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高二语文说课稿
《想北平》高二语文说课稿(精选5篇)
《想北平》高二语文说课稿 第1篇
《想北平》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岛时写的一篇文章,他当时虽然身在异乡,但情系北平。本文题目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他描绘的是一幅故都俗画,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闲雅而热烈的情怀。本文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是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处处不说爱,不说想念,但处处都在说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处处都在表达对北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这和之前我们已经学过的《胡同文化》、《故都的秋》稍有不同。
2、鉴于以上两点,我设计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1)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美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情感的。●能力目标:
研读课文,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爱乡之情。(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美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情感的。●教学重点: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说教法:
由于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赏析能力欠佳,所以根据教育心理学的量力行原则,我所采取的教法如下:(1)涵咏法:即通过诵读,把自身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做到“文若己出”,去细细品味作者的那种细致而深沉的“爱”。(2)导问法:即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情思。
三、说学法:
要求学生先美读欣赏,后鉴读区别,再研读创新。
美读欣赏:是用来把握和领会作者感情的。
鉴读区别:是在比较的前提下阅读课文,寻找不同之处。
研读创新: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新训练。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语:人往往会对同一事物同一地方产生同样的感情,但感情一样,表达的方式却往往不一样,例如写杭州,就有白居易和苏轼等,今天我们来学习《想北平》
2、整体感知,美读课文
美读全文,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研习课文——导问法
(1)阅读思考,想想作者对“北平”的感情可以用怎样的一个字来概括?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答:“想”和“爱”。教师点评明确:“想”字更好。
理由:写此文时,作者身在青岛,所以作者写时已不仅是“爱”,而是由“爱”而升华的想念、眷恋之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
(2)文中作者两次提到“这个爱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这是否和文意相违背了?为什么? 明确:这不是没有“爱”,而是这种爱太为浓厚太为强烈,以至于反而不知说从何说起,犹如舒婷所说的纵使我心中有一个汪洋,但流出来的却只有两滴眼泪。(3)那么作者最后是怎样道出这种“爱”的? A、朗读课文重要自然段,然后自由讨论。B、可能出现的情况:回答零散
C、教师归纳整理:主要通过和其他城市比较,表达对北平的爱 比较结论:
①北平“热闹”,但北平“动中有静”
② 北平布置更为匀调,人为中有“自然风景”
③ 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更贴近自然
(4)作者没有涉及到“爱”,但作为读者的我们却可以处处体会到这无处不在的“爱”,这种从细微处着眼来体物抒情的写法叫什么?
教师明确: 以小见大。
(5)小结全文:写文章表达感情时,不一定要选择雄伟壮观的景物和轰轰烈烈的事情,只要我们的情感是真实的,是浓厚的,那么从小处着手,涓涓细流同样也能打动人心,所以,我们平时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以致用,努力做到“情到自然最为真”。
4、创新思维训练
(1)研读课文,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
(2)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当堂训练,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
导入:有首歌唱得好“美不美家乡水,美不美家乡人”,我们这些在外求学的人儿虽不能说是“十足的游子”,但却也是难得回家,因而,我相信我们在此的许多同学内心同样也深埋着一颗“爱家”、“爱家乡”的种子,这颗种子,或许在清晨当我们疾步于雾霭之中时被摧醒,也或许在傍晚当我们漫步于落叶之下时被惊动。那么,今天,请大家就借此大好机会尽情一吐心中的那份牵挂,那份惦念吧!
(3)如时间允许,当堂展示优秀短文片断,做到“奇文共欣赏”。
《想北平》高二语文说课稿 第2篇
一. 说教材
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延伸篇目,是配合课文第四单元《故都的秋》的拓展读物。
第三册中的散文更侧重于文学性的欣赏和个性化的解读。而本文是“京派”作家话北京,在情感和风格上别有一番风味。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老舍对北平的独特的深情,文中自然流露的强烈的主观色彩;以及老舍本身所具有的平民气质。
基于这一点,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知识目标:课文中如何用衬托来体现对北平的感情;
能力目标:借文章解读老舍的闲雅品性和平民意识;
教学重点:
1. 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
2. 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
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观色彩、平民色彩?
二. 说教法、学法
散文教其他文体更有主观性、情感性,更宜用“体验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而要体验作者的情感,就要联系作者生平,作品,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基于散文本身所具的语言美,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悟语言的魅力,而朗读本身也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教和学的过程中坚持“让文本自己开口说话”,用作者的话解读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多用讨论,加强生生互动。
主要手段可概括为:
体验性默读
“知人论世”
多形式朗读
用原句解读
讨论互动
三.说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课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作者认为北平好在哪里?
1.导入: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果把北京城看成一本古书,我们已经接触了许多位读者,从汪曾祺的“胡同”到史铁生的“地坛”到郁达夫的“秋天”,每个人都对北京有自己的一番品读,而今天我们有走进另一位“哈姆莱特”的世界,老舍话北京。
2.处读课文,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检查预习提出的问题:“课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作者认为北平好在哪里?”
第一问较为直观浅显,学生较容易回答,可个别提问。
46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
一生朗读这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预习第二问。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纠音,受方言影响,学生在朗读儿话韵上不容易到位,而在本文中儿话韵却特别能表现情味,不容忽视。
学生讲,教师板书:
安静闲雅
写什么 布局合理
(46节)
贴近自然
3. 研读课文46节,回答“怎样写”的问题
衬托手法
(厚此薄彼,可联系《故都的秋》中以南衬北的手法)
巴黎热闹 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美国的橘子 北京的玉李
3.回答“为什么会这么写”的问题
设计讨论题:
(1)你觉得老舍偏心吗?(导向作者表达上的主观性)
“据我看”、“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在我的经验中”、“还不愧杀”这些“偏心”的语言都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平的偏爱。
你怎么理解作者的偏心,(稍停)你能不能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解释他的“偏心”?
13节,正是作者的解释。
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学生讨论老舍的“偏心”
学生自由发言:
母不嫌子丑(第二段中以母亲作类比 较易答到)
物我不分(第三段“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第四段“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可否用作者文中的原话简洁概括?
因为这是“我的北平”,这就为作者的`主观作了最好的解释。
(2)为什么独选街道院落,小花小菜?(导向作者的平民主义)
“草花儿”是强调它的普通;
菜中强调“带泥点的韭菜”;
“带着白霜的”果子;
用文本来解读作者的平民气质:
“采菊东篱下”传统文人的陶氏情结;
“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
作者的平民气质源自于的作者自身定位和精神追求:平凡、谈泊。
(引出作者介绍)
老舍,现代“京派”代表作家
《茶馆》 以北京为背景的历史画卷,京味十足
《骆驼祥子》关注平民,关注底层 因此老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4.课堂小结:
老舍选取平凡细小事物,用主观性的语言向我们敞开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闲雅、安然而热烈的情怀
因为普通,所以众口咸宜;因为入情,故而感人至深。
给我们的写作启示:
普通事物入题,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主观感情,就称得上好文章。正如上海的方仁工教授说的那种“你不讲别人也知道,你讲了别人也不知道”的文章就没意思了。
5.布置作业:
《想北平》高二语文说课稿 第3篇
第一重境界:准
所谓“准”,一般来说包括三个方面:教学目标准确,教学内容合宜,教学方法得当。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往往失之空泛,教学内容常常有些粗疏,教学方法有时流于形式。李海林先生曾提出“教学指向”的概念:“教学指向”既是教学目标之所在,也是教学内容的纲领性表达,同时也是选择教学程序的基准。[1]智慧语文课堂强调一节课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教学指向,并依据教学指向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就《想北平》来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确立教学目标,比如有教师确立了这样的目标:
1.知识目标:(1)理解文意,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2)学习文本对比衬托、类比的手法以及“以小见大”的写法;(3)品味带有京味儿的通俗隽永的语言。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现代散文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乍一看,这些目标没什么问题:体会文章情感、学习表达技法、品味语言特点,符合课程目标和文体特点;找关键语句、领悟现代散文情感能力、激发热爱故乡之情,符合学生的需求。但深入分析就会发现问题:从文本特点来看,对比和以小见大的手法不一定是该文最突出的手法,而且语言的“京味儿”也不是特别明显,也就是说这些目标的确立并没有体现文本的核心特点;从学生需求来看,对故乡的热爱似乎不用过多激发,而找关键语句和领悟现代散文情感的能力也不一定要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培养;从课时限制来看,有限的时间内没有必要这样面面俱到。这样来看,上述目标实际上是比较空泛的。而有教师确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品味文字来体会老舍对北平难以言说的深情。[2]实际上,这个教学目标就是一个教学指向,后续课堂教学行为都沿着这个指向行进。笔者依据课程目标、文体特点、文本核心教学价值、学生需求等将这一课的教学指向确定为:体会文本“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情感”的特色。
选入教材的文本大多具有丰富的内蕴,有着十分丰富的教学内容,基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智慧语文课堂强调课堂应该有明确的教学指向,依据教学指向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就《想北平》而言,以“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为目标,可以将文章所写景物、蕴含情感的语言、老舍的个人经历和文章的创作背景等作为教学内容;以“学习文本对比衬托、类比的手法以及以小见大的写法”为教学目标,就应选择文章所写景物,北平与巴黎、伦敦、罗马的对比等作为教学内容;而以“通过品味文字来体会老舍对北平难以言说的深情”作为教学指向,则可把品读文本语句、词语、标点等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笔者依据“体会文本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情感的特色”的教学指向,主要选择了三方面的教学内容:文章选取的个性化景物、蕴含个性化情感的语言、个性化的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的得体主要着眼于文体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像《想北平》这样的散文的教学,大多注重学生的体验,即通过朗读、品味、改写等方法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
第二重境界:实
如果说智慧语文课堂的“准”主要着眼于教学指向和教学内容,那么“实”则主要着眼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实”立意于丰实,即除了落实教材文本内容外,要尽可能引进课外互文性文本,补充、拓展教材文本内容。教学方法的“实”立意于踏实,用具体的做法取代抽象的概念。比如“语言品读”是散文学习常用的方法,但如何品读语言呢?如果在语言的表面滑行,难以品出语言深层的内蕴。教学效果的“实”立意于实在,即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某一方面的语文素养有实实在在的提升。
拿《想北平》来说,能用来丰实文本内容的互文性文本很多:从题材角度来看,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可与文本对照;从手法的角度看,《江南的冬景》中的对比手法可与文本互补;从作者的角度看,《济南的冬天》中作者的情感可与本文进行比照……
就教学方法而言,品读语言是散文教学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但如何品出语言的真味需要一些具体的操作性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就完事了。按照朱立元先生的说法,文学作品理解有五个层次:一是语音语调层,这是最外层结构,它指向特定的意义,与作品所表现的特定的意象、意境相联系,还同文学作品的特定样式、文体、风格相联系;二是意义建构层,这是次外层结构,读者总是或主要是通过语词、短语、句子或段落,并且在意义各单位的连接中来理解文意;三是修辞格层,这一层是文学作品结构所特有的;四是意象意境层,修辞格层主要是通过意象意境的确立来实现意义的重建;五是思想情感层,这是文学作品最深层的结构,它不仅隐蔽、含蓄,而且也是作品最深刻的内驱力,往往附着在或渗透于文学作品的其他层次之中。[3]这五个层次的理解对寻找语言品读的操作性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语音语调层可以通过读来感受,意义建构层可以通过不同词句的比较来辨析,修辞格层可以通过找修辞手法加以落实,意象意境层可以通过想象来呈现,思想情感层可以通过写来体验。比如品读文章第四段的语句:“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感受语言的质朴柔和;然后让学生把“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这句话中的“或”换成“和”,理解语句传达出的闲适随意;接着让学生找出文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通过“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个比喻,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感受;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仿写几句话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以此更深层次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当然,上述不同层次的理解和品读方法的运用是灵活多变的,不能机械地一一对照。
至于教学效果是否“实在”,有时应放到整个教学体系中来考量,比方说:对比的手法如果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落实过了,这一课就不需要重点强调了;如果以前没有强化学习,这一课就需要重点落实。近几年语文课“泛人文”倾向比较严重,语文知识和能力并未得到有效的落实,这一点需要引起重视。
第三重境界:活
智慧语文课堂强调教学目标要“准”,即一节课有一个明确的教学指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实”,即教学内容要丰实,教学方法要踏实。实际上,同样的教学内容,呈现的方法(方式)不一样,效果也会不同,因此智慧语文课堂的“活”主要着眼于教学方法,即利用巧妙的教学方法激活语文课堂。具体到操作层面主要有两个抓手———问题设计和活动创设:基于教学内容和实际学情设计问题,追求问题的精妙;通过活动创设解决问题,追求活动的新颖。
就《想北平》而言,如果以“体会文本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情感”为教学指向,那么相应的教学内容是三个方面:文章选取的个性化景物、蕴含个性化情感的语言、个性化的表达技巧。依据这三方面的内容可以设计三个问题:
1.老舍想北平的()。
2.为什么老舍会想北平的()?
3.老舍怎样表达想北平的()?
第一个问题通过填空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描写的景物(小蝌蚪、嫩蜻蜓等日常景物,而不是长城、故宫等他人向往的景点);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体悟这些日常景物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漂泊游子的思乡之情);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用了哪些手法将景物和情感交融在一起(如对比、细节描写等)。这三个问题由表及里,形成一个问题链,有助于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研读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巧妙的问题还需要智慧地解决,智慧语文课堂倡导创设活动解决问题。通过活动搭建师生对话的平台,可以使师生双方围绕问题集中交流、探讨,从而实现师生多向度的智识共享,生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课堂。语文课堂活动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但一定要紧扣教学指向,并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协调一致。就《想北平》来说,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开展不同的课堂活动。针对“文章描写景物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个“比”的活动,如选取林语堂《动人的北平》中的文段与《想北平》进行比较,突出老舍笔下的景物具有平民化、生活化特点;针对“作者情感个性化”的特点,可以开展一个“换”词语的活动,如“‘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中能不能将‘不能’换成‘不’”,以此体会乱世中游子思念故乡之情的强烈和复杂(比如担忧);针对“文章个性化的表达技巧”,可以开展一个语词“删减”的活动,如将“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中的关联词“可是”“而且”“而”“即使”等去掉,通过对比体会叙事抒情性散文的语言也可以富有逻辑色彩,而强烈的语言逻辑背后蕴含的是作者对故乡北平强烈的爱。
第四重境界:新
智慧语文课堂的第四重境界是“新”,“新”以“准”和“实”为基础,脱离了这些前提,盲目追求创新极有可能弄巧成拙,走向事情的反面。追求课堂教学的“新”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文本解读新,也就是对文本的解读不人云亦云,能读出自己的见解;二是教学理念新,同样的文本,能用不同于他人的、具有一定学理性的教学理念实施教学,比如在教学《我与地坛》时,笔者的设计理念是“在人文关照中读懂散文”,因为读懂了史铁生才有可能读懂这篇文章。[5]
就《想北平》来说,教学理念上要创新有一定难度,但文本解读上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对文章蕴含的情感,很多人只是停留在游子思乡的层面;又如对文章的语言特色,很多读者认为体现了老舍“京味”语言风格。实际上,这两点都流于概念,失之肤浅。笔者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可用一句话概括:爱是不可理喻(无法理解、强词夺理)的。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所选景物的不可理喻。文本选取的诸如小蝌蚪、嫩蜻蜓等小动物,带着泥土的韭菜、带霜儿的玉李等,其实并不一定能代表北京的特色,其他地方也有。但老舍还是坚持写这些,因为小蝌蚪、嫩蜻蜓是他儿时对北京的印记,而韭菜、玉李则是平民眼中的北京印象,这些景物让读者感受到老舍对北京的情感是迥异于他人的。
二是情感表达不可理喻,甚至让人觉得有些矫情。比如文章反复写到的这些语句:“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没有与老舍类似经历(离乡多年,而且故乡面临沦陷)的读者,没法体会到这种“至情无声”的感觉,但作者偏要这么说,而且有点自己说给自己听的感觉,并没有过多地考虑读者的立场。
三是语言表达不可理喻,甚至是强词夺理。比如前文所说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不是上海与天津不可爱,而是“不能”爱,因为情有独钟,唯爱北平。还有文章的第五段将北平和巴黎比较,用了很多的关联词,试图通过严密的逻辑来证明巴黎确实比不上北平,实际上巴黎就算不一定比北平好,也不至于比北平差,但在老舍心中和笔下,巴黎是实在不能与北平相比的。还有第六段:“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同样通过关联词强调北京的价廉物美,环境优雅,十分适合平民百姓的生活。以此来看,文本的语言特色并没有多少“京味”可言,而是通俗中掺杂着强烈的逻辑色彩,这在老舍的其他文章中是不多见的。
语文不是科学,但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所以语文课堂教学首先应该追求科学性;教学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人文内涵丰富的语文课堂更应该追求艺术性。智慧语文课堂所追求的“准”“实”强调的是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而“活”“新”则更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虽然这四重境界有一定的层级差异,但也并非截然分开,有些课堂更突出“准”和“活”,有些课堂更强调“实”和“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和评价中宜灵活处理。
摘要:智慧语文课堂追求“准”“实”“活”“新”四重境界。“准”强调课堂有明确的教学指向;“实”强调教学内容的丰实,教学方法的踏实;“活”追求问题设计的精妙和课堂活动的新颖;“新”追求文本解读的独到和教学理念的先进。
关键词:智慧语文课堂,四重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海林.一堂课应该有一个教学指向[J].中学语文教学,2009(11):21-26.
[2]方佳琦.一句一词一标点体会老舍思乡情[J].中学语文教学,2014(11):56-58.
[3]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92-111.
想北平说课稿 第4篇
一、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水平,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次教学设计,我将遵循以上指导思想,并贯彻“五主”教学观,注重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选自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漂泊的旅人”板块。这一专题以《想北平》开篇,在老舍对故乡深沉的情感渲染中,为学生定下特殊的情感基调。同时并入选了《乡土情结》、《前方》等文章,引导学生在掌握相关文本知识的同时,能更深层次地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想北平》写了老舍对故乡北平的想念,在文中老舍运用朴实平民化的语言,写出了作者心目中的独特北平,抒发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故乡的热爱。为了抒发心中对故乡北平强烈的爱,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写北平作为都城的雄壮瑰丽的一面,而是独到地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切入,绘声绘色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别致而又真实的北平。另外,老舍精湛的语言技巧,如对比衬托、反复等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高一的学生,在认知上,对散文的内容选择,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等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在情感上,对故乡和思乡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但在深入挖掘文章的内在意蕴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所以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阐述老舍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效果,学会本文“以情驭景”的写法和对比手法。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泳的方法,在体会课文情感的过程中运用入情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真挚的爱恋和真切的思念,体会作者对故乡自然生态美的欣赏和偏爱。
四、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赏析作者平实自然的语言,借鉴作者选材的技巧和鲜明对比的写作手法。
2.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真挚的爱恋和真切的思念,体会作者对故乡自然生态美的欣赏和偏爱。
五、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采取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品读评点讨论中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用多媒体演示法,播放捷克作曲家作曲的《念故乡》,以创设情景,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2.初读感知
播放《想北平》的朗读音频,请全班同学整齐、响亮,带有一定的感情的跟着配乐朗读课文。朗读结束后,与小组成员讨论后谈谈自己的初读感受。激励学生在初读文章时,注重自主体验,启发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提升语言表达、分析归纳、自主学习等相关能力。3.自读研讨
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请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请小组代表回答:
(1).这篇文章虽然题为想北平,但通读全文之后,我们知道作者对北平的想念中其实蕴含着深深的爱意。那么在作者眼中,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爱?
学生通读全文之后,不难发现其实作者在文章前面一部分就已经说明了他对北平的爱就 如同是他对母亲的爱一般,也是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的爱。(我将在这个时候插入介绍作者老舍的相关情况以及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北平的特殊的爱。)(2).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点明了他所写的只是“我的北平”,那么作者心目中的北平都有哪些特点呢?小组讨论后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学生深入文本,通过细读和讨论可以知道,在作者笔下,北平是动中有静,布置匀调,接近自然的。4.对话交流
经过课堂讨论以及陈述之后,对于文章的重点学生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把握,通 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思考。完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我会带领学生细读1-3段,并有感情地示范朗读四个“说不出”分别 所在的句子,分析四个“说不出”在表达细节上的差异,引导学生细细品味1-3段中作者层层深入的感情
接着我将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剩余部分:(1)、作者为了凸显自己心中的北平,他还提了哪些地方?
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只要细读文本,学生就可以发现,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说他不能爱上海和天津,而在后面描写北平的过程中,作者则是不断地提到欧洲四大历史都城,如巴黎和伦敦等。(2)、回答了这个问题,我想再问学生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也不难回答了。这就是对比衬托的手法。(3)、接着,我就会问学生第三个问题:在作者笔下,似乎哪个地方都没有北平好,那么你觉得这是作者的偏心吗?试着找出表现老舍偏心的字词。你怎么理解作者的偏心?
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明白作者这种厚此薄彼的写法正是因为作者心中有对于北平情同母子的深沉的爱。而同时,也顺势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另一个写作特色,那就是,以情驭景。作者是怀着对北平深厚的爱和炽热的想念来描写这些场景的,字里行间难免就会露出一些偏心,这种偏心是人之常情,这种偏心也更体现出老舍对北平的热爱。(4)、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说道:“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为何在下文中作者所写的北平几乎都是北平的细枝末节,这是否是作者在选材上的失误?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这样的描写呢?
设置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读老舍从小处出发,通过描写北平最普通却又最自然的景象与事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热切情感的写作技巧。在此我将顺势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解读老舍的平民气质。5.形成性作业
《想北平》说课稿1 第5篇
《想北平》说课稿
华盛虹溪中学 高秀梅一、教材地位分析《想北平》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上的一篇散文,与之相对应的是课内文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同属写北平的写景抒情散文。所以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将二者比较。本文的老舍先生的抒情之作,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北平文人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与热爱在问中尽情展现,这里有动情的追忆,有对故都风物的信手描摹,抒发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高二学生完全可以在一课时披文入情,用已掌握的方法解读文章。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学大纲”对散文的要求在诵读、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感情,品味艺术化的语言及感受人文精神。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能力等级,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 把握大意,理解主旨; (2) 学习本文“以情驭景”的写法和对比手法; (3) 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美读和感悟的能力; (2) 训练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情感的能力。情感目标:感受作家对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德育目标: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对故土的热爱之情。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文章通篇写的都是对北平的思念与眷恋。无论直抒胸臆,还是以情驭景,用动情的眼光看故都风物,处处闪耀着一个“情”字,处处可见绚丽动人的光彩。所以,深入领悟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学习作者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的凸现老舍这篇散文的个性色彩,在教学中可以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比较阅读。因此,分析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也应该设置为又一个教学重点。四、重点难点的突破办法1、指导美读。入情入境的朗读有利于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整体感知时要朗读,品味语言,分析艺术手法时也要朗读。 2、对比分析。与课内散文《故都的秋》作情感上和手法上比较分析,是鉴赏本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更能见出本文的特色。既巩固了以往的知识,又训练了鉴赏抒情散文的方法的运用。3、课堂协作讨论。这一方法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其积极思考,探讨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讨论,训练了思维能力,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程序课前布置预习: 1、课前诵读全文,自行解决字词障碍,为课堂教学作准备; 2、思考: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写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北平怎样的特征? 课前预习的布置除了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作好准备,也让学生明白本文学习的重点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课堂的讨论,归纳才会更有效果。 (一)导入 情境导入法“乡情是一颗由甜蜜、温馨、哀愁凝结成的珍宝。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颦一笑,一离一合,总是那么让人牵肠挂肚,让人心底流过一股莫名的泉涌!”那么,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就是对故国之恋的最好诠释。 这种导入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入境,身临其境地那股浓浓的眷恋之情,激起情感共鸣,引发学习兴趣。这是感悟散文意境的第一步。 (二)指导美读 诵读的散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对散文意境的体会的需要。在朗读中投入感情,对后面领悟作者感情,品味语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入情入境。安排两名朗诵较好的学生完成。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布置以下思考题: 1、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北平人,写作此文时正羁旅青岛,想念北平却不得相见,这种“想”是一种动情带泪的思念。文章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 2、老舍心中最美的景物有很多,可他的笔下选取了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特点,并思考为什么选取这些? 诵读过后,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举荐一两名学生回答。 学生很容易找到表达感情的句子,集中在2、3、8节,如“我真爱北平”“真愿成为诗人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等等。这种情感是直抒胸臆,浓烈,一泻而出,无须掩饰。这是游子对故乡的挚着眷恋。 学生还可以在47节中概括写景的重要内容,如通过与“四大历史故都”(特别是巴黎)的对比,写出北平整体环境的“复杂又有边际”,院落布置的“匀调”,“花多菜多果子多”及接近大自然的特征。 这一步骤让学生充分活动,自渎自答,相互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和积极探讨的学习能力。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目标中把握大意与初步感知作者感情。而且文章的层次也已经明确无疑。 (三)与《故都的秋》对比阅读,分析情感与写法上的异同。《想北平》属读本上的延伸性阅读,是对课内知识的巩固。一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利用课内学习的方法独立解决同题材文章;二开拓学生视野,增加文字积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明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也使本文的特点在比较中更加鲜明。 这一环节灵活,可让学生充分独立展示的思维过程,培养其思辩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化形象的感知为抽象的理性分析。这一过程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其学会归纳。讨论要点如下: 相同点: (1) 都选取寻常景物,抛开风景名胜,表达一个文人的平民意识; (2) 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烘托故都风物; (3) 都是景中含情,借景抒情。 不同点: (1)对故都的热爱程度不同,本文情更深。一个是地地道道的老北平,一个是南方人。一个是从血脉中流出的充满血泪的“骨肉情”,一个是凄凉之景与凄清之情相吻合。 (2)切入点不同。《故都的秋》选取具有“清”“静”“悲凉”特征的秋槐、秋蝉、秋果、秋雨等来写,欣赏秋的姿态与色彩;本文则 是信手拈来,选取“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及它们承载的情感。”所有景致“都积凑到一块儿,每一件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这一过程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中艺术手法的分析,而且对于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体悟也更深厚了。“心有感于事物,叙事状物以表心意。”这是散文创作的一般原理,在解读语言文字中来感悟作者的情感。 (四)品味语言 鉴赏抒情散文,品味语言是基础。体会情感,赏析艺术手法都要与品味语言始终相随。在上步骤的分析中其实已经完成了部分语句的感悟。这里再单提出来,以使语言特色更加鲜明。 散文的美未必来自美景美物,重要的是要用动情的眼光看世界,于平淡细微处见绚丽动人的光彩。你认为本文哪几处写的具有“动人光彩”,找出来,品味其语言。 估计语段: 第2节“我爱我的母亲”与北平之爱作类比; 第6节“花多菜多果子多韭菜叶上的泥点进了城还带一层白霜。” 第8节“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这样的文字鼓舞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感悟,甚至背诵下来。学生大致可得出平实、生动,看似平常语却那样贴切、形象。这与作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关心苍生,为民请命的历史使命密不可分的。所以,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五、总结与拓展回顾教学主要内容(情感、艺术手法与语言特色),再次突出重点难点。 结语:乡情是一杯略带苦味的“乡色酒”,让你忍不住呷啜又不能痛饮。久在异乡,身在旅途之人常常为一句熟悉的家乡话,一阵扑鼻的红枣粥的香气,一抹长满了乡思的老槐树催得潸然泪下。无论在何时何地,一个人的心灵归宿总是生你养你的那片热土! 附:板书设计 脉络 感情 手法引子:我的北平(1) 整体感觉:安适 热烈 类比 我爱北平(2-3) 城市布置:匀调 眷恋 以情驭景想北平 老舍 故都风俗画(4-7) 花多菜多果子多 闲雅 对比烘托 结句:真想北平(8) 接近大自然 思念 板书设计理由:重点难点清楚,让学生明白文章脉络,写景特点,感情主旨。
《想北平》高二语文说课稿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