成败的关键。“走猫步”可以育种, 但效率很低, 投入产出失衡, 不属于现代产业所需要的设计育种, 并且是对商业育种的伤害和拖累。

(4) 设计科学合理的选育方法。要保证自交分离早代有足够的分离群体, 通过高密度种植, 在逆境下选择, 创造有利于目标性状表现的环境条件, 利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扩大育种群体内的表现型方差和遗传方差, 给育种实践创造选择机会。对分离材料是连续自交还是需要进行一次回交, 应根据主要目标性状的遗传特点和田间表现灵活确定。

(5) 配合力的早代测定。配合力是可遗传的, 而配合力低的材料即使做上万个组合也选不出优秀组合, 因此分离材料从S3代就开始用特定的测验种进行配合力测定, 配合力低的家系要及早淘汰, 配合力较高的株系继续重点分离和选择。这样可以使育种工作者大大缩小处理材料的范围和节约选育时间, 提高育种效率。对表现较好的测比组合, 应尽可能多地布点种植, 以多点试验替代或减少多年试验, 提高优良组合选拔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摘要:论述了玉米的育种目标及实现育种目标应采取的策略。

育种过程范文

育种过程范文(精选8篇)育种过程 第1篇1 品种特性1.1 北豆9号平均生育期114 d, 株高76.1 cm, 有效荚数30.2个/株, 百粒重20.1 g。...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