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的故事阅读答案
一小时的故事阅读答案(精选8篇)
一小时的故事阅读答案 第1篇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而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注】凯特?肖班(Kate Chopin,1851-1904)生活在19 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16.划线句“当暴风雨般的哀伤逐渐减弱时”中,用“暴风雨”来修饰“哀伤”有什么好处?(4分)
答:
17.指出第四自然段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技巧,并简析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
答:
18.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时内,“门”和“窗”在小说中多次被提及,请结合文意指出这两个意象的含义及作用。(7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马拉德夫人在得知丈夫去世时,近似绝望地扑倒在姐姐的怀里嚎啕大哭,这一情节表明女主人公深爱着丈夫及对于婚姻生活的顺从。
B.小说中女主人公“悲伤解脱喜悦绝望”的心路历程在一个小时内得以充分的展现。
C.对于丈夫去世,马拉德夫人的不近人情的淡然说明她是一个对爱情、婚姻以及家庭的不忠的人。
D.布兰特雷?马拉德对妻子“一向含情脉脉”关心、爱护她,但是他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妻子,使其屈从,是专制、无视妻子人格的男人,他代表了男权社会的规范。
E.马拉德夫人并不是极度高兴致死的,而是由于极度失望和对未来生活的恐惧引发了心脏病的复发,使她最终走向了死亡。
答案:
16.暴风雨表面上是形容她的哭势,非常强烈、迅猛,深层是暗示她的悲伤会如暴风雨似地来得猛去得快,是对下文人物心理转变的暗示。
17.技巧:①衬托(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③多角度写景,视觉听觉嗅觉结合。
作用:①烘托欢快、愉悦气氛。②为下文人物心情的转变作铺垫。③暗示人物获得自由的兴奋和舒适心情。(技巧与作用各写出两点发即可得满分。)
18.这里的门与窗,具有象征意义。“门”折射出女主人翁所经受的婚姻枷锁和残酷的社会现实,门内门外两重天;而“窗”反映了女主人翁渴望美好与自由的一种美好心境。“门”和“窗”,在结构上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19.A C
一小时的故事阅读答案 第2篇
远远地站在那所大学门前,一直给工友神侃这是“我的大学”的杨小一心里怵怵的。舍不得花钱坐公交车的他,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虽然前些日子落了场雪,路面打滑,嘴里哈着白腾腾的雾气,但他的全身都热呼呼的。
其实小一来这座城市主要是想看看自己当年最想上的大学是啥样子。那所大学是他几年来天南海北打工的精神支柱。
扛了三个月的水泥沙包,在工友们一再请求下,包工头给每人发了50元零用钱。小一用30元在街头三轮车上买到一件棉衣。那天下午,他休了半天工,要穿着新衣服去看“我的大学”。
那所大学太气派了!那高楼、那道路、那残存些许落雪的绿草坪、那些仍然苍翠的大树,都让小一充满自豪。我的娘啊,这就是“我的大学”!
“干什么的?说你呢!”
呵斥声把美滋滋算盘着回去如何向工友们炫耀的小一吓了一跳,离大门十来米远保安就冲他喊。还真负责,瞧,“我的大学”连门口保安都比别的.地方负责。毕竟心里有点怵,他磨磨蹭蹭过去,掏出平时自己都不舍得吸的烟递过去,怯怯地说,想进校园看看。保安乜斜了一眼他手里的烟,并没有接,“哼”了一声,说:“不行,学校是能乱看的?”
说了许多好话,最后杨小一不得不郑重地表示:到这座城市打工就是为了能来看看“我的大学”。保安突然笑出一句:“你的大学?”
话说到这儿,小一的脸由红变成青紫。失望至极的他决然转身,仅仅走了两三步,寻思着,就这样走了?不行。再次面对学校,他发现学校西墙外是农田,突然喜上眉梢。
他要沿校园外墙走一圈。墙外的农田里有积雪,一踩两脚泥。他顾不得许多,仰着脖颈,脚尖点地行走,目光贪婪地尽可能伸向一人多高的围墙里面:高耸的教学楼、幽静的小树林
树丛阻挡了视线,小一急匆匆往前小跑,突然发现了围墙上的一个缺口,想都没想,他就从那儿跳了进去。“咚”的一声,躺在地上的小一全身泥水,原来缺口里侧是一片低洼,一滑一摔,疼得他叫出了声。望一眼斜西的太阳,他咬着牙急急地爬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向不远处的水泥大道。没想到,刚接近路边,正好有个保安迎上来问:你怎么回事?小一忙说,我跳墙进来,只想看看学校,没别的意思
听他这么说,回过神儿的保安上去就扭住了他,一句也不听他解释。在保安室里,他那狼狈样显然被当成了贼,两手抱头蹲在墙角,裤带也被抽去。几人轮番审讯,说他如果再不老实就交给派出所。半个多小时也没审出什么,保安们对他放行了,并警告他不许再来,若再抓住,就怎么怎么样。
一名保安带他走向大门。此时的杨小一觉得很美气,心里暗暗地宣布:“我的大学”旅游正式开始。虽然受了罪,却能亲自走在校园里,幸福啊!望着学生们谈笑着从身边经过,他想,如果当年不是爹有病,家里没有钱,或许他就跟这些学生们一样。但此念头转瞬即逝,他如饥似渴地东张西望,教学楼、餐厅、实验楼、足球场、湖水恨不得把这些都装进自己眼里。他很满足,“我的大学”比想象得还漂亮。
出门时,刚走过的笔直的大道上已不见了那个带他的保安的影子,门口还是原来的那个保安。他一眼就认出了小一,责问:你没登记怎么进去的?瞧你身上,咋回事?一看你就不是好人。门卫大声召唤同伴,杨小一又一次双手抱头蹲在保安室的墙角。
(选自《小小说选刊》第5期,有改动)
14.请根据小说内容,谈一谈“小一的脸由红变成青紫”的原因。(4分)
15.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杨小一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6分)
[答案与提示]
16.对于文中保安对待杨小一的态度和做法,人们有不同的观点,请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答案与提示]
一小时的故事阅读答案 第3篇
但是这种声音受到质疑。小说的焦点语句“在即将到来的日子里, 没有人会为她而活着, 她会为自己而活。再不会有那强有力的意志使她屈从, 男人和女人都盲目坚信自己有权把个人意志强加于自己的伴侣” (3) 。曾经引发众多的讨论, 也确实成为界定小说是否有女性主义倾向的重要依据。如申丹老师认为“关于婚姻约束, 作品对男女两性各打五十板:‘男人和女人都盲目坚信自己有权把个人意志强加于自己的伴侣’ (请比较:‘男人盲目坚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妻子。’) ” (4)
正如赛林娜·贾米尔指出的那样, 马夫人的死与她在与她丈夫的婚姻生活中压抑自己的感情有关 (马夫人有心脏病) 。虽然我们并不能找到指向这种压抑源泉的文本证据, 但是马夫人对她丈夫死亡的反应足够可以说服读者她一直被这样不公平地对待着 (5) 。笔者同样深深地感觉到马夫人对自由的渴望程度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程度, 她那极端的表现必定有深层次的原因。在婚姻生活中, 作为夫妻, 不可能没有矛盾对立的时候, 在这种时候, 本能地, 双方都会希望对方能够接受自己的观点, 这有可能是马夫人所理解的“男人和女人都盲目地坚信他们有权利将个人的意愿施加于另一个人身上”,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强加通常是以谁的屈从而结束的?我们可以试想, 如果在大多数情况下, 都是以马先生的屈从而结束, 那么, 马夫人还会不会有如此强烈的“被折弯”的感觉, 进而有着那么强烈地想要冲出牢笼, 获得自由, 置身于强加与被强加的纠结之外的渴望?本文认为, 马夫人深刻感到自己的自由受到束缚, 以她的理解, 她认为这是婚姻给她带来的, 但是她并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认识到这种婚姻束缚的背后是性别政治压迫。
一、被掩盖的事实:父权制意识形态的隐蔽性
在西方文化中, 男性对女性的性别政治压迫的根源源远流长, 这种压迫甚至可以追溯到把人类的堕落归结于夏娃的圣经叙事, 并以此认定女性是一切诱惑和邪恶的来源。在希腊神话中, 有潘多拉打开魔盒, 因此将瘟疫和不幸带给人类的故事;早期的罗马法律将女人描述成孩子, 永远卑微于男人。当亚里士多德声称男人天生就是优越的, 女人天生就是卑微的;一个统治另一个, 另一个被统治时, 这种性别歧视在哲学层面上得到附和。之后, 像托马斯·阿奎纳和奥古斯丁这样的宗教领袖和哲学家宣称女人是“不完美的男人”。在接下来的世纪里, 其他神学家、哲学家及科学家一直延续着这种说法。如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 达尔文宣布女人还未达到文明程度。这样的生物比男性低级, 男性在体质上、智力上和艺术才华方面都优于女性, 这无疑为女性卑微于男性这一谬论找到貌似科学的依据。
千百年来, 父权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一直掩盖着其想要压迫女性的真实面目, 成功地被社会文化内化成为一种自然社会存在, 女性作为社会的他者, 游离于社会边缘, 默默接受着这样一种“客观存在”。直到十八世纪晚期, 出现关于女权的微弱声音。在《女权的辩护》一文中, 玛莉·吴尔史东克拉芙特认为女性必须为她们的权利而站立起来, 不能让她们由男性主导的社会定义什么是女人。女性批评在二十世纪初期才开始发展。在此期间, 女性获得选举权, 并成为当时在如医疗卫生、教育、政治及文学等领域的社会问题的重要活动家, 但是女性依然不能与男性对等。
二、契约婚姻:马夫人婚姻生活的真相
凯特·肖邦生于1850年, 逝世于1904年。小说《一小时的故事》出版于1894年, 当时在路易斯安那州, 根据当时的法律, 已婚的女人对家庭财产没有支配权, 只有男人才能提出离婚。这个法律制度一直执行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这种制度在美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殖民地时期, 遵从英国习惯法的保护法 (coverture) 原则, 女人嫁做人妇就附属于丈夫, 她们没有财产权也无权在法庭上独立地代表自己 (也就是没有完整的公民权) 。尽管美国独立后男白人有产者有了完整的公民权, 但女性仍然是嫁做人妇后没有投票权。在政权逐步稳定的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左右, 维多利亚时代的两性观所谓的分离空间论开始流行起来 (6) 。这种观点认为妇女是属于家庭这半球的, 这种模式化要求女性给她们的丈夫提供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 可口美味的饭菜, 抚养孩子。这个时期, 妇女的权利受到极大的限制, 一旦结婚, 她们就会失去对工资的所有权、人身权、土地权, 甚至是现金 (7) 。当一个女人结婚后, 在维多利亚时期的法律层面上, 她的所有权利会移交给她丈夫, 因为根据当时的法律, 已婚的夫妇会成为一个统一体, 而丈夫是这个统一体的代表, 统治并支配着所有的家庭财产、收入和钱财。除了将自身钱财交于丈夫外, 妻子本身也变成丈夫的财产。婚姻, 对于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而言, 变成了契约 (8) 。一旦结了婚, 即使不是不可能, 也是非常难脱身的。许多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终身忍着丈夫对她们的控制和残忍对待, 包括性暴力、语言辱骂及财产丧失等 (9) , 却无法逃离婚姻。
作家凯特·肖邦生活在典型的维多利亚时期, 她的《一小时的故事》不得不说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从文本的阅读中, 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关于马夫人工作的蛛丝马迹,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或间接地影射马夫人工作的事实, 这一点是极其符合维多利亚女性的典型形象的。但同时, 文本也没有一处直接或间接影射马夫人和马先生有孩子这一事实, 相反地, 我们从“在即将到来的日子里没有人会为她而活;她会为自己而活”这句话推测, 马夫人应该是没有孩子的, 因为根据集体无意识的文化特征, 作为母亲, 在孩子父亲去世的一刹那, 出于本能的母爱, 不会不为孩子着想, 不会有为自己而活、恐怕应该是为自己和孩子而活的想法。结合凯特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她母亲的婚姻生活, 她们都是在自己的丈夫逝世后, 勇敢地承担起抚育孩子成长的重任的事实, 以及马夫人丧夫后的反应及全文无任何关于孩子的蛛丝马迹的文本事实, 我们可以大胆地断定, 马夫人和马先生是没有孩子的, 因此马夫人的形象是有悖于维多利亚时期社会形态意识中关于女性相夫教子形象塑造的。那么, 至此, 关于马夫人的婚姻家庭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大的框架:不工作, 没有孩子, 丈夫马先生。
三、阁楼上的那扇窗:一小时的自由幻想
那么马夫人具体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小说中多次提及马夫人卧室中的一扇窗在马夫人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小说中描写到当马夫人得知马先生的噩耗时, 在短暂的剧烈情绪波动后, 她独自一人回到自己的房间。在她的房间内, 对着开着的窗子, 有一个舒适的宽大的扶手椅, 她一下子就倒在那个椅子里。通过那扇窗子, 她看到房前的树梢随着新春的气息轻轻摇曳着;闻到空气中充满着春雨即将来临的味道;她听到沿街叫卖的小贩正在叫卖着他的货品, 远远的, 有人在唱着歌, 无数的麻雀在叽叽喳喳。
窗外一片片蓝天在云卷的缝隙里露出脸来, 透过这扇窗, 她感受到一种难以表述的东西从天空中露出头来, 穿过空气中布满的声音、香味、颜色、 (穿过这扇窗) , 慢慢地接近她;当这个难以名状的东西终于揭开面纱, 控制到她整个身心的时候, 由内而发, 她想要的和终于到来的那个东西终于破茧而出, 她情不自禁地说出了它的名字———自由。之后, 如同饮着生命的美酒, 她沉浸在穿过那扇窗的生活中, 遐想无限, 她渴望的自由来自窗外。
这是马夫人生活中的一个片段, 小说虽然篇幅短小, 却三番五次地提到这扇窗子, 以及这扇窗子与马夫人渴望自由之间的互动。互动指的是这扇窗可能是外面的世界与马夫人的家居生活的重要窗口, 也可能是唯一的。窗外是广阔的天地, 窗内是狭隘的空间。也许马夫人的内心世界无法在窗内的空间释放, 无人在听, 无人能懂, 只能通过窗口, 与天地回应。换而言之, 小说给我们呈现的画面感让我们感到马夫人似乎生活在一个牢笼里, 唯有窗子是能感知外界的唯一通道, 但她只能通过窗子有所闻、有所见, 只能由思绪在窗外缥缈。同时通过这扇窗, 她享受那些布满在空气中的各种声音、气味与颜色带来的勃勃生机。由此马夫人的生活可以被高度抽象化, 抽象化到有一扇窗的阁楼中, 那开着的一扇窗是她与外面世界互动的全部, 无论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及精神的。
如此被牢牢禁锢, 又如此渴望自由的马夫人与自己基于当时社会风俗法律, 对自己财产、人身没有拥有权, 更别提对家庭财产有支配权, 根本不能代表自己的马先生的附属品形成强烈的冲突。在无数次的争执中, 尽管马夫人开口了, 为自己辩护, 也试图让马先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意见, 结果会是怎样的?尽管马先生是爱她的 (也许是像爱他所有财产那样爱她) , 马先生的爱是有底线的, 这个底线恐怕也是整个社会的底线及马夫人必须待在她应该待的位置上, 并顺从地接受它。
但是不幸的或幸运的是, 毋庸置疑, 像之前的研究所认可的是马夫人是一个有女性思想的维多利亚时期女人 (文本中出现电报的使用。电报是在1837年发明, 而小说的发表时间是1894年, 由此可断定马夫人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 。她对自由有着强烈的渴望。因为她的潜意识中具有这种反叛意识 (其实自由并非真正来自天空, 而是她一直被压抑的潜意识被唤醒, 也许这种对自由渴望的潜意识偶尔会偷偷摸摸探出头来, 现在却因为马先生的离世, 被彻底释放了) , 因此她不会像一般的维多利亚时期的女人一样做相夫教子的温顺妻子 (像文章之前讨论过的, 马夫人可能都没有生育孩子) , 温顺地接受一切, 不再与马先生有任何争执, 而是顺从他。更深层次地讲, 即使马夫人可能比其他维多利亚女性幸运很多, 因为马先生没有一次看她的时候眼里是没有爱的 (可能是因为她年轻貌美) , 她知道丈夫爱她, 但她并不满足被爱, 她渴望的是自己人格的独立, 这是当时的社会所不能满足她的, 因此她与丈夫的冲突矛盾其实是她与社会冲突的一个缩影。因此, 之前我们讨论过的对于那段话的理解 (男人和女人都盲目坚信自己有权把个人意志强加于自己的伴侣) , 以马夫人有限的理解能力理解, 可能就是夫妻间的家庭矛盾, 如果我们放大它, 其实它是被剥夺了一切权利, 却有着女性思想和反叛意识的马夫人与马先生作为象征的当时那个极端男权社会的不断斗争和冲突。口头的争执是没有用的, 它改变不了当时的法律条文, 改变不了马先生是她的法律代表人的事实, 改变不了唯有马先生提出离婚才能离婚的事实, 这也许是文本为什么要交代给读者马先生爱马夫人的原因, 因为马先生爱马夫人, 所以他不会和她离婚。马夫人想要的自由基本没有什么可能, 除非———除非马先生不在了, 她就可以获得自由的人身, 甚至是对家庭财产的支配权。现在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理解马夫人在得知马先生逝世后的种种貌似异端的想法了。
但是男权社会还是爱护他的男性公民的, 马先生没有死, 倒是马夫人死了, 她苦苦斗争的结果只有一个, 即死亡。这似乎给人一种影射, 即当时的女性如果要不顾一切追求自由, 要冲破束缚, 要与社会对抗, 结果只有一个, 悲哀的一个。强大的社会犹如一张无边无际的网, 作为弱者的女性无法逃离社会给她规定好的命运。一小时的故事就如原标题所提示的, 也就是一个小时的梦, 自由之梦, 被残酷摧残的自由之梦。
注释
1 Chopin, Kate.The Complete Works of Kate Chopin.Pe Seyersted (Ed.) .Baton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 Press, 1969:25.
2 Seyersted, Per.Kate Chopin:A Critical Biography Baton Rouge, La.: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9:58.
3 Chopin, Kate.The story of an hour.Short Stories in English.Yu jianhua (Ed)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10:127.
4 申丹.《一小时的故事》与文学阐释的几个方面——兼答《性别政治还是婚姻约束》一文[J].天津外国语学报, 2006, 13 (5) :3.
5 Jamil, Selina S.Emotions in‘The Story of an Hour’.Explicator, 2009, 67.3, 215-220.
6 https://www.zhihu.com/people/di-long-27/answers?order_by=vote_num&page=1 2016-11-24
7 Buckner, Phillip Alfred.Rediscoveringthe British World Calgary:University of Calgary Press, 2005:137.
8 Kreps, Barbara Irene.“The Paradox of Women:The Legal Position of Early Modern Wives and Thomas Dekker’s Th Honest Whore”.ELH, 2002, 69 (1) :83-102.
《一小时的故事》叙事技巧探析 第4篇
关键词:《一小时的故事》 悬念 象征 反讽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一小时的故事》发表于1894年,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描写了短短一小时之内,一位美国女性露易丝·马拉德夫人情感的悲喜更替、自我意识的苏醒及生命的泯灭。马拉德夫人罹患比较严重的心脏病,受不得太大的打击,所以当大家得知她的丈夫马拉德先生在铁路重大事故中遇难的消息后,都非常担忧,不知该怎样告诉给她。姐姐约瑟芬试探着把这一噩耗说出来,果然马拉德夫人万分悲痛,一下子倒在姐姐怀里,放声大哭。随后,她回到楼上自己的房间,紧闭房门,将自己单独关在屋里,任由姐姐不断祈求,也不出去。她坐在房中,透过打开的窗户望去,看着窗外初春的景色,听着远处的歌声和鸟鸣,突然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有一种微妙而又难以捉摸的东西逐渐向她走近,并占据她的身心。对此,她初时意图抵挡,但它的力量过于强大,最终她意识到,那就是她久违了的自由。于是,她的内心充满了激动和喜悦,似乎重新感受到了跳动的脉搏和流淌的血液。尽管重新想起丈夫,还是会悲伤,但从此后她将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必屈从他人的意志,因此她内心欢呼雀跃。但是,当她做好一切准备,从楼梯上走下来,打算迎接未来的时候,旅行归来的丈夫突然走进家门,于是,马拉德夫人心脏病发作。医生诊断为:她是看到丈夫生还而死于狂喜。
《一小时的故事》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不但是因为它的女性主题引起了评论家的关注和读者的共鸣,还在于它的精巧构思和叙事技巧。作者惜墨如金,涉及的人物不超过四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仅为一小时,没有过多的场景描写,只是提到了马拉德家楼下的客厅和楼上女主人的房间。但是,整部作品充满了作者的智慧,尤其是重重铺垫和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丰富的象征和戏剧化的反讽手法的应用,更是体现出了凯特·肖邦独特的叙事技巧。
二 悬念和铺垫
“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紧张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设置悬念“就是在作品的某一部分揭示出矛盾的端倪,而又把它悬置起来,暂不予解答,故意在读者心中造成疑问,引起猜测、期待、疑虑等心理情绪,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在《一小时的故事》中,作者凯特·肖邦采取了“透露式”的设悬方法,即先向读者透露了一个重要的故事情节——马拉德夫人患有心脏病,成功地将女主人公的生死设为故事发展的明线,让读者对此充满了关心和忧虑,再一步步地展开叙述,最终揭开谜底。小说一开始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主人公马拉德夫人患有心脏痼疾,备受折磨,然而她丈夫马拉德先生在一次铁路事故中不幸丧生,为了防止其他意外发生,别人只能“尽量小心翼翼地、用十分缓和的口吻”,将她丈夫去世的消息告知她。作者所提供的这条线索立刻吸引了读者,让大家深深地为这位夫人的健康担忧,唯恐她受不了坏消息的打击而发生不测。为了强调马拉德夫人心脏病的严重性,小说接着提到,作为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非常谨慎,一直等到第二份电报到来之后确认无误,才敢去通知她。而她的姐姐约瑟芬更是“半遮半掩、断断续续地向她透露了这一消息”。凯特·肖邦高明的叙事技巧就在于,她不断安排一些新的情节为故事的发展做出铺垫,使得读者隐隐感觉到故事发展的方向,同时又不甘于接受这样一个意料之中的结局,只好不断地对此进行猜测,希望女主人公的命运会有所不同。果然,让人欣慰的是,当马拉德夫人听到这个消息时,并没有像其他的妻子那样经历一个难以接受的过程,只是“一下子倒在姐姐怀里,放声大哭起来”,表现出“一阵狂风暴雨般的哀痛”。女主人公的表现一方面唤起了读者的同情,另一方面也让人松了一口气,看来她能够安全渡过这一劫难了。
哭完以后,马拉德夫人回到楼上房间,但却迟迟不从房间走出来,她的姐姐约瑟芬祈求她让自己进去,不断地说“露易丝开开门,求你开开门——你这样下去会犯病的。露易丝,你这是干什么呀?看在上帝的份上,开开门吧。”作者借约瑟芬之口再次提醒读者,马拉德夫人所患的心脏病是非常严重的,她孱弱的身体和心脏病是周围所有人关注的焦点,随时随刻都让人担忧。作者的描写又一次牵动着读者的心,让人不禁担心主人公能否承受得了悲伤的打击,她一个人呆在屋里会不会出什么意外?
但是,尽管马拉德夫人经历了激烈的心理斗争,却重燃生命的热情。所以,当她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和热情走下楼梯时,读者才真正放心了,为女主人公感到高兴,认为她终于能够战胜悲伤,心脏病不会再成为影响她生命的障碍。然而,马拉德先生的突然归来使得这一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马拉德夫人的心脏病又一次变得重要了,这一次却是致命的。“医生来了,说马拉德夫人死于心脏病。”至此,读者虽然也会对这样的结局觉得惊讶,为马拉德夫人的死而感到惋惜,但细细品味,却不得不对凯特·肖邦的安排和布局感到叹服,并全然理解作者的用心。纵观全文,作者层层铺垫,以马拉德夫人的心脏病和由此而产生的生死纠葛作为贯穿小说全文的一个重要线索,精心设置悬念,不厌其烦地对女主人公的病情进行描写,一步步推进悬念,并逐渐揭开悬念,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能最终给小说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三 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是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在《一小时的故事》中,凯特·肖邦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包括“门”、“窗”、“春天”、“浓云”、“蓝天”等,向读者形象展示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马拉德夫人听闻丈夫死亡的噩耗后,起初悲痛万分,之后独自走回房间,紧闭房门,虚弱地坐在椅子上。通过正对面打开的窗户,她看见了外面一派春的景象。“她可以看见房前院子里的树,树梢在新春的活力中颤动。空气中充满了春雨芬芳的气息。楼前的街道上有个小贩在叫卖。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了歌声。还有,无数的麻雀在屋檐下卿卿喳喳地鸣啼。从窗口向西望去,看到的是层层叠叠浓云,浓云之间又透出一片一片的蓝天”。
19世纪后半期,肖邦时代的女性受到当时社会标准对女性的要求,不能自由表达个人情感,喜怒哀乐皆隐于胸。因此,小说中紧闭的房门象征着女主人公封闭的内心世界,她不希望别人探知她的内心,即使是自己的亲人,因此才会独自回房,不让任何人陪伴,任约瑟芬怎样敲门也不打开,因为她要理清楚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想法,在此之前,又岂能容他人窥视。但是当她关上门的时候,却从未曾想过也要关上窗户,而是任它敞开着,方便自己往外看。这扇窗则象征着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觉醒,是她走向自由和独立的过程,禁锢刻板的生活使得她不由地想给自己打开一扇窗户透透气,她意识到“自由了!身体和灵魂全都自由了!”她可以充分地“透过敞开的窗户,吮吸生命的甘露”。正常情况下,失去亲人只会让人悲痛欲绝、愁容惨淡,看待周围的一切也觉得毫无生意。然而,透过打开的窗户,马拉德夫人看见的却是春的生机盎然,这“春天”在女主人公看来,则象征着她充满活力的新生活。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万物更新,失去了代表法律的丈夫的管制,她有了别样的心情欣赏窗外的景色,充分享受所有的轻松和自由。对马拉德夫人而言,“层层叠叠的浓云”无疑代表当时的社会环境,各种各样的社会力量,是不会允许妇女尤其是寡妇有过多的权利,但是浓云中透出一片一片的蓝天,什么东西正“从云天里爬出来,穿过空中的声音、气息和色彩,向她走了过来”,给了她新的希望,障碍固然很多,自由的生活还是逐渐显现出来,让人不由地产生憧憬和向往。
四 “生”与“死”的戏剧冲突和反讽效果
“反讽叙述希望达到的效果,与叙述者字面上的陈述往往是错位的,‘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其基本的修辞面貌。反讽通常有言语反讽和情境反讽两种方式。”在《一小时的故事》中,凯特·肖邦采用了情境反讽这一叙事技巧。
《一小时的故事》虽然只是发生在一个小时当中,但其中涉及到的主题之一却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生与死,这一主题贯穿了小说的始终,并成为小说中最大的冲突和讽刺。小说以“死亡”话题开始,马拉德夫人听闻丈夫的死讯,当然悲痛万分,因为她身患心脏病,身边的人担心她很有可能因为这一沉重打击而出现意外,影响到她自己的生命。普通夫妻自然是生死与共,一方去世,另一方也生不如死。然而小说中,丈夫的死反而唤醒了马拉德夫人对于生命的热爱,从传统的观念来看,这就是对凯特·肖邦时代婚姻的最大讽刺。当女主人公从伤恸中平静下来,逐渐接受现实,并且意识到“在这一痛苦时刻过去了之后,将会是许多许多完全属于她自己的岁月”时,她甚至伸出双臂,开始欢迎未来。周围的人绝想不到,正是马拉德先生死亡的消息让他的妻子看到了眼前的新生活,“木然迟钝的目光以及随之而来的恐惧神情从她的眼睛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热切和闪光。她的脉搏在激烈地跳跃,流动的血液使她浑身上下的每一寸肌肤感到了温暖、感到了松弛。”女主人公重新找到了生命的希望,她领悟到“在未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为她活着,她自己将为自己而生活”。而且“她迅速地做了一个祈祷,希望自己能够长寿”。让人感觉讽刺的是,仅仅就在前一天,她还不知拿自己今后漫长的一生怎么办,甚至一想起来就会不寒而栗。所以接下来,心灵和精神世界已经完全脱胎换骨的马拉德夫人“眼睛里闪烁着炽热的胜利之光”,以迎接新生活和新生命的姿态,像一位胜利女神一样走下楼梯。但是,等不及她完全走到楼梯口,作者所安排的又一次生与死的戏剧性冲突出现了,“有人用钥匙打开了前门”,马拉德先生风尘仆仆,但却安然无恙地走进家门。尽管作为朋友的理查德担心马拉德夫一见他就发出尖利的叫声,慌忙想要将他挡在身后,但还是晚了一步。最终,“医生来了,说马拉德夫人死于心脏病。”丈夫的生不但没有带来预想的劫后重逢、夫妻团圆的效果,反而果断地结束了这位妻子的性命,一方的“死而复生”所引发的只不过是另一方的“生而复死”,这又是作者对于久受压制的、缺乏人性和平等尊重的旧时婚姻的讽刺。小说的结尾是“喜亦杀人”,可是倘若我们不陪着马拉德夫人经历这样的悲伤、平复、苏醒、重生的过程,又怎能理解这“喜”是如何杀人的,也就无法体会到作者的独具匠心、她所要表现出来的戏剧效果以及这结尾中包含的意味深长的讽刺。
五 结语
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篇幅短小,人物和场景都不复杂,但细读之下,内容丰富,结构精炼,对19世纪末西方社会妇女地位、家庭关系都有完美呈现,尤其是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刻画更是构思精妙,小说紧紧围绕“生与死”的主题,巧妙地运用了铺垫、悬念、象征、反讽等叙事技巧,以激烈的戏剧冲突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凯特·肖邦,金莉、秦亚青译:《一小时的故事》,《外国文学》,1995年第4期。
[2] 郭久麟、郑遨:《文学写作》,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 崔玉梅、夏宏:《“门”的空间、时间和社会维度——论〈一小时的故事〉中门的象征意蕴》,《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7期。
[4] 胡爱华:《〈一小时的故事〉的叙事技巧》,《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于小时了了的阅读答案 第5篇
人以其语语之
大未必佳
韪大踧踖
2.孔文举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
3.试谈谈本文表现了孔文举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时了了》文言文的阅读答案 第6篇
2、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逆向反推,假定对方的命题成立而且又肯定我方的.命题正确:陈现在“不佳”,来反推出陈韪小时了了。
3、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出言不逊、恃才傲物
阅读-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第7篇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十二三岁的时候,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上课时,他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下课后,他特别注意课外阅读,以弥(mí)补课堂上的不足。
有一天,学校的魏校长把学生召集在一起,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有的同学回答:“能发财致富。”魏校长问周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周恩来站起来,响亮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从那时起,已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教他历史的高老师知道后,非常赞赏,就亲切地对周恩来说:“我们灾难深重的国家,多么需要革新图强的人啊!”为了鼓励周恩来不断进步,高老师赠给他“翔宇”的名字,还说:“一个有志于革命救国的少年,应该像扶摇直上的大鹏鸟,永远翱翔于宇宙之中。”
学习目标:
1、阅读短文,说一说周恩来读书是为了什么。
2、从第一自然段里我们知道,周恩来对待学习的态度怎么样。
3、周恩来在回答魏校长的问话时,为什么要“响亮地回答”。
4、周恩来从小就立下的伟大志向是什么。
5、想一想,高老师赠给周恩来“翔宇”的名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6、结合故事内容,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
一小时的故事阅读答案 第8篇
Feminist critics explore the patriarchal social forces that have impeded women’s efforts to achieve full equality with men.They also explore women’s consciousness of struggling against men’s repression.However, such points of view are only one-sided.The significances implied in it are more profound and complex.Kate Chopin not only has sympathy with the heroine but also gives a poignant irony, which presents her contradictory attitude to independent freedom.
The title“The Story of an Hour”itself implies ironic meaning.It’s more obvious to see this when it’s first published with the title“The Dream of an Hour”.Life and death, freedom and repression, all included in Mrs.Mallard’s experience within an hour, yet can be read by readers only in a couple of minutes.The freedom that Mrs.Mallard envisions is just a dream that can never come true, for she finally dies of such“Monstrous joy”or“joy that kills”.
Irony is implie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Richards and Josephine take it for granted that Mrs.Mallard loves her husband too deeply to accept the fact of his death.So“grea care was taken to break to her as gently as possible the news…”The story presents a striking contrast between Mrs.Mallard’s real inner world and their cautiousness.It’s ironic that Mrs Mallard’s ecstatic“self-assertion”is interpreted by Josephine as grief.Josephine implores“before the closed door with her lips with the keyhole”, not knowing that her sister actually has become a“goddess of victory”.Her sister Josephine and her husband’s friend Richards take the greatest care of her.Bu such concerns are subjective, which lack hearty communication and close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life.Their invisible forces create a cage decorated with“love”in which Mrs.Mallard has to live and received everything from outside passively.
Relationship among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is not complex, but is endowed with particular significance in expanding the theme, because Chopin strengthens the absurdity of the relationship, which seems perfect apparently.
In paragraph 13, the story describes Mr.Brently Mallard as this:He is a man who“has kind, tender hands”, and“he never looked save with love”upon his wife.Mrs.Mallard admits“ye she had loved him———sometimes”.Mr.Mallard’s only“crime”is coming from work one day, and yet he is the one who is bereaved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for reasons he will never understand.He is the man most deserving of sympathy.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normal concepts, the marriage of this couple is happy, as what the people around her have expected.They are so sure of this that they see nothing of her real living state.Nobody understands what marriage means to her, including her closed-associated husband.Kate Chopin offers Mrs.Mallard’s bizarre story to reveal problems that are inherent in institution of marriage.Men and women in marriage help each other meanwhile become mutual spiritual shackles.Marriage itself means the end of the freedom of being single;also it means the mutual restriction of a couple.However, marriage has some advantages that the freedom of being single doesn’t have It is for such a reason that Kate Chopin expresses her deep love to her dead husband in its diary that“she would unhesitatingly give up everything”if it were possible for her husband to come back to earth.“To do that, I would have to forget the past ten years of my growth———my real growth.But I would take back a little wisdom with me, it would be the spirit of perfect acquiescence.”
This passage of her diary raised provocative questions that how“the spirit of perfect acquiescence”relates to Mrs.Mallard’s“self-assertion”.This diary was written only one month after Chopin wrote this story.If her diary reflected her true feeling of that period, there would be no difficulty in understanding her ironic attitude to the pursuit of freedom.Although Chopin’s deep feelings toward her husband might not result in“the Story of an Hour”, reading her diary can still add to the possibilities of interpretation of it.The connection between a real author and a literary work can’t be cut off completely.
It is ironic when Mrs.Mallard’s life parallels the end of winter and the earth’s renewal in spring.When she feels a surge of new life after grieving over her husband’s death, her own sensibilities are closely aligned with the“new spring life”that is“all quiver”outside her windows.Although she initially tries to resist that renewal by“beating it back with her will”she can’t control life force that surges within her and all around her, she feels triumphant———like a“goddess of victory”.But this victory is short-lived when she learns that her husband is still alive and with him all the obligations that make her marriage feel like a wasteland.The surprising ending suggests Kate Chopin’s satire to Mrs.Mallard in a clear way.Mrs.Mallard, who“was drinking in a very elixir of life”dies of“joy that kills” (the doctor’s diagnose) only several minutes later.Readers can get the reason easily that she loses her life for the disillusionment of freedom, while all the other people believe in the doctor’s diagnose.This produces a kind of dramatized irony.I is possible that she is so profoundly guilty about feeling“free”at her husband’s expense that she has a heart attack.Whatever reason it is, her death is an ironic version of a rebirth ritual The coming of spring is an ironic contrast to her own discovery that she can no longer live a repressed, circumscribed life with her husband.Death turns out to be preferable to the living death that her marriage actually means to her.Although spring will go on, this“goddess of victory”is defeated by a devastating socia contract.The old corrupt social order continues, which is a cruel irony for Chopin.
Above all, Chopin’s irony aims at“freedom”itself.The last phrase“joy that kills”works in concerns with“monstrous joy”, suggesting“monstrous joy”which stands for the spirit o freedom controls Mrs.Mallard successfully and leads to her sudden death.The crowning irony is the doctor’s assumption that she dies of joy rather than of the shock of having to abandon her newly discovered self once she realizes her husband is still alive.In the course of an hour, Mrs.Mallard’s life is irretrievably changed:her husband’s assumed accidental death frees her but the fact that he lives and all the expectations imposed on her by his continued life kill her.She does, indeed die of a broken heart.But only Chopin’s readers know the rea ironic meaning of it.
Critics always regard Kate Chopin as a pioneer of feminis literature.However, for varieties of reasons, the author may take different stands and share different opinions while producing distinct works.Therefore, we shouldn’t analyze her works only from one aspect.In“The Story of an Hour”, we should see both the feminism and the poignant irony in it.S
摘要:长期以来, 许多评论家认为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是一篇女性主义作品。但本篇论文不仅从文章标题、语言的应用、主人公之间的关系, 还从具体的情节以及作者自身所撰写的日记探索了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戏剧化的讽刺。肖邦尽管对女主人公持同情态度, 但也对她的行为反应进行了一定的讽刺。总的说来, 作者对女性所获得的独立自由的态度是矛盾的。
关键词:讽刺,自由,婚姻,戏剧化
参考文献
[1]张强.爱的悲歌:浅析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J].名作欣赏, 1999 (3) .
[2]申丹.叙事文本与意识形态: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重新评价[J].外国文学评论, 2004 (1) .
一小时的故事阅读答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