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健康教育干预
系统性健康教育干预(精选10篇)
系统性健康教育干预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8年5月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1]的患者中, 选取具备一定沟通能力, 能够配合完成系统健康教育和调查问卷且病程≥1年的患者120例。本组患者中男78例, 女42例;年龄32岁~75岁, 平均年龄 (56.71±12.39) 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3例, 初中25例, 高中19例, 大专及以上13例;职业:干部25例, 农民68例, 其他27例;民族:汉族54例, 回族23例, 维吾尔族28例, 哈萨克族11例, 其他民族4例;病程1年~30年, 平均病程 (12.36±9.84) 年。虽然入选患者病程均在1年以上, 但其中未服降压药52例, 间断服药37例, 正规用药治疗仅31例。以上数据表明, 我院就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构成特点为文化程度偏低、民族成分复杂和治疗率 (56.67%) 低, 正规治疗率 (25.83%) 更低, 凸显了本组患者开展系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1.2 系统健康教育方法
由本研究组成员对入选患者 (并尽可能动员其家庭成员参加) 进行健康教育, 并定期随访了解其生活方式、治疗情况等。健康教育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集中健康教育干预阶段) , 为期1个月, 每周进行1次集中授课, 讲解原发性高血压防治知识及遵医行为的重要意义, 并组织分组讨论1次, 主要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认识和纠正治疗误区等展开讨论;第二个阶段 (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阶段) , 为期5个月, 给每位患者建立健康档案, 每月至少进行1次电话或门诊随访, 针对每个患者的血压情况和生活方式, 制定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干预方案, 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 改变不良行为, 指导治疗用药。
1.3 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2,3]自行设计《高血压患者知信行调查表》, 内容除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职业、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等一般情况外, 还包括原发性高血压防治知识50题, 每题1分, 满分50分;治疗用药信念30题, 每题1分, 满分30分;治疗用药行为10题, 每题1分, 满分10分。分别在健康教育开始前和完成两个阶段任务 (6个月) 后进行2次问卷式调查, 同时记录当时血压控制和半年内降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者向患者说明研究的目的、意义后由患者自行填写;对于阅读或填写有困难的患者, 由调查者不加暗示地逐条给予解释, 患者独立作出回答, 调查者给予填写。
1.4 质量控制
本研究组参与健康教育干预者均为心血管医师或有经验的内科护师, 健康教育方法与标准统一, 调查前预试验, 调查员经培训合格;调查点现场督导, 及时进行复核。数据1人录用, 1人复核。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 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原发性高血压知识、信念和行为得分比较见表1.
对120例患者在系统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进行原发性高血压知信行问卷调查显示:如以60%为及格标准, 则干预前原发性高血压知信行的及格率仅分别为49.46%, 36.74%和40.25%, 干预后分别提高到87.53%, 79.36%和73.02% (均P<0.05) ;知信行得分分别大幅提高 (P<0.01或P<0.05) 。结果显示, 本组患者干预前原发性高血压防治知识相当匮乏, 治疗信念存在明显偏差, 治疗用药行为失误较多, 通过系统健康教育干预, 高血压患者知信行情况有显著改善。
2.2 干预前后原发性高血压控制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见表2、表3.
由表2、表3可见, 与干预前比较, 本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系统健康教育干预后的血压水平、血压达标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 提示系统健康教育对于稳定和控制血压、减少降压药物不良反应十分重要。
3 讨论
3.1 系统健康教育是提高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快速转变,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急速上升。据2006年第五次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显示, 我国18岁以上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8.8%, 估计我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1.6亿人以上, 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 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原发性高血压“三高三低”的严峻形势, 使如何有效提高现有高血压治疗手段的临床效果已成为医护人员及高血压患者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个人心理认知, 将健康生活方式融入整体的治疗过程, 使患者具备遵医行为和相关健康知识, 应作为有效控制血压的重要部分[4]。本研究通过对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系统健康教育干预, 结果显示系统健康教育不但提高了患者对原发性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信行程度, 同时对控制血压、减少降压药物不良反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提示系统健康教育是提高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的有效且极为重要的途径。
3.2 系统健康教育的实施经验
通过本研究, 我们总结出实施有效的系统健康教育时应注意: (1) 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开展高效的系统健康教育的基础和保障[5]。医护人员应不断更新观念, 不断提高专业医疗、护理的理论水平, 拓宽知识面, 学习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 掌握沟通及教学技巧, 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为高血压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 (2) 加强医患、护患沟通。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采用患者能理解和接受的沟通方式, 正确评估患者的健康需求, 准确收集患者和家属对原发性高血压有关知识的需求资料, 从而因人施教, 针对每个患者的需求和学习能力, 制定具体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分期教育, 循序渐进。 (3) 采用灵活多样的健康教育方式, 邀请民族医护人员和翻译人员参与讲座宣教、座谈及引导分组讨论, 能够克服语言沟通障碍和文化差异, 有效提高少数民族患者的知信行程度。 (4) 加强门诊及电话随访, 能有效避免患者中断治疗, 使患者具备良好的遵医行为。重视院外医疗、护理干预作用, 它是系统化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的延续, 对患者的教育更有支持作用。 (5) 强化家庭帮助。笔者在开展健康教育干预中把患者家属尽可能纳入, 使家属在患者治疗中发挥出关心、支持和督促作用, 是本研究取得满意效果的原因之一。
摘要:目的 探讨系统健康教育模式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知、信、行”情况的影响, 为提高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就诊我院病程≥1年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 定期进行系统健康教育, 分别在教育前后采用自行设计的《高血压患者知信行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 对患者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知、信、行”情况和血压控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系统健康教育前比较, 本组患者教育后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知、信、行”得分和血压控制达标率均提高, 降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结论 开展系统健康教育, 能够有效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认知水平, 改善其生活方式, 加强血压控制,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系统健康教育,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知识-信念-行为,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9-22.
[2]王秀兰, 王洁, 周凌云.108例高血压患者健康知识调查[J].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6, 28 (4) :357-358.
[3]赵晓军, 郭晓健, 周妍, 等.常州市高血压健康教育社区综合干预策略研究[J].江苏卫生保健, 2009, 9 (5) :4-6.
[4]张鸿修, 黄体钢.实用冠心病学[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5:17.
系统性健康教育干预 第2篇
方法:将30例癌症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与系统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
结果:观察组疼痛缓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系统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癌症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系统的护理干预癌症疼痛缓解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91-02
国内最新调查表明: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各期癌症患者中,伴有不同程度疼痛的占51.1%-61.6%[1]。疼痛首先损害患者的心理及精神状态,使其产生忧郁和恐惧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反过来可使疼痛加剧,形成恶性循环。另外,疼痛可影响人的正常功能,还可引起自主神经紊乱,产生厌食、恶心、大汗淋漓及失眠,精神及肉体的痛苦不仅加速了患者的自身衰竭,也加重了患者及家属的痛苦[2]。癌症所引起的疼痛是造成癌症病人恐惧的主要原因,有时甚至超越了死亡所带来的威胁。随着疼痛学的发展,国际上已将疼痛列为第五生命体征[3],并有将疼痛与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共同对所有病人进行评估和记录的趋势[4]。因此,控制疼痛是护理癌症患者的重点。为及时有效地缓解癌症患者的疼痛,增加患者的舒适感,降低癌症疼痛并发症,我院护理部于2010年1月-2011年12月对在我院住院及家庭病床的伴有不同程度疼痛的癌症患者3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与系统的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进行对照研究,发现将系统的护理干预运用于癌症疼痛患者护理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1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及居家的伴有不同程度癌症疼痛患者共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种、病情严重程度、耐痛能力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两组患者疼痛时均采用数字化疼痛评估法(NRS法)进行疼痛评估,医护人员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细致观察患者对疼痛的反应,详细记录患者疼痛程度。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制定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认知、药物、心理、行为干预,一周后对两组癌症疼痛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观察干预效果。
2.1认知干预。①加强护士及家属对癌症疼痛处理的认识。②更新护士及患者对麻醉止痛药的认识。
2.2止痛药物应用干预。①遵从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严格遵从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原则,依据对患者的疼痛评估做止痛治疗。应用止痛药物时要因人而异,坚持5个观念:口服、定时、三阶梯原则、个体化给药以及注意药物的副作用,规范用药。口服是最方便的给药途径。下一剂量止痛药物应在前一剂量药效完全消失前给予,保证药效。用药时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充分理解和配合,提醒患者按时服药,观察并记录疼痛变化,及时反馈给医生,及时为每一位患者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获得最佳治疗效果。②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便秘是阿片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对应用麻醉止痛药患者,应每天记录排便情况,用药中应配合使用缓泻剂。做好对便秘的预防很重要,增加饮食中纤维素的摄入量,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适量的粗粮。恶心、呕吐一般用药后数天至1周症状可逐渐减轻。应用吗啡出现镇静和嗜睡时,应告知患者及家属活动时、进行与安全相关的操作时及接触尖锐性物品时应加以小心,家人可利用与其交流、用餐、进食一些零食等活动来刺激患者,减少嗜睡的现象。临床工作中,很多病人害怕服用止痛药物易成瘾和依赖,宁愿忍痛也不愿意用药,大量临床资料表明,产生心理依赖性在癌症患者中较少发生,其发生率小于1%[5],其引起呼吸抑制的发生率也很低,患者如果长期用阿片类药物,对于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一般都能产生耐受。事实上,不良反应除便秘外,其它的大多是可以耐受的和暂时性的,一般仅出现在用药的最初几天,数日后症状多自行消失[6]。用药前护士认真对患者做好宣教,改变患者对癌症镇痛药物的错误认识和担心,减少药物不良反應给患者带来的心理恐惧。
2.3心理护理干预。在护理中努力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在病室中花盆、报刊、电视机等,引导患者转移兴趣,丰富生活;与患者建立朋友关系,灵活运用沟通技巧,仔细倾听患者的主诉,应将有关疼痛、疼痛评估、使用药物及其他缓解疼痛的方法,准确明白地告诉患者及家属,让其相信准确、合理的疼痛治疗可以有效帮助患者控制疼痛,让患者主动报告疼痛,参与疼痛的治疗。对有焦虑情绪的患者,允许其发泄,理解其对疼痛的反应如哭泣、呻吟等,并给予安慰,还可以握住手,抚摩肩部等,让患者产生一种信任感与亲切感。建议亲人多抽时间陪伴患者,鼓励患者参加社会活动,如抗癌协会、病友支持组织、宗教信仰等,争取亲人、病友、朋友及社会的支持,使其感到心情愉快。临床研究认为,愉快兴奋的心情可以提高痛阈,增强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减轻和避免患者的疼痛感[7]。
2.4行为护理干预。①分散注意力法:包括视觉分散法(如看电视剧、读小数、读报纸);听力分散法(如听音乐、听故事)和触觉分散法,如按摩皮肤;②放松疗法如深呼吸、节律性呼吸并辅以轻音乐,或有规律地按顺序使肌肉紧张和松弛,以达到减轻或减少肌肉紧张、情绪紧张和疼痛感觉的目的。③暗示疗法:运用有目的的思想活动,让患者设想能达到目中治疗目的,使患者摆脱疼痛意境或淡化疼痛意念。④皮肤刺激法:可用热水袋、热毛巾热敷缓解肌肉痉挛,但肿瘤病变区域不宜用透热治疗;用软冰袋在身体表面冷敷,持续时间不超过15min/次;按摩可通过改善血液循环使患者舒适。⑤活动:对急性疼痛患者应限制活动量,采取舒适体位。
疗效评价标准:癌痛缓解程度分级[8]:完全缓解:治疗后完全无痛;部分缓解:疼痛明显减轻,睡眠不受干扰,能正常生活;轻度缓解:疼痛有所缓解,仍需加强镇痛,睡眠仍受干扰;无效:与治疗前比较无减轻。
3结果
观察组完全缓解9例,对照组5例;观察组部分缓解5例,对照组6例;观察组轻度缓解1例,对照组3例;观察组无效0例,对照组1例。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4讨论
癌症疼痛是多因素的结果,包括躯体、心理、社会精神因素,是各种不良因素的综合。癌症疼痛既受主观因素,如性格、心理状态、情绪等的影响,又受客观因素,如环境、药物、暗示等的影响。因此护理干预必须注意多因素影响及患者对疼痛的感受和态度。以上是护理干预的理论依据。分析相关因素,制定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着重于认知、药物、心理行为干预。通过将护理干预应用于临床,发现系统的护理干预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科学有效地护理方式,能进一步缓解癌症患者的疼痛程度,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痛苦,使癌痛得到更有效地治疗,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燕,顾慰萍.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4-5
[2]侯恩存.癌症疼痛的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6):2419
[3]MERBOTH M K,BARNASON S.Managing pain:the fifthvital sign[J].Nurs Chin North AM, 2000,35(2):375—383
[4]Stanik-Hutt JA.Pain management in the critically ill[J]. Crit Care Nurse,2003,23(2):99-102
[5]朱丽霞,高凤丽.癌症控制的状况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226
[6]张春华,徐丽华.疼痛评估与护理[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9):41
[7]崔秀芹,崔秀文.浅谈癌症患者疼痛的心理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11):1009
系统性健康教育干预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2010年6月86例COPD稳定期患者, 其均符合2007版慢阻肺疾病全球倡议诊断标准[2]。其中男55例, 女31例, 年龄 (65.2±9.8) 岁, 病程为 (6.7±3.2) 年, 其中慢性支气管型 (BB型) 57例, 肺气肿型 (PP型) 29例, 除外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系统以及其他肺部疾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氧疗、有效抗感染、平喘 (静点氨茶碱)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心力衰竭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 给予舒利迭 (沙美特罗50μg和丙酸氟替卡松250μg) 吸入, 2次/d (吸入完毕应用清水漱口) 。治疗6个月后观察效果。
1.2.2 效果评估
肺功能改善情况:测治疗前和治疗后肺功能参数, 包括用力肺活量 (FVC) 、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 (FEV1) 及FEV1/FVC%。生活质量评估:采用蔡映云等[3]的生活质量评分表并将该量表各条目按1~4分正向赋值来计算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
1.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 护理及系统健康教育干预
1.3.1 系统健康教育干预
COPD健康教育需因人而异, 方法多样化, 内容应有重点和针对性, 尤其要强调健康行为的形成,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对COPD患者及家属实施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干预可促进患者和家属对该疾病的认识[4], 患者对于自身价值和对疾病治疗信心的正向认同得以提高, 从而在行为方面的依从性得到改善。
主管护士对患者全面评估后针对患者具体情况, 明确不同阶段需要接受的健康教育内容, 采取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方式进行指导。对一些技术性操作应讲解与示范相结合, 先示教, 然后请患者演示并直至掌握。定期向患者及家属开展COPD知识讲座, 以授课为主进行培训, 并组织病友进行讨论, 互相交流, 将常规内容打印成册、制成CD或U盘发放给患者, 病房内布置彩色宣传展板或绘制成黑板报, 以供随时阅读。对患者建立电话回访录, 定期电话回访, 对不遵医行为督促整改并分析调整教育方案。
1.3.2 心理护理
COPD患者由于疾病反复发作, 生活自理能力差, 社会活动减少, 患者多产生消极情绪, 从而影响机体免疫力, 应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对新入院患者热情周到, 耐心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使之尽快熟悉医院环境, 了解COPD病因、诱因、预后及转归、大体治疗等, 介绍类似疾病治疗成功的病例, 使患者保持乐观平静的积极心态, 积极配合,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同时做好家属工作, 给予患者精神安慰。
1.3.3 基础护理
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使患者在生活、饮食等方面感觉舒适方便, 但其日常生活尽量自理, 发挥患者在病程治疗中的积极能动性。 (1) 病室要空气流通, 温度湿度适宜, 合理安排患者休息, 避免不良刺激, 定期消毒, 防止交叉感染。 (2) COPD患者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多种维生素并易消化、产气少的食物, 少量多餐, 不宜过分强调低钠饮食。鼓励多饮水, 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 同时有利于内环境的稳定。 (3) 合理氧疗, 纠正低氧血症。可采用鼻导管或鼻塞法给氧, 其简单可靠, 患者易耐受。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流量及方法。 (4) 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嘱患者每日用生理盐水漱口, 以保持口腔清洁湿润, 协助患者翻身及经常变换体位, 经常进行四肢活动, 必要时按摩长期受压部位。 (5) 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合适体位以利于痰液排出, 多采取侧卧位或头高足低位, 防止枕头过高使呼吸道压窄;在使用止咳化痰药时, 应经常鼓励其咳嗽, 定时翻身叩背以协助有效排痰。对于痰多、痰阻严重的患者, 应备好吸痰器, 必要时立即吸痰。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1.3.4 控制感染
COPD反复发作, 患者多年老体弱, 免疫力低下, 频繁住院又长期使用抗生素, 因此极易导致机体菌群失调。因此必须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重视, 用微生态学的方法预防内源性医院感染, 应根据疾病严重程度, 药敏试验结果, 确定联合用药的指征, 合理使用抗生素, 保护宿主的厌氧菌群[6]。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
治疗后肺功能变化见表1。
2.2 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
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见表2。
3 讨论
结果显示, 护理干预后患者肺功能、生活质量维度评分明显提高 (P<0.05) , 表明护理及系统化健康教育干预可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利于疾病控制, 进而延缓疾病进展, 减轻患者负担。
综上所述, 通过我院86例COPD患者的康复境况来看, 在积极治疗同时, 采取相应的综合护理措施能对治疗起积极作用, 可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促进疾病恢复, 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观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及系统化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方法:对我院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细致全面的综合护理和系统化健康教育, 并对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结果: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明显改善,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 (P<0.05) 。结论:综合护理及系统化健康教育干预能对治疗起积极作用, 可有效改善肺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疾病恢复。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梁彩霞, 罗海涛, 陈振华, 等.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2) :10-11, 13.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07年修订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30 (1) :8-17.
[3]蔡映云, 李倬哲, 方宗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评估[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4, 3 (4) :225-227.
[4]李晓燕, 王吉荣.健康教育对老年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3) :18-20.
[5]甘元琼.心理护理在当代护理工作中的运用和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5) :117-118.
系统性健康教育干预 第4篇
关键词:消化系统疾病;心理状态;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714.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48-02
伴随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模式也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和患者康复所产生的影响,日益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者将目光投向疾病的“身-心联系”,以期挖掘躯体疾病,刺激形成心理应激源,诱发心理反应,进而对患者社会生活功能所产生的影响。消化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的身心疾病类型,主要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综合征和慢性乙型肝炎等。众多研究文献表明,生活社会因素对这些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过程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我院针对罹患不同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加以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较佳的实施效果,现将相关经验和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6例患者资料,并将这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即观察组。其中男性19例,女性7例,年龄范围为18~79岁,平均年龄为(49.3±2.6)岁,病程为6个月~8年,平均病程为(3.5±2.2)年。其中,肝硬化患者11例,消化性溃疡患者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例。并排除合并有精神疾病和其他系统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体质检查的26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为18~76岁,平均年龄为(49.8±2.8)岁。两组患者在例数、性别和年龄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因此可以进行比较。
1.2 研究方法
在实施心理干预前,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态进行评估。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观察组接受心理干预后的焦虑及抑郁状态加以评估。分数越高,则表明抑郁或焦虑状态越严重。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并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两组SDS 评分及SAS 评分结果,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的SDS 评分及SAS 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肝硬化患者的SDS 评分和SAS 评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P<0.01)。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中,肝硬化患者、消化性溃疡患者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接受心理干预后,SDS 评分和SAS 评分均明显低于心理干预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心理干预措施
3.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有效实施心理干预的基础,医生在接诊患者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病情,认真倾听患者诉说,并耐心回答患者的疑问。善用观察技巧,通过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及心理问题,并应用有效的评估工具,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加以评价。
3.2开展有效的心理指导
在充分分析患者心理问题的基础上,医生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对患者予以有效的心理指导。如肝硬化患者因疾病迁延难愈,易进展为肝癌,甚至导致死亡,因此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医生接诊患者时,应鼓励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并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可通过列举患者身边成功治疗的案例,来引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而对处于焦虑状态的患者,可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的方式,如听音乐、看书等,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3.3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工作
加强患者健康宣教工作,也是心理干预的重要环节。通过健康教育,医生应向患者详细阐明疾病的发生机制、症状表现、治疗措施及药物使用等,以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充分了解,避免胡思乱想和猜忌。但值得注意的是,医生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应注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利于患者接受,确保健康宣教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系统性健康教育干预 第5篇
近年来,一系列青少年生殖健康干预项目广泛开展,青少年友好服务门诊逐步开设,提供面向青少年的相关服务[10,11,12,13]。2011年末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与《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也均针对青少年生殖健康干预提出了发展目标[14,15,16]。尽管关于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干预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该主题涉及行为指标评价的大样本高质量研究依然有限,不及时、不适宜的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干预都可能会对青少年今后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伤害。因而通过研究筛选出有效的干预措施及方案显得十分重要而且紧迫[17]。
本研究通过回顾我国2005—2014年期间开展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的大样本干预研究,对其知(knowledge)、信(attitude)、行(practice)3个方面的干预效果进行系统评价,并与国外经验进行对比,为拓展我国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干预思路、改善我国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系统搜集了2005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在国内外发表的关于中国青少年人群性与生殖健康的干预研究文献。检索策略如下:(1)中文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Med,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学术期刊全文库,CNKI-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学位论文数据库;英文检索数据库包括Pub Med,Web of Science。(2)只检索中英文数据库,纳入中文和英文文献。(3)本研究使用检索词“青少年/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未婚/学校(adolescent/adolescence/teenager/student/unmarried/school)、生殖健康/性健康/性病/艾滋病(reproductive/sexual/sex/STD/AIDS/HIV)、干预/效果(intervention/effect)”进行题名与关键词搭配检索,三部分之间用逻辑符号“并”(AND)连接,每个部分内各检索词之间用逻辑符号“或”(OR)连接,且英文检索时追加检索词China/Chinese。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研究的标准包括:研究对象为10~24岁的青少年群体,样本量≥500例,涉及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的干预性研究,干预方法描述清晰,研究设有平行对照。排除标准:干预时间短于6个月,评价指标不含行为改变,没有多因素分析结果。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与筛选结果
共检出中文文献2 789篇,英文文献287篇。剔除多库搜索的重复研究,获得中文文献1 227篇,英文文献227篇。按纳入标准筛得96篇全文,阅读全文后按排除标准删除88篇,最终共获得中文文献5篇,英文文献3篇。
2.2 文献特征
纳入的8篇文献有以下特点:(1)研究对象为512~3 564例;(2)干预时长最短6个月,最长2年;(3)4篇进行了近期效果评价,1篇进行了远期效果评价,3篇分别进行了近期与远期效果评价。2005,2008,2009,2010,2012,2014各有文献数1,3,1,1,1,1篇;调查上海、深圳、东莞、北京/上海/郑州文献分别为5,1,1,1篇;调查中学生、门诊青年妇女、青年工人、社区青少年的文献分别为2,1,3,2篇;干预场所为学校、医疗机构、工作场所、社区的文献分别有2,1,3,2篇。
2.3 纳入研究的干预内容与效果评价
表1对纳入文献的干预方法进行了总结与归纳。纳入的8篇文献均有较详细的干预方法描述,且干预组的措施均为教育干预结合服务干预的综合干预模式,这对青少年知信行的全面改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中学生群体的教育关注于青春期心理与生活技能的培训,通过举行话剧、辩论赛、阅读书籍报刊等多种形式的干预,效果良好。对社区青少年的干预侧重于服务干预,且在教育干预的过程中使得研究对象的男/女朋友加入进行小组讨论教育,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表2对纳入8篇文献的干预对象和干预效果进行了归纳整理,分析后发现:(1)6项进行知识评价的干预研究显示,长期干预(干预时长≥6个月)能显著提高研究对象的知识得分或正答率,但随着评价时间间隔的延长,综合干预手段对知识提高的远期效果会减弱。(2)5项干预研究进行了态度评价,其中,近期效果评价(干预时长<6个月)的4篇文献中3篇显示长期干预可降低研究对象对婚前性行为的认可度;而包含远期效果评价的3篇文献则均显示长期干预时隔2年后,研究对象的婚前性行为认可度与对照组无差别。(3)以社区青年(含校外青少年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共6篇,均进行了行为指标的近期效果评价,其中5篇显示干预后研究对象避孕药具(主要为安全套)使用比例或频率较对照组高;2篇文献[18,21]关注于非意愿妊娠与人工流产指标的变化,但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中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共2篇,行为指标同时关注于早恋、亲密行为的发生与安全性行为意识,研究显示,干预后近期女生的恋爱、接吻拥抱行为发生比例更低,安全性行为意识提高,但远期效果仅显示干预可提高安全性行为意识。
注:*与干预组比较,P<0.05。
3 讨论
本文收集了2005—2014年发表的关于中国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干预的文献,共纳入8项质量良好的国内研究,其中5项研究分别采用了以参与式干预理论[20,24]、社会认知理论[23]、行为转变交流策略[22,25]为理论框架的干预措施;5项研究采用了综合干预方法,同时包括教育和服务干预。这些研究的近期干预效果与国外Cochrane系统评价的主要结果一致[17]。
本研究纳入文献数量较少,文献中各研究的干预方法缺乏对新兴信息网络技术的利用,缺乏家庭的介入参与,且研究集中于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缺乏大范围、大样本的高质量研究。与此同时,在筛选过程中发现目前国内大部分研究尚存在如下问题,(1)研究设计:目前国内应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的研究数量较少,多数研究缺乏严密的实验设计,仅仅是自身前后对照。(2)干预内容与时间:目前相关研究中采用教育与服务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的研究仍然较少,服务干预常常流于形式,教育干预缺乏理论指导,在校非专业的老师未经系统的培训即作为教育与服务的提供者,且多数国内研究仍为6个月以内的中短期研究。(3)干预对象、场所与结果指标:目前多数研究都在学校场所进行,覆盖中学生与大学生群体,关于小学生与校外青少年群体的研究仍然有限,且以学校为干预场所的干预研究更多关注于研究对象知识与态度的指标,涉及行为改变指标的研究很少。(4)统计学方法使用:目前部分文献仅使用简单的单因素分析,甚至部分文献在样本量较小的条件下仍然使用t检验进行分析,质量不佳。(5)干预后评价时间:目前国内开展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干预长期效果评价的研究非常少。
相比之下,同期被Cochrane系统综述纳入的168项国外干预研究[26,27,28,29,30,31,32]大多数都采取随机对照实验(RCTs)和随机整群对照实验(CCTs)的设计,并采用了丰富的干预方法,例如发放性与生殖健康宣传册、教学与交流、举办讲座、对参与者进行认知和技巧培训、示范表演,及组织参与者进行角色扮演,以讲故事、录像和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并对参与者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等一系列的干预活动等;Oringanje等[33]对2008年以前的41篇RCT干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后发现,综合采用教育干预与服务干预的方式对减少10~19岁青少年意外妊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Kirby等[34]研究显示,短期或一次性的干预项目对行为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很小,充足的教育时间才能保证青少年今后有可能将知识及理论转化为态度与行为;同时,随着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国际上越来越重视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青少年干预项目设计,相关常见的理论有健康信念模式、阶段变化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理性行为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35]。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国外也越来越重视对干预项目的长期效果及可持续性的评估[20],反观近10 a的国内干预研究,通过干预,不论近期远期,几乎没有在知识提高方面效果为阴性的研究,这意味着通过干预甚至是反复的问卷调查,均可以提高研究对象的知识得分,但在反映长期效果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的态度与行为指标的改善方面,大多数研究未能关注其效果或干预效果不甚理想。由此必须意识到,只有将知识理论转化为长期态度与行为时才意味着结果最终有效。而“长期”与“可持续”的实现依赖于包括学校、社区、家庭、政府等多方支持环境的建立,以及激发青少年真正意义上的参与。现今国内的干预项目覆盖地区有限、方式单一、缺乏多部门的合作,学校与家长职责互相推诿,针对未婚青少年的避孕服务存在诸多障碍。
在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下[36,37,38,39,40,41],目前国际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的干预项目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宣教活动与单方面开设青少年友好服务门诊,而更重视创造社区支持的环境,开展政府、民间团体与社区组织的多方合作,让父母、社区领导等“把关人”参与到项目中来,使其充分了解与支持青少年生殖健康服务,并关注青少年的全程成长与远期发展,从而激发与加强青少年对生殖健康服务的需求与利用。在干预过程中,新的干预项目充分纳入学校、校外青年社团、大众媒体及家庭的多渠道参与,采用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医疗机构IEC(信息、教育与交流)服务延伸、同伴教育与咨询、生活技能培训、大众媒体与新媒体的宣传、免费避孕技术服务干预等内容丰富的干预方法,进行创新的、多渠道的、综合性、大规模的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与服务干预。Schutt-aine等[42]还提出,不存在一个普适的干预方法,干预需因地制宜,并且需关注农村、校外青少年等高危流动群体。
为了让干预最终能够提高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水平,针对上述问题并借鉴国际经验,本文从卫生系统的6个要素(服务提供、卫生人力、信息、技术、筹资、治理)角度[43,44]考虑提出以下建议:(1)针对教育与服务的覆盖地区、人群、时长与内容的问题,未来应在农村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城市加强干预模式的探索;关注人群包括中学生与大学生群体的同时,也须关注小学生与校外流动青少年,根据其不同教育与年龄阶段的需要提供与之适应的教育与服务;干预须保证充足的时长;提倡家庭长期全程的教育,在教授生殖健康知识的同时,注重提供生活技能、避孕措施使用方法、如何利用社区相关服务的培训。(2)针对学校场所的教育与服务提供者缺乏专业能力的问题,未来应引入校内教育与服务提供的专业化程度,经过系统与规范的培训,确保服务提供质量。(3)针对缺乏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以提供有效证据的问题,未来研究应在国家层面组织大样本多中心的现况与干预研究,采用良好的实验设计,干预措施基于行为改变理论,关注研究人群行为指标的改变,进而促使经研究证实有效、适宜我国国情的干预措施纳入政策文件中。(4)针对干预技术方法单一的问题,未来应加强拓展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干预方法,积极利用网络平台、信息通信平台实施综合干预,推广电话热线、邮箱等具有较好隐私保护的咨询服务。(5)针对项目研究缺乏远期效果评价且远期干预效果有限的问题,一方面考虑该项工作涉及人力及财力上较大的投入(如大工作量的随访),因此需要政府、社区、学校、医疗部门的多方参与,并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在干预措施的设计上须有全局意识,因地制宜,创造支持环境、加强服务需求与利用,进而最终提高干预人群的生殖健康水平。
系统性健康教育干预 第6篇
以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NCDs, 简称慢性病) 已对我国居民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胁。2011 年世界银行发表的《创建和谐健康生活: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报告显示:中国每年1030 万死亡人数中由慢性病所致占80% 以上, 占疾病总负担的68.6%。如果不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20 年以后40 岁以上的人群上述四大慢性病患病人数将增加2 至3 倍;将会给个人、家庭和国家带来沉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 甚至可能因健康劳动力的损失而影响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繁荣[1]。因此, 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遏制慢性病的“井喷式”流行至关重要。
随着慢性病防控经验的积累, 医疗技术发展以及健康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 通过采集个体健康信息, 依据信息对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和预测, 从而提供咨询指导和健康服务的综合健康管理方式是目前慢性病防控的最佳策略。其中, 个体健康信息的准确采集以及对健康状况作出科学的评估和预测是核心环节, 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后续医疗咨询以及服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本研究组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基础上提出的“慢病风险10 指标”以及对应创建的“主动健康100 分健康风险评估系统”, 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就“慢病风险10指标”和“主动健康100 分”评估系统做一简介并阐述其在信息采集和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1.“慢病风险10 指标”的遴选和“主动健康100 分健康风险评估干预系统”的创建
慢性病的发生是环境暴露、生活行为方式、饮食以及遗传易感性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大部分危险因素可以通过采取预防策略和措施避免或者减轻暴露, 慢性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因此针对这些可干预风险因素的一级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这些风险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之前就可进行识别和控制。由于导致慢性病的风险因素是多方面的, 实践中不可能对所有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因此, 对疾病贡献较大、又容易干预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筛选和控制是对目前慢性病防控的最佳策略。世界卫生组织 (WHO) 分别在2002、2008 和2009 年发布了《世界卫生报告2002 :降低风险, 促进健康生活》、《全球疾病负担:2004更新》和《全球健康风险:主要风险因素所致的死亡和疾病负担》的报告[2,3,4], 对全球疾病负担状况进行了估计, 并对主要疾病风险因素进行筛选和排序。此外, 2011 年WHO专门发布了《全球慢性病现况报告》, 指出大量慢性病可以通过减少包括生活行为方式风险因素和代谢生理风险因素在内的八大风险因素而得到有效预防[5]。我们在以上四个报告的基础上, 充分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慢性病防控经验并结合中国慢性病流行具体情况[6], 创新性地研制并推荐中国慢性病防控应着力关注吸烟、饮酒、体力运动不足、不健康饮食、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十大风险因素, 即“慢病风险10 指标” ( 见图1) 。
为了能将10 指标应用到具体的个体健康状况的评估和预测, 我们首先对各指标所需采集的信息项目进行了分解, 其中代谢/ 生理风险指标采用实际的测量值, 四大行为风险因素的信息采集则通过设计的调查问卷。然后对各指标的水平通过打分的形式进行评估, 根据不同指标对疾病的贡献大小进行权重。最后10 个指标进行合计, 如果各指标均达标即为满分, 我们称之为“主动健康100 分健康风险评估干预系统 (简称主动健康100 分) ” (见图2) 。
2.“慢病风险10 指标”和“主动健康100 分”在个体自我健康评价中的作用
“慢病风险10 指标”和“主动健康100 分”除了在第三方构建慢性病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过程中可以作为重要工具进行个体健康信息采集和健康状况评价外, 我们在研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其在个体自我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对于普通大众而言, 在不失科学准确原则的前提下, 如何简便快速地了解自身健康风险状况, 并采取相对应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慢病风险10 指标”除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之外, 其他代谢/ 生理指标均为常规的纳入医保的体检指标, 四大行为风险指标可以通过自身的实际行为结果做出判断, 这就保证了风险指标的易获性。此外, “10 指标”基本涵盖了慢性病主要风险因素, 意味着如果对这10 个指标进行管理, 就可以有效预防大部分慢性病, 保证了风险指标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 我们充分考虑了中国普通大众的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等具体情况, 对应地用“主动健康100 分”对10 指标所代表健康状况进行量化评估。中国人习惯对一些事情用百分制的打分形式进行判断, 如学习成绩、人品和行为甚至相貌等。因此, “主动健康100 分”的创建能够保证其在应用过程中“接地气”。基于上述“慢病风险1指标”和“主动健康100 分”的优越性, 普通大众即可方便、快捷、直观地评估和判断自身的慢性病风险状况, 并清楚地识别自己可能正暴露的风险因素的程度, 即“丢分”的情况, 进而采取相对应的防控措施消除风险。
3.“慢病风险10 指标”和“主动健康100 分”在慢性病管理机构中的应用
各级慢性病管理机构 (如各级CDC、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一般通过开展相关调查来了解其服务范围内慢性病和危险因素的流行状况, 进而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指导和医疗服务或采取干预措施。同样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评价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应该重点关注哪些危险因素?采取哪种措施进行干预?“慢病风险10 指标”包含了我国近年来开展的全国范围内慢性病风险因素调查中的所有指标, 并纳入了新的指标, 因而更加全面、更具代表性。慢病管理机构能够通过它来全面准确地采集服务人群的健康信息, 评估健康水平, 并配合采用“主动健康100 分”来识别出人群“丢分”的权重, 即暴露的主要风险因素的程度。值得一提的是, “主动健康100 分”中专列了包括风险基因检测在内的“慢性病风险因素综合干预”板块。该板块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给出了具体的防治策略, 而这些策略基于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最新医学的进展, 尤其是自然医学的研究成果 (见图2) 。因此, “慢病风险10 指标”和“主动健康100 分”系统将给慢性病管理机构信息采集、健康评价、咨询指导和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提供重要的工具性作用, 可作为管理部门开展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抓手”。
4.“慢病风险10 指标”和“主动健康100 分”对国家经济投入的指向作用
国家相关卫生主管部门以及财政部门根据疾病以及风险因素的流行状况, 进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财政投入。要使有限医疗资源和财政投入的收益最大化, 就要针对性地解决慢病防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即重点减轻人群主要慢性病风险因素的暴露。“慢病风险10指标”和“主动健康100分”反馈的信息对国家相关卫生的决策和经济投入可提供重要依据, 从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以及使经济投入收益最大化。
5.总结
“慢病风险10指标”和“主动健康100分健康风险评估干预系统”基于发达国家慢性病防控成功经验并结合了我国具体国情, 其在慢性病综合管理过程中, 无论对个体自身的健康评估, 还是管理机构信息采集、医疗服务以及国家经济投入, 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The World Bank.Toward a Health and Harmonious Life in China:Stemming the Rising Tide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2010.
[2]World Health Report 2002.Reducing Risks, Promoting Healthy Life.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
[3]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2004 Update.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4.
[4]Global Health Risks: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Selected Major Risks.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9.
[5]Global Status Report on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0.
系统性健康教育干预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4年收治的支气管肺炎患儿共80例 (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 上述患儿均有咳嗽、发热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经胸部X线检查提示肺纹理增粗等。上述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观察组中男21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12.6个月;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11.9个月。两组患儿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根据病情等情况给予相同的药物等治疗措施, 在上述临床治疗基础上,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患儿病情、对患儿家属进行简单健康宣教、用药指导等) ;观察组给予系统性护理措施: (1) 一般护理。保持患儿所在病房安静, 病房内温度和湿度要适中, 保持病房内整洁。嘱咐患儿家长要保证患儿得到充分休息, 待患儿病情稳定后可在家长监护下进行适当活动。 (2) 饮食指导。对患儿的饮食进行指导, 嘱咐患儿摄入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 摄入营养丰富食物, 可根据少食多餐原则摄入食物。嘱咐患儿要时常饮水, 饭后及时漱口, 避免食物残渣遗留口腔而导致误吸发生。 (3) 呼吸道管理。对患儿口腔及气道分泌物进行清理, 避免阻塞气道, 鼓励患儿主动咳嗽排痰;呼吸道分泌物过稠可实施雾化吸入;可通过体位引流等方式促进痰液排出;可叩击患儿背部而促使痰液排出, 在叩击拍背时避免动作粗暴。 (4) 严密观察患儿病情缓解和进展情况, 如果患儿病情进展或出现其他临床紧急情况, 要及时报告临床医师并及时作出正确处理。 (5) 健康教育。根据患儿情况以及患儿的接受情况, 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支气管肺炎等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让患儿及家属了解支气管肺炎的发病原因、治疗措施、用药方法、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 利于患儿及家属积极配合临床治疗。
1.3 观察指标
在护理干预前后两个时间点对患儿进行X线胸片检查, 观察患儿肺部影像 (肺纹理、片状阴影等) 症状明显改善和完全消失情况;记录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前后临床症状 (咳嗽、发热、气促等) 缓解和消失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胸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胸片征象完全消失占75.0%, 对照组护理干预后胸片征象完全消失占50.0%;观察组患儿护理干预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占82.5%, 对照组护理干预后症状完全消失占52.5%。观察组胸片征象完全消失和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小结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疾病, 小儿支气管肺炎为感染性疾病。由于小儿器官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 机体的抵抗力有限, 病情容易进展, 除了给予临床措施干预外, 有效护理干预对其康复起着重要作用。系统性护理干预能够从诸多方面实施干预措施, 本文观察组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 除了一般护理措施外, 还对患儿的饮食进行指导, 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对患儿呼吸道进行护理, 保持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 避免痰液阻塞而发生窒息等;密切观察患儿病情能够时刻注意患儿病情进展, 使患儿及时得到救治, 避免病情进展和恶化;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健康教育, 利于家长和患儿配合治疗, 促进患儿康复[2,3]。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胸片改善情况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系统性护理干预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是显著的, 能够促进患儿康复, 提高临床和护理干预效果,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崔丹丹.护理路径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与健康教育作用.中国医学工程, 2013, 9 (6) :187-188.
[2]王春凤.针对性护理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效果观察.中外医疗, 2013, 7 (23) :158-160.
小学生数学能力系统干预效果评价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以年级为分层因素, 整群分层抽取贵阳城区二 ~ 六年级小学生共823名, 其中男生441名 ( 53. 58%) , 女生382名 ( 46. 42%) , 男、女比例和各年级人数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 0. 05) 。干预组纳入标准为数学能力等级为中下及较差的小学生。经量表测试评定, 数学能力等级为中下的学生共77名, 等级较差的学生为19名, 共96名。由于转学等客观原因, 最终确定研究对象为59名。
1. 2测试工具采用“德国海德堡大学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翻译版, 该量表均进行信、效度检验, 达到了量表测量学的要求[5]。量表测试包括12个分测试, 分成2个量表: ( 1)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填空、比较大小6个分测试组成数学运算分量表, 主要评定数学概念、运算速度、计算的准确性; ( 2) 续写数字、目测长度、方块记数、图形记数、数字连接5个分测试构成逻辑思维与空间 - 视觉功能分量表, 主要评定数学逻辑思维、规律识别、空间立体思维、视觉跟踪能力; 由所有分测试组成总分量表。受试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答题, 答对计分, 漏答错答不计分。根据贵州常模[6]样本的均数与标准差, 将数学能力分为5个等级, 即得分在x±s ( P16~ P84) 的范围者为中等, 在x + s与x +2s之间者 ( P84~ P97. 5) 为中上, 超过x +2s者为优秀, 在x - s与x -2s之间者 ( P2. 5~ P16) , 低于x -2s者为较差。
1. 3 干预方法
1. 3. 1干预分组把确定的研究对象59名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 两组分别为31名和28名。其中, 干预组31名进行学校干预、个别干预及家庭干预; 对照组28名不做任何干预。所有干预均取得本人及家长的知情同意, 并签署心理健康干预协议书以保证干预的实施。
1. 3. 2干预方案主要通过讲座、讨论、游戏等方式, 每周1次学生干预, 每月1次教师和家长干预, 干预周期为2个学期, 具体内容如下: ( 1) 团体心理咨询, 包括以下3个方面, 即①学生主题。建立咨询关系 ( 介绍干预内容和方法, 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我的成长我做主 ( 介绍“5个我”,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掌声响起来 ( 寻找优点, 恰当评价自己, 积极的语言暗示和自我肯定) 、勇于承担责任 ( 敢于认识自己的错误, 承担责任) 、学会倾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在角色互换中了解自己和他人, 学会倾听和等待, 融入到活动中, 让他人注意自己, 分享与合作, 真诚的赞美, 合理的拒绝以及猜测情感与表情等游戏训练) 、学习的自我管理以及掌握各学科学习技巧 ( 找出自己不良的学习习惯, 并学会制定学习计划, 发挥主观能动性, 父母和老师监督或自我奖罚) 、做自我心理健康的主人 ( 总结干预体会、评估干预效果) 等。②教师主题。建立咨询关系、鼓励的重要性 (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及时鼓励和赞扬) 、教育方法讨论 ( 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 等。③家长主题。建立咨询关系、家庭塑造人 ( 认识父母对孩子的重要影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倾听孩子的心声) 、期望的魔力 ( 对孩子正确的期望是孩子进步的动力) 、教育方法讨论 ( 总结自身教育方法, 认识自身教育的得失) 等。 ( 2) 个别心理咨询。 ( 3) 教师参与式培训; ( 4) 家长辅导。
1. 4 质量控制
1. 4. 1测试量表的重测信度本研究在团体测试4周后进行了重测信度检验, 随机抽取其中51名小学生进行第二次量表测试, 将所得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前后2次测量的总量表得分相关系数r值为0. 892。
1. 4. 2成熟因素本研究安排了对照组与干预组进行对照, 以抵消实验干预期间学生因个体成熟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1. 4. 3同质问题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基线调查不仅可以与干预后结果进行比较, 检验干预是否有效, 同时也能检验干预组和对照组是否同质。结果显示, 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2个分量表及总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t值分别为0. 036, - 0. 115, 0. 206, P值均 > 0. 05) 。见表1。
1. 4. 4学生态度的干扰实验前做好干预对象及其家长的解释工作, 并在实验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表扬奖励, 增强干预对象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1. 5统计分析用SPSS13. 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干预前后两组数学能力的比较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2 结果
2. 1干预后两组数学能力的情况比较表1显示, 干预前, 干预组与对照组小学生数学能力测试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 0. 05) ; 干预后, 干预组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与空间 - 视觉能力和总数学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 干预前后的测试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 01) 。
注: F1值为两组组间的比较, F2值为干预组与对照组组内自身的比较; **P <0.01。
2. 2 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自身数学能力的比较干预后干预组的数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3次测试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1) ; 而对照组3次测试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
3 讨论
本研究中, 通过2个学期针对“个人 - 学校 - 家庭”的系统干预, 干预组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运算能力、逻辑思维与空间 - 视觉能力和总数学能力得分均明显提高; 而对照组3次数学能力测试得分显著低于干预组, 提示系统干预对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有效的。儿童期是人类数学能力开始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掌握数学概念、进行抽象运算以及开始形成综合数学能力的关键期[5]。
结果显示, 随着干预的扩展与深入, 干预对提高数学能力的效果也逐渐明显。说明儿童在特定设计的情景中学会的某种行为技能需要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才能得以保持, 远期干预效果与情景迁移、时间迁移有关[7]。结果显示, 干预前后对照组3次数学能力测试得分无显著变化, 提示了儿童的数学能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 数学能力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干预是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手段之一[8]。对于数学能力不良的儿童而言, 造成数学能力不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儿童自身的因素[9], 包括智力因素、学习动机与态度、学习方法及策略、自我概念、归因方式等,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数学能力不良成因的内部心理系统。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0], 非智力因素特别是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成就的取得及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1]。有研究表明, 学业不良儿童的学习状况与行为, 可以通过教育与心理训练获得改善[12]。
学校环境和家庭功能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13,14]。师生间的冲突和矛盾是青少年发展中的危险性因素, 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14]。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喜欢学校, 对学校形成积极的态度; 学生喜欢学校才可能对学习有兴趣、有信心, 说明学生对学校的情感 ( 喜欢或不喜欢) 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关键变量[15]。通过改善师生关系、学校的其他环境, 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喜欢程度, 是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15]。
亲子关系是影响儿童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16]。家庭因素中对儿童学习影响较大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17], 父母对子女在情感上和生活上的支持和帮助, 能够减少父母与子女间的疏离感, 帮助子女解决成长中的问题[14]。由于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 而问题儿童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越明显, 此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越有可能发生改变, 一旦有所改变, 就会被儿童切身地感受到[18]。这也可能是系统干预比单一的干预模式效果更好的原因。
系统性健康教育干预 第9篇
【关键词】系统;癌症;疼感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126-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但是现在很多医疗技术还不能治愈很多疾病,例如很多器官方面的癌症就是人类很难逾越的医学难题,对于患者来说,一旦被确诊为某个器官上的癌症之后,也就是被判处了死刑,在治疗过程中,将有很多的痛苦,尤其是在中后期,癌细胞,还有放化疗对人体的伤害是巨大的,患者将承受着很大的生理上的痛苦,同时还有心理上的巨大负担。因此对于癌症患者的护理工作难度较大。本研究针对于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期间在院治疗癌症患者,对他们进行系统化的护理研究。
一、资料和方法
(一)资料
本研究选取于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期间在院治疗癌症患者300名病人进行研究,随机的将这些样本平均分成护理组和常规组各150名,他们的年龄分布为25岁至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3±7.2岁,男性患者为197例,女性患者为103例,家庭情况,文化程度,从事职业等等也都进行了梳理。这300例患者之间没有在各种因素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方法
将这两组分别进行系统化的护理处理和常规化的护理处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处理相应的对比因素等。下面在针对护理组,分析一下系统化的护理在整个护理工作中的作用。
第一,归纳150名癌症患者的基本信息。这是进行有效系统护理的主要基础,首先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分类护理工作,痛觉是癌症病人最常面对的问题,很多治疗过程具有一定副作用,在加剧患者痛苦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很多癌症病人错误的认为这些镇痛类的药物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的过程中不是很配合,由于在了解癌症病人痛感的程度上,主要是听取患者自己的感受,通过他们的感受,进一步判断需要怎样的镇痛类的药物,但是很多患者因为各种原因有意或者无意地隐瞒自己的痛感,因此,在癌症痛觉方面,需要进行有效的宣传,让癌症患者充分了解这些镇痛类药物的主要作用以及一些不良反应、对其身体的副作用等等。只有不断认识到这些问题,癌症病人才能端正自己在这方面知识的位置,有效了解患者自己的病情,只有这样,癌症病人才能进一步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在痛感的表达方面,很多癌症病人没有一些量化的指标,因此在表达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用五个等级表示具体的痛感程度,非常疼痛、很疼痛、一般疼痛、轻微疼痛、没有疼痛。这种简单的痛感分类比正常的调查问卷或者量表要简单的多,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更容易表达,通过癌症患者以痛感为主的基本信息掌握,后期痛感护理才能有一定的基础。
第二,将镇痛类的药物分为三种不同级别,按照癌症病人的痛感等级进行分类使用,另外在使用相应的镇痛类的药物是需要分析病人的基本身体情况,在用药间隔、用药剂量等方面进行严苛地把握,及时反饋癌症病人的具有反应,合理控制用药的基本参数,在不同时期,选择最为合适的疼痛类药物,将癌症病人的痛苦降低到最小。
第三,心理辅导。心理的辅导也是降低癌症病人疼感的主要方式之一,这种疼感的程度很多都是心理作用,因为得了癌症,很多病人就认为自己的死期已经确定,对于自己的生活内心充满了沮丧和不良情绪,这些将直接造成患者心理压力,只要有一些疼痛的感觉就可能造成自己心理上巨大的痛苦,因此这种疼感很多是由于心理的不断扩大造成的。在一些神志比较清楚的癌症患者的护理方面,需要开展定期的心理辅导,加强与病人的交流,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得更多的患者对今后的生活充满希望,鼓励病人战胜癌魔,在心理上树立不惧怕癌症的信心,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有效降低他们在心理上对于疼感的扩大。
二、结果
通过对两组病人分类护理之后2个星期的疼感比较可以看出,采用系统化的护理方式在降低癌症病人疼感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病人在护理的满意比方面采用系统化的护理明显优于常规护理。
表:两组癌症病人在分类护理之后2个星期的疼感比较及对护理工作的信任程度(例,%)
组类总样本数为开始护理前的痛感2星期之后的痛感对护理满意情况
轻微以下中等程度较疼以上轻微以下中等程度较疼以上表示不满表示满意满意比
护理组1501773604740631391192.67
对照组150187062636621985265.33
三、讨论
系统化的护理是一种现代护理方式,以患者的疼感为主要护理对象,结合了心理和身体的整体性,不断强调对患者感受的护理,将传统的护理主动性争取回来。多与患者进行交流,鼓励其战胜癌魔,不断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优质护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赵文利,贾晓辉,贾少健,等.CT导向下微创介入治疗难治性癌性疼痛的护理干预 2014年河南省介入诊疗技术规范化护理管理培训班暨学术会议论文集[D].2014,12:112-113.
系统性健康教育干预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人100例, 年龄18岁~65岁, 平均42岁;致伤原因:机器碾轧伤45例, 挤压伤28例, 机器绞伤15例, 脱套伤12例;缺损部位:单 (多) 指掌侧或背侧45例, 腕掌部27例, 手背20例, 手掌8例;面积最小2 cm×3 cm, 最大10 cm×12 cm。缺损处有不同程度的肌腱、神经、血管、骨骼等深部组织外露。均急诊Ⅰ期行清创术, Ⅱ期行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随机将100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创面Ⅰ期行清创术, 常规抗感染等治疗。按照传统腹部带蒂皮瓣术的护理方法, Ⅱ期术前1 d皮肤准备、指导病人训练床上大小便, 心理护理等常规护理工作。
1.2.2 实验组
创面Ⅰ期行清创术, 常规抗感染等治疗, 针对性实施心理护理, 告知病人腹部带蒂皮瓣术式的基本情况和加强饮食营养的重要性。Ⅱ期术前5 d指导病人进行术后强迫体位的训练和患肢的功能锻炼, 术前3 d指导病人练习床上大小便, 术前1 d进行皮肤准备等常规护理工作。具体方法如下:①第一阶段 (Ⅰ期清创术后1 d) :手外伤病人由于突遭事故, 毫无思想准备, 疼痛难忍, 身体受到伤痛折磨的同时, 心理也受到极大的刺激, 多数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 护士应热情接待病人, 积极与病人沟通, 全面收集资料, 鼓励病人说出心理感受, 对不同个体针对性实施心理护理。介绍医院的技术力量及先进医疗设备, 详细解释手术方法、麻醉方式等, 让病人了解损伤程度, 并介绍一些手术成功的实例, 帮助病人树立治疗的信心[1]。指导病人禁烟, 进食高蛋白食物, 增强体质, 提高组织修复和抗感染能力。②第二阶段 (Ⅱ期术前5 d) :向病人讲解腹部带蒂皮瓣术后特殊的体位要求, 腹部带蒂皮瓣术后固定的妥善与否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不自觉的肢体位置改变, 会使蒂部扭转, 影响血供, 严重的导致皮瓣坏死。病人在睡眠或做无意识的动作时, 可能过度牵拉皮瓣蒂部, 使皮瓣撕脱, 导致手术失败。指导病人模拟术后强迫体位训练:病人平卧, 健手辅助将患手固定于患侧的下腹部, 用腹带或宽绷带把患肢与躯干固定, 并将数块棉垫放于患侧腋下, 把患肢适当与胸、腹壁分离, 患肢下垫一软枕, 保持患肢略高于心脏水平。同侧下肢膝关节处放置海绵垫, 维持屈膝屈髋位。要求病人每天进行该体位训练4次, 每次维持30 min。同时指导病人行健侧肢体的床上活动, 抬臀运动, 翻身改变体位, 使身体各部位交替受压, 减轻受压部位负荷。指导病人翻身时要使患肢与躯干同步同轴活动, 防止皮瓣蒂部牵拉、扭曲、受压, 不要向患侧卧位。在确保肢体固定良好的状况下, 嘱病人健手扶住患手, 模拟皮瓣术后体位, 进行耸肩、抬肘、健指及腕部的伸屈活动, 防止关节粘连、僵硬, 影响肢体功能[2]。注意动作要适度, 次数不宜过多, 以免牵拉脱出, 每日早中晚各做1次, 每次30 min。③第三阶段 (Ⅱ期术前3 d) :训练床上使用便器, 以适应床上排泄方式。告诉病人保持大小便通畅的重要性, 注意排便时不可用力屏气。嘱其多饮水, 多吃蔬菜、水果。④第四阶段 (Ⅱ期术前1 d) :协助医生完善各项术前检查, 充分做好供区及患肢皮肤的准备工作, 按要求做好清洁、备皮、剪指甲、消毒等。准备好隔日带入手术室的腹带、海绵垫等物品。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腹部带蒂皮瓣术后肢体固定的妥善与否直接影响皮瓣的成活[3]。病人对术后强迫体位的不适应, 易导致腹部伤口裂开及患肢关节肌肉僵硬、疼痛等。以往的常规护理虽然也考虑到术后固定体位的维持和患肢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但是缺乏针对病人实际情况的术前模拟训练和专业指导, 加上病人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差异, 术后往往不能维持有效的特殊体位, 或者因术后患肢活动过度皮瓣牵拉, 导致伤口裂开, 甚至皮瓣撕裂、伤口感染、手术失败等。更多的情况是病人虽然被医护人员告知术后功能锻炼, 但因为伤口疼痛, 担心锻炼会影响伤口愈合等因素, 最终导致患肢僵硬、水肿、疼痛等, 影响生活质量。
从本组结果可以看出, 术前系统性护理干预中强迫体位的训练和患肢的功能锻炼, 不仅使病人清楚认识到术后维持特殊体位的重要性, 而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能在术前较长时间段进行模拟锻炼, 病人术后能适应该体位, 使腹部伤口裂开和皮瓣水疱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并有效地进行患肢功能锻炼, 减少患肢的疼痛、肿胀、关节僵硬等, 使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带蒂皮瓣移植早期的成活依赖于蒂部良好的动脉供应和静脉、淋巴的回流。血液循环障碍均发生在移植早期。护理人员可通过皮肤温度、皮瓣颜色、肿胀程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等指标全面观察皮瓣血运情况, 综合判断, 及早发现问题, 早期处理[4]。必须注意的是, 由于人体腹部皮肤颜色较淡, 观察皮瓣颜色时应与供皮区的颜色相比较, 不要误以为血管危象。牢固的固定与制动可预防皮瓣蒂部牵拉、扭曲、折叠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因此固定既要使病人舒适, 又要使皮瓣的远端稍高于蒂部, 以利静脉回流。卧位时, 为防止患肢下坠牵拉皮瓣引起疼痛和血液循环障碍, 需在患肢肘关节下面垫一软枕。同侧下肢膝关节处放置海绵垫, 取屈膝仰卧位, 减轻腹部张力。术后1周内常因姿势固定而引起肩肘关节、患肢肌肉的酸痛不适, 可以指导病人运用深呼吸缓解紧张情绪, 保持肩部放平, 在确保固定可靠的基础上, 用健手按摩患肢关节肌肉, 做耸肩、抬肘、健指及腕部的伸屈活动。
本组病例中腹部伤口裂开的处理:及时汇报医生, 在无菌条件下重新缝合。其中1例经二期游离植皮覆盖创面, 各手指之间、患手手掌与腹部皮肤互相接触处要用棉垫纱布隔开, 否则易被汗液浸湿, 皮肤发白, 潮湿糜烂。在不影响皮瓣血运的情况下, 教会病人将患手的健指与患指之间、手掌与腹部皮肤之间可适当敞开, 以增加空气的流通, 或用电吹风吹干固定范围内的皮肤。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带蒂皮瓣术前系统性护理干预对皮瓣成活和患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需实行腹部带蒂皮瓣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腹部带蒂皮瓣术护理方法, 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 在术前不同时间点 (Ⅰ期清创术后、Ⅱ期术前5d、3d、1d) 针对病人具体情况进行心理护理, 术后特殊体位的早期训练和患肢的功能锻炼等。[结果]通过术后7 d观察腹部缝合切口有无裂开、皮瓣有无水疱、患肢有无酸胀等指标的统计分析, 显示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术前系统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腹部带蒂的伤口愈合和皮瓣的成活率, 降低术后患肢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关键词:带蒂皮瓣,游离皮瓣,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李雪萍, 梁小玲.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外伤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4B) :989-990.
[2]张灵.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腕部烧伤病人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 (8) :40-41.
[3]王澍寰.手部创伤的修复[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7:22-23.
系统性健康教育干预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