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消融导管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消融导管范文(精选8篇)

消融导管 第1篇

关键词:静息心率,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且严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据报道欧洲患病人数约有 (5.5~7) 百万人[1,2], 我国的患病人数约8百万人, 高患病率已促使人们探寻更好的方法来治疗及预测房颤发生。目前治疗房颤的有效手段为导管消融技术, 为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有众多研究探讨了影响房颤导管消融复发的预测因素。近年来, 心率在房颤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消融前静息心率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的影响还少有报道。本研究探讨了消融前静息心率对房颤导管消融复发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消融前静息心率测定

入选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入院后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 (CARTO, Biosense Webster) 指导下首次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排除标准:经食道超声发现左心房血栓;有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既往行房颤射频消融治疗。共入选40例, 其中男23例, 女17例, 年龄56.8岁±11.2岁 (37岁~78岁) , 伴高血压7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做12导联动态心电图测消融前平均静息心率。

1.2 电生理检查和消融过程

已用华法林者术前至少停用3 d, 并改用低分子肝素代替至术前12 h;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以上;所有患者签署术前知情同意书;在空腹状态下实施手术。穿刺右侧颈内静脉放置冠状静脉窦电极, 穿刺右侧股静脉2次, 行房间隔穿刺入左房后首剂给予普通肝素5 000 U, 然后每小时追加1 000 U, 并用肝素盐水持续冲洗鞘管。行左、右肺静脉造影后, 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 通过专用标测消融导管在左房取点行左房及肺静脉三维解剖重建, 在Carto2 Merge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消融参数设定:功率 (35~40) W, 预设温度40 ℃~45 ℃, 放电时生理盐水灌注速度17 mL/min。消融时给予患者异丙酚镇痛, 消融终点为实现肺静脉电隔离, 阵发性房颤消融结束后房颤不能诱发。

1.3 术后处理与随访

消融术后流食一周;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华法林抗凝至少3个月;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在1.8~2.5;术后3个月行12导联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

1.4 房颤复发判定标准

消融术后100 d~120 d为本试验评估房颤复发的时期。内容包括: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症状发作时行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等客观检查发现的持续时间超过30 s的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 以双侧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射频消融术, 术后100 d~120 d随访期内, 40例中有4例 (10%) 房颤复发。将40例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 复发组与未复发两组资料比较详见表1。配对t检验分析, 消融前静息心率在复发与未复发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6) 。消融前静息心率与消融后静息心率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房颤患者心率过快时可使心脏每搏输出量减少, 射血分数下降, 心肌做功增加, 耗氧增加甚至出现心力衰竭。目前认为适当地降低房颤患者的心率, 可有效减少房颤的发生率, 同时还减缓了心房肌电重构的发生和随之产生的心房肌纤维化程度。根据多数RCT的研究, 心室率控制已成为多项临床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 AHA~ACC/ESC2006指南推荐目标心率为静息时心率控制在<80 次/min, 中等活动量时心率应控制在<110次/min[3], 此推荐目标就是建立在窦性心律时心率较慢的患者临床症状较少的推论上[4]。

本研究中, 心房颤动患者均接受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电学隔离肺静脉手术治疗成功率高, 并发症如肺静脉狭窄发生率低[5,6,7], 应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作为房颤复发的随访手段, 防止遗漏无症状房颤的存在, 低估了房颤的复发率[8]。另外, 由于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的病理生理基础不同, 故导管消融治疗的方法、成功率存在差异。对于阵发性房颤, 肺静脉为最常见的触发灶, 因此隔离肺静脉成为主要消融方法[9]。鉴于持续性房颤手术更为复杂, 受影响因素多等原因, 本研究在选取资料时已将其排除。心率可以影响房颤的发生, 但尚未影响房颤导管消融的成功率。本研究显示消融前静息心率不影响肺静脉隔离后房颤的复发, 提示肺静脉的异常电活动仍是触发房颤最重要的机制。本研究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测心房颤动患者术后3个月后平均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考虑与样本选取量较少有关。

本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 如排除了持续性房颤患者, 而这些患者可能受益更多等。因此, 探讨消融前静息心率的研究仍需继续。

参考文献

[1]Benjamin EJ, Wolf PA, D’Agostino RB, et al.Impac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il the risk of death: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Circulation, 1998, 98:946-952.

[2] Stewart S, Hart CL, Hole DJ, et al.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of the long term risks associated with atrial fibriilation:20 year follow-up of the Renfrew/Paisley study[J].Am J Med, 2002, 113:359-364.

[3]Fuster V, Rydem LE, Cannom DS, et al.ACC/AHA/ESC 2006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A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mmittee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writing commit-tee to revise the 2001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and the Heart Rhythm Society[J].Circulation, 2006, 114 (7) :e257-e354.

[4] Dorian P.Rate control in atrial fibrillation[J].N Engl J Med, 2010, 362 (15) :1439-1441.

[5]Pappone C, Rosanio S, Oreto G, et al.Circumferential radio fre-quency ablation of pulmonary vein ostia a new an atomic approachfor curing atrial fibrillation[J].Circulation, 2000, 102:2619-2628.

[6]Khaykin Y, Marrouche NF, Saliba W, et al.Pulmonary vein antru-misolation for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patients with valvu-lar heart disease or prior open heart surgery[J].Heart Rhythm, 2004, 1:33-39.

[7] Ouyang F, Bnsch D, Ernst S, et al.Complete isolation of left atrium surrounding the pulmonary veins:New in sights from the double Lasso technique in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J].Circulation, 2004, 110:2090-2096.

[8]Senatore G, Stabile G, Bertaglia E, et al.Role of trans telephonic-electro cardiographic monitoring in detecting short term arrhythmi-a recurrences after radio frequency ab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fibrillation[J].J Am Coll Cardiol, 2005, 45:873.

消融导管 第2篇

【关键词】导管射频消融术;房颤;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57-0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会使心房丧失收缩功能,使心房内血液瘀滞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液流动至全身,会导致患者脑栓塞、肢体的动脉栓塞等,危害极大。导管消融术手术效果较好,而且创伤小,是近年来大多数房颤患者的治疗选择。本研究选取在我院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患者50例,对其进行护理干预效果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自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为48—77岁,平均年龄为(62.4±11.3)岁;房颤史为1.2—14年,其中阵发性房颤含27例,持续性房颤23例;合并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患者为9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术前患者经食管超声检查均无左心房附壁血栓。

1.2手术方法

①患者取平卧位,对患者进行穿刺点的皮肤消毒,在穿刺点进行局部麻醉。②常规对左锁骨下静脉进行穿刺,建立穿刺点到心腔通路的导管路径,行电生理检查。③记录心脏不同部位的电波活动,给予适当电刺激以诱发心律失常,分析异常电波,找到病灶。④将射频消融电极送到病灶部位,射频电流进行消融,阻断异常电波的传播路径,根治心律失常。⑤检查患者电生理是否正常,正常则手术完成 。

1.3护理干预方法

1.3.1手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有创伤手术,手术难度较大,术前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心理素质等情况以适当的形式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治疗的一般机制、手术过程、手术效果、术前术后注意事项和术中配合。缓解患者术前的焦虑心态,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②术前做好血型、血常规、凝血系列、乙肝表面抗体、肝肾功、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等术前检查。③术前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防止左心房血栓生成。同时嘱患者平时注意,防止受伤。术前改用低分子肝素,防止术中血液凝固时间过长,导致穿刺点出血。④术前一日,进行备皮。清洁双侧桡动脉预先选择穿刺点。术前要求患者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术前1—2天,指导患者床上排尿,手术当日早餐禁饱食。准备好手术所需物品,如氧气、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和急救药品等 。

1.3.2手术后护理

①患者术后嘱其卧床静养,动静脉穿刺点沙袋压迫6h以上,肢体制动24h。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肿胀、疼痛等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嘱患者注意腹股沟有无液体流动感,及时告知医生。对患者由于肢体制动产生的身体酸痛,进行按摩等身体放松方法。24h后,患者如无不适,鼓励患者下床活动。②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血压、心律、血氧饱和度、有无房颤等心律失常情况发生。每15—30min巡房一次,注意患者情况,当患者出现胸闷、血压低、出冷汗、心率快、奇脉等情况,立刻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必要时进行心包穿刺。③对患者进行术后心理辅导。患者手术后,会对手术结果表现焦虑、紧张情绪,导致患者饮食、睡眠情况受到影响,直接影响到患者术后康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以术后恢复的正面情况鼓励患者,或者通过一些娱乐方式使患者注意力转移,使患者能更好的配合术后治疗和护理 。④饮食护理。由于手术部位靠近食管,为防止并发症,指导患者少食多餐,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食用产生气体的豆汁、鲜奶等食品,均衡营养,适量饮用水,使造影剂尽快排出。

1.3.3术后并发症护理

①防止血栓生成和动脉栓塞。术后观察患者有无意识障碍、言语异常、肢体麻木。呼吸困难等血栓产生症状。术后即给予患者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嘱患者持续用药1—3个月。②心包压塞。观察患者有无出现心包压塞症状,即刻进行胸透,明确诊断,及时进行心包穿刺。③肺静脉狭窄。肺静脉狭窄在术后1周内进展最快,其次为术后1—3个月,因此应对患者进行三个月以上随诊,嘱患者注意有无胸痛、持续性咳嗽、反复低热、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反复胸部感染发生。本研究50例患者均无此并发症产生。④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兴奋。患者常表现为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淋漓大汗、血压下降。心率減慢等,为术中常见并发症。出现此并发症,护理人员应遵医嘱给予吸氧、阿托品、多巴胺、低分子的右旋糖苷对患者进行升压、扩张血容量治疗,缓解症状。

2结果

50例患者术后并发症:产生血肿有1例,心脏压塞1例,迷走反射兴奋2例。

3讨论

房颤为临床中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疾病,药物治疗的作用为转复窦性心律和控制心室率,但成功率均较低。非药物治疗方法中电复律不能根治房颤,而外科迷宫手术的方法手术创伤较大,因此单独治疗房颤时很少应用。经实践检验,在临床中应用导管射频术治疗房颤,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其适用于大部分房颤。但由于本手术为创伤性手术,且具有一定风险,因此需要优质的护理干预 。本研究显示通过优质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手术和恢复治疗,提高手术完成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平,张芳,刘春霞,郝延璋.特发性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的观察及护理[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3,36(3):223—224.

消融导管 第3篇

“持续而稳定的帖靠心肌压力, 已被证实可显著的影响手术的效果。Smart Touch压力监测导管提供准确的压力信息, 帮助医生确认在手术过程中应用最合理的压力, 以达到最佳的手术效果。以前没有这一技术时, 医生只能通过其他间接手段来判断压力大小, 而这被证实并不是有效的。”

通过微创技术进行导管消融治疗, 即医生将消融导管通过血管穿刺孔, 将导管沿血管送入心脏。当导管接触到心肌时, 可以输送射频能量在心肌上形成损伤, 以阻断病灶, 从而让患者恢复正常的心律。当导管贴靠压力不足时, 往往导致损伤不充分, 而需要额外的治疗, 当帖靠压力过大时, 又会造成过度损伤, 可能会产生手术并发症。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护理 第4篇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护理

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约0.4%, 随着年龄的增长, 发病率逐年增加, 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1]。房颤不仅会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 而且其并发症也会显著增加致残致死率。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房颤并发症的发生率, 改善病人症状, 提高生存率, 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控制房颤[2]。

1 临床资料

2010年5月—2012年5月本科共收治房颤病人62例。其中持续房颤28例, 阵发性房颤34例;男42例, 女20例;年龄26岁~70岁 (56.75岁±7.56岁) 。经导管射频消融后随访6个月~12个月, 复发10例, 52例临床症状消失维持窦性心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病人的准备

(1) 协助完善各项相关检查, 包括血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以及食管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 (2) 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以上, 以免术中因药物作用不出现心律失常, 影响术后判断, 术前12h停用抗凝药; (3) 术前常规备皮, 建立静脉通路; (4) 指导病人练习平卧床上排尿排便, 以适应术后卧床的需要。

2.1.2 心理护理

房颤病人因病程长、病情反复、对消融术缺乏了解及因手术费用高担心术后并发症而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进而影响手术的顺利进展。因此, 在术前要简单向病人讲解消融术的过程及易引起的并发症及处理;重点向病人讲解房颤的危害及消融术的必要性;对担心费用的病人, 就消融术后的长期获益与房颤并存风险相比较, 详细解释导管消融的费用细则, 以减少病人因费用而放弃手术。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术后平卧休息, 返回病房后即刻记录心电图及生命体征, 持续心电监护24h, 密切观察病人意识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注意有无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的发生。术后6h后可进清淡易消化的流食, 食物温度不能过高。穿刺肢体制动, 动脉穿刺者, 1kg盐袋压迫止血6h~8h, 卧床24h, 静脉穿刺者, 1kg盐袋压迫止血4h~6h, 卧床12h, 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术肢有无肿胀及足背动脉搏动的情况。

2.2.2 并发症的护理

(1) 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因术中应用抗凝剂剂量过大、穿刺不慎破坏血管、鞘管拔出后压迫位置不当或过早下地活动等造成。因此拔完鞘管后准确压迫穿刺点, 一般压迫位置在穿刺点上方2cm处, 15min~30min后确认无出血绷带加压包扎, 并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双侧肢体皮肤温度、颜色, 发现出血或血肿及时处理。本组3例动脉穿刺点轻度淤血青紫, 冰袋冷敷后5d消退;1例假性动脉瘤, B超引导下重新加压包扎后10d恢复。 (2) 心包填塞。心包填塞是最严重发症之一, 在行房间隔穿刺时最易发生[3], 主要原因有导管操作力度过大、每个靶点放电时间过长等, 病人表现为打哈欠、呼吸困难、胸闷、气短、血压下降、心率增快或减慢, X线片或床旁彩超可明确诊断。心包穿刺引流可迅速缓解病人的症状而提升血压, 血流动力学稳定后送入重症心血管病监护病房 (CCU) , 继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心包内有无出血。本组1例发生心包填塞, 经心包穿刺引流后治愈, 无不良事件发生。 (3) 血栓栓塞。血栓栓塞是房颤射频消融术的并发症之一, 主要是由于动脉血栓及心脏附壁血栓脱落、血液高凝状态、穿刺部位压迫时间过长及导管操作时间过长而未及时追加肝素等原因引起。以脑栓塞和肺栓塞最常见, 据统计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可达0.5%~2.8%[4]。术后及时应用抗凝药, 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呼吸的变化, 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术肢皮肤温度、颜色变化, 及早发现栓塞的发生[5]。卧床期间被动活动术肢, 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 以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下肢血栓形成。本组发生肺栓塞1例, 经积极抗凝治疗后治愈出院。

3 出院指导

指导病人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来院复查, 以监测有无复发。指导病人保持良好的情绪, 避免过度劳累及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 促进身心康复。术后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华法林3个月, 定期监测凝血全套。

4 小结

导管消融术是治疗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 因其与药物治疗相比可明显减少房颤的并发症及致残致死率而被广泛应用[6]。但在术中术后处理及观察不到也可引起相应的并发症, 因此术前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及完善各项准备工作, 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穿刺部位肢体情况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病人的康复。

参考文献

[1]金建美, 周一, 孙莎莉.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环肺静脉线性电学隔离术治疗心房颤动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08, 7 (11) :817.

[2]王效浣, 李广平, 郭方明, 等.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治疗后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变化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 2009, 25 (5) :485-487.

[3]康晓梅.心脏介入手术并发心脏压塞患者的抢救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29 (8) :876-577.

[4]应志强, 徐耕.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的并发症及防治[J].国际心血管杂志, 2008, 35 (5) :309.

[5]陆家乾.房颤患者319例抗凝治疗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 (3) :278-279.

消融导管 第5篇

1.1 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

心律失常治疗在过去一直是困扰临床心血管医生的难题,但随着医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心律失常的治疗手段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除病因治疗外,尚可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方面,而非药物治疗在现阶段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导管射频消融术无疑是心律失常治疗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导管射频消融过程中,医生插入一个特殊的电极导管进入心脏,将此导管放置在靠近心脏异常通路的部位,然后释放射频电流。射频电流在导管的尖端产生热量从而消融异位兴奋灶或消融引起心动过速的折返途径,进而根治或控制心律失常(图1)。

随着导管射频消融术的快速发展,在治疗心律失常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由于射频消融时放电功率过大造成的心包填塞、消融导管电极血痂脱落造成的血栓形成及栓塞(含肺栓塞)等。这些都涉及到射频消融时的温度监测。又由于热损伤是心肌损伤的主要机制,同时热损伤的程度取决于组织温度,因此温度监测无疑成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成功与否的关键。

1.2 温度传感器及其精度影响因素

温度传感器的种类很多,其中较为常见的有热电偶式(TC)、热电阻式、PN结型、液晶式及热辐射式等,但考虑到热探头尺寸带来的响应时间的快慢及响应的稳定性,热电偶式和热电阻式无疑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不过由于热敏电阻具有线性、稳定性及互换性较差的不足,因此温控射频消融导管选择热电偶作为温度感应元件也就成了必然。

由两种导体的组合并将温度转化为热电动势的传感器叫做热电偶。热电偶温度传感器是利用温差电现象或塞贝克效应,即两种不同成份的均质导体组成闭合回路时,若两个接触点温度不同,则回路中就会有电流通过。热敏传感器有测温范围宽、性能稳定、准确可靠等优点,并且构造简单,常用于高温区域、振动冲击大等恶劣环境以及适合于微小结构测温等场合。

在对温度监测的方法中,通过改变TC线在TC孔中长度、TC线与热源的角度、TC孔的直径、TC线与聚酰亚胺管之间的固定胶及头电极的材质这五个方面,分析其对感应温度的影响,可以寻求更有利于温度监测的方法。由于TC线与热源角度不容易控制,而TC线与聚酰亚胺管之间的固定胶及头电极的材质可以找到最优的材料,因此对于温度感应检测的方法研究,最关键的集中在TC线的深度和TC孔的直径两个方面。

2 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的感应测试

2.1 样品制备

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的安装,涉及到其在消融电极TC孔中的深度、位置及TC孔大小的选择。本实验主要通过对比分析以上几个方面的温度精确性和响应的实时性,探寻最适宜的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在消融电极内的安装方法。

在对传感器在消融电极TC孔中的不同深度对温度传感器感应温度的影响的试验中,我们采用直径为2.23 mm±0.01 mm、长4.00 mm的温度传感器及TC孔直径为0.33 mm的消融电极和带有聚酰亚胺管为保护管的TC线组装而成,TC线与聚酰亚胺管之间的固定采用Loctite-4981胶水。

在对传感器与消融电极TC孔的不同间隙对温度传感器感应温度的影响的试验中,采用直径为2.25mm±0.03 mm、长4 mm及TC孔直径分别为0.44 mm、0.42 mm、0.33 mm的消融电极和带有聚酰亚胺管的T C线组装而成,T C与聚酰亚胺管之间的固定采用Loctite-4981胶水。

同时也设计了不同公司的样品进行试验比对,其中A公司、B公司的产品均为上市产品,具体的样品数目如表1所示。

2.2 测试仪器及方法

2.2.1 温度响应准确性的测试仪器及方法

导管温度响应准确性测试用Fluke724温度校准仪、水银温度计和DK-600型电热恒温水槽来测量,用水银温度计来校准DK-600型电热恒温水槽的温度显示。

将恒温水槽的温度分别设置为40℃、50℃、60℃和70℃,在不同的温度下把射频消融电极刚好伸入恒温水槽中,TC尾端通过手柄插口接T型热电偶专用插头,插头另一端接入温度校准仪的TC插口中,开始测温,同时记录下水银温度计和温度校准仪显示的数值,对每一个样品在每一个温度下测试三次。

2.2.2 温度响应实时性的测试方法

导管温度响应实时性的测试是运用现有Labview温度响应测试程序测试,将TC线的两根线分别接入每个通道的“+”和“C”,选择电偶型号“T”,开启测试开关。其中通道选择有4通道,在每一组测试中分别把每一项目的样品与裸TC一起进行测试,如在对深度进行测试时把2.5 mm、3.0 mm、3.5 mm的样品与裸TC一同测试,其它同此。在产品对比分析时,每一组包括一个A公司产品、一个B公司产品、一个微创产品(铂金4#)及一个裸TC。铂金4#用于材质和产品的每一组的测试,而裸TC用于所有项目的每一组测试。每一组要在39个不同温度(>60℃)的热源下测试,同时记录温度响应曲线,读取曲线从37℃上升至60℃所需要的时间。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C线在TC孔中的长度对感应温度的影响

在对TC线在TC孔中不同长度的测试分析中,从测量结果中可以看出(表2、表3),随着TC线插入深度的增加,感应准确度也大幅度升高。对于稳定性,深度低的要相对好一些,但并不十分明显。在传感器的实时性方面,这三个样品并没有大的区别。当热源温度较低时,响应时间相对延长。

2.3.2 TC孔直径对感应温度的影响

对于TC孔的直径来说,在测量结果中(表4、表5),我们发现孔径越小感应温度的准确性越好,即间隙越小感应越好。从稳定性上看,孔径为0.33 mm的消融电极要好于其它两类。而在实时性上,孔径为0.33 mm的消融电极也要好于其它两类。但随着温度的降低,三者的实时性效果均明显下降。

2.3.3 同类产品温度感应精度比较

在对A公司、B公司和微创3家公司的射频消融导管感应温度的实验中,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表6、表7),A公司的导管无论是温度感应的准确性,还是温度感应的稳定性,与另外两家公司相比均是最低;在温度感应的准确性方面,B公司与微创两家公司的导管相当,差别不大。在40℃时,B公司产品感应温度的平均值为39.1℃,微创也为39.1℃;在50℃时,B公司为49.3℃,微创为49.4℃;在60℃时,B公司为59.7℃,微创为59.3℃;在70℃时,B公司为69.5℃,微创为69.6℃。但B公司的导管在温度感应的稳定性方面更具有优越性,因此微创公司的导管在温度监测的稳定性上还有上升的空间。

3 结论

本实验在不同的方面对温度传感器感应温度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实时性进行了分析。从测试结果中可以看出,由于TC线插入TC孔深度在传感器感应温度稳定性和实时性方面并没有大的差别。由于TC线插入位置在手术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在安装温度传感器时,应选用TC孔直径较小的铂金消融电极装载温度传感器,并把其尽量插入到TC孔的最深处,可以把TC的位置选择在TC孔的中间。对于TC线应插入TC孔的最深处,主要是由于热电偶是通过感应金属消融电极的温度来测温的,与金属电极的接触越好,热的传导就越好,感应温度的准确性也就越好。至于TC孔的直径应尽量选得小一点,主要是由于TC固定在TC孔之后,剩余间隙遗留的空气相对较少,同时胶水的用量也少,这就为TC线与金属电极之间的热传导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最终使得传感器感应温度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实时性较好。

参考文献

[1]陈良华,刘同宝.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E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509029.html,2006-04-26/2007-05-01

[2]A+医学百科.心律失常[EB/OL].http://www.a-hospital.com/%D0%C4%C2%C9%CA%A7%B3%A3.html,2007-05-01/2007-05-01

[3]郑强荪.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EB/OL].http://www.37c.com.cn/education/credithour/dgxrs/default.asp?filename=01/0102.2007-05-02/2007-05-02

[4]高山.射频治疗仪的种类和特点简介[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6,12(8):32-34

[5]H Calkins,E Prystowsky,M Carlson,et al.Temperature monitoring during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procedures using closed loop control[J].Circulation,1994,90(3):1249-1286

[6]Hiroshi Nakagawa,William S.Yamanashi,Jan V.Pitha,et al.Comparison of In Vivo Tissue Temperature Profile and Lesion Geometry fo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With a Saline-Irrigated Electrode Versus Temperature Control in a Canine Thigh Muscle Preparation[J].Circulation,1995,91:2264-2273

[7]刘晓霞.冷盐水灌注导管在导管消融术中的应用[EB/OL].http://www.365heart.com/shownews.asp?id=14262,2006-09-22/2007-05-03

[8]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房颤动治疗专家组.心房颤动认识和建议2006(二)[EB/OL].http://www.dxy.cn/portal/article/2/14/419/1833_1.html,2006-09-23/2007-05-09

[9]JJ Langberg,M Gallagher,SA Strickberger,et al.Temperature-guided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with very large distal electrodes[J].Circulation,1993,88(1):245-249

[10]那开宪,余平.射频消融术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学,2006,10:31-33

[11]Fred H.M.Wittkampf.Temperature response in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J].Circulation,1992,86(5):1648-1650

超声导管消融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第6篇

1超声导管消融用于血管疾病的基本原理

目前临床应用的超声波主要有两类, 高频低能超声应用于诊断领域, 低频高能超声用于治疗领域。腔内超声导管消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动静脉血栓的原理主要是利用机械振动和超声空化效应。超声波作用于液相物质而发生的“声学空穴”效应。超声探头的振动速度可达2000周/秒, 探头的机械振荡直接导致探头与靶组织接触平面的机械破碎过程, 空穴作用引发“内爆炸”超声的温度、能量和高强度的局部压力, 可达1-3个大气压, 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崩溃、静脉血栓消融。消融产生的碎屑及微粒均为毛细血管大小, 小于红细胞体积, 95%不超过10-20 μm, 可被血液中酶消化和网状内皮系统吞噬, 不会引起远端血管的堵塞。

2超声导管消融的安全性

超声对病变组织的消融有很高的组织选择性,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静脉血栓与正常的动脉壁组织成分有明显差异, 超声波能够选择性破坏缺乏正常胶原和弹性纤维支持的组织, 如血栓、斑块等, 而正常血管壁 由于含有大量胶原和弹性基质可抵御超声的损伤作用, 因此极少引起血管壁损伤, 极少引起血管穿孔及远端栓塞等并发症。这种生物选择性使超声导管消融成为新型腔内治疗方法, 并在打通慢性完全阻塞病变、小血管病变和难治性血栓形成方面有良好前景。

3血管内超声消融仪基本构造

以美国瑞菲尔德公司Acolysis超声消融仪为例血管内超声导管消融仪由控制系统、传感器、消融导管组成。控制系统根据消融导管所遇负荷, 自动调节超声能量, 通过超声换能器向消融导管传送低频高能超声波。超声换能器由一便携式复合计算机控制的压电元件组成, 该系统可在操作过程中随着所遇负荷的改变, 保证共鸣和恒定的能量输出。基础工作频率为45 kHz。消融导管基本组成为78-140 cm长金属超声导线, 远端为多线弹性段, 连接一直径为1.6-2.2 mm消融探头, 消融导管中腔可通过0.018in的导丝。

4超声导管消融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4.1 治疗方法

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 采用股部小切口暴露股总静脉, 在导丝引导下将超声探头插入髂股静脉至栓塞部位, 开动超声发生器, 将超声探头自病变部位缓慢向前推进, 重复操作, 直至阻塞血管开通。超声的频率为16-25kHz, 功率为30-50W, 消融时间2-36min。部分病例在超声消融同时可配合导管取栓, 狭窄处球囊扩张、植入支架等。术后应用抗凝药巩固治疗。

4.2 应用举例

赵堂海报道下肢深静脉血栓25例, 术前下肢深静脉造影提示18例全下肢深静脉不显影, 7例髂股段静脉不显影, 管腔阻塞程度100%。所有病例行超声导管消融和 (或) 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结果显示髂股段静脉完全开通24例。陈翠菊报道腔内超声消融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成功率为94.6%, 其中89.2%静脉完全开通。

5超声导管消融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应用

5.1 治疗方法

采用经皮穿刺或取小切口暴露股浅股深动脉分叉处, 直视下穿刺, 经血管鞘引入超声消融导管进入工作状态, 消融仪自动从探头尾断冲洗口, 以10mL/min连续冲出肝素盐水, 以保持超声在水介质中的能量传递和减少探头对血管的热损伤, 超声消融导管接触到闭塞或狭窄部位后释放超声能量, 同时缓慢前后移动超声消融导管, 直至血管再通。部分病例可同时加行血管成形术、人造血管移植术等。术后需抗凝治疗。

5.2 应用举例

邓健应用超声消融仪对23例难治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消融术, 其中病变段流出道完全阻塞的6例患者预后不良, 余17例为病变段流出道狭窄。6例病变段流出道完全完全阻塞者治愈1例, 改善3例, 2例最终行截肢术, 另17例病变段流出道狭窄者全部治愈, 全部病例组治愈18例, 参加随访者16例 (随访6个月) 仅1例发生动脉缺血。

6超声导管消融在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疾病中应用举例, 有学者将3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血管内超声消融组和单纯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组, 结果单纯血管内超声消融组治疗后狭窄程度明显减轻, 但残余狭窄率也较高, 提示将血管内超声消融术与PTCA结合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同时也利于减少PTCA的并发症。

血管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应主张KISS原则 (keep it safe and simple) 即安全而又简单的方法, 超声导管内溶栓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 对动脉粥样斑块和动静脉血栓均起作用的优点, 但临床上需综合多种治疗方法, 提高治疗效果。

摘要:超声导管消融是一种新型腔内治疗方法, 在打通血管急慢性阻塞病变、小血管病变和难治性血栓形成方面有良好前景。本文介绍了超声导管消融的基本原理及其安全性, 血管内超声消融仪基本构造, 并简要论述了超声导管消融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应用。

关键词:超声导管消融,声学空穴,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1]吴义生, 陈剑秋, 李学东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超声消融治疗[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3, 3 (3) :254-256

[2]Rosenschein U, BernsteinJ, DisegniE, et al.Experimentalultrasonic angioplasty:disruption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sand thrombi in vitro and anterial recanalization in vivo.J AmColl Cardiol, 1990, 15:711-714

[3]Rosenschein U, Roth A, Rassin T, et al.Analysis of cor-onary ultrasound thrombolysis endpoints in acute myocardialinarction:results of the feasibility phase:Circulation, 1997, 95:1411-1416

[4]陈翠菊.静脉腔内超声消融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 29 (1) :152-154

[5]赵堂海, 于永山, 王海波等.军训伤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 9 (1) :43-47

[6]王寅东, 王爱林.超声消融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分析.黑龙江医学.2009, 33 (2) :135-137

[7]邓健, 匡斌, 邓国三.血管内超声消融术在难治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优势与局限[J].实用医学杂志.2009, 25 (12) :2049-2051

[8]戚跃勇, 孙清荣, 邹利北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血管内超声消融[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 23 (10) 891-893

消融导管 第7篇

肺静脉电位的隔离是目前导管治疗心房颤动的理论基石。冷冻球囊系统专门针对肺静脉隔离所设计, 是利用一氧化二氮释放超低温使肺静脉前庭局部心肌变性坏死, 从而阻断左心房及肺静脉间的电学传导[1]。目前,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 (cryoballoon catheter ablation, CBCA) 因其临床效果显著, 严重并发症少, 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推荐使用。2016年5月我院对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实施冷冻球囊导管消融,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和护理配合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6年5月我院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2例, 均为女性;年龄65岁~71岁;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60%和64%, 左心房内径分别为41mm和43mm, 肺动脉CT血管造影 (CTA) 及食管超声均显示正常。病人平卧于手术台, 1%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 穿刺左侧股静脉先后置入4极标测电极和十极冠状窦电极, 4极标测电极要送至右侧膈神经处, 证实刺激起搏膈肌跳动。穿刺右侧股静脉并行房间隔穿刺, 将可控弯鞘管送入左心房, 行双侧肺静脉造影, 并在三维系统下构建模型, 后使用23mm球囊依次行对左上、左下、右上、右下肺静脉进行冷冻消融, 应用Achieve电极导管标测肺静脉电位隔离情况。2例病人均成功进行了肺静脉的隔离, 1例术中发生迷走神经反射, 很快就恢复, 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手术费用高, 对于病人来说比较陌生, 有一定的风险与复发率, 病人及家属比较焦虑。术前应关心病人, 介绍冷冻消融术的基本知识、手术方法、成功率、术中需要做哪些配合等, 强调冷冻消融是目前一种创伤较小的新技术, 相比常规射频导管消融方法, 冷冻球囊技术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和快速完全电隔离单根肺静脉、不需要三维解剖标测系统、术中病人痛苦小等特点[2,3,4]。最好找一些冷冻消融的动画放映给病人看, 消除其紧张的情绪, 以便其配合治疗。

2.1.2 设备仪器物品的准备

做好冷冻消融系统的各项检查, 连接排气管至中心负压装置, 保证一氧化二氮气罐的充盈, 连接各种管路, 备好麻醉机、多导电生理刺激仪、活化凝血时间 (ACT) 检测仪、除颤仪和微量泵等设备。准备房间隔穿刺的长鞘和穿刺针以及各种电生理导管和尾线。

2.1.3 病人准备

协助做好术前检查, 包括血尿粪常规、血型、凝血功能、生化、输血前8项、胸部X线片、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食管超声检查[5]。术前禁食禁水6h, 病人左手开通静脉通道, 处于备用状态, 教会病人床上排尿, 备齐备好各种急救药品, 如三磷酸腺苷、硫酸阿托品、多巴胺、异丙肾上腺素及胺碘酮和一些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2.2 术中护理

(1) 病人到达导管室后连接静脉通道, 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 同时予血压、脉氧饱和度的持续监测, 按照规定的位置贴好体表参考电极和体外除颤电极, 配合医生连接好多导生理仪和各种电极尾线。 (2) 病人局部麻醉时一并给予芬太尼注射液静脉泵入, 起到镇静镇痛的作用, 嘱病人在进行房间隔穿刺和冷冻消融时千万不要动和咳嗽, 保持平静呼吸, 防止穿刺针偏移引起心包填塞。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以及心律和意识的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 房间隔穿刺成功后应及时检测ACT值, 并一次性给足肝素钠用量, 防止术中血栓的发生, 之后每隔15min~30 min检测1次ACT值, 来增减肝素钠的用量, 使其维持在250s~350s。 (4) 记录冷冻消融的时间、次数及冷冻时的温度, 球囊到达肺静脉后要推造影剂证实球囊和肺静脉贴靠良好方可进行降温冷冻, 否则需要调整位置。冷冻消融右侧肺静脉时应间断起搏上腔静脉内的电极导管, 刺激右侧膈神经, 观察膈肌跳动, 注意观察有无发生膈神经麻痹, 以及时终止消融[6]。术中有1例病人在消融右下肺静脉时发生迷走神经反射, 心跳血压下降伴出汗, 立即给予心室起搏, 即刻就恢复了过来。

2.3 术后护理

2.3.1 伤口护理

冷冻消融导管的鞘管为14F, 比较粗, 加上术中肝素钠用量比较大, 撤除导管鞘后协助医生加压止血, 局部给予沙袋压迫6h, 该侧肢体伸直制动8h, 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如有渗血应及时地报告医生, 重新加压包扎。

2.3.2 一般护理

术后即刻给予超声心动图, 观察心包有无渗血、心腔内是否异常, 进行心电监测, 询问病人有无胸闷、胸痛、心悸等不适,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指导病人少量多餐, 进食富含优质蛋白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辛辣刺激及豆类易产气的食物, 协助病人床上大小便。

2.3.3 用药护理

嘱病人术后应继续服用抗凝和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术后3d~5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然后服用口服抗凝药, 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 使其INR值维持在2.0~3.0。

2.3.4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研究显示, 心包填塞是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比较严重并发症, 膈神经损伤则是其最主要并发症[7,8]。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 发现病人面色苍白、大汗、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应立即通知医生, 行床边超声, 判断有无心脏压塞, 一旦确诊即刻行心包穿刺, 必要时行外科手术。同时注意观察有无打嗝、气促、呼吸困难等现象, 评估病人的膈肌运动。术中肝素钠的用量比较大, 老年人容易诱发脑出血, 注意观察意识、瞳孔的变化。左房食管瘘多发生于左房后壁消融过程中发生率低 (0.003%) , 但其预后极差, 病死率极高[9]。如病人出现呕血、血压进行性的下降、面色苍白, 应高度怀疑左房食管瘘, 一旦确诊, 即刻行外科修补术。本组2例病人均无以上并发症发生。

3 小结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安全可靠, 目前是一种趋势, 但手术过程烦琐, 耗材配件多而复杂, 对护理配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术前病人的准备及仪器设备的调试, 术中及时与病人沟通, 配合手术,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详细记录肝素钠的使用时间及剂量、ACT检测时间及数值、球囊冷冻的时间及温度等。重视手术过程中并发症的观察, 出院后嘱咐病人按时服药, 定期监测INR值、动态心电图, 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这样才能保证病人良好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为手术进一步开展打下基础。

摘要:[目的]总结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的护理。[方法]对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行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 同时加强围术期的护理。[结果]2例病人均成功进行了肺静脉隔离, 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恢复良好。[结论]加强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行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护理

参考文献

[1]王玉如, 周燕, 胡玉芳, 等.经皮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心心房颤动动患者的术中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14 (21) :27-29.

[2]Ahmed H, Neuzil P, Skoda J, et al.The permanency of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using a balloon cryoablation catheter[J].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10, 21:731.

[3]Khairy P, Dubuc M.Transcatheter cryoablation partⅠ:preclinical experience[J].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2008, 31:112.

[4]Lemola K, Dubuc M, Khairy P.Transcatheter cryoabiation partⅡ:clinical utility[J].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2008, 31:235.

[5]马先莉.13例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围术期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17) :2817.

[6]庄婧.5例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心心房颤动动患者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22) :102-103.

[7]Schmidt M, Dorwarth U, Andresen D, et al.Cryoballoon versus RF ablation in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results from the German Ablation Registry[J].J Cardiovase Electrophysiol, 2014, 25 (1) :1-7.

[8]Chierehia GB, Di Giovanni G, Ciconte G, et al.Second-generation cryobaltoon ablation for paroxysmal atrial fibtillation:1-year follow-up[J].Europace, 2014, 16 (3) :1-6.

消融导管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RFCA治疗的68例患者为实验对象,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33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35例;男32例,女36例,年龄11~68岁,病史4个月~35年。66例首次消融成功,2例复发,再次RFCA成功。均无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术前停用各种抗心律失常药5个半衰期。以上入组人员均无血栓栓塞及出血性疾病病史,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心房颤动、妊娠等,肾功能、电解质、肝功能、血脂、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

1.2 射频消融方法

(1)AVNRT慢径的消融:患者平卧于手术台上,连接心电监护,接背电极。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麻后分别行右股静脉及右颈内静脉穿刺,分别置入6F、8F、6F鞘管,取右前斜位,送入加硬大头导管至右心房,在CS与His连线中下1/3处标记到小A大V波,在此以20~25 W,55℃放电,5~10 s内出现结性心律与窦性心律交替,此时为有效放电,当放电有效时,延长放电时间,继续巩固放电至90~200 s,消融不成功时继续寻找有效靶点,原则为由低向高,尽量避免靠近HBE,遇到阻抗升高时立即停止放电。若重复EPS不能诱发心动过速,跳跃消失,或虽有AH跳跃延长和1~2个心房回波,但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不能诱发心动过速,则提示手术消融成功。(2)右侧旁路(RAP)的消融: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麻后分别行右股静脉及右颈内静脉穿刺,分别置入6F、7F、6F鞘管,置入加硬大头消融导管至右心房,在三尖瓣瓣环上,以希氏束电极左上方为12点开始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标测,若标记到小A大V波,且此次逆传A波最早,与V波融合,则为消融靶点。在此以15~60 W放电,10 s内若旁道前传或逆传功能减弱或消失,或出现旁道AV分离则为有效放电,继续巩固放电至120~180 s,重复EPS不能诱发心动过速,旁道前传及逆传功能均消失,RV刺激出现VA分离,观察15 min结果同上,则提示消融成功。(3)左侧旁路(LAP)的消融: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麻后分别行右股静脉及右颈内静脉穿刺,分别置入6F、8F、6F鞘管,置入大头消融导管至左心室,使其钩挂于二尖瓣瓣环下,标测到小A大V波,此处逆传A波最早,与V波融合,则为消融靶点。在此以20~35 W放电(窦性心下),10 s内若旁道前传或逆传功能消失,或出现VA分离则为有效放电,巩固放电至120~180 s,重复EPS不能诱发心动过速,旁道前传及逆传功能消失,或出现VA分离,观察15 min结果同上,则提示手术成功[3]。

1.3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采用经皮穿刺股静脉、右颈内静脉,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后经股静脉插入7F普通大头导管或8F加硬大头导管进行检测消融,分别于术前、成功消融放电即刻放电结束即刻、术后3 d、7 d采静脉血,标本用0.109 mmol/L枸橼酸钠与全血1:9抗凝,3000 r/min离心10 min后,分离血浆,-20℃冰箱保存待测。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GMP-140、TXT浓度,试剂盒购自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酶标仪为Clinibio128型。正常参考值:D-二聚体0~0.5 mg/L,GMP-140 3.4~12.7 ng/ml;TAT<3.0 ng/ml。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二聚体在RFCA前后的动态变化

发现在射频消融放电后D-二聚体浓度迅速增至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术后3 d其浓度仍高于插管前(P<0.05),术后7 d恢复到插管前水平。表明放电后、术后24 h D-二聚体浓度明显增高,与插管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7 d D-二聚体浓度与插管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GMP-140在RFCA前后的动态变化

放电后GMP-140浓度迅速增高,以后持续升高,3 d后达高峰浓度,术后7 d恢复到插管前水平,表明放电后、术后3 d血浆GMP-140明显增高,与插管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7 d GMP-140与插管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TAT在RFCA前后的动态变化

术后即刻较术前显著升高,随后开始下降,24 h以后又开始升高,术后3 d再次达一高峰,术后6 d开始减少,但仍高于术前水平,表明放电后、术后3 d、术后7 d血浆TAT明显增高,与插管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P<0.05,△P<0.01,与术前相比

2.4 术后随访

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2例复发,再次RFCA成功。3例消融时有一过性阻抗增加,但消融导管头端未见焦痂形成。随访中均未见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有报道发现,RFCA引起的血栓形成既可发生于消融部位,也发生于外周血管[4],外周动静脉血小板RFCA后即可激活且无差异,故本实验抽取外周静脉血以探讨RFCA对凝血及抗凝系统的影响。

RFCA术后血液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的生物化学和流变学发生了病理性变化,从而血液处于高凝状态[5]。它可能的机制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或受刺激,血小板和白细胞被激活或功能亢进[6],凝血因子含量或结构异常,纤溶因子含量减少或功能减弱,血液粘度增高或血流减慢等[7]。RFCA可造成心内膜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因此具有高凝状态的病理基础。

D-二聚体是是纤维蛋白的单体,当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此时激活纤溶系统,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各种FDP碎片。由于r链的交联,便产生了包含r链相连的2个D片段,即D-二聚体。其水平增高,可反映凝血酶生成的增多和继发纤溶活性的增强[8]。射频消融对心肌的损伤,可能导致凝血系统的激活,通过继发性的纤溶系统活性增加的途径,导致D-二聚体的增高。D-二聚体一般在术后7 d降至正常范围内,如果发现D-二聚体显著增高,特别是术后7 d仍显著升高者则应高度怀疑发生了血栓性疾病的并发症。

GMP-140是一种分子量14 000的黏膜蛋白,静息状态下分布于血小-颗粒胞浆内膜上、致密体颗粒、溶酶体及weibel-palade小体中,-颗粒通过开放管道系统与质膜融合,GMP-140分子暴露并持续存在与活化血小板表面,随着血小板的破坏释放入血,介导血小板与粒细胞或内皮细胞黏附、连接,是测定血小板活化最敏感的指标。在血小板活化时,其空间构型发生改变,纤维蛋白原受体结合部位暴露,获得受体活性,导致纤维蛋白原构型发生改变,进一步加速血小板的活化和释放反应[9]。

TAT是凝血酶生成的标志物之一,能灵敏地反映体内凝血情况,其增加说明机体凝血系统被激活[10],是目前衡量机体凝血系统活性的主要指标。笔者观察到,RFCA和对照组TAT浓度术后即刻均呈现第一次高峰,但RFCA组术后3 d达第二次高峰,可以初步分析,第一次高峰与导管的置入有关,随后下降可能与导管移除,血流状态及心肌损伤的恢复等相关。而第二次高峰可显示血栓形成延迟阶段的存在,是射频电流引起的内皮损伤的结果,内皮细胞的损伤和丢失可导致血小板黏附、激活、聚集和纤维蛋白生成,从而引起机体凝血系统激活,TAT升高。

RFCA术中、术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本实验研究证实了在插管后D-二聚体、GMP-140、TXT都明显升高,表明RFCA术后血液处于明显的高凝状态,为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危险时期,应严密检测D-二聚体、GMP-140、TXT的动态变化,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因此,在RFCA术中和术后检测D-二聚体、GMP-140、TAT的变化,有利于对RFCA术所引起的血栓栓塞事件进行预报和指导相应的抗凝治疗。

参考文献

[1]Zhou L,Keane S,Reed G,et al.Thromboembolic complication of cardiac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a review of the reported inc-idence,pathogenesis and current research direction[J].J Cardiovasc Electro physiol,1999,10(4):611.

[2]曾秋棠,张彦周,于世龙,等.射频消融对血小板活性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7,13(5):259-261.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委员会,等.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5,19(1):3.

[4]Goli V D,Prasad R,Hamilton K,et al.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ic evaluation for mural thrombus following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of accessory pathways[J].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1991,14(11):1992-1997.

[5]Kunze K P,Hayen B,Geiger M.Ambulatory catheter ablation.Indications,results and risks[J].Herz,1998,23(2):135-140.

[6]Manolis A S,Vassilikos V,Maounis T N,et al.Pretreatment with aspirin and ticlopidine confers lower thrombogenic potential of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J].Am JCardiol,1997,79(4):496-497.

[7]Boisclair M D,Ireland H,Lane D A.Assessment of hypercoagulable states by measurement of activation fragments and peptides[J].Blood Rev,1990,4(1):25-40.

[8]Michelson A D,Maclregor H,Barnard M R,et al.Reversible inhibition of human platelet activation by hypothermia in vivo and vitro[J].Thromb Haemost,1994,71(5):633-637.

[9]张彦周,黄艳琴,毛焕元,等.二尖瓣狭窄和射频消融后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极凝血酶敏感蛋白的分布[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9,15(7):644-646.

消融导管范文

消融导管范文(精选8篇)消融导管 第1篇关键词:静息心率,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且严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据报道欧...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