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儿童呼吸道疾病
预防儿童呼吸道疾病(精选12篇)
预防儿童呼吸道疾病 第1篇
关键词:白银市,儿童呼吸道疾病,季节因素,气象要素
白银市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以及蒙古高原的汇集区,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深居大陆、距海遥远、地形复杂, 海洋温暖气流较少, 具有气候干燥, 光照充足, 太阳辐射强, 风能资源较丰富, 雨热同季, 气候类型多样, 气象灾害种类多、频率高、范围广等大陆性气候特征。气候特点为春季气候偏暖, 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 降水偏少, 多大风沙尘天气, 空气中尘埃物质多;夏季无酷热, 降水较多;秋季凉爽较湿润, 气温下降快;冬季由于西伯利亚流动的冷空气入侵, 形成强劲的西北风, 气候寒冷干燥, 雨雪稀少。这种不稳定的气候条件很容易造成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尤其是在每年的冬、春季节, 北方冷空气不时南压, 地面冷锋活动频繁, 经常发生大风降温及沙尘天气, 极易诱发人体尤其是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白银市气象局地面观测资料和同期白银市某医院儿科门诊逐日登记病例统计资料。季节划分:中国气象部门将天文季节和气候季节相结合, 应用气候学的划分标准将季节划分为:3月至5月为春季, 6月至8月为夏季, 9月至11月为秋季, 12月至2月为冬季。
1.2 方法
统计发病人数的月分布规律, 计算出各月主要气象要素 (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 的平均值, 分析各季节和气象要素与呼吸道疾病发病人数之间的相关性。
1.3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呼吸道内科疾病诊断标准》[1]。
2 结果
2.1 季节变化与呼吸道疾病的关系
白银市年平均气温为3.1℃~9.1℃, 受地形影响, 总的地理分布是从东西两边向中部递增, 海拔较高的地方气温较低, 最低值在景泰西南部的正路乡, 约3.0℃左右, 市中部的黄河谷地年平均气温最高在8.0℃~9.0℃之间, 地区差异十分明显。
本市年极端最高气温35.9℃~39.5℃, 南北相差3.6℃;年极端最低气温-27.3℃~-21.2℃。
春季受冷高压控制多风, 气温低, 少雨, 空气干燥。干燥则使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运动减缓, 灰尘、细菌等容易附着于黏膜, 刺激喉部引起咳嗽;干燥也使人鼻黏膜容易发生细小的皱裂, 呼吸道的抵抗力下降, 病毒容易入侵体内[2]。从气象角度分析,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季节, 早、晚凉, 中午热, 昼夜温差大, 光照足, 多风干燥。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 使得天气乍暖还寒, 反复无常。
随着入春后气温迅速回升, 春季全市平均气温为10.1℃, 土壤解冻, 土质干燥松散, 加上持续少雨, 平均降水量为48.5 mm。春季降水量占全年的16%~20%, 因此, 易出现大风、沙尘暴、晚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各种致病的细菌和病毒在温和的天气中很容易复苏并开始大规模活动, 所以, 患呼吸道疾病的概率也在增大, 再加上春季风大, 空气干燥, 呼吸道黏膜保护作用降低, 也是呼吸道疾病多发的原因。此时, 体质较弱的孩子就比正常人容易“中招”。而原本就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也极易旧病复发, 因为诱发呼吸道疾病的原因非常多, 除了细菌、病毒外还有衣原体、支原体等, 临床常以鼻塞、流涕、打喷嚏、肌痛、乏力、咳嗽、发热、怕冷为主要症状, 部分人会表现出食欲减退、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夏季无酷热, 降水较多。夏季全市平均气温为20.5℃, 平均降水量为198.6 mm, 占全年降水量的55%~60%, 地面植被覆盖率高, 空气中尘埃物质少, 相对湿度大, 这样的环境使人感到舒适, 而在这样的环境下病毒的生存环境则会遭到严重破坏, 自然疾病也不易进行传播, 所以在这个季节里就诊病人最少, 在本资料中为1 975人, 仅占发病总数的12.83%。
秋季凉爽, 降温较快。入秋后, 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和昼夜温差增大, 呼吸道不断遭受刺激, 呼吸道黏膜抵抗力下降, 细菌、病毒便乘虚而入, 继而引起呼吸道疾病, 最常见的就是感染, 如流感、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除了感染以外, 哮喘性疾病的急性发作病人也成了就诊的“主力军”。秋季 (9~11月) 全市平均气温为8.5℃, 平均降水量为52 mm, 占全年的10%~20%, 相对湿度较小, 空气相对比较干燥, 就诊病人增多, 在本次统计资料中为3 576人, 占发病总数的23.22%。因此, 为防治秋季呼吸道疾病就要未雨绸缪, 从衣食起居等细节着手。
冬季寒冷, 干燥少雪。冬季白银市区上空多为冷高压控制, 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得大气边界层内极易在夜间或清晨形成逆温, 在这种天气条件下逆温层抑制着尘埃、真菌类、花粉、孢子和工业、生活以及交通等污染物的垂直扩散, 同时也使得各种致病菌繁殖传播。冬季全市平均气温为-4.4℃, 日最低气温-22.1℃~-26.5℃, 白银市冬季降水量较少, 仅为2.7 mm, 占全年的1%~3%, 相对湿度较低。从发病人数月分布情况看, 发病人数高峰期在冬季, 即12月份、1月份、2月份, 共就诊病人5 263人 (占总人数的34.18%) 。
白银市儿童呼吸道疾病一年中均有发生, 发病的频率具有以下特征:有明显的季节性, 就季节来分, 冬季为高发期, 春季为多发期, 夏季发病率最低。高峰在冬季, 次高峰期在春季, 即3月份、4月份、5月份, 就诊病人共4 293人 (占27.88%) ;发病人数最少是7月份、8月份及9月份 (占12.83%) 。就季节而言, 冬、春季节高发, 夏季是发病最少的时段。主要原因是各季节的气候特点不同, 各种气象要素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儿童的生理机能不能随着天气变化迅速调整, 具体见表1。
2.2 气象要素与呼吸道疾病的关系
人生活在大气当中, 无时无刻不受到大气环境的影响, 许多疾病的发生除与人本身的身体素质和生活环境有关外, 气象环境的变化也是诱发疾病的重要因素。
白银市一年中各主要气象要素季平均值:冬季平均气温-4.4℃, 日最低气温-22.1℃~-26.5℃, 平均最低气温-10.5℃, 平均最高气温6.1℃, 平均降水量为5.6 mm, 占全年降水量的1%~3%, 平均相对湿度为10.67%;春季平均气温10.1℃, 平均最高气温16.5℃, 平均最低气温3.5℃, 平均降水量为48.5mm, 占全年降水量的16%~20%, 平均相对湿度26.3%;夏季平均气温20.5℃, 平均最低气温15.1℃, 平均最高气温28.6℃, 平均降水量为198.6 mm, 是全年降水量比较集中的季节, 占全年降水量的55%~60%, 平均相对湿度50%;秋季平均气温8.5℃, 平均最低气温4.7℃, 平均最高气温14.8℃, 平均降水量为52 mm, 占全年降水量的10%~20%, 平均相对湿度13.03%。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白银冬季干燥寒冷、降水少、相对湿度较低, 干燥的环境使得儿童鼻部和肺部呼吸道黏膜脱水、弹性降低、黏液分泌减少, 最终导致黏膜上的纤毛运动减慢, 灰土、沙尘、病毒、细菌等容易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咽喉部, 引发咳嗽、哮喘为主的呼吸道疾病, 如气管炎、喉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再加上儿童生理发育的特点:呼吸道黏膜柔嫩, 腺体丰富, 抵抗力差, 对有害污染物的敏感性高, 更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因此, 这个季节为儿童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春季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气温忽升忽降, 昼夜温差大, 降水偏少, 风沙大, 空气中尘埃物质多, 儿童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气候变化, 就容易发生感冒、扁桃体炎、猩红热、腮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次受花粉、尘螨等过敏源的刺激也可引起哮喘的发生。由春入夏, 气温逐渐升高, 太阳辐射强, 降水天数多, 地面植被覆盖率高, 空气中尘埃物质少, 湿度大, 气温日变化较小, 人体对呼吸道疾病的抵抗力相对较强, 所以门诊就诊的呼吸道病人相对较少。秋季随着降水的增多空气湿度增大, 有利于稀释空气中致病菌的浓度, 加上气温变化较小也不利于呼吸道疾病的传播。
3 讨论
呼吸道疾病严重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 可发生于任何季节, 白银地区呼吸道疾病以冬、春季为多。儿童呼吸道疾病以婴幼儿、学龄前期儿童发病较多, 新生儿较少。
在本次统计的15 399例儿童呼吸道疾病就诊病人中, 支气管炎位居首位, 占总发病人数的42.99%, 且以幼儿组、学龄前期组为主, 共10 818人 (占总人数的70.25%) , 这与白银地区的气候特点有关。首先, 白银地区冬、春季降水少、地表比较干旱、空气干燥, 冬季天气寒冷, 冷空气活动频繁, 导致日平均气温大幅度下降, 受冷高压控制, 昼夜温差大, 这种气温变化使人的体温调节功能不能很好适应[3,4];其次, 儿童一般都待在家里, 由于室内供暖使得原本就比较干燥的空气更加干燥, 这就给喜欢温热的呼吸道细菌和病毒提供了繁殖的温床, 因此, 呼吸道疾病在这个季节里高发, 加之儿童呼吸道组织还不健全, 抵抗力较弱, 因此极易受凉感冒, 进而引发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扁桃体炎、猩红热等呼吸道疾病[5]。春季风沙大, 气温忽升忽降变化快, 是呼吸道疾病多发时段。应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 无风时多开窗户, 勤通风换气,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并注意保暖, 防止感冒, 室内保持一定的湿度, 以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避开雾霾天气, 雾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刺激鼻腔黏膜的颗粒物, 极易诱发或加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6];忌吹迎面冷风;在流感流行时, 应尽可能隔离病人, 加强环境消毒, 尽量不到患病者家中串门, 不到影剧院、百货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人多拥挤、空气不通畅的地方去;不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丢垃圾、乱擤鼻涕;使用肥皂和流动水, 按正确的方法饭前便后勤洗手。
夏秋两季气温较高, 温度日变化较小, 降水天数多, 地表比较湿润, 空气相对湿度大, 地面植被覆盖率高, 空气中尘埃物质少, 因此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较低。
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 应加强流动儿童的免疫规划管理工作, 以降低儿童呼吸道疾病的感染风险。随着城市扩容, 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城市, 给城市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 也给城市人口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 且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强, 他们的子女也随其辗转迁徙, 成了名副其实的流动儿童。因此, 应加强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接种工作, 建立免疫屏障, 增强其呼吸道免疫功能, 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切断呼吸道疾病的传播途径可有效保护易感人群, 控制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呼吸道是人体与外界接触的主要门户, 极易受到外界细菌、病毒等致病因素的伤害, 所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特别是呼吸道的免疫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搞好预防接种工作, 增强儿童机体免疫力, 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严格按照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程序, 安全、有效地接种相关疫苗, 增强儿童机体免疫功能, 尤其是呼吸道免疫力,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远离二手烟危害。
综上所述, 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传播和季节变化、气象要素的变化息息相关。平时多关心本地的天气变化, 及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有天气变化时, 要注意防寒保暖, 随时添加衣物。平时要多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使身体能适应气候的变化, 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沈晓明.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
[2]夏廉博.人类生物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86.
[3]张书余.医疗气象预报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9.
[4]雷达, 艾立新, 邓红樱, 等.流感大流行特征启示甲型H1N1流感防控策略[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09, 32 (3) :145-149.
[5]李晓霞, 李青春, 李青燕, 等.兰州地区秋冬季呼吸道疾病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J].甘肃气象, 2002, 20 (3) :31-35.
雾霾天气如何预防呼吸道疾病 第2篇
2.如果出行,最好戴上口罩、纱巾,减少颗粒物的吸入;
3.外出回来后应该及时清洗面部及鼻腔;
4.抵抗力较弱的孩子应该尽量呆在室内,防止患上呼吸道疾病;
5.一般雾霾天气昼夜温差会加大,应及时增添衣服,注意保暖;
6.合理开窗通风,尽量避开早晚雾气浓重的时间段;
7.选择空气净化器和新风机;
8.合理通风换气,在室外温度低的情况下不要长时间通风换气;
9.雾天开车时,特别是堵车时,尽量不要开窗通风。
呼吸道感染患者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不宜自行给药
呼吸道疾病的病征包括感冒、老慢支加重、哮喘复发、过敏性鼻炎等,很多人出现咳嗽、鼻塞、流涕、打喷嚏、发烧及咽痛等症状。专家建议如果出现上述病征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已经出现呼吸道感染病征的患者,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而不要自行给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出现上述病症的患者中有约60%的人会自行买些抗菌药服用以“消炎”,只有部分患者因病情严重或久病不愈才到医院进行诊治。
专家对此提醒,目前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空气质量差是增加呼吸道感染机会的一个很重要原因。而只有当细菌感染时,服用抗菌药才有效,若不辨病情自作主张服用抗菌药,很可能会造成病程延长甚至病情加重。因此,患者患病后最好到正规医院就诊检查,遵医嘱规范治疗。
在雾霾天气里,饮食应该注意什么呢?
1、多喝水
2、可多吃富含维生素A、β-胡萝卜素的食物,如胡萝卜
维生素A能够很好的提高以及稳定人体上皮细胞膜,以此来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一旦人体内维生素A缺乏,就会导致人体细胞各种抗病能力下降,同时呼吸道粘膜这道屏障防线的功能也跟着削弱。
3、多吃具有养肺润肺作用的食物
莲子、百合、排骨汤、银耳羹、鸭肉粥等食物,具有养肺润肺的功能,可以多吃。但由于存在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润肺饮食效果更好。痰多、咳嗽者可多吃白萝卜;内火旺盛的人可食用绿豆,而百合、荸荠用来煮水食用效果都不错。
4、鸡汤
由于鸡汤在烹饪的过程中会大量的释放一种叫半胱氨酸的物质,这种营养物质与治疗支气管炎的.药物乙酰半胱氨酸非常相似,经常食用可有效的缓解呼吸道感染所导致的各种不适症状。
同时在熬鸡汤的时候放入适量的盐分,还可以帮助哮喘病患者有效的起到减轻痰多等症状,这是由于在鸡汤中还有一种与咳嗽药成分很像的物质。同时在熬制鸡汤的时候不妨再加入一些洋葱和大蒜,这样治疗的效果会更加的明显。
5、牛肉
牛肉中所含有的大量锌元素不仅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同时对呼吸道感染等病症同样具有非常有效的治疗功效。研究中发现,牛肉中所含有的锌可有效的促进人体内白细胞的增长,从而帮助人体防范病毒、细菌等有害物质。
锌对人体而言非常的重要,就算是轻微的缺锌也会因此而增加患传染病的风险,尤其是在春季以及秋季这两个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如果不注意补锌的话就会因此而诱发各种传染病。因此在上呼吸道感染吃什么好的问题上,牛肉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肉类食物。
6、菌类
春季呼吸道疾病的预防 第3篇
记者:阙博士,您在呼吸内科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在临床上也有一定的经验,请问春季呼吸道易患哪些疾病呢?
阙呈立:春季呼吸道易患感冒、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肺结核等疾病。
记者:多发这些疾病的原因是什么呢?
阙呈立:眼下正值温差较大的季节,易使呼吸道小血管痉挛缺血,血循环障碍,粘膜上皮纤毛功能受损,减弱了呼吸道的防御作用,这十分有利于病毒、细菌的停留、侵入、繁殖和致病。人们感冒时多伴有病毒或细菌感染,使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发生改变,从而降低防御功能而引起急、慢性支气管炎,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的反复急性发作;吸入污染的空气,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气、臭氧以及大街上烤鱼、烤肉串的碳烟等造成的慢性刺激都可能成为病因之一。吸烟则更有直接关系,吸烟使支气管痉挛,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纤毛运动降低,粘液增多,净化功能减弱。据统计,每天吸25支以上纸烟者,慢性支气管炎的病死率较不吸烟者高出20倍;老年人某些腺体衰退,呼吸道防御功能退化,免疫球蛋白减少,单核吞噬细胞功能衰退,也为慢性支气管炎发病提供了内在条件;此外,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还多有过敏史。
记者:生活中该如何预防春季呼吸道疾病呢?
阙呈立:对付感冒、哮喘等春季呼吸道疾病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是预防为上,与其患病时花大量的医药费,还不如平时就注重疾病的预防,做到防患于未然。
要多喝水,让鼻黏膜保持湿润,就能有效抵御病毒细菌的入侵;做到不吸烟、不喝酒、不食辛辣食物,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达到保护自然免疫功能的作用。
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换、勤晒衣服、被褥,保持办公地点及家中室内空气流通,不吃不洁食物,不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不喝生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要接种灭活流感疫苗,特别是年龄大于65岁的老人及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哮喘患者或过敏体质人员应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烟雾、动物皮毛及化工产品。
要注意保暖,及时增减衣服,合理安排饮食,多吃瘦肉、蛋及蔬菜、水果等富含优质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保持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可增强抵抗病毒和细菌感染的能力。
另外,中老年朋友在平日里一定要注意保持理智科学用药,科学使用预防药品,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避免盲目用药对自身造成健康伤害。特别对于抗生素类药品,一定要做到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由于该类药品副作用较大,通常是在发病后作为治疗使用,不应作为预防用药。
牛呼吸道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第4篇
1 牛呼吸道疾病的预防
1.1 以自繁自养为主,合理购进犊牛
为了有效预防牛呼吸道疾病,则首先应以自繁自养为主要的养殖原则,尽量减少外地犊牛的购置率,以降低外来牛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如需从外地引进牛犊,则在引进前要详细了解犊牛情况,在必要的情况下可进行检验,在确认犊牛未携带疫病,包括泰勒虫、支原体、牛结核、口蹄疫感染等的情况下方可引进。引进犊牛前需对运输工具进行彻底消毒,要求相关人员提供消毒证明、免疫证明等。运输犊牛时需要控制好装车密度,以便于牲畜休息与提供良好的途中护理,注意在运输车中准备好饮水工具、草料等,保证饮水量、草料量充足。在运输时注意每隔6~8h停车一次,以让犊牛饮水吃草,同时检查是否出现异常状况[2]。对于新引进的犊牛,则应避免立即将其混入到自养牛群中,先单独饲养2~3个月,在单独饲养发现无异常健康问题后方可混合饲养,从而预防部分潜伏期牛呼吸道疾病对自养牛群健康造成危害。
1.2 强化日常管理,科学处理牛呼吸道疾病死亡病牛
在饲养管理方面,首先应注意合理降低牛群的饲养密度,并采用分群的方法管理牛群,如分为犊牛群、成牛群等。确保牛群日常饮水充足、清洁,并将鱼腥草及贯中等中草药投放到饮水中,以有效预防牛呼吸道疾病。其次,在饲养时可适当增加优质苜蓿与颗粒料,并减少粉料在饲料中所占的比例,牛群进食后要及时清理干净食槽,确保饲料新鲜,以提高牛群的采食量。此外,可将碎稻草铺垫在牛卧床上,稻草厚度以5~6cm为宜,同时在牛舍中设置挡风板,或采用塑料布将牛舍封闭好,以预防因贼风偷袭而引发牛呼吸道疾病[3]。应控制好挡风板的数量与塑料布的遮蔽范围,确保牛舍采光度与通风性达到要求。如在饲养的过程中发现牛呼吸道疾病病牛,则立即对病牛进行隔离,同时将牛舍中的粪便彻底清理干净,采用过氧乙酸溶液(0.2~0.5%)进行带牛消毒,对于过道、卧床及运动场等,则采用氢氧化钠溶液(3%)进行消毒,每周至少消毒2~3次。对于治疗无效的病牛,避免采用焚烧或土埋的方法进行处理,应及时上报当地的兽医部门,同时将现场环境、病牛尸体保护好,等待兽医进行处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先剖检病牛尸体,对牛肺、胸水及血清等进行检测,以明确死因及病原体,从而切断传播途径与阻止疫病传播。
2 牛呼吸道疾病的治疗
在治疗牛呼吸道疾病时应注意做到对症下药,根据牛呼吸道疾病病原菌针对性应用抗菌药物。对于4~6月龄的牛呼吸道疾病病牛,则可以采用以下治疗方法。如犊牛的症状较为轻微,则可肌肉注射10ml病毒灵,5ml安乃近,5ml地塞米松,2次/d,连续使用3d;如犊牛的呼吸道症状较为严重,则应用瑞可新行皮下注射治疗,剂量为40kg/ml,如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则采用5ml氟苯尼考或5ml尼可刹米行皮下注射治疗[4]。此外,可灌服适量加有红糖的小米粥,2500ml/次,1次/d。对于感染支原体及出现肺炎的病牛,在治疗时可采用氟苯尼考、沃尼妙林、支原净、多西环素、四环素及氟氧沙星等。对于常见的牛副流感,则在治疗时可以联合应用链霉素及青霉素,或给予卡那霉素,同时根据病情需要应用适量维生素A。
3 结束语
总之,采用上述预防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牛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在出现牛呼吸道疾病后应用抗菌药物能够缓解病牛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推广使用。此外,由于抗生素的使用范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所以为了改善牛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效果,则应重点做好预防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娜,李红波,闫向民,张金山,周振勇,姚刚,张杨.新疆褐牛与其他三个乳肉兼用牛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比较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3,50(12):2317-2324.
[2]谢志勤,谢芝勋,刘加波,庞耀珊,邓显文,谢丽基,彭宜,范晴,牟群,莫文胜.牛分枝杆菌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南方农业学报,2012,43(10):1584-1589.
[3]郭利,张淑琴,王炜,冷雪,武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弱毒与牛病毒性腹泻弱毒抗原免疫干扰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2,39(8):170-173.
儿童甲沟炎疾病预防 第5篇
1、平时爱护指甲周围的皮肤,不使其受到任何损伤,指甲不宜剪得过短,更不能用手拔“倒刺”。
2、防患于未然。木刺、竹刺、缝衣针、鱼骨刺等是日常生活中最易刺伤甲沟的异物,参加劳动或忙于家务时,应格外小心。
3、平时注意手指的养护,洗手后、睡觉前擦点儿凡士林或护肤膏,可增强甲沟周围皮肤的抗病能力。
4、手指有微小损伤时,可涂擦2%碘酒后,用创可贴包扎,以防止发生感染。
5、甲沟炎早期可用热敷、理疗,直接涂抹甲嵌膏、甲沟康或外敷鱼石脂软膏或三黄散,必要时服用磺胺药或抗生素。
6、如已化脓则应到医院及时切开,将脓液引流出来。防止感染蔓延引起指骨骨髓炎
7、如果甲下积脓,应将指甲拔去,以利于充分引流和彻底治愈。
春季应预防过敏性呼吸道疾病 第6篇
大多数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咽炎,都与外源性过敏原有关。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预防工作,主要应在其没有发作的时候进行。在这些疾病的缓解期,患者虽无症状,但呼吸道仍存在炎症和高反应性,某些激发因素可随时诱发疾病的发作。因此,预防这些激发因素和控制气道炎症成为治疗的重要部分。
这些患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最常见的为春、秋季发病或者加重,特别是春季。为什么会造成这一季节现象?这与过敏原的季节分布有关。一般来说,春季或秋季特别是春季,空气中漂浮的能通过呼吸吸入的过敏原种类多、密度高,数量也较大。具体的过敏原因是:当地气候和植被的不同而异,另外也与春季的气温、气压、空气湿度和上呼吸道病毒、细菌感染有关。
为了防止季节性过敏性呼吸道疾病,应采取下列措施:
关注天气。对于有过敏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在春天应该养成每天收听气象台天气预报的习惯,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如遇到雷雨、降温的天气,最好不外出或外出时戴上口罩,在路上行走时遇到强风袭击,应当背风,避免迎风饱受冷空气的刺激。在南方的春天,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气压低,真菌繁殖加快,雷雨时空气中臭氧增多,并伴随降温,这些都是激发支气管哮喘发作的非特异性因素。
清洁环境。居室内要经常除尘,以减少扬尘;要用吸尘器吸床铺灰尘,不可用鸡毛掸拂尘;家具桌面、墙壁、门窗应用湿布擦拭;地板用吸尘器吸,若不能用吸尘器,建议用湿墩布擦地,必要时再用扫帚轻扫。卧室中的灰尘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如人身上脱落的皮屑、微生物、小的昆虫、螨及各类纺织品纤维碎片,这些都是易引起呼吸道过敏的过敏原。
家庭消毒。家里所有可洗涤的寝具,如床罩、被套、床单、毛巾被、枕巾和靠垫等,应每隔7~14天用温水烫洗一次,水温55℃以上洗10~20分钟可杀灭尘螨,100℃的开水可使尘螨蛋白变性。或者使用能消毒杀菌的洗涤剂,不能经常洗涤的衣物被褥可经常在阳光下暴晒,同时抖掉衣物被褥上的灰尘、尘螨、人体皮屑。
肉鸡冬季慢性呼吸道疾病预防与控制 第7篇
1 流行病学分析
1.1 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该病的主要传播源为患病鸡和隐性带病鸡,本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其传播途径可谓复杂广泛多样。如患病的病鸡排泄物均含大量的致病源,健康鸡接触该类排泄物极易导致疾病的暴发。患病或隐性带毒鸡体内的生殖道内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可通过交配等方式传染给健康鸡群,这些被感染的鸡产下的种蛋已被感染,如做种用孵化直接会传染给雏鸡。
1.2 流行季节
该病在一年中的任何季节中均会发病,但一般在气温变化大的冬春季节是呈多发流行趋势。各个年龄段的鸡只均可感染该病,但1~2月龄的鸡群处于一个极易感染的时期,呈多发流行,并严重危害着雏鸡饲养。
1.3 不良应激的影响
冬季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暴发与流行与不良的应激因素有着很大关系,如鸡舍通风不良导致鸡舍内的氨气含量过浓直接刺激鸡群呼吸道,饲养密度过大,发生拥挤致使疾病的暴发传播的几率加大。维生素缺乏、不规范合理免疫接种、突换饲料、鸡舍不干净卫生等,这些也是导致冬季慢性呼吸道疾病诱发的重要因素。
2 临床症状
本病主要的临床特点就是发病急、传播速度慢,但病程较为漫长。病发初期可发现部分病鸡出现眼睛流泪、甩鼻、脸部肿大,眼泪流出多发生在一侧,也有少数发生在二侧。患病鸡如不及时治疗即会发展为慢性呼吸道疾病,感染疾病的鸡群食欲时好时坏,眼内常有干酪样状的物质渗出,大小如豆子状,病情严重者可导致眼睛失明。有少部分病鸡常因喉头堵塞而发生呼吸困难死亡。本病发生后常常伴随继发大肠杆菌病等其他疾病,大大加重了诊断和治疗的难度。
3 病理变化
解剖可见病死鸡只的鼻腔和气管内存有大量的脓状有黏液性物质存留于此,喉头黏膜出现轻度水肿、充血,出血部位的表面附有灰白色或红褐色的黏膜。咽喉部位存在米粒状的黄白色的伪膜,病情严重的鸡只在喉头和气管被纤维蛋白物质堵塞。部分病鸡的肺部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炎,病程较长的病鸡的气囊中出现浑浊、增厚、里边被干酪样物质充盈,并发生纤维性心包炎,如没有和其他疾病发生感染,其它脏器肉眼观察无变化。
4 诊断
根据发病时的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等特点可初步做出诊断,但如需进一步诊断需要进行病原体分离鉴定或血清学检查等实验室手段可确诊。
5 防控措施
5.1 综合措施
保持合理的鸡群饲养密度,饲养密度不合理是直接导致疾病暴发与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高密集的饲养可使鸡群患病率大大的提高,同时一旦有病鸡出现,可在短时间造成传播感染,常给养鸡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健康合理的饲养密度一般为1~2周龄的肉鸡保持在30~34只/m2为宜,3~5周龄的肉鸡保持15~20只/m2为佳,6周龄以上的肉鸡每平方米饲养8~10只为宜。不良气体的刺激是冬季肉鸡发生呼吸道疾病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肉鸡饲养的过程中要保持鸡舍有着良好的通风环境,使鸡舍产生的有害气体能及时有效的释放,确保对肉鸡呼吸道不产生不良刺激。保持鸡舍有适宜的温度与湿度,并根据肉鸡不同的生长阶段进行及时的调整,为肉鸡生长提供一个健康适宜的环境。确保肉鸡生长环境的干净卫生,定期及时的对鸡舍进行卫生消毒,保证鸡场、鸡舍的干净清洁卫生。病死鸡要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措施,消灭传播源,杜绝疾病传播与流行。同时鸡场要根据实际需要建立起适合饲养要求的生物安全体系。
5.2 合理使用疫苗和药物
合理使用药物与疫苗是有效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肉鸡可在7日龄时使用新支二联苗进行免疫,免疫后的肉鸡对支原体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有效预防,疫苗接种后可进行3~4d的林可霉素或泰乐菌素的预防用药,可有效治疗和预防支原体阳性鸡群呼吸道疾病。
5.3 治疗
预防儿童呼吸道疾病 第8篇
1 喷雾给药的操作
1.1 对药物的要求
要求对呼吸道粘膜无刺激, 不损伤呼吸道粘膜, 且能溶于分泌物中。对雾滴的要求, 一般要求控制微粒的粗细。微粒愈细进入肺部愈深, 微粒较粗, 大部分落在上呼吸道的粘膜表面, 不能进入肺部, 因而药效慢。一般要求, 进入肺部微粒直径以40µm以下为佳。
1.2 雾化设备要求
喷雾设备的选择尤为重要, 达不到要求的喷雾设备不但达不到治疗的效果, 更有甚者会引起异物性肺炎, 加重死亡。控制雾滴的均匀度:所有雾滴在下降的过程中, 有一部分要随空气蒸发, 一部分可能在下降过程中相互结合变成更大的雾滴而不利于进入肺部, 专用药物中加入保护剂, 防止雾滴的蒸发和融和, 以保证药物的最大疗效。笔者使用的是ZDS230-D型电动超微雾化机 (牧旺养殖设备厂生产) 。
1) 喷雾前除尘加湿:目的是降低空气中悬浮的病原微生物, 增加舍内的湿度, 净化空气, 增加喷雾后雾滴的悬浮时间。冬季加湿的水温以50~60℃左右;可用背负式普通喷雾器进行加湿。除尘对鸡在喷雾前还有个适应过程, 利于喷雾给药进行。
2) 在喷雾给药时注意保温、保湿, 这样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冬季要求育雏舍内温度高于正常温度1~2℃, 湿度以60~65%为宜。
3) 药物稀释:要求水质干净、清洁;冬季水温要求在50~60℃即可;笔者使用的药物是支原一喷停或支原呼毒清 (均为四川省川龙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100g兑3~4kg水, 在稀释药物的过程中要求要搅拌均匀, 边稀释边搅拌。喷雾给药在早上5~6点进行。
4) 关闭鸡舍的通风设施。
5) 喷雾给药时, 要关闭舍内的灯或把灯光变暗, 这样可以避免喷雾时鸡堆积在一起造成死亡。喷头朝斜上方喷出, 让雾滴从鸡上方落下。
6) 喷雾结束后间隔半小时即可打开通风设施。
7) 一定注意操作者的个人防护, 如戴口罩等, 吸入很少剂量对人体产生损害或者过敏体质人群接触到过敏源引起休克。
2 讨论
2.1 为什么法氏囊免疫后呼吸道会更加严重
首先, 从免疫损伤说起, 7日龄免疫的新城疫二联苗说起, 因免疫的是冻干苗, 疫苗需要刺激气管粘膜, 在其上繁殖生长病毒, 当病毒达到一定数量, 才会刺激机体的免疫细胞产生抗体。在这个过程中, 疫苗病毒会把气管粘膜上的一层保护性天然屏障纤毛, 破坏掉, 使其倒伏, 随后是脱落, 单纯疫苗免疫后2天后, 纤毛开始脱落, 有分泌物;6天后, 纤毛脱落严重, 上皮细胞形成空洞, 这部分纤毛要经过13后才能恢复好。肉鸡的法氏囊免疫就是一个极其特殊的阶段, 前面的免疫损伤还没修复好, 12日龄又要做法氏囊的免疫, 损伤叠加, 感染门户大开, 疫苗毒、野毒和隐性感染的病毒协同感染, 免疫反应加重。由于法氏囊疫苗大多是中等偏强毒株, 造成短期的免疫抑制, 所以法氏囊免疫后容易出现呼吸道的现象。法氏囊饮水免疫, 又会造成肠道的损伤, 出现的呼吸道症状、粪便稀软、料便;本质上是呼吸道损伤和肠道损伤进一步叠加的结果, 此时的损伤控制的好的话, 不影响21日龄的免疫, 否则无法做第三次免疫!
2.2 为什么要进行喷雾给药
家禽的生理特点决定, 因气管、气囊上只有少量的毛细血管和神经, 药物口服给药, 经血药浓度很难到达组织病灶。家禽的双重呼吸特点:当吸气时, 一部分空气进入肺脏的毛细血管, 大部分 (约3/4) 的空气进入腹气囊;呼气时进入肺脏的空气在进入锁骨间气囊, 到达气管, 呼出体外, 而进入腹气囊的空气需要在进入到肺脏, 最后由气管呼出体外。因此, 无论呼气与吸气肺内均可进行气体交换。喷雾给药直接与呼吸道粘膜进行接触, 对粘膜进行覆盖式的修复。喷雾给药可促进肺部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 加强纤毛的摆动, 增加粘液、纤毛系统的运输系统的清除能力, 防止重复感染。育雏舍密闭性好, 利于进行喷雾给药。
3 喷雾给药的益处
喷雾给药药物吸收快, 可瞬间直接到达病灶部位, 无需经肝肾代谢, 吸收很快, 只需要8~15min, 有5%被吸收。吸收率高, 药效迅速。吸入药物方便简单、节省时间, 减少劳动强度, 减少雏鸡的应激反应。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减轻肝、肾的损害。饮水给药:药物嗉囊 (酸性) 腺肌胃小肠 (碱性) 经血液到达肝脏 (药物代谢) 经血液循环到达呼吸道组织, 最后的血药浓度很低, 只有0.04~0.16%被吸收, 并且还需要4~8h, 对肝肾可能还会有刺激。肌注给药:血液吸收相对快些, 要2~3h, 但是抓一次鸡, 3天不长, 应激很大, 对肝肾有影响。并且容易产生耐药性, 劳动量大。
4 预防喷雾的次数
如果已经发生了呼吸道疾病, 可以采用喷雾给药的方式进行治疗。在免疫前后两天, 可每天一次喷雾进行预防。当鸡群出现吭哧、甩鼻、咔咔时最好喷雾, 此时气囊轻微的增厚, 有水泡的感觉, 不过此时肺脏多呈现紫红色或灰白色。
5 喷雾给药的过程一定要掌握好时机与方法
1) 在用喷雾给药治疗呼吸道病的过程中会出现很高的死亡率, 这主要与喷雾给药的时机有关, 当鸡群已经出现严重的支气管栓塞时, 并且堵的很结实的鸡只, 这样的鸡只早晚是要死亡的, 如果我们喷雾正处于疾病的死亡高峰时, 在加上喷雾的少量应激, 鸡只死亡就会增加。所以, 喷雾给药一定要在疾病的早期, 选好最佳时机。
预防儿童呼吸道疾病 第9篇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白银市某医院儿科门诊2007 年1 月2011年12 月门诊诊断逐日累计呼吸道感染病例资料共计15 399例。
1.2 统计方法
使用Excel 2007 软件对资料整理统计,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1.3 诊断标准
依据呼吸道内科疾病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白银市某医院20072011 年儿科门诊诊断逐日累计呼吸道感染病例15 399 例, 支气管炎6 620 例 (42.99%)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 195 例 (33.74%) ,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3 850例 (25.00%) , 扁桃体炎470 例 (3.05%) , 化脓性扁桃体炎208例 (1.35%) , 咽炎187 例 (1.17%) , 哮喘180 例 (1.17%) , 咽喉炎180 例 (1.17%) , 喉炎120 例 (0.79%) , 肺炎3 584 例 (23.27%) , 其中支气管肺炎444 例 (2.88%) 。
2.2 各年龄段呼吸道疾病发病情况分析
支气管炎、 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在各年龄组构成上均以幼儿组、 学龄前期组为高, 见表1。
2.3 人群分布
2.3.1性别分布: 在15 399 例病例中, 男性8 030 例 (52.15%) , 女性7 369 例 (47.85%) 。
2.3.2 年龄分布: 婴儿组 (0~岁) 459 例 (2.98%) , 幼儿组 (1~岁) 4783 例 (31.06%) , 学龄前期组 (3~ 岁) 5 369 例 (34.87%) , 学龄期组 (7 ~ 岁) 3 929 例 (25.51% ) , 青春期组 (13 ~ 岁) 859 例 (5.58%) 。
2.3.3 患者来源: 本地常住户口12 866 例 (83.55%) , 流动户口2 533 例 (16.45%) 。
2.4 时间分布
从呼吸道疾病发病人数的年际分布上看, 不同年份发病情况也有差异。 2007 年发病数2 656 例 (17.25%) , 2008 年2 690 例 (17.47%) , 2009 年4 526 例 (29.39% ) , 2010 年2 568例 (16.68%) , 2011 年2 959 例 (19.22%) 。 20072008 年变化幅度不大, 增加了0.22%, 2009 年是发病人数最多的年份, 这与当年4 月甲型H1N1 流感在全球大规模流行, 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还有媒体的广泛宣传有关, 促使 “定点诊治、 预检分诊、 疫情监测” 报告等流感防治措施得到严格贯彻执行[2]。 但是在2009 年5 月的门诊量同历年相比却没有明显增加, 甚至减少了6.2%~7.2%, 68 月门诊人数与2007 年、2008 年相比逐渐增加, 2009 年912 月呼吸道疾病发病数直线上升, 总数是历年同期发病总数的3~4 倍, 以致于2009 年的发病数4 526 例占统计总数 ( 15 399 例) 的3 成 (29.39%) 。 9 月、10 月门诊量都是772 例, 创下历年新高, 与2007 年、 2008 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2.99% 和13.23% 。 11 月门诊量和历年同期相比还是增长了10.84%~12.70%, 导致2009 年发病人数高峰呈现年初、 年末 “两头高”, 年中 “中间低”, 即冬春季高, 秋季也 “偏高” 的特点。 2010 年8 月甲型H1N1 流感疫情已消退, 季节性流感发病率开始慢慢回升, 进入冬季 (即12 月、 次年1 月) 两月的门诊量885 例高于2010 年夏秋两季的总和673 例。 20072011 年2 月份的发病数相对温和, 形成发病人数数据曲线呈现典型的双峰型, 即高峰在冬季、 次高峰在春季见表2。
3 讨论
呼吸道疾病严重危及人们, 特别是儿童的身体健康, 可发生于任何季节。 本研究显示, 白银地区呼吸道疾病以冬春季为多, 儿童呼吸道疾病以婴幼儿、 学龄前期发病较多, 新生儿较少, 男女性别比为1.09∶1。
在本次统计的15 399 份病例中, 支气管炎位居首位, 占总发病人数的42.99% (6 620 例) ; 且以幼儿组、 学龄前期组为主, 占65.93%, 婴儿组174 例, 占发病数的37.91%, 学龄期组和青春期组所占比例较少, 共315 例, 占4.76%。急性呼吸道感染位居第二位, 发病数为5 195 例, 占发病总数的33.74%, 并且以学龄期组3 231 例为多, 占62.19%;其次为青春期组728 例, 占14.01%; 第三是幼儿组, 共702 例, 占13.51% , 这个组内的儿童由于年龄较小, 受儿童呼吸道解剖特点及免疫功能不完善的影响, 对有害污染物的敏感性高, 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气候骤变等诱发因素的影响而反复感染。 在整个统计数据里, 肺炎排在第三位, 共3 584 例, 占发病总数的23.27%, 并以学龄前期组1 484 例为多, 占41.41%; 其次是幼儿组1434 例, 占40.01%; 学龄期组次之, 共429 例, 占11.97%;排在末位的是青春期组, 计85 例, 占2.37%。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明显看出, 幼儿组和学龄前期组的病例数占绝大多数。 新生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因此发病较少。
白银市地处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及蒙古高原的汇集区,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特点为春季气候偏暖, 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 降水偏少, 多大风沙尘天气, 空气中尘埃物质多; 夏季则气候无酷热, 降水较多; 秋季凉爽较湿润, 气温下降快; 冬季由于西伯利亚流动的冷空气入侵, 形成强劲的西北风, 气候寒冷干燥, 雨雪稀少; 这种不稳定的气候条件很容易造成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冬季为高发期, 春季为多发期, 夏季发病率最低。 本资料显示, 冬季就诊病人5263 例 ( 占总人数的34.18%) , 春季即3~5 月份共4 293 例 (27.88%) ; 发病人数最少的是夏季1 975 例 (12.83%) , 秋季就诊数为3 576 例 (23.22%) 。 加之小儿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狭窄, 软骨柔软, 缺乏弹性组织, 平滑肌发育不好, 黏膜柔弱, 富有血管, 分泌腺少, 纤毛运动差, 因此, 易发生感染; 肺泡数量较少且面积小, 弹力纤维发育较差, 血管丰富, 间质发育旺盛, 致肺含血量多而含气量少, 易于感染;呼吸动作由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调节, 小儿大脑皮质发育未成熟, 呼吸调节功能不完善, 抵抗力较低, 因此极易受凉感冒, 进而引发支气管炎、 上呼吸道感染、 肺炎和扁桃体炎等呼吸道疾病[34]。
总之, 提倡母乳喂养, 平时给儿童不宜穿衣过多, 应随天气变化和儿童活动情况增减衣物, 防止过热或受凉诱发疾病; 平时加强耐寒锻炼, 提高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小儿房间应勤通风换气, 并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外出活动避开雾霾天气, 雾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刺激鼻腔黏膜的颗粒物, 极易诱发或加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在流感或甲型H1N1 流感流行时, 避免去人多拥挤、 空气不通畅的公共场所, 饭前便后勤洗手,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避免随意使用抗生素, 防控疾病的发生。
人次
参考文献
[1]沈晓明.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雷达, 艾立新, 邓红樱, 等, 流感大流行特征启示甲型H1N1流感防控策略[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09, 32 (3) :145-149.
[3]李晓霞, 李青春.兰州地区秋冬季呼吸道疾病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J].甘肃气象, 2002, 20 (3) :31-35.
预防儿童呼吸道疾病 第10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根据上海市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城市内、中、外环线为界划分为3个地区,共抽取6所中学、8所小学和2所幼儿园,共215个班级的学生,要求学生在上海居住2 a以上。共发放问卷7 230份,回收6 921份,调查应答率为95.7%;经审核,符合填写质量要求的问卷共6 551份,有效应答率为90.6%。男生3 381人,女生3 170 人;年龄最小4.2岁,最大16.5岁,平均为(10.96±3.44)岁。男、女生平均年龄分别为(11.1±3.4)和(10.9±3.4)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参考美国胸科协会(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AST)推荐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调查问卷》[3],并进行适当修改,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家庭社会人口学特征(姓名、性别、学校、班级、年级、居住地址)、呼吸道症状与疾病(过去1 a内出现的咳嗽、咳痰、喘息、哮喘、支气管炎等)。
1.2.2 儿童呼吸道症状及疾病定义
持续咳嗽:感冒或不感冒时经常咳嗽,且过去1 a中有3个月以上每天(1周有4 d以上)咳嗽。持续咳痰:感冒或不感冒时均咳痰,且过去1 a中有3个月以上每天(1周有4 d以上)发生吐痰。喘息:有过喘息且近2 a超过2次。喘息样症状:有过喘息且近2 a超过2次,但并非哮喘。哮喘:喘息并伴有急性呼吸困难发作2次以上,或曾被诊断为哮喘性支气管炎或者小儿哮喘,或被诊断有喘息并伴有呼吸困难。哮喘现患:喘息并伴有急性呼吸困难的发作2次以上,或曾被诊断为哮喘性支气管炎或者小儿哮喘,或被诊断为有喘息并伴有呼吸困难,且近2 a因哮喘或哮喘性支气管炎或小儿哮喘而接受过治疗。支气管炎:在门诊或住院就诊中医生诊断为支气管炎。
1.2.3 质量控制
调查问卷经预调查并请相关领域专家和中小学教师讨论修订后正式应用。对所有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培训。调查问卷由学生家长填写,回收后由课题组成员进行审核。采用即时逻辑审核检验与双重复录入比较检验结合的方法,确保数据录入准确。
1.3 统计分析
使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患病率、检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和χ2趋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呼吸道症状年龄分布 见表1。儿童青少年持续咳嗽的检出率平均为8.6%,5岁组最高,达15.5%;最低为13岁组,为2.4%。各年龄组间持续咳嗽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74,P<0.01),随年龄增长持续咳嗽检出率呈下降趋势(χundefined=46.86,P<0.01)。持续咳痰的检出率为4.4%,5岁组最高,达8.1%;最低为9岁组,为3.3%,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喘息的检出率为7.1%,5岁组最高,达10.6%;最低为16和17岁组,均为4.6%。喘息样症状检出率为2.7%,最高为9岁组,为3.8%;最低为16岁组,为1.5%,喘息与喘息样症状检出率各年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哮喘与支气管炎的年龄分布 各年龄组哮喘、哮喘现患、支气管炎患病率分别为4.5%,1.9%,1.8%(表1),哮喘、哮喘现患、支气管炎的患病率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5.52,24.28,38.51,P<0.05或P<0.01)。趋势性χ2检验结果表明,各年龄组哮喘患病率、哮喘现患率、支气管炎患病率均呈下降趋势(χundefined=36.604,17.012,32.885,P值均<0.01)。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2.3 呼吸道症状与疾病的性别分布 见表2。持续咳嗽、持续咳痰、喘息、喘息样症状、哮喘、哮喘现患均为男性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5.77,23.31,11.88,8.91,4.39,P值均<0.05)。支气管炎患病率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呼吸道症状与疾病的城区分布 由表3可见,上海城区内、中、外环3个地区儿童青少年呼吸道症状检出率与疾病患病率存在差异,多数呼吸道症状为内环、中环高于外环。χ2检验显示,3个城区持续咳痰、喘息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意义(χ2=11.409,8.009,P值均<0.05)。持续咳嗽内环、中环高于外环,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城区哮喘、哮喘现患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076,19.198,P值均<0.01)。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P<0.05,**P<0.01。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3 讨论
3.1 呼吸道症状检出率与疾病患病率
欧洲呼吸道健康协会(ECRHS)报道,西方国家持续咳嗽检出率为3%~9%,持续咳痰检出率为1%~5%;哮喘患病率在8.5%~32.0%之间,喘息检出率在13%~29%之间[2]。本次调查中,儿童青少年持续咳嗽、持续咳痰的检出率分别为8.6%,4.4%,喘息及喘息样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7.1%,2.7%,哮喘、哮喘现患的患病率分别为4.5%,1.9%。与欧洲的调查结果相比,我国儿童哮喘、喘息等过敏性疾病患病率较低,而持续咳嗽、持续咳痰等刺激性症状检出率较高。
3.2 哮喘患病率趋势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近20 a来,全球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增加,每10 a以20%~30%的比例增长[4]。我国儿童哮喘协作组于1988年、2000年对城市儿童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哮喘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上海在这2次调查中的患病率分别为1.5%,3.34%,在全国城市中处于高水平。有不少理论和学说解释哮喘患病增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空气污染物暴露[6,7];(2)运动减少和肥胖增加[7];(3)儿童早期感染的变化[8,9,10]。本研究显示,上海城区儿童哮喘的患病率为4.5%,哮喘现患率为1.9%,略高于2000年调查水平,但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这种患病率的差别归因于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
3.3 呼吸道症状年龄检出率趋势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可见,呼吸系统的症状均有随年龄的增长有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肺在儿童出生时并未完全发育成熟[11],随着生长发育,肺泡数增多,而肺泡上皮未完全发育成熟,其结果是肺泡上皮的渗透性增大,儿童每千克体质量的肺泡表面积明显大于成人。在正常呼吸的情况下,每千克体质量呼吸的空气比成人多50%,儿童肺生长发育时期是空气污染物暴露且产生影响的敏感期[12]。
3.4 呼吸道疾病与症状的居住地区差异
本研究结果,居住在不同城区的儿童呼吸系统患病率有一定差异,居住在中心城区(中环以内)儿童呼吸道症状检出率和疾病患病率均高于外环。从上海城区的实际情况看,内环、中环人口、道路和交通密度均大于外环。有报道显示,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NO2、可吸入颗粒物、含碳化学物水平与住所附近50 m或100 m范围内的道路、人口密度有联系[6]。上海市小学、初中学生一般是就近上学,内环、中环的学生居室以及就读的学校附近的交通流量、人口密度均大于外环,学龄儿童以及青少年呼吸道疾病与症状的发病率内、中环高于外环可能与此有关。
3.5 呼吸道疾病与症状的性别差异
本次调查发现,男性持续咳嗽的检出率和哮喘、哮喘现患的患病率高于女性。与查日胜等[13]报道的结果不太一致。有报道认为,女性呼吸道症状或疾病高于男性可能是由于女性在厨房呆的时间较男性长,暴露于较高水平的燃气炉废气污染物所致[11]。城市儿童青少年一般很少参与家务劳动,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在厨房呆的时间都很少。一般认为,男孩在室外活动时间多于女孩,受室外污染物的影响程度大于女孩。但在不同地区室内、外污染物的相对效应在不同地点可能不完全一致,需要更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证实。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城区儿童青少年呼吸道疾病患病和症状检出率,为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上海城区16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共6551名学生,应用修订的美国胸科协会(AST)推荐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调查问卷》调查常见呼吸道疾病和症状的检出情况。结果 儿童青少年持续咳嗽、持续咳痰、喘息、喘息样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8.6%,4.4%,7.1%和2.7%,哮喘、哮喘现患、支气管炎的患病率分别为4.5%,1.9%和1.8%。持续咳嗽检出率及哮喘、哮喘现患、支气管炎患病率各年龄组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低年龄组高于高年龄组(P<0.05);除支气管炎外,其他呼吸道症状检出率与疾病患病率均为男生高于女生(P值均<0.05);儿童居住在内环、中环的持续咳痰、喘息、哮喘、哮喘现患、支气管炎均高于外环(P值均<0.05)。结论 上海城区儿童青少年呼吸道疾病患病和症状检出率存在年龄、性别和地区差异,低年龄组高于高年龄组,男性高于女性,城区内环、中环高于外环。
预防儿童呼吸道疾病 第11篇
【关键词】微卡;23价肺炎多糖疫苗;儿童;下呼吸道感染;预防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296-01
儿童由于抵抗力较弱,因此,较常发下呼吸道性感染疾病。常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及预防,但其反复性强,且具一定抗药性,效果并不明显[1]。鉴于目前临床上多用微卡聯合23价肺炎多糖疫苗对儿童下呼吸道感染进行预防,为明确其效果,本研究将对其使用的预防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的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于本院收治110例接种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疫苗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所接种时采用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男女比例21:29,年龄2-5岁,平均(3.45±1.02)岁,其中34例已接种相关疫苗、16例无接种史;研究组60例,男女比例37:23,年龄2-6岁,平均(3.19±2.01)岁,其中29例已接种相关疫苗、31例无接种史。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注射微卡疫苗(安徽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S20010003,22.5μg),使用随配1ml注射用水予以溶解药物,在患儿臀部外侧1/3处进行消毒,后实行深入肌肉型注射, 22.5μg/次,30d/次,总共3次;研究组:微卡疫苗注射方法与对照组相同,但需在微卡接种后15d,再进行肺炎多糖疫苗(美国默沙东公司,国药准字:S20110080,0.5mg/支)接种;在患儿上臂外侧三角肌处进行消毒处理,实行深入肌肉型注射,1支/次。两组患者均在疫苗接种后30min内予以观察,并记录2d、7d后不适反应发生情况,每2m随访一次,追踪观察记录1y。
1.3观察指标与效果判断
血清指标:免疫球蛋白、血红蛋白;预防效果,其中显效:无下呼吸道物感染现象发生,且患儿无不适感;有效:下呼吸道物感染现象发生较少,且均不需住院已改善情况;无效:下呼吸道感染现象较严重,且患儿需住院治疗;总有效=显效+有效[2]。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予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使用X2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清指标对比
研究组免疫球蛋白、血红蛋白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指标对比( ±s,g/L)
组别例数(n)免疫球蛋白血红蛋白
对照组501.01±2.11108.34±21.24
研究组601.89±3.02a119.21±27.03a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两组预防效果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98.33%(59/60)高于对照组46.67%(23/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预防效果对比[n(%)]
组别例数(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对照组5011(22.00)12(24.00)27(54.00)23(46.67)
研究组6034(56.67)a25(41.67)a1(1.67)a59(98.33)a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讨论
下呼吸道感染,其主要是由肺炎性球菌感染而导致,且易引发脑膜炎、肺炎等疾病。使用抗生素为治疗此类疾病的常用方式,但随着抗生素使用过度,促使肺炎性球菌的耐药性增强,从而增加治疗难度,因此,预防其发生的及时性较为重要[3]。本研究通过分析两组血清指标,结果显示:研究组免疫球蛋白、血红蛋白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微卡联合23价肺炎多糖疫苗对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予以预防利于提高血清指标。可能因为微卡为一种具多种抗感染功能的新型药物,其通过增强患儿体内新生细胞中复原微生物的活性,从而促使免疫球蛋白增加;且通过与23价肺炎多糖疫苗联合使用,能促进病菌溶解,进而改善血清指标,减少机体内不良影响[4]。同时,通过对比两组预防效果,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98.33%高于对照组46.67%,表明微卡联合23价肺炎多糖疫苗对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效果显著,利于提高预防效果。原因分析考虑可能微卡为冻干型分枝杆菌,其含有较多分枝杆菌I型抗原,并加之使用肌肉深入注射方法,能有效促使免疫调节功能双向化;且能促进T型淋巴细胞增殖,以抑制菌群扩散性发展,进而增强患儿细胞免疫系统功能。另外,通过与23价肺炎多糖疫苗的联合,能有效对常见感染球菌予覆盖,进而有效抑制肺炎性球菌生长;且通过保护性荚膜抗体水平的逐渐升高,促使患儿机体内形成保护性免疫层,增强患儿体质,从而起到有效减少感染率的目的,提高预防效果[5]。
综上所述,微卡联合23价肺炎多糖疫苗对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效果显著,且对改善血清指标水平具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陆林,刘晓强.23价肺炎菌多糖疫苗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2,21(10):1099-1102.
[2]封辰叶,康健.肺炎疫苗与免疫调节剂在预防下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J].国际呼吸杂志,2013,33(6):446-452.
[3]辛德莉,徐保平,周薇,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下呼吸道感染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23):1818-1821.
[4]汪晓阳,陈红英,刘文君,等.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3):61-62.
预防儿童呼吸道疾病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4月6月诊治的50例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病例组男23例,女27例,平均年龄(11.5±1.0)岁;对照组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10.5±1.5)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患儿1 d内采集标本立即送检,CRP采用CRP快速分析仪检测,WBC采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检测,对2组患儿检测所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病例组CRP、WB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CRP是人类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没有特异性,目前已经作为医院常规检测项目,可以在很多疾病的诊断上作为辅助判断依据。另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RP不仅是炎症标志物,而且本身直接参与炎症过程。一般来说,急性细菌感染时,CRP值升高在15%~35%之间[2],而CRP在病毒感染时无显著升高。CRP作为疾病急性期的一个衡量指标,可不受性别、年龄、贫血、高球蛋白血症等因素影响,即使患儿机体反应低下,常规检查(如白细胞)正常时,CRP也可呈阳性,并随着感染的加重而升高,因而它优于其他急性期的反应物质。而在疾病好转后在体内迅速减少甚至消失,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及病情转归情况。资料[3]表明,血清CRP值的高低与感染性休克危重程度有关,CRP值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可见通过动态观察血清CRP水平变化,可评估感染程度及病情进展情况,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白细胞在早期感染的判断上有一定的局限性,CRP能更快地反映炎症的变化,在炎症恢复期CRP下降很快,在1 d内可下降50%,所以CRP也能很好地用来评价抗生素治疗的效果[4]。
我们认为对儿科发热患儿用微量血检测CRP,并结合血常规检查,对判断细菌或病毒感染,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有较高的价值,且比静脉采血更方便、更快捷,小儿易于接受。由此可见,CRP、WBC联合检测对于儿童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关注。
摘要: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 (CRP) 、白细胞 (WBC) 联合检测在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诊治的5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病例组, 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 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CRP和WBC检测结果 。结果 病例组CRP、WBC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CRP、WBC联合检测对于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值得临床关注。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儿童,C-反应蛋白,白细胞,联合检测
参考文献
[1]李庆, 苏宝鑫, 李淑翠.特定蛋白的临床应用及进展[J].齐鲁医学检验, 2002, 13 (1) :1-2.
[2]俞钱, 石冬敏.C-反应蛋白在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应用探讨[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7, 17 (2) :301-302.
[3]张晓威.情绪波动时WBC升高患儿检测CRP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7, 2 (11) :260-261.
预防儿童呼吸道疾病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