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语境意义范文
语言语境意义范文(精选11篇)
语言语境意义 第1篇
小学生语言文字知识、文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和不断提高, 直接关系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理解。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 研究语言实践运用的语境创设办法及其意义, 并对教学展开的策略进行探析, 以期打造高效的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
一、小学语文语言实践运用的语境意义
语言实践运用作为特定语境下的作品或结果之一, 直接地描述或传递了语境的内在、外在的各种知识要素与能力要求。
1. 语用启发
对于身心处在快速成长期的小学生而言, 加强语言实践运用的学习、体验和总结教学, 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和运用习惯。语境作为语用实践的综合性环境, 其启发意义有: (1) 语用延续性启发。对低年级的小学生开展延续性或仿写性的语用实践活动, 是把学习与语言运用实践相统一的最佳途径之一。如在学习《画》语境中, 为了启发小学生的想象,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育技术设施, 为学生展现一些风景名胜的图片甚至动态视频, 使小学生在对“画”有着直观认知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 运用文中“远、色、近、听、无、声、春、还、人、来、惊”等新字词, 在文本内容相似性的启发下, 开展口述或运用拼音等方式, 去体验新字词的运用及其语用效果, 使小学生在不断的成功感悟中树立和提升学习信心。 (2) 语用创作性启发。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 写作是必须的学习内容和个人语言能力之一。如在学习《全神贯注》语境下,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文本的词语与自己已经掌握的词语, 从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或动作等一个视角或多个视角, 开展新习作或创作活动。
2. 学习驱动
无论是小学生赖以学习的语文教材, 还是其他的各种课外读物, 其文本自身都是出于现实并高于现实的具有某种中心思想的语境结晶。文本以充满各种想象或美好祈愿的意境, 既激活了小学生的好奇心, 更激发了小学生的想象力, 引发更积极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是语用实践的目标和过程表现之一。以《窗前一株紫丁香》为例, 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紫丁香与文中老师之间的关系时, 会由衷地结合自己和老师的关系, 产生更多的想象甚至反思活动。在此基础上, 教师安排学生开展能比喻老师的事物及其相关语句或诗词的学习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全面地了解老师的工作、老师的辛苦, 以及各种事物特质之间的相似性。通过这种学习冲动或学习驱动的激发, 能让小学生既学习了各种题材与体裁文本, 也学习了语言知识、体裁知识与各种文学知识。
但学习驱动作为学习主体内在的积极动力, 需要长期地培育与保护, 教师要注意发现多样性与特殊性, 关注与欣赏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与特长。例如在《窗前一株紫丁香》的学习中, 教师也可以让那些喜欢养花的学生积极地发言, 运用鲜花的美与香去感染和带动其他学生。
二、小学语文语言实践运用的教学策略
1. 表演性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的记叙文是适合学生角色表演的。组织小学生表演不同的角色, 是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使小学生加强体验的最佳方式之一。首先, 能让小学生以适当的语气、语调、表情与肢体语言, 创造一个从文学意象到现实的真实语境。尤其表演中学生加入了个人的特点, 使得文本更加鲜活与多彩。如在学习《七颗钻石》时, 就可以直接抽取其中的段落或整合其中的段落, 让学生去扮演小姑娘和水罐, 在焦渴、干涸与干枯的体验中, 引导学生去感悟爱心的力量。其次, 能让小学生在增加个人理解的基础上, 展现一个充满质疑与创新的课堂。如在《七颗钻石》的表演中, 有的小学生会想到“为何不采用网络募捐”呢?按照这个思路, 小学生把小水罐转化为“网络募捐的倡议与银行账号”等, 去全面地认知生活中的“七颗钻石”, 如献血、见义勇为、拾金不昧、抗洪救灾等, 都是人间真情的“钻石”。
但在教学中, 切忌过度的表演耽误了教学, 尤其是学生只对表演活动兴奋, 不关注文本及其知识自身。所以, 教师在课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或事先排练好等, 让那些具有表现力的小学生, 去完整地展现知识和语境的基本特征。
2. 创作性策略
开展各种适当题材或体裁的创作活动, 是培养小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常见语境。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 值得参考的策略有: (1) 自由想象创作策略。让小学生在原有的语境下, 开展发散性的续写性创作活动, 是在强化新学知识和复习旧知识基础上的语用实践方式之一。如在学习《全神贯注》时, 可以让学生去写作当罗丹修改女神像的时候, 他的朋友斯帝芬·茨威格的心理动态。如随着罗丹情绪的变化所引发的斯帝芬·茨威格的心理变化, 或者他在思考自己的作品等。只要学生能运用文本中的新字词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 教师都可以支持并提出表扬[1]。 (2) 命题创作策略。让小学生在既定的教学语境基础上, 开展各种类型的命题习作活动, 是最能检验小学生学习情况的常见做法。如学习《全神贯注》之后, 教师为学生布置描写一个自己熟悉人物的习作任务。
出于语用能力全面培养的需要, 创作策略的运用要以题材与体裁多样性为宜, 不能因为小学生不喜欢哪种体裁或题材就回避甚至逃避, 教师要善于分析不同题材或不同体裁之间的差异性, 引领学生去感悟其中比较性的乐趣。
3. 欣赏性策略
开展美文欣赏活动是丰富学生语境体验的教学策略之一。总结课堂教学实践, 较常用的策略有: (1) 朗读或朗诵性欣赏。在课堂限时的情况下, 教师组织个别学生或学生集体朗诵某个语境美的段落, 甚至是几句话等, 使小学生能在特定的教学氛围中去强化语言美与语言组织的技巧。这种策略在教学中以字数较少的诗词, 以及其他的一些描写景物的文章等为主。 (2) 好词好句积累性欣赏。出于培养小学生学习自觉性的需要, 一般小学生会按照教师的要求或因个人兴趣, 把语文教材文本与课外书籍结合起来, 将一些好词好句积累起来, 这既推动了学生积极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同时也增加阅读经验, 积累更多的语言及其运用手法。当然,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 可以采用配乐朗诵等方式, 为小学生创造更加立体的语境和教学情境, 使他们身心能高度地集中起来[2]。
结语
语用实践作为小学生语文学以致用的学习过程和体验过程, 需要创设各种类型语用的教学情境, 使语境特点与文本自身的语言特色、文学性统一起来, 既能激活小学生语用的欲望, 更能驱动小学生积极地开展力所能及的语用实践活动, 使小学生在语言美、意境美、情节美的语境中, 实现润物无声的语言学习、道德修养。
摘要: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是培养小学生语文与其他学科自主学习的基础能力。本文从语用实践的语境创设及其意义视角切入, 研究在美文欣赏策略、语言趣味体验策略与各种体裁创作等策略的支持下, 语用启发、学习驱动与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语境意义。
关键词:语言实践,语境,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何云清.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实施策略[J].湖南教育, 2015 (06) .
当代文化语境与语言创造 第2篇
诗性语言以艺术的、美学的方式叙述自然、社会、精神的存在,它包含着本义、引申义与象征义,指向真理的本身,因此诗性语言也是一种真理语言。“与欲望和工具的语言不同,真理的语言是开端性的语言。正是这种语言才建筑了人的家园。所谓家园就是人的规定,是人的所来之处和所归之处。语言凭借自身说出真理,指出了真道,让人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走上他的人生之途。”[2] 诗性语言通过艺术抵达真理,道出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本义。人类借助诗性语言超越有限的物质性存在,构筑理想的人间伊甸园,使精神获得神性的恒久价值。
欲望语言反映了人作为生物性存在的直接现实和功利需求,亦即与动物需求相类似的、直接的自然本能,或者说,欲望语言是人的众多自然本能的一种表征。“欲望语言的基本表达式为:我欲望某个对象,亦即:我要某个对象。在欲望之中,我始终和对象构成一种关联,这是因为我自身不能在自身之中实现自身的欲望,我必须指向一个他者,不管是人还是物。在此我作为欲望者,对象作为被欲望者,由此我和对象的关系成为了欲望者和被欲望者的关系。如果我是欲望者的话,那么我就被我的欲望所驱使,我不是一个自主、自觉和自由的主体;如果对象是被欲望者的话,那么它自身失去了作为物自身和人自身的独立性,而只是成为在某种程度和方式上满足欲望的填充者。我和对象相互作用,不仅对象因为我成为被欲望者,我也会因为对象成为欲望者。” [3] 欲望者的目的是通过役使欲望的对象,即通过占有来获得自身。但是一个无法摆脱的悖论是,役使对象的同时也是欲望者自身丧失自由的开始,亦即身为物役。
工具语言以语言这一工具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它依赖于并服务于目的,从这个意义而言,工具语言也是欲望的表达。但是,不仅仅如此,工具语言为了最有效、最经济、最直接、最深刻地实现欲望的目的,因此,言说者往往会尽可能挖掘语言丰富的技艺性内涵,将工具化价值推向极端。“不过这个工具并不为了达到某一具体的目的,相反它自身成为了独立王国,并使信息社会的人和物变成了手段。技术语言的垄断和统治已经通过广播、电视和计算机构成了一个铺天盖地的大网,于是无一可逃。” [4] 语言的工具性取决于使用者所赋予它的技艺,或者说美学技巧,技艺是工具语言为了实现目的而作出的关于手段的选择、区分与精致化,它是实现工具语言的这种手段的手段。
本专栏的四篇文章出自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四位青年学子之手,其研究对象可以对应于上面所述的三种语言存在形态。
袁劲与李凤的论文探讨的是诗性语言的创作。袁劲的《语言的移位策略与语言的多种可能——以毕飞宇短篇小说为中心的考察》认为,毕飞宇小说语言的移位策略可以分为词汇移位,应答移位,语境移位三种形态,作家借助语言的移位策略为尚未定型的现代汉语提供了一种超越语法常规而又充满灵动的言说方式。李凤的《杂语式、本土性与语言暴力——论莫言的语言》认为,莫言的语言创造体现在混杂的语言风格、对本土语言资源的借鉴以及语言泛滥成灾的暴力三个方面。郭帅帅的《从“妈”到“妹”——当下脏话言语模式的嬗变探析》,讨论的是当下日常生活领域中的欲望语言——詈语“你妈”、“你妹”以及二者语用的差异与变迁。他试图由此透视各自隐含的心理内涵,从而把握当前社会心理以及价值观念的变化。冯东玲的《近年来国内主要时尚杂志的语言解读》一文,探讨的是广告这一工具语言的运作模式,广告语言通过营构诗意化的情感空间表达时尚的消费欲望。
四篇文章都选取了开口度较小的研究对象,但是借助确定的研究视角进行了深入发掘,提出了比较有新意的观点。注重基于材料、现象、文本的事实分析,又在人文主义价值关怀的基础上进行了形而上的提升。学风严谨,文风朴实。从立意角度而言,聚焦的是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中的语言创造问题。理解中国当代文化六十余年来的语境,需要明白两个基本概念,即前三十年的革命与后三十年的改革——前者以国家意志追求集体意义的乌托邦,后者以个体自由追求富足幸福的中国梦。本专栏所论述的三种语言创造便是存在于这样一种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土壤之中,各位作者的探索只是管中窥豹,难免挂一漏万,然而一得之见如果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可以无憾了。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注释:
[ 1 ] 这一观点参考了彭富春的论文:《文学:诗意语言》,《哲学研究》,2000年第7期。
语言本体和语境 第3篇
1 从语境本体到语言本体
语境本体观认为, 语境能够诠释语言的运作机制;“一个规定的语境能使语言形式与某个特定的意义联系起来” (裴文, 2000:2) , 并且制约语言的表达效果。王希杰先生 (2007) 在《四个世界和语境类型》一文中论述了语境本体对多元世界的揭示。“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这4个世界把语境区分为相应4种;“语言世界语境”和其他三个“非语言世界语境”“密切相关”;具体研究可以区分多个层次和角度, 比如“零度和偏离;显性和潜性;现实的和可能的;历时的和共时的;主观的和客观的;表达的和接受的, 等等” (王希杰, 2007:63) 。语境本体观虽然有助于“意义研究的细密化和科学化” (王希杰, 2007:67) , 但却导致语境研究的无限复杂性。Bloomfield, Palmer等学者甚至反对语境研究。Palmer (1981:53-54) 在Semantics一书中指出, “考察语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许多困难”;“考虑外部世界就非得把人类百科知识考虑进去不可, 这样, 研究范围被无限扩大, 语言学变成一种无所不包的知识堆积, 语言学家将面对越来越多的解释不了的问题”;尤为重要的是, “不考察语境也能知道句子的意义, 句子的意义应该是自足的”。这进一步说明了语言本身的自觉性和自治性。对语境的重新认识与揭示须要追问语言本体思想。事实上, 正是由于缺乏对语言本体的明确认识, 现有研究未能成功揭示语言在语境中如何运作。
现有语境研究多以哲学多元论为基础, 并持有语言工具论指导下的语境本体观, 其出发点是“语言受到人类社会行为制约” (Fishman, 1965) 。从哲学多元论角度讲, 多元世界由多元本体构成, 表征多元世界的语境本体是其中一元。传统研究对语境构成和语境类型的考察就相当于对多元世界的范畴化识别。事实上, 语境本体观已经蕴含这一思想, 即语境本身只能与语言相关;语境本体的形成依赖语言本体建构;“语言是多元世界中的必要一元” (李洪儒, 2010) 。作为语言本体的两个研究维度, 语言学和语言哲学在对语境——抽象系统环境和人的生存环境的研究中可以实现互补;基于语言本体的语境研究模式由此确立。
2 基于语言本体的语境研究
把语言哲学维度纳入语境研究方法论的考察范畴, 基于语言本体的语境研究模式不仅要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廓清语境的成分及类型, 还要通过诠释语言中的说话人追问语境的生成机制与理解过程。
Saussure的语言系统论是语言本体研究的经典理论。根据语言本体对语境的建构, 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和言语、共时与历时、组合与聚合等二元对立思想分析语境的构成。例如, 对语境的整体性研究可以区分语言环境和言语环境、共时语境和历时语境等;考察系统环境的建构机制可以区分组合环境与聚合环境等。Saussure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影响最为深远。一些学者认为, Chomsky对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的区分与Saussure的思想非常相似;Pike (2012) 提出“位” (emics) 与“非位” (etics) 这两个概念来识别构成言语的线性单位和构成语言的集合单位……按照Saussure (2001) 对语言和言语的界定, 语言学对“语言环境” (抽象系统环境) 和“言语环境” (语言使用环境) 的区分始终蕴含在语境研究中;语言学界提出建构“言语学”的设想使得这一区分更加明朗。对言语环境的关注让我们逐渐认识到, 语言建构自身的同时建构了人的世界;以Saussure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语言本体形式化的科学追求“偏离了原初的人文目标”。在语言实体层面展开的语境研究须要通过语言哲学考察深入人的生存语境探索。
传统语境研究强调语境中的人因素, 并把说话人视为语境核心要素。然而, 须要注意的是, 语言工具论视域中的说话人始终处于受语境制约的被动地位;这是因为, 工具论语言观的基本思想是, 语言诞生于“自在世界” (李洪儒, 2010) , 人利用语言“工具”在自在世界中生存。其实, 语言本体的内核与能动因素就是说话人。说话人并非自在世界中的人, 而是生活在语言本体中的人;说话人形象在语言本体中呈现;说话人语境就是人的生存语境。简言之, 语言本体的实体层面由说话人的话语建构而成;说话人对语言本体的诠释就是语言的理解机制;说话人对语言的理解也就意味着说话人语境的生成。由此, 本体论语言哲学所主张的理解的语言性、历史性、循环性等特征同样属于语境。语言本体所包含的文化、传统、历史等因素在说话人语境建构中形成并表现为真正的“效果历史” (伽达默尔2004) 。事实上, 我们之所以“能够通过语境理解语言”, 就是因为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语言本体提供了作为理解“前见”的“效果历史视域” (伽达默尔, 2004) 。目前, 以本体论语言哲学, 特别是哲学诠释学为理论基础的语境研究在语言学、语文学、语言哲学等领域方兴未艾, 限于篇幅, 笔者将另文专论。
3 结论
无论是以语境为本体, 还是以语言为本体, 语境研究必须承认世界的多元性。如果说“语境就是与话语行为 (utterance act) 相关的整个世界” (裴文, 2000:9) , 那么可以说“语境就是‘人的世界’” (何煦之, 2007:46) 。现有研究所普遍采用的基于语境本体的研究模式证实并说明了世界的多元性, 却丢失了语言本身, 从而导致语境认知的模糊与混乱。本文初步考察语言本体思想, 并将其引入语境研究。研究表明, 语言是语境的本质所在;“人的世界”由语言本体建构而成, “语境”亦如此。语境研究不能抛开语言本体而偏离人的世界;并且, 语境研究只有从语言本体入手, 才能更好地揭示人及其世界。
参考文献
[1]Palmer F R.Semantics[M].2nd e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2]Pike K L.Language in Relation to a Unified Theory of theStructure of Human Behavior[M].New York:Literary Licens-ing, LLC, 2012.
[3]Saussure F.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L伽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海ch Press, 2001.
[4]达默尔.哲学解释学语言学[M的].上语言:上海译文出版社本体论预设——语, 20言04主.
法律语境中几组日语词汇的意义用法 第4篇
摘要对于日文法律文献的理解和翻译,不同于普通的日语文章。虽然有些日语词汇看起来很普通,而且在一般的日语文章中似乎区别不大,但是对于法律文献而言,无论是翻译还是制作法律文本,其使用精度要求都更高。本文主要选取了几组常用的近义词和反义词,通过对比对照的方法,来阐明对待法律文献的理解和翻译必须精益求精这一问题。
关键词法律语境日语意义用法随着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经贸往来的不断深入,与法律有关的事务也日益繁重,特别是经贸合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业务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增长趋势。因此,一方面有必要阅读了解日本有关的法律文献,另一方面需要翻译或制作有关的法律文件(比如:合同、章程等)。而法律文件又不同于一般的日语文章,其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其文本的严密性,也就是说,在逻辑上不允许有任何一点误差或矛盾。因此,法律文件的制作或翻译,对于遣词造句的要求是更高的。下面选择几组法律文献中常用的词汇,对此问题加以说明。1「または」「若しくは」在一般性文章中,这一组词汇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法律文献中,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如果是单纯的两者选一或三者选一,就使用「または」,即:「AまたはB」、「A、BまたはC」。但是,如果A和B属于同一范畴,而C属于另一范畴的话,则使用「A若しくはBまたはC」的表达形式。例如:○個人の名誉又は生活の平穏を害するおそれがあるもの。/可能会危害个人名誉或生活安定的。
○特許権者、専用実施権者又は通常実施権者は、経済産業省令で定めるところにより、物の特許発明におけるその物若しくは物を生産する方法の特許発明におけるその方法により生産した物(以下「特許に係る物」という。)又はその物の包装にその物又は方法の発明が特許に係る旨の表示(以下「特許表示」という。)を附するように努めなければなならい。/专利权人或者专利特定实施权人或者专利一般实施权人,须依据经济产业省之有关规定,在专利发明中的物品或按照生产物品的专利发明中的方法生产的物品(下称“与专利有关的物品”)或在物品的包装上明示该物品或方法的发明属于专利的字样(下称“专利表示”)。上述法律条文中的「特許権者、専用実施権者又は通常実施権者」这一语句,使用了「A、BまたはC」这一表述形式。因此,属于三者选一。而「物の特許発明におけるその物若しくは物を生産する方法の特許発明におけるその方法により生産した物(以下「特許に係る物」という。)又はその物の包装にその物又は方法の発明が特許に係る旨の表示(以下「特許表示」という。)を附するように努めなければなならい。」这一语句,使用了「A若しくはBまたはC」的表达形式。说明由「若しくは」连接的前后两项属于同一类,都是所谓的「物」,而「又は」后面所连接的是「物の包装」,属于另一类。该语句中的「その物又は方法の発明」这一表述形式,是「AまたはB」的形式,属于两者选一。2「及び」「並びに」如果说上述的「または」和「若しくは」与英语的「or」有关的话,这里的「及び」和「並びに」则与英语的「and」有关。这两个接续词的意义用法与上述的「または」和「若しくは」有相似之处。若是单纯两者或三者并列的话,可使用「A及びB」、「A、B及びC」的表述形式。但是,若A为一类,而B和C为另一类的话,则使用「A並びにB及びC」的表述形式。例如:○第139条第1号から第5号まで及び第7号の規定は、審査官に準用する。/第139条第1项到第5项以及第7项的规定,适用于审查官。○董事長、副董事長及びその他の董事は、高級管理職を兼任することができる。/董事长、副董事长以及其他董事可兼任高级管理职务。○経営管理部門には、若干名の部門経理を置き、それぞれ合弁会社の各部門の業務並びに総経理及び副総経理が委託する事項につき責任を負わせ、且つ、総
経理及び副総経理に対して責任を負わせる。/经营管理部门设若干部门经理,分别负责合营公司各部门的工作以及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交办的事项,并对总经理
和副总经理负责。
上述前两个例句中,使用的是「A及びB」、「A、B及びC」的表述形式,属于单纯的„两者或三者并列。而最后一个例句中,使用的是「A並びにB及びC」的表述形式,可以看出:「並びに」所连接的前后项属于不同类别的,而「及び」所连接的前后项属于同类别。3「みなす」「推定する」
这也是一组近义词。能不能在法律语境中正确把握这一组词,可以说是很关键的。当法律条文中使用「みなす」的时候,表明这是一种法律规定,不可作出与该条文相左的解释。而使用「推定する」的时候,其表达的意思是:虽然法律大体上(姑且)是那么认为的,但是,当事人如果能够举出相反的确凿的证据的话,则可以推翻原有的结论。例如:○次に掲げる行為は、当該特許権又は専用実施権を侵害するものとみなす。/下列行为视为侵害该专利权或专用实施权的行为。(表明“下述行为”是列举出来的具体的侵权行为,是一种规定,不容置疑。)○反証がない場合、無罪と推定する。/没有相反的证据的话,则推定为无罪。(表明当事人如果能够举出相反的确凿的证据的话,则可以推翻原有的结论。)4「者」「物」这两个词的读音一样。但是,在法律语境中,其意义用法还是应当注意的。从法律意义上讲,所谓的“人”包括“自然人”以及“法人”。不管是单单表示“自然人”还是单单表示“法人”或者是两者都表示的情况下,都可以使用「者」这一词语。“自然人”和“法人”都具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与此不同的是,要表示民法上的属于私权的客体即动产、不动产之类的物品的时候,一般使用「物」。例如:○審判を請求する者は、次に掲げる事項を記載した請求書を特許庁長官に提出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请求审理者,向专利厅厅长提交含有以下内容的请求书。○質権は債権者が債務者または第三者(物上保証人)の所有物を占有し、最後はその物から他の債権者に優先して弁済を受けうる権利である。/质权就是债权人占有债务人或第三者(财产保证人)的财产,债权人有就其占有的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
5「以上」「以下」
这两个词在法律条文中主要用来表示数量界限。当表示含有一定的基准数量并多于该基准数量的时候,使用「以上」;当表示含有一定的基准数量并少于该基准数量的时候,使用「以下」。例如:○第60条または第101条の3の規定に違反した者は、500万円以下の罰金処する。/违反第60条或第101条第3款的规定者,处500万日元以下的罚金。(这里的“500万日元以下”应包含“500万日元”)○この法律の規定により宣誓した証人、鑑定人又は通訳人が特許庁またはその嘱託を受けた裁判所に対し虚偽の陳述、鑑定又は通訳をしたときは、3月以上10年以下の懲役に処する。/依法宣誓了的证人、鉴定人或译员如果对专利厅或专利厅委托的法院进行了虚假的陈述、鉴定或翻译的话,处3个月以上10年以下的徒刑。(这里的“3个月以上”包含“3个月”、“10年以下”包含“10年”)当然,如果是不包括基准数量的话,可以使用「未満」「こえる」。例如:○第70条または第103条の6の規定に違反した者は、100万円未満の罰金に処する。/违反第70条或第103条第6款的规定者,处不到100万日元的罚金。(这里的“100万日元未満”不包含“100万日元”)○第90条または第100条の1の規定に違反した者は、六月をこえる懲役に処する。/违反第90条或第100条第1款的规定者,处超过六个月的徒刑。(这里的“六月をこえる”不包含“六个月”)另外,像「以前」和「以後」也是法律条文中常用的表示时间界限的词语。其意义用法与上述的「以上」「以下」类似。在此不再赘
述。总之,不论是阅读日语的法律文献,还是使用日语从事法务工作,都需要在语句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上下功夫,同时,通过经常阅读一些法律文献,积累一些有关的常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
语境:文本智读的意义起点 第5篇
一、儿童语境——养护奇妙的“发现”
老子认为,最有智慧的圣人的心灵状态宛若儿童。儿童自有儿童的生活,需要我们去尊重,去珍视,去养护;儿童自有儿童的韵律,需要我们去聆听,去感受,去欣赏;儿童自有儿童的世界,需要我们去等待,去发现,去认同。一位教师教学《少年王冕》一课的第五自然段的“景色描写”部分,先引导学生伴着优美的音乐自由诵读,然后请学生谈谈读完这段文字后的感受,有的说:“这里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让我陶醉!”老师点头赞许。有的说:“这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呀,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要是生活在这样的图画中该有多好啊!”老师面露喜色,立刻夸赞学生的感受深刻……可突然有一学生没有举手,便冒出一句“我看到这美景中的荷花,就像看到了我自己”。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老师的脸随即沉了下来,狠狠地说:“胡说什么!异想天开!不切实际!”这位学生的脸顿时就红了,立刻低下了头,再也不敢出声了。
细细想来,这个孩子的感悟是多么精彩,他入情入境,是真的读进去了,他完全将自己当成了王冕,走进了王冕的心灵世界,也真正读懂了王冕。可是这位老师并没有尊重孩子的精神世界,自然就不会用心聆听孩子话语背后隐藏的精神意蕴,一个足以让人惊喜的“发现”就这样被扼杀了。倘若老师心中装着儿童,静心聆听,欣赏这份独特而珍贵的“发现”,引导孩子具体谈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接下来再回到王冕这个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上来深入体悟,课堂一定会因为“顺应孩子的天性”而流淌灵动的气息,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文本语境——观照圆融的“整体”
文本语境是指由语言材料构成的影响或约束言语交际主体、交际行为的言语环境。它决定写作者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选用,包括语言的内容和表达形式。用语用学的视角来审察,语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可以促进言说者(包括说和写)依据具体的环境选择适切的话语形式和话语内容;二是可以帮助受话者(包括听和读)根据具体情境准确理解言说者的真正意图。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品悟具体的字词句篇等典型的言语现象,要着眼于整体,“观上下,审左右”, 瞻前顾后,上下串联,通盘考虑上下文的整体语境。
《麋鹿》一课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平实的说明中透出几分浓浓的情趣。其中,较多的笔墨泼洒在“传奇经历”上。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品赏第一自然段在表达上的妙处,学生的基本观点有两个:第一,描写得很美,能吸引人们的阅读兴趣;第二,点出了麋鹿的生活环境,静谧,悠闲,让人舒服。学生之所以没有感受到作者匠心独运的描写是为了“映衬麋鹿的神秘,凸显麋鹿的传奇”,是因为他们没有关注文本的上下文语境,没有将第一自然段置放于全文的语境之中考量。于是,我又启发学生联系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这三部分中的具体语句去揣摩第一自然段的精妙,学生很快就发现作者描写外形特点时强调了“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用巨大篇幅描述麋鹿的传奇经历……联系了文本的整体语境,再去品读具体的语言文字,很自然地就能感悟到第一自然段的描写是在有意营造一份神秘的氛围,为全文的表达定下“神秘”的基调。接下来的教学,再充分利用文本语境的整体功能强化写法的习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从而让学生水到渠成地领悟到:材料的选择、感情的表达,必须依据所写的内容来精心确定。这样的教学,正是基于文本的整体语境,引导学生的阅读心理经历了“读进去——跳出来”的高级活动。
三、作者语境——探寻真我的“心灵”
写作,是主观意志的客观投射,是作者的精神旨归、思想倾向、情感世界、客观认识、审美情趣等文化心理的生命映现。对作家本人而言,写作是一种自我生命的释放与发泄,更是一种带着浓浓的个人特点的人类情感的自然表达。反过来讲,文学作品的背后必然蕴藏着每一个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思、心情、心境。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这句话强调了读者在解读过程中的个性和主体创造性的发挥,同时也没有抹杀文本的内在价值取向对读者的“引导”作用。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之间的一场私人约会,缺失了任何一方,阅读活动都不可能有力地推进,都不可能甜蜜地完成。
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文本细腻描述了“我”幼时和祖父在园子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的情景,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好奇、贪玩和幼稚。文词表达自然洒脱,美好的童心弥散于语言文字之间。但是,这份盎然的童真童趣背后却藏着萧红辛酸苦难的一生,教学时只有将这份童年的快乐同萧红辛酸苦难的生命历程结合起来,文本的意义才能深刻地流淌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于是,我将萧红一生坎坷的重要经历讲给学生听,然后再引导他们谈谈对“萧红心里的快乐”的理解。文心、作者心、学生心,心心交融,心心共生,语文课堂也因此有了亮度,有了温度,有了深度,有了厚度,有了高度。
四、文化语境——映射丰厚的“意蕴”
文化,是一種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涵盖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越是经典的佳文妙作,越是烙上了浓郁的文化印记。准确而深刻地解读文本,触摸背后藏匿的精神原点,探寻背后含蓄的文化意蕴,自然离不开文化语境的烛照。任何脱离文化语境的文本解读,都有可能走向褊狭甚至错误的窘境。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用雄浑磅礴的激情奏响的火烈豪放的诗章,是用激越的力量对旺盛生命的热情颂歌。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句式,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和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气势和神韵。其遣词造句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韵律美,与安塞腰鼓的动感融为一体,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了完美的统一。如何将安塞腰鼓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炽烈的情感“擂”到学生的心坎里,透过特别的表达形式去深入探寻是个重要的路径,但是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还必须将文本嵌入安塞腰鼓的文化背景之中去把握,还必须将文字置于宏阔的民族心理之中去体察:黄土高原原始浓郁的意味,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文艺风情,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只有这样,学生心目中的《安塞腰鼓》才可能是完整的、深刻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辛铭)
在语境中运用语言 第6篇
什么是语境?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具体环境。它是文章语言存在的基础, 没有语境就不可能有文章语言的存在。文章语言所负载的特定信息, 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实现。语境一般可分为小语境和大语境。前者指文章的上下文所形成的言语环境, 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语境含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指的是作者的身份、职业、思想、意图和心境。客观因素指的是写作时的特定时间、地点、场合、读者、文体及发表方式。语境对文章语言的成败,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来说,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境为文章语言的修辞提供可能
有人做过统计, 《中国新文艺大系短篇小说集》 (上) 全书55篇, 676页, 92.5万字, 共使用比喻528个, 平均10个一篇, 有的小说一篇中竟达20多个。可见语言离不开修辞, 而修辞必须依存语境。历来研究修辞的学者都很重视语境的作用,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就是以题旨情境为修辞第一义。例如:
(1) 这是一头老黄牛。
这句话脱离具体的语境, 它能表达的就是词典上解释的词语的逻辑意义的组合。展现在读者脑海里的是一头动物。这句话看不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 这是一头老黄牛, 整个单位的脏活累活都是他一个人包了。
这句话中有了“整个单位的脏活累活都是他一个人包了”这一个具体的语境, “这是一头老黄牛”, 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就决不是字面的意义了。这里读者感受到的是一个像黄牛一样任劳任怨的人。很明显是用黄牛来比喻人, 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离开语境, 这个比喻就不能成立。
(3) 也有解散辫子, 盘得平的, 除下帽来, 油光可鉴,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样,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鲁迅《藤野先生》)
“标致”原意是“相貌、姿态美丽 (多指女子) ”。但是放在这篇文章的语境中意思却相反, 起到反语讽刺的作用。
有些修辞比如比喻尽管表面看来很形象, 但由于不符合语境, 那么这个比喻也是不成功的。例如
(4) 小林站在妈妈的墓前, 呆呆地出神。墓地后面是一条小河, 流水哗哗地流过, 像少女发出的欢快笑声。
把流水发出的声音比喻成少女的欢笑声, 应该说是较形象的, 但这个比喻用在这里却不贴切, 因为它不符合人物当时悲伤的心境。可见, 语境为文章语言修辞提供了可能, 语境是修辞活动所依存的环境。
二.语境赋予文章语言确切的含义
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离开了特定的语境, 孤立地看, 它们能表达的就是词典上解释的字面上的逻辑意义, 它的功能就是人们千百次使用的那种通常的功能。但是, 当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 却可能在意义上发生各种变化, 表达出比词典上所指出的意义不知丰富多少倍的含义。要想正确理解这个词语、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含义, 必须依靠语境。例如:
(1) 达生:竹筠, 怎么你现在会变成这样
白露:这样什么?
达生:呃, 呃, 这样地好客, 这样地爽快。
白露:我原来不是很爽快吗?
达生:哦, 我不是,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说, 好象比从前大方得
白露:我从前也并不小气呀!哦, 得了, 你不要拿这些好听的话来跟我说。我知道你心理是不是说我有点太随便, 太不在乎。你大概疑心我很放荡, 是不是? (曹禺《日出》)
“好客”、“爽快”、“大方”如果照字面意义理解, 都是褒义。但是放在面对一个交际花, 身处三等妓院的语境中, 它们的确切含义就应为“放荡”、“堕落”之义了。
语境还可补出跳脱部分的内容, 使语义含而不露转为言而不尽。例如:
(2) 我这时很兴奋, 但不知怎么说才好, 只是说:“啊!闰土哥, 你来了?” (鲁迅《故乡》)
“”起着省略的作用, 有含而不露之义, 但通过语境提供的信息, 我们完全能理解到这个标点符号的意思“我”和闰土阔别重逢时的欣喜、惊异、悲凉、感慨、欲言又止等等。
语境还可对文章语言赋予特定的感情色彩。例如, 孙犁《荷花淀》中水生嫂听说水生要上前线了, 说道:“你总是很积极的。”如果离开语境理解, 这句话是赞扬对方, 但联系文中语境, 我们可感受到, 这句话除了赞扬, 还含有些须的埋怨。可见, 离开语境, 文章的语言就呈现不出丰富性和艺术性, 离开语境, 读者也很难理解到文章语言的确切含义, 感受不到语言使用中的丰富性、艺术性。
三.语境决定文章语言的优劣
有很多学生都认为只有那些华丽的语言才美, 所以在写作中大量选用那些华丽辞藻。殊不知语言材料本身并无优劣好坏之分, 全在于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优美的词句用在不适宜的地方, 反而会弄巧成拙, 普通的词语用得恰倒好处, 也会熠熠生辉。例如:
(1) 林花著雨胭脂湿 (杜甫《曲江春雨》)
(2) 周仲伟这住宅缩在一条狭街里, 街口却有管门巡捕。 (茅盾《子夜》)
例 (1) 中“湿”字够普通了, 但与语境浑然天成, 精工独到。据说苏东坡、黄山谷、秦观、佛印一日同游某寺庙, 看到墙上有这句诗, 最后一字剥落不清, 四人就来填空。苏东坡说是“润”, 黄山谷说是“老”, 秦观说是“嫩”, 佛印说是“落”。最后查对, 四人均自叹不如。例 (2) 中“缩”字也普通, 但在语境中它使没有生命的“住宅”有了生命, 使静态变为动态。
对于语境决定文章语言的优劣这一点, 古人早已有论述。胡仔在《西清诗话》中说:“欧公 (欧阳修) 语人曰:修在三峡赋诗云:春风疑不到天涯, 二月山城未见花。若无下句, 则上句不见佳处, 并读之, 便觉精神顿出。’”确实, 如果没有“二月山城未见花”一句, “春风疑不到天涯”不仅没艺术性, 就连事理也不符了。
古今中外很多作家讲究炼字炼句, 其实都是为了使字句适合语境, 例如流传千古的贾岛“推敲”故事, 就是看“推”和“敲”哪个符合诗境。而凡是用得绝妙的语言, 无不是适切了语境的。例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历来为人所称道, 就是因为诗句与语境熨帖。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之佳, 全在末章, 真情实景, 感时伤事, 别有深意, 不可言喻, 故曰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 乐矣, 何哀之有耶?”诚如是。另外, 一些突破固有规范的文章语言, 也是以适应语境而取胜的。例如:
(1) 一个阔人就要读经, 嗡一阵一群狭人也要读经。 (鲁迅《这个与那个》)
(2) 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喊大叫, 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 在紫色的脸皮上泛出来。 (茅盾《子夜》)
有“阔人”的说法, 没有“狭人”的说法。但在句中作者仿造一词, 是绝妙的讽刺。离开句子“狭人”就不可用了。“铁青色”形容“苦闷和失望”, 性质和实体超常搭配, 但联系吴荪甫当时的表现, 仔细琢磨, 却意味深长, 内容与形式深层上和谐统一。
可见, 离开语境, 独立地看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 即使写得再漂亮、优美, 也没有审美价值。文章语言脱离了特定的语境, 就如无水之鱼, 无根之花, 没有了生命。文章语言的美, 要靠特定语境来衬托, 来渲染, 来强化。
四.如何在语境中运用语言
既然语境决定着文章语言的成败, 那么在写作中我们就应在语境中来运用语言。由于语境一般分为三个层面:背景、情境、句境, 因此在语境中运用语言具体可从这三个层面着手。
首先, 在文章的背景中运用语言。有个学生写了一篇国庆节游海南岛的文章, 其中引用了《诗经蒹葭》中的句子“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尽管意象很美, 但在这篇文章中却不符合语境。因为他没有注意到海南岛在十月是不可能结霜的地理背景。还有学生在读后感中这样评价蔺相如:“蔺相如在国难当头时, 顾全大局, 不与廉颇争名于朝,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体现了他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这种评价极不符合语境, 因为作者以今论古, 脱离了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所谓文章背景指的是作者不能凭感官直接感知的, 与写作没有直接具体联系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如地理、气候、社会状况、时代风貌、民族历史等。它虽然不与文章语言发生直接的具体的联系, 但对文章语言有着潜在的、更为深刻的影响和约束, 是文章语言更为深刻广阔的依托。例如西方人读唐朝女道士李治的《结素鱼贻友人》:“尺素如残雪, 结为双鲤鱼, 欲知心里事, 看取腹中书”, 他会感到很奇怪, 鱼肚子里怎会有丝带?因为他不了解“鱼”在中国古人中是“情偶”的隐喻。同样道理, 我们不懂罗安哥的土人说“刺花李刺破了”其实说的是被响尾蛇咬了。因为他们认为响尾蛇是有灵魂的神物, 要避讳。在今天如果哪个人用“心比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来形容女子的美貌, 肯定会闹笑话, 因为当今时代以没有人以病为美了。为什么赋、骈文这些文体在古代盛行一时, 但现在我们很少运用, 因为时代背景不同了。可见, 注意写作时的背景, 是使文章语言与语境相吻合的重要因素。
其次, 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语言。有个学生在给刚刚丧母的好友的信中写道:“得知你母亲去世的消息, 感到很突然。让我们从星空中挑一颗星星作你妈妈的眼睛好吗?我们都喜欢仙女星座那颗常眨眼的美丽的小星星, 好吧, 就选它吧”作者的本意是想劝慰好友, 让其摆脱悲痛, 却适得其反, 因为他的信用的是欢快、天真的童话式语言, 与朋友丧母的悲痛情境极不协调。情境, 简单地说就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空间给什么人写什么文章, 即文章写作中具体的原因、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结果。情境对文章的写作起着制约作用。作者在写作中如何遣词造句, 如何组段成篇, 如何修辞, 都必须根据文章所表达的具体情境, 因人, 因事, 因景而定。如古代诗人任翻, 一次在浙江台州一寺院游览, 触景生情, 在寺壁上题七绝一首, 内有两句:“前村月照一江水, 僧在翠微开竹房。”任翻离开寺院行至三十里处, 却见月照江水半明半暗, 顿想自己的诗句不确切, 便重返寺院改之, 孰料诗中的“一”早已被人改成了“半”字。任翻连称“台州有贤人。”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就曾说有些青年在给他的信中写道:“希望你一定答复我的信, 切切。”令他很不愉快。这位青年就是没有注意到自己写信的对象, 没有“看人下菜”。写作中把握了情境, 可以用极简单的语言传递关于事件发展中某一阶段的完整信息。如鲁迅《药》中有段华大妈和华老栓的对话:“得了么?”“得了。”一问一答, 虽然简短含混, 但联系文中情境, 谁都知道“得了”什么。另外, 特定的情境能使语言负载字面形式以外的更丰富的潜信息。鲁迅在《张资平的“小说学”》中写道:“现在我将《张资平全集》和小说学’的精华, 提炼在下面, 遥献那些崇拜家, 算是望梅止渴’云。/那就是△。”“△”与特定情境结合, 概括了张资平的所谓“小说学”。形象地揭示了张小说“三角恋爱”的内容, 体现出作者对其的鄙夷和讥讽。
语言语境意义 第7篇
一、语境研究综述
最初使用“语境”这个概念的是人类学家Malinowski, 他提出并区分了“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的不同, 主张语境和语言功能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言语行为需要与语境结合才有实际意义;认为语言的意义是在使用中体现出来的, 语言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活动的方式参与到交际行为中来。因此, 要考量语言的意义就必须要重视语境对言语行为的影响。
后期英国语言学伦敦学派的代表Firth在Malinowski的基础上提出了语境论, 将交际双方的话语、面部表情、体态动作以及周围环境都纳入到了语境的概念中来。Firth提出了“情景上下文”和“上下文”的概念, 认为语义的基本单位不是简单的字词, 而是处在上下文表达中的句子, 而句子的意义则进一步表现为它在一个更大的意义单位中的功能。
美国语言学家Hymes在《语言与社会背景相互作用的例子》中将语境定义为话语实体的内容、背景、对象、目的及语用风格等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截止到这个阶段, 语境虽然与语用主体的主观倾向有一定的关联, 但更多时候在我们的认知中它还只是一个存在于客观范畴的概念。
Sperber和Wilson则打破了以往的定义, 认为语境是一个“心理构建体”, 是交际双方对世界所做出的假设的一部分。影响话语理解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头脑中的这些假设, 客观世界只是间接地影响话语理解而已。
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和背景, 语言活动总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情景和对象之间进行, 对语境的确切理解必须考虑这些语言外的因素。同时, 辩证法主张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语境的构成因素在交际中无一不是变化的、生成的。语用主体的特征、话语实体的变量甚至一些临时产生的不定因素, 只要影响了语用的行为、过程和效果, 便都有可能转化为相应的语境因素。
随着对语境研究的不断深入, 我国语言学家对语境的定义也在不断向前推进。上世纪80年代, 较为流行的语境的定义是这样表述的:“语言是在大大小小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的。理解语言、使用语言, 都离不开语言环境。……所谓语言环境, 从较小的范围来说, 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 是现实的语言环境, 即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及其前言后语。此外, 大至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小至交际双方的个人情况, 如文化水平、生活经验、语用风格和方言基础等, 都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环境相对应, 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
近几年, 语境的研究更多地考虑了语用主体、话语实体与语境之间的关系, 并致力于确定语境的具体影响因素。胡壮麟在《语境研究多元化》 (胡壮麟, 2002) 中对比现有的四套主要的语境研究理论体系, 提出语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世界知识、语言知识、集体知识、参与者、背景 (指话语发生的物体情景、话语参与者的心理条件、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及双方的共有经验) 、正式程度和基调、媒介 (或称语体) 、语篇因素及表现 (指交际话语表达效果的清晰度) 等。
二、语境的本质
从交际双方立场来看, 语境分为使用语言的环境和理解语言的环境。使用语言的环境是站在说话人的角度, 而理解语言的环境是站在受话人的角度, 由于说话人使用语境的目的最终在于让受话人理解, 因此我们分析的重点在于后者———理解语言的环境。
心理学认为, 认知主体为注意力所限, 每次只能选择部分事物作为主体对象。这样的事物处在认知主体意识的焦点, 是当前的理解目标。而在这次认知中不处在认知主体意识的焦点, 但同样能被感知到的、与主体对象相关的事物就是这次认知的环境。语言的理解作为一种认知行为, 其主体对象是交际中被受话者集中关注到的语言单位, 比如, 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或一段话等。具体到一次认知活动, 尤其是二语习得中的认知活动, 主体到底可以感知到什么级别的语言单位, 则因主体的语言水平而异。
人类短时记忆是有限的, 比一段话更大的语言单位, 一般无法在交际中充当认知的主体对象, 即认知主体对象的最大单位是段落。因此, 我们将理解语言时的主体对象确定为受话者集中关注的一段话, 这段话之外存在着的影响语言理解的环境就是语境。
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认为, 某个具体行为的影响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两种, 地理环境是客观存在的环境, 行为环境是主观意识中的环境。虽然行为环境是根据地理环境形成的, 但它并不是地理环境的真实反映。并且在进入实践之后, 直接起作用的是行为环境, 也就是说,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是我们对客观存在的认识, 而不是客观存在本身决定着我们的实践。
话语的理解也是一种行为, 因此语境也可以分为客观存在的语境和主观认识的语境两种, 我们称之为实体语境和认知语境。实体语境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环境, 认知语境是交际双方意识中关于实体语境的主观认识。根据唯物主义认识论, 我们不可能完全认识客观存在, 对我们的行为有影响的只能是我们意识中的存在。此外, 对于同样的客观存在, 由于主体的经验不同、角度不同、目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结果, 因此, 即使是身处相同的实体语境, 交际双方可能也会处在完全不同的认知语境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交际失败的现象, 就是因为交际双方所具备的认知语境相差甚远。
由于每个个体的认识都只是人类整体认识的一部分, 因此, 不同个体所具备的认识可能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理论上, 当交际双方所具备的认知语境完全相同时, 说话人所表达的意思才能够完全被受话人所理解;但事实上, 我们在交际中并不存在完全相同的认知语境, 因此我们只要确保认知语境大致相同、对方可以理解主要信息即可成功地完成交际任务。那么这里的“认知语境完全相同”指的是交际双方需要具备相同的认识, 这并不是交际双方客观上所共有的认识, 而只是说话人对共有认识状况的估计。即说话人在说出话语前, 会对受话人的认识状况进行预估, 判断哪些信息是受话人已知的旧信息 (即交际双方的共有认识) , 哪些是受话人未知的新信息, 需要加以解释或说明。
三、语境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 我们在课堂上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认知情况作出全面的预估, 哪些是已有的、可以用来激发新知识的, 哪些是未知的、需要详细说明反复练习的。预估的不准确会直接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接收的不通畅。
其次, 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学习如何使用语言表达意义的过程, 因此, 语境创设绝不能是即兴地、随意地。只有真实的、有意义的语境才能将教学与交际相联系, 充分转化学生习得成果, 有效激发学生内在动机, 加速学生语言输入、内化、输出的过程。此外, 我们谈到交际语境是发展的、变化的, 这种动态的语境在教学设计中却没有体现出来, 教学语境更多地是静止的、甚至是僵化的, 这是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必须加以注意的。
再次, 语言能力的最大特点是真实, 它不能与语言行为、言语交际割裂开来谈。事实上教师无法教会一门语言, 只能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语言学习的环境。那么, 将语言环境与教学任务结合起来的思路在于“引进来”与“走出去”。一方面将交际语境引进课堂, 另一方面将教学任务放到生活中去。不管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 我们都是要将课堂语言环境与社会语言环境结合, 发挥二者近乎互补的功能, 利用生动、真实的情境中传递的信息和语料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最后, 人们学习语言是为了使用语言进行交际, 这就涉及到语言知识、语用知识及文化知识, 以及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 教学语境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及形成技能的速度。教师不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 强调语言规则和基本词汇的运用, 而且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明白这些语言规则会在哪些环境用到, 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这样不仅增加了学习的实用性, 而且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中国社会的语用特点、掌握交际规律、逐步提高交际表达能力。
总之, 在语言教学中积极地利用语言环境, 从课堂的角度来说, 可活跃课堂气氛枯燥无味;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可以避免学生逃避厌学;从教师的角度来说, 可以教学相长提升教师素质;同时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说, 也可避免造成只会考试不会用、高分低能的现象。
摘要:语境对语言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想运用得当, 首先需要对语境的本质、教学和语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境,语言教学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宁春武, 《语言学方法论》[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2].王建华, 《关于语境的构成与分类》[J], 语言文字应用, 2002.8
[3].张志公, 《现代汉语》[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4].胡壮麟, 《语境研究的多元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3
注重语境创设体现语言实践 第8篇
一、创设交际环境, 激发交际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 创造适当的直观环境, 可令学生把课堂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使学生身临其境, 倍感亲切, 从而激发其交际兴趣。让学生们在所创设的环境中玩起来, 动起来, 说起来,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说英语”变成一种愉快的体验。
⒈用真人、实物巧设情景
真人、实物是创设情景最直接、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手段。它能让学生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是最有效的对话教学方法。比如我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A》Unit 6 Whose gloves?我先收集了一些学生的学具, 然后随手拿出一物向学生问:“What’s this in English?Is this your?”当学生回答是的时候, 我紧接着用“Myis at home.May I have/use this?”与学生交流;而当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时候, 我又进一步问:“Whoseis this?”这样学生很轻松就理解的新授句型“Whoseis this?”的含义, 并能快速作出反应。
⒉利用图画、自绘简笔画创设情景
图画、简笔画为抽象的语言材料提供了具体表象, 使之产生联想, 这就能更好地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利用画创设情景教学, 具有方便、幽默、直观、效果好等特点。如我在进行《牛津小学英语3A》Unit2教学时, 一开始就从Unit 1已学单词“cat、dog、monkey、zebra、elephant、tiger、bird”等动物类单词入手, 采用图片演示、绘制简笔画等方法对这些单词进行复习, 然后以句型“Is this a/an?”及“What's this/that?”进行“贴图”活动, 并在活动中自然引出Unit 2所要学的颜色类单词“red、green、blue、yellow、brown、black、white、grey”。接下来采用“涂涂画画” (Drawing Game) 对新单词及句型“What colour is/are?”进行巩固性操练、练习。
⒊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
多媒体技术能提供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语言因素造成的理解难度。对于生性好动, 集中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小学生来说, 多媒体课件绚丽的色彩, 逼真的画面, 可爱的卡通形象, 常常如磁铁般吸引了好动活泼的小学生。例如《The seasons》的教学, 一年四季的天气、气候特征以及孩子们所做的有关活动课堂上难以同时再现、比较, 让学生看事先做好的多媒体课件或录像, 先体会各个季节的情景, 再学习有关季节的内容, 学生会很感兴趣。运用电化教学手段, 拓展了教学情景, 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 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得信息, 从而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
二、选择贴近生活话题, 提供交际平台
“生活化”这一设计理念在我们的英语课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语言的运用离不开实际生活, 所以, 在我们的课堂上, 教师只能创设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情景来帮助学生进行交际。
⒈贴近生活, 使学生有话可“说”
学生通常喜欢谈论与自己有关的事。因此, 教师设计活动所选择的话题、场景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教表示家庭成员的词汇和询问职业的句型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带来"合家欢"照片, 并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家庭及父母的职业等;教物主代词及询问物主的句型时, 教师准备一个大袋子, 让大家把自己的一件物品放入袋子, 然后让学生寻找物品的主人及认领物品;教电话用语时, 教师拿来实物电话, 让学生练习打电话及电话用语。
⒉角色扮演, 使学生有话想“说”
《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提出,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主动, 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 使课堂交流真实化, 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用。
例如: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 10 Thank you.这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交流情景:“街边饮食屋”, 让一名学生来扮演营业员, 让其余同学扮演顾客等, 这样能很好地体现交流意识, 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交流能力。
⒊活动交流, 使学生有话愿“说”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能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 能灵活运用于交际活动之中。通过交际这一活动, 让学生把心中所想自愿说出口。例如, 在口语 (以《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为例) “Good afternoon, Wang bing.This is my, MikeNice to meet you, Mike.Nice to meet you, too.”上课时, 先指着某某学生具体介绍:“This is”学生很快就知道意思, 教师趁热往下进行“Nice to meet you.Nice to meet you, too.” (教师与该学生进行互相问候、握手) 然后学生便心神领会, 再让他们上台表演, 这样重复换两三次, 他们不仅学会了说, 而且能灵活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好吧”语境中的语用意义浅析 第9篇
关键词:好吧,语用分析
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 还是网络上, 越来越多地说到、听到、看到“好吧”这两个字。不同的内容, 不同的人群, 为什么都在用“好吧”, 笔者将试着就“好吧”二字在话语中的位置、语用意义等方面初步探讨。
一.“好吧”在语境中的语用意义
“好吧”作为在口语交际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 考察下在语境中出现的位置是十分必要的, “好吧”具体出现的上下文中的分布可以在句首, 句末, 也可单独使用:
(一) 句首位置
好吧, 没关系, 反正我不能阻止他们。
好吧, 算了, 我们不走了。
汉王说:“好吧, 我就依着你的意思, 让他做个将军。”
(二) 句末位置
记者:罗先生你好, 这些天来, 你的身体感觉还好吧, 能谈谈你这些天经历的治疗、用药过程是怎样的吗?
“今天, 我是专门来看望振超同志, 看望码头工人。”温家宝一下汽车, 就紧紧握住了许振超的手。他微笑着向许振超的工友们问道:“大家身体好吧?”
他们一个个都好吧, 家庭都很幸福吗?
她迟疑片刻之后才说:“那好吧, 你就赶快去报告吧!”
(三) 单独使用
我站起来, 正想回屋休息, 突然被爸爸叫住。
“玩个游戏吧。”爸爸神秘一笑, 冲妈妈看了一眼。
“算了吧。”我赶紧求饶, “现在我可是浑身酸疼呢!”
“咱们正好放松一下。”没想到妈妈也应和。
“好吧。”我只好答应, 可心下疑惑:爸爸什么时候这么积极地想和我们玩游戏, 也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强调该理论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出发考察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 而是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 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会话含义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什么, 而是说话人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
同样是“好吧”这一言语形式, 出现在不同的位置, 不同语境中表达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的。
(一) 表示试探性的询问
在交际中, 人们总是会就一些问题提出疑问, 期望得到听话人就该问题的回答, 疑问的其中一种是选择问, 例如:
昨天北京下雨了, 你知道吗?
典型的以疑问助词“吗”结尾的问句, 听话人可以就该问题回答“知道”或是“不知道”。但是, 下面这样以“好吧”结尾的问句, 情况有些不同:
大家身体好吧?
家里都挺好吧?
当说话人说出这种话语的时候, 期望得到的是肯定的答复, 希望听话回答说“挺好的”这样类似的回答。她与一般表示问句的疑问度相比是有所弱化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试着改成“大家身体好不好?”这样的问句就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差异了, 当用“好吧”的时候, 更能体现出说话人的情感态度, 更能表现问话人对听话者的关切。听话人更多是做出言语上的信息反馈就可以了。
(二) 表示商量、商对
交际不是由一个人完成的, 社会性的本质体现在个体之间要求协作, 人与人之间有商有量。
人们都去睡觉了, 我请马大夫回去好好休息一下, 他却说:“你看天亮了, 天气这么好, 我们出去散散步, 看日出好吧?”我同意了。
咱俩一起走好吧?
从听话人的反映中, 我们可以看出, 这句话就不是问“好”的了, 是在征求听话人的意见, 带着一些请求的语气, 希望得到听话人对自己提出行为的认可, 并且做出反应。听话人需要做出具体的行动。
(三) 表示接受、赞同
当“好吧”单独作为一个话轮, 或是在话轮开始出现的时候, 多表示对某种行为或是言语的一种勉强接受或是认可, 但是这种接受、认可, 结合语境, 结合具体所对应的行为能够体现出各种差异。具体有以下几种:
1.对行为的放弃
甲:你一会去吃饭么?
乙:中午吃的有点多, 不太饿都。
甲:好吧, 那我吃饭去了。
在这个对话中, 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 甲的“好吧”是对自己之前建议两个人一起吃饭这种行为的放弃, 带有些许失望的语气。对于乙委婉的拒绝, 甲接受了, 同时也委婉的表达出自己的失望之情, 但不会让乙有尴尬或是别的不安的感觉。
2.对行为、观点的接受
男:下周你生日, 你有什么想要的没, 我送给你?
女:好吧, 咱都刚工作, 别买太贵的, 买双鞋就可以了。
中间的推辞内容省略了, 但是, 对话的双方是刚开始谈恋爱的情侣, 放到这个语境中, 就一般性的人际尝试来说, 女方是希望男生在自己生日的时候送礼物的, 从女生最后的回答中, 可以看出, 女生甚至想好了礼物的具体内容, 这是的“好吧”是对男生善解人意的高兴, 可以想象在该女的心中是很高兴的, 但“好吧”又显出了女生的矜持, 没有直白的表露出自己的情绪, 用了一个看似很勉强的“好吧”。
在上面提到的例子:
“好吧。”我只好答应, 可心下疑惑:爸爸什么时候这么积极地想和我们玩游戏, 也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这句中, “好吧”单独使用, 后面没有补充的话语, 表示的同样是勉强接受、同一的意思。
3.承诺做出某种行为
妈妈:作业都写完没?
孩子:还没有。
妈妈:那你晚上不出去玩了吗?
孩子:好吧, 我不去广场玩了今天, 9点前差不多就写完了。
这是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日常对话, 在这段对话中, 孩子面对妈妈的问话, 自己跟自己妥协了, 承诺会尽快写完, 不惜牺牲自己玩的时间, 这个“好吧”其实后面可以加上“好吧, 就这样吧”, 是对妈妈做出后面的承诺也是一种对自己的安慰。
借助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在交际中, 参与交际活动的各方通过“好吧”这样的言语行为, 可以表达各种不同的会话含义。不管是在什么位置出现, 不论是表示商对、接受、还是承诺, 在“好吧”的使用中, 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现象, 说话人会把自己放低于听话人的位置。在句尾表示“商对、询问”时, 尽管说话人内心有个期望得到的答案, 但是还是把权力交给了听话人, 多数时候这样的对话中, 说话人不会说出超越听话人能力范围或是让听话人无法做出肯定回答的内容, 把权力交给听话人的一种尊重。单独使用或是在句首表达“接受”时, 是对对方意见行为的接受;表达“放弃”时, 是对说话人自己为施行的某种行为或是观点的一种放弃, 不论是否发自内心的放弃, 在言语中, 至少在言语表达了一种力度的弱化;在用“好吧”做出承诺是也是就说话人自己的行为对听话人做出承诺。总体来说, 在这些使用中, 都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说话人自身的力度, 拉近了交际各方的言语距离。
二.“好吧”语用意义的多角度分析
同一形式的言语在对话中由于场合、交际双方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会有不同的会话含义。会话中常出现的“言外之意”, 或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言者无意, 听者有心”, 这都是常见的现象。这也说明, 人们的交际不是在字面意义这一层运行, 更多的是字面下的会话含义。为此, 英国学者格赖斯在提出“会话含义理论”的同时, 给出了会话含义的推导过程。在上文中, 已经具体的探讨了“好吧”在语境中可能产生的语境会话含义。结合这一点, 笔者认为, 在交际中对“好吧”这一言语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起作用的礼貌原则以及为此倾向于采用间接言语行为。
(一) “好吧”中的礼貌原则
英国学者利奇在他的《语用学原则》中提出了“礼貌原则”, 该原则从广义大的文化认知语境的角度对交际中的很多现象给出了解释的理论导向。交际中为了体现对听话人的尊重, 说话人需要根据语境采取一些恰当的交际策略以示礼貌, 求得最佳交际效果。在交际中, 利用“好吧”这样的言语形式, 说话人最常体现的是一致原则, 尽量减少交际上方的分歧, 在个人的请求没有被对方婉拒的时候, 说话人做出了让步, 同时也体现的“得体原则”、“宽宏原则”, 最小限度地使自己得益, 最大限度的是对方得益, 没有给对方造成困扰。在用“好吧”做出应答的时候, 最大限度地接受对方的观点, 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做出适当的让步。
(二) 间接言语行为
塞尔在继承、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即人们通过实施另一种施事行为的方式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施事行为。在该理论中, 塞尔强调了句义和语力之间的关系, 塞尔认为“不存在不带有语力的句子”。说话人总是使用字面句义语力传达间接语力, 这是说话人真正意图所在。语力总是通过一定的语力显示手段表现出来。塞外认为, 语力显示手段指施事动词、语调、语气、重音等语言手段。“好吧”在交际中的使用能够起到放低说话人位置, 弱化说话人力量的作用, 是体现语力的一个重要言语形式。“好吧”之所以, 在交际中能体现语力, 这首先是因为汉语语境下, 在使用了“好吧”的对话中, 可以明显感知到这是一种柔和的, 语力较弱的对话。在上文提到的“你看天亮了, 天气这么好, 我们出去散散步, 看日出好吧?”这句中, 通过“好吧”的使用使得这句请求的话由疑问的语气表达出来, 通过对说话人语力的弱化体现了对听话人的尊重。可以假设如果在一个非常正式严肃正式的场合, 比如, 在政府提案中, 任何公文都不会使用“今年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起点定在3000元人民币, 好吧?”这样的句子, 正是因为“好吧”会职权部门的力度和权威性, 尽管是征求意见, 但是政府部门的权威性是不容弱化的。也正因此“好吧”是个口语度很高的词, 很少在正式的文本和场合中使用。在“好吧”放在句首或是形同独立语存在在交际中时, 在说出“好吧”时, 说话人通过这一言语表达了说话人将要放弃或是实施某一种行为。“好吧, 明天我陪你一起去。”在这样的句子中, 是“好吧+承诺某种行为的模式”, 通过承诺, 说话人表达了自己将要实施跟听话人一起去的行为。可以说“好吧”是一个弱化语力的言语形式, 在交际中使用这样的言语, 可以使得整个交际变得温和, 可以起到润滑人际关系的作用。
在交际中, 人们采用具体某一种言语行为形式, 受到语境、交际双方、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使用“好吧”的请求、询问中, 听话人更容易做出符合说话人期望的肯定性回答, 这主要体现了人们在心理中更容易满足“弱者”的请求或是询问, “好吧”的使用, 通过弱化语力, 放低说话人姿态, 尊重听话人, 正符合了“同情弱者”的社会心理, 也因此更容易得到说话人预想的回答。同时, 因为弱化了语力, 纵然是对另一方观点、行为的让步性的勉强接受, 也保全了自己的面子, 给了对方面子。
看似简单的一个“好吧”, 在交际中能够传达多种意义。表达接受, 询问的句义的时候, 其深层传达出的是说话人的各种态度以及说话人为了使交际可以顺利进行体现出来的运用语言的能力。交际或者说会话是人类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 自打人类出现开始, 就用了语言交际, 在这漫长的语言发展史中, 人们的交际技能随着语言的使用不断地得到提升, 话语分析的很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对会话的分析, 向人们讲述什么样的话语在交际中更能起到润滑社会关系的作用, 毕竟在会话中没有是否符合语法这样的硬性指标。交际中, 每个参与者都应该积极动用各种手段参与交际过程, 同时, 选取合适的言语方式表达自己的想说的话以达到自己想要的语用效果是十分必要且值得学习的。
参考文献
[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3]张振亚.应答语“那是”的语用环境及效果[J].修辞学习, 2009.
[4]王秋端.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性的关系[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 , 2006.
[5]朱秀芝, 王一飞.话语标记语well的礼貌功能探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0.
面向职业语境的语言学课程设计 第10篇
关键词:话语分析 职业语境 课程设计 语言学 需求分析
一、语言学课程的困境与困惑
在高校本科外语专业中,理论型语言学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较典型的课程包括语言学概论、普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词汇学、句法学、语用学等。这些课程不同于语言技能训练课程,而是向学生提供语言学专业知识、进行专业思维训练的理论类课程,本应当在语言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师生们对这些课程的反响往往是“老师难教,学生难学,高深枯燥,学无所用”这类负面的评价。尤其是在新时期外语类专业经历了很多体系性复杂变革的情况下,比如“外语+外语”“外语+专业”等复合型模式不断出现,语言学类课程更显得过于理论化,难以吸引将来不想从事语言学学术研究和不想当外语教师的学习者。有的学校甚至将语言学理论课程一再压缩,迫使其不断让位于实用的语言技能训练课程或复合型专业课程。近两年来学术型硕士招生不断减少,使得本科层面语言学理论课程一直处于不受欢迎的困境中。
语言学研究对象本来就是现实世界的语言,语言学课程也应当致力于反映现实世界语言的规律,指导学生解决现实中的语言问题。本文研究的问题是:语言学理论课程除了为学生奠定考研的基础,如何能够更加关注现实,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进一步说,语言学课程如何更“接地气”?怎样设计语言学课程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话语能力?下面将提出一套面向职业语境的语言学课程设计策略,并以《话语分析》课程为例,详细阐述如何设计教学任务,从而更好地解答上述问题。
二、面向职业语境的语言学课程设计策略
针对如何设计面向职业语境的语言学理论课程,本文提出以下4项指导性原则。
首先,进行学习者需求分析。任何课程设计的第一步都是进行需求分析,包括对学生现状与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分析,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建立在需求分析的结果之上。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与调查研究,语言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取向基本分为3类:第一类,极少数人选择继续攻读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对他们而言,语言学理论学习无疑是有趣的;第二类学生选择当老师,这些学生对语言学理论也有一定兴趣,但倾向于与教学相关的内容;第三类学生则选择走向广阔的社会,参与各种涉外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的职业活动。如果语言学理论课程不能面向现实职业语境来设计,就会使这些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第三类人数是最多的。
其次,要使语言学课程摆脱引介西方理论的传统模式,调整语言学理论课程的内容导向。语言学理论课程的困境也有一定的自身原因,即以介绍西方理论为主,难以结合汉语的社会现实。这种情况在外语专业课程中尤其严重。语言学理论难以联系汉语实际,也无法应用于解决中国自身的语言问题,自然难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
再次,要基于现代教育理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程设计。现代教育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模式,教师起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种种语言现象和规律,要让学生尝试去发现,去分析,去推理,去归纳,这才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设计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死记硬背概念定义没有多少意义。如果不改变教学理念,学生对学习理论课程就不会产生兴趣。
最后,只有充分了解职业语境要素,才能有效关联语言学理论。无论学生未来有怎样的就业取向,都可以运用语言学理论帮助其建构起职业认知框架。第一步,充分了解职业语境要素;第二步,在学生的学习任务中建立职业任务情境和职业话语社群,使学生融入职业角色;第三步,实施职业语境中的语言活动任务,比如制作与分析真实职业口头话语与书面文本等。这将使学生认识到语言学理论课程不是离他们很远的抽象理论,而是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
下面将通过《话语分析》课程案例来说明如何进行面向职业语境的课程设计。
三、《话语分析》课程设计案例
话语分析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迅猛发展的一个研究领域,其研究对象不是教材中人造的语句,而是处于真实语境中的真实语言,也正是因为关注现实生活的语言使用,话语分析研究领域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态势。话语分析这门课程主要是从各种理论流派中撷取能够分析真实话语规律的理论来对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使用进行描述、分析和解释。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门课程不能仅仅满足于介绍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体系,更重要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向学生传授话语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真实话语的规律,并且学会如何恰当地运用各种话语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话语能力。下面介绍笔者《话语分析》课程实践的7个案例,说明如何使话语研究的相关理论能够与职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从而指导现实生活中的话语实践。
(一)各种交际情景下的礼貌原则运用
礼貌原则是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话语的经典理论之一,用于指导职业话语实践再恰当不过。可以通过设计各种职业交际情景来体现礼貌原则的使用,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各种“拒绝”的场景,例如:设计拒绝还盘、拒绝加薪、拒绝借款、拒绝还款等场景。让学生分组模拟商务角色,表演会话,运用礼貌原则来实现“拒绝”的话语功能,并且在表演后要求进行礼貌策略分析。这类会话既锻炼了学生的商务话语能力,也使学生体验到礼貌原则的重要性。
(二)不同话语方式中的风格变体
话语风格变体是话语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职场语境中需要不同的话语风格,可以设计不同职业角色让学生扮演,从中学习话语风格的异同与变换如何影响话语方式的选择。例如:同样是一种产品的促销任务,让学生分别模拟制作影视广告、上门推销、产品发布会、报刊媒体广告所运用的不同话语,从而领会话语风格在不同语境中的实现方式和特征。最后,让学生分析自己的设计,由教师点评。
(三)无领导小组讨论中的话轮转换
话轮转换是会话分析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职业话语中广泛存在的现象。目前各大企业面试常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法,其中的话语技巧正适用于话轮转换研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来模拟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记录下每位学生参与讨论的话轮转换情况,并与其能力表现相联系加以分析。教师运用话语转换规则分析每位学生的技巧与得失,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如何运用话轮转换规则改进其参与讨论的能力表现。
(四)论辩中的话语
常见的叙事、说明和论辩等3种话语类型也是职业语境中常见的话语,要让学生体会这3种话语类型的使用技巧。以论辩话语为例,可以先组织学生分组就某话题进行辩论,然后运用论辩话语指导学生在辩论中使用论辩技巧。或者先让学生自由发挥,然后再结合相关理论帮助学生分析所使用的话语策略,使学生探索论辩型话语的规律。
(五)真实会话的录音转写
口头话语的分析要求运用话语转写文字的技术,这也是本门课程中必须向学生传授的研究方法。转写文字的部分同样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比如在前面4项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展开会话活动的同时进行录音。之后,讲解话语转写的系统方法,布置学生分组将活动现场的话语转写成文字。这个过程既收集到了学生自己的真实话语,又锻炼了学生将话语转写为文字的能力。由于是学生自己的话语,学生往往会很感兴趣,也会非常认真地分析自己的话语。
(六)书面语篇真实成果的分析
除了口头文本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亲身实践书面话语的生产与解读过程。比如:教师提供一封客户索赔的来信,要求学生写一封理赔的回信;提供一个开业情景,要求学生写一份邀请客户参加开业庆典的邀请函;提供一批市场数据,要求学生写一份分析报告;提供一些公司信息,要求学生写一个商业新闻报道等。再结合学生的写作,讲解关于书面话语分析相关的内容,如衔接与连贯、情景性与互文性、语篇修辞结构等。重要的是关注话语研究相关理论如何促进学生职业写作能力的提高。
(七)真实新闻的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是话语研究的社会学视角,是话语跨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真实新闻语料进行分析。比如结合某新闻时事,让学生找到同时报道该事件的中国新闻媒体与西方新闻媒体所编写的新闻,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比较中西方媒体呈现新闻事件的视角、焦点、立场与态度等,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闻话语的策略。
除了上述课堂内容设计之外,还可以有其他的课后任务设计。比如列出各种职业语境中的话语现象,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话语策略并将其作为作业或论文题目。笔者曾经设计过的题目包括:各类产品的不同类型广告话语策略、商务宴请话语礼仪、商务谈判话语礼仪、公司会议话语礼仪、职场男女话语风格对比分析、网络话语礼仪、职业称谓研究等,让学生从广泛的渠道收集真实话语案例,运用相关话语研究理论进行分析。这些任务贴近真实世界,贴近学生的生活与职业选择,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学理论并不脱离生活,还能够指导话语实践。
对于上述课程内容如何实施,笔者建议让学生在没有理论框架的前提下自然地呈现或体验真实话语,并先尝试自己分析,然后教师再讲解理论,指出学生自然话语策略的得失,这就足以令学生信服。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调整自己的话语策略,重新完成任务,这样学生就能够感受到自己话语能力的提升。此为最佳方式。
四、启发与思考
上述课程设计已经在笔者的课堂上实施多年,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普遍反映,语言学理论课程不再枯燥难懂,而是可以生动有趣,学以致用。语言学既可以研究抽象的语言规律,也可以运用于指导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运用。面向职业语境的语言学课程设计向学生们展示了语言学理论强大的解释力,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话语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本课题是2014年度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中国语境下的职业英语能力需求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Jan Renkema.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Studies[M].JohnBenjamins Publishing Co,1993.
原子的对称性语境分析及其意义 第11篇
一切对称性的根源在于某些基本量的不可观测性,[2]我们可以将这种不可观测性理解为在特定操作下所体现出的不变性。本文将利用语义分析方法,从语境的视角分析原子内部及原子之间所存在的对称关系,通过界定原子在对称变换过程中所使用的域语言,明确文中所研究实在客体的自组织形态;通过分析原子在对称变换过程中所使用的数学工具,明晰了对称变换中的句法规则,规范了原子间对称变换的操作语言。在利用语义分析原子的对称性问题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分别界定了原子在对称变换中的域语言和操作语言,然后通过寻找两者之间的关联,从而将表层的操作语言与深层的域语言进行有效结合,试图实现操作语言和域语言的有效统一。而正是由于域语言与操作语言的统一,从语义结构与句法结构上,构成科学知识动态发展的动因之一。[3]本文正是借助于上述的语义学分析方法,最终揭示原子间对称所体现出的本质特征,即经历操作变换后所保持的不变性。
一原子间对称性的定位及数学分析
“原子”这一概念来源于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在当时的语境环境中赋予其组成宏观物体的最小微粒这一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在现阶段被人们所公认的原子是组成元素基本单位认识的层面,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应当比现阶段人们所认识的“原子”更微小,虽然原子仍可分,但本文中所阐述的原子即现阶段被人类所公认的原子。
在原子层面上所进行的对称性研究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在其后所发展的半个多世纪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期间,将原子间所体现的对称性作为物理学问题进行分析,这些成就也都是将对称现象建立在数学工具基础之上所进行的梳理,特别是群论这一高效的数学研究工具的出现,发现了原子之间对称关系的内涵,丰富了对称的内容。由于原子个体不能用肉眼直接观测,原子物理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并不直观。随着科学理论越来越远离经验的发展,在如何构造、理解和诠释科学理论方面,语义分析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学研究方法,并赋予时代特征。[4]本文从语境的视角出发,利用语义分析方法就原子的对称现象进行解读,提供了一种研究对称性问题的新方法,并且丰富了原子间对称性的内涵。
在经典物理学中,当引入质点这一理想模型时,将物体看做是只有质量而不占据空间体积的点,从而忽略了物体所具有的其他物理量;原子的尺度虽然非常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将其视为质点,但其作为整体所具有的静态性质包括原子核的电荷、质量、半径、自旋等,这些性质都是与原子核密切相关的。[5]
古希腊人在研究几何图形时提出对称概念,我们将其命名为古典对称对称理论的雏形,即几何图形在经历某种变换操作后所显示出的不变性。当解析几何创立之后,图形与函数完美地结合,使得对称性问题的研究更加逻辑、严谨和完备,使得对称性理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广泛地应用在数学、物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在经典物理学中所体现出的对称现象,人们可以在宏观世界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现象,非常直观,便于判断,为人们可以广泛接受;在原子物理学中所出现的对称现象,虽然其所研究的内容与宏观物体间所体现出的对称性大体相同,但由于原子的尺度过小,原子间所体现出的对称性并不能通过人眼直接观察到,这样就要求我们在推导对称理论过程中更加严谨。
在研究原子尺度所出现的对称现象时,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两类:时间-空间对称性和内禀对称性。
时空,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的时空观认为,存在着欧几里得三维空间E3,用来表示物理空间,空间中的点在时间上保持自身的同一性。而时间也可以表示为一种欧几里得空间,只是相当平凡,仅是一维空间E1。我们可以将时间和空间统一看做是一种“欧氏几何”,而不是一种实值线R的拷贝。在实值线R中存在表示时间上为0的优先元,如果存在优先的时间上的原点,那么在原点之后的时间里,动力学规律则发生变化。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动力学时空观中在实践上并不存在优先元;同时也不认为存在优先的空间原点,空间在所有方向上无限延伸,使动力学规律处处起着完全相同的作用,所以在亚里士多德所构建的框架下,时空被看做是简单的积A=E1E3。[6]
由于时空具有连续性和各向同性,那么在该时空中所出现的对称变换就具备了连续变换的特征,具体有以下四种:
A.空间平移不变性 当空间发生坐标平移变换时,原子所组成的系统的运动规律保持不变。在数学上体现为系统的哈密顿量在空间上进行平移操作之后所保持的不变性,这种不变性将导致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如两个可以视为质点的原子发生弹性碰撞后总动量保持不变;原子在发生衰变时总动量守恒等。
B.空间旋转不变性 与空间中所做的平移操作类似,由于我们处在各向同性的欧氏空间中,那么在空间中将坐标转动一个任意的角度时,系统的运动规律保持不变。在数学上表述为系统的哈密顿量在经历角度变化后仍保持不变性,这种不变性将导致系统的总角动量守恒。
C.洛伦兹变换不变性 前面提到空间中存在的平移不变性和旋转不变性,是将原子在空间中进行坐标变换;而当宏观物体发生洛伦兹变换时,可以将其视为空间相对于物体在运动,在这个变换下,系统的运动规律是不变的。而在微观领域,当我们不清楚支配一个系统的运动规律的哈密顿量时,通常利用描写系统的场量来构成一般形式的洛伦兹不变量,在变换式中存在一定的参数,然后通过实验来确定这些参数,这已经成为原子物理学中对称性问题研究的重要方法。
D.时间平移不变性 当时间坐标发生变化时,可以看做是E1坐标由一点变为另一点,由于时间是均匀的,那么系统的哈密顿量在时间轴上经过平移后则保持其不变性,而在这个变化中将导致系统的总能量保持不变。
同古典对称类似,在各向同性的均匀时空中,原子间不仅存在连续对称性,同时存在着分立对称性,如:空间反射、时间反演等。
A.空间反演不变性 即将三维空间中的各个维度进行反转时,系统的运动规律保持不变。空间反演也就是镜像变换,当系统以某种方式运动时,镜像的运动方式也是实际存在的,系统与镜像的这种变换不变视为系统在空间中宇称不变。在没有任何外界条件的影响时,微观粒子的内部无论其运动情况如何复杂,其宇称是不变的,即微观粒子系统在对称变换前后,宇称守恒。
B.时间反演不变性 考察亚里士多德所描述的一维时空,当我们将描述原子的变量T变换成(-T)时,系统的总能量保持不变。在这里的时间反演并非连续变换,而是分立变换。例如,当原子系统吸收一个粒子后,如果将时间进行反演,那么将变成新的系统放出一个粒子,那么其动量也必定进行反转,同时自旋方向也发生改变。正是由于动量和自旋都发生反转,粒子自身的旋量将保持不变。一个粒子系统的运动规律在时间反演下保持不变就意味着如果将这个原子变换过程进行严密地反推,其逆过程也是合理且存在的。
原子之间的内禀对称性表现为在时空坐标不变的条件下,仍存在着仅变换波函数形式的变换ϕa(x)ϕ′a(x)。[7]而内禀变换的具体形式因粒子类型而异,常见的有电荷共轭、置换变换、电磁场规范对称U(1)、同位旋变换SU(2)、SU(3)对称等,因其涉及量子场论和群论的内容,本文中将不展开讨论。
当研究原子的时空对称现象时,我们选取了一个给定的参考系,原子的空间位置就是利用这个参考系来标定的。当原子发生平移、转动等操作时,用数学表示为描述原子空间位置坐标发生坐标变换或者矢量变换。前面我们提到,在亚里士多德的时空观中并不存在时间上的优先元,时间作为空间的第四个维度具有均匀性。时空被看做是简单积A=E1E3,这是一个简单的偶(t,X)空间,t是E1的元素,X是E3的元素。通过比较E1E3上的点,我们可知两个事件是否发生在同一时刻,也只是两个事件是否发生在同一地点。
那么原子在时空中的均匀平移(Δt,ax,ay,az)表示为
undefined
当原子发生转动时,以在xy平面内转过一个角度为例,在这种情况下,公式变为
undefined
而洛伦兹变换是一种参考系之间的变换。任何一个事件在参考系K中由时间t和三维空间坐标来表示;在参考系K’中由时间坐标t’和空间坐标φ′(x′,y′,z′)来表示,假设光沿X轴传播,洛伦兹变换表示为
undefined
当我们研究原子在时空中的对称性时,将原子看做是质点在其中进行位置变换。原子虽然在宏观上体积很小,在微观尺度上其存在着精细结构。
二原子间对称性的物理意义及结构特征
物理学中一切对称性原理的成立都是以某些基本物理量的不可观测为基础,一旦这些物理量可以被观测,或者说可以被区分,那么对称性将会被破坏。对称性原理与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是密切相关的:不可观察性假说,有关数学变换下的不变性以及作为物理结果的守恒律(或选择定则),理论的真理性通过这些守恒定律的可检验性来获得确证和否证的。[9]261在这里,不可观测性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某些物理量确实不可以被观测;另一种情况,某些物理量在目前的观测条件下不可以被观测,当实验仪器更加精密时,这些不可观测量将转换为可观测量。此时,对称性将出现破坏。在物理学中,对称性中所体现出的变换不变性可以作为检验物理理论真理性的重要依据。那么,当我们试图将不可观测量在物理实验中转化为可观测量时,其内在对称性将被人为地破坏。这迫使我们不得不寻找在不破坏其对称性前提下可以进行的分析,语义分析方法可以满足我们这一要求。
在经典力学中,宏观物体在时空中进行平移、转动等对称变换后,某些物理量如能量、角动量等并没有发生改变,我们从而分别得到了相应的守恒定律;在原子间所体现的对称性中,当我们将原子看做是整体进行与宏观物体所做的类似对称操作后,我们同样发现原子间相应的物理量没有发生改变。而原子自身是具有更加精细的微观结构,当我们继续研究原子的亚层结构时,发现原子亚层存在更加精细的结构,如:原子核自旋,核外电子的分组分层排列,同轨道电子绕相反方向自旋等。由于其自身带有微小的电荷量,在现阶段很难做到在不影响原子亚层结构的前提下做出的测量,故当我们对其测量时,自身的对称结构则被破坏。在古典对称问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对称性通常是与守恒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对原子间的对称性问题做出相应的研究。这时,语义分析方法则显示出其迷人的特征,即通过语义分析方法研究原子亚层中存在的对称性问题,这样扩展了对称性问题的研究内容,使得对称的意义更加深远。
首先,继承古典对称观念,并将其理想化地应用于微观世界。我们首先来研究单个原子自身所具有的对称性。在宏观世界中的球体自身存在着多种不同类型的对称性,球体上的任意点都关于球心对称;在研究电子绕核运动时,将原子看做是一个标准的球体,核外电子的空间位置虽然发生改变,但我们只能确定电子与原子核的距离,而不能确定电子跃迁前后的坐标。这里体现了原子物理学中古朴的几何对称思想。当我们研究由原子所组成的系统时,从统计物理学的观点看,所研究的系统应当是玻色系统。玻色系统中的微粒和经典物理学系统中的物体都可以看做是“小球”,但是在这两个系统中的“小球”却有着很重要的差异:经典物理学系统中所指的“小球”可以区分,而玻色系统中的“小球”不可以区分。因为宏观物体的可区分性是建立在其自身有一定大小基础之上,而当对象缩小到分子尺度大小时,可区分性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原子所体现的全同性。将可观察的宏观对称性应用于不易观察的微观世界,第一需要将宏观对称性在理论上进行合理外推;第二原子间所体现的对称性需要在宏观上得到实验验证。这样,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有着相同的对称性。
其次,扩展了对称理论的适用范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将一个物体经过变换而保持不变的现象称为对称现象。一种对称必定对应着一种具体的形态变换,而这种形态变换则显示出不变性。在经典物理学中,宏观物体所具有的对称性通过四维时空中的变换来体现,往往借助平移、转动、反演等具体形式来实现。那么,在四维时空中的原子也同样具有宏观物体所具有的对称性。这就说明,原子物理学中的对称,与经典物理学一样,使用同一个各向同性的四维时空。此外,虽然我们以微小的纳米尺度来衡量原子的大小,但原子自身仍具备更加精细的微观结构,从而出现了许多原子物理学中特有的对称性。
第三,加深对称性与守恒量之间的联系。诺特定理指出,如果运动规律在某一变换下具有不变性,那么必定存在着一个相应的守恒定律。在经典物理学中,宏观物体在时空中变换后某些物理量保持不变,从而导致相应的守恒定律。在原子物理学中不仅认同了从经典物理学中复制来的对称性与守恒定律,同时又将挖掘出原子间所具有的电荷、重子数、轻子数等守恒。在研究原子尺度的守恒定律时,由于原子本身很难观察,原子的整个变换过程更难观测。在利用对称性和守恒定律研究时,我们可以不考察变换的中间过程,只考察原子的始末状态,从而大大简化研究的难度。
第四,促使群理论发展。一个运动规律在某个特定对称变换下保持不变性时,则对应着确定的守恒定律。假设这个运动规律在某些变换下偶尔可以保持不变性,那么就均存在着相应的守恒定律,而这些变换则构成了对称变换群。
任何科学知识都是通过特定的科学语言系统获得其自身存在的物质外壳,从而展现它描述、解释和把握客观世界规律的本质。[3]40
科学理论从创立、发展到进步是一个抽象程度越来越高的过程,导致科学符号与科学实在之间的层次性和结构性更加复杂和多样。在利用对称性原理描述宏观物体之间所存在的几何对称这一科学实在中取得成功,随着科学符号的“上升”和“远离”,表明科学符号与实在之间摆脱了原始的、直观的、简单的一致而导致深刻的、抽象的、复杂的统一,对称性理论在微观领域的广泛使用也很好地印证了科学符号与实在之间的关联形式和关联结构的发展和变化。作为普适原理,关于对称描述的科学语言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我们利用域语言规范深层语义结构内在的相应知识系统所涉及的范围,可以看做是一种定性的描述。在刚才的描述中,科学符号“远离”经验层面越强,其包含的经验层面越大,包含的实在内容越多。利用操作语言在表层句法上直接规定相应知识系统在其研究领域的操作规则,是一种定量的描述。任何一种符号语言系统都从它自身特定的目的和应用范围确定了该系统中特定的句法规则,这些句法规则规定了该系统中的逻辑规则,所以在一个符号系统中,它的句法规则与逻辑规则是同一的。[3]41这样,一个确定的知识系统图景就可以表示为:St=∑(OdA),其中O表示操作语言,它作用于域语言A。d表示由该知识系统所允许进行描述的确定操作关系。下标t表示这一系统的特定发展阶段或时期。∑是整个研究域和这一系统中各操作要素的集合算符。[3]5可以看出,任何一个知识体系在建构过程中都处于动态发展,由于知识系统自身会随着与科学语言相关的难题和操作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内在的变化,这样将不会保证该知识图景有相同的结构和内容。而对于同一个知识图景来说,域语言A与操作语言O之间在更深层次内存在内在的对应性和一致性。借助于确定的语言形式规则,域语言的深层语义结构转化为特殊的语言陈述从而表现为适当的形式结构;而操作语言之间的句法结构,正是借助于相关的语义结构的内在约束通过逻辑操作表征了深层的意义本质。
本文中所讨论的原子间存在的对称性,其研究对象是分子和原子,它们在化学中被定义为组成自然界的微小粒子,这个观点包含自然主义哲学的韵味。自然主义是对自然之发现的结果现象,自然在这里是指一个按照精确的自然规律在空间、时间存在的统一意义上的自然。[9]与精神科学家相对,自然科学家趋向于将一切都看做是自然,精神科学家将一切看做是精神。所以当我们关注自然主义者,在他们的眼中看到的自然首先是物理的自然。一切存在客体都是物理的,隶属于物理自然的统一联系,或虽然是心理的,但却只依赖物理因素而发生变化的东西。所有存在者都具有心理物理的自然,这是根据确定规律被明确定义的。即使在实证主义意义上,物理的自然以感觉主义的方式消融在感觉的复合之中。
由多个原子组成的分子,由于空间结构不同,所构成的分子则具有不同的对称类型,而结构上的对称性又是基本运动对称性在特定相互作用下的表现。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核外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原子与核外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核外电子自旋与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相互作用,这些共同作用形成核外电子运动的对称性。我们用原子的态用状态函数φ来描述,原子从一个态变换到另一个态的过程体现为函数φφ′的变化过程。若变化前后两个态是等价的,或状态函数φ在经历某个特定操作后其函数值并未发生改变,那么这一操作对于该系统来说是对称的。若存在N个操作都可以使原子的状态函数经过变换后保持不变,那么这N个操作就可以看做是该状态函数的对称变换群。
科学只探讨对象的结构特征,[10]卡尔纳普曾指出一切科学命题都是结构命题。在描述科学命题之前,首先应当界定这个命题的特征描述,即域语言;然后找出其关系描述,即操作语言。当我们谈及科学命题时,对象应当是客观的,当我们在观察过程中,那些属于质料而不属于结构的东西与所有可以具体显示的客体归根到底都是主观的,因此科学命题应当转化为当且仅当客观存在的结构命题。原子是客观存在的,原子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也是客观存在的,对称关系作为存在于原子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它也是客观存在的,在原子的对称变换过程中,与经典力学中描述的系统一样,我们用坐标p和动量q来描述系统中粒子所处的状态用哈密顿函数H来表示,系统的本征态与本征值,将会决定该系统的各个定态和处于此定态时所具有的能量,即,H决定了该系统随时间变化情况。与经典物理学中的对称性相同,原子之间所体现的对称性通过原子系统的哈密顿量的变化来体现,即哈密顿函数H保持变换后不变。
Q-1HQ=HQ-1HQ=H (4)
一般来说,如果物理系统有某种对称性质,那么与之相应的线性变换算符可以和哈密顿算符对易,表示为[Q,H]=0 (5)。而其中的对称变换Q所构成的群被称为对称变换群。
三原子间对称的句法特征及其意义
当我们着手研究原子大小层面所存在的对称问题时,那么这些纳米大小的微粒则构成所要研究的客体,原子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正是这些客体。原子物理学作为一种理论,在每个阶段都得到缓慢发展,在这个理论中必然留下许多空白。[11]74对其空白进行研究,通常存在两种方法:其一,先作出假设,随后对假设进行检验;其二,先进行实验,获得数据,然后利用逻辑关系合理外推,利用理论陈述形式,填补正在形成、发展中的理论空白。正如迪昂早已强调,对于新的更深层次的经验规律的寻求,正是隐藏于理论的语言之中。
一个科学假设、模型或者理论的提出,其自身就蕴含着一种内在的语义分析框架,这个框架构成了它尔后进行论证、解释和争辩的基础。[4]43每个科学理论都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在前面已经提到,我们分别通过规范域语言界定每个系统自身所包含的概念,通过分析操作语言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语义学分析方法,将每个理论语言的“表层构造”和“深层结构”实现区分、关联和统一。在经典物理学中所出现的各种对称现象,由于其自身具有可观察性,在描述宏观物体时较为直观,其对称关系建立时逻辑关系十分清晰,从而留有深刻印象。随着科学研究领域逐步向微观迈入,由于分子、原子自身的微观结构,使得关于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描述只能部分地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它们的大部分性质和特征已经逐步脱离人们的日常观察,这样在微观粒子研究中逐渐形成以符号方法、数学方法和逻辑化方法作为基本科学研究方法的语言系统。
经典物理学中的哈密顿量包含了物体在空间中的坐标和动量,当我们描绘单个原子的哈密顿量需要同时得到原子的坐标和动量时,测不准原理将告诉我们这是徒劳的。那么当我们在进行原子间对称性问题研究时,由于单个原子和原子所组成的系统有着不同的组织形态,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为了简化问题研究,我们分别赋予了原子不同的自组织形态,当研究原子自身在四维时空中的运动时,我们将其看做是经典物理学中的质点;而当研究原子自身所具有的对称性时,将其近似地看做行星模型;而当研究由原子所组成的系统时,由于玻色子和费米子具有不同的性质,那么我们将会分别讨论,这些模型都可以用态函数来表示。
在研究原子层面的对称问题时,我们用态函数描述原子客体所处的态,这个态构成语义分析中“所指”的内容;作为客体的原子自身的不同自组织形态则构成“所指”的形式,而原子自身的态是一个时刻变化的过程,体现为在其自身的态函数φ中显含时间t,在数学上,这些变换过程分别用不同的正交矩阵来表示。
原子的初态和末态即原子自身变换前后,原子与原子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关系,具体地说,当一个变换操作作用于原子时,原子在这个操作下进行态函数的改变,像洛伦兹变换、时空平移等关系则构成语义分析中“能指”的形式,而变换后原子的态函数与原先保持一致,从而体现出经历变换后所保持的不变,在这些变换中所体现出的不变量与守恒量则构成了“能指”的内容。而这些对称变换,则具体表现为操作算符与原子的哈密顿量对易。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已经逐渐脱离传统的经验观察,已逐步发展成为科学符号之间的计算,而对科学符号的运算及结果的诠释成为理论构造及其阐述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深刻地表明了科学认识方法或者科学研究主体把握客观世界的能动性的深化和强化。[3]36
语义分析方法的具体展开,就是理论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间的辩证统一。[12]本文针对原子大小尺度上所出现的变换不变进行语义学分析,把握变换顾虑,通过语义上升挖掘深层结构的内涵,为对称性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哲学方法,丰富了研究内容,因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揭示了对称变换的深刻内涵。语义分析作为科学研究中一种横断的研究方法,可以透过纷繁复杂的物理现象,把握其背后的本质特征,从更高层面为科学问题研究提供方法支撑。范弗拉森在《科学的形象》一书中曾经指出,不要将观察(一个实体,诸如事物、事件或过程)和观察到的(某物和他物)混淆起来。在科学研究中人们总是善于观察,现象总是在事物的最表层上予以呈现,而其中的规律又或深或浅地隐藏在现象之中。对于原子大小尺度的微粒来说,粒子的质量、电荷等物理量仍可以准确地测量,而轨道半径、自旋等粒子的精细结构则是在观察宏观现象之后合理外推得到的,温格曾经指出,在光谱学研究中几乎所有的规则都可以利用对称性之一特征导出[13],所以通过分析对称性,可以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分析这些微粒的微观性质,从而为更深入地研究原子结构与特征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其次,试图实现语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由科学语言和科学内容所组成的,对称性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来说,迫切地需要其内容和形式统一。作为逻辑实证主义的以语言为中心的科学哲学中,理论的经验含义要通过把语言分解为理论和非理论部分来确定。这是一种哲学的分解,是从外部强加的分解,并且你不可能把你的赞同限于理论的经验含义,除非你的语言在原则上仍然限制在理论语言的非理论部分。[11]80本文利用语义分析方法对原子间的对称现象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原子对称变化过程中的域语言和操作语言,明确了所要研究的客体,语义分析中的“能指”和“所指”的形式和内容,为原子对称变换构架了一个多层次的对称性理论知识网络,然后通过将原子尺度上的对称现象与规律有机地结合,将对称性理论的语言形式和内容与语义结构结合在一起,并贯穿于原子物理学对称性问题研究的始终。
第三,发展对称性理论。任何科学知识都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是纲领之间相互竞争的过程,同时也是句法的表层结构与语义的深层结构之间的相互关联的动态转化过程。语义分析方法是从本质上承认了再理性思维机制与客观实在机制之间存在着一种同构。[12]4本文以语义分析作为基本方法,在把握原子状态函数在变换后所体现出的不变性,通过扩展域语言,将研究客体由宏观扩展到微观;接着深化操作语言,扩展对称关系所包含的内容。数学变换中由不变性所产生的对称在物理学中意味着守恒,即不变量总是与守恒量联系在一起的。在原子状态函数的变换中,不仅可以看到古典对称变换中所体现出的动量守恒、角动量守恒等,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原子中所特有的光谱对称分布、能级对称分布等新的事实,新的发现不仅为原子层面的客体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同时也继续发展和深化对称理论的研究领域。
四结语
对称性在原子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称性在物理学研究中所体现出的连续性,表现为以经典物理学中的对称现象为对照,应用于原子物理学中的问题研究,而原子物理学中对称问题的深入研究为对称理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语言语境意义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